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生活化等(精选11篇)
小学数学学习生活化等 篇1
既然要求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生活情景融入课堂中,那么老师该如何进行教学才更有效果,才更能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呢?本论文仅根据教学中的一点经验做以下探讨,希望能对老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教师教学的语言要生活化
既然教学要实现生活化,那么教师教学的语言也必然要实现生活化,从生活中的经验入手来调动课堂气氛,例如,老师在讲授本金和利息的问题时可以采取这样一种教学形式:“老师有一千块钱暂时用不到,又不想放在手里,那么应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学生就会说可以存到银行里,那么老师可以接着引导,在银行存了一年之后,取出来一千零五十,那么什么是本金,什么是利息呢,让学生根据实际的例子感受教学中的知识,用生活化的语言来教育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教学气氛也更加活跃,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容易些。
二、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实例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并没有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采取的是简单的黑板粉笔教学法,教学的过程缺乏趣味性,也缺乏与实际联系的依据,学生对于知识的热情不高。那么在新课改实施之后怎样才能将生活实例融入教学过程中呢,老师可以拿出实物或者是用多媒体播放的形式来教育学生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例如,老师在教授四则运算的时候,可以播放一个老奶奶买菜的视频,老奶奶拿着20块钱去买菜,一斤土豆2元,老奶奶买了2斤,一斤菜花1.5元,老奶奶买了3斤,那么老奶奶究竟该付给店主多少钱,店主应该找回老奶奶多少钱;老师在教授千克的概念的时候,可以拿出一个1千克的铁块和1千克的木块,然后问学生哪个比较重,然后再去告诉学生为什么一样重,因为他们都是1千克的,只不过是大小有所不同罢了。
三、在生活中挖掘学生的数学知识
究竟什么是在生活中挖掘学生的数学知识呢?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都是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从来没有主动去把所学到的内容与现实进行对照,缺乏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个时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找到生活中运用数学的例子。例如,老师在教授图形的认识时,传统的方式都是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模型告诉学生这是什么形状,而现在的教学模式可以改变为老师拿着模型告诉学生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什么是圆形,让学生再在教室里找到对应的事物,比如,讲长方形的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课桌、窗户,这些都是长方形,讲圆形的时候,可以联想到篮球、足球,这些都是圆形的……以此类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去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与趣味性,那么教学效果也会好很多。
四、教学教材生活化,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教学大部分的依据就是教材,教材与实际相联系也是教学生活化的一种体现,只有教材越来越贴近生活,学生学到的知识才能运用到生活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老师在讲解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的时候,教材中会体现出周围的事物哪个大概是用什么单位运算的,这样,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拿着尺子去测量,一张桌子有多长,教室的长度是多少,让学生自己去说哪种长度用什么单位表示更合适一些。再如,教材在编写加减法的时候,可以列举一些实际中会遇到的例子,例如,小明有10个苹果,给了小红3个,给了小丽1个,那么小明还剩几个苹果,这样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材的编写也不再是一堆空洞的理论,学生学习的热情也会更加高涨。
总之,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要贴近生活且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更多强调学生去探索学习规律,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生活化能够使学生真正意义上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从而好好学习数学,将数学运用到实际中。生活处处是数学,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也是生活的基础,所以,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有效地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保证教学的质量呢?这就需要数学老师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慢慢探索与研究,相信我们的小学数学教育会越来越贴近生活。
参考文献
[1]郑云.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J].《东方文化周刊,2014.
