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教学反思

2024-11-27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教学反思(通用11篇)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教学反思 篇1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的实践反思

临沧市凤庆县勐佑中心校教师杨林润

【内容摘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重要方式,讲究提问艺术是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长期的追求。我的做法是:问题的设计要精当,提问力求合理。课堂教学提问要具有激发学生思维、调控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表现能力、增进师生交流、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等多种教学功能。

【关键词】小学语文提问艺术实践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使我感到:提问好比教学中的常规武器,它具有激发学生思维、调控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表现能力、增进师生交流、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等多种教学功能。因此,讲究提问艺术在课堂中显得十分重要。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课堂中讲究提问的艺术,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探索知识的欲望。现将我多年的点滴收获总结出来,与教师同仁一起共鸣。

一、精当通俗明了的设计问题是关键

质疑是思维活动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巧设疑问。教师要善于设疑,要在课前备课过程中精心设计,合理规划而设计问题。要做到精当通俗明了的设计问题,就应做好以下方面:

(一)、切合学生实际,突出教学重点

我一直在农村小学教书,农村的小学生由于文化氛围不像城镇的小学生那样,从小见多识广,因此,通俗明了的提问就显得很重要,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理解接受,做出快速反应,回答教师的提问。同时,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教材重点,突破难点,问到关键之处。如,在上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文时,我先抓住“詹天佑是我国的杰出的爱国的工程师”这句话,这句话中“杰出”和“爱国”向学生提问:“课文是怎样体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的”?这样设问,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学习语文,学习的针对性就比较强了。这样,设计的问题以教学关键点为线,把问题串联在这一主线上,起到“一问而牵动全篇”的作用。

(二)问题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问题太易,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不思考;问题太难,又高不可攀,学生也不会动脑筋。只有难易适度“像挑一挑就够得到苹果吃”的问题,学生才会通过思考获得成功,这样才能促进能力的提高,而且使学生产生自豪感,增强信心,产生快乐。比如,教师在教《最后的姿势》,这篇讲述2008年5·12汶川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用生命保护四名学生的动人故事的课文,教师只提出“谭老师怎样的伟大?”这样的提问使学生不知所答。而问题太易也不行。比如,在教《钱学

森》时,问:“他是哪个国家的人?被称为什么?”这样又细又琐碎的问题,学生不思考就能回答,这样的提问又过太易。

问题要由浅入深,提问难易程度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相关联。例如,我在教四年级的《九寨沟》这一课时,就设计了几个不同程度的问题:最易的——为什么称为“九寨沟”?较难的——为什么说九寨沟是一个童话世界?更难的——为什么会像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画?说出你最欣赏的地方?问题提出后,教师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课堂回答,效果感觉很好。

(三)、问题的设计要新颖有趣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农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问要新颖有趣,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愉悦地接受,轻松完成教学。我在教四年级学生写观察小动物的作文时,先给他们讲了一个小笑话:鸡妈妈带孩子们在花园散步,来了一只野猫,孩子们吓得乱跑。眼看孩子们要被野猫抓住了,鸡妈妈急中生智,学狗“汪——汪”叫了两声。野猫被吓跑了,孩子们得救了,鸡妈妈借机给孩子们上课:“现在你们都知道学好一门外语的重要性了!”听完笑话,同学们捧腹大笑,老师因势引导学生:“动物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我们应该保护好它们。你们家的宠物有什么趣事呢?”学生们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发言。也许我们不能做到在问题提出前都讲一个故事或者创设一个情景,但一条民间谚语、一句顺溜的提出,往往能令人耳目一新。我们要做的是使问题新颖,有趣味性,以免落入俗套。

(四)、问题要有利于激发思维,培养能力

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问题的设计不是让学生回忆什么,而是要有启发性,能使他们受到思维训练。显而易见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切忌提出一些“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简单问题。比如,为了了解学生对《雾松》一课雾松形成的掌握情况,可以直接提问学生:“雾松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就可以照课本中的句子念一遍算是回答,但他们究竟理解如何就不得而知了,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反馈。如果把问题改成:“雾凇形成过程中三种不同时段的状态是什么呢?”回答这样的问题完全照课本,显然就不行了,学生必须根据课本上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才能把问题答出来。因此,提问时,教师要动动脑子,要把是否有利于激发思维、培养能力作为问题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提问力求合理

提问力求合理应体现在:课堂发问的时机、发问的对象和发问的方式上,这是教师提问艺术水平的直接体现,非常重要。

(一)、找准发问时机

“一切应从实际出发”,课堂教学的提问也不例外。俗话“好雨知时节”,提问也是如此。提问的时机要得当。我的经验是: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亢奋”状态,才是对学生进行“启”和“发”的最佳时机。要注意的是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全班学生能充分思考后再回答。以免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教师的提问不注意听,不肯加以思考,所以教师提问面向全班,使全班都听清楚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有一定思考问题的时间,然后再点名回答。任何情况下不要向学生突然发问,使学生毫无思想准备,造成紧张情绪,特别是农村小学生要忌讳这一点。设计的问题再好,也要抓好时机,才能事半功倍。

(二)明确提问对象

学生的差异性,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提出问题,使他们都能在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上得到相应的提高。教学中,对待优等的学生,应适当提出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并在他们回答出基本问题后,再变换一下思维的角度或深度,让他们再回答,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对待后进生思维则不如优等生敏捷,注意力也容易转移,他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多不积极思考。面对这类学生,教师要多关心鼓励,提高他们的信心和勇气。提出的问题可相对降低难度,或用一些便于理解的问法。特别是农村的小学生,提出问题后,要充分留给他们分析思考的时间。要是一时想不起来,也不要为了节省时间叫其“坐下”,转而叫别的同学回答,这样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应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并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鼓励他们大胆回答。有时,回答的是错误,也不要随意责怪,而要多以包容的心态面对。

