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组织

2024-10-14

足部组织(精选7篇)

足部组织 篇1

近年来, 我科收治了2例重型霍乱患者, 经大量补液、纠酸、纠正电解质紊乱、抗凝、改善肾功等治疗, 患者转危为安, 但足部皮肤及软组织出现坏死, 久治不愈, 就此原因分析如下。

1 病例摘要

例1 孙某, 女, 18岁, 因剧烈腹泻, 伴呕吐2 d入院, 有饮食不洁史。入院时面色苍白, 四肢厥冷, 脉细弱, 血压测不出, 入院不久出现高热, 体温高达40℃, 烦躁不安, 表情淡漠, 四肢末梢发绀, 呼吸困难, 呕吐咖啡样物, 心音低钝, 心率170次/min, 实验室检查, 末梢血WBC 25.2×109/L L 0.038, S 0.944 M 1.8%, 血钾2.8 mmol/L, 钠80 mmol/L, 氯6.5 mmol/L, CO2CP 16 mmol/L,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肾功:BUN 20.2 mmol/L, CR 366.8 mmol/L, 便常规 黄色稀水便, WBC 8-10/HP, 便培养:小川型霍乱弧菌生长, 根据以上症状、体症及实验室检查诊断;霍乱重型, 重度休克, 电解质紊乱, 代谢性酸中毒, 肾性尿毒症。为快速补液, 于左踝上行静脉切开, 经大量补液, 纠正脱水, 酸中毒, 强心利尿, 抗凝, 改善微循环, 抗感染等治疗。28 h患者病情稳定, 转危为安, 但患者左踝静脉切口附近及足背皮肤出现大片淤班, 血疮, 并逐渐扩大, 相继软组织发生坏死, 久治不愈, 后植皮治疗。

例2:张某, 男, 67岁, 因吐泻2 d天入院, 稀水便每日20余次, 频繁呕吐, 入院时表情淡漠, 四肢无力, 抬入诊室。T 37℃, P 140次/mim, 四肢厥冷, 重度脱水貌。入院后为加快输液行静脉切开, 经扩容, 纠酸, 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治疗, 血压逐渐恢复, 24 h后静脉切口侧的足部皮肤出现大片淤斑、血疮、便培养:小川型霍乱弧菌生长。

2 原因分析

2.1 全身严重循环障碍, 导致局部组织缺氧、缺血

2例患者均属于重型霍乱, 微循环严重障碍, 并持续时间长, 加重组织缺血、缺氧。代谢性酸中毒, 血管活性物质增加, 血管扩张, 通透性增加, 血液外渗到组织间隙, 使皮下组织水肿, 特别是四肢末梢更明显, 血液淤滞, 大量凝血因子被消耗, 纤维蛋白被溶解, 活性增加, 使血栓溶解, 患者皮肤出现淤斑及血疮, 这是疾病本身所致, 也是导致足部皮肤及软组织坏死的主要原因。

2.2 局部长时间受压, 循环受阻

2例患者的淤斑血疮均发生在静脉切口侧的足部。由于患者神志不清, 在加上静切疼痛的刺激, 为防止静切后输液管脱落, 静切处包扎过紧, 长时间受压, 循环受阻, 加重了淤斑和血疮的形成。软组织坏死处正是淤斑和血疮形成处。

2.3 药液外渗

抗休克纠酸时, 均应用了血管活性药物及高渗硷性药物, 由于血管渗透性增加, 大量药液外渗到皮下, 加剧皮下组织坏死。

2.4 血疮破溃、感染、治疗不当

由于血液滞缓, 周围组织水肿, 皮肤和皮下组织抵抗力低下, 轻度创伤, 既可引起破溃, 由于局部护理不当, 病原体作用于血管壁, 引起血管痉挛, 或血栓形成, 局部组织缺氧, 或破坏细胞酶系统的平衡, 而导致细胞死亡。未能及时的消除坏死组织, 引流不当, 导致伤口经久不愈, 形成慢性溃疡。

以上几种原因均可导致表皮、真皮及皮下深层组织及黏膜的破坏, 出现皮肤、软组织坏死。

3 讨论

3.1 在治疗重型霍乱或感染性休克时, 应积极的扩容, 补充血容量, 减少循环障碍的时间, 减轻微循环障碍的的程度, 力争短时间内纠正休克, 减少一切并发症的发生。

3.2 防止强酸强碱及对皮肤有刺激的药物外渗, 以免发生皮肤及软组织的损伤。

3.3 对极度烦躁不安的患者, 适当应用镇静剂, 输液肢体不宜包扎过紧, 抬高肢体并经常活动, 局部热敷, 促进血液循环。

3.4 对已出现的破损, 应作好局部的护理, 积极抗感染治疗, 及时清除坏死组织, 避免应用刺激性的药物。

足部组织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男7例,女1例;年龄19~54岁,平均34.5岁。损伤部位:右足5例,左足3例。右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3例,右足第1、2、3趾自跖趾关节以远缺损1例,右足第3、4、5趾自跖趾关节以远缺损1例;左足第2、3、4趾自跖趾关节以远并足背皮肤缺损1例,左足第1、2趾自跖趾关节以远皮肤缺损1例,左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1例。合并跖骨骨折5例,趾骨缺损1例。创面均并有趾伸肌腱或骨外露。缺损面积8 cm×5 cm~10 cm×7 cm。损伤原因:砸伤6例,车祸伤2例。手术时间距创伤后平均为7 d。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设计

