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表达

2024-11-06

文化表达(共12篇)

文化表达 篇1

摘要:武术的发展一直处于中国文化的浸润之中。历史让人们的经验不断积累,作为人们创造的一种技能,武术也随之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并酝酿出武术独特的前进目标:技术上的得意忘象,心灵上的宁静祥和。武术文化的核心层面是“天人合一”。在制度层面,作为追求天人合一的各种努力,武术的文化表达为:崇德尚礼、刚健无执、强身御侮、审美超越。

关键词:中国文化,武术文化,核心层面,制度层面

前言

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的推出和源于马克斯·韦伯的“哲学的突破”的观念恢复了中国文化独立的地位。[1]作为中国文化内容之一的武术,在气质取向与整体发展上排除了西方文化可能存在的干扰。于是,对于武术文化表达的思考,从中国久远的文化传统中就可以得到梳理。我们从构成武术整体的气质与取向的思想根源以及与文化传统的关联来辨析。这里面的主要环节是作为传承主体的“人”。在中国文化环境中被熏陶塑造并不自觉散发中国文化气质的“人”是武术一代一代传承的根本。这样的“人”在创造或接触武术并融入其中发展的时候,其所带有的日用而不知的文化传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武术发展的因素。其中有许多精华的积淀,也有糟粕的残留。而历史的发展总是倾向于积累积极的成分,于是,对于武术文化的理解,我们认为是:与武术互动的一切积极的联系。

1 影响武术文化形成的力量

单从身体运动的角度,原始状态下武术是人与人之间搏斗的技能,这一点上,武术与国内外其他的搏斗技能一样,没有本质性的区别。真正使武术表现出中国特色的是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由于思维方式是一切文化的主体设计者和承担者,它是文化活动和发展中的控制因素,是已被社会程式化的思想,从而制约着人们遵循一定秩序、程式、框架进行文化活动。[2]而且这种思维的强大的惯性让人们日用而不知。所以,历史上,出现了多数拳家“以易理说拳理”;将中国哲学中的诸多元素应用到武术的理论体系之中。于是,有了“武德”;并且受儒家社群主义的影响,产生了师徒相传的体系;受中国整体观思维的影响———把宇宙万物视为一个生克制化的无穷过程,强调万物存在和变化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性——也自然而然地将宗教与武术相结合,将武术与舞蹈相结合,将武术与中医相结合;等等。因此,“可以说武术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以人体运动形式表现的中国文化形态。”[3]所以,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决定着武术文化的形成。

2 武术文化的核心层面

按照庞朴先生的文化结构论说,武术文化的核心层面是其精神层面。这种精神层面可以理解为某种信仰或是终极目标,武术期待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终极目标呢?由于武术在中国文化中孕育发展,其信仰的设定与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

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之中,儒家的影响是巨大的。“没有儒家中国传统的文明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4]儒家思想起到重要的作用。儒家强调道德意识,孔子常常将立身处世“允执厥中”弘扬道德价值的中庸思想作为哲学方法论使用,并作为立身行事的指导原则和方法。“中庸”思想的原则和标准是“仁”与“礼”,[5]并强调:“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武术不可避免地受到这样的思想影响,武德条文都将这些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作为弘扬大道的工具在历史上一直以来备受人们赞许,而恃强凌弱的行为一直受到鄙视。

所以对初学者道德品质的严肃是任何其他体育类型所无法比拟的。武术家倡导处于集体意识中的个人价值,认为武术是一种为己之学。这个“己”与孔子所说的“古之学者为己”的“己”是一个己,“为己”之学就是靠自己本身所拥有的精神资源来发展和完成自我。而这个自我不是静态的、孤立的个体,是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经常转化的过程,是每个人必须亲自经历的人生之旅。即是从感性的自然生命起步,通过理性的伦理世界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的全部历程;是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指导方针,践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一贯之道。武术技艺成长在这样的文化素养之上并被约束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之中发展,从而形成了具有深刻精神境界的目标:表现为技术上得意忘象,追求自然洒脱的境界,人格上明明德,止于至善。从而形成终极上的“天人合一”。孔子设定了看似简单实则永无尽头的人生目标,一如教导后学积水成渊而何为渊却没有界定一样,也一样成为了武术的目标,无限的努力只是向它无限的接近。然而,没有参悟人生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追求,缺乏对“不可须臾离也”的大道的尊重,即使试图在武术的技术上达到精深,也是不可思议的。同样,也无法感受到何为“天人合一”。

达到这样的境界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历史上可以称为具有这样境界的人也屈指可数。一如儒家文化漫长的历史中,何止千万人向往并不懈追求着孔子的境界,而影响后人的唯有不多的一样,由超我与本我的博弈中达到动态的贝叶斯均衡并走向天人合一这一自我的路曲折而漫长。所以,武术文化之所以能够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就在于拥有同质的心理,或者说,具备同样的“精神感召”。

3 武术的文化表达

对武术技艺的巧思妙悟及努力遵循道德规范不逾矩去探寻一天人、合内外的过程是一个对人性的长期的考验,是期待将各种不同的人生目标最后合而为一的一次次锤炼,达到的目标是如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在太极拳技艺里的体现是“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达到这样的层面,快乐不啻为“顶峰体验”,[6]克服了本我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所设置的层层障碍,疏导了社会负面给人带来的压抑与思虑,能够以自信与快乐的心境面对一切,是一次心理的荡涤。这是我们对于“天人合一”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的解释。然而试图体验到这种境界不是轻松就可以达到的事情,需要把组成其的各个方面的价值充分体认并达到标准后进行运化,由于武术文化已不再是单一的技术体现,已将自身置于社会网络之中并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所以,与其较为密切的联系武术都进行了规制,而文化意义,则体现在这些规制之中。

3.1 崇德尚礼

“未曾学艺先习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术先辈们的谆谆教诲以及各门各派的清规戒律,都表达了武德的重要性。武德是武术人的行动纲领,细细研究武德的内容,不妨说是中国文化的部分缩影,教导着从武的人们尊师重教、爱家爱国、团结友爱、见义勇为、刻苦学习、持之以恒,体现着儒家所积极倡导的社群主义,并在精神上进行感召。武术家们非常痛恨行为不端、欺行霸市、卖师卖友求荣之徒,对此等之人总是划出严格的界线并想一切办法给予惩戒。武术家们穷毕生之力钻研拳法,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自己和家人安全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国家和民族危难的时刻,尽一份责任。戚继光、程冲斗、陈王廷,这些武术史中有名的人士都曾经是叱咤一时的将领。对“仁、礼”这些信条的恪守使武术有了精神的皈依,“忠、信、义、勇”就曾经是侠客的标识。崇德尚礼,是武术人的第一认知要务。

3.2 刚健无执

试图随心所欲应用武术的技能并彰显个体的社会价值,不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是达不到的。这个努力的过程不仅是天资是否聪颖领会技能要领的效率问题,更多的是考验意志品质能否持之以恒耐受辛劳和寂寞的对自我的战胜。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中,有的老师就要求学者先练上几年的桩功,然后考虑下一步的学习问题。且不论这样的训练方法是否科学,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个体生活条件,也凸显了选人用人的谨慎。急功近利者、行为不端者往往被师父淘汰或自行淘汰。这种方式,对于塑造武术人对抗外部压力的能力,塑造一种对付来自本身弱点的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两方面结合起来,也就是《周易大传》所谓的“敬以直内,义以方外”。[7]“敬以直内即使心专一不放逸,就是控制自己对外来刺激的反应并加以抉择,义以方外就是使行为皆符合道德原则。”[8]这与《周易大传》提出的刚健有为的思想是一致的。张岱年先生指出,“刚健有为的思想包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9]“自强不息是自立之道,厚德载物是立人之道,自立是立人的前提,立人是自立的引申。”[10]据此,武术人这方面的性格我们总结为:刚健。不过,《周易大传》还提出“能止健,大正也。”[11]即强健不妄行,不走极端,可止则止,是大正即最合乎中道的品德。《文言》还指出,乾的品德就是这样。“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乾的品德是刚健而又不过刚,是最理想的品德。[12]这与老子的无为思想不谋而合。老子倡导“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了,这里没有什么都不做的意思,阐述的是适中。老子要求人不要妄为、不要贪、不违背规律。它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超脱的忘我的思想境界,以中正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无私无欲,达人达己。这也是佛家的一种心态,佛家引导人们无为无待、无执无痕,不要执著于自己所做事情的方式与结果,不要让自己所做过的任何事情都在心理上留下任何的痕迹,不要对他人他物进行任何的干涉,去除一切思想包袱以保心灵的宁静放松。[13]对人的本能欲望的膨胀起到抑制的作用。结合这些内容,在武术人刚健的性格基础上,我们认为还体现有“无执”的意志。所以,综合来看,武术对人的个性发展表现的是“刚健无执”。

另一方面,作为对刚健无执的延伸,武术人也在践履着“和谐”的社会向往。冯友兰先生说,“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如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14]他还强调指出,学哲学不单是要获取这种知识,而且要养成这种人格。为此,他还引证金岳霖先生的话说,中国的哲学家必须是“知识和德行在他身上统一而不可分。他的哲学需要他生活于其中;他自己以身载道。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对于他,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认识摆设的观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箴言体系……”。[15]在这样文化思维模式影响下,中国的每一个人都在不自觉地践行着知识和德行统一而不可分割的人生理念。中国的武术人亦不例外,努力恪守仁与礼、重视社会和谐。这一点马可波罗进行了体认,他说在他来到中国之后惊异地发现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却也惊异地发现这支军队是用来防守的。中国的武术人亦是一位普通的中国人,中国文化的力量亦然约束着其行为,也约束着武术的发展,不能认为这种普遍的力量不是武术特有的约束力量而否认其作为武术的特点,其实恰恰是这种普遍的力量的约束而使武术之所以为武术。限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对中国的文化内涵有所思考并有所领悟,所以让大多数人感觉到的是武术被笼罩在一片神秘的东方文化雾霭之中,并让他们产生好奇和向往。有人说武术人争强好胜,好争斗,扰乱社会规则。我们认为并不是这样,扰乱社会规则的打斗事件只是普通人的一种本能,是所有修为不深的人都具有的,也包括外国人。武术技能不过只是对于打架的胜率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证,但同样在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方面也提供支持,其实不仅是武术的技能能提供这样的保证,国外所有的武技都能提供这样的保证。但武术在道德方面的再三要求一直在规制这样的事情发生,这是国外在职业的要求方面所没有的。还有人指出有一些武术人为人处事并不是中正和谐的。我们需要指出的是,“中正和谐”是武术发出的感召,能不能做到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程度,如秦桧官至宰相,饱读诗书,却通奸卖国,应该不是儒家文化教育使然。这不在于它的职业归属。“中正和谐”是武术提出的一种导向,在动荡的封建社会,只有少数人能做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武术人将体现出这样的特征。

