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实际能力论文

2024-08-15

提升实际能力论文(精选12篇)

提升实际能力论文 篇1

对许多刚进入高三的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难,甚至在有些老师当中也会形成这么一种认识“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地理之难,许多同学会一致认为人教版高一地理的必修一和区域地理分析这部分。为什么许多同学会学不好这部分的内容呢。经过连续三年的高三地理教学,本人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一、学生学习地理思维能力现状分析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学习地理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到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二)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许多学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三)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式束缚

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

二、结合教学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高三学生而言,由于直接面临高考,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一)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进入高三复习,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么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采取在高三的最后阶段尝试让学生去记忆教材的大标题和黑体字的方法,因为教材的编排往往按照一定的地理思维来进行的。

(三)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如对时间问题的分析,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对时间计算的完整思路和概念,因此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花太多的精力,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做很多的难题,本人以为关键在于让学生思考时间的定义,如地方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分析其来源,缺陷以及补救措施,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思维脉络。又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地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三、总结

总之,地理学习的成败在于地理思维能力的养成的好坏。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学生原有的地理水平和生活实际,不仅可以有利于降低许多地理问题的难度,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而且还可以避免许多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误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对高三学生来说,可以降低他们对地理恐惧的心理,增强学生学好地理的自信心,从而更有利于高三整个阶段地理复习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S].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9) .

[2]刘慧霞.从“大气运动”一课看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J].地理教育, 2006, (5) .

[3]傅道春.教学行为的原理与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6) .

[4]陈玉琨, 等.课程与课堂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 .

[5]刁荣普, 等.教育从关注细节开始[J].人民教育, 2005, (24) .

[6]屠宠华.三维目标在科学探究中整合[J].小学各科教与学, 2005, (7) .

[7]周玉芬.“创造性”课堂教学设计的初步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 2001, (1) .

提升实际能力论文 篇2

领导效能是考核领导干部领导活动优劣的综合尺度。决定领导效能的基本因素除领导效率和领导效益外,根本的因素还在于领导能力,即以领导干部的知识,经验,素质为基础,表现为领导者胜任领导工作,行使领导权力,承担领导责任的基本条件。

如果说时间效能,用人效能,决策效能,落实效能,整体效能是领导效能的基本内容,那么要提高领导效能就必须正确处理好这五个方面的基本关系。

正确处理顺序性与持续性的关系,着力提高时间效能。提高领导工作的效率,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多的任务,在处理时间顺序性和持续性的关系问题上,关键是看领导干部对领导工作轻重缓急的正确把握,对各时期领导工作的重点和中心环节的正确把握,对实施领导活动时机的正确把握,对前任领导干部主要工作承续性的正确把握,以及对本系统,本地区总体工作布局的正确把握,并通过这五个具体的“正确把握”,尽量避免因重复性工作,非关键性工作,纠错性工作,错失机遇性工作而导致的时间浪费或时间闲置。

正确处理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关系,着力提高用人效能。要在严格意义上发挥下属的创造性,就必须充分发挥其潜能,而能够“用其长,避其短”是最为关键的一环。提高用人效能,一要坚持把握主动性与创造性相一致的原则。下属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往往是同时存在的,广义的主动性涵盖着创造性,创造性又寓于主动性之中,二者不存在质的差别,更多的是共性。二要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和选作风好的人”的原则。正确用人是充分发挥下属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一个领导干部的用人标准和用人作风存在问题,肯定会影响用人效能。三要不断改革和完善用人制度,坚持以制度管人,用人的原则。努力营造人人能干事情,个个能干好事情的良好氛围,为充分发挥每个下属的应有作用搭建平台,提供机会,当好后盾,搞好服务。

正确处理科学与民主的关系,着力提高决策效能。正确的决策除受到领导干部自身素质的影响外,一靠科学,二靠民主。决策的科学化主要得益于专家,学者等智囊人物对决策事项的可行性研究与系统性论证,决策的民主化主要得益于班子集体对决策事项的民主讨论,社会团体对决策事项的民主协商和广大群众对决策事项的建设性意见。可见,要提高决策效能,不仅要看领导干部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还要看领导干部的民主意识与民主作风。只有正确处理好了决策过程中科学与民主的关系,按照所决策事项本身的具体性质和“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工作方法,审时度势,抓住时机,才可以有效避免错误决策,缺陷决策,过失决策,延时决策等现象的发生。

正确处理授权与用权的关系,着力提高落实效能。提高领导效能,关键在于一个领导干部对实施决策的推动力,即落实效能。善于授权的领导干部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并会用更多精力考虑工作中的大事情和前瞻性问题;善于直接用权的领导干部往往富于表率,示范,带动作用,对下属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虽然能够有效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但必然会耗去领导的大量精力。如果能够正确处理授权与用权的关系,需要授权时能够做到放权放得下,责任落实到位,需要用权时能够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二者相得益彰,就一定会出现事半功倍的可喜局面。因此,在考核领导效能时,必须考核领导干部授权与用权的艺术与能力,不管是不善于授权的领导干部,还是不善于用权的领导干部,在工作方法上都是有缺陷的领导干部,必然会使其领导效能受到影响。

提升实际能力论文 篇3

1.引言

对许多刚进入高三的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难,甚至在有些老师当中也会形成这么一种认识“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地理之难,许多同学会一致推举人教版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册和区域地理分析这部分。为什么许多同学会学不好这部分的内容呢。经过连续三年的高三地理教学,本人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2.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到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2.2 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许多学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2.3 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又比如在一幅经纬网的地图上(如右图),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使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和判断某地点准确的经纬度。

