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创新课堂研究

2024-11-19

政治创新课堂研究(精选12篇)

政治创新课堂研究 篇1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完善,人们越来越重视初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不但关乎学生的内在素养,而且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初中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是祖国的希望,他们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是保证其个人成功的关键,也是全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结合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简单分析一下如何研究出有效的政治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初中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为他们的整体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创新实践

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初中生肩负的社会责任更大。他们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是党和国家最宝贵的资源,要把初中生培养成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就需要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当前,我国初中生在思想政治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快速成长,就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针对这样的现象, 文章就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入手,谈谈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方法单一,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时代的初中生思维积极,摆脱了传统学生的单一特性。但是,在中学的思想教育课堂上,很多教师还是唯课本论,教学内容单一,手段老套,方式死板,没有创新意识,一味地采取“灌输式”的学习方法,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育氛围和机制有待完善

中学校园文化在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导向功能和激励作用,有着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大多学校没有统筹文化环境规划策略,学生无法参与学校的文化活动,阻碍了其思想政治的进一步发展。另外,许多学校过于重视语、数、外学习, 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健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规范,导致课堂混乱无序,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者,起着引领作用,他们的素质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情况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缺乏良好素质道德的教师起不到带头作用,无法做到上行下效。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实践与研究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地看到了中学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想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健全人才,就一定要积极革新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竞争。

1.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有效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教师与学生只有建立融洽的关系,才能保证课堂的活跃度。 对此,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明确学生的实际内在诉求,并坚持做到因材施教,从而实现师生的良好互动,打造创新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2.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创新手段进行教学

传统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大多单一枯燥,课堂的教学内容只是一味地沿袭传统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发挥,课堂互动性差。针对这样的现象,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单一为多样,丰富教学策略,为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营造良好的氛围。

(1)采取讨论式教学模式进行课堂创新。即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实现生生互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还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 实现开放式教学。例如,初中思想政治教师在讲解犯罪与刑罚一课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讨论违法与犯罪之间的差异,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2)坚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想要打造创新教学模式, 就要保证知识的有用性,坚持理论与实际相连,为知识的顺利应用提供前提。例如,初中思想政治教师在讲解孝顺父母这一课的时候,就可以将其与学生生活中和父母的关系进行紧密结合,让学生阐述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并谈谈自己的感想以及对父母的感情,从而提高课堂的活跃度,实现创新教学。

3.实行创新式评价

想要将课堂的创新式教学贯穿于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始终, 就要改变以往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单一手段。教师可以采用学生互评、作业审查、课堂发言以及考试成绩等多合一的模式进行有效评价,从而促进评价方式的创新,为教学的革新作基础。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是保证初中生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养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一定要改进教学对策,创新教学实践,并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性,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石。

政治创新课堂研究 篇2

吉林省扶余县第一中学邹宏利

一堂政治课要真正达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设计的创新。这种创新既要体现在新课导入、新课学习中,又要体现在练习反馈等各个教学环节中。

在政治课多媒体教学中,我是这样来体现创新思路的:

一、激情引趣,巧妙设疑,导入新课。

在“财政及其作用”教学时,在导入中,我选取了12月1日刚开通的哈大高铁,并播放了视频资料,让学生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为祖国的强大而倍感自豪,然后设置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1)仅仅依靠个人出资能兴建高铁吗?(2)修建高铁应该有谁来办?

(3)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服务是由政府提供的?根据学生的讨论,引出没有我们的国家、政府,就没有我们幸福安康的生活。没有国就没有家。以此为切入点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急切地想知道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进而引出:财政及其作用。

二、互动教学,自主探究,体会哲理。

在讲述“量变”与“质变”的概念时,让学生做小实验“冰块加热----水的三项(固、液、气)变化”;讲“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时,设计了由四个组各推选的同学“吹气球”比赛以及对漫画的讨论等等。互动教学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让师生动起来,重在全员参与,在参与中体验、感悟,在感悟中发现、提高。使学生具备敢想、敢问、敢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在体验生活的同时感悟哲理,同时用哲学的观点去观察和改造生活,达到知识、能力和觉悟目标的统一。

三、释疑解惑,反馈矫正,提升能力。

在讲“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时,围绕漫画“分配不公,企业破产”,我精心设计了三个问题:(1)企业有没有效率?(2)企业为什么破产了?(3)假如你当企业老板,如何使企业起死回生?(国家、企业、个人)。这些问题紧扣基础知识,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提升了学生的能力。我又给学生播放了“十八大”中关于收入分配公平方面相关视频,还有文字资料,为的是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关系国家大事,使经济问题与社会热点结合起来,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恰当选材,巧妙安排,提升觉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要求。“能够用政治课原理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并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这是我在政治课上提出的具体目标之一。为此,我进行了巧妙的安排。

1、选材体现生活性。如选用漫画《喝酒》(这幅画讲的是父母平时娇宠、放纵小儿子喝酒,结果后来一发不可收拾,儿子上桌就变为“我要喝”)。通过生动有趣、形象的教学法,抽象枯燥的哲学道理就变得更加容易接受了。

