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GDP

2024-07-19

农村GDP(精选7篇)

农村GDP 篇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 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已成为农村经济改革中的一个焦点。因此, 研究农村金融相关率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模型的选择及依据

1969年, 美籍比利时经济学家雷蒙德·戈德史密斯 (P.Gold Smith) 出版了《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 在该书中他通过提出金融相关比率 (FIR) 等衡量一国金融结构的指标把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 采用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国际横向比较和历史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 得出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大致平行关系的基本结论[1]。

根据雷蒙德·戈德史密斯的观点, 将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增长的因素首先选择为农村金融相关率。用GDP代表中国农村经济增长, 用FIR代表中国农村金融相关率。为了分析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 所以相关变量取对数。

据此, 构建的回归方程为:

二、相关数据来源

(一) 农村经济增长 (GDP)

衡量经济增长水平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表示, 鉴于统计资料的可获的局限性, 并且在广大农村地区农业仍然为主要产业, 因此本文采用“中国第一产业GDP”代表中国农村经济增长指标。另外, 为和其他指标保持一致.这里采用按照当年价格计算的第一产业GDP值, 取其对数形式表示农业经济增长率。

(二) 农村金融相关率 (FIR)

金融相关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全部金融资产价值和全部实物资产价值的比值。本文参照美籍比利时经济学家雷蒙德·戈德史密斯 (P.Gold Smith) 的金融相关比率设置农村金融相关比率, 根据雷蒙德·戈德史密斯 (P.Gold Smith) 对金融资产的分析, 他认为金融资产应该包括现金、储蓄存款、定期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保险项目等。目前, 相对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其他的金融资产形式而言.农村居民持有的有价证券数量极少。因此, 本文没有考虑有价证券部分和保险项目。本文研究的农村金融资产包括:农户手持现金、农户储蓄。

首先, 农户手持现金。由于可获得的农村统计方面的资料有限, 同时中国农户的消费习惯是采用现金消费, 所以这里将可获得的农村居民人均总支出作为指标。以“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总支出”与“全国农村居民人数”计算“全国农户手持现金”。

其次, 农户储蓄。农户储蓄包括各金融机构吸收的农户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

最后, 金融资产。根据中国农户消费投资习惯, 农民的金融资产主要是现金和储蓄这两部分, 所以, 此指标参考前两指标得出。

单位:亿元, %

注: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农业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经济年鉴》, 《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以及农业部官方网站, 计算整理而成

三、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利用eviews软件对农村经济增长 (GDP) 和农村金融相关率 (FIR) 进行回归分析, 于是得到农村经济增长 (GDP) 和农村金融相关率 (FIR) 的回归方程:

从回归方程 (3-1-2) 来看, 变量LN (FIR) 的t值为19.15274, 说明变量显著性好, R2值为0.965684, 方程拟合度好, F值为366.8274, 方程显著性明显。

从这个回归方程可以看出, 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相关率呈现出明显的正向相关性。这说明农村金融抑制情况如果得到缓解, 金融深化能有效开展, 是有利于提高中国农村经济增长的, 这与雷蒙德·戈德史密斯的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方向存在在并行的关系的观点是吻合的

四、主要结论

目前, 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联系, 尤其是雷蒙德·戈德史密斯采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 这部分的eviews的分析结果和他的观点是吻合的。可以说, 在中国农村, 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存在大致平行关系, 农业经济增长率与农村金融相关率有着直接的正向的线性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提高农业经济增长率, 必须发展农村金融, 深化改革农村金融。所以, 改善农村金融相关率对发展农村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雷蒙德.戈德斯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周朔, 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11-35, 78-99, 103-109.

GDP与绿色GDP比较研究 篇2

1.1 定义

GDP是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简称, 中文即国内生产总值, 是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SNA) 的核心指标,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一个季度或一年) ,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因为它不仅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 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1.2 核算

GDP是当前世界各国衡量总产出的最主要指标。目前, GDP已经形成比较确定的核算指标和核算方法, 其具体衡量方法有三种:即增值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1.3 缺陷

总的来讲, GDP是反映一个国家 (地区) 宏观经济总体规模、经济增长水平的一个很好的重要指标, 然而GDP也存在很多缺陷:其一, 不能完全体现经济总量的所有指标;其二, 不能全面反映人们的福利和公平状况, 主要是收入以外的其他福利和公平指标;其三, GDP只考虑当代人的收益最大化, 没有考虑长远的收益最大化 (代际均衡) , 即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 要全面客观地看待GDP这一宏观经济指标, 在强调它的重要作用的同时, 也要看到它的缺陷。

