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牌(通用12篇)
中国名牌 篇1
按照《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的规定, 为了建立高效、透明的中国名牌产品评价制度, 保证中国名牌产品评价工作的科学、公正、公平、公开, 在总结前几年中国名牌产品评价工作经验并征求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制定并发布了《2008年中国名牌产品评价通则》及《2008年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评价通则》。
两个通则从资格审查、数据审查、评价计分、提出建议名单四个方面分别作出了详细规定。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将分别成立相应的专家委员会和委托专业委员会, 依据各自的通则进行2008年中国名牌和中国世界名牌的评价, 同时都将成立监督委员会, 对评价工作进行监督审核。
《2008年中国名牌产品评价通则》在资格审查部分明确列出了今年名牌评选的门槛, 资格审查包括申报条件审查、商标审查、许可条件审查、产品质量审查、环境保护审查、电子监管审查等, 《2008年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评价通则》明确了申报规定。
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还将依据《2008年中国名牌产品评价通则》的规定, 制定各种产品评价细则。
中国名牌 篇2
中国名牌联合会是依法成立的一个专业性、公益性、服务性团体组织,是由我国最具名牌研究的组织、企业与个人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非政治性、自律性社会团体。联合会分别在广州、香港、北京设有办事处,其性质是联合名牌,服务企业为主要业务范围。
联合会宗旨
中国名牌联合会的宗旨是打造、推广 “中国名牌”,促进中国与世界名牌的交流与合作。志在把中国的名牌推向世界,让中国名牌持有者在和世界知名品牌的比较中寻找差距,减少与国内外名品间的距离 ,促进行业知识及技能专长的发展;尊重和保护名牌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行业产业多方面合作,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繁荣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工作职责
搞好会员自律,配合政府相关部门落实行业政策、宣传和管理;引导产业规范、良性发展;扩大联合会规模,提供会员服务;研究行业市场、技术理论,制定行业指导;搭建各项展览、服务、投资、贸易平台,促进企业交流,加强产业合作;净化产业环境,拓展市场领域;提升社会影响,加强国际合作;协调政府、企业与同业之间的关系,推动会员、产业市场共同发展。
联合会任务
根据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拥有品牌的多少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品牌就是质量,就是效益,就是竞争力,就是生命力”的号召。大力培育中国人自己的民族品牌,积极参与国内及国际市场竞争。努力协助国家相关部门将“中国制造”改变为“中国创造”。认真做好“科技改变生产力,品牌改变市场”的宗旨为指导思想,将过去中国的“二十年前的中国企业做数量、十年前的企业做质量,今天的企业创品牌”的思想逐步转变,其中对国际品牌调研、品牌培育和品牌发展、推广、收集、建立优秀品牌企业资料库与名牌企业发展的培育推广是该协会的主要工作,联合国外相关专业机构联盟培育和发展优秀品牌。通过开展调研品牌与培育推广活动,收集中国优秀品牌企业数据并建立资料库,为培育和发展国际名牌企业奠定坚实基础。同时配合相关政府部门提供有效、准确的品牌发展信息和完善的优秀品牌资料库。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如何创品牌的理论,探索品牌发展战略思想,引导企业走品牌发展道路,总结和推广国内外实施名牌战略的有效机制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加速中国品牌企业迈向国际化发展的进程,建立中国品牌企业横向联合发展体系,帮助品牌企业全面实施装备与管理信息化、现代化,提升并促进品牌企业的品牌发展效应!
品牌培育
中国名牌 篇3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撰稿人秦义夫
日前商务部宣布暂停“中国畅销名酒”“第六届中国名酒”评比活动。无独有偶,许多企业也对质检总局推行的“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评比活动的合法性、必要性也提出了强烈质疑,并予以抵制。
政府部门进行名牌产品评比,有滥用权力、违法行政之嫌,是对公权力的亵渎,需要引起警惕。
名牌源自市场认知而非评比认定
所谓名牌,就是同类产品中市场认知度较高的品牌。名牌产品以其质量优良、稳定,或者具备某些方面的特征而被消费者所认可,是市场长期选择的结果。有些产品虽然在全国范围内不能说是名牌,但在特定地域内却往往属于知名产品;有些企业的产品有其特定的消费群体,在该群体内属于知名品牌,行政机关怎么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评定,又如何能评出“世界名牌”。
另一方面,如果被评定为名牌的产品质量出了问题,消费者恰恰是相信了政府的评定结果而购买了这些产品,授予名牌产品的机关是否需要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政府负有制止假冒名牌、保护名牌商标持有人合法权益的职责,而没有认定名牌、授予企业名牌产品称号的权力。评比活动遭到企业抵制,是社会对名牌产生规律认识的回归。
行政机关评比为国务院所严禁
行政机关乱评比的做法,正是党中央、国务院三令五申所禁止的。早在199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下发了《关于严格控制评比活动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除按法律规定和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外,目前各地区、各部门……正在举办的对企业的各种评比活动一律立即停止”。“今后,除按法律规定和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外,不得再举办全国性或行业性的对企业的各种评比活动。确有必要举办的个别评比活动,须经有关主管部门或单位严格审核同意,然后统一归口国家经贸委从严审查,报国务院审批。”以后又相继进行过多次清理整顿。从商务部和质检总局对企业质疑、抵制的回应看,这两项评比,显然没有得到国务院的批准。
名牌评比涉嫌违法行政“三宗罪”
名牌产品评比所存在的问题,还不仅仅在于是否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同时还存在着违规设立机构、自我授权、用行政手段强制企业接受其所联系的社会团体管理,迫使企业参加其开展的评比活动等违法行政问题。
首先,所谓授权,就是行政机关将本机关所拥有的权力授予其他机构代为行使,其前提是该机关拥有这项权力,而质检总局并没有依法获得进行“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评定的权力。质检总局宣称,根据产品质量法制定《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和《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评价工作方案》,开展“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评比活动。对照2000年修改后的产品质量法会发现,该法将以前的“禁止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的规定,修改为“禁止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把“名优标志”这一概念从法律中予以剔除。所谓“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评比,并颁发证书、奖牌,在产品包装上应用,就是在授予企业产品以“名优标志”。这也正是产品质量法所禁止的行政机关“向社会推荐生产者的产品”行为,是对产品质量法的亵渎,而不是依法行政。
