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主义教育观

2024-08-15

实用主义教育观(精选12篇)

实用主义教育观 篇1

以杜威为核心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传入中国后, 即对当时及其后一段时期中国教育实践和理论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然, 这种影响并不是简单的文化移植, 而是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并被赋予了深层次的含义。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在结合本国国情与教育实践经验之后对杜威理论进行整合,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杜威, 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教育理论。

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兴起一种以实用主义哲学和

异于使儿童成为教育的牺牲品。因此, 他竭力主张根据受教育者不同阶段的身心特征来规定教育任务。在教学内容上, 卢梭坚决反对书本诵习和空洞的文字说教, 要求追求真正的有用的知识。他说:陷入于咬文嚼字的书本教育, 是摧残心智的。儿童所需获得的是对于事物的真正理解, 而书籍“只教我们谈论我们不懂得的事情”。[6]他坚决主张取消在学校课程中占统治地位的神学课, 把自然科学当作教学的基础, 强调应重视自然学科和实用学科的教学, 使学生通过生活和实践去学习他们所需要的知识。他认为学校教学内容应以趣味性和有用性为标准, 以学生的兴趣为基本出发点, 让学生学习有用的知识、幸福的知识。在教学方法上, 主张追求自然的方法。针对传统古典主义教育残害人性和违反自然的弊端, 卢梭提出了“顺应自然”的思想, 就是“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自然的发展而进行教育”, [7]就是要在教育方法上符合儿童成长的自然性, 在教育儿童时应该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 遵循自然赋予他们的本性, 考虑他们的年龄特征, 听任他们的身心的自由发展。显然这里的自然并非仅指自然界, 也指人的自然本性。卢梭认为, 真正符合人性的教育是按自然法则, 在自然之中根据人不同成长时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的教育。按照自然给人指引的道路前进, 只有这样才能恢复和培养人在社会状态中丧失的自然本性, 才能拥有同情、美德、健康和快乐。

三、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影响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提倡教育要“顺应自然”, 主张根据儿童的不同发展阶段实施教育, 在西方教育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被看作是新旧教育的分水岭。自然教育思想, 第一次把儿童看作教育的主体, 把儿童置于教育的中心地位, 主张教育者要热爱儿童, 尊重儿童, 研究儿童及其心理特点, 否则教育不会成功。这种儿童观的革命性变革为教育理论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正由于此, 它奠定了卢梭在教育发展史上的崇高地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教育家都从不同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卢梭的思想, 或者说都受到了他的思想的影响。他机能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思想, 其代表人物为杜威、克伯屈等, 其中杜威由于其自成体系的哲学思想, 关于教育的著名论断, 以及对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逐渐成为二十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杰出代表。罗蒂在早期的《哲学和自然之镜》中 (1979) 把杜威思想看成是哲学发展的未来图景之一。在新近的《建设我们的国家》 (1997) 中又把杜威和惠特曼看作美国民族的骄傲。罗蒂说, 杜威哲学的最大成就就是把“真的”或“对的”这样的评价术语不看作标明与先前存在事物之间的关系, 而是看作满意地表达了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此为哲学根据, 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

杜威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永久事业, 它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之“经验”的不断重组, 其目的在于提高人的能力素质, 并使社会得到不断的改良和进化。与以“经验论”为基石的改良主义发展观相契合, 杜威一反传统教育对儿童个性心理的忽视, 特别注重儿童的活动本能和兴趣需要。他认为, 儿童天然具有社会交往、制造、探究和表现等活动本能, 这些活动本能即是学校教育的重心所在, 教育的一切措施都要围绕儿童转动。[1]除“儿童中心论”外, 杜威还提出了另外一些重要的

既影响到与他同时代的德国教育家巴泽多、德国哲学家康德, 也影响到稍后一点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 更影响到二十世纪初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和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卢梭为发展心理学做了贡献, 他关于人心理的分析及根据人的不同年龄阶段产生的特殊心理, 实施不同内容的教育的思想, 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极大地丰富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 这在后来的许多发展心理学家的理论中都得到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展。从现实意义上看, 卢梭的教育思想不仅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 打破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教会教育的弊端和偏见, 也为当时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在思想上扫清了障碍, 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一面旗帜。

卢梭的教育理论在我国也影响很大。卢梭关于儿童天性中包含主动自由、理性和善良因素的结论, 以及呼吁保护儿童纯真人性, 让儿童个性充分发展的主张, 无论是在当时, 还是现在都对我国的教育实践具有借鉴意义。卢梭的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年龄特征的教育思想也使我国的教育实践有所改变。从对卢梭的教育观点的剖析不难发现, 我们今天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精髓在许多方而正是对卢梭观点的批判继承与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李凤鸣, 姚介厚.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M].北京出版社, 1982:201.

[2]戴本博.外国教育史 (中) [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126.

[3]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

[4]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

[5][6]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

[7]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M].北京:商务印书馆,

教育命题———“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这些命题和观点尽管引起过这样或那样的争论, 遭到各种质疑或批评, 却长期蕴含着强大的“影响力”, 从而对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以及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兴起产生了积极的重要影响。

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教育的影响

1919年, 应胡适、蒋梦麟等人的邀请, 杜威来华讲学, 其思想经过长达两年多亲自讲学和各种媒体宣传而广为传播。仅《杜威五大讲演》一书, 经北京晨报社出版后, 在两年之内就再版14次之多。1919年10月, 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议定《废除教育宗旨宣布教育本义案》, 明确表示要以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为理论基础, 强调:“新教育之真义, 非止改革教育宗旨, 废除军国主义之谓。若改革现时部版宗旨为别一种宗旨, 废除军国主义为别一种主义, 仍是应如何教育人之问题, 非人应如何教之问题。从前教育只知研究应如何教人, 不知研究人应如何教;今后之教育应觉悟人应如何教, 所以儿童本位教育是也。”[2]

1923年, 政府公布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及围绕新课程所编写的各种教材、读物都强调以儿童为中心, 采用选课制, 注重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在教学法方面, 脱胎于杜威“做中学”的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相继传入中国, 经当时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的极力推广, 在南京、苏州、南通等地广泛开展“中国化”的杜威学校实验, 在全国教育界产生了强烈影响。除此之外, 1923年的新小学课程和1929年修正课程, 也都是着重于“儿童是学校中心”这个观点。从这些地方, 我们很容易看到杜威教育哲学对中国的影响。

除此之外, 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早期教育学著作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据学者考证, 二三十年代出版的教育学著作, 如:王炽昌编的《教育学》, 庄泽宣著的《教育概论》, 吴俊生、王西征合编的《教育概论》, 以及孟宪承编著的《教育概论》等都自觉不自觉地赞同、吸收并反映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精神旨趣。其中, 较有代表性的孟宪承编著的《教育概论》在“教育”定义、教育目的论、课程论、教学论诸方面虽然注意到本国的教育材料, 但在理论阐述上同样是基本认同并接受杜威的教育学说。[3]概言之,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感情直接渗透到当时的教育宗旨、学制、课程、教法诸领域, 其实际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三、陶行知、陈鹤琴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借鉴与超越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典型命题, 即所谓“教育即生活”, 这一命题强调了教育过程, 突出了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但经过多年的探索, 陶行知认识到这里的生活归根到底是一种“假生活”, 这样的教育实际上并没有从根本上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融为一体, 只是虚假的表面结合而已。对此, 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 诚然, 是生活决定了教育, 但教育又绝非生活的被动产物, 它要积极地参与生活, 能动地改造生活, 热心地提倡向上向前的生活, 以“达民之情, 顺民之意”。

与“教育即生活”相关联, 杜威教育理论的另一个命题是“学校即社会”。强调“学校作为一种制度, 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起来, 缩小到一种雏形的状态”。[4]诚然, 杜威的立意是要冲破传统意义上的学校, 使学校社会化;但社会化的学校毕竟还不是真实的社会生活本身。只有“社会即学校”, 才能使学校与社会真正沟通, 并融为一体。更为重要的是, “社会即学校”的主张是建立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 是与社会进步、民族解放事业密切相关的。此外,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把“行”作为“做”的首要特征, 不仅突破了“做中学”的局限及“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人生教育哲学, 而且与整个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联系起来, “教学做合一”即是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探寻出路。

陈鹤琴虽不是杜威的及门弟子, 但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在他看来, 对待先进的世界教育经验应该秉持开放接纳的态度, 但始终要结合国情进行中国化实验与再创造。正如他所说:“我们为什么是提出儿童教育思潮的趋势和杜威的学说呢?因为我们现在提倡的活教育是接受着世界新教育的思潮, 并和杜威一样在创造理论, 也创造方法。”在长期的实践中, 陈鹤琴提出了包括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等方面有机联系的“活教育”理论体系。在“活教育”中所体现的“以儿童为中心”、“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等原则在杜威教育理论中“似曾相识”。当然, 陈鹤琴教育思想绝非杜威的简单翻版, 它吸收了杜威教育思想的合理内核, 但却深深扎根于中国土壤, 从而超越了杜威。

四、杜威教育思想的“返魅”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有些学者和教育界人士在回顾和反思我国现代教育的历史时, 深感以“课本、课堂、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仍在严重阻碍着我国的教育现代化改革, 于是提出了对杜威教育理论的再认识、再评价的意见。建议正确领会杜威教育理论中的积极因素, 这在当时的教育界曾激起了一阵“微澜”, 开展了一些有关的学术讨论, 杜威教育思想重新焕发出生命力。特别是近年来在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 正在逐步开展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深化教育改革。这是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提出了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强调“以人为本”;强调教育和教学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人的本体价值的实现”;强调教学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和方法”;强调教学与生活和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教学要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强调合作学习, 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强调师生互动,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 而不是施教的强制者、灌输者等, 这在杜威的教育思想中都有一定的根据。

五、结语

作为对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影响最大、最广、最久的杜威教育思想理论, 尽管其哲学基础是实用主义和经验论, 其实质是力图通过教育维护和改良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社会, 但是, 由于它的确蕴含着许多正确、合理、具有积极意义的教育观点或命题:以学生为中心, 主张学校教育应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观点等, 应该说这些都是具有“生命力”的观点。这些教育观点,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本义, 对批判和反对“传统教育”和“制度化”教育体系的弊病更有特殊的意义。只要“传统教育”和“制度化”教育体系的弊病仍然存在或以新的形式存在, 杜威的教育思想理论就对改革旧的教育, 发展新的教育理论的实践, 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所评论:为激励人们批判和改变传统学校教育的状况, “杜威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杜威教育思想理论之所以富有“生命力”, 还在于它是在发展的。一方面, 随着杜威尖锐地批判“传统教育”的进展, 他也一再在某些方面肯定所谓“传统教育”的主要代表赫尔巴特对教育理论发展的贡献, 明确指出:“假如以为抛弃旧教育的观念和实践就足够了, 并且走到对立的极端上去”[5], 那也是错误的。这就使他的教育理论更加清晰和具有活力。另一方面, 当代的教育理论及教学改革并不是杜威思想的简单翻版, 而是“传承”、“整合”与“激活”化了的教育思想。这既是教育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也是教育实践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书光.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创造[J].高等教育研究, 2002, (5) .

[2]载璩鑫圭等编.第五次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议决案.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1:844.

[3]周谷平.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M].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6:184-192.

[4]王承绪, 赵祥麟等编译.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8.

[5]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251.

