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的生活化(精选12篇)
小学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篇1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而且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能力.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从生活实际出发,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调动他们的创新思维;还要在合适的题型中融入生活场景, 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一、观察生活事物,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动力
小学生在小学期间接触数学, 如果教师不能正确的引导和指点, 部分学生很容易对这些枯燥的数字产生抵触情绪.如何在学习期间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的乐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性呢? 那么就需要全新的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 让他们爱上数学.
如在《数字和信息》这一课中, 需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到这些数字所代表的含义,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常见电话号码119、110、120 和114, 这些数字组成的电话号码给大家生活带来多大的方便? 这时候有同学快速的举手回答道:“119 就是火警电话, 110 就是报警电话, 120 是急救中心, 114 是查号台. ”教师答:“回答的非常正确, 那么还有同学知道你们书本上面的条形码数字含义吗? ”学生们一听说条形码, 感到非常的盲目, 有学生问老师:“老师, 什么是条形码啊? ”教师引导道:“大家不觉得这个词语比较熟悉吗, 比如我们每周去商场有没有见到过有人让你们拿手机扫一个方块, 通过扫描能打开一个链接? ”学生回答:“见过. ”教师继续引导道:“对, 这就是二维码, 大家可以把课本合上, 看看有没有一个由很多竖杠组成的画面, 那个就是条形码, 是一种扫描码, 通过电子设备扫描我们能够将其信息获取下来. ”随后教师可以当场用手机展示扫描条形码的过程, 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条形码、数字与其中信息的关系.
二、设计生活题目,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 帮助学生在探索数学奥秘的过程中真正的掌握数学技能和方法. 那么就可以针对小学数学的应用题设计和实际生活有关联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先感受到题目的亲切感, 再从中寻找题目的答案.
如在讲授《克与千克》一单元时, 教师可以根据所讲内容给学生布置这样的生活题目:“10 岁的小红生病了, 妈妈带她去医院, 医生给他开了几盒冲剂, 回来后妈妈一看说明书傻眼了, 说明书中关于每天用的药量是这样表述的:‘请按体重一次3.0 g / kg, 一日冲服两次. ’妈妈不明白这里面的3.0 g / kg的含义, 于是拿去问小红, 小红看了后很快解决了答案, 她给妈妈说:‘妈妈你看, 一包药是50 g, 我现在是50 斤……’同学们, 你能帮她补充完整吗? ”这样的问题看似比较枯燥, 但是很多小学生都遇到过生病的情景, 甚至有同学确实经历过这种事情, 于是他们纷纷进行研究这个题目, 首先他们需要解决的是1 斤=多少千克的问题, 经过网上收集资料他们了解到1 斤= 0.5 千克, 于是他们在想小红重50 斤, 就是25 千克, 一千克需要喝3 g的药, 那么25 千克的话就需要喝75 g的药, 也就是说小红一次要喝一包半的药. 这样学生就能够自主的将整个题目完成.
三、创建生活情景, 调动学生创新性思维
数学课堂要想让学生们快速的准确的理解某个知识点, 单凭机械的讲解和演算是不太科学的, 作为教师一定要结合这个时期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将数学知识融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中, 这样学生才能快速的接受数学知识.
如在《圆》这一节中, 教师就带学生走进校园的读书区, 高大苍翠的松柏、梧桐树和杨树耸立在这片土地, 让人心旷神怡. 这时教师指着一颗大树问学生:“你们谁知道这棵大树的直径是多少? ”几分钟之后, 有同学兴奋的举起手来回答道:“老师我运用绳子能测量出大树的直径. ” 在这名同学的演示下, 他运用绳子缠绕在大树的外围, 然后标记下来, 最后伸展绳子拿尺子测量就得出大树的周长, 运用数学公式C =2πr = πd, 可以得出直径. 这个简单的课外实践活动完全打破了课堂上机械的演算,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如此之大, 这样的生活实例素材不仅锻炼了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灵活度, 更重要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性思维.
总之, 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由于小学数学本身是非常枯燥的, 教师如果一味的引导学生进行枯燥的数学学习, 学生会感到非常的没有意思, 从而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或者放弃学习数学的心理,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在生活中寻找一些案例, 先拉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先对数学的学习有一定的趣味性, 随后教师可以寻找一些生活中比较棘手的问题作为学生思考的内容, 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的去认识数学, 最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创设一些生活情景, 让学生在情景中更加主动的去研究数学问题, 从而更好的解决数学问题.
摘要: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 教师的教学更应该立足生活, 让学生们从小就体会到“生活味”的教学课堂, 那么对于数学教学更应该如此, 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本文就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 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出发点, 实施“生活味”的数学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生活化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艳丽.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J].学周刊.2012, 20.
[2]金香红.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2, 08.