2 绿色GDP的定义、核算、现状

2.1 定义

绿色GDP, 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简单地讲, 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 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 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 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 负面效应越低, 反之亦然。

2.2 核算

目前, 绿色GDP也有三种核算方法:其一, 从生产角度看, 是国内生产净值扣除环境投入之后的余值。公式为:绿色GDP=总产出-中间投入价值-固定资本消耗-非生产自然资产的经济使用=国内生产净值-非生产自然资产的经济使用;其二, 从收入角度看, 是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之和扣除环境投入之后的余值。公式为:绿色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非生产自然资产的经济使用=国内生产净值-非生产自然资产的经济使用;其三, 从产品最终使用角度看, 是消费、净出口和所有资产上的净投资之和。公式为:绿色GDP=最终消费+净投资+净出口-非生产自然资产的经济使用=国内生产净值-非生产自然资产的经济使用。

不过, 无论什么方法, 都是在GDP上考虑了资源成本、环境成本、社会综合成本之后的净值。因此, 绿色GDP应该是剔除了自然资产损失之后创造的真正国民财富的总量指标。总公式应为:绿色GDP=GDP-资源成本 (资源损耗、恢复费用) -环境成本 (环境退化损失、恢复费用) -社会综合成本 (环境损害预防费用、因非优化利用资源而进行调整核算的部分) 。

2.3 现状

早在20世纪70年代, 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就开始研究和推广绿色GDP, 有些国家已开始试行绿色GDP。近年来, 我国也在积极开展绿色GDP核算的研究。但是, 由于世界各国都普遍采用GDP核算体系——目前国际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所以, 国际上至今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绿色GDP核算模式, 也没有一个国家以政府的名义发布绿色GDP结果。

绿色GDP没有登上国家政府的“大雅之堂”, 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 认识不够;其二, 技术难度大;其三, 制度空白。当前, 我国没有统一的统计标准和数据发布制度, 与绿色GDP核算理论相关的环境法规不够完善;与绿色GDP核算有关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不够健全;相应的监督机制实施不力等。

3 GDP与绿色GDP的比较分析

3.1 相同点

与绿色GDP相比, 两者有共同点:其一, 都是国民经济的核算方法, 反映出国民经济发展变化情况;其二, 都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工具和重要依据;其三, 都是检验宏观经济政策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其四, 都是对外交往的重要指标, 以此衡量一个国家享受国际权利和承担国际义务的比例。

3.2 不同点

其一, 绿色GDP能更加全面地反映经济发展, 如反映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综合成本以及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其二, 绿色GDP能更加全面地反映社会进步, 如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生态维持、就业保障、居民住房等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其三, 绿色GDP能反映资源环境的变化, 特别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损失代价, 如消耗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 产生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污染等;其四, 绿色GDP能更全面地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如环境损失和环境改善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

4 绿色GDP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由选择

由于绿色GDP能全面地反映人们的自觉行动对自然环境的改善, 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由选择。具体体现在:其一, 绿色GDP是科学和全面地评价我国的综合发展水平的需要;其二, 绿色GDP是创新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标准的需要;其三, 绿色GDP是吸纳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需要;其四, 绿色GDP是促进政府转变职能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左玉辉.法环境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2) (2009重印) .

农村GDP 篇3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GDP,绿色GDP,资源,环境

G D 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G r o s s Domestic Products的缩写, 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一个国家 (或地区) 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常住单位是指在中国大陆的经济领土范围内拥有一定的活动场所, 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 并持续经营一年以上的单位, 不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以及中国领土台湾省内的单位。G D P核算与G D P不同, GDP表示的仅仅是一个总量指标, 而GDP核算则是指在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下围绕G D P这个总量指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核算活动。

GDP可以通过三种方法计算得到:分别为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 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的总和。收入法也称分配法, 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 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向政府支付的份额角度来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支出法也称使用法, 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去向。