[2]罗琼.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
小学数学学习生活化等 篇2
简
报
******小学 2017年6月23日
***小学开展学习“三会一课”等相关文件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规定,大力学习“三会一课”等相关文件,我校于2017年6月23日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文件内容,坚决制止不正之风,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学生的启蒙人、开拓者。全校教师运用此次机会学习相关文件内容,坚决抵制教师收礼、有偿补课等严重损害教师整体形象的事件。
小学数学题命题也要“合法”等 篇3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165千米,已经行驶了12小时,离乙地还有380千米。问: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千米?”这样一道数学题,你的答案是?“此车超速并疲劳驾驶,违反交通法规。”这是小学4年级学生“阿仔”(化名)给出的答案。(10月19日《广州日报》)
【点评】也许纠结于一道小学数学题是否合理合法有点小题大作,但其折射出教育脱离现实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汽车每小时行驶165千米”“已经行驶了12小时”肯定是严重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可是这样明显的错误却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试卷之上,等于在无形中向学生灌输了超速行驶不违法的意识。教育本来就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小学的命题脱离了现实“不合法”,那么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减少学生出错不能用罚款手段
学生做错一道题,就要交5元“罚款”。近日,珠海某学校一位物理老师订出的“新规矩”让学生和家长感到吃惊,有家长质疑这种惩罚方式不恰当。被投诉后,该校的一名负责人表示,当事老师在教学方面一直十分优秀,这次以这种方式惩罚学生,虽然出发点是让学生记住错题,但做法错误。对此,校方已经勒令该老师向学生全数退还罚款,并会对该老师做出相应处理。(10月18日《珠江晚报》)
【点评】该老师的初衷是为了降低学生的出错率,但轻易使用“罚”的手段,不但流于简单粗暴,而且起到的作用也是有限的。这种与金钱挂钩的“罚”,还有可能产生更多负面的“引导”,比如是否会给学生一种“交得起罚款便可以做错题”的暗示?减少学生的错误应该选择恰当的方式,多讲解、多辅导,师教生、生教生等,都比这种简单的“罚款”手段效果要好得多。
“去掉几道杠”是有益的尝试
去年5月,一名从两三岁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开始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的武汉市少先队总队长,因佩戴“五道杠”而引发了网民与媒体的争论。最近,武昌实验小学又出新举措,昔日少先队小队委员、中队委员、大队委员袖标上的标志一道杠、两道杠、三道杠,悄然被一个印有校旗标志的“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少先队志愿者”徽章所替代,也就是说,以后无论“官至何级”,该校的少先队小干部佩戴的标志都没有级别之分。此举引发了不小的争议。(10月26日《新民晚报》)
【点评】从制度上来看,此举与现行的少先队组织规定发生了冲突。但从目的上来看,此举具有积极的意义,它淡化了学生的“官本位”思想,强调爱心与责任感,能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与服务意识,这样的“创意”未尝不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学霸”引发争议
源于对应试教育的不满
最近,一份清华大学学生马冬晗“密密麻麻”的作息时间表和她多门功课超过95分的成绩单在网上广为流传,她也因此被网友冠以“学霸”称号。这份“作息时间表”显示,马冬晗早上6点起床,锻炼,早饭;中午11点25分至13点20分吃午饭,打印课件……20点55分至22点30分做习题,复习物理;22点30分至23点听CNN英语。面对网上的质疑与争议,马冬晗的妹妹马冬昕(与其姐一样被称为“学霸”)回应称:“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希望外界对她们的议论能尽快平息,让她们姐妹恢复平静的学习、科研。(11月19日《北京晚报》)
【点评】首先要承认,认真学习的行为和态度应该受到尊重和鼓励,比起大学中那些“混日子”的学生,马氏姐妹不啻为学习的榜样。此事引发争论的另一原因,恐怕还在于大家对应试教育的不满。在应试教育的弊端日益凸显的当下,这种有“应试嫌疑”的学习方式受到质疑不足为怪。那份“密密麻麻”的作息时间表,难道不是受应试之苦学生的真实写照?