(三)注意提问方式

教师提问的形式应是多样的,根据我多年的实践,农村小学生答题的要求,问题大致可分为五种:一是回答“是什么”的判别型;二是回答“怎么样”的描述型;三是回答“为什么”的分析型;四是回答“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五是回答“怎么想”的或“还可能会怎么想的”想象型。后三类问题对智力活动的要求高一些。为了增强教学

中智力因素,在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两种简单的问题,而要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升高和年级的提升,前两种在一二年级可能用得多一些,后三类问题的比重在四五六年级要逐渐增大。教师在提问时,要注重转换角度,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这样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

总之,精妙的课堂提问是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重要体现。教师要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要不断总结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才能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使课堂充满活力、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要做到问题设计精当、问题展示适时、问题解答灵活、提问力求合理,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

【参考资料】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教材及相关教学参考书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教学反思 篇2

关键词:提问,教师,学生,主体,主动权,自主学习,独立创新

提问, 作为一种实践“互动、交流、合作、对话”教学理念的常规有效途径, 教师于课堂教学活动中无人不用、无时不用。由于工作需要, 笔者在调研时走进课堂, 听过好多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新理念、新课标指导下的公开课、示范课, 发现大多数教师一改过去的“满堂灌”。大胆尝试在上课伊始、开门见山地提一连串问题, 作为给学生的厚重“见面礼”, 整个课堂教学进程中也时时“打问号”, 处处“挖陷阱”。长此以往, 师生都以为教学中教师提问是司空见惯不足怪的。“从来如此理应如此”的最佳教学法, 易使学生陷入一种“问题疲软”、“问题烦恼”状态, 对一切问题“浅思考”、不思考, 直至无动于衷, 麻木不仁, 呆若木鸡。

从课堂教学的提问角度讲, 教学的过程本应是学生作为主体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让老师给以点拨、寻求帮助解决的互动交流过程, 因为只有学生自己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我这么说, 也许有人会问:“学生会提问吗?”对, 这就是问题的实质所在, 这里的“会”有两种情况, 一是指学生向老师提问的可能性;二是指学生提问的能力。相信大多数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 学生既不问老师, 也无能力问老师, 特别是高中生。这就引起我们的深思:学生为什么不向老师提问, 不会提问、不敢提问、不善提问?为什么这已成为现代学生的通病?我们的教学, 为什么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为什么老师既不引发学生“问”的兴趣, 反而先声夺人, 先发制人, 给学生以“下马威”, 用被动的“答”来挫伤学生疑问的嫩苗?———这是否有点“嫩草地上驰马”的味道?难道还为了保持师道尊严的权威性吗?这又是不是有毛泽东曾批评的“装腔作势, 借以吓人”之嫌呢?教师以威严的口气, 严肃的表情, 抛出无数个沉甸甸的“包袱”, 或者干冷馒头让学生去解死扣, 去啃咬, 果真是将学生放到了主体地位, 果真是满足、提供他们的发展所需?经过“权威”的反复考验、千锤百炼———甚而常常是严厉的“审讯”,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果真就被激发调度起来了?这种教学, 诚如钱梦龙先生所指出的“总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的, 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表面看似乎思维很活跃, 其实学生学得并不主动。如果问题的质量不高, 又很琐碎, 那就出现了古人所说的‘导而弗牵’的‘牵’的现象:学生的思维在频繁的问问答答中被一个又一个琐碎的问题牵着走, 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语文课要实实在在教会学生阅读》, 2005年第7期《中学语文教学》) 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中, 教师自觉不自觉有意无意的充当了主宰, 师生地位不平等, 问题及其结论不是教师预定就是“教师教学用书”预定的, 当然也往往是“钦定”唯一的。实际上, 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以贯之”的应该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育人功能”, “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开放、有序的课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 问题可以激活思维, 特别是自主问题更带有很强烈的兴趣成份, 更易于激发调动思维神经的兴奋点。所以, 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好“简政放权”, 逐渐“隐退”自己, 缩减预先设计的硬性提问, 尽量营造生成问题的宽松和谐氛围, 多诱导学生发问, 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行为”, 让其带着问题进课堂、出课堂, 敢问、会问、善问、勤问。而教师应会答、能答、善答, 并于学生提问之初悉心保护他们的“问”欲“问”胆“问”精神, 积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之后大胆质疑。循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路径”一步步追问教师, 此时的课堂就是“问堂”, 即是“学堂”———本质意义的课堂。这才能达到培养创新人格、创新能力的“立人”“发展人”的高度。

新课程美术教学中提问的反思 篇3

关键词 提问 针对性 趣味性 鼓励性

课堂提问是课堂互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也是有效教学的基本方式,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作为美术教学目的。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充当的课堂角色,应从以往的传授技能里走出来,课上应该更多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他们的思维和想象空间。以前,在美术课中教师干巴巴地说教是最主要的,学生听课往往垂头丧气,美术教学变成了一次次程序的重复。这样的教学,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而且只能使学生更加厌学。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習兴趣,并使这种兴趣和主动意识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课堂提问是要讲究课堂艺术,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一、提问要有针对性,并层层深入

常见课堂提问多,问题肤浅:表面看似热闹,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索浮躁化,形成热闹有余,求索不足的现象。教师要根据教学的目的、重难点,有设计地安排有效提问。设计系列提问,要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并使学生来有细想机会,使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开拓发展。因此,根据笔者在美术教学课中的实践,认为,教师在一节课之中的提问,宜设计7—8个系列提问。

教师所提问题有设计,要求目标明确,言简意赅。如果没有目的就失去了方向和思维原点,问题既不能引起思考和讨论。又不能引导课程内容,这样“问” 的价值也就丧失了,更谈不上“解惑”和探讨了。只有提的准,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定向性思维。如何把握住这个“度”呢?教师首先一定要找准教材的重难点,再精心设计出问题,使学生回答后对文章的重难点豁然开朗。如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第三课感悟式鉴赏《蛙声十里出三泉》重难点就是让学生投入自己的思考、通过联想去理解文人画的笔墨情趣。在课中我先投影出这幅作品,并且配以夏天青蛙鸣叫的田野音乐,随之我抛出第一个问题:大家主要从画面中看到了哪些东西?第二问:从你们看到的东西你们似乎联想到了一些什么?第三问:这样的表达方式让你感受到什么样的意境?

