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能力提升

2024-05-11

计算能力提升(精选12篇)

计算能力提升 篇1

数学计算能力是小学生的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计算教学所占的课时居于首位, 从低年级的一两位数加、减法计算, 到中高年级的多位数乘、除法计算, 从口算到简便计算和四则混合运算, 可以说计算贯穿了整个小学数学阶段的学习, 这足以说明计算教学的重要性.计算能力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之一.但是, 近几年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 小学生在计算中反映出来的情况令人担忧, 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不高, 由于计算错误, 很多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 并且直接阻碍了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因此, 怎样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已经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注重基础教学, 教会学生有关计算的知识

在计算教学中, 我们要通过计算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学生应该掌握以下与计算有关的知识.1.数的认识:数的认识是学习计算的第一步.2.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是对计算客观规律的概括, 它反映了计算在一定的条件下, 发生一定的变化过程的必然性.3.计算法则:计算法则是指计算时它必须遵循的一般规则, 它促使计算过程程序化、规则化, 并能保证计算的正确性.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都有它们独自的计算法则.每种计算法则都是根据数的意义、性质和运算定律推导出来的.4.运算顺序:如果在一个算式中, 只含加减或只含乘除的同一级运算, 就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 要先算乘除, 后算加减;在含有括号的算式中, 应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的次序, 先算括号内的, 再算括号外的.

二、巧学活用, 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巧学活用, 会使相对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会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一年级教学20以内加减法, 课文内容采用童话故事的形式, 让学生喜欢数学.教学中, 我经常创设具有不确定性的问题, 让孩子展开想像.如教学“巩固5以内的加减”的练习中,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5只小鸡向着两个食盘走来, 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在这里是一道开放题, 许多学生都有不同的答案.有的算式是5=2+3, 5=3+2, 5-2=3, 5-3=2.可有的小朋友说, 左边食盘的东西太难吃, 全都跑到右边的食盘里吃.所以算式是5=0+5, 5=5+0, 5-0=5, 5-5=0.有一个学生说有一只小鸡跑得慢, 挤不进右边的食盘只好在左边的食盘吃.算式是5=1+4, 5=4+1, 5-1=4, 5-4=1.学生说得太精彩了.在二年级下册, 教学“100以内加进位与退位加减法”时, 我先让学生进行废电池回收的环保活动, 让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书店查资料, 访问别人等形式, 让学生了解废电池对环境的影响, 并对回收的废电池进行统计, 给学生以下信息.

让学生根据信息提问题, 让学生列式进行估算, 再进行准确计算, 交流各自算法, 计算过程让学生质疑, 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情境的创设, 不仅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而且增添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注意力, 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

三、加强对比训练, 形成计算技能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课堂上, 我们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之法.同时, 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几种算法,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 寻求简洁、容易、快速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交流, 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 领悟不同方法的优劣, 做出合理的判断和价值评价.

1. 对于普遍性错误或易混淆的计算问题, 要利用课堂最佳时间, 通过典型错例的对比分析, 使个别学生的教训转化为全班学生的共识, 从而明晰学生的计算思维.

2. 对于学生易计算错误的计算题, 建立错题档案卡片, 采取题组形式, 进行反复训练, 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3. 计算教学每天应保证一定的计算量训练, 使学生的计算能力由量变到质变, 逐步形成计算技能.

4. 要加强口算与估算的训练, 不断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为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关注学生的错误习题, 重视解决错误问题

一般的说, 学生初次练习时产生的错误, 在教师指导下, 比较容易纠正和克服.如果是多次重复出现某种错误, 特别是这种错误在头脑中已经生根, 则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了.所以我们要及时了解笔算中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 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 通过集体“会诊”, 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对于那些形近而易错的试题, 应组织对比练习, 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由于计算作为贯穿小学数学始终的内容, 学习时间最长, 学习的份量也较多, 我们在计算教学时还应该从更高层面去进行分析, 有效的培养学生利用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进行简便运算.

总之, 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 在教学、训练中我们应避免重复、机械的练习, 要有针对性, 要精练,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超出新课标要求的计算应尽量避免, 平时的计算教学也要从“以生为本”的角度去进行指导,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充分自主的探索过程中对知识形成自己的认识与理解, 在计算能力提高的同时,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计算能力提升 篇2

在新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要实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其中对于学生计算能力有明确的要求。在我的实际数学教学中,通过孩子们的学习数学时的计算练习反馈中,我深切的感受到,很多小学生由于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计算能力较差,出错率较高,课堂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计算目标。在小学阶段,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有哪些?对学生计算能力有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计算运算能力的呢?下面我就谈谈我的一些粗浅认识与见解。

一、小学数学学习中不良学习习惯的表现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我深切的感受到,随着年级的增长,计算难度、计算目标的提升,在日常练习和检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在运算学习中,常常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是马虎大意,不够认真。主要表现在运算中过程中将符号、数字书写错误,计算结果不检查、不验算。二是学习不能始终如一,边学边玩,把学习不当回事。主要表现为运算中不够注意,造成思维停顿,特别是在四则运算过程中,容易造成运算错误。三是思考问题缺乏全面性,缺乏思考的宽度和广度。主要表现在对于一些能够简便运算的联系,不主动思考,仍然直接计算,出错较多。四是具有懒惰思想,不肯动手动脑。主要表现在对于计算法则和定律不记忆,不归纳;对于口算练习不强化训练,运算结果不复查等。?@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在小学数学的运算练习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二、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对运算能力的影响。

上述学生的不良习惯,看似微小,不足重视,实际在学生运算过程中,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正是制约学生运算准确度、速度的“拦路虎”,造成学生运算错误,下面我就列举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在日常运算中造成的问题:

1.不重视学习,一知半解,造成概念不清出错。如1600÷500=3……1,正是由于学生学习中没有能够熟练掌握商不变性质,不去仔细运算,按经验应该是余1,造成错误。

2.疏于记忆、理解不清出错。小学阶段数学学习中,基本的运算都围绕着四则运算展开,不同的数的运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需要正确记忆。如:96÷3.2=3,正是没有熟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与除数是整数小数除法计算方法区别。

3.审题不清、马虎大意造成错误。例如在做填空题是,42+76()42+67,有些学生就会填写等号,原因是加法交换率的“强刺激”,掩盖了76和67不同的“弱刺激”,也是马虎大意造成的。

4.思考简单,想法不深入。如:直接口算3.25+5.98+6.75出错较多,但是如何应用运算定律,大多数同学都能正确计算。

以上在运算中出现的问题,仅仅是学习习惯对运算能力影响的一部分。所以说,要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三、提高运算能力要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日常教学中,要提高学生运算能力,除了教师在教学上下工夫,提高课堂效率以外,纠正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显得尤为重要。

1.培养学生仔细计算、认真验算的好习惯。

数学学习既是一个快乐的过程,也是一个严谨的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考,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对答案或急于求证得数。特别是在运算中,要让学生养成“一看、二想、三算,四查”的好习惯,一看就是要看清运算符号、数字,二想就是想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三算就是计算时做到专心计算,规范书写,步骤完善,既使是草稿也要做到整洁、认真,不能敷衍了事。四查就是对于运算结果要做到仔细验算,减少由于马虎大意造成的错误。

2.让学生体验到计算的重要性,养成严谨计算的好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要主动培养学生对待知识严谨的态度,不能让他们觉得运算定律掌握 “差不多就行了”,要能够熟练应用,特别是四则运算在整数、小数、分数中不同的运算方法、特点、区别,学会类比推理,在计算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灵活性,书写的条理性和正确率。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是很严谨的,不能随意改变运算符号和计算结果,如一个公司的会计在进行收支账目的计算时,误把10000元写成了1000元,虽然只少写了一个0,却给本人和公司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意识到计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在心理上重视计算。当然教师在教学中也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数学教学,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一定先做到,并主动让学生监督老师,纠正老师的不良习惯。

3.养成积极口算、心算的好习惯。

当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后,要求学生不仅要做对,更重要的要提高计算的速度,才能计算技能在生活中的价值,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加强学生的心算、口算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心算能力,不能过多的依赖笔算。在口算中,学生不仅对掌握的运算定律做到熟练应用,同时也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快速、简单、准确的口算能力,对于学生后面学习复杂的运算,提高运算的速度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比如:在有关圆的面积、周长等运算中,如果掌握好圆周率与常用数字的口算结果,对于运算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没有能够掌握的,还要从列竖式运算开始,不仅容易出错,而且也降低了运算的效率。让口算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善于口算,喜欢口算。加强口算技巧,把口算与简算,笔算紧密结合,让口算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有用工具。

4.养成勤记动手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有一些数学定律、概念需要熟记。例如:常用的四则运算定律,各种运算的方法。这些知识不仅仅是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内容,而且到了中学也要用到。如果小学阶段对这些知识不认真记,学的不扎实、不灵活,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日常运算。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加以训练,该会背的一定要会背,不能轻易放过。力争做到人人过关,让孩子在做题的时候反复运用这些知识,让孩子养成勤于思考,会听会记的好习惯。对于需要书写、归纳的,要及时归纳,把计算的基础知识做好梳理,为熟练、准确的运算奠定基础。

5.培养深入思考的习惯。

小学数学运算教学中,除了基础训练外,一些计算方法、规律非常相近,比如说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与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小数的简便运算和整数的简便运算;小数有余数的除法和整数有余数的除法等。在具体的计算中,不仅要仔细,还要深入思考。特别是在四则计算中,很多题目都能运用运算定律性质进行简便计算。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学习运算定律和性质,理解掌握它们的含义。指导学生在计算时深入思考,仔细分析题中计算符号、数字的特征,分析是否能简算,能简算的一定要简算,并指导学生说出简算计算的依据。经过长期的训练,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并合理、灵活地运用,从中启发学生敏捷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计算能力提升 篇3

关键词:计算教学;策略;算理;习惯养成

在新课程体系下,计算教学展现了与以往很大的不同,计算的情境更加丰富了,计算的算理挖掘得更深刻了,计算的方式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但遗憾的是,尽管我们做了如此多的努力,但是学生的计算成功率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甚至学生的计算水平呈下降趋势,这与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初衷不符。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有必要聚焦计算教学的全程,从细节入手来探析学生计算失误的原因,想方设法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加学生的计算成功率。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探索:

一、学生的计算“差”在哪里

学生计算能力的下降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我们不能将这个问题简单归结于练习量不够,或者新的计算教学方式不科学等因素,而是要深入学生的计算中去探索学生计算失误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发现问题的本质。

1. 计算要求的提高

计算不仅仅是一项技能,不是让学生做到熟能生巧就说明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在新的数学教学体系下,让学生合理地选择计算的方式并成功地解决相关实际问题,也是计算教学的一个重点。从这个角度来看,计算的思维含量更高了,方法更多样化了,这对学生来说,计算的难度也相应增加了。对比当下和以往的计算练习题,我们可以发现学生需要更清楚算理,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才能游刃有余地完成计算。比如这样的计算题:0.25×(40+8)×12.5,计算的方法很多,迷惑性也很大,它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对运算律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能力,仅仅让学生机械地完成这样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2. 基本运算技能不熟练

