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提问的技巧(精选10篇)
高效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1
注重课堂观察,是听评课的主要手段。而打造高效课堂则需要注意课堂提问的技巧。课堂提问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对所提出的问题谈出自己的看法,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双边活动。我认为课堂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材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一方面,在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也能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另一方面,毕竟中学生的思想还不太成熟,需要一个很好的组织者来促进其学习,且中学生普遍存在一种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就是比较优秀的学生也存在着“思维的惰性”,而教师的提问,可以体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把握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以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课堂提问的技巧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如《我不是一个好儿子》一文,开篇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不是一个好儿子?文章从哪些方面写出我不是一个好儿子?这一番提问,能激发学生对本文学习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
(二)因人因文而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人而异就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对文本产生兴趣,在思考中逐步提高阅读和思考能力。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决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找到关键问题的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叫“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在讲解《祝福》这一课时,有教师为抓住关键问题这样提问:“如果我们把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画成十幅图,你能否给十幅图各起一个标题?”我认为这样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因为这样,一下就把祥林嫂一生整理了一下,为后面分析作了一个充分的准备。
(三)难易适度,注意科学性
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提出的问题既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又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的。过难或过易的问题都会使人失去兴趣。如:讲授《雷雨》时,教师把一个概括性的问题喜剧的冲突,分解成具体可行的几个小问题,几个人物之间的冲突,让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频率恰当,节奏和谐
目前的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着这样两种现象:高频率和高节奏的提问;低频率和低节奏的提问。高频率和高节奏的提问表现在:教师的提问一个接着一个,密不透缝,搞得学生穷于应付。这种高频率的提问节奏,形成了师生一问一答的情景,教师追求的只是结果而不是思维过程,这显然不利于学生思维等能力的发展,而且容易造成学生大脑的疲劳。时间久了,学生会感到厌倦。与此相反,低频率和低节奏的提问表现在:教师只提一两个问题。问题提出之后,教师便只是站在前面,间或有些评价性的语言或任由学生发言。按说,学生多说是好事,但若给人一种教师游离之外的感觉,便算不上好事了。以上两种节奏的课,都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一种过紧,一种过缓,不仅缺少错落之美、和谐之美,而且都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提问的密度虽无绝对的标准,但有基本的准则。从学生认知心理发展规律来看,年级越高,教师提问的密度应逐步降低,主要应减少低思维度的提问,保留有思维深度的提问。以课型特点为例,教读课的课堂提问多于自读课,文言文教学多于现代文教学。
课堂提问是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并做出回答的信息双向交流。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获得一定的教学反馈信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所做出的总结、评价或指导使学生对自己的理解认识获得一定的反馈信息,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课文去进行判断推理,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因此,提问既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又有助于学生智力和表达能力的锻炼,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完成了教学任务。
高效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2
【关键词】历史 提问 创建 高效 课堂
我们的教学提问也有巧法,怎样进行巧妙地进行提问也是一项学问,巧妙地提问可以把孩子们的思维激发的活跃起来,能进一步的去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和对知识探究的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我们就会是一个开放的课堂,积极向上的课堂是一个充满活跃氛围的课堂,学生们可以在我们的课堂上有着很好的表现,争先恐后,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这样孩子们有知识的习得,又有思维能力的提高,孩子们还会感到一种愉悦和成功的快感。所以我们要注意的是:
教师要教给孩子们知识,不能是一味的教,还要有导,要有提问和指导,提问的科学性表现在可以叫孩子们去思考问题,领悟所学知识,学生遇到难题了,我们再去给学生讲明白,告知其所以然。所以富有科学性的提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是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要不断的去创新提问的问题和形式,不要把很简单的问题抛向学生们。一是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提问的科学性要高。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历史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规律,没有准备好的简单化提问是要不得的,这是任何一个课堂都必须要避免的,因为这样的问题不足以启发孩子们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多角度、深层 次地考察、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揭示教材中隐含的知识点和内在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与此同时历史所肩负的教育任务你像思想品德的教育,借古讽今的启迪作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形成、陶冶情操等,均不会有较好的落实和发挥。