实用主义教育观 篇2

发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创意单位:东兴市东兴中学 活动范围:东兴市地理范围内

背景:在北仑河畔,镶嵌着一颗闪亮的明珠,它是中国西南边陲重镇,也是我国与越南唯一海陆相连的国家一类口岸城市,更是面向东盟的国门城市——东兴市。由于东兴市处于边境的特殊地理位置,自清代中后期以来,这个地区担负着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民族独立的特殊任务。所以,历代以来这里发生了很多保卫国家领土完整、民族独立的可歌可泣的事迹,这里的人民一直视维护中国西南边疆的稳定为己任并代代相传,因而在人民中形成了反对外来侵略,捍卫国家领土完整、民族独立的爱国主义传统。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国家边疆领土的完整和稳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保障因素,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尽自己的一份能力维护边境的稳定,而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则成为了重中之重。但随着中越两国帮交的频繁,社会的稳定,再加上东兴经济的迅猛发展,这里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对于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边境的安全稳定缺乏深刻的认识,因此,在青少年中特别是中学生中普及爱国主义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

如何在中学阶段有效普及爱国主义教育呢?我们一直在探索思考更好的方式方法。经过长期的实践研究,也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结合我校的“发展边海人文教育,培养国门特色人才”办学理念,我们认为,发掘、利用好东兴市本地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我们制定了一个活动实施方案,发掘东兴市本土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文化遗迹和事迹,建立东兴中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便长期开展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一、活动过程

为了很好地发掘好地方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达到在校内普及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我们制定了详尽的方案,活动过程如下:

1、明确参与人员。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实际参与到其中,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亲身体会爱国主义的情感。经过讨论,确定全体 2010年高一级学生为参与人员,史地组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学校政教处、团委负责组织实施。

2、动员大会。为了让全体的参与人员能够充分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和此次活动的意义,我们召开了动员大会。在新生的军训期间,趁着军训的时机,我们邀请了东兴市边防一连连长向学生阐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由学校的党委唐书记做思想动员并做出具体的行动部署。没想到这个活动在学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他们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3、实地调查和资料的搜集。如何开发本地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文化和事迹,最重要的是把东兴市范围内的重要的具爱国主义教育色彩的历史文化遗迹和事迹进行梳理并统计整理好。所以,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明确行动的第一任务。由政教处、团委牵头,史地组协助,在每个班里抽取精干力量组成四个小组分赴各地探访考察与爱国主义教育有关的历史文化遗迹或事迹。考察探访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实地考察,了解历史文化遗迹的概况;二是走访调查,发掘历史背景和人文事迹。回来后把发掘的成果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前期的动员工作及具体的工作布署,在高一新生里已经形成了了共识,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关注程度非常高,并提前做好了许多准备,包括查阅历史资料以及做好实地调查的计划。实践证明,学生普遍对这个课题十分感兴趣,他们也投入了很大的热情参与到其中,成果明显。

4、宣传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经过一个学期的收集和整理,东兴境内的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文化遗迹及人物英雄事迹都得到了比较完整的整理和记录。接下来的环节就是把他们各自收集到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整合和宣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⑴ 宣传栏展示

我们把收集到的历史文化遗迹资料整理成文字和图片并制作成宣传栏在校内张贴。这可以让全校同学随时可以学习、了解。

⑵编辑成册发放到班级

活动小组把收集到的英雄人物的爱国事迹整理成册,在各班进行交流和学习

⑶ 召开专题讲座

在这期间我们还组织了几次“红色故事我来讲”的专题讲座。由学生自己组织代表讲解这些历史文化遗迹和事迹,或者谈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心得。

⑷开展征文比赛

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学习,很多学生已经形成自己的看法主张,我们适时开展了一次以“爱我家园”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很多学生在文章中都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⑸组织清明节的扫墓活动

以团委牵头,组织了两次清明节的扫墓活动,让学生在英雄纪念碑前宣读向英雄学习的宣言,安排学生向英雄进献鲜花。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在整个学校形成了一股热情,许多同学在了解地方的历史过程中,更加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活动取得的成果

经过收集整理,这次活动共发掘出了以东兴市中越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迹共4处,历史人物共3个,建立了东兴中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个。

1、建立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东兴市东郊罗浮垌伏波庙。东兴市东郊罗浮垌伏波庙是中国大陆最南端、最接近边境的伏波古庙,位于东兴市罗浮村金龟岭,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是这里的人民为了纪念汉代伏波将军马援而建的。马援为了保卫祖国边疆的稳定和领土的完整,千里远征,平定了二征叛乱,并给这里带来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既维护了边疆的稳定,国家领土的完整,又开拓了边疆经济的发展而建的。伏波庙不仅能够体现了东兴先辈们对于马援将军丰功伟绩的认可,更从侧面体现他们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的爱国主义传统。我们今天了解对伏波将军的崇拜来龙去脉,不仅让我们切身体会到国家统一稳定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感觉到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维护国家稳定和统一的职责。

东兴市竹山村大清国钦州界一号界碑.东兴市竹山港是我国海岸线与陆地防线交汇处,是我国海岸线南部起点。这里立着大清国钦州界一号界碑。该碑高逾1.7米,宽0.7米,正面题有“大清国钦州界”。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法签订《中法越南条约》,根据条约规定,次年,清政府派员与法国会勘中越边界,并设立界碑,经过当时的钦差大臣邓承修的努力和斗争下,双方就中越边界的划定和立碑工作于1890年完成,一号界碑就立于竹山村。一号界碑见证了中国受外来侵略的历史,见证了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见证了中国从受侵略到独立、发展的历史。现在中越边界的界碑已为新的界碑所代替,这个大清国一号界碑成为了历史的见证,也成为了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对一号界碑的了解和实地考察,我们的学生知道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受到外来侵略的苦难历史,也看到了中华民族人民无论是据理相争的、满腔爱国热情的清朝大臣邓承修的事迹,也看到了这里的人民抵抗外来侵略爱国热情。

中越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中越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坐落于东兴市中越人民友谊公园内。1958年,当时的东兴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与越南海宁省政府协定,为纪念中越人民共同抗击法国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而建,碑身正面用中越两国文字铭刻“中越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象征着烈士们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怕牺牲的共产主义精神,象征着中越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万古长青。这是现在东兴市内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基地,中越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真实地反映了中越两国人民为了自由平等、民族的独立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松柏中学里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这是为了纪念在解放竹山战役中牺牲的周品良等九位战士的纪念碑。他们在解放竹山的最后一场战役中,为了祖国的统一事业,为了祖国边疆的解放,英勇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2、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英雄人物事迹

爱国将领杜文辉(1863—1930)。著名“黑旗军”将领,江平镇万尾村人,自幼家境贫困、打鱼为生,其父为颇有学问,自幼读得多年书,先是在本村做私塾老师。人生转折点在中法战争期间,刘永福率领“黑旗军”转战中越边境,杜文辉受到鼓舞,毅然组织、率领100多人参加“黑旗军”,走上保疆抗法的道路。其先后指挥、率领义军参加马头山等战斗,屡立战功,后被封为八品顶戴。杜文辉现在作为边疆的保卫神在万尾哈亭被人民所供奉和景仰着。他抵抗外来侵略的斗志和英雄气概一直都影响着这里的人民,这必将成为我们新时代下爱国主义教育的英雄事迹。

著名的革命烈士钟竹筠:女;广东省遂溪县人,年幼时随母搬到廉江县谋生。后考入北海贞德女子学校,随后参加妇女运动,并参加第四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先后结识了周恩来、澎湃、恽代英等革命同志。1926年,到东兴开展建党工作和加强对工农运动的领导。1927年建立了中共防城县第一个支部——东兴支部,任书记。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爆发,钟竹筠被捕,1929年5月30日就义。

邱祥霞:又名邱

九、邱旭、邱化石;1911年出生于东兴镇,他先后担任中共防城党组织负责人,中共南路特委会委员,团中央的大学工作负责人,团厦门中心市委书记,中共厦门中心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1933年遇敌作战,英勇就义。

3、爱国主义教育文本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把这些素材编辑成册,作为我们东兴中学的爱国主义教育文本和校本教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简介》和《本土英雄事迹报告册》。

4、形成每学期两次的教育基地实践学习的机制

教育基地建立后,团委或政教处每学期都会组织两次学生到教育基地参观实践的活动,这个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动口的能力。

三、总结

可以说发掘东兴市内的爱国主义历史文化遗迹及事迹是一项有利于本地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有利于发掘本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有利于在中学展开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是为我校的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平台。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历史资料,了解很多在革命时期,为了东兴的解放,为了祖国边疆的稳定,抵挡外来的侵略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人和事迹,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先辈们的爱国主义已经在他们的心里扎下了根。

实用主义教育观 篇3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杜威实用主义职业教育平民主义

[作者简介]周海谦(1975-),男,河南临颍人,许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和心理测量。

(河南许昌461000)

[中图分类号]G7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072-03

杜威的实用主义职业教育思想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鲜明一、杜威职业教育思想传入我国并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根

的本质特征及其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优势,在给现代美国职源分析

业教育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给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传入我国并得以广泛传播有着极为深

来了深刻的影响。不仅为我们认识和处理教育上的两难问题提刻的社会背景。20世纪初叶,中国正处于社会激烈震荡、各种

供了思想营养,拓展了新的思维空间,激发和推动了我国职业教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的历史更新时期。这一时期,一战的爆发使

育思潮与职业教育运动,而且对此后中国教育的改革理念与行欧美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忙于大战,无暇东顾,减弱了对中国的经

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济控制,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因此,民族

工业空前发展起来,出现了民族工商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发展

的实业界急需与其相适应的人才,而当时的中国教育存在诸多

弊端,集中表现为教育脱离社会生产实际、生活实用。普通教育

学生失学率、辍学率居高不下,能完成普通教育者也因没有专门

技能而无法谋生;实业学校又偏重理论而轻视实习,学生因职业

技能太差而不受实业界欢迎,出现了实业界急需人才而实业学

校学生不能就业的尖锐矛盾。实业教育急需改革,这正是杜威

实用主义职业教育思想传入并产生影响的历史契机,而杜威职

业教育思想本身所具有的教育要适应社会需要、学校不能脱离

实际生活的本质特点,与

19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寻求实用的

精神高度吻合,顺应了当时中国经济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此外,

杜威的中国弟子,如胡适、陶行知、蒋梦麟、黄炎培等人,在中国

教育界身居要职,宣扬与实践实用主义精神不遗余力,一时使杜

威思想成为当时我国教育理论界的主导潮流。

二、杜威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影响

(一)对我国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

在杜威实用主义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国产生了一大

批优秀的職业教育理论家,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思

想体系,大大推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近代化进程。若分析曾在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几位教育家的职业教

育思想,不难发现他们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学术渊源。

首先,从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看,黄炎培、陶行知等人同杜

威一样,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工具性价值。黄炎

培“十分信仰教育为救国唯一方法”,因此,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

教育社,并终身致力于将教育与职业及社会生活贯通。他主张

实业教育以满足社会发展、人民生活为目的,强调实业教育重实

践,培养有用人才,这可以看做其职业教育思想的基础。他明确

提出“盖职业教育就是实用教育”“职业教育为实用教育之极

轨”。陶行知也把职业教育视为改造中国社会的工具。针对我

国传统教育与社会实际脱离,手与脑分离、智识阶级与劳动阶级

分离的特殊国情,他主张用欧美国家的一种新的教育制度对此

进行改革,这就是职业教育制度。他说:吾国

“欧美之职业教育,

曩未之行,此则急宜酌采者也。”尽管杨贤江否定了职业教育救

国论,但对职业教育在培养实用人才,促进百业经济发展方面的

作用则加以肯定,认为“实业教育或职业教育占有近代教育之中

心的地位”。他批评中国传统的“学校教育不适应于社会生活之

状态”,培养的学生既不能与欧美竞争,无益于国计民生;又不能

自谋生计,严重地脱离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因此提出学校教育

采用实用主义为指导思想,以求改良,尚有何

“舍采用实用主义,

通哉”,就是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其次,从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看陶行知、黄炎培等积极回应

