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计算机应用能力(共12篇)
职工计算机应用能力 篇1
摘要:伴随着企业改革, 我校也由原来的学生教育转变为职工培训, 而随着计算机在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对职工进行计算机培训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对于培训师来说, 如何提高企业职工计算机应用能力呢?本文根据自己在教育岗位十余年的经验对此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关键词:职工计算机应用能力,职工培训,教学方法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 计算机应用已渗透到各行各业, 几乎所有的信息, 包括文字、语言、图形、图像等都可以进行数字化传输。比如图纸设计、企业管理、财务管理、文秘应用等都需要用到计算机知识。因此对于一名职工来说, 无论是刚刚上岗, 还是在岗位上任职多年, 掌握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还是有必要的。所以企业对职工开展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是当前职工培训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企业计算机培训的特点和难点
1. 培训人员对计算机培训内容的要求各有不同
职工培训和在大专院校脱产学习不同, 无法做到分专业分层次培训, 而企业中不同职工所处的岗位不同, 对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要求也就不同, 比如管理人员往往只对打字、排版等Word的内容感兴趣;财务人员愿意多学一些和报表分析有关的内容等。所以, 在培训时有的人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 认为实际工作中用不到, 那我们的培训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成为培训的难点之一。
2. 培训时间短, 实际应用效果不明显
每期的培训, 往往只是短短的几周时间, 而大部分职工计算机水平较低, 刚刚学了皮毛, 还没有把知识吃透培训就结束了, 回到工作岗位上又会出现畏难情绪而不愿实践, 从而使培训变成了时间的浪费。
3. 培训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 给教案的编制带来难度
培训人员中有的基础较好, 有的基础很差。为了让大家都能学会听懂, 课程设置就会以基础差的为标准, 但是这样会让一些基础较好的学员失去听课的兴趣, 无法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所以很容易挫伤受训人员的学习积极性, 这也成为培训的难点。
企业的目标是要创造经济产值, 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培训是不切合实际的, 所以以上的这些困难是很难克服的, 尤其在我港, 普及最基础的计算机教育都很难, 想要花时间去分专业分层次培训更是不可能, 所以本文从实际出发, 就现有条件下如何提高职工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几点个人认识。
二、改善企业计算机培训的效果的思考和实践
1. 教学内容要和实际工作相联系
计算机是一门知识内容相当广泛的学科, 想系统地学习是很难实现的, 企业职工计算机培训不是要求职工成为计算机的高端人才, 而是为了在生活工作中能用到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而且职工培训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 因此, 教学内容必须设计得实际、简单、有用。设计教学内容可以从两点出发, 一是工作所需, 根据职工工作的内容, 培养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业务的能力。例如:对于从事财会、人事等工作的学员要重点学习掌握电子表格的使用;对于一般办公室人员应学习掌握文字处理软件和网络基本知识, 包括文章录入、排版、打印、邮件的使用等。二是日常生活和学习所需, 现在社会各个领域都会涉及到计算机, 比如医院、银行、火车站等地方, 所以学习一些日常生活中要用到的计算机基本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在家里也可以用计算机来网上冲浪, 看看新闻、电影等。根据这两个要求, 在备课时要注意加大实用知识、实用软件、实用工具的比重, 增强计算机培训的实效性。
2. 要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
由于职工的计算机基础不同, 教师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先了解职工的计算机知识掌握情况和这部分培训职工的学习需求, 不同的基础, 不同的层次, 会有不同的操作要求。比如文秘人员要求打字速度要快、文章排版要熟练等;财会人员要熟练掌握Excel表格的操作方法, 如筛选、分析数据等;对技术人员要求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学习一定的软件。如此使不同程度、不同岗位的职工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另外, 在培训过程中要以人为本, 不要把课程设置得太枯燥、太专业, 不要对职工要求过高、过严, 要让职工在兴趣中学习, 多设计一些互动, 最终目的是把所学知识用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3. 为提高职工学习兴趣, 实行案例化教学
计算机知识本身是专业、枯燥的, 如果只从理论上学习恐怕学员会有抵触情绪,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要从实际案例入手, 引出理论知识, 这样可以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给学员一篇未经排版的文章, 让大家分析有什么缺点, 再针对如何改变这些缺点一点点带大家完成操作, 形成一篇美观的文章, 在一步一步操作的过程中给大家讲解理论知识, 这样印象深刻, 又不枯燥无趣, 讲解之后要给学员自由练习的时间, 把教师的“教”和学员的“学”有效地结合起来,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为主, 教师在讲台上把理论知识灌输给学员, 学员在下面被动地去听或者抄笔记, 一节课下来总感觉学到的实际东西很少, 时间久了就更不愿意去问“为什么”了, 以为通过考试就是目的。职工培训和学生学习大不相同, 职工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实际应用到工作生活中去, 而且计算机应用最主要的就是动手能力。所以, 我们在进行计算机培训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要以教师讲为辅, 学员学为主, 增加他们练习的机会, 增加互动的环节, 这就需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们常用的就是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形式新颖、趣味性强、内容丰富等特点, 可以把文字、图形、图像和动画等融合在一起展示给大家, 对于激发职工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 培训师可以制作课件, 把语言难以描述清楚的步骤通过幻灯片或者视频演示出来, 这样既可给学员带来新鲜感, 不会感觉枯燥无味, 也可以把知识点讲解得更透彻, 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 企业职工教育刚刚起步, 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而且计算机教学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要提高职工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学效果, 教师必须认真备课, 多学习计算机的新知识。给学员一滴水, 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多了解职工对于计算机知识的使用情况和学习需求, 找准教学起点。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能把所学的和实际工作相结合, 学有所用。培训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的职工和课程, 最重要的是职工培训要从实际出发, 使职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实用的技能, 从而为企业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
[1].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用书.辽宁人民出版社.