当然,事物都有两面性,在更偏重于算理的研究时,往往我们在教学中会忽视或者放松对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训练,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计算中出现了很多不该有的错误,严重影响了计算的成功率。

例如在进位加和退位减的计算上,我们会花上一整节课的时间来引导学生探索算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引导他们比较不同的方法,促进方法的优化,但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我们不可能在所有的计算中都让学生用多样的方法去计算、去验证,而是要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使学生达到更高的计算层次,让他们形成稳固的计算技能。但是在操作中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导致当下学生的计算技能不够熟练。实际练习中,我们经常见到14-9=3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答案,而且学生一旦形成了这样的错误概念,再纠正起来就要花费更大的力气了。

3. 算理理解不够深刻

数学建模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关键环节,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学生在计算时还是陷入了机械模仿、对号入座的误区,这说明学生在计算时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他们习惯于抓住习题中一些非本质的特点来决定计算的方法,例如这样的计算题:25×(40×8),很多学生用25×40+25×8来计算,因为他们将这个问题与乘法分配律混淆起来。这样的问题不是一个个案,尤其是简便计算的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学生喜欢“生搬硬套”,将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4. 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

粗心是影响学生计算成功率的一大因素,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生在计算中欠缺的是良好的计算习惯,有了好的计算习惯作为基础,粗心大意的问题也就能得到有效的抑制。比如在计算之前先审题并通盘考虑计算的方法、顺序等,计算时按照要求“顺流而下”,计算结束再进行必要的验算(哪怕是简单的估算式验算),这些环节都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计算错误。例如这样一道题:32.16÷8,很多学生的答案都是4.2,因为他们在计算中忽视了估算和验算,看到这样一道题很快想到了8的乘法口诀,忽视了除法计算的法则。如果告诉学生这个计算是错误的,他们会立即反应出错误所在,但是在独立计算的时候学生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二、怎样做到有针对性地教学

当清晰地发现了学生的计算差在哪里之后,我们就能对症下药,找出计算教学中最薄弱的地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这样学生不会再受累于题海战术,而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计算成功率。

1. 强调算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新课程体系中对计算教学的大方向的改革的正确性是毋庸置疑的,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突出算理,让学生从根本上抓住计算的“核心”,这样无论计算练习怎样变化,学生只要找准问题的本质,就能轻松地解决问题。

例如小数乘法的计算教学,笔者首先创设一个装修的情境,让学生列式计算学校图书室的地面的面积,学生很快列出了25.5×12.8这样的式子,可是怎样来计算这个小数乘法呢?笔者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经过独立尝试和小组交流,然后再在全班范围内交流计算的方法,最后学生得出共识:因为式子中的两个乘数的单位都是米,所以首先可以进行单位换算,以分米为单位,原来的乘法算式就变成了255×128,计算出来的面积的单位为平方分米,所以在计算出乘积之后我们可以再用乘积除以100,得出正确答案。其实,这样的过程与小数乘法计算的算理一脉相承,结合学生的做法我们来详细讲解每一步的算理,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计算时要将两个乘数的小数点都向右移动一位,以及计算出乘积之后为什么又要将乘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有了这样的情境作为支撑,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理就清晰了,之后经过举一反三,学生就能自己总结出相应问题的计算法则来。

2. 强调规范,在过程中减少错误

很多学生在计算时存在天然的惰性,他们的计算不以成功率为标杆,而是只图完成任务,对于不需要显示出来的计算过程,学生是能省则省,这样的做法很难保证学生计算的成功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让他们体会到每一步计算环节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用端正的态度和规范的步骤来进行计算,进而最大限度地提升计算成功率。

例如在“商中间有0的除法”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列出“1827÷9”的算式,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个式子,尝试估算商是几位数,并说说估计的方法,学生很容易得出商是三位数的结论,因为他们经过简单的计算发现商的最高位在百位上。之后笔者请学生用竖式计算,并将有典型错误的学生的计算过程展示在大家面前,让学生指出错误所在。很多学生能结合之前的估算来看待这个错误,因为在估算中,商是一个三位数,所以发现自己的商是两位数的时候,我们应该回过头去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规范”对于学生计算的影响,一旦他们能够按照既定的方法来计算,不遗漏每一个环节,那么学生计算正确的可能性就会显著提升,反之,如果学生的计算只图省事,那么很可能出现疏忽,当将这些例子清楚地放在学生面前进行剖析的时候,学生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这对规范他们的计算过程是有很大帮助的。

3. 强调思考,在技巧上给学生以帮助

学而不思则罔,在计算教学中也应当凝聚学生的智慧与思考,这样学生可以用更巧妙、简单的方法来计算,这对于提高计算成功率也会有所帮助。尤其是一些简便计算的法则和技巧,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总结,去实践,去辨析,教学中我们要关注这一点,引领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计算技巧。

例如计算中的括号的运用就有很大学问,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有关联的一组计算题放在一起,让学生先进行计算,再观察比较,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比如389-(145-11)和389+11-145这两个式子,通过计算,学生发现两个式子的答案是一样的,再比较相似的几组算式,学生可以发现这绝不是偶然的,所以他们可以总结出A-(B-C)=A-B+C的规律,然后我们让学生想一想这样的规律可以应用在怎样的计算中,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对这样的规律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在必要的时候就可以进行“情景重现”,用更加巧妙的方法来计算相关的问题,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计算能力提升 篇4

启发想象,激发创造,提升设计思维

1. 想象

从脑科学的角度看,人类的右脑擅长想象和视觉化信息的处理。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右脑创造性视觉的特点,甚至使用非常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创意设计。

(1)用故事情境激发想象 。基于设计 (Design-based)的、内容具有游戏化色彩的学习,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其创造性思维。例如,在《闯关大冒险》 一课中,笔者以“迪士尼宝藏湾”为情境引入,并播放Scratch动画片头。在欢快的背景音乐中,杰克船长走到山洞门前,连喊两声“芝麻开门”。随着“咯吱”声, 沉重的洞门缓缓地向上打开。此时,出现“闯关大冒险”的字样,引出课题。神秘的故事情境,有声的动画片头,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目光,打开了想象的思绪。

(2)以冥想开启直觉想象。闭眼、冥想, 能将干扰降到最低,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 并开启直觉想象。例如,在《闯关大冒险》的构思环节,教师要求学生设计在山洞门打开后的闯关故事。先让学生安静、闭眼,再用缓慢的语速,引导学生以第一人称进行想象。“假如你就是杰克船长,当洞门缓缓打开后,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停顿)是让人惊喜、恐惧、欢乐、忧伤的画面?还是另一个世界?”通过这种非常手段,帮助学生调动右脑想象的潜能,在脑海中“看”到自己的关卡故事。

(3)从多重角度展开想象。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想象,并提出多种作品构思方案。最后,综合考量,形成最佳方案。例如,在《诗韵中华》单元中, 学生将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诗词,并利用Scratch进行创作表达。有的诗句内容具体,直接描写景物或以景寄情,画面感强,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的诗句则内容抽象,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并运用通感将其视觉化,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寓意知己和友情,可用牵手的形象来象征知己,用暖色调烘托友情。此外,引导学生针对一首诗词展开多种构思,或者多名学生针对同一首诗词各自构思, 并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改良方案。

(4)用可视化方式呈现想象。故事板形式能够很直观地呈现想象,让想象跃然纸上,为后续制作做好准备。在《诗韵中华》 单元中,学生以故事板的形式,绘制出主要画面(至少4幅),用视觉化的手段呈现构思,再配以说明。相比文字剧本,这种形式让想象变得直观形象,还能呈现景别等信息, 更方便了构思的交流和修改。

2. 创造

(1)通过协作联合创造。鼓励系统协作,合理分工,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的形式进行思维碰撞,利用群智的力量联合创造。例如,在《闯关大冒险》 中,鼓励学生将教师提供的Scratch片头作品与自己的闯关关卡进行拼接,进行再创造。还鼓励小组协作,将多位学生设计的关卡拼接起来,形成多关卡的闯关作品。因此,从构思设计时,学生就应考虑关卡的连续性、内容难度等诸多问题,进行相对系统的设计。在此过程中, 学生不仅提高了创意设计的能力,还能够体会系统协作的重要性,感受软件工程模块化设计的思想。

(2)借助硬件拓展创造。我们还可以借助Scratch外设板进行更多样化的设计和创造。利用外接设备,不仅可以实现简单的人机交互,如利用滑杆实现接鸡蛋游戏;还可以模拟现实,如利用滑杆和键盘,模拟抓娃娃机的效果。Scratch外设板和各种感应器拓展了Scratch作品创作的空间,让设计和创造变得更加有趣、更加丰富。

(3)结合生活,按需创造。Scratch还可以和生活相结合。如利用Scratch制作教师节贺卡、新年贺卡等,并发送给师长亲朋。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学生关心身边的人,勇于表达情感。此外,鼓励学生关注身边事物,通过观察生活,发现问题, 探究解决方法,并用Scratch来尝试呈现解决方案。如针对“电子废弃物、低碳环保”等社会问题,用Scratch展示解决方案, 并走进社区,宣传和实施,促进社区健康发展。总之,联系身边的人和物,联系生活实际,可使Scratch有更多创造性的设计和应用。

“简约”问题,理清思绪,提升计算思维

1. 算法思维

算法是信息科技学科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初中并未要求,但算法思维在生活中多有体现,掌握算法思维对初高中信息科技课程的衔接和学生未来发展均有裨益。 利用图形化编程软件Scratch,在基于作品设计与创作的过程中,渗透算法思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主要研究将三种基本算法结构(顺序、分支、循环)融入Scratch教学中,帮助初中学生理解和运用算法思维。

(1)从具体到抽象来感悟算法。通过“范例欣赏脚本分析流程图比对”的方式,从具体到抽象,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算法的执行过程,提升算法思维。例如,在创作“早发白帝城”作品时,为表现“彩云”的持续变幻,需要利用循环结构,产生持续的颜色特效。通过比对,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算法执行的效果,非常容易理解循环多次执行颜色增加的过程。就这样,从易到难, 从简单到复杂,在经历多次作品分析和类比后,学生逐渐加深了对于循环算法的理解,并能加以合理运用。

(2)通过比较同一问题的不同算法实现来吃透算法。针对同一个问题,可以利用不同的算法来实现。例如,在《迷宫》一课中,为了解决“键控时,角色穿墙而过”的问题,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使角色产生“遇墙止步”的效果。 为此,学生讨论得出了多种算法设计。当然,不同的算法,运行效果会稍有差异,但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激烈讨论和不断摆弄 (Tinkering)的过程中,打开了编程的思路, 更吃透了算法,这正是我们所期望达到的教学目标。

(3)依托单元内容结构图梳理算法。 在每一个单元学习结束时,教师会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并配合单元内容结构图和范例脚本,归纳基本的算法结构。经过多轮学习总结,学生不仅能熟练掌握基本的算法结构, 还能演绎算法的应用,逐步构建出自己的算法知识体系。

