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结尾技巧

2024-10-11

中考作文结尾技巧(精选9篇)

中考作文结尾技巧 篇1

有这样一个谜语, 谜面是“四两拨千斤”, 谜底“巧克力”。

从这个谜语中我们可以悟出, 只要我们精心准备, 并且运用技巧就一定能取得可喜的成绩。下面笔者就从拟题、开头和结尾三方面谈谈作文教学中是如何运用技巧的。

一、巧拟标题, 引起悬念, 让读者心生波澜

古语有言:“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说的就是美貌女子眉目传情, 令人心驰神往之意。好的文章标题, 同样有如此奇效。好标题的要求只八个字“贴切、简洁、形象、新颖”。这主要是针对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而言。

1. 半命题作文的补题技巧

(1) 从范围角度补题。这类文章重点在揭示文章的写作范围, 例如《令我_____的一件事》《我最______的人》……这类文章重点在培养学生自主构思写作能力。文章的题目只是给出一个写作范围, 接下来的写作主题由学生自己定。避免了学生“有话写不出”的情况发生。

(2) 从材料角度补题。这类文章由学生定出主题写自己熟悉的题材的文章。如《____一日游》。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旅游经历, 旅游爱好来写。如《泰山一日游》《九寨沟一日游》……

(3) 从立意角度补题。这类文章规定了文章的写作方向, 学生们必须围绕这个中心来写。如文章给出“常识”, 你可以从生活常识、操作常识、国家常识等来写。只要是围绕常识这个主旨写就可以。写作起来有一定的宽度, 但是只要文章是围绕常识来写就可以。

(4) 综合因素式补题。这类文章相比较以上几类文章更为灵活, 写作更为自由。如《__真____》, 这类题目给了学生更大的写作自由, 学生可以写生活真美妙, 环境真重要……题材由学生定。可以写散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5) 反弹琵琶唱新式补题。这类文章要求学生站在不平常的角度来写作。并且要写出新意, 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假如________》, 可以写假如我死了, 假如地球不存在了, 假如没有了太阳……这类不符合常规, 有点像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一样, 但是却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给人以警醒。思维更为活跃、灵活。

(6) 避俗取新或独辟蹊径式补题。文似看山不喜平, 文贵在出新。只有避俗取新、独辟蹊径才能出类拔萃。

2. 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拟题技巧

(1) 巧用修辞方法

(1) 巧用比喻。这样文章可以在作者优美、浅显的比喻中更加深切地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2) 巧用对偶、对比。文章通过对比、对偶的修辞手法使用文章形式整齐, 掷地有声。

(3) 巧用设问、反问。通过设问、反问可以增强文章的语势, 震撼读者。

(4) 巧用拟人。特别是在环境描写的文章中常常用到这种修辞手法。通过拟人的手法, 作者赋予了景物以人的性灵, 让文章读来更多了一份趣味和一份生动感。

(2) 扩展话题

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由一个话题进行扩展, 围绕一个既定的中心来进行相关话题的扩展, 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

(3) 套用歌、诗、词、曲等语句

文章可以引用一些人们熟悉的诗歌或熟悉的词句, 这样让读者读起来有一种朗朗上口的感觉, 并且更有文化气息。

(4) 引用俗语、谚语、歇后语、格言、警句

文章写作中引用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俗语、名言警句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二、巧妙开头, 吸引读者, 让读者心潮澎湃

1. 开门见山

文章直接点明文章的题眼, 直截了当写文章。文章一开头就表明自己的观点、看法、认识等。

2. 渲染背景

文章开始先以一个故事导入, 让读者深陷其中, 被其中的情境感染, 进而欲罢不能。

3. 反问切入

文章开始以反问的形式开始, 从一个反面写起, 进而转入主题, 让读者认同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

4. 正反对比

这种手法通常用于议论文。文章一开始, 作者就以两种观点来进行论证。其主旨是通过反面的论点突出正面论点, 让读者对这一正面论点更为记忆深刻。

5.

悬念设置, 能给读者鱼翅刺喉、不吐不快的感觉

6. 妙用修辞

文章一开始就以大笔妙语修辞开始, 吸引读者眼球, 是一种以文采取胜的手法。

三、巧塑结尾, 留住读者, 让读者余音绕梁

1. 自然收束式

自然收束式就像一件事情自然地进行着, 不受任何外在人为的影响。自然收放, 读来更让人有一种清新自然之感, 避免了画蛇添足之效。

2. 首尾呼应式

这种手法给人以一种有始有终之感。文章读起来更加给人以一种完整的感觉。就似散文所说的形散神不散, 起到有放有收的奇效。

3. 卒章显志式

卒章显志式又称画龙点睛式, 文章结尾通常用一句精辟的句子点出文章的中心主旨, 给人以一种一语破的之感。

4. 名言警句式

用名言、警句收尾, 给人以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发人深省, 有引申之意。往往从一句短小精悍的名言警句中却说明一个内人寻味的哲理。

