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精选12篇)
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篇1
本人经常深入小学语文课堂听课, 发现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存在以下现象。
一.提问过多, 一问到底
有个教师讲《葡萄沟》, 一堂40分钟的课, 教师一问到底, 把讲课变成了问课, 平均每分钟一个问题, 学生被问题牵着鼻子走, 哪有思考的时间?学生在一个接着一个问题的“狂轰滥炸”下, 疲于应付, 有口无心地忙着回答自己都没听清楚的问题。
二.提问过大、过深、过难
如有的老师开门见山就问学生,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段话的段落大意是什么?”“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等等, 诸如此类的问题, 并要求学生回答的和教案上的内容一字不差。学生就像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索性秃子头上的毛———不长也不想, 学生根本就没想着回答问题。教师也不会启发, 课堂教学往往出现“冷场”现象, 接下来就是老师火冒三丈, 最后老师索性自导自演, 草草收场。
三.提问过小、过浅、过易
有个老师讲“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他提出了这样的几个问题:“几个黄鹂鸣翠柳?”学生答:“两个黄鹂鸣翠柳”, 老师问:“两个黄鹂干什么?”学生答:“两个黄鹂鸣翠柳”, 老师又问:“几行白鹭上青天”, 学生答:“一行白鹭上青天”, ……还有的老师喜欢提“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此类的问题, 表面上热热闹闹, 实际没有什么价值。
四.面向少数尖子生提问
有的老师只盯住几个尖子生。只让尖子生回答问题, 时间久了, 未被提问的学生就会产生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心理, 把自己看作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 有的无所事事, 实在无聊, 就开小差或者睡觉, 搞一些恶作剧, 不但影响自己还会影响到他人, 对整个课堂教学都没有什么好处。
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几点思考。
一、数量适中。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还应在备课时精挑严选, 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提问太多, 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 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 讲授太多, 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 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二、难易适中。如何把握住问题的难易程度呢?简言之要做到从实际出发。一方面, 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教师要钻研教材, 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 把握教材特点, 明确教学要求, 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另一方面, 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 (最常见的是作业情况的反映) 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 (如阅读、口头表达等) , 从而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 不致偏难或偏易。
三、面向全体。课堂提问要注意辐射面, 既抓住点又顾及面, 既要让成绩好的同学发言, 又要让成绩一般、差的学生发言, 以点带面, 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怎样才能做到面向全体呢?
首先, 可以在问题的难易程度上做文章, 教师设计阶梯式的问题, 让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 让他们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激励了他们学习的勇气。
其次, 可以变换训练的方式。教师可指答, 学生可齐答, 可轮流答, 重复答, 跳答, 采用多种多样的训练方式, 目的都是让全体学生的脑子转起来, 动起来, 以培养和训练其思维能力。
最后, 教师还应做好提问中的评价工作。提问中的评价, 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 然后要评价好不好。在课堂提问中, 教师要保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应做到: (1) 以表扬为主。即使批评也要体现爱心, 不能出现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字眼, 而应循循善诱。 (2) 鼓励求异。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 不要轻易下不正确错误的等结论, 即使课堂不允许深入探究, 也应该在课后对学生有所交代。 (3) 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作为一位有爱心和责任感的教师不应该放弃回答问题的任何一个学生, 即使多次启而不发, 也请学生先坐下, 让他听别人的回答, 然后请他复述一遍。这种评价的做法对转变差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益处的。
在语文教学中没有好的提问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次, 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应该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摘要:语文课堂提问存在几种不好现象:提问过多, 一问到底;提问过大、过深、过难;提问过小、过浅、过易;面向少数尖子生提问。提问必须做到:数量适中、难易适中、面向全体。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问题思考
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篇2
有价值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深刻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提出新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认知能力,促进阅读技巧的发展,反之,也会造成不良的效果,影响较深的是,阅读教学上的形式主义。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多提问题,好像问题越多,启发性越强,因此出现了许多问题: 1.“以师为主”的自我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养成了“已”为中心的局面,课堂提问成了帮助教师完成预案的工具。长期以来形成了教师问、学生答得课堂提问模式,学生就象一台台机器,面对教师精心设计的“环环相扣”的群发式提问和“步步为营”的连珠炮式的提问,被动地思考着…… 2.“复杂深刻”的艰涩问
提问过深,学生不知所云,回答不了;提问过大、学生不知如何让回答;提问过于繁难,问题脱离了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实际水平。而这种提问只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视老师的提问为畏途,有碍师生的情感交流。3.“越俎代庖”的独角问
听课中,不少语文老师习惯于自己提出问题,学生解答或老师代学生解答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样,老师不了解学生有哪些疑问而去提问,会导致教师问的学生无疑问,表面上学生在思考问题,实际上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容易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知识的“窄化”和思维的“僵化”。
4.“漫无目的”的满堂问
满堂问,是“满堂灌”的表现形式之一,为问而问,提问不加选择,其结果是提问有余,解疑不足。课堂气氛看似热闹,学生却受益不大,或者有的时候问题过多,这样只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问题厌倦症”,实质上师生之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5.“简单肤浅”的是非问
提问是为了更好的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因此,哪些不加思考就能回答的是非提问,或思考性很差的提问都是不高明的提问,如从课文的问题中看出了什么?你喜欢这篇课文吗等等。
