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工伤休假管理规定(共7篇)
职工工伤休假管理规定 篇1
职工工伤休假管理规定
为完善公司制度,规范职工工伤休假管理,现做规定如下:
一、职工因工受伤,确实影响正常工作,进行休假时必须办理工伤休假手续,对不办理手续或手续不全的将不予发放休假工资。
二、申请工伤休假时,受伤职工要认真填写《工伤休假申请单》,必须提供医院开具的诊断证明,诊断证明上要写明休息的时间。(诊断证明上只写复查时间,未写建议休息时间的,此诊断证明无效)
三、受伤职工必须在公司指定的医院或受伤时主治的医院开具诊断证明,其它医院开具的诊断证明无效。
四、《工伤休假申请单》附诊断证明由本部门主管领导签字,办公室进行审核,企管部负责工伤休假的管理与上报等工作。
五、职工工伤休假期限
1、一般扭伤、碰伤等轻微创伤,确实影响正常工作的,准予休假时间不超过5天;
2、需要手术缝合、包扎,伤情较轻的,准予休假时间不超过12天;
3、受伤部位较大或创伤较深的,准予休假不超过2个月;
4、手指与脚趾骨折且情况不特别严重的,准予休假不超过3个月;胳膊或腿部骨折或其他较重创伤,准予休假时间不超过5个月;
5、伤情较重或情况特殊,申请休假超过半年的,要由受伤职工交书面申请,报总经理批准;
6、其它伤情,将根据实际受伤情况与医院开具的诊断证明确认休假时间,如伤情休假难以界定,诊断证明建议休假时间超过2个月的,要由受伤职工交书面申请,报总经理批准;
7、因医院或个人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医疗事故或二次创伤,导致超常规痊愈,其相关费用与延期休假工资公司不再承担。
六、职工休假期间如需进行治疗的,必须先报公司批准,治疗手续一律通过办公室办理,个人直接去医院治疗的,费用自负。
七、办公室要协助企管部做好受伤职工休假手续的办理,财务部将根据上报休假时间对受伤职工发放工资。
八、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职工工伤休假管理规定 篇2
职工在同一单位或不同单位的工作时间, 以及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务院规定视同的工作期间, 应当计为累计工作时间。如小王在A单位工作了5年后又跳槽到B单位工作了3年, 那么小王的累计工作时间应为8年, 即小王的休假天数按8年计算。
职工新进用人单位且工作已满12个月, 当年度年休假天数按照在本单位剩余日历天数折算确定, 折算后不足1天的部分不享受休假。折算方法为: (当年度在本单位剩余日历天数÷365天) ×职工本人全年应当享受的年休假天数。如小王已在A单位工作了5年, 今年9月1日跳槽到B单位, 即小王今年在A单位剩余的“日历天数”为122天。那么小王今年的年休假天数为:122÷365×5=1.67 (天) 。由于0.67天不足1天, 因此小王今年的年休假天数是1天。
二、职工未休年休假工资的计算
用人单位经职工同意不安排年休假或者安排职工年休假天数少于应休假天数的, 应当在本年度内对职工应休未休年休假天数, 按照其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未休年休假报酬, 其中包含用人单位支付职工正常工作期间的工资收入。计算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的日工资收入按照职工本人收入的月工资除以月计薪天数 (21.75天) 进行折算。月工资是指职工在用人单位支付其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前12个月剔除加班时间点工资后的月平均工资。在用人单位工作时间不满12个月的, 按实际月份计算月平均工资。月工资不包括加班工资, 但是包括奖金、工资性津贴等。
用人单位与职工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 当年度未安排职工休满应休年休假的, 应当按照职工当年已工作时间折算应休未休年休假天数并支付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 但折算后不足1天的部分不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折算方法为: (当年度在本单位已过日历天数÷365天) ×职工本人全年应当享受的年休假天数-当年度已安排年休假天数。如果用人单位当年已安排职工休年休假的, 多于折算应休年休假的天数不再折回。如小刘在A单位工作了3年, 可以得到5天的年休假。今年他和单位解除了合同, 解除时小刘在A单位工作了200天, 但小刘只享受了1天的年休假, 假设他的日工资是100元, 那么小刘应得到的未休年休假期间的工资报酬为300元[ (200÷365×5-1) ×100×3]。
三、企业职工带薪休假的会计处理
1. 非累积带薪缺勤。
非累积带薪缺勤是指带薪权利不能结转下期的带薪缺勤, 即如果当期带薪权利没有行使完, 就予以取消, 并且职工在离开企业时对未使用的权利无权获得现金支付。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 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 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因此, 我国企业职工休婚假、产假、丧假、探亲假、病假期间的工资通常属于非累积带薪缺勤。由于职工提供服务本身不能增加其能够享受的福利金额, 企业应当在职工缺勤时确认负债和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实务中, 我国企业一般是在缺勤期间计提应付职工薪酬时一并处理。
2. 累积带薪缺勤。
累积带薪缺勤是指带薪权利可以结转下期的带薪缺勤, 如果本期的带薪权利没有行使完, 则可以在未来期间使用。当职工提供了服务从而增加了其享有的未来带薪缺勤的权利时, 企业就产生了一项义务, 应当予以确认和计量, 并按照带薪缺勤制度予以支付。
职工在离开企业时, 对未行使的累积带薪缺勤权利有权获得现金支付。如果职工在离开企业时能够获得现金支付, 企业就应当确认企业必须支付的、职工全部累积未使用权利的金额。如果职工在离开企业时不能获得现金支付, 则企业应当将资产负债表日因累积未使用权利而导致的预期支付的追加金额, 作为累积带薪缺勤费用进行预计。
例1:丁公司共有1 000名职工, 该公司实行累积带薪缺勤制度。该制度规定, 每个职工每年享受5个工作日带薪病假, 未使用的病假只能向后结转一个日历年度, 超过1年未使用的权利作废, 职工在离开公司时不能获得现金支付;职工休病假是以后进先出为基础, 即首先从当年可享受的权利中扣除, 再从上年结转的带薪病假余额中扣除;职工离开公司时, 公司对职工未使用的累积带薪病假不支付现金。
20×7年12月31日, 每个职工当年平均未使用带薪病假天数为2天。根据过去的经验, 丁公司预计20×8年有950名职工将享受不超过5天的带薪病假权利, 剩余50名职工每人将平均享受6天半的带薪病假权利, 假定这50名职工全部为总部各部门经理, 该公司平均每名职工每个工作日工资为300元。
分析:丁公司在20×7年12月31日应当预计由于职工累积未使用的带薪病假权利而导致的预期支付的追加金额, 即相当于75天 (50×1.5) 的病假工资22 500元 (75×300) , 并做如下账务处理:借:管理费用22 500;贷:应付职工薪酬———累积带薪缺勤22 500。
假定至20×8年12月31日, 上述50名部门经理中有40名享受了6天半的带薪病假权利, 并随同正常工资以银行存款支付。另有10名只享受了5天的带薪病假权利, 由于该公司的带薪缺勤制度规定, 未使用的权利只能结转一年, 超过1年未使用的权利作废。因此, 20×8年, 丁公司做如下账务处理:借:应付职工薪酬———累积带薪缺勤18 000;贷:银行存款18 000。借:应付职工薪酬———累积带薪缺勤4 500;贷:管理费用4 500。
例2:承例1, 设该公司的带薪缺勤制度规定, 职工累积未使用的带薪缺勤权利可无限结转, 且可以于职工离开企业时以现金支付。假设丁公司1 000名职工中, 50名为总部各部门经理, 100名为总部各部门职工, 800名为直接生产工人, 50名工人正在建造自用办公楼。
分析:丁公司在20×7年12月31日应当预计由于职工累积未使用的带薪病假而导致的全部现金支付, 即相当于2 000天 (1 000×2) 的病假工资600 000元 (2 000×300) , 并做如下账务处理:借:管理费用90 000, 生产成本480 000, 在建工程30 000;贷:应付职工薪酬———累积带薪缺勤600 000。
例3:甲公司从20×7年1月1日实行累积带薪缺勤制度, 制度规定, 该公司每名职工每年有权享受12个工作日的带薪休假, 休假权利可以向后结转2个日历年度。第2年年末, 公司将对职工未使用的带薪休假权利支付现金。假设该公司每名职工平均每月工资为2 000元, 每名职工每月工作日为20天, 每个工作日平均工资为100元。以公司一名直接参与生产的职工为例进行分析。
(1) 假设20×7年1月, 该名职工没有休假。公司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当月, 累积相当于1个工作日工资的带薪休假义务, 并做如下账务处理:借:生产成本2 100;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2 000、———累积带薪缺勤100。
(2) 假设20×7年2月, 该名职工休了1天假。公司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当月, 累积相当于1个工作日工资的带薪休假义务, 反映职工使用累积带薪休假的情况, 并做如下账务处理:借:生产成本2 100;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2 000、———累积带薪缺勤100。借:应付职工薪酬———累积带薪缺勤100;贷:生产成本100。
(3) 假设第2年年末 (20×8年12月31日) , 该名职工有5个工作日未使用的带薪休假, 公司以现金支付了未使用的带薪休假权利, 并做如下账务处理:借:应付职工薪酬———累积带薪缺勤500;贷:库存现金500。
摘要:2007年12月7日, 国务院通过《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 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本文拟用实例说明企业职工带薪休假的会计处理。