3.3 强身御侮

武术在健身强体、养生方面效果突出。历史也多有强调武术健身作用的记载。如“搏刺强士体”。在西方,一些医疗机构将练习太极拳作为疗养治病的处方之一,长期练习对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神经一内分泌系统都能产生有益影响,在治疗慢性病方面有独到之处。等等这些例子很多,不需要一一例举。这些武术对于身体机能的改善所起到的作用是获得公认的。其技击作用应用的更是广泛和深入,冷兵器时期是战士的基本技能。戚继光指出:“若不学武艺,是不要性命的呆子”![16]武术技能事关性命。同时也是民间人们自保的主要手段,如三元里人民的抗英。等等这些翻开历史很多。现在则应用于部队擒敌、防身自卫、竞技、娱乐等等。按照这些功能在社会历史及现实的影响面大小区分,及这里面一些功能的从何引申,我们概括武术的基本社会功能诉求为:强身御侮。

3.4 审美超越

马斯洛发现,人类有成长、发展、利用潜力的需要———并称之为自我实现。他指出,当一个人对爱和尊重的需要得到合理满足之后,自我实现的需要就出现了。而“美”,作为存在价值的重要内容是走向自我实现的不可或缺的成分。他还指出,从最严格的生物学意义上说,人需要美正如人的饮食需要钙一样,美有助于人变得更健康。他认为审美需要的冲动在每种文化、每个时代里都会出现,这种现象甚至可以追溯到原始的穴居人时代。[17]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看来,对美的追求是人类存在于潜意识中的需要。从这一点出发,可以理解,武术在发展历程中,从古至今,也一直在一种集体无意识中进行美的创造和表达。这一点文献中可以得到相关证明,之中比较经典的要数中国唐代诗人杜甫在其《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一诗里惊叹的描绘:“……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把武术美展现的颇为淋漓。如果说公孙大娘及其弟子具有舞蹈家的底蕴,表达的不完全是武术的内容,那么,从基本功的训练里面,对初学者的要求我们也不难看出武术人对武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强烈趋向。比如武术长拳训练要求: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雀,站如松,立如鸡,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再如,对于器械:枪似游龙,棍如旋风。刀似猛虎,剑如飞凤。钩走浪势,戟扎戳势。刀走黑,剑走轻。鞭舞一堵墙,镖发似流星,枪扎一条线,棍扫一大片。无一不是在描绘着某种意境,并没有残酷的目的。看似以胜负强弱、你死我活为武术水平高低的评价指标却在文献的记载中很少被渲染,荆轲刺秦王失手却没有妨碍历史对其作为豪侠的评价。这之中我们可以看出,打倒对方或者试图凌驾于某些关系之上不是武术的真正取向。武术人的审美感受始终贯穿其中,所谓“外应于器”而“内得于心”。在套路的演练中,一些老武术家一辈子练一套拳,这一遍一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遍都要来考虑每一个动作的意义,可以说是一种再度的审美创生;在这种审美创生的过程中,在坚持的岁月中,也是不断地对套路的价值进行估量的过程,否则也没有坚持的意义,从这方面可以说演练者同时在进行审美观照;其全身心地投入练习,细致地揣摩动作意义,也可以说同时是审美参与。那么,作为演练者既是“审美的创生者”、“审美观照者”,也是“审美参与者”,是审美三类型的统一体。[18]刘悦笛曾提出审美的全流程:得其曲、得其意、得其人、得其类,[19]也都可以在武术中得到比照。这四个层级对应的中国美学观念分别是:“外应于器”而“内得于心”、“得意忘言”或“得意而忘曲”、“随物以宛转”和“与心而徘徊”、“意境”。[20]在武术的审美中,观公孙大娘及其弟子舞剑器的感受属于第一层级;“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有真意”,练习到这一地步属第二层级;太极拳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感悟属第三层级;第四层级是一个超脱的概念,六祖慧能的偈语很好地表达了这一概念:“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它是一种“顿悟”的结果,是德国心理学家沃凯尔特所说的“突然显现”。在这一层级上,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如“庭前柏树子”一样,都是“祖师西来意”。武术的审美过程其实也是从无极复归无极的过程,终点也是起点。武术是一种生活,武术从其诞生就一直进行着艺术生活化的努力,可以说,武术人的经验即艺术。这种艺术,表达的是一种普世的“美”的需求,是对生活艺术化与艺术生活化反思的结果,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里的雕塑,所以对于武术不经意表达的艺术内涵,我们总结为:审美超越。

4 结语

综上所述,武术人所向往的技术上的随心所欲不拘泥与人格素养上的洒脱飘逸是天人合一的外在表达,统一于个体的价值体系之中,亦统一于中国文化精神之中。“天人合一”是武术文化的核心层面。在制度层面,作为如何追求天人合一的各种努力,武术的文化表达为:崇德尚礼、刚健无执、强身御侮、审美超越。

文化表达 篇2

中华民族文化多,我把语言说一说,南腔北调多丰富,各地都用自己的,普通话是通用语,全族人民都会说。

祖国节日中外响,大家一起想一想,清香粽子端午节,八月十五月饼节,腊月三十是春节,贴春联来放鞭炮,穿着新衣把舞跳,三十晚上吃饺子,大年初一拜新年,正月十五闹花灯。

个民族朵花,华夏大地散芬芳。民族风情有特色,民族节日特多彩。尊重习俗与礼仪,安定团结中华强!

中华儿女大家庭,兄弟姐妹是一家,尊老爱幼是美德,努力学习报祖国,富国强民共奋斗,爱我中华记心中。

中华文化遗产真不少,我来说说咱瑰宝,万里长城真是好,阻挡外侵不老少,传承中华儿女情,中外游客齐欢迎,称赞劳动人民最伟大。

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人类的骄傲。

中国传承了五千年的文化,成为这世界上的一朵奇葩。儒家思想遍天下,中国瓷器人人夸。

万里长城是因为不让外国侵略而建造的。可是有好多悠久的历史呢,它是一个着名的古代建筑,也是一个着名的旅游景点。万里长城就像一条龙卧在一座雄伟壮观的大山上面。永远保持着它的尊严和地位。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尊老爱幼典范世界标榜,更有助人为乐事迹不断,只让华夏神韵屹立东方。

黄河儿女黄河情,大家一起向前行,前进道路坎坷多,相互搀扶是根本,你富我富咱都富,大家一起奔小康。

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宋扬名,一朵青花绽放,元瓷从此名久远。斗彩五彩明渐起,惹一方妖艳。清法郎色彩鲜,名扬中外瓷中冠。无色传奇弥漫,中华瓷器名远。

浩瀚青史,概括于坛内;辉煌文化,浓缩于眼前。徐行三百米平坦甬道,遥想五千年坎坷长途。论英雄不计成败,数风流可鉴兴亡。浪淘何物?劝归谁家?文化乃长青树,科学乃聚宝盆。创造人间福址,推动历史车轮。

中医在我国古代起源,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记载着国人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承载着人类医学发展的优良关念,愿中医发扬光大,渊源流长。

中华饮食冠天下,各具特色与花样,乱炖首推东北菜,川菜兼有辣与麻,粤菜清淡会煲汤,湘菜香辣味道大,中华美味遍中华,营养健康美名扬!

中国传统文化中春节时家人团聚,强化了亲缘关系和孝道伦理等因素,每年有这么一个机会一家人欢欢喜喜辞旧迎新,总结过去的一年,为新一年积蓄力量和做精神准备。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长了知识,又让我们和祖国的缘分更近一点!

中华儿女大家庭,兄弟姐妹是一家,尊老爱幼是美德,努力学习报祖国,富国强民共奋斗,爱我中华记心中。

传统文化中医学、养生、方术的魅力。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漠北荒凉战场,英雄儿女久传扬,江南小河流水巷,才子佳人妙文章。马蹄行舟万里游,一方嘶鸣一方舟,江河湖海大中华,渊源流长几多秋。

河北民间艺术多,大家一起说一说,我推唐山皮影戏,他推河北梆子剧,吴桥杂技世界扬,作为河北人自豪。

华夏文明五千年,现代之人莫等闲,孔孟讲仁义,老庄乐逍遥,墨家行游侠,韩非是法家,张弛有度,文武兼备,深入研习,如痴似醉。

看中国的历史之路犹如西游记,历经坎坷,终成正果。看中国的经济市场犹如三国演义,各路群雄,争显才能。看中国的和平之路犹如水浒传,无论争斗,最终统一。看中国的婚恋市场犹如红楼梦,滥情增多,各自纷飞。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实,传统文化的气息我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得到。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延续到今天,处处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

车犁田地稻花香,马拉犁巴累趴趴,氮肥磷肥复合肥,撒在地里产量大,我门要好好保护它,杜绝乱仍垃圾乱砍伐,吃饱喝足全靠它。

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国之瑰宝,引以为傲,紫砂陶器,质地细腻,特殊陶土,精心烧制,宜兴紫砂,壶中极品,誉名第一,天下闻名,祖辈传承,堪称绝品。

中华文化五千年,煌煌巨著随处见,春秋战国有孔孟,百花争鸣巨人间,汉赋唐诗广流传,宋词元曲非等闲,明清小说人知晓,现代文艺领**!

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篇3

《汉字英雄》戳痛了一个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的问题——键盘时代提笔忘字,对传统文化危机的新一轮反思由此生发;在官方,中宣部领导多次批示学习“汉字”节目的文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去年岁末下文要求全国广电系统学习包括《汉字英雄》在内的文化节目经验,积极开办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创文化节目;在行业内部,《汉字英雄》再次点燃了电视从业者对文化类节目的信心,“扎堆”不再是音乐、舞蹈等节目的“专利”。

作为电视播出平台和制作方之一,河南卫视“名利双收”。在竞争激烈的2013年暑期,“后进”的河南卫视收获了骄人的收视率,《汉字英雄》多次进入同时段综艺节目前三。但在河南卫视副总监郭昕晖看来,收视只是阶段性的成绩,更重要的是“河南卫视坚定不移走‘文化卫视’路线始自《汉字英雄》,而且频道的品牌价值借此节目被大众认可。”

与传统的制播分离或者制播一体不同,《汉字英雄》的制作方出现了视频网站的名字。作为网络播出平台和制作方之一,爱奇艺与河南电视台以“共同投资、共同研发、共同制作、共同营销、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方式开创了网台联动新格局。爱奇艺首席内容官、《汉字英雄》第一季总制片人、主持人马东表示:“《汉字英雄》的制作标准代表了目前视频网站自制节目的最高水平。”

郭昕晖则认为河南卫视与爱奇艺的“开放与合作”促就这档节目不同于其他节目的基因,“之所以开创出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其实与制作团队的‘杂交优势’有关系,大家的思路不一样,更容易碰撞出火花。”

《汉字英雄》第一季以“寻找键盘里失落的汉字”为价值主张,采用马东独创的“汉字十三宫”等寓教于乐的方式,多轮淘汰,通过趣味性和知识性的节目环节选拔优秀选手。在节目中,马东担任主持人,于丹、张颐武、高晓松作为节目嘉宾(“汉字先生”),主持人和三位“汉字先生”亦师亦友,还能从选手中找到自己的“一字之师”,以类真人秀方式塑造的“字典姐”“猫女”“全能小辩手”等“汉字英雄”形象深入人心。

