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压力(共10篇)
经济下行压力 篇1
2012上半年, 广东的经济增长速度仅为7.4%, 远远低于全年8.5%的预期目标, 特别是房价、物价涨幅明显降低, 出口增长大幅回落, 投资和消费增长也有不同幅度下降, 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仍不可低估, 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任务极为艰巨。因此, 我们必须要把稳定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千方百计防止经济增速滑出预期目标区间。
形势严峻
从国际形势看, 2012上半年以来, 欧债危机越演越烈, 正从希腊向西班牙等大国蔓延, 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 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 世界经济复苏步履艰难。从国内形势看, 一方面是房价、物价涨幅明显降低, 全国绝大部分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呈现环比下降, CP上涨3.4%, 物价上涨压力明显放缓, 另一方面是受到汽车、家电、石油及制品等大额商品销售不景气的影响, 消费增速有所放缓, 扩大消费任务艰巨。从广东形势看, 一是外贸出口增长大幅回落, 广东上半年进出口仅增长5%, 出口增长6.8%, 进口增长2.7%;二是消费增速乏力, 广东上半年的消费增速为11.5%, 与15%左右的常规增速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处于低位, 上半年增速仅为10.1%, 远远低于15%的全年目标值。
稳中求进
综合分析, 预计广东全年的经济增长将呈现前“落”后“稳”的发展态势, 针对经济增速回落, 下半年广东的经济工作重点就是要坚持稳中求进, 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 充分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升级, 促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良性循环, 确保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
一是坚持扩大内需。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 扩大消费需求既是广东省当前稳增长的迫切需要, 也是广东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的战略要求。因此, 必须把扩内需与稳增长紧密结合起来, 一方面要加大开拓国内市场力度, 充分发挥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努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大力拓展绿色消费, 健康消费、教育消费、网络消费等新兴消费, 加快消费结构升级。
二是改善国内外的营商环境。由于欧债危机较为反复, 虽然短期不会引发全球性风险, 但任何负面消息都可能引发市场波动, 对广东的外需市场影响较大。因此, 广东要进一步完善国内外的营商环境, 促进各种规章制度建设向“规范化”转型, 努力稳定出口和扩大进口, 积极深化对外开放战略, 巩固和发展广东的外向型经济优势, 形成内需外需协调发展、互补长短的新格局。
三是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经济下行压力虽然较大, 但也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 必须抓紧, 不能放松。要着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转型发展, 加快推进中小微企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 特别是要狠抓节能减排和节约用地, 坚定不移推进“双转移”,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四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以推动“三打两建”向纵深发展为契机, 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把稳定经济增长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 进一步提高社会服务管理水平, 扎实办好民生实事, 坚持把人民的幸福放在一切工作的第一位, 将民生问题细化为“基本民生”、“底线民生”和“热点民生”, 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的各项措施上。
减税: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法宝 篇2
国务院出“组合拳”引高端消费回流
据统计,在2015年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研究涉及税收改革问题的达5次,其中涉及减税的有4次,先后出台了扶持小微企业、资源企业等的税收扶持政策。本届中央政府一直力推减税来促进经济发展,目前正在推进的“营改增”,也是国家最大的减税项目,“营改增”年内将全部到位。根据推算,如果“营改增”全面完成,涉及减税规模将达到万亿元。这是目前最大的税制改革性质的减税,不仅降低企业负担,而且实现产业调控,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
4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有关部门要在科学评估基础上抓紧拿出具体方案,一是对国内消费者需求大的部分国外日用消费品,于2015年6月底前开展降低进口关税试点,逐步扩大降税商品范围。二是结合税制改革,完善服饰、化妆品等大众消费品的消费税政策,统筹调整征税范围、税率和征收环节。三是增设和恢复口岸进境免税店,合理扩大免税品种,增加一定数量的免税购物额,方便国内消费者在境内购买国外产品。四是进一步推进境外旅客购物通关和退税便利化,严格落实进境物品依法主动申报纳税要求。制定支持跨境电商进口的检验检疫政策,清理进口环节不合理收费。五是加快推进中国产品品牌提升工程,支持实体店发展,实现线上线下互动,规范市场秩序,严打假冒伪劣,促进优胜劣汰。
有关财经专家认为,上述政策以税收调节为主,辅之以便利化、流通网点增加等举措,可以看出国务院所出台的政策“组合拳”,意在积极引导高端消费回流。因为,近年来国内消费者在境外的购买力大幅增长,而国内消费相对较弱。经测算,中国去年境外消费约1520亿美元,而去年全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为26万亿元人民币,如果能够引导境外消费回流50%,那么就会带动消费增长一个百分点。所以说,这次政策组合拳的意义很大,因为消费增长不仅仅要依靠国内部分,还需要增加本可以回到国内的境外消费部分。
减税具有促进消费和带动生产两个功效
事实上,造成中国近年来高端消费外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国内外价差。商务部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15中国消费市场发展报告》指出,国内进口高端消费品的价格远远高于境外,消费价格的透明化,使消费者不愿支付高额价差,大大影响了国内消费欲望。手表、箱包、服装、酒、电子这五类产品的20个品牌高端消费品,中国内地市场价格比香港要高45%左右,比美国高51%,比法国高72%。因此,此次国务院降低进口关税以及调整消费税的举措,预计将明显缩小境内外巨大价差,引导境外高端消费回流。
对于哪些领域的消费品应该减税,专家认为,服装和化妆品绝大多数都应该纳入减税试点,尤其是化妆品、箱包类约有一半可以纳入。一般来说国外中档的消费品应该都可以通过减税,让其价格回落至正常水平。这样也会迫使高端消费品进一步降价。另外,增设免税店和增加免税额的举措,也可以将国外免税店的高端消费更多引回国内。目前,允许出境国内旅客在市内免税店购物的政策已在美、韩、日等大多数国家实行。而未来中国的免税政策应同时向国人开放,多元推进免税业务,在国内出境游客居多的主要商业城市发展市内免税店,允许即将出境的国人在市内免税店购物。
由于中国目前以间接税为主,间接税占到整个税收70%以上,所以减税目前主要是针对企业减税。对企业减税,主要有两个功效。一是让企业有多余的资金给职工多发工资,进而带动消费,或者促进企业增加生产,增大社会供给。二是给企业减轻负担,让企业有更多的资金去创新,实现产品的换代升级,让更多的人参与投资。这样,减税不仅促进消费、增加供给,还可以促进企业创新,从而减缓经济下行压力。美国从1980年代起先后采取了4次较大幅度的减税举措,起到了促进消费、带动生产和激发企业创新的多重功效,证明减税是应对经济下行的重要法宝。
降税可促使消费升级倒逼制造业转型
以美国1980年代的降税为例,当时他们推出的减税法案主要是加大对技术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企业的税收鼓励,增加了对研究和开放行业的税收减免,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扩大企业各类资产的折旧范围,降低资产的折旧年限等。另外还调高资本利得税,对富人在新税制的基础上加收5%的附加税等。这个法案有效推动了美国当时经济的发展,1986年经济增长率达到6.5%,是1954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这次减税也为美国高新技术的发展注入了“催化剂”,使美国又一次在高新技术领域获得世界领先地位。之后的三次减税,基本思路遵循1981年的“经济复兴法案”,但又根据当时情况有所调整,特别是针对财政赤字上升,在个人所得税减税方面负担较小,但对企业创新的支持一直在加大。比如1997年的减税,针对企业的资产折旧,继续加大税前扣除力度,对研究和开发费用继续给予20%的税收抵免等,使得创新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不同的是,美国以直接税为主,所以在减税的方向上表现为美国对个人减税幅度较大,中国则对企业进行大规模减税。美国将减税与鼓励企业创新相结合,在减税中实现企业技术产品的创新和升级换代,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这是区别于纯粹减税刺激经济的重要特征。中国推进减税,必须与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结合起来,尽可能通过制度安排,将减税腾出的资金更多地用于企业技术创新,这样的减税,才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减税,也是更加有效的减税。
经济运行仍有下行压力 篇3
需求仍显偏弱。11月新订单指数降至51%以内。8月份以来, 新订单指数连续回落, 最近两月回落幅度有所扩大, 均在0.5个百分点以上。从企业来看, 目前大型企业仍有较强接单能力, 新订单指数仍高于50%。但中、小型企业接单较为困难, 新订单指数在50%以下。市场需求不振, 主要受投资增速回落影响。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所回落。最近生产两月生产指数连续下降, 11月降至52.5%, 处在今年5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企业采购活动也呈收缩态势, 采购量指数所回落。大中小型企业PMI指数均有所下降。大型企业PMI指数降至52%以内, 中小型企业PMI指数位于50%以下。11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回落, 有一定的短期因素影响。11月上旬A P E C领导人会议在北京举办, 为确保会议期间空气质量, 北京及其周边地区采取停产限产措施, 北方地区生产增速受到一定影响。另外, 企业自我调整仍在继续, 同经济环境、市场形势仍处在磨合过程中, 摩擦性回落也不可避免。
就业形势较为稳定。11月从业人员指数略有回落, 但自年初以来一直保持在48%以上。从数据间的对比关系来看, 从业人员指数保持在4 8%以上, 就业形势就较为良好。据我们调查了解, 目前虽然一些企业经营困难, 但没有出现明显的裁员现象。
从目前来看, 市场中稳经济的积极力量正在不断增强。一是政策利好持续显现。今年以来, 国家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惠民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随着时间推移, 累积效应、合力作用将逐渐显现。最近, 期货市场、资本市场均出现明显积极变化, 反映出市场信心增强。现在政府仍有较大政策应用空间和项目储备, 有较强的相机选择能力, 后期仍有较多政策利好。
二是微观经济活动改善面临越来越多有利条件。从困扰企业发展的成本因素来看, 原油、铁矿石等能源、资源类产品价格大幅回落, 有利于减轻原料成本压力。目前原油价格已跌破70美元/桶。铁矿石由于全球供应过剩, 进口价格也跌破70美元/吨, 处在5年来的最低水平。1 1月份, 国务院推出的旨在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10项措施以及银行降息, 也有利于缓解资金紧张矛盾, 降低资金成本压力。
三是市场主体对新常态经济形势的适应性和自我调整意识明显增强。据我们调查了解, 今年以来, 面对经济环境变化, 对许多企业积极谋变、创新发展。比如, 企业加快技术创新, 积极开发新产品, 开拓新市场, 提高产品附加值, 发展高端客户, 避开过剩同质低端产品激烈竞争。企业加强了供应链合作, 同上下游企业结成战略同盟, 锁定价格和客户, 保证原料供应和配送, 在很大程度上平抑了市场变化带来的冲击, 实现了相互支持、互惠共赢、协同发展。企业加强了内部管理, 控制库存, 以“销定产, 以产定购”。这些积极变化, 有利于增强企业在相对紧缩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篇4
关键词:经济下行;中小企业;经济增速
从2011年开始我国出现了经济增速的下行,2015年我国GDP同比增长6.9%,尚未达到年初国务院制定的GDP预期增长7%的目标。这也说明我国经济经历30余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已经进入了一个中速增长期。在这个阶段,实体经济的盈利和发展空间都将受到挤压,中小企业更是首当其冲。中小企业要走出困境,就必须找准发展方向,根据提出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1 中小企业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及其表现
经济下行带来的压力使我国中小企业面临艰难的转型。长期以来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凭借着劳动力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箱包生产企业为例,90年代箱包生产企业的利润能够达到20%,2008年开始利润锐减,2014-2015年,箱包企业的利润已经压缩到3%-5%。经济下行给我国中小型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
1.1 融资难带来的压力
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非常残酷,不仅要承担转型升级和成本上升的压力,而且融资难和资金紧张也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中小企业发展中普遍面临资金紧缺的困境,从银行获得贷款的成功率仍然较低。一些中小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不得不选择民间借贷,承担更高的融资成本。
1.2 中小企业承担较重的税赋
我国中小企业的涉税种类较多,很多微型企业、小型企业的纳税额甚至超过了净利润,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进一步压缩了中小企业的利润成本。尽管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开始简化中小企业申报、评估中的各项程序,但总体而言我国中小企业仍然承担了较重的税赋。
1.3 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电子商务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冲击很大,我国中小企业要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中获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进行自主创新,把握产业发展主动权。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很多中小企业都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不仅传统制造业如此,很多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同样面临着,创新乏力的问题。新兴产业中大多数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都被外企所控制。一些中小企业开始尝试通过自主研发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但是中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如果研发失败,中小企业的发展会雪上加霜。加之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足,一些中小企业也不愿意投入大量的经费进行研发。
1.4 中小企业的用工成本提高
由于经济增速的放缓,对就业的拉动力明显减弱,势必会对就业率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对中小企业而言,招工难、稳工难的问题同样存在。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已经开始出现结构性短缺,这种短缺的情况将继续持续。30多年来的独生子女政策使我国的劳