2、选材蕴含人文性。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俗语、谚语和诗句等选用,并要求学生熟读。如“读

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曾,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的选用,等等。

3、选材突出时代性。如针对学生沉迷博客的新现象,引用一个新颖的视频材料,使学生明

政治创新课堂研究 篇3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 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1-0108-01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社会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要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本文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现状、改革指导思想和原则、创新途径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现状

1)学生到堂率低。据调查,大多数高职院校为了节约资源,往往采用合班上课的形式,有些自觉性不高的学生经常旷课,甚至长期不到堂。

2)课堂纪律差。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教师在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在台下讲小话、睡觉、玩手机、看其他书籍的现象较普遍,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的不多。

3)学生“认同感”不高。由于社会现实和个别教师自身的原因,造成学生对马列主义失去信仰、理想信念模糊,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是如何增强学生对马列主义的认同感,使学生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目前,高职学生由于认识层面的偏差,往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积极参与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5)教学缺乏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

2改革指导思想和原则

2.1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文件精神,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针对性、开放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培养“四有”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2改革原则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体验为中心,实践为中心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2)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树立服务社会,报效社会的意识。

3)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加强自身修养。

4)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5)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增强教学实效性。

3创新教学方法的主要途径

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根本途径。创新教学方法必须依据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封闭式为开放性;变单一式为多样式。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内容、环节并结合学生实际灵活多样地选择如下教学方法:

1)导入法。在课堂教学起始环节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提出新问题,导入新知识,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迅速地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启迪思维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故事导入法、歌曲导入法、问题导入法、情境导入法等。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教师讲授过程中穿插案例并进行分析,让学生在思考中加深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另一种是教师提供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也可以由学生自己举例,案例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有争议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理论上的归纳并得出正确结论。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研究式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要解决或研究的课题。教师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学生在阅读和学习有关材料的基础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出各种可能的假设或回答。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生处于“想要解决问题”的主动思考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帮助学生完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认知过程,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4)讨论教学法。课堂讨论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法。讨论前老师选好主题,学生分组课下收集资料,课上每小组选一名代表重点发言,其他学生参与讨论,各抒己见,最后由教师总结讲解并做好小结。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能够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整合材料、总结概括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5)角色扮演教学法。设计一個情境,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通过角色表达自我的观点和见解,体验所扮演角色的思路历程,这种教学方法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影视资料观摩法。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影视资料。通过观看影视资料,寓教于乐,使学生深受教育、陶冶情操、提升品质。

7)专题教学法。一方面,专题教学法能够打破统编教材的章节局限,使教学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教师通过提炼确定专题教学内容,并以此为中心,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组织和编排,尤其突出指导学生掌握所学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真正实现“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另一方面运用专题教学法可以改变过去一门课程由一位教师总揽教学的局面,分别由不同领域中学有专长的教师负责实施,既能够发挥各专业教师的特长,又能使学生受到不同学术背景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和熏陶,从而提升学生的学术水平和能力。

8)总结归纳法。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掌握理论,丰富思维,提升认识,明确主题价值观,给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总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任重道远的历史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努力开拓,务实作为,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同时有针对性地解答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疑点问题,并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社团活动和第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才能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试销性,提高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2009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研究立项项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B33)。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3]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作者简介

刘玉梅,女,湖南邵东人,邵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政治创新课堂研究 篇4

1 确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推进的首要难点在于观念的转变, 我们认为课程改革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的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过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等, 树立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先进理念。

为了追求更高的教学品质, 新课程改革确立了“以人为本,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 政治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要从传统的“知识本位”教学理念中解放出来。新课程下的思想政治课要从“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出发。强调教学必须联系生活, 回归生活世界,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的指引下, 教师要积极探究新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才能完成新的教学目标, 把正确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来,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知识, 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自主意识和创造性思维。通过教学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将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新课程改革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都需要依靠教师积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努力更新教育观念, 及时转换教师角色。

2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基于教与学发生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是人际关系之一种, 是中学生学习生活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之一。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体现着中国传统社会的人伦精神, 强调师道尊严, 师君并尊, 等级森严, 是一种管教与被管教的关系, 为灌输式教学提供了可能。在现代社会强调人际关系的平等与民主的新形势下, 传统师生关系在新的形式下正经受严峻考验。促进师生关系理念的现代化, 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保证, 当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确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 它是学校开展任何形式的教育行为的重要平台, 师生关系的优良关系到教育的成效, “亲其师, 信其道, 乐其学”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 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源于师生的广泛交流, 交流是开展高效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要把教育过程看成是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多边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分享彼此的思想观念与发现、提出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交流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以期达到教学相长、共识共进, 共同提高的目的。