正确的提问,应该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要研究阅读教学中提问的性质、形成和涉及到的范围和相互间的关系,努力去把握其中规律性的东西,减少提问的盲目性。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艺术。关注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关注语文课堂提问方式的研究。应成为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需要合适的方式的呈现,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然而,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我们却时常发现:有的学生觉得问题太简单,提不起兴趣:有的学生认为问题太复杂,甚至不举手、不发言,仿佛置身于课堂之外。很显然这两种情况都容易让学生滋生厌学情绪,这不是课
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提问 问题 对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伟大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关于如何学习的经典论述,在今天这种学习方式也依然被广为采纳。思考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没有思考也就没有学习的进步。然而如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也是始终困然教育工作者问题,但最常用的方法是“提问”法。这是一种古老的教学手段,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产婆术”的核心。提问是思考的起点,也是开启人类创造智慧的钥匙。提问的方式有很多种,广义的提问包括他问和自问,他问的方式又可分为文字显示或是用语言表示,自问通常是一种自我反思、自我学习的过程。在目前教学实践中,教师比较常用的提问方式是课堂提问,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还能缓解课堂氛围、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同时也是一种给学生开启思维模式的施压方式。虽然这种方式比较常用,尤其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这种提问方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甚至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从而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课堂提问不是简单的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这样一个简单的过程,要想使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发挥作用,需要各方面综合条件的配合,当前小学教学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问具有随意性。课堂提问应该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需要精心设计的一个环节,在教师备课过程中,应该对课堂提问有一个精心设计,这样才能准确、准时、有效地提出问题。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将提问内容的设计纳入教学计划中,往往是根据课堂讲授的内容,有新问题的出现随意抛出问题,或是课堂纪律失范是教师也会抛出问题来引起学生注意,有的教师甚至是中途以提问的方式来中止课堂教学安排。提问的内容不具有科学性、提问的时机具有随时性、抛出的问题也没有通过问题链的形式来反映等。总体而言这种提问的随意性严重影响了提问在教学中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
二是没有为提问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问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对老师问题的思考来获取知识或是达到思维训练的结果,要想达到这种目的便需要一种提问的氛围予以支撑,现实教学实践中,提问的氛围经常被教师破坏。比较的常见的是教师利用提问的方式来惩戒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使得全体学生置于一种被提问的压力中,即使学生被提到问题了也只处于一种心理负担下的回答,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其次是教师没有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平等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的氛围,教师在学生眼中的形象过于权威,不便于启发学生思维。
三是提问具有歧视性。教师提问应该是面对全体听课学生,而不是特定的群体,小学生虽然认知能力有限,但通常也具备较强的自尊心。如果课堂提问带有明显的歧视性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课堂提问的歧视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上文讲到的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惩罚学生,这样会不仅会伤害被提问者的自尊,同时也会打压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二是提问固定在特定的群体身上,很多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或多或少偏爱一些认真听话、学习成绩良好的学生,因此在提问的时候通常会将一些相对而言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抛给这些成绩好的学生,长此以往,提问也会慢慢演变成一种对成绩好的学生一种奖励手段,而没有被提到问题的学生可能会处于一种相对消极的情绪中。
四是没有对问题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数学的很多问题是有一个标准答案的,但是获得答案的方式可以使多样的,通过提问不仅仅是为了得到答案,更大的意义在于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回答的答案来分析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不能仅仅对学生答案给予肯定或否定回答,有的学生答案可能是不准确,但可能形成一种独特的思维问题的方式,针对学生的答案教师应该给予全面有效的评价,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效率的建议
1.营造科学有效的提问环境
能否有一个科学有效的提问的环境直接关乎提问是否有效。首先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呈现出平等亲和的一面,不要让学生感到师生之间有一种森严的等级关系;其次针对不同学习特点的学生又可提出不同的问题,避免将问题集中在特定的群体上,造成提问的歧视性,同时也避免用提问的方式作为一种惩罚性的手段,这样会严重打压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然后要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对回答问题错误的学生当堂提出批评,要适当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教师精心做好提问准备
准备的是否充分,关乎提问能否发挥积极作用。提问作为一种常用的课堂教学手段,教师应该在每堂课开始之前充分备课,将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问题的内容和问题的表现形式都应该在教案中应予以明确,并且要对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进行设想,针对不同的答案要考虑学生背后思维的误区,以便在学生给出答案后及时全面的进行有效评价。同时还应该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小学生感兴趣或是身边的现象进行提问,要尽可能使设计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客观有效的做出评价
教师对问题的评价也是课堂提问的重要环节,没有有效评价,学生会陷入問题的误区,或是陷入自己思维误区。针对学生的答案,教师要避免简单进行否定或肯定。正确的答案要进行鼓励,同时也要尽可能提供几种其他的分析思路,让学生思维视野更加开阔。错误的答案不能盲目否定,要找出学生思维错误的原因,同时要对学生的思维过程或是思维特点进行正面点评。
【参考文献】
[1]万飞,杜先存.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理论分析[J].红河学院学报,2012(2).