2. 抽象与建模

在完成构思之后,实施编程之前,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抽象与建模。首先,从复杂的故事设计中提炼出对象,并概括其属性,即从口头描述的故事或手绘的故事板中提炼出Scratch的舞台和角色,并明确相应的触发条件和动作。然后,再整合这些小部件,形成大作品。抽象与建模起到了连接自然描述语言和软件编程语言的作用,是学生在创作Scratch作品时的一大难点。

(1)选择熟悉的主题,帮助抽象与建模。对于初中生而言,抽象与建模有很大的难度。因此,我们在设计Scratch课程时,首先考虑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谈起。 因为熟悉,学生更容易从中抽象出故事的舞台、角色和相应的动作脚本。如下表中的主题都是学生感兴趣和熟悉的内容。因此,在作品创作中,学生思维活跃,参与度高,更容易将自然描述的生活故事转化为用Scratch软件语言表达。

(2)问题引导,理清思绪,促进抽象与建模。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抽象与建模。重点在于如何设问,将复杂问题拆分为若干简单问题,引导学生梳理对象及其动作属性。例如,有一位学生的《闯关大冒险》关卡故事是这样构思的:“当洞门打开后,杰克船长看到一个金光灿灿的山洞,里面有一条龙和一箱珠宝。用方向键可以控制船长行走,但是要避开龙,否则龙会喷火, 船长就死了。如果船长安全地走到宝箱前, 宝箱会打开,并进入下一关卡。”通过教师简单的语言提示,“谁?有什么?在哪里?” 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分解出故事角色(杰克船长、火龙、宝箱)和舞台背景(金光灿灿的山洞)。再通过一连串问题的引导,明确各个角色的触发条件和动作。就这样,在师生互动问答中,学生分解出了故事角色和舞台,明确了角色动作,并将其梳理为“当…… 时,角色会……” 的Scratch语言结构,并实现建模。

(3)学习单促进自主思考,提升抽象与建模。在Scratch创意设计项目的实施中, 学习单是一种常用的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架。在这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习单的设计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例如,第一单元《印象校园》的学习单中,只要求学生能用“角色、舞台、动作”简单描述出校园故事的一个画面。第三单元《闯关大冒险》中, 则要求学生清晰地罗列各个角色、触发条件、 动作。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的思维程度亦伴随着学习单的难度呈阶梯状上升。

3. 测试与调试

测试与调试,是Scratch创作的另一个重要环节,贯穿整个Scratch课程的学习过程,更体现了“摆弄”的重要性。学生在测试自己和同学作品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查错、 纠错,甚至调整构思,采用不同的算法来实现效果。在“构思 - 编程 - 测试 - 调试”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去解决各种问题,不仅增强了对计算概念的理解,也提高了计算实践的能力,还逐步养成了利用计算和编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在Scratch创意设计项目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尤其是当自己的创意构思能在软件中实现时,成功的喜悦满满地洋溢在脸上。回顾最初的范例模仿,到作品改良,到自由创作,再到结合传感器实现更多人机交互的创意作品,学生作品的复杂度在不断上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提高,学生从构思到编程实现的过程在不断缩短……这些无不反映了学生的创意计算能力的提升。他们的收获还不仅如此,正如麻省理工Scratch项目负责人Mitchel Resnick在香港Scratch教材《游侠传》的序言中所说: “年轻人在创作Scratch作品的时候,并不只是学习如何编写计算机程序,而且是在学习如何创造性地思考,如何系统化地推理, 以及如何共同协作,而这些都是未来他们取得成功和获取人生幸福的核心能力。”

计算能力提升 篇5

【摘要】随着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教育信息化也已同步发展,但是由于一些现实因素,教育信息化的成果并不令人满意。由于地域、经济的差距,很多农村小学的中老年教师群体对于信息化教学知之甚少,没有使用信息化多媒体上课的经历和经验,对于最基本的计算的使用都有

难度。在省教育现代化创建进行的关键时期,如何解决快速提升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所以研究如何让提升这部分群体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有效办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信息化 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计算机应该能力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计划纲要》出台以后,信息技术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信息化教学迅速席卷校园,来势汹汹。这是一次信息技术由上到下的普及,是信息化教学的全面覆盖。为响应此趋势,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自2013年初正式步入省教育现代化创建的高潮阶段,从市区实验学校到偏远农村学校所有多媒体硬件设备配备都一步到位,那么应用多媒体主要是计算机进行信息化教学就成了当前摆在中老年教师面前的最大的任务。众所周知,电脑自普及开来真正用于教育教学的时间也仅仅不到二十年,而且是从发达地区到落后地区、从高学段到低学段缓慢过度的。而由于经济教学条件落后,农村小学多数是中老年教师留守,所以在省教育现代化正式延伸至农村小学的今天,中老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将彻底面临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到“一台电脑,一件投影机”的本质转变。所以如何提升农村小学中老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熟练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成为教育现代化普及所要解决的首大问题。

二、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分析

1.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知识

我国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的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年龄主要集中在45-53岁,第一学历主要集中在中师和大专层次,还有一些是非专业的代课老师出身。调查表明,我校中老年教师群体中,第一学历专科的教师占69.2%,有30.8%的老师曾是代课老师;目前这个教师群体中通过函授学习获得本科学历的老师占92.3%。

这部分教师的学历层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而且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只有利用完善的知识结构,把学科的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教育技术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有效结合,才能充分体现教育教学的艺术性、科学性和严谨性,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育信息资源的网络化、教学设备现代化以及教学模式的转变,都让农村小学教师意识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信息化教学对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性。但是,偏远农村地区教育教学条件落后,中老年缺少与年轻教师同等的学习机会,再加上本身安于现状的惰性心理,导致他们逐渐脱离新形势下的新教学,难以适应信息化教育的要求。

2.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

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又有了新的要求,就是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化创新能力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在经过新课程改革相关知识的学习之后,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的教育观念逐渐转变,我校84.6%的中老年教师已经认识到终身学习能力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只有23.0%的中老年教师能够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并利用信息化设备进行教学。其余15.4%中老年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转变,而传统的让学生接受知识的形式也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农村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或者确切的说行为表现普遍比较落后,不能适应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3.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现状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成为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调查显示,92.3%的农村教师最缺乏的教学技能就是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信息化教学的能力,84.6%的中老年对于信息化教学最核心的设备——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极度匮乏,尽管部分农村教师能够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但只是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制作与教学相关的文档课件资源;甚至有23.1%的农村中老年教师连基本的开关电脑都有问题。尤其又缺乏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再加上农村小学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滞后,缺乏信息技术专业背景的高素质、高能力、高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教师,因此,在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的信息化教学时代,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进度令人堪忧。

4.农村小学中来年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教学

科研状况

信息化教学的大面积开展和新课程改革贯彻实施使得基础教育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农村小学教师应不断反思并提升自身研究教学实践的能力,从而改善提升教学效果。调查表明,30.8%的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认为教师应针对信息化教学实践开展教育科研,但仅有7.7%的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能够针对自己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建立教学案例,并对

之进行反思和研究;30.8%的农村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反思和研究信息化教学实践对提高现代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性,认为教师是否开展教育科研并不重要。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已经从思想上意识到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科研是为了解决现代化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但实际上广大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一直处在低水平层次上,无法保证信息化教学的全面高效开展。

三、提升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策略

农村小学种种现实因素严重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而村小中老年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低则是首大障碍。几乎100%的村小老师都反映:现在不会电脑是关键,过了这一关,什么都好说。所以针对阻碍教育信息化的这个主要矛盾,我校经过一段时期的计算机技能培训和受培训教师的问题反馈分析,初步总结了提升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有效策略,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硬件配备必须到位

其实,到2012年为止,江苏省基所有的村级小学也只能说配备有电脑机房,基本上没有用于正常学科教学的多媒体教室,而且即便是机房的电脑,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得到保证,有的村小根本不足以为学生开设计算机课程。就我自己所在的学校来说,2012年是建校之初,曾经的旧电脑基本已全部作废,新电脑迟迟没有配备到位,所以,一学年学生没法上信息技术课,而正常学科教师的教学仅仅是凭借一本手写教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2013年我区正式进入如火如荼的省教育现代化创建时期,村级小学的教室多媒体、机房设备和校园网络等一系列教学相关信息化设备全部配备到位,为响应创建工作,老师也每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用于现代化教学。

2.注重培养村小教师信息化素养

如果说农村小学信息化设备短缺是阻碍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性因素,那么教师信息化素养则决定信息化进程的关键性因素。信息素养的定义包括以下几点:有确定、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的人;能清楚的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2]。现在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观念已经被全世界接受和重视,并逐步成为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性思想。而拥有信息化素养正是终身学习的前提条件。问卷调查显示,我校中老年教师群体13人中仅有1人具备这样的信息素养,能够独立自主学习,将网络上有用的信息筛选、整合、并应用与教学和正常的交流中。其他教师根本缺乏独立自主、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意识弱,信息敏感度低。多数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信息面窄,缺乏对信息的敏感意识和处理能力,而且心理还对现代信息化教学极度不适应;二是对于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不精。他们缺乏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随着教育信息化的的不断发展,这部分教师群体越来越停滞不前。所以在校园网络也已通行的今天,首先要对这部分教师进行信息素养的培训,这就需要各校跟军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制度,从心理层面到能力方面逐步接受信息化教学模式。

3.加快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

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要想快速应对信息化教学模式并熟练应用,需要专业人员的专业性指导,信息技术教师不可或缺。当前国内偏远地区农村小学有的不具备信息化教学条件,有的即使达到要求,也缺乏专业的计算机教师。在各学科当中,计算机学科无疑被认为是所谓的“副科”,需求不高,不受重视,在条件落后的农村小学更是如此。基本上信息技术教师都是主科教师中计算机水平相对较好的兼职,所以缺乏专业性指导。当前要想带动整个教师群体的信息化发展,就必须先对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专业化培养,以小群体带动大群体,系统的提升整个教师群体的家算计应用教学能力。

我校目前教师总数23人,专业信息技术教师仅有1人,为响应省教育现代化创建,信息技术既要教师要负责现代化档案材料创建、校园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各学科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培训等任务。目前我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多数集中在城市初、高级中学,农村小学本科计算机教师微乎其微。所以,政府领导应该为农村小学大力引进高素质、高学历的专业信息技术教师,并积极鼓励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相关专业的在职研究生,以达到不断提高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技术教学能力,真正实现个人发展带动群体发展。

4.加强信息化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指导

目前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所面临的是首要问题是计算机应用能力太低,满足不了实际的教学需要,这无疑需要制定一个全面而又系统的培训计划,由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牵头,进行系统的实践培训教学。但是,实践教学过程中也不能缺乏理论指导。缺乏实践操作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3]。当然,农村小学的中老年教师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信息化教学理论知识,他们所进行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也并非完全盲目,但就他们第一阶段计算机培训实践操作效果来看,仅注重技术的学习和使用却没能掌握相应的信息化教学理论,也是影响他们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一个更为主要的原因。