关键词:带薪休假,休假工资,带薪缺勤
参考文献
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 篇3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劳动能力鉴定管理,规范劳动能力鉴定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伤保险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依据《劳动能力鉴定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国家标准,对工伤职工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组织进行技术性等级鉴定,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和设区的市级(含直辖市的市辖区、县,下同)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分别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工会组织、用人单位代表以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代表组成。
承担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日常工作的机构,其设置方式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第四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履行下列职责:
(一)选聘医疗卫生专家,组建医疗卫生专家库,对专家进行培训和管理;
(二)组织劳动能力鉴定;
(三)根据专家组的鉴定意见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
(四)建立完整的鉴定数据库,保管鉴定工作档案50年;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五条 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本辖区内的劳动能力初次鉴定、复查鉴定。
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对初次鉴定或者复查鉴定结论不服提出的再次鉴定。
第六条 劳动能力鉴定相关政策、工作制度和业务流程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二章 鉴定程序
第七条 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或者停工留薪期满(含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延长期限),工伤职工或者其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第八条 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应当填写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表,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伤认定决定书》原件和复印件;
(二)有效的诊断证明、按照医疗机构病历管理有关规定复印或者复制的检查、检验报告等完整病历材料;
(三)工伤职工的居民身份证或者社会保障卡等其他有效身份证明原件和复印件;
(四)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九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后,应当及时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自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
申请人提供材料完整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及时组织鉴定,并在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伤情复杂、涉及医疗卫生专业较多的,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期限可以延长30日。
第十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视伤情程度等从医疗卫生专家库中随机抽取3名或者5名与工伤职工伤情相关科别的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鉴定。
第十一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提前通知工伤职工进行鉴定的时间、地点以及应当携带的材料。工伤职工应当按照通知的时间、地点参加现场鉴定。对行动不便的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可以组织专家上门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组织劳动能力鉴定的工作人员应当对工伤职工的身份进行核实。
工伤职工因故不能按时参加鉴定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同意,可以调整现场鉴定的时间,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期限相应顺延。
第十二条 因鉴定工作需要,专家组提出应当进行有关检查和诊断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可以委托具备资格的医疗机构协助进行有关的检查和诊断。
第十三条 专家组根据工伤职工伤情,结合医疗诊断情况,依据《劳动能力鉴定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国家标准提出鉴定意见。参加鉴定的专家都应当签署意见并签名。
专家意见不一致时,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确定专家组的鉴定意见。
第十四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专家组的鉴定意见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工伤职工及其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
(二)伤情介绍,包括伤残部位、器官功能障碍程度、诊断情况等;
(三)作出鉴定的依据;
(四)鉴定结论。
第十五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自作出鉴定结论之日起20日内将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及时送达工伤职工及其用人单位,并抄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第十六条 工伤职工或者其用人单位对初次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再次鉴定。
申请再次鉴定,除提供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材料外,还需提交劳动能力初次鉴定结论原件和复印件。
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第十七条 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1年后,工伤职工、用人单位或者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认为伤残情况发生变化的,可以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
对复查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按照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申请再次鉴定。
第十八条 工伤职工本人因身体等原因无法提出劳动能力初次鉴定、复查鉴定、再次鉴定申请的,可由其近亲属代为提出。
第十九条 再次鉴定和复查鉴定的程序、期限等按照本办法第九条至第十五条的规定执行。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每3年对专家库进行一次调整和补充,实行动态管理。确有需要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
nlc202309031701
第二十一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选聘医疗卫生专家,聘期一般为3年,可以连续聘任。
聘任的专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医疗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掌握劳动能力鉴定的相关知识;
(三)具有良好的职业品德。
第二十二条 参加劳动能力鉴定的专家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现场鉴定,严格执行劳动能力鉴定政策和标准,客观、公正地提出鉴定意见。
第二十三条 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应当如实提供鉴定需要的材料,遵守劳动能力鉴定相关规定,按照要求配合劳动能力鉴定工作。
工伤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次鉴定终止:
(一)无正当理由不参加现场鉴定的;
(二)拒不参加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安排的检查和诊断的。
第二十四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如实出具与劳动能力鉴定有关的各项诊断证明和病历材料。
第二十五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组成人员、劳动能力鉴定工作人员以及参加鉴定的专家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二十六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对劳动能力鉴定中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投诉。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和承担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日常工作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从事或者组织劳动能力鉴定时,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相应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及时审核并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的;
(二)未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
(三)未按照规定及时送达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
(四)未按照规定随机抽取相关科别专家进行鉴定的;
(五)擅自篡改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的;
(六)利用职务之便非法收受当事人财物的;
(七)有违反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其他行为的。
第二十八条 从事劳动能力鉴定的专家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予以解聘;情节严重的,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依法处理:
(一)提供虚假鉴定意见的;
(二)利用职务之便非法收受当事人财物的;
(三)无正当理由不履行职责的;
(四)有违反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其他行为的。
第二十九条 参与工伤救治、检查、诊断等活动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依法处理:
(一)提供与病情不符的虚假诊断证明的;
(二)篡改、伪造、隐匿、销毁病历材料的;
(三)无正当理由不履行职责的。
第三十条 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鉴定结论、领取工伤保险待遇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八条的规定,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退回骗取的社会保险金,处骗取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工作人员因工(公)致残的劳动能力鉴定,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中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表、初次(复查)鉴定结论书、再次鉴定结论书、劳动能力鉴定材料收讫补正告知书等文书基本样式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4年4月1日起施行。
职工带薪休假规定 篇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五条“国家实行带薪休假制度”的规定和七六八厂集体合同第二十六条有关规定以及国务院《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的规定,修订我厂职工带薪休假的暂行规定。
第一条在本企业工作的职工,依据职工的工作年限依法实行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其标准为:
职工参加工作以来累计工作十年以下,每年可享受带薪休假5天;职工参加工作以来累计工作十年以上(含),二十年以下,每年可享受带薪休假10天;职工参加工作以来累计工作二十年以上(含),每年可享受带薪休假15天。
第二条休假时间不包括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
第三条每年在以上标准天数中有5天由企业统一安排全厂职工休假,其余时间由各单位根据生产及工作情况予以安排。统一休假时,除工作必需并报厂人力资源部批准者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加班或存休。
第四条在统一休假或者在安排休假期间没有休假的,且年底前无法休假的,应在本内对职工应休假而未休假天数按照其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未休年假工资报酬。其日工资收入按照本人的月工资(休假前12个月剔除加班工资后的平均月工资,不足12个月以实际工作月数计算)除以月计薪天数(21.75)进行计算。
第五条各单位在保证完成任务的情况下,统筹安排好休假人员的具体时间。休假时间原则上一次性使用,但由于工作需要不能一次休完的,经单位领导批准,人力资源部备案,可以给予补休,但一律不得跨享受休假。
第六条当年内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享受带薪休假:
(一)已休假(不含探亲假、婚丧假、计划生育奖励假以及因工伤停工留薪期间)符合或超过带薪休假标准天数的;
(二)事假累计20天(含)以上者;
(三)累计工作满1年不满1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2个月以上的,累计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3个月以上的,累计工作满20年以上的职工请病假累计4个月以上的;
(四)旷工三个工作日(含)以上者;
(五)离岗一个月(含)以上者。
第七条休假期间工资照发,凡已休假又超本规定第四条之规定者,年底扣除休假工资。
第八条我厂与职工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当未安排职工休满应休年假的,应按照职工本年已工作时间折算应休假天数并支付未休年假工资报酬,但折算后不足1天的不支付未休年假工资报酬。
第九条本规定如与国家或北京市有关规定相悖,从其规定执行。
第十条本规定解释权归厂人力资源部。
第十一条本规定之修订稿须经厂务会通过后予以执行。
人力资源部
职工考勤及休假管理办法 篇5
省局2005年修订《职工考勤管理办法》后,休假政策和工资制度均发生了变化,2007年国务院修改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法定节日由全年10天修改为11天,2007年底国务院通过了《职工带薪休假条例》,2008年初原人事部制定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随即我省也分别于2008年、2009年出台了《关于认真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制度的通知》和《关于认真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的通知》。2006年,事业单位进行了分配制度改革,工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适应这些变化,更好发挥考勤和休假制度在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本次对我局的《考勤管理办法》进行修订,更名为《职工考勤及休假管理办法》。修订工作中,查阅了国家和省有关休假文件和最新的节假日规定及待遇,有新规定的执行新规定,没有新规定的暂执行老规定。同时对各种休假待遇进行了重新明确。
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 1.最新的节假日和休假规定。2.对考勤和休假管理进行了明确。
3.按照新的分配制度要求和工资结构,明确了各种休假的待遇。力求便于操作、与将来的分配政策对接。
职工考勤及休假管理办法
(讨论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我局职工休假及考勤管理,根椐有关规定,结合我局工作特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章 考勤管理
第二条 工作时间
省局机关和各直属局机关执行省政府规定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时间;测站按测站工作特点明确工作时间。全体职工都应严格遵守工作时间,不得迟到、早退、旷工。
第三条 考勤项目
考勤项目包括:出勤、出差、外出学习、旷工、事假、病假、婚假、产假、丧葬假、探亲假、年休假、休息日及法定节日等。休息日指星期六和星期日;法定节日包括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和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全年共11天:新年1天,春节3天,清明节1天,劳动节1天,端午节1天,中秋节1天,国庆节3天,按上级休假安排执行。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或纪念日涉及到的有:妇女节(3月8日)妇女放假半天,青年节(5月4日)28周岁以下青年放假半天,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按少数民族聚居区当地政府的规定放假。