动力供应开始出现不足,异地务工人员的增速也开始放缓,中小企业之间开始对劳动力进行争夺。与此同时,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但是员工的工资水平仍然有所增长,这又提高了中小企业的用工成本。
2 中小企业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具体对策
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中速发展的阶段,2016年发展应该抓好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2.1 促进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
与大型金融机构相比,小型金融机构更愿意与中小企业合作,并为其进行融资。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较大的融资压力,融资成本较高,而我国尚未成立比较成熟的、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小型金融机构。英国、美国等国家的小型金融机构对促进中小企业的融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从事实体经济的中小企业,我国金融机构应该对贷款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同时大型商业银行也可以设立中小企业贷款机构。为了进一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国应该继续推进村镇银行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各大银行都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但是我国中小企业仍然面临着较大的资金缺口。为了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我国还应该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中小企业主应该正确地认识各种新的融资方式。中小企业能够获得资金支持,同时也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社会管理制度和市场经验方面的支持。我国政府也应该进一步开放市场限制,对民间金融进行进一步的引导。
2.2 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发展的负担
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的空间正在不断被压缩,企业成长与发展会受到政府效率、创业氛围、制度环境等软环境的影响。因此要使中小企业更好地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政府也应该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发展的负担,帮助中小企业降低发展成本。按照程序政府可以相应的减免法定的税费负担,同时还要着力清理法律之外的一些潜规则,政府要对行政行为进行进一步的规范,使中小企业能够得到一个更好的法制环境,提高中小企业的内在发展能力。
2.3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补齐短板
自主创新能力不高始终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市场环境中,中小企业尚能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是面临经济下行的状况,中小企业必须补齐自己的短板,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研发力度,提高自身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产品的配套化和高端化水平。同时也要进一步实行精细化管理,提高产品的标准化水平,加大营销、宣传和策划的力度,发挥品牌效应,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经济下行给中小企业带来了压力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中小企业也应该冷静地看待经济增速放缓这一现实。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出现经济增速的波动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中小企业必须警惕冲动的投资行为,以五大任务为发展目标,转变传统的经济思维模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郭永新.乘“供给侧”改革东风 布局品质提升战略[J].轻工标准与质量,2015(06).
经济下行压力 篇5
关键词:经济下行,产业转型,对策
一、经济下行压力下徐州产业转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经济下行压力下徐州产业转型面临的挑战
2016上半年中国经济稳增长遭遇不少波折,但总体运行情况尚属平稳。近日,国家公布我国2016年二季度GDP维持6.7%,比预期高点,但是仍继续面临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因为生产走平、需求收缩,呈供应强、需求弱的局面,预示经济重回下行通道。其中,地产、制造业、民间投资回落是主要拖累因素,仅靠财政支出推动的基建独木支撑。货币政策已4个多月没有再降息降准,经济通胀回落,货币政策再度宽松的预期正逐步升温。另外,中国前两个季度经济增长特点是直到季度的最后一个月经济增长才有所提振,这意味着经济增长势头动能仍然不足且需依赖政府的刺激政策,私人投资的持续疲软以及外部不确定性的增加或使经济增长承压。
下半年,外部经济波动的重现、内部扭曲的强化、金融风险的不断累积与间断性释放、结构性改革的全面实施等方面的因素,决定了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的进一步凸显,中国宏观经济难以持续上半年企稳的态势:世界经济形势持续表现为持续的低增长、低贸易、低通胀和低利率等特征;内部不平衡带来的冲击将持续显化;汇率贬值、债券违约、房地产价格泡沫、期货价格大幅度波动等因素,所带来的局部风险将进一步上扬;中国经济目前不断加剧的扭曲、不断弱化的内生增长动力以及全球性的结构性改革竞争,要求必须进行全面启动结构性改革。下半年宏观经济走势,在教育红利、改革红利、新型城镇化建设、研发和创新能力提升、增长动能转向服务业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十三五”期间潜在经济增速可能处于6%~7.5%的水平,实际经济增速将受到国际经济环境变化、产业结构调整进度、宏观政策调控、各项改革推进状况等因素影响而有所波动。
(二)经济下行压力下徐州产业转型面临的机遇
眼下,世界经济正在进行深度调整,全球市场悄然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互联网加速向各行业渗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突破。在我国,“十三五”阶段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国家将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协同发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低碳化,纵深推进经济社会的结构性重大变革,这为徐州市产业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徐州是江苏唯一列入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两个规划的省辖市,其经济发展潜力和回旋空间将进一步扩大;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赋予徐州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城市、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城市的定位,为徐州市全方位扩大内外开放提供了新的重大契机,为高水平规划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尤为重要的是,近年来全市各级按照“善操作、会落实、能创新、敢担当”的要求,实施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改革发展举措,推动形成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的良好态势,为徐州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临边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典型经验
(一)韩国的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
韩国经济发展得益于其“新村运动”和后期政府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正确指引。1970年,韩国兴起“新村运动”,实施了“工农业的均衡分发展”政策:推行政府援助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农业科技。韩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体现在不同阶段的不同产业上,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韩国大力发展内向型经济,主要投资于煤炭、水泥、电力、运输、通讯等产业,实现了经济复兴;20世纪60年代,韩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向出口导向工业化,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轻工业;20世纪70年代,韩国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重点发展高附加价值的资本密集型的造船、重型机械、电子、钢铁、石化和汽车等先进制造装备业;20世纪80年代之后,韩国提出“科技立国”,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积极发展新材料、生物工程和信息等朝阳产业。在后期,韩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措施有:发布《新技术产业化投资税金扣除制度》《科研设备投资税金扣除制度》《技术转让减免所得税制度》《科学技术振兴法》等制度,突出了在促进科技进步中的税收作用;出台《技术研究开发促进法》,鼓励科技创新,扩大科技创新的税收免征范围;对企业采取出口保护性政策,采取“个别育成”的鼓励方式,将资金投放在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里,促其短期之内提高国际竞争力,走出国门,快速发展壮大。
(二)新加坡的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
新加坡1956年独立,从一个相对落后的殖民地国家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其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政府始终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可为徐州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新加坡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归功于政府对产业结构进行主动性的和适应性的调整:在20世纪50年代末新加坡由单一转口贸易向进口替代工业转变。这是因为二战后,东南亚国家贸易纷纷不经新加坡转口而直接开展进出口贸易,导致韩国失业率高涨。为此,政府大力发展进口替代工业,转变对转口贸易的依赖。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把劳动密集型和出口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新加坡抓住机遇,主动积极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优势,重点发展造船、炼油和电子三大支柱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出口工业优势,实现了由进口替代工业逐步向出口工业的转变。20世纪70年代末,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之东南亚邻国也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导致新加坡的出口工业优势逐渐失去。因此,新加坡大力淘汰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引进先进技术和资本,推动制造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转变发展,对产业结构进行重组和技术升级。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新加坡意识到服务业日趋重要并且增长潜力大,政府及时进行了新的经济调整,把服务业和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新加坡开始进行全面的新一轮经济转型,政府制定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战略规划,开始迈向以知识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阶段。
(三)日本的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
战败后的日本面向全球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合理有效地进行了国土综合开发:战后初期,日本实施了产业民主化的《禁止垄断法》政策,向煤炭、电力、钢铁、化肥等基础性企业倾斜性资源配置,制定《外汇及外国贸易管理法》来为企业或所在整个产业优先分配外汇供其使用,制定《企业合理化促进法》,建立了“重要机械等的加速折旧制度”,为企业减轻税负。1978年和1981年又制定了《稳定特定萧条产业临时措施法》和《改善特定产业结构临时措施法》,对结构性萧条产业进行调整。在《产业结构的长期展望》和《80年代通商政策展望》中,要求企业以高劳动生产率、低能耗及合理的产业结构替代过去的重工业结构。大力鼓励企业使用节能新技术,努力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将经济发展的重点转向研究开发产业、高附加值的机械工业、知识产业等知识密集型和低能耗产业。21世纪的日本制定有关支持节能和利用再生能源的法律,强调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提高民生为中心的内需主导型经济结构,强调自主创新,促进技术改革,鼓励引进外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经验,鼓励消化、吸收和创新,强调在提高产业结构及商品出口结构的层次上,要对重点产业提供税收及贷款等各方面的一系列优惠和帮扶政策。
三、经济下行压力下徐州产业转型的对策建议
(一)继续优化工业结构、实现工业转型
徐州市应继续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以“集群集聚、高端高新、融合发展”为导向,构建现代工业体系,以大产业、大项目为支撑,打造淮海经济区现代制造业高地。改造升级装备制造、冶金、能源、煤盐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和建材等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推动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努力建设高端装备、新能源两个高层次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发展也较高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产品品牌;重点建设新材料、生物医药、物联网、中能硅业半导体级多晶硅等特色新兴产业基地,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注重运用政策导向功能和市场机制,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有效化解产能过剩,完善企业退出机制。大力发展有一定发展潜力的替代产业,走出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