毕业生求职不妨把心态放低一些
10月11日,优酷网拍客上传视频《研究生毕业回家种地老父气绝服毒》,众多网站论坛纷纷转发,很多网友在评论中感叹“知识难改变命运”。据媒体调查,这个视频的主人公是河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苗卫芳,苗父经抢救已脱离生命危险。41岁的苗卫芳,曾因考研成功而成为保定阜平柳树沟村的骄傲,如今却成为村民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
小学数学学习生活化等 篇4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学习评价的意义解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 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由此可见, 数学评价的过程是客观的、多样化的综合性的评价过程。因此, 在教学中, 既要评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又要评价学生从生活中收集、分析、处理和汲取信息的能力, 思维特点, 解题策略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还要评价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意志、情感, 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自主创新能力。
由数学学科性质决定, 来源于生活化的实践, 更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更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 让学生在学习与评价的多次反馈中激起对学习的向往、知识的追求。这是因为, 学生是生活在现实世界的背景之中的, 在与现实生活的接触中会产生许许多多的问题, 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课程评价只有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 在真实、情境性的生活实践中, 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能力, 才能使数学教学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才能赋予数学教学以生活意义和生命意义, 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 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因此, 在小学生数学学习评价上教师应坚持“立足生活学习过程, 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原则, 建立起多元、开放、激励性的发展评价策略, 构建生活化评价体系, 提升学生的数学课堂生活质量。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学习评价的建构策略
数学学习生活化的评价, 强调的是数学课堂生活以外的“真实生活”, 把“现实世界”中的生活现实问题作为构建评价的基础, 强调数学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运用的重要性, 强调把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能力作为检验学习效果的标准。因此, 实施数学生活化学习评价, 可从以下方面来操作:
1. 构建生活化评价内容,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评价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既是改变学习方式的要求,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因此, 教师要为学生构建开放的、生活化的学习环境, 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生活实践、学习机会, 在实际生活的氛围中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 在三年级《估算》的教学后, 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道题目:学校组织三年级师生看电影, 教师15人, 学生220人。门票有两种价格, 第一种:成人票价每人6元, 学生票价每人3元;第二种:团体票30人以上 (包括30人) 每人4元。按照这种价格, 怎样购票最省钱?让学生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学生设计完后进行比较选优, 最后选出一种都认为最好、最省钱的方案。这样评价内容和生活相联系, 既培养了学生运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拓宽了知识面, 又从小培养了学生科学理财的意识。
2. 构建生活化评价方式, 促进学生健康持续的发展
生活化的评价不是为评价而评价, 而是需要评价时再做评价。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气质、学习能力、学习水平的差异, 做出有针对性的、艺术性、导向性的评价。强调评价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和个性发展。因此, 生活化学习评价应从学生主体出发,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发展功能, 使评价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 帮助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
如, 在学习“元、角、分”时,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红领巾贸易交流会”, 让学生用人民币进行商品的买卖活动, 在贸易活动中卖掉自己的“旧货”, 买进其他同学的“新”货。这样, 就把“元、角、分”这部分知识的评价有效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之中。将评价与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 与课程和学生的发展保持一致, 提高了评价的效度。
3. 评价主体生活化, 多主体共同参与, 交互作用评价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 篇5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愿意参与
好奇是小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数学中应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景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某种事物的迫切愿望和好奇心理。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时,我先画了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它的周长呢?你有什么办法呢?这时,学生的好奇心理比较强,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把它每一条边量起来,再相加;有的说只需要量长和宽就可以了。最后教师再和学生一起量、计算,学生通过操作、计算得出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这样的教学,学生很容易地掌握长方形周长公式,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二、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造始于问题”,社会离不开创造。创设一个可以让每个孩子大胆质疑、自由思考的活动空间,增强孩子们的问题意识,培养并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一种怀疑精神,一种探索意识,它是创新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我在教学时间单位时、分、秒时,就拿本校的时间表要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的问题还真多:1.上午第一节课几时上课?2.课间操用了多长时间?3.2:45同学们在干什么?4.今天数学课比活动课长几分钟?……没想到学生的问题真多。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从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具备积极合作的精神和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是现代社会高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合作和交流也是小学数学自主性学习提倡的有效的组织方式,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养成与人合作交流的习惯。小学数学课中讨论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合作中,学生分工明确,有记录、有计算、有操作、有汇报等,在交流中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小学数学教材中有非常多的活动课也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好素材。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鼓励学生在了解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独特见解。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新教材有非常多的动手实践题目,我们教师要加以利用。如:小明从学校到家有几条路?哪条路最近?(三年级数学题)(图略)
学生积极性非常高,各抒己见,并解释所得的结果,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实践证明,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积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多种形式、多方面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
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谢海燕
