肿瘤病理学

2024-06-07

肿瘤病理学(精选11篇)

肿瘤病理学 篇1

乳腺肿瘤是母犬发病率最高肿瘤性疾病, 约占全部肿瘤性疾病的25%~42%, 其中约50%肿瘤是恶性的。恶性肿瘤在母犬乳腺肿瘤疾病中的很大比重使得患犬的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因此需要引起临床医生和动物主人的重视。笔者通过诊断治疗的10例患有肿瘤性疾病的典型病例, 经病理学观察, 对肿瘤特性及其发病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 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

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期间, 确诊的患有典型的乳腺肿瘤母犬10只, 年龄4~14岁, 平均年龄8.5岁。

1.2 器材与试剂

手动切片机 (英国Shandon) ;自动烘片机 (英国Shandon) ;恒温展片机 (英国Shandon) ;微波炉 (LG公司) ;数码显微镜 (Olympus公司) ;10%中性福尔马林;70%酒精;80%酒精;85%酒精;95%酒精;100%酒精;二甲苯I;二甲苯II;石蜡;蒸馏水;1%盐酸酒精;苏木素染液;1%伊红染液;中性树胶。

1.3 方法

1.3.1 临床诊断。

对患犬进行临床诊断。除了常规检查外, 对每个乳腺和乳头、腹股沟淋巴结、腋窝淋巴结区域, 及腹部都应该进行深入的触诊。在病史中, 不明原因的跛行、疼痛、神经症状、呼吸道症状、其它细微的临床症状或者体格检查都是肿瘤疾病的体现 (见图1) 。

1.3.2 手术。

初步确定为乳腺肿瘤患犬后, 与畜主协商同意实施乳腺肿瘤摘除手术。

1.3.2. 1 术前准备。

手术当天禁食禁水, 术前20 min注射阿托品及止血敏, 术前15 min麻醉。术前5min, 术部剃毛清洗消毒 (见图2) 。术部用10 m L/L普鲁卡因约10m L实施局部浸润麻醉。

1.3.2. 2 实施手术。

选择血管分布稀疏的皮肤组织, 沿肿瘤基部用镊子夹起皮肤切至所需大小, 可做环形切口, 注意止血。然后逐步钝性分离, 直至暴露整个瘤体, 并结扎肿瘤蒂部的供血动静脉血管。然后完整切除肿瘤 (见图3、图4) , 最后对皮肤进行结扎缝合。闭合皮肤前撒布氨苄青霉素, 并确认伤口里毛细血管没有出血后进行缝合, 整理皮肤, 最后一针安排在身体下方, 留适当长度作为引流口。伤口处再次消毒, 涂上碘酊。

1.3.3 分别对肿瘤组织病理进行切片观察。

将手术摘除的肿瘤组织切割成大小约1 mm3的组织块;采取的组织块立即投入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 制作成石蜡切片, 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进行病理组织学诊断。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理组织学观察

病理学观察分别如下:肿瘤的组织结构具有多形性, 有腺上皮细胞构成的腺管, 肌上皮细胞形成的瘤细胞团块或条索, 还可有分化成熟的鳞状上皮, 间质中常见软骨粘液样区和骨化区, 上皮与间质分界不清 (见图5、6) 。泌乳型腺瘤由密集的、具有妊娠期、哺乳期明显分泌状态的腺泡组成的腺瘤。腺泡腔扩张, 内衬上皮细胞胞浆呈空泡状外突, 腺泡间质极少 (见图7) 。腺管上皮因受挤压而成扁平状 (见图8) 。切面常呈分叶状, 光镜下可以是管型或围管型腺纤维瘤的图像, 肿瘤间质细胞有时较丰富, 上皮细胞也可增生 (见图9、10) 。乳腺导管上皮增生, 形成多个有纤维血管束的乳头状结构, 乳头可互相连接成腺样或网状 (见图7) 。乳头状癌乳头中部常见纤维血管束, 表面被覆单层或多层异型上皮细胞, 极其紊乱, 肌上皮消失, 常见核分裂 (见图11、12) 。鳞状细胞癌组织绝大部分为典型鳞状细胞癌结构, 可见细胞简桥或角化 (见图13、14) 。

2.2 所收集的肿瘤病例组织病理学分类

根据WHO (世界卫生组织) 对肿瘤的分类标准可以将犬乳腺肿瘤分为以下几类:良性混合瘤、基底细胞瘤、腺瘤、纤维腺瘤、导管内乳头状瘤、腺管乳头状癌、浸润性导管癌、梭形细胞癌、骨肉瘤及肉瘤样癌等。其中良性混合瘤、基底细胞瘤、腺瘤、纤维腺瘤、导管内乳头状瘤为良性肿瘤;腺管乳头状癌、浸润性导管癌、梭形细胞癌、骨肉瘤及肉瘤样癌为恶性肿瘤。本试验中良性肿瘤占40% (4/10) , 可通过手术摘除术进行治愈;恶性肿瘤占60% (6/10) , 可能发生转移或侵袭。

预后:良性病例无死亡。恶性病例死亡5例, 死亡率83.33%。

3 讨论

根据犬乳腺组织的病理学特性, 10例典型病例中有4例良性肿瘤。犬的良性乳腺肿瘤常为复合瘤或混合瘤。由于乳腺被覆上皮细胞在组织发生学过程中可能转化为软骨或骨成分, 导致异常的组织学表现, 肿瘤组织或正常乳腺组织中出现骨细胞或软骨细胞, 这是犬乳腺肿瘤的特征性变化之一。6例恶性肿瘤病例中以实体癌发病率最高, 肿瘤常常通过淋巴以及血液通道进行扩散。组织学显示:肿瘤上皮细胞可能浸润到各种组织, 包括扩散到骨组织的小叶肿瘤。在组织病理学检查时, 由于犬乳腺癌组织的分化程度的差别, 所观察的犬乳腺癌病例几乎都有一种以上的癌巢结构特征。同一组织病理学标本上常同时出现髓样癌、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等结构特征, 并常有坏死、出血等继发性改变。从切面上看, 犬乳腺癌大多数不见完整包膜, 而向周围组织侵袭性生长, 有时可区别出白色、灰白色或奶油色的弥漫性或结节性腺样组织和致密的结缔组织间质, 也常见内含黄褐色浆液状或胶样分泌物的囊泡和出血坏死区。犬乳腺肿瘤最常转移到肺部和患部的淋巴结, 但是也能转移到其它任何器官, 包括骨、脑、肝、脾、肾以及皮肤。这些转移的部位表明, 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都能扩散这种疾病。

从患犬的发病年龄上看:5岁之前的狗, 乳腺肿瘤很少发生。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有所增加。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发现, 犬乳腺肿瘤多发在10~11岁之间。在本实验选择的10例典型病例中, 良性肿瘤患犬的平均年龄为8.5岁, 恶性肿瘤患犬的年龄为10岁, 较资料数据有些提前, 可能是病例量较小造成的, 不过与饮食以及环境也不无相关。

孕酮激素的使用、动物发情期的增加或延长、假孕以及怀孕期的乳腺的变化等均与犬乳腺肿瘤的早期发生有关。99.5%的乳腺肿瘤发生于母犬, 其中80%以上的发生在未去势母犬。据统计, 在第一次发情前做了绝育手术的犬, 发生乳腺肿瘤的危险率为0.5%, 但在第一次及第二次发情以后阉割的母犬, 发生乳腺肿瘤的危险率分别上升至8%和26%, 2岁半或4个发情周期以后阉割的母犬, 则无抑制肿瘤发生的作用。所以, 预防犬乳腺肿瘤的最好办法就是在犬性成熟前摘除卵巢。

犬乳腺肿瘤是犬常见的肿瘤性疾病, 其病因、组织学特性、药物及手术治疗等都与人类乳腺肿瘤较为相似, 乳腺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和犬类的健康, 是犬的一种恶性肿瘤性疾病。常见的犬乳腺肿瘤类型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良性混合瘤和乳腺软骨化化生性癌。浸润性乳腺癌在人类乳腺癌和犬类的乳腺癌中都是一种自然发生的预后最为不良的一种乳腺癌类型, 被认为是恶性程度极高、临床病程复杂、存活率极低。本文中, 浸润性导管癌病例占全部病例的很大比重, 其术后死亡率也较良性肿瘤有所降低。母犬经常表现为复杂的肿瘤结节, 只有部分母犬的肿瘤结节是单一性的。有些肿瘤可能在最近才发现, 而有些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 乳腺摘除是治疗乳腺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 兽医临床诊疗中建议宠物主人定期带自己的爱宠进行常规体格检查, 及早发现肿瘤进行早期治疗为宜。

摘要:通过利用石蜡切片制作技术、HE染色技术及显微摄影技术, 结合临床资料, 对犬乳腺肿瘤进行病例分析, 以期能够鉴别诊断犬的良性和恶性乳腺肿瘤。将收集到的10个具有典型病理变化乳腺肿瘤组织制作成病理切片, 用HE染液进行染色, 并利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结合临床资料, 对犬乳腺肿瘤进行病例分析, 并对犬乳腺肿瘤病例的基本信息进行归纳, 发现平均患病年龄为8.5岁老犬, 然后对术后切除的肿瘤进行了病理基本的鉴别诊断, 发现恶性肿瘤6例, 并对所制作乳腺肿瘤切片中具有典型病理变化的切片作了细致的观察和分类描述。

关键词:犬,HE染色,组织病理学,手术切除

参考文献

[1]李丽, 马忠兰, 刘颖等.犬乳腺癌摘除手术一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4, 4:33.

[2]刘月清.动物病毒的生物化学[J].新疆化工, 2004, 2:10~11.