通过以上有针对性的三个问题,紧紧联系教学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看一看,想一想,从而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感受到一些东西,理解写意画家追求意境的概括、巧妙的表现手法。理解感悟式欣赏方式的关键所在。所以,良好的提问,把握重难点,抓住关键之处,进行针对性的提问。

二、提问要具有趣味性,讲究艺术性

兴趣是学好每个问题的触发点,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而一个问题提出时呆板平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就不可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反之,如果变换一下角度,使学生有新奇之感,他们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比如美术鉴赏第三单元《追寻美术家的视线》一课中例举《手和球面镜》作品时,我就问 “如果我们找三位女人:一个非常漂亮、一个长得一般、一个非常难看,映在球面镜前面拍下照片,然后我拿到你们面前,让你辨认出拿一位才是真正的美女,谁有把握说对吗?学生听到这样的问题首先感觉就是非常有趣,而后引出艺术家的眼睛观察事物所具备的特有的观察方式,引出每一位艺术家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在提问的时候就是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激发学生关注美术课堂的情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创新精神。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有些美术教师的提问问缺乏艺术性,,仅仅重视了知识的传达,却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

三、提问要有鼓励性,问题要由浅入深

学生是课堂创新的主体,离开了他们的积极参与,课堂就会失去生气,难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就成了空话。如果只有少数学生参与,教学也不能算是成功的。所以,必须调动广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致。这就需要教师在准备问题时有深有浅,由浅入深。对许多学生提问,要多采用一些鼓励性的话语,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释放他们的思想。谁都知道,每个班级里都有一部分胆小的学生,在叫到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显得非常紧张,更多的是不知道如何去回答,或者难以开口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 想法。面对这样的学生,在提问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尊重他的任何答案,多采用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多一些提醒,让学生慢慢习惯回答,有了第一次、第二次、很多次,他们的主动性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提高。对于一部分对问题本身美术兴趣的学生,对于他们的提问要浅,尽量让他们答得上来,由此树立自信,增加其参与的兴趣。而对能力强的学生提问要深一些,要让他们踮起脚尖才能企及。这样的问题能吸引优生,使他们感到刺激,从而激发求知的热情,积极动脑,认真思索,拓展思维,当然对于问题的答案,教师一定要多一些肯定为主,或者作一些必要的解释,因为毕竟课堂教学有更多学生的参与,才能活跃课堂教学,提高上课的效率。对单个的学生提问是如此,在整个一堂课的教学中提问也应如比,坚持由浅入深的提问原则。这样才能环环紧扣,步步深入,使学生不断受到激发,惊喜一个接着一个,在教师的推动下达到创造的高朝。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篇4

冷水江市铎山中心小学 谢伟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好的提问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各项技能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操。教师既要注意在课堂中所提问题的有效性,更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有效性。它能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推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提问的实施需要一定的艺术。提问并不是教师提出问题就宣告这一过程的结束,而是一个发问后学生解答,教师再评价的环环相扣的过程,相应的教师就有发问艺术、启答艺术和解答艺术,即教师如何提问、如何启发学生作答和如何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反馈。为了有效地提问以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应适当运用一些艺术。

一、注意学生的实际

教师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上,老师要提什么样的问题,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所要面对的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例如: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学生的情感体验、人格、个性差异等。特别是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必须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尽量使提出来的问题难度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相适应。对于那些学习水平比较低的学生,教师设计出来的问题要尽可能的形象一些、更具趣味性一些。同时教师提问时的表情、体态和言辞能帮助学生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特别是答案唯一的问题,教师可以运用语言或体态提供足够的信息给学生,使学生能迅速地准确地作出回答。注意教师本身的态度及对学生的期望值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的反应情况如何,教师应该给予正确的理解和判断,并且灵活地运用多种提问策略,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的判断。同时,教师在提问时不应该经常性地选择难度太大或者模棱两可的问题来提问学生,更不应该以批评的态度来评价学生的回答。因为,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学生们对于那些难易适中而又指向性强的问题,比较乐意回答。这跟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征与心理不无关系。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的正确率比较高,容易获得成功,也就较易产生成就感,从而能更好地产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自信心。

二、提问环环相扣,化难为易

我们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提一两个提问是肯定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教《穷人》一文时,让学生充分了解桑娜在家境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之后那种忐忑不安的心情。提问:问题1:就是这样的一个家庭,这样贫困的家庭却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孤儿,此时桑娜心理一直是?(忐忑不安)。问题2:课文9——11小节中,桑娜那忐忑不安心里想了哪些?

学生读后交流回答,归纳出四件事。

A、他会怎么说? B、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 C、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D、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问题3: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想了这么多的事情,你能把这些事情有顺序有条理地排一排吗?

4、他会怎么说?

1、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

2、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3、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问题4:(进一步理解“忐忑不安”)课文为什么不按照我们刚才整理出来的顺序来写呢?将这四件事打乱呢?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交流(桑娜恍惚、桑娜害怕„„)

教师小结:心情激动、神情恍惚、担惊受怕,这叫着——忐忑不安。

通过这样由易到难的提问,不仅减轻问题的难度,而且问题的设置具有事实性问题到推理性、开放性问题,由封闭性问题到开放性问题,由聚合性问题到发散性问题,由浅层问题到深层问题的坡度排列,体现出层次性。

三、注意提问的启发性与激励性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还必须具有启发性。教师在研究课堂提问的时候,就应该尽可能考虑周全,使所提的问题具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习的情绪高涨。只有这样的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烈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得有味!激励性。激励能使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调动起来,能使学生的美好心灵激活起来,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能使学生有美好的成功的喜悦。所以,教师就应该非常注意课堂提问带有激励性,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触发学生的正义感、诱发学生的同情心、引发学生的探知欲、架起学生的亲情桥,借助学生的表现欲,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去激励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环节的思考 篇5