小学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篇2
情境创设=“问题数学”+“生活情境”
勺窝乡希望小学 马泽
2014年7月13日,在勺窝乡教育管理中心左桎英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情境创设=“问题数学”+“生活情境””,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问题情景”的概念。
首先对“问题”界说一下:这里的“问题”不同于“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前者包括后者;除此之外,还包括数学概念、数学规律(甚至自然界的规律)以及学生头脑中出现的各种疑问等等,“问题情景”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1、它是这样一种“气氛”——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而非迫于外界压力)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2、它是数学概念赖以产生的现实背景。这个“背景”可以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总之是产生某一数学概念的源头。
二、问题情景教学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意义。
(一)、问题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情景教学一开始就提出了起关键作用的、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并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二)、问题情景教学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对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向心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三)、问题情景教学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四)、问题情景教学重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三、创设问题情景的原则。
1、语言明确具体:设计的问题要具体,避免空洞,语言要准确,不能含糊不清。
2、针对性强: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材中心及重点、难点
3、启发性:应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应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
4、富有挑战性:提出的问题要难度适中,在“最近发展区”内。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83-01
小学数学的课程特点就是实际化与生活化,该课程在学生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可置否,因此,教师们在对学生进行实际教学的时候,应该在根本上将其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令学生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还在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这和当前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是极为不符的。要想令学生们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们必须将小学数学生活化问题加以全面重视。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生活化教学的现实意义
小学数学的相关教学,要在根本上贴近生活,这样能够将学生们对事物的探索精神进行全面培养,教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指的就是教师在继续拧实际教学的时候,和相关数学知识和生活进行紧密相连,令其能够更好的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现如今,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在此背景下,更需要推行素质教育。在现如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应试教育依然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素质教育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要将书本中的知识全面掌握,还能够灵活运用,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生活化教学能够在根本上将学生们的这些相关能力进行全面培养。
二、为学生创设出生活化教学场景
和其他年龄段学生相比,小学生的心智还尚未成熟,他们对于自身比较熟悉的领域更愿意拿出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在最新制定的课程标准中也有提及:小学的数学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相关生活环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了在根本上为学生们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令学生们在根本上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的影子存在[2],令其产生亲切感。对于此,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实际教学的时候,应该基于这一点来进行相关工作,创设出相关教学场景,在根本上将学生們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加以全面激发。
例如,教师们在教授小学生们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数这一课程的时候,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分文具”情景引入到实际教学当中,将一包中华牌铅笔打开,之后令小组长来领取该包铅笔,之后小组长组织成员进行分配,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公平性,到了最后令每小组指派一个同学将方案汇报给教师。
利用这种方式,学生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学习新数学知识的状态,利用自己动手操作的方式,也对“平均数”的概念进行了深入性了解。也真正的明白了自己手里的铅笔,正是总数的一部分。
三、将生活化的相关问题向学生们提出
利用向学生们提出生活化问题的方式吗,能够在根本上将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进行全面培养,令其能够主动的去寻找解决相关问题的答案。令其能够获取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增强其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们在就、向学生们教授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数实际应用”这一章节的时候,可以对其使用一个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进行全面分析,并引发学生们对其进行深入性思考,令学生们在真正意义上能够获悉,解决问题可以是从多个角度来进行的。
案例1:小龙的奶奶和小龙进行一场摘菜比赛,每摘下来一棵蔬菜就计2分,结果龙龙得了68分,奶奶得了56分,你认为是谁摘菜更快呢?
这时候,学生们就会回答:龙龙更厉害!
教师们不应该急于对学生们进行点评,而是应该沉默片刻,之后问学生们,你们真的这么认为吗?
学生们就开始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还显露出犹豫。
教师们可以接着说:奶奶1分钟得了56分,龙龙2分钟得了68分,如果是这样,你们认为谁更加厉害呢?能不能使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告诉老师呢?
对学生们创设一个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能够培养其发散性思维,相关问题也由浅入深的对其进行教学[3],令其的学习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提升,令问题也变得更有深度,并将其学过的知识更好的进行生活化处理,会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四、为学生布置生活化作业
对于数学的相关教学,不应该仅仅的局限在课堂之内,应该尽可能的延伸到生活中去,在完成相关教学之后,应该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们布置一些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作业,通过这种方式,在根本上令学生们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全面巩固,在根本上提升学生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比如说,教师们在向学生们教授人教版小学数学“最大公约数:这一章节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们留这样一道数学作业:对自己家的瓷砖进行全看测量,(单位米,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之后依照瓷砖的现有规格,(30*30cm .50*50cm,100*100cm)将不同的方案进行全面设计,并进行计算,如果家里想要铺设地砖,那么要使用什么方案,才能做到不浪费,还能够用?
怎样的方式在铺设起来才能显得更为美观?上述几种瓷砖的价格分别为50、80、100元。怎么样才能最省钱?
利用对学生布置这样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作业,能够在根本上将学生们主动的将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进而在根本上培养学生们解决数学问题的相关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学生们进行生活化教学,不但能够在根本上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加以激发,同时还能够令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数学观念,最终培养起学习数学知识的相关能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庆丰试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误区及匡正[J] 科教新报,2010,( 28) .
[2] 乔 虹. 新课程视野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误区探略[J] 新课程研究,2011,( 7) .