患者取仰卧位,患侧髋与膝关节屈曲并外旋位,腘窝中点与内踝连线作为皮瓣的轴线,在轴线上以腘窝中点下8 cm处为圆心,在2 cm为半径的范围内,应用超声多普勒血流仪探测腓肠内侧动脉穿支入皮点。

1.2.2 皮瓣切取

手术在充气止血带下进行。沿皮瓣标记线内侧缘切开皮肤筋膜,在腓肠肌肌膜下分离,解剖经腓肠肌发出的垂直进入深筋膜至皮肤的穿支血管,根据穿支血管蒂调整皮瓣切取范围。顺腓肠肌纤维走行方向逆行沿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进行解剖,达到受区需要吻合血管的长度。再切开皮瓣的外侧缘,在腓肠肌肌膜下分离,两侧交汇即完成皮瓣的切取。松止血带观察皮瓣血运。

1.2.3 皮瓣缝合和固定

受区彻底清创后,将皮瓣断蒂后转移至受区,显微镜下将依据皮瓣内所含腓肠内侧血管管径大小选择性游离足背血管、跗内或跗外血管进行吻合,必要时可将一伴行静脉与大隐或小隐静脉属支吻合。供区用中厚皮片植皮加压包扎,石膏固定。

2 结果

本组8例皮瓣全部成活,经6~18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皮瓣质地优良,外观满意。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4。

图1 左足2-4趾及足背部分皮肤缺损

图2 右侧腓肠肌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设计

图3 腓肠肌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术后

图4 供区植皮完全成活

3 讨论

3.1 皮瓣的选择

足踝及跟部由于解剖的特殊性,外伤后常出现肌腱或骨骼外露。治疗多以皮瓣进行修复。对于足踝及跟部的创面,临床多选择以腓动脉穿支蒂的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该皮瓣的跨度比较大,皮瓣的远端往往出现部分坏死,而坏死的部分恰好正是临床需要覆盖创面的关键所在。另外,该皮瓣无效蒂比较长,蒂部显得臃肿,影响美观。而对于前足部的创面,以带蒂的皮瓣进行修复存在切取长度和转移距离的限制,不能达到创面。故临床上多选择游离的皮瓣。其中以游离的股前外侧皮瓣为首选。但游离的股前外侧皮瓣虽不带深筋膜,并根据术中穿支分布的类型进行皮下脂肪组织的修剪,但为了保证皮瓣的成活,部分皮瓣仍带有较厚的脂肪组织,外形臃肿,而且往往需要多次手术整形,给患者带来精神和经济上的负担。

3.2 选择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有以下优点

a)血管穿支较恒定,血管蒂长,厚度适中,质地相近,修复后外形美观,不损伤供区肢体主要血管。b)修复足部缺损时,可在同一麻醉、同一术野内进行。c)腓肠内侧动脉穿支为肌皮穿支,可携带部分腓肠肌形成肌皮瓣,用以填塞受区的死腔。血供丰富,切取方便,同时也增强了抗感染的能力。d)由于小腿后侧组织比较松弛,供区切取范围在5 cm可直接缝合。e)手术方法简单,组织损伤小,便于开展。腓肠内侧动脉从腘窝发出后,行程2~5 cm后,进入腓肠肌内侧头肌纤维深层,顺肌纤维方向分离比较容易。由于切取是腓肠内侧动脉穿支,根据受区血管条件选择性分离到一定长度即可,不必向深层分离,供区肌肉损伤小。

3.3 该皮瓣不足之处

a)不带有皮神经,感觉功能恢复差。但对于足背组织缺损的修复,临床要求相对较低。潘佳栋等[1]实践中34例有9例在切取皮瓣时发现穿入皮瓣的皮神经,并将该神经与相应的神经进行吻合。但有时切取的皮瓣较小,在手术中发现穿入的皮神经比较困难;另有些是“过路”神经吻合后临床效果也不明显。b)皮瓣切取不宜过大。

3.4解剖基础

腓肠内侧动脉是营养腓肠肌内侧头及其表面皮肤的主要血管[2],存在1~2支,均由腘动脉发出,经过2~5 cm行程后,进入腓肠肌内侧头肌纤维深层,与支配腓肠肌的运动神经伴行。在肌肉中腓肠内侧动脉呈现树叉状分为2~4支二级分支血管,沿途发出营养肌肉和腓肠肌表面皮肤的肌皮穿支血管,肌皮穿支有1~5支,距离小腿后正中线的距离为0.5~4.5 cm。其中2支比较粗大,分别距离腘窝水平线约8 cm和15 cm。腓肠内侧动脉管径为2.0 mm,与足背动脉管径相近,一般有两条伴行静脉,其中一条管径较大,约为4.0 mm,另一条较细。