杜威的平民主义教育思想。陶行知提出生利主义的职业教育,

其主要含义是将平民主义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他认为,

平民教育与职业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职业教育是第二期

或继续的平民教育。在他的发起下,中华教育改进社与中华职

业教育社协力提倡职业教育,中华教育改进社内设职业教育委

员会,以研究平民职业教育为宗旨,中华职业教育社也确实为陶

行知所组织的平民教育第二期准备了平民职业小丛书。黄炎

培从“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即从人民生计的角度倡

导职业教育平民化。他认为,只有通过职业教育才能使平民得

到好处,才能解决平民的生计问题。因而,他主张在义务教育

之后,立刻进行职业教育,提出职业教育的平民化“应打破过去

职业教育总是限于中等以上人家的子女,实则此等青年,其数不

及中等以下者多,其需要职业教育,,

亦不及中等以下之切”“如

果办职业教育而不知着眼在大多数平民身上,他的教育无有

是处”。

最后,从职业教育的实施方法看,黄炎培、陶行知等人都注

重职业教育过程的实践性与教育内容的职业性。陶行知强调自

然科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自然科学在农业、工业上的应用必

须经由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在课程的实施上,他不主张传

授完整的理论,也不主张专门训练某种技能,而提出“以一事之

始终为一课”。他还提出理想的职业教育师资应具有生利的经

验,即社会工农业生产的实际经验与技能;具有生利的常识,即

来源于生利的经验而又高于生利经验的科学知识;具有生利的

教授法,即结合学生心理特点与教材性质采用不同的传授方

法。黄炎培主张“以实业为教育的中心”,为此,一要多设实业学

校,二要在普通学校加设职业科,三要倡导实业补习教育。他要

求在设实业学校、开实业科的同时,普通教育亦应改良以适应职

业之需要,或于高小设职业科”“中

“小学应设各种职业准备科,,

学不应专以准备升大学为目的”,就业准备必须合

“升学准备、

一”。他主张实施全面的职业教育,既要培养职业智能,又要培

养职业道德与服务精神,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应“一、须有高尚

纯洁之人格;二、须有博爱互助之精神;三、须有侠义勇敢之气

概;四、须有刻苦耐劳之习惯”;既要学习科学知识,又要特别重

视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手脑要联合训练;

“不但着重职业智

能,而且还要养成他们适合于这种生活的习惯”,重视谋职能力

和创业精神的培养,这样的职业教育才有别于改良艺徒教育。

黄炎培的这些主张与杜威关于职业与文化修养协调的思想不无

相似之处。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影响

1922年

11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的新学制即壬戌学制,

20世纪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学制制定了七项标准:(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发挥平

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

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在这

七条标准中,第一、四、五条体现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生活的

关注,第三条则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所谓“儿童中心”主张的反

映,第二、六条体现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民主性原则,第七条

则是根据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教育本身以外无目的”主张而对

“一般的”“终极的”目的之反映。可见,新学制在关于教育目的

的问题上,深深地打上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烙印。作为一个

具有普遍指导作用和约束力量的教育制度,职业教育不可避免

地受到了它的深刻影响而带上了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新学制

对职业教育的具体规定,其中中等教育阶段共六年,初高两级各

三年,初级中学实行普通教育,但可根据地方需要,兼设各种职

业科。高级中学分普通农、工、商、师范、家事等科,可根据地方

需要,单设一科,或数科兼设。这样的规定为人们所普遍赞许。

新学制职业教育制度的确立,是中国

20年代接受实用主义职业

教育思想改革职业教育的自然结果,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它反

映了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渗透着要求职

业教育紧密联系中国经济和生产发展、人民生计和生活的实用

精神。

(三)对我国职业教育实践的影响

杜威职业教育思想传入我国后,通过我国教育界的大力宣

传普及与实践力行,规范与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制度与实践,形

成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史上第一个职业教育兴学高潮。

首先,杜威职业教育思想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发

展。学校数量大大增加,据《教育与职业》第

40期统计,民國元

年时,全国有职业学校

425所,到民国十五年(1926年),职业学

校总数达到

1685所,短短

15年增长了

4倍。职业学校的分布面

积逐步扩大,清末的职业学校主要分部在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

的少数省区,民国初年的绝大多数职业学校都集中在城市,到了

民国十年,几乎全国各省区都设有数量不等的职业学校,到

1925年,江南的许多农村都有了职业学校。职业教育的内涵有

所扩大,学校种类大量增加。到民国十五年,全国职业学校种类

已涵盖了农、工、商、师范以及职业传习所等。另设有职业科的

中学,职业准备科的小学,职业专修科的大学及专门学校,职业

补习学校和补习科,职业教师养成机关,实业机关附设的职业学

校,慈善或感化性质的职业机关、军队附设的职业教育机关等

十类。

其次,杜威职业教育思想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的改

革。从课程结构看,根据

1923年

10月全国教育联合会议订的新

学制师范及职业科课程标准,规定“查职业学校课程,其普遍原

则固在本业知能之养成,然其他与职业相关的知能及人生陶冶

问题决不宜因职业学校而废置”。职业学校之教学科目包括三

大系列:(1)职业学科,所培养各该职业之知能,如农、工、商、家

事等各专科。(2)职业基本学科,所培养各该职业知识之基本,如

农科之须习生物及化学,工科之须习数学、物理,商科之须习算

学,家事之须习理科等是。唯国文、算学为基本必须之学科。(3)

非职业学科,此为人生不可缺之修习,与职业有间接相关之影响

者,各级各科性质情形互有不同,此等科目至少有三种:关于公

民者;关于体育者;关于音乐与艺术者。其教学总时至少应占

20%。这一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强调课程的综合化以提高学生

的职业适应能力,与杜威强调职业与文化修養的协调,反对狭隘

的职业训练高度一致。在

20世纪

20年代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中,很重要的一项成果是采用学分制和综合课程制,与此相配

合,则要求开设大量选修课。这一改革措施显然深受杜威“活动

课程论”思想的影响。由于受师资不足等条件的制约,这项课程

改革在当时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但从此后中国职业教育改

革的具体实践看,开设一定量的活动课程,一直是

20世纪中国

职教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

再次,杜威职业教育思想深刻地影响了职业教育教学方

法。这突出体现在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等以儿童为中心的新

教学方法传入我国,并在各类学校包括职业学校风行一时。

1921年全国教育联合会曾议决过“推行小学设计教学法案”。

1927年中华教育改进社邀请设计教学法的中心人物、杜威的学

生克伯屈访华,在上海、北京等地讲演介绍设计教学法,这种教

学法对

20世纪

20、30年代的中国职业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从

1922年起中国的书报上即开始讨论道尔顿制,到

1925年全国实

验道尔顿制的学校共有

57所。1925年,中华教育改进社邀请道

尔顿制创始人柏克赫斯特来华讲学,道尔顿制也成为对我职业

教育较有影响的一种教学方法。

最后,在杜威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国职业教育普遍重

视职业补习教育与职业指导。杜威反对传统意义上的狭隘的职

业训练,要求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某种职业所需的职业技术,更重

要的是,给学生一些职业方面的实际情况和知识,从而使他们能

做出明智的选择,使他们具有关于科学和社会的见识,成为“发

展的人”。黄炎培、陶行知等都很重视职业补习教育和职业指

导,并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中华教育改进社的办学实践中大力

推行。从

20年代到

30年代,中华职业教育社把发展职业教育的

重心从正规职业学校转向职业补习教育和职业指导,自

1921年

开始举办工商补习学校,1927年到

1930年进行了多种实验,取

得了一定的经验。1932年后进入大规模举办阶段,仅在上海就

建立了

7所职业补习学校。1920年

4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创立了

职业指导部,1923年设立指导委员会。1924年成立了上海职业

指导所,以职业咨询、职业调查、升学指导、职业介绍、择业与改

业介绍等为内容。

综上所述,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对

20世纪中国职业教育改

革的宏观和微观方面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果缺少了学习

借鉴西方职业教育理论尤其是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和思潮,就

无法形成,职业教育制度也无法建立,可以说,杜威职业教育思

想是近代中国职业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也是中国职业

教育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不可否认,他的职业教育理论存在

不足之处。如夸大职业教育的作用,梦想通过职业教育的改造

功能建立一个理想的民主主义社会,以致发展为“教育万能论”;

过分强调儿童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中心地位,不利于教师积极

作用的发挥;强调儿童的经验与活动课程在教学中的作用,

容易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造成美国教育质量的下降;等等。

由于其理论本身的局限性,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

育改革的影响也不可能完全是积极的、正面的。对此应以历史

的眼光辩证地分析与评价。但从总体上说,杜威从一种广阔的

社会背景出发来研究职业活动及职业教育,反对狭隘的职业教

育计划,主张以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的需要

为起点,消除实用教育与文雅教育的对立,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

育有机结合起来,是有历史进步意义的主张,其基本精神对我

们今天的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仍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际借鉴

意义。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2]杨贤江.杨贤江全集(第一卷)[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

[3]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实用主义教育观 篇4

一、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这三个命题成为贯穿杜威整个教育思想的主旋律。

1、关于教育的本质

(1) 教育即生长

杜威发展了卢梭的天赋“自然生长”理论, 扩充了“生长”概念的内涵。他说:“生长, 或者生长着即发展着, 不仅指体格方面, 也指智力方面和道德方面。”他认为当时的教育无视个人价值和个性的发展, 强调从外部来影响儿童, 按照成人的标准进行塑造, 把儿童当作是被动的容器当作被加工的工具。他批评这种教学理论抹杀了儿童潜在动力在发展中的地位, 过分强调训练和其他方法, 牺牲个人理解力, 以养成机械的技能。在这个过程中, 坚持以儿童为中心, 反对斯宾塞的“为未来完美的生活做准备”, 而继承卢梭自然生长的观点。

(2) 教育即生活, 生活即发展。

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指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 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 不断生长, 就是生活。”学校应当呈现现在生活即对儿童来说是真实而富有生机的生活, 像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 不带有特定的目的, 以一种自然的状态投入其中。这里所说的“生活”, 是指儿童的生长要素, 即游戏、讲故事、观察、手工。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 而不能把未来的东西、成人的经验强加给儿童, 忽视儿童的需要与兴趣, 就会使儿童处于教育中的被动地位。同时, 杜威在他的教育的概念上, 强调了社会现实生活和教育的联系, 要求注重培养儿童的实际技能和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 是教育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3) 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杜威在他的《我的教育信条》中指出:“教育应该被认为是经验的继续改造, 教育的过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东西。”在杜威看来, 生长的理想应归结为这样的观点, 即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杜威认为, 任何一个阶段生活的主要任务, 就是使生活过得有助于丰富生活自身可以感觉到的意义。在他看来, 经验是世界的基础, 因此教育也就是通过儿童的主动活动去经验一切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主要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 而是让儿童在活动中自己去取得经验。突出学生的个体主动性, 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这种认识是有飞跃性的。

2、关于教育的目的

杜威对教育即生活、生长、经验的改造的认识, 决定了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他认为“既然实际上除了更多的生长, 没有别的东西是和生长相关的, 所以除了更多的教育, 没有别的东西是教育所从属的”;“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之外没有目的, 它是自己的目的。”也就是说, 教育不应当有外界强加的终极目的, 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寓于教育过程、教育活动当中。杜威的这个观点既是其对教育的本质的认识的发展, 也包含着其强烈的以民主主义改造社会的社会思想, 将洛克民主化思想融入其中。