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还应延续到课堂之外, 信息化的通讯方式, 如电子邮箱、聊天室、博客、微博等为教学的延伸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工具, 师生可以在课堂之外通过这些工具, 各抒已见, 交流意见、拓展视野, 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3 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是学生产生持续学习动力的内在机制, 古人就认识到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知, 激发学习者自身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积极态度或感觉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关键所在。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指出:“兴趣的创造和发展是教学任务。”中学政治课是一门思想性、理论性与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如果不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把它上成了纯粹的理论课, 势必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把知识的教学和实践行为的训练密切结合起来。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更新教育观念, 调整和充实了教学内容, 优化了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 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政治课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课堂导入要生动多样。教师生动幽默的语言、恰当鲜活的时政材料、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动听的音乐都可以吸引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避免枯燥的开局。二是教学内容要丰富、生动、形象。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虽然丰富, 但所蕴涵的理论又抽象难懂。因此教师要选取典型性、时代性强的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 领悟其中的抽象道理。从而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三是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新课程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教学的内容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 网络资源的合理运用, 社会实践的切身体验都会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4 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已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转变到对知识的分析运用, 思想政治课的任务也有传统的爱国教育转向传授知识, 培养能力, 提高素质, 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也强调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长期以来,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于注重理论教学, 与实际相脱离, 过分强调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缺乏创新思维训练, 抑制了学生的成长和能力的提高, 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当前, 能否有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成为政治教学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决于教师和学生自身两个方面, 师生都必须转变教与学的观念, 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意识是行动的先导,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在先进教育理念下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始终以创新的理念引领自己的教学。教师要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的能力。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主体性的发挥在于学习的过程是“发现”知识的过程, 体现的是“问题意识”“, 强调的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与自主探究的精神。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在课堂, 理论来源于实践,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在实践中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在社会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形成新的知识和技能,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 要提高其教学效能, 唯有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课程本身性质和任务出发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建设, 方能跟上课程改革主流,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S

摘要:开展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建设, 教师应该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

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篇5

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学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中心任务.中学政治教育一直承担着这一重要职责.然而,受应试教育影响,中学政治课堂教学已枯燥乏味至极.在当今新课程理念大力推行的背景下,如何改变现状而提高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意识便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转变教学观念与模式及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新颖化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作 者:谢程程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 刊 名:教育界 英文刊名:JIAOYUJIE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中学政治教学   创新意识  

激活政治课堂 培养创新能力 篇6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探索未知的执着兴趣是科学进步的根本推动力,是创造思维的内驱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创新学习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政治课堂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可采取以下方法:①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寓言、饶有情趣的民谣、民歌、美丽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等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②用人格力量激发创新热情。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创新的典范。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是创新;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创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创新;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创新;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是创新……通过讲故事,搜集资料,用伟人的事迹激发学生创新精神。③用现实事实鼓励学生创新的紧迫感。通过以上方法,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

二、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训练创新思维

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可使学生的感官、思维经常处于兴奋状态,始终保持在不断探索新知识的情感冲动中。所以营造愉快宽松的课堂氛围,对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其问题意识,促使创新思维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学生学习政治的主要方法是死记硬背,加之部分教师教法陈旧,“填鸭式”、“满堂灌”,造成政治课堂死气沉沉。这种方法不可能带动学生思考,更谈不上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同学们大胆创新,我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1.允许同学们围绕教学内容向我提出问题,打破“一言堂”,创设民主气氛

而且规定“谁提出的问题难住了老师,谁就是胜利者”,这一打破常规的教学形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就连班上不爱发言的同学也大胆向老师发问。如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时”,有的同学大胆质疑:共产主义是否真的实现?讲“一国两制”时,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更尖锐: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香港、澳门已顺利回到祖国的怀抱,那么,台湾能回归吗?台湾何时才能回到祖国……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都让学生进行讨论后,我再从中点拨总结。知识在活动中传授,学生在讨论中提高。在这样一种宽松的气氛中,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2.采用电化教学手段,烘托课堂气氛,营造创新环境

当前,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录音、录像、VCD光盘等在教学中的运用,具有声形结合,图形并茂的特点。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很容易激发创新思维。如讲“改革开放”时,可播放MTV《走进新时代》,在优美的旋律中,让学生感受我们伟大的祖国在三代领导人领导下所取得辉煌的成果。讲“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时,播放小品《超生游击队》,在学生开怀大笑之后,提出问题:“人多是好事,人多力量大”的观点为什么不正确。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回答常常能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3.渗透时政热点,设计开放问题,培养发散思维