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篇4
在与同科教师进行的听评课活动中, 我发现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问牵强附会, 有些甚至离题太远, 不切实际;提问目标不明确, 指向不明了, 教师缺乏教学机智, 不能很好地引导;提问难易不当, 有时问题太深, 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有时问题太浅, 学生不假思索就可应答;提问随意性太强, 直接提问没有层次;提问面不广, 只顾优等生, 冷落大部分学生;有效提问差, 满堂问, 一问一答, 看似热闹, 学生参与度高, 其实学生是被牵着走, 没有自己的思考。提问语言缺乏艺术性, 问题缺乏探究性, 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缺乏倾听, 教师只注重问题本身, 不注重学生的回答, 缺乏耐心的倾听;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以正面回答或粗鲁打断等等。
我们都知道, 课堂提问既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 是一门艺术, 有着其他教学方式无法取代的功效。通过教学过程中灵活有效的提问, 能活跃课堂学习氛围, 拓展学生思维, 提高教学质量。而以上种种情况说明教师教学理念不新, 教材把握不准, 学情分析不够, 没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针对以上问题, 现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些解决办法。
二、解决提问中存在问题的办法
(一) 探索问题的设计技巧
1.“激趣”提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堂提问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还要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提问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 教学内容, 巧妙设计问题, 抓住契机, 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 从而获得数学知识。我校有一位教师在课上前五分钟运用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拿手, 如在讲概率时, 他提出这样几个问题:a.一养鱼人往鱼塘放了一车鱼, 其中一部分被人钓走, 你能帮他算出鱼塘还有多少条鱼吗?b.你知道50个人里2个人同一天出生的几率有多大吗?c.我们都知道英语试卷选择题很多, 我们班有一部分懒人总爱乱选, 你知道所有试题选同一选项与乱选哪一种得分更高吗?d.你知道庙会上用抽奖骗钱的奥秘在哪里吗?你学完这章知识就明白了。其实教师在提出第三个问题时全班学生的眼睛就亮了, 都想跃跃欲试, 很期待去学这章的知识。孩子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因为我们是乡镇学校, 这些问题是学生常接触的, 熟知的, 教师正是抓住了这些特征很好的来调动孩子们的兴趣。
2.从破除“定势思维”设计问题。定势思维是学生学习数学习惯的思维形式, 它往往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如让学生画一个三角形, 学生往往就画出等腰三角形, 一说函数不是想到一次函数就是二次函数。因此, 设计问题时纠正学生的这种思维形式, 开拓思维。例如, 胡亮老师在讲函数里的最大利润时设计的问题就很好的纠正了学生的定势思维。因为只要用到二次函数极值, 学生就会想到顶点坐标, 造成的错误率很高。胡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1) 如图 (1) x表示每件商品的售价, y表示销售该商品获得的总利润, 观察图象, 当x=_____ 时总利润最大, 最大利润为 ______ 元。
(2) 某书包专卖店经营一种新款书包, 经过市场调查, 得到了销售书包的日利润w元与销售数量x个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 (2) , 观察图象, 当x=_____ 时日利润最大, 最大利润为 ______ 元。
(3) 如图 (3) , x表示月份为整数, 且2臆x臆10, w表示销售每件商品获得的利润, 观察图象, 当x=_______ 时每件获利最大, 最大利润为_______ 元。
思考:以上三个问题有什么样的联系与区别?通过解答这些问题, 你感悟到什么?
以上给出三个图象问题能使学生从直观上认识到, 生活实际中的最大值应为图象上有意义的最高点。它可以是抛物线的顶点, 也可以不是顶点。这些问题的提出纠正了对二次函数极值的定势思维。在数学中这样的问题很普遍,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到。
3.从知识“发散点”设计问题。发散性设问是创造性思维活动起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的思维由一点发散至各种渠道、各个侧面、各个角度, 以求索问题的灵活解决, 提高思维水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题多变, 一题多解。如, 已知:如图, AB是已O的直径, ∠ABC=60°, 弦AC=6, ∠BCD=120°, 则BD=___ .
方法一:由AB是已O的直径, ∠ABC=60°可知∠A=30°, ∠ACB=90°, ∠D=30°, .
在等腰三角形BCD中, 应用三角函数就可求得BD的长为6。
方法二: 由已知条件可知∠A=∠ABE=30°, ∠D=∠DBC=30°,
∴EA=EB, EC=ED。
∴BD=AC=6。
当遇到这类问题时, 老师不要仅满足于问题的解决和答案的正确, 而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 给他们展示的舞台, 锻炼他们的发散思维。
4.从知识“衔接点、梯度”设计问题。教师在教学时, 从一个知识点过渡到另一个知识点要自然衔接, 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问题, 发展学生现有知识, 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探索、培养创新思维, 增强创新能力。同时, 在过渡处提问, 使学生养成注意力集中的良好习惯, 有效地训练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如题, 顺次连接四边形ABCD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则四边形ABCD一定是 ( ) A.矩形B. 菱形C.正方形D.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对于这道题我们不能直接解决, 跨度太大, 可把它设计成几个有梯度, 衔接紧密的小问题来解决。 (1) 任意凸四边形的中点连线所组成的是一个什么形状的四边形? (2) 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的中点连线所组成的是一个什么形状的四边形? (3)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的中点连线所组成的是一个什么形状的四边形? (4) 由上边三个问题你知道是什么决定一个四边形中点连线所组成的四边形的形状吗?由此, 很自然的解决问题, 并把知识系统化。
5.从思维“盲点”设计问题。所谓“盲点”是在正常思维中不易注意到但实际运用中又往往会影响学生正常思维的问题。盲点易被忽视, 教师设计问题应引导学生发现盲点。例如, 一个四边形截去一个角后所得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思考后纷纷回答是变成五边形, 内角和是540度。此时教师可适时提问:你是怎么想的?请你实际操作一下。看哪位同学能给出一个准确、完整的结论, 而不是只对学生的答案给予判断。学生思维发生冲突, 会主动认真地进行分析、探索, 一旦其他情况被揭示, 必定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 课堂动态生成问题的运用技巧
新课标指出, 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内容的开发者。因此, 课堂教学中, 老师应充分关注和把握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 引导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笔者在实践中关注和利用了三种生成性资源, 即“质疑”“错误”“意外”。
1.质疑生成。要使课堂教学始终在学生学习的最佳状态中进行, 课堂提问就要兴味盎然, 启迪智慧。在教师提问后, 学生反过来向教师和其他同学质疑问难, 其实就生成了新的提问。例如, 在《相交线》的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通过画图得到“过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再与课本上的表述比较有什么不同。学生必提出质疑:课本中的“在同一平面内”有什么意义?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 让学生用三支笔搭成符合条件的图形。然后提出问题:看到了什么现象?“在同一平面内”这几个字能不能省略?这时的学生通过实验得出了结论, 对教师的提问觉得特别亲切, 印象也特别深刻, 这比教师强调“在同一平面内”不能省略效果要好得多。
