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大学

2024-10-14

名牌大学(通用12篇)

名牌大学 篇1

1制度背景

为了方便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交流,改善课堂管理,自2014 年起,始自清华、北大,各“985”、“211”高等学府开始为本科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制作个人名牌卡,全面实行携卡上课。 名牌卡上有中文姓名、姓名汉语拼音及本人照片,学生被要求课堂上将其放在书桌前的卡槽中。 作为在课堂上的身份证,名牌卡的主要功能有两方面。 首先,名牌卡可作为教师识别学生并与之进行交流沟通的媒介, 可有效增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积极性,促进小班教学发挥其有效性。 其次,它可作为课堂助教及教学管理部门进行课堂考勤的辅助手段。 目前的具体要求为:上课前10~15 分钟持名牌卡签到,课程开始后结束签到。

2现状及问题分析

然而,就目前来讲,名牌制度并未达到理想中应有的成效。现状如下:

(1)并非所有同学按规定每节课携带名牌卡。 其原因在于随身携带名牌卡相对较麻烦,很多人不愿意为自己增加额外负担,在后果不严重的情况下,不带名牌卡的行为渐渐得到强化,最终几乎不携带名牌卡上课。 久而久之,在从众效应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同学不再携带名牌卡。 粗略估计,上课带名牌卡的同学仅占四分之一左右。

(2)即使同学们携带名牌卡,出于某种心理,课堂进行过程中,鲜有同学愿意将自己的名牌卡插入书桌前的卡槽中。 个人认为, 此种行为主要来源于不愿参与课堂讨论等活动的心理。将名牌卡置于卡槽的过程实际增加了自己在课堂上的暴露程度,在其余同学不带名牌卡的情况下,自己被点名回答课堂问题的几率显著提高。 此过程可用经济学中的博弈论原理解释,简而言之,不论其他同学是否放置名牌,自己不放置名牌一定相对暴露程度低,被要求回答问题的概率低,能使自己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 当每位同学都按照此过程做出自己的决策时,均衡状态即为所有同学都不放置名牌卡,最终导致名牌卡管理制度趋于失效。

(3)采取名牌卡制度的一大重要原因即为旨在帮助助教及教学管理部门考勤。 然而目前来讲效果欠佳。 首先,助教处的考勤制度并不严格,考勤过程更多沦落成了“走流程”的形式,同学们相互间代签到的现象普遍存在。 在此考勤现状下,为了考勤携带名牌卡明显没有任何意义。 其次,助教与教学管理部门老师间的信息交流存在问题。 担任助教的多位在校研究生或博士生同学,其工作经验不甚丰富,在处理实际问题及与教学管理部门沟通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教学管理部门设计的名牌卡管理制度最终在助教处难以得到确切落实。

(4)MBA为在职工商管理硕士, 分散性高, 学院亟需加强管理。 因此,名牌制度运行现状为助教保管所有MBA同学的名牌卡,每周末上课前由助教安排好座位,将各个名牌卡放置在座位前的卡槽中,同学们按照名牌位置就坐,下课后再交回名牌卡。 此举措使名牌卡制度的初衷得以实现,但其并不适用于本科生同学。 其一,MBA大部分为小班教学,对助教来说,名牌卡的保存不会很困难。 而本科生普遍采用大班教学,大多数为一两百人的大课堂,若由助教保管名牌,无疑给助教带来很大不便。 其二,本科生同学课程繁多,此种制度实现方式要求需要每位同学为每门课程准备一个名牌,大大加重了项目办公室老师们的负担。

3组织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是管理心理学的范畴,管理心理学把激励看成是“持续激发动机的心理过程”。 激励水平越高,完成目标的努力程度和满意度也越强,工作效能就越高;反之,激励水平越低,则缺乏完成组织目标的动机,工作效率也越低。 有效的激励实践离不开正确的激励理论指导,按照研究层面的不同,激励理论分为两种类型:内容激励理论和过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旨在找出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的具体因素。 由于该类理论主要研究人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需要的问题,故而又被称为需要理论。 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阿尔德佛的ERG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德西和莱恩的认知评价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关注的是,动机的产生以及从动机产生到采取具体行为的心理过程。 主要包括强化理论、目标设置理论、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

3.1 内容激励理论

3.1.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可分为五个层次, 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 生理需求是指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 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 安全需求是指人们追求安全的需要,实际上,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所以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都可认为是寻求安全的工具。 情感和归属需求是指人们对于爱情、友情和性亲密的需要,性亲密不同于生理需求意义上的性,前者与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及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尊重需要包括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 内部尊重是自尊的需求,而外部尊重是被他人尊重的需求。 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需求,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 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需要层次理论是一种前进式需求, 具有直观性和简易性。 考虑个体的心理特征和需求差异, 在工作激励中考虑员工不同需要水平的差异, 并根据员工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

3.1.2 成就需要理论

成就需要理论由美国行为科学家戴维·麦克利兰提出。 这一理论侧重于社会动因的研究。 人的基本需要有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情谊需要。 其中成就需要的高低对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成长和发展, 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由于企业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同人们成就需要的高低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必须通过教育来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成就需要。 高成就动机的个体特征主要包括个人责任、工作反馈、适度冒险。

3.1.3 ERG理论

ERG理论是阿尔德佛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 他认为, 人类生存发展有三大需求: 物质生存需要(Existence)、 维持与他人重要关系的需要(Relatedness) 以及自我发展的需要(Growth)。 物质生存需要通过与他人比较得到满足,维持与他人重要关系的需要通过和别人分享共同感受而满足, 自我发展的需要则通过开发自身潜能和实现自我得到满足。

3.1.4 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认为最终得到的两类因素是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在激励行为中起着截然不同的作用。 保健因素,又称非本质因素,保健因素解决不当时,会导致不满,但即使解决好了也至多是没有不满而已。 激励因素,又称本质因素,具备此因素可以令人满足并达到激励效果,但不具备此因素人们也不至于不满。

3.2 过程激励理论

3.2.1 强化理论

该理论最早由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 他认为, 行为是由环境刺激引起的,而人们的行为是对其以往所带来的后果进行学习的结果。 因此管理者可以忽略内在的认知活动且通过外部强化物控制员工的行为。 强化物分为正强化、负强化和惩罚三种。 当个体做出某种行为,之后立即得到某种奖励,从而使反应频率上升时,这种奖励属于正强化物。 当有机体自发作出某种行为之后, 随即排除或避免了某种讨厌刺激或不愉快体验,从而使此类行为在之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负强化物。 当有机体自发作出某种反应之后,随即呈现一个不愉快情境,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这种刺激就是惩罚。

3.2.2 目标设置理论

目标设置理论认为,符合需要的目标可以诱发朝向目标的行为。 管理者可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励人们的动机, 指导人们的行为, 使个人的需要、 期望与组织的目标挂钩, 调动人的积极性。

3.2.3 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提出的员工激励理论。 他认为我们想以某种特定方式行事的意愿程度取决于我们对某种特定结果及其吸引力的期望程度。 在应用中,管理者应当采用多数组织成员认为效价最大的激励措施,而且在设置某一激励目标时尽可能加大其综合效值。

3.2.4 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由亚当斯提出,他认为,员工的激励程度来源于对自己和参照对象的报酬和投入的比例的主观比较感觉。 若比较产生的结果是均衡的,就会产生公平感,进一步激励其工作,而若结果是不均衡的,就会出现不公平感,影响工作积极性的提升。 而具体的公平分为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分配公平是指对分配结果公平的感知,而程序公平是指对判定过程公平的感知。 只有在程序不公平的情况下,人们态度和行为的积极性才会受到结果好坏的影响。 反之,只有在结果对人们不利的情况下,程序是否公平才能对人们的态度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但在实际应用中,人们更喜欢报酬过高带来的不公平,并且不同个体对公平的敏感程度也会受到其自身人格特性等方面的影响。

3.3 综合激励理论

将内容激励理论与过程激励理论相结合,得到综合激励理论。

4将激励理论应用至名牌卡制度管理

名牌卡制度何去何从? 是否能改进此制度实施形式从而提升名牌卡利用价值? 根据已有管理心理学激励理论,笔者提出以下想法。

4.1 强化理论在名牌卡制度中的应用

(1) 强化理论的应用是通过外部强化物进而改变对方行为,名牌卡制度管理中同样可以运用强化理论。 教学管理部门可重新改动考勤制度:“上课前在助教处排队签到,课程开始后结束排队签到。 而若在课堂上将名牌卡放置于卡槽中,可不用提前排队签到,由助教根据名牌卡记录。 ”此制度可实现潜在的负强化机制,若同学采取放置名牌卡的行为,其可节省课前排队的时间成本,渐渐地,这种节省时间的刺激作为负强化物,可强化同学课堂上放置名牌卡的行为,最终达到教学管理部门设立名牌卡制度的初衷。

(2)正强化理论同样可在此制度中得到实践。 助教可向同学们提前承诺,若在课堂中与老师积极交流互动,助教将根据其名牌卡记录课堂表现情况, 期末考评时按照一定比例加分。这样一来,若同学们有动机拿到这部分分数,助教对课堂表现的记录将作为正强化物发挥作用。 当产生互动交流并被助教记录优秀课堂表现时,此行为将会得到强化,该同学在之后将有更大动力携带名牌卡上课。 但此策略的有效性有一个重要的假设,该同学有动机通过此方法获得更高分数。

(3) 惩罚理论的应用可这样呈现: 若同学上课未将名牌卡插入卡槽中,助教可记录相关情况,适当扣减平时成绩。 当引入扣减成绩的惩罚机制后, 同学们将会有动力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但此种动机的来源是被动式的,难以真正激发同学们的内在动力。

4.2 激励理论应用的注意事项

从理论到实践, 具体性的应用应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强化理论在名牌卡制度中的应用同样需细注意细节问题。

(1)注重公平的实现。 由公平理论,当人们知觉到分配不公或程序不公时,服从制度的可能性会大幅降低。 而只有保证大多数人的知觉公平,制度的变更才可能卓有成效。

(2)注重掌控激励的时效差。 时效性是激励系统的一个重要基础。 时效性强的激励行为能激发人们后续工作的潜能,使激励的效果长期存在。 反之,时效性差的激励过程过后,激励行为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激励理论明确指出,激励机制的运用最好选择需被强化的行为发生之后立即进行, 间隔时间不能过长。 如果错过了这一最佳的激励时机,会直接影响对方对自己努力成果的价值判断。 遵守名牌卡制度的同学没有被激励、强化,势必影响到其之后的行为选择。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蒂莫西·A·贾奇(Timothy A Judge).第14版,孙健敏,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蔡韦龄.管理心理学激励理论综述[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z1):86-88.

[3]钟淑波.激励理论应用于高校教学管理的策略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16):36-38.

[4]孙凌.激励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5]王军.不同激励理论在团队激励中的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0(19):106-109.

