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中的平等性

2024-09-28

课堂提问中的平等性(精选4篇)

课堂提问中的平等性 篇1

初二的徐老师在初一借班上课, 第一节选的是701班, 于是笔者搬着小板凳进了班。由于刚上完说明文单元, 学生有了一定的说明文知识累积, 所以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的《桥之美》倒也不显得难, 教学流程行云流水般逐步推进, 学生表现不错, 在后排听课的班主任和我脸上不觉露出了笑容。这时, 前排一只频频举起的手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不是小陈吗?这个语文课最不喜欢举手的孩子, 这堂课上居然举了五次手!两次被提问到, 回答都很棒。

702班小江同学的母亲周末给我打来电话, 说她儿子最喜欢上语文课, 对语文老师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每次回家, 都喜欢和家里人分享语文课堂上的精彩片段。说实话, 我吓了一跳, 这孩子平时沉默寡言, 不见他主动举手, 提问到他时, 也是结结巴巴的蹦出几个词, 有些敷衍的感觉。放下电话, 笔者陷入深深的思考……

一、原因分析

课后我找小陈谈心时他说了, 一是平时上课怕答错被同学笑, 再则自己语文基础不好, 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 简单的问题抢不过积极举手的同学, 有难度的问题不敢回答, 几次下来, 也就不喜欢举手了。这次借班上课, 说明文教学内容难度不大, 徐老师的第一个问题就抽到了他, 问题不难, 他答对了, 被老师肯定, 所以举手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频频举手。

小陈是第一桌, 位子在讲台底下, 个子不高的他举起手来也很容易被忽视, 是典型的“灯下黑”。我好不容易回想起他有限的几次课堂回答, 果然如他所述。

小江个子比较高, 在班上是倒数第二桌, 课堂不积极, 课下不活跃, 语文成绩不冒尖, 书写不出众, 属于容易被忽视的一类学生。和他谈话时我发现这孩子语速很慢, 紧张起来甚至会有小停顿, 再看他的作文, 语言不流畅, 感情倒是很真挚。问他为什么不喜欢回答问题, 他的说法和小陈的大同小异。这两个孩子语文入学成绩都在班级中偏下, 几次考试也不见冒尖, 课堂提问抽到时表现不突出, 很容易就被忽视掉了。由此我想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每事问》:“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 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 愚者问的笨。”可见提问里大有学问, 它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如果学生在课堂提问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产生其他的负面效果。

二、课堂提问的不公平

(一) 就学生学习成绩而言, 老师普遍喜欢提问成绩好的同学, 而“学困生”往往是被忽略的对象。

在中学阶段, 由于受升学压力的影响, 学习成绩成为教师评定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 以至于教师人为的将学生划分为好生和差生而进行分别对待。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无法关注所有的学生, 就时间成本来说, 提问成绩优秀的学生比较划得来, 出于功利目的也好, 出于课堂效率、课堂表现也罢, 很容易把成绩优秀的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 在提问中给予他们较多的关注, 而那些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则成了课堂提问的“看客”, 被老师忽视或冷漠。

(二) 就学生性格上而言, 老师一般喜欢提问性格外向的同学。

老师比较喜欢性格外向的学生是因为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即便回答错误受到了批评, 他们也相对容易接受意见改进提升, 而像性格内向的同学则相反, 一则他们即便是知道问题的答案, 也不会主动站出来回答问题, 再则就算被老师点名, 也会表现得很腼腆, 回答问题支支吾吾, 有些同学甚至吓得满脸通红, 语不成句, 老师听着辛苦看着累, 还批评不得, 长此以往, 被点中的概率自然就低了。

(三) 就学生的座位而言, 老师大多喜欢提问前几排的学生。

很多班级的座位是根据考试成绩排的。受“近因效应”的影响, 在老师的心目中, 坐在二、三排的大多都是学习成绩较好, 而且是上课认真听讲、勤于动脑的学生。和这些学生交流起来相对方便, 彼此交流的视听效果也较好。相反, 第一排的学生容易沦为“灯下黑”, 被教师漠视, 后排的学生则由于距离教师远, 教师不易观察到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和听课状态, 故而老师一般也很少提问坐在后排的同学。