第四条 考勤管理
1.全体职工均为考勤对象。省局和直属局领导由个人或在所主管的部门进行登记考勤。各处(室、科、站)负责人负责本部门人员及借调人员的考勤,负责人因出差、休假等离开岗位时要指定代理登记人员。外派人员和借调到上级机关人员,由原所在部门联系相关单位,进行考勤登记。
2.每月3日前,将本处(室、科、站)上月的《考勤登记表》让主管领导审核后,交单位劳人部门;劳人部门按月对本单位全体人员的考勤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并对考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3.严格进行考勤管理,如实进行考勤登记、统计,严格请销假制度,职工考勤将作为对职工考核和兑现有关工资福利的依据。
第五条 请销假及审批
1.职工休假需填写《休假登记卡》(由劳人部门统一保管),按管理权限审批后,做好必要的工作交接才可离岗。
2.省局机关职工请病事假,3天以内的由所在处室批准,超过3天的由省局主管领导批准;休年休假和其他假期,需处室负责人同意,主管领导批准;省局领导请休假,按规定报厅批准或备案。
3.直属局领导正职请假2天以上,要经省局领导批准,离开工作地的,按规定报水利厅备案;领导副职请假由正职批准;各直属局机关职工请假,原则上参照省局规定执行;测站职工休假办法,由各局根据情况另行制定。
4.职工休假期满,回单位上班第一天要销假。休假期满因故不能正常上班者,需经本部门负责人和主管领导批准,上班后及时补办有关手续。没有正当理由到期不归者,按旷工处理。
5.直属局和省局机关各处室要对职工的各种假期作统筹安排。同一时间内休假人员不能过于集中,主汛期一般不安排休假。测站职工,因岗位的特殊性,汛期一般不能离开测站,在非汛期安排休假和倒休。
第三章 休息休假规定
第六条 休息日及法定节日
休息日和法定节日,因特殊原因必须工作者,要经主管领导批准,并适时安排补休。确实不能安排补休的,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 年休假
1.年休假为国家规定的带薪休假。工作年限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休假时间不包括休息日及法定节日。在满规定年限下月起即可享受规定天数的年休假,年休假一般应在当年安排,最多分两次休完。休假期间,享受正常出勤的工资待遇。因工作原因,未能按期休完的时间,可以适时安排补休。
2.享受5天、10天、15天年休假人员,请病假累计分别达到60天、90天、120天以上的,不再享受当年的年休假;请事假累计超过20天的,也不再享受当年的年休假。
3.各直属局和省局机关各处室,要在保证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征求职工意见,年初制定好职工年休假计划,分期分批安排休假。
第八条 婚假
职工结婚时,根椐具体情况酌情给予1至3天的婚假。职工按法定年龄推迟三年(男25岁、女23岁)以上结婚的,奖励晚婚假15天。职工结婚时,双方不在一地工作的,可以根椐路程远近,另给路程假。婚假包括休息日及法定节日在内。在批准的婚假和路程假期间,工资照发。
第九条 孕产假
1.女职工产假为90天(其中产前可休假15天);剖腹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一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二十四周岁以上生育的,奖励晚育假45天,并给予男方护理假10天。产假期间申报并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增加奖励产假30天。产假均包括休息日及法定节日在内。
2.女职工怀孕流产时,可根据医务部门的意见给予一定时期的休养:不满2个月的可休息20天;满2个月不满4个月的,可休息30天;满4个月不满6个月的,可休息42天;6个月以上的,可休息90天。
3.女职工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怀孕检查及休产假期间,工资照发。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另按有关规定处理。
4.哺乳期(小孩不满一周岁)女职工,给予上午、下午各30分钟的喂奶时间,可提前30分钟下班,超过规定时间视为早退。
第十条 丧葬假
职工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子女)死亡时,酌情给予1至3天的丧葬假;职工在外地的直系亲属死亡需要职工本人去料理丧事的,酌情另给路程假。在批准的丧葬假和路程假期间,工资照发,途中的车船费自理。
第十一条 探亲假
1.工龄满一年的职工,与配偶不住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可以享受探望配偶的待遇;与父亲、母亲都不住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可享受探望父母的待遇。职工与父亲或母亲一方能够在公休假日团聚的,不能享受探父母的待遇。
2.职工探望配偶,每年给予一方探亲假一次,假期为30天。未婚职工探望父母,原则上每年给假一次,假期为20天;也可以两年给假一次,假期为45天。已婚职工探望父母的,每四年给假一次,假期为20天。另外可酌情给予路程假。上述假期均包括休息日和法定节日在内。
3.职工探望配偶和未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可在单位报销;已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本人自理。职工在规定的探亲假和路程假内,工资照发。
4.职工与配偶在一年之内、未婚职工与父母在一年之内或已婚职工与父母在四年之内,因种种原因(如病、事假、出差)团聚时间累计超过探亲规定天数的,均不能再享受探亲待遇。但请病、事假的,可按规定报销一次往返路费。
5.见习、试用、实习期满人员,在上半年期满的,当年即可开始享受探亲假,在下半年期满的,则从下年1月1日起开始享受。新调入职工,符合探亲条件而没有享受探亲待遇的,在取得原调出单位证明后,可以享受探亲待遇。已婚职工丧偶或离婚后,符合探亲条件的,可以享受未婚职工的探亲待遇。
6.未婚职工利用探望父母的假期,前往未婚夫(妻)或他(她)们的父母所在地去结婚,其往返路费仍按应探父母所需的路费报销,超过部分本人自理。不再另给婚假。
7.符合探亲条件而病休在6个月以上的职工,同样可享受探亲待遇,并按规定报销往返路费,但其探亲假期的工资,仍按原来的病假工资发给。
8.职工配偶是军队干部的,其探亲待遇仍按一九**年七月二十七日《劳动部关于配偶是军官的工人、职员是否享受探亲假待遇问题的通知》办理。
第十二条 病假
1.请病假在3天以内的,由所在处(室、科、站)负责人批准;请病假超过3天的,要出具定点医院病情诊断资料、开具休假证明,并经单位人事部门核准,一次不超过30天。病假包括休息日及法定节日在内。
2.非因公负伤职工病假期间的生活待遇:病假在2个月以内的,工资照发。病假超过2个月的,从第3个月起,工作年限不满30年的,基本工资照发,基础性绩效工资按80%计发;工作年限30年以上的,基本工资照发,基础性绩效工资按90%计发;病假超过6个月的,从第7个月起,工作年限不满30年的,基本工资照发,基础性绩效工资按70%计发;工作年限30年以上的,基本工资照发,基础性绩效工资按80%计发。
3.获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仍保持荣誉的,病假在6个月以内的,工资照发;从第7个月起,基本工资照发,基础性绩效工资按90%计发。
4.病愈要求恢复工作,经定点医疗机构证明身体确已康复的方可恢复工作,2个月能坚持正常工作以后再休病假的,病假时间可以重新计算;2个月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又休假的,应将恢复工作前后的病假时间连续计算。
5.对半日病休、半日工作的职工,其半休时间按两天折合一天与全休的时间合并计算。新招聘人员在见习(试用、实习)期间休病假超过2个月的,其见习(试用、实习)期要相应延长。
6.因病已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应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病退。
7.为休病假而开假证明和小病大养的,要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经批评教育不改的,要停发全部工资并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8.因公负伤人员休养医疗期间不属于病假范畴,工资照发,其他待遇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事假 1.职工请事假,要事前申明请假理由,经批准方可离开工作岗位。未请假或请假未批准而擅自离岗者,按旷工处理。无正当理由逾假不归超过30天者,按自动离职处理。
2.请事假全年累计超过1个月,不足6个月者,超过的天数发本人工资的60%;超过6个月的,超过的天数停发全部工资。
3.见习(试用、实习)期人员请事假累计超过30天的,区别情况相应延长见习(试用、实习)期或予以辞退。
第十四条 迟到、早退与旷工
1.迟到、早退达到规定次数,按有关规定扣发工资、确定考核等次。
2.旷工期间扣发全部工资。对多次或长期旷工者,将视情节轻重给予纪律处分,直至开除。
第十五条 附则
1.本办法适用于我省水文系统所有在编职工,计划外用工人员另按有关规定执行。
2.本办法中涉及的工资指按月发放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基础性绩效工资和津贴,基本工资指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均不包括奖励性绩效工资和按实际出勤天数发放的津贴。
3.本办法由省局劳人处负责解释。
4.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原《职工考勤管理办法》废止。