[2].叶才明, 刘晓锋, 张守颖.《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职工计算机应用能力 篇2
(1)智能交通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开发、高速公路监控、城市交通监测与控制,违章检测技术、交通拥堵信息化解决方案、浮动车技术、公交调度优先技术、客运集团信息化解决方案等。
(2)现代物流信息化技术:物流海量数据处理技术、物流信息化平台开发、现代物流通信技术(短程无线通信技术、GPRS、ZeegBee等)、智能终端在物流信息化系统中的应用(andrid, iPhone OS)、智能化仓储技术。
(3)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车载电子装置开发(如汽车防盗系统,雷达监测系统,汽车娱乐导航系统开发、气动换挡系统开发)、汽车总线技术开发、汽车故障诊断系统开发(可侧重硬件或软件开发)。
(4)汽车销售及配件管理系统:4S店信息管理模式及技术开发、汽车零配件信息化技术、汽车检测线监测系统开发。
(5)安全监测与管理:安全管理体系开发、易燃易爆场所安全检测技术。注:以上为参考范围,也可作计算机辅助方面的题目,如机构仿真、分析及优化。2 评审关注点说明
评审小组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指标:
(1)可行性:技术是否可以实现;团队实力是否可完成某题目。
(2)实用性:关注可解决什么问题,是否可用。
(3)创意:作品是否新颖,是否符合创新要求。
(4)结果形式:要求设计文本及演示系统的汇报,不支持纯文本的技术方案。(小型项目,系统设计)。其它说明
(1)计算机应用能力、制图应用能力培训是学生工程实践训练教学环节的必修科目,成绩达到60分以上视为合格,各占1个学分。
如何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篇3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能力;自主;任务;氛围
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由此不难看出,计算机技术对我们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自主探究
以往的计算机教学,我们常常采取的是先传授知识,后上机操作的教学模式,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当中。在素质教育下,教师可以采取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操作。例如,在教学有关“文字处理”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自己在网上复制一篇文章,自主“试用”Word中的功能。首先,我先让学生明确一些基本的“撤销”“保存”“另存为”等基本的功能。之后,我让学生自主“试用”对文字进行处理。这样的过程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任务驱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计算机已经被广大教师应用到各科的教学当中,课件展示则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在PPT教学中,我借来了各班语文任课教师制作的课件。让学生仿照着制作出一个相似的课件,当然,可以有自己的特色,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背影。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在教师给出的模板课件中进行修改,要创造出有自己特色的课件。在这个过程中,课堂的主体完全交给了学生,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计算机新课程标准指出:“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
终身学习的平台。”也就是说,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我认为,教师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并重拾学习的信心,从而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意识。
总之,学习计算机知识不是为了完成一张卷子,也不是为了应对会考,而是为了应用,为了处理一些相关的信息。因此,在授課的时候,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 湖南省永州市工商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职工计算机应用能力 篇4
一、职工网络培训的必要性
传统的培训模式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培训模式是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教室、由规定的教师给学员执教, 这种模式因时间和空间制约了培训的规模和效率, 从而导致培训滞后于现场的发展, 影响到安全生产, 同时由于学员知识层次和接受能力的差异, 培训质量不尽人意。
二、职工网络培训的优势
(一) 可以降低企业培训成本和学习成本。
网络培训虽然在软硬件配备方面需要大量的投资, 并且每年需交一定数额的管理费用, 但与企业自己组织培训相比, 培训成本总体要低得多。
(二) 突破人数、时间和空间限制, 提高培训效率。
一次传统的课堂培训不过几百人, 多数在100人以下, 否则就会影响培训效果。但通过网络培训就可以大大提高培训效率, 在不同的网络终端, 同时可以有上千人、上万人参加同一项培训, 培训信息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 培训效率大大提高。
(三) 培训形式更加丰富、有更多信息可供学习、课件可以长期保存。
网络培训可将各种不同的媒体制作成精品课件, 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极大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学员不仅可以在课程系统中检索自己需要的培训课程, 查阅大量的有关课程的辅导资料, 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换信息来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而且还可以参阅同事的学习经验和培训心得, 从而帮助自己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 可以增强培训的互动性、灵活性、及时性, 提高自学能力。
培训的互动性在网络培训中体现得更加明显, 学员可以随时咨询和请教其他技术人员, 可以随时参与讨论。用户可以自己选择培训的学习地方和学习进度, 也可以在需要时接受培训。网络培训系统可配有辅助自学的软件, 为学员提供丰富的自学指导。同时, 网络培训的操作过程全部由学员亲自动手完成, 无形当中对网络技能进行了锻炼, 养成了自学的习惯, 提高了自学能力。
三、供电公司员工网络培训面临的困难
供电公司的成员大都由四类人组成:领导者、一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技能型人员。供电公司员工网络培训的发展目标应当是涵盖企业由上而下的所有成员。就这个目标而言, 笔者认为目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培训需求千差万别。
目前, 供电公司存在着对技能型员工培训偏重, 而知识型员工缺乏培训的问题。知识型员工普遍由大、中专院校毕业, 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 但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 就会发现院校所学的知识不是陈旧, 就是结构不合理, 学不能致用。而电力生产开发的理论在日益发展, 在校掌握的知识已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因此, 要对知识型员工和技能型员工做好培训前的需求分析, 找出员工现有的知识水平与所要求具备知识水平的缺口并加以弥补, 制定具体多样的培训主题、行之有效的培训计划, 针对不同对象, 采用适当的内容和培训形式。另外, 技能型员工的培训内容也有一些偏离生产实际的需求, 如培训内容陈旧等。其次, 培训课程设计还要加强针对性, 分析员工缺少的是知识、技能, 还是需要转变观念。从实践来看, 很多企业在培训过程中, 往往简单地把灌输知识、提高技能作为培训的全部或大部分, 不能正确地分析员工缺乏的到底是什么, 造成培训的针对性不强, 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
(二) 员工“没时间”或没有基础进行网络培训和学习。
培训无论对于一名领导者还是技能型人员来说是一个终身的话题, 但是领导人员上班时间工作繁忙, 下班后应酬等事宜繁多;操作人员经常是采用倒班制, 下班后难以集中精力学习。因此, 供电公司应当将员工的培训纳入到白天的日常工作中, 将培训观念渗透到企业中, 把培训内容与企业战略、建立供电公司员工培训体系、企业文化紧密联系, 努力把企业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的团队;此外网络培训需要学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操作技能, 这也不是全部电力员工都具备的。
(三) 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
供电公司是大型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特有的分配机制影响着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 “干好干孬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水平高低一个样”等现象仍然存在。人员提升、晋级中存在的问题也同样影响着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 有些人甚至将参加培训看作领导安排的任务来应付。
四、促进供电公司员工网络培训的对策
(一) 加强网络培训管理和建设, 建立健全网络培训系统。
加强网络培训管理和建设, 首先要取得全体培训工作人员, 包括领导、管理人员、培训老师和学员们的共同重视, 将网络培训看作传统培训方式的改进和升级, 是整个公司员工培训工作的一部分, 相关人员都应共同参与网络培训建设。网络培训不应脱离或独立于传统培训, 而应和传统培训紧密结合, 采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 利用全系统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 实现资源整合。建立互通有无的各种专题性或综合性的培训基地, 选拔培养企业内部的培训师、内部培训专家, 建立真正发挥作用的网络培训机构, 不仅实现对技能型人员的培训, 还要实现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需求。
(二) 坚持以人为本, 创造网络培训条件, 激发学员兴趣。
网络培训设计和实施者不仅应当考虑为被培训人创造合适的培训内容, 也应当能坚持以人为本, 为员工创造网络培训条件, 提前培训员工相关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操作技能, 激发学员兴趣。对于没有条件接触计算机的人员可以集中组织教学, 针对每个学员建立培训记录、提示学员进行学习等。
(三) 建立有效的员工培训激励、考核机制。
对企业来说, 存在着各种不同层次的员工。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需求, 同一个员工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 在设计具体的激励方案时一定要考虑不同层次员工的需求特点, 制订多样化、有针对性的激励方案。例如, 对那些处于生产第一线, 通过培训提高了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的员工, 可采用物质激励、待遇激励的方式予以肯定;可以采用建立学员培训自动积分系统, 对于积分达到一定数值的学员给予物质奖励;对那些通过培训掌握了新技术, 进行了技术攻关, 解决了技术难题的技术人员可采取与其能力相适应的职务提升、安排外出开会交流等方式给予奖励。
五、结语
和传统的员工培训方式相比, 网络培训具有明显的优势;分析认为网络培训和激励机制挂钩、统筹规划建立健全培训系统是供电公司员工网络培训发展的主要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元辉.我国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知识经济, 2009, 8:90~100
