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

2024-07-24

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精选5篇)

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 篇1

摘要:劳动能力鉴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劳动能力鉴定结论是确定伤、病人员待遇、经办机构及用人单位支付待遇的重要依据, 是评价工伤康复和办理因病提前退休、退职的主要手段。广义的劳动能力鉴定, 包括对因工伤残和因病或非因工伤残丧失劳动能力程度的鉴定;狭义的劳动能力鉴定仅指因工伤残丧失劳动能力程度的鉴定。现结合笔者工作就狭义的劳动能力鉴定, 即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谈一些体会和看法。

关键词:工伤,劳动能力,鉴定

一、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的概念

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 是指工伤保险制度规定的劳动能力鉴定。即根据国家标准《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将劳动能力鉴定定义为:劳动能力鉴定机构对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工负伤或患职业病后, 根据国家工伤保险法规规定, 在评定伤残等级时通过医学检查对劳动功能障碍程度 (伤残程度) 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做出的判定结论。

二、端正服务态度, 坚持劳动能力鉴定的四项基本原则, 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俗话说, 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有其规矩或原则。原则是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抽象出来的, 它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 而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 是法律行为、法律程序的决定性原则。

关于劳动能力鉴定的基本原则, 目前国家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论, 根据国家有关劳动能力鉴定政策, 通过对相关文件、讲义的学习结合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和研究认为, 劳动能力鉴定应坚持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一) 劳动能力丧失状况与鉴定政策标准相对应原则。

坚持劳动能力丧失状况与鉴定政策标准相对应原则, 是指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时, 要将其丧失劳动能力的部位和程度, 对照鉴定政策和标准予以评定, 形成“对号入座”的对应关系。真正做到范围不能超, 标准不能乱, 更不能无依据设条款。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依法办事、以人为本的宗旨, 维护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实事求是, 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推进科学的鉴定方法和手段, 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和稳定。

(二) 客观公正原则。

劳动能力鉴定的客观公正原则, 是指劳动能力致残等级的判定, 应当依据被鉴定者的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客观情况而确定, 不应受到或尽可能避免鉴定人员的主观因素, 追求鉴定结论的真实性和规律性。

(三) 公开透明的原则。

劳动能力鉴定的公开透明原则, 是指劳动能力鉴定机构及人员在组织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时, 应依法公开相应的鉴定程序和鉴定结论, 以保证鉴定活动和鉴定结论的公开透明。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保障客观公正地进行鉴定;能够积极化解矛盾、提高鉴定工作效率, 从而实现劳动能力鉴定制度的公正价值。

(四) 依法和独立办理的原则。

劳动能力鉴定的依法和独立办理原则, 是指劳动能力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应当依据劳动能力鉴定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 按照劳动能力鉴定标准并结合相关因素, 组织专家, 运用专业知识, 借助科学仪器和诊断设备, 独立地对被鉴定人丧失劳动能力状况做出评定。任何其他机构和个人不得随意干预劳动能力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的鉴定机构。

根据鉴定结论, 业务经办人员和工伤职工会在相应的鉴定政策标准中找到劳动能力丧失状况的对应条款和详细解释;河北省劳动能力鉴定机构在河北劳动保障网有专门的政策解释和工作流程, 对劳动能力鉴定申报条件、材料、办结时限、收费标准、服务承诺、工作纪律、监督环节等向全社会公开, 详细到承办人和联系方式一应俱全。劳动能力丧失状况与鉴定政策标准相对应、客观公正、公开透明、依法和独立办理的四项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劳动能力鉴定有关问题的理解与应用。

工伤职工发生工伤, 经过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 影响劳动能力的, 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即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

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满1年后, 可以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的规定, 不仅适用于初次鉴定, 同时适用于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所作出的再次鉴定结论。初次鉴定的, 每人次600元;再次鉴定的, 每人次1200元。再次鉴定结论与初次鉴定结论一致的, 或者再次鉴定结论认为丧失劳动能力的原因与工伤无因果关系的, 鉴定费由申请方承担;再次鉴定结论与初次鉴定结论不一致的, 参加工伤保险的鉴定费由其统筹地区的工伤保险基金支付;未参加工伤保险的, 由用人单位支付。申请复查鉴定的, 其核销原则和方式参照再次鉴定办法执行。