内容摘要:提问是一门艺术,语文课堂上的提问技巧是一个语文老师文化功底的体现。有效的提问应该是以启发性为主的,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在课堂问答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进步。鉴于此,笔者就个人的语文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语文可课堂教学 提问环节 思考和建议

一.提问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了解他们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只有全面地了解后,我们才能有的放矢,我们的提问才能与学生的思维相碰触,从而掌握教学的主动权。因此设计提问的时候,我们既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习惯,又要考虑到他们已掌握的知识内容和学习的兴趣所在。如在上《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时我先出示了荔枝的图片,然后提问这是什么。当学生答出荔枝后,我再进一步提问关于荔枝你们了解多少。由于学生平时对荔枝都不陌生,所以大家都各抒己见谈起自己所知道的荔枝的特点和相关知识。等学生热烈地讨论完后,我再适时提出一些关于荔枝的比较专业的问题,这样一来就一定程度上难住了学生,他们就自然而然地把注意力转移到课文里去了。一连串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去关注身边事物的兴趣,又促使他们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其次,在课堂提问中,做到层次分明,难易相当,使每类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让中低层的学生也能在回答问题中体会到成就感,最终达到全面训练,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和探究性

我们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能够对他们的思维产生一定的启迪的作用,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启发他们心灵的门户,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如在上《离太阳最近的树》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红柳树的悲剧让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学生是感兴趣的,他们纷纷表示自己想到了藏羚羊、沙尘暴、白色污染等,于是,我再趁机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问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表示我们人类要顺应自然,谨慎合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共享地球,共同发展。此外,我们提出的问题还要有探究性。探究性问题是指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开拓思维的问题。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尽可能地多提此类问题,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我们提出的问题其一要能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积极融入到探究性的学习氛围当中。其二要有层次感,有一个从易到难的衔接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其三要有多种可能的解释或回答,让学生的思维不必拘泥于一个狭小的范围。如我在上《项链》这篇课文时,在结尾处提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听了佛来思节夫人的话后,马蒂尔德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会说什么话?学生开始热火朝天地讨论,然后答出惊讶、伤心、痛不欲生、坦然等各种反应,说出“你怎么不早说?你把我害得好惨啊!”“算了,这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等各种话语。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思维碰撞,让他们每个人都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三.提问后要多予以肯定

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并不是每个学生的回答都是准确无误,符合我们的预设答案的。有些学生由于语文基础差或文化功底有限,对于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可能会不知所措,甚者错得离谱。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简单地否定他们的答案或者一味地批评,还有一些老师会有很浓重的“恨铁不成钢”的表情,这些都会对学生造成伤害,他们会觉得我真的这么差吗?一无是处吗?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充分地尊重学生,给予他们热情和鼓励,分析他们得出错误答案的原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明确了自己的错误,找到了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如果回答正确了最好,即使回答错误了,教师仍然可以把他们往正确的方向引导。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多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少给予学生否定和批评,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是受到尊重的个体,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让他们首先有兴趣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其次才是有能力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教学反思 篇6

摘 要: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对于绝大多数中学语文篇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保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明确,是离不开教师的提问的。课堂提问方法很重要,课堂上教师提问的方法正确得当,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对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艺术

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对于绝大多数中学语文篇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保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明确,是离不开教师的提问的。

课堂提问方法很重要,课堂上教师提问的方法正确得当,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对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提问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现在选取几种最重要的也是最常见的方法介绍一下:

一、抓住关键提问突破法

能否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提问突破,决定了教师这堂课教学成功与否。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决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真正地吃透教材,这样才能找到关键问题的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叫“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在讲解《祝福》这一课时,有教师为抓住关键问题这样提问:“如果我们把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画成十幅图,你能否给十幅图各起一个标题?”我认为这样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因为这样一下就把祥林嫂的一生整理了一次,为后面分析作了一个充分的准备。

二、蚕食鲸吞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大了难以回答,这时就要化整为零,提出一个个小问题,然后各个突破,进行蚕食鲸吞。如《纪念刘和珍君》第七部分第二段中心意思较难理解,可以这样设计提问:此段有几个句子?每一句表达了什么内容?关键句是什么?然后再问:全段中心思想是什么?这种方法在那些特别复杂的问题中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三、循序渐进提问法

教师在进行提问时,有些问题不可一步到位,就如登山一样,要拾阶而上,于峰顶领略无限风光。如在教《灯》一课时,可以这样提问:联系了有关灯的哪些事?突出了灯的哪些特点?灯象征了什么?赞美灯蕴含着什么样的深意?步步提高,逐步推进设计提问,这样必然达到一种很好的提问效果。

四、多方位辐射法

教师提一问题要求学生多角度求答,海阔天空,发散思维,以拓宽学生思路。如让学生以《流水》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我认为为启发学生的思路可以这样设计提问:可以从哪些角度立意?流水具体对我们有哪些启示?显然流水可以看作是百折不回、一往无前的代表;可以看作是百川归海,目标要一致;也可看作“逝者如斯夫”,要珍惜光阴。这样的问题不会圈住学生的思维,而且学生的思维可以射向四面八方。

五、暂时搁置法

这种方法对于解决难以回答的问题尤其有效,明知问题学生很难回答,还偏要提出,暂时搁置,留待酝酿,不要求立刻回答,而是以后作答,如同打一个灯谜,暂时不揭谜底,让猜谜之人煞费苦心地反复琢磨,给学生充分思索的回旋余地。这样,一旦以后揭开谜底,学生印象会非常深刻,很长时间都不会忘记此问题。

六、步步紧逼法

步步紧逼法要求教师提出问题后迫使学生立即作答,而且问题如连珠炮似的接连提出。如《边城》的第二自然段,对于翠翠胡思乱想,教参中是这样设计教师提问的:翠翠胡思乱想了些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继而提问:为什么她会有这种想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追问:如果你是翠翠,你会不会有这种想法?你不这样想你会怎么样?这种提问方式很合理,可以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制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七、疏导式提问法