[3]邱昌伟, 王金秋, 李成叶, 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犬乳腺癌裸鼠模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中国兽医杂志, 2008, 2:23~25.

[4]Gilbertson S R, Kurzman I D, Zachrau R E, et al.Canine mammary epithelial neoplasms:biologic implications of morphologic characteristics assessed in 232 dogs[J].Veterinary Pathology, 1983, 20 (2) :127~142.

[5]M D Perez-Alenza, E Tabanera, and L Pena.Inflammatory mammary carcinoma in dogs.33 cases (1995~1999) [J].J Am Vet Med Assoc.2001, 219:1110~1114.

[6]Owen, and L N.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bone tumours in the dogs[J].Vet Rec, 1962, 74:439~446.

肿瘤病理学 篇2

2018年【必考】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点:涎腺肿瘤

2018年口腔执业医师考试时间在6月份,考生要好好备考,争取一次性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一些口腔执业医师考试的重要考点,希望对备考的小伙伴会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所有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更多精彩资料关注医学考试之家!发 病 情 况

为口腔颌面部所特有的第二大类肿瘤;占全身肿瘤的2.3%;

大唾液腺占80-85%;腮腺最多,80-90%;小涎腺中腭腺最多55%.分

一、腺瘤

(1)多形性腺瘤

(2)肌上皮瘤

(3)基底细胞腺瘤

(4)Warthin瘤或腺淋巴瘤

(5)嗜酸性腺瘤

(6)管状腺瘤

(7)皮脂腺腺瘤

(8)导管乳头状瘤

(9)囊腺瘤

二、癌

(1)腺泡细胞癌

(2)粘液表皮样癌

(3)腺样囊性癌

(4)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

(5)上皮肌上皮癌

(6)涎腺导管癌

(7)基底细胞腺癌

(8)皮脂腺癌

医学考试之家论坛

(9)嗜酸性腺癌

(10)乳头状囊腺癌

(11)粘液腺癌

(12)腺癌

(13)鳞状细胞癌

(14)癌在多形性腺瘤中

(15)肌上皮癌

(16)未分化癌

(17)其他癌

三、非上皮性肿瘤

四、恶性淋巴瘤

五、继发性肿瘤

六、未分类的肿瘤

七、瘤样病变

涎 腺 肿 瘤 的 组 织 发 生

1、基底储备细胞理论 :排泄管和闰管的基底细胞为所有肿瘤的起源细胞

2、多能单储备细胞理论 :排泄管基底细胞是具有多潜能的储备细胞,为所有细胞和肿瘤的来源

3、半多能双储备细胞理论 :排泄管的基底细胞和闰管储备细胞是多功能储备细胞或干细胞;

例如:黏液表皮样癌来源于排泄管的基底细胞;腺样囊性癌来源于闰管储备细胞

4、多细胞理论 :腺泡细胞、排泄管的基底细胞、腔面细胞、闰管细胞及纹管细胞等均可进入细胞周期进行增殖,从而导致肿瘤发生

涎腺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主要围绕癌基因进行,目前研究较分散,但前景广阔

c-erbB-

2、c-myc、p53、bcl-2等

多 形 性 腺 瘤 pleomorphic adenoma 又称混合瘤 mixed tumor 最常见的涎腺肿瘤

医学考试之家论坛

临床表现:

年龄: 40岁多见

性别: 女略多

部位: 大--腮腺;小--腭腺

症状: 无痛肿物,生长缓慢,活动良好

病理表现:

肉眼: 肉眼见肿瘤多呈不规则结节状。剖面多为实性,灰白色或黄色,可见囊腔形成,囊腔内含透明黏液,有时可见浅蓝色透明的软骨样组织或黄色的角化物,偶见出血及钙化。肿瘤的包膜大多完整,但厚薄不一,包膜内可见有肿瘤细胞侵人,少数部分包膜消失

镜下 :㈠肿瘤细胞的类型多样,组织结构复杂。其基本结构为腺上皮、肌上皮、黏液、黏液样组织和软骨样组织。

①腺上皮形成腺管样结构,腺管的外围为梭形的肌上皮细胞或柱状的基底胞。管腔内有粉染的均质性黏液。

②肌上皮细胞可分为浆细胞样、梭形、透明和上皮样四种形态

③肌上皮细胞常与黏液样组织和软骨样组织相互过渡,即逐渐移行为黏液样组织和软骨样组织。

㈡肿瘤的间质较少,纤维结缔组织常发生玻璃样变性。

1、腺管样结构:

内衬上皮 :腺上皮细胞----立方状或矮柱状;核圆形,呈空泡状.外围 :肌上皮细胞---小,梭形或星形;核深染;胞浆少.管腔内有粉染的均质性粘液,PAS阳性。

2、肌上皮结构:

肌上皮细胞形成实性条索与团片;细胞形态不一:梭形、多角形和浆细胞样.3、粘液样和软骨样组织:

在腺管及上皮条索周围见上皮细胞排列疏松,逐渐移行为粘液样和软骨样组织。

黏液样组织---细胞呈星状;

软骨样组织---核固缩,形成软骨陷窝.医学考试之家论坛

4.鳞状上皮化生

见典型的鳞状上皮结构,中心有角化珠.生物学行为:

良性;生长缓慢;包膜薄厚不一,可有瘤细胞侵入或形成卫星瘤结;多次复发可癌变

基质丰富型---易复发

细胞丰富型---易癌变

腺 淋 巴 瘤adenolymphoma

乳头状淋巴囊腺瘤 Warthin瘤(沃辛瘤)

与颌面部发育相关

腮腺中有较小淋巴结

临床表现

年龄 :41-70岁

性别 :男>女

部位 :腮腺下极

症状 :无痛,生长缓慢,有消长史

此病与吸烟关系密切

病理改变

肉眼:

圆或卵圆,略分叶;包膜薄,偶不完整;

切面大部实性,灰白色,有时呈干酪样,部分囊性。

镜下:

由上皮和淋巴样间质组织组成,管腔内可见嗜酸性凝结物和胆固醇结晶

上皮成分形成不规则的大腺管或囊腔并呈乳头状突人管腔内:

间质

许多细胞密集形成大小不等的团块,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及巨噬细胞,可见淋巴滤泡形成。

据两种主要成分所占的比例以及上皮的分化情况,分为四型:

Ⅰ型 :上皮与间质比为1:1(77%)Ⅱ型 :上皮成分占肿瘤的70%一80%(13.5%)

医学考试之家论坛

Ⅲ型 :间质成分丰富,占肿瘤的70%一80%(2%)Ⅳ型 :出现明显化生(7.5%)

生物学行为

良性;生长缓慢;很少复发;

恶变极少

组织来源

可能来自闰管细胞、排泄管基底细胞。间质中的大量淋巴样组织,大多数认为它来源于腮腺内淋巴结或残存于邻近淋巴结构内的异位涎腺组织。

恶性多形性腺瘤 malignant pleomorphic adenoma

多来自于多形性腺瘤恶变,肿瘤中具有各种涎腺上皮性恶性肿瘤的特征,同时有多形性腺瘤的组织结构

又称为“癌在多形性腺瘤中”

分为非侵袭性癌(原位癌)、侵袭性癌、癌肉瘤、转移性多形性腺瘤等四型。

临床表现

年龄 :老年人

部位 :大--腮腺;小--腭腺

症状 :生长迅速,局部疼痛麻木感,,肿物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不活动。

病理改变

1.肉眼

无包膜或包膜不整,可见坏死灶与出血。

2.镜下

除典型的多形性腺瘤外,上皮细胞丰富,及见恶性细胞成分。

生物学行为:

恶性;生长迅速;易复发;可远隔转移

组织来源:

闰管或闰管储备细胞。

腺样囊性癌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又称:圆柱瘤 在涎腺恶性肿瘤中常见

医学考试之家论坛

临床表现

年龄 :中老年,40-60岁

性别: 无明显差异

部位 :腮腺、腭腺、舌下腺

症状 :早期侵袭神经---麻木、疼痛感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表面溃疡

腺样囊性癌/病理

肉眼观:

圆形、结节状或不规则形;

无包膜、界限不清;

切面灰白,可见出血和囊性变。

镜下观:

细胞 :

导管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肌上皮细胞占大多数。

瘤细胞大小一致,异型性不明显,常见侵袭神经及其它周围组织。

结构 :筛孔型、管状型、实性型

电镜

由外向内 :基板、星状黏液样物质、胶原纤维

管状型 :内层为腺上皮细胞;

外层为肌上皮细胞(胞浆透明)

生物学特点

与细胞形态不一致“It is a wolf in sheep clothing”

复发、转移率较高,是涎腺恶性肿瘤中恶性程度较高者;

侵袭性强:沿神经纤维、胶原纤维、血管

肺转移率高

组织来源

来自闰管或闰管储备细胞

粘液表皮样癌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医学考试之家论坛

为涎腺恶性肿瘤 中较常见者

分为三型:

高分化(低度恶性)

中分化(中度恶性)

低分化(高度恶性)

临床表现

年龄 :中年,30-50岁

性别 :无明显差异

部位 :腮腺、腭腺

症状 :高分化--无痛、生长较

低分化--生长较快,常有疼痛感

病理改变

肉眼:

高分化--略分叶,无完整包膜,切面实性,灰白或粉红色,含多少不等小囊;

低分化--无包膜,与周组织粘连,境界不清。切面实性或囊性,囊腔内含透明粘液状液体(呈拉丝状)。

镜下

由粘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和中间细胞所组成。

(1)高分化或低度恶性粘液表皮样癌:

粘液细胞占50%以上,表皮样细胞分化良好,中间细胞少,形成大小不等的囊样腔隙

粘液细胞:呈柱状或杯状,胞浆色浅,胞核位于基底部

(2)低分化或高度恶性粘液表皮样癌:

粘液细胞不足10%,肿瘤为中间或表皮 样细胞形成的实性团片,细胞异型性明显,可见有丝分裂象.表皮样细胞似鳞状细胞

中间细胞似上皮的基底细胞

(3)中分化或中度恶性粘液表皮样癌:

医学考试之家论坛

介于高分化和低分化之间。粘液细胞10%----50%,中间细胞和表皮样细胞较多,常形成实性团片。

肿瘤病理学 篇3

【关键词】骨肿瘤病理  教学  体会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201233142)。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244-02

病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验教学讲解的是病理切片,通过显微镜观察切片并进行讲解相对于实体实物教学比较抽象,因此病理实验教学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如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病理实验授课的一大难点,我作为一名病理骨肿瘤的病理授课老师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骨肿瘤的病理诊断正确与否直接影像患者手术方式,对于骨恶性肿瘤临床常采用截肢等手术措施,给患者的身心带来极大的痛苦。而骨肿瘤的很多局部病变与良性病变有很大的重叠,容易引起误诊,因此,仅靠病理形态学观察风险极大,需要与临床、影像学结合应用才能避免骨肿瘤的误诊。因此,如何把临床症状、影像学改变及病理组织学形态有机的结合起来是病理科大夫诊断骨肿瘤的关键。病理专业实验课常偏向组织形态学的讲授,而基于骨肿瘤诊断的特殊性,我在骨肿瘤病理专业的教学中常把临床-影像-病理结合起来进行讲述,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同时加深了学生对骨肿瘤诊断的认识,避免了单一的、枯燥的形态学讲授。以下本人将以举例的方式,讲解如何将临床-影像学-病理学结合在骨肿瘤病理诊断的应用。

一、骨肉瘤

临床特点:骨肉瘤高发年龄为15-25岁,原发骨肉瘤侵犯范围大,一般均在10-15mm以上甚至累及骨干全长,病变在骨干区不易骨折,在骨垢端时易发生骨折。影像学特征:当肿瘤以成骨破坏为主时,大量团块状或棉絮状肿瘤骨和肿瘤性钙化形成,并致髓腔部分闭锁,亦可见于软组织肿块内,这一影像学是骨肉瘤典型的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大量异型细胞中见肿瘤新生骨,可见肿瘤细胞破坏周围骨组织。

教学体会:骨肉瘤是常见青少年骨恶性肿瘤,所以在教学中强调年龄偏轻(临床),骨质破坏(影像学),肿瘤新生骨产生(病理学)。

二、普通型软骨肉瘤

临床特点:62%发生于30-59岁的中老年人,20岁以下青少年很少发生;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局部疼痛为其常见症状;最常累及骨盆,其次累及长骨。影像学特征:常伴有皮质膨胀、增厚,皮质破坏,因其具有侵袭性,往往出现软组织包块。病理学特征:肿瘤性软骨侵入骨髓腔,可完全替代骨髓组织,并见其浸润并包围正常宿主骨小梁。当形态学分化较好时以及没有明确周围浸润证据时常与内生型软骨瘤鉴别困难,内生型软骨瘤发病年龄相对于软骨肉瘤偏轻,肿瘤体积偏小,通常患者没有疼痛感。尽管分化较好的软骨肉瘤没有明确周围浸润,在大片肿瘤组织内往往可见残存的不连续的松质骨小梁,反映了软骨肉瘤侵袭性的生长方式,即使其组织学分化较好,也应诊断软骨肉瘤[1]。

教学体会:软骨肉瘤是常见中老年人恶性肿瘤,所以在教学中强调年龄偏大,出现疼痛感(临床),骨质破坏(影像学),细胞异型性、侵袭性(病理学)。

三、多发性骨髓瘤

临床特点: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起病隐匿缓慢,发现时多数患者全身已有多处不同程度的骨质损害。由于瘤细胞产生各种免疫球蛋白,并累及多个系统,可以引起较复杂的症状和体征,临床症状、体征多样化,且缺乏特征性。因此,早期诊断较困难,临床误诊、漏诊率较高。影像学特征:多发性骨髓瘤的X线征象较为复杂,但以溶骨性改变为基础,因处于发展的不同阶段X线征象而有不同的表现。早期,在常规X线上骨质可以无明显变化,由于最初溶骨性破坏多发生于骨与骨髓接触面上,未累及骨皮质,不能引起X线影像学的改变。随着病情进展,皮质骨受累,骨小梁变稀、变细,表现为骨质疏松;继而发展成为骨质破坏,表现为蜂窝状、穿凿样等骨质破坏。病理学特征:片状排列紧密的肿瘤性浆细胞,细胞间质少,仅有少量的纤维间隔和网状结构分割片状瘤细胞[2]。

教学体会:多发性骨髓瘤产生各种免疫球蛋白,并累及多个系统,所以在教学中强调临床表现多样化(临床),多发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影像学),大量一致的浆细胞增生(病理学)。

四、骨巨细胞瘤

临床特点:发病年龄高峰为20-45岁,极少发生在骨骼发育不成熟的个体,疼痛是最常见临床症状,大部分伴局部肿胀;发病典型部位为长骨骨端,以膝关节上下为多见。影像学特征:典型的x线表现是发生在长骨骨端偏心性生长的膨胀性溶骨破坏,病变直达骨性关节面下。病理学特征:肿瘤细胞是圆形-卵圆形-短梭形的单核细胞,在单核细胞中均匀分布破骨细胞样巨细胞[3]。

教学体会:在教学中强调长骨骨端、疼痛(临床),偏心性生长的膨胀性溶骨破坏(影像学),破骨细胞样巨细胞均匀分布在单核细胞中(病理学)。

五、骨纤维结构不良

临床特点:发病年龄大多为10岁以前的儿童,15岁以后较少见,男性发病略高;表现为肿胀或疼痛,部位以胫骨近端1/3最常见。影像学特征:典型的X线表现为骨皮质内偏心性、融合性、卵圆形,锯齿形或多泡沫状的溶骨性改变,有硬化边缘。病理学特征:纤维背景内有不规则编织骨小梁形成,周围有成排增生活跃的骨母细胞围绕[4]。

教学体会:在教学中强调病变部位、疼痛(临床),偏心性生长等溶骨性改变(影像学),不规则编织骨小梁形成,周围有成排增生活跃的骨母细胞围绕(病理学)。

骨肿瘤的鉴别诊断包括良性和恶性病变,如果仅从病理形态学鉴别仅一种疾病就有多种疾病需要鉴别,而且病理形态学描述多很繁杂,学生不易记忆或者容易记混淆,如果结合临床特征和影响学改变,可以排除很多疾病,三者结合诊断不仅有利于学习记忆,同时可避免病理形态学的枯燥记忆,镜下和实体结合授课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宫丽华,钱占华,刘宝岳,孟淑琴,黄啸原.长骨内生软骨瘤及原发性软骨肉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诊断病理学杂志,2012,19(4):248-251.

肿瘤病理学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研究收集2005~2008年胸腹水患者563例, 男346例 (61.5%) , 女217例 (38.6%) , 年龄12~101 (平均62) 岁, 胸水401例 (71.2%) 、腹水162例 (28.8%) 。

1.2 方法

① 取新鲜积液10 ml, 于大试管内, 以2500转/min离心5 min, 弃上清, 取沉渣涂片5~8张, 晾干, 瑞-姬双染8~10 min, 水洗, 晾干, 镜检;②根据需要作细胞染色或染色体、基因、CD系列或细菌染色。

2 结果

2.1 胸、腹水各种疾病分析

① 恶性癌肿发病率最高, 249例 (44.23%) , 腺癌223例 (89.56%) , 未分化癌8例 (3.22%) , 鳞状细胞癌6例 (2.41%) , 恶性淋巴瘤5例 (2.01%) , 白血病3例 (1.21%) , 腺鳞癌2例 (0.81%) , 恶性间皮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分别有1例 ( 0.41%) ;②癌肿种类, 胸水肺癌最常见, 其次胃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腹水肝癌、肠癌、胆管癌、生殖器癌等;③良性疾病有314例, 其中急性炎症29例 (9.24%) , 慢性炎症119例 (37.90%) , 混合炎症51例 (16.25%) , 肝硬化33例 (10.51%) , 结核29例 (9.24%) , 肾衰尿毒症各12例 (3.83%) , 糖尿病3例 (0.96%) 、肝肾综合征2例 (0.64%) , 风心病、全心衰、冠心病、血小板增多症各1例 (0.32%) , 其他16例 (5.10%) 。

2.2 有诊断价值的特殊主细胞

在恶性疾病中, 恶性淋巴瘤细胞在积液中呈弥散增殖和浸润, 为44.67%;其次是癌细胞如鳞癌细胞、腺癌细胞、腺鳞癌细胞、未分化癌细胞分别为32.67%、18.49%、15.50%、7.00%;白血病细胞则较少见, 为4.03%。

在良性疾病中, 急性炎症的主体诊断细胞为中性粒细胞, 在积液中弥散浸润 (79.18%) ;混合感染的主体诊断细胞为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72.13%) ;慢性炎症的主体诊断细胞为成熟淋巴细胞 (69.82%) ;Sezary综合症的主体诊断细胞为Sezary细胞 (14.36%) ;结核的主体诊断细胞为类上皮细胞、结核结节 (9.20%) ;肝硬化与肾衰、尿毒症缺乏具有较高特异性的诊断细胞。

2.3 背景相关细胞

在恶性疾病中, 成熟淋巴细胞是主要背景细胞成分, 在积液中呈弥散分布, 白血病、腺鳞癌、恶性淋巴瘤、鳞癌、未分化癌、腺癌, 分别为74.17%、65.00%、50.40%、49.83%、44.56%、40.66%。