名牌大学 篇2

01、北京大学: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 02、北京林业大学:养青松正气 法竹梅风骨 03、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04、北航大学:德才兼备 知行合一 05、北京理工:团结勤奋 求实创新 06、北京科大:学风严谨 崇尚实践 07、北京邮电:团结 勤奋 严谨 创新 08、北京体育大学:爱国 拼搏 求实 创新 09、北京交通大学:知行

10、北京舞蹈学院:文舞相融 德艺双馨

11、北京外国语大学:团结 紧张 严肃 活泼

12、北方交大:信敏廉毅

13、中山大学: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14、中南民族学院:笃信好学 自然宽和

15、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文明理 厚德济世

16、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

17、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 至人至德

18、中国科技大学:红专并进,理实交融

19、中国政法大学: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20、中国矿业:勤奋求实 进取奉献

21、中国药科:严谨求实 团结创新

22、中国石油:实事求是 艰苦奋斗

23、中国农大:博大精深

24、中科大:创寰宇学府 育天下英才

25、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严谨 博精 创新 奉献

26、中国地质大学: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

27、中国民航学院:笃学精博 严谨创新

28、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实事求是 朝气蓬勃

29、华东理工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30、华东师范大学:求实创造 为人师表

31、华南师范大学:艰苦奋斗 严谨治学 求实创新 为人师表

32、华南理工:团结勤奋 求实创新

33、华南农业大学:修德 博学 求实 创新

34、华中科技大学:团结 求实 创新 进取

35、华中农业大学:团结 勤俭 求是 奋进

36、华中师大:求实创新 立德树人

37、西北工业大学 :公诚勇毅

38、西北大学:公诚 勤朴

39、西安理工大学:祖国 荣誉 责任

40、西安交通大学:爱国爱校,追求真理,勤奋踏实,艰苦朴素。

41、西安电子:团结勤奋 求实创新

4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自强 笃实 求源 创新

43、西南政法大学:求实 创新 团结 奋进

44、西南交大: 勤奋自信 遵纪文明

45、东北财经大学:博学济世

46、东北大学:团结创新 献身求实

47、东北师范大学:勤奋创新 为人师表

48、东北大学:自强不息 知行合一

49、东南大学:止于至善

50、东莞理工大学:团结 守纪 求实 进取

51、武汉大学:自强 弘毅 求是 拓新

52、武汉化工学院:团结 严谨 勤奋 求实

53、武汉科技大学:团结 勤俭 求是 奋进

54、武汉理工大学:勤奋严谨 求实创新

55、上海大学:自强不息

56、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 爱国荣校

57、上海财大:经世济国

58、南华大学:明德博学,求实致远

59、南开大学: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60、南航大学:智周万物,道济天下 团结、俭朴、唯实、创新(老校训)

61、南京理工:团结献身 求是创新 62、南京师大:正德厚生 笃学敏行 63、南京农大:团结勤奋 求实创新 64、南京大学: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 65、国防科技大学:奉献 求实 66、国家会计学院:不做假帐

67、山东师范大学:爱国爱校,为人师表,勤奋严谨,求实创新。68、山东大学:气有浩然 学无止境 69、广州大学:博学笃行 与时俱进 70、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贯中西 明德尚行 71、哈尔滨工业大学:规格严格 功夫到家 72、哈尔滨工程大学:大工至真 大学至善 73、清华大学: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74、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75、浙江大学:求是创新 76、天津大学:实事求是 77、暨南大学:忠信笃敬

78、厦门大学: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79、同济大学:严谨 求实 团结 创新 80、四川大学: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81、四川师范大学:重德 博学 务实 尚美

82、吉林大学:求实创新 励志图强

83、云南大学:立一等品格 求一等学识 成一等事业 84、青岛大学:博学笃志 明德求真 守正出奇 85、对外经贸大学:博学 诚信 求索 笃行 86、安徽大学:至诚 至坚 博学 笃行 87、大连理工大学:团结 进取 求实 创新

88、深圳大学:坚定信念,崇尚科学,团结进取,文明修身,奋发成才。89、五邑大学:爱学、多思、求实、创新。90、聊城大学:敬业博学,求实创新。91、曲阜师范大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92、香港大学:明德格物

93、燕京大学: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94、黑龙江大学 :博学慎思 参天尽物 95、台湾大学:敦品励学 爱国爱人 96、湖南大学:实事求是 敢为人先 97、河北大学:实事求是 笃学诚行

揭开名牌大学自考“面纱” 篇3

高考落榜后的“落魄书生”往往会成为各大高校主要争抢的“新宠”。这其中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部属名牌高校在内,也会放下通过高分门槛录取人才时的高傲身架主动深入“民间”,广招博纳,杂取兼收。

和通常苛刻的选拔人才不同,这种网罗方式中交织较多的往往是浓烈的铜臭味和隐蔽得几乎无懈可击的蒙骗性。甚至一些本来很优秀但却没谙世事的孩子也被裹挟其中,枉被改变了人生理想轨迹。

诚然,在“教育不再一定改变命运”的大形势下,通过高考入大学似乎也不再是必过的独木桥,在中国“教育产业化”背景下,市场大量供应被高考“过滤”后的学生人群,由此产生的巨大利益诱惑一时间成为对各大高校最有力的召唤。

2007年5月,教育部通过红头文件要求部属高校停止招收自考和成人脱产班学生,强制斩断了这种延续多年的利益链条,这无疑让一些既得利益者和欲得利益者徒生心火。

然而,通过剖析中国人民大学的自考办学模式和中国政法大学从“第一个吃螃蟹者”到主动退出自考市场的情况,我们或许会对这一影响巨大的政策的出台有一种较为客观理性的评判。

“人大”是名牌 “人大自考”也是名牌?

人民大学每年的普通本科招生录取分数线总是让大部分高考生心怀敬畏,如果通过高考“独木桥”,想要在这里圆“名牌大学”梦,对于大多数考生,似乎并不现实。

这种情况从1999年发生了变化,该校开办了自学考试助学班。或许,这种说法并不十分妥当,因为,投资者和管理者是社会人员,给学生授课的老师和人大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投资方究竟是谁,很少有人能说清楚。说是人民大学开办,是因为对外招生的招牌是“中国人民大学高教自考”,招生简章上显示的是人民大学的校园建筑和景色。能够享受到名牌高校的学习环境,对于许多学生极具诱惑力,于是,从一开始,它就在自考招生的市场竞争中显得有几分“牛气”,生源规模逐年壮大,开设专业也不断增加。

到2001年时,仅新闻专业专科段的学生就达480人左右,而人大自考此时同时开设的专业一共已达7种。由于人大自考在师资方面的相对优势,北京其他学校开办的自考培训班鱼龙混杂,中途投奔该校的学生也不在少数。

人大在对学生和学生家长做招生咨询时,会告诉他们,我们聘请的老师是以人大老师为主。而据了解,实际上真正能够保障“人大师资”的只有新闻专业。人大自考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带班老师说:“这是因为原来在这里负责管理的领导中有3位老师本身就出自人大新闻学院,他们和新闻学院的老师有很好的关系,所以聘请那里的老师比较容易。”

但是,目前那3位老师已经离开了这里的管理岗位,所以即使新闻专业的教师,整体水平也已经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

给自考的学生上课,对于这些名校名牌专业的老师确实比较累。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师生间的互动性又较差,老师需要把教学工作做得很仔细。

人大新闻学院的副教授赵景云就给这里的学生讲过:“我给你们讲的内容比新闻学院的学生还要细,这主要是基于对你们整体基础的考虑。你们在这个课堂上能接受到的东西并不比新闻学院的学生少,你们之间的最大差别就是你们缺少实践的机会。”

能得到名师的指点对于选择自考的学生应该是最大的幸运,但是,其他方面就完全不一样了。

除了2001年的一批学生有唯一的机会办过人民大学的图书借阅证外,之后,人大就永远对自考生关闭了办理图书借阅证的大门。

用于教学办公和学生上课的3层高的育贤楼虽然是在人民大学校园里,据说那也是从“二炮”租来的。其他用于学生上课的教室大多也是临时向人大租用。

数千名学生分散居住在人大西门外的万泉庄和紫金庄园周围,这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学校保安曾经于夜间在万泉庄城乡超市附近的地下室里查出一对男女学生同居,最后把他们开除。尽管这样,同居在这个群体中并没有因此禁绝,对于很多学生,这种现象在该群体中已经走向公开。2001年,自考班的一个女学生和男朋友在男寝室同居,后因该男同学不再对她“负责”,女学生便用水果刀在自己肚子上进行自残,事后,学校只好派人将该女生送回了老家。

学校的最终目的是挣钱,学生也都知道这个道理,一些对自己不负责任的学生经常无故旷课逃课。出于安全方面的担心和稳定学生的考虑,学校要求各带班老师每一堂课都要在教室,并要求对学生进行出勤登记考核,对于经常无故旷课的学生,班主任老师会通过给家长打电话或者亲自找学生谈话等多种方法给学生进行说服工作,但是,这通常对他们并没有威慑力,因为他们不担心会对自己造成什么后果。

正因为如此,学校在安全管理方面总是如履薄冰。在发生一些意外之后,学校在后来的新生入学时,都会和学生签一份“安全协议书”,以便再有意外情况发生时进行责任认定。此外,这些学生和人大统招生同处一个校园,却有着诸多不一样的待遇,比如自考生的学生证享受不到任何学生免费待遇,而他们又不能正确定位自己的本来身份,一些学生因此抱怨遭受“不平等待遇”,甚至产生了自卑心理。

“有的学生把学校发的学生证上的‘培训学院’4个字抠掉,或者用个小贴画盖上,只剩下‘中国人民大学’。”一位带班老师笑着说:“这些孩子一方面显得自卑,一方面又有很强的虚荣心。”

类似“不平等感”使得一些学生对人大自考部心生怨恨,更有甚者,还会迁怒于人民大学的某些领导。他们觉得是人民大学在欺骗自己,因为招生老师当初和他们讲会和人大实现资源共享,但是,他们并不了解,人大提供的仅仅是有限的资源,而且这些资源的享用都需要社会投资方付出高昂的代价。

人大自考西三旗校区06级法一班的学生黄仲举说:“去年报名时,看到招生简章上人民大学的校园那么好,就报了名,结果开学时,说校本部已经招满了,我只好来了西三旗,结果一看,校园还没有我们高中的好。到目前,我还没有亲眼见到过人民大学的校园。”他觉得自己受了欺骗,却又找不出被欺骗的理由,因为这是自己找上门的。

而对于大多数学生,他们除了正常上课外,还需要不断加强课外自学,甚至不敢享用正常的休息日,因为他们总是在不经意间感受到来自社会上一些人的“蔑视”,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比同处一个校园的统招生有着更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他们也通常会在短暂失落后主动寻求学习的机会。中央电视台的水均益、台湾来的刘墉父子等名人,以及其他一些专家学者,只要在人大有他们的公开讲座,自考生也会积极参加,这些对于身在人大的特殊学子们确实有所裨益。

不管这种教学形式培养过多少真正的人才,人大培训学院在北京市自考领域还是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形象和品牌,它的市场化运作的巨大成功一度让很多人垂涎,这也可以从它生源规模的迅速扩大得到印证。短短几年,人大自考除人大校本部生源饱和外,还开办了西三旗和沙河两个分校区,每年赢利都过亿元。而在这期间,却有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不少学校自考办学中途破产。

改头换面 “人大自考”还在招生

经调查,目前北京的部属高校大部分已经按照教育部要求停止招收自考脱产班学生,而人民大学仍然一如既往在全国招生,原因何在?