“绿色GDP”即绿色国内生产总值, 是对现行的GDP指标的一种调整, 是扣除经济生活中投入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后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 是中国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绿色GDP”理论的国际研究背景:国内生产总值 (GDP) 作为政府对国家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计量与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 特别是在战后全球经济普遍复苏的背景之下, GDP逐渐演化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是否真正进步的最重要的指标。20世纪60年代, 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意识到使用G D P来表达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地增长与发展存在明显的缺陷。他们强烈呼吁改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SNA) , 纠正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方式的缺陷。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需要对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修正, 力图从传统意义上统计的G D P数字中扣除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 从而再现一个真实的、可行的、科学的指标, 即“真实GDP”,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绿色GDP”, 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区域的真实发展和进步, 使其能更加确切地说明增长与发展的数量和质量表达的关系。

国内“绿色GDP”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从政府层面上来看,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与实践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 (1951-1981) 当时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度基本上实行的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MPS) , 这一体制是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是相适应的。第二阶段 (1982-1991) ,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SNA) 制度的转型阶段, 两种核算制度 (MPS与SNA) 并存, 它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相适应的。第三阶段 (1992-1995) , 1992年我国正式启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实质内容上, 与当时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核算制度基本相同, 并与国际统计口径相接轨。因此, 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基础, 并对其进行改革, 构建以“绿色G D P” (GGDP) 为核心, 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核算体系, 是学术界和各国政府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辛的任务。第四阶段 (1995年至今)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和向联合国新的国民核算体系和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过渡。从总体来说, 环境经济综合体系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概念上是一致的, 其本质不同在于前者在资本使用概念上对后者做了拓展。近年来, 中国政府一直在跟踪和吸收国际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的新成果, 以力求保持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步与接轨。

推行中国绿色GDP核算模式建议:1、搭建统一的工作平台;2、选择合适的核算模式;3、确定核算的重点和范围;4、构建科学完整的环境资源统计指标体系;5、加快开展绿色GDP核算试点工作

参考文献

[1]、高敏雪.环境统计与环境经济核算[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0.

[2]、宋旭光.关于EDP核算思路的若干补充[J].统计研究, 2003, (1) .

[3]、郭沛源, 方人也1GDP的绿色革命[J]中国发展, 2002, (4) :12~201

[4]、高静川绿色GDP核算方法的探析[J]学术交流, 2003, (12) :79~811

[5]、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国民经济核算[M]北京:中国统计出社, 2004

[6]、许宪春:“绿色GDP的几点认识”, 《中国统计》, 2004年第7期;

[7]、杨树庄:“该不该计算绿色GDP”, 《中国统计》, 2005年第6期;

[8]、邱东, 杨仲山等:《当代国民经济统计学主流》,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年;

农村GDP 篇4

关键词:GDP,绿色,GDP,社会发展中的代价

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 长期以来世界上很多的国家都是以GDP的总值来作为评价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但是, 这样的评价方式存在着诸多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没有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排除出去, 使GDP的总值盲目的偏高, 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虽然在总体上GDP的水平有所提高, 但是这样的提高是付出了过高的代价, 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只是发达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代价承担者, 在GDP增长的基础上带来了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针对这样的一些事实, 上世纪中叶开始, 随着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 一些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们, 尝试将环境要素纳入, 以发展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这便是绿色GDP。

一、正视社会发展中的代价

《汉语大辞典》这样解释“代价”的含义:一是“购物的钱款”;二是“原指为达到某种目的所消耗的物质、精力, 或所作出的牺牲。”这里, 我所说的社会发展中的代价主要是从第二种意义, “代价”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最早出现于经济学中。经济学的一个经典性原理是:人们在经济生活中以最小的代价谋求最大的利益。以后, “代价”这一术语才逐渐从经济学渗透到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如社会学、历史学中。笔者认为从代价与成本相区分的角度去理解代价会更容易理解代价的实质, 这两个概念虽然有相似之处, 有时甚至将两个概念混淆来用, 但是从两个概念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以及最终的去向上加以区分, 可以更好的理解代价这个概念的实质。

从经济的发展的过程来看, 代价就是在生产的过程中或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被消耗的, 但是却没有转移到新的产品中去, 而在社会的发展中被无端消耗的部分。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是消耗一定的成本, 创造一定的大于或等于成本的新的社会产品。代价是消耗的价值没有能够在新的产品中被体现出来, 并且是对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所以我们要正视代价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使代价能够以正确的方式存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二、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标准:从GDP到绿色GDP

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最重要的评价的标准, 随着经济的发展, 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整个世界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同样经济的发展的评价标准也同样应该随之发生变化。传统的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标准是GDP, 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 这样的评价标准并不能真实的反应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所以经济的评价标准必然随之发生变化。