在良性疾病中, 急性炎症缺乏背景细胞成分;慢性炎症中间皮细胞较多 (15.06%) ;混合炎症中, 组织细胞 (9.02%) 和间皮细胞 (9.67%) 相混杂;Sezary和结核的背景细胞仍以淋巴细胞为主, 分别为74.55%和64.31%;肝硬化的背景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 (42.48%) 和间皮细胞 (37.31%) ;肾衰尿毒症的背景细胞淋巴细胞 (28.67%) 、间皮细胞 (45.45%) 。

心包液标本中恶性肿瘤比率极高, 5例中有4例, 均为腺癌, 恶性细胞多呈弥散分布, 淋巴细胞为主要的背景细胞, 其次是间皮细胞, 另有一例慢性炎症标本。

3 讨论

3.1

浆膜腔积液脱落细胞成分对浆膜腔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极大[1,2,4]。

随着各种高科技技术不断问世, 有人错误地认为高新技术可代替浆膜腔脱落细胞形态学检验诊断。由于上述的误导, 漏诊、错诊屡见不鲜, 严重影响医疗质量, 经观察研究及不断改进检查方法, 证明该项技术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其他传统方法[1,3,4,5]。

3.2

浆膜腔积液脱落细胞病理学可做良性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作者除了细致认真的阅片, 查找有否恶性肿瘤细胞及特殊异常细胞外, 还要进行脱落细胞分类, 同时做结核抗体、流式细胞仪分析, 通过诊断主细胞及相关背景细胞进行研究, 打破传统观点, 文献报道结核患者淋巴细胞>90%以上, 经过我们观察, 结核患者主要能够找到类上皮细胞及结核结节, 在29例结核中, 只有4例淋巴细胞≥90%, 相反, 在恶性肿瘤中, 淋巴细胞都明显增高, 与结核无法区别[3,4]。急性化脓性炎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体细胞, 缺乏相关背景细胞, 慢性炎症与混合性感染虽然二者都有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浆细胞、激活免疫细胞为背景, 但前者以淋巴细胞为主;后者以组织细胞为主。肝硬化与肾衰尿毒症虽然都以淋巴细胞和间皮细胞为主要背景细胞, 但各有特定的组织脱落破碎细胞。

3.3

浆膜腔积液脱落细胞检查的经验体会

3.3.1 标本采集、涂片、染色、检查 ①标本要新鲜, 不超过30 min, 低速离心涂片5~8张, 瑞-姬双染色, 该染色方法较其他方法更能清楚看到脱落细胞的细微结构, 有助于良、恶性细胞诊断和鉴别诊断[1,2,3];②在阅片时, 先用低倍镜仔细耐心查找, 再用油镜认真准确识别全部涂片, 特别是边、尾端, 有时癌细胞极少, 仅在某一张涂片和某一部位能找到稀少有诊断价值的细胞[4,5]。

3.3.2 抓住恶性肿瘤细胞特点不放 ①癌细胞成堆成团相互融合, 界限不清;②核增大, 常大于正常核2倍以上;③核仁增大, n/N>0.25以上, 有畸形;④浆少、偏碱, 有空泡。根据有否黏液空泡、黏液蛋白;或角化珠、角化蛋白;或裸核、镶嵌状结构判断癌细胞种类及分化程度高低。

3.3.3 主体诊断细胞对浆膜腔脱落细胞诊断意义 主体诊断细胞是浆膜腔疾病诊断主要依据。各种疾病都具有不同诊断价值主体细胞。对诊断和鉴别诊断, 及分型、预后都有重要诊断价值。

对主体细胞要仔细观察, 认真识别, 抓住细胞的主要特征及特殊结构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 如胞浆有黑色素颗粒应考虑黑色素瘤;如瘤细胞呈花瓣状、葡萄状、印戒状, 有黏液空泡, 提示高分化黏液腺癌;对散落或成堆蝌蚪状、纤维状、蛇形、有角化珠, 提示高分化鳞状细胞癌;对成堆成团、浆少、裸核、核呈瓜子形呈镶嵌状结构, 按照体积大小, 提示大细胞癌或小细胞癌的诊断;有大量原、幼淋巴细胞出现, 提示白血病或淋巴肉瘤可能;有大量浆细胞出现, 考虑多发性骨髓瘤;如见到大量间皮细胞, 核大有畸形、上皮样或纤维状、圆形, 核仁大, n/N>0.25, 提示恶性间皮瘤;有大量中性粒细胞, 提示急性化脓性炎症;有大量嗜酸性细胞, 伴少数淋巴细胞, 未见特殊异常细胞, 考虑嗜酸性细胞增多症[4,5,6]。

3.3.4 相关背景细胞对浆膜腔脱落细胞诊断价值 相关背景细胞在某些非典型病例, 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必须给予重视[4,5]。

结核病, 除了看到少数类上皮细胞及结核结节外, 背景有大量成熟淋巴细胞相伴;如中性粒细胞增多, 提示结核并发细菌感染的可能;又如肝硬化可有一定数目的肝细胞, 另伴有间皮细胞、少数淋巴细胞;霍奇金淋巴瘤虽然仅见少数主体诊断R-S细胞, 同时可见五花八门的淋巴细胞、嗜酸性细胞、组织细胞为背景。综上所述, 抓住主体诊断细胞不放, 参考相关背景细胞成分很重要, 是提高浆膜腔积液脱落细胞病理学诊断水平的关键[3,4]。

3.3.5 对一些难诊断标本, 要结合端粒酶活性、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 (AgNOR) 、染色体检查、流式细胞仪分析 (FCM) 、荧光染色、免疫组化、电镜检查、生化检查等高新技术, 及特殊细菌染色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王永才.当代针吸脱落细胞诊断学多媒体图谱.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706-715.

[2]王永才.最新脱落细胞病理诊断学多媒体图谱.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240-252.

[3]曹跃华, 杨敏, 陈隆文, 等.细胞病理学诊断图谱及实验技术.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109-136.

[4]王永才, 王颖, 王忠利.重新评价浆膜腔积液脱落细胞病理学诊断价值及意义.医药世界, 2006, 2 (7) :24-26.

[5]廖军鲜, 王凤计.脱落细胞诊断学,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0-50.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篇5

【关键词】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02-01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T)较少见,其生物学特性、恶性程度、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差异很大,临床表现不典型,病理诊断标准也不统一,以致影响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本文探讨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T)的病理分型、特点以及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11——2012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0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10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中,男6例,女4例,年龄37-74岁,中位年龄56岁。所有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SP法免疫组化染色,抗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嗜铬素A(CgA)、突触素(Syn),癌胚抗原(CEA)及上皮膜抗原(EMA)、广谱细胞角蛋白(CK)、CD57等均为迈新公司即用型产品,DAB显色,阳性细胞的细胞浆呈黄色颗粒状,并设阳性和阴性对照。光镜观察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2 结 果

2.1 临床资料 本组10例GNET患者中,男6例,女4例,中位年龄为56岁。患者临床症状相似,主要是上腹部不适、隐痛,进食梗阻感,少数伴有黑便。肿瘤位于胃贲门部5例;胃窦部4例;胃体部1例。所有患者均作胃切除手术。

2.2 病理检查

2.2.1 大体观察病理分析 本组病理大体类型为7例溃疡型,2例为隆起型,1例为息肉状。肿块最大径1。5-12cm不等。

2.2.2 光镜观察 I型:典型类癌(1/10例),镜下特点为癌细胞形态较一致,中等大小,胞质较丰富,呈淡嗜伊红色或透亮,核呈圆形、卵圆形,居中,核分裂像罕见,癌组织排列较规则,形成巢状、岛屿状、梁索状或腺泡状、小管状结构,无坏死。

II型:不典型类癌(3/10例),镜下特点为癌细胞形态不一,大小不等,呈圆形、卵圆形或短梭形,胞质中等量,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颗粒粗,核分裂易见,癌细胞排列成巢或片块状、菊形团样结构,坏死多见。可见少量的低分化腺癌和粘液腺癌成分。

Ⅲ型:小细胞癌(6/10例),镜下特点为癌细胞体积小,较一致,胞质稀少或呈裸核状,核圆形、卵圆形或短梭形,深染,细胞界限不清,弥漫成片,分裂像多见,见大量的坏死。

2.2.3 免疫组化染色 1例典型类癌,3例不典型类癌和6例小细胞癌,示syn和CgA弥漫阳性,CD57阳性,NSE弱阳性,CK,EMA、CEA均阴性。

3 讨 论

胃是人体最重要的神经内分泌器官之一,胃肿瘤中出现神经内分泌细胞并不少见,而真正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T)少见,大约占胃肿瘤的3%[1]。一般只有大部分瘤细胞(>50%)表达神经内分泌颗粒,才命名为神经内分泌肿瘤;而对一般胃癌中散在NE细胞则不应列入神经内分泌癌范围,可命名为胃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2]。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个谱系,存在着组织学由高到低,生物学行为由良性到恶性的各个阶段。由于分类标准不同,胃内分泌肿瘤各种类型的检出率也有所差异。多数学者认为,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胃内分泌细胞增生→异型增生→胃类癌(高分化)→不典型类癌(中间分化)→神经内分泌癌(低分化)[3]。多数的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即典型类癌生长非常缓慢。如果发生转移,通常局限于局部淋巴结和肝,出现转移并不影响长期生存。非典型类癌可能是一组多相性的肿瘤,这样可以解释其在不同的研究中具有不同的预后。当肿瘤具有类似于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体征时,预后很差。小细胞癌类似于肺的小细胞癌,以高度侵袭性的临床经过为特征。本组病例中1例为息肉样典型类癌,肿瘤体积为1.5cm,瘤组织无浸润,预后良好。其余9例肿瘤大体为隆起型及溃疡型,体积均大于2cm,浸润性生长。5例发生淋巴转移,其中2例发生远处转移,故预后较差。本组多为老年人,性别无明显差异,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虽然肿瘤组织的激素免疫反应为阳性,但无明显的临床内分泌症状。可能由于分泌激素量较少或多数未被激活。本组病例中1例小细胞癌中伴有腺癌成分,1例非典型类癌和1例小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灶中见腺癌成分。而根据文献报道10%-20%的腺癌中见散在神经内分泌细胞分化,提示胃神经内分泌癌的组织学起源与一般腺癌相似,都来源于多潜能原始干细胞的增殖,分别向神经内分泌癌和腺癌分化。

综上所述,CNET虽然发病率低,在临床表现方而较其他常见胃肿瘤无特异性,然而一旦发现,多数已经转移,预后差。GNET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以及免疫组化,正确的病理分型对预后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Kloppel G,Perren A,Heitz PU.The 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cell system and its tumors:The WHO classify-cation[J].Anticancer Res,2000,20:2819-2854.