政治课教学必须渗透时政热点,让学生养成关心和了解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同时,渗透时政热点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善于寻找时政热点和教材的结合点,并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如2003年春天,“非典”疫情突如其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我在上课时,设计了一道这样的辨析题:有人认为,当前抗击“非典”是大事,是一切工作的中心;有人认为:经济建设始终是我们工作的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请对以上两种观点进行辨析。同学们讨论热烈,发言积极。再如2009年10月我国载人飞船“神舟七号”发射成功,这是我国航天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大扬国威,世界注目。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性问题:请根据思想政治课有关内容,谈谈我国“神舟七号”发射成功的原因有哪些?问题刚一提出,同学们的思维就发散开了,有的说: 这是改革开放和结果;有的说,这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结果;有的说,这应归功于党的正确领导,归功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更有的说,这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力拼搏的结晶,是祖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表现……。只要教师认真投入、精心策划、巧妙设计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案,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内容上不断丰富,思想上大胆创新,就一定会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培养。同时,也能使学生聆听时代旋律,感受社会事物,顿悟人生真谛,陶冶美好情操。

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特点是是知行统一。开展实战活动,既是落实知行统一的有效途径,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根本。实践性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原则,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转化为现实的能力。

西方有名谚语“一次实践,抵得过一百次教诲。”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机关、风景名胜区等地方进行参观、调查、访问,可使学生亲身感受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可以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同时也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在讲“环境保护”这一问题时,组织学生对我校附近的工厂进行了参观,同学们针对工厂存在的资源浪费和河流污染等问题,向环保部门提出了自己的整改措施,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二流人才的分水岭,这是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说的。面对当前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刻不容缓。作为一名政治教师,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前列,不断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我坚信,只要解放思想,勇于开拓,敢于创新,与时俱进,思想政治课这片沃土一定能培养出绚丽的创造教育之花!

政治创新课堂研究 篇7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奈斯比特指出:“处于伟大的变革时代,我们需要创造力和创造精神。”这告诉人们:只有在强烈的创新精神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进行创新活动。日本学者木村久一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达尔文成为著名生物学家,阿波莱顿发现电离层,比尔盖茨成为微软公司总裁……这些成功者告诉我们:兴趣是创造的动力和成功的先导。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勤于积累素材的基础上巧于创设问题情境,适时布疑,巧妙质疑,灵活释疑,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等融入教学中,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新意识,激发向上的创新精神。如:2002-2003学年度第一学期,我为了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根据所给题目或自拟题目撰写小论文,并设计具有创新思维的题目:完善自我———给自己画张像,列出自己人生性格方面的优缺点,并制订自我修养的小计划:我能行———一次成功的启示;如果你拒绝了失败,实际上你就拒绝了成功。无论给定题目,还是自拟题目,都是在鼓励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分析,形成观点、提高认识,允许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有不同的见解,允许有不同的合理答案甚至异想天开。这样能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敢于提出新观点、新思路、新问题,拓宽学生的视野,充分挖掘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

二、逆向思维、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

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规律。所谓逆向思维,意味着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从新的角度发现科学真谛。进行逆向思维需要学生进行独特思考,善于另辟蹊径,还要善于发展思维,比如遇事不妨倒过来想一想,从结果上寻觅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设置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养成从正向和逆向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分析、理解问题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阐述某一原理时,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甚至是相反意见,并适时引导。通过这种正反两种观点的辩论与碰撞,不但获得了真理,还锻炼了思维的独特性。例如:讲“受教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时,我首先让学生看一则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的现实材料,让学生思考究竟采取哪些措施来控制辍学。学生首先想到的是,一方面要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国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要对辍学学生的监护人执行批语教育,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学生的监护进行处罚。在肯定同学们观点的同时,让学生联系实际,发现自己周围同学的辍学现象。不一会儿,同学们纷纷发表各自的观点,有的想到了我国的教育制度,有的想到应关闭社会上用不正当手段吸引青少年的电子游戏厅、舞厅、录像厅、网吧等。通过大家的讨论,学生根据书本中已有的信息和语言知识,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理解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因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好的理解、更广泛的扩充和更深刻的探索,学生的求异乃至辩证思维品质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三、引而不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一位优秀的思想政治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抓住学生的思维这只“小鸟”,同时又不使它感受到束缚。这就要求教师的讲解、设疑是“开而弗达”、“引而不发”,留有学生思考的余地,为他们的创新思维创造必要的条件。

1. 导入新课。

当导语激发学生的情感后,学生渴望知道得更多。这时,教师并不倾箱倒柜,而是提头留尾,或择举一二,余者让学生自己探求。此时学生会对新授课的内容展开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的立体想象,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2. 新授过程。

教师讲授到教学的紧要之处时,突然停止讲解,及时启发学生讲述后文,这时学生就会大胆创新,展开想象的翅膀,得出多元化的结果,教师在此基础上再总结分析,肯定正确观点,否定错误观点。这样一放一收,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又使他们准确地掌握了知识,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此外,我在课堂上还经常根据所学内容,及时联系时政热点,给同学们提出问题,锻炼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关于克隆羊的思考”、“西部大开发的思考”、“揭开法轮功的真面基”、“解决台湾问题,能否适用两德、韩朝模式”、“由奥巴马当选美总统想到的”等,让学生纷纷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样不仅能够用当堂知识分析理解,而且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3. 课堂小结。

