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名牌产品管理办法

2024-07-10

四川省名牌产品管理办法(共8篇)

四川省名牌产品管理办法 篇1

【发布单位】82102

【发布文号】川办发[1994]29号 【发布日期】1994-04-13 【生效日期】1994-04-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四川省名牌产品管理办法

(省政府办公厅一九九四年四月十三日发布

川办发<1994>29号)

第一条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的决定》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名牌战略的意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争创名牌产品活动,加强对名牌产品的管理,促进我省产品上质量、上水平、上档次、上台阶,培育和发展我省的支柱产品和拳头产品,高速度发展四川经济,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四川名牌产品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产品实物质量水平达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

(二)产品属全省重点、拳头产品,产量大,已成为我省优势产品;

(三)产品出口创汇率高,技术性能先进,为高附加值产品;

(四)产品畅销,效益好,市场占有率高,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消费者满意的产品;

(五)产品生产企业建立有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近二年内该产品未发生过任何重大质量事故和监督抽查不合格情况。

第三条 第三条 争创四川名牌产品工作的组织实施

(一)由“四川名牌战略领导小组”负责四川名牌产品的争创和实施评审、管理等工作。

(二)由省经委制定四川省产品质量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及创名牌产品三年滚动规划和当年实施计划,各地区经委(计经委、经贸委)和省级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日常工作由省经委负责。

(三)凡已列入省产品质量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及创名牌产品规划的企业,应对自己的产品进行质量水平分析,依据名牌产品的条件,找出差距,制订措施,组织攻关,定期向地区和省级主管部门报告实施情况,并抄报省经委,努力实现争创目标。

(四)各地区和省级主管部门要做好争创名牌产品企业的帮助、检查、指导和对照条件审核企业的申报材料及推荐等工作。

(五)省经委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对四川名牌产品申报企业进行质量水平、质量管理、市场占有率、用户意见、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评审工作,提出初步意见报省名牌产品领导小组审批。

第四条 第四条 对批准确定的四川名牌产品及其生产企业和有功人员给予以下奖励

(一)凡经批准确定的四川名牌产品,由省实施名牌战略领导小组授予“四川名牌产品”称号,并颁发证书和奖牌。

(二)获得四川名牌称号的产品,在产品、包装、装潢及产品销售宣传中使用四川名牌标志。

(三)凡获得“四川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当年可按省人民政府川府发<1991>24号文件精神,对有功人员给与奖励。

(四)凡经评选批准的四川名牌产品均按优等品对待。

(五)有关部门在技术引进、技术开发立项,以及能源、贷款、运输等方面对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实行优先保证,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工商管理、技术监督、商检、卫生和公、检、法等部门制定相应措施,保护名牌产品企业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假冒名牌产品的违法行为;要求各地区在招商引资、出口贸易等方面以名牌产品为龙头,积极予以扶持。

第五条 第五条 对争创四川名牌产品工作的管理

(一)省经委要建立名牌产品档案,对列入当年争创名牌计划和已评为名牌的产品要纳入目标责任制,实行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

(二)凡列入当年创名牌计划产品的生产企业要向地区、省级主管部门和省经委报告实施情况。各地区、省级主管部门和省经委在创名牌活动中实行目标责任制,经常了解规划产品赶超目标的落实情况,帮助企业完成赶超目标。

(三)凡已评为四川名牌的产品,要按季填报名牌产品考核报表,向地区、省级主管部门和省经委报告名牌产品的质量情况及该产品的产值、产值率、销售额、销售率、税利和质量现状等情况。各地区、省级主管部门和省经委督促企业不断提高名牌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帮助名牌产品拓展市场、扩大市场覆盖面。凡考核中,发现重大质量事故、抽查不合格、用户反映意见较大、消费者投诉较多的产品,要亮黄牌警告,由地区、省级主管部门和省经委提出监改目标,限期整改,整改达不到要求的要取消名牌称号,吊销证书和奖牌,并登报公布。

(四)为维护四川名牌产品的声誉和名牌产品评选的严肃性,防止过多、过滥的评比,各地区、各部门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开展名牌产品评选活动。

(五)为了广泛地听取广大消费者对名牌产品的意见,将不定期地采取不同形式对名牌产品实行跟踪评议。

(六)为增大四川名牌产品的宣传力度,向用户和消费者宣传推荐四川名牌产品,进一步提高产品知名度,采取企业自愿的原则,由企业自主决定宣传广告方式,也可以由省经委组织名牌产品宣传活动,扩大四川名牌产品的影响。

第六条 第六条 附则

(一)本办法由省经委负责解释。

(二)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四川省名牌产品管理办法 篇2

在此环境下, 各省市需要针对本地区具体情况, 在遵循国家政策的基础上, 制定本地域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抵扣政策。其中四川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 (国发[2006]6号) , 进一步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税收扶持力度, 引导企业走创新发展道路, 制定了《四川省科技创新企业技术开发费认定办法 (试行) 》 (川科政[2006]6号) 。此文件在遵循国家政策的基础上, 参照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6]88号) , 对其中的一些规定具体化和明确化, 相对而言, 减少了交易费用, 因此对《四川省科技创新企业技术开发费认定办法 (试行) 》进行研究对其他省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分析了川科政[2006]4号文件中涉及到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及技术开发费的界定与认定, 企业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政策的操作流程, 以及对其他省份的启示。

一、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界定与企业技术开发费认定

(一) 川科政[2006]4号诠释国发[2006]6号中关键性名词。

首先, 明确技术创新活动概念并将其解释为“从事研究开发新产品 (包括新品种、新材料) 、新工艺和新技术活动, 以及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活动。技术创新活动包括:自主研究开发、委托研究开发、联合研究开发三种类型。”其次, 对技术创新活动中所涉及的内容解释有: (1) 新产品研究开发活动是指企业研究开发在结构、材质、工艺等方面比原有产品有明显改进, 显著提高产品的性能或扩大产品的使用功能以及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的新产品。 (2) 新技术研究开发活动是指企业研究开发在一定地域、时限和行业内有创新并具有竞争力的技术, 包括:首次发明创造的技术;在原有技术基础上创新发展的技术;技术性能有重大突破和显著进步的技术;对原有技术进行重大改进的技术。 (3) 新工艺研究开发活动是指企业研究开发在工艺要求、加工方法等工艺流程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比原有工艺有明显改进, 具有独特性、先进性及实用性, 并在一定范围内首次应用的工艺。 (4)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活动是指企业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出比原技术在性能、方法、品质等方面有明显改进, 更具竞争力的新技术。然后, 对技术创新活动进行界定, 从“属于技术创新活动”和“不属于技术创新活动”两个方面入手。下列各种类型项目的研究开发及应用, 属于技术创新活动: (1) 小试、中试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开发项目; (2) 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技术改造项目; (3) 成套技术设备和试验装置的技术改进项目; (4) 引进技术和设备消化、吸收、创新的开发项目; (5) 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6) 新产品试制及样品制造; (7) 软件开发及应用; (8) 其他技术创新活动。下列各项不属于技术创新活动: (1) 企业已经掌握的技术方案, 包括已完成产业化开发的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 (2) 通过简单改变尺寸、参数、排列, 或者通过类似技术手段的变换实现的产品改型、工艺变更以及材料配方调整; (3) 一般设备维修、改装、常规的设计变更及其已有技术直接应用于产品生产的; (4) 一般检验、测试、鉴定、仿制和应用; (5) 软件复制和无源代码的程序编制; (6) 其他非技术创新活动。