3.5 在切取该皮瓣时要注意以下几点[3]

a)检查受区情况,明确创面周围血管的损伤情况,特别注意检查跗内、外血管情况,因多数与其进行吻合。b)静脉情况尤其重要。该皮瓣伴行静脉通常有两根,而且一根较粗,口径约4.0 mm,与足背浅静脉吻合,另一与伴行静脉进行吻合,以维持皮瓣的静脉回流。c)在解剖腓肠内侧血管时,顺肌肉走形方向实施锐性分离,同时根据受区血管条件选择性分离到一定长度即可,不必向深层分离,分离太多的肌肉势必造成了腓肠内侧肌的血供障碍。由于较完整的保留了腓肠肌内侧头,这样对小腿的外形和功能无明显影响。

由于实施该皮瓣治疗患者的例数比较少,能否同期进行浅筋膜的修剪还需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潘佳栋,王欣,梅劲等.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皮肤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2,35(2):93-95.

[2]唐茂林,徐永清,张世民.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44-246.

足部组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男6 例, 女2 例, 年龄18~54 岁。病因:交通事故伤5 例, 机器绞伤2 例, 压砸伤1 例。修复足背3 例, 足底2 例, 足底合并外侧足背2 例, 足底合并内侧足背1 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肌腱等组织外露, 皮肤缺损面积23 cm×10 cm~26 cm×14 cm。切取皮瓣面积最小25 cm×11 cm, 最大28 cm×13 cm, 均采用择期修复。

1.2 手术方法

选择硬膜外麻醉, 上止血带, 彻底清除创面肉芽及周边瘢痕组织, 严格扩创, 按皮肤缺损的范围调整切取皮瓣的大小, 皮瓣的切取应比受区放大15%~20%。皮瓣设计, 以窝中点至跟腱与外踝连线的中点为轴心线, 皮瓣旋转轴点最低可在外踝后上方3~4 cm, 根据受区面积及形状在皮瓣轴心线上设计皮瓣。皮瓣近端可在横纹下1~2 cm。在窝下作纵行切口,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直达深筋膜下间隙, 将腓肠神经和小隐静脉切断, 包含在皮瓣内。在深筋膜下间隙由近及远向皮瓣蒂部解剖。按设计划线, 做蒂部皮肤切口, 保留1~2 cm宽的皮桥, 在真皮下向两侧各游离1~2 cm, 使腓肠神经小隐静脉筋膜蒂的宽度在4~5 cm。至蒂部时应特别小心, 辨清腓动脉在外侧肌间隔发出的最远侧穿支, 防止损伤。除蒂部外完全把皮瓣游离后, 放松止血带, 观察血循环, 一般1 min内皮瓣末端即有鲜红渗血。将皮瓣旋转180°经明道转移至受区, 供区游离植皮闭合创面。术后石膏托固定制动。

2 结 果

本组8 例, 术后随访6个月~1.5年, 6 例术后皮瓣全部存活, 2 例术后皮瓣远端有1~2 cm皮缘坏死 (经换药后创面愈合) 。因切取皮瓣面积较大, 供区均采用游离植皮闭合供区创面, 供区均一期愈合。

3 讨 论

足踝部严重创伤后骨、关节、肌腱外露, 创面难以愈合, 如关节挛缩、瘢痕增生常影响足、踝的功能。临床上常采用吻合血管的皮瓣移植或行小腿内、外侧岛状皮瓣修复, 手术操作较复杂且损害下肢主要的血管。近年来我们在应用腓肠神经血管蒂逆行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的基础上, 通过改进切取皮瓣的方法, 使切取皮瓣面积更大, 满足了足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修复。该皮瓣手术操作简单, 无需吻合血管, 成活率高。皮瓣厚薄适中, 修复足部创面不臃肿。本组8 例病人, 6 例术后皮瓣全部存活, 2 例手术后皮瓣远端有1~2 cm皮缘坏死 (经换药后创面愈合) 。足踝功能恢复良好。

外踝与足跟之间血管网密集, 有腓动脉与胫后动脉的交通支、腓动脉外踝后上穿支及外踝后动脉[2], 所以在切取皮瓣时为保证皮瓣的血供, 皮瓣的筋膜蒂应尽可能宽, 一般在4~5 cm。增加皮瓣蒂部筋膜宽度, 即增加了蒂部血管的数量, 保证了皮瓣动脉血供, 也利于静脉回流[3]。该皮瓣最大切取面积尚不能确定, 1998年戴善和等[4]报告皮瓣最大切取面积不宜超过12 cm×17 cm。本组皮瓣最大切取面积为28 cm×13 cm。修复整个足底及部分足背, 术后皮瓣血运良好。

足跟和踝部皮下组织少, 弹性差, 其容量有限, 不能通过4~5 cm宽的筋膜蒂, 为保证皮瓣蒂部宽松不影响血液循环, 在做皮瓣蒂部皮肤切口时保留1~2 cm宽的皮桥, 在真皮下向两侧各游离1~2 cm, 保证皮瓣蒂宽4~5 cm。转移皮瓣开放蒂部隧道并向两侧稍游离, 皮瓣蒂部创面可以直接缝合, 不需游离植皮。

大部分文献报道,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旋转点在外踝上5~7 cm。我们在临床解剖中发现腓动脉穿支有2~3支, 最低起点在外踝尖上2~3 cm。本组有3例因修复前足, 皮瓣的最低旋转点在外踝后上方3~4 cm。我们认为, 该皮瓣蒂部旋转点的选择不低于外踝后上方3~4 cm, 切取该皮瓣是安全的。

参考文献

[1]杨文彬, 杨珂.腓肠神经血管蒂逆行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3, 28 (4) :341-342.