(二)转变农村生产方式、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完善农业产业布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田经营服务模式,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引导城市资本到农村发展现代种养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内部调整,深入推进设施农业建设,继续实施设施农业“2020工程”,提升永久性“菜篮子”基地管理水平,发展提升大蒜、林果业、奶业、食用菌产业。加快发展农村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和乡村旅游业,推广、发展以“沙集模式”为特色的农村电子商务,培育发展现代农村物流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村贸易新型业态。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大力推进高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强政、企、校农业科技对接,打造引领农业产业升级的示范基地。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发展提速、质量提高、结构优化为主要方向,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徐州建设成为淮海经济区现代服务中心城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四大业态快速发展,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服务、信息技术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服务外包、售后服务、平台经济等六大服务业细分行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端发展,加快引进和建设养老服务、健康服务、家政服务、中介服务等一批生活性服务业项目。大力发展旅游业,培植新的千亿元产业,尽快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尽快提升服务业集聚区档次水平,抓好云龙区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高水平建设中心商圈、高铁生态商务区、淮海文博园、新城区、北三环物流集聚带、徐州软件园、潘安湖风景区、九里山景区等服务业集聚区,完善集聚区人才、融资、信息等公共平台,不断增强资源要素吸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辐射影响带动能力。
(四)加快发展“互联网+”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智慧徐州建设,努力按照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和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的标准发展互联网产业,形成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方面深度融合的发展态势。在广大农村实施“数字兴农”工程,加快推进物联网在现代农业中的广泛应用,积极发展智慧农业。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工业化和信息化中的应用,坚决提升大中型企业所用的制造装备水平,尽快实现升级换代,推动制造业装备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变,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加快构建智能化的现代工业体系。加快推进和推广物联网在安全生产和安全产业中的应用,建设安全云工程,实施智慧矿山工程、智慧医疗工程和智慧养老工程。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实行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对商贸市场实施智能化、信息化改造,不断提高徐州现代商圈建设水平。加大在项目建设、金融支持、人才集聚、专业平台、特色园区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全力打造电子商务发展新环境,进一步提升徐州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水平和强化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优势。
(五)大力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夯实产业转型的基础
企业作为产业转型的最终实施者,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建设,肩负起产业转型的重任,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转型体系:首先,要立足长远,树立主动转型的意识,抢占传统优势产业转型的市场先机,积极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其次,对于传统优势产业的企业要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重塑传统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再次,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投入,拓宽企业的经营范围,引导高层次生产要素向企业集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最后,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生产服务业联动发展,加速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六)倡导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积极推行绿色生产,加快实现产业发展低碳化、循环经济产业化。全面贯彻执行节能减排刚性约束,重点在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政府机关及下属单位等领域贯彻落实节能减排,对于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坚决关停,绝不手软,对于传统的煤炭、煤焦化、钢铁、水泥建筑等传统支柱行业,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工业退城入园步伐,推进热电整合,控制煤炭消费,严格实行产能和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尝试执行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倡导居民绿色消费生活理念,改变原来的浪费、高碳、污染的生活方式,推动徐州市民实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倡导光盘行动,文明餐饮,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七)加快发展金融业,为产业转型提供资金支持
充足的资金投入是徐州产业转型的资金保障,而资金的支持来自于金融体系的发展。首先,要引导资金,尤其是民间资本流向传统优势产业转型的相关领域,解决传统优势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融资瓶颈;其次,要突破所有制的融资约束,给予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以相同融资待遇,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转型;再次,要加强金融机构与企业间的互动发展,通过多样化的融资机构,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充裕的资金,助推企业的转型升级;最后,要推动金融市场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在常规融资的基础之上,还要大力发展政策性融资,发展不以盈利为目的融资方式,加强对传统优势产业的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结构调整、品牌提升等重要环节的融资支持。
参考文献
[1]汪威毅.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传统产业转型之路[J].科技管理研究,2011,(19).
[2]马小强.新常态下人力资本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契合性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3).
[3]姚小远,姚剑.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与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模式思考[J].理论导刊,2014,(12).
[4]孙明慧.东北地区传统优势产业转型的对策思考[J].前沿,2016,(4).
[5]余群,蒋万进,梁朋.对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的思考[J].金融博览(财富),2016,(5).
经济下行压力 篇6
近年来企业负担仍呈上升走势
近年来,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减轻企业负担工作。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涉及减轻企业负担的议题, 并就相关工作作出部署。目前, 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问题已经得到有效治理, 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方面的负担明显减轻, 小微企业优惠政策也得到较好的落实。但由于其他方面的原因, 企业负担仍居高不下。现以江苏省的情况, 分析如下。
1997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问题的决定》, 直到2008年, 江苏省的减轻企业负担工作都是以治理三乱为工作重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暴发, 按照当时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要求, 江苏先后五批次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及部分政府性基金项目进行了清理。第一次是2008年取消59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2项政府性基金。第二次是2009年9月1日起取消停止征收1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第三次是2011年11月, 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治理规范涉企收费的政策意见》, 取消16项收费、取缔14项收费、降低4项收费标准。第四次是2012年12月18日, 省物价局、财政厅联合发布《江苏省物价局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印发第一批清理涉及民生收费项目的通知》, 对全省涉及民生收费进行了首轮清理, 取消25项、取缔2项、降低2项。第五次是2013年12月23日, 《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物价局关于公布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通知》, 对江苏省现行省级立项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再次进行了清理, 取消省级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13项、降低收费标准1项, 另外6个项目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管理。
通过上述五批次的清理, 江苏政府性基金由2007年的27项减少到目前的24项, 其中2015年起, 免征小微型企业的防洪保安基金、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文化事业建设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其他企业的防洪保安基金减半征收, 对违规收取的职工教育基金, 明确地税部门不再代收;江苏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由2007年的374项减少到目前的157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由2007年的243项, 减少到目前的90项, 其中由国家设定的75项, 省级设定的15项。目前江苏省正在进行第六批次的清理, 进一步减轻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负担, 并有望实现省级无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目标。
虽然江苏在治理三乱和清理收费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但企业的实际负担仍呈上升趋势, 原因如下:
新增负担对冲。近年来虽然清理了大量的涉企收费项目, 但是这些项目涉及的金额并不大。据初步测算, 通过前五批次清理, 年可减轻企业负担约68亿元, 最近正在进行的清理, 有望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约30亿元左右。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 2012年起江苏省企业缴纳的地方教育附加由营业税、增值税和消费税的1%调高至2%, 随着三税收入的增加, 新增的地方教育附加负担也随之增加。2014年全省完成三税收入6027.6亿元, 增加的负担就达60多亿元。
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今年以来, 央行多次下调了存贷款的基准利率和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 但新增的流动性注入实体经济的情况并不如人所愿, 工业企业贷款难、贷款贵的情况并未有效改观;一些小微企业由于抵押物不足, 还要支付各种担保和评估费用;由于银行贷款期限与生产周期无法协调一致, 企业在回笼生产资金前往往需要接续贷款, 而在后一期贷款审批前又必须还清前一期贷款, 这就产生了短期的融资需求, 在无法从正规渠道满足的情况下, 许多中小微企业只好借入高利贷, 年息甚至达到100%以上。
用工成本持续增加。近年来, 江苏省企业职工的最低工资保障线持续增长, 实际工资水平年均增长在15%。2012年起, 与职工工资挂钩的社保费由两项强制改为五项强制, 随着职工工资水平的增长, 企业的社保支出也相应增长。据初步掌握的资料, 2013和2014年, 仅地税部门代收的社保金年增长达200多亿元。
环保成本的提升。近年来, 我国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 企业的环保投入增加, 一旦违规排放罚款的金额也大幅增加。
一些增加企业负担的新的问题产生。一是利用行政资源强制收费多收费等问题日益突出, 如环境、安全、消防等方面的评价、咨询等, 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相关的强制收费等, 企业反映问题较多、矛盾突出。二是企业承担的行政审批许可方面的负担较重。这类审批许可事项, 除少部分不收费, 其余均以行政事业性收费或中介经营服务性收费的形式向企业收取费用。三是一些政府主张的工作项目仍向企业收费, 如各种法定的强制检验检测、进出口环节的检查和检验检疫等。
关税水平降低导致的负担压力
关税是一个国家为保护国内企业而强行设立的防线, 由于它的存在, 任何国外商品的进入都要加上相当高的税收成本, 使国外商品的总成本大大高于国内相同商品, 从而对国内企业起到保护作用。当关税处于适当的高位时, 市场的竞争主要是国内企业间的竞争, 而当关税降低尤其是接近于零的时候, 市场的竞争就成为国际的竞争。
市场竞争实际也是成本竞争, 同样品质的商品, 成本高的企业竞争不过成本低的企业。这其中的成本, 包括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成本和企业不得不承担的负担成本。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成本的高低, 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而企业负担成本的高低却取决于企业所处的区域经济环境, 取决于政府的税收、制度设计和社会风气, 与企业的自身努力无关。
2015年7月, 我国加入WTO的15年过渡期到期。与15年前相比, 目前我国的关税水平已经大大降低, 加上我国与部分国家签订的双边协定, 关税已经不再构成抵御外来竞争的壁垒。在此情况下, 国内企业负担的压力不仅仅来自于自身, 很大程度上还来自于与国际的比较。目前, 我国企业的融资成本远远高于国际水平, 劳动者税率是一些国家的2~3倍, 企业缴纳的各种税费也高于国际平均水平。这些因素加入产品成本后, 国内产品不仅在国际市场上难以保持优势, 而且与瞄准国内市场的国外商品相比, 同样不具有竞争的优势。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改变, 不仅产品出口将出现下滑, 由于国外商品的大举进入, 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渐渐丧失, 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此外, 从与国际接轨的角度看, 国内与国际的接轨必须是全方位的。进一步开放国门后, 必须将国内企业的负担纳入国际的平衡。问题是, 这种平衡有谁完成?又怎样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对企业负担着手进行国际的平衡, 努力使国内企业的负担至少不高于国际的水平, 是各级政府在进一步扩大开放和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首要任务, 政府之外, 谁还能担当这样的责任呢?