据人大的自考学生讲,今年临近暑假,学校已经数次动员各班学生自愿到全国各地招生,前期已经从各个班级抽调了1000多名学生奔赴全国各地,有的学生甚至是放弃上课提前离开学校,最近的一次动员大会上,一位姓夏的老师告诉学生,原来确定每个在读学生下去招回一个新生给500元作为回报,学校最近又规定在原有基础上,再提高300元。

学校自考招生办主任潭震华说:“我们也接到了教育部的文件,人民大学并没有说不让我们招,所以就照常开展工作。再说,我们已经把在教育部的备案改为北京国际工商管理研修学院,已经不是人大,但是,我们的整个办学模式和原来一样,并没有任何变化。”

记者手头拿到的2007年招生简章上明确显示着:中国人民大学自考招生。他们依旧在打着“人民大学”的招牌。

“教育部下的这个文件太XX了,他们也没有提前通知一声,我们已经把招生简章印好了,他们突然发了个文件下来。所以,我们还在使用这种招生简章。”招生办的一位姓陈的女老师表达了对这个文件的不满。

潭震华说,即使到最后真的不让他们办了,他们也不担心,因为他们已经开设了远程教育班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并且打算和外国语大学合作向职业教育方向发展。

王卫国揭示中国政法大学成为自考“先行者”缘由

开办自学脱产班的部属高校中,中国政法大学既是首个吃螃蟹者,又是在许多后来者为争夺暴利而竞争得如火如荼时,最早的自动放弃利益者。仅从这点看,其中似乎也蕴藏着某些耐人寻味的东西。

2007年6月5日下午,中国政法大学联合楼,该校校长助理、民商经济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卫国教授接受了《记者观察》记者的采访。

“我们学校开设自考班是从1996年就开始的。当时,走这条路也是被迫之举,那个时候流行‘下海经商’,全国高校面临人才流失的危机,政法大学也是这样,老师的福利待遇和工资水平上不去,老师宁愿去经商也不愿意当老师。”王教授开门见山。

王卫国说,有一天,有个博士生导师找到他,说自己现在很穷,又没钱买房子,又得供孩子上学,决意要离开教师岗位去经商。

“我是苦口婆心地劝他啊!为了把他留下,我不得不斗胆向他做了很多承诺,可是以当时的实际情况讲,做这种承诺,我的压力很大。”

之后,王卫国以院系的代表身份,找了一个从政法大学毕业的学生谈合作办学的事,学校和院系没有出一分钱,只提供师资和学校的品牌,该学生出钱在外边租了一套房子,然后办起了自考助学班。这就是政法大学最早的自考办学模式——院系和社会个人合作。以后几年发展为学校和社会实体合作的大规模办学模式。

“我是两手空空起家的啊,自己亲自跑,主动找人谈。学校一方面也没有那种资源和力量搞这种办学,另外,这种办学也有风险,万一赔了,学校也赔不起。所以,这块办学的投入,从投资到人员管理,还有市场招生全部都是依靠社会力量,发展到1998年的时候,我们的规模就非常大了,后来,社会一些实体也开始投资介入进来。”

中国政法大学的成功,让很多人意识到了其中的巨大商机,一个庞大的招生市场迅速生成。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也是通过打广告宣传的手段来吸引生源,但是,随着这个市场的形成,很多人看到了这里的巨大商机,于是就产生了很多招生专业户,这些人在地方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他们很快就能拿到一些高考落榜生的名单,他们也会依靠手中的资源来和学校谈条件,比如他为你招一个学生,你需要给他800元,或者1200元。”王教授觉得这和自己当初办班时的性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到这时候,所有的学校已经是完全以盈利为目的,这和我们的出发点不同,我们当初是想通过这种办法来维护我们的核心资源——留住人才。”

既然政法大学有先发优势,其中又有“暴利”可图,为何又会突然停办呢?

王卫国说:“到了2001年的时候,我们的规模很大了,招来的学生成分又很复杂,人多了就免不了产生很多麻烦,学生间的打架斗殴,还有一些退学纠纷等问题就很多,于是,有很多学生到教育部告我们的状。教育部给学校派来新的领导班子后,专门对这一块加强了规范,这种规范性的约束又只针对政法,其他学校没有,比如,不让我们做广告啊,不让对外挂牌啊等等。”

自考办学已经完全市场化,而教育部又不允许政法大学采用市场化的手段,于是,便造成了整个生源的逐年萎缩。

“我们所面临的人才流失危机已经度过了,基本形成了一支稳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我觉得在这个方面,我们是最大的赢家。很多学校在盖楼啊、买车啊,这对一所名牌大学并不是关键所在,高校的竞争说到底是什么,是人才啊!这时,我们就在考虑应该回归自己教育的本色,政法大学应该担当培养高端人才的责任,而不是唯利是图。”谈到这里,王教授将身体重重地靠在了椅背上。

2006年,中国政法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所部属高校公开宣布停止招收自考脱产生的学校,这比教育部强制部属高校停办自考脱产班整整早了一年。

“我们从长远发展考虑,认为一所名牌大学的品牌远比眼前的利益更加重要,不能为了眼前利益把自己的牌子砸了,毕竟搞这种办学也给学校带来一些不利的社会影响。”

同时,王教授也坦承:“搞自考办学对我们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我们最早组织全校老师到澳大利亚旅游依靠的就是这块儿的收入,许多学术研讨会的举办也依靠这笔收入。”

现在的政法大学就有经费保障吗?

“现在,国家财政每年给学校拨1亿元,学生学费能有将近1个亿,而我们平均每年的支出在4亿元,缺口几乎占一半。所以,我们已经在尝试通过与中央和地方的一些司法部门合作,对一些司法干部进行教育培训,这种办学虽然不像自考办学一样有暴利,总还可以盈利。最主要的是,这种办学和我们学校的高端教育方向没有冲突。”

高校大学生的名牌消费心理探讨 篇4

1 名牌的发展史

名牌是一种符号, 它除了提供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外, 还体现相应的文化内涵和所属的社会阶层。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 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体现, 是一个产业进步成果的结晶, 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名牌意识实际包含了更多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和流行时尚等信息。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 名牌在世界上经历了从空白到繁盛的飞跃, 政府在推进名牌、学者在研究名牌、企业在争创名牌、媒体在传播名牌、消费者在购买名牌, 汇集各方力量的名牌热以不可逆转之势席卷而来。名牌能带来的是独特的设计和明显的风格, 高品质和高品位, 还有昂贵的价格, 但还有一点往往被忽视的是, 由于名牌的历史而积淀的独特精神和见解。不用去怀疑, 当代的人们已经迈入了一个对符号痴迷的时代, 当下所面临的视觉客体和审美客体已经完全相异于之前的任何时代, 构成了对名牌这个符号的痴迷现象。

2 大学生名牌消费的特征

(1) 盲从性——不知不觉。

大部分的大学生都考虑到自己尚未独立, 父母挣钱都很辛苦, 消费行为较为理性, 基本上不会盲目追求名牌产品;而另一部分大学生则要走在时尚的前沿, 买名牌衣服、名牌电脑、名牌皮包等, 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不假思索地买下, 看见别的同学买了新的东西就想着他有我也要有, 就毫不犹豫地马上去买, 甚至买更好的, 他们敏锐地把握时尚, 惟恐落后于潮流, 名牌是永远是他们的最爱, 追“新”是他们不变的话题。

(2) 从众性——争先恐后。

穿名牌衣, 穿名牌鞋, 挎名牌包,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名牌”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这是什么原因呢?攀比是主要因素。一部分大学生追逐名牌的消费或者是出于自己纯粹的虚荣心, 为了体现出自己的优越感而进行的炫耀性消费;一些同学为了拥有一款名牌的包, 情愿自己节衣缩食, 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性的开支;男孩子们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 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 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去满足自己的欲望等, 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适度花钱, 在永不满足虚荣心的驱使下又极易形成永远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3) 超前性——永往直前。

大学生基本上就没有什么经济来源, 经济上独立性较差, 消费没有基础, 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很少, 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 稳定的消费观念, 自控能力弱, 基本上大多数的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自己身边的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 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模仿效应的结果。

(4) 痴迷性——如痴如狂。

消费早已改变了满足现代人们需要的原始意义, 而变成了学生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校园里,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各种“名牌”商品表现出了极高的消费热情。自己本身并没有收入, 但这些还在校园的学生宣称, 凡是我自己喜欢的东西, 省吃俭用我也要弄到手。某些学生的炫耀性消费会给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这些买不起名牌的学生会反其道而行之, 选择购买假名牌, 如此没有理性的消费行为, 既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也分散了大学生学习的精力。

3 大学生痴迷于名牌的原因

(1) 名牌及其本身价值性的影响。

由于名牌本身赋予的价值性和时尚性, 人们一般都会认为, 处于时尚流行时期的名牌就是最新潮的、最美的、最好的、最高档的和最有价值的。因而, 名牌的商品价格往往比一般商品的价格要高得多。

(2) 追求时尚。

这是当代大学生最典型的心理特征之一, 就是他们的内心丰富, 热情奔放, 思想活跃, 思维敏捷, 富于幻想, 敢于冒险, 易于接受新鲜的事物, 极具创造性。反映在时尚的心理与行为上, 就是狂烈地追求时尚与新颖, 任何新事物、新知识、新观念都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并且会满足他们的新奇渴望, 大胆追求, 力图表现, 时刻引领时尚潮流。

(3) 追求自我个性。

大学生的另一个心理特点是追求自我个性的独立与自我表现。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 他们要求独立自主地处理问题, 自信心加强, 自尊心敏感, 自己的言语和行为都要力图表现出“我”的内涵, 对事物的感情化与对主观化也进一步加深。在时尚心理与行为方面, 他们非常喜欢那些能体现出自我个性的商品, 要求商品能有特色, 并能体现出自我的特点, 这样来满足追求个性美与表现自我的心理要求。

(4) 教育的薄弱和管理工作的不到位。

大学生的“痴迷”于名牌消费, 这与教育薄弱和管理有关。有的报刊、电影和电视进行错误的报道, 片面报道一些高消费和享受的主题, 给大学生做出了错误的消费导向。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虽然也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光荣传统教育,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消费观, 但是一碰到问题没有强有力的方法和措施, 没有教育到点子上, 对个别的问题没有及时而有效的引导。

(5) 社会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

据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了解名牌渠道中, 媒体的影响占48.2%, 同学的影响占26.7%, 影视剧的影响占17%, 父母影响占4.5%, 其他各种因素占6.6%。我们从这份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了解名牌的主要渠道还是大众传媒。大众传媒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向大众传播信息, 借以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因此, 铺天盖地的广告在大学生的消费中起着重要的催化剂作用与示范效应, 成为大学生消费趋势的引导。从名牌服装到MP5, 从汉堡包到可口可乐, 都是现代广告制造出来的消费趋势。各种消费趋势鼓动了大学生的消费欲望, 诱导甚至支配他们的消费行为。

(6) 社会环境的原因。

当前, 蔓延在社会上各种不正确的消费观念给大学生带来了很深的影响。不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形成了大学生高消费的心理。近几年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部分家庭先富了起来, 消费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消费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大学生消费心理尚处于极不成熟阶段, 相互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 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

4 针对大学生现实情况的对策与建议

(1)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克服同学之间互相攀比的心理。大学生因为虚荣心去消费, 是一种非常不成熟的消费心态。在购买名牌商品前应先综合评价自己的各种综合情况, 不能盲目的为了图一时之快, 让自己跻身于“校园负翁”之列。目前, 大学生需要的不仅仅只是在头脑中有这个独立的概念, 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独立的行动和理性思考的能力。我认为应该避免攀比心理, 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

(2) 学会记账和预算, 培养自己的理财能力。当今大学生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站稳脚跟, 培养独立理财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理财可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 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 着是需要大学生长期的理性积淀。另外, 学会记账和预算这也是控制消费最有效的方法。看看哪些是不必要的支出, 哪些是可以控制的支出, 哪些是可没有的支出, 对症下药, 对今后的开支做出必要的修改, 只要我们坚持就一定能够达到控制支出的目的。

(3) 引导大学生以科学的心态去面对名牌消费, 克服盲目的从众心理。在时尚流行的冲击下, 许多大学生处于盲目的从众心理, 竞相加入其中, 而不去想这样做可能会带来的后果, 不管这些时尚的好坏与否、实用与否、贵贱与否。同时, 对于时尚的盲目追求、攀比心理也会无形中强化部分学生的盲目的自尊或自卑的心理, 并导致大学生的人格的异化和扭曲。因此, 应合理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心理去面对时尚, 克服盲目攀比心理和冲动不是独立性, 是任性的表现。要倡导合理、有计划的、有目的消费, 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乱消费。

(4) 应积极探索有效的形式, 各地努力做好对大学生名牌消费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加强对大学生名牌消费行为和心理研究, 把大学生名牌消费教育,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起来。利用主题班会、党团活动日、各种学生会议等形式加强勤俭美德教育——这是目前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重要的是使这种教育保持经常性和长期性, 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大学生深入生活, 接受启迪和熏陶, 逐步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在生活中受教育, 在生活中受启发。另外, 紧密围绕国情、省情、市情, 在“两课中”开展关于消费的专题, 加大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指导, 使大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解剖、自我反省, 从更深层次上分析大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 使他们树立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消费观, 从而使他们在实践中有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消费行为去合理引导他们对于名牌的消费。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分析当代大学生对名牌消费的心理, 分析品牌的内涵与特征, 对于引导大学生思想心理的健康发展,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倡导积极文明向上的良好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名牌,消费心理

参考文献

[1]戚世钧.大学生的消费观及其引导[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41 (6) .