评定伤残等级后的职工, 经过一段时间后其伤残程度有可能发生变化, 出现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护理依赖程度加重或减轻的情况, 对这部分职工进行劳动能力复查鉴定, 可以保护伤残职工的合法权益, 使其享受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 同时也可以使经办机构合理支付有关费用。如果工伤职工伤残程度减轻甚至完全恢复的, 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就可以减少或完全免除相应的支付, 从而将相关费用给予真正需要的人。

四、全面推进劳动能力鉴定“五化”建设, 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推进“劳动能力鉴定程序规范化、鉴定依据标准化、鉴定人员专业化、鉴定服务人性化和鉴定办公网络化”“五化”建设, 提高劳动能力鉴定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我们作为河北省直属参保企业工伤保险业务经办人员, 每年都定期参加省举办的相关业务学习和培训。通过这些专业对口、实际操作性较强的学习培训, 使得业务经办人员对相关政策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和体会, 相互间的交流和探讨使得业务经办能力大大提高, 对工伤工作良性发展起到了相互发展与促进的作用。

《工伤保险条例》第四章就是关于劳动能力鉴定的问题, 虽然只有九条内容, 但实际操作中却很关键。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经过六年的实施和应用, 切实维护了工伤人员合法权益, 分散了用人单位工伤风险, 促进工伤和职业预防, 规范工伤保险管理, 更加有效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 (GB/T16180-2006) 。[1]《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 (GB/T16180-2006) 。

[2]劳动能力鉴定培训讲义, 连瑞山, 2009年9月。[2]劳动能力鉴定培训讲义, 连瑞山, 2009年9月。

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 篇2

劳动能力鉴定程序分为5个步骤:

(1)工伤职工到所在市区工伤保险经办部门申报鉴定材料,市直企业直接到市社保服务中心劳动能力鉴定科申报.

(2)工伤职工接到劳鉴委通知后,携带有效身份证和身体检查必需费用到指定医院进行查体,查体现场工作人员按科别顺序进行统计点名,申请人应出示本人身份证,工作人员核对无误后,由申请人对鉴定确认表上的伤残部位或病种及其他信息进行确认签字,然后进行身体检查。

(3)鉴定查体医学专家对申请人进行现场体征检查,并提出诊断意见,劳动能力鉴定专家组根据查体结果和国家劳动能力鉴定标准形成鉴定结论。

(4)鉴定查体结束后,鉴定经办人员对各种检查结果和档案材料进行检查整理,根据专家组的鉴定意见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通知书。劳动能力鉴定结论通知书一式3份,用人单位、鉴定申请人和工伤经办机构各1份。送达申请鉴定的申请人和相对人,无法送达的,进行公告送达。

工伤劳动能力鉴定制度探讨 篇3

背景

仅就工伤保险领域而言, 劳动能力鉴定制度主要包括申请主体、鉴定主体、鉴定对象、鉴定程序、鉴定标准、鉴定的管理与监督、鉴定的经费保障等内容。《工伤保险条例》出台并实施以后, 工伤保险参保人员大幅增长, 工伤发生的绝对量以及劳动能力鉴定量也随之增多。截至2012年年末, 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1.9亿人, 全年认定工伤人数为117.4万人, 评定伤残等级人数为51.3万人。劳动能力鉴定人数的快速上升, 使这项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一步显现, 对劳动能力鉴定的规范也提出了迫切要求。

第一, 劳动能力鉴定的经费保障。每次进行劳动能力鉴定需要3名或5名专家, 必要时还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医学检查。为了提供快捷的鉴定服务, 对于边远地区、行动不便的工伤职工, 有的鉴定机构还提供就近乃至上门服务, 加之劳动能力鉴定的日常运行, 如书面通知、送达等, 都会产生较大的资金需求。虽然《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二条规定, 工伤保险基金用于支付劳动能力鉴定等, 但没有具体细则, 很难操作。例如, 专家费用能否列入基金支付, 按什么标准列入支付, 著名专家与普通专家是否有差异, 实践操作不一, 不利于制度的统一。多数地方经费困难, 能保障鉴定机构的人员工资等日常费用已属不易, 很难另外拿出费用。而工伤保险基金虽有结余, 却又没有明确的标准提取。