全方位减轻企业负担的建议
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贸易保护主义也呈抬头之势, 但作为负责任的大国, 我们必须兑现在加入WTO时作出的承诺, 希望通过增加关税对国内企业实施保护的想法已不切实际。但是对国内企业的保护不仅仅限于关税。在对外降低关税的同时, 降低包括各种税收在内的企业负担, 既可以起到保护国内企业的作用, 还不违反WTO的规则。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存在正反两个方面, 加入WTO同样有有利和不利的方面。由于过渡期的存在, 我国赢利了15年的发展红利, 而当过渡期结束后, 不利的因素将逐步显现, 我们只能勇敢面对。可能的选择是:面对廉价劳动力、环境和保护期红利逐步失去的现实, 重新对企业的负担进行平衡, 下决心减轻企业总体的负担水平, 使国内大多数企业的社会负担水平与国际上大致接近, 确保国内企业不会应负担成本方面的原因在国际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具体建议如下:
进一步清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尤其是政府性基金。目前, 国务院已经就相关的清理工作作出部署, 各级要坚决贯彻落实到位。目前的情况是, 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工作进展较快, 而政府性基金清理工作相对滞后。
在下调银行存、贷款的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基础上, 减少存贷差, 第一步将存贷差由目前的3%调减至2%。
缩小政府主导的城市和基本建设战线, 严格新的“铁公基”项目的审批, 省下财力为进一步减轻企业的税费负担留下空间。凡是可以通过市场调节完成的城市建设和“铁公基”项目, 一律交市场主体,
改革税收制度, 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 使国内企业的税收负担大体与发达国家持平。
减轻企业劳动者税率负担, 使企业缴纳的社保费率由目前的40%以上降到20%水平。
经济下行压力 篇7
(一) 逆周期调节政策力度不够, 经济继续加速下降
增长与物价双双加速下滑, 经济形势继续变差。2012年上半年, 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8%。季度经济增速由前期缓慢下行转变为加速回落态势, 具体看, 一季度增长8.1%, 较去年四季度大幅回落0.8个百分点;二季度增长7.6%, 较上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同时, 物价也呈现加速回落态势, 一季度CPI实现同比增长3.8%, 较去年四季度回落1.8个百分点;二季度实现同比增长2.9%, 较上季度回落0.8个百分点;工业领域的产品价格已跌至负增长。经济加速下行与物价加速下跌易形成通缩循环, 推动经济形势进一步变差。
积极政策操作已开启, 逆周期操作力度不足。货币政策方面, 利率手段开始使用, 央行分别于6月8日和7月6日分别下调了存贷款基准利率;2012年05月18日, 法定存款准备金再次下调0.5个百分点, 这已是第三次向下调整。此外, 积极的财政支出政策和减税政策也得到重视。但是, 与市场内生的下降动能相比, 政策逆向调节力度和频率略显不足。因此, 二季度未能有效逆转经济的下降趋势。
(二) 市场压力大于政策推力, 乐观预计三季度触底
实施刺激政策存在顾虑, 保增长目标面临挑战。当前经济形势错综复杂, 一方面增长与物价双双下降, 通缩阴影有所显现, 实现全年增长7.5%目标的难度和风险都在增加, 这需要政策向上调节以逆转经济下行趋势;另一方面, “四万亿”投资带来的负面影响, 对当前政策产生了一定干扰, 政府出台刺激措施更为谨慎。从周期角度来看, 依靠市场动力也能完成筑底调整, 但代价是调整时间过长、调整幅度过大, 从而不利于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市场压力大于政策推力, 乐观预计三季度触底。二季度, 投资增速、工业生产增速指标走平, 消费下行趋势未变, 进出口稍有反弹, 政策变量如货币供应量向上缓慢调整, 而先行指标PMI已逼近50关口, 经济的晴雨表股市表现不佳。综合来看, 经济下行的压力仍大于向上的推力, 三季度经济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刺激政策到位, 三季度经济有望完成筑底, 四季度进入回升轨道。
二、工业增速跌至个位数, 触底延迟至三季度
(一) 工业生产大幅回落, 增速首现个位数增速
上半年,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5%, 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1个百分点, 比上年同期回落3.8个百分点。从月度角度来看, 4月、5月和6月份分别实现同比增长9.3%、9.6%、9.5%, 连续三个月保持了个位数增速, 为2009年6月份以来首次进入个位数增长区间;4月、5月和6月份分别实现环比增长0.37%、0.90%、0.76%, 这说明工业生产的绝对规模仍然处于扩张通道。
轻工业跌幅反超重工业。上半年, 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 轻工业增长11.1%, 后者高于前者1个百分点。但从月度走势来看, 与前期不同, 轻工业回落速度已超过重工业, 5月、6月份轻工业分别实现同比增长9.1%、9.0%, 低于同期重工业增速0.7、0.6个百分点。这表明经济全面回落态势基本形成, 生产领域快速回落趋势逐渐蔓延至消费领域。
股份制企业增速快于其他类型企业。上半年,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 集体企业增长8.0%, 股份制企业增长12.4%,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3%。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集体企业表明, 工业增加值的内生增长动力仍然相对强劲。
(二) 工业生产触底延迟至三季度
与一季度相比, 二季度工业生产增速较大幅回落, 而4月、5月以及6月同比增速基本持平, 这主要受政策向上微调作用影响。同时也应看到, 市场驱动的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主要表现为:第一, 先行指标走势仍然疲弱。6月份, PMI (新订单) 为49.2, 已连续两个月处于不景气区间;PMI (采购量) 为46.9, 为近几个月首次跌入不景气区间。第二, 消费需求处于下降通道, 投资需求面临下行压力, 而外需也面临着较大不确定性, 因此总需求萎缩对工业生产形成负面制约。考虑到三季度政策刺激力度有所增强, 预计将带动投资型工业生产率先回升。
三、投资增幅收窄趋势暂止, 下行压力尚未消除
(一) 政策向上微调, 暂止投资下滑趋势
刺激政策发挥作用, 投资加速下滑趋势暂止。2012年上半年,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 (不含农户) 150710亿元, 同比增长20.4%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8.0%) , 增速较1-5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从近几个月的走势来看, 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已经连续4个月保持在20%左右, 这表明受项目审批步伐加快、减息以及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等刺激政策的正面推动, 前期投资增速加速下滑的趋势已暂止。以铁路固定资产投资为例, 上半年投资总额为1777.5亿元, 实现同比增长-36.1%, 跌幅较上月收窄5个百分点。
产业投资呈现结构化特征。上半年, 第一产业投资实现累计同比增长28.6%, 增速比1-5月份回落8.5个百分点, 这主要受季节性因素影响;第二产业投资实现累计增长23.7%, 增速比1-5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 延续了近期持续下滑的趋势;第三产业投资实现增长17.4%, 增速比1-5月份提高1个百分点, 对遏止总体投资下滑趋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细分产业来看,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已影响到了采掘业的行业景气, 进而对采矿业投资产生了负面制约, 上半年, 采矿业投资5014亿元, 增长20.9%, 增速较1-5月份回落2.1个百分点;电力短缺和电煤价格的下降改善了行业的盈利水平, 上半年,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6864亿元, 增长20.5%, 较1-5月份提高1.1个百分点。
财政支出力度向上调整带动基础设施投资, 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显现。2011年, 财政支持性投资尤其是中央投资项目进入下降调整阶段。近期, 受经济下滑压力加大影响, 中央项目和地方项目投资增速均呈现触底反弹迹象, 上半年, 中央项目投资7597亿元, 同比下降4.1%, 降幅较1-5月份缩小3.6个百分点;地方项目投资143113亿元, 增长22.1%, 增速与1-5月份持平。上半年基础设施 (不包括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 投资21762亿元, 同比增长4.4%, 一季度为同比下降2.1%。与此同时, 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开始显现。上半年, 到位资金180950亿元, 同比增长17.0%, 增速较1-5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 国内贷款增长5.8%, 提高1个百分点, 高出同期总体增速0.8个百分点。
政策微调提振内资企业投资需求, 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持续高于东部地区。上半年, 内资企业投资140703亿元, 同比增长21.0%, 增速较1-5月份提高0.4个百分点;港澳台商投资4578亿元, 增长11.2%, 提高0.3个百分点;外商投资4777亿元, 增长13.9%, 回落1.8个百分点。分地区看, 受发展基础以及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影响, 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继续高于东部地区。上半年, 东部地区投资73213亿元, 同比增长19.3%, 增速与1-5月份持平;中部地区投资40478亿元, 增长25.3%, 提高0.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36165亿元, 增长23.9%, 回落0.2个百分点。
(二) 调控压力持续存在, 保障房建设有望成为重要支撑
房地产处于不景气区间, 投资增速继续下滑。部分城市商品房销量和房价于近期出现回升态势, 但是总体上看, 房地产行业仍处于景气下滑区间, 2012年6月份国房景气指数为94.71, 逼近2008年的最低水平。受此影响, 房地产投资仍处于持续下滑通道。2012年上半年, 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30610亿元, 同比名义增长16.6%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3%) , 增速比1-5月份回落1.9个百分点。其中, 住宅投资20879亿元, 增长12.0%, 增速回落1.6个百分点, 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68.2%。
房价调控压力不减, 保障房投资成为重要支撑。近期, 温总理再次强调, 要继续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 防止变相放松购房政策, 防止不实信息炒作误导。要把抑制房地产投机投资性需求作为一项长期政策。继续严格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和住房限购措施。国土资源部于7月19日召开视频会议, 就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严格房地产用地管理巩固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果的紧急通知》进行部署, 要求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不放松, 密切配合做好各项工作, 不断巩固调控成果, 坚决防止房价反弹。