(四) 就师生的关系而言, 老师比较喜欢提问和自己有某种关系的学生。

今日之象牙塔无法避免俗世的纷扰, 老师处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大家庭中, 很容易受社会上一些不良关系的影响, 所以常常不是因材施教, 而是因“财”施教和因关系施教, 在课堂提问中, 这些和老师有特殊关系的学生, 常常是老师特别关注的对象。同时和普通学生相比, 老师比较喜欢提问班干部, 因为他们平时和老师打交道多, 他们受到老师的特别关爱也是人之常情。

三、应对策略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思想, 他的意思是学生不论出身贫贱, 地位高低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待遇, 也就是提倡教育应该是公平的。

在课堂提问中贯彻平等原则, 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问答氛围, 彻底消除教师“高高在上, 盛气凌人”的不良教风。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的。中学生大都处在青春期, 具有很强的叛逆心理, 对于课堂提问中学生的不配合, 教师要给予充分理解, 不要一味埋怨, 要找出原因、因材施教。

进入少年期的学生身心开始发生急剧变化, 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明显增强, 心理上的“成人感”日益显露出来。在与人特别是成人的交往中, 不再完全是被动的适应者、服从者和模仿者, 而是力求成为主动的探索者、选择者和设计者。所以在课堂提问中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 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要在教学要求统一的前提下, 有选择有区别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不要一刀切, 更不要在课堂提问中过于尖锐地批评学生。尊重学生的天赋, 不因为一次失败而挫伤他们的心灵, 更不要因为一科成绩的低下而以偏概全地认为他所有成绩都是差的。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教师要学会赏识教育。及时鼓励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同学, 让他们知道即便这次做得不够好, 下次一定会做得更好。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话一点也不假, 在后来的课堂上笔者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 缩短与学生的心理差距, 在课堂上对全班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 把更多的关注目光投向了小陈、小江这一类学生, 鼓励他们提出质疑, 适当延长候答时间, 即使他们提出关于字词注音的小问题也给予积极关注, 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我的这种态度, 当学生真实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积极的期待时, 变化发生了, 课堂上举起的小手渐渐多了, 班上多了一群喜欢提问的孩子, 他们在课堂提问中找到了语文学习的自信点, 语文成绩也开始逐步提升。

热爱自己的学生不仅只体现在知识的传输教育, 更重要的是关心他们的学习。关注他们的成长,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教师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不应过多地苛求、指责, 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爱和期望。

参考文献

刘海民.教育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课堂提问中的平等性 篇2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孔凡哲 李莹 《中华民族教育》 2006 年第 5 期第 29-31 页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果忽视课堂教学的有效落实,一切教育教学改革最终都要大大折扣。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抓好中小学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发生重大转变,已经由以往的“主导主体”发展为今天的“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就成为提高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渠道之一。这既是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教育研究》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列为 2006 年征稿选题的 30 个要点之一),同时也是推进新课程向纵深发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教学效果的必然趋势。

一、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提问研究的特殊意义

传统的课堂教学倡导“以教促学”。在课堂教学的以往研究中,大都把课堂提问看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和引导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进师生交流、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的有效手段,因而更多地关注如何通过课堂提问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节教学进程,使课堂教学沿着预先设计的路子进行”,这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教学权威。

与其相对应,新课程倡导“以学促教”,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调控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而且教师的施教也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助产士”,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学会学习,不仅授以“鱼”,更要授以“渔”——“捕鱼”的本领。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学习的核心目标在于“ 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发展”,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不能只想着如何把知识塞进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以便在新的情境下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在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新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 —— 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形成“学习共同体”。因而,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如何切实落实素质教育进课堂,如何通过变革课堂提问、课堂练习等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改善课堂文化和课堂环境,使得学生既获得人类已有的知识,也在学习中获得全面、健康、和谐与可持续的发展,实现自己交往的需要、成长的需要,进而逐步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这已经成为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