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教育心理学认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学习动机,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兴趣等形式。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一、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结合生活实际,不断地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或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看到数学的真正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向学生讲述我国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的有关故事,鼓励他们以这些科学家为榜样,努力学好数学,为建设祖国打好基础,从而不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优化环节设计,激发求知欲望
1.设计矛盾问题
矛盾是进步的动力,学习中学生感到“矛盾”“疑惑”不解时,就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探究的心理。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注重矛盾问题情境的设置,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其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例:教学“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一节内容时,教者出示问题:(1)某水果店第一次运来600个香瓜,大小各300个,大的一元1个,小的一元3个,问:可以卖多少元?(400元)(2)该水果店第二次又运来同样数量的大小香瓜,营业员突发奇想将大小香瓜“拾配卖”,一元2个,问:可以卖多少元?结果算得卖出的价格为300元。为什么如此卖法比第一次少卖100元呢?通过“矛盾问题”的设计,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
2.引导质疑提问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实践表明,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体现,质疑越多,说明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越强,参与面越广,学生的主体性也就发挥得越充分。具体做法:(1)在真正的学习疑点上质疑。如新知识的生长点、容易混淆的地方、较难理解的知识等。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得到激发,有所发展;(2)在一些有现实意义、确实能提高思维能力的习题上质疑。如与生活联系紧密、平时经常要用到的、具有开放性、有关优化组合决策方面的习题等;(3)质疑应体现奇思异想、独到见解。
3.优化练习设计
小学生具有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对某一事物集中一段时间就开始分散、不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同时,由于每个学生存在着个性与智能的差异,他们在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差别。针对此,我们应以层次性为原则,优化练习设计。具体要求:(1)切实抓好基本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2)重视变式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3)加强综合对比练习,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4)指导好思考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探索与研究,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创设时空条件,凸显学习主体
《新课程标准》强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但很多老师不敢放“权”,更不舍得放“权”,整节课只听老师讲个不停,轮到学生活动,却又极度“吝啬”。这样的教学,学生的主体性从何体现?学生又怎会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因此,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主动参与提供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体验活动,主动参与知识与规律的发现过程,从而促进数学能力的发展。
1.课堂操作
例:在“有趣的拼搭”的教学中,笔者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教具各6个,问学生哪些物体好堆,哪些物体难堆。学生踊跃地猜测。并积极投入,动手尝试。再如,教学“移多补少”应用题时,教者在引导学生掌握具体操作方式、途径的基础上,出示目标:“你能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移一移,说说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吗?”这一目标为学生提供了自由试验探索的时空,通过学生自主尝试、试验、交流、多角度的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2.课外实践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者应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调查,参加兴趣小组,搜索市场有关数据等。例:教学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一节内容后,可引导学生观察一些长方形的物体,像黑板、门、篮球场等,量出长和宽,求出它们的周长。通过这些课外实践活动,学生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存在。
小学数学生活化探究 篇6
一、小学教学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是数学学习的基础, 只有在小学数学的基础上才可以提高数学的综合能力水平。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指学习知识, 还有联系实际的能力, 即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要注重数学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将二者融合在一起, 让学生理解数学的内涵, 从而在数学学习中找到乐趣。我国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数学教学生活化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过分注重数学知识的教学, 较少联系生活实际。长此以往, 忽视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没有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没有实现数学与生活多样性的结合, 只是一味地教学固有的知识, 学生并没有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所以关注数学教学生活化, 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显得尤为重要。
二、如何加强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教学生活化”是指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按照当今的社会发展要求, 将数学原理组织成具有教育意义的一种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从中学习到重要的知识, 解决生活中的一系列数学问题, 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和联系实际的能力, 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具体在于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将数学问题和实际结合起来, 充分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 回到生活中去。小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例, 让教学生活化、形象化、具体化,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化数学知识的同时, 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1.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
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 可以通过设计生活化的数学问题进行练习, 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 强化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能一味地为了让数学生活化就把所有的知识都与实际联系起来, 忽视数学知识本身的内涵。教师要注意把握一个度, 客观合理地将数学教学和生活相联系, 从而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
2.恰当联系实际
老师可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内涵。比如练习题:动物园里运来三头大象和五只猴子, 问:大象比猴子少几只? 学生都喜欢小动物, 一定会积极认真地计算, 从而在计算中获取知识。需要注意的是, 切勿将问题创设得过于情景化, 这样学生会只关注问题情境, 从而忽视问题本身的意义。
3.加强实践
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 但是要真正地开发潜能却很难。在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兴趣培养, 导致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一般的知识学习都是在黑板上完成的, 这样的教学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 从而不能真正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个体常常被忽略, 长此以往, 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限制, 自然就缺乏学习热情。所以老师要尽量照顾到每个学生, 开发每个学生的潜力。
三、改变策略
1.适当改变策略