其次,质检总局所授权的机构也是一个没有合法身份的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冠以“中国”、“中华”等字样的组织机构,需经国务院批准。而《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规定:“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是由有关全国性社团组织、政府有关部门、部分新闻单位以及有关方面专家组成的非常设机构”,这种用部门规章的形式,拼凑一个临时机构,并冠以“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的名义开展某项活动,是极不严肃的。《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还规定,“国家质检总局授权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组织实施中国名牌产品的评价工作”,“评价工作结束后,各专业委员会自动解散”,“以国家质检总局的名义授予‘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颁发中国名牌产品证书及奖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负责中国名牌产品的申报和推荐工作,并组织实施对中国名牌产品的监督管理”,“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秘书处设在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负责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的组织、协调及日常管理工作”。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评比完全是在质检机关主导下进行的,所谓的“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只是一个可以由其“秘书处”随时设立、随时解散的“影子”机构,向其授权,无异于自我授权。
再次,商务部和质检总局推行的评比活动,存在着利用名优产品评比,强迫企业接受自己所联系的社团组织管理的嫌疑。而按照宪法精神,公民、法人可以结社或者加入某一社团组织,并遵守其章程,是本着自愿原则。商务部的《中国畅销名酒评定申报条件》规定,企业只有获得“全国酒类产品质量安全诚信推荐品牌”称号,才有资格申报中国畅销名酒评定,而这一称号是由商务部所联系的“中国酿酒工业协会”授予的,这就使得企业不得不接受该协会的管理,向其申请“全国酒类产品质量安全诚信推荐品牌”称号。国家质检总局给予获得其“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以“免检”等优惠待遇,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有诱导企业参加评比之嫌。
政府部门的职责是制定标准和监督管理
政府对产品质量的管理,重在制定产品质量技术标准,并监督生产者执行,以此来保证企业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产品,维护消费者利益。产品质量法也已经明确,“国家对产品质量实行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并规定了质量抽查的相关办法。随之还成立了国家认证认可委员会,颁布了认证认可条例,制定了质量认证、质量体系认证等一系列制度,并予以推行。这些,都是适应市场经济制度管理要求的、被各市场经济制度国家所普遍采用的质量管理制度,是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规律的管理方式。以行政权力或者以行政权力为背景进行名牌产品评定,违背产品质量法的精神,是用公权力对部分企业的产品做出质量保证,向消费者推荐产品,影响消费者自主选择的权利,是对行政权的滥用。有关部门应当正确解读产品质量法,依法履行职责,而不能置政府形象于不顾,抱着那些过时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管理要求不相适应的、被法律和国务院所禁止的做法不放,成为企业创名牌的“绊脚石”。
中国名牌 篇4
《2008年中国名牌产品评价通则》规定,申报产品达不到2008年中国名牌产品申报条件规定的,取消参评资格。申报产品凡有行政许可要求的,必须取得许可资格,到办证截止日期,申报企业尚未获证的,取消参评资格。在产品质量方面,凡是近三年内,有省级以上质量监督检查不合格的、出口商品检验不合格的、出口商品因质量问题造成较大损失遭到外方索赔的、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或者有重大质量投诉经查证属实的,一律取消参评资格。在环境保护方面,申报企业排放不达标或近三年内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取消参评资格。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电取暖器、吸尘器、洗衣机、阿维菌素、春雷霉素、实木地板7种产品到申报截止日期,仍未按规定加入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的,将取消参评资格。同时,企业伪造证明材料、虚报数据的,存在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近三年内有两年经营性亏损的,达不到国家节能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要求的都将取消参评资格。
《2008年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评价通则》明确规定,申报中国世界名牌的产品在全行业的总产量和出口量都应居于世界前列,申报品牌产品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主要出口国家(地区)均已注册商标。在2007年的自主品牌出口量(或额)要占该产品国内外总销量(或额)的20%以上;自主品牌的出口量占总出口量的50%以上,出口额不低于5000万美元;申报产品销售量(额)在国际同行中位于前5名。在2007年企业的销售额要达到100亿元人民币以上,企业纳税信用等级应为A级企业。申报品牌的注册商标至少应有10年以上历史。
《通则》还要求申报企业应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近三年省级以上质量监督抽查、环保安全检查、税务检查合格,未发生质量、安全、环保等重大事故。
中国九大名牌背后的经典故事 篇5
一、李宁:看到洋品牌的心理触动几年前,李宁亮相媒体时,总伴同这样几句话:多年前,他是体育赛场的世界冠军;今天,他正在竞争更加猛烈的商场上驰骋,要做中国品牌的世界冠军(大意)。然后,镜头(或文字记述)会把你带进李宁的世界。上个世纪80年代,体操运发动李宁拿到奥运会体操冠军时,未变得高兴异常,因为他创造,很多中国运发动都穿着外国品牌的运动服装,这让他感觉中国人还远远未站到世界之巅。于是,立志制作中国人自己的运动品牌的理想,起头萌芽。20年后,李宁以及以这个名字命名的运动服饰品牌,在中国与耐克、阿迪达斯同场竞技,并博得不少市场和美誉。李宁实业报国,故事情节系数:★☆☆☆☆历史深度:★★☆☆☆耳熟能详度:★★★☆☆