2错误生成。新知教学中, 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 是非常正常的。教师如能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错误作为教学资源, 生成性地提出一些问题, 及时给予循循善诱,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就会发现错误也能生成精彩。例如, 如图, 在10×6的网格图中 (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个单位长) , ⊙A的半径为1, ⊙B的半径为2, 要使⊙A与静止的⊙B内切, 那么⊙A由图示位置需向右平移个单位长援 (河北2007年中考题)
在这道题大部分学生只写一个答案, 问其原因, 大部分学生只记得圆与圆相内切的数量关系, 忽略了圆还是轴对称图形的位置关系。
3援意外生成。课堂教学中, 尽管教师精心预设, 也难免有意外发生。正确面对意外, 针对意外有效提问, 能有效的化解意外。例如, 在镶嵌一节的教学中, 老师提问:能够独立镶嵌的多边形都有哪几类?学生很自然的答出: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 这时学生提出一般三角形和四边形也能镶嵌。教师适时引导:这位同学提出的想法对吗?请同学们组内交流, 提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因此在教学中, 只要充分挖掘“意外”中的教学价值, 会让课堂精彩不断, 焕发出思维活力。
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篇5
1.历史教学中的提问一定要与教学目标相适应,切忌过难或过易,脱离实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本身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具体教学环节,如果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那么就只能设计一个将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答案之内的封闭性问题比较合适。如果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或引发学生的情感态度,那么就得设计一些允许学生有多种不同回答方式的开放性问题。由于回答开放性问题需要一定量的历史知识积累,而这种知识积累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有的是一个单元的学习,有的是一个学期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一节课中,开放型问题的设计一定要适度,适时,以免延误课堂教学时间。
2.教师提问要照顾到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积累
不管是何种类型的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都要注意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要看学生是否能够把握和回答。如“你知道中国古代科技与近代西方科技的区别吗?”针对初中(尤其是初
一、初二)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就很难回答。
3.教师提问时,问题的表述要清晰,要能够使学生准确理解
教师课堂上的提问要避免提出模棱两可,或有可能产生多种理解的问题。只有问题清晰,目的明确,学生回答才不会有什么障碍。既不会冷场,也不会吵嚷。
4.要提问关键性问题,切忌随心所欲,“满堂问”
浅谈农村小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篇6
然而,在农村小学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住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错误,从而让教学工作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这样“一问一答”式一般是设计为师问众生答,如:“答案等于几?”“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简单的看好像课堂气氛相当好,殊不知,这类问题的提出,教师只关注结果是什么,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問题太过于简单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显然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
(2)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因为他不知道老师问的到底是什么,或者是说他不太容易一下就想起来,脱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达不到有效提问。
(3)备课时问题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信口开河地提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淡化了正常的教学。
(4)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这种提问只是“是什么?”,“叫什么?”等记忆性的反馈提问,学生回答的也只能是一些浅层的记忆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这样的提问,无法有效地诊断学生的知识缺陷,获得真正的反馈信息,从而不利于教师调控教学过程。
(5)提问只求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标准答案。这样提问,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容易被教师否定扼杀,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其实我们老师更好的做法可以怎么样?可以鼓励孩子,让孩子的问题更好的对接到标准答案。这时候,这些孩子他就得到更好的发展,他起码觉得,这个答案是我们自己探索出来的。
(6)老师跳转问题很快,问的这一个问题,学生还没明白呢,就转向了下一个步骤,然后很快的转走了,学生无时间思考,回答问题的时候,都是蜻蜓点水这样的提问,不利于学生冷静地思考问题,达不到提问的应有作用。
(7)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教师的问题设计,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能回答,课堂上就会“冷场”,就会有“被遗忘的角落”。这其实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也是不太公平的,课堂上还是应该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给更多的孩子回答问题的机会。
(8)把提问变成一种惩戒学生的方式。这不但会严重的破坏师生之间的关系,还会影响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让学生带着谨慎的心情上课,从而大大降低上课的效率。
(9)先点人名而后提问,这样就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的恐慌和一部分学生的松弛,极不利于调动课堂气氛。
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训练连思维能力了。
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篇7
例如, 在地面上行驶的汽车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 对不对?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时, 只是在“对”与“不对”之间选择, 不仅无益于活跃思维, 解决教学问题, 反而会松散课堂结构,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那么, 怎样设计课堂提问, 从而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呢?结合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际, 本文笔者试对课堂提问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整理汇总, 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在听评课活动中, 一些年轻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 提问次数过频, 留给学生讨论与思考的时间不够
例如, 在讲“自由落体运动”这节课时, 有位教师前后共提问了将近二十个问题, 平均2分钟一个问题, 以问代讲, 结果学生思考不充分, 教师讲解不透彻, 影响了实际授课效果。
(二) 提问没有层次性, 难易问题无阶梯
例如, 在“牛顿第二定律”新课教学时, 一位教师先总结上节内容:通过上节课的实验, 我们证明了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合外力成正比, 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紧接着他提出问题:怎样用数学表达式把以上的结论表示出来?学生在下面写写画画, 虽然个别学生写出来了, 而大部分学生却感到无从下笔。如果把这一问题设计成三小问。
1. 如何用数学式子把以上的结论表示出来呢?
2. 如何把以上式子改写成等式的形式?