职工考勤管理办法(原)
考勤是对职工出勤情况的考核,是实行劳动管理的一种方法。为了加强考勤工作管理,根椐有关规定,结合水文工作特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考勤项目
1、考勤项目包括出勤、出差、旷工、事假、病假、婚假、产假、丧葬假、探亲假、年休假、公休日及法定节假日等。其中出勤和出差虽都为正常工作时间,但因二者所涉及的待遇不同,故应区别对待。
2、公休日指星期六和星期日;法定节假日一般包括十天:元旦一天,春节三天,“五一”三天和“国庆”三天。另外,回民有“大尔代”节,妇女有“三八”节,十四周岁以上青年有“五四”节等。
二、请销假及审批
1、各直属局和省局机关各处室要对职工的各种假期作统筹安排。同一时间内休假人员不能过于集中,主汛期不安排休假。
2、职工请假时,要服从工作第一的原则。在休假前要做好工作的交接,务求不要因休假而影响工作。对于测站职工,由于其岗位特殊性和年内工作量在时间分配上的不均匀性,原则上公休日可以倒休,汛期不能离开测站。
3、请假要填写假条,并注明事由、天数和起止时间,期满回单位后及时销假。到期因故不能返回上班者,应及时续假,来不及续假者,事后要及时向领导申述理由,经同意的可以按有关规定处理。对没有正当理由到期不归者,按旷工论处。
4、请假一般按管理权限审批。省局机关职工,三天以内的由所在处室批准,超过三天的由省局领导批准;各直属局的局级正职,请假两天以上要经省局领导批准,副职请假时由正职批准;各直属局的一般职工,原则上参照省局职工办理。
职工休病假,超过三天时要出具定点医院病情诊断资料、开具具体休假证明,并限制一次证明不超过30天。
5、各级行政领导负责审批休假,各级劳人部门负责具体业务管理。
三、各种假期及待遇
1、婚假
职工结婚时,根椐具体情况酌情给予一至三天的婚假。职工按法定年龄推迟三年(男25岁、女23岁)以上结婚,奖励晚婚假十五天。职工结婚时,双方不在一地工作的,可以根椐路程远近,另给予路程假。婚假包括公休日及法定节日在内。在批准的婚假和路程假期间,工资照发,途中的车船费自理。
2、产假
女职工产假为九十天,其中产前休假十五天,难产的增加产假十五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一个婴儿,增加产假十五天。女职工二十四周岁以上生育,奖励晚育假四十五天,并给予男方护理假十天。产假期间申报并领取独生子女证的,另奖产假三十天。产假均包括公休日及法定节日在内。
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一般不安排其从事夜班工作;在正常工作时间内应当安排一定的休息时间。怀孕女职工进行产前必要检查应当视为正常工作时间。
女职工怀孕流产时,可根据医务部门的意见给予一定时期的休养:不满两个月的给20天;二至四个月的给30天;满四个月以上的给四十二天。
女职工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怀孕检查及休产假期间,工资照发。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另按有关规定处理。
3、丧葬假 职工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子女)死亡时,酌情给予一至三天的丧葬假;职工在外地的直系亲属死亡需要职工本人去料理丧事的,酌情另给予路程假。在批准的丧葬假和路程假期间,工资照发,途中的车船费自理。
4、探亲假
工作满一年的职工,与配偶不住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可以享受探望配偶的待遇;与父亲、母亲都不住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可享受探望父母的待遇。职工与父亲或母亲一方能够在公休假日团聚的,不能享受探父母的待遇。
职工探望配偶,每年给予一方探亲假一次,假期为三十天。未婚职工探望父母,原则上每年给假一次,假期为二十天。也可以两年给假一次,假期为四十五天。已婚职工探望父母的,每四年给假一次,假期为二十天。
探亲假期是指职工与配偶、父母团聚的时间,另外根据实际需要可给予路程假。上述假期均包括公休日和法定节日在内。
职工探望配偶和未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由单位负担;已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在本人月基本工资百分之三十以内的,由本人自理,超过部分单位负担。职工在规定的探亲假和路程假内,工资照发。职工与配偶在一年之内、未婚职工与父母在一年之内或已婚职工与父母在四年之内,因种种原因(如病、事假、出差)团聚时间累计超过探亲规定天数的,均不能再享受探亲待遇。但请病、事假的,可按规定报销一次往返路费。
学徒工、熟练工、见习生、实习生在学徒、熟练、见习、实习期间不享受探亲待遇,期满方可享受。其中在上半年期满的,当年即可开始享受。在下半年期满的,则从下年元月一日起开始享受。
新调入职工,符合探亲条件而没有享受探亲待遇的,在取得原调出单位证明后,可以享受探亲待遇。
已婚职工丧偶或离婚后,符合探亲条件的,可以享受未婚职工的探亲待遇。
未婚职工利用探望父母的假期,前往未婚夫(妇)或他(她)们的父母所在地去结婚,其往返路费仍按应探父母所需的路费报销,超过部分本人自理。不再另给婚假。
符合探亲条件而病休在六个月以上的职工,同样可享受探亲待遇,并按规定报销往返路费,但其探亲假期的工资,仍按原来的病假工资发给。职工配偶是军队干部的,其探亲待遇仍按一九**年七月二十七日《劳动部关于配偶是军官的工人、职员是否享受探亲假待遇问题的通知》办理。
5、年休假
工作年限六至十五年的,每年休假七天;十六至三十年的,每年休假十二天;三十年以上的,每年休假十四天。公伤二等残废、省级劳模以及有突出贡献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的,不分工作年限长短均可享受十四天的待遇。休假时间不包括公休日及法定节日。年休假一般应在本内安排。在本内,累计病假超过六十天或累计事假超过本人应享受年休假时间的,不享受本的年休假待遇;在休假后病、事假分别累计超过上述规定的,下一也不再享受年休假待遇。享受疗养、旅游待遇的人员,其疗养、旅游时间应从年休假中扣除。
休假时间的推算办法:工作年限进+ 入第六年即可休假七天,其余类推。休假期间,工资照发。
各直属局和省局机关各处室,要在保证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分期分批安排职工的休假。根据现有规定,对没有按期休完的时间不予加发工资。
6、公休日及法定节日
在公休日和法定节日,工资照发。在假期内因特殊原因必须工作者,一般不加发工资,但可以在节、假日后补休。
回民在“大尔代”节和妇女在“三八”节放假参加庆祝活动者,工资照发。假日照常工作者,也不予加发工资。回民的其他两个节日“宰生节”、“圣祀节”不放假,但允许其请假过节,请假者,按事假处理。
凡属于全体职工的法定节日,如适逢公休日,应在次日补假。凡属于部分人民的节日,如适逢公休日,则不补假。
四、病事假及旷工处理
1、病假
职工休病假,其工资待遇原则比照我局《关于津贴搞活制度的实施方案》执行。对半日病休、半日工作的职工,其半休时间按两天折合一天与全休的时间合并计算。大中专毕业生和新录用人员在见习期间休病假超过两个月的,其见习期要相应延长。因病已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应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病退。
工作人员为了休病假而开假证明和小病大养的,要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经批评教育不改的,要停发全部工资并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病假均包括公休日及法定节日在内。
劳动合同制工人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较长时间医疗的,限制三至十八个月的医疗期:在本单位工作时间不满五年者为三个月;满五年不满十年者为六个月;满十年不满十五年者为九个月;满十五年不满二十年者为十二个月;二十年以上者医疗时间最长不得超过十八个月。医疗期满因不能从事原工作被解除劳动合同的,由单位发放相当于本人基本工资三至六个月的医疗补助费:在本单位工作时间不满五年者,医疗补助费为三个月;满五年不满十年者为四个月;满十年不满十五年者为五个月;十五年以上者最长不超过六个月。劳动合同制工人患病,在医疗期内的工资待遇与固定职工相同。
2、事假
职工请事假,其工资待遇原则上也比照我局《关于津贴搞活制度的实施方案》执行。
未请假或请假未批准而擅自离岗者,以旷工论处。无正当理由逾假不归超过三个月者,按自动离职处理。
3、旷工
旷工是指在制度工作时间内,未请假或未经领导批准的时间。
旷工期间的工资待遇,根据我局《关于津贴搞活制度的实施方案》中有关规定执行。对多次或长期旷工者,将视情节轻重给予严肃的行政处分,直至开除。
五、考勤日常管理
1、省局职工日常执行《考勤登记卡》制度。《考勤登记卡》每人一式两份,平时存劳人处。职工休假超过三天时到劳人处领卡并履行审批手续,请假期满后在次日及时销假。新来职工要及时填卡;职工结婚或直系亲属情况变动时,要及时将卡上情况予以调整。
2、要在规定时间内上交考勤。省局机关各处室人员考勤要于月后三日内上交;各直属局对所属测站及各科室人员的考勤,也要根据需要制定具体上交时间要求。下乡人员、外出学习人员、借调人员等,也要按规定上交考勤,其中外出学习属短期培训的,学完回单位上交。外出属半年以上的,分上、下半两次,于后五日内寄回单位。
3、严肃考勤登记。各基层单位要坚持每天分上、下午登记考勤。节、假日因紧急情况必须工作并经领导批准的,按出勤登记,事后补休时要登记注明。单位负责人因出差、休假等离开岗位时要指定他人代理登记。
考勤登记工作要严格执行规定,对考勤登记中不负责任或违反规定、弄虚作假人员,要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为做好日常性考勤管理,劳人部门要不定期对职工出勤情况进行检查。省局劳人处每月对省局职工进行不定期抽查。
六、附则
1、本办法适用于我省水文系统内的固定职工及合同制工人,对计划内临时工和计划外用工,另按有关规定执行。
2、本办法中涉及的工资,仅限于基本工资和物价福利性补贴,不包括生产岗位性津补贴和奖金等。
3、本办法由省局劳人处负责解释。
4、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执行。