3.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高三学生而言,由于直接面临高考,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本人经过长期的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3.1 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3.2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进入高三复习,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么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采取在高三的最后阶段尝试让学生去记忆教材的大标题和黑体字的方法,因为教材的编排往往按照一定的地理思维来进行的。

3.3 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

4.结语

提升实际能力论文 篇4

随着我国航空事业的迅猛发展, 高精尖技术不断应用于飞机性能的改进和完善, 尤其是机载电子设备普遍应用了计算机新技术, 正在向数控、屏显、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特别是近年来, 陆续装备一批引进的以及国产的较为先进的机种, 这些飞机与我国原有飞机比较, 技术性能更好, 结构更复杂, 设备更为先进, 技术要求更高。因此, 航理教育要紧跟时代的要求, 努力提高航空理论教育的教学能力, 提高航理教学的教学水平, 培养出高质量的飞行员。

如何提高航空理论教育适应新的形势, 有效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学科涉猎广

航空理论教育涉及的学科纵多, 军事领域知识深邃, 所以航理教员要有宽广的知识面, 高深的文化底蕴, 并要立足于在各学科的前沿审时度势, 航理教员能否具备与先进技术相适应的眼界与意识、与设备发展发展相适应的教学能力和与知识军事要求相适应的知识创新能力, 是决定航理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飞行员在完成飞行训练和飞行任务时是驾驶员和决策者等。航空理论知识对一个飞行员来说, 彼此之间既有联系又有交叉, 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一但割裂开来就会使飞行员掌握的航空理论知识不均衡, 知识体系不够完整。在飞行训练和任务过程中就很难灵活自如的操纵飞机, 增加飞行事故发生的机率和空中特请处置的难度。

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 航理教员把一种型号的飞机的知识完全的交给学员是不现实的, 也是无法办到的。航理教员要把一定的相关知识进行融合, 这样在空中出现特情时, 飞行员就会很快的判断出飞行故障的原因及处置方法。出现排除不了的故障时, 能够立即做出其它相应的处置措施。把飞行事故等级降到最低。而且, 对于航理教员所讲授的知识并不是要求飞行员完全掌握, 有的只是一个了解, 比如, 飞机上一些仪表电气的工作原理, 给飞行员讲授这方面的知识, 只是增加飞行员对装备应用的可靠性和在出现空中特情时能够放心大胆的去处置。

2 建立交流机制

由于没有相应制度的规范, 航空理论教员和飞行教员之间缺少相应的沟通和相互学习。航空理论必须同飞行实际紧密结合, 才能充分发扬其应有的作用。否则, 航空理论教员不知道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效果如何;不知晓学员会不会灵活利用理论去实践飞行;飞行教员遇到理论难点不去深究, 也不向航空理论教员反馈, 这肯定对双方都是损失, 也不利于飞行能力的提高。

同样, 各院校航空理论教员之间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尤其是同一机型的院校之间。只有在搞集中培训时, 各院校航空理论教员还偶尔能在一起学习、讨论问题。其它时间干脆连面也很少见, 更谈不上相互学习取经了。

各飞行单位都有自己优良的传统, 结合自身的特点, 总结出了很多宝贵的经验。院校有自己较为完善的教育训练体系。应该说二者的相互交流可以实现双赢, 达到相互提高的目的。通过规章制度的建立, 消除教员的后顾之忧。由各院校提供参加交流活动的教员的详细信息, 由上级部门组织, 让院校之间、院校与基层之间的航理教员到交流单位承担授课任务, 在交流这段时间里把自己单位与交流单位关于航空理论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安排、教学经验等进行探讨、学习、交流。这样, 让院校教员能了解基层关于航理知识的最新内容, 并通过的一线教员了解航理知识方面的需求。同时院校教员把深层次的知识体系带到基层。通过这样的交流会给院校和基层的建设、发展都带来新鲜血液和活力, 从而也能带动教学工作的创新发展, 也切实达到了交流提高的目的。

3 体验飞行

院校的航理教员大部分都没有任何飞行经历, 一部分航理教员有飞机维护工作经历, 但一是时间比较短、二是科目比较单一。因此, 现在的航理教员的知识体系主要是在通过老教员的帮带和自学, 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完成航空理论的授课任务。这种教学过程与飞行实际脱节, 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使授课内容贴近飞行实际, 可以通过模拟机训练和体验飞行两种方式提高教员联系飞行实际的能力。

但显然让所有航理教员参加实际飞行是不现实的。一是航理教员的身体素质是一个难点, 二是由于经费、时间、安全等方面等原因很难实施。但是让航理教员在模拟机上实施飞行就能消除很多困难因素, 而且现在几乎所有的机型都有对应的模拟机。让每一名航理教员通过模拟飞行训练, 把“飞行”的经验和自己授课的知识内容和课程体系紧密的联系起来, 然后在去教飞行学员。这样, 航理教员知道飞行员在飞行时需要了解掌握些知识, 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很好把握。而且, 通过模拟飞行训练器, 可以人为的制定飞行故障, 通过对故障的判断和处置, 可以把直观感受教给飞行学员。

体验飞行也是贴近飞行实际的有效手段之一。它的目的是让航理教员亲身经历在飞行各阶段的感受和设备指示。这种方式的特点显而易见, 但受到教员身体素质和资源的限制, 只能在部分教员中实现。通过有计划的对部分满足条件的航理教员实施体验飞行, 切实增加教员的直观感受, 进一步加深理论知识与飞行实践的结合。

4 结语

顺应新时期新装备的特点, 提高自身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加强院校之间的合作交流、通过各种方式增强理论联系飞行实际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的提高航理教员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沈文厚, 徐彦军, 孙岩.信息化条件下航空理论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09, 20 (4) :38-39.