——需要引入比例常数k, a=k
3. 上面等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与比例常数k的取值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各物理量的单位均取国际单位, 则k=1, 公式简化为, 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这样一变, 就把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变成了有阶梯、层次分明而且相对简单的问题, 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得多。
(三) 提问对象只集中于几个优等生, 而不顾及后进生
教学活动围绕教师眼中的所谓“好学生”进行, 挫伤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不能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造成班级整体成绩难以提高。
(四) 为不影响教学进度, 排斥学生对问题的不同回答, 太注重结论, 而不去关注学生的心理认知过程
例如, 一位教师提问:能不能说, 物体的位移越大, 物体运动得就越快?经过短暂思考, 某学生站起来说“能”, 而另一个学生说“不能”, 结果这位教师对说“不能”的学生直接给予了表扬和肯定, 而对为什么“能”或者“不能”却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与解释。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认识不做纠正, 那么对后续概念的教学就会埋下很大的隐患。
二、针对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一) 控制好提问次数
一堂课当中, 提问不宜过少, 但也不宜过多。提问过少, 教学过程就会变成一言堂、满堂灌, 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 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失去了目标。提问过多, 势必减少教师对授课内容的讲解时间, 影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和掌握, 过多的提问还会导致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所提问题, 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造成不良后果。
(二) 把握好问题难度
提出的问题太容易, 不经思考就能回答上来, 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被举高的物体是否有重力势能?物体沿光滑斜面下滑时能否忽略摩擦力?等等, 用这类问题提问学生, 会使学生产生被“小瞧”的感觉, 觉得物理课上得太没“意思”;但所提问题也不能太难, 使人如赤手捉刺猬, 无从下手。问题太艰深, 学生回答不了, 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 反而易挫伤其学习积极性, 事与愿违。对较为复杂的问题要加设台阶, 放低难度, 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问题, 把难度降下来, 这样, 学生有了思考的方向, 从而进行深入的思考, 完成教学目标。
(三) 明确所提问题的指向性
课堂教学一定要兼顾全体学生, 要因生制宜, 既要重视优等生, 也要照顾后进生, 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 所提物理问题应有所区别。例如, 在复习“加速度”这个概念时, 为使问题有不同指向, 对学习成绩较差的所谓后进生, 可以这样提问:什么叫加速度?它的定义式、物理意义、单位各是什么?物体有加速度, 它的速度是否一定增加?等等;对学习成绩较好的所谓优等生, 则换个角度, 向他们提出稍难的问题:加速度的大小、方向各反映了什么?物体的加速度跟其速度是否有关?你能否说一下速度、速度变化量及加速度的区别?等等。如此提问, 一方面能使后进生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 另一方面, 也能使优等生加深对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进一步提升其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学有长进, 达到共同提高。
(四) 解决问题与教学进度并重
教师为完成教学计划, 当然需要考虑教学进度, 但不应忘记,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完成教学目标规定的任务, 因此, 当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回答错了时, 教师就不能简单否定、一带而过。例如, 提问: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轨迹一定与电场线重合吗?当学生的回答是“重合”时, 教师这时就应该问问学生为什么会“重合”, 让学生充分陈述自己的见解, 教师要注意倾听, 想一想学生为什么这样回答,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错误, 是自己没有讲清楚, 还是学生没有理解透彻, 要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摸清其产生错误认识的思想根源。事实上, 学生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往往是还没有理解“物体的运动轨迹不但与其受力情况有关, 而且与初始条件 (位置和速度) 有关”, 归根结底是对力学中有关“运动”的概念和规律没有真正掌握。这时教师就应该带领学生对以前讲过的力学知识进行及时复习, 将学生的错误认识及时纠正, 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问题解决了, 学生才会学得比较扎实, 同时也为以后的教学扫清了障碍。
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篇8
一、当前英语专业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 问题难易设计不合理。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课堂提问既要让学生容易理解, 又要有一定的难度,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发展学生智力。然而, 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握不好课堂提问的难易度, 不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问题太容易, 总是问“是不是”, “对不对”等问题, 学生缺乏兴趣。问题过难学生回答不出来, 也会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2. 问题针对性不强。
在教学中, 很多教师对课堂提问准备不足, 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强。这样的提问往往不能起到检验教学、温故知新、激发兴趣、启发思维的作用, 更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 起到化难为易, 引人入胜的作用。
3. 学生思考时间不足。
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 很多教师提问之后, 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 学生回答不出或是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问题, 这样一来, 课堂提问就达不到其应有的效果, 既浪费了课堂时间也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提问对象分布不均。
很多教师平时喜欢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提问, 喜欢发言的学生, 差生也比较容易引起教师的注意, 容易被忽视的往往是成绩中等的学生。还有些教师喜欢提问坐在教室前面的学生。教师的这些做法会在不知不觉中打击那些在课堂提问中总是被忽视的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提高课堂提问效果的途径
1. 设计合理有效的问题。
教师课前备课时应花时间对课堂提问进行设计, 问什么样的问题, 什么时机提问, 会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教师所提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思考和回应, 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问题一般分成两类: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封闭性问题是那种答案确定, 回答者没有多少发挥余地的问题。开放性问题是指那些回答者可以自由发挥, 各抒己见的问题。封闭性问题旨在引出答案, 而开放性问题旨在启发学生思维。面对开放性问题时, 学生可以大胆想象,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锻炼学生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应适当增加开放性问题的数量。
2. 建立清晰完整的问题体系。
教师对课堂教学中提问这一环节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应对课堂提问这一课题做一定的调查研究。不同时段的提问有不同的目的和作用,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问题难度和侧重也有所不同。提问的时机和方法也会大大影响课堂提问的效果。教师需要对这些问题做充分的思考, 在备课时对课上所提的问题做精心的设计。
3. 适当延长学生思考的时间。
教师提出问题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 讨论。很多教师对提问过后出现的短暂沉默感到不适应, 再次重复问题或自己回答。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后, 学生需要时间来理解问题和组织答案, 尤其在面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可以将问题简单化, 或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 逐步获得问题的答案。
4. 给所有学生平等回答问题的机会。
教师的提问应照顾到全体学生, 不仅要提问优等生、差生, 也要提问中等生、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和不举手的学生。教师应对问题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学习水平做到心中有数,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不同难度的问题, 让他们在回答问题时有话可说。这样就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5. 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合理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做出及时的反馈。不管是差生还是优等生, 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及时肯定优点和进步。即便是回答错误或不会回答, 教师也应耐心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而不应马上批评, 损害学生的自尊心。
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篇9