[2]权立枝, 史彦虎.当代大学生的时尚心理分析与引导[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24 (2) .

[3]李巍.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探析[J].重庆社会科学, 2006, (1) .

[4]李巍.学生了解名牌的主渠道是广告[J].中国经营报, 1998, (11) .

中国名牌大学的王牌专业 篇5

清华大学:建筑、土木工程、经济管理、机械、力学、计算机、电子信息、核能、协和医科 北京大学:哲学、经济管理、数学、物理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冶金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公共管理、法学 北京交通大学:铁道运输管理、铁路信号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历史、环境科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复合材料、空气动力学、计算机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车辆、爆炸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食品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化学化工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政治、经济管理、新闻、数学、生物、微电子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公共管理、心理、地理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核科学、电气、经济管理 同济大学:建筑、土木、桥梁隧道、车辆工程、德语 华东理工大学:石油、精细化工 南开大学:文、史、数学、有机化学

天津大学:化工、制药、精密仪器、建筑 重庆大学:机械设计、电机、建筑

大连理工大学:水工结构、船舶海洋近海工程、化工、物理 东北大学:自动化、软件、材料、矿山冶金 吉林大学:化学、法学、汽车工程、畜牧、地质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机电、材料、环境、计算机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海洋、核科学、水下技术 南京大学:天文、物理、化学、地学、大气科学 东南大学:建筑、土木、道路工程、电子通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

南京理工大学:弹药、车辆

浙江大学:化工、控制、流体传动、计算机、工业心理学、茶学、特种动物 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物理、化学 合肥工业大学:汽车、机械

厦门大学:金融、历史、会计、化学、近海环境 山东大学:文、史、微生物,哲学 材料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海洋生物、药物食品、卫星遥感 武汉大学:测绘、病毒科学、计算机软件工程、水电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光电、电机、模具、新闻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矿产、岩土

湖南大学:汽车、机电、工业设计、土木 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航天、自动控制、通信指挥 中南大学:材料、冶金、医学遗传学、桥梁隧道

中山大学:经济管理、光电、生物病害、基因工程、哲学 华南理工大学:制糖、造纸、聚合物

四川大学:华西医科、生物医学、材料、皮革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

西南交通大学:电力系统、车辆工程、轨道交通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机械、电子、材料、法医 西北工业大学:空气动力、制导、热工程、航空 兰州大学:核物理、磁性材料、草地农业

高影响因子期刊与名牌大学 篇6

评价大学的指标

我这样为科学界的不合理现象开脱,很多人可能不服气。但想想自己考大学、自己的子女考大学时的选择,就明白影响因子在科学界为什么根深蒂固了。

一所大学的好坏,最合理的评价指标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考生和家长来说,最本质的是这个学校的教学质量,能否把自己或自己的孩子教育好。但评估考生入学后教学质量的好坏,几乎不可能。所能做的只能看这个学校过去培养的人素质如何。

这与投稿几乎完全一致,过去论文的引用率高(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就被认为是好期刊,谁也不知道自己这篇论文发表时这个期刊怎么样。

大学过去培养了千千万万毕业生,引人注目的只是少数,像北师大毕业了的莫言、王晓东。个别几个学生能代表千万毕业生的整体水平吗?当然不可能。但所有学校都是这么做的。北师大靠宣传个别杰出校友来标榜自己的教学质量,北大不也是吗?哈佛、剑桥,也脱不了俗气。他们宣传多少个学生成为诺贝尔奖得主的时候,也是用少数(异常值、离群值)代表多数,违背统计学常识。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考上了北大,或者哈佛、剑桥,人还是这个人,但与那些杰出校友为伍了,就是感觉不一样。

虚高的影响因子

期刊的影响因子,多数文章贡献很小(有个传说,80%的论文贡献20%的引用率,20%的论文贡献80%的引用率)。期刊的影响因子,就像高校宣传那几个杰出校友一样,用少数离群值来代表多数(合理的做法是把引用率平均值替换为引用率的中位数,这样才能反映整体趋势,但SCI不愿意这样做。就像各大学不想用自己毕业生的薪金的中间水平代表自己学校的培养质量一样,这样的做法虽然实在,但哪能引起众人的注意呢?)。作者投稿就和高考报志愿一样,希望自己的论文与前人发表的高水平论文为伍,文章还是这篇文章,水平还是这个水平,能发表在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上,心情就是舒畅,受到的关注也确实大。

有网友批评Cell Research靠发表综述文章获得虚高的影响因子(10.5),孙学军老师专门澄清了一下,扣除综述后,Cell Research的影响因子仍然在5.3~6.8之间。因为这个期刊编辑部在中国,无论批评还是支持,都掺杂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怒其不争或者无限热爱的情结,把问题复杂化了。我以一外国期刊为例,来说明确实有一些期刊靠发表综述来获得虚高的影响因子。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瑞士的,此刊2010~2011年共发表综述文章343篇,研究论文259篇,最新影响因子5.6。五年内影响因子在5.5~7.0之间,似乎也比较稳定。但如果只计算这个期刊的研究论文的影响因子,今年的结果是2.9。综述文章将其影响因子提高几乎一倍。看到这一点,一些理性的作者可能对这个期刊慎重一些了,但还是会有很多作者不会考虑那么多。管它虚高不虚高,5.6就是5.6。

高校为了获得虚高的“影响因子”,集中全校人力物力,培养少量尖子生。在学校总的财力人力不变的情况下,尖子生培养得越出色,在大多数学生培养教育上的投入就越少。一所负责任的高校应该把精力放在提高所有学生的整体素质上,但目前各高校却都热衷于设立尖子精英班。我们北师大有“励耘班”,哪所高校如果没有类似尖子精英班,请报上名来,我们一起为之鼓掌。即便是我这个深喉爆料说出了开办尖子精英班的弊端之后,名人效应依然会影响很多考生和家长的选择。

不要怪科学界,更不要只怪中国科学界,关注影响因子是人类本性中的共同缺点所决定的。

名师出高徒

对报考志愿的考生和家长多说几句。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版了一本书《科学界的精英:美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这本书总结了很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成长经历。我在年轻气盛、胸怀大志之时,认真读了这本书。以我的理解,此书最主要的结论是,“名师出高徒”。这项研究的样本量不算太小,可以说结论基本可靠。但仔细想想,爱因斯坦、达尔文、牛顿、孟德尔,他们是名师指导出来的吗?不是。名师出高徒,适合培养诺贝尔奖或者各国科学院院士这个级别的人才,不适用于爱因斯坦、达尔文、牛顿、孟德尔这些开创性的、划时代的人才。不同层次的人才,应该有不同的培养模式。

如果让名师去指导爱因斯坦、达尔文、牛顿、孟德尔这些人,可能会把他们培养成普通的诺贝尔奖得主或者国家科学院院士。最理想的高校,不是培养了多少杰出人物的高校,而是最适合自己个人能力和素质的高校。在适合自己的高校中,自身素质才可能最大程度的提升。

实施名牌战略创“东方”名牌 篇7

1.1 名牌

名牌是指有名品牌或强势品牌, 名牌的伟大作用就在于它的名牌效应, 大家研究品牌, 正是为了帮助企业创立名牌, 利用名牌, 并以此为基点, 带动企业在市场开拓、资本扩张、产品更新和人才聚集等方面的发展, 使企业拥有成功的法宝。

名牌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经过注册的著名商标;二是品牌使用时间长, 在公众中知名度高;三是宣传工作时间长, 地理覆盖面广;四是有较高的产权价值;五是产品、服务质量好, 信誉高;六是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1]。

名牌是企业非常重要的无形资产, 具有深刻的名牌意义, 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利润上, 而且赋予了产品一种无形的, 比有形资本增值更大的声誉价值。

1.2 名牌战略

名牌战略是以名牌的创立、保护和发展为中心目标, 提供名牌具体实施和实施手段的总体规划与部署[2], 是企业以名牌为核心, 占领市场, 树立企业形象, 获得良好、持续经济效益的一种经营策略。

2 实施名牌战略对石油物探企业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石油企业逐步进入国际市场, “名牌效应”也开始显现,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上名牌道路, 对石油物探企业而言, 实施名牌战略具有重要的生存和发展意义。

2.1 名牌是石油物探持续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迅速蔓延, 世界经济遭遇重创, 国际石油市场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 大批国际石油公司经营陷入了困境, 地球物理勘探市场也随之出现了萎缩。在有限的市场内, 只有牌子硬、产品质量好、服务高的公司才能生存下来, 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 企业只有通过正确的名牌策略, 创立名牌、保持名牌、发展名牌, 才能使自己的品牌在目标市场上站稳脚跟, 获取最大的市场份额, 从而为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翻开任何一部世界著名企业经营史, 无不依靠了令人叫绝的名牌经营管理。像“美孚”、“壳牌”等许多石油行业中优秀的企业靠名牌营运长盛不衰之例更是举不胜举、比比皆是。

2.2 名牌是石油物探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当今世界是品牌竞争的时代, 企业有无名牌, 是企业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西方国家的物探公司在国际石油物探市场尤其是高端市场, 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 国际市场群雄逐鹿, 竞争极为激烈。实施名牌战略和创牌战略, 加速培育民族化的世界品牌, 已成为我国石油企业特别是石油物探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内容。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 (以下简称“东方公司”) 作为一个国际市场竞争的后来者, 要闯入其中, 分得一杯羹, 只有精心打造和发展国际名牌, 才能使企业在海外市场竞争中出奇制胜。

2.3 名牌是建立石油物探文化的需要

名牌不仅仅是产品的标识, 而且是代表特定文化意义的符号。文化是构成名牌的本质要素, 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名牌, 本身都代表了企业的文化。它折射出的是一个企业的经营理念, 沉淀出的是一个企业的长期价值取向。而支撑名牌的最深层和最核心的力量就是企业文化。企业必须根据品牌定位和文化理念提炼出名牌的核心价值, 然后表现在具体的形象上, 形成独特的视觉化语言, 给企业文化赋予生命, 如联想的“联想服务在您身边”, 就揭示了为顾客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再如大庆油田的“四个一样”, 就展现了一种企业价值取向。而建设企业文化快捷有效的方式就是实施名牌战略, 它可以把企业的经营战略与内部管理高度统一起来, 并使企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企业员工因为自己所在的企业知名度高、品牌价值高、市场占有率大、经济实力雄厚而骄傲, 这增强了员工的的归属感、凝聚力, 体现了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控制力、激励力、导向力, 从而增加企业的“文化内涵”。