这表明, 近期部分城市出现的房价上涨不会演变成全局性快速上涨的局面, 商品房投资出现大幅回升的可能性较小。值得一提的是, 保障房建设力度逐年加大, 有望成为驱动房地产投资的重要力量。具体来看, 2008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130万套, 2009年330万套, 2010年370万套, 2011年432万套, 2012年计划基本建成500万套。
(三) 政策刺激到位, 投资有望三季度探底回升
促使投资回升的力量正在积聚。第一, 政策逆向操作开启。货币政策两大工具同时发力, 二季度央行再次下调存款准备率一次, 首次降息并且调低了两次;中央项目和地方项目投资增速均呈现触底回升的态势。第二, 国务院5月23日召开的常务会议, 指出要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 这已是第三次在国务院层面提及启动重大项目;5月25日, 证监会发文支持民企上市和再融资, 鼓励民间资本参股券商, 为经济发展输血;铁道部已获2万亿的银行授信。第三, 技术指标也呈现出一定的回升态势。从环比看, 6月份固定资产投资 (不含农户) 增长1.71%。从新开工项目情况看, 上半年, 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38188亿元, 同比增长23.2%, 提高1.2个百分点。
投资仍然承受较大的下行压力。第一, 工业领域通缩侵蚀了企业利润, 无疑会影响到内生投资动力。1-5月份,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434亿元, 同比下降2.4%。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 26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 13个行业同比下降, 1个行业由同期亏损转为盈利, 1个行业由同期盈利转为亏损。第二, 外部经济不景气影响了FDI, 6月份我国FDI同比下降6.9%, 进而间接影响到投资需求。第三, 受制于前期“四万亿”投资的负面影响, 近期政策刺激更加谨慎, 节奏和力度均较小。
综上所述, 三季度, 投资内生需求向下的压力仍然较大, 但只要政策刺激到位, 筑底回升仍然可期。
四、消费增速平稳放缓, 收入增加提供动力
(一) 经济不景气蔓延至消费, 消费增速继续放缓
名义消费增长继续放缓。上半年,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222亿元, 同比名义增长14.4%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 , 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 比上年同期回落2.4个百分点。其中, 限额以上企业 (单位) 消费品零售额46592亿元, 同比增长14.9%。从月度走势来看, 消费扩张速度继续收窄。6月份当月,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3.7%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1%) , 增幅较上月小幅回落0.1个百分点。从环比角度看, 6月份当月环比增长1.08%, 这表明消费仍具有一定的增长动力。
消费结构走势特征分析。上半年, 城镇消费品零售额85123亿元, 同比增长14.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3099亿元, 增长14.5%。农村消费增速继续高于城镇消费增速。按消费形态分, 餐饮收入10837亿元, 同比增长13.2%;商品零售87385亿元, 增长14.5%。在商品零售中, 限额以上企业 (单位) 商品零售额43065亿元, 同比增长15.0%。其中, 汽车类增长9.1%, 家具类增长25.1%,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3%。
(二) 收入与政策作用, 力保消费持续平稳增长
支撑消费较快增长的动力仍然存在。第一, 居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为消费提供动力。上半年, 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13679元。其中,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09元, 同比名义增长13.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 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上半年, 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303元, 同比名义增长16.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4%, 比上年同期回落1.3个百分点。第二, 消费成为刺激政策的重要着力点。随着全国城乡社保医保网络的全覆盖, 庞大的消费潜力将逐步得到释放。此外, 国家以财政手段刺激消费的措施也将发挥作用, 如对小排量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税费优惠和价格补贴。5月16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投入265亿元补贴节能家电。综合上述因素, 虽然经济不景气对居民消费产生下行压力, 但未来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五、贸易增速有所反弹, 负面冲击仍然存在
(一) 出口有所反弹, 进口继续下滑
国际贸易景气度上升, 带动进出口增速反弹。二季度, 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 (BDI) 走势反映出国际贸易景气度有所回升, 带动了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速的提高。上半年, 我国进出口总额18398.4亿美元, 同比增长8.0%, 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 比上年同期回落17.8个百分点。
进口增速有所回落。上半年, 我国实现累计进口总额8854.6亿美元, 增长6.7%, 低于一季度0.2个百分点。月度走势波动幅度较大, 4月份当月同比增速仅为0.3%, 5月份则大幅提高至12.7%, 6月份又降至6.3%。
出口增速快于进口。由于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较强, 且国内需求增速快于国外经济体, 导致出口的扩张速度高于进口。上半年, 我国实现累计出口总额9543.8亿美元, 增长9.2%, 快于同期累计进口增速2.5个百分点。出口当月同比增速与进口走势基本一致, 4、5和6月份分别增长4.9%、15.3%、11.3%。
(二) 外贸顺差扩大, 贸易结构呈现内需型特征
外贸顺差规模扩大。受对外贸易出口增速回升, 尤其是出口增速快于进口的影响, 上半年我国外贸顺差大幅增加, 具体看, 上半年我国实现贸易顺差689.2亿美元, 较一季度大幅增加682.5亿元。从月度分布来看, 贸易顺差呈现逐月扩大的趋势, 4月、5月以及6月份分别实现贸易顺差184.7亿元、187.0亿元、317.2亿元。
贸易结构向国内需求导向型转变。上半年, 进出口总额中, 一般贸易进出口9750.9亿美元, 增长8.9%;加工贸易进出口6431.5亿美元, 增长4.3%。出口额中, 一般贸易出口4605.8亿美元, 增长10.1%;加工贸易出口4152.7亿美元, 增长6.4%。进口额中, 一般贸易进口5145.2亿美元, 增长7.8%;加工贸易进口2278.8亿美元, 增长0.7%。
(三) 进出口仍将面临不确定性
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仍不乐观影响出口。7月16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 小幅下调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并警告全球经济面临更大风险;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5%, 比4月份的预测值降低0.1个百分点;发达经济体的增速为1.4%, 其中, 美国经济增速为2%, 比上次预测值下降0.1个百分点;而欧元区经济将萎缩0.3%。欧美作为我国主要的主要出口地, 其总需求规模增速放缓乃至收缩, 必然对我国出口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国内总需求增速放慢压缩进口空间。目前我国总需求仍处于回落通道, 即使政策刺激力度到位, 但由于下滑惯性, 经济最快也只能于三季度触底。这必然对我国进口需求产生负面制约。先行指标PMI (进口) 于3月份达到阶段峰值51.3后, 再次进入回落通道。6月份, PMI (进口) 的值46.5, 低于5月份1.6个百分点。这表明进口需求回升缺乏可持续性。
综合上述因素, 我国进出口仍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故增速大幅回升的可能性较小。考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以及我国的贸易结构特征, 预计我国贸易顺差规模仍会继续扩大。
六、物价继续加速回落, 生产领域显通缩阴影
(一) 总需求扩张速度放缓, 带动CPI涨幅加速回落
1、CPI涨幅加速回落, 食品价格表现尤为明显
国内总需求增速放缓叠加国外大宗商品价格下跌, 促使CPI加速回落。上半年, 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3%, 涨幅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 比上年同期回落2.1个百分点。其中, 6月份CPI实现同比增长2.2%, 增幅较上月收窄0.8个百分点;环比实现-0.6%, 跌幅较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 这已是连续3个月维持负增长趋势。
食品价格加速回落, 交通和通信月度同比首显负增长。上半年, 食品同比上涨6.9%, 较去年全年大幅回落4.9个百分点;烟酒及用品上涨3.5%, 衣着上涨3.5%,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2.2%,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4%,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2%, 居住上涨1.8%, 交通和通信同比持平。从月度走势来看, 6月份当月, 食品价格实现同比增长3.8%, 较上月回落2.6个百分点, 增速跌至2010年以来的新低;5月份当月, 交通与通讯价格首次出现负增长, 同比增速仅为-0.1%, 6月份进一步跌至-0.4%, 跌幅扩大0.3个百分点。
2、供给面趋好与总需求增速放缓, CPI回落态势将延续
食品供给面趋好对CPI产生向下压力。食品在CPI中所占较大比重, 其价格走势对CPI走势具有重要影响。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2012年, 全国夏粮总产量12995万吨, 比上年增加356万吨, 增长2.8%。夏收油菜籽产量1292万吨, 比上年增加46万吨, 增长3.7%。上半年, 猪牛羊禽肉产量3925万吨, 同比增长5.5%, 其中猪肉产量2588万吨, 增长5.9%。生猪存栏45526万头, 同比增长3.5%;生猪出栏33837万头, 增长5.6%。
生产领域通缩效应将逐渐传导至CPI。生产领域价格走势是消费品价格的先导指标, 它会通过成本传导效应影响终端消费品价格。我国生产领域价格已呈现通缩趋势, PPI月度同比涨幅已连续2个月维持负增长, 且涨幅呈现加速下跌趋势;钢铁、化工等能源原材料价格跌幅更为明显, 纺织品等价格已连续7个月保持负增长。二季度, 国家发改委分别于5月10日、6月9日和7月11日下调了成品油价格。这将对未来一段时期CPI走势产生向下推动。
翘尾因素对CPI形成技术面支撑, 但不会改变CPI继续下行趋势。从季度来看, 三季度CPI的翘尾因素为1.9个百分点, 较二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从月度来看, 7、8、9月份CPI翘尾因素分别为1、2.7、2.1个百分点, 呈现先抑后扬的态势。在价格总水平增幅趋缓的背景下, 翘尾因素无疑从技术面对CPI加速下滑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食品供给面和生产领域通缩因素要明显强于翘尾因素影响, 因此, 未来一段时期CPI将延续下滑趋势。
(二) 经济不景气叠加欧债危机, 生产领域显通缩阴影
1、PPI负增长延续, 跌幅呈现扩大趋势
受国内总需求加速下滑和欧债危机深化等因素影响, 上半年, 我国PPI同比下降0.6%, 跌幅较一季度扩大0.5个百分点。从月度走势来看, 6月份当月实现同比增长-2.1%, 跌幅较上月扩大0.7个百分点, 延续了自3月份以来的负增长趋势。从环比角度看, 5月PPI实现环比增长-0.4%, 6月份跌幅扩大至-0.7%。上游领域通缩现象更为明显。上半年,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0.3%;其中6月份同比下降2.5%, 跌幅高出同期PPI0.4个百分点。