[2]侯春林, 顾玉东.皮瓣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676-677.

[3]王肃生, 梁刚、张志华, 等.大面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6, 29 (1) :14-15.

足部组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 . 1一般资料

本组5例 , 男4例 , 女1例 ; 年龄2 6 ~47岁, 平均27. 4岁。受伤原因: 滚压伤3例, 碾挫伤2例。 受伤部位: 右手4例, 左手1例。伤情: 手部皮肤从腕关节水平逆行套脱至远侧指节关节处2例, 皮肤完全撕脱2例, 手部皮肤从手掌、手背近侧1/3处逆行套脱至远侧指节关节处1例。拇指骨关节肌腱完全存在4例, 末节缺损1例; 2 ~ 5指中末节指骨毁损3例, 指骨完整存在2例。以上病例均为全手套状撕脱的皮肤已毁损、缺失者或无法通过修复血管建立撕脱皮肤血运的患者。手术时间为伤后3 ~5 d。

1. 2术前准备

入院后急诊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腹部超声。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加腰部硬膜麻醉或实施全麻, 急诊手部彻底清创, 创面予以VSD或在同侧腹部作袋状皮瓣, 将清创后的手掌、手背和手指埋于其内保护, 皮肤间缝合。

1. 3组合形式

带足背皮瓣的甲瓣 + 对侧第2趾带足背皮瓣 + 同侧股前外侧皮瓣3例, 带末节趾骨及足背皮瓣的甲瓣 + 对侧第2趾 + 同侧股前外侧皮瓣1例, 双侧带足背皮瓣的甲瓣 + 同侧股前外侧皮瓣1例。

2 结果

本组5 例15块移植组织全部成活, 供区创面一期愈合4 例, 1 例右足甲瓣切取后供区创面植皮部分坏死, 经清洁换药愈合。通过6 ~ 18 个月随访, 平均12 个月, 手功能按ATM标准评分[1], 优3 例, 良2 例, 手部外形比较满意。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 ~ 6。

3 讨论

3. 1组织损伤的特点

套状撕脱伤手的深部组织如骨骼、肌腱、关节等一般都捻挫不严重, 但皮肤可以是完全性撕脱, 从腕部开始撕脱到手指部, 也有将末节指骨经远侧指间关节处连同皮肤一同撕脱。皮肤撕脱的层次, 在前臂、腕部和手背多在深筋膜浅层撕脱, 手掌部多从掌腱膜的浅层撕脱, 而手指部的皮肤则在屈肌腱鞘和伸指肌腱的浅层撕脱。在手掌部由于坚韧的掌腱膜的保护, 位于其深层的神经血管不被损伤, 而位于手指部的神经血管束多随同皮肤一起撕脱。因此在手掌和手背部的软组织多仍有血液循环存在, 而在手指部虽仍有少量的皮下组织、肌腱、腱周等组织存在, 但由于供应这些组织的血管随同皮肤一并撕脱。结合损伤的特点, 如何在修复创面的同时兼顾重建手部的功能, 且使功能最大化成为治疗的焦点。

