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结尾设计

2024-10-26

课堂结尾设计(精选11篇)

课堂结尾设计 篇1

明代学者黄政枢说:“好的结尾, 有如咀嚼干果, 品尝香茗, 令人回味再三。”这句评价写作的话, 也很适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结尾。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不仅能使学生巩固新知识、调节疲劳、保持学习兴趣, 而且能进一步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活跃思维。在愉快的氛围中把课堂教学推向新的高潮, 取得“课已终而思不止”的效果。那么, 数学课如何上出精彩的结尾呢?下面谈点粗浅的体会, 不妥之处还请同仁们批评。

一、归纳小结式

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自己总结该节课的教学内容, 从而保证课尾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和稳定。

案例一:李雪峰老师的《露在外面的面》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顾这节课的过程。

(生闭眼回顾)

师: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学会了用两种方法数露在外面的面了。

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我的想象力丰富了。

生:我还发现数学很神奇, 数学也很美!

生:我觉得那个数学艺术作品不可能是真的……

师: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 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有问题就好, 愿意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更好!

这种统摄全课的总结, 不是教师机械重复, 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在不断的交流中, 思维得以提升和发展, 从而很好地落实了三维目标。

二、开拓延伸式

开拓延伸式结尾即为学生提供一些智趣相融、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诱发学生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案例二:张齐华老师的《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段

讨论完“通常, 冰山露在海面上的部分只占整座冰山的 () 。A.1/2B.1/10”这题后, 师:瞧, 善于观察, 善于联想, 分数的确就在我们身边。不过, 老师最后还有一个问题:除了冰能浮在水面上外, 还有什么东西也能浮在水面上?

生:塑料、泡沫、木板。

师:这些东西如果浮在水面上, 露出水面的部分还是整体的1/10吗?

生:不会!

师:如果不会, 它们又分别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呢?回去查查资料, 或者亲自动手做个小试验, 相信你一定会有新发现。

根据学生好奇心很重的特点, 张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个具有“挑战意义”的习题作为结尾, 这样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能诱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 促进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以自然培养, 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和谐发展。真是“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三、寓言故事式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 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 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寓言故事式结尾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心理特点, 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回顾本课所学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去。

案例三:叶柱老师的《可能性》教学片段

师生共同欣赏著名寓言故事《守株待兔》。

师:看了这则故事, 联系本课所学知识, 你有什么想法?

生1:兔子撞树桩, 这是可能发生但可能性很小的事情。但故事中的农夫却把它当成了一定会发生的事情, 每天在树桩旁守候撞死的兔子。建议这位农夫要好好学学“可能性”的知识!

生2:因为一些不确定的事情, 而影响了一定需要去做的农活, 这样下去, 农夫肯定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师:说得真好!那么, 在我们身边有没有类似于“守株待兔”的事情呢?

生3:有!比如有的人买彩票偶然中了一次奖, 然后他就整天忙于摸奖, 连正常的工作也耽误了。这不是和故事中的农夫一样吗?

生4:还有一些人沉迷于赌博, 往往也是从一两次偶然赢钱开始的!

师:看来, 通过今天的学习, 同学们都已逐步看清了生活中的“可能性现象”。老师相信, 拥有这样一双“数学慧眼”, 我们的生活定更加美好!

叶老师采用了师生欣赏《守株待兔》进行课堂小结, 不仅帮助学生回顾本课所学知识, 而且通过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现实”串联起来, 使所学知识更加丰厚了。

四、设置悬念式

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人们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在课堂结尾, 教师提出一两个问题, 设置悬念, 拨动学生的好奇心, 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促使学生课后主动研究讨论。

案例四:何金花老师的《植树问题》教学片段

师:这节课上每个同学都表现得非常好, 个个积极思考, 踊跃回答, 和同学们一起上课我感到很幸福, 那你们又有哪些收获呢?

生:……

师:寻找规律的过程, 也是这节课重大的收获。

师:植树问题中还有很多的数学问题, 比如说在一条直线上种树, 一头种一头不种的, 两头都不种的, 在封闭图形上种树的, 其中又存在着怎样的规律, 还比如说摆花坛、排队列、锯钢管等等这些又属于哪一类的植树问题?就让我们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迎接下一节课的学习吧!

何老师在本课的结尾时提出了两个问题, 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植树问题, 为下一节课的学习设置了悬念, 有一种“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的感觉。

五、游戏活动式

根据儿童喜欢游戏活动的心理特点, 把游戏活动引入课堂教学, 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学习兴趣得以保持, 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游戏活动中结束新课。

案例五:黄爱华老师的《质数和合数》教学片段

先让每个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 然后让学号最特殊的学生先出教室休息。学生都说1最特殊, 1号同学最先走出教室。接着, 教师提问:还有哪个数也很特殊?学生们认为是2, 因为2是唯一的偶质数, 2号同学走出教室。然后老师让学号是质数的同学出教室, 再让学号是合数的同学出教室。走出教室时要求大声报出自己的学号, 让在座的同学判断有没有错。

黄老师精心创设了新颖有趣的“动脑筋出教室”的游戏活动,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其间, 既巩固了所学知识, 又进行了纠正错误和个别指导。

如果一堂课是一首优美的诗, 那么课堂结尾就是点睛之笔;如果一堂课是一首动听的歌, 那么课堂结尾就是绕梁之音。精彩的课堂结尾应做到简洁明快、灵活多变、新颖有趣、耐人寻味, 真正起到“曲终收拨当心画, 余音绕梁久不绝”的艺术效果!

课堂结尾设计 篇2

(教学一得)

杨玲瑛

一次好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而且还要有令人受益匪浅、耐人寻味的结尾。那么,德育课应该如何结尾呢?

德育课的结尾应该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本节课的小结。通过小结,既要使学生把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又要从这些知识要点中受到一定的教育,从而达到德育课的双重教学目的。第二部分是巩固新课。通过巩固新课,既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特别是重点知识,又要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进行小结和巩固新课呢?