二、有效课堂提问的含义及其实施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所谓“有效”活动,是指学生能够主动思考、踊跃交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里的“有效”体现在学生思维的含量足、个体获得的发展效果明显。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学生能够获得进步,实现个体的发展。在这里,学生有无进步、有无发展就成为鉴别教学有没有成效的核心指标,具体体现在,学生个体获益的深刻性、明显性以及获益学生的普遍性、广泛性。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给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成为师生交流、对话,共同发现、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必备手段。在有效提问中,学生能与教师共同探讨新知,教师通过提问使课程内容持续地生成和转换,而不仅仅传递特定的课程内容。也就说,有效的提问是教师引领学生发现新问题、分析解决新问题,实现学生自我建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种辅助作用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而展开。这与以往灌输和强制式的“提问”(实际上是“发问”、“命令”)有质的区别。同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课堂教学质量“增值”的重要途径。目前,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正在从以往只关注理论思辨层面的思考,逐步走向关注可测性(量化)和可操作性。

1.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一:调控课堂提问的难度

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其关系是:已知区 最近发展区 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则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不仅使学生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因而,经验丰富教师的提问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这些教师常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设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数学思想、价值观念、良好的生活方式等的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并最终使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化归为“已知区”。

刻画有效提问的问题难度,我们可以借鉴 教育测量学刻画试题“难度”的方法,即可以用 N=1-刻画问题的难度,其中,W 表示班级学生总人数,P 表示这个班级回答特定问题正确的人数。显然,N 在 0 ~ 1 之间取值。当 N 的值为 0 或接近0 时,表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正确回答,问题太容易;当 N 为 1 或接近1 时,表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能正确回答,问题太难。比较适宜的 N 值应在 0.3 ~ 0.8 之间,这样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做出正确回答。

2.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二:调控课堂提问的频度

显而易见,“填鸭式”教学是不足取的。而频繁的提问往往被人们理解为是讨论式的课堂,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事实上,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加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得不到化解,从而制约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课堂提问的次数应当适量。

对于如何控制课堂提问的频度问题,我们认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设计思考量大的问题,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这样的提问才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探索新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可能成为有效的课堂提问。例如,在小学梯形面积公式的教学中,两位教师分别设计了如下问题:

① 我们知道,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哪两条线段有关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这个梯形的面积?

②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以高,还要除以 2 ?

不难发现,前者设计的问题给学生留下的思考空间较大,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后者的提问不仅问题域过大,而且问题数量过频,同时,过于直白、琐碎,这将直接抑制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参与回答的热情。

3.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三:适时调控提问的等候时间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只停留 1、2 秒就开始点名。从实际效果看,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等原因,通常无法回答或者仓促回答导致错误,进而,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提示或者纠正学生的错误,既不经济又容易招致学生的反感。这样的课堂提问往往是无效的或者是低效的。

因而,有效的课堂提问,一方面要根据问题的难度适当控制提问的等候时间,也就是说,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以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对于等候多长时间为宜,我们认为,自提出问题到指定学生回答,至少应该等待 3 ~ 5 秒钟为宜。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开放性的,那么留给学生的等待时间以 10 秒左右为宜。

另一方面,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体现在受益学生的普遍性。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同学,而不是“一对一”式的问答。理想的课堂提问应该使全班同学都能受益。这是中国大班额教学的必然,更是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4.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三:恰当配搭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 在有效的课堂提问中,所提问题的开放程度是影响提问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一般地,封闭性问题是将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答案之内的问题,而开放型问题是指问题没有固定的唯一答案。封闭性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既定的、有确切答案的知识而设置的问题,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设置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主要依据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有关调查 表明,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性较低时,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例是 7 : 3 ;而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较高时,二者的最佳比例以 6 : 4 为宜。

5.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四:恰当利用鉴别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沉默率 衡量课堂提问有效性最简单的办法之一就是通过课堂提问的沉默率做出判断。这也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调控的重要“抓手”之一。