3. 2治疗现状

目前, 对于全手套状撕脱的皮肤已毁损、缺失者或无法通过修复血管建立撕脱皮肤血运的患者, 治疗方法比较多。韦加宁[2]先经彻底清创, 咬除拇指末节基部以远及手指中节远端指骨, 分别将伤指插入腹部皮下, 术后6 周取出附有腹部脂肪组织的手指, 经修剪取中厚层皮片间隔戳孔覆盖手掌掌背侧创面, 再用中厚层皮片做成皮套套入各伤指加压包扎。李长青等[3]采用真皮下血管网的腹部瓦合皮瓣治疗。以上两种方法均等到无血液循环的手或手指创面经过肉芽组织覆盖毛细血管的再生, 将手以游离植皮、腹部带蒂皮瓣移植或二者结合消灭创面。因手术次数多, 治疗、恢复的时间长, 很难恢复手部感觉。特别是当创面脂肪组织附着差致皮片成活不良, 将导致瘢痕挛缩, 严重影响外形和功能。同时由于手指在腹部制动时间较长而继发关节的强直, 术后恢复的功能差。故仅为一种消灭创面的方法而已。寿奎水等[4]实施甲瓣或带足背皮瓣的甲瓣修复拇指皮肤套状撕脱, 2 ~ 5 指和掌背手背侧应用1 ~ 2 块较大面积的游离皮瓣移植修复, 术后呈棉手套样手, 手部拇指得到“解放”, 由于术后早期可进行功能锻炼, 手部的功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臃肿的组织特别是掌侧占据了一定的“空间”, 减少了手指对掌时所持握的内容。有的还需再次手术修剪整形, 对有要求分指者还需择期行术进行。大部分分指患者手部功能不令人满意。芮永军等[5]切取一侧带末节趾骨的甲瓣与同侧第2 趾一并移植再造拇指及食指, 切取对侧第2趾移植再造中指, 切取2 块较大面积皮瓣移植覆盖手掌掌、背侧及指蹼并修复虎口。采用血管串联或并联吻合方法重建血液循环。手术难度大, 要求高, 最大程度保留手指个数, 但由于皮瓣的臃肿显得再造手指相对较短, 一定程度影响手部功能, 同时对足部的损害也较大。刘茂文等[6]采用2 块带大面积足背皮瓣的甲瓣或第2 趾 ( 甲皮瓣) 及第2、3 趾 ( 甲皮瓣) 移植再造修复。术后呈足趾样手指, 仅恢复手的对捏功能, 两足供区均为植皮瘢痕, 部分有挛缩改变, 对足的功能有一定的损害。俞云泉等[7]参阅《中华手外科杂志》近10年对于全手套状撕脱伤的治疗方法与疗效的文献, 得出实施游离甲瓣联合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的方法, 效果理想。显然, 如何选择对这类损伤的修复方法直接影响手部功能恢复的程度。笔者在治疗上应用带足背皮瓣的甲瓣或带足背皮瓣+ 末节趾骨的甲瓣修复拇指创面, 食指在保留指浅屈肌止点以远剪切, 以对侧带足背皮瓣的第2 趾再造, 3 ~ 5 指在保留指浅屈肌止点以远剪切并指后以同侧一期修薄的股前外侧皮瓣覆盖创面。这样就将拇指、食指分别从过去治疗的皮瓣内“解放”出来, 保证了拇、食指的长度的同时将拇、食指指蹼的深度和宽度加大, 最大化的保留了拇、食指, 使手部的功能也得到最大化的保留。同时以不带筋膜且一期修薄的股前外侧皮瓣[8]覆盖3 ~ 5 并指和余下的手掌、背侧创面, 该皮瓣切取面积大, 能保证对创面的绝对覆盖; 血管蒂长, 便于血管的吻合和“协调”, 可操作性强, 保证了手术的成功率;由于该皮瓣不带筋膜, 就像衣服减掉一个“衬里”一样, 减少了皮瓣的厚度, 切取后皮瓣组织的柔韧性明显增加, 便于术后手功能的恢复。同时保证了供区筋膜的完整性, 便于植皮, 也不存在肌疝的形成。不带筋膜, 便于皮下脂肪组织的修剪, 厚度可达到3 ~ 5 mm, 外形美观, 免于再次手术修整, 同时也避免了由于再次手术修整, 造成对皮瓣术后刚建立的皮瓣感觉的破坏。而且该皮瓣带有股前外侧皮神经, 修复术后保证了手部“尺侧半”皮肤的感觉, 有利于手部功能的康复。

3. 3 治疗中应注意的几点

3. 3. 1清创术是手术的关键

清创不彻底, 遗留坏死组织或发生严重的感染, 延长治疗时间的同时也影响术后功能的恢复。第2 ~ 5 指以剪取指浅屈肌止点以远为标准。清创后手在腹部袋状皮瓣内保留时间不超过5 d。时间过长影响关节功能的恢复。

3. 3. 2组织块血管神经的搭配吻合是手术成活的关键

在手术切取带足背皮瓣的甲瓣或带足背皮瓣+ 末节趾骨的甲瓣以及带足背皮瓣的第2 趾时要细致的解剖, 将足底深支和足背动脉完整地保留在组织内, 尽可能保留多的分支。吻合时可根据血管口径的大小将第2 趾的跖背或足背动脉与甲瓣的足底深支吻合。甲瓣的足背动脉与手腕部桡动脉切断后远端进行吻合。近端与股前外侧皮瓣内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进行吻合。在多块组织组合移植中, 静脉回流比动脉供血系统更为重要。为了保证游离组织成活和减少组织肿胀, 尽可能多的吻合静脉血管。供吻合的回流静脉有头静脉、贵要静脉及其属支、桡动脉的伴行静脉。笔者是将足母甲瓣的大隐静脉与头静脉吻合, 足背动脉的伴行静脉与桡动脉的伴行吻合。第2 趾的大隐静脉与头静脉或贵要静脉的属支吻合。股前外侧皮瓣内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伴行静脉与贵要静脉或属支吻合。这样保留了尺动脉的完整性, 保证了掌深弓的完整性和桡动脉远端的血供的“流畅性”。对于严重的撕脱伤可能损伤掌浅弓, 由于掌深弓的位置特点可免于损伤。尺动脉和掌深弓的完整就成为多元组织移植成活的“生命线”。甲瓣的腓深神经、第2 趾的腓浅神经以及股前外侧皮神经分别与桡神经、尺神经或其浅支吻合。

3. 3. 3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完善的术后护理

周密的术前准备和手术设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多块组织的移植, 手术时间长, 风险比较大, 反复和患者或家属进行沟通求得理解。同时需要合理进行人员搭配, 供、受区安排技术娴熟的术者进行。手术完成不是治疗的结束, 而是开始, 组织严密的护理计划, 如术后组织或组织瓣色泽、张力、温度、毛细血管反应的观查, 术后镇痛、室内温度的控制, 患者心理疏导等。