职工计算机应用能力 篇5
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 模块 【第一套】
1. 查看网上邻居中计算机ZXRD_5下D盘所共享的资源。
2. 打开网上邻居,将计算机ZXRD_5下的D盘映射为J盘网络驱动器。
3. 添加局域网中计算机ZXRD_6下的打印机为网络打印机(其它设置均为默认值)。4. 设置不允许其他计算机使用我的打印机,并重启计算机使设置生效。5. 添加NetBEUI协议,并重启计算机使设置生效。6. 将访问控制更改为:“用户级访问控制”,指定用户组为:“教育专家小组”。7. 设置本机网卡只绑定TCP/IP协议。8. 设置本机禁用WINS解析。
9. 设置MODEM拨号之前,等候拨号音。10. 从程序组中打开IE的快捷方式。
11. 将当前网页的编码调整为:“简体中文(GB2312)”。12. 在当前IE窗口中,将“文件夹”栏进行隐藏。
13. 从IE地址栏中,访问http://starpc“密码”123456“登录到当前论坛
23. 在IE中,将当前网页作为邮件内容,发送给cnstarpc@zxrd.com 24. 在桌面上设置IE的主页为”空白页“ 25. 在IE当前窗口上,设置禁用分级审核,管理密码为”1234“ 26. 在桌面上设置网页中的链接使用悬停色,为红色 27. 下载FTP上的”logfiles“文件夹到桌面
28. 在站点管理中,将”MyFtp“站点的名字更改为:”我的站点“(要求在站点窗格修改)29. 在CuteFTP上,将远程站点中”我的文件“的文件夹更名为”练习文件“。30. 在当前Outlook中设置查看当前视图时显示所有邮件。31. 不打开邮件窗口,将第二封邮件保存到”我的文档“中。
32. 将当前新邮件窗口由”纯文本“变为”多信息文本(HTML)“格式。33. 更改邮件中的信纸为”聚会邀请“ 34. 回复当前打开的邮件,内容为:”同意“ 35. 在Outlook中,设置每次获取250个邮件标题 36. 在Outlook中,设置新邮件使用”棋盘“信纸
37. 在Outlook的收件箱中,新建一个名为”重要邮件“的文件夹 38. 在当前通讯簿中,查找电话号码为”87654321“的联系人
39. 增加一个”公司员工“组,在组中分别增加一个名叫:”张三“、职务:”经理“,一个名叫”李四“、职务:”主任“的资料
40. 设置打印当前网页时纸张方向为:横向。【第三套】 2012年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最新题库
1. 删除计算机ZXRD_5下D盘中所共享的ncre文件夹。2. 打开我的电脑,断开本机的二个网络驱动器。
3. 在WORD中将当前文件用网络打印机Canon LBP-1260进行打印。
4. 打开资源管理器,将“我的电脑”中的D盘设置为完全共享,共享名为“完全共享数据”。
5. 添加NetWare网络用户,并重启计算机使设置生效。
6. 设置IPX/SPX兼容协议为:希望在IPX/SPX上启用NetBIOS,并重启计算机使设置生效。
7. 为本机指定IP,地址为:192.168.0.254,子网掩码为:255.255.254.0。8. 设置TCP/IP只绑定Microsoft网络用户。
9. 新建一个名为:”我的第一个连接“,电话号码为:16500的拨号连接。10. 从运行对话框中打开IE(文件名为:IEXPLORE.EXE)。11. 设置允许”自动选择“当前网页的编码。12. 设置工具栏上的按钮显示小图标。
13. 从桌面上打开IE,并在当前主页上进入”付款方式“网页。
14. 从历史记录中打开今天访问过的”Google“中的”Google搜索“网页。15. 保存当前网页到C盘下的”网页文件“文件夹下。16. 添加当前网页上的图片到收藏夹。
17. 下载当前网页上,”记者探两会,带您走进两会委员房间“网页,到C盘的网页文件夹中。
18. 在历史记录中,搜索内容有”中星睿典“的网页。19. 搜索有关”奥斯卡电影奖“的网页(使用GO命令)。20. 打开收藏夹中的”电台指南“。
21. 使用收藏夹栏,将文件夹”my“更名为”公司“ 22. 在当前BBS上,查看作者”netdragon91“的个人资料
23. 在IE中,将当前网页作为邮件内容,发送给tech@test.com 24. 在桌面上设置IE的主页为http://starpc@zxrd.com”,主题为“问候”,内容为“祝工作愉快” 23. 在IE中,删除当前所建立的拨号网络连接 24. 设置当前IE中的页面为主页
25. 在IE当前窗口中,将所进行的高级设置还原为默认值
26. 登录到FTP://starpc@zxrd.com 24. 在IE中,设置当前的局域网连接,使用自动检测设置,但不使用代理服务器 25. 在当前IE窗口中,设置“本地Intranet”的安全级别为“中” 26. 在IE当前页中,设置网页文字“使用Windows颜色” 27. 以匿名的方式登录到FTP上
28. 在当前CuteFTP的站点管理中,建立一个名为“Test”的文件夹到“匿名站点”文件夹下 29. 用CuteFTP,复制当前站点上“练习”文件夹下的所有文件到C盘的“练习题”文件夹下。30. 在当前Outlook中设置查看当前视图时隐藏已读邮件。
31. 在不打开窗口的情况下,预览最后一封邮件,并查看附件内容。
32. 在Outlook中,新建并发送邮件给test@zxrd.com,主题为:“我的个人资料”,内容为2012年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最新题库
“附件中是我的个人资料”,并将桌面上的“个人资料.doc”文件作为附件发送。33. 居中对齐当前邮件中选中的段落
34. 将第二封邮件作为附件转发到123@321.net,主题为“附件” 35. 在Outlook中,设置显示邮件8秒后,将其标记为已读邮件
36. 在Outlook中,设置Internet Explorer安全区域为:“受限站点区域” 37. 在Outlook中,将“我的文档”中名为“我的邮箱”的邮件帐号文件导入到当前邮件服务器中
38. 在Outlook中,将“已删除邮件箱”中的第一封邮件恢复到收件箱中 39. 在通讯簿中,将“李四”的信息进行删除
职工计算机应用能力 篇6
同时,从调查反馈也可以看出,教师对评价环节仍不够重视,评价方式非常单一。学生的平时作业点评仍是教师的专利,一般是教师评阅打分后,再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作业,大部分老师能对所有自己任课班级进行联评,也有的学校比较重视,组织专业组所有任课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调换评价,力求评价做到公平、公正。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单一的由教师评价作品存在的不足, “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共评”等多种作品评价模式被逐渐运用到计算机基础课中。本着“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作品评价中来,将评价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的理念,笔者将互评方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应用性学习能力评价中进行了尝试实践,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互评环节实施的意义
1.互评体现了当代教育评价的新理念
让学生对作品进行互评,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思想。在传统教学中,评价往往是在教学之后进行的一种孤立的、终结性的活动,目的在于对学习结果进行判断。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经过讨论得出问题出现的原因,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评价比教师 “独裁评价”后的指点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通过自己和同伴的讨论分析得出的方法是学生自己劳动的成果,学生更能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从方法上来讲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2.互评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开展学生作品互评,通过同学间众多作品的评价与比较,学习他人的技术创新及应用方法,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可以促进学生的反思,提高个人的作品欣赏能力。一个人的经验和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只有不断开拓眼界,吸取他人的经验丰富自己,培养求异思维,才能切实提高实践操作的综合应用能力。
3.互评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作品互评可以使学生之间互动学习,互为人师,由此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突破了每个学生只与教师交流的单调局面。有的学生会主动向人请教一些好作品中使用的特殊技巧,同学间互相欣赏,从而形成活跃良好的学习评价气氛,促进人际间良好的情感交流。
二、互评环节的实施方式
本人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对多种互评方式作过尝试。
1.组内互评
小组协作学习模式的推广,使组内互评实施起来非常方便。例如一个班有四十名学生,将其分成八组,每组五人。因为小组成员的组成是固定的,坐得接近,相互间比较了解,作品评价就容易展开,从而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学习气氛。展示时考虑到时间关系,教师可让各组的小组长挑一两份典型的作品进行演示分析。
这种互评方式的优点是每个人要评价的作品少,花费的时间少,效率高,容易组织和实施,并且组内成员对每一位成员的进步都心中有数,是进行过程性评价的一种好方法。这种互评方式非常适合一些小作业的评价。
2.组际互评
组际互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本组对另外所有的组别作品全部进行评价;另一种是一组只评价另一组的作品,如一个班有小组A、B、C、D……,H,评价方式为A评B、B评C、……H评A。前一种方式要评的作品量太大,在平时的课堂中实施太费时,后一种评价方式可行性比较高,用得相对较多一些。
为了在课堂中能形成良好的评价气氛,可以采用组际竞争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展示时挑选各组的总分最高和最低的作品,让全班同学一起来学习比较,学习一些好的技巧,同时对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改正完善。
组际互评可以激发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增加组内成员间的凝聚力,并且能形成对学生作品相对完整的量化值,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及时修正教学设计,从而对技能的重难点有更加准确的掌握。在单元综合性任务的评价中,这种组际互评方式是不错的选择。
3.个人互评
在台州市《计算机应用基础》考核中,应用性能力评价占总成绩的25%,这个部分是由学生的学习态度(包括出勤、纪律等)、平时作业及作品成绩三大块构成,各部分大概的比例为20%、30%和50%。对于学生的WORD、EXCEL、POWERPOINT、PRONTPAGE四个模块的作品,每个作品都需要进行评价、打分,评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为了体现作品评价的公平性,对大型作品,宜采用全员参与的个人互评,也就是每个同学要对全班所有同学的作品逐一分析,并按指定的评价标准进行打分,指出每件作品值得借鉴的闪光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是一种人人参与的评价方式,所有的作品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学生的认识比较全面,可以从评价活动中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水平,使得到认可的同学更有自信,同时也会激发一些同学的好胜心,使作品更趋完美。这种评价存在的缺陷是工作量大,比较费时,并且在课堂上无法及时对数据进行汇总,同学对作品的赞扬和建议也无法及时反馈给制作者。
4.基于论坛的个人互评
为了提高评价的效率和及时性,本人在课堂中也尝试了基于论坛的评价模式,这是一种开放的、及时交互的评价环境。
首先教师从网上下载论坛的源程序,然后将教师机作为服务器,做成一个作品评价论坛。学生将作品上传,再互相评价,教师也可参与点评。由于论坛特有的强大的回复功能,能够让学生在评价一个作品时也能对其进行直接文字回复,实现“被评者”与“评价者”之间的一个互动,最主要的是论坛具有即时性,学生实时地看到其他同学或老师对他的作品的评价反馈,从而可以及时对作品进行再修改。