二、海尔:砸冰箱砸出来的美誉度海尔白色家电已经成为中国名气最大品牌---这是通俗的说法。专业一点儿就是:品牌价值最高、年销售额度最大、市场占领率第一的品牌,等等。在海尔的成长过程中,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时代,期间,海尔的原始故事经常见诸全国各大报端。1984年创见的海尔冰箱厂因经营不善亏损数百万,新厂长张瑞敏临危受命,拉开了革故鼎新的序幕。正当一切艰巨起头时,产生了一件颇有争议的事情。由于生产历程的问题,几十台有瑕疵的冰箱从生产线高低来。这样的产品当然不能投往商场,于是有职工建议作为公关品送人,有人建议当作职工福利分发下去。张瑞敏此时却做出了一个技惊四座的行径:挥起锤子把有质量瑕疵的冰箱统统砸毁。砸冰箱的故事,对一个起步的企业来说,喻示着质量是第一位的,也喻示的对用户“热诚到永远”。张瑞敏砸出海尔美誉度,故事情节系数:★★☆☆☆历史深度:★☆☆☆☆耳熟能详度:★★★★☆
一个中国名牌带动一个产业 篇6
一、舍得之间,运筹帷幄
上海太太乐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太太乐”品牌的奠基人荣耀中先生,这位有着大学教授般儒雅风度的食品专家,于1988年在上海嘉定区兴建了上海家乐调味品有限公司,并打出了“三新”品牌,但就在品牌鼎盛时期碰上了一场“冤枉”官司。一家国外著名食品企业,在香港注册的中文品牌与荣耀中兴建的“家乐”公司名称类似,便一纸诉状要求上海家乐公司更名。荣耀中权衡再三还是愿意让步,以赔偿一元钱庭外和解,不再以“家乐”为公司名称。荣耀中之所以情愿有理让三分,是因为他看到了自家“家乐”品牌不能走向国际市场的隐患。要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必须走向世界市场,而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这家跨国公司的“家乐”品牌已先行抢注,哪怕在上海赢了这场品牌官司,将来公司生产的鸡精也很难走向海外市场。赔偿一元钱,就当是交给跨国公司的学费,提醒自己必须按全球化思路走国际品牌道路。1997年,荣耀中将公司名称和产品品牌都统一为“太太乐”,并在多个国家注册,全力打造“太太乐”品牌。
品牌积淀背后带来了企业的飞速发展。
2005年“太太乐”鸡精年产销能力突破5万吨,成为中国鸡精行业的重大突破,并一举夺得“中国名牌”称号。拥有世界独特的鸡精技术,拥有独一无二的全球品牌,“太太乐”迈出了腾飞的步伐。以“科技、鲜美、亲情、时尚”为品牌理念的“太太乐”,在社会上兴起了“鸡精取代味精”的热潮。
二、制定标准,领先一步
IT业常流传“卖产品不如卖品牌,卖品牌不如卖标准”这句话,“卖标准”指的是像Intel、微软这样的强大公司。常有PC厂商自嘲,我们都在给Intel、微软打工。虽然行业不同,经验不可照搬,但标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作为中国现代鲜味科学的开拓者,“太太乐”成立之初就修正了日本鲜味科学家提出的经验公式,与上海工业微生物研究所等单位一起推动了我国呈味核苷酸的食品添加剂标准的制订,为在中国合法使用呈味核苷酸解决了“无标准”问题。在1997和2002年,“太太乐”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主持召开了第二、第三届国际鲜味科学研讨会,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鲜味科学和工业实践的发展。2004年7月1日,受中国调味品协会委托,由“太太乐”牵头起草的《中国鸡精行业标准》正式实施,对规范市场、引导消费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意味着“太太乐”创建了一个现代调味品的全新品类和产业,打造了一个新型的鲜味工业体系。
制订标准在国际上的主流做法之一,通常是由行业中领先的、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雄厚实力的企业负责起草。同时,中国的鸡精行业内部也达成了共识:将“制定标准可借鉴鸡精市场占有率高的大企业标准,标准应与中国先进生产企业的平均水平基本一致”作为制订标准的基本原则之一。对于食品而言,质量更是重中之重。“太太乐”在市场上以科研领先、实力雄厚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信誉,在鸡精领域内满意度最高,毫无疑问,具备了制订行业标准的实力和条件。
三、渲染亲情,品牌无形增值
如果说一种产品能够打动消费者,除了产品质量本身的因素外,能受到消费者青睐的元素无非是产品所赋予的品牌文化。上海太太乐食品有限公司巧妙地将经营哲学融入“太太乐”品牌文化之中,在“太太乐”的价值观中传达着让太太们收获幸福生活的顾客体验价值,创造了超越品牌意义的收获。
从产品名称定位上来看,“太太乐”这个名词代表着现代时尚、快乐的女性,他们在为人妻的时候肩负着为家庭烹调美味的重任;而日复一日的劳动似乎单调,“太太乐”从这点出发,把鸡精做成了让太太快乐,让菜肴鲜美的象征元素,用全新的生活理念颠覆了传统的家庭主妇形象和其生活方式,从而赢得了现代主妇的芳心。
一直以来,国内调味品在人们心目中被当作“土包子”,“太太乐”在品牌创意和传播中独辟蹊径,给其注入了众多的现代元素。因此,在“太太乐”的提倡下,新型调味品不但是一种生活必需品,而且是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这无疑提高了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强了产品本身的美誉度。
四、理念先进,广告到位
改革开放以来,本土企业折戟沉沙的不在少数。这其中原因多多,但因广告而亡的典型案例就数不胜数。有企业轻视广告的原因,埋头做产品,结果品牌无人知晓、认可,后果可想而知;也有企业盲目投广告的,广告费过大、媒体选择失误都给企业带来灾难。
“太太乐”重视广告宣传,其做法是独家赞助中央电视台《天天饮食》等饮食类栏目;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传媒凤凰卫视合作,《美女私房菜》栏目倍受太太们青睐;与分众传媒长期合作,实施售点广告……“太太乐”从央视、各省市地方电视台到有海外影响力的华人传媒,建立了空中强大的覆盖网络,这种超前的广告手笔完美地塑造了品牌形象,向消费者全面传达了品牌主张,确立了“太太乐”在消费者心目中的领先地位。
五、产业报国,社会使命
现在很多企业在谈企业文化、社会使命,“最佳雇主”、“最佳公益企业”成为常用词,“环保”、“公益”、“使命”也成为了评判一个企业的标准之一。
在产业报国、社会使命方面,“太太乐”一开始就在做,并将继续做下去。
1984年,作为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的技术专家,荣耀中到河南黄河边上的一个贫困县扶贫,发现当地物产较少,但许多农民都养鸡却苦无销路。由于当地交通条件差,要把活鸡运出去比较困难,能否将鸡肉做成调味料以便外运销售?他制定了一整套周密的生产工艺,中国第一个鸡精项目就应运而生,并经国家科委鉴定获科技成果奖,此后荣耀中先后在几个贫困县创办了鸡精项目。可以说“太太乐”创始人从扶贫开始就将为農民解除贫困作为己任……
现在的“太太乐”正在为实现“让十三亿人尝到更鲜美的滋味”的使命而奋斗,将企业的成长、壮大和社会使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至今,城市家庭、餐饮饭店的鸡精使用率已达到65%,鸡精产业价值链上的盈利企业达80%以上,上游、中游、下游的直接就业人数达10万人,扶持、壮大了一大批农产品种养基地,带动了关联企业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太太乐”为代表的鸡精企业已率先造就行业第一批中产阶层。显而易见,鸡精产业价值链已经成型,并在继续扩大、提升、延伸。
在未来的发展中,“太太乐”将以鸡精产品为核心,向调味品、食品多元化发展,将以共创价值为契机,开创增值服务、增值营销新模式,向多维产业价值链延伸。
为此,“太太乐”已经首先启动了以现代营销整合传统餐饮业的渠道战略联盟行动。这一战略联盟客观上使处于价值链下游的餐饮饭店收获更多的顾客价值,主观上将同时实现“太太乐”渠道资源最大化效益并达到增值营销的最高营销境界。
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成功营销网站:www.marketingchina.com.cn
欢迎订阅《成功营销》杂志!