第二, 是否向工伤职工或用人单位收取劳动能力鉴定费用亟待规范。《工伤保险条例》原则规定, 劳动能力鉴定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列支。这意味着不能向工伤职工或用人单位收取劳动能力鉴定费用。劳动能力鉴定包括初次鉴定、再次鉴定、复查鉴定。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1年后, 相关主体可以申请复查鉴定, 工伤职工或用人单位可以申请数十次复查鉴定及再次鉴定。对于这种带有恶意性质的申请, 如果都由工伤保险基金承担费用, 不利于限制申请人滥用权利, 也不利于鉴定工作的正常开展, 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故有规范之必要。

第三, 劳动能力鉴定机构的法律地位有待明确。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 劳动能力鉴定的受理、组织与实施主体是省级和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 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工会组织、经办机构代表以及用人单位代表组成。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很“虚”的机构, 这些代表基本上不参与实际工作, 实际工作是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实施, 名称、机构属性、法律地位均不统一, 需进一步予以明确。

第四, 劳动能力鉴定范围需要进一步界定。在工伤保险中, 劳动能力鉴定的主要功能是确定劳动能力丧失程度即伤残等级和护理等级, 但这并非劳动能力鉴定的唯一功能。工伤康复是工伤保险的“三驾马车”之一, 工伤康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即康复价值确定, 主要通过劳动能力鉴定或由鉴定专家确定;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业需要, 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 可以安装假肢、矫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轮椅等辅助器具;对停工留薪期的确定有争议的, 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定;停工留薪期的延长, 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定;对工伤旧伤复发的相关待遇有争议的, 也主要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定。但对于这些内容, 《工伤保险条例》并未作出特别明确的规定, 需要进一步予以明确。

第五, 劳动能力鉴定程序需要完善。《工伤保险条例》对劳动能力鉴定程序规定得比较简单, 现代法制社会越来越追求程序的价值。如果没有完善的程序规范与制约, 实体规范难以得到有效贯彻, 工伤职工以及用人单位的实体权利也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意义

《办法》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对鉴定程序的规范与创新。《办法》对劳动能力鉴定的申请提出、提交材料、材料审核等各环节的程序、条件和期限均作出了具体规定。并明确了一系列制度。

1.公开制度的确立。《办法》第六条规定, 劳动能力鉴定相关政策、工作制度和业务流程应当向社会公开。这有利于保障工伤职工及用人单位的知情权, 是保障鉴定依法实施的基础条件。

2.对鉴定专家的遴选和管理作了细化规定。《办法》第十条规定,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视伤情程度, 从医疗卫生专家库中随机抽取3名或5名与工伤职工伤情相关科别的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鉴定, 强调了随机抽取, 鉴定专家的人数根据伤情程序确定, 鉴定专家的科别必须与职工伤情有关;规定了鉴定专家意见不一致时, 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确定专家组的鉴定意见;还规定应当每3年对专家库进行一次调整和补充, 实行动态管理, 确有需要的,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规定鉴定专家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现场鉴定, 严格执行劳动能力鉴定政策和标准, 客观、公正地提出鉴定意见。劳动能力鉴定结论是以专家组的鉴定意见为基础作出的, 对专家鉴定的行为进行严格规范是实现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公正和准确的基础。

3.确定了回避制度。《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组成人员、劳动能力鉴定工作人员以及参加鉴定的专家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 应当回避。

4.有关重残职工的保护与照顾制度。《办法》规定, 对行动不便的工伤职工,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可组织专家上门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工伤职工因故不能按时参加鉴定的, 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同意, 可以调整现场鉴定时间, 劳动能力鉴定结论期限相应顺延。

5.对违规机构和人员明确了具体处罚措施。加强了监督, 强化了法律责任, 对劳动能力鉴定工作中可能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加强了预防和惩戒。

此外, 《办法》对劳动能力鉴定机构的性质和定位作了一定规范。其规定, 劳动能力鉴定机构是承担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日常工作的机构, 其设置方式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即各地劳动能力鉴定机构是单独设立还是合署办公以及编制属性等, 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建议