[2]张力先, 单树森, 姚四伟.追逐知识军事浪潮造就高素质航理教员队伍[J].科学教育家, 2008 (1) .

提升实际能力论文 篇5

近年来,台儿庄区国税局把教育培训作为全局的重点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和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围绕政治理论教育、税收业务培训、岗位学习练兵等几个方面,立足能力建设,找准需求定位,大力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干部职工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岗位技能,有力地推动了税收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立足实际,找准需求,科学制定教育培训计划该局认真分析干部队伍的现状,按需求定位,是搞好教育培训的基础。每年制定计划前,都对教育培训内容进行广泛的调查分析,围绕“工作需要学、个人最想学、形式易接受”几个方面,通过分类考试、工作考评、个体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所有在职干部职工的基本素质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摸底,掌握全体人员的教育培训需求。根据不同层次人员的不同需求,分门别类建立需求档案,再从整体上制定分层分类的干部教育培训计划。按照税务组织需求为导向,岗位需求为根本,培训动机与目标相一致,共性与个性要求相结合,需要与可能相兼顾的原则,科学确定培训项目。根据省、市局工作思路和重点,近年来先后组织开展了以财务会计学习、科学发展观教育、两个系统操作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练兵活动;针对干部年龄偏大、第一学历较低同志的实际,在培训方法的选择上,主要考虑干部的接受能力。在培训效果上,主要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解决外出培训收效不佳的问题,区局建立了干部培训档案,根据每一位干部已参加培训的情况、素质能力情况、岗位适应情况等综合分析后,确定再培训的内容,使干部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切实避免业务骨干因工作需要离不开不让去培训,而能力一般,工作中无足轻重的人经常参加培训,却不见效果的现象。

二、因人制宜,按需施教,提高教育培训的整体效能该局根据人员差异化要求,进行分别培训,是搞好教育培训的基础。

一是根据职业素养要求,开展了基本能力培训。按照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的要求,邀请中央党校、省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扬州税院、省税校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十七届四中全会、税收执法责任制、国税文化、纳税服务、学习型组织建设、沟通协调、礼仪知识、领导科学、经济形势、矛盾论实践论、公共关系与危机管理等十几个专题的讲座,加强了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等九种基本能力的培训;为培养广大干部“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的岗位奉献意识,在全局开展了以读书、评书、荐书为

内容的岗位读书活动。购买了《细节决定成败》、《把信送给加西亚》、《你在为谁工作》、《关键在于落实》、《责任胜于能力》等人手一册发到每个同志手里,读后以分局、科室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全员撰写了学习心得,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岗位立德、爱岗敬业。

二是根据教育培训对象不同,实行分层培训。对领导干部着力提高政治、管理、税收理论水平,提高分析形势、把握大局、依法行政能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能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能力,做思想政治工作、带好队伍、拒腐防变的能力;对中层干部着重加强综合知识、领导科学、公共关系等方面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驾驭工作,应对复杂局面的技巧和能力;对一线干部,培养提高其综合素质的同时,重点培养其岗位工作能力,使税收管理、税务稽查、税收分析人员具备独立的管理分析、查帐和办案的能力。三是根据工作岗位要求不同,实行分类培训。对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通过专业培训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有侧重地进行税收法规、财务会计、计算机等培训,着力打造成复合型人才;对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的人员重点培训岗位技能;对接受能力差、业务水平低的干部,找准其薄弱点和突破口,激发其学习兴趣,强化其基本技能培训,使其不落伍、不掉队;对分局企业税收管理员侧重于会计电算化、成本核算、会计报表分析、执法流程等内容的辅导,以提高评估能力、规范执法意识。对个体税收管理员,侧重于工作责任心的教育。对办税服务厅干部,侧重于各类信息系统操作,税收政策、服务礼仪教育,提高干部岗位专长。

四是搞好四结合,不断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政治教育与业务培训相结合,通过政治理论学习,拓宽视野,增长知识,通过业务学习,提高驾驭岗位工作的能力;灌输与实践相结合,开展研究式、参与式、互动式培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解决税收工作问题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实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培训与考试相结合,每次学习结束都要进行一次考试,用考试来激发学习动力、检验学习成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除利用春训、以会代训等形式开展集中培训外,注重激发培养干部的学习兴趣,使广大干部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三、以人为本,搭建平台,实现个人能力提高与国税事业发展的双赢

一是完善机制,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学习的积极性。近年来,该局先后制定了《鼓励干部职工在岗学习奖励办法》、《计算机应用等级管理暂行办法》、《“六员”培训单项考核办法》等制度办法,对取得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资格证书,参加会计、经济、审计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财税专业自学考试、会计电算化、外语等级考试取得证书人员,实行单项奖励;对在市局以上组织的考试、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干

部给予重奖,有效地调动了干部职工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积极性。目前,通过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局90%的同志取得一级证书,30%的同志取得二、三级证书,有10名同志取得英语四级以上证书,9名同志取得税务师、会计师证书,占全局在职人数的15%以上。

二是实行能级管理,使干部能力与工作业绩共同提高。按照“以能定级、岗级双挂、动态管理”的原则,通过岗位适应性考评、专业技能考试、全员竞争择岗“两考一选”的形式,综合考虑能级、岗位、责任三个因素,实行了能级管理。政治素质高的同志,通过考试、考评取得较高的能级,通过工作考核、动态管理,其积极性、主动性有效调动起来,个人价值得以实现;业务素质相对较低的同志,通过努力,可以晋升到上一个能级档次,从而激发了全员自动自发学习的积极性,工作干劲也高涨起来。