生产资料价格下跌程度高于生活资料。上半年,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价格分别实现同比增长-1.2%、1.3%, 生产资料价格增幅低于生活资料2.5个百分点。从月度走势来看, 6月份当月生产资料价格实现同比增长-2.9%, 已连续5个月保持负增长;生活资料价格实现同比增长0.7%, 虽然没有进入负增长区间, 但增幅保持了持续收窄的趋势。从产业构成上来看, 能源原材料行业跌幅较大, 6月份当月,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价格同比跌幅均超过10%。
2、总需求尚未触底, PPI延续下降趋势
经济下行压力 篇8
关键词:2014年,经济监测,经济运行,货币政策
一、经济运行态势回稳
2012年和2013年,中国经济运行指数一直在绿灯区和浅蓝灯区的交界处运行,虽然出现过下滑风险,但总体走势保持稳定。2014年一季度,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再次形成下行走势,经济运行指数降至浅蓝灯区。二季度,政府不断出台以稳增长为主要目标的微刺激措施,加大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力度,增加铁路建设等基础设施投资,通过定向降准和降低税负等措施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促使我国经济逐渐回稳。
1.经济景气水平初步摆脱下滑走势。
2014年4月份,中国经济运行指数降至最低的29.4,6月份回升至34,景气分值比3月份回升3.7个点,回升幅度不大,仍未达到2013年四季度水平,可判定为初步摆脱下滑走势(见图1)。
构成中国经济运行指数的各项分指数均在绿灯区或绿灯区之下运行,其中少数指数仍在下滑。
(1)生产运行指数在低位运行。2014年一季度,生产运行指数明显回落,景气分值为29.4,比2013年四季度回落4.2个点;二季度基本稳定,景气分值为29.1,与一季度相当,位于偏低的浅蓝区。
(2)国内需求指数延续小幅下滑走势。国内需求指数是唯一位于绿灯区的分指数,但走势较弱,2014年6月份的景气分值为42.8,已接近绿灯区的下延,比3月份降低2.7个点,比2013年12月份降低4.1个点。
(3)价格运行指数有所回升。2014年4月份,价格运行指数降至当年最低的28.7,但仍比2013年最低的5、6月份略高,之后的景气水平有所上升,6月份升至32.1,位于偏低的浅蓝灯区。
(4)金融运行指数回升较明显。2014年2月份,金融运行指数降至蓝灯区,3、4月份的景气分值进一步走低,4月份降至16.5,5、6月份回升较明显,6月份升至24。虽然6月份的金融运行指数仍位于浅蓝灯区,但上升较快,表明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有所加大。
(5)外经指数进一步走低。外经指数是各项分指数中景气水平最低的,2014年3月份降至蓝灯区,二季度一直在蓝灯区运行,6月份的景气分值为15.2,比一季度降低7.2个点,比2013年四季度降低10.4个点。外经指数不断走低表明我国外需状况较差。
(6)原材料设备指数回升。2014年一季度,原材料设备指数从2013年四季度的绿灯区降至浅蓝灯区,5、6月份景气水平有所回升,6月份为35.1,比3月份提高2.4个点,但仍在绿灯区之下,并且比2013年四季度低7.9个点。料设备指数从2013年四季度的绿灯区降至浅蓝灯区,5、6月份景气水平有所回升,6月份为35.1,比3月份提高2.4个点,但仍在绿灯区之下,并且比2013年四季度低7.9个点。
注: ○为绿灯、○△为黄绿灯边界、△为黄灯、△△为红灯、○▽为绿蓝灯边界、▽为浅蓝灯、▽▽为蓝灯。
2.经济增长速度稳定。
2014年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稳定运行态势,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5%,增速比一季度高0.1个百分点。自2012年二季度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始终在7%~8%的区间稳定运行,已持续9个季度,上下波动幅度很小,仅为0.4个百分点。2014年二季度,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4.2%、7.5%和8.2%,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加快0.7个、0.2个和0.4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速明显加快,同比增长7.9%,比一季度加快2.1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速最低,同比仅增长2%,增速比一季度降低1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增加值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9.8%和9.9%。
从工业看,二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但仍比2013年四季度低1.1个百分点;按可比价计算的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8%,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6个百分点;中央企业和36个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仅6.2%,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增速明显加快,同比增长8.5%。从工业内部构成看,规模以上采矿业增加值增速加快,同比增长5.6%,比一季度上升2.3%;制造业增加值增速稳定,同比增长9.8%;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速略有回落,同比增长4.2%,比一季度降低0.3个百分点。
经济增速稳定与用电量和发电量变化趋势基本吻合。二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2%,增速仅比一季度低0.2个百分点,保持基本稳定;其中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4.6%,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7.7%,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发电量同比增长5.3%,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
基础原材料产量增速有升有降。二季度,化学纤维产量增长7.2%,增速比一季度加快2.4个百分点,虽然仍低于2013年四季度,但高于2013年前三个季度;钢材产量同比增长6.2%,增速比一季度回升0.9个百分点,但主要是2013年同期基数较低所致;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增长4.2%,水泥产量增长2.6%,增速比一季度分别回落2.5个和1.4个百分点。
2014年下半年,虽然我国经济仍存在内需增长乏力、房地产市场低迷和外需较差等经济下行风险,但微刺激对稳增长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因此经济增速将会保持稳定,但难以形成回升走势。
3.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稳定。
2014年二季度,受猪肉价格波动较大等因素的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出现一定波动,4月份降至2%以下,同比上涨1.8%,5、6月份小幅回升,但总体涨幅基本稳定,二季度同比平均上涨为2.2%,涨幅与一季度相当,仍低于2013年三、四季度的水平。分类别看,食品和居住价格涨幅回落,6月同比分别上涨3.7%和2.2%,涨幅分别比3月份回落0.4个和0.3个百分点;交通通信和衣着价格涨幅上升,6月份同比分别上涨0.6%和2.6%,涨幅分别比3月上升1个和0.3个百分点;其他四类商品价格涨幅稳定。
2014年下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呈回落走势的可能性较大,理由在于:(1)农产品价格涨幅回落会拉低食品价格涨幅,二季度农业生产者价格同比仅上涨0.3%,涨幅比2013年四季度回落3.9个百分点;(2)房地产市场低迷将带动居住价格涨幅回落;(3)上半年的货币供应量M1增速很低,将会对下半年的消费价格涨幅产生明显的滞后影响。综合判断,下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将回落至2%以下,并且不能排除回落至1%以下的可能性。
二、经济下行压力尚未完全消除
2014年二季度,虽然我国经济初步摆脱下滑走势,但仍面临内需增速下滑、外需状况较差、房地产市场低迷、工业购销价格持续下降等下行压力。
1.国内需求尚未摆脱下滑走势。
2014年二季度,不含农户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2%,增速比一季度降低0.4个百分点,虽然下滑速度减缓,但下滑走势仍在延续。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3.6%,增速比一季度降低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4.1%,增速降低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9.5%,增速稳定,其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 增长较快,同比增长25.1%。在第二产业中,采矿业投资增速大幅回落,同比仅增长2%,比一季度回落10.1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长14.6%,增速回落0.6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6.7%,增速加快1.6个百分点;建筑业投资增速大幅波动,由一季度同比下降1.8%上升为增长21.9%。从投资主体看,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9.7%,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6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同比增长14.9%,增速加快0.4个百分点。投资增速下滑主要是由房地产业造成的,剔除房地产业后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5%,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8个百分点。
到位资金较差对投资增长的负面影响较大。2014年二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3.5%,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7个百分点,但低于同期投资增速3.7个百分点,因此投资资金偏紧的状况没有变。从来源途径看,投资资金的增长主要靠自筹,二季度同比增长17.4%,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8个百分点;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14.2%,国内贷款增长11%,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回落4个和4.3个百分点。
2014年二季度,存货投资增长较快。6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长12.6%,增速比3月末加快1.9个百分点,比同期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高1.8个百分点。虽然存货较快增长对经济增长有利,但这种状态是不可持续的,有可能会在下半年引发存货调整,成为对经济增长不利的因素。