从长远来看, 《办法》未能解决的问题仍然无法回避, 需从全国的层面提出解决方案。

首先, 鉴定费用是《工伤保险条例》明确由工伤保险基金列支。对于具体的项目和支付标准, 可以先通过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等规范性法律文件予以明确, 再在全国层面总结、提炼和规范。对于鉴定费的收费问题, 初次鉴定费及再次鉴定费不应当向工伤职工或用人单位收取。而复查鉴定费则可以借鉴“败诉方负责制”, 即申请复查鉴定以及复查初次鉴定不服要求再次鉴定者, 应当预缴鉴定费用, 如果主张成立即鉴定结论改变, 则退还鉴定费用;如果主张不成立即维持原鉴定结论, 则不退还鉴定费用。在地方普遍推行这一做法后, 再在全国层面予以规范。

其次, 劳动能力鉴定范围也只能由地方在制定本地具体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时先行予以明确, 在适当时机再提升为全国性规范。在鉴定程序方面, 考虑到两级鉴定分别为设区市与省级, 边远地区工伤职工或用人单位到省会或设区市进行鉴定极其不便且花费较多, 应当推行巡回鉴定制度, 即设区市及省级应定期或根据申请到边远地区集中进行鉴定, 真正为工伤职工和用人单位提供便捷鉴定服务。当然这需要强大的经费支撑, 应当和经费保障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劳动能力鉴定机构的性质及其定位需要进一步研究, 需要回应司法的质疑。未来将有更多的工伤保险待遇案件寻求司法程序的解决, 而司法机关必然要考虑劳动能力鉴定的性质及其定位, 需要考虑应不应该对劳动能力鉴定结论进行司法审查, 需要考虑与人身损害司法鉴定的联系与区别。

珠海市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条件 篇4

3、申请人按要求填写《鉴定表》,加盖单位公章;

4、工伤职工持《鉴定通知书》、《鉴定表》及上述所需材料在指定时间到指定鉴定医疗机构进行现场集中鉴定;

5、鉴定后领取《珠海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受理回执(存根)》;

6、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其近亲属通过12333查询鉴定审核进展情况;

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 篇5

(一) 老工伤的定义。

目前缺乏准确的概念定义, 一般理解是将发生在1996年10月1日《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实行以前的工伤统称为“老工伤”。也有人将2004年1月1日《工伤保险条例》生效前的工伤职工划分为老工伤, 笔者认为这两种划分在理解中均有偏差, 老工伤应该指因各种原因未纳入工伤保险的所有工伤职工。

(二) “老工伤”问题。

归根结底就是老工伤的待遇问题, 而这一问题长期困扰着“老工伤”本人、用人单位, 以及政府部门, 是个老大难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政策不统一。

相关各方面对政策的适用也各执一词, 分歧较大。从1951年政务院《劳动保险条例》开始, 到1996年劳动部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办法》, 再到2004年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 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在大的方面就有三次变化。从总体上看, 工伤保险制度认定、鉴定和待遇支付三大板块的结构没有太大变化, 但在具体的实施机构, 尤其是在待遇的项目和标准上, 则变化巨大。正是由于这些变化, 导致了各方的分歧。

2.国有企业破产转制激化了“老工伤”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 国有企业陆续破产转制。由于当时尚未实施工伤保险条例也未缴纳工伤保险基金, 工伤待遇主要由用人单位支付, 企业的破产转制加上相关政策的缺失, “老工伤”失去获得工伤待遇的主要渠道, “老工伤”失去依靠、陷入无助境地。

3.职业病。

如尘肺、职业性中毒等职业病所特有的潜伏性和长期性, 使“老工伤”问题进一步复杂化。我国的《职业病防治法》第五十四条明确规定, “用人单位发生分立、合并、解散、破产等情形的, 应当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 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妥善安置职业病病人”。事实上, 包括煤矿、化工等职业病多发企业在内的很多破产转制企业, 都有意无意忽略了这个规定, 使职业病职工的后续治疗得不到保障。

二、“老工伤”现状

“老工伤”群体庞大, 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大因素。2011年1月12日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2011年4月底前, 将国有企业有伤残等级的“老工伤”人员和工亡职工供养亲属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2011年年底前, 将国有企业其他“老工伤”人员和集体企业、原国有和集体改制企业“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各地也相继出台“老工伤”纳入工伤保险的规范性文件。“老工伤”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三、老工伤劳动能力鉴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劳动能力鉴定是工伤职工享受工伤待遇的前提和依据。老工伤的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已陆续开展, 通过一个时期的老工伤鉴定工作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困难。