根据调查研究的情况来看,就三大办公软件,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迫切需要学习的是课件(ppt)制作技术,因此有必要在进行计算机全面操作技能培训的同时,给他们更详细地提供课件制作方面的培训。根据这批教师专业成长及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情况,信息化教学理论扎实与否,既影响教师学习相关技术的态度、动机以及应用技术的能力、方法,也将反过来影响中老年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影响他们信息化教学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因此培训、研究人员认为在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信息化教学理论的培训。

5.互帮互助,相互影响,创造整体性发展趋势

为了快速提升村级小学中老年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首先通过让他们观摩和研讨现代信息化教学的案例,提高农村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意识。其次,针对农村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较低的状况,结合农村小学教育现代化创建的实际及其教育教学实践,精心制定中老年教师计算机技能培训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基于信息化教育环境的校本培训体系,使农村小学教师在电脑知识培训的过程中体会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学习的同时,结合他们自己的教学实际,引导老教师在学习、自我反思、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农村教师要主动应用和反思信息化教学,并针对教学实际问题不断进行学习,在懂得使用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案例交流、网上论坛发帖、互动交流研讨、课题研究讨论等多种方式与其他教师进行切磋合作,提高自身利用电脑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及有效利用教育信息资源的能力,真正促进自身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针对培训,还应建立完善的培训反馈机制,因为培训也是出于摸索阶段,我们要不断为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的不断学习和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提供指导和服务,不断提升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群体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日常教学的能力。

6.实施奖励机制,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

调查问卷中发现,多数村小中老年教师很少有展示自己教学技能的机会,而92.3%的老教师认为针对中老年教师这个特定的群体开展的多媒体赛课活动将能大大激发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产生动力。外在设施到位了,教师的内在需求也就产生了。我区经常会有学校教师到其它学校参加各种校际交流活动,而且校内也会定期举办多媒体公开课、示范课、评优课等赛课活动,但以年轻教师教师居多,少数中老年教师参与也都相对处于劣势,不利于他们自身的学习发展。目前我们迫切需要为村小中老年教师群体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借助这个平台展示自己,可以让他们的所学尽力发挥展现。从我们周身边的环境来说,集体备课,教师间课程的互动交流,校本培训,继续教育学习,学校的的学科教学研讨会,示范课,公开课等等,都可以成为教师完成展示自我的平台;对外来说,校校之间的交流学习,更能激发他们拼搏的斗志,创造了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共同和整体发展。而伴以一定的奖励机制,将能都大大催生这些教师心中的积极正能量,这些教师们在这些活动能够中互相学习,分享成功教学的经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四、研究结论及展望

省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已逐步接近尾声,正面临全面验收,对于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这个群体应如何快速提升计算机教学应用能力,以彻底实现我区教育现代化,通过对我校中老年教师群体计算机应用能力现状分析、制定培训方案、培训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反馈得出如下研究结论:首先要保证基础信息化硬件设备配备到位,这是保障和前提,其次再针对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短缺不足的地方进行填补,最主要的是计算机实用技能培训,最后针对中老年教师心理发展特征提出采取有效学习竞争方式,整体上对于提升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很大提升促进作用。

对于农村小学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前人已经做了很多的研究,本文主要针对我区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这个群体,抓住特殊地区特殊时候影响信息化教学的主要因素——计算机应用能力,并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对于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策略进行有效研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地方法。在接下来的教育现代化验收工作中,我区村级小学的中老年教师群体将会以新的姿态展示自己!

参考文献

[1]廖龙龙.农村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8,2005,08

[2]郭力.浅谈中职教师信息能力的培养[J].民风·期刊1671-1297(2008)07-093-01

论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提升 篇6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计算能力    巩固基础    寻找捷径    组织比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计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当学生到了高年级的时候,计算成为解答好一道数学题的关键,有时尽管学生正确地选择出题目的解答方法,但因无法正确计算而失分,为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重视计算的重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巩固基础,让学生赢在起点

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首先要给学生打下深厚的根基,即让学生从刚开始学习简单的加减乘除时就能打好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后期的计算时更游刃有余,然而对于一些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有的可能从小就养成很好的计算习惯,因此计算起来比较迅速和准确,但是对于一些基础较弱的同学来说,教师一定要帮助他们巩固计算基础。

比如在讲授课文《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一单元时,教师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数的加减法,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今天我们来学习分数的加减法,首先我们一起来想一下,整数的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需要注意?”教师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思考整数加减的注意事项,于是学生想到加法时满十进一,减法时减不开要去前一位借十等规律。接下来教师可以为学生找几道题目进行解答,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看来大家都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整数的加减法,而分数的加减法与整数有一定的差别,即分母相同时,分母保留,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同时,先将分母变成一样,再进行分子的计算。”当学生对之前的内容熟练掌握后,再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才会更快速。

二、寻找捷径,让学生少走弯路

计算过程中是有很多捷径可以走的,学生如果能在计算过程中走一些捷径,不但可以节约时间,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做其他练习上,还可以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因此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寻找简便算法,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

寻找捷径的方式很多,教师应在带领学生进行计算的时候努力引导学生寻找计算的捷径,比如在讲授《小数的加减法》一单元时,讲完后教师让学生做下面两道题目:“1. 53.3-2.47=;2. 9.86-4.26。”这两道题目中的第二题相对较简单,大家很快就将这道题目做出来,然而面对第一题,大家都有些疑惑:第一个数小数点后面只有一个数,第二个数小数点后面有两个数,这样怎么计算呢?教师可以暗示他们53.3可以记做53.30,于是學生就立刻知道应该如何计算了,不过随之又出现问题:30-47,如何计算?向前借一,也无法快速获取结果,这时应该怎么办呢?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看一下第二题,这道题目大家之所以快速地获取答案,是因为末尾最后一位数字相等。于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家想想这个题目能否也让它们末位数字相等呢?大不了最后我再还给它。”于是学生开始想到2.47与2.3最近,于是可以先用2.3,然后再还给它0.17,于是学生可以这样计算出这道题目:“53.3-2.3-0.2+0.03。”

在进行数学计算时,寻找捷径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提高计算效率,保证计算的准确率。对于教师来说,一定要引导学生多思考,寻找计算时的简便算法,当养成好的习惯后,学生计算自然不再费力。

三、组织比赛,让学生赛中提升

除了上述两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外,还有一种方法即进行大量的练习,这就是所谓的传统教学中的题海战术,题海战术尽管目前还不是太提倡,但它确实有一定的科学性。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只有不断实践才能逐渐积累经验。然而很多学生在题海战术中由于受不了苦,感到枯燥乏味,很难坚持下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组织学生进行题海训练呢?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比赛,通过比赛的方式刺激学生多进行练习。

比如在讲授《分数的加减法》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在讲完整个教学内容后,将全班同学划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5个人,然后给学生说要组织一场计算比赛,比赛方式为接力赛,即每组同学定好上台的先后顺序,讲桌上放置了6张卡片,每张卡片中有10道计算题,每位学生上台后先随机抽取一张卡片,然后快速将计算题的答案写在卡片后面,做完后下面一位同学再上台进行计算,最先正确完成所有题目的一组获得冠军。

这样的比赛方式看似简单,但其实抓住了学生喜欢竞争、关心团队的心理特征。教师抓住了学生这一特点,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不断在题海中提高计算能力。

总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寻找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只有学生计算能力提高了,才能保证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在进行计算能力的培养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从基础的内容做起,巩固好小学低年级时学到的一些简单的计算内容,帮助学生打好根基,这样再进行学习时就会比较轻松。其次要带领学生寻找计算的捷径,帮助他们更快地找出问题的答案。最后应组织一些竞赛,让学生在竞赛的新式题海战术中受益。

参考文献:

[1]蔡玉玲.浅谈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J].少儿科学周刊,2014,9.

高校计算机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探讨 篇7

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有数据显示,当前人类科学知识的半衰期平均为4年,而计算机知识的半衰期仅仅只有两年[1]。此外,计算机学科不仅科学性与工程性并重,而且理论性与实践性同样重要。由于计算机专业的高速发展,当一个计算机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但相关的专业性书籍出版往往跟不上,而高校计算机课程的开设还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审核和论证过程。这样直接导致学生学到的部分知识往往已经相对滞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所有计算机专业老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更为尴尬的是学生从网络上能很快了解到最新的计算机技术。而高校老师对于新技术的敏感程度不强,因此容易造成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老师权威的质疑。学生会直觉的认为老师不太专业,连最新的技术都不了解。高校计算机学科教师专业化和知识更新程度不是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课程改革的实施[2]。

1 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知识更新问题

在我国高校开设的前十大专业中,计算机专业排名第二。另外,其他学科领域也越来越与计算机专业联系紧密。因此,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而计算机作为一门知识更新最快的学科之一,计算机专业教师也非常有必要与之相适应。很多学者和研究者也有对这个方面进行过研究和探讨。马世霞在《对计算机教师继续教育的探讨》中就详细描述了如何获得专业发展:从不断学习、从课堂教学实践、从教师培训、从交流合作、从案例剖析、从教学研究和项目实践中获得专业发展。文章全面地阐述了从七个方面加强专业提升,可是我们还需要考虑的是时效性。如果我们能在第一时间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新技术和新思路,对于他们以后的就业和继续深造会更好。2006年Mishra和Koehler提出了一种TPACK教学法,将技术知识、教学法知识、学科内容知识三个方面进行有效整合的一种知识框架[3]。在这种框架中,我们可以看到技术知识和内容知识占据了两大部分,也说明了计算机教师的专业能力比教学知识更为重要。就像一棵大树,我们需要滋养树的根,这样树叶和树枝才能越长越好。对于计算机专业教育来说,高校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就是大树的根。但在我国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和高校计算机课程的设置是很难同步的。主要的问题在于:(1)高校教师大多专注于教学水平和教学手段的提高,相对比较忽视专业水平的提高;(2)高校教师专研于自己专业方向的科研,而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广泛的学科,作为合格的专业教师,应该对每个方面都应该有所了解。(3)高校教师相对于从事计算机开发和计算机技术设计的工程人员实践机会少很多,导致高校教师科研水平和实践水平不平衡。实践能力往往低于科研能力。部分实力比较强的高校和实力比较强的教授能够拿到足够的科研费用或者能与公司合作开发工程。但对于大多数高校教师没有这样的的机会,甚至有些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只专注于教学,失去了开发计算机软件的能力。当然很多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进行软件工程的设计和开发,但没有足够的实践过程,很多专业方面的技术和水平会不可避免的下降。这也是每个高校教师都会面对的问题。

2 全面提升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专业能力

高校计算机课程的基本特征有:(1)基础应用方面实践性比较强,要求学生必须实践操作才能熟练掌握。(2)理论知识方面主要以信息理论为主,需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获取、处理和整合信息登方面的能力。(3)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需要不断了解新知识。(4)计算机与其他学科融合很深,更需要学习多学科知识与计算机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这对于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计算机专业的发展过程中,教师需要准确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样才能知道应该如何展开教学,并且使教学不会偏离专业发展的轨道[4]。此外,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地学习新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知识。这些学习内容的渠道主要有:

(1)教师本人对专业能力提升的追求。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可以通过提升学历和学位来获取更多的技术和科研能力。不过这种方式相对比较慢,需要很长的周期。其实最快的方式就是参加各种专业相关讲座和会议。但这种方式则不够普及,特别是专业会议,它往往集中在某些重点院校,而其他学校的老师参加需要足够经费。这无疑限制了参加者的身份和区域。因此,综合考虑如果在同一城市能成立这样的讲座和定期学习会议。不仅能减少不必要的经费,也能让同行业的教师有平等的交流和学习机会。

(2)除了教师自身努力之外,学校也应该重视教师专业的发展,高校是一个更大的能力提高平台,如果有学校的提供充分支持,高校教师则有更大的动力和实力。这种支持一定能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强大后盾,让教师的专业学习事半功倍。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学校没有注重机会平等原则。往往很多教师一次学习经历都没有,而有些教师则经常参加。其实,每个教师都是一样面对学生。那些被重视的教师并不会包揽所有课程,因此每个教师应该都需要学校的支持和重视。

(3)以上两种方式都是传统形式的学习,而现代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互联网+”模式和慕课形式的学习同样重要。慕课前段时间经历了一波热捧的阶段,如今已经逐渐冷却下来。虽然通过调查发现,慕课在北美学生中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很多学生都无法坚持下来。但是,对于高校专业教师来说,这个情况一定会好很多。因为专业教师的能力和学生是不同的,如果在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内部能够开展类似于慕课这样的课程,效果肯定惊人。

(4)全世界大部分高校都在开展计算机课程,中国高校的计算机课程在全世界处于什么样的层次?我们需要进行怎样的借鉴?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闭门造车永远不能前进,只有打开通向国际的路途才能走得更远。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开展的计算机课程,更是我们借鉴的标准。这就需要计算机专业和外语专业人才的相互合作,把更多的国外资源搬进国内,让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眼光更加长远。

3 结束语

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是一个特殊的信息连接者,连接着高校毕业专业人才和企业急需人才以及更高一级科研人才。因此,不仅要做到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广阔的思维观念和创新思想。本文试图从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个人能力提升来解决这个问题。当然,一个专业能够有可持续和创新的发展不仅需要教师的力量,还需要整个社会和行业的共识和支持。而这也是我们今后需要更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摘要: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发展速度迅速的科学,高校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往往落后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如何能做到缩小之间的差距是计算机专业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计算机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基于计算机课程的特殊性,本文探讨了如何能持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并尝试与计算机课程学习相结合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教师专业化,高校计算机教师发展,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

参考文献

[1]马世霞,程跃华,王瑞.对计算机教师继续教育的探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3(2):93-94.

[2]李相海,牛咏梅,智爱娟.高校计算机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8(24):83-84.

[3]佟佳颖,刘春媛,候九阳.TPACK框架下高校计算机教师角色定位[J].现代计算机2013.10:38-40.

计算能力提升 篇8

一、计算机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计算机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有较多企业未能建立健全计算机安全管理制度;部分企业管理者缺乏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的重视不够;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水平不高。

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仍然有较多企业忽视信息管理体制的建设, 因而没有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企业自身的需求去制定健全合理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体制。由于管理体制的缺乏, 致使一些信息管理员得不到应有的制约, 从而导致了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的低效率, 甚至让企业的信息管理工作陷入混乱。

企业管理者对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是决定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关键。虽然大部分企业已经逐步实现了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计算机信息化, 但是企业管理者往往片面地认为计算机化仅仅是为了提升信息管理工作的效率, 致使企业无法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全部作用, 严重影响了计算机信息管理作用的发挥。

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的特殊性也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从业人员提出了较高的素质要求, 既包括对专业技术能力的要求, 也包括对人文素养以及信息分析能力的要求。只有管理人员具备了足够的综合素质, 才能让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有效地展开。但是, 很多企业在招聘相应的管理人员时门槛过低, 且在员工入职后不能提供系统的培训, 致使很多计算机管理人员的素质达不到应有的要求, 最终制约了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的发挥。

最后, 我国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水平一直受约于我国科技水平的发展, 相较于经历过两次科技革命的西方国家, 我国的科技水平相对较为落后, 而信息化技术与科技水平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就导致了我国计算机技术处于探索发展的初级阶段, 从而阻碍了计算机信息管理水平的发展。

二、提升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行政措施

提升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行政管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宣传, 提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意识;与时俱进, 建立健全计算机信息管理制度;重视培训, 提升计算机信息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一部分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没有意识到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这就抑制了信息管理能力的发展。对此, 企业的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 并通过宣传的手段使整个企业自上而下全都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学习, 并将提升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作为以后工作的重点之一。宣传和学习主要是让企业员工认识到提升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强化企业信息管理、有利于优化企业信息资源分配、有利于提升企业管理工作效率。

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将会直接影响到信息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细节, 健全的体制是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信息管理制度的建立既不是一朝一夕, 也不会一劳永逸, 而是要与时俱进, 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新技术的发展。首先, 企业领导者要依据企业发展状况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制度;其次, 不能让管理制度流于表面, 而是要将其贯彻落实到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再次, 在计算机信息管理制度的落实过程中, 要做到赏罚分明, 对于违规操作现象要有相应的惩罚手段, 以此约束信息管理人员的行为;最后, 制度建设要不断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 根据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企业要对内部员工进行有关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的定期培训, 培训内容既要针对员工的业务水平与技术能力, 同时也要针对员工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只有企业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培训条件, 定期地提升员工的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 才能最终达到提升整个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目标。

三、提升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技术手段

由于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存在一些独有的技术特点, 为了真正有效地对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进行提升, 除了上述提升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行政管理措施, 一些技术层面的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而技术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计算机病毒以及木马的防范技术、漏洞扫描和防火墙技术、网络信息加密技术以及重要数据的备份技术。

有不少的企业认为只需在硬件上有足够的投入就可以保证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的安全, 忽略对软件的投入, 在杀毒软件方面尤其如此, 有些企业甚至还在使用盗版的病毒防护软件。由于信息管理工作自身特点所决定, 计算机感染的病毒和木马大多来自网络, 而网络病毒和木马的更新速度极快, 一旦病毒和木马的防护软件没有得到及时的升级, 企业的信息管理工作就相当于暴露在外, 信息安全无从谈起。解决这类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购买安装正版的网络杀毒软件, 通过杀毒服务器可以对所有安装防护软件的计算机进行管理, 帮助这些计算机进行病毒库的定期升级, 从而杜绝病毒杀而不绝的现象。

漏洞扫描技术可以利用网络系统或其他资源进行安全检测, 找出安全隐患和系统漏洞后进行排除。系统漏洞是难以避免的, 通常利用“打补丁”的方式进行修补。防火墙则是实现网络安全最有效的技术措施之一。防火墙处于企业内部网络与外界通道之间, 能够限制外界用户对内网的访问。漏洞扫描和防火墙技术是保证信息管理安全不可缺少的手段。

信息管理的安全保障, 除了通过以防火墙为代表的被动防卫型技术, 还可以通过数据加密、用户授权、确认机制等网络信息加密技术来实现, 现代企业常采用的网络信息加密技术有节点加密、端点加密和链路加密三种。

重要数据的备份技术也是提升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关键技术, 企业的内部服务器往往存储了大量的重要数据, 既包括管理数据也可能包括商业机密。对重要数据和数据库系统进行定期备份和加密可以有效提高信息管理工作的效率。一旦系统出现故障, 只要数据没有丢失, 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修复系统, 将损失降到最低。

四、结束语

现代企业的管理者不能将计算机信息管理看成一个简单的事物, 这种新型的信息管理工作方式的出现并不仅仅是为了提升信息管理工作的效率, 同时还是收集、归纳和整理整个企业运行中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以及为领导者做出重大决策提供依据的重要保障。而制约其能力提升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既要重视建立健全计算机安全管理制度、提升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等行政管理方面的措施, 也要加强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建设等技术手段, 只有这样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 切实地提升现代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

摘要: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提升既有利于提高现代企业的信息管理工作的效率, 也有利于现代企业信息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然而, 在我国的部分企业中, 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提升。本文结合作者的实际工作经验, 总结并分析了计算机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并从行政措施和技术手段两方面阐述了提升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络安全,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魏桂英, 高学东, 潘静.职业活动导向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 (24) .

[2]韩枫, 蓝田, 康巨瀛, 杨静, 孟钰.信息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 2012, (12) .

[3]张险峰.浅谈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 2012, (12) .

计算能力提升 篇9

1 科技中介情报服务能力

1.1 科技中介情报服务能力的内涵

科技中介机构以技术为商品推动技术转移、转化和开发,在政府、创新主体、创新源及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面向社会为技术扩散、成果转化、技术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提供专业化的服务[1]。情报服务是科技中介的主要工作内容。所谓情报服务能力,是科技中介在满足用户的服务需求时,掌握和应用的情报识别与获取的技能、技术和技巧等。情报是一个产品线,是一个从数据原料到决策建议的多种产品构成的链条,需要经过情报搜集、加工、分析和服务等“生产”流程[2],因此,要提升科技中介的情报服务能力,就应完善该过程的技能、技术和技巧。以情报流程为主线,科技中介情报服务能力可以分为情报资源获取能力、情报处理与分析能力、情报创新能力和情报服务应用能力4个部分。

1.1.1 情报资源获取能力

情报资源的获取是开展科技中介服务的基础,拥有准确、及时、充分的情报资源是情报流程的基础。所谓情报资源获取能力,是指科技中介通过人际交流、大众传媒、数据库或信息网络等各种渠道获取相关情报资源,善于从复杂情况中筛选有价值情报的能力。情报资源获取能力是科技中介提供情报服务的最基本能力,是情报接受、情报搜索、情报索取能力的综合体现。情报接受能力要求科技中介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情报搜索能力是科技中介采用其专业技能,运用信息检索方法、信息技术,从众多的情报资料中查找出相关情报的能力;情报索取能力是在情报搜索的基础上,科技中介机构获取原始文献、了解掌握主要情报源的能力。

1.1.2 情报处理与分析能力

情报处理是对获取的众多的情报资源进行筛选,去伪存真,并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标准的初始情报资源,按照一定的相关性进行组织,使情报更加具有针对性,利于情报服务的应用。情报分析能力是对情报的抽象与整合,是一种基于人力资源的智力与知识、情报资源、技术手段、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将情报资源转化为有价值情报的动态能力。科技中介机构运用其专业知识、技能、技巧,对从外部环境搜索和获取的零散性情报资源重构,形成范围更广、影响更大的情报。该能力的形成依靠人力资源。

1.1.3 情报创新能力

情报创新能力是运用情报知识和理论,在实践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价值的情报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能力,一般包括情报创新意识、情报创新思维和情报创新技能三部分。科技中介积极主动并充分利用图书、专利、报刊杂志、产品样本、政府出版物和会议文献等情报资源,了解企业或其他机构研发产品的新工艺、新技术等相关信息,以合法形式搜集、选择、评价、分析和综合,对其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形成具有创新性的情报产品。