所谓 课堂提问的沉默率,是指课堂提问后学生沉默的次数与提问的总次数之间的比率,其中,沉默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发出问题信息以后,学生由于信息接收不畅、信息理解出现困难、偏差或者根据现有信息无法做出判断等而出现长时间的“无语状态”。这不同于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回答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比率,或前文所说的“提问的问题难度”。例如,在一节 45 分钟的数学课上,某教师提问 60 次,而学生沉默了 48 次,课堂提问引起的沉默率达到了 80 %,每个问题占有的平均时间仅仅 45 秒,多数问题的思维含量普遍低下(多是“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假问题”),问题缺乏启发性,无法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或者是 提问引起长时间的沉默,或者回应人数寥寥,或答非所问,不知所云,让听者云里雾里。实际教学表明,这种提问几乎都是无效的(至少是低效的)。

特别指出的是,“无语状态”不同于启发式的“愤悱”状态,这里特指所提问题 未能达到激发学生开展积极思维、并用适当语言予以表达 的目的。一般地,课堂提问的沉默率不宜超过 20%。这取决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课堂教学的风格。相比之下,高年级的课堂有些问题的提出只是引发学生深思而不是直接回答,就不宜判为沉默;沉思型(内向型)的课堂教学风格相比活泼型(外向型),其课堂提问的沉默率要高一些。其实,沉默率只是一种模糊的刻画方法(而不是数学上的精确度量)。为此,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沉默不语,教师可以考虑转换自己提问的角度,从另一个方向来发问;或者转换问题的种类、改变问题的开放程度、改变问题的层次(如将综合性的问题降低为应用性的问题、理解性的问题甚至事实性的问题);或者用更清晰、简练、明确的语言重新表述自己的问题,进而提高提问的效度。当前,适当减少课堂提问的沉默率、注重提问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成功做法,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策略之一。

三、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评价

影响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因素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因而,对课堂提问的评价,不仅体现在对教师的提问本身的评价,而且更要关注教师提问所导致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意等方面的发展实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状况。

通常情况下,评价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可以从教师的提问技能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两个纬度进行。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从参与程度、交往环境、思维状态、情绪反应与生成状态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中,参与程度包括学生是否全员参与问题的思考、学生是否参与问题的提出、是否把问与答的角色集中于一身。交往环境包括课堂上是否有多变、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与反馈,课堂上的思维碰撞是否激烈。思维状态包括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问题与见解是否有挑战性与独创性。情绪反应包括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与愉悦感,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生成状态包括学生是否都各自尽其所能,学生是否对后继的问题思考更有信心。对教师提问技能的使用水平的评价,可以从问题的质量、反控能力、能力培养、关注学生以及组织能力等方面加以进行。

当然,对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评价不能是终结性的,而应该采用发展式的。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迁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做事的能力,更进一步说,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生存。同时,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把问题看作是一种潜在的奖励方式。亦即,对于学生来讲,通过回答问题,能够有机会在同学和教师面前展示自己习得的知识、获得的能力,进而博得一种认同,获得成功的体验。因而,有效的课堂提问已经成为课堂教学即时性评价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式。最后,评价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应该注重教师在提问过程中是否能够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具体表现、学生的思维状况,动态地生成新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使用在备课中业已预设好的现成问题。当然,这对教师随机应变的本领、教学机智的要求更高!

四、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常用方法

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方法很多,常用方法主要包括破题法、寻究法、评价法与发散法。1.破题法

亦即,根据题目的问题取向,直接设问。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是记述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因此,根据题目恰当设问,可以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文章的中心,进而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

案例 1小学语文《小音乐家杨科》一文,根据题目设计如下问题:(1)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音乐家” ?(2)杨科为什么被称为“小音乐家”?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3)杨科的命运是怎样的?为什么他会是这样的命运? 在教学中,解决了这三个问题,也就达到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2.寻究法

寻究法就是根据事情的结果,对事情的原因、经过进行寻究性设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

案例 2光华服装厂计划四月份做西服 1500 套,前 5 天平均每天完成 60 套,余下的平均每天应该做多少套,才能按时完成任务?