在此之前,国内尚无人想到用演播室真人秀或类达人秀的方式呈现一档文化节目。《汉字英雄》的创新之处在于,它使长久以来高高在上的“文化”有了符合时代特征的亲民化表达,就像某互联网媒体人士所说:“能够将汉字用来做一档综艺节目,这样的创意本身也是与时俱进的表现。”

2013年8月31日晚,随着“字典姐”陈怡羲的夺冠,《汉字英雄》第一季落幕。同名手机APP总下载量高达146.8万次,高分玩家直接参与决赛的环节设置,更成功开创多屏时代电视、网络、移动端全新联动模式。

今年1月份开播的第二季在节目理念和形式上进行了再创新。《汉字英雄》第二季以“用好汉字才是真英雄”为口号,将“考察”重点由第一季的“会不会写”升级为“会不会用”。因为专注于“用”,第二季的大多数题目变成了开放式的,比如“用一个字表现面部表情或者手的动作、或者食物的口感,甚至让两个选手相互形容对方”。趣味升级的同时更加激活了现场,三位“汉字先生”不得不经常为选手的一个答案翻字典甚至“打嘴仗”。马东表示:“严格来说这个节目并不需要一个汉字的权威,我们需要的是让大家共同讨论对汉字应用的一些兴趣,而非提供答案。”

对于“汉字先生”也吃不准的答案,第二季设置了观众投票环节。观众投票有不科学的成分,但节目组有自己的理念。郭昕晖认为,任何汉字在传承延续使用的过程中都会有演化、演进,这个演进可能学术上还没有明确的说法,但是大家都明白它是什么意思,如果观众认为这个答案说得通、可以交流,你只能认可。“语言学不像数学,它的范畴有时候就是有过渡或者模糊的边界,你得认可它,让大家有争论不是坏事。电视节目不一定扮演权威,让大家有些思考也是好的。”赛制方面,第二季更注重选手的养成。10场初赛每场推出一个选手进入复赛,接下来的五场复赛和一场总决赛全都是在这10人中展开。马东表示:“希望6场复赛让大家能更加聚焦、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些选手的水平。”针对第一季观众强烈呼吁的笔顺问题,《汉字英雄》第二季通过广告植入的方式进行了弥补。当选手的笔顺写错时,主持人会提示大家通过步步高家教机查看笔顺是否正确,节目会把正确的笔顺演示一遍。第二季APP也增添了趣味性与便利性,创新增设了场景设置与人物设置,融合古代传统科举制度,用户要以书生、秀才、举人等角色扮演的形式,通过乡试、会试、殿试等关卡。“文化类节目虽然是国家所倡导的,但是也要符合传播规律。现在看诚意出品的文化类节目不是特别多,而且从题材、样式来看,创新度还不是太高。我们会尽量能走多远走多远。”郭昕晖表示。

文化视角下的日语语言文化表达 篇4

关键词:文化,日语,语言,表达

1 传统的“和为贵”思想

在日本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为了协调内部民众间的矛盾与冲突,日本人开始重视良好关系的构建问题。这表现在语言文化中,就是他们更倾向于使用那种含蓄和委婉的表达方式。如果一个个人做出了一些与集体思想相悖的事情,将会被其他人耻笑甚至排斥。因此,日本人十分重视与周围人的关系,有时甚至把别人的观点看的比自己都重要。他们在这种道德标准的引领下,已经形成了一种强调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良好氛围,并进而在语言表达中呈现出一种更为谦逊的发展趋势。

2 日本语言文化的表达特征

日本语言文化的表达特征实际上就是日本人思维模式的集中体现,也是他们性格习惯的根本反映。日语学习者只有很好的了解日本语言与日本文化,才可能真正学好和运用好日语。就现有的状况来分析,日本语言文化最为显著的表达特征就是它的暧昧性,这是日本人克制含蓄的生活态度与行为习惯决定的。接下来,我们将具体分析下日本语言文化的暧昧性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1 强烈的内外意识。

日本这个民族有着较为强烈的内外意识,因此,他们的语言中很少使用你、我这样的词汇来进行表达,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代词显得有些生疏和死板。换言之,日本语言中常常会使用一些内外分明的措辞或者敬语词汇来表达你我之分。有时,日语中也会通过授受关系句型来表达你我之分。然而,这与中国语言之间的差距性较大,因为我们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当然也就没有相应的词汇。这主要是因为中日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造成的语言表达差异。当然,日语中还有很多关于天气等礼节性的寒暄语,这在汉语中也是没有的语言表达方式。

2.2 委婉的语言表达。

日语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语言表达时常常有一种委婉客气的感觉,它主要是因为日本人受到了“和”思维模式和“以心传心”意识的巨大影响而导致的结果。因此,当日本人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往往会在内心里希望与他人保持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尽可能的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之间和谐愉快的相处氛围,从而保持一种相对愉悦的心理状态。这就使得日本人在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往往会充分考虑到对方的感受,尽可能的运用一些让对方感受到好感的语言表达方式,即使明知道要不符合对方愿望,但依然要使用尽可能不引起对方不满的语言表达方式。鉴于此,在日语中,有很多委婉的拒绝和巧妙的回答等方式,让对方感到情感上不是那么排斥和愤怒。这是因为日本人缺乏一种是与否对立的意识和概念,他们不喜欢在是与否二者间做出一定的选择。他们在与人交往时,常常会力求不伤害对方的情感。因此,他们在语言交流时,不会直接运用赞成或反对这么直接的刺激性语言表达方式。他们会在与人交往时,密切观察对方的行为变化,并以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有时是一种欲言又止的意思传达。这是日本人为他人着想的思想文化体现。我们在与日本人交往时,必须注意到他们这种语言文化表达方面的委婉性特征,这样,才能够真正理解他们的真实意图,从而促使交流的顺利进行。

2.3 模糊的语言表达。

日本人的暧昧性还体现在一些模凌两可的语言表达方面。他们在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常常会采取一种间接的表达方式和不够明确的词汇来表达一种含混不清的意思。听话人很难准确把握住他们的真实含义。比如说日语中有些词汇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出不同的含义。这就需要听话人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准确把握说话人的含义。此外,日本人在讲述时间和地点时,也喜欢使用一些模糊不清的词汇和句型,这是日本人给自己的语言留下一定的空间或余地。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人常常会在一些时间和数字后面加上一些概数词的原因,他们会尽可能的让表达变得模糊不清。

2.4 敬语的广泛使用。

敬语是日语中较为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常常是指说话人根据与听话人等之间的关系来表达自己对对方敬意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应该来说,日语中的敬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达方式,是日本人思维方式与交际方式的重要体现,是日本社会文化中的上下级关系的集中反映。

2.5 省略的表达方式。

日语中也会遇到一些拒绝的交际场景。但是,日本人不习惯直接拒绝别人,因此,他们就常常运用省略的方式来避免尴尬。比如说,在日语中,人称代词和句子成分的省略往往是不明确拒绝的代名词。在日本人初次见面的时候,常常会说“初次见面”,但却会省略掉“请多关照”,这是因为日本人的逻辑里已经会自然而然的加上这个含义了。此外,当日本人在交流的时候,对于一些都已知晓的信息,他们也会省略掉。尽管日本人对于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习以为常,但是,中国人或其他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不一定能够准确理解其真实含义。

2.6 多意的表达方式。

首先,日语中有一词两意的表达方式。这就是说日语中有同一个词汇,但是,它却可以有不同的意思,甚至是表达一种相反的含义。这就需要日语学习者根据具体语境来进行正确的判断,否则,就会造成语言交流的失误甚至是误会。我们可以通过说话人的行为举止和面部表情等来分析其真实的词汇含义。虽然日本人是想给对方一种交流的余地,但实际上却增加了交流的难度。我们必须深入体会其委婉间接的语言表达方式,并准确把握住其语言上的余地,真正揣摩到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其次,日语中还有一些言外之意需要把握。日本人在交流时,常常重视感情交流,因此,即使不同意对方的意见,也会委婉的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对方能够准确体会到说话人的言外之意。这是日本人懂礼貌,有教养的表现之一,是他们换位思考立场的集中体现。

2.7 否定与推测的表达方式。

企业歌曲能否表达企业精神和文化 篇5

电话:0571-58833215

官网:

说到企业歌曲的作用,就不能不联系到企业精神文化建设,因为企业歌曲代表着企业形象的好坏,为一个企业创作企业歌曲,制作过程并不简单。首先要了解企业现存的企业文化,企业的性质。然后根据这个来给企业做适合他们的企业歌曲。

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想要具有良好的、持续的经济效益,就要不断增加对本企业忠诚的客户群体,提高他们对本企业的信赖度,因此就必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也就是说,良好的经济效益来源于良好的企业形象,良好的企业形象则是依赖于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建设又离不开企业歌曲的宣传,企业歌曲可以说关系着企业文化的命脉。做好听、好唱、好学、好记的企业歌曲一直是汇鼎企业歌曲创作中心的信念,在汇鼎制作出来的企业歌曲都获得过企业家们的赞赏,例如三荣集团,他们的企业歌曲就是由汇鼎制作的,当歌曲传播到集团内部时,所有员工都兴奋起来,不仅员工的敬业心、感恩的心以及凝聚力都激发出来了。

和谐企业文化的语言表达策略 篇6

[关键词] 和谐 企业文化 语言 策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时下人们最关心的话题。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与当前企业发展的实际非常吻合,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涵盖了企业方方面面的主要工作。同时,建设和谐企业,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打造和谐企业文化, 对加速构建和谐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影响力是极为关键的。因此,和谐企业文化在语言表述方面一定要极为慎重。笔者认为,和谐企业文化在语言表述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体现和谐企业的核心本质

和谐企业的核心是通过促进企业内外“和谐”,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协调发展。

因此,和谐企业文化应该能够引领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其内外部各种相关利益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企业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而,和谐企业文化在语义内容上要紧紧围绕和谐企业的核心本质,在“持续发展、发挥优势、扩大功能、尊章守法、诚信至上、团结协作、关爱员工”上做文章。

蒙牛企业在表述自己的企业核心价值时就这样定位:“为国家创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企业,为民族创建一个具有百年发展力的世界品牌,为提升消费者的健康品质服务,为员工搭建人生价值的实现平台。”

我国著名的家电企业海尔集团,是个企业文化浓厚、团队凝聚力强的企业。在独特的海尔文化中,海尔人就常常结合企业的实际,运用一些独到的语言来总结和表达企业运营理念。

例如:如履薄冰(生活现象比喻):企业的经营,就像踩在薄薄的冰上,随时都可能有危险出现,所以要小心谨慎。

浮船法(物理现象比喻):把竞争的相对位次关系比喻成水上的浮船。只要比竞争对手高一筹、高半筹等,就在水平线上高出了竞争对手,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