二是要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现在的孩子们的主要任务时紧跟世界形势,思维的现代化才是现实社会要培养的人才要求,没有现代化的人才培养观念,就不会培养出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是一种失误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把思想做彻底的转变,学习新的课程理念,用新的时代的要求,也转变自己的角色,把着重培养和提高孩子们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能力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教学中就要把问题设计的具有很高的技术性和科学性,贯穿于我们的教学始终。三是要把握学生们的心理特征。我们要认真学习心理学,研究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处于高中阶段的孩子们的抽象逻辑思维明显加强,也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时还有一些小小的创新思维,这是要得到鼓励和发扬的。孩子们都是比较喜欢和别人探讨,争论一些问题的,无论对错都是孩子们思考的结果,说明他们开动了脑筋,做到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有了自己的思维,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这是进步,这一点点的进步我们也要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适时地进行大张旗鼓的表扬和嘉奖。这是我们就有机会做到把课堂还给孩子们,突出了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就会变得自自然然,水到渠成,关系就会变得和谐和融洽,这是孩子们进行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一个最好的基础。问号是科学的种子,没有疑问,就没有思考,就没有创新,就不会发现真理,就不会开启科学之门。
下面是我的一些经验的总结,是首先我们要对自己的学生做到了如指掌,依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针对孩子们对知识掌握的不同程度,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提问内容,做到分层次提问。才能获得比较有效的成功。
1.针对相同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提问,得出不一样的效果。
每一个问题都可以从正面侧面等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去思考,要把问题提的有新意,就会取得不一样的教学效果。美国内战教学过程中,直接的问题我没哦有再去向学生们提出,而是变换了形式和角度进行这样的提问: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的最终和结果是什么?有了新鲜感,孩子们就会对课文和要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就会主动的去探讨和思考,不用扬鞭自奋蹄。孩子们认识到了矛盾对立双方的斗争,提高了辩证思维能力;孩子们的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2.教师要善于设置障碍,进一步诱导学生的思维。
我们的目的就是把孩子们的求异思维能力培养到位和提高至一定高度,就要在学习过程中故意设置一些必要的障碍,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孩子们虽然不能及时的得出有效的结论,但是他们的思维能力,多角度判断能力会有所提高。对于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等几次著名的改革对我们今天有什么样的启示?这是孩子们的思维不断地发散、求异,既保持了思维的活力,又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3.层层设问,步步深入。
我们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要分开几个课时或几个步骤才能解决好,这几要求我们的提问也要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步引导,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对于一些史实我们都可以采取这种方法,经过几个小小的设问,再有我们的指导,答疑,孩子们的思维就会步步深入,得出结论的速度就会加快,这些重难点就会变得不再是难点了。
4.复杂问题要迂回设问,在退中求得前进的步伐。
一些问题的解决不是简单的办法就可以办到的,从正面不会有好的效果出现。那我们就要采取非常规的迂回设问的办法,从而达到退中求进的目的。西安事变的教学过程就可以采取这种办法,通过这样的设问,在经过孩子们的认真归纳、分析、综合,其思维顺利地越过障碍,掌握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所包含的知识要素。
5.創设矛盾,激起波澜。
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3
一、化难为易, 易中生趣
在教学中, 有些问题的难度较大, 如果一下子提出一个难题, 学生就一时难以找到答案, 就会对问题失去探究兴趣, 提问本身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这时如果能挖掘问题的内涵, 将难题化解为几个简单的小问题, 在学生回答完之后再略加整理, 问题的答案就水到渠成;而有些问题虽然浅显, 但又涉及解题的需要, 不问不行, 若直接提出这类问题, 学生会感到太简单, 不屑于思考和解答, 所以, 遇到这类问题就要巧设波澜, 巧问精思, 易中生趣, 便于启迪。
二、选好视角, 抓住时机
课堂提问也是一门艺术, 所提问题不仅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力度, 而且要掌握好提问的时机, 提问的时机一旦与教学需要和教学视角相吻合, 则为最佳时机, 也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 教材的关键处, 教材的疑难处, 教材的精华处, 教材的深奥处等都是提问的最佳教学视角;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实现知识迁移或精神分散及有所感悟跃跃欲试时, 是教师提问的最佳时机。
三、方式灵活, 角度新颖
好奇之心, 人皆有之。同一个问题, 老是“旧调重弹”, 再好的时机也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在提问时应采用灵活的方式, 按照教学需要, 提问的方式及内容也要随时变换, 给学生以新鲜感。如, 揭示课题时可采用启发性提问;初读课文可采用疏导性提问;深钻教材可采用探究式提问;单元总结可采用比较性提问;复习巩固时可采用归类提问等。
四、处理答问, 反馈调控
实践证明, 学习者只有吸收信息, 通过反馈和评价, 知道是否正确, 才能顺利学习。如, 教师不及时将评价加以强化, 学生会感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没有受到尊重, 久而久之, 自信和兴趣都失掉了, 这就是失败的开始。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当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全面时, 教师应给学生指明方向, 把问题补充完整;当学生的回答只是浮于文字表面, 不够深刻时, 教师应开拓学生的思路, 加以引导;当学生不能或不肯回答时, 教师要认真分析问题, 降低难度, 消除自卑, 给学生树立自信心, 让学生大胆发言。
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4