虽然杜威的教育无目的, 反对外部社会对教育强加以统一的标准。但是, 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行为, 就必然地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和约束。所谓“教育过程内的”目的, 即指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 就是教育的目的, 而把由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总目的看作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 并指斥这是一种外在的、虚构的目的。概括地讲, 杜威并不是认为教育无目的, 而是在否定教育的社会政治目的的外衣下, 又使教师与家长通过所谓的符合受教育者需要的、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目的。因此,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而且也是知识的探究者和创造者。而不是学生的压迫者。

3、关于教学过程

杜威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是他的教学理论, 而“从做中学”又是他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杜威既强调了与现在生活经验的联系, 又强调了与儿童的联系。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 因此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从而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他强调儿童应从实际活动中学习, 在活动中, 学生为解决实际问题, 便去搜集有关资料, 确定问题所在, 并提出各种假设。

4、关于儿童中心

杜威认为教育和教学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强调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提倡儿童的个人自由和自我表现。他指出学习的科目要服务于儿童生长的需要, 教学主要以实际的形象的操作为主。教育和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 依照儿童的兴趣组织各种活动。教师要以一个成员的身份参加到活动之中去, 尽可能使学生意识不到教师的存在, 师生在活动中要融为一体。总之, 他的结论是“儿童是起点, 是中心, 而且是目的。”

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纵观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四个方面, 对当前的学校教育有重要的启示:

1、学校教育应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 走向生活, 回归生活

笔者通过一年的基层教学, 获得了一些感悟, 在杜威实用主义的引领下, 在日常教学中, 注重在学生人际交往关系中, 教会学生爱。我认为首先就是要回归生活教学, 教会学生学会“爱”。爱从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体现, 从一点一滴展示。学会爱同学、爱老师、爱身边的每一个人。例如, 给正在哭泣的同学一些安慰;给满头大汗的同学一张纸巾;给个子瘦小的同学帮忙搬下凳子;给口干舌燥的老师一杯茶水;给遇到难处的同学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给冥思苦想的同学一些学习方法的引导。学生间拥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会彼此互相关爱, 在生活中才能发现美, 培养出的学生定是“真、善、美”兼具的学生, 是一个会生活的人。

2、教育的终极关怀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杜威提出学校生活应该以儿童为中心, 学校中一切必要的措施都应该是为了促进儿童的生长。现行教育异化为知识、技能的简单传递, 使得教育背离了人的发展, 反过来成为对人性的压迫和摧残。更有现在的某些教育者, 对教育应有的纯净的态度已经逐渐消失, 个人功利色彩急剧上升, 使得教育越发的浑浊, 加上现行的教育考核制度, 迫使着中小学教师片面的追求学生的考核质量, 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很明显, 杜威的教育本质观和教学观启示我们, 教育的终极关怀是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它包括知识、能力、情感和个性品质等全面和谐的发展, 教育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尊严、人格、权利、感情需求, 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教学、教学方法以及一切教育活动, 教育措施都应该为促进儿童的发展服务, 教育的任务是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的成长。

3、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 遵循身心发展需要

在我国升学率往往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最重要标准, 对于大多数受教育者来说学习是第一要务和唯一要务, 这种恶性循环所产生的问题是:教育的功利化趋势愈演愈烈和阶段教育的目标出现严重的扭曲。在目前的各个阶段的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往往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 忽视受教育者未来的发展, 对于教学的理解则变得狭隘, 忽视教育在培养学生个性健全、身心健康和创造性思维的作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成为独特、完善的人, 是要成为个性张扬、特点鲜明的人, 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教育必须探索儿童的兴趣、习惯、经验和个性, 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同时, 倡导政府、社会机构正常开放少年文化宫, 各种兴趣培训班能以培养兴趣为主要目的的开办, 而不是家长的一厢情愿, 为了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而让儿童盲目的去参加培训, 挑战极限。

4、形成多元教育功能观

杜威提倡教育教学应着眼于儿童个体的生长和发展同时, 他明确提出学校教育是改造社会, 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并从改造社会出发, 他注重教育与生活沟通, 强调教学与生活的联系。目前, 在中国古代“学而优则仕”这个教育目的, 还长久的存在人们的心中。尤其在农村家庭, 认为通过教育就能改变全家族的命运, 这种教育功能未免太单一。为了使教育可持续发展, 应注重教育筛选功能与协调功能相结合, 深刻理解个体教育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

5、在课堂教学上,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

课程要有灵活性, 为不同的学生设置各种选修课。在教学方法上, 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重视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 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和实践, 强调在实践中学习, 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过程, 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能力, 师生共同制订计划实施, 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在学校教育中, 应提倡师生之间是朋友关系, 平等相处, 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总之, 在我国课程改革全面开展的今天, 中小学的教理念、教与学的方式正处在转型时期, 我们应重新审视和学习杜威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 消除其谬误, 吸纳其精华, 关注学生, 关注生活, 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教学模式。

最后,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批判吸收他人思想, 并通过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 创立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这是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变革, 直到今天, 还有很大的影响和借鉴意义。但是, 任何理论都有时间、条件的限制, 他的理论也有一定的偏颇, 需要我们在对教育理论的研究、发展以及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和发展, 形成适合我国现实状况的教育理论。我们应该充分分析, 结合中国当前的教育现状, 合理进行改革, 不能停留在表面, 而是要从上到下学习其思想的精髓, 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 遵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这样在现实面前, 教育才不会失去自己的张力, 显得生动、活泼, 是教育者和受教育都抱有一种期待, 积极追求向上更好的生活, 保持宁静的卓越, 而不是被功利色彩蒙住眼睛, 失去了教育本来的色泽。

摘要:杜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提出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成为20世纪上半叶最权威的教育思想。他反对满堂灌的教育方式, 他立足于社会现实的基础, 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改革创新, 提出了一套自己崭新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文章将对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进行阐述, 并尝试分析该思想对学校教育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生活

参考文献

[1]涂纪亮.杜威:《我的教育信条》——节选自《杜威文选》[J].内蒙古教育·基础教育综合版, 2010 (9) .

[2]贾保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2 (5) .

[3]魏芳芳.杜威教育思想中的积极因素简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11) .

[4]黄书光.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创造[J].高等教育研究, 2002 (5) .

[5]陈娟.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及其现实意义[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3 (5) .

[6]黄春富.略论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J].现代经济 (现代物业中旬刊) , 2009, 8 (4) .

[7]刘建英.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当代教育的启示[J].教师, 2010 (9) .

[8]羊志晖.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试析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J].甘肃高师学报, 2004, 9 (4) .

爱国主义教育 篇5

为了响应和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转发了《中央宣传部关于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意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号召。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转发了《中央宣传部关于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意见》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激发全校师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而奋斗。

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意义

1、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对于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凝聚全体人民的力量,同心同德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奋力开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3、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教学、育人全过程中去,使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激发全校师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而奋斗。

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

1.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必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有利于促进改革开放,必须有利于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声誉、尊严、团结和利益,必须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这是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

2.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引导和凝聚到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上来,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团结奋斗。3.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要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爱国主义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搞好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建设、教材建设、制度建设和基地建设。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各项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作为我国社会的主旋律,坚定不移、长期不懈地抓下去。

4.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则。爱国主义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成果,也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只有这样,中国人民才能和各国人民一道,为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作出贡献。

5.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突出时代特征。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这是对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特征最精辟的概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三位一体,有机地统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内容

按照《中央宣传部关于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意见》的要求,紧紧围绕六个方面主要内容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1、深入开展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教育。

2、深入开展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重大历史意义的宣传教育。

3、深入开展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的宣传教育。

4、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

5、深入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宣传教育。

6、深入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的宣传教育。

五、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措施

1、成立义校长为组长,德育主任为副组长,相关处室领导、学年组长、班主任代表组成的领导小组。制定活动计划。

2、针对青少年的特点,运用影视、书刊、音乐、戏剧、美术、故事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

3、利用爱国主义基地对学生尽心该国主义教育。

以博物馆、纪念馆、烈士纪念建筑物、革命战争中重要战役、战斗纪念设施、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遗迹、风景胜地和展示我国两个文明建设成果的重大建设工程、城乡先进单位作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积极利用基地开展教育活动。学校将这类教育活动列入德育工作计划。

4、各个班级要组织学生开展“读爱国主义书籍”、“唱爱国主义歌曲”活动。要特别注意组织阅读反映爱国主义主题的政治理论类、文艺类、知识类、历史类、文化类读物。学校利用升旗仪式,校园广播,班主任要充分利用晨检,班会等多种渠道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利用重要法定节日、各民族传统节日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把组织节庆、纪念活动作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的重要工作。特别是 “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的庆祝活动要突出爱国主义的内容。组织节庆活动一定要坚持学生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原则。不断创造一些有助于形成爱国主义氛围的新的节庆活动形式。节庆活动既要让学生娱乐身心,又要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6、大力宣传爱国先进典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加强典型宣传,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的著名爱国者、民族英雄、革命先烈、杰出人物,新中国成立以后又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人物,提倡在教室、图书馆、礼堂等场所,悬挂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领袖、先烈和名人画像、诗词、格言。

7、班主任要特别注意培养、发现和宣传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要把爱国思想与热爱班级、学校结合起来,落实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之中。学校要对先进典型进行奖励。

定边实验中学

实用主义教育观 篇6

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浅析

1.主张“教育即生活”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教育即生活”,并由此提出“学校即社会”,即要把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些东西组织到教育过程中去,使学校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这个教育概念,是针对传统教育提出的。在杜威看来,传统教育的失败之处在于它不能让学生把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忽视了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基本原则。教育和社会生活隔离,理论和实际分离,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从人类经验的传递和延续来看,教育是社会继续存在的条件;从人类经验的交流来看,教育是社会共同生活的基础。只有把教育和社会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教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学校必须用真实的生活情境来教育学生,学生的学习不能脱离现今的社会和生活。

2.主张以“儿童为中心”

“以儿童为中心”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其主要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它要求教师应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各自的特长,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杜威提出教育和教学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强调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提倡学生的个人自由和自我表现,教师要重视学生本身的能力和主动精神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把他们看作教育的素材和出发点,围绕学生组织一切教育措施。

3.主张“从做中学”

在批判传统教学论思想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思想,即“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这种主张将学校知识的获得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强调了实践对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杜威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做的过程”,他认为“制作”的冲动和兴趣是人的主要本能之一,知识经验均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下,即生活过程中得到的,强调学生应从实际活动中学习,学校应成为雏形社会,并设立各种工厂、实验室、厨房、农场等,让学生从事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为解决实际问题,搜集有关资料,确定问题所在,并提出各种假设。这个过程丰富了学生的经验。

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校企合作教材建设的启示

1.教材建设目的——能力化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重视实践经验对学生心理及能力的发展,主张通过学校的教育,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的人。这与职业教育理念有许多契合之处。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中职教育的目标要求。校企合作教材作为职业学校教学的载体,必然也要围绕这一目标,体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教材建设的目的:一是满足学生和企业的需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材的设计思想,从基于学科知识的设计理念转换为以任务和项目为载体的基于职业能力的设计理念,通过与社会的对接、与企业岗位的对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锻炼学生适应社会和企业岗位的综合能力。二是满足教师教学创新的需求,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校企合作教材建设使教师对“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师不再以学习教材为主要目标,而是考虑如何利用和处理教材以提高学生的能力。