2.4 名牌是石油物探提高产品质量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质量第一”是一切工作的基础, 以质量求生存, 以质量求繁荣, 已成为现代企业尊崇的最高原则。企业在名牌发展道路上, 质量意识重于泰山, 质量是托起名牌的基石, 质量是名牌打开市场大门的钥匙, 质量是名牌被消费者认同的基础, 质量是名牌产生效益的保证。而名牌的核心要素就是生产高质量的产品。现在全世界几十万个名牌中90%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 国际市场上销售额在130亿美元的大公司约1 000余家, 日本、美国各占1/3, 它们都是“质量打天下”, 这些世界知名品牌, 都有一些共同点, 那就是“高质量”、“卖得贵”、“卖得多”、“卖得快”。它们的品牌就是优质产品的保证, 就是高质量、高信誉的代名词。

针对石油物探企业的产品质量与国外石油大公司的差距, 这就要求我们抓紧实施名牌战略这一有利措施, 质量上档次、管理上水平, 真正产生属于自己的国际名牌。

3 如何创建东方石油物探自己的名牌

面对日益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 中国石油集团麾下的东方公司, 却表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 以其快速的发展, 综合实力跃居全球物探公司第3位, 走过了国外大石油公司100多年走过的历程, 已成为国际物探市场的一支骁勇善战、名副其实的劲旅。东方公司的成长史, 也就是实施名牌战略、打造“东方“名牌的发展史。

3.1 清晰、精准的名牌决策

东方公司原是CNPC旗下一家主要从事陆上勘探的企业。面对20世纪末石油石化大重组的巨大挑战, 东方公司清醒地意识到, 要想创建自己的名牌, 必须首先进行正确的名牌决策。即明确名牌建设的原则性问题, 为名牌规划出总体发展方向。

第一, 创牌对象的战略选择。市场上通常有2种做法:一种是创建名牌商标 (产品名牌) 战略;一种是创建名牌商号 (企业名牌) 战略[3]。东方公司选择了创建名牌商号“BGP”战略, 从而形成东方公司特有的企业名牌符号。

第二, 创牌等级的选择。一般消费名牌有地方级、地区级、国家级、国际乃至世界级名牌[3]。对此, 以目前东方公司的实力, 应该定位于国家级名牌, 首先在中国市场取得领先地位、成为中国物探第一品牌后, 再争取成为国际大名牌。

第三, 名牌成长战略决策。该类决策涉及到生产规模扩大化成长战略、经营集团成长战略、经营多样化成长战略、经营国际化成长战略[3]。东方公司采用经营国际化成长战略, 首先瞄准国外物探先进水平, 实施专业化重组、改制改造, 成为国内实力最强的物探公司。其次把海外油气战场作为工作重点, 每年新增投资的35%以上用于海外项目。最后全面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建立完善的自主研发体系, 研制并开发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GeoEast技术系列, 拥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探技术、核心软件和装备产品, 综合实力跃居国际同行业前列。

第四, 名牌的价位战略决策。有高价位、中价位和低价位战略可供选择。东方公司的价位战略分3个发展阶段, 一是先从低价位入手, 逐步进入国际市场;二是紧跟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 (CN-ODC) 的发展战略, 实现由低端市场到中端市场的跨越;三是实现面向国际知名油公司和国家油公司, 从而进入高端市场。国际化经营比重将达到60%以上, 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公司。

3.2 树立良好的名牌形象

名牌形象是名牌的基础, 它反映着名牌的信誉度与知名度, 体现出社会公众及顾客对名牌的认知与评价, 任何一个企业在经营名牌之初, 一定要注意打好基础, 树立良好形象, 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市场份额乃至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东方公司采取广告策略和公共关系策略, 从视觉、行动和理念3个层次强化“东方”的名牌形象。

(1) 创立名牌标识:以“BGP”作为东方公司的品牌标识, 并加以商标注册。通过特有的标识设计、突出的视觉效果、形成了独特的视觉化语言, 塑造出独特的品牌形象, 提升了品牌的美誉度。

(2) 扩大宣传:通过建立自己的网页, 设立名牌产品专栏, 以及利用电视、报纸等传播手段和采用营业推广、技术交流、技术宣传、拜访客户、公共关系等多种形式, 进行广泛的宣传, 将企业卓越的产品质量、雄厚的技术实力、完善的服务体系等信息传达给众多的客户, 以达到“BGP”被用户广泛认同的目的。

(3) 形成名牌文化理念:东方公司是石油工业的先头部队和找油找气“尖兵”, 是一支接受过石油工业优良传统作风和铁人精神长期熏陶的英雄队伍, 无论环境多么艰苦和恶劣, 东方公司的员工们都能在奋进中出色的完成任务。

经过多年来的奋斗、磨砺和积淀, 营造“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创新者光荣, 贡献者光荣”的团队氛围, 树立“创新科技、成就未来”的人才观念, 遵循“诚信、和谐、文明、一流”的行为准则, 培育物探科技策源地, 一流人才创业园的科研环境, 创建人和文化、创新文化、靠前文化, 造就了蓬勃向上的独具特色的“东方”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 就是“包容、学习、奋斗、奉献”的企业文化氛围, 它成为“东方”跨越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精诚伙伴、找油先锋”诠释出东方公司名牌形象的深刻内涵, 具有明显的东方公司企业的文化特质。

“BGP”一个响亮的名字, 在石油行业中赢得了很高的地位和知名度, 具有良好的名牌形象。人们提到物探就会想到“BGP”。说起“BGP”就意味“优质、高效”的产品质量和服务。

3.3 提高物探市场占有率

名牌需要强大的市场支撑。没有市场基础和稳定的市场占有率, 名牌建设无异于空中楼阁。很难想象一个市场份额在行业排名靠后的品牌能称得上是名牌。因此, 要想做名牌, 除了在战略上进行精准的名牌定位, 在策略上进行专业化的宣传推广以外, 还必须扎扎实实地把市场占有率搞上去。

东方公司对市场开发采取了从低端市场入手, 逐步扩展到高端市场的策略。应用自主研发高科技产品、派出专家、物探技术推广和市场开拓等方式, 并结合运用各种市场营销手段, 叩开了中、高端物探市场。面对崛起的东方物探人, 一些国际油公司也由开始的不信任变为竖起大拇指。许多国际大油公司都愿意把自己的物探合同交给“BGP”。

正是凭借优质、一流的服务, “BGP”已成为了国际物探服务市场上叫得响的名牌, 所占市场份额也跃居国际石油物探公司前列。

3.4 推进技术创新与发展

名牌具有比普通品牌更优越的价值属性。名牌之所以叫名牌, 就在于其体现出“高科技、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属性特征。

东方公司把加强高新技术研究。创出属于自己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名牌产品作为工作重点。第一, 挺进高端, 迅速做大做强。以合资并购的方式收购国外高科技公司股权并成立合资公司, 跻身国际石油物探高端技术市场。第二, 形成独特的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科研生产一体化、前后方一体化、国内国际业务一体化发展的一体化技术服务系列, 提供山地、沙漠、过渡带、深海勘探等配套新技术、新方法。第三, 密切跟踪国际石油科技领先水平, 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物探技术的研发, 打造出“派”技术品牌, 推出GeoEast2.4、国产新型地震仪器、可控震源和山地钻机。

3.5 强化产品质量、提供优质服务

许多国际著名品牌的成功证明, 要使自己的产品成为名牌, 必须以优质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作为保证。优质不是名牌的全部条件, 但优质一定是名牌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优质, 创名牌就无从谈起。

为打造“东方”名牌, 公司领导带领广大员工, 树立起良好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 重视实施质量管理体系, 推进卓越绩效管理模式, 向卓越目标迈进。通过系列有效方法和管理措施, 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 立足于“创新”, 大胆进行超前性的技术开发。对国内外客户、公司采取经常性的拜访和技术交流活动, 与其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 最大限度地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在中亚、南美, 东方公司地震队以高质量施工和惊人的作业效率屡创佳绩, 震惊了全球物探界;在中东、北非, 东方公司一体化队伍凭借精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 为非洲国家油公司提供了几亿吨地质储量, 牢牢地占据了非洲物探市场;在乍得改写了无高产油气井的历史;在哈萨克发现了“希望油田”;在尼日尔实现了首次勘探突破。许多国家油公司客户提起东方公司都纷纷竖起大拇指, “中国公司好样的, 水平高”。

4 结论

卓越的名牌就意味着优质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服务, 企业要想创建自己的名牌, 就必须把名牌融入到企业的每一个环节, 员工的每一个行动中去, 透过企业行为, 把产品的技术、服务用简单明了富有亲和力的言语传递给大众, 诠释出名牌的思想内涵。从而为名牌增值, 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姜洪忠, 葛玉珍, 钱玉生, 等.实施名牌经营战略精心打造“华字”精品[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07, 23 (7) :53-56.

[2]赵汗青, 朱卫平, 顾宏.推进实施品牌经营战略的探讨[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07, 23 (1) :5-9.

名牌大学 篇8

两个通则从资格审查、数据审查、评价计分、提出建议名单四个方面分别作出了详细规定。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将分别成立相应的专家委员会和委托专业委员会, 依据各自的通则进行2008年中国名牌和中国世界名牌的评价, 同时都将成立监督委员会, 对评价工作进行监督审核。

《2008年中国名牌产品评价通则》在资格审查部分明确列出了今年名牌评选的门槛, 资格审查包括申报条件审查、商标审查、许可条件审查、产品质量审查、环境保护审查、电子监管审查等, 《2008年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评价通则》明确了申报规定。

名牌大学 篇9

《2008年中国名牌产品评价通则》规定,申报产品达不到2008年中国名牌产品申报条件规定的,取消参评资格。申报产品凡有行政许可要求的,必须取得许可资格,到办证截止日期,申报企业尚未获证的,取消参评资格。在产品质量方面,凡是近三年内,有省级以上质量监督检查不合格的、出口商品检验不合格的、出口商品因质量问题造成较大损失遭到外方索赔的、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或者有重大质量投诉经查证属实的,一律取消参评资格。在环境保护方面,申报企业排放不达标或近三年内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取消参评资格。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电取暖器、吸尘器、洗衣机、阿维菌素、春雷霉素、实木地板7种产品到申报截止日期,仍未按规定加入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的,将取消参评资格。同时,企业伪造证明材料、虚报数据的,存在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近三年内有两年经营性亏损的,达不到国家节能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要求的都将取消参评资格。

《2008年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评价通则》明确规定,申报中国世界名牌的产品在全行业的总产量和出口量都应居于世界前列,申报品牌产品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主要出口国家(地区)均已注册商标。在2007年的自主品牌出口量(或额)要占该产品国内外总销量(或额)的20%以上;自主品牌的出口量占总出口量的50%以上,出口额不低于5000万美元;申报产品销售量(额)在国际同行中位于前5名。在2007年企业的销售额要达到100亿元人民币以上,企业纳税信用等级应为A级企业。申报品牌的注册商标至少应有10年以上历史。

《通则》还要求申报企业应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近三年省级以上质量监督抽查、环保安全检查、税务检查合格,未发生质量、安全、环保等重大事故。

名牌大学 篇10

关键词:傍名牌,侵权现象,品牌保护,治理对策

1 名牌涵义的阐述

所谓名牌, 就是社会公众及组织通过对产品的品质和价值认知而确定的著名品牌。它一般具有高品质性、高特色性、高知名度、高信誉度、高覆盖率和高附加值等六大特征。名牌是国之瑰宝, 是一个国家经济兴旺发达的象征, 也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实力的综合体现。