注重课堂观察,是听评课的主要手段。而打造高效课堂则需要注意课堂提问的技巧。课堂提问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对所提出的问题谈出自己的看法,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双边活动。我认为课堂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材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一方面,在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也能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另一方面,毕竟中学生的思想还不太成熟,需要一个很好的组织者来促进其学习,且中学生普遍存在一种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就是比较优秀的学生也存在着“思维的惰性”,而教师的提问,可以体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把握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以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课堂提问的技巧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如《我不是一个好儿子》一文,开篇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不是一个好儿子?文章从哪些方面写出我不是一个好儿子?这一番提问,能激发学生对本文学习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
(二)因人因文而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人而异就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对文本产生兴趣,在思考中逐步提高阅读和思考能力。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决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找到关键问题的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叫“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在讲解《祝福》这一课时,有教师为抓住关键问题这样提问:“如果我们把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画成十幅图,你能否给十幅图各起一个标题?”我认为这样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因为这样,一下就把祥林嫂一生整理了一下,为后面分析作了一个充分的准备。
(三)难易适度,注意科学性
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提出的问题既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又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的。过难或过易的问题都会使人失去兴趣。如:讲授《雷雨》时,教师把一个概括性的问题喜剧的冲突,分解成具体可行的几个小问题,几个人物之间的冲突,让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频率恰当,节奏和谐
目前的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着这样两种现象:高频率和高节奏的提问;低频率和低节奏的提问。高频率和高节奏的提问表现在:教师的提问一个接着一个,密不透缝,搞得学生穷于应付。这种高频率的提问节奏,形成了师生一问一答的情景,教师追求的只是结果而不是思维过程,这显然不利于学生思维等能力的发展,而且容易造成学生大脑的疲劳。时间久了,学生会感到厌倦。与此相反,低频率和低节奏的提问表现在:教师只提一两个问题。问题提出之后,教师便只是站在前面,间或有些评价性的语言或任由学生发言。按说,学生多说是好事,但若给人一种教师游离之外的感觉,便算不上好事了。以上两种节奏的课,都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一种过紧,一种过缓,不仅缺少错落之美、和谐之美,而且都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提问的密度虽无绝对的标准,但有基本的准则。从学生认知心理发展规律来看,年级越高,教师提问的密度应逐步降低,主要应减少低思维度的提问,保留有思维深度的提问。以课型特点为例,教读课的课堂提问多于自读课,文言文教学多于现代文教学。
课堂提问是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并做出回答的信息双向交流。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获得一定的教学反馈信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所做出的总结、评价或指导使学生对自己的理解认识获得一定的反馈信息,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课文去进行判断推理,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因此,提问既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又有助于学生智力和表达能力的锻炼,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完成了教学任务。
语文课堂的提问技巧 篇5
因此,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 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 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 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 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 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一、抓住契机, 设置矛盾, 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 不是一开始就兴趣的, 为此, 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 抓住突破口, 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 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 (问题) 时, 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 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 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 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 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 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 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