三是搭建人才发展平台,使能者有其位。为了创造优秀人才成长发展的机会,形成正确的学习导向,该局设立了税收管理员、办税服务厅人员、计算机管理员等专业人才库,把业务能力强、考试成绩好的干部纳入专门管理,在评先树优时,优先考虑人才库的人员;在竞争上岗或岗位交流时,优先安排人才库的干部到技术性较强、要求较高的岗位工作。在今年上半年的竞争上岗中,有10名综合素质较高的年轻同志脱颖而出,走上了中层干部岗位,其中两名人才库

提升实际能力论文 篇6

【关键词】三部曲教学 写作能力 初中生

初中英语课堂引入“三部曲”教学,为学生英语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生活实际不断挖掘素材,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为今后学生学习英语铺平了道路。

一、第一曲-扩充词汇

初中英语教师应当告诉学生:英语学习是一条崎岖逶迤的道路。在英语学习中掌握大量的词汇就是给了英语写作强大的支撑。另外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在词汇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把好词汇学习这一关。英语写作建立在大量词汇基础上,所以学生对于词汇的学习认真对待。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要采用一些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强化记忆。所以,英语教师应当在在初一上学期的时候,将英标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课堂。首先,帮助学生抓住学习单词的核心要点,强化训练英文字母发音,让学生能够在读英语的过程中,达到记忆单词的目的。英语教师还应当提醒学生平时多听和多读相关英语材料,培养学生听音辩词、听音书写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能降低单词的拼写出错率。

二、第二曲-大声朗读

英语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大声的朗读相关章节的文章,经过无数次的朗读之后,会受一些英语文章影响,潜移默化的对其开始模仿,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英语语感,学生还能通过一遍一遍的朗读不断从文章中读出新的感悟与韵味;另一方面矫正了学生的发音,以及语法上的错误,而且有助于扩充学生的词汇量,为今后的练习写作奠定基础。例如,英语教师可以在每一个早自习的前15分钟,让学生大声的诵读自己刚刚学习过去的文章,能帮助学生强化记忆重点单词、重要语法和句型的灵活运用。这些都是对于今后的英语学习有促进作用。

三、第三曲-增强语感

1.层层推进,循序渐进。初中英语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词素,帮助学生连词成句,为今后遣词造句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锻炼学生句型转换的能力,熟练运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一样意思,避免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句型的单调跟反复;学生通过看图来构思写作思路,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写作范围,发散式的在脑海中将大量词汇进行短时间的在学生脑海中组合成语句,锻炼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在课堂上开展一些有趣的英语游戏,例如,让学生用英语书写最喜欢的运动、最喜欢的食物、最喜欢看的书籍等等。由于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活跃了学生的写作思维,帮助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复述相关英语文章,为我所用。初中英语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可以把课文的背景有目的的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对于课文内容加深了解。英语教师可以把文章中的重点单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复述,通过不断的复述,让学生把所学文章的中心思想用英语复述出来。通过不断的复述联系,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或者,英语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刚刚学的一些重点英语文章利用其他人称进行改写,对于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有促进作用。英语教师可以借助背诵经典例句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能够流利的背诵例句也就能够正确书写英语句子了。强化训练的时候必须遵循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学生说的多了,才能达到“出口成章”的效果。接着,层层推进,从背诵句子到开始练习书写一些简单句子。学生练习写作时可从一些简单的句子入手,在课下的时候多做一些英语翻译的练习,久而久之,可以尝试从书写句子到编写短文。最后,要对于所学的文章进行模仿训练。英语教师应当多让学生阅读一些报纸和英文杂志,将其中比较经典的段落随手摘录,课下抽空去背诵,学生读得多就会逐渐找到写作的灵感,“下笔如有神”的写作效果也就不远了。

3.巧设交流平台。“语言”是英语写作的先导,是英语作文的起始阶段。部分学生由于在张口说英语上存在较多局限性,英语教师可以安排英语课前5分钟让学生在讲台上进行对话表演。表演形式不限,诸如是人物对话、个人独白等。学生可以将生活中的各种人物、情景,在角色扮演中进行口语交流,学生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惟妙惟肖肢体动作,把生活学习中的想法以及感悟,淋漓尽致表演在大家面前,其余的学生也可以各抒己见,让课堂上的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这种练习方式巧妙抓住了学生乐于表现的心理特征,能够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励他们手机生活周边素材为己所用。虽然只有短短的5分钟,但是却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晰,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四、结合生活实际,多动笔

英语教师可以给学生定期留下一些写作作业。可以让学生以写日记的方式进行写作练习。英语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去留意身边发生的一些趣事,随手记录在日记本上。多动笔,养成勤写作的好习惯。在生活实践中去挖掘写作题材,赋予英语作文生活化的气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将自身经历情景记录在本子上,这种直观的记录形式,不仅有助于学生锻炼遣词造句的写作能力,同时还能感悟人生世事多变和大自然瞬息万变,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英语教师要在实践教學中巧妙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设置一些有趣味的英语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英语写作能力,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提升实际能力论文 篇7

一、强化教材内容研究, 提高历史教学深度

历史教学深度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发掘, 在指导学生全面、深入、正确理解历史概念以及分析历史规律的过程, 实际上也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提高的过程。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对相关的事件、人物、阶段等进行深度分析概括, 一针见血揭示其本质特征。如讲授资产阶级革命相关内容时, 教师要向学生阐述这一时期历史主流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和发展的过程, 讲述不同发展时期特征、向资本主义过渡的主要途径, 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其中的要点凸显出来, 在脑海中建立框架式知识结构, 形成整体感知印象, 并掌握其要点与规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充分发掘教材的深度, 对于提升学生思维训练效果具有明显的成效。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思维训练成效