[2] Birkenkamp-Demtr der K,Wagner L,Brandt S,etal.Secretagogin is a novel marker for neuroendocrine differentiation[J].Neuroendocrinolgy,2005,82(2):121-138.

肿瘤病理学 篇6

1.1 资料

收集2005年至2006年胸腹水患者563例, 男346例 (61.5%) , 女217例 (38.5%) , 年龄12~101岁, 平均62岁。

1.2 方法

1.2.1 取新鲜积液, 离心, 取沉渣涂片, 晾干, 瑞-姬双染, 镜检。

1.2.2 根据需要作细胞染色或染色体、基因、CD系列或细菌染色。

2 结果

2.1 胸、腹水各种疾病分析

2.1.1 恶性癌肿发病率最高, 249例 (44.23%) , 腺癌223例 (89.56%) ;未分化癌8例 (3.22%) ;鳞状细胞癌6例 (2.41%) ;恶性淋巴瘤5例 (2.01%) ;白血病3例 (1.20%) ;腺鳞癌2例 (0.80%) ;恶性间皮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分别有1例 ( 0.40%) 。

2.1.2 癌肿种类, 胸水肺癌最常见, 其次胃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腹水肝癌、肠癌、胆管癌、生殖器癌等。

2.1.3 良性疾病有314例 (55.78%) , 以炎症最常见, 199例 (63.38%) , 其中急性炎症29例 (9.24%) , 慢性炎症119例 (37.90%) , 混合炎症51例 (16.24%) ;肝硬化33例 (10.50%) ;结核29例 (9.24%) ;sezary、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各12例 (3.82%) ;糖尿病3例 (0.96%) 、肝肾综合征2例 (0.64%) ;风心病、全心衰竭、冠心病、肝多发性囊肿、胆囊多发性息肉、血小板增多症各1例 (0.32%) ;其他18例 (5.73%) 。

2.2 胸、腹水各种疾病与脱落细胞病理学关系

2.2.1 有诊断价值的特殊主细胞

在恶性疾病中, 恶性淋巴瘤细胞在积液中呈弥散增殖和浸润, 为44.67%;其次是癌细胞如鳞癌细胞、腺癌细胞、腺鳞癌细胞、未分化癌细胞分别为32.67%、18.49%、15.50%、7.00%;白血病细胞则较少见, 为4.03%。

在良性疾病中, 急性炎性反应的主体诊断细胞为中性粒细胞, 在积液中弥散浸润 (79.18%) ;混合感染的主体诊断细胞为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在积液中弥散浸润 (72.13%) ;慢性炎症的主体诊断细胞为成熟淋巴细胞, 在积液中弥散浸润 (69.82%) ;Sezary的主体诊断细胞为Sezary细胞 (14.36%) ;结核的主体诊断细胞为类上皮细胞、结核结节 (9.20%) ;肝硬化与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缺乏具有较高特异性的诊断细胞。

2.2.2 背景相关细胞

在恶性疾病中, 成熟淋巴细胞是主要背景细胞成分, 在积液中呈弥散分布, 白血病、腺鳞癌、恶性淋巴瘤、鳞癌、未分化癌、腺癌, 分别为74.17%、65.00%、50.40%、49.83%、44.56%、40.66%。

在良性疾病中, 各种炎性反应均无具有较高特异性的背景细胞;急性炎症缺乏背景细胞成分;慢性炎症中间皮细胞较多 (15.06%) ;混合炎症中, 组织细胞 (9.02%) 和间皮细胞 (9.67%) 相混杂;Sezary和结核的背景细胞仍以淋巴细胞为主, 分别为74.55%和64.31%;肝硬化的背景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 (42.48%) 和间皮细胞 (37.31%) ;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的背景细胞也是淋巴细胞 (28.67%) 和间皮细胞 (45.45%) 。

2.3 心包液各种疾病分析及各种疾病细胞比例关系

心包液标本中恶性肿瘤比率极高, 共5例, 其中有4例为腺癌, 恶性细胞多呈弥散分布, 淋巴细胞为主要的背景细胞, 其次是间皮细胞, 另有1例慢性炎症标本。

3 讨论

3.1 浆膜腔积液脱落细胞成分对浆膜腔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极大[1,2]。

随着流式细胞仪 (FCM) 及各种高科技技术不断问世, 有人错误地认为高新技术可代替浆膜腔脱落细胞形态学检验诊断。多年来由于上述的误导, 漏诊、错诊屡见不鲜, 严重影响医疗质量, 经笔者临床观察研究及不断改进检查方法和染色技术, 证明该项技术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其他传统方法 [1,3]。

3.2 浆膜腔积液脱落细胞病理学是恶性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重要指标。

在563例积液患者中, 有大量标本通过脱落细胞病理形态学及细胞结构特征得到准确及时诊断及分型诊断, 与临床一致。只要肿瘤突破胸膜或腹膜, 或者肿瘤累及脏膜, 都能及时进行正确诊断及鉴别诊断, 明显高于病理及其他CT、MRI、彩超、生化传统诊断方法[1]。

3.3 浆膜腔积液脱落细胞病理学可做良性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将所有涂片除了进行细致认真的阅片, 查找有否恶性肿瘤细胞及特殊异常细胞外, 还要进行脱落细胞分类检查, 必要时做结核抗体、流式细胞仪分析等联合测定, 通过诊断主细胞及相关背景细胞进行探索和研究, 打破传统诊断观点, 文献报道结核患者淋巴细胞>90%以上, 经过笔者研究观察, 结核患者主要能够找到类上皮细胞及结核结节, 在29例结核中, 只有4例淋巴细胞≥90%;相反, 在恶性肿瘤中, 淋巴细胞都明显提高, 与结核无法区别[3]。急性化脓性炎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体细胞, 缺乏相关背景细胞, 慢性炎症与混合性感染虽然二者以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浆细胞、激活免疫细胞组成为背景, 但前者以淋巴细胞为主背景细胞, 后者以组织细胞为主背景, 相关细胞有明显区别。肝硬化患者与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虽都以淋巴细胞和间皮细胞为主要背景细胞, 但各自有特定的组织脱落破碎细胞, 如前者肝细胞较多见。

3.4 浆膜腔积液脱落细胞检查的经验体会

下列几个方面是提高浆膜腔积液脱落细胞病理学检验诊断准确率的关键, 应引起重视[1]。

3.4.1 标本采集、涂片、染色、检查 ①标本采集要新鲜, 不能超过30 min, 防止细胞自溶, 如血液过多须加抗凝剂, 低速离心涂片5~8张, 选用瑞-姬双染色对脱落细胞诊断及鉴别诊断。因为该染色方法较苏木素-伊红 (HE) 及其他病理染色方法更能较清楚看到脱落细胞的细微结构特征和细胞学特点, 有助于良、恶性细胞诊断和鉴别诊断;②在检验诊断时, 先用低倍镜仔细耐心查找, 再用油镜认真准确识别[2,3], 仔细阅读全部涂片, 特别是边缘、尾端, 有时癌细胞或特殊细胞极少, 仅在某一张涂片或某一部位可找到少数异常有诊断价值的细胞, 如果粗心大意, 就可能漏掉。须弄清正常浆膜腔积液中正常细胞成分及病理细胞成分、种类、细胞特点和结构特征的关系。

3.4.2 抓住恶性肿瘤细胞特点不放 ①癌细胞成堆成团相互融合, 界限不清, 呈三维结构;②核增大, 较正常细胞大2倍或在群体中最大是最小细胞2倍以上;③核仁增大, n/N>0.25以上, 有畸形;④浆少、偏碱, 有空泡。根据是否有粘液空泡、粘液蛋白及角化珠、角化蛋白湖或裸核、镶嵌状结构进行癌细胞种类及分化程度高低报告。

3.4.3 主体诊断细胞对浆膜腔脱落细胞诊断意义 主体诊断细胞是浆膜腔疾病诊断主要依据, 因此诊断价值极大。本研究可见各种疾病具有诊断价值主体细胞与病种、病期、治疗前后不同也有明显差异。有时诊断细胞在众多涂片中某一张涂片的边缘或尾端才能发现, 如果不仔细查找, 势必漏掉, 而造成诊断错误。

另外对主体细胞要仔细观察, 认真识别, 抓住细胞的主要特征及特殊结构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如瘤细胞呈花瓣状、葡萄状、印戒状、乳头状、牛眼突出核、有粘液空泡提示高分化粘液腺癌的诊断;对散在、典型蝌蚪状、纤维状、蛇形、边缘不清、伴中性粒细胞增多, 有角化珠考虑高分化鳞状细胞癌;涂片要看到大量嗜酸性细胞, 伴有少数淋巴细胞, 未见特殊异常细胞, 考虑嗜酸性细胞增多症[5]。