二、提问变直为曲, 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 启发性就不强, 久而久之, 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 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 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 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 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 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 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 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又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 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 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 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 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 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 在这个时候, 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 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 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 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 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 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因此, 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 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 化难为易, 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 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 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 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 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 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 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 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 学生的实际水平, 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 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 层层深入, 一环扣一环地问, 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如《变色龙》一文, 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 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
四、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 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 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 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 既拓宽思维的空间, 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 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 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竺可桢持之以恒的精神后, 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问”, 让学生想得“深”, 想得“广”, 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 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 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语文课堂的提问技巧 篇6
一、课堂提问存在的误区
课堂提问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 针对相关教学内容, 设置一系列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 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每一堂课中, 教师都会或多或少地穿插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但真正善于提问的教师又有多少呢?目前许多教师对于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误区。
1. 提问过于频繁, 问题数量过多。
我通过调查发现, 一堂40分钟的课, 平均每分钟就问一个问题, 学生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 很少有时间进行思考, 往往是在一个接着一个问题的“轰炸”下, “不假思索”地急于回答和应付。
2. 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
教师常犯的错误是习惯性地重复问题和问题的回答。这种不良习惯把学生训练为只会抓住“重复”的问题而不认真地或直观地注意问题的初次出现。这种习惯会导致大量有意义时间的丢失, 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但这并不是说, 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不能重复问题。如在一个很大的没有扩音设备或扩音设备不好的教室, 或是问题本身较复杂, 有多个层面, 就有必要重复问题。但在大多数情况下, 要避免这种无意义的重复。
3. 总是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问题。
走进学校, 经常听见学生的抱怨:“我的老师从来不点我。”“老师总是喜欢点那几个学生。”从这些抱怨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不满和挫折感。仅向几个 (通常是能力强和学业成绩突出) 学生提问的教师给了大多数学生一个消极的强化:“反正我的学习不好, 老师不喜欢我, 也不会关注我, 尽管玩吧。”久而久之, 这些学生对学业越来越没兴趣, 在课堂上开小差, 从而导致集体斗志的丧失。
4. 控制问题的答案。
你见过这样的课堂没有, 就是教师很认真地提出一个问题, 然后自己回答;或是让学生回答后又打断学生的回答, 自己完成回答;或者是在学生答错之后没有试图启发学生思考就加入了个人的评价。结果, 整个课堂上只能听见教师的观点, 而没有学生的观点, 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对还是错。这些都是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行为。当学生发现老师不让他们完整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时, 他们如何学会思考、形成逻辑思维呢?教师的这些行为往往使学生感到万分沮丧, 学生难以形成自己回答问题的逻辑系统, 从而使学生消极地对待学习。如果确实是问题太难, 教师应该充分地启发学生或留给学生课后思考。
5. 给予学生消极的反馈。
当学生回答只是部分正确或不完整甚至完全错误时, 很多教师仅仅只是简单地说:“你离题了”, “不对”, “不正确”。有些时候, 教师故意出些刁钻古怪的题目让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回答, 当学生答不上来时加以冷嘲热讽, 以示惩罚。实际上, 这都是消极的反馈方式, 会降低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愿望。此时, 教师可以运用启发性策略。如用:“你再仔细想想, 看还有没有要补充的?”“不, 并不全对。”或“你能告诉我是怎样得到这个答案的吗?”这些不带任何消极感情色彩的中性语句。