有的问题教师提出后学生答不上来,形成僵局,教师可以改变角度,提出与之有关的其他问题,诱发引导,点拨提示。如教《黄鹂》一课时,教师提问:描写黄鹂的全部美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学生极可能找不出思路,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说说当时的背景,这样问题就趋于简单化了。

八、深挖激趣法

学生如果觉得教师提的问题过于简单,那么就提不起兴趣,但教师若深挖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就如投了一块石头于平静的湖水之中,会激起层层波浪。有的课文看起来很平实很简单,其实却独具匠心,那么这种提问法就能显示出它的独到之处。

以上各种提问法并不是分割开来的,许多课文可以综合运用以上的多种方法,教师要视情况而定,灵活运用之。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篇7

一、提问要围绕教学目标

一切教学目的核心都是围绕着教学要求展开的,因而,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的过程中,要以教学重点、难点为依据,同时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设置一些更加具有特定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这样就会一方面考察了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吸收和理解的情况,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于教学重点的印象。

如在学习《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的时候,两个孩子进行的辩论,连孔夫子都无法分辨出孰是孰非,因此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个文章想要告诉我们的并不是哪个孩子的观点正确,而是要让我们明白对待同一事物、同一问题,我们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所得出的结论也会有差异。除非是数学的固定得数,不然很多事情都不存在绝对的正确和错误。因此,在这篇文章设计问题的时候,授课教师要把文章所表达的这层深意即教学重点包括进来,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

又如在讲解小说《故乡》时,学生们大都会对“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理解得不够透彻,为此,在教学时教师就应该设计一系列由简到难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进而实现对这句话中的“路”的引申含义即“希望”的理解和体会。

二、提问要准确把握层次

语文教材是按照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学生层次标准设计的,也就是说,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认知过程是由浅入深的过程。于是,教师所设计的教学问题,也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段和心理特点,带有一定的层次性。一方面,要兼顾学生之间知识水平的层次差异,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全班学生的接受情况,对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设计一些与具体答案相关的问题,而对于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则要设计一些需要深入分析思考的问题,以满足这些学生的求知需求;另一方面,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来说,要设计出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与领会,还要设计一些开放性较强的话题式问题,让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展开联想,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进行探究。通过以上两方面的综合运用,让学生能够从难易得当、层次清晰的问题中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例如,在讲解《生命的舞蹈》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舞蹈节目《千手观音》作为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残疾人有初步认识,教师可以随着文章的深入逐渐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读课文后提出:“作者起初关注残疾人和小女孩时产生的感情是怎么样的?之后又产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的问题学生只要熟读课文就会在文章中找到答案,而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入,笔者再提出:“‘生命从一降生,就穿上了一双红舞鞋。’这里边的红舞鞋象征着什么?”“你能说一说‘生命的舞蹈’的含义吗?”类似这样的问题学生就需要通过自己对文章进行分析并且加入自己的理解才能总结出答案。这样,随着对文章的深入学习,自身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提问要充满挑战与创新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它具有语言的丰富特性,这也就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大多数问题的回答是多方面的,同一思想可以用多种表达形式表现,反之,同样的表达方式也可以代表不一样的思想内涵。对于课文来说,学生从多方面理解文章也正是我们所提倡的思维创新。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问题的挑战性与创新性,尽量设置一些不需要固定答案的问题,让学生们能够集思广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合理想象,广泛作答。

例如,在学习古文、古诗词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层次地认识诗人的写作经历,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与创作者生活朝代、诗人性格以及与创作者的故事有关的问题,让学生们带着好奇心去搜索资料,自行分析整理。这样,让学生在学好古文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因此我们可以说,充满挑战和创新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还可以让学生与文章的思想达成共鸣。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篇8

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课堂的提问如果一味地直来直去,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就能激发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小橘灯》一文中写的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教师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能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在提问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且有趣的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教《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垫,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师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就很容易解决。(作者单位:湖口县大垅中学)

□责任编辑 熊义勇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教学反思 篇9

贵州省瓮安县玉华中学

王明祥

主 题 词:课堂教学探讨 关 键 词:课堂提问艺术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双边活动,合作探究,提问艺术,抓关键词提问,贴近学生生活提问把握难度,注重效益,以乐学提问,发展思维,创新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在现行新课标学习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躬行自主的学习,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提问的重要性和提问的艺术性,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提问的质量,让设疑提问真正发挥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呢!笔者对如何提高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浅谈一点粗略的认识。

在现行新课标的教学法,教法研究都强调教师不在是神圣的知识权威也不在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而是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求异、创新。这就涉及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和提问的艺术性。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注意教师的一面,又要注意学生的一面。为此,提高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主要抓好几个方面。

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艺术在于抓住关键性提问

从教师的角度看,要提高提问的质量,就应该注意三个方面,即课前精心设计问题,做到有的放矢;课堂上把握好提问契机,并相机点拨;操作过程中重视提问的艺术性。在课堂上主要注意抓住关键性提问。

在教学中,老师恰当的课堂提问。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掌握好重点,突破学习中的难点;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在教学中,一篇文章,可以提出、讲析和思考的问题很多,关键是老师能否独具慧眼,独具匠心、提出问题是否具有艺术性,能否单刀直入,深中肯綮,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满堂问,无的放矢,课堂教学外活而内不活。如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文章开头,第一段:作者写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仟余里,别了二十年的故乡,作者为什么回故乡,回乡的目的是什么,然后进入第二段,写了自已到故乡所见之情,写作者心情的一个词是“悲凉”,能否将“悲凉”一词换成悲伤,悲痛,悲愤、感动等词吗?来提出问题就带有艺术性,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分析,作者悲凉的心情贯穿了全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故乡的景悲,儿时的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甚至可以说代表一种“理想”。而现时的故乡,却面目全非,沉寂、毫无生气。“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二是故乡的家悲,老屋寂寞,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三是的人悲。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冷漠、麻木、愚昧、市侩和猥琐。而故乡变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经后又怎么办呢?是像闰土那样过着辛苦麻木的生活,还是如别人辛苦恣雎的生活,还是过着我辛苦展转的生活。还去追求我的新生活。可见作者回故乡触景而悲,在故乡是因人而悲,离故乡是因虑而悲。通过一个“悲”字就能探讨出小说要表达的主题。