采用论坛形式进行互评,形式新颖,学生的兴趣浓厚,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但这种方式同样存在种种缺陷:一方面是学生要对作品进行评价,要先下载到本地硬盘,比较费时;另一方面是没有即时得到作品分数汇总的功能,需要教师再整理,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仍然很大。
三、互评方式的改进设想
在课堂上对大作业进行评价,如何能更及时、有效,是我们从教人员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在此情况下,笔者向组内同事提议利用计算机教师的优势,组织开发一种合理有效的评价系统,以便教师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经过几位专业人士讨论后,将待开发的系统暂名为“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性能力评价系统”,设想如下:
系统以Window 2000个人服务器作为本系统的WEB服务器,以ASP作为系统的动态网页脚本语言,Access作为数据库进行开发设计。网络评价系统共分两大模块——学生评价模块和教师管理模块:学生评价模块实现了学生的作品上交、给自己评价和打分、给同学评价和打分、系统自动评估反馈、综合查询等多项功能,真正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应用性能力评价;教师管理模块实现了学生信息的管理、教师评价、自动评估反馈等多项功能。系统采用Web模式,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局域网)通过IE浏览器使用系统。
本系统的投入运行,可以使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组织评价,迅速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进程,激励并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则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评价,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强化技能训练。
四、互评环节实施的注意事项
在互评环节,教师所起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对于随堂小作业和单元综合任务,除了要落实的技能点,教师还要建议学生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提倡创新性,这样互评环节才能使学生在改正问题的同时学到新技巧。
对于作业,为了使学生的作品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教师要搜集不同风格的作品给学生借鉴。古人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作品创作也一样,学生平时见识比较少,知识面也狭窄,一下子让他们自己去创作作品,很多人觉得无从着手,只有多看,多比较,让他们了解不同风格的制作特点,理解各种技能点在其中的灵活运用,吸收别人的创造技巧再去操作,会有比较理想的效果。
在评价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详尽评分标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尺度,有的学生会任凭个人的感情色彩主导打分,作品评价就没有公平性可言。
教师在学生互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以“平等的眼光”客观、公正地相互评价,并随机检查学生的评分情况;要指导学生学会找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欣赏他人。展示交流的时候,教师要对作品及互评情况作全局的总结,实事求是,既要把优点说够,给人以鼓舞;又要把问题说透,给人以启迪。
评价之后留给学生修改的时间,如果没有留给学生进行提升的时间和空间,即使学生找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没有进行实践验证,还是很容易就遗忘,达不到以评价促教学的目的。
在作品评价中实施互评方式,从效果上看,课堂气氛比较热烈,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所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交流表达的能力也有很大进步。对教师来说,通过这一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与指导学生制作作品的能力,真正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发展”的教学评价目的。
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能力培养 篇7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时代, 计算机网络作为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是自主计算机的互连集合, 它主要包括了个人区域网 (Personal area network, PAN) 、局域网 (Local area network, LAN) 、城域网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MAN) 、广域网 (Wide area network, WAN) 和互联网 (Internet) 等形式, 其中最主要、最大的是互联网, 它实现了全球计算机的互联并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 为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了网络新闻、信息检索、电子邮件、博客、微博、微信、文件传输、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登录、BBS等多种多样的服务, 实现了网络的资源共享、数据通信、协同工作等功能, 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有人甚至把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称之为“微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作为大学生人才能力培养的基础能力, 成为我国各类高校迫切需要提高的能力, 它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局域网和广域网、电子商务等基础理论知识。
2 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培养策略
2.1 明确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
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主要有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能力, 要求学生们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 熟悉网络工具及通信设备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熟练了解并掌握小型局域网的构架和组网方式, 掌握一定的网络安全技术, 具有良好的公共网络道德。
2.2 增强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建设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 需要硬软件多方面的支持。硬件方面主要是高校的资金投入, 包括具体购置一些适合于学校和学科建设的实验设备和专用器械, 对实验室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合理的布线等;软件方面需要和专业课程、实验课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 购置与课程相关的、有效地体现课程性质、达到教学目的软件和配套设施, 这需要全体相关教职工的全力配合和协作。
2.3 采用先进的教学软件和手段, 提高网络应用水平
学生可以借助于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学习与交流, 目前最广泛使用的是网络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随着“慕课时代”的来临, 教学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作为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效补充, 极大地促进了计算机网络教育, 从而从教学中更加凸显了学生的个性水平, 并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日益涌现出的电子教案、电子板书、自主研发CAI课件、网络课堂、视频教学、慕课答疑、各类公开课等新型教学方式, 学生可以在互联网的资源中不断的汲取相关的理论知识, 甚至在家、在沙发或者是在床上便可以进行课堂知识的学习, 并与国内外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探讨和交流。
通过以上这些先进的教学方式, 学生得到的益处主要体现在:学生更好地学习课堂的内容, 不会的问题可以多方面的求助和请教, 直到学会并掌握;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学生和教师角色不再是“教”与“学”的角色, 两者都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学习和发展, 达到了教育“内化自我, 教学相长”的目的。
2.4 理论结合实践,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课程的教学包含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的内容, 理论知识部分需要专业课程老师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相应的授课, 注重理论分析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实践教学部分可以把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训练, 通过分组教学的形式, 发挥团队合作的能力, 同时, 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 强化实践教学的内容;而实践教学突出地反应了学生对于课堂中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切实地达到理论和实践教学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目的。
增加专业课程、实验课教师培训,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网络技能大赛, 提高网络技能水平。学校专业课程和实验课教师在承担教学课程之前应该进行一定的培训, 熟悉教学和实验的具体内容和相关课程理论知识, 例如掌握网络和通信设备的配置命令及组网方式等。
3 结语
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学校应该借助于多种灵活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及手段, 不断探索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人才方向, 应该面向社会人才市场需求, 优化网络教学结构, 改良网络教学设备, 注重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摘要: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最迅猛的一个领域, 计算机网络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高校来说,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网络应用人才成为各类高校在教学工作中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也是大学生创业就业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考核标准。笔者对计算机网络应用技能的培养进行了分析, 以期为提高大学生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培养,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巩永旺, 徐秀芳, 刘颖.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模型[J].计算机教育, 2011 (3) .