3. 3. 4术后功能的康复

术后7 ~ 10 d, 随着组织瓣侧支循环的建立和血供的稳定, 可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手指功能的锻炼。

笔者认为, 带足背皮瓣的甲瓣或带末节趾骨+ 甲瓣+ 足背皮瓣联同对侧的第2 趾及一期修薄的股前外皮瓣修复全手套状撕脱 ( 撕脱的皮肤已毁损、缺失者或无法通过修复血管建立撕脱皮肤血运的患者) 是理想的方法。

只是此类手术例数比较少, 在血管存在变异的情况下如何切取和有效的搭配吻合, 还需进一步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潘达德, 顾玉东, 诗德, 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0, 16 (3) :130-135.

[2]韦加宁.韦加宁手外科手术图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26-137.

[3]李长青, 费起礼.腹部“S”型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多手指套状撕脱伤[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0, 14 (1) :53.

[4]寿奎水, 施海峰.一期修复全手脱套伤后的功能分析及最佳术式[J].中华手外科杂志, 1999, 15 (1) :23-25.

[5]芮永军, 许亚军, 张全荣, 等.五块游离组织组合移植修复手脱套伤[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7, 30 (4) :258-260.

[6]刘文茂, 冯承臣, 杨殿玉, 等.双侧带足趾趾蹼的足背皮瓣组合移植治疗全手皮肤套状撕脱伤[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1, 17 (3) :198-199.

[7]俞云泉, 王明礼.全手皮肤套状撕脱伤的治疗[J].中华手外科杂志, 1995, 11 (2) :121-122.

足部按摩治疗高血压 篇5

发病因素主要跟性别、内分泌失调、饮食偏好、高血压家族史等有关。临床上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1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和测量要求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非同日3次以上测得的血压大于或等于18.7/12.0kpa (140/90mm Hg) 时可以诊断为高血压, 再根据血压增高的水平, 可进一步分为高血压1, 2, 3级。请见下表:

注: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属于不同分级时, 比较高的作为标准。

上述高血压的诊断必须在非药物作用状态下两次或两次以上非同日多次重复血压测定所得的平均值为依据, 偶然测得一次血压增高不能诊断为高血压, 必须重复和进一步观察。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血液流变学和血糖的检测。

2 高血压的危害性

高血压通常没有症状, 少数人可能有头晕, 鼻出血或头痛等症状。然而很多病人即使患高血压多年, 甚至血压很高, 仍然不会感到不适。所以, 高血压的更大的危害在于它是“无声杀手”, 高血压是脑卒中和冠心病的罪魁祸首。近年来的统计显示我国死亡人数将近一半的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因此, 控制血压对于预防脑出血和冠心病有着重要意义。笔者从临床上通过一些手法的运用达到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作用。

3 按摩方法

3.1 临床资料

患者70例, 年龄25~56岁, 其中男性52, 女性18例;Ⅰ级高血压有56例, Ⅱ级高血压有13例, Ⅲ级有1例;病程最短者1年半, 最长5年;有52人伴有不同程度的失眠。经治疗后痊愈50例, 有效19例, 无效的1例。

3.2 手法操作

3.2.1 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取仰卧位, 单腿自然伸直。术者先用拇指揉足部高血压点 (大趾趾跟粗横纹中央处取穴, 双穴) 1~2分钟, 然后拇指由轻到重按压高血压点3~4分钟, 再用拇指揉足部高血压点1~2分钟, 按完一侧再按一侧。施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得气感, 按压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初次治疗患者力度适中, 避免强刺激。

3.2.2 揉搓、分推足底部, 揉按肾上腺区、肾脏区、涌泉穴、里内庭、申脉、昆仑等轻手法, 使大脑皮层抑制, 精神放松。

3.2.3 术后让其休息10分钟, 一般能降10~20mm Hg。

3.2.4 按摩程序:先左后右或先右后左均可。每天按摩2次, 每10天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天。

4 讨论

高血压临床症状是以眩晕、头痛为主, 有鉴于此,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的眩晕、头痛范畴。据《内经》记载:“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肾虚则头重高摇, 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认为本病的眩晕与肝肾有关。《千金方》指出:“肝厥头痛, 肝火厥逆, 上亢头脑也。”“其痛必至巅顶, 以肝之脉与督脉会于巅故也……肝厥头痛必多眩晕”。认为头痛、眩晕是肝火厥逆所致。《丹溪心法》说:“无痰不眩, 无火不晕。”认为痰与火是引起本病的另一种原因。