课堂小结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从总体上把握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二是要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受到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讲完《法律基础知识》的前言的内容之后做了这样的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学习法律基础知识是我们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我们依法就业创业的需要,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地学习法律基础知识,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社会主义的好公民。

课堂小结既可以由老师进行,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般来说,比较难的课堂小结由教师进行,比较简单的课堂小结由学生进行。这是因为,由学生进行,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可以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应该注意两点:第一,无论是教师小结,还是学生小结,都应该始终围绕着本课的知识要点和思想品德教育进行。第二,言简意赅,突出重点。第三,承上启下,做好铺垫。小结时,既总结所学的知识,又为下一课作好铺垫,设下新的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巩固新课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求学生迅速地将黑板上的提纲看一看,以进一步明确、强化和巩固重点。二是在学生看提纲的基础上,在课内完成两个作业,第一是口头作业,即教师提出二至三个问题,让全体学生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抽个别学生回答。第二是笔试作业,即教师布置的全体学生在课堂内完成的作业。采用以上方法巩固新课,既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减轻学生的主体作用,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怎样创设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四种方式:

1、画龙点睛、升华主题

新课讲授完毕,学生对所学知识已有了初步了解,但对知识的把握往往是零碎的、感性的,认识上尚不够系统,缺乏高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结尾时再点拨上几句开宗明义、揭示主题的精辟之语,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预设悬念、做好铺垫

教材的每一课、每一节、每一框题的知识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在授课结尾时,运用前后知识的联系,预先为下一课设下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当堂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求后面的知识,为讲解后面的知识埋下伏笔、做好铺垫。

3、联系热点、澄清认识

时政教育是德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对时政课的学习不能单纯为记忆而记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 去认识、理解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对国际国内出现的一些热点问题,学生可能一时认识不清、解释不了。那么,教师在授课结尾时,不妨运用当堂学习的知识,针对某些热点问题同学生探讨、分析,帮助学生澄清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德育课学习的兴趣。

4、首尾呼应、水到渠成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往往提出问题,设下悬念,以引出下文。在授课过程中,随着教师的讲解,问题逐渐明了,迷雾层层揭开。那么,在授课的结尾,顺利成章地照应开头,点破“迷津”,解除悬念,这样,首尾呼应,水到渠成,使整个授课过程和谐自然,完美无缺。

浅谈初中物理课堂结尾的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课堂结尾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07)7(X)-0052-2

精妙的课堂结尾,可使学生对整堂课留下完整、清晰的印象;可以使学生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进行串联,条理清楚系统化;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我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以下十种课堂结尾设计,效果很好。现介绍如下,以抛砖引玉。

1 设计物理课堂结尾的原则

1.1 灵活性

各种结尾设计都有优点和不足之处。教师要灵活地选择最优方法,也可以把多种方法综合运用,防止总是使用固定的、单一的形式,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1.2 学生的主体性

无论怎样收尾,都必须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

1.3 内容求准,手段求新

“准”指的是紧扣教学内容,注意准确性和科学性。“新”指不断创新结尾的新形式、新方法。

2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结尾的常用方法

2.1 总结归纳式

引导学生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图示将一节课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使学生对整节课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与方法结构化、网络化。促进学生由感知向理解飞跃。例如,"动能 势能 机械能"新课结束时,我引导学生作如下归纳:

2.2 反馈式

利用课堂结束前的5至10分钟进行测验,考完之后立即公布答案互相批阅和评分。也可采用小型的知识竞赛,让学生抢答。学生在短暂的时间里动脑、动口、动手。这样,既能强化记忆,又能活跃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热情。

2.3 悬念式

像戏剧的结尾一样,课堂的结尾也应该讲究悬念迭出,情节跌宕。如在"电路的联接"结尾时,可以提出:小灯泡L1和L2串联时为什么亮度较暗?而并联时却较亮?通过悬念创设,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诱导学生继续把问题探究下去,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2.4 拓展延伸式

课堂教学结尾时,我们可有意识地将学习内容向课外延伸。如,学完“电阻”一节,我让学生课后以“超导”为关键词上网搜索信息,了解世界科技前沿最新动态以及我国的“超导”研究进展。这样的结尾,能很好地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指导学生自觉地去课外寻求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2.5 激励式

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思想教育。例如,在学完八年级物理“序言”中的“体验科学探究”时,我是这样收尾的:“物理学家在科学之路上披荆斩棘,勇于探索,为人类创造了丰硕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我们要学习他们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不屈不挠的精神!我希望同学们也能像物理学家一样勤于观察,勇于提问,善于探究。”这种结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

2.6 比较式

将新知识与学过的知识进行对照,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例如,在“柴油机”结束时,我让学生比较汽油机和柴油机有什么异同。这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搞清不同概念,不同规律间的区别与联系,及时把新知识纳入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

2.7 学生提问式

进行一堂新课后,要鼓励学生在消化新知识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教师抓住瞬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指点迷津。如,学完“二力平衡”一节时,有位同学问“马拉车时,既然马与车之间的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为什么会是马拉车前进,而不是车拉马后退?”我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我领悟。这种设计,看似随意,其实精心,能促进学生独立探索,发表独创见解。

2.8 首尾呼应式

在导入新课时,我们往往要进行“情境设计”,让学生在实际情境或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用生动、直观的形象唤起学生记忆中的经验或表象。例如,在导入“动能”新课时,我提问:“为什么高速公路上的汽车要限速?”学生回答“是为了减少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我追问:“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学生大多不能回答。我说:“现在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到这节课结束时,你们就都知道了!”。接着,我启发学生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最后,我让学生回到新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学生们轻而易举地找到了答案。采用尾呼应式结尾方式能紧扣课堂导入提出的问题,使课堂教学做到善始善终。

2.9 探究式

这种结尾方式能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弹簧测力计”结束时,我让学生探究如何将测力计改装成“测量液体密度的密度计”;在“电流表的使用”结束时,我让学生探究如何将电流表改装成反映油位高低的油量表。