(二) 川科政[2006]4号对财税[2006]88号中关于技术开发的各种费用进行归类并细化。

规定企业技术开发费为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中技术创新活动发生的费用,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研究开发活动中直接消耗的材料费, 包括:材料费、燃料动力费、低值易耗品费; (2) 直接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人员费用, 包括:工资、薪金;津贴、补贴;奖金;其他劳动报酬 (含住房公积金) ;社会保险费; (3) 专门用于研究开发活动的有关折旧费, 包括:仪器折旧费、设备折旧费、房屋折旧费; (4) 专门用于研究开发活动的有关租赁费, 包括:仪器租赁费、设备租赁费、房屋租赁费; (5) 专门用于研究开发活动的有关无形资产摊销费, 包括:软件费、专利权费、非专利技术摊销费; (6) 新产品试制费和中间试验费, 包括:新产品设计试制费;工艺规程制定费;模具开发及制造费;设备调整费;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的购置费;试制设备及产品的检验费; (7) 用于技术成果验收等及技术成果知识产权申请的有关费用, 包括:技术成果论证、鉴定、评审、评估、验收经费, 技术成果知识产权申请费、注册费、律师费; (8) 用于合作研究开发、委托研究开发的费用, 包括:按技术合作研发合同和技术委托研发合同实际负担或支付给合作、委托单位的研究开发费; (9) 与企业研究开发直接相关的其它费用, 包括: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研发人员培训费、会议费、差旅费、办公费、外事费、专家咨询费、高新技术研发保险费及其它费用。

通过上述对关键性名词的诠释, 使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之间对技术开发活动与技术开发费的界定达成共识, 进而使双方信息对称, 降低交易费用和政策成本。

二、企业技术开发费税前抵扣操作流程

(一) 川科政[2006]4号文件适用范围。

规定此办法适用于由四川省科技厅等七部门制定的《关于开展建设创新型企业工作的通知》 (川科政[2006]4号) 所确定的155家开展建设创新型企业工作的示范、试点、培育企业。

(二) 企业技术开发费认定申请程序。

川科政[2006]4号文件规定技术开发费认定采取书面申请形式。企业按纳税年度归集相关材料向省科技管理部门提出认定申请。分为以下三步: (1) 企业须填写《企业技术开发项目认定登记表》和《项目技术开发费用发生情况归集表》, 并按要求备齐技术研发项目相关认定申请材料, 一并报省科技管理部门。 (2) 省科技管理部门对企业的申报材料进行审查评估, 提出书面认定意见。 (3) 企业持《企业技术开发项目认定登记表》和省科技管理部门加盖“企业技术开发费认定专用章”的《项目技术开发费用发生情况归集表》及有关材料报主管税务机关按相关政策进行审核, 享受国家规定的税前扣除的税收政策。

(三) 企业技术开发费认定材料报送。

第一, 企业开展自主研究开发活动发生的技术开发费, 在申请技术开发费认定时须报送如下材料: (1) 技术开发项目计划任务书、市级以上相关部门的立项批复和技术开发费预算;企业总经理办公会或董事会关于自主技术研发项目立项的决议; (2) 当年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项目和发生额的有效凭据; (3) 技术开发专门机构或项目组的编制情况和专业组人员名单; (4) 认定机构认为需要补充的其它相关材料。

第二, 企业开展委托研究开发活动发生的技术开发费, 在申请技术开发费认定时须报送如下材料: (1) 委托技术开发项目计划书、市级以上相关部门的立项批复和技术开发费预算;企业总经理办公会或董事会关于委托研发项目立项的决议; (2) 委托研发技术合同原件; (3) 受托从事技术开发机构的编制情况和专业人员名单; (4) 委托开发项目当年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项目和发生额的有效凭据; (5) 认定机构认为需要补充的其它相关材料。

第三, 企业开展合作研究开发活动发生的技术开发费, 在申请技术开发费认定时须报送如下材料: (1) 技术合作开发项目计划书、市级以上相关部门的立项批复和技术开发费预算;合作开发项目各参加单位企业总经理办公会或董事会关于合作研发项目立项的决议; (2) 合作研发技术合同原件; (3) 承担技术合作开发机构的编制情况和专业人员名单; (4) 合作开发项目当年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项目和发生额的有效凭据; (5) 认定机构认为需要补充的其它相关材料。

第四, 企业开展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活动发生的技术开发费, 在申请技术开发费认定时须报送如下材料: (1) 项目计划任务书、市级以上相关部门的立项批复和研发费预算;企业总经理办公会或董事会关于对引进技术研究开发的项目立项决议; (2) 引进技术合同原件; (3) 参与研究开发专门机构或项目组的编制情况和专业组人员名单; (4) 当年研究开发费实际发生项目和发生额的有效凭据; (5) 认定机构认为需要补充的其它相关材料。

通过上述介绍, 可以看出, 川科政[2006]4号文件规定的申请程序较为精简, 针对企业需要报送技术开发费认定材料进行分门别类的要求, 避免了各类技术创新企业的盲目与不知所措, 降低政策执行成本。

三、川科政[2006]4号文件不足之处

(一) 需明确规定文件的适用条件。虽然在适用范围中提出文件适用于川科政[2006]4号所确定的155家开展建设创新型企业工作的示范、试点、培育企业, 但从文件中不能直接看出申请企业需具备的条件, 这不利于政策的贯彻执行。

(二) 应该对申请技术开发费认定的企业区别对待。比如, 已列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的企业研究开发项目, 应该规定企业凭国家、省、市科技计划的立项批复和研究开发经费预算, 直接向主管税务部门申报办理企业配套研究开发费加计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因为, 列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的企业研究开发项目已经通过了相关认定。

(三) 在进行技术开发费认定时, 应更体现科学、合理性。比如相关部门可以委托有技术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对企业提交的申报材料进行评审。

(四) 在操作流程方面, 需进一步细化。为了达到标准化、统一化, 相关部门应对企业技术开发费认定需报送的材料的表格统一制定, 这样可以进一步明确规定, 节约成本。

四、川科政[2006]4号对于外省制定相应政策的启示

(一) 认真学习国发[2006]6号及财税[2006]88号文件, 明确国家政策意图。立足于企业, 使好政策在执行时, 尽量实现信息对称, 节约政策执行成本, 达到好的执行效果。

(二) 不落窠臼, 不流于形式, 认真分析, 找准政策着力点。川科政[2006]4号文件与众不同之处, 在于它不是按部就班地转达国家政策, 而是侧重于对国家政策不便或者没有细化的部分, 进行具体化规定, 进而产生地方政策与国家政策的互补效应。

摘要:在国家大力倡导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以提高竞争力的大背景下, 特别是在将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抵扣政策纳入《企业所得税法》这一时机, 各省市需要针对本地区具体情况, 在遵循国家政策的基础上, 制定本地域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抵扣政策管理办法。其中四川省是落实国家技术开发费用税前抵扣政策较早的省份之一, 颁布了《四川省科技创新企业技术开发费认定办法 (试行) 》, 其优点在于:将政策中模糊的规定具体化, 降低交易费用。因此对《四川省科技创新企业技术开发费认定办法 (试行) 》进行研究对其他省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技术开发费,税收政策,税前扣除