一、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新课改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施启发式教学”, 但很多老师并没有充分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片面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活跃, 华而不实, 使得师生间的“对话”流于形式。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 脱离了学生原有认知水平, 学生思维难以展开。
例如, 某老师在讲完正负数之后提问学生“:5是正数吗?”“-7是负数吗?”这样的问题是学生不用思考就能立刻回答的。学生都喜欢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 而老师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能不能”等简单、可有可无的问题, 已经使学生厌烦, 更何谈启迪学生思维。
2.没有面向全体学生或只满足单一的标准答案
上课提问时按自己的喜好, 只提问成绩好的学生, 其他学生没有展现自己的机会, 或者只强调机械地记忆公式、定理, 套用解题的一般步骤, 忽略学生的思维过程, 不注意保护学生的奇思妙想, 久而久之, 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3.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 很多老师盲目地赶教学进度, 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 要么自问自答, 要么急于让学生回应, 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二、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对策
1.围绕教学目标, 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提出的问题应有明确的目的, 可能是为下一步的讲解做铺垫, 可能是为了突破重、难点, 也有可能是让学生进一步地讨论探究。
例如, 在讲“数轴”时, 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 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用‘射线’能表示有理数吗?为什么?”“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 就可以表示有理数呢?”由此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数轴。
2.启发性原则
提出问题时考虑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和学生的已有经验, 遵循赞可夫的“跳一跳, 摘桃子”的教学原理, 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 这样才能启发学生思考,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他们能有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
例如, 在讲“有理数乘法法则”时, 先提问:“水库的水位每小时上升3厘米, 2小时上升了多少厘米?”再提问:“水库的水位平均每小时上升-3厘米, 2小时上升多少厘米?”从而引出重要的结论“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 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 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3.注重层次性
新课改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 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要考虑全体学生的认知水平, 能使所有学生都积极思考。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让他们回答一些基本的问题, 提高他们发言的积极性, 而对于能力强的学生, 提问一些有难度的问题。
4.现实性原则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 所以设计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最能吸引学生, 如具有时代气息的, 与科技、生产相关的应用性、实践性问题, 能够使学生有意识地投入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例如, 在讲“黄金分割”时提问学生:“为什么摄影师在拍摄时不将主体形象定位在画面的正中?成年女士穿高跟鞋为什么会显得身材高挑?”这样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使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妙趣横生。
5.开放求异性原则
开放性的问题便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在课堂上充分展现中学生的灵性与个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例如, 在证明“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为一定值”时, 提问学生“还有其他方法吗?”激发学生分别用六种方法证明。
所谓“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课堂提问因学生层次和教材内容的不同, 提问的方式方法也灵活多样。作为教师, 我们要紧扣教学重、难点, 考虑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 设计具有启发性、开放性、现实性、层次性的巧妙问题, 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因提问而更加美丽!
摘要:新课标提出“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问题设计得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研究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对创造性地开展问题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课堂提问,思维,启发
参考文献
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篇10
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的一种重要方式, 也是教师了解教学的情况,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思维, 还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增强师生的互信。不管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方式, 课堂提问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笔者就课堂提问的效果, 对一些教师的课堂提问作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 发现诸多问题:一些教师所提问题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缺乏针对性, 教材中一些重点的东西和易混淆的概念没有设计问题, 反而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细节上提出问题;一些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么太简单, 要么提出的问题太难学生回答不上来;一些教师提出问题后, 立即找学生回答, 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弄得学生很狼狈;一些教师提出问题后, 不管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 乱点鸳鸯谱, 点到哪个就是哪个, 从而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一些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答不上来, 教师既不启发, 也不引导, 就立即找别的同学回答, 有的甚至把学生晾在哪儿;一些教师不会把握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顺势引导学生, 拓展学生的思维, 从而错失培养学生能力的大好时机;一些老师事先设计了全部问题, 利用PPT把问题展示, 缺少了学生主动提问, 长期以往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一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 一个问题设计得不好, 或者提问的环节处置不当就会浪费几分钟的时间, 这对课堂教学的效益是多大的损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质量?笔者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提问, 借鉴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策略, 这些策略经笔者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行之有效。
二、课堂提问的策略
第一, 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 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 对该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了然于胸。然后针对教学的重点, 学生易混淆、易出错的地方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不是学生一看就能知道答案, 也不是在书上能直接找到答案, 一定要让学生经历思考, 通过与同学的讨论、思维的碰撞才能给予正确的回答。或者提出的问题, 看似简单, 学生一答就掉入思维的陷阱, 只有通过分析, 透过表面的现象, 才能揭示其本质。这样, 学生通过回答问题, 经过了思考的过程, 其思维得到了锻炼, 从而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
第二, 提出的问题难易程度要把握好度。有研究证明:如果提出问题过于简单, 缺乏启发性, 在书上可以直接找到现成的答案, 学生不用动脑筋就能轻易回答, 学生思维就不能得到有效的训练, 学生会认为老师低看了他们的水平, 时间长了会使他们产生消极抵制的情绪。如果提出问题过难, 超出了学生能力范围, 学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会让学生有挫折感, 从而抑制了他们的思维。学生若经常受到挫折, 会丧失学习的兴趣, 他们以后在学习中投入学习的时间就会减少, 导致成绩下降, 逐渐疏远学习。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要对学情作全面的分析, 对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到心中有数, 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
第三, 课堂提问方式要灵活多样, 不可千篇一律, 否则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一是直接提问。知识点的回忆、新课前的复习、课后的小结等可以直接提问学生。二是询问。如在物理教学中“机械能守恒定律”一节, 讲完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 教师询问学生:生活你还见过哪些事例是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的吗?请举例说明。三是反问。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或回答, 教师要把握时机, 借学生的问题或回答及时提出反问, 来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回答问题后, 不要止于正确的答案, 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问, 使问题更深入, 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度发展。