3.4.4 相关背景细胞对浆膜腔脱落细胞诊断价值 相关背景细胞在某些非典型病例或者非典型增生病例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帮助, 必须得到重视及认真对待。

结核性炎性反应, 除了找到少数类上皮细胞及结核结节外, 如背景细胞见到大量成熟淋巴细胞相配, 提示结核性炎症;如伴有中性粒细胞增多, 考虑结核并发化脓性细菌感染的可能;又如肝硬化找到一定数目的肝细胞, 再伴有间皮细胞为背景, 少数淋巴细胞相伴, 有助于肝硬化的诊断。综上所述, 抓住主体诊断细胞不放, 参考相关背景细胞成分很重要, 是提高浆膜腔积液脱落细胞病理学诊断水平关键所在。

3.4.5 对一些难诊断标本, 要结合端粒酶活性检测、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染色 (AgNOR) 、染色体检查、流式细胞仪分析 (FCM) 、荧光染色、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电镜检查、实验室生化检查等高新技术和特殊细菌染色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

摘要:目的评价脱落细胞病理学检验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提高脱落细胞病理学的诊断水平。方法从标本采集、细胞浓集、涂片以及改良染色等方法应用于临床, 找出影响脱落细胞病理学诊断的各种因素。结果使脱落细胞病理学诊断符合率明显增高, 高达98.6%, 创最好水平。结论脱落细胞病理学是癌症早期诊断的良好方法。

关键词:胸、腹水,脱落细胞,恶性肿瘤

参考文献

[1]王永才.穿刺脱落细胞诊断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3:371-378.

[2]王永才.当代针吸脱落细胞诊断学多媒体图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512.

青春期卵巢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肿瘤患者12例, 发病年龄13~18岁, 平均年龄16.5岁。其中良性肿瘤9例, 恶性肿瘤3例。发生部位:左侧3例, 右侧6例, 双侧3例。

1.2 肿瘤的病理分型和临床分期

本组12例患者中有4例上皮性肿瘤, 生殖细胞肿瘤共有8例, 按W H O的组织学分类见表1。

2 讨论

青春期卵巢肿瘤和成年人卵巢肿瘤一样, 早期无特殊症状。腹痛、腹胀和盆腹腔包块是卵巢肿瘤患者最常见的主诉。本组资料12例中, 11例有上诉症状和体征。

青春期卵巢病理学上与成人也有所不同, 临床上大多数青春期肿瘤, 首先考虑生殖细胞肿瘤;其次为上皮细胞肿瘤。本组良性肿瘤中5个为成熟性畸胎瘤, 其病理特点:肿瘤大多数呈卵圆形, 少数呈亚棱形或葫芦形, 表面光滑, 囊性, 壁薄, 少数有局部组织增厚, 钙化。囊内容物多为皮脂样物质及毛发, 个别有牙齿、骨骼, 部分囊壁内面有称作关节的乳头状突起。镜下所见:大部分囊壁内衬复层鳞状上皮, 少数为单层柱状上皮或单层扁平上皮, 镜下所见组织基本上为成熟的皮肤及神经组织。2例未成熟畸胎瘤, 部分表面光滑, 部分无包膜, 部分为实性有钙化, 镜下见3个胚层组织形态, 成熟性神经组织占主要成分, 同时见各胚层未成熟结构, 结肠及盆壁有神经组织种植, 根据Norris分级法肿瘤为1级。1例无性细胞瘤, 30cm×25cm×25cm大, 质地坚硬, 表面呈分叶状高低不平, 镜下肿瘤细胞弥漫成片, 被纤维间隔所分开, 纤维间隔内有淋巴细胞浸润。上皮肿瘤4个, 其中2例交界性粘液性囊腺瘤, 镜下见肿瘤呈乳头状生长, 细胞分泌旺盛, 增生活跃, 堆积成2~3层, 排列紊乱, 有1例呈筛状, 可见核分裂相, 部分细胞核深染、增大、有轻度或中度异形。1例乳头状浆液性囊腺癌, 半囊性半实质性, 表面光滑, 切开见有坏死灶, 镜下见肿瘤呈乳头状生长, 细胞核异形, 核分裂相多见。

参考文献

[1]陈乐真.妇产科诊断病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268~272.

[2]谭笑梅, 李风山.青少年卵巢肿瘤48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0, 5[3]:192~194.

食管小细胞恶性肿瘤的病理诊断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食管小细胞恶性肿瘤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24例, 占比为60.00%, 女性16例, 占比为40.00%;年龄为30~82岁, 平均年龄为 (55.63±3.23) 岁;31~40岁1例, 41~50岁13例, 51~60岁18例, 61~70岁6例, 70岁以上2例。病例来自纤维胃镜活检标本 (18例) 和外科手术切除标本 (22例) ;40例患者中, 小细胞癌37例, 低分化鳞状细胞癌、腺鳞癌、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各1例。医护人员对所有患者详细讲解本次研究的目的、意义、流程等, 并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试验研究。

1.2 方法

1.2.1 HE染色。

将穿刺活检标本用浓度为10%的甲醛连续固定24 h, 并依次进行脱水、透明、浸蜡、包埋等处理措施, 取厚度为5μm的切片进行脱蜡、水化后给予HE染色。

1.2.2 免疫组化。

试剂均为福建迈新公司提供, 选择免疫组化方法为SP法, 并进行DAB显色, 对所有标本进行蛋白标记, 包括CK18、LCA、CK5/6、P63、Syn、Cg A、TTF-1、CD56、Ki-67等。其中, 检测结果为棕色表示阳性表达, 表达部位为细胞浆或者细胞膜的为CK18、LCA、CK5/6、Syn、Cg A、TTF-1、CD56, 表达在细胞核的为P63和Ki-67。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形态学检测

对标本进行形态学检测显示, 癌细胞体积均较小, 胞质均较为稀少, 或呈裸核状, 核呈圆形, 核仁不明显, 细胞界限不清, 弥漫排列成片, 癌细胞排列呈巢状或片状, 有些标本可见菊形, 团样状。

2.2 免疫组化检测

标本经免疫组化实验, 对所有标本进行蛋白标记, 包括CK18、LCA、CK5/6、P63、Syn、Cg A、TTF-1、CD56、Ki-67等, 结果显示, 所有标本中小细胞癌37例, 低分化鳞状细胞癌、腺鳞癌、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各1例。

小细胞癌共37例, 其中Syn、Cg A、CD56、TTF-1、CK5-6、Ki-67阳性率分别为94.59% (35例) 、72.97% (27例) 、91.89% (34例) 、54.05% (20例) 、13.51% (5例) 、48.65% (18例) (阳性细胞占比大于40%) 。Syn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阳性表达,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63和CK18为上皮性标记 (肿瘤细胞阳性数应小于肿瘤面积的1/3) , 其阳性表达率分别是8.11% (3例) 、2.70% (1例) 。LCA均为阴性表达。

低分化鳞状细胞癌1例, 其中P63与CK5/6均为阳性表达, LCA/TTF-1、CD56、Cg A、CK8/18均为阴性, 且Ki-67的阳性细胞占比均在40%以上。

腺鳞癌共1例, 其中Syn、CK18、P63、CK5/6均为阳性表达, LCA、Cg A、TTF-1、CD56为阴性表达, 其中Ki-67的阳性细胞占比为40%以上。

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共1例, 其中CK18、CD56、Cg A、Syn均为阳性表达, LCA、TTF-1、P63、CK5/6均为阴性表达, Ki-67的阳性细胞占比为40%以上。

3 讨论

食管小细胞恶性肿瘤有多种类型, 包括小细胞癌、低分化鳞状细胞癌、淋巴癌、低分化腺癌等肿瘤类型, 因临床取材与形态学特征相似等特点, 单纯进行胃镜下活检或者进行HE切片检查的诊断准确率并不理想, 容易造成漏诊、误诊现象, 延误疾病的治疗[5]。加之临床诊断直接与疾病治疗息息相关, 因此, 对其分子特征、形态学特征等进行积极有效地诊断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我国属于食管癌的多发地区, 因此, 对该类疾病进行科学有效的临床诊断有重大意义。本研究收治的40例食管癌患者中, 37例为小细胞癌, 1例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 1例为腺鳞癌, 1例为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

食管小细胞恶性肿瘤是最为普遍的一类疾病, 国外研究指出, 食管小细胞癌占据食管癌的0.8%~2.4%, 且近些年来该类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6]。国内研究指出, 食管小细胞癌占据食管癌的2.8%, 许多临床研究显示, 食管癌的神经内分泌分化特异性抗体包括CD56、Cg A、Syn、NSE等, 但是由于选择的标本数量与检测方法的限制, 导致实验结果出现一定的差异。本次研究选择一组抗体进行标记, 结果显示, TTF-1、CD56、Cg A、Syn为阳性, 其阳性率分别为54.05% (20例) 、91.89% (34例) 、72.97% (27例) 、94.59% (35例) 。此外, CK5-6、P63、CK8/18、Ki-67的阳性率分为13.51%、8.11%、2.70%、48.65%。

引起食管癌病理诊断误诊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检测人员的自身失误, 因为对该类肿瘤进行分型时较为困难, 若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分型将使得最终的检测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相符。

综上所述, 食管小细胞恶性肿瘤有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肿瘤治疗方法不同, 临床上可依据免疫组化方法对其进行诊断与鉴别, 以减少误诊与漏诊情况,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医疗风险。

参考文献

[1]张云虹, 刘复生, 粟艳松, 等.食管原发性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5例报道[J].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1, 18 (4) :293-294.