(一) 传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标准:GDP

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 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 (港台地区有翻译为国内生产毛额、本地生产总值) 。通常对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 (一个季度或一年) ,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在经济学中, 常用GDP和GNI (国民总收入, gross national Income) 共同来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通用的指标。这也是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的衡量手段。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 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长期以来世界上的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都是用GDP来评价的, 这因为这样很多国家片面地强调GDP的增加, 而忽视了经济增长中的代价问题。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世界的总体的经济实力有了巨大的提高,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 世界各国,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环境变的越来越糟糕, 很多城市根本就没有办法进行正常的生活, 每年因为环境污染而导致的疾病正在呈上升的趋势, 同时, 现代社会中从事的生产劳动对人类自身体质也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这样的人与自然, 人与人本身生存要素的满足程度发生了越来越多的矛盾与不平衡。虽然这些现象被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所认识, 但是在评价经济发展水平的时候却没有被考虑进实际的经济当中, 大多数的国家都仅仅被自己的告诉增长的GDP经济指标所麻痹。所以, 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不能忽视人与环境的平衡, 在当代人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为子孙后代留在可以继续维持生计的自然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标准也必须随之改变提出一个全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标准变成为正确评价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

(二) 现代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标准:绿色GDP

针对传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标准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经济发展代价问题的忽视, 提出了新的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标准绿色GDP。绿色GDP (可持续收入) 的基本思想是由希克斯在其1946年的著作中提出的。这个概念的基础是:只有当全部的资本存量随时间保持不变或增长时, 这种发展途径才是可持续的。

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 (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和海洋) 与环境因素 (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 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 即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 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 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GDP”。绿色GDP这个指标, 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 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 负面效应越低, 反之亦然。根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课题———“以EPD为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中对北京市1997年绿色GDP进行核算的结果表明, 按生产法计算的绿色GDP占GDP的74.94%, 按支出法计算的绿色

GDP占GDP的75.75%。

从上述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绿色GDP只是GDP中排除掉经济发展中消耗的环境成本之后的经济评价标准, 是远远小于GDP的数值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 传统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虚拟的值, 在这样的评价标准下, 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都会被远远的高估了, 并且在这样的恶性循环当中, 虽然GDP得水平在持续的不断的上升, 但是被忽视的环境被无止境的破坏的社会发展的代价将持续不断的上升。

(三) 从GDP到绿色GDP的必然性

最近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全球环境气候会议吸引了世界上的亿万双眼睛的注视, 大家都在以期待的目光期待着好的结果的到来, 就是世界上各个国家共同努力, 致力于维护我们地球人共同的家园。看着就要被海水侵吞的小岛国图瓦卢的疾呼,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代价正深深刺痛我们急于发展经济的心。经济是要发展, 并且每个国家都是希望自己的经济能够快速的发展, 但是再想想即使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很快, GDP的数值超级的高, 但是经济发展的代价却将使这个国家不存在, 国家的居民甚至没有可以属于的国家, 那这样的经济发展速度发展到最后是为了谁呢?

土地沙漠化日益严重, 个耕地的面积日益缩小, 地表植被

日益减少, 与之相反的是人口越来越多, 需要的居住面积也变的越来越大, 这样必然造成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不断发生。人们为了经济的快速持续的提高, 不息牺牲了大量的自然资源成本, 尤其是大量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同时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也被过度的使用, 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采、可再生资源的过度使用, 给社会的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这就是没有考虑社会发展中的成本问题的真实写照。

全球气候变暖, 海平面上升, 致使很多岛国面临国将不国的局面。随着含碳物质的大量燃烧, 以及大量含氟制冷设备的大量使用, 全球的气温显著上升, 很多的海洋生物出现了违反自身生活特性的行为, 例如:鲸群的大量集体自杀现象的发生, 使原本就已经处于濒危的物种变的更加奇缺。在这样的事实面前很多发达国家依然一意孤行, 为了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忽视了在他们经济指标增长背后的自然资源、环境资源的代价问题。

水资源的大量污染, 世界上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本来就是有限的, 并且是少之又少的, 而人类的生活当中水是永远不可或缺的一样珍贵资源。可是现在实际情况却是, 本来就很珍贵的水资源被大量的污染, 使可以利用的水资源更加的有限,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在无形中接受了大量的发达国家转嫁过来的“废物”, 使本来就是很有限的水资源不断的被污染, 使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大量减少。