[2]杜钦生, 唐永林.培养学生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 2011 (8) .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探究 篇8
我们对本地区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情况的追踪调查数据显示,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中隐藏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一是对口就业率很低, 一次就业专业对口的不到30%, 不对口的就业率占50%, 而认为“专业不对口, 但有部分关联的”比例为20%。二是就业稳定性差, 因为专业不对口, 频繁“跳槽”的很多, 当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被问到“您期望在目前工作单位的服务年限”时, 有近80%的回答是“边做边找, 工作压力太大, 有更好的单位就‘跳槽’”。三是非计算机专业人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岗位的挤压,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中职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学习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 只要有一定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 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并不比那些上课玩游戏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差。有些用人单位注重的是计算机某个方面的应用能力够用就行, 不需要很全面很专业。因此, 如何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改革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是我们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
二、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们总结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按照强化基础、拓展特长、突出能力、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模式来实施培养, 具体总结为“一套教材、两个阶段、三个强化、四个更新”。
1. 一套教材
我们组织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对计算机教材进行反复讨论, 对原有教材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要求进行筛选、浓缩。结合本校实训场所实际, 进行校本教材“实训指导书”的编写, 计算机教学及考核以各门课程相应的“实训指导书”要求进行。以强化基础, 拓展学生特长, 突出学生能力, 提高素质, 全面发展为目标组织实训教学。
2. 两个阶段
我们将学生在校前两年划分为“合格+特长”, 即“夯实专业基础”和“拓展学生特长”两个培养阶段进行。
3. 三个强化
(1) 引导学生热爱计算机专业, 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为此, 我们在学生入学时的第一周便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讲座, 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初步规划教育, 告诉学生中职学校各个阶段, 学习什么, 为什么学, 怎么学, 鼓励和引导学生热爱计算机这个专业。
(2)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 为提高他们就业的竞争能力, 必须以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主线。学生在“拓展特长阶段”, 应开设以综合性实训课程内容为主, 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作品的方案设计、应用开发和综合思考等项目技术问题分析的能力, 并要在实训教学时数上给予充分的时间保证, 至少占课时总时数的一半以上。
(3) 强化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当今社会, 计算机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已不再有什么单纯的、经典的计算机应用, 越来越多的是跨学科、跨行业的综合应用。因此应用型人才在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 同时应具有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4. 四个更新
(1) 教学方法的更新。中职计算机教学中, 教师不应当再以主体身份出现, 而应当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督促者或引导者。
(2) 教学手段的更新。改革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结合校园网络平台充分发挥计算机教师的专业优势, 建立起双向互动的教育技术平台, 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实施教学活动, 是全面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3) 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争取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支持, 定期派送教师到企业或高等职业院校培训机构接受前沿知识的学习和技术的培训, 完成计算机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转型, 确保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最新的, 这样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4) 计算机实训设备的更新。及时更新计算机实训设备, 确保计算机专业课程有效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和各种操作技能的必要保障。
职工计算机应用能力 篇9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普及, 尤其是网络应用的普及, 计算机应用能力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是看重的一项指标,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升也至关重要。但现状是大部分毕业生缺乏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 不能很好地将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应用到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目前, 我校本科生开设计算机课程按专业不同设置不同, 计算机基础 (C语言) 、计算机基础 (VB语言) 和计算机基础 (VFP数据库) 。课程分一学年完成, 第一学期教材为张福炎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数据教程》和《计算机操作office》, 主要涉及信息技术、计算机组成、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数字媒体、数据库和OFFICE操作部分。第二学期为程序设计部分。学生要掌握基本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和编程基本思想。学生通过考试取得等级考试证书, 最重要的是学生要掌握这些知识, 应用于毕业论文排版、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工作岗位的计算机能力需求。因此, 提升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容忽视。
在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过程中, 采取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 让学生把学到说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实践过程中, 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培养。促进学生就业, 在实践过程中充分体现学以致用, 比如通过论文排版的练习, 体现word的相关功能。通过一系列的阶段性项目, 让学生应用能力得到提升, 提高就业能力。
在培养实施安排上, 一是注重计算机常规操作能力培养;二是加强学生的硬件知识和硬件应用能力的培养;三是培养学生文字排版、表格和图形制作、文稿制作的能力;四是加强Internet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教学;五是加强使用计算机的安全意识;六是加强计算机编程能力培养, 服务于专业课程学习。为了提高实践培养质量, 必须加强实践培养环节。以项目驱动为导向, 实现个性化培养。
因此制定培养思路如下:
1、设计任务。教师在每堂课讲授之前, 挑选一个与专业相关的教学培养应用能力的任务, 比如word学习, 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完成毕业生论文排版任务。
2、分解任务, 形成项目。根据教学任务实践教学安排, 要将设计好的任务分成独立的阶段性项目。这样可以逐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毕业论文排版可以分解为:论文形成、字体段落、格式刷使用、图文混排、分页分节、页面布局等等。
3、严格考核, 规范操作。在实践操作部分, 要求每一个学生按时完成, 鼓励学生创新方法, 提高学生参与性。学生在动手过程中,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采取进行模底调查方法, 为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提供依据。列举出计算机基础知识, 如办公软件WORD的文字排版使用、EXCEL电子表格的制作、POWERPOINT的演示文稿制作、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使用等, 了解学生熟悉的部分, 主要了解学生使用计算机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还有哪些方面有待提高。根据学生调查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
对入学新生, 先根据自愿原则参加摸底考试, 然后再根据结果对学生分层次培养。把基础好的学生集中在一起直接进行更高层次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 把基础差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基础的计算机能力提升, 比如熟练的键盘输入, 简单的word排版、excel表格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及上网搜索能力培养。这种分层次的培养方法使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更有针对性, 学生的学习也更有主动性和目的性, 从而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