这样的提问抓住了关键性词在课文中的作用从比较入手,触及主题、切中课文要害,分析思路自然流畅,很自然地引出学生把握课文的主题,又弄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还可体味作者用词之精妙。真可谓“一箭中鹄”,“一针见血”、“牵一发而动全身”。当然要真正做到深入浅出,游刃有余。那就要老师真正做到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有的放矢,还需要深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为前提。

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要贴近学生的思维最近区

在上周我听了几节语文教师的课,有的教师往往疏于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在备课时虽精心设计了问题,可是一旦进入课堂,往往收效甚微。要么大难,学生不知所云,一头雾水;要么太容易,咯加思考或不思考便可答出。课堂虽然活跃,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却设达到最佳。结果是课上知而课下不知。我在去年参加过“省万里行专家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在会上有一位苏州大学教育博士韩军教授推行新语文教学,主张课堂提问修饰词的重要,切忌是不是、好不好,行不行,一类毫无艺术性的提问,课堂气氛活跃了,而启发学生心智的目标却搁浅在一边了。因而,在提问要接近学生思维最近区,贴近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设问题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宜实不宜虚,做到问题取向明确,具体,由易及难,才可能真正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如学习《孔乙已》一文,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一个“笑”字,进行课堂的设疑提问,才能增强提问的艺术,因为文中几处“笑”容易贴近学生思维,小伙计的笑,短依帮的笑,小孩子的笑,掌柜的笑,丁举人的残酷,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培的效果,把握世态炎凉的文章主旨。

三、在课堂教学中让提问成为一种学生学习乐趣 一堂语文教学课,要提高提问的质量,老师不仅要从自身因素上下功夫;还要在学生方面着想,每设计一个问题,都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为此主要注意使提问成为一种学习的乐趣。老师要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和答问习惯入手,我在听课中,发现几乎是老师自问自答,学生是默坐而静言。为此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认为必须做到提问有贵:贵趣、贵曲、贵活。教师曲折的提出问题,引导逐渐转入正题,灵活变通,因材施教,并采用一定手段,对学生答对答错,教师都要给予鼓励,要注意挖掘学生答题的闪光点,让学生给答题者的掌声给予赞扬。教师一边引导,一边对学生的答题给予肯定。让学生含英咀华,识其文,通其情,创造乐趣,发挥想像,使提问成为一种学习的乐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老师的艺术处理,和精心培养,学生便可悟在其中,得在其中,乐在其中,趣味也无穷无尽啊!

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以学生提问为主体

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教师不仅自己精心提问,还要鼓励学生向自己提问,对有创见者大加赞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主动性,营造一种课堂民主气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提问和反问机会,教学相长,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很多的,老师不在是知识的化身。让课堂提问的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有一位美国教育专家认为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问题走出教室。也就是说教学要追求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才是优质教育。然而我们传统教育观念,则认为每一节课或每一篇课文,每一个单元,不管是学习什么问题,都要完全解决了才算有结果,不少教师甚至认为,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比让他们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要好一些,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和熟练所学知识,而不是带着满脑子的困惑去学习,去探究。事实上我们的这种教学法降低了学生持续学习和思考的动机,致使学生的问题意淡薄,难以进入研究状态的学习,久而久之,他们不再想什么,也想不出什么,没有问题恰恰是最大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提问题这正是课堂改革的意义所在,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以学生提问为主体。因此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使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纽带,我认为应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在设计教学法方案时,不是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是把教材上的知识点编成学生探究的问题,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进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要构建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结构,在语文教学中要构成“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运用与拓展”的基本教学模式。再则要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要不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以躬行自主的学习方式为主。增强其自主学习的兴趣。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可能提高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作为教学的有效手段,提问理应受到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中华民族教育》《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和桂莲 邮

编:550400 电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教学反思 篇10

摘 要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但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忽视提问的重要性。一个好的提问,往往会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很好的收益,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事半功倍效果。当然,课堂教学中不是可以随意提问题,有的问题不但不能有助于教学,反而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麻烦。教师一定要认真思考,根据文本内容与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要选择合适的问题,在恰当的时间,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提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提问有效,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延伸文本知识,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好的效益。那么,怎样才能保证我们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呢?我想,教师应该注意问题的选择、提问的方式与技巧、提问时机的把握以及提问的及时评价与反馈。这样有助于我们提问的效果,保证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

引 言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1]英国教育家爱德华德波诺认为:“教育就是教人思维”。[2]如此看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多么的重要。其实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思考习惯的一种有效策略。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该怎样提问,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提问要收到良好的效果,应注意一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选择是提问有效性的关键

(一)问题要紧扣作者的思路

问题是为理解课文服务的,那么,教师所提的问题一定要紧扣作者的思路,让学生能够顺着问题的引导,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那么怎样才能紧扣作者的思路呢?我想,问题要紧扣作者的思路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只有教师深入解读文本,理清文章思路,抓住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提出的问题才能紧扣作者的思路。例如《飞吧,海鸥》,课文讲述了友人与海鸥之间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界中动物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教育了学生应该怎样与自然界中的动物和谐相处,怎样保护自然界的动物。那么,在教学中,这样提问:友人与海鸥之间有怎样的故事?学生就会把思维固化在“故事”上,很多学生只顾了解友人与海鸥之间的故事。若换个问题:友人与海鸥之间有怎样的默契?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友人与海鸥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这样一来,问题紧扣了作者的思路,抓住了主题。