2.10 自由复习式

将课堂的最后几分钟留给学生自由复习,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有关内容,使已建立的知识表象更清晰。

3 结束语

课堂结尾设计 篇4

生物课堂结尾的方法有多种, 不论哪种方法都必须调动学生积极性, 集中注意力, 把学生思维吸引到结尾环节上来, 使他们能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学习。

1. 生物课堂教学结尾的常用方法

1.1 总结归纳式结尾

在课堂结尾时, 教师作一个简要的总结, 可使学生明确一节所学的重点, 通过总结可促使学生理清知识的结构层次, 掌握知识的外在形式和内在联系, 形成知识系统以及知识的结构框架, 使学生从整体把握整节课的重点内容, 了解本质, 便于记忆。总结归纳的方法很多, 如把一节课的重点简述出来, 使学生有完整清晰的印象。

课堂总结时也可用网格法, 如在学习完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时, 把重点知识以网格的形式用多媒体演示出来: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这种网格总结的方法, 能促使学生整和新旧知识, 建构知识网络, 从而使学生从总体把握知识, 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自我反思的能力, 像这样容量较大板书较多的课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课前先把要板书的内容输入电脑制成课件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总结也可以用练习题法, 即把一节课的重点事先编成练习题或思考题的形式, 其中要求学生掌握的部分, 让学生去做一做。这种方法不但培养了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 也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点, 同时还使学生在整理知识点时, 取得成功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1.2 设置悬念式结尾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 利用设置悬念的方法结束课题, 简捷明快, 使一节课在“欲知后事如何”的高潮中结束, 给学生留下有待探索的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种结尾的课, 适用于前后两节课的内容和形式联系紧密的课。

如在学习完可遗传的变异时, 可以提出:可遗传的变异可以导致人类有什么样的遗传病?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 学生会自觉地去预习下一节, 在学完人类遗传病的特点和表现症状后, 教师紧接着提出: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如何?布置学生课后以红绿色盲为例调查发病率。学生通过课后的调查, 讨论, 为学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打下基础。

1.3 拓展发散式结尾

在教学活动中, 将学习内容适当拓展和提高, 将有利于学生活跃思维, 激发兴趣。而过于容易的内容会导致学生学习无兴趣, 可以提出一些略高于课堂要求的思考题, 让学生去体验跳一跳的成功, 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加深了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还能体会到生物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如在神经调节一节的教学后, 设疑:感受器是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感受刺激?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是不是百分之百地传给效应器产生反应呢?拓展病人手术前, 臂丛神经阻滞的相关知识:麻醉前手臂对针刺产生痛觉并能自如抬起, 而麻醉后手臂对针刺没有产生痛觉也不能抬起。再设疑:麻醉的过程归根到底是兴奋连续传导的过程还是中断兴奋连续传导的过程?布置作业:到医院查资料或请教医生了解“臂丛神经阻滞”的原理。

生物课上完了, 但不是学习的结束, 通过这样有意识的把课题向课外引申, 以结尾作为联系课内外的纽带, 鼓励学生走出课本探索生活中的生物知识, 真正实现“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新课程理念, 将课内求知过程发散, 指导学生自觉去课外寻求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1.4 首尾呼应式结尾

有的课采用提出问题的方式导入新课,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问题总是悬而未决, 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因此课堂的结尾时, 应指导学生用新学的知识消除引入的悬念, 从而使引入和结尾首尾呼应。这样既巩固了知识, 又使学生享受到运用新知识的乐趣, 还能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如在学习植物的激素调节时, 用提问的方式引入:为什么“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课的结尾时, 再指导学生用刚学过的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 来分析解释这种现象:红杏出墙是一种向性运动, 可使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 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向性运动的原因是生长素促进植物细胞的伸长, 在单侧光线的照射下, 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得多, 这样背光一侧的细胞就比向光一侧的细胞纵向伸长得快, 从而使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 (即向光侧) 弯曲。这样首尾呼应效果很好。

1.5 探究活动式结尾

在生物课堂结束时, 教师提出一些与本节课所学知识点有关的问题, 让学生继续展开探究。如学习完蛋白质一节内容时, 向学生介绍有关于疯牛病和朊病毒的知识、以及相关研究的网址, 鼓励有兴趣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朊病毒。再如学完生长素的发现一节内容时, 指导学生为温特的实验设计一个对照实验等。

这种结尾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社会责任感。

1.6 自由复习式结尾

从知识的理解识记的规律上说, 课堂结尾时, 应适当地留一点时间, 让学生自主整理这节课的内容, 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 从而使当堂课的知识有一个复习整理提高的过程, 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也可以加大课堂容量, 做到精讲精练。

1.7 区别比较式结尾

在一堂课临结束前, 将类似的知识进行对比, 可以准确地辨别记忆对象, 抓住它们的不同特征进行记忆, 心理学研究表明: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 也是进行识记的有效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形式相近, 知识结构相似或学生易混淆的概念规律的教学内容。

2. 设计课堂教学结尾时应注意的问题

2.1 学生主体

教学活动中无论用哪种结尾的方法, 都必须把启发学生思维, 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作为主要目标, 因为只有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 才能发挥结尾的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2 灵活性

教有法而无定法, 各种结尾的方法各有特点, 但不同的教学内容一般有不同的结尾方法, 要根据教学的需要, 灵活、综合应用, 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2.3 准确性

向学生传授知识时, 必须要以科学性准确性为指导, 不能信口开河。

2.4 启发性

结尾应重点突出, 切中要害, 画龙点睛恰到好处, 语言精炼干净利落。要给学生以启发, 要“点而不透, 含而不露, 意味无穷”。这样才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激起思维火花, 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才能收效良好, 意味隽永。

3. 结束语

教学有法, 但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让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索, 设计出更多的符合学生实际、具灵活性、趣味性、实效性的结尾形式, 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语文课堂结尾方式初探 篇5