2014年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2.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7%,名义增速略有提高,实际增速小幅回落;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长7%,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实际增长6%,增速回落1.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实际增长8.7%,增速回落2.4个百分点。综合判断,二季度的消费需求增速有所降低,原因与收入增速减缓有关。二季度,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9%,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增长7%,增速回落0.2个百分点,回落幅度较小;农村居民增长9.4%,增速回落0.7个百分点。
由于经济增速下滑会对消费需求产生滞后影响,因此下半年要保持消费需求增速稳定有一定难度。下半年的投资增速走势则主要取决于微刺激的力度,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保持5、6月份的走势,则投资增速会趋于回升。
2.房地产市场低迷。
2014年二季度,房地产市场延续下滑走势,商品销售面积同比下降7.5%,降幅比一季度增大3.7个百分点,销售额同比下降7.8%,降幅比一季度增大2.6个百分点;房价转跌的城市大幅增加,在70个大中城市中,6月份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达到55个,比3月份增加51个。虽然房地产市场的下滑力度在6月份明显减弱,商品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降幅分别缩小至0.3%和0.5%,但主要是2013年同期基数较低所致,而不是房地产市场开始好转。受制于房价过高和经济增速较低,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将会延续较长时间,只有货币政策大幅放松才能快速改变这种状况,但这一可能性可以排除。虽然有越来越多城市取消了2010年实施的限购政策,但在房价没有上涨预期的情况下,取消限购不会对近期的房地产市场走势产生实质性影响。
房地产市场低迷对房地产开发的影响很大,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快速下滑,二季度同比增长12.6%,增速比一季度降低4.2个百分点;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大幅下降10.4%;房地产业购置土地面积同比下降8%;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下降0.2%,其中由销售状况决定的定金及预收款下降14%,个人按揭贷款下降7%。
虽然房地产市场调整对投资增长不利,对稳增长也有负面影响,但目前的房地产调整是对前些年市场过热的校正,调整是正常的、必要的、可控的。由于我国正处于加速城市化阶段,且经济发展速度依然较快,因此房地产业较快发展的大趋势没有变,上升过程中的调整不会导致全局崩盘。房地产市场的适当调整对于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极为重要,没有调整就不可能打破房价只涨不跌的刚性预期,而只涨不跌的市场最终必然会导致严重泡沫并以崩盘收场,因此要容许房地产市场适度调整,没有必要过早地采取救市措施。房地产市场调整对投资的不利影响可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等领域的投资来抵消。
3.外需状况较差。
2014年二季度,出口总额(美元,下同)同比增长4.9%,虽然由一季度下滑转为增长,但增速不及2013年四季度的7.4%,并且还有2013年基数较低的影响,因此出口状况较差,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偏弱。从工业出口交货值看,二季度同比增长6.7%,增速比一季度高2.5个百分点,位于201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尤其是6月份,同比增长8.5%,增速上升明显,表明出口将会进一步好转。一般贸易出口明显好于加工贸易,二季度同比增长10.3%,增速比一季度加快4个百分点,消除基数异常因素后增速为基本稳定,比加工贸易出口高9.6个百分点。出口状况较差主要与低端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有关,劳动力成本上升不仅会导致我国在加工贸易领域的竞争优势趋于下降,对一般贸易出口的不利影响也较大,因此加工贸易增速较低是趋势性的,出口也将难以再现以前的高增长。
2014年二季度,进口状况比出口更差,同比仅增长1.3%,增速与一季度相当,比2013年四季度低5.9个百分点,消除季节因素后的出口总额自3月份开始连续4个月下降。主要由内需决定的一般贸易进口同比增长0.6%,增速比一季度大幅回落11.2个百分点;而加工贸易进口则有所回升,二季度同比增长4.4%,由一季度下降转为增长,且高于2013年四季度1.8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出口状况较差,但进口状况更差,贸易顺差规模较大,二季度为859.4亿美元,并且外汇储备严重过多,下一步是否采取出口鼓励政策需谨慎从事。
4.工业购销价格下降。
2014年二季度,工业购销价格降幅略有缩小,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5%,购进价格下降1.9%,两者降幅分别比一季度缩小0.5个和0.2个百分点,6月份同比降幅分别缩小至1.1%和1.5%,但价格水平持续下降的走势没有变。受内需偏弱、经济增速较低等因素的影响,下半年工业购销价格降幅再次增大的可能性较大。工业购销价格持续下降会造成相关产业投资动力不足,对经济稳定不利。
三、财政货币政策对稳增长的支持力度有所增大
2014年5月下旬,我国货币政策最高决策层发出明确调整信号,随后进行的结构性降准范围超过预期,6月份的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加快;财政政策也进行了同步调整,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大幅上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将会对下半年经济走势产生积极影响。
1.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加快。
2014年6月末,广义货币 (M2) 同比增长14.7%,增速比3月末加快2.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8.9%,增速比3月末加快3.6个百分点,并且增速上升主要发生在6月份;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0.6%,增速比3月末加快4.1个百分点。货币供给增速的加快不是主要靠贷款,而是靠其他融资方式。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增速仅比3月末高0.1个百分点。二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23.8%,由一季度的下降转为快速增长,其中企业债券净融资同比增长97.9%,尤其是6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89.9%,委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和企业债券2.财政支出快速增长。净融资都比2013年同期大幅增加。
由于6月份是季末,而季末的存款通常会发生大规模的异常变动,因此货币供应量增速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这一因素造成的。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比5月份增加37889亿元,但主要是来自于“其他项”的减少。“其他项”一般不计入货币供应量,因此转化为存款会使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考虑这一因素后,货币政策的放松力度有待观察。
2.财政支出快速增长。
财政政策的调整略早于货币政策,5月份全国财政支出已经快速增长,增速由1—4月份同比增长9.6%上升为24.6%,6月份增速进一步走高,同比增长26.1%。二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8.4%,增速比一季度低0.9个百分点。在财政收入增速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大幅提升表明财政政策更加积极。
经济下行压力 篇9
所谓L型经济运行或者增长,是今年以来媒体比较关注、学术界广泛讨论的一个话题。它想表达的是经济增长可能不一定会持续是一个自由落体的态势,而是有可能在走出拐点之后,形成一个在一定增长水平上平稳运行或波动运行的态势。这样一个表达方式可能会更加方便我们理解未来的经济运行。
三个角度看经济下行的压力
回顾这一轮经济下行以来,我们梳理了经济下行的压力,主要可以从三个角度去看:
第一,外部环境不好,全球出口市场持续萎缩。中国虽然占比在上升,但是出口增速还是在下降,这对我们有影响,而且这个影响并没有明显的减弱,还是持续在发挥着它的副作用。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还是负效应,只是负效应没有像以前那么大。
第二,结构因素。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到现在,深层次的、结构性的问题、矛盾、缺陷是非常多的,现在逐渐的显现出来了。
第三,周期性的影响。比如说对中国经济运行影响最大的产业,就是房地产业。它是两三年一个周期,先是房价大涨,投资起来,然后政策出台,严厉地进行调控,所有成交一下子戛然而止。这样一个运行对中国的投资与消费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也是一个很典型的周期性。与这个周期性有关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投资政策、房地产政策,也都带有周期性的特征。
结构性因素暂时无法解决并不意味着经济持续下行
所以这一轮下来,我们认为,经济下行的压力有这三方面的因素。但是我觉得这一轮以来,经济持续的下行,很多人内心是有很大压力的,当然实体经济所承受的压力就更大。不少人很焦虑,不知道这个经济运行什么时候能够出现改观,于是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也出现了一种倾向,就是过度的夸大了经济结构以及经济深层次所存在的这些问题,对于当前经济运行的负面效应,似乎所有这一切全部都是由这些因素带来的。最终就会得出一个结论,结构性因素经过一两年改革会解决吗?不可能,再说现在的改革也是步履维艰。不可能解决就意味着经济持续下行,我觉得过于悲观了。现在经济运行周期性因素包括有些政策在这中间所带来的不足,其实都是经济下行综合性因素构成之一。所以我们说,当前看经济的运行,出口不会有什么太好的表现,所以出口对未来中国经济体的贡献不要寄予太多厚望。
未来就是两方面,一个是结构性,一个是周期性。结构性因素,短期内能很快解决吗?很快会出现一个很好的天空吗?我想出现不了。因此,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当前经过大力的推动,持续推动的情况下,有些方面得到了一些改善,比如产能过剩的处理,这些方面的改善对于经济运行是有好处的,它也在发挥着作用。
但同时我们说,周期性因素,尤其是政策在这些方面的推动,在效应上已经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比如说货币政策,六次降息,六次降准,在2015年基本上看不到它所产生的效应,但是在2016年它的效应逐步显现了。再比如说财政政策,可以说2016年之前,2014年、2015年财政政策的基调还是积极的,只是后来不断地加码,从财政赤字的比例来看,定的目标从2.3到2.6,现在到3%,在不断加大,但是还要看问题的实质,2014年到2015年,财政比较积极,但是财政的资金真正落地推进步伐是比较缓慢的,尤其是像国家推进的投资领域,比如PPP,2015年是很热闹的,出了很多政策,有很大的推动,但是真正在2015年落地的PPP项目才有1000多家。2016年三季度以来就有上万个项目,涉及到大量投资。在2016年我们看到的是房地产政策,最近表现的比较明显,2014年政策推动,它真正的效应是在2016年显现出来。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是多维度的因素同时在一段时间发挥了作用,所以我们才看到今天有些数据或者说有较大面积的数据出现了明显的改善,而且有不少方面的改善还可以预期,还会继续有所好转。比如PPI,54个月的负值以后,现在终于出现了正值,我想未来一个季度,PPI还会在正值的道路上继续向上。结构构成可能由于种种因素还会有一些不足,但是整个趋势是明朗的,这个对于工业领域来说是有好处的,最终经济的好转还是要体现在实体经济上。因此,刚才说过去经济下行结构性因素所带来的压力是过大了、过度了,但是现在说,也不要低估我们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在阶段性所产生的积极效应。
未来经济下行的压力是什么?