参考文献

[1].连燕华, 郑奕荣.企业科技投入税收优惠政策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技投资, 2006, 10:15~17

[2].王峰丽, 蒋保林.OECD国家R&D税收激励政策研究与经验借鉴[J].中国科技论坛, 2005, 4:136~139

[3].徐庆伟.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激励政策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 2008, 6

[4].陆金周, 吴弼人.揭开“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无法落实的迷局[J].华东科技, 2009, 1:32~33

四川省名牌产品管理办法 篇3

【发布文号】湖南省人民政府令第229号 【发布日期】2008-07-01 【生效日期】2008-08-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湖南省

湖南省名牌产品认定和保护办法

(湖南省人民政府令第229号)

《湖南省名牌产品认定和保护办法》已经2008年5月22日省人民政府第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8月1日起施行。

省 长 周 强

二○○八年七月一日

湖南省名牌产品认定和保护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规范湖南名牌产品的认定和保护工作,提高产品质量,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增强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湖南名牌产品的认定、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湖南名牌产品,是指在本省境内生产,质量水平、市场占有率、用户满意度和知名度居本省同类产品前列的产品。

本办法所称产品不包括来源于农业的初级农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

第三条第三条 湖南名牌产品的认定和保护,实行以市场评价为基础、中介机构参与和政府引导、监督相结合的机制。

第四条第四条 湖南名牌产品的认定和保护,实行自愿申请、优胜劣汰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五条第五条 省名牌产品审定委员会由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行业管理机构、社团组织、新闻单位及专家组成,负责组织实施湖南名牌产品的认定和保护工作。

省名牌产品审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省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省名牌产品审定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按照法定职责负责湖南名牌产品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第六条 湖南名牌产品发展规划、年度认定计划、市场测评和现场评审细则,由省名牌产品审定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拟制,经省名牌产品审定委员会审定后公布实施。

第七条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可对获得湖南名牌产品称号的单位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申请条件

第八条第八条 申请认定湖南名牌产品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二)具有先进可靠的生产条件和技术装备,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居本省同类行业前列。

(三)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和其他相关管理体系认证。

(四)具有完善的服务体系。

第九条第九条 申请认定湖南名牌产品的产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合法的国内注册商标。

(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安全、环保、节能要求。

(三)产品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具有良好的质量信誉,用户满意度高。

(四)市场占有率、品牌知名度居省内同类产品前列。

第十条第十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请认定湖南名牌产品:

(一)企业生产经营行为须经行政许可而未取得许可的。

(二)产品列入国家强制认证范围而未取得认证的。

(三)近三年内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发生重大质量、安全、环保责任事故和其他重大违法行为的。

(四)近三年内产品经国家和省质量监督抽查或者检验检疫不合格的。

第三章 申请和认定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湖南名牌产品的申请认定,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向所在地设区的市、自治州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交申请书及相

关资料。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设区的市、自治州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0日内,对企业申请认定湖南名牌产品的申请书及相关资料进行核实,形成推荐意见。同意推荐的,应当将申请书及相关资料报送省名牌产品审定委员会办公室;不同意推荐的,应当将申请书及相关资料退回申请人并书面告知理由。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省名牌产品审定委员会办公室收到申请认定湖南名牌产品申请书及相关资料后,根据本办法规定的申请认定条件进行初步审查。初步审查合格的,组织市场测评和现场评审;初步审查不合格的,应当将申请书及相关资料退回申请人并书面告知理由。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湖南名牌产品的市场测评,由省名牌产品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委托中介机构进行。

中介机构进行市场测评,应当采用科学、通行的方法,对产品质量信誉度、用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品牌知名度进行调查和评价,并向省名牌产品审定委员会办公室提交市场测评报告。

省名牌产品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应当将市场测评结果反馈给申请人。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湖南名牌产品的现场评审,由省名牌产品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专家进行。专家名单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

湖南名牌产品的现场评审,应当根据本办法的规定,对申请认定湖南名牌产品的申请人和产品所具备的条件进行审核评价,并提出现场评审报告。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省名牌产品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应当依据申请认定湖南名牌产品的市场测评报告和现场评审报告形成综合材料,分别征求相关部门或者行业管理机构的意见后,拟定湖南名牌产品初选名单及其说明,提交省名牌产品审定委员会审议表决,确定初选名单。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省名牌产品审定委员会应当通过媒体对湖南名牌产品初选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15日。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省名牌产品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应当对湖南名牌产品初选名单公示情况进行收集整理,提出处理意见,提交省名牌产品审定委员会审查并确定年度湖南名牌产品名单。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省名牌产品审定委员会认定的湖南名牌产品,由省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湖南名牌产品”证书。

“湖南名牌产品”证书的有效期为3年。需要继续申请认定湖南名牌产品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重新申请认定。

获得 “湖南名牌产品”证书的产品,可以使用湖南名牌产品标志。

第四章 保护和监督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湖南名牌产品认定和保护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督促有关部门落实保护和监督措施,做好对湖南名牌产品的保护、指导、咨询、协调、服务和监督工作。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发展和改革、综合经济管理、财政、质量技术监督、农业、工商、商务、旅游等相关部门,应当按照法定职责采取措施,对湖南名牌产品予以鼓励和保护。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湖南名牌产品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撤销其湖南名牌产品证书:

(一)申请人提供虚假证明材料骗取湖南名牌产品证书的。

(二)产品质量下降,不具备原认定条件的。

(三)生产企业发生重大质量、安全、环保事故的。

(四)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和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予撤销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禁止下列损害湖南名牌产品形象的行为:

(一)伪造、冒用、转让湖南名牌产品证书、标志。

(二)扩大湖南名牌产品证书、标志使用范围。

(三)湖南名牌产品超过有效期继续使用其证书、标志。

(四)湖南名牌产品被撤销证书后继续使用其证书、标志。

(五)越权或者变相开展湖南名牌产品认定活动。

(六)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具有前款第

(一)项行为的企业,3年内不得申请认定湖南名牌产品。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省名牌产品审定委员会、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相关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认定活动。

(二)为申请人保守商业秘密。

(三)不得向申请人索要(收受)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或者接受宴请、馈赠。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遵守的其他行为。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具有第二十二条第

(一)项、第二十三条第

(一)项所列行为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处以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具有第二十三条第

(二)、(三)、(四)项所列行为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省名牌产品审定委员会、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相关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规定处罚的,从其规定。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本省服务行业实施湖南名牌服务的认定和保护,适用本办法有关规定。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08年8月1日起施行。

四川省消防产品监督管理办法 篇4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省人民政府令

第270号

《四川省消防产品监督管理办法》已经2013年5月2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第1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8月1日起施行。

四川省消防产品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消防产品监督管理,保护人身、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四川省消防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生产、销售、使用和维修保养消防产品,以及对消防产品质量实施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对生产、流通领域的消防产品质量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按照职责对使用领域的消防产品质量以及消防产品维修保养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每年应当落实消防产品监督抽查经费。