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呈现课本知识。现在的课堂大多是老师讲公式, 然后用公式解决问题, 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老师要加强课外实践, 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力, 放手让学生解决生活的数学问题。例如生活中常见的勾股定理, 这些都可以运用到实践中。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 适当开展课外活动。例如让学生自主做各种形状的卡片, 大家一起交流, 学生会发现自己的结论和课本是一样的, 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或者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扮演超市收银员, 模仿现实生活中的买卖。亲自实践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最有效的方法。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氛围更宽松, 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探索、交流、沟通,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让学生自己接受知识, 就必须让他有浓厚的兴趣。如果缺乏兴趣, 数学能力和数学素质就很难培养。在很多学生心里, 数学学习是枯燥乏味的, 无非是练习、计算、得出结论, 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在大家眼里, 数学课就是用符号、定式、定义解决问题。所以尤其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而不只是照着教材上的知识讲给学生听, 要删除旧的东西, 适当地加入新的内容。这样学生也会尝试改变, 学习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数学本身是一门相对枯燥的课程, 重要的是老师的引导。老师要理解学生, 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 老师要因人而异, 兼顾整体和个体, 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同时老师要加强创新, 更好地将数学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随着新课程的改革, 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成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数学是日常生活中必需的, 也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 相对学习书上的固有公式, 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和社会中显得更加重要。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数学来源于生活, 除了考虑知识本身的要求外, 还要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入手, 让学生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是数学学习的源泉, 老师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加强对学生潜能的开发, 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的印迹, 让学生充分地掌握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 2012.
[2]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012.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篇7
一、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1. 把握教材中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教学内容
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 有许多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数学内容。教师在组织教材的过程中, 要紧密把握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的结合点, 巧设数学情境, 引导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如在“平均分”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平均分的生活情境: 八月十五月儿圆, 一家4 口吃月饼, 每人吃得一样多, 应该怎么分? 由此引出平均分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在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将数学生活化, 将生活数学化。
2. 创设生活化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创设生活化情境, 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激发求知欲望。教师要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探究。如在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中, 这节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是六年级下册教学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创设生活化情境, 才能让学生将比例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和掌握比例的意义。教师首先可以通过示范图的展示, 引导学生在示范图的层层深入的展示中感知比例的特点以及基本性质, 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以及参与热情。
二、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小学数学, 可以更好地将小学数学生活化
1. 多媒体课件作为学生生活以及数学知识的结合点, 可以更好地将小学数学生活化
小学数学课本中,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数学教材中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部分, 引导学生和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进行生活化数学再创造。教师要让学生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感受“生活化”, 让学生自然而然接受创新性思维的训练。如在北师大数学“加与减”中“捐书活动”的教学中, 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在本课中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在这个基础上, 教师结合本学校的捐书情况展示多媒体课件, 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男生和女生一共捐多少本书”“三年级、四年级一共捐多少本书”这样的问题, 学生在这种情境下进行学习, 参与的积极性会更高。
2. 多媒体可以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更好地展示给学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每一堂课都有自己的教学重点以及教学难点。在课堂上, 如果单凭教师的口授很难让学生了解到每一堂课的教学重点以及教学难点。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根据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逐步把握教学的重点, 突破教学的难点。如在“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小数, 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下生活中的小数, 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接着,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的直观模型理解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让学生与数学知识紧密结合起来,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让学生在思维训练中感受生活化。
三、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1. 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在数学书中, 很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当教师将生活中的数学形成数学知识之后, 再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让数学能够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知识学完之后,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制作自己喜欢的正方体和长方体。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表面积进行反向思维, 计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长和宽, 再制作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 会强化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在生活化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 以每组4 至6 人为宜。这样, 学生在生活化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进行讨论交流, 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更好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教学, 将数学教学生活化, 针对学生已经具备的数学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数学教学策略。教师要以生为本, 以学定教, 运用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教学形式,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梁杰.有关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 (03) .