1.1.4 情报服务应用能力

科技中介的情报服务以信息发布咨询、技术中介、在线交易、技术评估、技术推广、综合配套服务等为主要内容,以专业技能、技术为企业确定技术创新战略和方法提供依据,面向不同领域和服务对象,能够具有针对性地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情报服务应用能力是把情报应用到相关领域实现其价值的能力,是发挥情报价值的必要手段。科技中介的情报服务最终是以满足企业或其他组织机构情报需求为目标。

1.2 科技中介情报服务能力现状

我国科技中介机构经过30余年的发展,突显出机构数量爆发式增长、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服务形式多样化发展趋势。以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科技咨询与评估机构、创业投资服务机构为代表的中介机构发展迅猛,完善了区域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并逐渐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动力。但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科技中介机构远未成长为独挡一面的角色,其服务能力还较弱。

1.2.1 情报服务内容、手段单一

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在结构上以公有制或事业性的机构居多,规模相对较小。在服务内容方面,科技中介机构多从事信息提供业务和一般性企业咨询业务,多侧重于技术创新活动的下游环节,少数科技中介机构开始向创新活动的中上游拓展,为企业提供从技术立项、融资、研究开发、咨询、技术管理等全方位的服务;另外,绝大多数科技中介机构提供的服务内容多是面向一般性行业的共性服务,缺乏个性化的差异,尤其是在先进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生产管理模式、科技风险投资咨询、科技信用评价、项目国际交流等方面的服务严重不足。在服务手段方面,绝大多数科技中介机构处于单兵作战状态,不注重相应信息和案例素材的积累,尚未构建服务信息系统,就更谈不上动态的外部专家网络库。单一的服务手段难以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科技情报服务。

1.2.2 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科技中介服务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具有开拓创新性和专业性特征,其从业人员要有广博的知识结构、较强的洞悉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我国现有的科技中介从业人员中,拥有高学历的数量不少,但是能满足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却不多。2009年我国投入R&D活动的人力数量达到318.4万人,其中,博士学历17.9万人,占总人数的5.6%;硕士学历43.3万人,占总人数的13.6%;本科学历94.5万人,占总人数的29.7%;累计本科学历以上155.7万人,占总人数的48.9%。按国际可比的全时当量计,2009年我国R&D人员总量达到229.1万人年,R&D研究人员总量为115.2万人年,R&D研究人员占R&D人员总量的比重为50.3%。发达国家这一指标普遍高于60%以上。缺少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制约我国科技中介机构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

1.2.3 信息获取渠道不畅,中介机构未形成有效协作网络

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比较典型的代表是创新驿站和区域性技术转移服务联盟。创新驿站是在借鉴欧盟创新驿站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依托现有资源,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创新技术转移机制和模式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2010年我国确定了北京、上海、浙江等10 个省(市)以及广州开发区作为创新驿站试点。技术转移服务联盟是区域科技中介服务网络体系的主要表现形式。国内一些主要的经济区域已经建立综合性的区域联盟,主要有东北技术转移联盟、环渤海技术转移联盟、长三角科技中介战略联盟、珠三角技术转移联盟、西北技术转移联盟等。但就目前中国的公共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来看,远不能满足科技中介机构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尽管技术转移服务联盟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但联盟的工作重心仍然是本区域内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多数联盟的网络平台仅提供当地的创新成果以及成果转让平台,具有浓厚的地方和行政色彩。创新驿站在国内刚刚起步,如何与现有的区域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相结合,避免重复建设,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科技中介机构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和网络化协作的服务体系,导致其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差。信息资源是科技中介机构为创新主体提供情报服务所必须依赖的载体,这是科技中介机构运作的前提条件,信息来源渠道不畅、信息供应不足,就很难有创新型的服务产品,就谈不上良好的情报服务能力。

2 云计算

2.1 云计算基本架构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商业计算模式,是网格计算、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虚拟化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这里的“云” 就是存在于互联网上的服务器集群上的资源,它包括硬件资源(服务器、存储器、CPU等)和软件资源(如应用软件、集成开发环境等)。通过对一系列IT资源的配置可以构建云计算平台,用户通过简单调用接口,远端就会有成千上万的计算机为其提供需要的资源并将结果返回到本地计算机。按照服务对象的不同,云计算平台可以分为公共云和私有云两类。公共云由第三方运行和维护,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服务;而私有云则由组织机构自己构建,规模一般比较小,但能提供更适合组织运营的IT服务。云计算中的服务一般支持多种客户端调用,用户的范围包括个人用户、企业、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等。云计算平台的基本架构主要包括四个层次:基础设施层、中间层、应用层、管理层,如图1所示。

(1)基础设施层。

基础设施层是整个平台的基础,为上层提供计算、数据存储和网络通讯等资源,即提供IaaS,它决定了云计算平台的服务范围与服务能力,分为硬件资源层和虚拟化资源层。其中,硬件资源层由网络上的各种计算机设备、存储设备和网络设备等物理部件组成。虚拟化资源层利用虚拟化技术将内存、I/O设备、数据存储、计算能力和网络通讯等网络节点上的各类硬件资源的多态性、分布性和异构性屏蔽,使所有硬件能力集于一身,形成虚拟资源池。这类服务可以由组织自己的云服务平台提供,也可以由第三方服务商如Google、EMC、Amazon等提供。

(2)中间层。

中间层构建在基础设施层之上,将云计算平台的开发环境、应用程序运行环境、数据库环境等作为一种平台,以服务方式提供给用户,即提供PaaS。这些服务既可用于支撑应用层,也可直接让用户调用。该层由中间件技术对各种不同节点上的异构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用户通过其中任意一个中间件提供的Web服务接口,可以在云平台供应商提供的开发环境下创建自己的业务应用,或直接在云平台的运行环境中运营自己的业务,获取所需的服务。

(3)应用层。

应用层是运营商通过互联网,以按需服务方式将各种业务功能以统一的界面和操作方式向用户提供软件服务的一种应用模式,即提供SaaS。该层向用户提供各种简单的软件应用服务以及用户交互接口等,它是云计算平台的门户网站,主要运用Web 2.0、JavaScript、CSS、Silverlight等技术。用户只要将相应的电子设备连接到互联网,通过Web Portal访问该层就可以按需租用其部分或全部服务,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约了资源。

(4)管理层。

管理层是为上述三层服务的,是云计算平台的核心部分。管理层负责向上述三层提供多种管理和维护等方面的技术,主要包括远程进程管理、SLA监控、资源部署分配、存储访问、登录和认证、安全管理、运维管理和服务质量等。管理层提供应用程序运行、管理、监控及维护所需要的资源,其包括并行程序设计和开发环境、海量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及实现云计算的其他系统管理工具等。

2.2 云计算的特征

从用户角度来看,云计算具有以下特征:

(1)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云计算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中心,终端用户不必担心数据丢失与病毒入侵等麻烦。数据通过云后端专业的管理可自动同步传递,并可通过Web在所有的设备上使用;同时,可靠的储存技术和严格的权限策略可以使用户放心地使用云计算的服务。

(2)使用方便。云计算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很低,使用起来也很方便。使用云计算服务模式后,用户不需要安装和升级电脑上的各种应用软件,因为在“云”的另一端,有专业的 IT 人员维护硬件、安装和升级软件、防范病毒和各类网络攻击,用户通过网络浏览器就可以方便、快捷地使用云计算提供的各种服务。

(3)数据共享。云计算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服务,能够跨越不同的平台。在云计算的网络应用模式中,数据保存在“云”的另一端,只有一份,用户的所有电子设备只需要连接互联网,就可以同时访问和使用同一份数据。

(4)强大的计算能力。云计算为网络应用提供了个人电脑或其他电子设备无法提供的无限量的计算能力。在“云”的另一端,由成千上万台甚至更多服务器组成的庞大的集群可以轻易地完成普通计算难以达到的各种业务要求,云计算的潜力几乎是无限的。

2.3 基于云计算提升科技中介情报服务能力的必要性

在信息全球化和情报网络化时代,情报已成为继资金、技术和人才之后决定企业生死的“第四种生产要素”,传统的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已很难满足用户终端的需求,因此,一些大型的科技中介机构正试图利用云计算的理念和模式去解决情报资源的收集、存储、加工和分析,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促进科技中介情报服务能力的提升。基于云计算提升科技中介情报服务能力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报本身蕴藏着巨大的价值与商机。我国是信息资源大国,尤其是政府等行政职能部门的信息蕴藏着巨大的情报价值和商机。由于职责所限,这些职能部门不能使这些信息资源直接形成情报产品进入市场,但企业、金融、法律等组织和机构,尤其是科技中介机构可以通过运用云计算在情报开发方面的技术及人力资源优势,将它们整合、加工成蕴含巨大社会经济价值和商机的情报产品。如科技情报的价值,其对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早已被世界上科学技术发达国家的实践所证明,世界各国许多企业的生产发展往往都要依序经过情报、科研、生产三个阶段,这充分说明了科技情报本身对于科研和生产的重要性。又如,商业情报是一个组织做到“知已知彼”的基础,是实现决策和行动的可靠依据。

(2)科技中介机构本身发展的需要。我国科技中介机构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逐渐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动力,但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4],主要表现在信息获取渠道不畅,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较低,情报服务内容、手段单一,未形成有效协作网络等方面。众所周知,情报贵在及时、有效,但情报又并非简单的信息收集,它需要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才能发现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另外,情报的数据来源通常是广泛的,数量是庞大的。正如美国海军高级情报分析员埃利斯·扎卡利亚所说[5]:“情报中95%来自公开资料,4%来自半公开资料,仅有1%或者更少来自机密材料。”因此,就目前我国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情况来看,使用传统的方法,从海量数据中获取情报几乎是不可能的。云计算具有数据共享和计算能力强大的特点,为科技中介机构提供了功能强大的网络信息平台和开放型的共享数据库,拓宽了情报资源获取渠道,提高情报处理与分析能力、情报服务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以比对手更快的速度获取情报。总而言之,云计算为科技中介开展情报服务提供了“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且能力无限的计算服务。

(3)节约资源的需要。科技中介机构加强情报资源开发,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挖掘有价值的情报来为企业或其他用户提高经济效率和管理决策水平,但是,购买情报资源收集、分析、应用等硬件设备,建立并维护情报服务系统的软件环境都需要巨额的前期投入和后期维护费用,这对于科技中介机构而言是很大的负担。而云计算通过虚拟化技术,将分散的资源、网络、服务等要素通过有效的机制整合起来,使科技中介机构不用再为软件的购置、升级换代、各种计算机服务器、系统维护、安全防护等规模建设投入更多的资金,节约了资源。正因如此,当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执行云计算政策,压缩美国政府的经济支出时,美国国防和情报系统迅速开展基于云的工作,将信息技术的利用转向一个综合共享服务和需要较少重复资源的模式,以缓解由预算削减带来的运作压力[6]。云计算使美国情报系统得以提高工作效率,带来运作开支的显著降低。

3 基于云计算的科技中介情报服务能力提升

3.1 基于云计算的科技中介情报服务能力提升模型

本文根据上述云计算的基本架构和情报服务能力的内涵,构建基于云计算的科技中介情报服务能力提升模型。该模型使科技中介机构处于整个云计算系统的中心,另外还包括云计算服务供应商、云服务协调商、软硬件设备供应商和网络运营供应商等核心要素,它们都环绕在云资源整合平台最内圈的科技中介机构的周围,形成该模型的核心,如图2所示。