第四, 点名提问顺序, 要视具体问题灵活机动。教学中, 常见的做法是问题一提出, 学生自愿举手回答。教师根据学生举手来选择人回答, 这种方法最常用。但一些学生碍于情面, 怕当众回答问题;一些学生担心回答出错, 让其他学生笑话;一些学生本身就不想参与回答。如经常用这种方法会使得那些不主动举手的学生, 逃避参与课程学习。所以, 提问学生, 要灵活机动。研究发现:“当只有一个唯一正确答案时, 使用共同回答的方法是最好的。”因为“所有学生共同回答, 这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反应机会, 也给教师提供全班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信息”。“当不需要学生给出确切答案时, 最好向全班提问, 然后随机选择学生来回答 (没有必要选择自愿回答的学生) ”。这样学生不知道老师叫谁回答问题, 都会积极地参与思考并主动地和周围同学讨论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另外, “多提问哪些学习成绩在平均水平上下波动的学生尤其重要, 这能保证所有的学生都理解了课程”。
第五, 教师提出问题后, 对学生回答等待的时间要把握得当。一些教师问题一提出来, 就找学生回答, 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或者一些教师看到学生不能回答, 就立即找下一个学生回答。有研究发现:“等待时间很短, 很容易快速地放弃, 这种做法会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自己几乎不抱什么希望。”研究证明:“那些等待大约3秒钟的教师比快速放弃的教师更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真的不能回答, 老师应该给予提示或帮助, 而不是让他直接坐下。或者, 先让别的学生回答部分问题, 剩下部分再让他来回答。研究表明:“继续追问那些没有回答问题的学生, 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第六, 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 在问与答的过程中要与学生有情感的交流。在学生思考问题的时候, 教师要用期待的眼神、微笑的面容等待着学生的回答。当发现有多数人能够回答提出问题时, 找学生回答。当学生回答正确时, 教师要面带笑容做出评价:“很好!完全正确, 请坐, 下一次继续努力。”当学生对问题不能顺利回答时, 教师应当给予鼓励, 鼓励他发表他的观点、说出他的想法, 哪怕是错误的, 没关系!教师要真诚地对他说:错误观点人人都有, 科学就是从纠正错误开始的。不要怕暴露错误, 要勇于面对。
第七, 课堂提问不能仅仅是教师提问, 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就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自由落体”这一节, 书中有这一段话:“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动, 叫自由落体运动。”教材中用“只在重力作用下”有什么用意?把“只”字删除行吗?这样经常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大量证据表明:“学生能从自己的提问中获益, 尤其能从那些与正在学习的主题有关的背景知识的提问中获益。”
第八, 合理理利多媒体技术。PPT展示的问题不应该完全是老师设计的问题, 可以事先收集一些的学生问题, 找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在问题展示后, 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文字的信息不宜多, 要言简意赅, 便于学生记忆和记笔记。
参考文献
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篇11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堂提问;问题;优化策略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启动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是一种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起思考的综合性教学艺术。课堂提问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因此,优化课堂提问应当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关键。
一、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课堂提问的概念和意义的理解我们知道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没有提问师生就没有有效的互动,学生就没有有效的思维参与,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最近通过听课、访问发现,当前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这一环节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尽合理的现象,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具体的说,目前课堂上常见的提问误区主要有:
1.课堂提问缺乏启发性。语文老师可能都知道问题设计的重要性,可在设计具体问题时常常存在着质量偏低的情况。在课堂提问中,有的问题设计浅显,学生不用动脑筋就能回答;有的问题则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不知从何入手;有的问题目标指向不明,与教材缺乏联系;有的问题,则过于直白,让学生失去了探究的兴趣等等,这些问题提出后,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了。
2.课堂提问缺乏“含金量”。有的老师怕单独让学生回答问题耽误课堂上课时间,所以喜欢让学生集体进行回答问题,课堂气氛非常热闹。但仔细听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提问,“是不是呀?”“对不对啊?”或“故事发生在何时?”等等这类选择式或者填空式的提问。这样的提问形式表面上看似气氛活跃,实际上许多同学只是条件反射,张口就答,随声附和,根本就没有进行思考。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部分学生随意应付,养成不愿思考也不会思考的坏习惯。
3.课堂提问缺乏评价。在课堂上,很多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不评价,不给予表态,即使表态也是含糊其词,或者褒贬过度,夸大其词。当学生回答只是部分正确或不完整甚至完全错误时,很多教师仅仅只是简单的说:“很好”,“不对”,“不正确”,语言相当简单。这样,时间一长,就会影响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失去回答提问的兴趣。有的教师也意识到了学生回答问题后要给予及时的反馈信息,但由于表达不恰当,往往取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课堂提问的策略
课堂上教师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可以触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有所发现和领悟,从而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但课堂提问中存在的这些不合理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的优势得不到体现,导致的后果令人担忧。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通过对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观察、访问和对文献中一些名师课堂提问案例的参考,我觉得应从以下方面来改变这些现象,使课堂提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课堂提问,找寻最佳切入点。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过于依赖提问就会造成“满堂问”,这样不利于教材重点的突出,我们应该在动态的课堂教学中寻找最佳切入点,以此来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
2.课堂提问要处理好“直”与“曲”的关系。课堂提问有直问,有曲问。“直”就是直接发问,由于问点显露、问题明确,学生容易把握,效率较高。但直问的最大弊端在于形式呆板,缺少变化,用多了难以有效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曲”就是曲问,顾名思义即绕道迂回,旁敲侧击,问在此而意在彼。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合理交替使用这两种问法,使其各得其所,那么就能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在语文课堂提问中我们应该提倡“曲问”。
3.学生回答问题后,要给予客观的激励性评价。教师要尊重学生,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做出恰当的评价也非常重要,这是教学过程中处理信息反馈的重要环节。在学生回答了提问后,教师准确而有分寸地进行回答或评价,能进一步有效地加深学生的理解深度,加强记忆,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即使回答完全错误,也要努力去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给予某一方向、某种程度的肯定,尤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特别鼓励,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和心理上的障碍。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公正、恰如其分。一位语文老师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这位同学读得很有感染力,老师就对这位学生大加赞扬:“你的朗读水平简直超过了赵忠祥。”当时所有学生都用惊讶的目光望着老师,部分学生交头接耳并发出“赞叹声”。当时老师的评价有些言过其实,如果这句评价换成“读得真棒,继续努力,我相信你以后一定会成为第二个‘赵忠祥’的”效果可能会好些,因为实事求是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更加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另外,在评价学生回答时,教师也要有民主作风,让学生有插话、提问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形成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篇12
1. 课堂提出次数过多,效果不佳。
现在高中的数学老师要开始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开始重视课堂气氛的活跃度,为了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开始加大课堂提问的频率,使提问的次数明显增多。这种方式感觉是增加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但实际对于数学教学的作用并不大。老师所提问题并没有经过事先设计,质量并不高,这种对于随意的提问方式非但不能帮助学生学习数学,还会使高中学生疲于回答老师的问题,且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思考。导致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的印象并不深刻,数学教学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2. 提问没有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