2.教材内容选择——实用化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张课程内容既要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又要与学生本身的实际情况联系。校企合作教材强调内容选择要生活化、企业化、实用化,正是秉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教育既始于社会又将归于社会,教材内容也是来源于社会并运用于社会,将实用的内容、技能教给学生,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企业工作中学有所用。校企合作教材应打破以往统一以“知识”为主的内容模式,将社会、企业的需求呈现其中,通过以生产过程为导向的任务实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用性内容为主的校企合作教材,充分体现了教材建设服务性、技能性和市场导向性的特色和发展方向。

3.教材结构编排——行动化

在杜威看来,“从做中学是比从听中学更好的一种方法”。“从做中学”充分体现了学与做的结合,知与行的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服务企业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培养的学生需要同时具备知识和技能两方面的素养。与传统中职教材相比,校企合作教材给予学生一定的知识背景,引导他们去思考,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项目操作、评价、拓展等,掌握技能,领会项目中包含的知识,培养自身的职业能力。“从经验中学”则是指,教材的内容要反映企业的岗位能力和企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而这些能力和技术的要求、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都需要有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或企业技术人员来协助完成,真实的情境更容易让学生们获得实践经验。

4.教材呈现形式——多样化

杜威主张的“以儿童为中心”论认为,教育的一切活动和措施都应围绕着学生,课程也应该运用多样化的形式来呈现,以吸引学生的眼光、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以“严肃”面孔出现的纸质教材,信息量有限,不利于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形成。校企合作教材应将一切有利于学生知识增长和技能发展的材料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除了纸质教材,还应该有电子教案、课件、习题库、案例、音频、视频资料、课程网站等一系列配套资源。通过提供多种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校企合作教材应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精华应用于教材建设中,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将学校所教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的实际生活、企业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达到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和企业的高度契合。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文化解读 篇7

实用主义英文原名“Pragmatism”, 该词源出于希腊文, 原意是行动、行为。19世纪后期,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资产阶级不择手段地追求利益, 争取成功, 追求“实效”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座右铭”。实用主义哲学正是美国资本主义功利思想的一种反映。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取得了新发展, 尤其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为实用主义哲学的诞生奠定了科学基础。

我们认为, 实用主义思想是19世纪70年代由美国哲学家皮尔士首先提出的。皮尔士把一切知识都归结为“实用的”信念, 认为“观念”或“概念”的意义是由其实际效果确定的。直到1898年, 詹姆斯将皮尔士抽象的实用主义方法论原则发展成为一个较系统的实用主义理论体系, 并将它用来分析各种具体问题, 实用主义才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杜威正是在此基础上把实用主义运用到教育领域, 发展了系统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它批判传统的教育理论, 强调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联系, 主张在课程、内容、方法以及师生关系上进行改革, 把现实生活中需要的知识、技能作为教授的内容。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美国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再后来通过杜威的同事及其追随者, 包括哲学家S·胡克、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以及教育家W·H·基尔帕特里克、B·H·博德、J·L·奇尔兹、H·O·拉格和G·S·康茨的阐明和传播, 在20世纪20至30年代, 不仅在美国, 而且在其他国家广泛流行。后来, 影响逐渐减弱。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 又有所抬头。

随着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国际化、全球化, 以及各民族文化的差异, 使其逐渐演变成各民族的特色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 著名的理论有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以及欧洲的新教育运动。

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关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基本观点, 概括地说, 可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教育的本质观、教育的目的观、教育的课程观和教学方法论。

(一) 教育的本质观: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根据杜威的观点, 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教育本质观, 可以归结为三个命题: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个命题成为理解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关于教育本质的关键所在, 也是把握整个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的具有统摄性的要核。

首先, 杜威认为, 教育就是生活。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1) 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2) 教育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即学校教育应该与社会生活的节拍相一致, 并作为满足儿童真正需要和兴趣的一种生活方式, 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与此相联系, 学校就是社会, 学校必须反映并呈现儿童现实的社会生活。这意味着教育不是谋生手段, 而是与有意义且富有成效的生活过程相一致, 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联系。

第二, 教育即生长。这是杜威对教育本质的又一规定。这里的生长乃指有机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与结果———即经验。教育是指向儿童的生长, 因而是必须满足儿童需要与兴趣的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一如杜威所言:“生长是生活的特征, 所以教育就是生长。”这意味着, 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过程本身, 没有终极目的;教育促进儿童的生长是通过使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的。面向儿童生长的教育, 就应该是尊重儿童的需要与兴趣的教育, 就应该是发展儿童的身体、知识、能力、道德的教育。

第三,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认为, 没有经验, 就没有学习;一切真正的教育都莫不是在经验中、通过经验、为了经验的过程。因而, 教育的定义可以归结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者改组。”而这种经验并不是抽象的理性经验, 而是具体的生活智慧, 是儿童的亲历亲为, 这也就是从“做中学”的原则。

(二) 教育的目的观:社会改造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是其全部教育理论中最晦涩、也最富争议的部分。这源于其“教育无目的”这一著名论断。一方面, 杜威承认教育过程之外的目的, 即教育是为了民主, 教育应该是民主的, 教育是构建民主主义社会理想的重要手段或工具;另一方面, 教育过程之内, 除了儿童的生长之外并无其他目的, 教育就是生长, 生长就是目的。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它涉及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 杜威对此不可能不知晓这一点。所以, 我们认为, 他强调教育过程本身就是教育目的, 乃是突出其教育即生长的宗旨, 而按照其“学校即社会”的见解, 个人的生长又必须与民主社会的目标一致, 因而可以说, 杜威是承认教育目的的, 这一目的就是———社会改造。

(三) 教育的课程观:以主动作业为旨趣的活动课程与经验课程

杜威实用主义课程观是其“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一信条的逻辑展开。他认为, 课程应该适当符合儿童的心理需要、兴趣、能力, 方能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传统的课程观恰恰忽视了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 以机械灌输的方式让儿童反复记忆琐碎的知识, 这就导致了课程之于社会目的的缺失和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能动性的缺失。他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结, 以使儿童的经验得以充分发展, 如游戏、竞技、短途旅行、园艺、烹饪、缝纫、印刷、书籍装订、纺织、油漆、绘画、唱歌、演剧、讲故事、阅读、书写等, 这些主动作业能够有效地激发儿童的心理需要与学习兴趣, 从而充分发挥课程的生活价值、生长价值和经验价值。换言之, 课程的起点应是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 而不是知识的逻辑顺序。

(四) 教学方法论:从做中学

实用主义的教学方法可以归结为:学校教育的一切教学方法都应该以儿童的能力和兴趣发展为旨趣, 都应立足于儿童的亲自活动。这就是从“做中学”的方法论。也是对传统教学方法之教师、教材、教室中心的反动, 是对儿童的学习兴趣、能力发展的渴望。教育并不是一件告知或被告知的事情, 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把儿童、儿童的活动、经验放至教学活动的突出位置, 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反省思维的能力, 有利于儿童解决经验中存在的问题。

三、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文化元素

文化, 一直是世界范围内探讨的热门话题。自20世纪以来, 许多研究者对文化的定义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据不完全统计, 有关文化的定义至今己有不下三百余种。尽管他们各自所处的时期不同, 所从事的文化实践和分析的文化事实交织在一起, 但他们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对界定文化所进行的探讨, 大多共同揭示出了文化的下列特征:文化为人类所共有;文化是人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文化是复杂的整合体。所以我们可以大致得出文化在广义层面的基本含义, 即人类后天所获得的并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事物。

然而事实上, 基于分析和研究的需要, 研究者往往缩小文化的涵盖范围, 把文化更多地是看成一个受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支配的符号系统。那么, 本文的文化解读主要就是从国家政治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态、民族文化基础、教育实践经验这几个层面去分析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蕴含的文化元素。

(一) 国家政治环境

不可否认,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美国社会民主主义政治的影响, 即美国人传统的自由民主思想。美国自1776年7月4日建国之日起, 就已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和多种族国家, 在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之中, 外来移民的色彩和影响无处不在。正是沐浴在这种民族民主主义的政治背景中, 杜威思想的自由分子不断滋长, 开始呼吁摈弃传统的压抑课堂。提出从“做中学”, 学习走向生活。同时, 杜威也是位民主主义者, 在致力于构建民主社会时, 特别强调民主与教育的关系, 认为民主社会的各种措施, 能增进人类经验的较好的品质, 它同非民主的和民主的社会生活方式比较起来, 更能够广泛地被人们接受和喜爱。而且把民主主义作为教育的一个准则, 试图将美国学校改造成为有助于美国社会彻底实现民主化的工具。

(二) 社会经济发展状态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美国经过南北战争后, 大工业生产迅速发展, 技术日益进步, 欧洲资本大量输入, 大批的移民涌入, 这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就是在这个时期, 美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这种大工业生产方式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 对美国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教育上条条框框的讲义解说已经不能满足大工业机器生产对劳动者质量的需要, 甚至可以说是对工业发展的一种障碍。在这种背景下, 美国的学校教育也发生着变化, 需要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来适应国家经济的发展, 这是新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就是试图解决当时美国社会的教育问题, 杜威强调说:“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在经历着一个彻底和根本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生活必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 那么, 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的变革。”

而物质资料生产状况的变化必然会触及到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更新, 在工业化大潮的冲击下, 许多人的做人处事准则更加趋于务实。这些都是一个蒸蒸日上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对社会生产力的要求, 促进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形成。

(三) 民族文化基础

概而言之, 实用主义哲学、机能主义心理学以及达尔文生活进化论为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

从1878年皮尔士 (C.Pirce) 发表《我们的概念怎样形成》一文, 率先系统地表述实用主义基本原则, “现实就是人们所信仰的东西”, “观念或概念的意义是由实际效果确定的”, 其基本观点即通过经验解决事情的真伪, 也就是把实用效果作为考虑一切事物的出发点。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由于美国社会的发展, 詹姆斯的机能心理学的产生, 提出注重实用主义的实际效果, 并于1898年《哲学概念与实际效果》中正式提出了“实用主义”的概念, 把实用主义看作是一种手段。随着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 美国本土的机能心理学越来越表现出与欧洲机能心理学不同的取向。杜威也在继承了皮尔士与詹姆斯实用主义理论的基础上, 把实用主义运用到教育领域, 促进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 也逐渐完善了实用主义的哲学体系。

(四) 教育实践经验

杜威认为, 既然把教育视为一种培养人类个体对待自然和其他人方面的基本知识倾向和情感倾向的历程, 那么, 也可以把教育界定为一种普遍的教育理论。所以, 在他所创办的实验学校, 其目的在于执行已有的计划, 并将其当作开放性的试验基地。芝加哥实验学校成为他教育思想的试验场, 也是他改造民主社会的工具。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都是针对“传统教育”而提出来的, 并在芝加哥学校中实施他的教育实践。在实践中, 他关注教育对象的特点, 注意实际有用的科学知识和比较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要求教育同实际的社会生活协调一致, 这在当时是比较新颖的。在这里, 杜威要求把学校办成小规模的合作化的社会, 更完全是从使儿童适应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着眼点出发的, 也把他的教育理念在这里传播, 并不断地形成较为成熟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概而言之,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作为美国教育精神的灵魂, 蕴含着美国社会独特的文化元素, 大工业时代的务实精神, 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以及芝加哥实验学校的实践经验。这种背景下,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深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 体现出追求皮尔士的实证精神, 詹姆斯的工具主义思想, 也融合了他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向善的个人目标, 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而时逢美国社会迈向四通八达的信息高速时段, 这位颇具民族使命感的勇士的思绪一触即发, 兴办实验学校, 提出一种综合的职业教育能力, 以达到促进个人知识技能的生长, 进而改造民主社会的实用教育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 从杜威实用理念出发,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于职业教育作了一些思考: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于实用型、实践性人才, 学生既要懂得一定的理论知识, 又要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实践教学也作为职业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 职业学校应当提供充足的实训基地, 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 让学生在这些实在的环境中培养各种技能。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大力提倡和实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把学生的顶岗实习与实践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 未尝不是创新实践教学形式的一种有益的探索。

总而言之,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人本理念, 要求学校营造一个纯净的、理想的社会环境, 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接受优质的教育。让学生有机会去真真正正地体验生活的乐趣, 从活动中获得知识,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白芸.陶行知与杜威职业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09.