5. 抒情议论式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 这是大家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通过抒发感情、状物写景来表达自己的深切的内心感受, 同时, 激发读者感情, 引发共鸣, 常用于散文形式的文章。

总之, 文章的写作还有待于学生平时生活中、学习中的细心观察, 及时记录中, 多多积累, 做一个有心之人, 这样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再通过多多学习, 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方法、修辞手法, 这样, 你的文章一定会优美、生动, 文采超群。

中考作文结尾技巧 篇2

1、首尾呼应凸显主旨

首尾遥相呼应,结构完整,浑然一体,能唤起读者心灵上的美感。

请看某同学写《战胜自己》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善于战胜自己,这是我的长处。这个“自己”,是害怕困难缺少勇气的`自己,成功时很得意洋洋的自己。

结尾:善于战胜自己,这就是我的长处。困难前面不失掉信心,要有勇气战胜之:成功时不趾高气扬,要看到缺点,保持冷静的头脑。

2、自然收束水到渠成

所谓自然结束式,是指把文章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以事情的终结作全文的结尾,干净利落,不枝不蔓。

3、景物烘托情景合一

采用描写景物结尾,如同欣赏一支优美的乐曲,曲虽终但余音缭绕,给人留下无穷的韵昧。

例如《雨季》的结尾:雨停了,阳光放射出他温柔的光芒,天空中出现了彩虹,犹如一座七彩的桥架在天宇,我心也变得纯洁、明净。

4、引用佳句多姿多彩

用名言、警句、诗句、俗语、歌词等收尾,洋溢着诗意,揭示着真谛,呈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意味深长。

如一同学如此写《美好的明天》的结尾:明日歌中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希望大家能把握今天,创造出美好的明天。

演讲辞结尾的写作技巧 篇3

如果演讲者设计和安排的演讲开头和高潮精彩, 再加上有一个出人意料、耐人寻味的好结尾, 那么, 就如同锦上添花, 会给听众带来一种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相反, 如果演讲者设计和安排的结尾没有新意而平乏无力, 没有激起波澜而陈旧庸俗、索然无味, 那就会使听众深感遗憾, 失望而去。因此, 演讲的结尾要比开头和主体部分要求更高, 内容要更有深度, 语言要更有力度, 方法要更巧妙, 效果要更耐人寻味。可见, 演讲的结尾是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 它在整个演讲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演讲结尾的方式

演讲结尾的类型和方法, 多种多样, 不拘一格, 演讲者可根据自己演讲的具体时间、地点、主题、听众及自己个性等因素, 选择适合自己结束演讲的方法, 使之有效地为演讲的思想和目的服务。归纳起来, 常见的演讲结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总结式

这种结尾用极其精练的语言, 对演讲内容和思想观点作一个高度概括性的总结, 以起到突出中心, 强化主题, 首尾呼应, 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千万别忘了, 咱们是老师》的结尾:

“敬爱的老师们!当我们情愿或不情愿地跨入教师这支队伍, 登上三尺讲台的时候, 请你千万别忘了, 我们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都被孩子们看在眼里, 学在心上, 我们要对孩子负责, 对未来负责, 我们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来不得半点马虎, 不要小看自己, 我们要自尊自爱, 自信自强, 决不能愧对人民教师这一神圣的事业和光荣的称号!老师们, 千万别忘了咱们是教师!”

2. 理喻式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我们的事业是不可战胜的。‘冬天已经来临, 难道春天还会远吗?’”

3. 幽默式

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结尾。如鲁迅先生《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的讲演》的结尾:

“以上是我近年来对于美术界观察所得的几点意见。今天我带来一幅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结晶。请大家欣赏欣赏。” (说时一手伸进长袍, 把一卷纸徐徐从衣襟上方伸出, 打开看时, 原来是一幅病态十足的月份牌, 引得哄堂大笑。在笑声和掌声中结束了他的演讲)

这个别出心裁而又极具喜剧性的结尾, 不仅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使听众对那种拙劣的美术创作加深了认识, 同时也给听众留下了许多演说者没有讲出来而又令人深思的空白, 并让听众在美的享受和回味中, 带着愉快的心情离开会场。

演讲者利用幽默结束演讲时, 要做到自然, 真实, 使幽默的动作或语言符合演讲的内容和自己的个性, 绝不要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否则只会引起听者的反感。

4. 名言式

用名言结尾, 能给演讲者的思想提供有力的证明, 增加演讲的可信度, 显得更加优美、含蓄, 睿智大气, 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鼓舞作用。如演讲稿《谈毅力》的结尾:

毅力是攀登智慧高峰的手杖;毅力是漂越苦海的舟楫, 毅力是理想的春雨催出的鲜花。朋友, 或许你正在向成功努力, 那么, 运用你的毅力吧。这法宝可以推动你不断地前进, 可以扶持你度过一切苦难。记住:“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狄更斯语)