师:要求余下平均每天应做多少套?必须先求什么? 学生:先求剩下要做的有多少套和剩的天数。师:要想求出剩下要做的套数,我们必须先求什么呢? 学生:先求已经做的套数。师:怎样才能求出已经做的套数呢?

学生:把前 5 天平均每天做的套数乘上已经做的天数就可以了!师:剩下的天数怎么求呢? 学生:总天数减去已经做的天数。

从案例 2 中不难发现,这种探究式的提问是从题中所求的问题出发,在教师的适度暗示和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根据题意,逐步探求一个个中间的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评价法

亦即,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不并确表态,而是把学生思维的各种结果精心编排成富有启发的组合,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其进行评价,进而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结论。这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十分有效。案例 3当学生学习异分母加法计算后,了解到要“先通分”,学生计算异分母分数减法出现了几种算式:

时(1)

(2)

(3)

问题:你认为哪种算法是合理的 , 为什么 ? 4.发散法

也就是,对于同一个问题,教师从多个角度进行设问,通过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考,达到分析解决问题的目的。

这种提问的突出特点是,对于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获得多种答案。案例 4在减法意义的教学中,教师准备提问 37 — 18 的含义。生 1 :被减数是 37,减数是 18,差是多少? 师:还有别的说法吗?

生 2 :总数是 37,一部分是 18,另一部分是多少? 师鼓励说:还有什么说法哪? 生 3 : 37 比 18 多多少? 师:回答得好。还可以怎么说? 生 4 : 18 比 37 少多少?

师:你很会动脑筋。谁还有别的说法? 生 5 : 37 减 18 还剩多少? 师:喔,真好!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 6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是 37,一个加数是 18,另一个是多少? „ 显然,这种发散式的提问,对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正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言,课堂提问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需要因人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尤其要注重提问的实效,其中的关键在于,提问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认知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教学的创新是课堂教学发展的不竭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教学机智灵活机动地动态生成新的提问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教学研究。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的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高。这更有利于促进我们自身的教师专业发展。

注释

教育研究编辑部.《教育研究》 2006 年征稿选题要点 [J],《教育研究》,2006 年第 1 期: 96 页

课堂提问中的平等性 篇3

有效、高效的提问能引导学生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 锻炼思维, 是探索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如果可以积极思考后再加以回答, 无疑会对巩固知识的理解以及提高思维效益起到非常好的作用。所以, 课堂提问, 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共享机会。

一、语文课堂提问设计要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性的提问能寓教于乐, 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主动积极地思考、学习。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精巧的问题, 有艺术性的提问, 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 振奋感情, 提高兴致, 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因此, 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 引人入胜、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等充满生活气息的问题, 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笔者教学八年级上册《生物入侵者》, 一上课就通过PPT向学生展示一幅植物图片并提问:这种植物叫飞机草, 请问飞机草真是坐飞机来的草吗?一下教室炸开了锅, 学生七嘴八舌, 众说纷纭, 课堂气氛也就调动起来了。笔者抓住时机, 因势利导对学生说:其实, 飞机草是一个“不速之客”, 原产地在遥远的南美洲, 通过非自然途径, 移植到我们中国。像这种外来物种, 我们形象地称之为生物入侵者。那么它们是怎么来的呢?它们的到来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就这样, 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把学生引入了新课的学习。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往往最能激起我们的兴趣, 最容易激发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 结合生活实际, 设计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等充满生活气息的问题,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 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思维主动性也就上来了。