一、总结式结尾

讲完一节课后一般根据板书将新课内容进行总结,找关键词、重点处概括结尾。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一种结尾方法。如:在讲授《做什么事最快乐》这篇文章时,到了课堂尾声处,要总结全篇,可以采用这一方式结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和小青蛙一起弄明白了,做对别人有用的事就会觉得最快乐。让我们像小青蛙、啄木鸟、水牛、蜜蜂一样,多为别人做有用的事,个个都成为最快乐的人。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重点。

二、拓展式结尾

课本上涉及的内容广泛,天文地理,诸子百家,若不适当拓宽教学内容,会把学生引入一个狭小的认知天地。因此,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很有必要。现在农村也在不断发展,电脑正悄悄地走进农村家庭,所以课堂结尾可以给学生悬念,让其课后查阅验证,以巩固新知。例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它是根据鲁迅的小说《故乡》节选出来的,课文描写了一个健壮朴实、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结束教学时,我把学生引导到课外阅读领域,指导他们去找《故乡》阅读,了解全貌。又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使同学们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对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比痛恨。

三、唱游式结尾

音乐能使虚无的内容变成立体可感的幻觉影像。对于一些情感较强烈的课文来说,采用“唱游式”的结尾方式可让学生的情操在优美、感人的乐曲中得到陶冶,同时也能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情韵”。如:在课文《春风吹》、《北京》、《亲人》将要结束时,教师恰当地把歌曲《春天在哪里》、《我爱北京天安门》、《爱我中华》引进课堂,作为这堂课的尾声。

可见,如果教师能在课堂最后几分钟匠心独运,巧妙结尾,定会获得无穷的裨益。

四、回味式结尾

教师借助同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文艺作品等,在课堂原有气氛的基础上,巧妙引入,结尾再起波澜,拨响听者的情感之弦,使之产生强烈的共鸣。如教《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时,结尾可以让同学们配乐唱一唱这首歌,让同学们能够哼唱着走出课堂。这样不仅有利于同学们记忆课文,而且可以使同学们的情感得以升华,使课堂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五、对比式结尾

比较区别式是将传授的新知识与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分析,把握异同,区分优劣,使学生更深刻、更正确的理解知识的结尾方式。如学习了鲁迅《风筝》后,可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同样也是回忆儿时放风筝的周粲的《满天的风筝》,《满天的风筝》所描写的是那种快乐、满足、骄傲的形象,通过对比更加突出了《风筝》中所特有的那种情感,笼罩着深沉的悲哀:无法补过,无法释怀,悲哀之至,让人在心灵的震撼中更深切地体会到文章的丰富意蕴。

通过比较,既总结了新学的知识,也复习了旧知识,并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更准确,掌握更透切。

六、悬念式结尾

这种方式是教师在结课时,或为下次上课留下伏笔,使教学内容自然地进行过渡,以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和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或在下课前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留给同学思考,将课堂进行延伸,课虽尽而意无穷。如学习《斑羚飞渡》后,结合“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的教学目标可作这样结尾:课文中展示了一幅幅凄美的图画,人在这里充当的是一种很不光彩的角色,人类的行径已经导致许多物种的灭绝,而动物应该有生存在这个星球上的权利。请同学们想一想,对珍稀动物我们已经做了什么?我们又该做些什么?问题一出就激发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大大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

这样的结语,给学生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引起学生强烈的悬念,能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大大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深化、内化,又活跃了学生的思想,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七、欣赏品评式结尾

在课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和品评课文,感受课文的立意美、情感美和语言美。可以让学生高声地朗读;或低声慢吟,领悟课文的神韵;或由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再加上画龙点睛式的点评;也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到诗情画意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体育课堂结尾赏析 篇6

课例一:设计问题, 启迪思维

一节支撑跳跃课即将结束, 搬还操场上4只分别由7层框架构成的跳箱是一项重大任务, 教师说道:“同学们, 我看这4只跳箱挺重的, 理所当然得由我们男生运回器材室。”教师说完, 看着面带为难表情的男生, 又说道:“不过, 我还得增加点难度, 那就是4排男生得想出不同的搬运方法!”学生们纷纷讨论起来, 接近尾声的课堂又活跃起来。

第一排的学生将跳箱拆分开, 两人搬一层框架轻松地走了, 教师评价:“化整为零, 分工明确, 方法不错。”第二排的学生将跳箱拆分开, 两人站到框架内搬运, 还模仿“划船”的姿势开走了, 教师笑着说:“好, 富有想象力!”第三排学生将跳箱拆开后连成一排, 学生们对称地站在两侧, 步调一致地搬运跳箱行走, 形如“蜈蚣”, 教师大笑:“太有创意了!”第四排学生商量许久后, 众人一起动手将跳箱整体搬了起来, 没有一点创意, 令所有在场教师感到失望。这时, 学生们喊起了号子:“众人拾柴火焰高呀, 笨重跳箱搬得动呀, 虽无创意但激情高呀, 嗨哟、嗨哟!”在场的学生和教师们大笑着鼓起掌来。

赏析:如何安排学生井然有序地收还器材, 尤其是收还重器材, 是广大体育教师一直探讨的话题。该教师没有简单地安排学生收还器材, 而是将收还器材这项体力劳动, 演变为一项需要动脑筋想办法的智力游戏,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也把接近尾声的课堂推向了高潮, 可谓一举多得。此方法值得广大体育教师借鉴。

课例二:寓理于情, 寓教于乐

一位借班上公开课的教师讲话幽默风趣, 设计的练习具有挑战性, 所以, 学生们学习的气氛很浓, 情绪也十分高涨。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教师在安排学生拿球准备球类活动时, 学生们竟一齐涌了过去, 情急之中教师鸣哨示意, 这才保持了秩序。

课堂结束前, 教师小结到:“本次课, 我们全班同学生龙活虎, 几十个仰卧起坐一气呵成, 面对障碍一跃而过, 区区小杠铃更是让某某同学一举成名 (学生们自豪地笑了) 。但在分发球时, 同学们一哄而上, 要不是我“一鸣惊人”, 球筐里的球将一扫而光, 课堂也将乱成一锅粥 (学生们收敛了笑容) 。不过我一点儿也不生气,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们倾听) 因为我知道, 你们汹涌的激情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呵呵, 当然, 如果你们能柔情似水一点儿, 我会更高兴的。谢谢你们了! (学生们沉静片刻之后, 给予教师热烈的掌声。) ”