众所周知, 一个知名品牌的成长与发展, 它是企业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以优良质量为根本、以科学管理为关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用血汗浇灌培育出来的, 它凝聚了企业数年甚至数十年艰苦的努力。对企业而言, 品牌是企业的灵魂, 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尖端武器, 更是企业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然而, 目前我国市场上, 企业一旦拥有品牌就会遭受各种各样的“傍名牌”产品“围攻”, 不少不法分子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铤而走险, 制造或销售伪劣产品。

2 我国企业品牌保护的现状及其影响

目前, 我国名牌企业商标品牌正遭受前所未有的侵害, 这些“傍名牌”现象的发生, 不仅侵害了企业的合法权益, 而且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还严重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2.1 假冒名牌商标, 伪劣产品泛滥成灾

近年来, 我国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假冒名牌商标的现象, 从日常生活用品到电器类大件商品, 伪劣产品泛滥成灾。如“伊俐”傍“伊利”、“金八福”仿“金六福”、“太白兔奶糖”攀“大白兔奶糖”、“红牛饮料”改成“红午饮料”, “爽歪歪”变成了“歪歪爽”等等。因此, 大量假冒名牌商标、伪劣产品的存在, 不仅违反社会公德, 而且导致名牌商品声誉下降, 影响了名牌企业的发展, 还严重扰乱了我国市场经济秩序, 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2 名牌商标被境外恶意抢注

由于我国名牌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忽视对品牌的保护, 尤其是对网络域名的重要性缺少认识或重视不够, 没有及时在国外注册, 导致我国一些知名品牌与商标被境外不法分子恶意抢注。目前, 我国知名度高、市场信誉好的商标在境外几乎被抢注一空, 如“龙井”茶叶、“同仁堂”药膳、“鹦鹉”手风琴、“女儿红”黄酒等国内著名商标在日本被抢注;“阿诗玛”、“红塔山”在菲律宾被抢注;“青岛啤酒”在美国被抢注等等。这些著名商标在境外惨遭恶意抢注, 使我国企业在出口时突遇障碍, 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难以估计的巨大损失。

2.3 盲目注重中外合作, 著名品牌难以保全

外商通过开展中外合资、品牌输出和企业控股等方式, 使得我国的民族工业面临巨大的挑战, 甚至是品牌难以保全。如沙市日化的“活力28”与德国的“美时洁”公司合作被买断而改名为“活力美洁”, 从此失去自己的品牌;“孔雀”牌彩色电视机与荷兰“飞利浦”公司合资, “孔雀”却成为外方控股公司的品牌被打入冷宫, 取而代之的是“飞利浦”等等。因此, 这种只注重盲目合作而不加强对自身品牌的维护, 最终将导致品牌难以保全。

2.4 盲目转让商标, 导致品牌受损

当前, 我国有一些优秀的企业在进行品牌经营时, 常常将自己品牌的特许经营权盲目转让给他人使用, 而不注意品牌信誉的保护, 从而砸了自己的牌子。如上海冠生园食品企业, 先后将自己的商标特许经营使用权转让给18家企业, 在商标使用权转让的过程中往往只顾及现实的短期利益, 而不考虑长远的利益, 加之对许可对象选择不当、监督措施不力, 出现了产品质量失控现象, 常常将多年培育的品牌受损。后来, 该企业为了保护自己的商标品牌, 终止了一部分商标使用合同, 才使不利局面得到了有效控制。因此, 这种盲目转让商标而又不严格监管的现象, 最终损害的是自己多年辛苦培育的品牌。

3 加强企业名牌保护的有效措施

尽管企业品牌遭受侵害或流失原因是深刻而又复杂的, 但企业自身对品牌的管理与保护不力是重要原因之一。殊不知, 创名牌难, 守名牌更难。因此, 企业必须重视品牌保护, 积极采用各种方法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3.1 加强打击假冒伪劣, 依法维护自身名牌

目前, 由于受暴利的驱使, 一些不法分子不惜以身试法伪造假冒伪劣名牌产品。这些假冒伪劣商品不仅大肆侵害名牌商品, 而且极大地败坏了名牌在消费者中的声誉和形象, 甚至还将严重影响名牌企业、名牌产品的生存和发展, 给名牌企业在声誉、经济等多方面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 为了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保护名牌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 企业必须加强打击假冒伪劣, 依法维护自身名牌。

3.2 加大品牌宣传力度, 揭穿伪造商标本质

大多数伪造名牌商标标识呈现颜色不正、图案模糊、走形走版等特征, 甚至商标标识中应标明的品名、厂址、规格型号、标重、出厂日期等内容常常采用有意回避的方式。而真正的品牌商标标识比较考究, 设计简洁明快、寓意深刻、富有艺术性, 且色彩适度、印刷清晰。因此, 名牌企业为了打击伪造或销售名牌商标包装的不法行为, 就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要加大品牌宣传力度, 正确认识广告的作用。在现代商业高度发达的今天, 名牌企业不应具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传统营销观念, 而是加强名牌商标与社会公众进行持久、有效的沟通。

第二, 要建立一套高科技的防伪识别系统。由于传统的商标防伪系统在技术容易遭到假冒伪劣产品的进攻, 使得企业商标的防伪系统形同虚设。因此, 企业必须花大力气尽早开发出一套具有安全屏蔽功能的防伪识别系统, 并广为宣传, 做到妇孺皆知。

3.3 及时注册商标, 依法保护品牌

对于企业而言, 为了更好的防止名牌商标被境外恶意抢注, 就必须树立商标“注册先行”的原则, 这也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做法。名牌商标的注册, 不仅在国内, 而且更应注重在国际市场上的注册。

除此之外, 企业为对抗各种威胁, 防患于未然, 在确定自己的主商标之后, 还需要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商标防护体系, 积极认真地围绕主商标做好相同或相似的系列的商标设计与注册工作, 扩大注册范围, 对主商标形成一个外围的保护圈。

3.4 有效利用外资加强合作, 注重品牌保护, 防止品牌流失

我国企业与外商合作时导致品牌流失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国内企业将品牌完全卖给外方, 外方拥有该品牌自由支配权, 使得该品牌从此销声匿迹;另一种就是外商通过内部收购、增资扩股或稀释中方股权方式取得了控股权, 并掌握品牌合作的主动权。事实上, 在加强中外合作时, 我国企业往往只注意外方资金上的优势, 并一心想通过融资方式来提升品牌, 却完全忽视了对外资方管理、技术以及与我方的配合等相关情况的了解。而外商注重在合资中掌握企业的控股权, 并拥有对品牌的控制力, 其真正目的是通过收购民族品牌, 避免与当地强势品牌的正面交锋, 待自有品牌发展成熟后再消灭本土品牌, 最终占领市场。殊不知, 维护和发展一个品牌, 仅仅有资金上的优势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技术和管理上的优势。

3.5 谨慎商标许可, 注重转让效果

商标许可就是指名牌企业将自己的商标使用权部分或全部让渡给其他企业使用, 进而获得收益的方式。目前, 国内有些知名企业只顾眼前利益, 随意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商标, 以致自毁声誉。因此, 企业要保护好自己的品牌, 就必须谨慎商标许可, 并注重转让效果。这就要求企业在商标转让过程中, 必须全面考察被许可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生产状况、资质信誉等, 对产品质量达不到要求的坚决严禁使用, 以保护好自己的品牌。

4 结语

实施名牌战略, 保护民族品牌, 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而且还有利于强化民族意识, 增加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当然, 维护名牌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需要全社会积极配合, 形成合力, 共同打击各种品牌侵权的不法行为, 加强品牌保护, 为我国品牌的生存与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桂梅.加强合资企业中方名牌的保护[M].现代经济探讨, 2004.

[2]聂云霞.浅谈名牌保护的策略[M].企业文化, 2000.

[3]姚芃.我国治理“傍名牌”正在寻求合力[N].法制日报, 2007.

品牌战略视角下的名牌大学建设 篇11

[关键词]名牌大学;特征;品牌战略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07)01-0078-04

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日趋国际化、供给方式日趋多元化的形势下,中国高等教育已逐步进入了品牌竞争的时代。实施品牌战略,建设名牌大学已成为中国高等学校适应教育国际化潮流、应对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多样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挑战的必然选择。将品牌战略导入高校,按品牌经营的理念、思路、战略、模式进行大学管理、大学建设,已成为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现实新课题。

一、名牌大学及其特征

所谓名牌,就是知名的、著名的、驰名的品牌。在经济领域,品牌是与企业的有形资产相对应的无形资产,凝聚着企业在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智力创造。当一个企业在市场上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企业信誉、企业形象的时候,品牌会给这个企业带来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巨大的经济效益。

近几年,国家质检总局为推进名牌战略的实施,加强中国名牌产品的监督管理,规范中国名牌产品的评价,制定了《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详细规定了中国名牌产品的评价原则、申请条件、评价指标、评价程序,认为:“中国名牌产品是指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居行业前列、用户满意程度高、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与名牌产品的定义、标准、评价指标体系相比,名牌大学的概念、标准就不是那么清晰了,目前国内尚无确切界定,与名牌大学相关的概念是“重点建设大学”、“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集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办好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力争在下世纪初……达到世界较高水平。”1994年7月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实施‘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分期分批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争取有若干所高等学校在21世纪初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学术水平”。目前有107所“211工程”院校,我们将其称之为“重点建设大学”。1998年12月教育部在《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又由于“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是1998年5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首先提出来的,又简称为“985工程”。目前有38所“985工程”院校,基本上都是研究型大学,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5所高校为2006年中国一流大学,我们将其它“985工程”院校称之为“高水平大学”。

如果说“重点建设大学”、“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是用官方语言表达的内涵和外延都比较清晰的概念,那么“名牌大学”则是用民间通俗语言表达的内涵与外延都有相当“弹性”的概念,它更多地表现为一所学校在创建、发展以及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过程中逐渐积淀下来的、凝结在大学名称中的、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社会认可程度和消费者的认同程度。从品牌的视角分析,名牌大学这一概念包括品牌认知、品牌联想、感觉品质、品牌忠诚、其他品牌资产等五个方面。

品牌形成肇始于品牌认知。当一学校品牌被社会知晓以后,社会公众逐渐对学校品牌产生一种认同或参与,继而形成一种感觉品质。感觉品质不同于名牌大学的实际品质,如果感觉品质超过实际品质,学校品牌的价值就增加,反之则减少。品牌忠诚是品牌资产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其一旦产生,就会影响着社会公众对学校品牌的选择,从而形成长期稳定的公众群体。这是实施品牌战略的目标之一。

综合考察各国的名牌大学,名牌大学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名师荟萃[2]42。通观各国名牌大学,无一不是名师荟萃,群星灿烂。正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2.人才辈出[2]42名牌大学的生源质量、培养人才质量都在其他大学之上,培养了一批学术精英、政府高官或企业家。

3.科研显著[2]43。名牌大学非常重视和突出科研,科研气氛浓厚;重视发展研究生教育,研究生规模一般超过本科生。

4.设施一流[2]43。名牌大学财力雄厚,均拥有先进的实验设施和图书信息系统。

5.特色突出。名牌大学基本上文理兼有、理工结合,但二者并非平分秋色,而是在综合中突出某一方面特色:有的理工见长,能够站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产生了重大科技成果;有的文科突出,在某一人文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6.社会知名。所谓“名牌大学”,顾名思义,重在“有名”,即要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高的美誉度。所谓知名度就是高校品牌被社会、公众知晓程度,知晓程度越强,其知名度就越高。所谓美誉度就是人们对高校品牌评价所持的满意及赞美程度。如果没有知名度,那就谈不上“名牌”;然而,知名度高并不等于美誉度高。一所名牌大学应该是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统一。