在整个模型系统中,云计算服务提供商通过对科技中介机构的情报资源需求进行识别与研究,进一步整合自身、网络运营供应商、软硬件设备供应商等参与者的资源和能力,构建云资源整合平台。该模型以整合平台为纽带,充分调动其他供应商,根据服务需求为科技中介机构提供完善的情报资源服务和信息产品,并将资源在整个平台主体之间进行合理的再分配,最终实现情报资源和产品的增值开发,形成情报,实现多方共赢。

3.2 云计算服务供应商

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在挖掘和识别科技中介的需求后,通过对自身资源和虚拟空间中不同来源及不同通信协议的情报资源进行高效整合与对接,形成跨平台的社会化、网络化的云服务整合资源平台。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对象(即用户)因其从属的行业、开展的业务、涉及的市场领域皆不同,因此,其所需要的情报也是不同的,通过该平台,科技中介机构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情报需求特点,以用户为中心,有针对性地收集用户所在相关领域的专题情报,达到提高服务质量、满足用户需求、实现为用户提供长期智力支持的目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的典型代表有IBM、Google、亚马逊、微软、戴尔等。如亚马逊,作为首批进军云计算新兴市场的厂商之一,为用户提供了通过网络访问的存储、计算机处理、信息排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接入式服务,目前主要由4块核心服务组成:弹性云计算EC2、简单存储服务S3、简单数据库服务Simple DB、简单队列服务SQS、。

3.2.1 软硬件供应商

软硬件供应商是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如IBM为用户实施云计算时,提供全面的端到端解决方案,对用户现有的 IT 资源进行整合,包括硬件、软件和服务。硬件方面,IBM为用户提供包括x86或Power的机器、存储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等专为云计算定制设计的服务器和设备;软件方面,IBM除了提供包括各种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及应用等软件外,还为用户提供由其云计算中心开发,专门用于提供云计算服务的云计算管理软件及IBM Tivoli管理软件;服务方面,IBM提供多种云计算应用场景,并可根据客户的特定需求和应用场景进行二次开发,使云计算管理平台与客户已有软件硬件进行整合,以满足不同云计算应用需求。此外,IBM还为用户提供云计算咨询、部署等服务。

3.2.2 网络运营商

云计算的基础是网络,科技中介机构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网络运营商为云计算服务提供基础网络支持,它也掌握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因此,它有巨大的潜力成为云资源整合平台的组织者和服务的提供者。

3.2.3 云服务协调员

云计算为科技中介机构提供了强大的软硬件支撑环境和海量的存储能力,但若想网络上所有信息资源得以连通,实现全面共享,就还要实现跨平台“云”之间的连接。云计算服务供应商为优化服务,满足世界各地客户的需求,一般在不同地理位置设置多个数据中心。云服务协调员就是在保证服务质量不变的情况下,为不同数据中心的跨云托管应用服务进行动态协调,以确定最佳服务位置。云服务协调员实例化跨平台系统中的每朵云,其职责是为不同云“出口”云服务,包括基础设施和平台标准;对云资源(虚拟机、计算机服务)负荷进行跟踪;与其他云供应商协商处理本地云的突发资源需求高峰;监测应用程序在其生命周期的执行和监督,商定SLA的交付。跨平台的分布式云网络改善了SaaS供应商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能力,并通过优化服务布局和规模提供更好的服务;另外,在云服务协调员的协调下,允许每一个成员云动态地从云网络中获得额外资源,为本地云的云计算服务供应商整合平台提供了更多的资源。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基于云计算的科技中介情报服务的优势主要表现在:首先,科技中介机构的情报服务能力的提升是科技中介机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网络运营商、软硬件提供商和云服务协调员等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云计算整合各方能力和资源为情报产品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情报资源(原材料)、强大的计算能力(生产工艺),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仓库)和多种情报服务途径(市场),实现对科技中介机构情报资源获取能力、情报处理与分析能力、情报创新能力以及情报服务应用能力的部分或全部的改善与提升,从而实现科技中介情报服务能力的提升。其次,科技中介位于该模型的中心,科技中介以其客户需求为中心,这使得各参与方间接把客户需求作为自己价值定位的基准,为客户提供及时、适合的需求,为客户创造蕴含价值的情报产品,着眼于快速响应市场需求,预测市场变化,把握商机。最后,重视云计算中各方之间的相互关系,促成各方利益的共赢,最终实现情报资源的增值开发,形成情报产品,促进科技中介情报服务能力的提高。

4 结束语

本文在深入分析科技中介情报服务能力的基本内涵和云计算服务理念的同时,针对目前科技中介情报服务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科技中介情报服务能力提升模型,该模型充分发挥云服务平台的虚拟化特点,将所有的情报资源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地实现情报资源共享。目前,云服务应用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在实际应用中还面临着大量的安全、技术和工程等问题,因此,对于科技中介机构而言,重点是要充分掌握各种云服务的技术实质与应用价值,准确把握情报服务变革的走向和趋势,进一步提升科技中介的情报服务能力。

摘要:在深入分析情报服务能力的内涵和云计算服务理念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科技中介情报服务所面临的问题,试图利用云计算技术和理念提出情报服务能力提升模型,为科技中介机构实现情报服务能力提升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云计算,科技中介,情报服务

参考文献

[1]马松尧.科技中介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功能及其体系构建[J].中国软科学,2004(1):109-l13

[2]王知津,马旭玲.基于情报流程的企业情报能力研究[J].中国信息导报,2005(11):49-51

[3]牟歌.随机需求下存在单向替代的服务能力决策模型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8

[4]李文博.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及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1(7):153-160

[5]中国经济网.恐龙智库:云计算让企业情报监测更加便捷[EB/OL].[201-02-08].http://intl.ce.cn/qqss/201202/08/t20120208_23054269.shtml

[6]搜狐军事频道.美国情报系统将转向云计算某些云措施已经应用[EB/OL].[2011-11-08].http://mil.news.sohu.com/20111108/n324928735.shtml

[7]RODRIGO N CALHEIROS,RAJIV RANJAN.CloudSim:A toolkitfor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cloud computing environments and eval-uation of resource provisioning algorithms[J].Software-practiceand Experience,2011(41):23-50

[8]陈锋.竞争情报可以是公共产品吗?[J].图书情报工作,2010,2,54(4):5-8

[9]张卫东,王萍.科技中介服务网络平台建设研究[J].情报科学,2011,7,29(7):1071-1074

计算能力提升 篇10

一、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采取新颖有趣的方式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 提升学生参与的兴趣。教师可以丰富练习的方式, 如通过比赛、游戏、限时口算等激发学生的热情, 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培养问题意识, 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掌握计算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 如教师可以创设冲突情境, 让学生从通过情境来意识到自己已有的经验与教师创设的情境矛盾的地方, 然后让学生开动脑筋不断完善自身的认知体系, 让学生从矛盾中发现问题, 主动探究。教师也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 设计冲突情境, 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 主动去探究。如在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时, 很多学生会产生分母相加的和作分母, 分子相加的和作分子的错误认识, 如计算时认为2/5+1/2=3/7。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不要急着立马给学生讲解正确的答案。而是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 然后配上一些直观易懂的示意图, 让学生从图中得到启示, 然后学生就会发现1/2 表示一半, 但按照之前的计算方法加上2/5 得到的3/7 连一半都没到, 说明之前的计算方法是错误的。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 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 从而更好的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教师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培养学生的意志, 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如在完成一些教学内容之后,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学习的数学知识来安排相应的拓展练习, 让学生每天做一些计算题目, 长期以往, 既能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 又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教师应注意丰富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且传统的教学中主要是教师单方面的安排学生学习任务,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展, 不利于学生有意识的去主动练习自己的计算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为学生营造良好活跃的教学氛围, 消除计算的枯燥感, 让学生能够愉悦地学习。

二、重视学生的计算训练

教师在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时, 首先应重视学生基本的口算和估算的训练, 小学数学中很多运算都包含着很多口算题, 并且学生口算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做题的速度和效率。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合理设计练习题目, 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口算进行训练, 同时应注意题目的难度, 由易到难, 让学生能够适应练习的难度。如在初学时, 教师可以先布置一些20 以内的加减法以及乘除法让学生练习口算, 引导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探索规律, 逐渐掌握对数字的观察力和推理的能力, 等学生感觉熟练之后, 保证其在面对复杂的计算题也能通过口算快速得出答案。同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 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估算的重要性, 强化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估算意识, 激活学生的运算思维。让学生对数学解题思路、运算规律等进行估算。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估算, 如一个油桶能装五千克油, 现在有三十二千克油, 问能装几桶油?通过这种估算的形式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从而促进学生产生掌握的意识, 让学生主动去探索, 提高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如在讲解小学数学圆的认识一课时, 其中有个生活中的圆这一环节, 需要学生将图片中的物体轮廓画出来。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考虑在课堂中让学生通过智能笔工具在电子白板上画出图片中物体的轮廓。让学生通过实践演示, 提高学生的能力, 同时优化了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类型的计算错误, 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粗心大意、没有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计算是小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教师应充分让学生通过一些题目引导学生通过一看、二想、三计算的形式仔细观察题目, 并让学生注意题目中一些运算符号、数据等, 同时应确定好运算顺序, 采取正确简洁的方法进行计算。同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书写的工整性, 尽量让字体显得整齐明确。并且应让学生进行相应的验算, 对计算过程等进行反思和回顾, 保证及时找出一些数字没看清, 运算顺序不对等问题。通过验算及时纠正学生的问题, 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通过这种系统的训练方法能让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度。同时教师应让学生养成收集错题的好习惯, 很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都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和普遍性, 教师只需要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 就能够避免学生出现相同的错误。同时对于一些只是个别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 这些错误观念一般很难纠正。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及时反思和收集自己出现的错题, 并和学生一起分析错误的原因, 让学生定期整理好错题本,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提升策略 篇11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还要让学生学到数学的智慧。计算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体现,还是数学能力和数学智慧的体现。因此要找对方法,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数学能力的提升也要有方法、有重点。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入手,结合教授与练习,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注重方法性教学,学习“计算”的技巧

1.简便运算技巧学习。在小学阶段,有很多的计算技巧,是可以一直被应用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这些简便运算的教授和应用。简便算法的方法原理其实比较简单,主要包括几个运算法则——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其实,学生都能记住法则,就是在运用的过程中,经常会忘记这些方法的应用,尤其是乘法分配律的逆用和几种方法的混用。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这些方法具体应用点的学习,让学生找到这类题的应用思路,注重技巧性的把握。

2.“速算”方法入课堂,感受“计算”的快乐。数学的学习兴趣来自成绩的提升和解题的快乐,计算能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给学生的数学成绩带来很大的提升。而且当下有很多速算方法,这些方法都能给学生带来解题的快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神奇。例如,我们以往的数学计算都是从右向左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适当地从左向右进行计算,注重计算的快速性和简便性。例如加法,56+78,以往我们会列竖式,进位进行计算。我们可以让学生尝试着从左向右计算,50+70+14=134,这样把笔算变成了口算。当然,乘法也可以,56×7,我们可以50×7+42=392。变换的计算,让学生感受到计算的美妙。当然,教师还要从多种渠道学到各种计算的技巧,然后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特殊的计算面前迅速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