消防产品监督抽查不得向被检查单位和个人收取检验费用。

第五条 鼓励消防产品行业协会制订行业规范,建立自律机制,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引导消防产品生产者和销售者依法生产经营。

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应当开展消防产品质量法律法规以及质量标准和相关知识的公益宣传,并对消防产品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第二章 质量责任

第六条 生产、销售、使用和维修保养消防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对其生产、销售、使用和维修保养的消防产品质量负责,确保产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

第七条 消防产品实行流向信息管理。

消防产品生产者应当如实记录出厂产品的名称、批次、规格、数量、销售去向等内容,消防产品销售者应当如实记录销售产品的进货来源、销售去向、名称、批次、规格、数量等内容。

第八条 消防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应当提供出厂、售出消防产品的流向证明,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流向证明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5年。

消防产品使用者应当选用附有流向证明的消防产品,核查并保存消防产品流向证明。

第九条 消防产品生产者应当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消防产品生产者应当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市场准入产品证明,并明示其产品的贮运、安装、维修、使用等要求以及失效、报废规定。

第十条 消防产品销售者应当建立并落实进货检查验收、销售质量管理等制度,保证消防产品的质量,保存所销售产品的市场准入证明和有关技术资料。

第十一条 消防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发现或有事实证明其生产、销售的产品为不合格产品,应当立即停止生产、销售,已售出的应当主动召回,并如实记录产品召回及其处理情况。

第十二条 消防产品的使用者选购消防产品前应当查验产品合格证明、产品标识和有关证书,并保存所使用产品的合格证明和购买凭证等资料。

消防产品的使用者应当按期组织维修保养消防产品,确保其完好有效。

第十三条 消防产品维修保养者应当具备国家和省规定的维修保养技术条件,遵守国家和省规定的技术规程,使用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的配件和材料。

维修保养后的产品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质量要求,并按规定标示维修保养单位、日期、编号和有关技术参数等信息。

第十四条 建设工程设计单位在设计中选用的消防产品,应当注明技术指标,其质量要求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尚未制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当选用经技术鉴定合格的消防产品。

第十五条 建设工程施工单位应当核查进场消防产品的流向证明,进行现场检查或检验,保证消防产品的安装质量。

对依法应当进行消防设计审核的建设工程批量选用的消防产品,施工单位应当在监理单位的监督下,按照规定随机抽取样品,并自抽样之日起5日内将样品送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进行检验,检验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检查或检验不合格的,同批次消防产品不得安装,现场检查记录、检验报告应当存档备查。

第十六条 工程监理单位应当核查进场消防产品的流向证明,对建设工程选用的消防产品质量及其安装质量实施监督,并在消防产品的进场检查记录和施工监理记录中签字确认。

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全程监督施工单位对消防产品的现场检查和检验,不得同意安装经检查、检验不合格的消防产品。

第十七条 建设单位申请建设工程消防验收时,应当提供消防产品流向证明和委托检验合格证明文件。不能提供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不予受理。

建设单位进行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消防备案时,不能提供消防产品流向证明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将其列为抽检单位。

第三章 监督检查

第十八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依照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公布有关消防产品监督管理的办事条件、程序、期限、需要提交的材料目录、示范文本以及举报投诉方式。

第十九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不合格消防产品的,应当责令并监督生产者、销售者停止生产、销售,并召回已售出的同批次消防产品。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在监督检查中发现不合格消防产品的,应当追溯不合格消防产品来源,并督促整改。

第二十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建立信息互通和执法联动机制。发现消防产品质量违法行为,应当及时依法查处,并自违法行为发现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有关情况书面通报同级相关监督管理部门。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依法对本部门所负责领域的消防产品质量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并自查处完毕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书面反馈办理情况。

第二十一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实施消防产品监督管理,可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单位、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二)对生产、销售、使用和维修保养的消防产品进行抽查;

(三)对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证据依法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措施;

(四)向消防产品生产者、销售者进行质量问询;

(五)向有关人员调查、了解有关情况,查阅、复制有关资料。

第二十二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依法实施消防产品监督检验时,检验抽取的样品应当经产品标称生产者确认,经通知而标称生产者未在5日内有效确认的,可认定为标称生产者生产并标注情况送检。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依法实施流通领域消防产品质量监测时,对检验不合格的,应当书面通知标称生产者,并要求其进行送达确认。生产者未在15日异议期内提出异议的,可认定为标称生产者生产。

第二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涉及消防产品的违法行为,有权向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举报、投诉。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公布本单位的举报电话和通信地址。对接到的举报、投诉,应当完整地记录和保存,按职责及时依法处理。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在5日内书面通知并移交至有权处理的部门。有权处理的部门应当及时处理,不得推诿。处理情况应当及时告知举报人、投诉人。

第二十四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建立消防产品质量信用档案,记录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根据消防产品质量信用档案的记录,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重点检查,增加监督检查频次。

第二十五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通过四川省消防产品质量发布网络平台定期向社会公布消防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情况、消防产品质量违法行为查处情况等信息。网络平台由省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负责建立并维护。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七条 消防产品生产者、销售者违反本办法第七条第二款、第八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 消防产品维修保养者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责令改正,处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不具备国家和省规定的维修保养技术条件擅自进行维修保养的;

(二)不遵守国家和省规定的技术规程进行维修保养的;

(三)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要求的配件和材料进行维修保养的;

(四)维修保养后的产品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质量要求的;

(五)维修保养后的产品未按规定标示相关信息的。

第二十九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消防产品监督管理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监察机关或任免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第三十条 本办法规定的消防产品流向信息管理办法和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需要抽样检验的消防产品的范围和批量标准,由省公安机关制定发布。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2013年8月1日起施行。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省森林采伐管理办法 篇5

(第82号)

《四川省林木采伐管理办法》已经1996年6月7日省人民政府第5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1996年8月1日起施行。

省长 宋宝瑞

一九九六年六月二十六日

四川省林木采伐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森林、林木的采伐管理,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四川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森林、林木(以下统称林木)的采伐利用及其管理活动,必须遵守本办法。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地和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采伐自留山薪炭林自用,采伐竹子和不是以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不适用本办法;但采伐石树名木、国家和省确定的重点天然原生珍贵树木适用本办法。

按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的规划区内城市园林林木的管理,适用《四川省城市园林绿化条例》。

第三条 林木采伐应坚持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实行限额采伐和凭证采伐制度。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地区行政公署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县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林木采伐利用活动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实行森林资源消长目标责任制。

对保护、发展森林资源,制止乱砍滥伐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采伐限额管理

第六条 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

凡采攻胸高直径5厘米以上的乔木和采伐以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必须纳入森林采伐限额进行管理,即按照采伐类型、消耗结构,对不同权属的林种、林木的采伐进行控制。

第七条 编制计划期年森林采伐限额,国有林木以森工企业、林场、农场、厂矿等国有企事业单位为单位,集体、个人或其他组织所有的林木以县(市、区)为单位,根据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生产量和合理经营、永续利用的原则进行编制,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计划期年森林采伐限额进行汇总、平衡后,经省人民政府审核,报国务院批准。

未建立经营机构的国有林,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计划期年森林采伐限额编制单位。

第八条 用材林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超过用材林的总蓄积量三分之二的县(市、区)和单位,可以按照轮伐的原则,编制计划期年森林采伐限额。