(二)问题要有针对性

教师提问要言简意赅,所提问题目标要明确,要有针对性。只有提得准,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定向思维,若无的放矢,任学生的思维如脱缰的野马,一放不可收拾,而且也没有什么价值。[3]那么,在提问之前,就要想好该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首要任务是什么?然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提问,简明扼要、紧扣主题。如《赤壁之战》一文,周瑜为什么只用三万人马击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这个问题学生不易掌握。若这样问: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学生就会很容易明白。

(三)问题要针对教材的重难点

对于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我们要力求把握重点,突破难点,那么,对于教学的重点,是每位教师所不会忽视的。要准确的把握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提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问题提得准,着眼于教材的重难点,会很轻松的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如《翠鸟》一文,读懂课文,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和活动特点是文章的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自觉地保护动物,养成爱鸟爱动物的习惯是本课的难点。如果根据课文这样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翠鸟的颜色特别鲜艳?动作迅速,敏捷?你喜欢翠鸟吗?为什么?这样学生就会找到相关内容,认真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四)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呆板、陈旧、不新颖的问题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相反,如果换一个角度,让学生产生新奇感,具有启发性,他们就会积极主动的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如《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一文,若教师问: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什么?这一问题就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这样问:世界上第一台吸尘器是谁发明的?他是怎样发明的?学生一下子就会有很强的求知欲,去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再如《张衡》一文中,教师问:张衡是什么人?他发明了什么?学生的学习欲望就不会很高。如果这样问:地动仪是谁发明的?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作用?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五)问题的难度要适宜

问题的难度要深浅适度,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太简单学生没有兴趣,太难学生理解不了。正如一位著名教育家说的“教师设计的问题,正如学生站在树下摘果子一样,不能让他伸手就摘到,也不能让他用尽力气跳起来还够不着。要让他稍微挑起一点就能够着。”[4]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有求知欲。如《春天的小雨滴滴滴》一文中,很多老师都会问“春天的小雨有多美?”这个问题就有点太深,学生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如果改成“文中春天的小雨都有哪些声音?你觉得美吗?”这样学生从字里行间就能够体会到春雨的美,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

(六)问题要有梯度,逐层推进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文本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5]教师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程度应各不相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形成有梯度的问题链,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和理解。如《我不能忘记祖国》一文,教师这样问:在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是,一位美国学生说了些什么?当班长让宋庆龄讲讲时,宋庆龄讲了些什么?宋庆龄的话你懂了什么?这样问题有易到难,逐层推进,学生很容易理解文本内容,抓住文章主旨。

(七)问题要有广度,点面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学习的知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应该涉足一些课外的知识,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所以,教师的课堂提问也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实际,不失时机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质,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有所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例如《新型玻璃》一课的教学,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口头描绘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玻璃,然后,将其与文中的新型玻璃进行比较,找出普通玻璃的不足。教师的课堂提问一般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就要求教师设计问题是既要照顾全体,又要点面结合。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的提问方式与技巧是提问有效性的重点

(一)激疑式提问

教师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自己研读文本,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疑问和感悟,能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学会于无疑处生疑。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才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在教学《蚂蚁的救助》一课,蚂蚁能够救助自己的同伴,不弃不离,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交流:蚂蚁是这样救助自己的同伴的?蚂蚁为什么会主动救助自己的同伴?……

(二)逆向式提问

逆向式提问就是从相反的视角切入问点,要求学生利用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回答问题。逆向的妙处在于借助正反对比材料,构成矛盾情境,从而启发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如在教学《小泽征尔的判断》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

解小泽果敢、坚信的品质。教师不是顺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泽具有果敢、坚信的品质?而是逆问:假如小泽的判断错误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学生围绕以上问题可以从多角度进行逆向思维,从而加深了对小泽果敢、坚信的认识。通过逆问,不但训练了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全面地看出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探究式提问

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探究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文章内容可以有更深的理解,那么在教学中,探究式提问也是十分重要的,能给学生明确的导学思路,方法或目标。《卢沟桥》一文中的教学片断: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学生兴趣十足,认真的阅读教材,很快从文中找到答案。生——课文的第二和第三自然段可以看出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师——课文中具体讲了石狮子的哪几种姿态?生——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四)层递式提问

层递式提问也就是问题由浅入深,层次推进,环环相扣,让学生从易到难,逐步加强思考,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能有力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曹冲称象》一课,可以这样设计提问:大象是哪来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哪些人提出了称象的办法?曹冲的办法好吗?好在哪里?只要在教学中把这些问题逐层解决,学生也就掌握了课文。

(五)曲折式提问

曲折式提问是指问在此而意在彼,让学生开动脑筋,通过一番思索才能回答的提问。这种提问,富于启发性,吸引学生研究与发现,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如《放弃射门》一课,主要讲福勒在完全有把握将球踢进对方球门的一刹那,却放弃了射门。设计讨论的问题是:福勒放弃射门的做法对吗?在学生的激烈讨论和相互交流中,有的说对,有的说错。教师最后根据他们说的理由作出正确的总结性评论。采用这种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六)矛盾式提问

矛盾式提问就是有意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以制造矛盾,引发学生展开思维交锋,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她是我的朋友》一文,阮恒举手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既然不是针刺痛了他,怎么会“啜泣”呢?为什么男孩立刻停止了哭泣?这种“自相矛盾”的情况很多,造成了文章起伏跌宕。我们不妨在这些地方设问,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在质疑释疑中,引导学生揣摩阮恒在献血过程中神情动作的变化,体会其内心急剧的思想斗争,引发共鸣,从而感受朋友真挚的友谊。

(七)比较式提问

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于对比而设定的提问。如《鸟的天堂》一文中,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加上引号,而后一个不加引号呢?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含义?通过学生的讨论,他们会体会到这句话中出现的两次“鸟的天堂”意思并不一样。这种提问能使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获得对事物清晰完整的认识,从而得到新颖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扩展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