打飞靶(体育运动比喻):把市场的变化比喻成飞碟,把握住市场机遇比喻成“打飞靶”。市场永远不变的法则就是“市场永远在变”。

东方亮了西方再亮(天文现象比喻):用方位比喻产业,用“亮”比喻做好、做强、做大。先把自己熟悉的行业做好、做大、做强,比如电冰箱,然后再进入相关的领域开展多元化经营,比如白色家电、黑色家电乃至家居集成,等等。同时,每进入一个行业之后,同样要把它做大、做好、做强,为了“再亮”其他方位打基础。比如海尔进入洗衣机领域后,就把这个产品做到了全国第一。

二、突出和谐企业文化在构建和谐企业过程中的精神支撑作用

和谐企业文化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础,也是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企业和谐发展的关键。一个企业的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企业文化看起来不是企业成长的最直接因素,但却是最持久的决定因素。因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伴随着自身的经济繁荣而逐步形成和确立并深深植根于企业每一个成员头脑中的独特的精神成果和思想观念,是企业的精神文化。所以,没有先进文化力的企业就不可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也不可能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认为,打造企业和谐文化一定要突出其在构建和谐企业过程中的精神支撑作用,坚持以文化融合加快员工融合,以和谐文化构建和谐企业,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从而增强企业的创新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同创业的生动局面。企业文化现象都是以人为载体的现象,而不是以物质为中心的现象。这样,就必须了解和解决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精神文化需求,打牢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为企业科学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因此,无论在企业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层面(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企业理念、企业道德等),还是制度文化层面(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这些规章制度所遵循的理念,包括人力资源理念、销售理念,生产理念等),亦或是物质文化层面(包括厂容、企业标识、厂歌、文化传播网络),凡借助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容,都必须体现“和谐”的宗旨,体现“和谐”为企业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例如,海尔在自身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就使用了非常形象的比喻,来体现企业的精神理念:

斜坡球(力学比喻):企业是斜坡上的球。人的惰性、散漫、缺乏责任心、缺乏自律等人性的弱点会使它下滑。为了止住下滑需要一个“止动力”,就是基础管理。但企业仅仅做到不下滑也不行,还要上升,因此还必须有一个“上升力”,这就是由愿景———使命———目标引导的“创新”。

源头论(自然地理现象比喻):把企业比喻成“大河”,每位员工都是“源头”;源头都喷涌出水来,大河才有水。计划经济时期的“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助长了员工的被动和依赖感。

平台(软件借以运行的操作平台,IT技术比喻):员工的工作场所、工作条件被比喻为“平台”。企业要为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休克鱼(动物生理现象比喻):把硬件条件好但是管理差的企业比喻成“休克鱼”,只要利用企业文化把它唤醒,它就可以成为一条活鱼而焕发生命力。

三、传统与现代融合 彰显和谐发展理念

和谐企业的构建,要求整合企业的各种资源并在意识形态领域达到思想认识的和谐一致,于是,和谐企业文化就担负起以特有的企业精神和发展理念,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使命。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不仅要立足于丰厚的传统文化基础,更要将现代化的元素融入到企业发展的动力资源中,使传统与现代和谐共存,共同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

海尔人在表述海尔文化中,就非常注意这一点。

例如:SBU(战略管理术语比喻):把每一位员工比喻成SBU,即“战略业务单元”或“事业部”。每个员工都是一个内部经营单元,他要自我经营,同时也要被上级经营。

木桶、最短板(容器物品比喻):把业绩的形成原理比喻成木桶。一个木桶能盛多少水,不取决于桶上面的最长板,而取决于桶下的最短板。业绩的形成取决于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要找出“最短板”员工、“最短板”环节或因素进行改进。

终端(系统的输出点,电子信息技术比喻):把生产与经营第一线比喻为“终端”,强调干部要“深入终端”,企业“战略在终端”,“终端的问题就是干部的问题”。

赛马、相马(“伯乐相马”语言及其反喻):员工被比喻成“马”,企业被比喻成赛马场。各级管理者的责任就是为员工搭建“赛马场”,让他们施展才能并认可其才能与贡献,同时淘汰无能者。“赛马”是公平、公开、公正的,员工可以自己掌握命运。“相马”是主观的,员工的命运往往掌握在相马者手中。

“木桶与最短板”和“伯乐相马”是西方与我国家喻户晓的传统名言,SBU、终端则是现代管理和IT技术的特有术语,海尔文化就是这样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巧妙地表述制度文化层面中人力资源各种复杂的关系模式的。

四、强调和谐关系营造和谐发展环境

“和谐企业”中的“和谐”涉及到企业系统中的方方面面,它包括企业的“内部和谐”和“外部和谐”。所谓“内部和谐”主要是企业内上下级单位、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和谐,企业与职工的和谐,职工与职工的和谐等;所谓“外部和谐”主要是企业与业主、监理以及设计方和谐,企业与劳务队伍、材料商和谐,企业与地方政府、新闻媒体和谐,企业与企业和谐,企业与环境、与社会和谐等。要实现企业和谐发展,就必须建立和发展与以上各相关方面的和谐关系,利用企业文化,理顺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利益矛盾,营造利于和谐发展的环境,不断促进企业系统中各部分和要素和谐发展。所以,和谐企业文化在语言表述时就要在“和谐”二字上下大功夫,深入了解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结合企业自身特色,为企业的和谐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海尔文化中就有针对建立和谐关系而寻求出的贴切表述,例如,他们在建立企业内外沟通、和谐一致的关系时,就选用了一系列独到的专业术语:

市场链(机械传动机构比喻):把流程比喻成链条,每个员工都是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一直链接到外部客户。在内部,流程环节的关系是“咬合”,其机制是SST,亦即索酬、索赔、跳闸。

索酬、索赔(法律合同术语比喻):岗位和部门之间在流程中的配合,是市场经济中的合同关系。

跳闸(电工学术比喻):“跳闸”是对电路及电路上用的电器的保护性控制。相互配合的环节间如果既不“索酬”也不“索赔”,“闸口位”就要“跳闸”,把矛盾暴露出来,以避免危机的潜伏。

拆墙论(房屋建筑比喻):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配合的效率障碍与沟通障碍比喻成为“墙”,把企业外部在资源合理配置、互利共赢上的障碍也比喻成“墙”,要成为无边界企业,必须拆掉这两堵墙。

一站到位(交通运输术语比喻):不需要中转,直接到达目的地。顾客接受海尔的服务就像乘坐直达车,不需要那么多的中间环节和麻烦。

拆墙论(房屋建筑比喻):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配合的效率障碍与沟通障碍比喻成为“墙”,把企业外部在资源合理配置、互利共赢上的障碍也比喻成“墙”,要成为无边界企业,必须拆掉这两堵墙。

联合舰队(海军编制比喻):把集团企业的运营模式比喻成“联合舰队”,每个舰只都有战斗力,他们各自为战而不各自为政,于是就可以获得部分大于整体的“综效”。反过来,如果集团的运行像一列火车,则加挂的车厢越多,车头就负担越重,火车运行的就越慢。

在利用企业文化塑造和体现企业形象时,蒙牛文化的做法也值得借鉴。蒙牛人将产品特色与管理精髓和谐统一,打造出一体两面的蒙牛文化,即:“牛”文化、“德”字根。他们以“牛”形象自居,向世人展示“吃的是草,挤的是奶”的奉献品质,从而赢得合作者与顾客的信赖,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营造和谐的环境。

另外,对比、反衬、对偶、呼应也是和谐企业文化在语言上明显的常用语法修辞形式。

如:海尔文化中的“先卖信誉、后卖产品”;“只有淡季思想,没有淡季市场;只有疲软的思想,没有疲软的市场”;“输入的是用户抱怨,输出的是用户满意”;“工厂制造产品,心灵制造品牌”;“对内“一票到底”的流程,对外“一站到位”的服务”;“先有市场,再建工厂”;“无内不稳,无外不强”;蒙牛文化中的“建设中国乳都,打造世界品牌”;“百年蒙牛,强乳兴农”;“小胜靠智,大胜靠德”;“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财散人聚,财聚人散”;“市场永远在变,诚信永远不变”;“股东投资求回报、银行注入图利息、员工参与为收入、合作伙伴为赚钱、父老乡亲盼税收”;“先有伟大的学生,后有伟大的老师”,等等。

综上所述,和谐企业文化在语言表述时,一要在语义内容上切合企业和谐发展的实际,与时俱进;二要在语言形式上追求品味高雅、简洁凝炼、易于传播、特色突出。只有这样,才能使和谐企业文化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充分发挥文化力的潜规则导向作用,为推动企业和谐发展提供价值准则和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李昕赵春玲:基于和谐企业构建的几点思考.企业活力,2007.2

[2]何静:基于蒙牛企业“另类思维”的探讨.企业活力,2007.4

成都天府广场的文化表达 篇7

关键词:城市广场,文化表达,成都天府广场

现代城市广场是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中最具公共性和艺术性、最具活力、最能体现都市文化和文明的开放空间[1]。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广场是城市的一张“名片”,通过城市广场向公众展现城市的历史、宗教、民俗、风情、文化、生活等。四川成都天府广场的设计注入了浓烈的古蜀文化内涵,是成都文化史和巴蜀文化史上一连串光彩夺目的闪光点的再现,是蜀文化体系以载体形式出现的第一次全面展示,作为艺术景观,它也是城市大地艺术和广场艺术的杰作[2]。

1 地理位置

天府广场正位于成都市的中心区域,广场北面是四川美术馆,正北是省展览馆,广场东面的锦城艺术宫曾经是西南最大的艺术殿堂,紧邻的人民商场、摩尔百盛、天府书城是人口流量较大的地方。

2 文化的表达

城市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成都市文化活动的中心[3]。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最大的特性是文化性。全球发展到现代城市阶段,包含着的城市文化性和多样性就更突出。所以,凡是世界名城都努力保护自己的历史印记,追寻自己的文化脉络,张扬自己的个性。

成都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除了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积累,还拥有其始终保护着、传承着、发展着的“天府”这一永久性的印记和神韵。人们今天给予成都不少桂冠,诸如“中国最具风情城市”、“中国最幸福城市”、“全国十大宜居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等,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城市。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成都市文化的吸引力和蜀文化地域特色的升华和发展。天府广场作为城市景观体系的新亮点,是展示成都文明精华、城市个性和独特魅力的第一窗口,是城市中非常活跃的、可持续发展的公共空间。该广场景观以人性为本,以水为源,以绿为美,以巴蜀文化为魂,采用艺术设计与工业设计、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利用高科技表现手段,艺术地再现神奇的巴蜀地域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的交融,传统与时尚的结合,静态艺术景观与动感音乐声光的整合,构建了“龙腾凤舞拥朝阳”和谐天地自然之图的大景观。

2.1 太极———广场的总体构图

在城市文化广场的空间组织中,轴线手法是使广场有一定规模的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它既可以组织广场和周围环境,又可以同主要街道相关联、相联系,是使城市文化广场空间有序、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维系。