接下来经济下行的压力在哪儿?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从当前来看,有几个问题非常值得重视:
第一,房地产。现在市场上普遍担心房地产经过这一轮的调控可能又会出现像前几轮出现的状况,交易量迅速萎缩,投资慢慢降下来。这次可能和前几次不同,前几次调控是房价上涨到剧烈的程度,而且所有城市都出现了这样一个状态,政策是一刀切的,而且是强有力的。但是这次不一样,到现在为止,十几个一线、二线城市出台的政策也是参差不齐,像上海限购都没有放开,再出相关政策,力度也是有限的。还有些城市出台了一些政策,但只是象征性,没有明确的措施。所以总体来看,涉及的面并不广,还是参差不齐。还有几十个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他们的状况大部分还是处于去库存的过程当中。这样一来,我觉得短期内是不可能出现像过去政策一旦出台,整个房地产就冷却下来。房地产需要值得担忧的,不是短期的市场调整,不要把短期市场调整可能会对投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估计的过高,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房地产市场脱实向虚,它可能起到了非常大的负面作用。
第二,抬高了沿海城市劳动力的成本。整个城市的经营成本都随着房地产价格的提高而上升了,这是长期伤害中国经济的非常重要的负面因素,这个必须要加以关注。所以希望我们的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能够尽快出台,这样才能使未来房地产理性慢慢走下去,否则这样一拨一拨走下去,终究会出现问题的。
第三,民间投资。这个问题相对于房地产来说可能更大。改革开放以来,从来没有看到过民间投资能够像今天这样增速急剧下滑。民间投资本来一直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但是这次义无反顾、急剧的下滑,到目前只有2%到3%的增长。这说明什么?一是说明投资回报率跟过去相比明显低了,有人说是国企挤出。更重要的是对未来投资信心不足,投资信心不足不仅体现在投资回报率,还体现在投资的风险,这个风险不仅仅是经营风险、经济运行风险,还有其他风险等等。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民币汇率在去年8.11汇改以后,去年底出现急剧下滑,今年初再度出现急剧下滑。人民币汇率的大幅度贬值,意味着人民币资产的价值出现了急剧的回落。如果说它的幅度在短期内非常高的话,必然会对投资者带来一种心理效应,通过计算,我当然是持有外汇资产投资回报率高的多,而且安全的多。人民币汇率是这次民间投资急剧回落的一个重要推手,本来信心就不足,现在加上人民币的贬值,大家对它的前景预期不看好,容易导致投资的谨慎。所以现在民间投资持续回落,我认为是必须要改变的一个状况。中国经济投资中60%多是民间投资,民间投资不能持续保持高速增长,那固定资产投资不可能再保持比较高的速度,光靠基建的投资肯定是拉不动的,而且结构也会出现很大的问题。民间投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制造业,所以制造业投资的回落和民间投资的回落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因此,我们认为下一步的政策:一是稳住人民币汇率,可以双向沟通,也可以阶段性贬值,但是它的幅度和趋势需要得到很好的调控。干预人民币汇率,调节人民币汇率,如果为了使这个汇率基本稳定,不要出现太大的波动,如果是避免它的过度贬值,这样一种干预,很多方面,包括国际社会也都是欢迎的。我们要注意,人民币汇率持续大幅度的贬值,伤害的是我们境内的经济,不光是资本的流动。资本流动会带来一个负面的刺激效应,就是刺激资本持续不断地往外流,那么中国经济的风险就更大,我觉得这是当前需要政策着力调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只有这样,保持住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保持住民间投资的基本增速,我们走出L型的增长就有希望。
北京房价遭遇最大下行压力 篇10
新房市场
伟业我爱我家市场研究院分析表示, 5月中旬北京一手住宅供应量为5230套, 环比上旬上涨221.0%, 6月份, 北京还将有近40个左右的楼盘相继入市, 房源供应的井喷势必对后市成交形成一定利好。随着供应进入实质性放量阶段, 需求阶段式跟进, 成交量将逐步回涨企稳, 成交均价也会有小幅回落, 预计在10%-15%之间。
远郊区县新房价格已现松动
打折优惠促顺义新盘热销。伟业我爱我家市场研究院数据显示, 2011年1-4月顺义区新建商品住宅几乎没有新增供应, 成交套数为2542套;成交均价为11630元/平米, 环比下降31%;供销比高达到1∶150, 市场成交以消化待售为主 (详见图表2) 。在如此悬殊的供销比的前提之下能实现成交, 主要是房价下降的功劳, 调研顺义区后沙峪、马坡等地的项目发现, 多数在售项目已经开始打折, 或通过赠送花园、露台、车位等方式变相打折, 切实降价促销迎合了需求的市场预期, 从而加速了待售量的消化。
数据来源:伟业我爱我家市场研究院
存量突破2万套, 通州房价或将成为压倒房价的最后一根稻草。据伟业我爱我家市场研究院数据显示, 今年5月北京市商品住宅待售量达到1134万平米, 同比增长6.7%。而具体到各区域来看, 北京各主城区基本呈现待售量下降的态势, 增长的待售量主要集中在通州、大兴、房山等近期热点区域, 待售商品住宅面积同比去年5月分别增长了50.8%、62.9%和33.6%。针对待售量增长的上述三个区域, 进一步结合成交数据可发现, 今年1至4月, 大兴、房山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同比分别增长了7.4%和55%, 而通州则大幅减少了67.1%。通州楼市在近年来的轮番炒作后已经显现出了明显的过饱和态势, 其长达两年半的销售周转速率已经严重超出了市场正常水平, 在接下来一个时期除极少数优质楼盘外, 多数项目将面临较大的销售困难。在市场压力下, 通州楼市已经处在降价促销前夜, 通州或将成为北京楼市首先出现价格实质性下降的区域。
二手房市场
据伟业我爱我家市场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 5月份以来二手房源登记量环比上月同期上涨了26%, 其中有近47%的房源业主主动调低了房屋报价, 每平方米的降价幅度在500~10000元不等, 据统计, 150平方米以上的大户型房源和交通不是十分便利的远郊区县的房源降价幅度较为明显。
五环以外的北苑、回龙观、天通苑、大兴、通州果园和梨园等区域出现了较多价格松动的二手房源;四环以内的城市核心区域, 崇文门、方庄、马连道等区域也出现了不少降价房源。降价幅度一般在5%~10%左右。
伟业我爱我家集团副总裁胡景晖分析, 虽然目前二手房市场上降价幅度超过20%的房源还仅是个例, 但是部分二手房价格开始松动的态势已不可更改。房贷门槛的不断提高, 利息的不断提升, 以及未来进一步加息预期的增强, 面对高昂的房贷成本, 购房人更加偏向于中低总价的中小户型房源, 120平米以上, 尤其是150平米以上的大户型房源, 由于总价较高, 二手房市场上对大户型房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少, 需求的持续减少, 将促使这部分业主重新调整房屋报价, 使价格下调至更加合理的区间。
随着越来越多的改善型购房者逐步结束观望出手购房, 这部分购房人在置业升级过程中以小换大、以远换近的购房需求也将增加城市外围区域, 以及城市核心区域优质低总价中小户型房源的供应。
5月份, 随着新房市场开盘量的持续增加, 保障房供应逐渐迎来高峰, 受其影响, 二手房市场的降价房源还将进一步增加, 全市的二手房均价也有望稳中有降。
楼市调控仍面临通货膨胀之忧
从4月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来看, 1—4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较快, 与去年同期相比, 住宅投资增长38.6%, 住宅新开工面积增长24.4%, 住宅竣工面积增长13.8%, 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从5月中下旬的开盘情况, 以及6月份即将开盘的情况来看, 北京住宅市场的供应是十分充足的。这表明房地产住宅市场将有充足的市场供应来满足人们的购房需求, 这是可喜的一面。
但是, 4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3%, 5月份的CPI还有可能再创新高, 这表明我们目前仍然面临着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受此影响, 使得房地产市场依旧面临着投资避险型购房需求不断增长的压力, 这是楼市调控中值得担忧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