二、课堂提问组织教学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以上这些做法, 严重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限制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使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的优势得不到体现, 导致的后果令人担忧。有鉴于上述种种后果, 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 充分体现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来组织教学活动, 应当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精心设计课堂, 抓住每个提问点。
(1) 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所谓兴趣点, 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集中学生注意力, 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教师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教师要精心设计一种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产生疑问, 渴望参与活动, 探究问题的答案。教育实践证明, 这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问题情境的创设手段很多, 如故事、对话、投影、音乐、电脑显示等, 这要根据当时授课的时间和情境而定。比如, 导入新课就可以采用故事引入法、悬念法、单刀直入法、出示实物法等, 当然, 这还要根据课文内容而定。
(2) 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 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疑。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 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 不断引导, 使学生恍然大悟, 留下深刻印象。
巧妙的提问, 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 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要善导善控, 必须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当学生真正有了阅读障碍, 需要帮助时, 教师的点拨式提问方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美国心理学家古德曼认为, 阅读仍是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 他将阅读看成是一个选择的过程, 期间包括了感知和理解两个部分的相互作用。
在阅读上, 学生因为知识水平、生活经历、文字理解等方面的因素, 对文章某些内容或词句难以感知和理解, 因此, 了解学生根据其认知水平巧妙设题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向课外知识迁移、拓展, 而太难或太易的问题都起不到如此效果。
2. 抓住提问时机。
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师生情感交流和精神对话的过程。这就是要用教师灵感的火焰去照亮每一个渴求知识的心灵, 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常常迸发出灵感的火花, 并珍惜灵感出现的良辰美景。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努力追求的境界。
当然, 教师的教学灵感必须产生于博学多闻的基础之上, 即所谓“厚积而薄发”, 同时还随时让自己处于一种高度集中、思维异常活跃的“临战状态”, 这样才能使教学灵感发挥到一种“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境界。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 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更具有特殊的任务。
3. 巧设提问内容。
问题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的和重点进行整体考虑, 主要是有难度的综合性问题与细节性的局部问题相结合, 使课堂提问主次分明, 先后有序, 提出的一些问题前后贯通, 相互配合, 以利于促进思考问题, 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一个坡度或者梯度, 这样才能由浅入深。
最后, 教师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和引导。语文新课标指出, 评价要根据总目标和分类目标, 抓住关键, 突出重点, 在保证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 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 促进每位学生的健康发展。
4. 精心研究学生, 做到因材施问。
课堂提问, 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 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 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 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 转而推动每个学生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
5. 精心引导学生, 学会提出疑问。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掌握方法,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敢问”“会问”, 善于“发问”。学生自己经过深思后, 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才是最有思考价值的。教师更要科学地运用“无错原则”来评价学生的每一次发言, 比如一句口头表扬, 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 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 都可以树立起他们的自尊、自信, 帮助他们驱逐心灵上的阴云, 使整个教学过程沉浸于一种和谐、纯洁、疏朗的氛围中, 从而展开思与想的碰撞, 心与心的接纳, 帮助学生产生一种质疑、批判的勇气, 富于想象力的创意, 新颖的观点。
总之, 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加强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十分重要。一堂课中一个巧妙的提问, 常常能收到“点击关键, 一问传神”的效果。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 优化课堂结构, 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 显现教师的教学魅力, 奏出最美妙的乐章。
参考资料:
摘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组织的一种主要形式, 是促使教学目标达成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得当的课堂提问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自觉自愿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从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为此, 教师应从问题设计目标, 提问表述, 学生已有认知、心理水平和思维过程等方面分析、对比多种提问方式, 从而进行有效提问。
关键词:课堂提问,误区,提问技巧
参考文献
[1]孟献华.促进课堂有效提问的视角分析.中小学教育, 2005, 7.