小学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篇4
一、深入挖掘课本教材中生活化素材
数学作为一门应用领域的科学, 来源于生活, 生活就是数学问题的重要源泉。鉴于这种情况, 新课改后, 小学数学教材中融入了不少的生活化素材, 用生活化、具体化的实际问题反映数学的抽象知识, 更便于学生理解和吸收。为此, 教师应深入挖掘课本教材中的生活化素材, 使其应用于生活化数学问题的设计, 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间的距离,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 在“认识方向”一课中, 课本教材编制了“学校八个方向”、“帮助小动物找家”、“让学生介绍水果种植分布情况”等生活化数学问题, 教师应有效地利用这些生活化素材设计数学问题, 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与生活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数学知识紧紧的扎根于生活这片土壤上, 所以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大都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教师设计数学问题时, 就应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充分利用这些原型设计数学问题, 将数学知识孕育在生活化问题之中, 通过探索生活化问题的解决方式, 逐步渗透数学知识, 势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 在“长方形面积”一课中, 在讲述长方形性质、特征、面积计算方法后, 让学生从身边寻找长方形, 利用身边现有的工具测量出其四边长度, 验证是否符合长方形特征, 并计算出面积。在课堂上, 书桌是最常见的长方形, 学生发现这一长方形后, 就可以测量书桌的四边长度, 计算书桌面积, 这是学生理解和吸收长方形知识的过程。之后, 布置当堂作业, 让学生利用纸张、格尺等工具制作一个长方形, 通过实践操作使知识得以验证和完善, 最终真正掌握知识。
三、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有效借助、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数学问题, 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其实,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用数学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只是缺乏把这些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的能力。所以, 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生活, 了解学生生活, 从学生生活中发现与收集此类生活经验, 然后有效的利用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设计数学问题, 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 从而增强学习热情。比如, 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分水果、分糖果, 那么, 讲“平均分”一课时, 就可以借助学生的这一生活经验组织设计教学活动。
四、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就是模拟生活、再现生活, 利用一切条件创设接近生活的课堂教学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 提高对数学的亲近感;同时, 也借由生活化数学问题的抛出,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进而产生学习兴趣, 积极地投入到问题情境中去, 主动探索问题解决方式, 由被动转为主动学习, 符合新课程标准。可见,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不仅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数学知识, 也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营建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释解论文 篇5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趋势的实现
1.教学过程生活化
在小学数学中,应该对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充分重视。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可以获取相应知识,同时还可获取相关情感体验。因此,对于小学数学教育生活化而言,学习过程生活化是必要举措,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数学知识构建生动而具体的体验情境,倡导学生根据自身知识对情境进行理解,对其中的数学知识进行挖掘,促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对生活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关联性的理解。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封闭性很强,教师往往对于课本数学问题较为重视,多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这就会导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往往缺乏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应当借助教学过程的生活化,帮助学生对生活中相关数学问题加以发现并解决,使之形成主动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良好习惯。
2.教学方式生活化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方式一般都是直接灌输或强硬说教,从数学学习到数学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多的是对诸多原理、公式、结论或基本概念死记硬背,属于机械记忆与模仿学习。在这一教学方式下,学生虽然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学习,但是往往很难取得预期效果,也更容易引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厌倦情绪,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大幅度降低。数学教学不仅是要给学生教授数学知识,还要给学生创造充足的学习交流及数学活动空间,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探索,在此过程中对数学技能及数学知识进行准确把握与理解。这一教学理念为数学教学方向指明了道路,也就是要将教学方式、教学策略进行生活化建设,促进数学学习和实际生活的有机融合。
教学方式生活化建设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转变为数学问题。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将具体生活问题编成有趣而生动的数学应用题,激发学生主动挖掘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兴趣。
(2)在基本概念教学中运用实物观察手段,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3)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相关数据收集,完成学习信息的.积累工作。
(4)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帮助学生对数量关系进行准确理解。
3.教学内容生活化
加强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使课程内容更为生活化,有助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认同感的提升,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产生和维持。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以实际生活为根源,不断对生活中趣味性数学现象加以捕获,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使教学内容摆脱传统的枯燥性及抽象性,转变成小学生更易接受、可以直接听到与接触的内容,促使小学生可以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在实际运用中,教师可以利用导入式教学方法,将小学生引入到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结束语
小学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伪生活化;生活化;问题;对策
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实践的必然要求,通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氛围,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但是,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伪生活化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一问题不仅出现在小学数学课堂,对于其他学段、其他课程的教学,伪生活化问题也比较常见,如果对其发展听之任之,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迫切需要相应的对策,以解决伪生活化的问题,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1 小学数学教学“伪生活化”问题
1.1 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
在生活化教学策略下,教师应该将课本知识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这对于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应用,在实践中,往往存在对生活化策略理解不到位,教学案例选择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况。具体表现为:
(1)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事例进行照搬照抄,忽略了儿童的客观生活实际;
(2)超出小学生的认知范围。
以人教版为例,关于具体表现(1)的案例,三年级下册教材《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有这样的一个例题:豆腐店有10袋黄豆,50kg/袋,每1kg黄豆可以生产4kg豆腐,则豆腐店里的黄豆一共可以做多少豆腐?这一问题虽然来源于生活实际,但是,这对于广大城市儿童而言,根本没有见过豆腐店,这一事例十分抽象,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关于具体表现(2)的案例,六年级教师为了有效巩固《百分数》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巩固练习:小明的爸爸为小明存了10万元教育基金,存入银行储蓄存款,以3年为期,年利率为5.40%,到期后一并去除,忽略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则小明3年后能取出多少钱?这一问题属于成人化的案例,完全超出了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对于生活化教学的效果也十分不利。
1.2 生活化案例使用过量
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迫于生活化教学的普及,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将课堂知识的教学变为生活案例的罗列,对于数学教学的正常进行造成了不小的干扰。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中,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并学会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但是,让生活案例“喧宾夺主”,数学课堂也就偏离了原来的教育目标。
比如,小学四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度引用生活实例:首先对当地2015年1月到12月的气温数据进行汇总,以柱状图的形式展现,并在此基础上对折线图的画法进行了演示,随后让学生自己画出这一统计图,在练习完成以后,让学生以其他城市气温年变化最为案例,进行绘制,并将当地冰箱销售年变化、国庆长假七天旅游景点的人流量折线图进行了绘制,并由教师修正,这样一节课下来,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费在了绘制折线统计图方面,而忽略了知识的巩固。
1.3 课堂教学过程方面的问题
在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往往会选择教学情境设定为逛公园或者去郊游等,虽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尤其是教师的承诺并不能得到兑现时,学生的失落感油然而生,不利于学生的课堂学习。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的设问不合理,也是伪生活化问题的重要表现。
2 小学数学教学“伪生活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2.1 科学使用生活化素材
为了有效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首先应该注意对生活化素材的合理使用。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现代教材都引入了大量的生活化案例,供教师教学使用。这有效促进了生活化教学的发展,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可以对教材照搬照抄。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应该将课堂教学与教学环境、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对教材中的素材进行自我加工和改造,密切联系生活,提升学生的兴趣。为此,教师在应用生活化教学案例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实际的生活经验和教学要求,恰当使用生活素材,让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2.2 合理创设生活化情境
在生活化教学策略下,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以致用”展开。一方面,让学生在自己所熟知的生活化场景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要学会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这一目标创设教学情境。与此同时,课堂情境设置要深入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现对学生生活经验的素材挖掘,并以学生为主体,以他们能够理解的角度进行情境的开展,保证课堂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不同课堂情境的设置,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生活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 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教学手段和策略也不断完善,逐渐适应了现代素质教育的全新教育理念。生活化策略的实施,有效改善了课堂教学氛围,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在其应用过程中,“伪生活化”问题十分普遍,需要予以有效的治理措施进行改善,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对此所有帮助。
参考文献
[1]鲁静.小学数学教学“伪生活化”及其应对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2]刘伟.“生活化”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刍议[J].科教导刊(下旬),2015(09):128-129.