5. 抒情式

这种结尾常常是演讲者在叙述典型事例和生动事理后, 油然而生的激情。以抒情方式结尾, 言尽而意未尽, 留有余韵, 给人启迪。如郭沬若的《科学的春天》的结尾:

春分刚刚过去, 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 这是人民的春天, 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 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这样的结尾, 热情奔放, 以诗一般的抒情语言激励人们向科学进军, 拥抱科学的春天, 具有很强的鼓动力。

6. 号召式

用号召的结尾方法可以鼓动起听众的热情, 激发他们采取某种行动的欲望, 常见于鼓动色彩较为强烈的演讲中。比如, 一场《新时代的流行色》的演讲, 结尾是这样的:

青年朋友们, 我们肩负着历史的重托!是千里马, 就应该高声长鸣;是龙种, 就应该飞腾起舞。当今的世界有着千变万化的流行色, 而只有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才是我们精神世界的流行色。我们要争当出头鸟, 竞作弄潮儿, 把我们的青春、热血、大智大勇, 自觉投入到新时代的大熔炉里去, 为中华的振兴发光发热吧!

这段结尾, 以富于鼓动性的语言, 号召广大青年人投身到民族振兴的洪流中去, 有号召力, 有鼓动力。

7. 呼应式

这种结尾与开头呼应, 使整篇演讲首尾圆合, 结构完整。例:

《井下工有颗金子般的心》开头出现有“有多少井下工, 就有多少颗金子般的心”, 接着, 讲述了三个生动感人的事例, 最后, 用一句既是祝福又是希望的话作为结尾:“愿我们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8. 展望式

一位年轻的厂长向工人们演讲, 告诉了工厂目前的困境之后, 最后充满信心地说:“面包会有的, 工资会有的, 奖金会有的!如果不能兑现, 我就是拍卖我家的房子也给大家发工资!你们都是我的姐妹兄弟, 相信我, 有我的饭吃, 就有大伙的饭吃!人心齐, 泰山移。一年后, 我们一定会走出低谷!”

演讲结尾的方式除以上提到的常用的几种以外, 还有不少, 如可以用歌声结尾, 使听众在美妙的歌声中陶醉而流连忘返;可以利用动作 (无声的语言) 结束演讲, 这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方式;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结尾;可以用提问题的方式结尾;还可以用诗歌朗诵甚至舞蹈表演的方式结尾等等。邵守义教授说:“ (演讲) 结尾无定法, 妙在巧用中。”勤思多想就能设计出“响如撞钟、清音有余”的演讲结尾。

二.演讲结尾的禁忌

1.忌套话、俗语不绝于耳

有的演讲者开始说得不错, 但一旦要结尾时就落入俗套, 尽说些故意做作的、令人生厌的客套话, 其结果, 就像使听众吃了一粒发霉的花生, 把满口的香味全破坏了。比如说:“今天我讲到这里, 本来是不准备发言的, 但主持人一定要我说, 我就恭敬不如从命, 由于时间关系, 本人水平有限, 加上没有准备, 对情况也不了解, 所以就泛泛而谈, 随便说说, 以上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仅供参考, 谈得不对的请批评, 说的不好的请指正。”这种结尾就是典型的陈旧、庸俗、平淡无味、废话连篇的套话, 是演讲结尾之大忌。

2.忌画蛇添足、节外生枝

演讲结尾要出人意料, 耐人寻味, 而绝不应平庸无奇, 画蛇添足。要讲究内容的含蓄、深沉, 使人觉得余音绕梁, 不绝于耳。演讲结尾该断时必须断, 切忌节外生枝。有些演讲者, 该讲的话明明讲完了, 听众听上去似乎已经结尾了, 但演讲者却又喋喋不休, 拖拖拉拉, 没完没了的讲下去。比如“前面我说的几点是非常重要的, 在此我还想强调一下, 再罗嗦几句”。这样的话语就是典型的节外生枝。这势必会造成听众心理上的疲劳和精神上的困倦, 让听众产生不满甚至反感。

3.忌啰嗦见长, 无尽无休

中考作文结尾15种小技巧 篇4

小作者高瞻远瞩,告诉世人:你们是在吃中国啊!这是多么警世醒目的语言啊。

【例2】但是,一切已太迟了,太迟了……(《当地球剩下最后一只猴子》)

中考作文选材的技巧 篇5

一、中考作文选材应遵循的原则

1.真实性

作文要选择一些非常熟悉而且真 实的材料。真 实的材料会给学生带来感触,让学生有感而发。学生能够站在自己的角度进行自由表达和抒发,这样的选材不是胡编乱造,才会打动读者 的心。如广西 贵港市2004年中考第二道作文 要求以“寻 找快乐”为题 写一篇文 章。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到了自己的妈妈,这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话题。可这个学生所写的角度很特别,他讲述了妈妈是个非常能干的“女汉子”。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家务活、农活妈妈都一个人包了。平时农闲时还会到修路队去干些杂活,在那里学会了开铲车,自己家盖新房时就是她一手拆倒的旧房子。妈妈的乐观、勤劳和能干给孩子带来了很多快乐,使孩子能够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生活和成长。这种通过非常具体的细节展现出来的选材会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久久难忘。