省局机关劳动纪律管理规定
一、职工要自觉按规定时间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提倡上午提前到岗打扫卫生的工作传统,八点钟准时开始工作。
二、职工要自觉维护机关工作秩序。上班时间不串岗、不聊天、不做私活,不在楼道内大声喧哗,不在机关接待家庭客人。未经领导批准,不允许在上班时间上网。
三、严格请销假制度。职工上班时间不能擅自外出。特殊情况需要出去时,要向处长请假;处长工作时间外出要向主管局长请假。对新报到人员,要及时填写《考勤情况登记卡》;职工请各种假都要履行审批手续。
四、严格考勤登记和上报制度。考勤的登记要分清出勤、病假、事假、探亲假、年休假、婚假、产假、面授学习等类别填写,特殊内容不能反映的要文字注明。要坚持每天分上、下午及时填写,月底统计汇总,月后五日内将考勤表交劳人处。
处长负责登记考勤。要严格进行考勤,考勤表向职工公开,禁止弄虚作假。
五、实行考勤情况量化管理。
职工每年累计迟到、早退超过10次,或一次旷工超过一天,或累计旷工超过两天的,目标考核中不能定“优秀”档次;每年累计迟到、早退超过30次,或连续旷工超过3天,或累计旷工超过7天的,目标考核中定“基本合格”档次,不发给年终一次性奖金; 每年累计迟到、早退超过50次,或连续旷工超过6天,或累计旷工超过12天时,目标考核中定“不合格”档次,除不发给年终一次性奖金外,不能参加两年一次的工资正常升级;连续旷工超过15天,或全年累计旷工超过30天的给予除名。
对哺乳期(小孩不满一周岁)的女职工,给予上午、下午各提前30分钟的喂奶时间,超过规定时间的视为早退。
六、实行考勤目标管理责任制。处长是本处考勤管理第一责任人,每天要对本处室人员出勤情况进行查岗,并如实登记。劳人处是综合管理职工考勤的职能处室,要不定期检查各处室考勤和劳动纪律的执行情况,每月初对各处室上报考勤表进行审查,对考勤不实的要及时进行纠正,维护考勤制度的严肃性。
七、实行汛期特殊工作制度。汛期值班人员24小时坚守岗位;全体水文职工无论在工作时间还是休息时间,要做到随叫随到,听从指挥,保证各项防汛任务的完成。
城镇职工婚育休假的福利待遇规定 篇6
本文依据国家国家,结合四川地方配套文件,就城镇职工在婚育方面享有的有关权利和待遇进行汇总,供各方参阅。一.婚假期限及待遇方面的规定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中发[1982]11号)的规定,按法定结婚年龄推迟3年以上结婚为晚婚;妇女24周岁以上生育的为晚育。我国《婚姻法》规定的法定婚龄为男22周岁,女20周岁。
因此,晚婚就是在法定婚龄基础上,男女青年超过法定结婚年龄3年以上初次结婚,即男子年满25周岁或者女子年满23周岁结婚的;晚育,就是适当地推迟婚后初育的年龄,即妇女24周岁以上生育子女的。
1.2《关于国营企业职工请婚丧假和路程假问题的通知》(1980年)
1.2.1原劳动部一九五九年六月一日发出的(59)中劳薪字第67号通知中曾规定,企业单位的职工请婚丧假在三个工作日以内的,工资照发。
1.3《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2004年)
1.3.1实行晚婚的,除国家规定的婚假外增加婚假20天;已婚妇女晚育的,除国家规定的产假外增加产假30天,给予男方护理假15天。婚假、产假、护理假视为出勤,工资、奖金照发。
解读:
根据上述规定,婚假一般为3个工作日,如晚婚则给予晚婚假,四川晚婚假为23天,如利用周末最长可以休25至27天。
休假期间,待遇不变。二.生育方面的规定
1.生育保险的缴纳
1.1《社会保险法》(2011年)
1.1.1职工应当参加生育保险,由用人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缴纳生育保险费,职工不缴纳生育保险费。
1.1.2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三十日内为其职工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未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其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1.1.3用人单位应当自行申报、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非因不可抗力等法定事由不得缓缴、减免。职工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用人单位应当按月将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明细情况告知本人。
1.1.4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申报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数额的,按照该单位上月缴费额的百分之一百一十确定应当缴纳数额;缴费单位补办申报手续后,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按照规定结算。
1.1.5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其限期缴纳或者补足。
1.2《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1995年)
1.2.1生育保险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筹集资金,由企业按照其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生育保险费,建立生育保险基金。
1.2.2生育保险费的提取比例由当地人民政府根据计划内生育人数和生育津贴、生育医疗费等项费用确定,并可根据费用支出情况适时调整,但最高不得超过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一。
1.3《四川省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1997年)
1.3.1建立职工生育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筹集。企业按照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按日或按季向社会保险机构缴纳生育保险费。企业具体缴费比例由同级财政、劳动部门确定,并根据费用支出情况适时调整,但最高不得超过工资总额的1%。
1.4《成都市生育保险办法》(2006年)
1.4.1用人单位为其职工按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0.6%缴纳生育保险费。职工个人不缴费。用人单位人均工资总额低于上一年本市职工平均工资60%的,以上一年本市职工平均工资的60%作为缴费基数。
1.4.2没有雇工的城镇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的生育保险费由其本人按上一年本市职工平均工资的0.6%缴纳。
解读:
用人单位应当与用工之日起给职工办理社会保险,生育保险缴纳按职工工资总额缴纳,具体缴纳比例根据当地规定。为此,企业按照最低工资缴纳不符合规定,造成职工权益损害的,职工可以按规定提出诉讼。
2.孕期工作规定
2.1《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2012年)
2.1.1女职工在孕期不能适应原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医疗机构的证明,予以减轻劳动量或者安排其他能够适应的劳动。
2.1.2对怀孕7个月以上的女职工,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安排夜班劳动,并应当在劳动时间内安排一定的休息时间。
2.1.3怀孕女职工在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所需时间计入劳动时间。
2.2《成都市女职工劳动保护实施办法》(1993年)2.2.1女职工在怀孕期间,单位不得在正常劳动日以外延长劳动时间;对不胜任原劳动或者怀孕反应特别重的女职工,单位应当根据县级以上(含县级,下同)医疗单位的证明,予以减轻劳动量、安排能胜任的其他劳动,或者安排休息。
2.2.2怀孕的女职工,应按有关规定进行产前检查。如确需在劳动时间进行产前检查的,应算作劳动时间。
2.2.3怀孕七个月以上(含七个月,下同)的女职工,不得安排自当日22时至次日6日之间的劳动;在劳动时间内应每天给予工间休息一小时。对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女司机、女售票员、女纺织挡车工等,应暂时调离原岗位,安排其他不影响孕�妇健康的劳动。
2.2.4女职工怀孕七个月至产假前期间,上班确有困难且工作许可的,可由本人申请并经本单位有关负责人同意准予产前离岗休息。产前离岗休息期间的工资,除酌减奖金外的其余部分照发。
解读:
对于产前检查,所需时间计入劳动时间,具体根据当地情况。
3.生育假期规定
3.1《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2012年)
3.1.1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3.1.2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3.2《成都市女职工劳动保护实施办法》(1993年)
3.2.1年满二十四周岁以上(含二十四周岁)生育的女职工,除享受国务院《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中规定的九十天产假外,另增产假二十天。(被四川计生条例修订为30天)
3.2.2正常分娩者,给予产假九十天,其中产前休息十五天,产后休息七十五天。
提前分娩者,给予产假九十天;超期分娩者,保证产后休息七十五天。难产者增加产假十五天;多胞胎生育者,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十五天。3.2.1以纯母乳喂养婴儿的女职工,其产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3.3《关于确保实行纯母乳喂养的女职工增加一个月产假的通知》(1997年)