赏析:教师用幽默风趣的话语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了小结, 没有严肃的说教, 但话语中充满了感情和说服力, 既给予学生真诚、热情的肯定, 又给予学生委婉和善意的批评,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在以一种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们, 从而延伸出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 而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又必将为今后的教学活动铺垫良好的情感基础。

课例三:创设情境, 陶冶情操

一位教师设计了一节“森林运动会”, 安排学生在操场边的小树林中进行障碍跑、“摘果子” (纵跳触高高的树叶) 、“采蘑菇” (搬运重物) 等练习, 给学生创设了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情境。

在课堂的结束部分, 教师采用意念放松法, 让学生全身心放松地躺在绿色的草坪上, 教师用轻缓的语言引导学生仰望蓝天白云, 聆听风吹过的声音, 体验小草轻抚肌肤的感觉, 想象自己是空中飘浮的云彩、是草地上流淌的溪水……最后, 教师深情地说:“同学们, 大自然多美啊, 我们要热爱大自然, 保护大自然!”

让政治课堂结尾也精彩 篇7

1. 质疑问难, 训练学生思维

在课即将结束时, 如果能让学生自由地质疑问难, 提出不理解的东西, 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不至于因课堂教学的局限而陷入混沌。例如:《生活与哲学》“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一框, 内容晦涩难懂, 学完后学生肯定有不理解的地方, 于是我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消化, 请同学们将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提出来。有同学提出:“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即自己否定自己, 自己发展自己。那辩证的否定与外界有没有关系?”这个同学提的问题有代表性, 也有思考价值。于是, 我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 请大家结合学过的哲学知识, 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同学们经过一番唇枪舌剑, 明白了联系具有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所以, 辩证的否定也是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此的课堂结尾既能解决学生心中留下的疑难, 又能让学生神思飞扬, 其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2. 总结归纳, 梳理课堂知识

在结束阶段引导学生对本堂课的教材内容、知识结构、技能技巧, 用提纲、表格、示意图等进行简明扼要、生动准确的概括, 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完整、清晰的印象, 形成系统、有效的知识网络。归纳总结的工作由学生自主完成, 可以请两三位同学到黑板上写、画, 也可以利用投影将学生写的东西投影出来, 由大家来评判、比较、修正。例如《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中, 学生们就做出了这样的归纳:

这张图表可以理清学生纷乱的思绪, 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3. 练习反馈, 巩固重点难点

在课堂教学结束时, 辅以相关练习, 既可起巩固作用, 同时还可及时获取反馈信息, 检验学生对内容的掌握情况, 并形成实践操作技能。例如在《经济生活》第二课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结课时, 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分析。《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将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方案指出:取消公路养路费、航道养护费、公路运输管理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水路运输管理费、水运客货运附加费等六项收费, 并逐步有序取消已审批的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同时, 在不提高现行成品油价格的前提下, 将汽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由每升0.2元提高到1元, 柴油由每升0.1元提高到0.8元, 其他成品油单位税额相应提高。这样的规定对汽车消费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个问题将时政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了, 在巩固知识、提升学生能力的同时, 让整个课堂充满了时代气息, 鲜活起来。

4. 巧妙煽情, 掀起情感波澜

课堂实验探究之精彩结尾 篇8

而且课堂结尾是教师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时,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巩固、扩展、延伸、迁移,使课堂教学完美结束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如何设计一堂课的结尾,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出与之适应的结尾,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在我们物理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新课导入、主要教学环节过程中的实验设计煞费苦心,却忽视了对课堂结尾的实验情境设计。 平时的课堂结尾,多数时候是停留在对本节课内容的知识总结,学生对此索然无味。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结合物理教学的特点,我以日常教学中的例子来谈谈物理课堂结尾实验情境创设的几点做法。

一、“首尾呼应”式实验情境创设

有些课是采用创设实验情境,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入新课,这样简洁明快,用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如果问题悬而未决,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课堂结尾应该引导学生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物理知识消除引课时的悬念,使引入和结尾首尾呼应。

【案例1】选修3-2第四章电磁感应第六节“互感自感”教学尾声———“千人震”

新课开始:邀请一位学生参与“千人震”实验,断开开关的瞬间,参与实验的学生有强烈的触电感觉,制造悬念,两节干电池为什么能产生36V以上的电压?

课堂结尾:教师邀请全班学生参与“千人震”实验,断开开关的瞬间,全班学生同时跳起,发出惊叫声。

这两个实验首尾呼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两节干电池为什么能产生如此高的电压?学生利用这节所学的内容消除引课时所设下的悬念,同时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带来积极的影响。

二、“伏笔激发”式实验情境创设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教学鼓励学生质疑。许多教师通常在课堂开始时创设环境,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而到了课堂结尾的时候,却把“质疑”抛在一边,总认为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已完成,也就到此结束了。其实不然,我们的教学活动从时间上看是一堂课一堂课的,是不连续的,可谁也不能否认,我们的教学内容是连续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一堂好的结尾也是下一堂课好的开端。我们仍可以采用巧设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拓展知识。

下课是一节课的结束,但有时不是真的结束,物理教学内容经常前后衔接密切,前面的课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后面的教学为前面的教学释疑解惑。根据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创设“伏笔激发”式实验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盼望“下回分解”。

【案例2】选修3-1第三章第四节“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教学尾声———洛伦兹力演示仪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的下一节教学内容是“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在“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的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创设了下面的实验情境。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磁场对运动电荷有力的作用,那么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做什么运动呢?

学生: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

教师:到底是怎样的曲线运动呢?