2.典型性

选材要具有典型性,通过有针对性的材料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给读者产生 视觉上的 震撼。如2005年广西贵港市以“不要说放弃”为话题的中考作文,某考生以桑德斯上校在两年时间里走遍美国的每一座城市、每一个乡镇,被拒绝了整整1008次后,才被第1009间餐馆老板接受,成为“肯德基炸鸡”连锁店创办人的成功历程,道出成功的秘诀:不要说放弃。选材典型而新颖。这是一篇令阅卷老师喜不自胜的满分考场作文。

3.新鲜感

学生的选材要与众不同,让教师看 后感到新 颖、有特色,这样才会毫不犹豫地打高分。很多学生常常写教师深夜还在批改作业、备课,或在风雨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背着生病的学生走向医院等,这些都是老生常谈,没有新意可言。阅卷老师看后会有一种无病呻吟的感觉,没有很大的触动。这样没有新鲜感的作文就如同没有生命力的花朵,并不鲜艳动人。

二、中考作文选材的指导

1.选材着眼于普通人、平凡事,捕捉其闪光点

作文选材并不是非要选择一些高 尚、远大的素 材,其实发生在身边 的一些平 凡事、普通人 就是很好 的选择。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用自己的眼睛发现身边的非凡事。2004年浙江丽水市以“感动”为话题的中考作文,一个学生就写到了他在电视上看到的“感动中国”中一位普通的老师———每天牵着一匹白马,走几十里山路接送每一个孩子上学、回家的故事。故事内容 简单,却饱含着深情,有教师对学生的深情,有学生对教师的深情,从而使读者产生感动。

2.选材着眼于当代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

大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跳动着时代的音符,揭露社会的丑恶,歌颂时代的新风。要选择一些与生活接近的社会热点问题,这些问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觉到时代的脉搏,从而更容易感受到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在进行选材的时候可以把看过的《焦点访谈》《东方时空》《实话实说》《今日说法》《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中的相关内容引入作文,增强文章的时代感,作文自然会得到高分。

3.选材要正反结合

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选材的正反对比来进行烘托,让作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事情在对比中变得更加鲜明,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让读者产生视觉上的交锋,进而产生情感上的震撼。如2003年广西南宁市 以“亲爱的同学,你曾经有过自立的念头吗?你曾经尝试过自理生活吗?”为话题的中考作文,某考生的文章一开头就开门见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自主、自立、自强,乃中华儿 女必备之精神。”接着摆出了正反事例作为论据。正 面用消息报道甘肃省宁县一个叫巩宏丽的12岁女孩,在家庭遭到天灾人祸后不仅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最终还凭着那股面对不幸遭遇顽强到底、自强不息的精神站起来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然后用一个学习优秀的大学生在即将去日本留学时却得了“出国恐惧症”的高分低能的故事,反面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样写使论据显得充分有力,论述更为严密,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总之,优秀的作文应该是内容丰富,让人过目 不忘的,它应该具有新颖独特的选材,流利连贯的语言,精心设计的结构,感人肺腑 的情感。教师 要关注学 生的选材,通过指导学生选材来提升写作能力。

摘要:培养学生在考场中选取典型、新颖、精要的作文材料相当重要,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选材遵循真实性、典型性、新鲜感的原则,善于抓住中考作文命题特点,善于发掘材料,智取考场作文高分。

浅谈英语课结尾技巧 篇6

一、过渡要自然

要想上好课, 必须先备好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关键。一节课的时间分配, 必须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策划。如果时间安排不当, 就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有的教师将时间安排得过紧, 或者由于课堂上的偶发事件而耽误了一些时间, 往往造成还没讲完, 下课铃就响了的局面, 教师只能给整堂课来一个仓促的结尾, 有的甚至没有作结尾, 就下课了。有的时候讲课内容太少, 或者讲授的节奏太快, 剩下的时间太多, 学生便无事可做, 教师只好硬加上一些内容。这两种情况都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正确的方法是:合理安排时间, 在下课前两三分钟完成教学内容, 然后自然过渡到课堂结尾阶段。这样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纳

在一堂课结束的时候, 教师往往要总结概括出本课的重点、难点,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在教完“Whatwere they doing?”一课之后, 教师就可以问学生:“今天我们都学了些什么呢”让学生开动脑筋, 积极回想所学的知识, 等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要点后, 还可以对这些要点进行巩固练习。教师先让学生用What和过去进行时造句, 然后, 以“What were you doing at eight yesterday?”为例, 分组对话, 或两人一组, 一问一答, 用A问, B答, B问, C答……一个接着一个的形式进行。这样, 能做到学生人人参与, 从而在活跃的气氛中圆满结束课程。

三、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

教师在结束一堂课的时候, 不但要总结归纳所讲授的重点、难点和所讲授的内容, 而且还要给学生留下一些拓展的余地。英语课的教学更是如此。如果学生想学好英语, 只依靠课堂上的45分钟是不够的, 还需要在课外多多练习。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机会, 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英语训练。上面讨论了课堂结尾的原则。那么, 课堂结尾有哪些方式和技巧呢?