3.3.1《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实施办法》第二十二条“实行纯母乳喂养的女职工增加一个月产假,产假视为出勤”。
3.3.2各单位必须凭爱婴医院出具的纯母乳喂养产假证明才能安排纯母乳喂养的女职工一个月纯母乳喂养产假,享受出勤待遇。
解读:
女职工一般产假为98天,四川职工为128天,母乳喂养158天(月按30天计算)
难产的,产假为113天,四川职工为143天,母乳喂养173天
4.哺乳期规定
4.1《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2012年)
4.1.1对哺乳未满1周岁婴儿的女职工,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安排夜班劳动。
4.1.2用人单位应当在每天的劳动时间内为哺乳期女职工安排1小时哺乳时间;女职工生育多胞胎的,每多哺乳1个婴儿每天增加1小时哺乳时间。
4.2《成都市女职工劳动保护实施办法》(1993年)
4.2.1有不满一周岁婴儿的女职工,其所在单位应当在每班劳动时间内给予其两次哺乳(含人工喂养,下同)时间,每次三十分钟。多胞胎生育者,每多哺育一个婴儿,每次哺乳时间增加三十分钟。女职工每班劳动时间内的两次哺乳时间,可以合并使用。哺乳时间和在单位内哺乳往返途中的时间,算作劳动时间。
4.2.2女职工在哺乳期内上班确有困难且工作许可的,单位可根据本人申请批准离岗哺乳。4.2.3女职工哺乳婴儿一周岁后,经县级以上医疗或保健机构确诊为体弱儿的,哺乳期可 适当延长,但最多不得超过六个月。女职工在离岗哺乳期间,所在单位不得对其降低基本工资。
5.生育待遇的规定
5.1《社会保险法》(2011年)
5.1.1用人单位已经缴纳生育保险费的,其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职工未就业配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医疗费用待遇。所需资金从生育保险基金中支付。
5.1.2生育保险待遇包括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生育津贴按照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
5.2.《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2012年)
5.2.1 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降低其工资。
5.2.2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用人单位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女职工产假前工资的标准由用人单位支付。
5.2.3女职工生育或者流产的医疗费用,按照生育保险规定的项目和标准,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支付。
5.3.《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1995年)
5.2.1女职工生育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享受产假。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按照本企业上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
5.2.2女职工生育出院后,因生育引起疾病的医疗费,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其它疾病的医疗费,按照医疗保险待遇的规定办理。女职工产假期满后,因病需要休息治疗的,按照有关病假待遇和医疗保险待遇规定办理。
5.4《四川省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1997年)
5.4.1生育保险基金支付项目为: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原产假期间工资)、生育的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治疗费、住院费和药费。生育保险基金支付的标准可按上述项目平均费用由各地进行确定,以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若干个月的标准支付。属于难产、多胞胎的可适当增加支付标准。
5.4.2女职工生育按规定享受的生育保险待遇,由单位提出生育保险待遇申请,凭女职工生育子女的准生证、出生证等有关证明,到社会保险机构办理领取生育保险待遇费用的手续,社会保险机构从生育保险基金中予以支付。企业按规定支付或报销女职工应享受的生育保险待遇。男职工配偶属非城镇人口或城镇无业人员,符合生育规定的,社会保险机构按规定的生育保险费用的 50%支付一次性生育补助基金,企业按上述办法办理领取手续。
5.5《成都市生育保险办法》(2006年)
5.5.1参加生育保险的单位和人员按规定不间断、足额缴纳生育保险费满12个月后,符合《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有关规定生育、施行计划生育手术的女职工,由社保机构按下列标准拨付生育保险待遇。
(一)生育津贴:以女职工生产前12个月本人的生育保险缴费工资总额除以365日后,按不同情形分别计算生育津贴:
1.妊娠满7个月生产或流产的乘以90日;
2.妊娠满3个月不满7个月生产或流产的乘以42日;
3.妊娠不满3个月流产的乘以14日;
4.剖宫产增加15日;
5.多胞胎的每多生产一个婴儿增加15日。
(二)生育医疗费包括女职工因怀孕、生育发生的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床位费和药品等费用。生育医疗费实行定额结算。
5.5.2社保机构按前款规定拨付给用人单位的费用,用人单位必须用于女职工在生育、产假期间应享受的工资及福利待遇。社保机构拨付的费用不足以支付的,其差额由女职工所在单位补足;社保机构拨付的费用有结余的,其结余归入女职工所在单位的职工福利费。
5.5.3符合国家、省、市规定的晚育或母乳喂养增加的产假及产假期间的工资待遇由所在单位按有关规定执行。
5.5.4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人员在生育或施行计划生育手术之日起90日内,由用人单位或本人到社保机构申报生育保险待遇,逾期未申报的,作为自动放弃处理。申报时须提供有关证明材料。
解读:生育医疗费用包括女职工因怀孕、生育发生的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药费和计划生育手术费。生育津贴是指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对职业妇女因生育休产假而离开工作岗位期间,给予的生活费用,是对工资收入的替代。因此,在实行生育保险社会统筹的地区,由生育保险基金按本单位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支付,支付期限一般与产假期限相一致。女职工生育出院后,因生育引起的疾病的医疗费也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其他疾病的医疗费,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规定办理。
为此,产假期间待遇不变。三.违反婚育规定的法律责任
3.1《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2012年)
第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侵害女职工合法权益,造成女职工损害的,依法给予赔偿;用人单位及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2《四川省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1997年)
3.2.1企业必须按期足额缴纳生育保险费,对逾期不缴纳的,应补缴所欠金额及利息,并按日加收2‰的滞纳金,滞纳金转入生育保险基金。
3.2.2女职工生育期间依法享受的生育保险待遇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可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提出申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3.3《成都市生育保险办法》(2006年)
3.3.1用人单位未按规定办理生育保险参保手续,或未按规定申报应缴纳的生育保险费数额,按国务院《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规定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瞒报工资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按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规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可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3.3.2当事人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有关生育保险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或与社保机构发生有关生育保险的行政争议,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诉讼。
四.女职工婚育期间的劳动关系
4.1《劳动合同法》(2008年)