二、语文课堂提问不能只注重形式, 更要注重质量

课堂提问, 并不是表面上的随堂问答或“满堂问”, 而是一种由教学目标所决定的有目的、有计划的重要教学手段。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来看, 课堂提问有其明确的目的———启发学生思考, 不能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是拙劣的提问。那种“是不是”与“对不对”的提问, 仅仅是表面的热闹, 没能起到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目的。久而久之, 学生会养成不加思考就回答或不屑于回答的习惯, 对学生百害而无一利。原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认为:提问方法的问题, 是一个复杂的、远没有解决的教学问题。他要求采用“教学上合理的提问方法”。如果提问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并且学生又不可能照搬课本上的答案, 就可以认为是进行了“教育上合理”提问。例如上《最后一课》, 老师问“你喜欢课文的主人翁吗?”对这个问题, 学生可以毫无困难地回答:“喜欢“或”不喜欢”。显然, 这个问题不是教育上合理的提问。如果提问:“你是怎样评价课文的主人翁呢?为什么?”学生在课本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 他必须准确把握小弗朗士的特征并结合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念作出判断, 然后才能组织语言回答。这样的提问才是“教育上的合理提问”, 才符合启发性教育原则的要求。

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质量, 关键在于提问要看对象, 分层次, 掌握好问题的难度和层次。也就是说问题的难易程度应与同学的思维能力情况相对应。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事先掌握全班学生的语文水平及思维能力情况。某个问题针对某一学生太难或太易都不恰当。问题太易, 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起不到激励的作用, 反而会使该生产生轻视的效果。相反, 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 无法使学生保持持久的探索心理, 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因此, 提问的问题要控制好难度。确实有难度的提问, 必须分解难度, 设置成多问, 层层递进, 逐步引导, 循序渐进, 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教学八年级下册《雪》一课, 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笔者设计了三个台阶式问题:

1.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各有什么特点? (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回答:滋润美艳、如粉如沙, 旋转升腾)

2.作者更喜欢哪里的雪?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但是”一词明显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3.这两幅雪景中, 贯穿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少数基础好的学生答出:江南的雪寄寓了作者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 朔方的雪蕴育了鲁迅反抗冷酷社会现实的斗争品格, 这两幅鲜明对比的图画中, 贯穿了作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利用问题的系统性, 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设计阶梯式的问题, 不仅使学生顺着“梯子”爬, 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全体学生都得到思考的锻炼机会:让基础较差的后进生回答最基本的问题, 大多数中等水平的学生回答较难的问题, 少数优等生完成更高要求的问题。这样, 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层面上都得到了提高,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激励了继续攀登的勇气, 真正地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 共同进步。

三、在语文课堂提问的实际操作中要灵活处理, 巧妙引导

教师机智灵活的引导, 可以让学生的思考环环紧扣, 层层深入, 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例如, 课堂上, 教师提出某一问题, 往往只有一部分学生先举起手来, 另一部分学生则需要继续阅读思考。此时教师要耐心等待, 给没举手的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 若急于组织讨论, 就会把另一部分学生的思考机会挤掉。在等待的时间内, 教师要不断观察学生的发展变化, 及时揣测学生可能遇到的认识障碍, 并精心启发引导, 帮助学生突破障碍以获得成功, 不能“干等”。当学生的回答出现偏差或者困难时, 教师最好不要急于“援救”, 可发出“暗示”, 启发引导:发出“是这样吗?”、“谁有不同意见吗?”、“其他同学又是怎样认为的呢?”等类似语言, 多给学生否定性暗示, 便于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思考探索。当学生掌握了基本内容, 但回答不够完整或不够深入时, 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 并鼓励学生继续思考:“不错, 你还能说得再具体一些吗?”、“对, 谁能把这层意思说得更精彩些?”等类似语言去肯定结果, 但又指出了新的努力方向。特别是当学生站起来说不会甚至不说话时, 教师不应马上叫学生坐下, 而是要保持平和从容的心态, 不急不躁, 冷静地分析原因:是对题意没有正确领会还是由于紧张而无从说起, 又或者是因基本掌握但还不够满意而不敢回答等等。这时, 教师可以再复述一遍问题, 鼓励作答;也可以改变提问的角度或添加辅助性的问题引导作答。作为一位有爱心和责任感的教师不应该放弃回答问题的任何一个学生, 即使多次启而不答, 也请学生先坐下, 让他听别人的回答, 然后请他复述一遍。这种引导的做法对转变差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大有益处。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教师则是扮演导演的角色, 不到万不得已教师一般不“出面登台”。教师机智应变, 巧妙引导, 把来自学生的还给学生, 调动学生积极寻找对策, 让学生通过自救、互救从困境中挣脱出来, 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解疑的能力, 也促进了合作交流、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四、教师还应做好提问后的评价工作