总之, 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 以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方式, 让学生提前感受计算机应用的方方面面,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真正营造师生共同交流, 帮助学生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福炎,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 (第6版)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职工计算机应用能力 篇10
(1)应用性。纵观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任何一门学科的出现与发展,无不与其所具有的实用性、应用性相关,在其所处的历史时期内直接或潜在的社会需求的推动下孕育而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如果没有这门学科的支撑又何来信息社会?纷繁复杂的信息,从硬件设备平台承载,到软件处理技术,都需要对信息做出有效的加工处理,这正是历史赋予本学科的真实使命。
(2)技术性。是本学科应用性的核心,之所以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是由于其所包含的技术性所决定的。以本学科为基础开设的专科人才培养主要以技能型为主,培养岗位需求人才,本科专业主要培养以理论为主的研究型人才。既使是理论型培养最终的研究成果也需要转化为具体的实用技术,从而服务于社会需求。
(3)实用性。计算机是一种应用最广的信息加工处理工具。
(4)综合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相对新鲜的学科,同时又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强的学科,该学科的产生、发展以及在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都会起到推动或改变生产力及其结构的作用。计算机科学从单一编程扩展到了包括抽象的算法分析、形式化语法、到更具体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的一门独立学科。计算机科学与电子工程、数学、经济学和语言学等联系密切,这些学科之间有明显的交叉领域,进而产生了许多新的交叉学科:人工智能、电子商务、计算机图形学等。
(5)发展性。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深入发展,以及3D打印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到来,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 人才应用能力的探究
可以将人才的能力分为专业技术能力和外延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就是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所获得的能力,外延能力是指人才具有的专业技术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
2.1 专业技术能力的构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人才技术能力可分为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具体来讲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硬件技术能力
认知能力:表象认知能力;原理认知能力;表象及原理认知能力。
应用能力:俗称的能够使用。至少又分为两种情况,其一,简单以使用,其二,认知后的使用。
技术能力:分为基本的安装、维修维护能力,掌握原理与实践操控能力。
设计研发能力:硬件开发与设计能力。
(2)软件技术能力
操作能力:由技术人员安装调试好后,参加增训学习,按照软件手册说明,参够利用软件处理业务数据的能力。
推销能力:认知软件适应用环境、适用范围,具备基本的操作与演示能力。
基本维护能力:能够认知软件处理的业务逻辑过程,掌握相关的软件设计语言及数据库知识,对用户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操作方面的问题进行操导,发现软件存在的问题并向开发方正确及时地反馈。
业务拓展能力:掌握相关软件设计语言、详细的业务处理逻辑,能够读懂软件代码或熟知软件接口及参数,适当修正软件中存在的错误,按需求展开新业务模块的代码设计、调试、综合测试工作。
(3)算法设计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中的一项很重要的、核心能力是算法设计能力。它包括硬件设计能力和软件设计能力。在习惯性的思维里,所谓的算法就是数值运算方面的内容,这是狭义的算法定义,广义上来讲算法是一切设计的核心或灵魂,哪怕是小学生的一项趣味性的发明,这里面从原理或理论的角度来分析,这里面也包含了高深的算法,只不过我们关注的是小发明的本身实体而已。所以说在我们利用计算机及其网络来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算法是无处不在的。
无论是硬件设备的研究、设计、生产,还是软件的开发与设计,算法设计能力始终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算法设计过程中,体现出工作人员各学科知识交汇、融合、提炼的综合应用能力或素质。算法设计能力是本学科人才需要具备的最具职业性的素质。
2.2 外延能力
就我国高等教育关于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教育的指导方针而言,涉及到对人才的体能、心理、思想意识、人文礼仪、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税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外延能力指专业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外延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不是一朝一久的事情,它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古人云“十年种树,百年育人”,可见人才建设之艰辛与漫长。
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故然重要,可是人才的外延能力则是人才在社会活动过程中的体现综合素质的最重要的方面。外延能力涉及到人才身体、智力、思想、道德、情感、心理等多面。在人才培养教育过程中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数学、社会科学、思政、心理学、人文学、公共关系学、政治经济学、攻关和礼仪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素质。
3 专业能力与外延能力的关系
外延能力是载体,同时也是对专业技术能力之处的所有能力的总称。人才培养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这项工程的质量如何,站在社会角度来考虑,最主要的是人才外延能力,外延能力是承载整个人生的基础。
专业能力是特长。它是建立在外延能力基础之上的人才的各种能力中,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经过专门培养教育而获得的能力,也就是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准备主要使用或发挥的技术型的能力。
相辅相成关系。两方面的能力如果都达到一定的程度,则人才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并在社会工作岗位中更益于找到发挥专业技能特长的技术型工作。如果人才的两方面的能力中有一方面相对较弱,则将来找到的工作岗位时,从事的可能是强势能力方面的工作岗位。另外,如果两方面能力都比较弱,则将来在社会工作岗位中从事哪方面的工作,其随机性比较大。人才培养教育的目标是经过培养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最终达到全面发展。
4 提升综合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4.1 开展社会需求调研活动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行动、助学行动、公益活动、帮扶活动、献血活动、文体活动、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修正自己的思想,将人才从培养教育过程中的半理想状态回归到现实社会之中。
开展校内外的专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一项很重要的实践活动是开展专业应用需求调研,人们往往对自己选择学习的专业情有独忠,以此为突破口展开实践活动,无论从情感或能力角度考虑,相对来讲较为恰当。在开展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发现社会上专业知识的应用情况,以及所学的知识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等等,有利于进一步的学习与研究。
4.2 开展学术、专业知识研讨活动
针对现有的知识或学科专业的新知识,以及应用前景,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唯思考研究与讨论,方可更加有效地激活知识所蕴含的能力。
4.3 心理学、心理压力与挫折性教育实践活动
人才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是多方面的。然而这些知识的承载需要有一个坚实的硬件与软件平台。这部分重点讲到的是人才的软件平台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才的心与综合素质如何,确实成为了人才今后发展走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性的平台,
4.4 强化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
无论是相关的专业课程,还是其他课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着力研究与设计实践性教学内容,以及相关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并且有效地落实与实施。
4.5 校园“生态环境”建设
人才培养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育人环境的建设是这项系统工程的基础,它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的建设。硬件方面有校园地理位置、面积、规划与布局、实验室及设备、活动场地及器材、图书馆及图书等,软件方面有校园学术及人文氛围、校风、学风、组织与管理等。一个好的校园生态环境相当于沃野肥田,才适合于人才的茁壮成长。
5 结语
电子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计算机及其网络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相应地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之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也从无到有、从稚形到成熟。研究本学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用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唯有适应了社会需求,也就是在社会生产实践中能够达到良好的应用,方能体现出这门学科的存在与发展的价值所在。
摘要:简要分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特点,并着力分析人才应用能力的形成与学科知识及外延知识的关联关系,寻求提升本学科人才综合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应用能力,算法,外延能力
参考文献
[1]段利华,顾应龙,左国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分析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7,02.