[3]曾春莲.刍议小学数学教学的“伪生活化”及对策[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18):82.
小学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篇7
一、“生活化”情境设置的意义与目前存在的不足
1、“生活化”情境的意义在于学以致用
教师设置“生活化”情境的出发点是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 逐步感受和提炼抽象的数学思维, 但这并不是设置情景的唯一目标。学生如果只能解决教师所提出的生活问题, 而无法将习得的思维用在类似问题的解决中, 那么这一情景的设置无疑是失败的。“生活化”情境的重要意义不在于学生易于接受, 而在于展开学生丰富的联想, 主动寻找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现象可以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数学思维解决, 学以致用才是这一情景设置的终极目标。正如张文、高玉柏老师所说:“教师通过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 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 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 陶冶情操, 获得有活力的学科知识、技能、方法, 并能学以致用。”[1]
2、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与“学以致用”目标相背离造成的, 其表现则是“形式主义惰性”。部分教师对“生活化”情境理解不深, 使得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变成了简单的线性联系, 似乎只是讲个故事活跃课堂气氛, 却没有对生活实际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 忽略了数学素养的培养, 而这恰恰是数学教学的关键。“数学课堂中数学性与生活化应该是一种数学性提炼、生活化递升的关系。”[2]
就当前来看, “生活化”情境中的“趣味性”和“可接受性”已经成为共识, 并能在教师课堂教学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但“层次性”和“开放性”目标却仍让人难以满意。根据一项调查, 有70.89%的学生喜欢老师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但又不是很难的问题情境[3], 这说明学生对“层次性”目标是有自觉要求的。教师在设置情境时, 应该主动考虑到学生的这一需求, 由浅入深, 从简到繁, 问题既不能太简单, 让学生丧失探索的乐趣, 又不能太复杂, 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在“生活化”情境设置中, 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情境的设置不仅要符合逻辑, 还要符合生活实际。
二、正确处理“生活化”与“理论化”的关系
数学是一种理论化的知识, 背后是抽象的逻辑和巧妙的归纳, 数学也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问, 目的是问题的解决和实际的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理论化”和“生活化”的关系, 既不能被理论化的要求束缚, 也不能被生活化的追求绑架。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但理论化才是数学教学的灵魂。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能带领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 归纳提炼, 形成一种数学思维, 再回归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这种数学思维至少包含两点: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和用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前者重在培养学生超越一般经验的方法, 后者重在熟练应用特定的一部分知识。理论化要求学生能以理论的眼光看待问题, 以理论的态度面对问题, 以理论的方法解决问题。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 抽象能力和理论思维都至关重要, 这都需要小学数学的点滴培养。与此同时, 也不能忽视生活化的纽带作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表现为好奇、好动, 喜欢形象、直观, 抽象、推理能力差, 注意力不持久等, 因此教师要还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 运用个人的认知能力, 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图形性质, 并且尝试用来解决问题、积累经验, 而不是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 记住现成的数学知识并拿来套用。
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避免了教师的“满堂灌”, 更重要的是防止教学活动中“生活化”情景的泛滥, 进而忽视掉数学的学科性。
三、“生活化”情境设置的策略
1、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以问题为导向的情景教学法的潜力还没有被充分挖掘,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若善加利用, 就可以产生很好的传播和吸收效果。
比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导入中, 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内容:你们知道我们人身体上许多有趣的比例吗?将拳头翻滚一周, 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 脚底长与身高长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例有很多用处, 到商店买袜子, 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 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合适;如果你是一个侦探, 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 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番话一下就激起了学生的热情, 他们开始关注自己身体和周遭环境中的比, 那堂课的效果出人意料的好。
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 目前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已经非常注重“趣味性”和“可接受性”了, 但是在“层次性”和“开放性”上还存在不足。“层次性”要求创设“梯度”问题情境, 把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小问题或是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分成几个小阶段, 这就要求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感, 要根据具体的知识内容、教学目标, 适应小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 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开放性”是指解决方案多, 答案不唯一的多元化问题, 这些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究性, 表现的方式也要多样化, 才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