中国企业为何难上世界名牌榜 篇7
对这份“全球最佳品牌”榜单的公正性和可信度,一些人表示质疑。比如,评选主体是美国一家品牌咨询公司,上榜品牌中前十名均为美国公司;又如,评选标准是品牌价值,而品牌价值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由美国财经杂志《财富》评出的“世界500强”,评选标准是营业收入,因其更强的客观性而被广泛引用。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能够从这个全球品牌排行榜中发现由“沙粒”到“珍珠”的品牌磨砺过程,从中找到中国企业借鉴和学习的价值所在。
美国、欧洲和日本是全球最佳品牌的主要来源地, 但排在第86位的墨西哥啤酒生产商科罗娜, 则是一家地道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科罗娜之所以能跻身这个主要由发达国家企业组成的榜单, 是因为其全球化经营和品牌推广能力。它是北美和澳大利亚的第一大进口啤酒品牌, 且在新兴的社会化媒体以及传统媒体上进行着见缝插针式的品牌推广。
在今年的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前十名中, 科技型企业占据了七席。其中电子产品生产商苹果公司的品牌价值增幅达58%, 显示出科技创新所具有的魅力。
反观中国企业,我们对能够跻身“世界500强”充满激情与期待。如前所述,《财富》500强企业只是表明经营规模有多大,而真正做强的标准是盈利能力,其中包括品牌影响力有多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认为,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发达国家的大公司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通过产业集中优势,发展核心业务,扩展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逐步在全球形成了寡头垄断的“系统集成者”。这些大公司占据了行业全球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并产生了“瀑布效应”,把业务扩展到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牢牢地把持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形成了控制力强大的全球化公司。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大型跨国企业在品牌的创立、维护、组合管理等方面的重视和投入超出想象,许多成功的并购都是基于品牌进行的扩张。在品牌建设方面,我国企业与西方跨国公司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西方经济强国,大都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和世界级品牌。今年这个“全球最佳品牌”榜单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点。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产业规模、企业数量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是,缺少世界一流企业以及在世界范围内叫得响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使得我们这个经济大国缺乏应有的内涵。
从整体上看,中国企业还没有完全摆脱高投入的外延式增长模式,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知名品牌。同时,由于过多依靠引进国外技术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很容易被模仿和复制。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中国企业必须大力增强创新意识,坚决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和品牌发展战略,舍此别无他途。
中国名牌 篇8
在福建省人民政府召开的2010年福建名牌产品新闻发布会上,林德叉车荣获“2010年福建省名牌产品”称号。福建省副省长李川接见了获奖企业代表,并亲自为企业代表颁奖。林德(中国) CEO郭进鹏参加了接见及颁奖仪式。
林德始终坚持不断的创新超越、领先的技术产品、严格的质量管理及高效的专业服务,赢得了国内外广大用户的信赖,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林德(中国)正全面推行“质量文化”,精益求精,不断改进完善林德(中国)的全面质量管理,林德质量文化行动将确保为用户提供更好更专业的服务,并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又讯,2009年以来,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CIQA)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的精神,在会员企业中大张旗鼓地开展了质量诚信会员的评选活动,得到了广大会员单位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作为中国叉车市场的领头羊,林德(中国)最终凭借高质量的产品、专业完善的服务以及值得信赖的品牌形象脱颖而出,荣获该“中国质量诚信企业”荣誉称号。
中国名牌 篇9
1999年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铝塑复合板》 (GB/T17748-1999) 颁布执行到2009年12月30日, 十年间凡按国家有关规定按期进行六次以上产品全项检测, 产品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经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国家建筑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建筑材料工业铝塑复合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给予认定的厂家和品牌, 授予中国铝塑复合板行业协会的最高荣誉证书《中国铝塑复合板行业优质名牌产品》。
附:荣获《中国铝塑复合板行业优质名牌产品》证书企业名录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铝塑复合材料分会
2010年10月25日
中国名牌 篇10