[2]李淑霞.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探究[J].赤子, 2014, (16) .
小学数学教育应该生活化 篇8
一、引入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感悟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领略数学的无穷魅力。如教学“小数的性质”,课前预先布置学生到超市或商店里了解各种商品的价格。上课时先听取学生了解情况汇报,教师有意识地记录一些价格。如30.50元、40.15元、2.70元、7.08元、108.00元等,然后教师提出三个问题:(1)商品的标价为什么都是两位小数?(2)像30.50元、7.08元、2.70元、102.00元这些标价,如果把它们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价格有没有发生变化?(3)这些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而商品的价格却没有改变?这样,凭借日常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是教育家陶行知的观点,旨在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做有心人,在教学数学知识的同时,为学生创造运用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灵活运用数学的良好习惯。
再如,首次教学5+9*2这类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时,教师是直接把“先做乘法再做加法”运算顺序告诉学生,还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其效果大不一样。教学这一内容时,可以这样进行:展示生活情境,出示一个标价为5元的钢笔和标价为9元的书,询问总价。然后再加1本书,标价也是9元,问:“现在这些物品多少钱?”学生列式是5+9+9或5+9*2。讨论“5+9*2”怎样算?有的学生说先算加法,有的说先算乘法。当学生的意见趋于统一时(有相当一部分是根据结果推算运算顺序),教师应立即追问为什么先算9与2的积,请根据具体的事例说明。在具体事例中让学生抽象概括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师寓数学知识教学于生活情景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的掌握知识,学生就会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二、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课堂教学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数学的过程。”通过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而长期以来,为什么一些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其主要原因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抽象、难学。那么,如何解决学生的这种恐惧心理呢?其实只要把学生置于现实生活情境中,变“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就能化“难”为“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学习“利息”的有关知识后,可设计这样的应用知识情境:老师有5000元钱,准备存入银行两年,有几种存法?存哪种更好?说说你的理由。再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之后,让学生回家测量大厅与卧室的长与宽,然后计算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从而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其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三、模拟生活情境,进行数学探究
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模拟出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就能变“枯燥地学”为“有趣味地学”,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
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首先出示了:星期六,我们班黄超和凌坚龙两位同学去新华书店买书,相约下午1∶30在书店门口集中,如果求他们几时从家中出发还需知道哪些信息?学生畅所欲言,得出:需要知道他们家到书店的路程和各自的速度。在此基础上,我又改成:如果他们都下午1∶00从家出发,5分钟后相遇,你能算出两家之间的距离吗?学生展开讨论,得出:如果两人沿同一条路同一个方向走,两家的距离实际是两人所行路程的差;如果两人沿同一条路相向走,两家的距离实际是两人所行路程的和;如果不走同一条路,两家的距离无法确定。然后,再出现例题,让学生自主想出求路程的方法。最后,我又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的相遇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这样,通过再现生活实际情景,既找出解题的方法,学生易理解、运用,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回归生活实际,学生学有所得
小学数学课标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是密切联系的,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其正确的数学观。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后让学生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去修本班的或家中的坏桌椅。教学土地测量后,让学生步测到学校的距离。再如,教学《长方形面积》一课后,让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一块地砖的长和宽,最后算一算客厅里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5元钱,一共需要多少钱?这样,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拓宽了思路,更重要的是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有所得。
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的生长点。新的课程改革全力构建生活化的课程结构,力求课程的生活化,要求课程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回归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获得数学的理解”。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理念,强调教学中注重认知、体验与生活的统一,强调教学将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相结合,真正赋予课堂教学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通过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教育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是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还要创造性地运用,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篇9