天府广场的轴线构成一个太极的图案,以体现道教文化在成都的重要地位。成都是道教发源地,传说老子降生于青羊宫,此为中国著名道观。鹤鸣山、青城山为道教萌芽地。道教宣传天人合一的观念。川西平原瑰宝乌木展示约万年前盆地为参天林海,是自然和谐之天地。古蜀先民约5 000多年前即繁衍生息于斯,决玉垒山、开金堂峡、修都江堰等皆为古蜀人顺应自然、因势造化、天人合一之杰作。而蜀后来繁荣兴旺、文宗辈出、科技文化屡屡领先于世的创举等等,昭示了蜀自然、社会和民生的和谐发展。阴阳太极图正表现了成都这一文化特色的主题,寓意深刻[4]。

在天府广场的构图上,太极云图(八卦图)中部曲线将广场自然分为两部分,东广场是一个下沉式广场,西广场则是一个喷泉景观(图1、2)。

2.2 太阳神鸟———成都新的符号

巨大的金色金沙太阳神鸟造型的景观位于“太极”图案的正中心。太阳神鸟金箔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分内外2层,内层为一圆圈,周围等距分布有12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图案围绕内层图案周围,由4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4只鸟首足前后相接,朝同一方向飞行,与内层漩涡旋转方向相反。整个图案生动的再现了远古人类“金乌负日”的神话传说故事,4只神鸟围绕着旋转的太阳飞翔,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体现了远古人类对太阳及鸟的强烈崇拜,表达了古蜀人对生命和运动的讴歌。此器构图凝练,是古蜀人丰富的哲学思想与宗教思想、非凡的艺术创造力与想象力和精湛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也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代表。太阳神鸟的图案出现在广场构图的中心,表现成都4 000多年厚重的历史和精美绝伦的艺术,显示了中国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神妙,更给成都名城增辉添彩,将成都的历史文化在世人面前表现的辉煌无比。

2.3 图腾柱———展现蜀文化的12体系

环境艺术设施指公共雕塑及柱廊、雕柱、浮雕、壁画、小品、旗帜等艺术作品[5]。在广场的艺术设施设计中应考虑结合广场文化氛围、时代背景、以及人们活动的内容趋向、设计形式,做到设计与文化广场活动内容相统一[6]。

天府广场中的主要环境艺术设施为围绕广场四周的12文化图腾柱和12文化主题雕塑群。文化图腾柱每根直径1.2 m,高12.0 m,顶部是led激光演映球屏,太阳神鸟的暗纹隐饰于球体表面,主体采用金沙遗址出土的内圆外方形玉琮为主造型元素,三星堆出土的顶尊底座为图腾柱的基座造型,上下部两侧的装饰纹分别是金沙的眼形器纹和三星堆的云纹。这12体系以成都为中心,扩而及于巴蜀文化,由历史名城的生态与文态、发展历程和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三大部分组成。这是成都文化史和巴蜀文化史上一连串闪光点的再现,是蜀文化体系以载体形式的第一次全面展示,让世人对成都及古蜀文化的渊源和面貌有了更深的了解。

2.4《成都颂》《天府广场记》———广场文化展示的总结

从天府广场中展示了两方硕大的成都瑰宝乌木铭刻的谭继和先生的《成都颂》和《天府广场记》,作为文化展示的总结,用优美、准确的文字颂扬和记述了成都文化和广场人文景观。

3 小结

天府广场这“一盆巴山蜀水”中可以读出“万卷天府之国”的韵味,其以建筑为体、园林为衣、文化为魂,形神兼备,天府广场人文景观可成为成都其他景观的典范,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成功案例。

参考文献

[1]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上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郝康理.文化天府系列丛书·总序[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

[3]伊红珊.浅谈城市广场[J].河北林业科技,2008(1):40-41.

[4]王增辉.成都天府广场评说[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7(1):68-70.

[5]赵元天,夏春媛.谈城市广场规划设计[J].包钢科技,2007,33(4):85-86.

现代纤维艺术的地域文化表达 篇8

关键词:现代纤维艺术,地域文化,黑龙江文化

地域文化是每个地域固有的、特殊的, 每个地区间的文化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地域文化不仅影响了我们的衣、食、住、行, 塑造鲜明的地区人格特征, 同时也是文化艺术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同种艺术形式在不同区域间的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 现代纤维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达方式, 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以来在每个地区生根发芽, 但是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 无论是设计风格还是设计内容方面每个地区的现代纤维艺术都存在相应的差异。

一、现代纤维艺术

1、含义

纤维艺术起源上个世纪20年代西方古老的壁毯艺术, 发展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融合了世界各国优秀的传统纺织文化, 吸纳了现代艺术观念、现代纺织科技的最新成果, 因而也有学者称它为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形式。应该说不管是从它的材料、工艺还是表现形式上, 纤维艺术与纺织艺术设计都有着共同的渊源关系, 在现代的发展中许多方面又是彼此交错、相互影响的。因而, 从技术层面上说, 他们之间不存在决然划分的界线。就某一个具体的作品而言, 我们有时很难将它绝对地界定为是“纤维艺术”还是“纺织艺术设计”, 这样的窘境在国内外的许多展览和著作中也是不鲜见的。

2、现代纤维艺术的特征

20世纪是文化大融合时代,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现代纤维艺术才能迅速风靡全球, 在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之后, 现代纤维艺术创作内容不断丰富, 设计风格也逐渐多样化。其特征主要体现的以下几点:①多样性。多样性是现代纤维艺术最主要的艺术特征之一,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题材多样性。在艺术设计领域, 题材选择是艺术设计的灵魂, 有助于突出艺术设计的主体。现代纤维艺术设计题材比较广泛。例如:人物风景、田园风光、花虫鸟兽、环境保护、世界和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 这些都是现代纤维设计中相对典型的题材。第二, 表达形式多样性。艺术表达形式是创作者艺术价值的具体体现, 为了提高作品艺术价值, 创作者十分重视艺术设计表达形式。现代纤维的艺术表达形式不断丰富发展, 例如:布艺编制、立体雕塑、刺绣、绘画等都是现代纤维艺术设计中常用的艺术表达形式。②设计材料广泛。为了保证艺术设计价值, 很多艺术设计在材料选择方面相对苛刻、死板。而现代纤维艺术却与之恰恰相反,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 对于材料的选择现代纤维艺术没有特殊的要求, 始终坚持为我所用的原则, 只要与作品内容、主体相匹配的任何纤维材料皆可为创作材料。例如:化学纤维、动植物纤维、金属丝、玻璃丝、头发都可以应用于现代纤维艺术创作。③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是现代纤维艺术的重要特征, 也是其艺术设计的根本目标, 创作者通过艺术创作为观众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 还能使人们的心理产生相应的共鸣。纤维艺术通过不同材料的搭配让观众感受到材料美, 通过编制工艺让作品产生空间感、层次感让观众感受的肌理美。对将艺术作品以不同表现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 给人们带来形态美。

二、黑龙江地域文化

1、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内涵

俗话说“一方水土, 养一方人”, 特殊的环境塑造特殊的地域文化。地域辽阔的黑龙江, 银装素裹, 白山黑水, 四季交替分明, 文化底蕴深厚, 物产资源丰富, 建筑风格别异, 因此北国冰城, 黑土地, 北大仓, 东方小巴黎等多种美誉。黑龙江的黑土地域文化是区别于其他北部省份的特有的文化, 其既包含于中华文明, 又带有其鲜明的个性, 其特征多受影响于萨满文化, 中俄交流文化, 以及黑龙江人特有的闯关东文化。

2、黑龙江地域文化对当地纤维艺术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它来源于人们生活, 又反作用于人们的生活, 艺术设计的发展同样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受文化影响, 黑龙江地区的纤维艺术主要体现的以下几点:①材料选择。现代纤维艺术从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 其极高的审美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材料选择上, 黑龙江地区的纤维艺术和其它地区存在差异, 江南地区大多以蚕丝作为底料, 而黑龙江地区的纤维艺术多为棉、麻等植物纤维作为底料。②制作工艺。为了提高艺术价值, 每一项纤维艺术品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雕琢。在制作工艺方面, 黑龙江纤维艺术注重作品的整体性, 忽视细节布局比较忽视, 制作不像江南地区那些精细。③设计风格。受黑龙江多元化文化的影响, 纤维艺术的设计风格也比较多样化, 不仅有典型的中国传统元素与少数民族特征, 包含俄罗斯、朝鲜等具有异域特征的设计风格。同时, 黑龙江纤维艺术更加立体化、空间化, 产生的层次感也更强。

三、结束语

文化赋予艺术内涵, 而艺术是文化内容的具体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 黑龙江纤维艺术逐渐成为其特有的文化, 它的编制工艺、设计风格、形态表达都极具黑龙江文化地域特征。

参考文献

[1]郑红, 崔荣荣.近代徽州民间服饰图案艺术风格与审美取向[J].丝绸.2015 (11)

[2]常慧娟.民间刺绣图案的稚趣美[J].包装工程.2012 (20)

文化表达 篇9

笼统地说,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 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对一个文化而言, 有一个基本的情感系统 (喜、怒、哀、乐、同情、仁爱、憎恨、鄙视、敬仰、羡慕、妒忌、自卑、自尊、骄傲、爱国, 排他等) 及情感延伸系统。情感, 是人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感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 之间的交际被称为跨文化交际。但是人们要进行交际就必须要清楚的了解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 而研究跨文化交际的主要着眼点就在于文化的差异性。美国文化学家萨姆瓦认为, 文化因素对跨文化交际情境的影响程度是由文化间差异程度决定的。在跨文化交际中, 文化差异往往会导致跨文化交际者不能正确的相互理解对方固有的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表达方式, 从而造成误解, 伤及他人的情感。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了文化差异对情感表达的影响。讨论了特定语境文化对情感表达方式的设定及影响, 以及在交际过程中, 礼貌原则的运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交际者情感表达的影响。

2. 高低语境文化与情感表达

“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对著名的概念, 最早出现在霍尔1976年著《跨越文化》一书中。霍尔指出, 不同文化中交际对其环境的依赖程度不同, 有高、低语境之分:

在高语境的文化中, 较多的信息量或者蕴含在社会文化环境和情景中, 或者内化于交际者的心中;相对地讲, 明显的语码负载较少的信息量。在高语境文化中的人们对微妙的环境提示较为敏感。

在低语境文化中, 交际过程所产生的信息量的大部分由显性的语码负载, 相对地讲, 只有少量的信息蕴含在隐性的环境之中。这就意味着, 在弱交际环境的文化中的人们习惯侧重用语言本身的力量来进行交际。

霍尔还强调, 任何文化都兼有高语境和低语境的某些特征, 但是大多数文化还是有着明显的倾向性的。 (如下图所示:按高语境向低语境排列的世界部分文化)

高语境文化→日本→中国→韩国→非裔美国人→印第安人→阿拉伯人→希腊人→拉丁人→意大利人→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斯堪的纳维亚人→德国人→德裔瑞士人→低语境文化在高语境文化中, 人们的交流方式常常比较隐晦、间接和含蓄, 。不需要太多的话语, 信息的传递可以通过手势、表情、眼神等来完成。同时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也较能容易的理解其“言外之意”。而在低语境文化中, 人们的表达方式常常比较外显、直接、明确、和坦率。

因此, 在交际过程中, 当两个来自不同语境文化的成员进行交际时, 他们习惯性地遵守各自语境文化的表达方式, 在这种文化差异下, 由于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 常常导致跨文化交际者之间不能正确地相互理解, 产生误解与不快, 进而伤及他人情感。

有这样一件事:一个台湾老太太到定居的瑞典的儿子家做客, 一天无意中听见儿子和瑞典籍儿媳之间的对话:

儿媳:How long is your mum going to stay?