2、教材生活化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 “生活化”情景的构建必须借助教材的辅助。但我国的小学数学课本却存在“伪生活化”的问题, [4]脱离儿童生活世界, 也与生活常识相冲突。因此,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所谓创造性, 是指教师突破原有教材的藩篱, 主动创设新时代小学生常见、乐见的“生活化”情景, 积极思考新时期小学生认知环境的变化, 在创新性和时代性上做出改良。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情景构建问题是“教育回归生活”的直接表现。但在具体操作层面, 仍然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其意义在于学以致用, 目前存在的问题都是因为忽视了这一点;二是要正确处理“生活化”与“理论化”的关系;三是在问题情境和教材应用中做到“生活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问题情境,教材
参考文献
[1]张文、高玉柏:《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10月
[2]王红:《谈数学回归生活的误区》, 《科技信息》2008年第20期
[3]季胜男:《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 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5年
小学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篇8
一、探究情境应“简约”点, 效益再提升些
当前的数学课堂流行的模式为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 再提问:“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还能提什么问题?”……这样浪费了学生学习有限的时间, 而且始终进不了正题, 造成了学生的思维不着边际。其实, 这是教师把“生活情境”的引入强化了, 弱化了学生“建模”的过程, 致使学生的思维脱节, 直接从“生活情境”进入了“应用解模”, 表面上气氛活跃, 学生讨论得热热闹闹, 事实上学生收益甚微。因此, 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简明、生动且数量关系突出的生活情境, 切忌过滥、过大。
(一) 再现生活场景, 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走进生活”问题, 不言而喻与生活是息息相通的。在教学时, 我们应当依据教学内容和预定目标, 给学生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 并让他们模拟生活的场景, 体验数量关系, 寻求解法。如教“小数乘除法”中盈利问题时, 我让学生进行演练、感悟。教师当批发商, 部分学生当零售商, 其他学生当顾客。铅笔每盒20支批发价12元, 零售每支1元。全部卖出后, 让学生先计算盈利情况, 再清点进行验证。这样的再现, 让学生亲历了销售中的数学问题并掌握了其数量关系:盈利=零售总价—进货总价。接着, 再用其他物品进行模拟,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 使全体学生都能通过再现生活场景, 扎实掌握知识, 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二) 设计体验活动, 感悟数学内涵
教师必须给学生留足时间, 让他们操作、观察、体验问题, 并指点他们感悟知识的内涵。如教学“行程”问题时, 我给同桌的学生各发一个标有速度的玩具汽车, 让他们当司机开车感知“同时、相对、相反、相遇”以及“相遇时, 两车的行程与两地间的路程的关系”。在学生理解了这些术语后继续开车体验: (1) 同时两地相对开。 (2) 同时同地相反开。 (3) 同时同地同向开。要求他们在操作时留心观察速度、时间、路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 不但真正理解了“行程”问题中的各种概念和数量关系, 而且切实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 变换问题,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培养其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只有服务于生活, 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学生只有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题, 其数学素养才能得以发展和提升。因此, 我们要善于变换问题, 努力将问题与生活贴近,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例:“明明有14条红金鱼, 8条花金鱼。送给冬冬10条, 还有多少条?”若教师循规蹈矩,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不可能得到发展, 为此我把题目做了修改:“如果你有14条红金鱼, 8条花金鱼。你的朋友小军跟你要10条, 你准备怎样送呢?你自己还剩下几条呢?”让学生尝试用算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生1:我先送他8条花金鱼, 再给2条红金鱼, 这样我还剩12条红金鱼。14+8-2-8=12 (条) ;生2:从两种金鱼中各取出5条送给他, 自己还剩12条。14+8-5-5=12 (条) 。……这样就被设计成了富有情谊的“馈赠”情境, 使原本枯燥的问题, 变得鲜活、生动, 且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平台。
二、个性化学习应“加强”一些, 给学生的自信再增添些
在“走进生活”问题的教学中, 许多老师没有顾及学生基础如何, 都是统一标准、统一步调、限定模式来要求学生, 把知识教得很完整、严密, 学生成了模板刻出的“标准产品”, 扼杀了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 对此, 个人的纠正办法如下。
(一) 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让学生创造精彩
在教学中, 我常对呆板、保守的“走进生活”问题做些“整容”, 变“封闭”为“开放”, 激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倡导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 促进他们求异思维的发展, 让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个性得以张扬。如题目:“小玲看一本290页的小说。前4天每天看20页, 以后每天看30页, 再用几天可以看完?”这样的题目, 学生已经驾轻就熟了, 开发不了学生的思维。于是我变换了问题:“能在6天内看完吗?”也可把某个已知的条件作为问题来验证, 发现假设的问题与条件间的矛盾, 从而得出结论。这样既促进学生思维多向性的发展, 也渗透了“反证法”的数学思想。
(二) 设计题组训练, 促进学生知识网的构建
在教学中, 教师应研读教材的内涵、领会编排的意图, 并结合走进生活问题, 对教材里习题作适当调整、组合、补充, 设计具有相似性、对比性、变化性、拓展性题组, 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去感知题组内在的规律性, 探究发现题组内蕴含的知识和方法, 帮助他们建构和完善知识网络。例如, 为了沟通工程、行程、分数等问题间的联系, 加强它们的同化, 可设计如下题组进行练习:
1. 从甲地到乙地, 客车需5小时, 货车需6小时, 现在两车分别从两地同时相向而行, 几小时相遇?
2. 一项工程, 甲队独做5天完成, 乙队独做6天完成。现由甲队先做2天后, 余下的工程由乙做, 需几天?
3. 小华有一笔零钱, 可以买5千克香蕉或买6千克苹果, 现在他买了2千克香蕉, 剩下的钱还可买几千克苹果?