一、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 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创设不同生活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围中, 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 不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思考和认识周围的世界,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生活与数学紧密的关系, 感觉到身边的数学, 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激发其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情。同时, 在体验、分析、判断、理解生活实例的过程中, 不断学会积累思维方法和数学思想。
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教师可根据圆的特点从生活实际中提出这样的问题供学生讨论:“为什么汽车、自行车的轮胎都是圆的, 能做成别的形状吗?”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既不感陌生, 又觉得新奇, 纷纷结合实际生活现象展开思考, 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再通过“车轴的安装位置”的讨论与对比演示, 使学生认识到“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一圆的基本特征。
又如在教学统计与概率时, 可出示“庆祝元旦班里准备开联欢会, 需要买水果, 你认为买哪种水果好些”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要事前调查全班同学每人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 课中再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做出合理的决策。
通过这些生活情境的设计, 不仅能使儿童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而且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 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二、开放思维, 使“教学过程”生活化
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 即让学生在现实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去创造、去获得数学知识, 而不是一味地将数学知识灌输给学生。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的素材, 但数学素材不等于数学, 要把这些素材通过整理、分析、归纳等活动, 得出数学的定义、规则, 再迁移到类似的问题中去。这一过程, 即为数学的“创造”过程。当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后, 他们的理解就更为深刻了, 思维也得到了发散。
例如, 教学一年级《认识人民币》一课时, 教师从始至终都在创设超市购物这样一个环境, 把教学例题设计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识币、兑币、付币的操作过程。当发现付出的钱币与兑现的钱币相等时, 从学生的微笑中能看到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当发现有所差错或者有不同的方法时, 他们产生了质疑, 出现了强烈的探究欲望。这时教师设计了小组的合作交流,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方法, 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想法, 并能补充自己的方法。如此设计, 不仅注重学生认知上的需求, 更使学生心中充满激动与挑战, 发散学生的思维,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学习生活中, 我们不但要掌握数学这一工具, 而且要学会运用, 实现数学学习的价值。比如学习了“长、正方形面积计算”后, 请学生计算如果给教室铺地砖, 需要买多少块地砖等等。又如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 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这一性质, 学生在观察中发现, 生活中几乎处处可见三角形稳定性这一性质的应用, 如房梁、电线杆、自行车等, 在探究三角形稳定性的同时, 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这样学以致用, 不仅能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而且能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事物、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学习生活化小议 篇10
一、培养数学生活化的意识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揭示出的规律,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但毕竟课堂只有40分钟,所以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使数学生活化。如一年级学生第一天到学校上学,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有3个小女孩在给花浇水,有4个小朋友玩飞机,有5个小男孩在拍皮球等场景图的出示,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等活动,深切体会到身边就有数学。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几岁?多高?多重?你和你的同桌谁高,高多少?……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高年级还可以让学生来解决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银行存款利息、日常购物中的打折问题等,让学生充分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指导学生多观察生活
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积累数学知识。学生观察中,就会去思考为什么?如在组织学生秋游活动,引导学生讨论:你坐第几辆车,在车上你坐第几排第几个。引导学生猜一猜车大概行驶几个小时到达目的地,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如果出发时遇到堵车,要想按时到达地点,车应该快一些还是慢一些?学生情绪高涨,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中,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发现解决数学的策略。
三、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教学中应多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的课堂更接近生活实际,加强感知,突出学习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我们可以这样引入圆的认识:出示一幅颜色鲜艳的用正方形做轮子的自行车,问:这辆自行车漂亮吗?喜欢吗?你会买吗?为什么?老师再把正方形车轮换成椭圆后问学生,那你会不会买这样的自行车;最后教师把椭圆形车轮换成圆形的来问。这样的教学导入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高昂。
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也可以在课堂上就地取材。如教两步加减的应用题时,可以让一个小组的同学邀请别的小组同学参加,这样小组人数就会发生变化。
第一小组:我这组原来4人,走了2人,来了3人,现在有5人。
问:你能把第一小组人员变化情况列成算式吗?4-2+3=5(人)
问:谁会把它编成一道求“现在有多少人”的应用题?