精巧提问——高效课堂的保证 篇7
如何优化课堂提问,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要掌握提问原则
课堂提问原则有:目的性原则、启发性原则、集体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趣味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就是所提问题必须围绕教学目的, 为完成本课堂教学任务服务;启发性原则, 即设问富有启发性,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启迪学生联想所学的知识, 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集体性原则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设问, 切忌偏难问题;趣味性原则是设问要新颖富有吸引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要讲究设问的适用性
教师应熟悉和钻研教材, 根据课本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学生学习的关键处设问:
1. 复习旧知识应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复习旧知识的目的不仅是为引起学生对有关知识的记忆, 为理解新知识做准备, 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特别是后进生的学习热情.因此, 在组织基本训练时要面向全体学生, 多对后进生设计一些判断性问题, 多帮助他们复习旧知识, 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 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新知识的自信心, 产生“我能学、我要学、乐于学”的内驱力.如笔者在教学完五年级下册中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这一内容后, 出示了7和11, 4和10, 8和16, 1和100这四组数, 提问:这几组数中有哪几组数是可以直接找到他们的最大公因数的?以此来复习“有倍数关系”“互质关系”, 如何很快地找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这样设计, 学生能在复习旧知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 传授新知识, 应问在知识易迁移处
清晰地掌握与新知识有直接逻辑关系的旧知识是顺利地产生知识迁移的保证, 让同学来“引路”使后进生也能顺利地实现理解思路和语言表达上的迁移.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时, 我首先复习了两个内容, 一是把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通分;二是计算两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这一步, 既是巩固了旧知识, 也是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的必不可少的知识内容.复习之后, 我出示了两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试题, 问学生:不同分母的两个分数能直接相加减吗?老师创设了这一问题情境, 引发了学生去探索的欲望, 学生们积极地去思考、分析, 去解决这一问题.经过实践, 学生明白了:计算异分母分数相加减, 关键是通分.这一做法, 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 使学生获得了新知识, 同时, 学生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3. 巩固练习时, 应问易错处
巩固练习是新课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这一环节中的设问更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 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强化认识, 形成技巧, 发展提高相应的能力;另一方面面向全体学生, 也给后进生一个再学习的补救机会.有些问题虽不太难, 但易错.例如:在教学圆周长C=π×d计算方法后, 组织练习时, 小黑板出示了一个半圆, 问:“这个半圆的周长怎么计算?”待学生纷纷举手, 抓住一个时机, 让一个比较粗心的后进生回答, 他不加思索地说:圆的周长除以2, 显然思维定式产生了错误.这时, 要以学生为主体, 让大家讨论、纠正.事后他也不甘示弱地说出了正确的答案:半圆的周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加直径.由此可见, 在知识易错处设问, 让后进生回答, 使其能暴露出错误的想法, 但要耐心引导他们自己矫正, 从而使他们更加自信、愉快地学习.
三、提问要善于铺垫, 给予评价
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 教师要耐心等待, 任其多方位思考, 实在答不出来教师要提出一些中介问题, 给学生搭桥铺路.如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后, 要求学生用运算定律计算, 578×99+578这一道变式题, 有一部分学生看不出与运算定律有什么关系, 这时我提出2× (99+1) =2×99+2×1, 我用红笔圈出了“1”, 我又提出了这个“1”我们在计算时可以不写, 如果不写,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道题和原来的题目是不是就一样了.学生通过对两题的对比, 得出了原来那道题是乘法分配律的变式运用.这一个式子一个问题就起到了搭桥的作用.另外, 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确切的评价, 精彩的思考, 正确的回答, 要及时给予表扬, 若有欠当, 要善于纠正, 在教学关键的地方, 学生理解偏了, 说错了, 教师要注意抓住时机, 借题发挥, 不能对他们进行讽刺、挖苦等.
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8
一、课堂提问的设计
1. 提问要有启发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去探索、去思考.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那么怎样的提问才能启发学生思维呢?