“双星”从1983年正式注册, 1995年获得“全国驰名商标”, 到2002年获得“中国名牌”称号, 再到双星专业运动鞋、双星旅游鞋、双星皮鞋和双星轮胎四类产品荣获“中国名牌”殊荣, 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从创业初期的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发展到今天品牌价值492.92亿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双星”在复杂多变的竞争形势下, 始终赢得了消费者的厚爱, 品牌建设是双星集团永续经营、基业长青的法宝。
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需要全方位地完成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体系, 包括采购、生产、营销、管理等各项内容, 必须有准确的市场定位、完善的产品研发体系、系统的品牌管理能力、生产能力。同时, 品牌建设不仅仅是推出品牌, 而且还要维持品牌, 使品牌具有持久的市场竞争力。
30多年来的发展中, “双星”始终以品牌建设为突破口, 通过将品牌建设的理念融入文化、技术、管理、质量、营销等各个方面, 做到了品牌建设的立体化构筑, 促进了企业生产经营各项工作的开展, 创出了今天的大“双星”。
一、以企业文化支撑品牌建设
品牌是质量的象征, 是企业占领市场的旗帜, 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一个品牌能够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说明这个品牌被消费者、被社会接受的程度, 也说明这个品牌的发展符合社会和市场发展的趋势, 拥有竞争的优势和持续发展的潜力。
而一个企业品牌的形成, 离不开技术、管理、人才、企业文化等要素, 就像一座大厦的建成, 离不开钢筋、水泥、砖瓦、土木等关键材料。而对于一个制造企业而言, 在塑造品牌的诸多要素中, 企业文化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可以说, 企业文化是品牌创建的核心与灵魂, 是品牌发展的精髓。30余年来, 双星集团下功夫创新和再造企业文化, 致力于员工价值观念的更新, 创造了一整套符合于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 坚持“以文化塑造人, 以人兴企”, 通过人的素质的提高, 实现企业的兴旺发展。
在整个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 “双星”始终把品牌文化建设作为重点, 用企业文化推动品牌建设, 在企业内部营造浓厚的品牌文化氛围, 使员工确立适应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要求的价值观念。在改革开放初期, 汪海总裁就用“保证产品质量就是最大的行善积德”这样最朴实的语言来引导教育员工, 使大家牢记“产品等于人品, 质量等于道德”的道理。在1983年双星黄胶鞋因国营商业系统拒收, 库存积压达两百多万双, 工厂面临生死抉择的紧要关头, 公司提出了“有人就穿鞋, 关键在工作”、“等着别人给饭吃, 不如自己找饭吃”、“市场是检验企业一切工作的标准”等口号, 正是这些理念, 使“双星”人成功地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 成为最早在中国市场经济大潮中搏击的企业。又譬如,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 当国外品牌大举进军国内市场, 对民族工业造成巨大冲击时, “双星”人又提出“创中国人自己的民族名牌”的奋斗目标, 在职工中唱响了“中国人站着不比外国人矮, 躺着不比外国人短”的豪言壮语。此后, “双星”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创出了中国名牌。
在企业实施名牌战略过程中, “双星”始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发展理念, 勇于创新、锐意改革, 组织了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劳动技能竞赛等上百种形式各样的创建活动, 出现了“比、学、赶、帮、超”的热潮, 使“双星”文化得到不断的提升和积淀, 成为企业发展的一片沃土。在许多濒临绝境的企业加入“双星”后, 通过“双星”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 在短时间内改变了落后面貌。所以有人说, 评价“双星”, 不仅仅因为它是由一个濒临倒闭的橡胶厂发展成为一个众人瞩目的综合性的大企业集团, 也不仅仅因为它向国家上缴了多少亿元的利润, 最宝贵、最具价值的是“双星”企业文化这一思想果实。可以说, 是企业文化的同步推进, 为“双星”的品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创名牌引领品牌建设
“双星”人始终将“壮大民族工业, 创中国人自己的世界品牌”当成最大的政治责任和坚定不移的目标来对待, 不遗余力地推进和实施名牌战略。改革开放30年来, “双星”走出了一条创造名牌、发展名牌、壮大名牌的成功之路。早在1983年“双星”就着手实施了名牌战略, 成为国内制鞋行业中最早创名牌的企业, 经历了名牌初级阶段、名牌发展阶段和名牌高级阶段三个阶段。
名牌初级阶段: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 “双星”以淘汰解放鞋为标志, 对产品进行不断地更新换代, 从最初的追随模仿到后来的创新超越, 靠产品的更新换代成为全国制鞋业的领头羊。当时, “双星”通过对工艺、技术的反复改造, 实现了“抛尼”、“布鲁克斯”等世界名牌鞋在中国的生产, 每年返销欧美市场100多万双。通过“四鞋渗透”的结合, 又生产出中国第一双高档冷粘运动鞋、第一双皮帮CVO热硫化鞋, 一步完成了与国际制鞋业的接轨, 完成了“双星”名牌发展的初级阶段。
名牌发展阶段:在这期间, 建立了一支专业化的产品研发队伍, 使产品达到了“开发一代、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储备一代”, 设计安装了中国第一条高档冷粘鞋流水线, 创立组建了全国鞋业唯一的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 形成了六大类鞋 (硫化鞋、冷粘鞋、皮鞋、布鞋、注射鞋、专业鞋) 的生产能力, 成为全国鞋类首家驰名商标获得者, 第一家鞋类上市企业。
名牌高级阶段:从2000年至今, 再次调整发展思路, 将“专业化、高档次、树形象”作为主攻目标, 开始了与世界名牌地抗衡。相继推出了专业跑鞋、专业篮球鞋、专业网球鞋、专业足球鞋等高档专业鞋, 全面实现了由低档单一产品向高档次、系列化地转变。目前, “双星”产品已全面瞄准并开始进军高端市场, 展现出“双星”名牌高级阶段的新形象。
“双星”在创名牌的三个阶段中, 没有民族老字号得天独厚的条件, 没有国家垄断行业的政策支持, 没有合资独资企业的优惠政策, 没有个体乡镇企业的灵活手段, 但“双星”人超前决策, 按照市场和行业的发展规律, 凭借着“市场无止境、名牌无终身、管理无句号”的创新和进取精神, 使“双星”品牌价值从1995年的16.32亿元, 2000年的50.5亿元, 升至2005年的492.92亿元!截至到目前, “双星旅游鞋”、“双星专业运动鞋”、“双星皮鞋”、“双星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获得了“中国名牌”称号, 成为橡胶行业唯一同时拥有四个中国名牌的企业。