用材林的未成熟林面积超过用材林总面积三分之二的县(市、区)和单位,按照低于用材林生长量70%的原则,编制计划期年森林采伐限额。

其它林种、林木按照合理经营的原则,编制计划期年森林采伐限额。

计划期年森林采伐限额每5年调整1次。

第九条 国务院批准的计划期年森林采伐限额,由省人民政府下达给市、州人民政府和地区行政公署。

森林采伐限额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在省人民政府下达的计划期年森林采伐限额内,根据森林资源和市场变化的类型、消耗结构编制,每年下达到县(市、区)和采伐限额编制单位。乡(镇)森林采伐限额,由县(市、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下达。

规模较大的林业经营业主、集体林场按照经批准的经营方案确定的采伐量,下达森林采伐限额。

第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批准的计划期年森林采伐限额总指标、分项采伐限额指标和森林采伐限额,不得突破,不得相互挪用。

森林采伐限额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允许在计划期内调剂使用。

因特殊原因确需超森林采伐限额采伐的,必须逐级报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第十一条 对商品材的消耗实行采伐、运输、销售总量控制,采伐限额编制单位木材运输、销售总量分别不得超过下达的商品材采伐限额。

第三章 采伐审批和发证管理

第十二条 凡需采伐林木的单位、个人,必须按规定申请林木采伐许可证(以下简称采伐证);国有森林经营单位采伐商品材,必须申请定额采伐证。

采伐单位或个人,必须按采伐证的规定进行采伐。

第十三条 申请采伐证的单位、个人,除持林权证外,还应当分别提交以下文件和资料:

(一)采伐成片林(采伐作业面积0.1公顷以上,下同)的,应当提交伐区调查设计文件、上伐区作业质量验收合格证和上更新验收合格证;

(二)采伐零星林木(采伐作业面积0.1公顷以下,下同)的,应当提交采伐申请文件,文件应载明采伐目的、时间、地点、林种、树种、林况、面积、蓄积、株数、出材量、采伐方式和更新措施等内容。

第十四条 负责审批采伐和核发采伐证的部门和授权单位,必须在森林采伐限额和分项采伐限额指标内批准采伐和发放采伐证。第十五条 负责审批采伐和核发采伐证的部门和受委托单位,应在接到采伐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审核决定,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发给采伐证,对不符合规定条件不予发证的应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载明理由。

第十六条 林木采伐审批、伐区调查设计审批和采伐证的核发,除国家和本办法另有规定的外,按照以下规定执行:

(一)国有林业事业单位的林木、未设立经营机构的国有林、具有特殊价值的国有成片硬阔叶林、部队林木和经批准增加采伐限额的林木的采伐,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授权单位核发采伐证;

(二)国有林业企业单位的林木、非林业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团体以及其它组织的自营成片林的采伐,由市、地、州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授权单位核发采伐证;

(三)非林业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团体以及其它组织的零星林木和集体所有的林木采伐,由当地县(市、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核发采伐证;

(四)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山、承包山自有林以及其他个人采伐自有林,由县(市、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乡(镇)人民政府或林业工作站批准并核发采伐证。

第十七条 林权共有的,按协议或林权的主要组成归类审批核发采伐证。

立木转让后需采伐的,按转让后的林木权属归类审批核发采伐证。

工业原料林的采伐,其工艺成熟龄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按权属归类审批核发采伐证。

第十八条 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中的国防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自然保护区非核心区林木等公益林,只允许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

前款规定林木的采伐和伐区调查设计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授权单位核发采伐证。

第十九条 铁路、公路护路林的更新采伐,由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并核发采伐证。第二十条 征用、占用林地以及国有森林经营单位内部使用林地(指在所经营的林地内修建直接为林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工程设施的用地,下同),必须采伐林木的,由用地单位持使用林地许可证,向当地县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交采伐申请和有关文件,按以下规定核发采伐证:

(一)占用国有林地的林木采伐,以及征用集体林地或国有森林经营单位内部使用林地2公顷以上(成都市、重庆市4公顷以上)的林木采伐,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核发采伐证;

(二)征用集体林地0.67公顷以上2公顷以下或国有森林经营单位内部使用林地2公顷以下(成都市、重庆市4公顷以下)的林木采伐,由市、地、州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核发采伐证;

(三)征用集体林地0.67公顷以下的林木采伐,由县(市、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核发采伐证。

进行勘察设计、科研教学、敷设管线等活动必须采伐林木的,按照前款规定执行。第二十一条 采伐遭受森林火灾、病虫害、风折雪压等自然灾害危害的林木,必须提出调查设计文件和有关部门的鉴定证明,并按照以下规定办理:

(一)一个采伐限额编制单位采伐5公顷以下的,由县(市、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二)一个采伐限额编制单位采伐5公顷以上10公顷以下的,由市、地、州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三)一个采伐限额编制单位采伐10公顷以上的,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采伐证由批准部门或授权单位审核发放。

第二十二条 禁止采伐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森林公园核心区的林木,以及古树名木。

上述林木因自然死亡影响交通、危及安全必须砍伐的,按照以下规定办理:

(一)砍伐古树名木,按照《四川省绿化条例》的规定办理;

(二)砍伐其它林木,必须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授权的单位核发采伐证。

第二十三条 因烧木炭、烧石灰等工副业生产,需采伐薪炭林的,由生产单位向当地县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按本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审批发放采伐证。

第二十四条 采集树木的根、枝、叶、皮、液进行药材生产和加工各种工业原料的,由生产、收购单位提出包括采集地点、品种、数量等内容的申请报告,经当地县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发放采集许可证(以下简称采集证),凭采集证采集。

第二十五条 禁止采伐国家和省确定的重点保护天然原生珍贵树木,确需采伐或采集、移栽的,按照以下规定办理:

(一)一级保护树木,必须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查转报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二)二级保护树木,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三)三级保护树木,由市、地、州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采伐证、采集证由批准部门或授权单位审核发放。

第二十六条 遇有紧急抢险情况,必须就地采伐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五条规定以外的其它林木,不能及时办理采伐证的,可以不经申请直接采伐,但组织抢险的单位事后应当将采伐情况报当地县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七条 有林木、林地权属争议的,在争议解决以前,任何一方不得砍伐有争议的林木。

林权争议经人民政府裁决或人民法院判决后,仍有争议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生效的林权证明,审核发放采伐证。

第二十八条 采伐证、采集证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

第四章 伐区管理

第二十九条 新开发国有林伐区,必须按有关规定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并报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

总体规划设计未经批准的,不得批准采伐和核发采伐证。

第三十条 采伐成片林木,必须按有关规定进行伐区调查设计。未进行伐区调查设计的,不得批准采伐和核发采伐证。

伐区调查设计由持有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证书的单位承担。

第三十一条 核发林木采伐证的部门或授权单位,依照经批准的伐区调查设计文件和采伐证,组织作业单位到实地进行伐区划拨,发给伐区划拨证。

未经划拨的伐区,不得实施采伐。

第三十二条 采伐林木的单位、个人,必须按经批准的伐区调查设计文件和伐区划拨证、采伐证的规定进行采伐作业,并严格执行青山检尺和台帐登记制度。

第三十三条 采伐面积、蓄积或出材量其中一项达到采伐证规定的,采伐单位、个人应当停止采伐。确需继续采伐的,必须报经发放采伐证的部门批准。

第三十四条 核发采伐证的部门或授权单位应当对采伐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发现有违反规定进行采伐的,应当中止其采伐,直至纠正为止。