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积极情感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 从而深入学习历史, 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训练。首先, 教师可以运用历史学科实用性和社会性特征活跃教学氛围, 调动思维积极性。以史为鉴, 学习历史能够更好地训练思维、发掘规律、指导未来, 教师可以将历史教学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也可以选取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课堂分析研究的载体, 指导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进行分析研究,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内容时, 针对社会上以及网络上部分偏激言论, 认为现在中国是走变相的资本主义道路这样的观点, 笔者要求学生进行全面分析, 了解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制度于本质上的区别, 引导学生要正确区分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强化经济建设、促进多种经济成分、经济载体发展, 与资本主义经济之间的差别, 对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全面、深入、正确的认识, 消除了思维上的片面性, 也有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念的形成。其次,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还要借助于灵活的教学方法开展思维训练, 结合内容开展主题讨论活动, 如开展战争的实质、危害性等方面讨论,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我国一直主张和平解决政治问题的出发点与良苦用心, 提高学生思维训练的深入性。

三、注重教学方法改革, 养成良好思维习惯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当强化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 以更为丰富、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思维训练成效,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在阅读中深入思考, 筛选重难点。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确定明确的目标, 找到关键内容, 确定难度较大的问题, 为下一步的学习与思考奠定扎实基础。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 积极开动脑筋进行分析, 在小组内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互交流补充, 提高思维成果的完善性与全面性。并且在全班范围内开展小组学习思维成果交流, 一个小组代表进行交流, 其余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教师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深入程度以及宽广度, 及时进行相应的点拨与指点, 鼓励学生进一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 发掘出现象之后的本质问题。对于学生在一些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规律等方面出现的不同观点, 教师不适宜进行直接的评判, 最为恰当的方式就是搭建平台让学生进行辩论交锋, 在思维碰撞之中提升辨析能力, 有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 促进了历史教学成效的提升。

四、优化历史教学过程, 促进思维能力发展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对教学环节进行优化, 给予学生思维深入和拓展的平台、空间, 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充分训练思维能力。首先, 教师要发挥好课堂讨论活动的作用, 结合教材内容设置情境、确定内容, 将重难点蕴含在这样的讨论活动之中, 鼓励和启发学生针对历史教学内容开展深入的分析研究, 并相互讨论, 让学生的思维在活动中提升, 能够站在全局高度, 多方位和角度看待问题, 尤其是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能够为历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发挥积极作用。其次, 教师要善于运用补充信息提高思维训练效果。历史教材中蕴含的信息毕竟是有限的, 教师应当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相关信息的补充, 可以是背景信息, 可以是类似行为与活动, 引导学生从更多的素材分析中梳理和总结规律, 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训练活动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学会分析与总结, 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牢牢抓住重点。另外, 高中历史教师还要结合讲解与训练交叉的教学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既要抓好知识点的讲授与历史规律的揭示, 同时也要设置针对性的练习对教学内容开展巩固, 保证学生的思维更为灵活。

综上所述,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强化学生思维能力训练, 为教学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旭斌.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教育教学论坛.2010 (26)

[2]余深焰.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J].文教资料.2010 (13)

提升实际能力论文 篇8

一、学生地理学习方面存在的缺陷

(一)对地理学科的特点认识不够

对于文科学生来说,造成地理学科学习障碍,是他们对于学科综合性的特点认识不到位。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兼具的综合性学科,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理科功底来解决问题,单凭借对文科的爱好不能完成,而需要理科的思维加上文科的基础全面思考方能解决。高中地理学科突出了其地域性特点。它决定了学习高中地理需要转化思维,对地理中的问题要全面认识,多角度去考虑。在学生的实际学习过程中,将地理的学习仅仅局限在文科知识的认识上,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依靠死记硬背,对地理原理的探究满足于课本上的结论,所以,一遇到考试,遇到综合性的问题就无法应对。

(二)综合分析能力差

地理知识的体系较为完整,综合性强,需要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思维有了广度,才能全面认识问题,用综合的观点看待问题。思维有了深度,才会对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抓住地理问题的实质。但是很多学生却将地理中的现象孤立地看,片面地理解生活中的现象,所以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基本的原理理解不清,认识不全面。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这主要是由于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够造成的。

(三)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思维能力的高低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着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地理的学习需要学生思维过程清晰,分析问题有条理性,不能违背规律原则,否则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一些学生学习知识往往死记硬背,解决问题往往采用固定的模式,为地理学习带来障碍。很多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虽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或解决某一问题所有的能力,但依然会错误百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地理思维

(一)注重课堂引导,调动地理思维

学生正确思维的形成,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为思维的正确形成创造条件。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他的引领与指导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思维很重要。教师要重视课堂的指导,对一些疑难问题要逐步深化。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学生思考,能够让学生通过调动自己的地理思维实现问题的解决。地理教材中的很多材料都是零散的,对于一个问题的认识,需要学生调动有关的知识对问题进行整合。对于一些重要的问题,教师还要逐步设问引导学生一步步去分析,最后归纳出比较成熟的观点,或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二)完善知识结构,形成正确思维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如果知识是零散的,缺乏一个完整的体系,知识的结构残缺,那么学生就不可能顺利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到了高三复习阶段,学生有了一定知识的积累,但是完整的知识结构还没有形成,做起题来还不能以正确的地理思维去解决问题。对此,地理教师要注意运用能够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试题或教学内容。教师还要对这些内容认真研究,深入思考,调动自己的思维全面考虑,然后用之于教学。对于设计相关学科的内容,教师要注意搜集有关的材料,并请教相关学科的教师,力求使知识结构更完善,思维更加正确。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就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道路就会平坦,畅通无阻。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思维能力