目前, “双星”进入品牌扩张阶段, 并通过运作品牌、运作资金, 成功涉足轮胎和机械制造产业。短短几年, “双星”已成为中国五大轮胎企业之一, 被评为中国“十大民族品牌”, “双星”服装由小做大, “双星”铸造机械向着“高、精、尖、细”的目标迈进。现在, “双星”通过延长产业链, 加大了品牌延伸的力度, 已经将产品延伸到服装、轮胎、机械等20多个行业, 成为涉及种类最多、涉及范围最广的民族品牌。
三、以企业改革推动品牌建设
在企业重大战略调整上, “双星”率先突破了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中遇到的地域瓶颈, 80年代初, 将劳动力密集、手工操作的老生产线转移到农村, 迈出了产业转移的步伐。之后, 经过“东部发展, 西部开发”战略, 充分运用“双星”品牌的无形资产优势和管理技术优势, 使母体鞋业逐步形成了由中原双星、华北双星、华东双星、华南双星等诸多生产基地构成的大产业格局, 相继建起双星开发区、海江工业园、鲁中、瀚海、中原、福建等10大鞋城。150多条鞋类生产线, 生产热硫化鞋、冷粘鞋、布鞋、皮鞋、注射鞋、专业鞋六大类产品, 成为年产各类鞋近亿双的龙头企业。
跨入新世纪, “双星”涉足轮胎业, 通过双星企业文化和管理的导入, 使双星轮胎短短时间便名声鹊起, 迅速跻身中国轮胎骨干企业行列。2004年, “双星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荣获了“中国名牌”称号。2005年, 双星轮胎总公司企业总体实力排名中国轮胎行业前5位, 世界排名前30位。之后, “双星”挥师南下, 挺进中原, 开辟了年产量200万条轻卡胎、300万条内胎的双星中原轮胎公司, 从而使“双星”成为中国较大的轻卡胎生产基地之一。2005年3月, “双星”又托管了曾经被誉为中国轮胎行业“四大家族”之一的东风轮胎公司, 引发了中国轮胎行业新一轮的整合与较量。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双星轮胎总公司抓住中国轮胎行业“调整重组, 重新洗牌”的大发展机遇, 掀起了新一轮的创新高潮, 使双星轮胎在短时间内扩大了名牌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目前, 双星轮胎具备了生产全钢载重子午胎、半钢子午胎、斜胶载重轮胎等系列产品1000万套的生产能力, 产品远销东南亚、中南美、中东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成为中国同行业中进入国际市场范围最大的企业之一。双星轮胎被评为“十大民族品牌”。
同时, 双星机械总公司成立3年来发展势头强劲。目前, 双星机械总公司已经发展到集科研、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与咨询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机械制造加工企业。涉足铸造机械、橡塑机械、环保机械、锻压机械、数控液压、钢丝、减速机、电器安装等十多个产业, 产品远销美国、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双星机械入围中国机械500强。双星铸机占据全国50%以上清理机械市场份额, 各项经济指标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双星橡机具备全套全钢子午胎、斜交胎设备的生产能力, 并成功研制了30多种高、精、尖的子午胎关键设备, 综合实力排名中国同行业前5名。
另外, “双星”鞋类工厂和经营公司用活体制、机制, 在对市场一线60多个代理商、4500多个连锁店全部完成改制的基础上, 加快从个人买断的代理制向代理共同参股的股份制物流平台过渡, 现在已建立起青岛、济南、天津、沈阳、武汉、临沂等物流平台。
在内部机构的改革上, 20世纪80年代初便提出:“无功就是过”、“辛辛苦苦不是标准”, “企业的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都应该有动力、有压力、有竞争、有淘汰”。1984年, “双星”率先在企业内部推行了人事制度改革, 引入竞争机制, 实行“并庙搬神减和尚”机构改革, 砸掉“铁交椅”、“铁栏杆”、“铁饭碗”的旧三铁, 又砸掉“铁关系”、“铁锁链”、“铁栏杆”的新三铁, 打破了干部和工人的身份界限, 为能人搭建起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现在, “双星”已经建立起使广大员工靠智慧、靠拼搏、靠劳动先富起来的分配新机制, 如在管理人员中实行工作质量考核奖;在生产一线实行计件工资制;销售人员和外经人员实行销售提成;技术人员按创新成果拿奖;近几年, 双星通过在车间机台推行岗位市场化承包的做法, 各工厂都对生产一线的工序、机台、岗位、生产线, 进行了市场化承包, 机台成了“责任田”, 承包人成了“小老板”, 出现了上下人人争当“小老板”、“红管家”的好局面。
“两眼盯在市场上, 功夫下在管理上”。“双星”从创业开始便从管理规范化做起, 发明了“数字跟踪卡”, 解决了世界同行业中的一个“老大难”。质量是管理的核心和重点, 在多年的体系运行中, “双星”坚持“零缺陷”的质量管理理念, 强化质量管理措施, 加大质量监督和考核奖惩力度, 并将质量控制、质量目标层层分解和落实, 从每个人做起、从每个岗位做起, 以工作质量的提高保证产品质量的提高。建立了从材料进厂源头抓起的质量索赔制;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质检人员捆绑在一起的质量责任制;出现质量问题后由个人买单的质量追究制等一系列创新的质量管理办法。通过举办产品质量曝光现场会, 通过废次品实物展出, 使员工认识到提高质量就是最大的创新, 抓好质量就是最大的节约降耗, 认识到“树百年品牌, 必须先抓百年质量”。特别是近年来创出了管理的最新模式“———诚信管理”模式, 鼓励员工主动提出质量“免检”, 争当“诚信员工”, 提高了职工自检、互检的力度, 广大干部员工人人讲诚信、树诚信在“双星”蔚然成风, 让质量问题没有了“藏身之地”。1995年, 双星集团在全国制鞋行业第一个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1998年, 双星牌热硫化鞋、冷粘鞋被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总局认定为行业内唯一出口免验产品, 2001年8月和2004年12月, 双星集团又两次顺利通过了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总局的出口免验资格的复审。2002年, 双星牌皮鞋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免检产品;2004年, 双星牌运动鞋又被中国质量管理协会评为“全国用户满意产品”。2006年, “双星”被国家质检总局评定为“商检一类企业”, 双星运动鞋荣获中国行业十大质量品牌, 双星运动鞋荣获全国企业十大最具公信力创新产品。2007年, “双星”获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企业500强称号。