1.首尾呼应式。如果教师使用问题式导入新课, 那么, 在课堂结尾时, 教师最好针对所提问题给学生一个清晰、明确的答案, 从而首尾呼应, 给人以一种完美的感觉。比如: “A telephone call”一课, 在讲授过程中将语言教学融入生活情景, 询问一学生的电话号码, 然后试着让一位同学给他打电话, 引出主要句型:May I speak to…?Would you please talehim a message? 并设置其他情景, 要求学生用所学的两个句型自编对话, 也可以让学生自定内容, 编一个电话对话。那么, 在上课结束前, 教师就可说:“通过这堂课的学习, 你们现在知道怎样用英语打电话了吧。”这时候, 教师让几组学生上台表演电话对话。

2.归纳总结式。这种方式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和方法。学习宾语从句可采用这种方式。在做了各类型的宾语从句练习题后, 教师可启发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 进行归纳, 总结出5个要点: (1) 判断主、从句。 (2) 选择连接词。1) 如果充当宾语从句的是陈述句, 就用连词that引导;2) 如果充当宾语从句的是一般疑问句, 就用连词if或whether引导;3) 如果充当宾语从句的是特殊疑问句, 不用加连词, 就用原来的疑问词作为连接代词或连接副词引导。 (3) 思考从句的语序变化。宾语从句部分都是用陈述句的语序, 即:主语+谓语。 (4) 检查主、从句的时态。1) 如果主句是现在时, 宾语从句可根据实际情况用任何时态;2) 如果主句是过去时, 宾语从句要用过去的某种形式, 即:一般过去时、过去进行时、过去将来时、过去完成时。3) 如果宾语从句所陈述的是客观真理或客观事实, 时态不变。 (5) 依据主句选用标点符号。1) 主句是陈述的, 用句号“.”;2) 主句是疑问的, 用问号“?”。

通过归纳, 找到规律, 大大提高了学生做题的正确率。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 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引导观察式。课堂教学结束前, 教师还可以将课堂所讲的内容和实际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应用能力。比如讲完colour一词之后,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周围事物的颜色。让学生用句型:What colour is it? It’…What colour are they? They are…反复操练, 这样, 学生可反复练习red, yellow, black, white, grey, green等表示颜色的词, 同时, 也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知识面,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四、练习巩固式

这种方法是指讲授内容结束后, 教师根据所学的内容, 通过布置作业来复习巩固。作业对于学生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训练运用能力, 对于教师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 修正教学方案, 指导学生的学习, 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五、竞赛抢答式

浅谈中考作文的写作技巧 篇7

写作是无定式而又有法的, 所谓“有法”是指行文用笔是有一些技巧可言的, 比如选择最佳的切入角度或巧用诗文典故, 等等。本文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 谈谈关于行文中的一些技巧。

一、作文要多联系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任何文章都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包含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客观的方面是指文章素材来自社会生活, 正是社会生活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矿藏;主观的方面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同样来自社会生活。因此, 我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1. 现实题材。

没有丰富的社会生活, 现实题材的作品是写不好的。学生能把《我的老师》写得生动感人, 是因为鲜活的人跟他们零距离接触, 因此有写头。如果没有生活的积累, 学生就写不出这样生动感人的文章。

2. 幻想题材。

无论是童话、神话还是科学幻想作品, 其可供幻想的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成人创作的作品中这些因素更为突出, 中学生的作文也要以生活为源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情, 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作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关系。

二、优化作文结构

1. 角度求小巧, 情感见真挚。

摄像时, 角度选得越大, 照片中的人和景物就越不清晰;选取的角度越小, 则越可以在细微之处把人物的性情或景物的特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因而文章角度也要小巧, “于细微处见真情”就是这个道理。同一个题材, 写作的角度有很多, 但并不一定每一个角度都能写好文章, 只有选取最能拨动读者心弦的角度, 才能让人看到事物精彩的一面。如一位同学在《一碗面条》的作文中讲述了妈妈生病时照样给“我”准备一碗面条的事, 作者透过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写出了一份感人的母爱。生活是殷实的, 只要学生在写作中善于选取小巧且合适的角度, 就可以做到写作“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2. 情节求曲折, 情感显动人。