浅议政治课堂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8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创新是一种思维形式, 先有思考才能有创新, 但遗憾的是很多学生恰恰缺少的就是思考的动力和思考的习惯, 这是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造成的。 传统的“喂养”式的教育让学生习惯“只动手不动脑”的学习方式, 教师说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 在笔记上就记什么, 学生的头脑从头到尾都没有参与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这样怎样实现创新呢? 因此, 想办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动脑才是最重要的。 怎样才能诱发学生的思考活动呢?答案就是兴趣。 要尽量给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 通过一些情境的创设引发思考, 有了思考以后, 才能谈得上创新。 例如在上哲学原理的时候, 由于这部分内容在很多学生眼里太过抽象空洞, 因此, 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原理, 只要用于应付考试即可, 根本不考虑创新, 更谈不上创新的能力。 于是我在上这部分内容的时候, 经常从网上搜集各种各样的材料, 如一些小故事、一些真实事件、一些风俗人情等, 使得这些内容在各种各样材料情境的包装下显得非常有意思, 诱发兴趣, 引起思维的效果就出来了。 如我曾经从网上给学生搜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聚会上, 各国家的贵宾团坐一席, 有中国的、日本的、法国的、俄国的、美国的, 在入座之前, 每个人都为其他人准备自己国家最具代表性的礼物, 中国人拿出号称国酒的茅台, 日本人拿出自己独有特色的清酒, 法国人拿出驰名全球的葡萄酒, 俄国人准备浓烈的伏特加, 最后只剩下美国人什么也没准备, 其他国家的贵宾不禁对美国人表示不解, 这时候美国人拿着一只空酒杯, 将每个国家的人带来的酒都倒一些进去, 然后举着这杯酒说道:这杯鸡尾酒就是我们美国的象征[1]。 很显然, 这个故事还是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的, 故事讲完以后, 我就让学生分析这个故事中提到的酒文化蕴含哪些哲学道理? 试想, 如果没有这个故事情境的包装, 教师只是将一些干巴巴的哲学原理提出来逐条分析, 学生会感兴趣吗?如果连兴趣都没有, 又谈何创新呢? 由此可见, 情境是创新形成的重要温床。

二、鼓励学生“不走寻常路”

创新思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其实是一种求异的思维, 换句话说, 如果每个人的想法都一样, 每一个问题只有一种解决的办法, 每一道题目就一个标准答案, 是不可能有所创新的。 而随着年龄的增加, 人们的规则意识越来越强, 创新力可能会越来越弱, 相反, 孩子的思维由于没有约束, 反而充满很多好奇和幻想, 因此, 在孩子的头脑中, 创新意识反而更容易产生。 因此,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力, 就可以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不走寻常路”入手, 让他们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 以更多地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我又一次在上课的时候提到“孟母三迁”的故事, 本来我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 然而当我提出这个观点以后, 让我意外的是, 班级里有一个学生竟然直接说他不赞成这个想法。 在短暂感到意外以后, 我很快反应过来, 接下来我开始鼓励这名学生站起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在我的鼓励之下, 该名学生站起来提出诸如“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剑从磨砺出, 香自苦寒来”的观点, 并拿他自己的一个邻居哥哥做例子。 听到这名学生这么一说, 班级中有些学生开始表示赞同, 并且开始发表一些看法。 事实上, 这个状况的出现对教师来说属于意外, 因为这与教师接下来的要讲内容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但我意识到这是一次很好地发散思维的机会, 于是我干脆组织起学生围绕两个不同的观点开始一些简单的辩论。 虽然这次的辩论与预定的教学计划稍有出入, 但我认为学生通过这次的经历, 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因此这一次“意外”是值得的。

三、创设问题引发创新

问题被誉为思维的起点, 在政治课堂上, 适当的问题设计可以引发思维一步步向着纵深方向发展, 而思维的铺垫则是对创新意识形成的最好准备。 因此, 在课堂上教师要懂得精心设计问题, 通过问题一步步推进, 让思维一步步地被打开, 最终实现创新。 例如在讲经济生活中的“个人储蓄”这个知识点时, 我就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公民的个人储蓄可以为国家储备发展建设资金, 对市场的货币流通业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那么是不是说公民的储蓄越多, 对国家的发展越有利呢? 如果真是如此, 我国为什么还会大力提倡“扩大内需, 刺激消费”呢?究竟是存得多好还是少好呢? 作为国家应该怎样调控公民储蓄呢? 这个问题虽然有相对标准的答案, 但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由不同的角度选择, 而不同的角度会形成不同的观点, 使得一个问题拥有不一样的结论, 而这就是创新最重要的源头之一。 由此可见, 适当的问题对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创新意识从本质上还是一种思维形式, 因此, 培养创新要从思维开始, 就要从摒弃灌输教育模式开始。 教师一定要懂得利用思考的力量, 竭尽全力地激发学生的思考行为, 让创新之花在不断思考中得以盛开。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思想政治学科目标的基本要求, 也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探究主题,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当前政治教师的重任。本文就从三个方面围绕如何创新进行了阐述, 并结合实例提出了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创新意识,兴趣培养,政治教学

参考文献

[1]孙海霞.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思考[J].学周刊, 2013 (21) .