四、以创新保证品牌建设
重视科技创新, 提高和增加科技含量, 创造出同国际品牌竞争的核心技术, 按照汪海总裁提出的“创世界名牌, 当世界名厂、做双星名人”的“三名战略”, 和“继承传统优秀的, 借鉴外来先进的, 创造双星独有”的科技创新发展思路, “双星”在制鞋类的科研上, 依靠双星国家级技术中心和检测中心的雄厚实力, 制订中长期研发计划, 重视自主专有技术的开发, 大力研究发自主创新产品, 制鞋工艺上采用尖端技术和纳米材料等专业及特殊材料, 研制出大批高科技含量和高品牌附加值的优质产品, 如比赛车鞋、高尔夫鞋、超轻量跑鞋等体育专业鞋和绝缘安全鞋、护士鞋、空调气垫鞋等。
在轮胎的技术创新上, 采用了“平衡轮廓理论设计方法”, 结合“轮胎薄膜理论”和“壳理论”等当今世界先进的轮胎设计理论与工具, 构建起现代化的企业技术科研开发中心, 紧跟国际市场上对轮胎设计的最新技术, 成功研制出包括10余种新型无内胎钢丝胎、无内胎工程胎、砂石轮胎等56种新产品, 其中有7项至今保持独家生产的优势, 10余项已申请国家专利, 提高了双星轮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 双星轮胎总公司成功研制出彩色商标轮胎, 已申请了国家专利, 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双星矿山专用无内胎子午胎问世, 结束了我国轮胎生产企业所生产的高档无内胎子午胎没有矿山专用胎的历史;作为军方定点生产工厂, 双星东风轮胎公司成功研制开发出半钢胎体载重子午胎, 为我国国防建设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在机械方面, 双星机械总公司自主创新的四项科研成果———大提升量斗式提升机、新型丸砂混合物分离器、钢板预处理线用清扫机构和钢板预处理线用喷漆室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这四项科研成果在钢板预处理生产线上的成功应用, 标志着我国钢板预处理生产线的技术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双星机械总公司研制开发的亚洲最大的系列钢管内壁抛丸清理机、不绣钢带抛丸清理机、钢瓶内外壁抛、喷丸清理机, 填补了国内空白;开发的“VRH”法水玻璃砂生产线是国内目前最先进的水玻璃砂工艺之一, 被列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2005年, 我国“神六”飞船发射成功, 双星集团为航天员配备的个人装备配套产品“航天返回用鞋”, 在制鞋行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继双星鞋随“神六”遨游太空后, 双星机械总公司又获得了“神州七号”飞船返回舱的重要零部件铸造及火箭箭体外观清理设备的订单。双星机械生产的配件成功装配在美国机器人、加拿大机器人上, 获得了配件生产的订单。这一系列的科研成果证明了“双星”的科研实力, 为双星品牌走向世界增添了筹码。
五、以营销网络战略强化品牌建设
30年来, “双星”之所以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迅速被消费者选择、接受, 继而喜爱, 在于把握住了市场这个“主旋律”, 善于更新营销策略、改变营销手段、扩大营销网络、改变经营体制, 以诚信竞争市场。
上世纪80年代初, 双星最早确立了“市场是检验企业一切工作的标准”, “用户是上帝, 市场夺金牌”的市场观念, 并冲破统购包销的计划经济流通体制, 最早走向了市场, 首开了企业自营自销的先河。80年代末90年代初, 许多大商场自身经营朝不保夕, “双星”逐渐脱离商场这个单一的渠道, 开始在全国各地建立自己的经营公司, 60多个经营公司支撑着双星生产基地扩散到全国之后的规模壮大, 实现了销地产和产地销的良性循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 产品种类越来越多, “双星”又在全国最早开始了连锁经营的实践, 率先在全国实现了营销网络的布局和优化。
在国内市场排兵布阵的同时, “双星”鞋类产品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 立足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在上世纪80年代, “双星”就以企业的名义参加美国鞋业博览会, 举行国外新闻发布会, 在世界舞台上举行“鞋文化表演”, 产生了轰动性的广告宣传效应。在吸引国外客户走进来的同时, “双星”走出去拓展市场, 在国外先后设立了美国、德国、俄罗斯、阿联酋等十家分公司, 并与200多家国外客户建立贸易伙伴关系, “双星”成为中国鞋业第一个上市公司, 出口创汇一直保持国内行业首位。
中国的世界名牌产品在哪里? 篇11
大量出口商品是贴牌
许多喜欢国际品牌的消费者对商品上“Made in China”的标签已习以为常。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品牌就开始到中国沿海地区寻找生产基地,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生产材料吸引着这些国际品牌将制造加工环节放到了中国。全球化产业分工使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形成了非常成熟完善的制造业体系。据了解,那里一间不足百人的中小工厂里,就能给超过20个国际知名品牌做代工。
以箱包而言,有业内人士估算,目前国际品牌中有95%以上都在中国代工。比如美国品牌Coach,有85%在中国生产。虽然中国经济总量一直上升,但令人汗颜的是,中国是“贴牌大国”而非“品牌大国”。据统计,中国出口商品中大约90%是贴牌产品。而贴牌产品多说明中国的经济实力还不够强。目前占有全球品牌量不到3%的世界名牌商品,占有全球约50%的销售额,这些知名品牌90%归属于发达国家和亚太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
“为人做嫁衣”费力不讨好
中国成为“贴牌大国”有其历史原因。贴牌是由中国当时的比较优势决定的。发达国家因人力成本上升将其制造业低端环节转移到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中国当时以低廉的要素和劳动力价格优势承接了发达国家技术和产业的转移。
中国企业贴牌生产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吸引外资带入先进设备和技术,同时为国家积累了可观的外汇储备。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优势逐渐消失。如今,中国的劳动力和要素价格在上涨,人民币在升值。同时,东南亚、拉美等国家的要素和劳动力价格比中国低,越南制造、印度制造、墨西哥制造都在替代中国制造。2007年中国制造业出口已开始显出困难,这种情况迫使中国不得不进行创新,使制造业往产业链上游发展。
一方面,自身和环境的变化使中国不能再坐享“贴牌大国”的坐椅;另一方面,贴牌生产微薄的利润和所处的被动地位让中国企业难以为继。比如一个芭比娃娃,在美国售价约10美元,而中国贴牌生产的毛利只有0.35美元。中国企业不仅挣钱少,还得受制于国际市场和外国老板。