[2]孙昌瑞.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4 (3) .

[3]颜广明, 王猛.浅析美国实用主义的基本内涵[J].大众商务, 2009 (12) .

[4]罗九牛.实用主义人生价值观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4) .

[5]任钟印.杜威简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 1986 (6) .

[6]聂薇.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研究[D].对外经贸大学, 2001.

[7]高洁.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 2005.

[8]洪汀.杜威教育哲学的社会视野及其启示[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9]朱丽莉.美国社会转型下的约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实用主义教育观 篇8

1 实用主义的来源及其内涵

实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的流派之一。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学说, 产生于十九世纪后半期, 本世纪的前三十年达到鼎盛时期。

“实用主义”一词来自希腊文, 是行为的意思, 然后引申为“实践”的含义。实用主义的奠基人皮尔士最先用此词来表证实用主义。其基本精神上反对理论思辩, 崇尚行为, 注重效果。这种精神可以归结为八个字:探索, 实践, 求实, 进取。

实用主义代表人物很多, 其主要学说可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 从个人、个人的活动和境遇出发, 研究和解决与人有关的哲学问题。第二, 多元论和相对主义, 强调偶然性。第三, 强调人的生活的意义, 强调信仰的重要性。第四, 注重行为, 认为人的本质是活动, 人以自己的事业和达到自己的目的行动为中心, 效果有用性是检验人的思想和行动有无意义的标准。

概括起来说, 实用主义是以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和非理性主义为特征的资产阶级哲学思想, 它由美国逻辑学家皮尔士在19世纪70年代创立, 后经詹姆斯、杜威等人加以补充和发展, 至20世纪20、30年代, 成为风靡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时髦”思想之一。实用主义把个人的行为效果归结为对自己“是否有利”, “有用”当作真理的唯一标准, 而回避哲学的基本问题。

2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杜威以其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全面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的教育观。概括起来,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关于教育本质。杜威在自己的教育理论中从各种不同角度, 多方面且反复地论述了教育本质问题。他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 基本可以用他提出的三个重要论点来加以概括, 这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他明确指出:“教育即是生长, 除它自身之外, 并没有别的目的, 我们如要度量学校教育的价值, 要看它能否创造继续不断的生长欲望, 能否供给方法, 使这种欲望得以生长”。从这种教育即生长观点出发, 杜威又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角度提出教育的本质即是生活。他指出, 儿童的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 或者说生活就是生长的社会性表现。因此, 教育即是生活, 在他看来, 人不能脱离环境, 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教育的开展及过程就是眼前生活的本身, 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 而不能把未来的东西、成人的经验外在地强加给儿童, 否则就会忽视儿童的需要与兴趣, 就会陷儿童于教育中的被动地位。从获取知识的角度, 杜威又把教育的本质看作“经验的改造或重新组织”。这一论点完全是以他的主观经验论的哲学理论和不可知的认识论为基础的。

(2) 关于教育目的。杜威从多方面论述过教育目的问题, 而最重要的是他关于“教育无目的”的论述。杜威认为教育只是一种过程, 除这一过程外, 教育是没有目的的, 或者说只有“教育过程内的”目的, 而无“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所谓“教育过程内的”目的, 即指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的目的, 而把由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总目的看作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 并指斥这是一种外在的、虚构的目的。据此, 杜威提出应追求建立一种“良好的教育目的”, 并指出它所应具备的特征:教育目的要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人的活动、需要和现有能力;教育目的必须同时也是组织活动教学的方法, 能提出解放、组织学生能力所需的环境;制定教育目的要避免制定一般的、终极的目的, 而制定当前的和各种具体的目的等等。

(3) 关于教学的基本原则。杜威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是他的教学理论, 而“从做中学”又是他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从根本上说是以杜威的经验论哲学观和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基础的, 是对传统教育的教学进行全面否定的一个中心论据。杜威全面地批评了传统式的教学。指出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最有效的方法是“从做中学”。在教材与课程的问题上, 杜威强烈反对传统教育所使用的以既有知识为中心的教材和由这种教材所组成的学科课程。他认为把这种“早已准备好了的教材”强加给儿童, 是违反儿童天性的, 多种多样的学科课程只会把儿童自己的统一的生活经验给以割裂和肢解, 必将阻碍儿童的生长。他提出在课程中占中心位置的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 如:木工、铁工、烹调、缝纫以及各种服务性的活动。在教学方法上杜威最根本的要求是在活动中进行教学。他认为传统的班级授课是学生没有活动的情境, 只能“单纯地学习书本上的课文”却无从发展学生的制造与思维的能力。因此杜威提出, 在以学生主动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 “教员与课本不复成为学生唯一的导师, 手、眼睛、耳朵、以及身体全部, 都是知识的渊薮。而教员变成发起人, 课本变成试验品。”这样, 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再起主导作用, 而只是一种从旁协助学生活动的参谋作用了。

3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3.1 积极影响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对我国20世纪20年代课程、教材革新带来极大的影响。1921年10月, 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议诀案中就提出了大致以儿童身心发达时期为依据, 采取纵横活动主义, 教育以儿童为中心, 顾及学生个性及智能等等, 中学教育之编课采用选修制, 初等教育之升级采用弹性制。同时, 20世纪20年代, 我国教材形式上, 从传统的文言文改为白话文, 我国进入了白话文教科书的新时代。

杜威的“做中学”思想对我国20世纪20年代的教学方法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教育界纷纷提出教学中的“自动主义”。凡符合“做中学”原则的各种新的教学方法都被学校用以实战。其中, 实验最为广泛影响、最为突出的是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杜威的实用主义对中国教育科学化产生了影响, 主要体现在:教育学体系结构日臻成熟;教育学研究方法有了新的突破;教学改革汇成潮流;教育学理论基础进一步拓宽等方面。

3.2 消极影响

实用主义强调的是经验, 是实际的价值。把这种价值观引入到教育领域, 对广大青年来说, 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其一, 部分青年出现了实惠主义的人生态度。这突出表现在, 一些青年胸无大志, 目光短浅, 只追求眼前的、实惠的、个人的利益。盲目信奉“有用即真理”的信条, 把有利、有用、方便、实惠作为“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弃学经商, 狂热出国, 求职看实惠, 都是这种实用主义的现实反映。

其二, 部分青年出现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的人生态度。由于实用主义重实践, 把有用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因此, 一些青年认为, 只有彻底否认, 通过时间, 才能有所更新和创造。对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采取一概拒斥的态度。对现行的一些合理的价值观念也抱冷漠抵触的情绪。当这些情绪与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发生冲突时, 加上社会政策方面的偏差等外在因素, 一些青年就由对现状强烈不满转而心灰意冷, 悲观失望, 不知所措, 进而听天由命, 满足现状, 得过且过, 不思进取。

总之, 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 他不仅对西方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也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要历史地、全面地、辨证地看待杜威的教育思想, 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为我国更好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提高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伓磐.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2]赵祥麟, 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实用主义教育观 篇9

课外作业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自然延伸。课外作业是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直为中国教育界所重视。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 也提到了课外作业问题。但是, 教师们对学生在课外作业过程中心理, 情感等方面的关注, 以及对课外作业有效设计的相关研究还没有达到足够的重视程度, 因此, 课外作业的负担问题一直存在。21世纪, 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教育改革, 进步的理念, 多层次的课程结构, 丰富而鲜活的课程内容给基础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随着课程理念的更新, 课程内容的生动化, 教学方法的创新化, 课外作业如何与时俱进, 如何反映新课程的要求, 已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美国教育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影响, 美国课外作业设计体现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对中国课外作业有效设计有一定借鉴作用。本文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角度, 探讨如何优化中国中学课外作业设计。

一、杜威的主要教育理论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主要包括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 学校即社会, 教育即经验的重组以及在做中学等诸方面的理论。

1.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活把学校教育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了一起, 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中第一个重要的教育观点, 也是杜威对教育本质的一个基本看法。在杜威的著作《我的教育信条》中, 杜威阐述了学校必须体现目前学生的生活,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因此, 最好的教育是从真实的生活和经历中学习。学校生活应该是学生生活的一种形式。在教育精神方面最需要的改革, 就是从现在的生活中表现出教育的意义, 而不要把教育看做仅仅是对将来生活的准备。

杜威认为理想的学校能够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相匹配。学校生活应该符合学生的兴趣和成长的需要。真正的教育是通过对学生能力的刺激来实现的, 而这种刺激是由学生生活中的各种要求引起的。

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写道, 不通过各种生活形式来实现的教育, 结果往往是呆板的。这种教育与生活脱节, 只注意专门性、技术性的东西和书本知识, 就不能使学生成为美好生活的审慎的创造者。理想的学校生活应该与社会发展的趋势相一致, 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2.教育即生长

1916年《民主与教育》出版, 杜威在其书中提出教育既生长的理论。生长是一个持续的, 经历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过程。人类的心理发展是一直持续的。学生的天赋和能力都经历一个持续的并具有阶段性的心理成长过程。杜威认为, 从“生长”的理论出发, 教育是持续不断的, 乃至终生的。

正规的学校教育过程的最大意义, 就在于使受教育者能获得更进一步的教育, 使他们对于生长的条件更为敏感和更能利用。在学校里, 教育被认为是学生在身体, 心智以及适应物质环境和社会关系的能力方面得以生长或成熟的一个过程, 学生的基本任务就是生长或成熟。对于个人来说, 知识的占有, 技术的习得, 和教养的形成并不是生长的终止, 而是生长的记号以及继续生长的方法。学校的一切都必须考虑正在生长的学生, 尤其重要的是要考虑正在生长的学生的倾向, 动机, 和兴趣。杜威强调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3.教育即经验的不断重组

在《经验与教育》中, 杜威认为教育是经验的重组过程。学生的能力在经验重组中得到提高。教育的过程是不断改造或改组经验的过程。所谓经验的改组或重组与杜威经验论里的经验的“连续性”有关。在杜威的哲学术语里, 经验表现为主体与客体, 有机体与环境的一种相互作用。连续性原则指人最初的经验来源于先天的能力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例如做事探究的本能。但在人的一生中要不断经历, 改变各种事物, 在活动中获得的新的经验增加到原有的经验中以后, 就会对原有经验进行改组改造。

学生经验的不断重组有两点意义:其一是增加经验的意义, 即使学生认识到过去未曾感觉到的事物的联系;其二是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就是学生在参加某种有意义的活动时, 一定知道他再做什么和预料到将会发生的结果。杜威的这一思想将认知, 获取经验与行动结合起来。他认为一切教育存在于这种经验之中。

4.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学生的社会生活是连接教育与成长的纽带基础, 是学生一切训练和生长的相互联系的基础。他认为教育应该引导学生适应周围的环境。第一是要引导学生与周围环境保持平衡, 第二是要引导学生积极的调节自己去适应新环境。如果学校与社会生活相脱离, 那么学校就失去了它的基础。在《学校与社会》中, 他提出理想的学校应该是社会的雏形。