小学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篇9
小学教学微课有诸多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但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趣味性的改编,围绕生活的主题进行趣味教学,是诸多方法中最为有效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小学微课含义
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简称为微课程,即我们所提到的微课。微课是以微型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在多媒体和网络的微型教学基础上,对某个学科进行一些重点难点或者其他知识点所作出的视频讲解和情境再现方式。比如,展示的课件,有关某个教学片段的视频、教师的讨论等都是微课的内容。微课是评估教师专业教学技能、教学素质的方式之一,因为一般情况下,微课的完成是15分钟内,时间较短,这就需要教师准确把控教学知识点的重点及难点。由于微课时间较短,知识点的重难点较为突出,加之学生的听课注意力较为集中,可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
二、概说小学数学微课生活化趣味教学
教学中,有很多的教学模式,其中有一种教学模式紧密结合生活,教学中结合生活,体现生活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模式就是生活化趣味教学。我们说的小学数学微课生活化趣味教学就是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在教数学时,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背景和已具备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实现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完美结合。数学源于生活,教师在进行数学授课时,在课堂中提出与生活相关的经验和问题,并引导学生共同进行探讨,最终解决问题,这样可达到数学可回归生活的效果。在小学数学微课生活化教学中,要求教学过程不仅要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还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以便调动学生汲取知识的积极性,因此,小学数学微课生活化趣味教学有很高的要求。在数学微课授课中的15分钟内,若要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数学知识进行掌握,需营造一个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即创设与学生的心理年龄相符合的教学情境,采取生活化的形式,让学生对知识点积极探究。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科学,而且人性化。
三、如何进行小学数学微课生活化趣味教学
1. 教学内容生活化
数学都是些枯燥的数字,使学生对其学习的兴趣不高。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数学又无处不在,因此,微课数学教学的难点重点就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应从实际生活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个生动、鲜活的生活情境,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以此快速解决问题。比如,在对“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时,我结合生活化的问题引入,即参加游园活动时碰到小朋友的各种计算问题,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进位加法的知识,对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引导,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理解并对其进行探索。为了让学生对现实中的数学有个客观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重要性,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经验,我组织学生进行“买文具”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特别积极参与其中,思维特别活跃。这样的教学模式,使数学回归到生活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2. 生活经验数学化
在实际生活中,小学生已体验了很多关于数学方面的知识,微课中对数学的学习就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比如,在对面积单位进行学习后,可以从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某个感兴趣的物品先进行大概估算,再用适合的测量工具测量,看看测量结果更加接近哪位同学的估算。在微课教学中,我一直鼓励小学生到生活活动中去学习、实践等。比如,我在对长方形进行教学时,我不仅在PPT中展示视频,适当的时候我会带学生去操场,让学生观察操场的某个长方形花坛,学生可直接动眼观察,并让学生实际对其进行测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计算出周长及面积。这样,在整个教学中,以生活中的常见物为基准,营造了学生轻松愉快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数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就对数学知识有了了解和掌握,而且还会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 对学生进行数学生活化意识培养
数学教学过程,并不是将抽象的课本知识很直白地对学生进行讲解,而是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微课教学活动中,在课前我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去“找”数学,比如,买东西、玩等方面,从数学的角度让学生去观察生活,逐渐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比如,“周末,我和妈妈爸爸一起去购买小乌龟,卖小龟的叔叔说一对乌龟需要10元,我们跟叔叔说便宜些,最终是8元买了一对小乌龟,便宜了2元,即:10-8=2。”生活中,学生就感受到了数学算数。又如,学校进行运动会50米接力时,我作为拉拉队对小伙伴们进行加油,到终点的那刻起,我会对慢些的小伙伴说加油鼓励他们,在学校生活中也可以对数学进行领悟。生活中很多方面都存在数学,我在微课教学中将这些内容编入视频,加深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印象。当然,对学生数学生活化意识的培养,不仅能让学生对数学题进行了解,而且还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篇10
一、为何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早在几千年前,人们还不知道地球是圆的,直到有一天有人问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的之后,人们才开始去研究地球的形状,最后得出来了地球是圆的这个真理。可见,有问题才有挑战,有挑战才会有动力,有动力才会去学习,有了学习才会有创新。问题是人类在文明史上进步的前提,因此,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犹为重要。对于一位学生来说,问题的存在会迫使他们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启动他们的思维,再者,正因为有问题的存在,学生们才会想要去创新、去突破、去寻求越来越好的解决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们的问题意识,也有助于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这一点无论在生中还是学习上,都对他们极有好处。
二、学生们缺乏问题意识的表征
学生们不敢问,不想问是造成学生们问题缺乏的关键。不敢问是因为小孩子们在大人面前都会有畏惧心理,在老师面前则更加明显,总觉得问老师问题会遭来老师的批评,被其他同学嘲笑等等,不想问则是一部分从小学习成绩就不够理想,在学习方面没有一点兴趣,根本就懒得去问老师一些自己不懂不理解的问题,只是任之由之。诸如此类问题,导致学生们最终问题意识的匮乏,甚至再无问题意识。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鼓励学生发问