例如,在计算中我们发现,任何两位数与11相乘,所得到的结果都十分有规律,原有两位数的首尾不变,相加就是中间那个数。54×11=591,34×11=374,我们带学生一起来观察这种规律,在让计算变得简单的基础上,也让他们对计算、对数学都产生相应的兴趣。

二、加强练习性教学,落实“计算”能力

1.加强口算练习。变计算为口算,要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得让学生不断加强对口算能力的练习,在课堂内外做好大量口算题的训练。现在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口算题卡在销售。其实这些口算题卡是非常好的练习内容,我们可以让学生形成常态的练习习惯,每天进行大量的口算题练习,同时,将上文中提到的技巧性题目作为口算题卡中的题目发给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把相关的题目进行归纳、归类,根据方法和题型进行相应的划分。大量反复的练习,能有效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深化、理解知识点。同时,数学学习本身就离不开大量的练习,因此大量的口算练习是保持学生数学思维持续化的重要方法,也是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方法。

2.做好当堂清工作。当堂知识当堂清,当天知识当天练。数学的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都离不开相应计算能力的应用。教师要根据当堂的知识点情况,找到相应的计算点,然后加强当次学习内容的大量练习,进行学习的达标。很多学生认为,计算就是“死题目”,按部就班地进行计算就可以了,尤其是在應用题等其他知识的学习和解答上,学生往往就忽略了速算、计算方法等的应用。因此,我们在当堂清工作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计算方法的应用。此外,要严格学生在每一阶段计算能力的培养,要明确计算题的思路——一看,二想,三算,四查。在计算的时候,要求学生先进行审题,确定题目中的算理,然后仔细思考学到的简便方法,看看能不能应用更为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根据找到的方法进行认真的计算和书写。最后要求学生要会验算,会核查,这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一种数学学习的规范性操作。计算完成之后,学生要从数字、符号两个方面进行验算。在验算中要求学生可以换个思路,从后向前进行验算。在当堂清工作的落实中,要求教师要一直强调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和计算方法的落实。从练习中,熟练应用数学计算方法,提升数学计算能力。

数学学习本身应该是充满乐趣的,新课标对于数学学习的应用性要求也越来越多,其中,计算能力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课题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加强常规方法的学习,还要不断从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辅助以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的计算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当然,基础的计算方法的学习还是要打好基础,才能更好地为计算技巧的应用服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龙虬镇张轩小学)

计算能力提升 篇12

关键词:行动导向,职业能力,教学策略

1“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内涵的核心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标, 以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实践活动为导向, 强调岗位技能与学习过程的统一, 突出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 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提倡课堂教学将学生的认知过程与学习活动结合在一起, “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 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 在自己“动手”或“动脑”的学习实践中, 掌握技能、习得知识, 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教学核心是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或技能传递给学生, 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自己去寻找途径, 最终得到学习任务, 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 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从而增强和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 既要注重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 更要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在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职业技能训练落到实处, 而且有利于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2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操作方式, 其最常使用的就是“六步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其操作程序是:

引入课题 (资讯) :准备工作:设计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之前, 教师先把课堂上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工作过程设计好, 并准备好相关设备、器材、参考资料、参考用的学习 (工作) 流程以及学习 (工作) 表单等。

向学生提出项目任务:常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 然后同学生一起讨论, 最终学生自行确定或师生共同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也可由教师提供相关信息、设疑, 由学生提出和确定项目任务。

分组:小组成员要强弱搭配。分配具体任务时, 要注意成员之间水平差异、性格特征, 力争小组的每一名成员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

制定计划:先由学生讨论、制定项目工作计划, 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 最后得到教师的认可。

信息收集整理:学生通过相关的媒体进行学习, 从书本上、网络上查找有关信息, 并筛选、整理、加工信息, 提出设想或探索的路径或方向。

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 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进行工作。

检查评估: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 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的特征。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 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

评估应用:作为项目的教学 (实践) 成果 (产品) , 应尽可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因此, 项目工作的结果应该归档或应用到学习或教学 (生产) 实践中。

3 行为导向教学的基本特点

学生互相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所有需要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 由学生共同参与, 共同讨论, 在讨论中承担不同的角色, 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 使实际问题最终获得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 既是学生们学会学习的过程, 也是学生们获得经验的过程。

学生参加全部教学过程。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 学生参与实际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这样学生既了解总体, 又清楚每一具体环节的细节。

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这种强烈的学习愿望, 缘于积极的参与。一方面是内在的求知欲、兴趣的提高, 另一方面是外在的教师的鼓励、学生的配合, 取得成果之后的喜悦等。

教师的作用发生了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一个咨询者或者指导者, 从教学过程的主要承担者淡出, 但这并不影响教师的作用的发挥。相反, 对教师的要求则是提高了。

可以看出, “合作学习”是“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教法的灵魂, 行动导向的教学其主要学习形式是个人学习和小组工作相结合;主要载体是学习项目任务;主要目的为了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 能更加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4 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的根本是提高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的策略

扩展了学生的眼界, 利于创造能力的形成。学生原先的死记硬背不复存在的, 所替代的是自由的讨论, 这给学生潜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讨论中, 答案不再是唯一的, 而是多样化的;答案不再是静态的, 而是动态的;答案没有最好的, 只是更好的。说纷纭, 精彩纷呈。

提升了学生创造意思, 利于工作能力的形成。所有六个环节都是由学生参与完成的。通过一而再, 再而三的训练, 每当碰到新的任务时, 就不再会束手无策了。比如处理网络布线教学时, 各自采取不同的方法, 但最终确殊途同归, 较好地解决了问题。

通过学生相互配合, 利于协调能力的形成。在分组当中, 学生能相互帮助、协调合作, 每一工作岗位都要和不同的对象进行合作, 而且合作的方式不一样。比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 在不同的问题中需从中做出不同的对策。

学生不同角色的扮演, 利于学生应变能力的形成。学生承担不同的角色, 面对不同的对象, 必须在瞬间做出回答。不断地出现新的情景, 不断地作出新的应答。比如在计算机营销中接待顾客, 有学生扮演营业员, 有学生扮演顾客, 扮演营业员的学生, 要面对不同层次, 不同类型、不同风格, 不同爱好的顾客, 就不能采取划一的应对方法。

学生经过项目的体验, 利于学生经受挫折承受能力的形成。比如在规定时间内设计某网站网页项目, 有的组学生比较顺利完成了任务, 有的组可能遇到不少困难。经过此过程中的甜、酸、苦、辣之味只有学生自己最有体会。但是一次的失败, 不等于永远的失败, 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失败之中, 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基本技巧, 而且提高了各自的挫折承受能力。

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行为导向教学注重学生独立的完成任务。通常一个任务总是综合的, 总是要涉及到多种多样的学科知识, 比如网站建设技术, 就要多个学科知识, 通过一个一个工作任务的完成, 学生不再是一门门学习单一学科的学习, 而是综合知识的获得, 是相对完整的一块综合的知识团。

5“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认准师生角色的定位, 是正确实施以行动为导向的前提。教师应正确定位师生角色, 将诸如“相互依存”、“协同合作”、“伙伴关系”、“灵活性”、“整体性”、“多样性”、“开放性”等“教学一线贯穿”理念贯彻于整个教学过程。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拥有绝对的权威, 而应成为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平等中的首席”, 学生对教师的结论或知识可以进行批判, 进行反驳, 使对知识的认识成为师生双方交流、对话、合作以达到视界融合的过程。作为主导者的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服务”的思想, 要善于给他们选择的自由、说话的权利、自我表现的机会, 使学生群体间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全方位的调动。

要灵活实行课堂学习方式、方法的有效转变。高等职业教育应该转向以关注学生体验为核心, 以学生的主体参与、自学自悟、多向思维、合作探究、注重实践和应用为特征, 知识学习过程由教师的“满堂灌”转变为学生的“探研练”。要大力引进研究性、探究性学习, 切实关注学生自身的体验与感悟, 突出作业的多元化和创新化, 从单纯的掌握知识变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并重。

重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以学生的体验、参与和探究为主的学习方法。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由此可见, 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重心应转向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也就是把教育的目的由学生“学会”变为“会学”, 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教学中, 正确处理好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 做到既不放任自流、漫无边际去探究, 也不能过多牵引。

教学应以市场为导向, 教学内容的调整要合理。长期以来教材的编写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这样虽方便教师组织教学, 但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课程应有的知识和技能。对高职计算机课程教材来讲, 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勿庸质疑, 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不代表追求最新的机型、最新的软件, 计算机的硬件、软件更新的速度是无法永远紧跟的。教师是让学生学习尽可能多的知识还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也就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 其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从人才的培养角度来讲, 高职教育应以市场为导向, 与计算机行业发展相适应, 同时加大教学实训的比例, 培养能力是高职教育的目标。

教学艺术也是体现行动为导向的一个强有力的支撑。教师教学艺术的充分发挥是不可缺少的。如果将专业性强的知识以生活中类比性强的实例对照, 再以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描述, 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C语言中链表的讲授为例:按课程知识体系讲链表的插入、删除和对应数据的关系, 往往废时废力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谭浩强教授亲身教学的讲授方法令人深思的颇受启发。他以“幼儿园小孩玩丢手绢的游戏”为类比展开:手拉手的小孩即为链表中的数据, 每个小孩的两手分别可看作链表中首尾标志, 有小孩中途退出双手松开, 另两个小孩重新拉上为“链表中一个数据的删除”, 小孩重新归队为新数据的插入, 这种讲授方式令学生茅塞顿开。许多教学艺术要在生活中去发现, 教师在自身的学习和提高上也要以行动为导向作为思想。

6 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加快考试模式改革的广度

注重过程性评价。为保证考核的准确性, 教师应注重学生平时课业任务的过程性评价。要求教师对每次教学任务都给出适当的课业和明确的课业等级评价标准, 课业过程可让学生分组探究, 并通过课业让学生发挥专业技能方面的潜力, 以促进自我提高的需要。如:《网页制作》、《AutoCAD制图》、《Office办公应用》、《Flash动画》、《平面设计》等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可以不安排理论考试, 只进行上机操作考试。而《网络基础》、《操作系统》、《程序设计》等课程, 可实行理论和操作各占50%。

实行免考制度。每学期进行相应学科知识和技能竞赛活动, 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可直接实行相应课程的免考制度, 这样可以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引入“双证书”制度。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探索国家提出的在全社会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的成功范例, 也是真正体现“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新举措。它具有考核的公正性、全面性和权威性。因此应大力推广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把课程设置与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有效结合起来。

7 结束语

课堂教学组织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 建立以行动为导向的课堂教学, 正是从理性的视角实施对高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发展的关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和教育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创建一整套有利于以行动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体制和机制, 使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在和谐课堂气氛中得到提升, 从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蒋红星.计算机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

上一篇:解决故障方案下一篇:丰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