儿子:I don't know.Why do you ask?

儿媳:I just want to know.

文化对情感表达的方式有一个基本的设定, 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 存在着情感表达的多样性。可是, 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下却存在这一种优选性, 也就是对某一或者对某些方式的优选。例如:当涉及某些相关话题的态度和情感的表达方式上, 低语境文化的人在表达情感和传递相关信息方面更倾向于运用直接的表达模式, 在坦率直接的表达方式层面上展现出偏好, 然而, 相对于高语境文化的人则选择用含蓄的方式。对于儿媳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 老太太非常生气, 第二天就离开了儿子家, 回到了台湾。儿媳不解的问丈夫:“妈妈怎么这么快就回去了呢?”生长在低语境文化下的儿媳无法理解, 为什么本想更好地安排婆婆瑞典之行的计划却被婆婆当成了“逐客令”, 两人之间的情感却产生了隔阂, 甚至伤害了婆婆的情感。由于文化对情感表达的方式设定了特定的形式, 而特定类型的情感及表达方式有其特定的文化价值。造成这种误会产生的根源就在于, 重“意会”的高语境文化人们和重“言传”的低语境文化人们之间, 特定的情感以及相应的表达所产生的文化价值的不同。

3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礼貌原则与情感表达

礼貌在维系跨族群、跨阶层、跨性别、跨年龄等交往与合作的基本文化设定方面, 表现为建立在一种距离感的基础之上的对差异的尊重和容忍。礼貌作为尊重与友好的行为规范表现的尤为重要。但是, 不同的文化对礼貌有不同的解释。礼貌是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 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言语社团都遵守同样的礼貌原则并运用同样的言语手段来展示自己的文明。再者, 由于文化背景、地理环境及思维方式的不同, 东西方的人们在语言表达方面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所以, 礼貌是文化的一部分, 是文化的一个具体表现, 具有民族性。另一方面, 由于受制于不同语言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 随着语境的不同, 在一种语境下显得礼貌得体的表达方式, 在另一语境下可能会截然相反。实际上, 这就存在着“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表现出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的问题。如果说话者与听话者在文化价值观上有很大的差异, 那么, 礼貌的话语反而可能会伤及对方, 甚至导致交际失败。就东西方而言, 本身就存在着相对不同的礼貌评价标准及实现方略。汉文化的谦逊, 要求人们尽量减少对自己的表扬, 尽量贬低自己。西方文化的得体, 认为欣然接受对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 因而是礼貌的。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礼貌方式影响到交际过程当中对情感的表达。如果不了解两者在文化心理上的差异, 将一些汉文化认为极为礼貌的客气用语带到英语会话中, 就会使以英语为母语的受话人感到莫名其妙。虽然遵守了谦逊原则, 但却影响了交际的顺利进行, 同时也给跨文化交际带来许多障碍, 情感交流也受到了影响。

小明去他的导师家做客, 如下是两人分手道别时的一段对话:

Xiao Ming:Well, I'd like to be going now, I think.I don't want to get caught in the rush hour.Professor:Hmm…the buses are so crowed then, aren't they?Will it take you long to get home?

Xiao Ming:Well, at this time of the day it takes about half an hour.During the rush hour it can take up to an hour.

Professor:Oh, that's terrible.Well, it's been really lovely to see you again.Do come round again when you have time.

Xiao Ming:Yes, I will.Thank you so much.I'm sorry that I wasted a lot of your time.I've got to go now.You must have something more important to do./You must be very tired.

Professor:……

如上会话如果发生在中国, 我们会认为此对话进行的很顺利。在汉文化里, 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此语境下, 情感也受到权势关系的制约。当两个人交谈完分手道别时, 社会地位低的人或年轻人 (权势弱者) 一般会向社会身份地位高的人或年长者 (权势强者) 说上述的话:“我浪费了您的时间。/我占用了您很多时间。/我得走了, 也许您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您一定很累了。”以示对长辈或对方的尊重与敬仰, 而对方也喜于听到此类礼貌用语, 并认为对方的表达得体有礼。然而, 这些话在西方文化中会引起西方人的误解, 给西方人带来面子威胁。我们可以看到会话的前几句进行的非常顺利, 但是, 西方人会对这样的会话, 类似“我浪费了您的时间。”、“我占用了您好很多时间。”、“我得走了, 也许您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或者“您一定很累了。”感到十分的反感和气愤。这样的表达方式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事情不重要, 自己得不到相应的尊重。既然开始交谈, 那么, 当前对方就是自己最重要的客人, 谈不上所谓的“浪费时间”。还有“您一定很累了。”这样的话往往在得知对方生病的时候才可以使用, 否则, 对于一向想有健康、年轻、能力形象的西方人来说, 这简直不能接受。中国人对老人表现出的热情关心, 会认为是尊老爱幼的表现, 可是在西方直言老是对他们的一种冒犯, 会伤及对方的自尊。所以我们看到, 跨文化交际中的情感表达, 不单单是一厢情愿的“将心比心”。在迥异的文化差异下, 人们对“礼貌”的理解以及表达“礼貌”的方式也有着十分不同的理解, 这个例子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4 结论

交际的基本任务就是让接受信息一方理解发送信息方的基本语义, 而文化差异往往是导致交际无法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说的, 作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所谓“文化人”就是要尽可能的了解受众的民族文化, 包括他们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 风俗习惯以及社会生活等的方方面面, 并通过加工, 运用对方能接受的表达方式表述己方的情感, 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摘要:情感的发生和表现具有十分明显的文化特定性, 不同文化或同一文化中不同群体间的交际者所表达情感的类型、对象和方式不尽相同。不同文化下的礼貌表达方式会影响到交际过程中对情感的表达。因此, 在跨文化交际中, 如想准确无误的表达情感, 避免交际失误的发生, 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高低语境文化,情感表达,礼貌原则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2]陈俊森, 攀葳葳, 钟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2]陈俊森, 攀葳葳, 钟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

[3]李学爱.跨文化交流:中西方交往的习语和语言[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7.[3]李学爱.跨文化交流:中西方交往的习语和语言[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7.

[4]何刚.情感表达—文化语境与行为[J].外语学刊, 第1期, 2003.[4]何刚.情感表达—文化语境与行为[J].外语学刊, 第1期, 2003.

小议陶瓷文化的功能与表达 篇10

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发展与形成过程中,利用自然物质条件,并最大限度地改造这些物质条件,使之适合于人类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社会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它经过无数次的分化、组合,再分化、再组合,以便更适合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文化分工受其功能制约。也就是说,社会文化功能促使其分门别类。

陶瓷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文化的一般性特征。陶瓷文化是人类有目的的文化活动,表达了人类有目的地开发与利用陶瓷的愿望和意志,这便构成陶瓷文化的功能。陶瓷文化出现后进行了分工,陶瓷文化的分工因其功能的不同而巨细妥帖,这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彩陶的型制可见一斑。陶制的烹饪器与陶制的储盛器表现出明显差别。这种因使用功能不同的陶器造型,便是陶瓷文化原始的表达形式。因此,从陶瓷文化的起源上看,陶瓷文化的功能决定其文化表达形式。人类正是靠这种文化的功能更好地生存与延续下来。

陶瓷文化分工与人类认知陶瓷文化功能紧密相关。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认识能力在不断加强。人们不仅认识到陶瓷文化的物质性功能,而且也认识到陶瓷文化的非物质性功能。这便构成陶瓷文化功能进一步拓展的认识基础,也为陶瓷文化功能表达的各样化提供了前提。

1 陶瓷文化分工促成陶瓷文化功能的多样性

陶瓷文化分工是紧随社会大分工而进行的。原始社会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给制陶业的滋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人们在专门从事种植业的时候,进入到稳定的“定居生活”时代。定居生活使得人们可以制作较大型的陶器,人们既可以用制作的陶器烹煮食物,又可以用它们中的“适合性容器”盛水或储存粮食等等。这便形成了以简单的实用性为标志的陶文化分工。后来,伴随着制陶业的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所需,陶器使用范围在扩大,这就使得简单的以实用性为标志的陶瓷文化分工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要了。此时,陶器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常见,而且频繁出现在生产领域中。从考古发现中可知:陶制的纺轮说明社会文化分工在持续,陶瓷文化的分工适应其功能的多样性,承担着其功能的表达。

陶瓷文化史告诉我们:首先发生在物质领域中的陶瓷文化分工,随后,在非物质领域中也揭开了其“红盖头”。

在人们的认知中,牢固束缚人们精神活动的“绳索”是神,是神的意志和行为决定了人们的旦夕祸福,又是神的意志和行为普渡了众生。这便是原始社会人们在非物质领域认知的开始。人们崇拜神的同时,也迷信鬼的存在。在对逝者的追忆与哀思中产生了祭祀,祭祀是人们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这时拜神与祭祖构成了人们文化活动的非物质性的主旋律。适应于这种文化功能表达的物质命名为“牺牲”(《曹刿论战·左传》)。后来“牺牲”为陶制品所替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陶品种—“明器”。陶俑是“人性”的替代品,祭祀人性以俑出现始于陶,这是陶瓷文化功能的扩大,也是陶瓷文化表达形式的进一步拓展。

陶俑与功利主义相结合,成为另一种形式的陶瓷文化表达。表达功利主义思想功能的典范是秦始皇兵马俑,它被认为是以写实主义手法展现陶瓷文化雄姿的处女作(见图1)。从陶瓷艺术文化的角度看,秦始皇兵马俑以一种文化表达形式体现了陶瓷文化表达的多元性(多功能)。

文化的分工为文化表达分门别类,文化表达体现文化功能。陶瓷文化分工形成陶瓷文化功能的多样性,进而使陶瓷文化表达趋向多样化。

2 现代陶瓷文化表达的主要类型

人类社会发展为人类的追求在两方面作了客观实在的界定。以客观物质为基础的追求,使人类不停地进行着物质的生产与再生产。这是人类社会文化表达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人类也在追求着物质以外的东西,诸如自由安逸、休闲、节奏与秩序等非物质的东西。这种以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划分法仅为陶瓷文化表达作了概括的布局、笼统的分工。