针对不敢问的学生们,老师们则可以采取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们感受到其实老师也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严厉。这样,让学生们可以放下自己的心理包袱,主动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在学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而其他学生又不赞同之时,教师绝不可以一带而过,而应该耐心地解释给其他学生听,再对发问者给予一定的肯定及鼓励,让其有所成就感,则有利于其问题意识的培养,倘若学生说的错误了,也不应该委婉地告诉他错在哪里,而不应该敷衍了事。例如,我曾经在给同学们讲解过这样一道应用题:小明的妈妈开了一家文具店,文具盒是10 元一个,钢笔是5 元一只,如果老师要给8 位学生每人买一个文具盒和一只钢笔作为礼物,那么那位老师需要花费多少钱?大部分的学生是(10+ 5)×8 这样来算的,但是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为什么不把括号拆开呢?拆开来简便多了,口算都可以算出来啊。”刚说完,其余的学生纷纷表示不赞同,毕竟那是他们不曾学过的乘法简便运算,觉得他这样算是不符合运算的优先级了,这时候,我挥手示意安静下来,微笑着说“:那位同学说的很对,只是他所用的方法是我们日后才会学到的,他能想到这个,说明他在课前已经做好了预习工作,上课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所以我们应该表达他,以后也要多像这位同学学习,多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样才能有所进步。”针对不想问的学生,老师们则可以在课后多对他们进行引导,弄明白他们不想问问题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指导。
(二)引导学生发问
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如果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设定一些贴近生活的情景,那么更加能够引导学生们去发现问题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例如,我一次在见解种树问题的时候,就是这样讲的:同学们,你们早上会去跑步吗?学生们七嘴八舌,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我又接着问,那会去跑步的同学是否仔细观察过路边的树呢?学生们摇了摇头,我微笑着说“:其实树与树之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哦,而且你们能不能告诉老师,一条十米的路边如果每隔2 米种一棵树,又能种多少棵呢?”学生们立即拿出笔纸,写写算算“,老师是5棵吧。”一个同学迅速地算了出来,我微笑了一下,最后,大部分的人都算出来是5 棵的时候,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可不可能是6 棵呢?”当其他的学生都对此表示不太理解的时候,我微笑着说,你们的答案和这位同学的答案都是对的,这位同学算的6 棵是因为他两端都种了树,而你们算的5 棵是因为你们有一端是没有树的,还有两端都没有树的则是4 棵,所以这题的答案其实有三个呢。这样以生活实际问题为例对学生们进行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并且学会如何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激发学生发问
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光从以上几点来做还是远远不够的,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善于利用激将法,故意犯一些小错误,激发学生们去思考,去质疑,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这个老师犯错———学生找错的过程中,学生们会逐渐建立起发问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
小学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篇11
关键词:解决问题;情境;生活化
中国分类号:G633.3
一、问题的提出
自建国以来的几十年间,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虽然经历了多次修改,但是“应用题”的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所占的比例都非常大,应用题的教学也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应用题不“应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课本中还出现诸如修建水渠、修补图书、开关水龙头、火车相遇等远离儿童生活的所谓“应用题”。其实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应用题”还是脱离了实际,老师在讲解此类题目的时候还要对部分生活中不存在或者很少存在的现象做解释。
2、解题模式单一。过去的所谓“应用题”在教学解答方面都有规定的一些解题套路,如:归总应用题、归一应用题、求单位“1”应用题等等。学生通常只需要看题目中的一些关键条件就知道如何来解决,缺乏个性化思维的体现。
3、答案唯一。过去的应用题,每一道题目无论用什么方法做,最后的结果都是唯一的,老师有的时候只要关注结果就可以了,甚至可以不去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新《数学课程标准》将原先的“应用题”更名为“解决问题”主要是让老师们不要被原有的应用题模式所束缚,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有所用,体会学习的乐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因此我们在教学解决问题的内容时可以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解决问题情境的创设非常有技巧,如何既生活化又贴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笔者想从以下三方面来探讨一下解决问题情境设置“生活化”的问题。
二、走进生活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图文情境跟适合他们。因为这些生动的画面和简单的文字叙述让他们感觉到非常亲切,仿佛自己就置身于在这个场景里。比如一年级上册教学20以内加法后,就出现了“小白兔采蘑菇”的场景,旁边出现了一句话:一共可以采多少个?这就是一道最简单的图文结合解决问题,也是完整的解决问题的一个雏形,老师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说说,图中我们知道了什么?要我们求什么呢?引导孩子有序地去說出图中看到的最有用的条件,以及需要我们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也是一种读题的能力培养。
有时候低年级的解决问题还会呈现一幅图中包含很多相关要素,需要学生自己去选择性地组合出可以解决的问题。如一幅情境图中,有三组小朋友在搭帐篷,每组3人,可以求一共多少人?一个小朋友说:“我钓了两条鱼”另一个小朋友说:“我钓的和你同样多。”由此可以求出第二个小朋友钓的条数,而且这道题目既可以用加法又可以用乘法。还有一些关于小朋友点燃篝火和帐篷外凉小毛巾的内容,组成了一幅小朋友外出郊游的场景,这里提供了许多数学信息,为数学准备了丰富的背景资料,学生可从多角度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不是深不可测的,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三、贴近生活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变的世界里,世界每日变化,老师们在设计一些解决问题的时候也要懂得与时俱进,贴近学生的生活。比如在教学六年级《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的时候,我就结合当前非常热门的淘宝购物和双十一秒杀的场景,出示了一些列有关百分数的内容,并从淘宝网上截取截图,让学生帮老师挑选含绒量更高的羊绒衫,关注服装吊牌上棉含量等等知识。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课堂的气氛也很活跃。再比如:出示游戏下载时的百分数滚动条,手机电池显示剩余用电量的百分数情境等等,这些都是现代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实例。
再比如:教学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后,结合母亲节,我让孩子们设计一下给妈妈送一个怎样设计盒子的包装既好看又省纸?同学们回家纷纷设计起来,周一的时候还把包装盒做好了带到学校来。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感到原来数学有趣、有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还原生活
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问题不是只有一种答案,往往是可以有多种结果或者多种解决的方法,还原生活一个真实的结果,也是老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师要有意识地使学生养成日常生活“数学化”的习惯。首先,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动的现实中去。如:在认识人民币后,我校组织学生进行“爱心义卖”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用真实的钱购买了真实的物品,他们学会了同样付10元可以10张一元;2张五元或2张二圆元和1张一元等等不同方式,还知道付了10元买8元的东西,服务员会找还2元,其实这里用到了减法。