教师用洛伦兹力演示仪演示,当无磁场时电子束轨迹是直线, 当电子束的初速度方向与磁场垂直时,电子轨迹将发生偏转,增大磁场,偏转加剧,到最后轨迹竟是一个圆周。

教师用这个实验结束了这堂课,但为下节课埋下了伏笔,激发了学生想知道“带电粒子在磁场中为什么做圆周运动,是匀速圆周运动吗?圆周运动半径与什么有关?”的好奇心,有学生会对这个问题在课后进行思考,也有学生会主动预习“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从而激发学习的浓厚兴趣和积极性。

三、“游戏竞赛”式实验情境创设

游戏和竞赛符合现在高中学生的特点,他们喜爱游戏,喜欢表现自己,思维活跃。将课堂教学内容与游戏竞赛结合作为课堂结尾,可以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案例3】必修2“生活中圆周运动”专题复习教学尾声———用挖去底部的篮子将乒乓球从一张桌子移到另一张桌子

游戏竞赛活动:比一比,哪位同学能利用挖去底部的篮子将乒乓球从一张桌子移到另一张桌子,不掉下来者为胜。

教师:现在请获胜的同学与大家一起分享经验,请你谈谈其中的技巧和应用的物理知识。

活动胜出的学生交流成功的体验。

在比赛活动过程中,有学生是利用篮子和乒乓球之间的摩擦力,把篮子侧壁倾斜将乒乓球缓慢地从一张桌子移到另一张桌子; 有学生则是利用上课所学内容,思考清楚怎样才能将乒乓球从一张桌子移到另一张桌子。无论是哪种情形,在轻松活泼的游戏之中学生的身心得到了放松,从游戏中巩固知识,获得成功体验和学习成效,达到“课已终趣犹存”的效果。

【案例4】选修3-1电容器教学尾声———电容器之穿越火线

教师:给出游戏道具如图,有铁环、铁制螺旋管、烧杯下半部遮挡游戏竞赛活动,要求学生让铁环在螺旋金属管里穿行,若不小心铁棒碰到金属管壁,就会出现惩罚,学生分组比赛,不碰到的算赢。

教师:现在请获胜的同学与大家一起分享经验,请你谈谈其中的技巧和应用的物理知识。

当然,还要猜猜烧杯内被遮挡的是什么?

活动胜出的同学交流成功的体验。

四、“生活应用”式实验情境创设

物理学与生产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物理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借助生活常识对物理知识进行有意义地理解,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案例5】选修3-4“涡流”教学尾声———电磁炉

教师:出示电磁炉,介绍电磁炉的构造、原理。你知道电磁炉的锅是什么材料吗?不是所有的锅或器具都适用。

学生:电磁炉工作是利用涡流。变化的磁场在金属块中产生感应电流,利用电流的热效应。所以,锅是金属材料制成的。

教师:当场拿出市场上买来的适用电磁炉的锅。锅底和磁铁可以相互吸引。

教师:电磁炉所用的锅为什么不能用铝锅和铜锅?

铝、铜的导磁性太差,效率低。

五、“学生体验式”实验情境创设

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实验教学课堂组织形式采用学生体验实验过程和效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激活了探究的潜能。通过与以前教学相比,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应用能力明显提高,实验方法多种多样,实验设计方案合理。小组合作交流意识增强,可以形成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善于提问,敢于猜测,勇于实践,树立了自信心,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案例6】必修1重力教学尾声———抬不起来的腿

教师:请你靠墙站立,一只脚紧挨着墙壁,看看能否抬起离墙壁远的另一只脚,说说你的感受,并做简单解释。

学生:所有学生都可以离开座位,到墙边进行尝试。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并请学生进行解释。

六、“动手做一做”实验情境创设

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因此,要让实验教学与探究性教学有机融合,不仅让学生动手实验,还要让学生参与实验模型的设计。

在探究实验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实验所需的材料因课而异,有些是实验室现有的,也有些是实验室空缺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空缺实验材料的准备,尽量让学生准备,学生也往往乐于接受。对于一些有难度的,发动学生自愿准备,让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工作,学生不仅爱做实验,对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同样兴趣也高。

【案例7】选修3-1安培力复习课教学尾声———自制简易电动机

上一节课要求每个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学生准备的材料有:5号干电池一节、小刀一把、透明胶一个、别针两枚、小磁铁一块(可选)

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段漆包线,然后按照教师的模型进行制作。如下图:

学生:5分钟左右时间即可完成。

教师:讲解电刷原理。

学生:继续完成制作。

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最后的调整,让它转起来,并且让学生讲出原理。

综上所述,有效使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可以巩固内容、拓展视野、挖掘潜能、升华情感,体现课堂结尾时的归纳性、延伸性、思辨性、情境性、趣味性。结尾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结尾也是一门艺术,让人体会到“言已尽而意无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在物理课堂结尾时,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和器材,把物理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体现“物理就在我身边",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这对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激发,更是一种学习精神的鼓舞。

初中语文课堂结尾三策略 篇9

一、结出“。”之效

句号表明一句话已经说完的意思,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当教学内容学完以后, 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 鉴于学生语言组织、梳理能力差的原因, 在教学结尾部分,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就所学内容进行回顾与梳理,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印象, 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中国石拱桥》一课时, 作为一篇说明文, 为了使学生对说明文的常识有一个更加明确清晰的认识, 笔者是这样结尾的:“同学们, 通过刚才课文的学习, 我们不仅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一些特点, 还知道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以及它在表达技巧上各具有什么特点等等, 因此, 在学习这类文章时, 我们要仔细揣摩研究语言, 了解其表达特色以及其在语言的准确性与严谨性方面的用法, 吸取其精华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那么, 你们的说明水平一定会得到一个显著的提高。”

从上述教学课例可以看出, 针对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教师在课堂结尾时主要采取了总结式的结尾方法, 这样的结尾, 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与总结, 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取长补短, 为自己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结出“!”之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细心的学生会发现, 一篇佳作之所以百年流传, 这与文本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分不开的。因此, 在课堂教学结束的时候, 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内涵设计“高潮”, 通过具有感染力与影响力的语言推波助澜, 把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教学境界中去, 然后再戛然而止, 使之惊叹, 从而给学生留下无穷的回味。