[2]郑艳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国校园文学:教育教学研究, 2012 (2) .

高效政治课堂评价的优化和创新 篇9

一、用“他评”以求激励

毕竟学生的年龄较小,很多方面发展还不成熟。在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一旦受到教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就会开心愉悦、激情昂扬;而受到教师的指责或是处罚,就会低迷消极、丧失信心。因此教师的教学评价要想有效需做到以下几点。

1. 做好课堂检查工作。

比如课堂提问、板演、课堂练习、作业检查等。这种评价主要是通过布置诊断性作业来研究学生,同时并不额外增加学生的作业,而是要求尽可能地增强当前教学中采用的提问、练习、测验等作业形式的诊断性,即要求教师通过这种检查,既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又要了解学生各个方面的学习可能性。

2. 做好课堂观察。

要求教师在观察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各种行为表现时,能积极对有意义的特殊的偶发事件作事实性的记录。任课教师要负责地观察班级中每一个兴趣小组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放大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深刻感受老师对他们的重视和关注。

3. 做好课堂交流。

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应是频繁的。这种交流主要包括:语言交流、眼神交流和动作交流,这些交流都应以情感交流为基石,要有真情实感。我们可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教师借此去深入地了解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上所存在的问题,如困难、不足、需求等。在政治课中,教师绝不能用枯燥呆板,甚至严厉的眼光、语气、声音对待学生,这不仅不会使学生感到政治课的生动,反而会使他们的热情减退,哪怕是教师的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一丝和蔼的微笑都能给学生带来莫大的鼓舞和信心。

二、用“互评”以求激活

在长时间的集体学习中,学生之间彼此相互了解、熟悉,特别是对于那些只能存在于学生之间的社会话题、政治现象、时事问题等,学生观察要比教师了解得更充分、认识得更客观、观察得更准确,因此,学生之间更能够作出更为真实有效的评价。

学生之间的互评,也可以通过学生集体舆论探讨的形式,内化为对学生有良好辅助作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态度和立场。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调机会太少,故教师就无法体察学生之间的协调性;相反,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互相交流合作的机会就比较多,因而由学生来实施这一评价就更加自然公平。

比如我想了解学生集体协作学习的能力如何,可以通过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如:探究《经济生活》中“对金钱的认识以及金钱观对我们的影响”这一部分,通过学生探讨分析总结交流,可以针对学生的自主能力、分析能力、自身存在优缺点等方面进行评价。此外,例如对必修一《经济生活》中“绿色消费”的探讨;对必修二《政治生活》中“村务公开、政务公开”的认识;对必修三《文化生活》中“当前文化市场和人们文化需求的认识”等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从而深化思想认识并增强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政治学习的热情。

三、用“自评”以求激扬

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实施政治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自我提高的必要过程,也是培养责任感的良好手段。自我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是自我学习方面的评价、自我道德方面的评价,也可以是自我思想、自我心理方面的评价等。

比如对学生进行政治课学习的自我评价,就是要求学生有对政治课程学习的自我要求和自我意识的培养,也是对自己政治专业领域的自我认定,包括对政治课自我学习定位的诊断、知识与技能的达标,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诊断与评价等方面。牢固掌握政治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某些领域里努力发展自己的特长,这些是每个学生都应为之努力的目标。为此我们可采用下列的评价方式进行:

(1)通过学习日志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成长,使自己养成善于合理利用时间、主动学习的习惯,成为不断完善自己和敢于创新的开拓者。学习日志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特征、各种特征之间的比较、自我的思考和经验总结。学生通过这种持续记录行为予以自我监视,对学生今后的思想、行为有较强的约束作用。

(2)通过学生个人成长档案的记录可以明确每个学生学习的情况,进步或退步的表现,日常中存在的问题状况,等等。比如作品档案记录可以让学生选择个人认为能代表自己最佳水平的政治作品,包括作业的完成、日记的记录、笔记的整理、政治小论文的创作等系列进行评价。

把评价学生的要素纳入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活动中,积极去自我分析、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提升,才能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取得成功。

如何创建有效的初中政治创新课堂 篇10

一、培养教师自身创新能力, 带动学生创新思维

传统的初中政治教学中, 教师不改陈旧的教学观念, 照搬参考书的教学模式, 毫无创新。而学生则是被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如机械人般无需思考, 无需置疑地进行枯燥学习。如此毫无趣味的教学课堂怎能培养学生创新呢?初中政治教师应培养自身创新能力, 创造政治课堂良好的创新氛围, 鼓励学生参与其中, 并大胆地对事物进行猜测和探索, 带动学生创新思维。