地理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再现,与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地理教学不能忽视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现象,总结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教师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指导学生运用知识之间的联系解决问题。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生活中孤立的现象,往往又有着内在的联系。教师不能就事论事,孤立看待问题,要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使学生凭借已有的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提升实际能力论文 篇9

一、选准教学“切入点”, 进一步明确复习教学思路

在高中诗歌鉴赏复习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明确复习教学思路, 尤其是要选准切入点, 引导整个教学工作向着高效方向发展。首先, 教师要潜心研究考点, 可以结合各省市近三年的高考语文试卷进行综合分析, 由于诗歌鉴赏的考查范围与跨度很广, 涉及到诗、词、曲, 跨度从周代到清代, 选题范围较为广泛, 教师应当多角度进行研究分析, 从对诗歌语句的理解、诗歌画面的想象、表达的技巧、思想情感的表露等考点的研究分析中, 提炼教学要点, 提升教学针对性。其次, 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复习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发挥出来, 能够让学生进行自主研究与合作学习, 放手让学生开展学习, 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 在提高诗歌鉴赏复习成效的同时,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全面达成教学目标。另外, 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当强化对学生的科学记忆指导, 引导学生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来进行科学记忆, 花最少的时间达到最高的记忆与理解成效。

二、强化领悟“提升点”, 进一步夯实诗歌学习基础

在诗歌复习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着力于考点知识的记忆巩固, 还要注重从诗歌背景、原型意象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方面夯实学习基础, 为全面提升复习教学成效奠定坚实基础。首先, 教师在教学中, 应当注重重现诗歌的背景, 让学生深刻理解与牢固掌握。古人说得好, “诵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学生要实现对诗歌内容与主题的深刻理解, 就必须要对世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之中所要体现出来的时代烙印进行全面的了解, 不同时代的诗人, 其作品之中所反映出来的内涵与情感是截然不同的, 例如李白、杜甫与杜牧, 分别生活在盛唐时期、盛极转向衰败时期以及晚唐时期, 他们的作品中就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不注重对诗人所处时代的了解研究, 是无法全面领悟作品内涵的。对于诗人个体而言, 自己的境遇、仕途等方面不同, 也对作品的风格烙上了鲜明的印记, 如同为唐代的三位诗人, 都写过有关蝉的诗, 正处于官场一帆风顺的虞世南写道:“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具有鲜明的得意之情;骆宾王身陷囹圄, 写道:“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从中可以体悟出患难之感;而李商隐仕途不顺则写道:“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 从中可见牢骚之意。由此可以看出, 三首诗中都在咏蝉, 都运用了托物言志手法, 但是自己所处境地、前途不同, 所言之志差别很大。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 包括诗人的人生发展轨迹, 全面提高鉴赏领悟能力。其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掌握原型意象。古典诗歌内涵丰富, 许多事物是诗人笔下的常用意向, 如柳寓意送别, 菊寓意高洁、隐逸, 松代表顽强不屈, 梅代表高洁、刚强等,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指导点拨, 进一步提高学生领悟隐含情感的能力。另外, 教师在诗歌鉴赏复习教学中, 还要引导学生研究分析诗人的语言特色, 如陶渊明的语言特色为平淡自然, 王维语言特色的的清新雅致, 王昌龄语言特色的雄健激昂等, 以此入手, 夯实基础, 为学生全面深入掌握诗歌情感发挥积极促进作用。

三、拓展能力“拓展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建设较为重要, 要突出学法指导, 帮助学生建构起完善的知识体系,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情感启迪能力。首先, 要注重建构起完善的知识体系。古典诗歌鉴赏中, 除了要对诗歌背景、诗人情况、意向寓意等知识做到熟悉与掌握, 同时要对诗歌的表达技巧、章法布局等方面知识有效掌握, 如抒情方式可以范围直接与间接两种抒情方式, 而其中间接抒情又可以细分为借物言志、借景抒情等不同方式, 从表现方式上可以细化为象征、反衬、对比、烘托等等, 从表现手法上可以分为比喻、拟人、夸张、用典、顶真、互文、借代以及对偶和通感等, 只有建构起系统的知识, 才能够全面提高鉴赏能力。其次, 要提高学生两种重要能力。要着力提高学生分类答题能力, 诗歌鉴赏主要采取分析意境型、分析技巧型、分析语言型等不同类型, 应当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答题的技巧, 如分析语言型的答题技巧可以归纳为:以诗歌中关键词揭示语言特色, 并选取诗歌之中的语句来对这种语言特色进行详细分析, 并阐述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与主旨, 通过技巧的掌握提高答题能力。要着力提高学生诗评写作能力。

提升实际能力论文 篇10

一、注重前后有效连接, 扫清高中生物学习障碍

初高中之间生物教学的有效连接非常重要, 尤其是在高一阶段, 教师要对这一环节的工作进行认真回顾、系统完善, 使学生顺利融入高中生物学习之中。

1. 转变学习观念。

在初中, 因为生物学科在中考中所占分值并不多, 所以有些教师将生物学科当作“小学科”, 重视程度不足, 有些学生在进入高中以后还会有这种想法。教师应当引起重视, 要强化生物学习重要性的教育, 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重视程度。