由此可见,贴牌生产还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中国为世界各国生产商品,却消耗了自己的资源能源,损害了环境,最后还被一些发达国家要求负担超过承受能力的节能减排任务。
通过创新成为品牌大国
很多中国企业已看到贴牌生产的弊端。简单模仿已没有前途,贴牌生产难有丰厚回报,走别人的路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要避免受制于人,必须让自主创新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内容。要使中国从“贴牌大国”成为“品牌大国”,除从研发开始进行技术创新外,还要进行知识产权保护。
做创新大国之前要做知识产权保护大国,这比空喊创新的口号更为迫切。要在全社会树立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让知识产权成为第一生产力。要从法律、市场、规则等多方面形成支持创新且保护知识产权的生态环境。
实现创新,还要强调人的因素。从创造—创新—创业,其中,创造是技术方面的,创新是生产过程,创业是企业家、创业者来完成的。把创新落实到生产力,完成从技术到产业的转换,都需要企业家来完成。创新不只是技术层面上的,更是要素的重新组合,中国经济新的比较优势“人力资本+企业家精神+技术创新”是由企业家来引导和构建的。而高素质、有实干精神的企业家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
中国名牌 篇12
当成都部分鞋企仍苦于难以融入国际主流市场的时候, 成都武侯“中国女鞋之都”传来利好消息, 通过实施筑巢引凤战略, 一条连接成都和欧洲的鞋业贸易通道即将实现无缝对接。8月1日, 建筑面积约36 000平方米、总投资约2.6亿元的中国女鞋之都汇金广场名品城举行战略合作签约暨招商启动仪式, 汇金广场名品城投资运营方、成都皮革工业协会与国际知名的意大利Studio Cacace商务咨询法律公司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 三方将联手把汇金广场名品城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皮革行业技术总部、研发中心、展示中心、品牌运营中心及高端卖场。
隰打造国际女鞋品牌孵化基地
这是国际知名的意大利Studio Cacace商务咨询法律公司中国区总经理SERGIO CACACE第二次踏进成都这片投资热土, 这次他带着20万双女鞋订单来到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 期待通过与中国女鞋之都汇金广场名品城投资运营方的深度合作, 找寻到合适的成都鞋业公司以完成下单, 同时他与汇金广场名品城投资运营方负责人谢平、成都皮革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黄海签订了三方战略合作协议, 将联手打造中国女鞋之都汇金广场名品城。
“公司非常看重这次与中国女鞋之都汇金广场名品城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我们也非常乐意通过这个平台帮助成都鞋企走进国际主流舞台, 同时介绍意大利等欧美国家的企业到成都来发展。”SER-GIO CACACE先生因为女鞋第二次踏访成都, 不过这次他是以投资联络人的身份出现, 他表示, 他们公司将为汇金广场名品城引入更多的欧美时尚品牌, 将特别为中国女鞋之都引入国际知名的女鞋设计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 并帮助成都鞋企做大做强。
成都皮革工业协会作为签约方, 该协会副秘书长黄海告诉记者, “当前, 女鞋产业的竞争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 提升成都鞋业产业的竞争力需要我们进一步缩小与国际高端品牌的差距, 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鞋业产业的高端配套, 特别需要引入更多知名的国际研发设计等方面机构, 中国女鞋之都汇金广场名品城的打造必将给成都鞋业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业内人士认为, 国际知名的女鞋研发等方面配套机构会聚汇金广场名品城, 将进一步提升成都女鞋的核心竞争力, 进一步缩小成都女鞋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差距, 汇金广场名品城无疑会成为国际女鞋品牌的孵化基地。
隰组建鞋业跨国品牌运营服务公司
根据中国女鞋之都汇金广场名品城投资运营方与国际知名的意大利Studio Cacace商务咨询法律公司达成的战略合作协议, 意大利Studio Cacace商务咨询法律公司将与汇金广场名品城投资运营方共同注册并组建成都首家鞋业跨国品牌运营服务公司, 公司总部设在汇金广场名品城, 该公司将致力于为成都鞋企与欧美国家企业开展国际合作发挥桥梁作用。
“新成立的这家公司便于协助意大利及欧洲制鞋专家及品牌运营商等方面资深人士在汇金广场名品城开展深度合作, 同时为成都鞋企开展技术、产品、品牌、市场等方面的国际战略合作提供更多的便利。”谢平告诉记者, 这家鞋业跨国品牌运营服务公司将为汇金广场名品城引入国际鞋业技术人士、设计师及市场专业人士, 共同促进来自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鞋类皮革行业公司在汇金广场名品城开办国际知名的皮革行业技术总部、研发中心、展示中心、品牌运营中心及高端卖场。
据谢平介绍, 这家跨国品牌运营服务公司还将为成都鞋企寻求意大利鞋业品牌商、贸易公司的OEM、ODM订单, 为成都鞋企与意大利本土高端定制企业开展业务合作、技术交流提供专业的中介、法律方面服务, 将特别为成都鞋企在欧洲的合法经营、知识产权等方面提供法律服务, 并协助成都鞋企在国际展会和产品销售上抵抗其他公司以不正当手段发起的商业攻击。
隰欧洲时尚品牌安家名品城
根据战略合作协议, 成都皮革工业协会指定意大利Studio Cacace商务咨询法律公司为其专业顾问, 并为成都鞋企提供皮革工业技术转移、工艺设计、欧美市场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专业顾问服务。
Sergio Cacace还表示, 他们将安排意大利等欧洲品牌企业到成都考察访问, 计划引进意大利PRADA、ARMANI、GUCCI和英国的BURBERRY等国际知名品牌, 进而将汇金广场名品城打造成为意大利等欧洲时尚产品进入成都的一个窗口。
据了解, 中国女鞋之都汇金广场名品城由成都古奇鞋业有限公司原址改造而成, 项目功能区包括国际知名的皮革行业技术总部、研发中心、展示中心、品牌运营中心及高端卖场, 该项目是中国女鞋之都实施产业升级、实现产业倍增的重点项目, 目前, 该项目已正式动工, 预计明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 将成为中国女鞋之都会聚国际鞋业知名品牌最多的产业高端载体项目。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