(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慷慨”地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通过回忆已有知识、演示实验、阅读资料、出示练习题、观察挂图、参观或其它实践活动等,用简明、清晰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2)利用矛盾,引起思索。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
2. 提问要突出重点
提问的重点是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突出提问的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教学重点,不在枝节问题上周旋。比如讨论“浮力产生的原因”时,教师提出:“设想一个立方体浸没在水里,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而它的前后、左右的侧面受到的压力分别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相互平衡,为何还受到浮力?”这里教师将问题的焦点要集中到引导学生分析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上。
(2)抓住知识的难点设问,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在学习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后,学生由于头脑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类似观念,不能正确运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去解释原来已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后的运动情况,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问:“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钥匙竖直向上抛出,当落下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为什么?”引导学生克服“钥匙抛出后,虽然在竖直方向上做先上后下的运动,但水平方向上它还将保持抛出时钥匙随汽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这一认识难点.从而更好地认识贯性。
(3)针对学生认识模糊的地方,抓住关键以制造矛盾为突破口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将片面的、孤立的认识转化为全面的、辩证的认知结构。如:在学习了欧姆定律之后,学生容易忽视物理公式与数学知识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公式R=U/I,便认为电阻R跟电压U成正比,跟电流I成反比。教师可以这样发问:“导体的电阻R会随着两端的电压U和导体中的电流I变化吗?”使学生通过思考,结合R=ρL/s从而形成正确的结论。
3. 提问要有层序
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可从大入手,问题提得大,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可以从小入手,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一堂课往往就是这样的几个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
4. 提问要把握量力性
设计问题应因材施教,考虑学生的基础。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答问都能得到发展。提出的问题不能过高或过低,否则会影响提问效果。
二、提问的实施策略
1.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并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课堂提问不能仅仅满足于个别学生的回答.要面向全体,以点带面,激发课堂气氛。
2. 提问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课前设计的具有系统性、逻辑性的提问,教学中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地得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案中的设计,应围绕提问的中心内容,根据学生答问的反馈信息,适当变通。对难以回答的问题采用分解、诱导的方法,把问题分成几个具有一定梯度的小问题;对回答不明确、不全面、不到位的学生,可进一步追问;对离题的回答,要及时改变语言角度或改换提问方法,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使他们答出正确的回答。
3. 提问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然后指名回答。思考时间力求照顾到全体,对于水平差的学生,虽有难度,但经过努力也可跟得上;对于水平高的学生,也不至因为节奏太慢而影响学习情绪。提问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思考,切忌先指名再提问。
4. 提问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内容。思路往往比结论更为重要.学生只有学会了思考,才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多问几个“为什么”,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不仅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且能达到学生间相互交流思路的目的,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答问后的评价
“目标、教学和评价”是现代教学观的三要素.在提问时,教师要自始至终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慎重处理学生的回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回答,及时矫正其认识缺陷。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要坚持表扬为主,时刻给学生以鼓励,即使回答完全错误,也应听他说完,再给予评价,要努力去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给予某一方向、某种程度的肯定。尤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特别鼓励,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和心理上的障碍。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公正、热情,客观。在评价学生回答时,教师也要有民主作风,让学生有插话、提问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形成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9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或者不懂提问艺术,或者没有设置好提问技巧,出现了不少教学的误区。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就语文课堂提问浅谈几点体会。
一、提问的内容
课前教师要进行充分细致的准备,抓住每一课的重点、难点,分析有哪些训练要求等,再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的实际,提出相应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从而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积极思维状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往往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无疑而问,为问而问;二是大而无当,太广太深。所以,在课堂提问内容的设计上应做到以下几点:
1.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语文教学中潜藏着大量学生感兴趣的“触点”,教者若抓住这些“触点”进行提问,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积极思维和回答问题的兴趣,往往能加深学生对整个篇章的理解。
2.问具有适当难度的问题。课堂提问的问题如果过于简单,提问就会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达不到刺激学生思维的效果;如果问题太难,又会使课堂陷入停顿状态,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者设计的问题必须难易适中,不能超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范围,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并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