(八)拓展式提问

拓展式提问是对文本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拓展,对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场景等进行补充与扩展。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课本知识,也来源于社会环境和自己的生活 实际。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在课堂中进行拓展与延伸,这样学生得到的知识才会全面,丰富,同时学生的思维也会得到扩展。例如《奇异的植物世界》一课,教师可以这样提问:除课文中所描写的植物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奇异的植物?这样扩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知识。

三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时机的把握是提问有效性的保证

(一)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把握提问时机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观察,揣摩学生的心里。把握时机适时提出问题,根据学生心里特点巧妙加以引导,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积极的思考问题,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但因为提问的火候未到,学生就很难做出现积极反应,错过了提问的良机,就难以发挥提问的最佳效应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二)教师要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把握提问的时机

教师要从启迪思维的角度,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在什么地方问什么问题,是教师需要下功夫琢磨的。只有课文空间上的问点与学生思维时间上的问点交叉了,才真正可

以说是提问时机的优化。

(三)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兴趣的角度把握提问的时机

教师应该从激发学生兴趣的角度把握提问时机,考虑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问点,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在学生思维卡壳的时候,适时提问,有助于学生变通思维,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总的来说,提问的时机不同,效果也不同。如果开头发问,学生才初知课文,很难回答到位。如果在总结时提问,学生的思维正在高潮点上,能在精神振奋的状态下积极思考,课文的关键点和学生思维活动高潮点融为一体,提问效果就明显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准备好精彩的问题,预设好提问的时机,这样才能保证提问的有效性。

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及时评价与反馈是提问有效性的升华

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提问,而忽视了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与反馈。这样往往会使学生失去兴趣,而不能主动的去思考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该给予恰当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心智,拓展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一)教师评价与反馈时要具有引导性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可能会出现偏差,这时教师就要及时的引导评价,让学生能够及时纠正,并且对知识有新的认识和发现。例如:《鲸》一课中老师问:鲸是鱼吗?学生回答:鲸是胎生的鱼。这时学生的回答就出现了偏差,教师就要及时引导,让学生知道鱼是卵生。

(二)教师评价与反馈时要具有激励性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评价与反馈时要具有激励性,在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错误是很正常的事,这时教师就要有激励性的进行评价,既要给学生纠正好错误,也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学生要有激励性。

(三)教师评价与反馈时要具有针对性

教师评价与反馈时要具有针对性,对于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应给予针对性的评价。评

价时应因人而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特长。这就要求老师在评价与反馈时不能千篇一律,要有针对性,把握好灵活性和个体性特点,能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发挥其创造能力。

(四)教师评价与反馈时要具有艺术性

新课程提出课堂气氛要和谐,其实和谐就取决于我们老师。教师评价与反馈时要具有艺术性,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师生之间有亲和关系,让课堂教学和谐发展,趣味十足。

结 论

总之,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不能随便应付。一个设计不好的问题还不如不问,所以,备课时一定要精心设计提问,选择好问题,把握好时机,用一种合适的方式提问,就会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好的效益。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篇11

[关键词]提问艺术 技巧 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3-008

语文课堂中的提问艺术颇深,盲目、无目的的提问,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还会引导学生走向错误的思维空间,曲解知识内容。新课改背景下的今天,课堂提问艺术更加受到教育界的重视,特别是在语文这种文字性、沟通性比较强的课堂上。

一、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重要性

1.加强师生互动,实现师生平等

新课改一直倡导课堂教学要师生平等,创设和谐的师生对话情境。近年来,随着课程的改革,语文课堂上的提问不再是单纯地以检验学生的学习为目的的手段,而是升级为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纽带。“有好的问题才能有好的教学。”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课堂提问的作用。

2.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向学生提出提问,学生根据教师提问的问题接受课本内容,比直接地接触教材知识要容易得多,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提问是一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锻炼,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会灌入自己的思维方式,并对其进行创新,开阔视野。

二、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现状

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举足重轻,但是目前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堂都能将提问艺术的价值发挥出来,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抽象,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导致课堂上教师抛出的问题“有去无回”。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提问,提出的问题有量无质。问题多,学生需要思考的时间也多,但教师往往又迫于时间的限制,缩短学生的思考时间,导致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不够深入。还有些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过于主观,不会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教学,导致学生在考虑问题时思维混乱,对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

三、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分析

1.“温故而知新”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字词等知识内容都有一定的连贯性,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运用“温故知新”的手段来展开教学。“温故”的过程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提问的过程。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叫《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师在对这篇课文进行教学之前,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之前的课文。比如:“同学们还记不记得我们不久前学过的《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以及上学期学过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两篇课文?哪位同学能概述一下这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对课文进行回忆之后,教师又紧接着提到《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这篇文章的标题与之前的两篇文章的标题很相似,讲的都是两个人之间的故事。那么《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什么内容呢?与之前的两篇课文相比有什么异同?”这样循循善诱,教师很自然地就将学生引到《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这篇课文的学习,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课文的对比中,学生也能更全面地了解课文的结构和中心思想。

2.追问的艺术

教师的提问都是根据教学目标,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为目的来设置的,有时候根据学生的回答追问,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使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更牢固。例如,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教师首先提问学生古诗的首句“应怜屐齿印苍苔”中的“应怜”的意思;在“应怜”的基础上,教师继续追问学生“小扣”的意思,并试探学生知不知道“应怜”与“小扣”之间的联系。在这样的追问中,学生自然就明白在翻译“应怜”与“小扣”的时候,要注意两者的联系,将古诗合理地翻译出来。

3.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并热情评价其回答

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是提问的目的之一,因此,教师提出问题后,要为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保证提问的效果。例如,简单的问题可以留5秒的时间,稍微复杂点的可以留15秒,水平较高、较深入的问题则可以留出学生讨论的时间。根据调查,经过思考,学生的回答会更准确,表达会更流畅。另外,在学生做出回答之后,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科学评价,最好是进行夸奖,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回答问题。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艺术,它是教学项目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上一篇:金融业务总监分析下一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