2. 改进学习方式。

初中生物教学内容相对简单, 为了提高应试教育成效, 部分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内化吸收, 而是简单地将生物学科知识点罗列出来, 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学生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生物素养并不高。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和预习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

3. 回顾重点知识。

对于一些与高中生物学习关联度较为紧密的初中知识点,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适当进行回顾, 尤其是一些在初中阶段讲解不够深入到位的内容, 需要“回头看”, 为高中生物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提升教学过程生动程度

多媒体手段以其演示手法形象、蕴含信息丰富等特点, 在生物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生动导入, 激发兴趣。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导入新课, 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奠定情感基础。例如在教学“身边的生物科学”内容时, 一位教师运用视频短片向学生介绍了生物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用途之大感到非常惊奇, 学习兴趣被有效地调动起来。

2. 补充信息, 丰富教材。

生物学是一门生动的科学,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补充适量的教学信息, 可以提高教材的生动性。如教学“生态系统的稳定”内容时, 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揭示当前美国和俄罗斯科学家联合开展的一项全球生态系统稳定性调查评估报告, 拓宽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对这些最前沿的生物学研究成果有所了解, 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吸引力。

3. 形象演示, 突破难点。

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将一些难以在课堂上演示的内容形象演示出来, 缓解教学难度, 帮助学生顺利突破教学难点。如教学“遗传和染色体”内容时, 教师就可以将基因的分离规律及自由组合规律以动画模拟的方式进行形象演示, 让原本微观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直观起来, 帮助学生实现重难点的有效突破, 巩固教学成效。

三、倡导合作探究方式, 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生物探究能力, 是高中生物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 教师应当抓住重点环节, 组织好教学探究活动。

1. 科学进行学生分组。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是一种较为成功的教学模式, 有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协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科学分组则是提高这种教学模式成效的重要前提。教师可以5—8人为一组的规模进行编组, 人数太多不利于开展合作探究活动, 人数太少又难以形成协作氛围, 因此, 小组人数应当适中。此外, 每一个学习小组还应当明确一名牵头学生, 教师要将优秀生与后进生均衡地分布到每一个小组, 实现小组之学习实力的均衡。

2. 组织合作探究学习。

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应当以探究思考题作为线索,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教师在其中发挥点拨的作用。例如教学“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内容时, 教师可以设计一组探究题:细胞膜有什么功能、结构特点?物质出入细胞有哪三种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哪种方式对于活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最重要?大分子如何出入细胞呢?H2O、O2、K+、Mg2+、NOO3-、C6H12O6、蛋白质、土壤有机质能否通过细胞膜?如能, 是以何种方式通过?通过这样的一组逐层深入的探究题, 加之以教师的适当点拨,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讨论探究, 深入了解真核细胞的细胞膜、细胞器和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物质出入细胞的三种方式等方面内容。通过这样的合作探究活动获得的学习成效, 较之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活动, 效果要来得更为深刻。

3. 指导学习成果梳理。

在探究活动完成之后,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获得的学习成果还不是最终的成果, 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 进一步辨析、完善、补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或是小组代表发言, 谈一谈学习成果, 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与完善, 依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来提高答案的科学程度, 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梳理能力。

四、改革学习评价模式, 发挥正面评价激励作用

教学评价的改革也是提高生物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 要能够体现出差异性、全面性与激励性。

1. 开展分层要求。

学生在生物学习中, 能力有高有低, 如果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 将学生分为几个层面分别开展考核评价, 对于后进生适当降低要求, 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考核要求与实际状况相适应, 让学生都处于考核的最近发展区域之内。

2. 开展全面评价。

除了评价学生的生物应试成绩之外, 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学习努力程度也应当成为生物教学评价的重要方面。对于书面测试与能力考核, 可以分别折算成相应的分值, 以百分制来进行量化, 还可以对学生采取“成绩+评语”的全面评价考核方式, 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在学习能力和态度等各方面的状态, 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开展激励评价。

对于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进步之处, 教师应当及时予以肯定, 尤其是班级生物学习后进生, 更要注重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体验,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体现评价的激励性效应。

提升实际能力论文 篇11

【关键词】英语 中职学校 教学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英语作为一种国际交流语言工具,其重要作用显而易见。然而,当前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这其中既有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无用、企业用工重技能操作轻综合素质等“本”因,同时也有教、学脱节,师、生脱离、课堂模式陈旧等“标”因。笔者作为一名中职英语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紧扣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的基础薄弱实际、未来就业实际,针对性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治病求本”,积极纠正“英语无用论”观点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初步就业目标一般都是具体的操作岗位。因此,学生对专业和技术操作课程的学习比较重视,而对于英语学习不太重视,“英语无用论”普遍存在,不愿花时间去学习英语。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纠正这种错误观点,是职校学生学好英语课程的前提所在。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采取联系工作实际举例方法,说明了在将来的工作中,英语同样也有用武之地,效果较好。

(一)与未来的工作实际相联系来举例。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联系一些实际工作中的英语应用,说明学好英语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如对于车工钳工、机电等专业的学生,结合将来使用操作的车床机器上英文标示的实际,简单的如stop(停止)、play(开始)、power(电源)、warning(警示)、on(开)、off(关)等等,指出这些标示是操作中最常用的,要求操作者掌握一定的英语,才能熟练地使用好车床机器,否则几十万元甚至成百上千万元的设备有可能毁于一旦,造成严重损失。对于餐饮服务等专业的学生,以涉外宾馆遍布各地的实际来举例引导,在接待服务中需要熟练掌握运用一些基本的英语会话,才能胜任工作要求。