初中作文训练一般只要求写五六百字, 在情节上稍加用心, 掌握一些“尺水兴波”的技巧, 效果就会与众不同。如一位同学在“幸福”题材中, 写的是自己在考试前的一天晚上渴望在医院上晚班的妈妈能陪一陪自己的故事, 其中“在这种关键时刻, 我竟然无法得到父母的特殊关照, 谁会想到, 一个所谓的幸福之家还有着如此的不幸?”当其无奈之时, 妈妈回来了, 而且回来了三次。第一次回家取钥匙时, “我”的“心凉了半截”, 第二次回家是由于下雨回家取伞, 当“我”彻底失望时, 不料, 妈妈第三次出现在自己面前。一件小事写得波澜起伏, 真实感人, 鲜明地反映出了自己由怨而恨而爱的过程。这样富有创新意识的文章, 是很受老师们青睐的。

3. 打破惯性思维, 推陈出新。

在题目上做文章, 拟出一个不同凡响的题目, 用新颖的题目来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如《成功要有怀疑精神》改用《成功在于“?”》是不是独特一些?当然这需要学生在平时注意积累一些类似的好题, 看得多了, 拟题的功力自然也就增加了。

三、注重开头和结尾的写作技巧

1. 文章的开头, 是一篇文章的脸面, 这张脸孔是否漂亮, 直接关系到读者对整篇文章阅读的兴趣。关于文章的开头, 有许多的技巧和方法。例如, 开门见山———于开篇段落就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说出来。如果是一篇记叙文, 可以在开头点明自己要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如果是一篇散文, 可以将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中心观点作为文章的开头, 这样就能给读者一种亲和感, 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又如, 有一种交代式的开头方法。在文章的开头首先交代写作的起因、动机、有关人物、事件的背景或文章所讨论的影响和意义, 等等。与其相对应的, 还有一种引出式的开头方法, 就是从某种具体的人物、事件、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等入手, 从而引出所要讲述的话题、主旨、事件的开头方法。

2. 文章结尾的技巧和方法, 与文章开头一样, 也是多种多样的, 而且是不可忽视的。最常见的一种结尾方法叫做“呼应法”。它是通过对文章的题目或开头进行回顾或照应, 同样是使文章结尾生动、富有意蕴的一种结尾方法。如《紫藤萝瀑布》的结尾“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 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显然回应了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从中可以看到作者的行动经历了一个“走———停———走”的过程:开头的“走”, 可能是在散步, 但被路边盛开的紫藤萝吸引住了, 于是停下来欣赏;结尾的“走”, 意义更深一层———作者在紫藤萝的光辉和芳香中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这种首尾的回应, 能强化读者的认同感, 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此外, 还有一种较为常见的结尾方法, 是对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进行清晰而明朗的总结, 甚至是画龙点睛, 卒章显志。在这儿, 恰当的总结和归纳往往会使文章增色不少。当然, 还有一种结尾方法是利用引申出一层新的意思, 略加交代, 或由个别而到一般, 由此及彼, 引人深思, 回味无穷。这种结尾方法, 被称之为“引申法”。

浅谈中考作文的写作技巧 篇8

一、作文要多联系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任何文章都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里反映的产物。包含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指文章的生活素材, 这当然来自社会生活; 主观的方面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同样来自社会生活, 而不是自己头脑里所固有的。因此, 我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1. 现实题材。没有丰富的社会生活, 现实题材的作品是写不好的。学生能把《我的老师》写得生动感人, 那是因为鲜活的人跟他们零距离接触, 所以, 有写头。而如果没有生活的积累, 就写不出生动感人的文章。

2. 幻想题材。无论是童话、神话还是科学幻想作品, 其可供幻想的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得、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情, 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从这句话里,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作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关系。“看到的”、“听到的”当然来自生活, 就是“想到的”也同样来自生活。

二、优化作文结构

1. 角度求小巧, 情感见真挚。摄像时, 角度选得越大, 照片中的人和景物就越不清晰; 选取的角度越小, 则越可以把人物的性情或景物的特征在细微之处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文章角度小巧, “于细微处见真情”就是这个道理。同一个题材, 写作的角度有很多, 但并不一定每一个角度都能写好文章, 只有选取最能拨动读者心弦的角度, 才能让读者看到事物精彩、引人的一面。如一位同学在“一碗面条”的故事中, 讲述了妈妈生病时照样给我准备一碗面条的事, 作者透过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 写出了一份感人的母爱。生活是殷实的, 只要我们在写作中善于选取小巧的、合适的角度, 就可以写出“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的作品。

2. 情节求曲折, 情感显动人。初中的作文训练一般只要求写五六百字, 如果在情节上稍加用心, 掌握一些“尺水兴波”的技巧, 效果就会与众不同。如一位同学在“幸福”题材中, 写的是自己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 渴望在医院上晚班的妈妈能陪一陪自己的故事。“在这种关键时刻, 我竟然无法得到父母的特殊关照, 谁会想到, 一个所谓的幸福之家还有着如此的不幸?”当其无奈之时, 妈妈回来了, 而且回来了三次。第一次回家取钥匙时, “我”的“心凉了半截”, 第二次回家是由于下雨回家取伞, 当“我”彻底失望时, 不料, 妈妈第三次出现在自己面前。一件小事写得波澜起伏, 真实感人, 鲜明地反映出了自己由怨而恨而爱的过程。这样富有创新的写作方法, 是很值得学生借鉴的。