杜威强调学校生活应该包含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学校教育内容应该与校外生活有联系。在杜威看来, 学校与社会隔离是学校教育的最大浪费, 致使学生既不能完全和自由地运用他在校外获得的经验, 也不能把学校里所学到的东西应用于校外日常生活。

5.在做中学

以“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重组”为依据, 杜威又对知与行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并提出了举世闻名的“在做中学”的观点。在《明日之学校》一书中, 他明确提出, 从做中学要比从听中学更是一种较好的方式。杜威指出传统教育强调让学生静坐、静听, 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个人的经历经验。所以他提出了“在做中学”的教学原则。此教学法倡导通过不同的活动和任务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 而不是仅通过背诵记忆和听老师讲授。在杜威看来, “在做中学”充分体现了学与做的结合, 也就是知与行的结合。

杜威明确指出, 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 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 例如怎样走路、怎样谈话、怎样操作机器、怎样写字等。学生在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 通过富有成效的创造性的运用, 才能获得和牢固地掌握有价值的知识。“在做中学”是自然发展进程的开始。“在做中学”是学生的天然欲望的表现。“在做中学”是学生的真正兴趣所在。

二、如何优化中国中学课外作业设计

中学基础教育一直受社会各界关注。为了不断增强今天的中学生在未来全球化经济竞争的能力, 使他们能够面对和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学校教育应该培养学生们四项素质:国际视野, 灵活的思维, 信息的掌控和人际的合作。课外作业是教学设计中的必有环节, 也是培养以上四项素质的重要环节。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影响, 美国的课外作业设计重视接近学生生活, 重视实践活动, 思维技巧和创造性, 培养收集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中国改革课外作业设计有借鉴意义。下面笔者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角度, 探讨如何优化中国中学课外作业设计。

1.对课外作业设计的重新认识

在我国, 早在三千多年前, 孔子就提出了“学而时习之”的论说。他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必须及时巩固消化, 而一直以来针对如何巩固消化知识的一种最为普遍的观点认为, 教师布置学生写作业即为最好的形式。长此以往, 教师一直是在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和消化知识而布置作业, 由此导致人们产生了一个思维定势, 形成了错误的目标定位, 即作业主要是为了巩固和消化, 而非拓展和培养。因此就忽视了知识拓展和能力培养的作业设计。课外作业通常只局限于课后的几道思考题或教辅材料中的练习题。这种拘泥于书本, 拘泥于读写, 限于室内的作业大大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 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与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的当代不能相适应。因此, 对于课外作业正确的目标定位和内涵理解很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们需要对其进行重新认识。

综上所述, 作业的设计应该符合以下标准:具有明确的目标, 为学生留有选择的机会;接近学生生活;强调思维技巧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要借助信息收集;方便实际操作, 运用多媒体,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有效评估;允许学生重新思考, 修订和改善他们的作业成果;允许学生与他人合作并共享成果;具有充分的时间与资源, 其难易程度应该是大多数学生都有能力完成的。

2.对课外作业设计的建议

(1) 课外作业设计首先要贴近生活

美国许多学校的教师已经意识到, 为了给更多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就必须改变课外作业的内容。他们相信最好的办法就是赋予课外作业一种全新的概念, 称之为贴近生活 (real life) 。这种课外作业与学生个人情况紧密相连, 适合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生活背景。这种课外作业能够使学生意识到他们正在学习的知识的价值, 同时又能够使学生对学校产生积极的态度, 因为他们知道这种课外作业培养了他们的生活能力。原因很简单:当鼓励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时, 他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就特别深;当学生意识到所学的知识会马上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时, 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就越发有意义。

课外作业可以不是简单抄写和计算之类的练习, 可以越来越多地包括学生生活中那些发生在教室之外的有助于培养身体的、社交的、感情的、精神的和智力成长的那些经验。作业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或是读书、听广播、看电影, 或是听邻居长者讲亲身经历, 或是假日旅游, 或是去田野乡下做调查。

例如, 看电视也可以成为课外作业。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或同学一起看与学科内容有关的电视节目, 鼓励学生看电视, 从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当他们看到电视中提到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内容时, 他们便会回忆课本和老师所讲的有关知识, 期待更好地理解这一节目。特别是学生们看完电视之后, 第二天上学时把从电视上获得的有价值的信息讲给别的同学听时, 这种课外作业的意义就更明显了。

为让学生认识学习的价值, 提高学习的兴趣与学习动机, 课外作业可以是生活中的数学和科学活动。学生通过亲自制作蛋糕或冰糖, 通过帮助家长摆放家具等活动, 可以掌握化学反应的定义, 物理中温度与体积的关系, 数学的测量等知识。通过超市购物, 参观天文馆、博物馆、动物园等, 学生可以掌握数学运算知识、天文地理知识、动植物知识等。通过外出旅行, 在旅行过程中, 学生认识路标、车牌、阅读地图、注意汽油损耗、观察沿途的风土人情、气候变化, 也可以掌握数学运算知识、天文地理知识等。

(2) 课外作业的内容应该侧重于技能而不是可陈述的知识

课外作业设计应该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促进学生观察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侧重于技能而不是可陈述的知识。

例如, 当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时,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向社区成员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及其影响, 并通过手工制作, 实验观察, 访问图书馆, 搜索相关网站, 查阅地图, 实地拍照, 编写学习报告以及制作网页等各种积极的学习行为来增强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了解以及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 设计未来职业所需知识的课外作业

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 开始重视职业生涯教育, 认识到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美国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发展自主职业选择意识;教给学生一定的职业技能;让学生认识到技能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与意识。因此, 在课外作业中通过设计各种不同的活动让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知识与职业所需的技能相融合。

例如, 榻榻米数量的计算, 房屋的设计, 商品折扣的计算, 古代文物的估计与比较, 这些作业形式向学生展示了建筑设计师、售货员、考古工作人员等职业类型, 展示了这些职业所需的学科知识与技能。

这样的课外作业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毅力、责任心、自信心、成就感和时间管理能力等方面都会表现出积极的作用。教师也可以从课外作业中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天赋和才能, 比如音乐、美术、戏剧、机械和建筑等。老师还可以专门设计课外作业以帮助学生学会管理时间, 制订学习计划, 培养学习能力和发展研究能力。在家里, 在家长的帮助下, 学生可以计划自己在不同的技能训练上所花的时间, 要使用到的书籍以及资料的数量。为完成作业, 他们需要与家长和同学商量安排。

三、结语

总之, 中学课外作业的设计应该具有创造性和思考性。这样, 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锻炼各方面的能力, 鼓励他们不断创新, 同时, 也可以改变简单重复型作业带来的做作业敷衍和相互抄袭的不良现象。

参考文献

[1]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杨汉麟.外国教育名家思想.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3]赵祥麟, 王承绪.杜威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4][美]凯瑟琳·梅休著.赵祥麟, 王承绪, 赵端瑛, 顾岳中译.杜威学校.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5]胡庆芳, 杨翠蓉, 季磊, 李爱军.美国学生课外作业集锦.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6]李安.美式教育成功之谜.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1.

[7]杨慧敏.美国基础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实用主义教育观 篇10

一、实用主义教育学

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在美国兴起。其主要创始人有约翰·杜威和威廉·詹姆斯等人。主要观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产生于实用主义哲学基础之上, 体现了美国精神的教育理论。实用主义教育学思想的主要观点:①教育即生活, 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 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②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 教育在于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增长自己的经验, 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③教育即成长, 是个人经验的增长过程, 其原因在于学校就是一个雏形的社会,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实际上就是一个在社会成长的过程;④学校的课程是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的, 打破了原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⑤教育教学中不再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 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中心;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儿童的创造性的发挥, 提倡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探索、发现。实用主义教育学是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的, 它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1]

由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中的“做中学”可以知道, 教师职业技能来源于教学经验, 教学经验来源于教学实践, 因此教师职业技能可以通过多次反复教学训练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教育学院首先提出“高能实践”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 其流程为:观察、集体分析、准备、练习与反馈、根据教与学的录像实施高能实践、集体分析、进入下一流程。[2]高能实践理论是对实用主义教育学理论的诠释。

二、我国目前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平均课时少, 不能满足职前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诉求。

目前部分高师院校已经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单列为一门课程, 一般设为36学时或54学时。在这些学时内, 任课教师既要讲授教师职业技能的基本理论, 又要对学生进行训练。目前较好的学校每节课学生数为30人, 有的学校学生人数达到几十人, 甚至几百人。因此, 学生能真正练讲的次数非常少, 一般人均1次左右, 对于真正想获得教师职业技能的学生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 这些学时远远不能满足职前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诉求。

2. 任课教师不能依据学生的特点, 满足学生个性化、特色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诉求。

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一种复杂的职业行为, 他受教师的知识储备、性格特点、教学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每位教师的授课风格和特色是不一样的, 如果任课教师按照一个标准模式来对职前教师进行训练, 势必会阻碍职前教师职业技能形成的个性化和特色化。

3. 模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环境不能满足职前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诉求。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分为两种, 一种是模拟情境训练, 也就是被训练者与一些充当“学生”的学生进行模拟授课的教学实践;一种是教育实习, 进入班级课堂与真正的学生面对面地进行互动式授课的教学实践。师范生在校训练只能采用第一种形式。这种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只能按照被训练者自己预设的情境进行, 可以在教室、微格教室进行。但是大部分学校的教室、微格教室比较紧张, 很少有空余时间对学生开放, 因此, 学生自主训练也受到现实环境的限制。

4. 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科学的训练模式, 很难整体提升职前教师职业技能。

目前为止, 高师院校还没有探索出一套科学、规范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训练哪些技能、怎样训练、怎样考核, 基本上都由任课教师自行把握。这也是造成师范专业毕业生与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没有太大区别, 师范院校人才培养不能得到社会认可的最基本原因。

5. 学生缺乏自主训练的能动性。

由于师范招生是经过高考选拔, 学生填报志愿录取。这些学生是否喜爱教师职业, 能否胜任教师职业都不得而知。有一部分学生是受高考的分数限制只能填报师范专业, 也有一部分学生受家长的影响被迫填报师范专业, 这其中只有少部分学生是因为自身喜爱教师职业, 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填报的师范专业。这就造成一部分学生不喜欢或不胜任教师职业, 这些学生不能积极主动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而自主训练教师职业技能是师范生具备和提升教师职业技能的主要途径。

6. 教育实习不能满足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实践的诉求。

虽然国家、高师院校都非常重视师范专业的教育实习, 但是部分接收教育实习的教育实习基地对目前师范生的技能不认可, 怕接收教育实习影响他们的教学质量。实习生听课、观摩、班主任工作都能正常进行, 但上讲台授课受到严格的控制, 实习学生经过严格的备课、试讲, 最终能真正上讲台授课也就几节, 在重点中学实习更是如此, 无论是6周教育实习还是18周教育实习, 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区别。由于实际课堂教学与情境模拟教学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实习学生上讲台授课刚有入门的感觉就不再允许讲课了, 有的学生还没有真正入门, 授课时间就结束了。

三、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对策

1. 组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小组, 构建双课堂训练模式, 增加学生有效训练时间。

职前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应该在特定的环境下, 由被训练者与几名配合者构成预想中的“师生关系”进行训练。为增加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有效训练时间, 可以将学生分成技能训练小组, 由小组成员轮流演练, 这样可以开展学生自主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技能训练小组可以由寝室、实验小组等自然小组转换而成, 这样便于统一安排时间, 训练地点尽可能安排在微格实验室, 技能训练小组应选派一名有经验的高年级学生进行指导, 由任课教师统管全部小组, 组与组之间应引入良性竞争机制, 实行周或月评比制, 并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就可以形成课堂训练与课外学生自主训练相结合的双课堂训练模式, 有效地增加了学生训练时间。