第三十五条 县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授权单位应当组织对采伐、更新和伐区作业质量进行检查验收,并签发验收证明。

第五章 罚则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一)超过采伐限额下达采伐限额指标、木材生产计划的;

(二)擅自挪用、调剂分项采伐限额的;

(三)违反规定批准采伐或发放采伐证、采集证、伐区划拨证的;

(四)违反规定批准新开发国有林伐区的。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上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扣减当年或下采伐限额指标,情节严重的,责令其停止采伐1年:

(一)采伐消耗总量超过限额5%或采伐管理制度执行不力的;

(二)未经批准消耗的有林地面积超过批准消耗面积5%的;

(三)未完成更新造林任务的;

(四)森林防火、防治森林病虫害、防止乱砍滥伐工作不力,造成森林资源严重损失的。

第三十八条 对超限额采伐的市、地、州、县和单位,由有关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对连续两年超限额采伐的,依法追究有关负责人和其他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三十九条 伪造、倒卖、涂改采集证的,比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第二十二条第(二)项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条 违反本办法有关采集证的规定,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毁坏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予以处罚。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盗伐、滥伐森林林木行为之一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第二十二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一)使用伪造、倒卖、涂改、无效的采伐证实施采伐的;

(二)超限额采伐的;

(三)无采伐证和伐区划拨证实施采伐的;

(四)违反批准的伐区调查设计、伐区划拨证、采伐证的规定实施采伐的;

(五)擅自在被责令中止采伐的地点继续采伐的。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其它规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规定中的“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解释。

“傍名牌”产品现状的实证分析 篇6

“傍名牌”是一种不正当竞争的现象, 通俗地说, “傍名牌”是指企业将著名的商标注册成为自己的公司商号, 以混淆公司名称与品牌名, 试图使消费者误以为购买的“傍名牌”产品就是著名的品牌产品, 从而扩大销路获取利润的行为。据《生活日报》2007年3月12日报道:把“雪碧”写成“云碧”, 把“伊利”写成“伊俐”, 相关记者调查发现, 市场上出现了不少“傍名牌”的饮料, 有的是瓶子、包装颜色与名牌产品基本一样, 有的干脆只改一个字, 其余包装照搬。这些劣质饮料混迹在名牌饮料之中, 蒙骗消费者。在现阶段“傍名牌”产品的大量存在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而且这些仿名牌产品具有以下的特点:涉及商品种类繁多, 包括食品、服装、生活用品、日用品、化装品等种类, 可以说“无所不入”。这些“傍名牌”产品不仅瞄准国内知名品牌, 如模仿“红牛饮料“出现了“红午饮料”、模仿“康师傅方便面”出现了“康老师方便面”等等, 而且还包括一些国际品牌, 如出现了傍世界著名品牌“华伦天奴”出现了“华伦天奴·路易”等等, 涉外案件也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些“傍名牌”产品形象上是“仿”、名称上是“傍”而实质上是误导。“傍品牌”产品往往容易销售在农村以及边远地区, 由于这些地区相对信息闭塞, 品牌辨别能力不强, 加上人们通过有关的电视广告已经对傍品牌的原来品牌有了初步的了解, 而且傍品牌产品往往价格较低, 抓住了人们喜好便宜的心理, 因此容易受到消费者的选择。

二、“傍名牌”产品的类型

“傍名牌”产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是“打擦边球”, 即在一些国际国内品牌上“添油加醋”。如在华伦天奴的基础上创造了“华伦天奴·古柏”、“华伦天奴·乔丹”。第二种是“玩文字游戏”, 对名牌产品商标的文字部分进行篡改。如把“大白兔奶糖”改成了“太白兔奶糖”、“红牛饮料”变成了“红午饮料”。第三种是一些企业将境内外一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到香港等境外地区注册为企业名称或商标, 然后以境外企业的名义, 授权生产、委托加工、监制等形式, 委托境内企业生产同类产品, 在产品或包装上突出使用与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企业字号相同或相似的境外企业名称, 以此混淆消费者, 侵害合法企业的企业字号和商标在先权。比如, 有人为非法利用法国著名品牌啄木鸟集团的“啄木鸟”商标商誉, 在香港注册“香港啄木鸟股份有限公司”这一“傍名牌”公司, 再将该商标授权国内某制造商使用, 制造商在使用时特意在包装显著位置标注“商标许可人:香港啄木鸟股份有限公司”字样, 其实质是通过商标许可的方式变相许可标注“傍名牌”企业名称。法国著名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先生几年前在南京国际服装节的展厅里, 面对一个高达2米的“意大利皮尔·卡丹 (香港) 国际有限公司”的广告牌摊开双手、一脸困惑说道:“我没有这个公司!”

三、“傍名牌”产品的影响

1、影响“中国制造”产品的形象

2007年曾经出现了中国制造的牙膏、玩具、食品、轮胎的产品危机, 一时间成为世界各大媒体炒作的对象。尽管危机产品只是出口产品中的少数部分, 但是国际社会对此十分关心, 甚至有些国家因此打出“抵制中国制造”的口号, 我国政府及时采取相关措施才使得这场风波得以平息。透过“中国制造危机”事件我们不难看出出口产品的重要性, 如果境外的一些媒体炒作我国出现的“傍名牌产品”特别是“傍世界名牌产品”, 将严重影响到我国商品的形象。

2、影响我国在WTO的地位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特别是近几年以来一批傍国际品牌的产品在我国产生, 不仅不利于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和世界知识产权的保护, 而且不利于维护我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形象。在国际市场竞争中, 各国企业以产品质量高低来赢得竞争主动权, 而我国这些“傍名牌”产品的产生, 尤其是一些傍国际名牌的产品产生, 使得其他国家对我国经济产生消极认识, 从长远来看会严重影响我国在WTO中的地位与发展。

3、不利于我国名牌战略的发展

名牌战略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品牌是体现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傍名牌”现象的产生无论是傍国际品牌还是傍我国的名牌产品都不利于我国名牌战略的发展, 同时也不利于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知识产权正成为各国增强综合国力、维护经济安全的战略资源, 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4、“傍名牌”产品侵犯消费者知情权, 还可能侵犯消费者安全权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消费者有权了解包括商品产地、生产者在内的有关自己所购买商品的一切真实信息, 经营者有义务将有关商品的信息如实告知消费者。“傍名牌”更换别人的商品上的商标, 给消费者提供虚假的信息, 错误地引导消费者做出购买行为, 实际上妨碍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此同时, “傍名牌“产品的价格较低, 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但是往往低价商品的背后是质量的不合格或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 如近几年假烟、假酒、假药频繁出现。更重要的是, 这些“傍名牌”产品往往是和消费者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 (如化妆品、食品等) , 如果质量出现问题, 可能会对消费者的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5、可能会导致被傍的品牌出现“恶名度”