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量增加, 每年因空气污染而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口数目在不断的增加, 用于治疗由于环境污染而导致的疾病的费用在不断的增加。同时, 由于空气中的化学物质的含量大量增加, 全球每年酸雨的发生率也大大提高了, 因酸雨导致的对各种文物古迹的损害也是无法估量的损失。很多的地面植被由于酸雨的侵蚀, 产量大量下降, 并且发生了很大的变异, 在短时间看虽然还没有发现这些变异的植物对人的伤害, 但是毕竟不是原来的物种了, 谁敢保证对人类是没有伤害的呢?

以上对环境问题的简短举例分析, 从一个有限的范围内看到了当今经济发展的无法估量的代价, 如果依旧以旧的GDP指标来评价经济的发展水平必然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更加恶化, 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标准的创新变成为社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绿色GDP就是指在除掉环境成本之后剩余的经济发展的净评估。社会在不断的持续再向前发展, 其中经济的发展是最迅速、最被各个国家广泛重视的因素, 为了全人类的可持续的、长久的发展我认为正确的认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代价问题是我们必须考虑的一个大问题。

三、可避免的社会发展中的代价

就象人的生存存在同化和异化两个相反的过程一样, 社会的发展, 尤其是经济的发展也同样存在着可避免的和不可避免的代价的问题。代价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这就是说代价是社会发展中的必然, 但是代价的多少以及代价的方式确实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偶然。也就是说, 社会的发展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 但这种代价必须保持一定的“度”。因为代价是相对于收获而言的只有相应于某种收获, 为获取这些收获而不得不付出的损失或难以避免的失误才能被界定为“代价”。

GDP与绿色GDP相比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是否把社会发展过程中环境损耗的代价从经济总量中除掉, 这部分的损耗就是超出自然环境进化, 或再生的能力的部分。社会发展中的代价是必然的, 但是这种代价必须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这个范围就是环境自身可以承受的范围, 只有在环境净化所允许的范围内的经济增长指标才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指标。经济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 但是环境的承受能力是由一定的止境的, 社会要向前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心愿, 要想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代价问题的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考虑的问题。

综上, 我认为经济发展是社会前景的必然要求, 但是这种发展的环境代价必须是在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经济的发展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正如常言所说“不劳不获”, 经济的发展是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成本的, 而成本是有别于代价的, 正如前面所说成本是可以转移到新的产品中去, 而代价是不一定能转移到新的产品中去的, 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使成本与代价尽可能的接近。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由GDP到绿色GDP是我们发展经济过程中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 更是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中的代价问题的开始。

参考文献

[1]张怡贺善侃《现代科学技术与哲学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贺善侃《发展哲学研究论纲》上海三联书店2005

[3]贺善侃“社会和谐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创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

GDP大国的清醒 篇5

面对大增的GDP, 我们应该保持足够的清醒。如今, 很多人都在为生计奔波, 但还是存不下钱。据广东2010年“社会温度计”调查报告显示, 无论是工资涨速慢, 还是贫富差距, 都成为了老百姓非常关注的话题。受访居民普遍认为生活中最大的困难是物价上涨太快、房价高、看病贵、家庭经济负担重, 而这些都是由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偏低而衍生出的问题。

在GDP位于世界前列, 但人均收入却位于世界后列的背景下, 中国政府正采取一系列措施, 让富裕的东部城市与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分享财富, 努力缩小精英阶层和平民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

中国的GDP增长大多是外延式增长。如今投资的边际效率越来越低, 拉动一个GDP需要的投资增量数倍于改革之初。中国GDP增长是数量型经济体占主导的结果, 在转向质量型经济体过程中, 必须有代表经济质量的数据来揭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实际上, 中国GDP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与贫富差距扩大为代价的, 为此支付了高昂的成本。某些地方两位数以上的GDP增长, 如果扣除这些成本, 则经济增长将下降一半以上。

强调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高昂成本与制度转型的困难, 不仅可让我们少一些由片面数据所养成的虚妄的傲慢, 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是有利的, 还可以彰显中国是个负责任的大国。未来, 中国不仅要成为全球经济的领先者, 还应以中西方文明的结合, 向全球展示中国具有为全球文明提供全新动力的能力。