第二小组:我这组原来有5人,来了3人,又走了2人,现在有6人……
四、加强数学学习生活化的训练
训练应着眼于学以致用,而不是学以致考,训练的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一年级的“圆柱、正长方体、球的认识”,通过看一看(看圆柱有什么感受?)、找一找(学具盒中哪个是圆柱)、摸一摸、比一比(它们是圆柱体吗,鸡蛋、灯泡等的形状是球吗?)、想一想(生活还有那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玩一玩(玩玩圆柱,你发现了什么?)等活动,既训练了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还训练了学生动脑思考,动口叙述,让学生的多种感官一起参加训练,使学生的能力全面得以提高。在高年级教授长方体前,可布置学生在生活中找一些长方体形状的物体,观察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再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第二天带着自己制作的模型到课堂,长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了,每个学生把自己已有的体会与同学交流即可,这样的训练多一点又有何妨?
五、创新数学生活化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创新意識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际,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而又充满智慧的氛围,使学生自然地接受创新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内在的隐性活动,所以必须借助外在的显性活动作支撑。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达到能力的创新。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出示:“学校准备在暑期把我们班的课桌凳更新,经过市场调查了解,一张课桌82元,一个凳子18元,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全班40名同学的课桌凳全部更换需多少元钱?”学生列式如下:(82+18)×40;82×40+18×40。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虽然两种算法不同,但结果是相同的。这样从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的有关概念、法则,具体的经验经过梳理和提炼后上升为理论的简便运算,相信通过长期的训练,定能培养出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规律的关注。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篇11
一、联系生活实际, 从身边发现数学问题
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景在于为学生提供体验数学的机会, 通过数学活动促进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心, 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享受成功的喜悦,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 掌握知识。生活情景的创设, 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如在教学完乘法后, 我和学生进行了一节实践活动课。当时我是这样来创设情景的: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 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欣赏春天的景色, 大家想不想去游览一下, 去找一找春天?春游时得带食物, 下面是一些零食的单价:面包2元;饮料3元;梨1元;话梅2元;饼干3元;瓜子2元……让同学们用30元去买。这样的情景创设, 学生亲身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要做一个有心人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这样既达到传授数学知识的目的, 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之效果。
在体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既可积累数学知识, 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二、导入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 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数学中, 要从孩子的心里特点出发, 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由于小学生年龄小, 好动又好奇, 对于枯燥的数学公式或概念往往坐不住, 甚至感到厌烦。
如我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 根据学生经常会去超市购物的这一生活实际, 用多媒体出示到超市购物的画面, 引起学生的注意, 然后问:“我们到超市去买东西需要用什么?”这时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人民币”。这时我出示课题:认识人民币。并说:“我们买东西就要用到人民币,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了虚拟的现实生活中去了。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借助生活实际, 培养应用意识, 做到学以致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 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重视知识的应用, 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 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可以激发学生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因此, 每一次学完新课后, 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 让学生练习,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我在教学:“你喜欢什么体育运动?”的实践活动课中, 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人都喜欢什么体育运动, 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通过这样的活动, 有效地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实践充分证明, 生活离不开数学, 数学离不开生活。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条件,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 使教学融入学生的整体素质。
【小学数学学习生活化等】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学习的生活化08-14
小学数学生活化研究05-09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06-14
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06-25
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07-20
小学数学课堂与生活07-14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探索08-27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07-04
生活中的小学数学09-19
小学数学教学走进生活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