(一) 人数多。

截至2011年年底仅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一地的老工伤参保人数已超过3万人。2008年作为呼伦贝尔市地区老工伤试点的莫尔道嘎林业局老工伤职工申请劳动能力鉴定人数近4, 000人, 而同年“新工伤”鉴定人数仅300人。老工伤申请鉴定的人数比新工伤10倍还多。

(二) 受伤情况复杂。

老工伤尤其是煤矿、林业等高风险作业职工, 有的工伤次数达10余次。受伤部位更是遍及全身, 受伤程度也是包括器官的缺失、肢体的骨折、皮肤的擦伤等。这样的“老工伤”鉴定无疑是各科医疗专家的大会诊。即便如此也仍有可能出现遗漏, 影响到最后的鉴定等级。

(三) 劳动能力鉴定资料的缺乏。

劳动能力鉴定资料的缺乏这是老工伤鉴定的主要困难。《工伤保险条例》第23条规定“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申请, 并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有关资料。”老工伤因为受伤时间长、工伤次数多, 许多资料早就丢失, 根本无法提供完备的鉴定资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定资料的不足。工伤认定结论应包括职工受伤是否属于工伤、职工工伤部位、职工受伤程度 (主要依据医疗机构诊断或病历) 三个方面的认定。而老工伤原始认定资料中大多只认定了职工受到的伤害属于工伤, 而职工受伤部位受伤程度并不明确 (资料审核过程当中常发现工伤凭证只记载着摔伤、砸伤字样, 根本没有记载明确的受伤部位和受伤程度) 。

2.医学资料的缺失。一是因为认定资料的不明确, 职工受伤时的诊疗资料就成为定级的主要依据, 而很多老工伤因时间太久、受伤时医学资料早已丢失, 给鉴定造成很大困难, 使一部分老工伤无法定级。如同样在工伤凭证记载的脚外伤, 有的是骨折而有的仅仅是皮肤裂伤, 这在定级上有很大差别。即使同样的骨折治疗方式不同, 在定级时也存在差别。二是工伤与后期的疾病相混淆, 无法分辨哪些后遗症是由工伤造成的。很多老工伤都是20~30年前受的工伤。后期在工伤部位又患有其他疾病, 如工伤是头外伤, 后期患脑出血或脑梗造成偏瘫, 由于工伤时诊治病例已经丢失, 现在鉴定根本无法分辨后遗症是否为工伤造成, 同样情况还出现在眼外伤和耳外伤的老工伤职工身上。三是患职业病的职工通常只有职业病诊断书, 而无其他任何检查材料。

3.认定资料与医学资料不相符。如有的工伤职工认定材料记载腰部受伤, 而提供的病历却是骨盆骨折, 甚至尿道断裂, 使鉴定专家在鉴定过程中无法确定病历与工伤到底有无关联。

四、对解决“老工伤”问题的对策建议

根据工作经验, 对老工伤劳动能力鉴定中存在的困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尊重历史, 对既往已经获得各级劳动部门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老工伤、并且工伤职工本人及用人单位都不存在异议的应给予认可, 并根据其鉴定结论享受相应工伤待遇。不再重新鉴定, 避免重复做功, 减少不必要的工作。二是工伤凭证上对工伤的部位和程度已有明确记载的 (如肢体的离断、器官的缺失) , 应依据其实际情况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不再要求其提供工伤当时的医学资料。三是因为职业病特有的潜在性、长期性、不可治愈性的特点, 在鉴定过程中应该以现在的检查和目前职业病职工的实际情况进行定级, 不再要求职工提供患病时的医学资料。四是对于工伤认定资料与医学资料不符的, 因为多数企业劳资人员没有医学知识, 只是以工伤大致部位进行记录, 往往与医疗机构的诊断部位存在偏差, 应该以工伤发生时的原始医学资料为依据进行鉴定。

摘要:劳动能力鉴定工作是我国工伤保险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工伤职工获得工伤待遇的重要依据。近些年来, 我国各地相继出台老工伤纳入工伤保险的规范性文件。老工伤正式纳入工伤保险范畴。老工伤的劳动能力鉴定工作也已陆续开展。本文就老工伤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当中存在的一些困难进行了简要分析, 对鉴定工作当中的困难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工伤保险,老工伤,劳动能力鉴定,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2012年最新修订)

上一篇:初中化学情景教学下一篇:辩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