GDP:崇拜、质疑、出路 篇6

GDP:由来及概念

国民经济是由各行各业构成的整体经济, 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国民经济核算对社会再生产全过程进行系统的计算、测定和描述, 从数量上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和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各部门间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20世纪30年代随国家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加强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50年代开始形成国际标准。由于经济体制不同, 作为国际标准, 世界上曾经形成过两大核算体系。一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简称MPS体系, 核算的是农业、工业、商贸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出, 核心指标是国民收入。这一体系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国家, 主要在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施行, 并随苏联的解体而逐步消失。二是国民帐户体系, 简称SNA体系, 核算所有部门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出, 核心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即GDP。这一体系适应市场经济国家, 现普遍为世界各国采用。

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 它是指按市场价格表示的一个国家 (或地区) 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它有三种表现形态:产品形态、收入形态和价值形态。

从产品形态看, 它表现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之和, 即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

从收入形态看, 它表现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原始收入之和, 即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从价值形态看, 它表现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的差额, 也就是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 即GDP=Σ产业部门增加值=各产业部门总产出-中间投入。

GDP的由来和含义表明, GDP可以衡量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总财富或总价值, 使人类的生产活动有了一个可量度的标尺和对比的标准, 这是以往做不到。

崇拜:2 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GDP是宏观经济发展和运行最直观的数字体现, 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从生产的角度看, GDP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规模, 而且能够反映相应的产业结构。

(二) 从使用角度看, GDP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需求规模, 而且能够反映需求结构。

(三) 通过不变价GDP能够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变动情况。

(四) 通过GDP和人口数量能够计算出人均GDP, 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富裕状况和人民平均生活水平。

(五) GDP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承担的国际义务和享受的优惠待遇, 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所能发挥的作用。例如, 联合国及许多国际组织的会费, 捐款或摊款都主要依据GDP来计算的, 世界银行优惠的硬贷款、软贷款也都主要依据人均GDP来确定。

总的讲, GDP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规模和经济结构, 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富裕状况和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 能够反映经济是处于繁荣还是衰退, 是处于通胀还是通缩之中, 等等。因此, 它是人们了解和把握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 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 也是检验经济政策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正是由于这种功能和作用, 美国经济学家对GDP赞誉有加, 称之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在《经济学》第15版中对GDP的贡献有很好的总结:“正如太空中的人造卫星能够探测地球各大洲的天气一样, GDP能够给您一幅关于经济运行状态的整体图画。这就使得总统、国会以及联邦储备委员会能够搞清楚:经济是过冷还是过热, 是需要刺激一下还是需要紧缩一点, 是否有衰退或者通货膨胀的威胁。如果没有诸如GDP这样的总量指标, 政策制定者就会陷入杂乱无章的数字海洋而不知所措。GDP和有关数据就像灯塔一样, 帮助政策制定者引导经济向着主要的经济目标发展。”前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马丁·贝利说:很难想象, 如果没有及时准确的GDP数据, 我和其他人怎样谈论美国经济和商业周期。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之前, 即GDP核算未面世之前, 世界各国的政策制定者只能利用一些有限的零碎的关于经济运行状态的信息来指导经济的发展。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把不完整数据资料所引发的问题突显无遗, 这直接导致了GDP账户的产生。在世界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国民经济核算已经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支柱, 它使得政策制定者们、经济学家们以及商业团体能够分析出不同的税收和支出计划、石油等各种价格危机以及货币政策对经济整体及其各个特定领域的影响。二战后, 世界经济周期的影响能够相对弱化而且经济能够保持强劲增长, GDP核算账户连同建立在这些更好信息基础之上的政策和规章制度是功不可没的。

20世纪60年代, 世界流行以“GDP崇拜”为特征的发展观, 这种发展观把发展视为一种经济现象, 把现代化过程理解为物质财富增长的单维过程。在这种发展观下, 现代化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实现经济指数的增长。这种发展观在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实践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这与这些国家当时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尽快发展生产, 提高经济水平, 摆脱贫困状况, 增强综合国力的国情相关。在这种背景下, 多数发展中国家确立的发展战略都以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 并实现了经济的较快增长, 可以说, “GDP崇拜”成为一种普遍情结。