祖国医学认为, 本病可由七情所伤、饮食失节和内伤虚损等因素所引起。特别是精神因素如长期精神紧张或恼怒忧思, 可使肝气内郁, 郁久化火, 耗伤肝阴, 阴不敛阳, 肝阳偏亢, 上扰头目。肝肾两脏关系密切, 肝火也可灼伤肝肾之阴, 形成肝肾阴虚, 肝阳偏亢。在现代社会, 人的工作、家庭、经济压力大增, 精神因素引起的高血压成为一大顽疾。中医按摩是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方法, 通过手法能消除精神紧张、调节内分泌、改善血液循环、提高血管弹性、减少血液阻力和使血液再分配等作用。从目前大量的临床观察报道来看推拿治疗高血压的疗效是肯定的, 但从临床上数据分析对精神因素引起的高血压效果最好, 但对于其它原因引起的高血压, 除了按摩外, 还要服用中西药治疗, 特别是Ⅲ级高血压。

关键词:高血压,足部按摩治疗,穴位

参考文献

痛风病的足部X线表现分析 篇6

关键词:痛风病,足部,X线

痛风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 由于嘌呤代谢障碍, 体内产生尿酸过多而导致痛风性关节炎, 目前, 因饮食结构的改变及运动减少等原因, 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其临床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足部或下肢关节疼痛, 血液检查为高尿酸血。若高尿酸血持续长期存在, 则尿酸盐沉积于关节周围及皮下组织、骨骼与尿路等引起病变, X线可检查出的。

一、资料与方法

27例病例中全部为男性, 最大年龄80岁, 最小35岁, 病程长短不等, 以关节突然疼痛、局部红肿、压痛、疼痛剧烈、间断性、阵发性夜间发作为其性为临床特征, 在每次发作间期可无症状, 本组病例均发生在第一跖趾关节处, 左足l8例, 右足9例, 其中7例痛风结节破溃且流出似石灰白色或乳白色分泌物。实验室检查:全部病例血清尿酸盐测定在600mol/l以上。

二、结果

x线表现:3例只显示关节内侧软组织肿胀, 骨质无明显改变, 其余跖趾关节处均可见大小不等小囊状, 穿凿样骨质缺损区, 破坏区直径内数毫米至2厘米, 骨质缺损的边缘为圆形或半圆形, 且边缘不规则呈花边状, 破坏广泛的可形成连续弧形或蜂窝状, 其中有12例软组织内可见结节影。l5例关节间隙不同程度狭窄, 3例关节发生骨性僵直。

三、病理分析

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关节的软骨、滑囊, 关节周围的韧带、腱鞘, 以及皮下组织、肾和心瓣膜等组织中, 形成痛风结节, 是痛风的主要病理基础。由于尿酸盐的机械性及化学性刺激, 而造成其周围组织坏死及炎症性反应。同时合并肉芽组织形成及异物巨细胞的出现, 坏死组织和尿酸盐共同形成结节的中心, 连同其周围的异物反应, 轻度炎症反应和纤维改变而形成整个结节, 痛风结节大小不一, 有几毫米到几厘米, 邻近表皮者可破溃流出尿酸盐分泌物, 如白色团粉状。构成关节的软骨、胶原、骨组织皆易受累, 尿酸盐可沉着于滑膜, 由此又可进入滑液, 由于炎症刺激, 而有血管翳形成于肉芽组织上, 当这些改变扩展, 波及到关节软骨下骨部时, 骨组织即被尿酸盐所代替而出现骨破坏, 痛风结节不仅可出现在滑膜, 关节软骨及骨, 也可出现关节囊、韧带、软骨下方的骨髓, 甚至可见于肌肉内。当关节广泛受累时, 关节腔将被纤维性血管翳所充填, 后来, 这些血管翳可骨化或钙化, 而导致关节强直。

四、讨论

妇科腹部手术后足部保健的体会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32例均为我院妇科在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腹部手术的患者。年龄36~74岁, 平均年龄42.5岁。卵巢囊肿行附件切除术6例, 子宫全切术7例, 子宫次全切除术9例, 子宫肌瘤手术11例。所有病例既往均无胃肠道溃疡病史, 手术时采用联合硬膜外麻醉的方式。

1.2保健方法

1.2.1于手术的前一天晚7时, 嘱患者口服200ml硫酸镁 (25%) , 2.0~2.5小时后再次饮用葡萄糖1500ml (5%) 。嘱患者术前12小时内应禁食, 4小时内禁水, 以做好术前肠道的准备。

1.2.2温水泡脚法准备3500ml左右水温在35~40℃的温水, 协助患者将双足放在温水中后, 水面的高度必须泡过足背。时间不少于15~20分钟, 体质较好者可延长时间, 反之, 因人而宜的缩短时间。

1.2.3足心热滚动法准备2个玻璃瓶 (250ml装) , 灌入50~55℃的温水在玻璃瓶里, 在患者的双足心处放置, 用清洁干燥的毛巾包裹好瓶子, 指导或协助患者将双膝抬高后再屈膝用力使玻璃瓶在足心处来回滚动, 每日2~3次, 也可4~5次, 每次15~20分钟。

1.2.4足部穴位按摩在反射区域选取肝经的太冲、中封、行间、大敦, 脾经的隐白、太白、大都、商丘, 肾经的复溜、涌泉、太溪、然谷, 膀胱经的至阴、束骨、通谷、京骨、昆仑, 胆经的临泣、窍阴、侠溪、邱墟, 胃经的陷谷、厉兑、解溪、冲阳等敏感穴位进行按摩, 根据患者情况选用反射区的点, 用单指扣拳法, 灵活的进行推、压、滚等按摩方法。