如果说,名师荟萃、人才辈出、科研显著、特色突出、设施一流是名牌大学的内在特征,那么知名度和美誉度就是名牌大学的外在显示度。它是教师素质、学生素质、办学特色、服务质量、科研水平、历届毕业生的声望和成就、学术声誉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因此,应将社会评价和消费者的认可程度纳入大学评价体系一英国的《泰晤士报》公布的大学排行榜(其指标包括9项,其中教学评价占25%、科研评价占15%、入学成绩占10%)[3]和美目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推出的大学排行榜(其指标主要分为7个大类,其中同行评价占25%、学生选择占15%)[4]将教学评价、科研评价、同行评价纳入指标评价体系,体现了对学校学术声誉和消费者认可程度的重视,值得借鉴。

名牌大学的概念与一流大学的概念相比,在内涵上不尽一致,在外延上存在交叉。一流大学肯定是名牌大学,而名牌大学却不一定是一流大学。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先生等的分类标准进行评价,中国的一流大学数量是有限的(2004年、2005年、2006年中国一流大学都是15所),有一些研究型大学不是中国一流大学,但在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可以称之为中国名牌大学。同时,我们认为,同名牌产品、名牌企业一样,名牌大学也应有世界名牌大学、中国名

牌大学、某某省或某某市名牌大学之分。

二、实施品牌战略,建设名牌大学

在品牌竞争的时代,品牌已不仅仅是同竞争者的产品相区别的标识,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经营战略,包含着与消费者的“契约”、对消费者的“承诺”和给予消费者的“信任”。品牌是信誉,是形象,是一种知识产权。正如杜纳·E·科耐普在他所著的《品牌智慧》一书中写得那样:“社会公众越来越觉察到好品牌往往拥有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顾客从中受益。品牌这个词,现在不再用来特指产品或包装好了的货物,它还是一种思想方法和企业的主要经营战略。”[5]前言

品牌战略是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应用广泛。南于高等教育性质不同,具有非营利性的特点,决定了在高校品牌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一些非市场的因素仍起重要作用。因此,把品牌战略引入高校并不是把企业品牌简单地移植过来,也不是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市场化,而是必须从教育规律出发,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特点出发来确定高校品牌战略。尽管如此,品牌战略为名牌大学建设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和许多有益的启示。

第一,建设名牌大学必须树立品牌理念

品牌理念是高校实施品牌战略、建设名牌大学的前提。必须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日趋多样化已使高等教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大学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品牌意识,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创造品牌、维护品牌、推广品牌。要提高对品牌的市场开拓力、资产内聚力和精神凝聚力作用的认识,重视品牌效应,用品牌这种无形资产吸引一流师资、优秀生源和资金,从而赢得广阔的教育市场。树立品牌理念,实施品牌战略要包括以下几种精神和意识:

1.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创造名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取、始终向着更高目标奋进的过程。名牌没有止境,名牌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创造名牌需要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维护名牌仍然需要这种精神。要把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作为全体教职工和大学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并积极参与,身体力行。

2.创新竞争意识。品牌形成的根本路径在于竞争。名牌不是自封的,也不是政府授予的,而是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结果。大学要在积极参与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国内竞争中,取长补短,形成优势和特色,在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中,用一流的创新成果创造品牌。要以一流的师资力量和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创造品牌,以重大科技成果创造品牌,以适销对路的高素质人才创造品牌,以建设大学科技园等为社会直接服务的形式创造品牌,以一流的教育、管理、服务、社会实践、大学文化等等创造品牌。

3.市场意识。品牌战略导入高校,最重要的是要有市场意识。一方面,一个学校的品牌存在与否不是由自己说了算,而是存在于社会公众和消费者心目中。品牌评价的主体不是学校,而是社会公众。另一方面,无论是专业设置、专业招生人数,还是人才培养质量,都要以市场为导向。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适用性质量观”,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人才。

4.品牌形象意识。品牌形象在品牌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如前所述,实现社会公众对学校的偏好而在长时间内产生的倾心参与,即建立品牌忠诚,是实施品牌战略的根本目标之一。大学品牌形象是社会公众对大学的整体感觉、印象和认知,是对大学状况的综合反映。社会公众对品牌的认可和忠诚,起于品牌认知,源于品牌形象。因此,从品牌经营的视角看,高校导入CIS,进行UIS大学形象设计,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影响和美誉度,是提升品牌形象、建设名牌大学的助推器。

第二,建设名牌大学必须明确办学定位

企业有“先找市场,后开工厂”之说。作为高校,也要在市场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果定位不明,缺乏个性和特色,就不能有效聚集可利用的资源形成核心能力;到了社会公众和消费者那里,学校品牌也就成了飘忽不定的幻影,难以建立稳定的品牌形象。

一般来说,高校的办学定位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类型定位,按学科结构分类,是综合类、文理类、理科类、文科类还是专业类;按科研规模分,是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还是教学型[6]。二是层次定位,即高校人才培养的层次为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还是专科(职业技术)教育。三是规模定位,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校资源的可能,合理、适度确定规模。四是专业定位,即根据市场需求和学校的发展方向,合理配置资源,确定品牌学科(专业)、特色学科(专业)、普通学科(专业)和专业的招生人数。五是服务定位,即确定比较固定的服务地域、服务行业、服务层面和服务对象。

需要说明的是,高等学校的定位不是绝对的,实际情况常常是以一种类型和模式为主、各种类型和模式相互交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高等学校可根据自身发展的情况适时做出调整;更重要的是,高等学校的定位不是竞争的前提,而是竞争的结果,是高等学校在社会竞争中自然形成的结果。在高等教育多样化的时代,不同类型的学校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无论什么类型的学校都能成为名牌大学。

第三,建设名牌大学必须突出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是学校与其他学校相比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办学内涵,体现在办学观念、办学风格、培养目标、学科水平、课程体系、管理方式等方面。综观整个教育市场,就是北大、清华等中国一流大学也不可能在所有学科、领域处处保持一流,一流大学未涉足的领域为其他大学的发展留下了充足的空间。所以,突出办学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是高校在教育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表现,也是大学吸引牛源,提升社会地位的基础。

特色就是差别化。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战略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有三种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标新立异和目标集聚。从三种战略的本质来看,都是要制造一种差异优势。大学实施特色战略,就是要整合资源、集聚目标,创造出不同于其他高校的比较优势、差异优势。无特色,就无优势。因此,大学要通过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空间,在培养目标、学科专业、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服务质量、科研水平、毕业生质量、大学文化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以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以特色赢得教育市场?

第四,建设名牌大学必须提升办学质量

质量是品牌的生命。没有卓越的品质、过硬的底蕴作支持,靠大资金广告投入徒得虚名,所消的品牌只能是昙花一现,很快就会遭到消费者的遗弃。纵观天下知名品牌,无一不是选料精良、加工制作讲究、售后服务一流、彰显卓越品质的鲜明形象。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总结海尔成为新一届电子百强企业的龙头老大时说:“资本是船,名牌是帆,那么产品质量则是一杆坚固的桅杆,撑起r海尔这个品牌大

帆。”[5]69高校作为提供教育服务的“特殊企业”,也应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服务质量作为品牌建设的着力点,潜心锻造品质,用质量去赢得学生认可、群众满意、政府支持和社会赞誉。

要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目标、方法、机制、措施及人才培养过程中各种关系的规范。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品牌被信赖的依托。因为,品牌实质上就是一种承诺,社会公众和消费者正是基于人才培养的严格的过程约束和规范限定,才对高校品牌产生某种信赖。另外,稳定的培养模式,还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承诺得以兑现的过程保障。

要实施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09001是IS09000族标准所包括的一组质量管理体系核心标准之一。作为一项国际性标准,获得该项认证,意味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管理体系得到了由第三方认证机构根据IS09001标准进行的评定并取得了注册资格,表明人才的质量保证能力得到国际公认,“证实其有能力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目前,还没有一所高校进行这方面的认证。据报道,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了IS09001国际标准认证_[7]。高校人才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这方面的认证又有何不可呢?我们相信,在高校中推行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必将促进高校质量管理的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五,建设名牌大学必须重视大学文化

王冀生先生指出:“大学文化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是大学生存、发展、办学和承担重大社会责任的根本。”[8]大学文化作为一种神秘的教育力量,使得全体师生员工在了解了教育使命和教育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能够自觉自愿地投身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之中,并将学校的工作目标与教育的终极价值相统一,为建设名牌大学而努力。而实际上,优秀的大学文化就等于卓越的品牌。传统积淀、文化氛围、办学理念、学风、教风等要素构成了名牌大学的根基。

从品牌战略的视角看,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更重要的是构建大学文化管理模式。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不同,文化管理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重视文化的维系、激励、导向、约束作用。它以大学精神为核心,把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大学所确定的发展目标上来,又通过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对全体师生的思想行为施以影响,从而实现管理目标。它具有扁平化、系统化、人性化等特点,是管理的高级形态,在提升品牌质量、塑造品牌形象中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一方面要重视文化在品牌建设中的推动、整合、凝聚作用,另一方面要努力建构文化管理模式,通过建设优秀的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媒介文化,培育共同价值观,统一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从而推动名牌大学建设,推动高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建设.试论中国高校的品牌战略[J].江苏高教,2003(6):24-26

[2]袁祖望.名牌大学的基本特征与成长条件[J].江苏高教,2001(3):42—45

[3]蔡丽丹,宋晓平.英国《泰晤士报》大学排名与《中国大学评价》之比较[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03-105

[4]周小虎,张蕊.美国大学排行榜透视——兼论对中国大学评价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5(4):64-67

[5]张忠元,等品牌资本[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6]武书连.再谈大学分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0):2630.

[7]国家科技奖质管体系首获Is09001认证[N].光明日报,2006-11-30(7).