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4.2《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2012年)
4.2.1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与其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合同
4.3.《成都市女职工劳动保护实施办法》(1993年)
4.3.1任何单位不得以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为由,辞退女职工或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五.其他方面的探讨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2012年)是在原劳动部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基础上制定的。新的规定有以下亮点:
1.删除了《规定》第十五条,即“女职工违反国家有关计划生育规定的,其劳动保护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计划生育规定办理,不适用本规定。”这条规定的删除,彰显了人权的理念,体现了法治的进步。应该说,给予女性平等的、无差别的生育保护,是保障基本人权的要求。
2.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降低其工资,改变原规定中基本工资的规定,保障生育期间的生活费用。
3.产假假期等更加明确,及进一步延长,突出了对孕期和哺乳期的保护,扩大了孕期和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
4.增加了对女职工精神和心理方面的保护条款,强调“在劳动场所,用人单位应当预防和制止对女职工的性骚扰。”
5.用人单位参加生育保险与否的差别待遇加以明确。《特别规定》第八条规定:“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用人单位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女职工产假前工资的标准由用人单位支付。”(完)
让工伤职工人人享有工伤康复 篇7
一、绍兴市区工伤康复工作的基本情况
经过几年的努力,绍兴市的工伤康复工作有了一定的进展。2008年底,绍兴市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23.71万人,工伤认定1113例,申请劳动能力鉴定318例,工伤保险基金共支付842万元(不包括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工伤职工赔偿数额)。2009年4月,绍兴市率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成立了浙江省工伤康复中心。由于该中心由市人民医院单独出资建立,还承担了医院其他科室病人的康复任务,因此,在康复病房床位的数量上、配备康复支具安装室,还是拥有康复专业医师以及经过专业培训的康复治疗师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进一步做好工伤康复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强工伤康复的宣传力度,树立科学的工伤康复理念
要加强全社会、专业工作人员和工伤职工对工伤康复重要性的宣传和引导,树立工伤康复是工伤保险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强化“先康复、后鉴定;先康复、后补偿”的科学理念,为伤残职工提供平等的参与社会的机会。
2.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伤康复管理服务模式
建立健全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和工伤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体系,政府要尽快建立关于工伤康复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来规范企业主的行为,使工伤职工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在管理服务模式上可以学习和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在工伤康复方面的经验和实践模式,充分利用我市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建立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多层次工伤康复管理服务模式。
(1)选择规模较大的医院,充分利用该医院现有的医疗卫生设施和专业技术力量,建立工伤康复中心。
(2)由于工伤康复绝大部分属于骨科范畴,可以选择设有骨科的,医疗资源相对比较闲置的一级医院作为工伤康复服务站。可以通过协议的方式实行双向转诊机制,即在大医院医疗康复结束后,定向转到一级医院,为工伤职工提供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服务,这样既方便工伤职工进行康复治疗,节省了康复费用,还可以提高闲置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3)随着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功能的日趋完善,对需要长时间康复护理的工伤职工可以转到就近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甚至可以请康复护理师上门服务。既有助于工伤职工进行长期康复治疗,又提高了工伤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
3.适当放宽辅助器具配置政策,提高工伤职工生活质量
部分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业需要安装辅助器具,而辅助器具质量、档次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工伤职工的生活质量。因此,对特殊的工伤职工安装辅助器具可允许用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以进一步提高工伤保险基金的绩效。
4.加强监督和指导,努力规范工伤康复定点机构的运行
由于工伤认定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导致发生工伤后的医疗费用只能采用后付制。后付制的特点是对医疗服务费用支付有着充分的依据,也不存在支付审核的技术难度,但出于医疗服务方自身利益,会变相扩大或刺激诱导医疗消费,从而导致基金浪费。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对工伤定点医院的监督和指导作用也就难以及时到位。因此,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签订医疗服务协议。根据目前的情况,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和定点医院签订医疗服务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包括对医疗服务的范围、数量给予严格的限定,并尽可能符合基本医疗诊疗范围,将各种技术参数和控制管理措施体现在协议上,以保证监督管理有充分的依据。
其次,尽量缩短工伤认定的时间。缩短工伤认定时间,可保证经办机构有充分的时间及时对工伤保险费用支出进行管理和审核。
第三,建立严密而系统的监管机制。对定点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进行监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定点医疗机构资格要进行年度核查;定期对定点医疗机构服务与管理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建立社会公众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定点医疗机构定点服务和管理情况的不定期评议制度;对违反规定的定点医疗机构视情节给予通报、批评或取消定点资格等;建立切实有效的信息公示制度,不走形式,不做表面文章,接受社会监督。
建立健全工伤康复制度是当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任务。通过利用现代康复手段和技术,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为工伤人员提供医疗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服务,最大限度地恢复和提高工伤职工的劳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尽可能恢复或提高伤残职工的职业劳动能力,将有力地促进工伤人员全面回归社会,重返工作岗位,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
【职工工伤休假管理规定】推荐阅读:
工伤职工09-11
工伤职工安置11-13
工伤职工证明12-19
天津市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管理办法06-04
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07-24
南昌工伤职工待遇标准06-30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05-21
江西省职工工伤认定程序11-09
济南职工工伤认定标准及需要提交材料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