例如, 在苏人版初中政治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好习惯受用一生”的教学课堂中, 教师在课堂上扮演多种习惯的角色人物等发挥创新精神, 并组织学生对其各种角色的习惯进行讨论和评价。然后, 引出思考问题:如何看待“好习惯”和“坏习惯”。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小动画片段来鼓励学生多方面思考, 用矛盾心理看待事物。而不是一开始就给学生下“好习惯”和“坏习惯”的决定性定义。在创新课堂中, 教师应一改过去的“教师权威”, 大胆地让学生通过小动画片段、自身生活经验以及与同学之间的讨论来自己总结“好习惯”和“坏习惯”, 并感受各种习惯对生活的不同影响。

培养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对抛开学生传统“灌注式”的“被动学习”方法, 创建创新课堂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让初中政治课堂的创新氛围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穿针线”, 让创新贯穿在学生以后的政治学习中。

二、巧用教材, 改变教学方法, 活跃学生创新思维

教材的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创新课堂的创建。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对传统单一的粉笔黑板教学感到厌烦, 而丰富的教学材料例如Powerpoint、图像、音频视频、政治月刊等不仅引起学生注意, 激发学生兴趣, 重拾对政治课的热情, 更能活跃学生创新思维。加上教师创新的教学方法, 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教材, 创建创新课堂, 激发学生对政治知识的求知欲, 敢于并乐于在创新角度思考问题。

以苏人版初中政治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三单元“学会学习”为例, 教师可借助一些简单漫画来反映对比“会学习”的小明和“不会学习”的小华两者最终的学习效果。也可以反映不同的良好学习方法最终都能达到好的学习效果等不同方式告诉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性。在熟知其重要性后,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易的探究活动, 让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探究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 并选出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供学生参考, 让学生学会如何更好地学习, 形成符合自身学习发展的特色学习方法。

漫画的借用恰好抓住了初中生喜爱漫画这一心理特征。把漫画正确运用到教学课堂中, 改变传统乏味的教学方式, 创建创新政治课堂, 培养学生对学习政治的浓厚兴趣, 活跃学生创新思维, 大大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效果。

三、模拟情景, 扩大学生政治学习视野

合理进行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有效情景模拟, 营造有助于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轻松氛围, 让学生在政治学习中感受创新, 从而激发创新能力。但在模拟情景的设计和运用上, 初中政治教师应从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对象特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考虑, 用心设计适合所教学生的学习特点的教学情景, 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和改良教学手段, 不断创新。用全新的政治课堂给予学生耳目一新的教学方法, 原来看似枯燥的政治学科还可以用如此有趣的方法来学习, 扩大学生对政治学习的视野。

苏人版初中英语政治九年级第一单元“成长在社会”, 教师在如何引导青少年亲近社会, 服务社会的教学中, 为了帮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认识亲近社会, 服务社会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播放有效的公益性广告, 也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模拟一些生活中出现过的关于青少年和社会关系的情景, 例如:在一个公共活动场所, 大部分学生扮演群众, 学生A扮演一个乱扔垃圾的初中生, 学生B扮演一个破坏公共财产的无业人士, 而学生C扮演的是一个高素质有品德的中学生, 不乱扔垃圾, 不破坏公共物品等等, 大家都对这个中学生加以称赞等。

在这模拟情景中, 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和社会公德对自身亲近社会, 融入社会的重要性。模拟情景的方法有很多, 如辩论、生活情景再现、主题调查等等, 冲破学生传统教材学习政治知识的局限性, 从学习内容、形式、渠道等大大扩大了学生学习政治的视野。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积极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丰富教材, 改变教学方法, 合理模拟情景, 带动学生创新思维, 活跃其创新细胞,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从而提高初中政治学习效率。

摘要:传统枯燥乏味的政治单一教学课堂模式对学生毫无吸引力, 课堂教学效率大大降低, 已不能完全满足新课改的教学要求。针对教学现状, 新课改明确指出创新教学的重要性, 把创新教学和知识的实践放在核心位置。本文主要探讨了创建有效的初中政治创新课堂, 旨在培养初中生学习政治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 增强国家责任感。

关键词:初中政治,创新课堂,创新能力,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董欢.《初中思想政治课接受有效性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3

[2]王永红.《提高初中政治教学实效性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13)

浅谈政治课堂教学创新 篇11

一、基于情景,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和学生创新意识得以发挥的前提和基础保证。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坦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现代政治课堂教学创新的第一方面就是要有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或者有情趣的环境开始探讨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开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商品这一知识中,教师可以在教室里模拟商品服务市场中的商品买卖,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过程中包括部分有形商品的有意损坏,让交换有部分能顺利进行和部分无法顺利进行等等。通过模拟情景的展现,让学生重回我们的现实生活,让这些平常又随处可见的活动里,深深隐藏着商品相关联的知识。通过不断启发教育,一层层抽丝剥茧,使得商品相关联的内在本质展现在学生面前。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需要将一般生活集中到个别情景之中,而且矛盾必须相对集中,集中点又必须能展示和体现教学内容。真有一种创作电影的味道。但其作用特别是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极快,更是将学生引导进入社会生活。生活之中处处皆有学问,这才是教学之本。