[8]王冀生.大学之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5

[责任编辑张桂霞]

[基金项目]2005年度青岛科技大学科研基金重点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2006-12-30

[作者简介]郭曰铎(1970-),男,山东高密人,青岛科技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副研究员。

论企业如何创造名牌 篇12

1 正确认识名牌

什么是名牌, 长期以来, 由于人们对“名牌”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深入思考, 以致于对名牌的界定和真正底蕴至今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商标出发, 认为名牌就是著名商标或驰名商标, 把名牌和商标等同起来;从知名度出发, 认为名牌就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名声显赫的品牌;从产品质量出发, 认为名牌是质量过硬、品质超群的产品;从营销角度出发, 认为名牌在相同条件下比别的产品卖得快、卖得多, 价格卖得高的品牌。等等, 不一而足。其实上述说法都是仅仅看到了名牌的一个方面, 缺乏对名牌系统而深刻的认识, 均具有片面性, 至于那些将名牌和“老字号”及“国优”、“部优”等奖项等同起来的认识就显得更为偏颇。那么名牌究竟是什么呢?名牌就是指长期稳定的高质量、好服务所造成的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和接受的商品品牌这一概念的界定包含了如下几层意思:

1) 名牌是由市场决定的, 消费者公认的, 而不是由哪个组织, 哪位领导“评选”或“指定”的。市场经济必然培养消费者的自主意识, 消费者在长期的消费实践中通过实际使用, 反复比较, 逐渐对质量好、信誉高的产品产生心理认同, 并在此心理的驱使下重复对该品牌的购买行为。所以说, 某品牌商品是不是名牌, 不是由哪个组织决定的, 而是由消费者自己评选出来的, 是消费者用自己手中的货币当选票而评选出来的。

2) 名牌是品牌的知名度, 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高度统一的结晶。作为一种名牌产品, 必须是它的目标市场的顾客普遍知晓或了解的品牌或产品。在成千上万、琳琅满目的商品世界中, 名牌产品之所以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缘于它市场上的超乎寻常的优异特征。如质量上乘、价格适当、服务周到、销售量大、市场占有率高。可以说, 企业要想创名牌, 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 创造出质量优异、功能齐全、性能卓越、外观实用优美而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 这是某品牌产品能否成为名牌的前提条件, 但仅有这一基本条件, 这一品牌产品尚不足以必然变成市场中的名牌。这种优异的质量如果能进一步外化为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 则该品牌就向名牌迈进了一大步。

3) 名牌必须落脚在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和购买力的结合上。名牌必须是消费者愿意买且买得起的产品。为此, 企业创名牌的目光不应放在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创造名牌的根本条件, 而应从培育大市场、占领大市场这一长远利益出发, 为未来的名牌产品制定合理的价格。实际上, 企业是完全可以通过规模经营降低成本来达到赢利目的的

4) 名牌是有时效性的。名牌是符合消费者需求并具有质量特色和质量优势的产品, 但这一质量优势、质量特色和符合消费者需求都是相对的。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形成的名牌要想获得其生命的延续和扩展, 就必须根据消费者需求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进和提高产品的外在设计、内在质量, 以适应新的消费偏好和市场形势。名牌要么紧跟时代步伐, 要么则会被时代淘汰。即使传统名牌产品也不能墨守成规, 要不断否定自己, 超越自己。如“海鸥”牌手表以合理的价格、稳定的质量曾风行一时, 是我国手表行业中的名牌。但时至今日, 已无人问津, 逐渐销声匿迹了。“海鸥”的陨落, 在于该厂未能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的新趋向及时调整产品结构, 创出新的更适合现代需要的产品。

2 如何创造名牌

通过以上对名牌的认识不难看出, 企业要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创造名牌, 不是靠抓某个环节或某项工作就能做到的, 而必须把创名牌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按照一整套科学而详尽的基本思路实施运作。因此, 创立名牌, 应遵循以下基本思路。

2.1 调研和定位是创名牌的前提

企业要发展名牌, 首先必须进行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 做好市场定位。运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有关市场需求信息, 围绕市场对产品的品种、质量、特色、价格、包装等的需求, 消费者的购买力、消费习惯, 以及潜在的需求等方面进行调查, 并针对市场调研的情况开发设计产品, 制定相应的分销、定价、促销等策略, 只有这样从市场中萌芽的产品, 才能成长为名牌产品, 才具有市场的生命力。

其次, 企业应进行产品定位。在现代市场的竞争中, 竞争对手如林, 企业发展名牌并要在众多的产品中鹤立鸡群, 独领风骚, 就必须注意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实力进行产品的定位, 选择无人占领或竞争者较少的市场空隙进入;或者迎头匹敌, 以自己特有的实力和优势与竞争对手正面争夺市场, 并通过实力与特色战胜竞争对手, 创造自己的名牌。如江苏维维豆奶集团, 就是通过分析豆奶粉的口感、营养、价格等, 把本企业生产的豆奶粉定位在进口豆奶粉和传统豆奶粉之间, 既保持了大众接受的价格, 又具备了现代方便营养食品的特点, 从而奠定了在方便营养食品中的名牌地位

2.2 质量和科研是创立名牌的基础

名牌是质量的象征, 是质量的升华。一个产品之所以能成为名牌, 关键在于其具备了占领市场的优良品质, 并能适应市场的变化不断增加科技投入, 保持产品在功能、特性、式样、包装等方面的创新。目前一些企业认为名牌是促销手段的应用, 而不是高质量的反映, 可以说是本末倒置。

因此, 企业要创立名牌, 首先, 应抓产品质量。一方面注意抓硬件。企业应通过引进和技改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装备, 完善精密的检测装置, 从原材料进厂到产品出厂的各个加工制造环节、检测监督环节来保证产品质量。另一方面注意抓软件。企业应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围绕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 制定各部门各类人员的质量职能, 并纳入企业管理标准, 使其通过目标管理等现代管理方法抓质量责任制落实, 质量控制点监控, 质量成本分析, 质量信息反馈, 质量审核以及质量否决权的运用等工作, 形成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来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其次, 应抓科研。完备的科研与开发设计系统是名牌产生的核心。高质量的产品离不开高科技含量, 企业的名牌产品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要把科研工作放在首位, 不断提高技术开发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 狠抓产品更新和技术创新。为此, 企业应设立专门的开发机构和开展群众性的革新活动, 增大科技开发的投入, 重视科技情报的应用, 并通过引进培训等手段广纳贤才, 建立一支技术过硬, 能刻苦攻关, 有营销意识的科技人才队伍, 不断开发出高科技含量和市场容量的新产品满足市场, 进而创造市场。只有这样, 名牌的地位才不断巩固和提高。双汇集团先后投资40多亿元, 从日本、美国、丹麦、瑞士、荷兰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在全国建立了20多个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肉类加工基地。屠宰采用国际先进的冷分割工艺, 实行二段冷却排酸、同步检验、精细分割;肉制品生产线引进先进的绞肉、滚揉、嫩化、自动化控制等生产设备和工艺, 实现产品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国际一流的分析仪器, 对食品的源头、加工过程、出厂产品的进行检测控制, 确保了产品安全。同时企业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认可实验室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 培育了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企业“软”、“硬”件在同行业处于一流水平。正因为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才使“双汇”牌产品, 质量稳定、畅销全国。

2.3 品牌的命名和宣传是创立名牌的关键

名称是把品牌吊在潜在的顾客心目中的挂钩。正如海外一位广告专家曾言道:“光是凭一个好名字, 虽然不见得就可以使一个品牌的机遇不同而大发利市, 但毋庸置疑, 好名字却是一个品牌销售成功的必要条件。”如世界名牌轿车“桑塔纳”, 其“桑塔纳”原是美国加利福尼亚一座山谷的名称, 该地区因出产名贵的葡萄酒而闻名于世, 此山谷中, 经常刮起一股强劲的旋风, 当地人称这种旋风为“桑塔纳”。德国大众以“桑塔纳”为新型轿车命名, 使消费者联想到此轿车会象桑塔纳旋风一样风靡全球。相反, 有些产品的名称起得不好, 却会引起顾客的反感。如某企业把所生产的毛绒玩具命名为“笨女孩”, 虽然毛绒玩具花样多, 设计形象可爱, 但哪家的孩子愿意成“笨女孩”, 这样的牌子肯定不会成为名牌。所以要创立名牌, 首先要解决好产品命名这一环节。常用的命名方法有:效用命名 (感冒灵、胃泰等) ;企业命名 (菲利蒲电器、索尼电器) ;字首组合 (3M、TCL、NEC) ;数字组合 (555香烟、505神功元气袋) ;人物品牌 (李宁牌、福特汽车、皮尔-卡丹) ;动植物品牌 (熊猫、椰树、苹果) 等。产品的命名要体现易读、易记、语感好、短而精、启发联想等特征, 这样才能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了一个高雅响亮的名字就必须加大对品牌的宣传。正如美国经济学家马克思韦尔说过:“品牌如同储蓄的户头, 当你不断用广告累积其价值时, 便可尽收源源利润。”企业品牌要进入市场, 必须配合强有力的广告宣传攻势, 充分利用电视、报纸、路牌、杂志等公众媒体, 通过巧妙的构思, 精心设计, 以动人的画面, 形象的语言让顾客了解企业、了解品牌、了解产品。对任何一个立志创名牌的企业来说广告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史密斯先生说得好:“靠停止广告省钱的人, 如同靠停止表针节省时间一样愚蠢。”广告是现代社会扩大产品影响的重要途径, 是影响顾客的重要力量。如可口可乐, 它虽然早已是世界第一饮料, 但仍然接二连三地发动广告攻势。仅1993年一年的广告费用就高达6亿美元。

如果广告难免有“王婆卖瓜”的自吹之嫌的话, 那么公关则是在社会活动中向公众展示企业精神和形象的良好手段。

有人说, 公共关系是通过“造势”外化品牌形象的艺术, 其手段多种多样, 可通过制造新闻扬名, 赞助文体活动扬名开展大众活动扬名通过造势来为产品和企业扬名, 其作用甚至超过广告等。因为企业做广告商业目的极强, 消费者由于日益受到大量广告信息的疲劳轰炸, 对广告往往采取一种审慎、怀疑甚至排斥的态度, 而运用公关手段, 往往能够通过比较中性的媒体来传送企业或产品的信息, 对公众来说容易接受, 可信度强。这些活动不但能提高企业的产品知名度, 更重要的是能在公众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对企业的好感。如全国同行业名列前茅的内蒙古蒙牛集团, 以“每天一斤奶, 强壮中国人”为主题, 开展“为全国500所小学免费送奶大型公益行动”, 使“蒙牛”的名声大振。

2.4 完善的售后服务是创立名牌的有效手段

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 服务已不是企业的份外工作, 而是产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市场竞争的焦点, 是为企业赢得市场、赢得利润、赢得信誉的重要武器。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由于买方市场的出现, 竞争关键不在于工厂能生产什么产品, 而在于其能提供多少服务。

完善的售后服务能够减少顾客的风险和损失, 从而维护企业和品牌的声誉和形象, 由于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很多, 所以, “零缺陷”、“完美无缺”等都只能是企业的一种追求或目标, 任何企业的产品都不可能真正做到完美无缺, 尤其是在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但如果企业产品有万分之一不合格, 那么, 对某些“不幸”的消费者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损失, 从而消费者必然会对该企业产生怨气和不满, 就会损害企业和品牌的声誉和形象。但此时如果企业能够及时采取如免费维修、包退包换等服务措施, 就能够减少和弥补顾客购买后的损失, 从而取得顾客的谅解和信任。美国IBM公司何以能够成为世界计算机业的巨子, 该公司的副总经理罗杰斯指出:“IBM是以顾客、市场为导向, 决非技术。”该公司的口号是“IBM就是最佳服务”。他们以服务为企业经营的最高准则, 公司规定:“对任何抱怨或疑难, 必须在24h内给予解决。”一次, 位于亚特兰大的尼尔公司使用IBM主机发生了故障, IBM公司在12h之内请来了8位专家, 其中4位来自欧洲, 一位来自加拿大, 一位从拉丁美洲赶来, 及时为用户排除了故障。他们不惜一切代价为用户提供服务, 直到用户满意为止的做法赢得了用户。

其次, 完善的售后服务可以增加顾客的利益和价值。顾客从所购的商品中实际得到的利益和满足越大顾客就越满意下转第页 (上接第119页) 从而就越愿意重复购买和劝说更多的人购买该产品, 从而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 结束语

名牌产品凝聚着一个企业的营销服务、管理水平质量意识和科技开发能力创立名牌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需要一个企业各个层面、每位员工的共同努力和拼搏。只要企业朝着目标高、产品新、质量好、标准严、服务优的方向发展, 我们就一定能够创出中国名牌世界名牌

摘要:名牌是指长期稳定的高质量、好服务所造成的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和接受的商品品牌。名牌是企业发展的最大资产, 名牌有别于著名商标 (或驰名商标) 。创造名牌, 质量为本, 科技为先, 宣传为重, 关键在于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同。

关键词:企业,创造,名牌

参考文献

上一篇:足部组织下一篇:思想品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