我国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初期, 国民经济核算采用的是苏联式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1985年, 我国开始进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 试算GDP数据, 核算所有部门的产出, 并于1992年正式实施新核算体系, 向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国民账户体系靠拢。20多年的实践证明, 利用GDP等指标作为依据,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 使经济得以持续快速发展, 这是符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的。邓小平总设计师在谋划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蓝图时, “三步走”的论述也都是以GDP作为主要指标的。但在发展过程中, 各级政府将GDP指标作为最重要的政绩考核标准, 各地普遍出现“GDP崇拜”情结。在放眼看世界、不断融进世界经济大家庭的过程中, GDP的功能被放大, 不少地方把GDP的增长等同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甚至唯GDP论英雄, 这种崇拜使GDP遭受了不能承受之重。

质疑:GDP指标的局限性

任何统计指标都有其确定的使用范围, 过分强调它的作用必然产生负面影响。GDP指标除了其适用范围外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

(一) 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GDP只反映经济运行的过程与结果, 未体现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代价。主要表现在一是未考虑自然资源消耗成本, 二是未考虑环境降级成本。

(二) GDP不能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财富的变化。目前, 经济学家们对国民财富尽管有不同的解释, 但都把固定资本存量作为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质量的生产活动, 不可能带来社会财富的累积。一个国家或地区财富能否有效增长, 不仅取决于GDP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大小, 还取决于其质量。如果固定资本的质量不好, 没有到使用期限就不得不报废, 那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再多也不能同等有效地提高国民财富。

(三) GDP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比如家务劳动, 自己干不付酬不算增加值, 若外包或请雇工付出报酬则增加了产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社会化服务无处不在, 这也是他们第三产业比重比发展中国家大的一个原因。

(四) GDP不能全面地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人均GDP看不出收入分配差异而产生的福利差异状况, 全社会GDP的增加也难以反映人们诸如休闲和家庭享乐的情况。

正是由于这种局限性, 到了20世纪70年代, 以“GDP崇拜”为特征的发展观受到质疑。那时, 世界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 虽然经济发展加快, 国家和民众的财富增加, 但国民教育、就业保障、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文化建设等与人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社会发展领域的状况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 相反, 有些方面的质量比以往还更差, 空气污染、城市噪音、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加剧。正是这种“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 引发人们对以往的发展观进行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财富大量增加, 但也出现了环境污染加剧、资源破坏严重、社会矛盾增加等问题, 这与片面追求GDP规模和增速的经济指导思想有关, 从而也引发了对过去20多年发展模式的再思考, 并逐步确立了科学发展的理念。今天, 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环境下, GDP指标的局限性更加凸现。人们对GDP指标的质疑, 实质上是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其它方面发展的不满, 也是对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一种呼喊。

出路:构建反映科学发展的综合统计指标体系

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环境质量退化等成为困扰人类生存发展的全球性问题的形势下,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开展研究, 并于1987年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 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从传统的单纯追求数量增加的经济发展模式向注重发展质量和未来世代人福祉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引导下, 世界各国在衡量发展的理念和方法上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从关注经济发展与环境损耗的关系方面提出了绿色GDP核算的思路;二是从关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方面提出构建反映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 绿色GDP核算的探索和实践。1993年联合国统计机构出版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手册》, 提出了生态国内产出的概念, 即我们现在所称的绿色GDP。绿色GDP就是在GDP的基础上扣除经济发展所引起的资源耗减成本 (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 和环境损失 (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 的代价, 即绿色GDP=GDP-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降级成本。从理论上看, 与GDP相比, 绿色GDP可以在反映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反映出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可以综合反映国民经济活动成果与代价, 是对GDP的一个补充和完善。

20世纪90年代, 国内专家学者开始对绿色GDP核算进行有益的探索。2004年, 广东参加了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共同组织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和污染经济损失调查试点工作, 进行了经环境污染调整的绿色生产总值核算。此次试点仅就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失成本进行计算, 没有考虑资源耗减和生态破坏成本, 可以讲, 开展的是“浅绿色”试点而不是绿色GDP核算。

现实中, 实施绿色GDP核算存在许多技术上的难题。GDP核算有一个客观标准即市场交易的标准, 所有交易都有市场公认的价格。但是绿色GDP对资源耗费的估价没有标准, 环境污染和资源耗损的价值量很难以至无法计算, 此外, 还存在时间和空间界定上的难题。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与统计学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 也难以取得绿色GDP核算从理论到实践的突破, 到目前为止, 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正式发布绿色GDP数据。