[2]雷东升,郑全英.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10.
[3]彭声泽,李琼.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7,14.
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策略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能力;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TP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4-0000-02
The training strategy of the computer application ability
about university student
Wang Jianyu,Jia Bei,Wei Jianyu
(Military Transportation College,Tianjin300161,China)
Abstract:With rapidly changing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day, university students must possess the necessary computer skills to adapt to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This article gives some practical strategies on how to improve the computer application a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Keywords:Computer application ability;Practical ability
一、引言
当今社会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深入各个领域,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应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计算机技术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涌现了不少新兴学科和新技术。在这个背景下,不会使用计算机,将无法掌握先进的,前沿的研究与开发手段,因此直接影响到个人所从事专业的发展。
当代大学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要全面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计算机的软硬件基本知识,培养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培养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
二、加大硬件配套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硬件投入与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前提条件。学校要重视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在加大计算机硬件投入的同时,还要搞好计算机基础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教师的科学思维方法,教师的创新思维习惯,教师的科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著名高等教育学家科南特先生曾说过:“高校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又一代素质优良的教师,一所学校要站得住脚,教师一定要出色。”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所高校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它是否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知名专家学者和高素质的教师。有了这样一支师资队伍,学校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就有了可靠的保障。教师是办学的主体,高水平、专业知识过硬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保证。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飞快,要想讲好计算机的课程,就需要讲授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师不断学习,跟上计算机技术的新发展,同时把这种新技术新发展及时传授给学生,使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能够与时俱进。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可以组织一些有关教学方法的学术报告和讲座;安排教师到兄弟院校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深造;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研讨,开拓思路,扩大视野;搞好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队伍建设,促进学科梯队的发展;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任用机制,在学科内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群体,带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突破。通过这些措施来提高计算机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授课水平。
三、加强计算机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编写程序、解决专业问题能力
程序设计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在计算机学科中的地位曾经是非常突出的,1981年7月在瑞士洛桑召开的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会议 (WCCE/81)上,苏联代表伊尔肖夫在大会报告中提出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的观点,认为: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人类只有第一文化就不够了,必须掌握阅读和编写计算机程序的能力。他的报告引起各国代表的强烈反响,会后波及世界各国。受其影响,在我国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语言的学习从内容到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同其它课程都有很大差异。在程序设计过程中,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学生才能进行需求分析,构建数学模型,形成算法。程序设计是一项创造性的工程,要求设计者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因而授课过程中应始终贯穿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找多种解题途径,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学生在寻找不同的解题途径、方法时,会产生一些有别于常规的方法和思路,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有别于其它科目,程序设计更需强调的是“电脑化思维”,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大脑当作电脑,程序设计思路必须从电脑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深入体会程序运行的过程。
通过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学习程序设计的重点在于理解掌握程序设计思想,培养良好的代码书写习惯。
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程序设计语言往往只是作为一个工具,利用这个工具可以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
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由于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而实践能力又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实验教学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实验和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实验贯穿于理论、抽象和设计过程。实验不仅仅是对理论的验证,重要的是技术训练和能力培养,包括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书写和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的培养[2]。在教师讲授了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以后,学生就应该通过实验来理解和消化这些知识。教师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布置实验内容,学生依据自己对知识的吸收和掌握程度完成实验。实验过程中,由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因此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引导不同水平的学生独立完成实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互相协作和互相交流。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实验报告,在报告中对过程中的问题和现象做出完整的记录,在报告的最后写出实验中的收获,比如,通过实验加深了对哪部分内容的理解,在实验过程中有什么新发现。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对课程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同时锻炼了协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这对于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大有裨益,同时也有利于后续课程的教学。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动力,是加快教学节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学生的学习与个人的兴趣息息相关。感兴趣的东西学起来往往更投入,更愿意深入的研究探索。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有了兴趣,那问题就会随时随地、自觉不自觉的引起他的注意和思考,学生就会以百倍的勤奋、百折不挠的毅力去研究它,以达到清楚的理解。相反地,学生不感兴趣的东西,就会觉得晦涩难懂,不好学不爱学,甚至从心里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应该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心里喜欢上计算机课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对计算机学习产生兴趣。比如,在计算机硬件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把教材中静态的图变为色彩鲜丽的动画,把抽象的计算机组成原理通过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变的生动形象,学生更容易理解,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转化为学习的激情。
在遇到新问题时,学生会自己去查资料来解决这些问题。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性循环,就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使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增强。
六、结束语
学生在大学期间,通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可以逐渐养成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思维的习惯,学会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吴荆红.在创新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2,9,4:52-53
职工计算机应用能力 篇12
一、会计学科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方面。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缺陷。目前, 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软件技术基础, 讲授内容侧重软件的使用, 缺少有关计算机硬件使用及维护方面的教学内容, 使得会计学科学生的硬件知识欠缺, 造成知识结构不完整。