2. 实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导师制, 实现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个性化、特色化。

学校根据情况可以在实验基地聘请中学教师来担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导师,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实行一对一的指导。学生可以根据导师的教学风格、个性特点等进行自主选择, 师生沟通可采用网络、电话、学生到学校接受指导等方式, 这种一对一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方式, 在导师与学生沟通的基础上, 共同制定一个个性明显、特色突出的训练计划与实施办法。同时, 这种指导训练可一直延续到教育实习结束, 从技能形成到实际演练都由一个指导教师完成, 这样能有效调动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引导他们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 从而提升他们的教师职业技能。

3. 加大教学设备、教学环境投入, 满足学生自主训练的环境需求。

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是教学正常运行的有效保障。师范院校应建设一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室, 房间以容纳10人为限, 配备多媒体、微格等设备, 长期对学生开放。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建立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实验中心, 中心设立多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室, 对教师和学生开放使用。

4. 构建以“微课”为依托, 综合练讲为目标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应该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训练模式, 要考虑学生情况、课程安排情况等综合因素, 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分配到各学期,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应贯穿大学四年, 形成一条线培养, 训练步骤应该由单一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 训练手段应采用“微课”式、综合练讲的方式, 训练形式可以采用集中训练与自主训练相结合的双课堂训练模式。

5. 招生时增加面试访谈环节, 了解填报师范专业的初衷, 入学后加强专业思想引领, 增强学生自主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意识。

师范院校招生时应增加面试环节, 对考生进行初步选拔, 筛除没有立志当教师的考生, 避免他们进入师范专业给其他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学生入学后, 学校应加强教师专业方向的引领, 增加学生当教师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而增强学生自主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意识。

6. 建立政府干预式的教育实习模式, 增强教育实习的有效性。

目前大部分实习基地是靠高投入或感情维系的, 教育实习基地是高师院校最头疼的事, 实习基地不能保证能够按照高师院校的要求完成教育实习, 高校没有制约实习基地的砝码。只有建立一种行政干预的教育实习模式, 才能保证教育实习正常、有效进行, 这种模式应该是高校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 由教育行政部门为高师院校指定教育实习基地, 教育行政部门把教育实习完成的质量作为一所学校和校领导考核的重要指标, 达不到要求的学校予以一定的处罚, 表现好的学校给予适当的奖励, 只有实行这种行政干预的教育模式才是当下能够正常运行的教育实习模式。

摘要:本文以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做中学”为基本理论, 探讨职前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关键词:实用主义,教师专业技能,职前训练

参考文献

[1]实用主义教育学[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qz3ajv Lp Tf FNia5b OV-MT O3j JDpwz_vxt6L7L8h IGV08G8gc JXobk W3vo Bt T k Xh8WMm L5hy7x Wwcz Yb9Xm Oi Ra

实用主义教育观 篇11

关键词:教育;内涵;途径

收稿日期:2010-10-16

作者简介:王刚 (1973-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哲学;高明星(1980-),男,吉林农安人,东北林业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黑龙江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办好高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加强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特别是把传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与时俱进地加以创新和发展,是每位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是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开展,保证我们的事业永远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基本前提。

一、解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刻内涵

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将爱国主义观念、思想、精神被教育对象所认同、接受、升华并转化为社会实践的过程,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

集体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基础。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一切言论行动以合乎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为最高标准的思想,是调节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利益关系的根本准则。社会主义背景下的集体主义是大公无私、一切以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思想,是无产阶级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集体主义教育的最高目标和核心内容是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有利于青年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有利于增强青年学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有利于增强青年学生对党的了解和信任。

二、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遵循的原则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内容受到了猛烈地冲击,我国高等教育面临一些非常棘手的问题,急需我们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一是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作用,实行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切实做到思想互动、教学相长,共同认识和实践新生事物,由教育者是主体发展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构成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二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二是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实行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注意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与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就业、发展中的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逐步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学校和集体的温暖、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努力把学校的小课堂和社会的大课堂紧密联系起来。三是发挥教育场域的文化功能,实行教育和熏陶相结合。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除了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教学,将这方面的教育贯穿和渗透其中以外,还要充要发挥教育文化功能,建设生动渊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使大学生在充满着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四是发挥教育环节的整体力量,实行理性教育和情感激励相结合。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知、情、意、行的思想和行为规律,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把理性教育和情感激励结合起来,晓之以事、动之以情、励之以志、导之以行,完整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内化到外化的全过程。

三、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要抓住育人这个根本。为此,我们要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思路,搭建平台,确保教育有效开展。

(一)以完善的制度体系为保障,构建全员育人环境

一是完善教育领导体制。高校要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列入各级党团组织、行政工作日程,定期研究、部署,定期对师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专题调查和分析,从“三育人”、队伍建设、环境建设等方面逐步规范化。二是完善教育保障体系。要按照国家教育部有关规定配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不断改善学术梯队的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要大力加强专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实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和可持续发展。要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把经费设置专项基金。三是建立完备的教育工作制度。建立义务制度,让所有学生都有接受教育的义务,逃避受教育者要受到惩处。建立责任制度,每一名教职工都有教育他人,并把这一责任视为国家和民族赋予的神圣职责组织。实施监督制度,要依据不同时期和不同层次有针对性地制定并实施教育计划监督管理制度,做到奖惩分明,确保构建全员育人的环境。

(二)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为主渠道,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

一是将教育内容科学化、系统化和层次化。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精神以及社会主义信念,要以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为教育主线,以社会主义实践和当代国情为切入点,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重要内容。二是不断强化理论建设。我们要从理论上加强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研究的重点应当放在基本理论、形成机制等方面,以及三者从情感到思想、从思想到意志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等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争取早日建立教育理论体系。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以丰富多彩的课堂讲授与宣讲辅导和体会交流等形式进行教育,在入心、入脑上下工夫,有针对性地注重解决为什么要进行、怎样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三)以“党校、团校、社团、网站”等为依托,强化阵地建设

一方面,注重发挥学生党团组织的作用。通过业余党校、团校加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切实做好培养和发展学生党员工作,形成以学生党员为核心的学生骨干队伍,加大培养力度。指导学生群团组织通过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对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利用网络旗帜鲜明地宣传教育。网络领域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空地带,占领、利用好网上空间,建立相关网站,开辟专栏、园地供学生浏览。针对新闻事件举办网上专题讲座,让学生在网上展开讨论、答疑,澄清认识,从而使学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接受教育,并加强对网络的管理、监控。

(四)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一方面,丰富校园中的教育形式。利用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纪念日,如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等事件举办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使青年学生不忘国耻,不忘记祖国的昨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活动中受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审美情操。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的各种文化设施加强教育。采取适合青年学生特点的、广泛参与而又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形式,并使之争创“先进班级”、“文明宿舍”、“三好学生”等活动紧密结合,从而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娱乐融会贯通,以发挥和实现思想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

(五)以“课外实践和课内实习”为突破口,开创育人新思路

一是坚持校内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把教育推向更广阔的空间。在做好校内教育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的同时,还必须让学生走出校园,到更为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吸收营养、接受熏陶、经受锻炼和考验。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浓厚的社会情感、强烈的集体意识,培养脚踏实地、艰苦创业的品质,从而不断增强振兴中华、造福人民的责任感和创造精神。二是充分利用教育基地、教育素材的广泛性提高育人质量。从历史到现实,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自然风光到物产资源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教育瑰宝,利用各种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不断突出时代特征和突出学科特点。三是将教育与课内实习相结合。在学生课内实习的过程中不断灌输学以致用、学有所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思想。充分利用教育理论知识与大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的有利时机,切实将大学生所学知识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并使当代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可或缺的内在动力。

总之,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当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目标,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核心,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道德准则,形成内在机制和外在机制的统一。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参考文献

[1]韩旭峰. 论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育[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

[2]狄奥.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7.

[3]邵士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5.

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探索 篇12

人本主义心理学 (或人本心理学) (humanisti Cpsyehology) 是以人为本研究整体人的本性、经验与价值的心理学, 亦即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意向性、创造力、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科学。简而言之, 因强调以人为本体的价值观而得名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的五种研究取向之一, 与生物学、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一起, 以理论多元化的视角来解析人的心理及其行为的机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观点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基本形成于50一60年代, 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 由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创立, 代表人物有C.R罗杰斯、罗·洛梅等。

二、现代教学中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

1、以人为本, 是教育本质的体现, 是德育教育本质的回归

以人为本, 这是教育本质的体现, 是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 教育本身就是培养人的活动, 应该说从孔子开始, 儒家教育家他们都非常重视人的价值, 重视潜能的发展与完善, 重视个性的培养, 从《尚书·泰誓》“惟人, 万物之灵”起, 直到清末龚自珍的“天地至顽也, 得课书而灵”止, 己形成了重视人, “人为贵”, “以人为本”的优良传统。

因此教育本质核心也就是人的本性发展, 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活动本身是人的本性的表现。第二、教育活动的直接结果是形成人的本性。教育内容也都是归结为满足和完善人的本性。第三、教育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第四、有了人的本质性的发展, 才产生了教育的政治功能、生产功能, 等等。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的根本目标, 是让学生做进步的现代人, 使人高尚而文明, 使整个社会进步, 和谐, 自然。人类的发展历史表明, 人的真正本质并非是人的生物性, 而是人的意义性和价值性。人类对现实世界物质财富及其利益的追求, 仅仅是人在创造自身生存的基础, 并不是人的意义本身。马斯洛揭示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结构及人类需要发展不断上升的规律。他将人的需要分成五类, 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类需要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发展, 形成金字塔形的层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揭示一的人类的五种需要就象一个梯子。如果低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人的心理就会受到这类需要的支配, 想方设法使得这些需要得到满足。如果低级需要得到满足, 那么高级需要就会成为支配人的行为的动力。

西方的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现代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 (主要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看来, 人是有价值的, 西方的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也认为, 人是有潜能的,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发现自己的价值, 发展和挖掘自己的潜能。马斯洛的需要层次需要理论与罗杰斯的“个人中心”论等, 都强调个人需要的满足, 强调“主体性”人格的确立。因此, 教育的真正意义, 就在于不断地发展学生的个性, 实现自我。

2、以“心理为中心”的思想品德

教学思想反思

“以心理为中心”即指以把学生的心理作为思想品德教学的中心。80年代以来, 面对我国学生心理全面下降趋势, 全国各地学校掀起了一股增强学生心理的思想品德教学改革浪潮。在1979年扬州会议之后, “最根本的是看学生的心理是否有所增强”成为了人们评定学校思想品德工作成绩的标准。依据此思想, 学校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变成了发展心理, 思想品德教学强调以增强心理为中心。

总之: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为我们开启了思想之窗, 使我们得到了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的启迪, 但我们在共享这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同时, 我们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批判性的学习运用。正如毛泽东所说:“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在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时, 不能全部照搬, 要注意其理论中不科学和不全面的地方, 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具有自然主义教育倾向;具有非理性主义教育倾向。常常表现为崇尚潜能决定论, 倾向自发决定论, 主张取消一切约束和规章, 忽视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倾向情感主义。

摘要: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教育的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它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 强调对学生的爱护,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及个性培养。

关键词: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

参考文献

[1]赵静生:《现代心理学研究》, 《教学与管理》2008年。

[2]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年。

[3]施良方:《学习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

上一篇:提升实际能力论文下一篇:研发费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