提问后的评价, 应及时、客观、恰当, 以鼓励为主。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 都要态度诚恳, 对事不对人。尤其是后进生, 要努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让他们不断获得成功的快乐, 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信心和勇气。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能 篇4

茶陵下东官铺:李柏元

教育心理学认为:“思维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在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堂提问是师生交往互动、掌握提问技能也就是为师生互动准备了一把钥匙。提问技能的训练在于追求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问方式体现了教师对提问的场合、持续时间、问题类型、提问密度、提问顺序、提问对象以及提问态度的独特把握,不同的提问方式反映出不同的问题水平和教学质量。

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对话,共同发现、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必备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指通过师生在课堂中的提问与回答及期间的师生互动,学生能够获得普遍进步,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有效提问,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找出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

一:提问的作用

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以解决问题为核心而展开的有效提问在教学课堂上的应用,可以起到强化知识信息传输、评价学生学习状况、调控课堂教学过程、沟通师生情感交流。

1,激励参与功能: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2、评断功能: 有效课堂提问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通过提问对教学过程作出适时的评断,进而实现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

3、反馈调控功能 :反馈是实现调控的必要前提。教师恰当的提问,可以迅速获得反馈信息,并据此对教学进程作出相应的调整。学生依据自己的反应也可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

4、巩固强化功能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能促进知识内化,强化综合应用能力。

5、暗示功能 有学者提出,“提问等同于暗示”,这是有深刻道理的。其实,提问的暗示功能表现在:暗示学生此刻应该在认知结构中联系到已知的知识;暗示学生解答问题的思路方向;暗示学生思维中的观察盲点。

二:提问技能的运用原则

1、科学性原则,即所提问题必须准确、清楚,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应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切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问题,问题的答案应该是确切的。

2、公平原则,即有效提问必须确保每名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基本相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教师用行动明确表态,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个原则,对全体学生而言,他们都明白将被平等地提问,并为此作好思想准备。

3、恰当时机原则,即有效的提问须要选择恰当的有效提问的时间。一般地,应把有效提问的时间控制啊教学时间的四分之一左右。

4、等待原则,即有效的提问有时需要必要的耐心等待。恰当的等待,既促进了学生深刻的思考,又体现出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信任和尊重。

5、适度原则,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使学生找到问题的切入点。

6、层次性原则,即提问的深度来自问题层次的高低。强调层次性原则是肯定教师引导作用的表现。层次性是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层次,是由新的已知再度提升的层次。三:有效提高提问技能的运用策略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课堂教学质量“增值”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中小学课堂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调控课堂提问的难度

(1)对于全体同学的难度。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同学。(2)对于学生个体的难度。向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

2、调控课堂提问的频度

当前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些就新变化,“满堂灌”演变为“满堂问”,发展为“满堂跑”。其实,无论是“满堂问”还是“满堂跑”,都是以“启发”、“互动”的名义进行的。

3、恰当配搭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

在有效的课堂提问中,所提问题的开放程度是影响提问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有关调查表明,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性较低时,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例是7:3;而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较高时,二者的最佳比例以6:4为宜。

4、适当降低沉默率 所谓课堂提问的沉默率,是指课堂提问后学生沉默的次数与提问的总次数之间的比率。当前,适当降低课堂提问的沉默率,注重提问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成功做法,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策略之一。

5、调控提问的等候时间,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只停留一两秒就开始点名。从实际效果看,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等原因,通常无法回答或仓促回答导致错误,进而,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提示或者纠正学生的错误,既不经济又容易招致学生的反感。这样的课堂提问往往是无效的或者是低效的。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根据问题的难度适当控制提问的等候时间,也就是说,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一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有效提问的方法

上一篇:急性心脑血管下一篇:半主动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