2.课堂教学方面。在课堂教学方面, 教学内容板块结构不合理。如对“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仍是延续国内多年的传统模式, 过多篇幅用于讲解软件系统的分析设计及编程, 缺少网络会计、实时会计和电子商务等前沿学科内容。这使得学生在缺乏软件技术知识支持的情况下难以理解和消化课程内容, 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实验教学方面。目前, 会计学院实验室虽然实行了开放或自由上机和实验, 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操作实验, 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方面许多最基本、最实用和最必需的操作, 学生很难有机会得到实践和应用。
二、构建全新的会计学科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模式
(一) 课程体系建设
1. 课程设置原则。
针对会计学科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 在会计学科各专业教学中设置计算机课程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基础与专业相结合的原则。按照这一原则, 应合理安排软硬件课程内容的比例、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应用课程的比例。
(2) 适应性原则。课程体系构建必须适应社会需求, 必须与该职业当前和未来的实践要求相匹配。课程体系构建应注重知识的通用性、灵活性、可迁移性以及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 培养学生不断更新知识和增强发现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由于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 所以必须建立计算机课程设置动态更新机制, 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 以适应计算机教学的需要。
(3) 层次性原则。课程的层次可分为基础层、专业基础层和专业应用层, 应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程。同时注意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 对有些没有整体性要求的课程, 可根据各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为选修课, 穿插于各学期之中, 起到拓展、丰富、补充必修课的作用。在课程设置时还必须根据不同的专业层次要求, 尽可能连续地安排几个学期, 有计划、有步骤地“串行”组织实施, 保证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
(4) 实践性原则。课程体系构建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 又必须服务于实践, 因此, 必须突出以实践活动为导向来进行课程设置, 使学生以直接体验的形式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的认知规律。
2. 具体课程设置。
按照上述课程设置原则, 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提出会计学科各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方案。可分为三个层次, 每个层次设置若干课程, 具体方案如下:
(1) 基础层课程的设置。校级公共基础课程保持不变, 如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增加院系级基础课程, 如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计算机维护课程。
(2) 专业基础层课程的设置。如会计学、审计学专业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把审计专业的计算机审计课程由专业基础层课程改为专业应用层课程。
(3) 专业应用层课程的设置。会计学专业保持原有的应用层课程不变, 审计学专业增加计算机综合模拟实验课程, 资产评估专业增加Excel在资产评估中的应用课程。
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一些课程, 势必涉及课时数的调整, 每个专业的总课时数基本是不变的, 这样就要适当把一些课程设置为限制性选修课。对于实验课时的调整, 可适当增加一些自主实验课时, 让学生主动走进实验室, 利用自主安排时间独立进行针对各种信息技术产品和工具的学习和研究,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 教学模式的改革
1. 教学内容。
编制各门课程教学内容时, 要注意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突出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更新而及时变化。就目前而言, 各层次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 基础层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主要讲述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与Office、网络基础与使用等内容;软件技术基础课程主要讲解VFP或VB等编程语言;计算机维护课程主要讲解计算机的一些硬件知识和计算机外设故障 (包括一些日常故障) 的处理。授课时内容不在于多,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 专业基础层课程。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应重点讲解软件工程方法、典型系统的分析设计流程、系统数据的处理方法, 可详细讲述数据处理的全过程, 但不要再讲述编程实现的过程。为适应新形势, 还应增加网络会计、实时会计和电子商务等前沿学科的教学内容。
(3) 专业应用层课程。会计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财务软件总账、报表模块子系统的介绍, 还应包括“购”、“销”、“存”循环的内容, 同时在讲授的过程中, 应尽可能地向学生介绍几种不同软件的应用, 并在功能、界面、操作流程等方面进行比较。计算机审计课程应注重向学生介绍计算机审计的前沿知识, 向学生讲授数据采集、数据清理及数据处理等基本知识, 同时向学生讲授一种通用审计软件, 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审计的基本方法以及审计软件的基本功能。要重点讲授用Excel来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专业问题, 内容要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 以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
会计学科各专业计算机教学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 教学理论和教学手段均有很大的提高和改进, 教学方法不断更新。但是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以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为主, 在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上没有很大的改进。为此, 在改革计算机课程设置的基础上, 笔者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是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对基础层课程应采用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既可以在课堂上学习, 又可以在课后或者实验时利用网络进行浏览复习。好的教学方法不仅需要建设校园局域网教学环境, 而且需要在实验室配置用于演示教师操作的投影仪, 实现边演示边操作。应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师只是充当辅导及答疑的角色, 而不是主讲者的角色。
对专业基础层课程应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专业基础层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全面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作用, 尤其要让学生掌握每个子系统的数据流程。教学上应向学生介绍一个会计信息系统的实例。理论教学在系统介绍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作用以及开发信息系统的具体步骤的基础上, 将重点放在学生对信息系统数据流程图的把握上。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上, 可安排学生参观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情况, 使学生能全面了解信息系统在社会经济各部门的现代管理中所起到的作用。对部分具备条件的学生, 还可分组开发一个简单的信息系统。
对专业应用层课程应采用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重要部分。教学手段是教师操作投影仪, 边演示边操作。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在实验室进行专业应用层课程的讲授, 让学生学到新知识后可以立即进行实践。应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即教师应该对该软件的功能和主要的操作方法简单地进行介绍后, 提出某个具体的应用问题, 让学生围绕该问题进行学习, 最后解决该问题。
(三) 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计算机类课程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 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
1. 实验课程设置。
实验课程分为两部分, 即配合课程教学的辅助实践教学模块和独立实践模块。辅助实践教学模块是在课程教学体系框架、课程性质、课程内容确定的前提下, 根据课程教学要求同期开设的实践课程, 像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财务软件应用实验等实验课程, 在上述开设的课程中, 大部分课程的附属实验属于该类型。而独立实践模块则要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专业知识对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该模块中可以开展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包括课程设计、开放实验和独立研究等, 如计算机会计综合模拟实验课程。
2. 实验教学。
在教学方面, 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针对不同的实验教学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和手段, 将模仿、探索式、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发挥学生的自身优势,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努力实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通过多种实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使学生能够在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实验模式。
在实验教学实践中, 应建立多种模式实践方式, 如有的实验需要人手一机, 有的则是分组进行的效果比较好。因此, 应根据每个实验的具体情况, 安排不同的实验方式。开放实验室就是重新设计实验室的结构布局。根据不同的实验项目和不同的实验主题将面积较大的实验室划分成若干个独立实验工作区, 在相对独立的实验工作区中, 教师和学生可边做实验边讨论问题。
参考文献
[1].郑庆良, 张明明.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探微.财会月刊 (综合) , 2007;5
[2].杨焕春, 施晓秋.经济管理类专业计算机相关课程的设置与开放实验教学的研究.嘉兴学院学报, 2005;S1
[3].王劲松.财经院校计算机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的探讨.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4;S1
【职工计算机应用能力】推荐阅读:
职工工龄如何计算看看便知道07-28
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08-24
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内容10-29
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PowerPoint08-01
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07-24
伤病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表06-30
计算机岗位能力08-22
计算机使用能力11-20
计算机能力的培养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