[2]刘艳平.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的诊治进展[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7 (11) :1390-1392.

[3]张静芳, 李军扩, 郭梅, 等.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临床病理分析[J].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3, 26 (4) :341-344.

[4]郭影, 王昱良, 王甜甜, 等.食管小细胞癌24例临床病例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22) :96-97.

[5]陈慧, 詹俊, 于钟, 等.食管恶性肿瘤850例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 2015, 35 (12) :816-821.

肿瘤病理学 篇9

对于妊娠合并的卵巢恶性肿瘤, 手术治疗与非孕期相同, 进一步的处理取决于肿瘤的类型、分期及转移途径等。本篇就1992—2007年收集的8例妊娠合并卵巢恶性肿瘤的治疗作一回顾性分析,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 收集1992—2007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妊娠合并卵巢恶性肿瘤患者5例;其他3例来自同济医院。所有病例都有病理检查结果证实及分级, 未成熟畸胎瘤的分级依据Norris标准。根据手术记录和显微镜检结果, 按照FIGO1986年手术-病理分期系统, 对8例病例重新进行回顾性分期。所有病例均无相关的家族史及卵巢肿瘤病史, 用电话进行随访观察。本篇涉及的完全缓解是指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病变完全消失。

2病例分析

8名病人的年龄范围在23~35岁之间 (中位年龄29岁) 。所收集的病例中有4例 (50.0%) 为侵袭性的上皮性肿瘤 (3例为桨液性囊腺癌、1例为粘液性囊腺癌) , 3例 (37.5%) 为生殖细胞肿瘤 (1例为恶性畸胎瘤, 2例为无性细胞瘤) , 1例 (12.5%) 为交界性卵巢肿瘤。按手术-病理分期, 2例 (25.0%) 患者诊断时为临床Ⅰ期, 且这些患者经治疗后均获得完全缓解;6例 (75.0%) 为进展期卵巢肿瘤, 其中Ⅱ期4例, Ⅲ期2例 (因部分病例缺腹水细胞学结果, 所以本篇不区分Ⅱa及Ⅱc) 。

最常见的初始症状和体征:发现盆腔或附件包块 (4/8, 50.0%) , 包块多为产检时行B超检查时发现, 平均直径约7.6cm;其次为腹水 (2/8, 25.0%) 和腹痛 (1/8, 12.5%) 。有1例患者, 在整个妊娠过程中无任何自觉症状, 而在剖宫产时发现卵巢肿块确诊卵巢生殖细胞肿瘤。两例发生腹水的患者, 诊断时均已为Ⅲ期, 且存活都未超过5年。

5例患者诊断时处于晚孕期 (≥28周) , 足月妊娠行剖宫产术的同时接受了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病检及分期提示:1例为侵袭性的上皮性肿瘤Ⅱ期, 2例为生殖细胞肿瘤Ⅱ期;另2例均以腹水就诊, 手术-病理分期为Ⅲ期, 术后虽给予化疗, 但存活均未超过5年;不过这两名患者都顺利产下胎儿。1例患者肿瘤症状体征出现在早孕期 (孕9周) , 行人工流产后接受肿瘤减灭术, 术后病检提示为生殖细胞肿瘤Ⅱ期。1例患者在中孕期出现腹痛, 经B超检查发现附件区>5cm的实性包块, 随访观察至34周行剖宫产术及肿瘤细胞减灭术, 术后病检提示侵袭性的上皮性肿瘤Ⅱ期。1例于早孕期发现附件区囊性包块的患者, 随访观察至足月, 产下一健康新生儿后, 在产褥期行手术治疗, 术后病检提示为交界性卵巢肿瘤I期。这名患者术后行了3个疗程的TP方案化疗, 至今仍存活。

3例生殖细胞肿瘤患者, 术后病检证实1例为恶性畸胎瘤, 2例为无性细胞瘤, 均处于Ⅱ期, 所有患者都接受了BEP或BVP方案化疗6次。3名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均超过了5年, 其中一名无性细胞瘤患者自1999年治疗后, 至今仍健康存活。4例侵袭性的上皮性肿瘤术后亦接受辅助化疗, 方案为TP (3例) 、VAC (1例) 或TC (1例) , 其中方案选择并未显示出规律性。遗憾的是2名Ⅲ期患者未能存活过5年, 1例Ⅱ期浆液性卵巢囊腺癌患者, 经6疗程化疗后获完全缓解, 但约半年时复发, 最后在术后3年余死亡。唯一的1位交界性卵巢肿瘤, 术后仅进行随访而未予化疗。

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 可能是因为患者较年轻, 且所有8例病例均为单侧, 因此8名患者手术均保留有一侧卵巢。病案分析, 未发现有术后复发在另一侧卵巢病例。

3讨论

流行病学发现, 仅有约20%的卵巢上皮恶性肿瘤发生在绝经前期。但随着近年来B超检查在产检中的应用渐渐增多, 妊娠期妇女合并附件区肿块的病例数也呈增多趋势。在妊娠合并的恶性肿瘤中, 卵巢癌仅次于宫颈癌居第2位[2]。

大多数报道认为, 妊娠合并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病率约在1/15000到1/32000之间。Leiserowitz[3]等最近报告了202例妊娠合并卵巢恶性肿瘤的病例, 研究中发现, 大约有0.19%的孕妇孕期出现附件区肿块, 而其中有2.15%为卵巢癌。

我们的研究结果与Nadereh Behtash[4]等相似, 大部分卵巢癌患者发病时无任何自觉症状, 而且我们的结果亦显示附件肿块伴有腹水的患者, 肿瘤期别较高, 预后较差。

从对8例病例的病理分类亦可看出, 妊娠合并卵巢癌患者, 其各类型肿瘤所占的比例, 与非孕期生育年龄妇女相同。最常见的类型为上皮性肿瘤、生殖细胞肿瘤。而3例生殖细胞肿瘤中, 2例为无性细胞瘤, 该结果与Bakri YN[5]等的统计结果相似。8名患者中, 诊断时早期患者 (Ⅱ期及以前) 占6例, 可能与常规产检有利于肿瘤的早期发现有关。但亦有作者认为, 与生育年龄妇女卵巢上皮细胞肿瘤恶性程度较低且多局限在卵巢有关。

有研究认为生殖细胞肿瘤在妊娠期, 生长加快并很容易发生转移。但是妊娠终止后, 其高侵袭特性有消退趋势。且生殖细胞肿瘤对术后化疗敏感, 化疗常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我们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3例生殖细胞肿瘤, 经化疗后均取得完全缓解, 且存活期限都超过5年。收集的1例交界性卵巢肿瘤仅接受细胞减灭手术治疗, 随访至今仍未复发。由于交界性卵巢肿瘤 (即使是处于进展期) 的患者, 并不能从化疗中获益, 而且复发时肿瘤仍为交界性, 因此很多学者建议对于交界性肿瘤手术治疗已经足够, 而并不需要追加术后化疗[6]。

对于卵巢癌的手术, 现在强调第一次手术时, 尽可能地切除原发及转移灶, 使残余癌灶直径<1cm。此原则可能同样适合于妊娠期的卵巢癌。我们收集的8例患者最后均完成减灭术, 说明妊娠并不影响手术进行。对于此类患者, 满意的肿瘤减灭可能同样重要。

本研究中, 除1例病例行人工流产外, 其余7名患者均顺利产下健康的新生儿。而在Nadereh Behtash等的统计中, 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自然流产率约在8.7%。之间的差异可能与本病例分析中大部分病例处于晚孕期, 且妊娠期均未进行积极手术、化疗处理有关。

持续存在的卵巢肿块, 以及腹水提示卵巢恶性肿瘤的可能。妊娠合并进展期卵巢肿瘤预后较差。因此对于孕期发现的卵巢肿块应给予注意及积极处理。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 及术后辅助化疗仍是其主要的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SAYEDUR RAHMAN M, AL-SIBAI MH, RAHMAN J.O-varian carcinoma associate with pregnancy A review of 9ca-ses[J].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 2002, 81:260-264.

[2]ZHAO XY, HUANG HF, LIAN LJ, et al.Ovarian cancer inpregnancy:a clinicopathologic analysis of 22cases and reviewof the literature[J].Int J Gynecol Cancer, 2006, 16:8-15.

[3]LEISEROWITZ GS, XING G, CRESS R, et al.Adnexal mas-ses in pregnancy:how often are they malignant[J].GynecolOncol, 2006:315-321.