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沁园春雪》一课时, 在课堂结尾处, 为了使学生深刻领会毛泽东诗词的豪情壮志, 并能从中受到感染与熏陶, 笔者是这样结尾的:“同学们, 壮丽的山河, 悠久的历史, 英雄的儿女, 此情此景, 美不胜收, 令人沉醉。今天, 大家一起带着深深的敬意学习了毛泽东这首诗词, 不禁更加庆幸我们生在新中国, 长在红旗下, 下面就让我们全体起立, 集体吟诵, 吟出诗词那优美的旋律, 吟出那使人壮志豪迈的诗情, 吟出中华英雄儿女的伟大抱负, 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吧!”这样的课堂结尾可以使整个课堂沉浸在一种激情豪迈的氛围中, 从而增强了诗词的感染力,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从上述教学课例可以看出, 教师在课堂结尾时, 主要采取了激情式的结尾方式, 整个结尾部分被教师诗一样的语言所感染与熏陶, 从而使学生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 信心满满, 激情满满, 这样惊叹的结尾不仅增强了诗词的艺术感染力, 而且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结出“……”之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有些文章内涵深刻, 引人深思, 有些文章在结尾部分意义深远, 等等, 在课堂教学结尾部分,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在对文本内容梳理的基础上, 提出一个值得让学生深思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去回答, 这样一来, 就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突破“井口”的障碍, 从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余音缭绕, 回味无穷之感。

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桃花源记》一课时, 课文结尾处是这样描写的:“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 遂迷, 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 高尚士也, 闻之, 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读完这些句子以后, 有些学生不免会对课文内容产生遐想:桃花源到底存在不存在呢?真有这个地方吗?我真想到这个桃花源里去看看等等。因此, 在这一课的教学结尾处, 在学生对课文所描述事物以及作者的希冀有所了解与认识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的爱好兴趣以及课文内容的特点, 笔者是这样结尾的:“桃花源是美丽的, 真有这个地方吗?一直以来这个问题都备受大家争议,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借助阅读陶渊明的相关资料来证实, 相信大家在寻找的过程中定会有很大的收获。”教师这种充满激励与暗示的语言, 使课文显得更加耐人寻味, 回味无穷。

初中英语课堂结尾方法探究 篇10

[关键词]初中 英语教学 课堂结尾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054

英语课堂教学中成功的课堂结束方式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知识梳理、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还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课堂回味无穷。下面本人谈谈自己平时教学中常用的几种课堂结尾方法。

一、悬念法

悬念法就是在课堂结束时提出问题,给学生留下悬念,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它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识。在课堂结尾合理地设置悬念,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作适当的延伸和扩展,而且还能为学习后面的内容作更好的铺垫。

例如译林版教材九上Unit 8 Detective stories,文章讲的是一个25岁的年轻人的尸体出现在西镇。文中提到了一个嫌疑犯在案发的时间内沿着玉米街气喘吁吁地跑,并且他的衬衫上有血迹。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说出他是否有罪及理由。笔者采用了想象故事结尾的方法设置悬念。

Q1:What happened to the young man? Was he killed or did he kill himself?

Q2:Who murdered the computer engineer?

Q3:Will the police solve the crime and find the murderer?

这些问题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了学生自我阅读的动机,引起了学生对下一节课(续文学习)的向往,为其继续学习做了必要的心理准备。

二、首尾呼应法

首尾呼应法就是课堂导入语与结束语前后呼应,一般是在导入语中提出问题,在结束语中解决问题,使一堂课结构完整,自成体系。

例如译林版教材九上Unit 5 Music without boundaries,我在上课时先提出了问题:What is music without boundaries?学生看到这个话题可能一时不知道要讲的是什么内容。学生会带着好奇和兴趣往下阅读。一直到文章的最后,答案才揭晓,对课堂导入时的一系列问题给了学生一个圆满的回答,不但做到了文章内容的首尾呼应,而且做到了导入与结尾的呼应。

三、讨论法

讨论法就是在结束语中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讨论,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讨论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内化,即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一般来说,课堂结尾时的讨论,一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交流;二是为了总结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悟出某些句、段的内涵,评价文章特色和对比文化的差异等。讨论的过程对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四、延伸法

延伸法就是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例如译林版教材九上Unit 1 Know yourself,可以根据课文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并用本课出现的一系列形容词来描述自己的性格,继而说出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

1.What are your characteristics?

2.What job are you suitable for?

3. Write a short description(描述) of your own characteristics.

4. Show your description to your partner.

然后可以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把所学的知识向外延伸:

1.Now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 whether or not you agree with each other.

2.Can you describe your parterners characteristics?

3.Are your partners characteristics match his or her animal sign?

学生通过讨论和回答这些问题,有效地理解并掌握了本单元的知识,并且扩大了知识面。

五、归纳法

一节课结束时,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在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找主题句,归纳文章中心思想,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整体的理解。

例如译林版教材九上Unit 7 Kittys favourite film star中每段首句就是本段的主题句,将每段的首句串起来就归纳出了本文的中心思想。这篇文章的篇幅较长,学生不易整体理解,应指导学生进行归纳,学生会发现此文每一自然段均有一个能代表全段大意的主题句。

结合课文,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可以把Audrey Hepburn 的生平事迹总结如下:

1.Hepburn met Colette in France.

2.Hepburn played the lead role in the play Gigi.

3.Roman Holiday was a big success.

4.Hepburn won the Oscar for Best Actress.

5.Hepburn had four more Oscar nominations.

6.Always—Hepburns last appearance in a film.

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本文中心思想如下:

Hepburns achievements went beyond the film industry.She is not only a great actress,but also a great humanitarian.