1.2.5注意事项

1.2.5.1温水足浴的水温必须保持在35~40℃, 即能增加足部的敏感性又能在操作中避免烫伤。根据足心部所对应的结肠部位的解剖位置, 分别刺激双足心中间的横结肠位置, 左足心外侧的降结肠位置, 右足心外侧的升结肠位置。使足部反射区域的足心热滚动操作达到促进肠蠕动的目的。做足心热滚动时为了避免操作中烫伤, 水温绝对不可超过60℃[1,2], 不过还有极小数患者对热的敏感程度来决定水温。

1.2.5.2做足部按摩取穴时要与针灸取穴有所区别, 反射区域只是一个区域的范围, 而不是一个穴位的小点。了解和掌握每例患者对热的敏感程度, 在按摩时, 要准确找到反射区域的位置, 手指按摩的力量要缓慢地渗入、抬起, 要有一定的节奏进行, 不可忽轻忽重, 也不能时快时慢, 要保证按摩的准确性。

1.2.5.3必须遵循“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的原则, 掌握按摩的补法和泻法运用, 对于身体素质较好的且属实证的患者可采用略强一些的刺激手法;对身体虚弱病情又重的虚证患者手法要用弱刺激[3], 但需要延长治疗的疗程, 方能逐渐恢复机体内部机能。

2体会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和腧穴, 包括在脚上的许多穴位。证实了足部反射区按摩或热滚动法是我国中医学的宝贵遗产, 指出了脚部的许多敏感反应点与人体内脏器官的关系。

足部是人体的缩影, 也是人体的第二心脏。足部反射区位于膝部以下, 不仅仅限于足的底部。足的足背、足底, 足的外侧和内侧以及小腿均遍布着反射区。

足部反射区按摩或热滚动疗法可采取按、压、推、揉、滚等操作方法对反射区产生的刺激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失衡, 有助于健康和调理疾病。此方法易操作、无副作用而且效果显著。在妇产科腹部手术后早期使用足部反射区按摩或热滚动这种疗法, 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刺激相应的器官, 对身体起到保健作用;按摩足部某些反射区域时, 不仅能促进足部血液流动的速度还能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 促使全身各个器官功能得到恢复[4]。

按摩或热滚动时所取的穴各自有功用, 丘墟穴、大敦穴使风气生发;太冲穴生风燥湿;行间穴缓解上逆的腹气;中封穴化气息风;隐白穴调统血, 扶温脾, 温厥升阳, 清心安神;大都穴位能缓解腹胀、胃痛、便秘;太白穴生发肺阳;商丘穴能祛湿保脾, 通肠调胃;涌泉穴能清气散热, 固本根培元气;太溪穴能壮肾滋阴;壮节强筋;足临泣穴运风化气, 冷水降湿;解溪穴伸筋活络, 化痰清胃;冲阳穴化痰和胃, 宁神通络;陷谷穴止胀气除满痞;内庭穴可清胃热散积滞;厉兑穴润燥热、清肠胃之火。

双足是身体中最为发达的部分之一, 即承受着全身的重量又要担负行走的任务, 它有丰富的关节、肌肉、肌腱、骨、韧带、筋膜、神经等组织。足部反射区域中存在着各脏腑和器官许多的信息, 刺激足部反射区域的各个敏感点, 脏腑器官的某些不适感可以得到缓解或减轻。按摩或热刺激足部反射区具有促进器官组织新陈代谢的作用[5]。能明显改善各反射区的血液循环, 由于足部反射区域保健法易操作、无副作用, 不易出偏差或事故, 所以是一种比较安全的临床护理保健方法。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 对妇科腹部手术后恢复胃肠道功能的护理中做足部反射区按摩或热滚动法得了良好效果。

摘要:妇科腹部手术多在盆腔, 手术需经过腹部, 此类手术对胃肠有较大的刺激性, 胃肠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在所难免, 手术时由于麻醉的暂时性抑制, 致使术后出现暂时性的胃肠蠕动减慢, 甚至胃肠蠕动消失而发生肠麻痹。足部反射区理论认为, 对应人体脏腑器官在足部都有对应的反射区, 按摩手法来刺激反射区时, 便可调节人体的对应机能, 能达到自我保健治病及防病的目的。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人民已经重视足部反射区保健法, 对全足进行足心热摩滚动和按摩保健, 是一种刺激经络的物理疗法, 可以使机体内部的各种调节机制得以调整, 各器官脏腑所有的潜在功能被激发出来, 提升机体自我修复和自卫的能力, 成为有机运转协调的整体。

关键词:妇科腹部手术,足部反射区,保健

参考文献

[1]张奡, 荆勇, 张铎.足部反射区保健促进妇科手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临床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4:154.

[2]钟钟义.足部大脑反射区阳性体征诊治大脑损伤后遗症一例[J].双足与保健, 2002 (5) :25.

[3]丁海英.妇科腹部手术后足部反射区保健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25:631.

[4]刘莉, 区爱武, 林蕾, 等.足部保健对妇科腹部术后病人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 2003, 11:861.

上一篇:网球选修课下一篇:名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