肿瘤病理学 篇10

【关键词】鼻腔鼻窦肿瘤、病理组织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059-01

从临床上来看鼻腔鼻窦是上气道比较特殊的一个生理部位,可以引发的肿瘤类型非常多,[1]为了能够进一步掌握鼻腔鼻窦肿瘤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点,以便能推进其诊断技术的发展,我院以80例患者实例研究的方式进行研究,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收获,现将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治疗

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鼻腔鼻窦肿瘤患者,其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28例,其中75例患者为首发,其余5例患者曾在其他医院进行过相应的治疗,复发后到我院进行治疗。

1.2方法

对本组80例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构成比进行完全统计,然后观察其病理组织学特点和临床特征。

2.结果

2.1临床发生特点

本组80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头痛、鼻塞、鼻出血或麻木等症状,经检查确认为鼻腔鼻窦占位;本组80例患者中有39例为恶性肿瘤,41例为良性肿瘤,经过对患者的调查我们发现,鼻腔鼻窦肿瘤的高发人群为工人、公司职员和农民;由于鼻腔鼻窦肿瘤的原发位置判断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组所有患者均是通过手术记录、病理活检或鼻腔CT对原发位置进行判断,根据肿瘤的原发位置,本组患者中:蝶窦肿瘤15例,额窦肿瘤25例,筛窦肿瘤40例。

2.2病理组织学特点

结合我院患者的基本情况来看,80例患者的鼻腔鼻窦肿瘤总构成比例依据组织来源由低到高分别为:异位颅内组织肿瘤、软骨组织、淋巴造血组织、软组织和上皮组织;其中软组织肿瘤共20例,恶性肿瘤9例;淋巴造血组织来源的肿瘤15例,全部为恶性肿瘤;骨与软骨组织肿瘤10例,恶性肿瘤1例;上皮组织来源共30例,恶性肿瘤共16例;异位颅内肿瘤5例,恶性肿瘤3例;本组患者中良性肿瘤排在前5位的由低到高依次是:异位颅内良性肿瘤(2例)、血管瘤(6例)、骨瘤(8例)、纤维瘤(10例)、被覆上皮来源的乳头状瘤(15例);恶性肿瘤排在前5位由低到高依次是:嗅神经母细胞瘤(2例)、恶性黑素瘤(4例)、腺样囊性癌(9例)、淋巴瘤(10例)、鳞状细胞癌(14例)。

2.3鼻腔鼻窦肿瘤的治疗

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中,恶性肿瘤为39例,30例患者(76.92%)采取进行手术治疗,4例患者(10.26%)转肿瘤科放化疗,另外5例患者(12.82%)主动选择放弃治疗;良性肿瘤为41例,38例患者(92.68%)行手术治疗,3例患者(7.32%)要求出院。

结合资料可以看到,手术治疗依旧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具体的方法有:鼻腔鼻窦传统手术和鼻内镜手术相结合、鼻腔鼻窦传统手术和鼻内镜手术三种。

3.讨论

据已有的临床资料来看,鼻腔鼻窦传统的发生率其实并不算高,据权威数据显示,它仅占所有上呼吸道恶性肿瘤的3%左右,占所有头颈恶性肿瘤的5%左右,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不到。[2]

3.1鼻腔鼻窦肿瘤的临床特点

结合我院的研究来看,80例患者中有很多出于各方面的原因未能及时的进行治疗或确诊为恶性肿瘤,因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从研究来看,良性肿瘤的人群以城市普通居民和工厂工人居多,恶性肿瘤则多见于农民,这与其健康意识和生活水平不高有一定的联系;再者,由于鼻窦与鼻腔仅隔菲薄骨瓣,通过窦口连接,所以,肿瘤早期可局限于鼻窦或鼻腔的某一解剖部位,但是在实际就诊时往往侵入临近的器官,这也就是其原发部位判断比较困难的根本原因,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研究中所采取的办法是直接将鼻窦和鼻腔放在一起进行讨论。

3.2鼻窦鼻腔肿瘤的病理组织类型

种类繁多,这也算是鼻窦鼻腔肿瘤的一个主要特点。临床上我们一般将鼻腔鼻窦肿瘤总结为异位颅内组织源性、骨及软骨组织源性、淋巴造血组织源性、软组织源性和上皮组织源性5种,其中又以鳞状细胞癌、骨瘤、淋巴瘤、内翻性乳头状癌和腺样囊腺癌的比例最高,也是鼻腔鼻窦肿瘤的多发病。[3]此外,还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鼻腔鼻窦还有许多客观存在的比较罕见的肿瘤,发生率更低,但是在诊断的过程中需要特别的注意,以免漏诊和误诊的情况发生,影响患者的治疗。

3.3关于鼻腔鼻窦肿瘤的治疗

鼻腔鼻窦肿瘤中的恶性肿瘤是整个耳鼻喉科中关注度非常高的一个难点,结合我院研究来看,很多患者到院就诊时就已经为中晚期,因此,我们对其使用的均为手术、放疗和化疗综合的治疗方法,[4]其中,化疗并非治疗的第一选择,原因在于其疗效低,副作用大,在臨床上大多都将其作为一种姑息疗法;手术后对患者进行放疗的意义在于可以有超过10%的局部空置率和改善5年内50%左右的生存率;其次,由于肿瘤影响的范围往往比较大,术前放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瘤体,进而为手术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贾海英.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分子机制及眼眶显微解剖学研究[D].暨南大学,2011,3(15):106-109.

[2] 公蕾. 流式细胞术检测鼻腔鼻窦肿瘤细胞周期的DNA分析[D].青岛大学,2011,5(11):59-62.

[3] 马淑颖.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p53和PC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天津医科大学,2012,4(16):77-81.

217例甲状腺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篇11

1.1 性别与年龄

本组男性47例, 女性170例, 男女之比为1:3.6, 女性明显多于男性, 患者发病年龄最小为19岁, 最大为78岁, 多发生于21~60岁, 平均发病年龄41.27岁, 年龄分布20岁以下7例, 占4.1%;20~60岁187例, 占86.18%;60岁以上23例, 占10.60%, 各年龄组与肿瘤性质的关系见下表1, 性别与甲状腺肿瘤的关系见表2。

1.2 恶性与良性

在本次取为样本的2 1 7例甲状腺肿瘤临床病例中, 良性1 9 3例, 恶性24例, 良性与恶性之比为8.04:1;男性中良性肿瘤43例, 恶性肿瘤4例, 良性与恶性比为10.75:1, 女性中良性肿瘤150例, 恶性肿瘤20例, 良性与恶性之比为7.5:1。

1.3 甲状腺肿瘤发生部位

甲状腺良性肿瘤发生于甲状腺左叶71例, 占良性肿瘤的36.78%;发生于甲状腺右叶101例, 占良性肿瘤的52.33%;发生于甲状腺峡部9例, 占良性肿瘤的4.66%;双侧叶同时发生者12例, 占良性肿瘤的6.21%;恶性肿瘤发生于甲状腺左叶11例, 占恶性肿瘤的45.83%, 发生于甲状腺右叶8例, 占恶性肿瘤的33.33%;发生于甲状腺峡部2例, 占恶性肿瘤的8.3 3%;双侧叶同时发生者3例, 占恶性肿瘤的12.50%。

2 讨论

2.1 结果

从临床资料来看, 目前甲状腺肿瘤已经成为一种常见肿瘤, 易发年龄为2 1~6 0岁, 女性甲状腺肿瘤患者明显多与男性, 常见甲状腺肿瘤多为良性, 良性肿瘤中以甲状腺右叶较常见, 恶性肿瘤以甲状腺左叶较常见。

2.2 甲状腺肿瘤的恶性率

取样中, 恶性肿瘤24例, 占甲状腺肿瘤的11.06%, 良恶之比为8.04:1, 明显低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 甲状腺恶性肿瘤的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且21~50岁各年龄组无明显差异, 50岁以上组患病率明显升高, 资料同时显示, 恶性肿瘤的患者20岁以下为0, 在21~60岁以上各年龄组间有差异, 尤其在41~50岁组, 患者只有3例, 这些差异是地域因素造成还是另有其他原因, 有待进一步观察。

2.3 诊断

甲状腺肿瘤常见诊断方法有以下几种:

2.3.1 询问法

我国传统医学历来强调询问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良性肿块生长缓慢, 但亦有因囊内出血而致肿块迅速增大者, 对病史有近期逐渐增大的无痛性结节或伴声嘶、呼吸困难等, 触之结节质地坚硬、固定, 形状不规则或伴同侧淋巴结肿大者, 应警惕为恶性。

2.3.2 B超

对于甲状腺肿瘤的诊断使用B超 (或彩超) , 简便易行, 是最有效的诊断方法之一, 其诊断甲状腺的囊性或实性的正确率为100%, 甲状腺肿瘤的囊实性质与其恶性治疗有重要关系。本组217例中98%的患者均作了B超检查, 有41例为实性肿块, 其中恶性肿瘤17例 (41.09%) , 而囊性和混合性肿物的病例中, 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分别为1.23%和7.14%, 说明超声诊断为实性结节的恶性率明显高于囊性及混合性。

2.3.3 细胞学检查

细胞学检查对甲状腺癌有较高的阳性诊断率, 积极开展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有助于明确甲状腺肿瘤的性质, 对可疑恶性或B超检查为实性肿块而细胞学阴性者, 可行术中冰冻切片快速诊断, 明确肿块性质, 以利治疗。

所以对于甲状腺标本要提高警惕性, 检查应该认真仔细, 可采用书页状切开, 对光透视, 以便发现病灶, 提高癌的检出率, 对可疑病变多取材、多切片观察, 取材时, 肿瘤周边部分包括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比肿瘤中心部分更为重要, 除非切面呈不同的类型, 镜下要反复观察, 并结合临床诸多因素全面分析, 提高甲状腺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摘要:目的通过对甲状腺肿瘤临床病人资料的分析, 总结出甲状腺肿瘤的特征、诊断方式与治疗。方法通过对选取的217例甲状腺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 进行判断。结果甲状腺肿瘤目前是一种常见易发疾病, 临床数据显示良性肿瘤暴发机率明显高于恶性肿瘤, 比例大概为7.9:1, 同时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 且肿瘤多见于甲状腺右侧。结论通过研究, 我们发现甲状腺肿瘤与患者年龄、性别都有一定的相关性, 同时部分肿瘤的临床特征与部分癌症的临床表现非常相似, 诊断者对疑似标本应多角度分析, 仔细诊断, 提供检测的准确性。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临床病理,恶性率

参考文献

[1]马小燕, 崔艳梅.甲状腺肿瘤130例临床病理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08, (17) .

【肿瘤病理学】推荐阅读:

小肠肿瘤10-14

肿瘤相关10-16

肿瘤成像10-20

下咽肿瘤05-19

肿瘤模型06-02

胰腺肿瘤06-06

淋巴肿瘤06-08

肿瘤标志06-26

治疗肿瘤07-11

肋骨肿瘤07-25

上一篇: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下一篇:女性居家服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