六、理序法

理序法就是将课文中众多的事例按时间顺序、发展规律或逻辑关系加以整理组织,使其形成有序的整体,便于学生记忆。

对于一些介绍人物生平的文章,可利用时间或数字帮助学生理清头绪,形成系统的知识,具体做法为:

1.教师课前预先设计表格,结束课的时候可利用小黑板或投影片出示表格。

2.完形填空法。

例如译林版教材九上Unit 4 Spud Webb,可将课文按照年份或其他数据,缩写成一篇介绍Spud Webb历史的小短文,并挖去一些关键词,让学生填写。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教材知识结构,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上译林版教材九上Unit 4 Spud Webb阅读课的时候,把男主人公生平取得的成就用表格设计如下。这样,对于每个阶段他是怎样努力拼搏、永不放弃他的梦想的,学生看了表格后思路就非常清晰了。

七、迁移法

为了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对话课结束时,可要求学生以第三人称进行对话的口头复述,同时也可将此布置为笔头作业。阅读课小结时,可以合理利用练习册中的完形填空题,从练习中体现知识的迁移,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堂课的结尾对达成教学目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其他教学环节一样,课堂结尾的方式需要灵活多变,需要教师做更多的探索,找到适合自己和学生的课堂结尾方法,不可拘泥于某一种方法。

[ 参 考 文 献 ]

[1]李志.英语课堂活动注意事项[J]. 安徽教育,2000(7).

[2]宗萍,孙邦珍.中学英语课堂活动浅谈[J].山东教育,2001(26).

地理课堂教学结尾的艺术 篇11

1. 小结式结尾

这是较常用的结课方式。在教学即将结束时, 由教师或学生把本节课所授内容简明扼要地、有条有理地进行总结归纳, 可以把重点、难点再强调一下, 加深学生的印象, 使学生理清思绪, 掌握重点, 增强记忆。例如:在讲授“中国主要山脉”, 在课堂教学结尾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 展示一幅中国地形图, 边提问边进行归纳总结:

(1) 中国主要有哪些走向的山脉?在图上分别指出它们的名称和位置。

(2) 山脉构成地形骨架, 把我国地表分割成了哪些地形区?在图上依次指出名称和位置。

经过总结, 学生对所学知识在原来教学的基础上再次进行记忆加工, 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为今后学习主要的地形区奠定了基础。

2. 前后呼应式结尾

即课堂教学的结尾与新课的引入前后呼应。如课堂教学用设疑的方式导入, 结尾就可以本节课所授知识进行明确解答。如中国的降水和干湿地区一节, 课本开始的“想一想”提出了两个问题, 教师可利用这两个问题引入新课, 并不解答, 留下悬念, 等到本节课讲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后, 让学生回答, 以此结课。这样既解除了学生心中的疑惑, 又使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 练习式结尾

根据课堂传授知识的内容, 如中国省级行政区的分布、矿产资源的分布、中国四大区域的分布等, 讲完后留给学生一定的填图练习题, 并让个别学生到黑板上的空白图上做填图练习, 最后当堂公布正确答案, 纠正错误。这种方式结尾可以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熟练运用能力, 发现并解决学生在新知识掌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再通过有针对性地讲解, 实现学生的进一步提高。

4. 检测式结尾

如果课堂教学需要传授的新知识内容不多, 而且容易理解, 或是上复习课、自学课时, 可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留给学生一定的复习时间, 然后利用几分钟的时间检测讲评, 这样便能掌握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 当堂学习内容当堂消化, 学习效率往往较高。

5. 竞赛式结尾

这种结尾方式是适用于课堂时间相对充裕或上复习课时采用。但应注意, 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要准备好竞赛题目、答案和具体的竞赛方法, 学生要做好知识准备。竞赛的内容应选择以多数学生能答出为主, 竞赛时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去。竞赛的方式, 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竞争的观念。但这种方式多数是让学生单独回答问题, 占用时间长, 并且有些学生由于时间不足可能被忽略, 挫伤他们的学习热情。所以这种结课方式,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 灵活使用。

6. 解疑式结尾

地理教学要精讲多练, 每节课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 让学生看课本、图表, 做练习, 复习巩固, 找出疑难问题。此时, 教师应善于捕捉信息, 深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根据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或模糊认识, 剖析关键, 重点讲解。这样就能突破难点, 突出重点,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7. 设疑式结尾

设疑式结尾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在教学结束时, 教师留下一些问题, 让学生在思考中进一步巩固、掌握教学内容, 对课堂教学感到意犹未尽, 回味无穷。如学习完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后,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见到或了解的自然带有哪些?它们是什么景象的?有哪些代表性的动植物?”让学生课下相互讨论;另一种情况是如果教材一节的内容需要两堂课完成, 那么在第一堂课结束时可设悬疑, 即讲到一定的节骨眼上教师有意识地提出悬而不解的问题, 让学生听得入神, 正期待着下面的内容, 教师以“且听下回分解”结尾。这样既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自觉地看书预习, 又能为下堂课打下伏笔, 保持了知识的连续性和学生学习的连续性。

8. 育人式结尾

品德素质教育渗透于地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必要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的结尾结合所学内容, 再进行专门的思想品德素质的教育。例如“水资源”一节, 教师在结课时可以结合保护水资源的途径和课文中的两幅漫画, 深入讲解保护水资源的意义, 引导学生从自我做起, 树立节水意识, 从而以实际行动保护水资源。

9. 娱乐式结尾

寓教于乐是教师追求的教学模式之一, 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的结尾可以讲一个相关的幽默、小笑话、小故事或放一段音乐、视频等,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情绪放松, 精神愉悦。同时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清晰, 加深了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印象, 也有利于下节课的学习活动。例如, 讲授完“中国的民族”一节, 结尾时可以播放一段歌曲《大中国》;教授完“全球气候问题”之后, 结课时可以播放一段《未来水世界》或《后天》的电影片段等。使用这种结课方式要注意时间不宜过长, 以免产生喧宾夺主的问题。

总之, 课堂教学结尾的形式多种多样, 我们要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精心设计每节课的结课方式, 注意把握策略、突出重点、效果鲜明等原则, 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河北省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编写.教育原理.河北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创设情境优化英语教学论文下一篇:网络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