高中数学已经进入到了数学学习较为深入的阶段,抽象的知识点越来越多,这时需要加大对高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的锻炼,增强其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能力。但实际高中数学的教学中还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为主,只是重点讲解考试技巧,在课堂提问时,也只是对这一方面进行提问,并没有设计过多开放式的问题,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也不足,导致学生思维没有得到有效提高,对其数学学习造成极大的影响。
3. 没有重视学生在提问之后的反馈。
对学生进行课堂提问主要有两方面的目的:一方面,是帮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就是帮助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及时对教学进行调整。但是老师却忽略了提问的作用,只重视自己问题的提出,忽略了学生的回答内容。在学生回答之后的评价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错误的评价方式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降低其数学学习的热情。
二、对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现状的解决方案
1. 掌握高中生心理状况进行提问。
从某种角度来看,数学教学就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沟通,有效的沟通一定是建立在对对方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老师为了保证提问的质量,必须要对高中生进行一定的了解,清楚掌握高中生的心理变化,并以此为依据设计提问时机和频率以及时间,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要清楚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习惯以及认知结构等,结合教材设计提问环节和提问方式,使问题贴近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
2. 设定教学目标进行提问。
老师在每节数学课之前,都要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围绕目标设计整堂课的教学流程,精心设计问题,辅助数学教学。问题的设计都要以教学目标为主线,哪一部分设计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哪一部分设计问题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度是否达标,哪一部分设计问题辅助重点和难点的教学等等,这些都需要进行仔细的思考,并准备一些趣味问题,帮助活跃课堂的气氛。这样按照教学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可以保证问题的实用性、有效性,可以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将课堂提问对于数学教学的辅助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保证数学教学的质量。
3. 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高中学生之间对于数学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是自然现象,为人师表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对所有学生不以成绩论好坏,在数学教学时要做到一视同仁。在进行课堂提问的设计时,要提前知晓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在上课时提问选择一定要公平,不要只选择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让他们在有一定思考之后得出答案。这样可以帮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提高自信心,并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对于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锻炼他们深度思考能力,避免他们出现骄傲自满的情绪,更用心、更专注的进行学习。比如,在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一课时,可以向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提问相对简单的不等式的答案,让其上台在黑板上解答,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提出让其自己列出一个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方程,并写出解题步骤验证方程是否成立。这样保证课堂提问能够面向所有同学,每一位学生都能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之中,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
4. 强化课堂问题的关联性。
数学知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且知识点之间都有着某种联系,很多知识点都是具有共通之处。而往往人对于事物的认知都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过程,数学学习也是同理。老师在课堂提问时也要参考这一点,整合学生所学的知识点,理顺知识点之间的脉络,将有共通之处的知识点整理出来,并进行问题设计,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利用契合点理解本课的内容,构建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将课堂提问的辅助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比如,在讲解《空间几何体》一课时,老师可以抛出问题“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之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内容吗?”之后加入平面图形知识点的回顾。之后老师就可以用问题引入本课立体几何的知识点,并提出问题“同学们觉得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立体几何具有什么特点呢?”在提出一系列关联性较强的问题时,其实就是帮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不仅可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5. 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解题。
因为教学的对象都是鲜活的个体,数学课堂难免会出现不可控的情况发生,老师的提问也会存在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情况,这时老师不应该为了节省时间就马上换人进行解答,这不仅会打击学生,而且还会影响学生思维的锻炼。一旦出现问题回答困难时,老师要以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路,对其进行一定的启发,直到学生回答出问题为止。期间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绝对不能直接讲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解题的习惯,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拓展自己的解题思路。
6. 控制提问的频率和次数。
现在高中数学的教学时间一般固定在45分钟左右,每一节课老师都要带领学生进行复习、学习、练习,课堂时间本身就比较紧张,不可能进行不断地提问。除此之外,在提问时也要掌握好提问的语言技巧,不要单一的以“对不对”等比较类似于口头禅的形式进行提问,这样会造成学生的回答也比较简单,表面上呈现出热烈互动的氛围,实际还是没有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且浪费了教学时间。老师可以通过网络查找一些高中数学课题提问的优秀案例,学习提问的语言技巧,提高自身的课堂提问水平。
7. 提问形式多元化。
高中的学生普遍都希望自己能够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所以他们内心渴望自己能够学好数学,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针对高中生这一心理特点,老师要将提问形式变得多样化,既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得出答案,以实现对自我的肯定,更加愿意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之中。老师不要只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提问,可以加入一些开放式的提问,或者借鉴其他数学老师的提问模式,体现出提问的趣味性。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对于高中数学的教学极为重要,可以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老师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提问的频率、时机以及质量等多种因素,重视学生的反馈,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位学生,真正提高高中生数学学习的整体水平。
摘要:课堂提问是辅助高中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手段,本身就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但是在一些高中数学的教学中,课堂提问的使用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导致其真正的教学效果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分析高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问题的成因,并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已经成为数学教育者主要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数学课堂提问,解决方案,问题质量,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张忠强.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2,17:318.
【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推荐阅读:
教学中的课堂提问09-30
科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05-30
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方法05-31
物理课堂中的提问设计07-05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07-11
英语课堂中的提问艺术07-28
课堂提问中的有效教学08-13
化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08-28
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07-10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