二、基于案例,关注热点问题——与时俱进

政治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我们谁也无法脱离政治生活。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必须在政治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我们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运用详细的现实来充实,从而避免空洞的说教。这正印证一句话,用事实来说话,事实来证明。这一点也正是新教材要求政治课教学创新的基于案例。

基于案例,现代政治课的要求。案例,我们必须用最新的时政热点材料,更要联系当代时事。例如在学习我国处理民族关系三原则的时候,用多媒体播放西藏、宁夏自治区改革开放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给学生讲解西藏、宁夏发展的原因主要是基于党和国家政策,在民族问题上原则的贯彻和落实;西藏、宁夏人民自身努力。从而提到民族地区实现经济发展,少数民族要实施共同繁荣。要从三个方面人手:一靠自己,二靠国家,三靠发达地区。然后播放青藏铁路从动工到通车的剪辑,更加增进了学生对民族政策和原则的理解力度和掌握程度。

这样的教学活动,用好各种时政新闻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关心时政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鼓舞,实践能力日益增长。

三、基于问题,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主动和学生的被动使得师生双方的效率无法进一步的发挥。而在现代教学课堂中必须充分体现素质教学,体现在双方关系的变化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一种民主、友好、和谐的关系中点燃学生头脑中的火把,并燃烧成熊熊大火。

在教学“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内容时,我给学生播放了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事例:“某超市保安怀疑顾客偷超市的商品而强行搜身。”看完后学生们纷纷议论,并表现得极为气愤。看到这里,我向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是什么?这个结论没有多大争议。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这时学生答案就比较多样化,而且有些学生开始质疑。如果在顾客身上搜到东西的话,则双方均有不合理的地方并解释了其原因。这一答案的出现反而使得教室热烈气氛冷静下来,好像大家真正陷入深思。此时我没有立刻提出第三个问题:怎么办?事实上,第三个问题的解答更加标新立异,学生思维真正有效进行发散。

让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特别是教师在关键时间提出关键问题,真正做到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才达到师生主动,共同探究目的。

创新思维在政治课堂中的渗透 篇12

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

1.教师的观念要创新

很明显, 传统教育存在着弊病。我国教育必须向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突出特点的现代化教育转化, 这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任何教师都不可能代替学生去学习, 因此教师要从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中走出来, 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上来,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自由愉快地学习。

2.教师要注重自身知识的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学生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潮流, 不断学习新知识, 研究新课题, 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3.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总采用一种教学模式, 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要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在讲解“经济全球化”时, 笔者设计了一个辩论活动, 辩论主题是:经济全球化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双方根据已知历史与现实的材料进行对比论证, 最终归纳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利弊影响, 以及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全球化的应对态度。学生在这种自由讨论、激烈争辩的气氛中, 既锻炼了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又学到了知识。

二、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 学 习 兴 趣, 培 养 学 生 创新意识

1.列举。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列举一些事实或历史事件加深对教材中的理论或观点的理解, 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求同性。列举的最大意义在于反映学生对某一知识理解与掌握的程度, 是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2.比较。在教学过程 中, 教师要引 导学生对 相似、相近和相同的知识进行比较, 这是克服混淆最有效的方法。但比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克服混淆、加深 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更重要的还在于培养学生求异的思维品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比较方法主要有:比主体、比内容、比地位、比属性、比特 点、比时间、比作 用、比概念等。在教学中, 教师应重在帮助学生掌握比较的一般方法, 如果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 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 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能力的培养。

3.替代。当前的政治考试重在考 查学生的 综合思维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已知的概念或理论替代未知的材料或论题, 并根据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做到有效和准确地进行知识迁移, 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替代是人的思维的一种重要品质。实 践证明, 许多科学发现、发明都与这一品质密切相关, 思想政治教学中注重学生替代思维品质的培养, 无疑是教学与时俱进的体现。

三、结合情境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某个情境进行假设, 通过假设来促进思考, 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活动的自觉性与能动性。例如笔者在讲解“商品”时, 不是直接提问“什么是商品”, 而是采取迂回式提问:1一提到商品, 同学们很自然会想到商店里香脆的牛肉面、可口的饮料、笔挺的西服, 那么, 它们是怎么来的?它们又将到哪里去?2大自然中 和煦的阳光、新鲜的空气是不是商品?为什么?3医院里给病人输的氧气是不是商品?为什么?4你送给同 学的生日礼物是不是商品?因笔者所提的这些问题紧密联系实际, 发人深省, 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使学生的思维由浅至深, 从形象到抽象。情境探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形象、生动的情境, 从而扎根社会生活实际, 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课脱离实际生活, 空洞说教的弊端。同时在这一过程中, 凸显了学生的主体 地位, 将学生作为主人公巧设在问题情境中, 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上一篇:设计课堂提问下一篇:奥林匹克国家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