3. 打破惯性思维, 推陈出新。这里的“新”主要是指新异、独特。因为中考毕竟是选拔性考试, 要在几千份卷子中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 最直接的手段就是选用新异独特的形式。如可以在题目上做文章, 拟出一个不同凡响的题目, 用新颖的题目来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

三、注重开头和结尾的写作技巧

1. 文章的开头, 是一篇文章的脸面, 这张脸孔是否漂亮, 直接关系到读者对整篇文章阅读的兴趣。关于文章的开头, 有许多的技巧和方法。例如, 开门见山———于开篇段落就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说出来。如果是一篇记叙文, 可以在开头点明自己要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如果是一篇散文, 可以将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中心观点作为文章的开头, 这样就能给读者一种亲和感, 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又如, 交代式的开头方法。在文章的开头, 首先交代写作的起因、动机、有关人物、事件的背景或文章所讨论的影响和意义, 等等。与其相对应的是引出式的开头方法, 就是从某种具体的人物、事件、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等入手, 引出所要讲述的话题、主旨、事件的开头方法。

另外, 有必要说说“设疑法”。这种开头方式在文章起首提出疑问, 或是设置一个引起读者兴趣的悬念, 再在后文阐释, 慢慢揭开疑团。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就这样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看似一句不起眼的话, 却能让人思绪万千: 作者先前肯定是在散步, 什么样的奇景能让他把脚步留住, 什么样的瑰丽能把他的心挽住, 什么样的仙境能让他留下永久的惊叹, 读者的心一下就被抓住了。

2. 文章结尾的技巧和方法。与文章的开头一样, 也是多种多样的, 而且是不可忽视的。最常见的便是“呼应法”。它通过对文章的题目或开头进行回顾或照应, 起到点明主旨的作用。如, 《紫藤萝瀑布》的结尾是这样的: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 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回应了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从中我们看到作者的行动经历了一个“走—停—走”的过程: 开头的“走”, 可能是在散步, 但被路边盛开的紫藤萝吸引住了, 于是停下来欣赏; 结尾的“走”, 意义更深一层———在紫藤萝的光辉和芳香中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作者深受鼓舞, 于是走向无限的生命支点。这种首尾的呼应, 很能强化读者的认同感, 容易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又如“引申法”, 它是利用结尾引申出一层新的意思, 略加交代, 或由个别到一般, 由此及彼, 引人深思, 回味无穷。。

浅谈中考作文的高分与技巧 篇9

一要考场上有一个好的写作心态。有些考生作文时唯恐写不完, 略作思考便慌忙提笔, 一挥而就, 这样的作文难以做到文质兼美。实践证明:初中毕业生40分钟内完成600字的文章是没有问题的。面对话题, 成功的心态便是自信。镇定自信, 才会激情投入, 激活思维, 展示自己的最佳水平。

二要一个清爽的文面。中考阅卷时间紧, 任务重, 适值酷暑, 潦草的卷面难以赢得评卷者的好感。书写规范, 文面整洁, 本身就是对阅卷老师的尊重。为此, 考生既要写快, 又要写好。即使字体不美观, 也要尽最大努力, 切记字体要匀称, 字不能太小, 也不能占满格, 更不能出格。

三要一个明确的中心。“文以载道”。考生应从所给材料中, 提炼出正确、新颖、深刻的观点, 让此观点统摄全文, 不少考生文体不分, 只是简单地拼凑字数, 废话过多, 中心不突出, 就会被阅卷老师判为“四不像”文章。

四要一个精彩的题目。“题好一半文”。如果允许自拟题目, 考生就不应该放弃展示自己写作能力的机会。题目角度宁小勿大, 语言努力做到凝练、含蓄、优美、力求让阅卷者“一见钟情”。可用修辞手法拟题, 移用诗词句人题。或反弹琵琶, 题目体现创新;或设置悬念, 让题目引人入胜等等。

五要一个亮丽的开头。古人行文讲究“凤头”, 也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写得精彩。可采取的方式有:开门见山、直接切题;写景状物, 演染气氛;设置悬念引出下文;抒情议论, 奠定基调等。切忌开头云缠雾绕, 洋洋洒洒几百字后, 仍不见内容与话题有关。

六要一个新颖的形式。考场作文, 形式和内容同等重要。一个匠心独具的形式, 也会让阅卷者眼睛一亮, 对眼前的作文增添几分好感。比如, 可以采用题记, 揭示文章主旨;可以使用小标题, 使内容简洁醒目;可以抒写书信, 以情动人;还可以镜头回放, 再现生活等等。