(二)从有利于学生自我发展角度来举例。举例说明掌握一些基本的英语,也是一项有用的“技能”,将有利于个人发展。如举例本校一名财会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在一家宾馆从事财务工作。有一次,一名外国客人入住宾馆,中午休息时,这名外国人突然冲出自己的房间大叫“fire! fire! fire!”,当时人很少,没有人听懂这名外国人说什么,这名学财会专业的学生正好路过,听懂了他的话,立即意识到可能发生了火灾,于是立即采取措施,并报了警,从而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灾难,后来这名学生受到了该宾馆的嘉奖和加薪。

通过一些举例,让学生真实感觉到英语的作用在未来的工作中并不是没有用处,而是无处不在,无处不用的,使得他们在思想上认同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在实践中体会到英语的用武之地,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标新立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

中职学生年龄虽近成年,但心理年龄仍具“童心”,因此,因势利导,适当使用“标新立异”的教学方法,对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会有积极的效果。

(一)采用课堂教学新模式,激发积极性。现代英语教学把语言知识的应用作为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提倡在语境中操练语言知识,在情境中以恰当的语言进行交际。因此,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要在导入、呈现、操练、巩固和应用等五环节活化教材,将教材内容按其交际原貌活化于课堂,形成不同的侧面,不同形式的活动。运用交际语言教学法,让学生共同投入,互相交流,帮助学习,用英语思维,将所学的知识变成语言技能,使课堂成为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场所。特别要注意对基础较差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师只有在课堂上想方设法让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获取信息,才能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所学的是一门有用的、活的语言,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并维持其英语学习兴趣。

(二)开展课外活动新形式,注重趣味性。霍姆林斯基说:“课外活动突破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及资料范围等方面的限制。引导学生直接潜入知识的汪洋大海,去寻找各种珍宝,使他们的智能、个性和各种才能得到充分显露。”课外活动不仅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延续,而且是很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如我们经常开展的汽车英文标志赛、汽车部件、电子电工等专业英语单词赛、旅游服务用语赛等,因为所开展的活动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相关,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得以学习和发展。

三、“三勤联动”,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基本能力

据调查,中职学生英语学习基础普遍薄弱,因此,在教学中还要兼顾其基础知识的巩固提高,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鼓励他们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放弃“破罐破摔”的想法。鼓励他们,针对自身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外语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做到“三勤”。即一是“勤动口”的习惯。大胆地张口说,要利用各种机会,练习朗读,背诵,与同学进行对话的训练。二是“勤动手”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多动手,在上课时要多记笔记,记下重点、难点,以便课后复习。课后要对长、难、生的单词多拼写,增加词汇的记忆效果,有助于消化课堂知识。三是“勤动眼”的习惯。课外要找一些适宜的英语读物来读,不一定要求每篇文章都能读得如何精确,有生词要会查阅工具书,在词典的帮助下来提高阅读水平。

提升实际能力论文 篇12

一、还原生活场景,营造有利的学习氛围

在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对思想品德课不重视,偏重于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简单机械地记忆一些概念理论来应对考试,这严重影响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了改善现状,教师应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还原真实的生活场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调动学生参与思想品德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时,教师为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进行课前准备时,用手机拍摄了两段视频。其一,各种生活垃圾随意乱丢,污水任意排放,河水被污染,河面上垃圾成堆;其二,化工厂高耸的烟囱向天空排放着大量的浓烟,让天空不再湛蓝,地面的植物上附着着厚厚的灰尘。在上课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视频,很多学生对于这些生活中的场景并不陌生,在观看了视频短片之后,视觉、听觉都受到了强烈的刺激,真正意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从而积极地投入本课的学习,了解保护环境的方法,环保意识也得到了强化。

由此看来,再现真实的生活场景是创设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情境的有效手段。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激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高效地完成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任务。

二、分析生活现象,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思想品德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现象,掩藏着一些本质规律,教师通过利用这些形形色色的生活现象,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探究现象本质的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的内容时,教师搜集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不法商贩通过假冒伪劣商品坑害消费者利益的事例。比方说,网上销售的产品质量不合格,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一些不法商家生产劣质食品,达不到卫生安全标准,对食用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伤害等。初中生对于这些发生在身边的现象比较熟悉。教师通过让学生分析这些现象,探寻现象所反映的本质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深刻的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学生在对其进行分析时提出,造成这些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消费者维权意识较弱。

由此例可以说明,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引入鲜活的生活现象,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与思考,完善自身的思想道德标准体系。

三、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优秀的思辨能力

形形色色的问题是训练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的有效载体。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选用一些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深刻认知,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面对诱惑,学会说‘不’”的内容时,教师列举了几种初中生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面临的诱惑,让学生思考应该如何应对。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当你看到同学穿着漂亮的衣服自己却没有钱购买时怎么办?当你迷恋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时怎么办?当你看到别人有很多零花钱而自己没有时怎么办?这些问题对于很多初中生都造成了困扰。教师通过组织学生集体讨论,让学生集思广益,从自身的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学生在独立思考、探寻答案时,与同学进行交流,不仅找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且形成了正确的观念,有效地锻炼了综合能力,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由此例发现,生活中不乏一些具有争议的问题,恰当地利用这些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能促使学生思考和判断,构建正确的思想观念体系。

总之,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通过多种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对初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至关重要。教师需要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积累各种有用的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灵活地运用于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从而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全面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摘要:回归生活,联系实际,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对于基础教育阶段各种课程教学实践的基本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载体,课程内容和学习目标与现实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通过还原生活场景,分析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创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上一篇:储藏措施下一篇:实用主义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