当前, 比推行绿色GDP更重要的是要推行一种理念, 一种走科学发展道路的理念, 目的是提醒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资源环境的承载力, 注重对环境资源的保护, 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了。

(二) 构建反映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于GDP指标本身存在的客观不足以及中国各级党政领导对GDP用于政绩考核的过分依赖, 淡化GDP考核功能的呼声越来越大。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推行, 单纯以GDP总量和速度论成败的观念, 逐步被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水平的统计指标体系考核政绩的论调所替代。因此, 对各地政绩的考核和衡量逐步从过去以GDP为核心指标向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转变, 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科教文化、资源环境等指标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 从国家到地方, 除进行类似能耗指标等专项考核外, 加大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科学发展考核等方面的工作, 力图更全面准确地评价考核各地的工作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GDP核算的分析 篇7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可以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 GDP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指标, 通过国民生产总值可以分析一国的产业结构和宏观的经济效益。可比价GDP比现价GDP更有优势, 更能体现GDP的实际增长以及国家的经济发展, 因为它剔除了物价变化的因素, 使得数据更具有对比性。而不变价GDP和环比价格GDP相比, 环比价格GDP的基期一直在变化, 能与不断更新的经济时段进行对比;而不变价GDP却是基于同一时期的价格水平来考虑, 有时不具有时效性, 且不变价格难于编制, 对于有稳定价格的货物来说不变价相对来说好收集, 可是对于服务的价格有时是比较难确定的。所以在这三者之间, 我认为环比价格GDP更具有经济意义。

GDP的核算中, 不同的核算方法的应用范围不同。GDP的核算方法分为三种: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生产法中计算总产出的部门又分为企业法、产品法、经营收入法, 在我国企业法主要用于计算工业总产出, 产品法在我国主要在农林牧渔和建筑部门使用, 经营收入法适用于从事服务生产的部门。在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这三种方法中, 值得注意的是支出法一般只能从全社会来计算。

要比较准确的计算GDP需要大量的数据, 这些数据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政府统计, 部门统计, 抽样调查。从核算的角度看, 三次产业中一产、二产的数据来源比较准确、计算比较规范, 有固定的报送单位和网络;三产则无论从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上从国家到省还没有完整的方法。关于统计数据的准确性问题, 一直以来大家对统计数据的准确性都持一种怀疑的态度, 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现象时有发生, 给统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那么统计数据到底准不准?要说百分之百地准确也不现实, 会计也有作假帐的。之所以有人怀疑, 主要原因是对统计工作的方法以及一些指标的内涵不了解, 统计是综合反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状态、趋势的一种手段, 只要统计数据能够正确反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就说明统计数据是准确的, 特别是对于GDP而言, 因为在计算过程中, 很多数据不是能够直接取得的, 需要推算。二是在现实中也的确存在着统计数据不实的问题, 但这只是局部问题, 不能代表整体。

即使GDP数据来源是准确的, 它的发布还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 即时效性问题。GDP的发布要经历四个过程, 即初步统计及发布, 初步核实及发布, 最终核实及发布和历史数据调整及发布的过程, 导致GDP的最终核实数据要在隔年才能真正公布, 这使得当年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总结和分析, 不能及时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短期变化状况, 也不能满足适时进行宏观调控的需要。自1992年起, 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测算。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统计原则与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是一致的, 但由于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时间短且资料远不如年度数据详细, 因此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主要依赖于生产法和收入法, 支出法暂不予考虑。

由于GDP的计算忽略了人类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损害, 使得今年来绿色GDP备受关注。绿色GDP的出现使人们对现实自然环境的警觉, 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的统一性。提出GDP的目的就在于提醒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于经济增长和自身利益, 必须考虑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GDP核算的关键在于如何确定和衡量在生产经营中对自然换成造成的损害和对资源的消耗。这个问题不解决, 我们对绿色GDP便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绿色GDP要真正进行核算还是比较困难的。

GDP是宏观的经济数据, 存在一些误差和不足的地方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对待GDP应该更加客观, 不用盲目追求GDP的数值是否准确, 因为要想达到绝对准确对这样的宏观统计数据来说是不现实的。但GDP在一定程度上从多方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问题, 是值得核算与研究的。

参考文献

[1]向蓉美, 黎春.国民经济统计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2]高敏雪, 许建, 李静萍.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多管齐下创建高效课堂下一篇:病理学教学改革之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