陶瓷文化表达以其功能为标志,即直接或间接体现其功能性。

具体地讲,从物质因素考虑陶瓷文化的功能及其表达,是指人在认知陶瓷文化的作用时,认为陶瓷给人的生活所提供的物质支撑作用。这是陶瓷文化的物质性功能。人们在利用陶瓷为自身生活服务中严格按照陶瓷文化的理性,发挥陶瓷文化的功能,表达人的意志、愿望和目的,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展现出来,这便是陶瓷文化物质性功能的表达。

从非物质因素考虑陶瓷文化的功能及其表达,是指人在认知陶瓷文化的作用时,趋同于陶瓷为人的生活提供了非物质支撑作用,这是陶瓷文化的非物质功能。陶瓷文化的非物质性不仅有着理性因素,而且富含感性因素。人们利用陶瓷文化的非物质功能时,同样以陶瓷文化的理性为基本守则,并将发挥人的感性,使陶瓷文化的功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陶瓷文化表达以其功能为依据,并充分展现其功能,“形式符合功能”是陶瓷文化表达的根本宗旨。经过文化整肃,传统陶瓷文化的纷繁芜杂性得到了梳理,这为现代陶瓷文化的发展铺平了道路。陶瓷文化成两种形态发展,一种是物质形态;另一种是非物质形态。例如,陶的出现与发明就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物态转化,在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共同作用下由一种物态向另一种物态转化的结果。再如陶瓷艺术,实质上是具有文化审美功能的陶瓷物质形态转化的结果,这种物化形态是既符合陶瓷文化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要求,又合乎人的审美目的的物化形式。总之,陶瓷文化表达是以陶瓷文化功能为基础的,合乎物质因素与非物质因素的物化形式。

3 现代陶瓷文化表达的特征

从传统陶瓷文化的表达来看,其功能与表达形式是比较单一的。后来,伴随着陶瓷文化的发展,陶瓷文化的功能逐渐丰富,陶瓷文化的表达方式、方法和表达形式也都日益丰富。现代陶瓷文化从内容到形式,从功能到表达都空前地复杂起来。现代陶瓷文化的功能的丰富性,与陶瓷文化表达的多样化,使陶瓷文化表达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认知陶瓷文化的功能,分析陶瓷文化的表达方法,方式和表达形式,对发展陶瓷文化,使陶瓷文化的发展相适应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方面,相对传统而言,陶瓷文化产品的功能发生了转变,甚至是蜕变。传统上本来是颇具实用性功能的陶瓷制品,在文化环境与认识角度发生变化的情势下,它的审美性功能加强了;相比之下,它的实用功能下降,甚至被湮没了。这种文化现象,我们称之为陶瓷文化由实用性转变为审美性。

历史上,人们利用这种表达形式来展现功利追求,曾经为封建皇帝王侯将相等歌功颂德、昭示纪念、瞻仰后人。现代陶瓷文化表达多采用这种形式来展示审美观念,将审美性趣味性融于陶瓷文化的物质形态之中。传统陶瓷文化中为了哀思与追忆逝者而陪莽用的“明器”,却被现代人珍藏于博物馆(见图2),这就使得原始“宗教”功能的陶瓷文化产品转化成为历史文化遗产,人们在现代的陶瓷文化制作中也尽相利用了它们的非物质文化功能,这种陶瓷文化表达也是一种文化功能转化后的陶瓷文化表达。

第二方面在陶瓷文化产品中,文化功能交叉使用,这使陶瓷文化的表达在功能上产生了模糊性。

传统上实用性陶瓷产品被当代人认作陶瓷艺术品;反过来,传统上反映审美文化的功能的陈设瓷又被当作实用性产品看待与使用。图3是清华美院李正安老师设计的一系列日用陶瓷产品,既有实用性功能,又有极大的审美价值。无论是从造型上还是从他的创意以及装饰上都体现了极大地审美特征,在使用功能上也极其符合日用陶瓷的设计规则。这种文化功能的相互渗透所形成的“一式多能”性陶瓷文化既否定了传统陶瓷文化的单纯性,又模糊了现代陶瓷文化的功能性,尤其重要的是给陶瓷文化表达与陶瓷文化的品评带来新的课题。再如现代环境陶瓷艺术从建筑艺术中分离出来,建筑功能美化环境的文化功能日渐上升,就任何一个建筑物而言,很难说它就是一种纯粹的建筑物。景德镇陶瓷学院黄焕义老师的环境陶艺(图4)在整个环境中,既向来景的人们展示了了景德镇传统名词——青花瓷的独特魅力,也为瓷都增添了其独特的文化气息和人文特征。白底蓝花的青花瓷在蓝天白云之下,在青青草地之上,显得分外清丽淡雅,别具一格,它既是建筑陶瓷产品,又执行着美化环境的文化功能,成为现代陶瓷文化表达的一种时尚。

陶瓷文化功能的叠加或交叉使用,丰富了陶瓷文化的表达,塑造了丰富多彩的陶瓷文化世界,促进了陶瓷文化的欣赏与品评。因此,陶瓷文化的功能与陶瓷文化表达的变革为陶瓷艺术文化活动之方便敞开大门。

第三,陶瓷文化的“品牌”战略为陶瓷业的生产赢得了重大的商机。

传统上官窑体制时代的“名瓷”系列虽然已经成为文化遗产,但其产生的影响却惠及当代陶瓷文化的发展。从“秘色”器和御用瓷器发展起来的官窑作品,现时仍被极为推崇,各大官窑实际上,成为“名瓷”系列并为时人竞相仿造,这为陶瓷生产创造了极大的商业利润。这种文化功能的蜕变引起了陶瓷生产与经营界的“轩然大波”—陶瓷产品品牌战略之推出,为陶瓷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四,功能性陶瓷文化市场的建立是理顺陶瓷文化表达秩序的前提,并为陶瓷文化的合理发展创造了契机。长期以来,由于陶瓷文化处在整肃时期,各种功能的陶瓷文化场相互牵扯、相互借用,给陶瓷文化表达带来严重混乱。陶瓷文化功能与陶瓷文化表达的矛盾性,造成陶瓷文化场的混乱,给陶瓷文化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经过层层论述,分析了现代陶瓷文化的功能与表达。因此,为了给陶瓷文化发展铺平道路,有必要在民主的氛围中建立功能性陶瓷文化市场。具体做法如下。

其一、树立积极合作与相互交流的观念,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为区域性陶瓷文化发展引进共性,是陶瓷文化建立全局性文化市场的先行条件。

其二、经过协商建立有效的陶瓷文化协商机制,在平等、互利、共存与共赢的宗旨下展开竞争,是陶瓷文化市场正常运作的民主之举。“求同存异”不仅是政治领域的口号,也是文化领域与思想领域一致行动,共谋发展的宗旨。因此,建立有效的陶瓷文化协商机制,树立陶瓷文化商品的品牌才是竞争致胜的关键所在。

其三、充分认知陶瓷文化的功能,积极开发有益于陶瓷文化表达的渠道是陶瓷文化自信,自立的可行性发展之路。

总之,现代陶瓷文化市场必须与其功能相一致,这是时代文化之潮流要求。因为陶瓷文化表达不需要模糊,文化功能的模糊必然使文化表达含糊不清,这最终都将给陶瓷文化的正常与有序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所以,认清陶瓷文化功能,建立相适应的陶瓷文化市场,是正确行施陶瓷文化表达的有效途径。

4 结论

从传统陶瓷文化发展而来的现代陶瓷文化,其功能已相当丰富,表现形式也多彩多姿,尤其陶瓷文化功能的嬗变,及其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的现实,让人目不暇接。探讨陶瓷文化功能随时代变化,是正确行使陶瓷文化表达的有效途径。这里对陶瓷文化的功能进行了一点初浅剖析,目的是想通过此小议来抛砖引玉,使陶瓷文化表达的时代性得到广泛的推崇。

摘要:陶瓷文化的积淀、凝聚与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可谓蔚为大观、纷繁芜杂。就陶瓷文化的功能而言,可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是物质性的文化功能,这主要指它为人类生活提供的物质基础,这便形成了最初的陶瓷文化功能;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性文化功能,主要指它为人类生活提供的认知与感观基础。陶瓷文化表达,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它以一定的存在为形式,来体现陶瓷文化的功能,便形成陶瓷文化表达。陶瓷文化表达既是物质的、又是非物质的。因此,陶瓷文化表达形式的种种是其文化功能的体现。

关键词:陶瓷文化功能,陶瓷文化表达,陶瓷文化的物质性,陶瓷文化的非物质性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1月第一版

[2]中国砖酸量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文扬出片社,1982年9月第一版

[3]李正安.陶瓷设计.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

[4]韩美林.中国陶艺家.中国陶艺家杂志社,2006总第三期

中国美丽 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篇11

奥运会开幕式以美雅、广博、大气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美。全球数十亿的观众重新认识了中国面孔。在奥运会开幕式的创作团体里,汇聚了一批知名的当代艺术家,他们以杰出的创造力、开放的交流态度和积极的参与心态,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大美用当代的、全球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就是文化的吸引力的提升。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认为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因为中国缺少具有“传染性”的学说。然而,当一个民族复兴的时候,它的复兴是全方面的。中国正以它全球化、当代化的表达将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之道、惊世之美感染世界。中国美丽。

8月8日晚,绚丽的焰火照彻了北京的夜空。中国欢迎从远方来的朋友们。

9万名现场的观众和几十亿的电视机前的观众观看了这场视觉盛宴。这是腾飞的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展示。这是中国的面孔。

从击缶迎时开始,美雅、广博、大气的中华文明之花自由绽放!在巨大的卷轴上一一上演了古乐的悠扬、昆曲的美艳、太极拳“动静结合、刚柔相济”的中国哲学的意境、活字印刷的整齐与变化。

中国的美丽为世界惊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世界赞美。在全球融合的进程中,前进的中国在吸收整合诸多的因素、包括传统与西方。中国在经历转变,变得更加自信、开放和包容。

在奥运会开幕式的创意团队里,有一批享有盛誉的当代艺术家,他们选择一同参与中国向世界的展示。

徐冰,从1987年开始,在他中央美院的住处雕刻了4000多个没有人能认识的“假汉字”,作品取名为“天书”,意指文字失去了指义的功能。这部作品奠定了他有独创性并获得世界性语言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地位。在他居美创作的十多年间,他的作品屡获世界性大奖,以他中国化的表达参与当代艺术的交流和往前。2008年他以参加公开招聘的方式担任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副院长。他说,“参与社会、思想解放是重要的。”开幕式活字印刷表演的创作与他有关。

蔡国强,在上海戏剧学院读书时开始尝试用火药爆破来绘画。没有想到这项中国古老的发明在蔡国强的手里炸出了一片新的天空。他为2001年上海APEC会议的焰火表演设计的草图以7424.75万港元创造了中国现当代艺术品市价的纪录。鸟巢的那个夜晚,他是视觉效果的总设计师。

郭文景,现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他创作的《狂人日记》先后出现了8个不同国家的演出制作版本,这是一个包括海外华人作曲家在内、目前无人达到的纪录。许多国家的评论家对郭文景的作品反映强烈,《纽约时报》称他是“惟一未曾在海外长期居住而建立了国际声望的中国作曲家”。开幕式中《论语》的吟诵就是出自他的手笔。