又如:教学圆的周长后可以组织学生找一个圆形的花园,问问学生可以如何测量这个圆形花园的周长,学生可以纷纷讨论出这些结果:1、找到半径用公式计算;2、骑车算车轮滚过几圈;3、走路测步长,算走过了几步;4、数地上瓷砖块数等方法,这样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又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总之,通过情境的创设,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及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作为教师在创设解决问题情境的时候更加应该注意然情境走进生活、贴近生活、还原生活。
参考文献:
[1]邵陆芹.《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例谈[J].新课程学习(上).2011(06)
[2]刘直祥.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2(03)
[3]龚雪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0(29)
[4]庞官生.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1(25)
小学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篇12
一、立足生活,提炼数学
现在教学的例题不再是以往不可捉摸的、抽象、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应用题或文字题,已变成了各种形象生动、鲜活直观的生活情境:买东西、旅游、做游戏、找规律等事例,把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作为活教材。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又不等同于生活,它是对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提炼。当我们把日常生活的内容以多种形式呈现给学生时,要敏锐地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把生活情景转化为数学情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就是生活知识数学化。
1. 贴近生活,让数学变得感性起来。
在原来的数学教学中,学生眼中的数字是枯燥的呆板的,课堂是机械的、模式化的,数学老师是理性的,不近人情的。随着课改的推进,教师的育人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教师要让学生感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教师要活用教材,在教材中发掘生活内容,在形式上接近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是生动有趣的。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时,如果让学生整节课计算,学生一定会感到厌烦,就会出现练得越多错得越多的现象。而如果挖掘一些生活实际,如“帮老师计算一下一天的生活费”“班里最高的同学与最矮的同学相差多少”等问题,学生就会越算越有趣,从而使枯燥的机械的计算变得生动起来。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生认识百分数时,先和学生热烈地谈起篮球比赛、姚明,学生对此话题很感兴趣,老师在讲述“据统计,姚明在NBA的比赛中的罚球命中率一向很高,前两个赛季的罚球命中率高达81%,但上一赛季下降到了78.3%”时,适时提问:“什么是罚球命中率?”学生都迫切地想知道这两个百分数所表示的含义。
在让学生认识一升有多少时,我让学生利用量杯量出了1升的水,并用眼睛看看,用手掂掂1升水有多重。然后引导学生将1升水倒入不同的容器内,每个小组互相协作。有的小组发现1升水倒入我们盛汤的盆子,刚好倒满;有的倒入脸盆,只装了一个盆底;用我们喝水的杯子装,1升水倒了四杯……通过实验,学生不仅有了发现,而且总结出:“容器的大小不一样,1升水倒入不同的容器中水面的高度也不一样。”“升”虽然是学生中常见的容量单位,但学生却是只知其名,不知其义,尤其是1升是多少对学生来说更是相当抽象的。量杯只能帮助学生正确地量出1升的水,但量杯离学生的生活是比较远的,学生只偶尔在科学课上见到或用到。因此,贴近学生的生活,选择适合的学具是很重要的。这里我把十分抽象的“1升”的概念,通过学生熟悉的容器物化出来,使学生的体验、感受更形象具体。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生活,选用学生生活中的学具,不仅能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寓于其中,而且能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 循循善诱,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果学生能够深入生活,注意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一定会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认识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注重引导他们去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例如一位老师在上“圆的认识”时,把学生的自行车带进了课堂,让学生找一找自行车上的圆,学生很快就发现车轮是圆的,还有几处也是圆的。老师问:“其它车子的轮子也是圆的吗?”学生异口同声说:“是的。”老师又问:“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呢?”这一问,学生愣住了,他们这才感觉到,为什么平常从来没想到这个问题呢?学生的积极性就这样被激发出来了。这样的引导,让学生真正发现了生活中的数学,领悟到了数学的奥秘,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改组生活教材,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还要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用于生活实际。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树立将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的意识。
1. 培养应用意识,做到学以致用。
尽管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发感受体验到的“数学对于生活的意义”则是朦胧而又肤浅的,甚至是无意识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加工,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社会的联系,并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功,在成功中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如学习了“圆的认识”后,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将学生排成一横排,距队伍3米处放一个泥娃,让大家套圈。学生都嚷着叫不公平,说应站成一个圆圈才公平。学生从中更好地体会了“同一圆的半径都相等”。
2. 提供生活信息,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内在的矛盾冲突。为此,我们要花大力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善于提出一些既让学生感到熟悉,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将学生置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各种矛盾,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里趋向,产生自主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利息”中,一方面多数学生对这个与生活相关的知识接触得很少,另一方面银行利率的变化较快,所以课本例题的信息已陈旧,学生对利息知识也了解不多。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对银行的利率、计息方法进行调查,掌握现有实用的信息,再改编重组例题,让学生运用新的利率与计息方法来计算利息。通过对新的利率与利息税的认识,学生能了解国家相关的政策,增长数学知识,更能锻炼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问题的生活化】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学习的生活化08-14
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12-17
生活中的小学数学09-19
小学数学生活中的实例09-30
小学生活中的数学日记10-14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情境创设研究》结题报告08-17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07-27
新课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论文08-21
小学数学生活化研究05-09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