3.问具有创造性的问题。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去分析问题,常能得到一些创造性的见解,从而达到激活课堂、扩张思维的效果。
二、提问的对象
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和层次,提问的对象要有所选择,避免让少数优秀学生或愿意表现的学生独占课堂回答问题的时间。教师提问的方式可以是个别回答,或小组代表回答,或学生抢答。教师也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如对“尖子生”可以合理提高问题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对于“中等生”的提问可以逐步升级,层层推进;对于学困生则要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使课堂变成学生主动进取、施展才华、相互促进的舞台,从而使课堂提问发挥其应有的最大效用。
三、提问的时机
由于初中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缺乏持久性,课堂上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所以,教师要适时地提问,把问题设计到学习内容的关键处或学生学习的疑难处。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导入新课时提问。一堂课,如果头开得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带着问题,通过自身的主动探索去洞悉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导入新课时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加入到探知过程中。
2.在学生疑问处提问。设疑、释疑是人生追求真理、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在学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时及时提问,然后再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创新思维处提问。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若能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创新。教师应善于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如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完成任务,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思维正处于十分活跃状态时,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讨论,并与学生共同归纳结论。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
四、提问的方式
提问要讲究策略,注意对学生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运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维。教师要切忌总是单刀直入或是自问自答,可以采用启发性提问,这样能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方向,使学生找到问题的本质或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理解、解决问题。同时,还可采用先提问后叫人的方式,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思考,有时叫举手的学生,有时叫未举手的学生,鼓励与督促相结合。
五、提问的态度
几乎每一位教师都要在教学中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授课氛围。提问时,教师的表情应当亲切、和蔼,让学生感到平易近人,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授课时,注意运用身体语言,用眼神、手势、微笑,亲切自然地鼓励学生进行尝试。对待回答问题的学生,不论他回答得正确与否,都不予惩罚。如果学生答对了,我便用“好、非常好”等进行表扬;如果答错了,我便提示他再仔细想想,或者让他坐下在思考一下,尽力改变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拘谨态度,排除其畏惧心理,让学生认识到积极举手是锻炼自己的大好机会,使他们在课堂上发言时自在、踊跃,形成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注意提问的多向性、艺术性,把握问题的时机和火候,给学生留有积极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这样,形成教师问学生、学生问教师、学生问学生的多面提问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10
一、在新旧知识衔接处提问
新知识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基础出上引申和发展的, 在新、旧知识过渡的时候, 教师通过设计适当的铺垫性提问, 可以启发学生运用迁移规律, 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达到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古诗前, 提问一下学过的以前的古诗, 对学生知识的迁移很有帮助, 并可以使他们的知识纵向联系起来, 便于记忆。
二、在教学重点处提问
学生的思维只有在活跃的状态下, 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因此, 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防止所提的问题含糊不清, 过难、过偏或过于简单, 要做到问而生思, 答有所得, 才能开拓学生思路, 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能力, 提出深浅适度, 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例如, 在教学《猫》这一课时, 课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猫的特点。教师可以这样问:“课文写了猫的什么?”教师抓住最能体现猫的特点的关键词句进行提问,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了解了这个规律, 教师在提问时就会抓住重点,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在教学重点处设计启发性提问, 既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在教学难点处提问
针对教学难点设计指导性提问, 可以启发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 达到深刻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火烧云》的难点是让学生体会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和形状变化,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进行反复读, 以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在课文的优美情景处提问
提问要把学生带到课文所描述的世界里, 让学生去体验、感悟作者的思想, 达到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例如教学课文《鸟的天堂》, 文章写得十分优美。课堂上借学生的质疑:“那翠绿的颜色, 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新的生命在颤动”指的是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积极地各抒己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 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 看看自己有什么见解。学生通过朗读, 大胆想象是风吹、鸟动、新发的嫩芽、阳光的照耀、绿叶本身孕育的无限生机……教师用提问的方法, 引导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例如:关于“真是一株大树”一句, 学生读时习惯强调句中的“大”字, 实际上作者强调的是“一”株大树, 所以要启发学生朗读时读出“一”株大树。读好这句话, 读出榕树的大,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朗读的感受, 说说为什么这样或那样读。在学生置入文章的情境中时, 就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