还有白先勇先生,虽然他不是创意组的成员,但是若没有他二十年对昆曲不懈的推广,世界还不会认识昆曲的美丽。

还有像舞蹈一样优美的太极拳表演……太极拳是呼声最高的奥运表演项目,在评选中得票遥遥领先,比其他项目的票数多出近50 个百分点。因为太极拳最有文化内涵又最有中国味。

从一叶寻常的木简,我们能看出汉代的清平康健;从一个金质的酒杯,我们也能领略唐朝的盛世华美。在中国绵延不绝的文化传承里,蕴含着难以言说的大美与意韵。一个民族的力量和创造性,在长久累积得以爆发的时候,必然能获得它自己的表达方式。开幕式绝美的惊艳,是传统文化在当代创造性转化成果的大展示。

文明的前进,是创造、吸收和传承的汇合。从这晚的舞台、从这些当代的艺术家,看见中国往前的一个缩影。他们以创造力突破各种樊篱,以开放的心态吸收世界的丰富,并以生命的敏锐抓住传统之根。传统在复苏,时代在承继。

中国在复兴的时候,也在以它的文化影响着世界。除了给予这台晚会高度赞誉外,外电纷纷以中国软实力的提升作为主题报道。软实力就是在经济、军事等因素之外,在文化上对他国的影响力。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 “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传染性’的学说”。然而,当我们看到中国的经济实力飞速增长,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的时候,中国的艺术、思想、理念也在影响世界。这是一个共生共长的过程。中国正日益以它的开放、自信、美丽表达自己。近日美国国会出台的报道就惊呼中国软实力的急速增长,并对自己软实力受损感到焦虑。

城镇规划导向下建筑文化的表达 篇12

关键词:城镇规划,建筑文化表达,传承与发展

1.农村传统建筑发展现状

1.1农村传统建筑发展现状

民居是村镇中最为普遍多见的建筑形式,其大多历史悠久、饱经风霜,是特定时期人们对历史和自然环境做出的必然且最佳的选择。最早人类在地面上挖洞穴,在树上架设居住空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开始在地面上建房子,随后不同地区出现了不同形制的民居形态,人们逐渐探索出能够应对自然的生存居住空间,因此民居是建筑文化最重要的物质载体。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全国多地新农村规划进行得如火如荼,目前已接近尾声。这是城镇规划导向下促进农村快速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加速了农村经济的高效发展,大力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使他们的居住条件、生活条件、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也由于村镇规划速度之快,带来了一些建筑师和规划师不得不直面的问题:在此过程中,一些地区出现了千村一面的尴尬现象,原有传统的、特色的建筑不但没有得到很好的修复与传承,反而被破坏甚至拆除重建。随着传统建筑的消失,其中蕴含的历史与文化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多年以后可能会不复存在。

农村特有的建筑特色被破坏,当地建筑文化逐渐缺失,千篇一律的建筑形态将影响村庄的健康发展。在村镇规划时,应坚持真实性原则,完整并合理的保护建筑的原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保护建筑文化完整性。

1.2农村现代建筑发展现状

农村土地资源丰富,但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大部分建造材料来源于当地乡土田间,源于土地,再次归还于土地。农村以民居形式居多,最具代表性,是本土材料、本土技术、本土风情集一体的“艺术品”,承载了丰富的建筑文化。建筑建造的过程就是当地文化和历史累积的过程,也流露出村民最浓烈的乡情,新型的村镇规划是否能留下他们的乡愁,保护他们的净土?

在村镇规划导向下,大范围大面积的村庄规划使得多地农村不得不以复制模仿式的方式快速发展,很多原本特色各异的村庄在规划后呈现出了相似的风貌,且新建的现代建筑不能很好地继承传统文化和建造技艺,逐渐使村落褪去了固有的特点和建筑文化内涵。

1.3传统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建筑保护不当。随着村镇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人会放弃居住在村落内原有的传统民居中,或因规划改造需要将老旧的民居等建筑拆除并新建,造成了传统建筑被破坏甚至消失的现象。新农村规划的过程中会进行建筑质量评估,原则上对质量一级的建筑予以保留,对质量二级的建筑予以修缮,对质量三级的建筑进行拆除并重建。其中难以避免的问题就是对建筑质量的界定——什么样的建筑属于可修缮的范围。如在修缮的过程中不能尽量保持建筑的原样,或界定不当拆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建筑,将给后人留下遗憾。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在农村的发展进程中面临挑战,我们应该慎重对待。

(2)传统建筑过度保护现象严重。据资料显示,与传统建筑保护不当同时存在的问题是一些地区农村传统建筑过度保护的现象严重。在上个世纪末,一些地区的政府、企业倡导大力保护和维护传统的建筑,这确实保住了部分传统建筑,但是这种保护太过盲目,没有明确鉴定建筑的文化价值,后期支出了大量的建筑的维护费用,不能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反而给国家和当地财政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限制了当地的发展。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农村地区就存在这类问题,一些闲置的老民居建筑占用着大量的土地,但其建筑文化价值却很低,浪费土地资源。

2.城镇规划导向下建筑文化表达的基本思路

城镇规划是以协调环境、建筑、人之间的关系为目的的,村庄规划的目的亦如此,为了创造更好的人居环境,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发展村庄的经济。在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得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建筑文化的传承。

2.1应用与环境共生的建筑文化建设原则

建筑隶属于环境当中,应与环境协调,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推动农村生态化发展。因此农村中建筑的发展也不仅仅再是满足人生活的一般要求,而是建筑与自然、人的和谐统一。

2.2注重农村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承

受到时间、经济等各方面的限制,在很多普通村落的建设中无暇顾及对当地农村地域特色的传承,然而这本应该是城镇规划导向下对新农村规划的深层次要求。传统建筑要合理的保护,要尊重当地的地域特色,这有利于建筑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在保护建筑文化的同时有选择的保留和创新。

民居是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规划的过程中应考虑农民集中居住的状况,在建筑的维护和建造的过程中保留农民的居住记忆、民俗文化、历史人文风情。集中居住性建筑的规划应该以确保村庄周边环境不被破坏,尽量免占耕地,保护村庄建筑格局肌理,强化当地风貌特色为基本原则。通过对村落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承打造建筑文化。

3.城镇规划导向下建筑文化表达的对策研究

3.1评估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

我国存在大量历史悠久的村落,其中很多都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我们可以通过对村落传统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估,决策哪些建筑该予以保护、修复、传承和发展。传统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可转化为经济价值,带动当地的发展。

例如浙江省松阳县的沿坑岭头村,是一个有近400年历史的村子,人文风情浓厚且自然环境优越。通过对村落建筑文化的评估,一位美院教授决定在这里办个“画家村”,因考虑到解决画家和学生的住宿问题,负责人对此处一座民居进行了示范性改造。改造主要以安全性、舒适性、多样性与本土性为原则。对民居进行加固、防水处理,营造适于居住和创作的内部空间,打造多样性的交流空间等。在材料的处理和使用上非常注重本土性,多采用当地的青砖,保留夯土墙、木隔断、红黑瓦顶,室内地板和天花板尽量采用当地的旧材料等。经过改造这座名为“柿子红了”的民居拥有了多样化、舒适化、有历史记忆的本土建筑空间,完美地传达了当地的建筑文化以及传承与发展的理念。“柿子红了”使画家村的名声更响了,游客多了,当地的特产柿子也卖疯了,给村庄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因此对传统建筑文化价值的评估非常重要,建筑师和规划师需要有深厚的积淀,善于发现村镇的文化价值,在保留传统文化和其物质载体的基础上实现发展。

3.2发挥政府干预的巨大作用

政府在一个村镇的发展中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涉及到村庄的发展定位、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等各个方面。在未来的村庄规划中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建筑文化传承与表达方面的巨大作用。

加强监管,将建筑文化融入建设中。作为管理者,政府要加强对规划方向和建筑建造、修复过程的管理,找到一条适合的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一方面要保护村民现有传统建筑的完整性和特色性,尽量对有价值的建筑进行修复,需新建的建筑应继承传统建筑的风格,保留村民对村庄的记忆;另一方面,要保护现有的建筑文化遗产,在修复的过程中应保留原有的建造手法和装饰工艺,在资源充足的条件下发展村庄的旅游业,带动村庄经济的发展。政府在加强和管理建筑建造的同时,可鼓励村民参与到建筑建造监管的过程中,听取当地村民对村庄改造和建筑建造的意见,促进建筑文化的发展以及人与建筑、自然环境的协调。针对地域性开展村庄规划与建设,建筑建造时应该尽量使用当地的材料和技术,吸取当地建筑中积淀的文化内涵。

因此村庄的建设应该明确方向,制定长远的规划,严格遵循建筑的地域性特征,在建造技术和选用材料方面严格控制,根据当地地形地貌选择适宜的地域进行建造。并且确定村庄发展的方向,使建筑文化建设体现当地的特色,同时适应时代的要求,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满足人的生活使用要求,为居民提供更为舒适的地域性住宅,发展具有特色的村庄建筑文化。

3.3加强规划师和建筑师的主导地位

规划师和建筑师应对建筑文化有深刻的认知,在规划和建造的过程中保护传统建筑的价值,在规划的过程服从于当地的需要,而非自我表现,要以谦卑恭敬的态度做设计,尊重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做最少的最有必要的干预,将发展的可能预留给未来。

其次,我们对村庄规划应有最全面、最权威的把控和最具深度的解析。在经济条件的限制下,秉着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态度规划出最合理的村庄模式。想要充分发挥规划师和建筑师的主导地位,一定需要政府和村民的大力配合和对建筑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共同规划生态、自然、和谐的村庄,传承和发展建筑文化以及其重要物质载体——民居。与此同时,帮助村民深刻认识到村庄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建筑的文化价值,让他们重视且自觉地保护当地建筑文化。

4.结语:

千古至今,人类对建筑的赞美不计其数,这意味着人们不仅看到了建筑最基础的蔽护作用,而且感受到了建筑空间的丰富性、艺术性、时间性、技术性、地域性、文化性等等。然而使一个建筑经历沧桑巨变仍然历久弥新的是其独具的文化性特征,建筑文化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民居是一个地区建筑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它所营造出的空间和所使用的材料等无处不体现着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脉、文化碰撞、经济水平、建造技艺……

规划师和建筑师应该注重传承和保护当地的建筑文化,探索如何更好地表达建筑文化,在我们营造出的建筑或环境空间中关心他人的存在,打造舒适、充满记忆、有文化内涵的空间,让人们在这里感受村庄固有的雅致的、纯净的、有韵味的美。

参考文献

[1]楚爱丽.《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2013年03期.

[2]杨喜梅,向艳,段惟杰.《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加快园林绿化进程》.[J].中国园艺文摘.2012年05期.

[3]张雪.《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滨州市城镇化发展现状调查》.[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上一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下一篇:钻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