形式创新, 贵在“得体”, 考生要选用自己最娴熟的一种形式, 切不可滥用, 否则文不对体, 会弄巧成拙。

七要一个优美的片段。集中笔力, 写好一个片段, 向阅卷老师展示自己的文字功底。写记叙文片段, 可运用多种描写手法, 如景物烘托, 白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手法, 同时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写议论文片段, 可用典型的论证方法层层论证, 环环相扣;写散文片段, 可旁征博引, 让思维纵横驰骋, 使自己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八要一个完美的结尾。结尾是考生的最后“亮相”, 考生要讲究艺术, 让阅卷者完成最好印象的“定格”。简便易行的结尾有以下几种:照应开头, 凸显主题;总结全文, 画龙点睛;含蓄蕴藉, 耐人寻味。

考场上的高分作文, 应具备哪些临场技巧呢?笔者认为有三:

一、捕捉灵感和开头的技巧。

灵感往往呈跳跃性、短暂性和不稳定性。当灵感突发于考场时, 如果不及时捕捉, 灵感就会消逝, 以后再冥思苦想, 一时半刻也难以记起, 特别在考场特定的紧张氛围中, 越急就越打不开思路。因此, 当灵感出现时, 我们应立即捕捉, 并速记备用。捕捉灵感不必用完整的语句, 只要用极简单的字词或特别的符号将点滴灵感火速记下即可。准确捕捉灵感并向纵深开掘, 就常常能化难为易, 并迅速打开写作思路。针对捕捉的灵感进行联想选材, 把映在头脑中最能突出文章中心的材料迅速文字化、条理化, 就能写出高质量的中考作文。

一篇文章, 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开头一段话。古人把文章开头称为“凤头”, 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漂亮, 给人以先声夺人之感。开头好比乐曲定调, 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整个作品的得失。开头应尽力写得新颖些、别致些。

二、分段和写好中间的技巧。

分段的技巧说白了就是多分段。有的学生爱写三段文章, “穿鞋戴帽中间一大套 (一大段) ”, 显得拖沓、冗长, 成绩肯定受影响。中间部分要多分段:一件事一段, 略写的是一段, 详写的内容再分为二三段, 并用恰当的过渡词、过渡句、过渡段进行起承转合, 便会给人以脉络分明之感, 自己也便于在分段中调整思路。

另外, 当你的文章以精练取胜而显得文字不足时, 多分几段可以增加篇幅。一般说来, 考查一篇文章的总字数, 是不考虑每段后面的空格的, 因此, 在不影响意思的完整表达时, 多分段不失为明智之举, 例如, 可将人物之间的对话分段的方式来排布等。总而言之, 多分段不仅可以弥补字数不足, 还可以收到利于阅卷的奇妙效果, 使阅卷老师很轻松地把握你文章的思想内容及结构。

被喻为“猪肚”的文章中间如何写得浩荡而精彩呢?其实, 绝非通篇精美, 它们之所以出“名”称“佳”, 靠的也只是一个或几个精彩的片段。名家名篇尚且如此, 初中生的中考作文又怎能企求在“考场”这样的特定环境里, 用个把小时就雕琢得十分完美呢?因此, 写好中间的技巧就是精心设计出一两个字看似短, 但“磁力”大, 它往往能像闪光的珍珠一样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平时上课时老师津津乐道, 我们自己感到文章写得妙的不都往往是一些精彩片段或细节吗?那么, 我们将片段写精彩不同样会受到好评吗?

三、控制字数和意外情况应变的技巧。

中考是选拔性考试, 作文有字数的限制, 才能较客观地反映出考生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 从而有明确的标准。控制不好字数, 使作文字数不符合要求, 不仅会被直接扣分;同时会给阅卷老师产生不良的第一印象, 因而会大幅度地降低分率。而且字数过少或过多, 作文的内容、中心、结构、语言等势必受到影响, 评分时可能各项都会因此而降低, 作文想得高分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所以, 作文控制字数小看不得。

要控制好作文字数, 构思时就必须把握住内容的要点, 将这些要点加以分析比较, 确定好行文详略, 对次要的材料略写, 对重要的材料详写。接着进一步具体考虑, 根据字数要求, 全文大体分几段来写, 每一段大体安排写多少字等。

中考作文一般要求“不少于600字”, 初中生最头痛的往往是字数太少达不到要求, 下面几个小技巧也许能使你的难题迎刃而解: (1) 增加细节描写, 这样的处理往往还会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2) 增加抒情和议论的成分, 多写抒情和议论的句子, 还会使文章的中心思想得以充分的体现。 (3) 增加所叙事情的数量, 当写一件事感到文字数量不足时, 就可以根据作文要求考虑写两三件事。如果是议论文的话, 可以增加论据, 或从另一下角度深入一层论述点。 (4) 增加对照的成份, 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对或相反的事物存在, 将某些对照的事情添写进来, 往往会使内容更充实、中心更突出。 (5) 多分自然段。

上一篇:极限求法下一篇:定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