一个顾客购买“傍名牌”产品, 可能是因为无心购买, 也可能是有意购买。但是无论是哪种情况, 当他使用完这种商品以后就会对该企业的产品作出自己的评价, 这时他可能会“转嫁矛盾”把矛头指向真正的品牌制造企业。与此同时, “傍名牌”产品的产生对名牌产品具有淡化行为, 而这种淡化行为对名牌产品的侵害是渐进的, 不易被名牌产品所有人发现, 比传统的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更为严重和久远, 也更难于弥补。因此“傍品牌“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对原品牌产生重要影响。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华伦天奴的傍品牌产品大量存在使华伦天奴品牌泛滥, 市场销售受到影响, 最终使得华伦天奴撤出中国市场。

四、治理“傍名牌“的几点建议

1、加强打击“傍名牌”产品的立法工作

虽然《商标法》第52条第4款明确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 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属于商标侵权行为, 但该条款的内容只是针对“更换”注册商标, 也就是说, 我国《商标法》所指的“傍名牌”产品的行为仅指显性反向假冒, 并没有在立法上承认“除去”注册商标即隐性反向假冒也属于商标侵权行为。这种立法方式使得我国《商标法》并没有全面地保护商标的使用权。因此, 建议我国在立法时要加强对“傍名牌”的专门表述, 这样不仅符合我国《商标法》的理论体系, 而且对商标权人的保护也更加全面。

2、加大品牌保护力度, 对“傍品牌”企业和产品进行监控

加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力度。在行政执法手段上,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对违法嫌疑人采取询问、检查、调查以及查封或者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在行政处理结果上,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作出责令立即停止侵权行为, 没收、销毁侵权商品和造假工具以及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

3、警惕香港注册空壳公司的“傍名牌”问题

在香港, 涉及香港的法律制度与内地的法律制度不同的问题;在内地, 涉及注册商标专用权和企业名称字号权的冲突问题。比如, 根据商标法规定, 商标由全国统一注册, 由商标局统一管理;而企业名称注册登记是属地管辖, 现在名称登记机关有几千个, 行政许可法实施以后, 许多要求当场核准, 登记机关受理人员个人的素质能力和认识经验, 对避免造成权利冲突的管理能力是有限的。法律法规的空隙给“傍名牌”留下可乘之机。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对此类空壳公司予以高度重视。

4、监管“傍名牌”企业, 特别是产品质量和口碑差的企业

地方政府的上级部门要加强对下级有关部门特别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作用, 防范“傍名牌”产品的注册、生产、销售。从源头上治理“傍名牌”产品的行为, 杜绝有关腐败问题的产生。

5、企业要对商标特性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要高度重视商标在企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要学习商标法律知识, 善于利用法律手段规范自身行为, 保护自身权利;要对商标国际规则有基本的了解;要借鉴国外企业商标管理工作的成功经验, 以避免企业花费巨资和巨大精力而培育出来的品牌被别人利用。将国际共同遵守的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纳入企业组织管理战略之中;企业管理者要及时将自己的商标进行注册, 如果产品要进军国际市场, 还应在相应国家进行注册。与此同时, 加强对自己品牌的宣传, 让消费者记住自己企业品牌的“真正风采”。对于那些举报“傍品牌”的行为给予奖励。企业还要联合工商行政部门对“傍品牌”产品进行打击;同时要树立自己企业品牌的形象。企业尤其要对容易产生“傍名牌”产品的农村地区和边远山区的消费者加强宣传和引导, 让广大的消费者树立和“傍名牌”产品作斗争的意识, 使得广大农民通过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国家应该重点加强在农村地区对广大农民的名牌宣传, 使得广大的农民学会正确辨别真假名牌产品, 从而有力地阻断那些“傍名牌”的销售渠道。

中国要走向世界, 参与经济全球化, 必须努力创造和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中国乃至世界驰名的商标, 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和民族产业的发展, 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应清醒地看到, 对名牌产品的保护意义非凡, 任重道远。为了顺应世界潮流, 我国必须进一步努力提高对名牌产品的保护能力, 加大对“傍名牌”产品的打击力度, 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积极研究探索保护对策, 为履行好国际义务, 促进全球经济繁荣与发展, 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新秩序做出我们的贡献。

摘要:本文简单地介绍了“傍名牌”的概念及目前社会上流行的“傍名牌”类型, 分析了“傍名牌”现象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及产生的原因, 并且提出了治理措施。

关键词:“傍名牌”,类型,影响,对策

参考文献

[1]尉迟勤:对“傍名牌”现象的法律思考[J].中国商标信息网.

[2]姚芃:我国治理“傍名牌”正在寻求合力[N].法制日报, 2007-9-13.

[3]干春晖:产业经济学教程与案例[M].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2006.

四川省林区野外火源管理办法 篇7

第一条 为严格林区野外火源管理,积极消除森林火灾隐患,有效防控森林火灾发生,最大限度减少森林资源损失,努力确保林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和《四川省森林防火条例》、《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强化火源管理工作的意见》(国森防〔2011〕14号)等有关规定,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四川省行政区域内的森林防火区在森林防火期内,任何单位和个人野外用火都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林区野外火源是指可能引起森林、林木和林内可燃物燃烧的火源。

第四条 林区野外火源管理坚持突出重点、合理疏导、依法管理、综合治理、依靠群众、部门监督的原则。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森林资源分布情况和森林火灾发生规律,划定森林防火区,规定森林防火期,并向社会公布。

第六条 野外火源管理工作实行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县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和林业主管部门要结合林区和农林交错地区的森林火险情况,充分考虑农业、林业生产和林内剩余物清除实际,制订科学的野外用火管理制度。

第七条 森林防火期内,各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和林业主管部门要规范林区居民点、旅游景点和生产作业点等重要部位的取暖、照明、做饭等非生产性用火行为,最大限度降低火灾隐患;在森林防火区严禁燃放烟花爆竹、点放孔明灯,有效控制吸烟、烧烤、焚香烧纸等用火行为,防止引发森林火灾。

第八条 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要督促以森林资源为载体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森林防火区内的易燃易爆站库、重要设施经营管理单位建立健全火源管理制度,完善火源封控措施。

第九条 森林防火期内,乡镇、街道和村(社)等基层组织要严格督促监护人落实监护责任,严防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野外用火。

乡镇、街道和村(社)等基层组织要严格落实林区野外火源管理措施,广泛开展森林防火进林区、进社区、进校园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民森林防火意识。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和林业主管部门要适时组织森林防火检查,对森林火灾隐患进行排查,督促相关单位和个人按规定进行整改,消除火灾隐患。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林业主管部门和气象机构要加强森林火险监测和预报工作,全面落实森林火险预警信息发布制度。气象部门发布四级以上高森林火险等级天气和预报有高温、干旱、大风等高火险天气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需要发布命令,严禁一切野外用火;对可能引起森林火灾的居民生活用火要落实防火责任,严格管理。

第十二条 森林防火期内,确需在森林防火区从事计划烧除、炼山造林等生产性用火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用火申请,报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确定专人的前提下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 在森林防火区生产性用火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领取野外用火批准文件;

(二)开设宽度15米以上的安全防火线(带);

(三)在森林高火险时段以外并具备适合的气象条件;

(四)明确现场责任人;

(五)预备必要的扑火力量;

(六)准备必要的扑火工具;

(七)明确用火蔓延应对措施;

(八)落实专人看守,火不灭人不离。

第十四条 在森林防火区作业必须严格遵守下列管理规定:

(一)森林防火期内,因防治病虫鼠害、冻害等特殊情况确需在森林防火区用火的,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按照要求采取防火措施,严防失火;

(二)森林防火期内,需要进入森林防火区进行实弹演习、爆破等活动的,应当逐级报经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并采取必要的防火措施后组织实施;

(三)相关单位因处置突发事件和执行其他紧急任务需要进入森林防火区的,应严格野外用火管理,防范森林火灾发生;

(四)森林防火期内,进入森林防火区的各种机动车辆应当按照规定安装防火装置,配备灭火器材;

(五)林缘及林内的住宅、厂房、易燃易爆站库、重要设施、行人休息站等重要区域,必须开设防火隔离带;

(六)铁路、电力和电信线路、石油天然气管道等工程在森林火灾危险地段应当开设防火隔离带,并定期组织人员看守巡护。定期进行线路和管道的安全检查,并对管道周边和线路下的可燃物进行清理,消除森林火灾隐患;

(七)举行民风民俗、传统习俗和宗教等活动,必须设立固定的用火点或用火场地,并落实专人看守。

第十五条 森林防火期内,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设立临时性森林防火检查站,对进入森林防火区的车辆和人员进行检查和宣传。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和林业主管部门应在森林防火区的交通要道和林区居民区布设火源管理宣传碑、牌、标语或警示标志,运用各种宣传媒体和教育手段开展公众宣传,普及森林防火知识,增强安全用火意识。

第十七条 对在预防森林火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八条 对违反规定野外用火的,按照《森林防火条例》《四川省森林防火条例》等有关规定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四川省林业厅负责解释。

四川省机动车维修管理办法 篇8

(2007年4月2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令第210号公布 根据2016年1月2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四川省道路旅客运输管理办法>等三部规章的决定》修正)

第一条 为规范机动车维修经营活动,维护机动车维修市场秩序,保障机动车运行安全和维修质量,保护机动车维修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和《四川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四川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机动车维修经营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机动车维修管理工作,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具体实施管理工作。

第四条 机动车维修分为一类汽车、二类汽车整车维修,三类汽车综合小修及专项维修和一类摩托车维修、二类摩托车维修。维修车型分为小型车、大中型客车、大型货车和摩托车。

第五条 申请从事机动车维修经营的,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条件,并向所在地县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提出申请。

第六条 从事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维修的经营者,除具备一类汽车维修经营条件外,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与作业内容相适应的专用维修车间和设备、设施,并设置明显的指示性标志;

(二)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包括报告程序、应急指挥、处置措施等内容;

(三)相应的安全管理人员和完善的安全操作规程;

(四)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前款所称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维修,是指对运输易燃、易爆、腐蚀、放射性、剧毒等性质货物的机动车辆维修,不包含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罐体的维修。

第七条

从事电动汽车、LNG汽车、CNG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维修的经营者,除具备相应类别汽车整车维修经营条件外,还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

第八条 受理机动车维修经营申请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准予许可或者不予许可的决定。对符合法定条件的,作出准予许可的决定,向申请人颁发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并在经营范围中注明维修车型和维修类别;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作出不予许可的决定,并说明理由。

申请人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后,应当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等机关办理相关手续,并在经营许可证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维修经营活动。第九条 申请从事机动车维修连锁经营的,由连锁经营企业总部按照本办法第五条规定,向连锁经营服务网点所在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提出申请。

第十条 申请机动车维修连锁经营服务网点的,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机动车维修连锁经营企业总部的机动车维修经营许可证复印件;

(二)连锁经营协议书副本;

(三)连锁经营的作业标准和管理手册;

(四)连锁经营服务网点符合机动车维修经营相应开业条件的承诺书。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在查验申请资料齐全有效后,应当在5日内予以许可,并发给相应许可证件。连锁经营服务网点的经营许可项目应当在机动车维修连锁经营企业总部许可项目的范围内。

第十一条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变更许可事项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重新办理许可事宜。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地址等事项的,应当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办理变更手续;终止经营的,应当在终止经营前30日告知原许可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办理注销手续。

第十二条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规定处置废水、废气、废料等,防止环境污染。

第十三条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执行有关机动车维修的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保证机动车维修质量。尚未制定标准的,参照机动车生产企业提供的维修手册和有关技术规范进行维修。

在维修过程中需要增加维修项目或者扩大维修范围的,应当事先征得托修方同意,并在维修合同中明确。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向托修人提供车辆维修全过程查询服务,向社会提供维修便民服务。

第十四条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建立维修配件采购登记制度,将原厂配件、副厂配件、旧配件和修复配件分别标识,明码标价,供托修方自行选择使用。使用旧配件或者修复配件维修机动车的,应当征得托修方的书面同意。

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和客运车辆的托修人自备涉及汽车发动机、底盘、电器设备的配件,应当提供配件合格证明;无合格证明的,机动车维修经营者不得使用。

第十五条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承修车辆,发现有伪造证明、证件,车辆发动机号、车架号码有明显改动或者破坏痕迹等情况的,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告。未报告的,一经查实,由公安机关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予以处理。

第十六条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按国家有关规定与托修方签订维修合同。承接机动车二级维护、总成修理和整车修理实行维修前诊断检验、维修过程检验和竣工质量检验制度,建立维修档案并保存2年,竣工出厂时经维修质量检验合格的,维修质量检验员应当签发机动车维修竣工出厂合格证。

第十七条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公示维修项目及收费标准等,在经营场所的醒目位置公布投诉监督电话,并将工时定额和结算单价向发放经营许可证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备案。工时定额和结算单价备案后3个月内不得随意调整。

第十八条 机动车维修实行竣工出厂质量保证期制度。机动车维修质量保证期限,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在机动车维修质量保证期内,因维修质量造成机械故障和直接经济损失的,经营者应当及时无偿修复和赔偿,并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第十九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受理机动车维修质量投诉,按照维修合同的约定和相关规定调解维修质量纠纷。

第二十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对机动车维修经营者的经营条件、经营行为等进行监督检查,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接受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建立机动车维修经营者质量信誉档案,定期对机动车维修经营者的质量信誉情况进行考评,并向社会公布;考评结果作为对机动车维修经营者扩大经营范围、企业评级、政府公务车维修招投标的依据。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对经营者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地址等事项,未办理变更手续的;

(二)未按规定公示维修项目及收费标准、投诉监督电话等内容的,或者维修工时定额和收费标准未按规定备案的;

(三)未执行维修配件采购登记制度的。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按规定进行维修前诊断和维修过程检验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经营者改正,可以并处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经营者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许可的经营范围进行维修作业的;

(二)未按照机动车维修技术标准进行维修作业的;

(三)虚列维修项目或者只收费不维修的。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其他法律、法规、规章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所称机动车维修经营,是指以维持或者恢复机动车技术状况和正常功能,延长机动车使用寿命为作业任务所进行的维护、修理以及维修救援等相关经营活动。

上一篇:小暑的天气特点及传统习俗下一篇:大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自我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