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消费主义(共12篇)
教育消费主义 篇1
摘要:当前, 我国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 消费费主义与我国人均资源匮乏的国情严重不符, 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与危害。分析大学生消费主义倾向的原因, 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消费观, 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消费主义倾向,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
消费主义是20世纪兴起于美国, 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消费现象, 现在一些不发达国家也出现了这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它主要把消费作为人生的根本目的和体现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 把消费更多的物质资料和占用更多的社会财富作为人生成功的标签和幸福的符号, 从而在生活实践中采取无所顾忌和毫无节制的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 以追求新、奇、特的消费行为来炫耀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持有“生存即消费”的人生哲学和生存方式, ‘消费主义’代表了一种意义的空虚状态和不断膨胀的欲望及消费激情。消费主义不在于仅仅满足“需要”, 而在于不断追求难于满足的“欲望”。换句话说, 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 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当前, 消费主义的广泛传播使人们的消费观发生了深刻的化。调查数据表明, 大学生群体表现出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针对消费主义思潮给大学生身心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及时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健康的消费观念,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当代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
判断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形成和出现的标准主要有两点:一是青少年是否存在对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高消费生活方式的普遍追求;据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及相关监测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每学期的人均消费支出高达4819元, 将大学生在两个假期的支出计算在内, 中国大学生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已经在万元以上, 这意味着大学生的年平均消费额已经远远高出了同期中国人均年度可支配的收入 (8472.2元)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2008年9月至10月中旬的一份调查 (以下简称“南大调查”) 显示京津冀地区的大学生除了基本消费 (伙食费及生活必需品) 和学习相关费用外, 还包括如手机、电脑、MP3、数码相机等一些电子产品的消费, 其中电脑拥有率为49%, 手机拥有率为85%, MP3拥有率为44%, 拥有上述三种物品中两种的占38%, 三种物齐全的占25%。二是对符号象征价值的消费是否正在成为大学生的主要消费选择。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05年4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在参与调查的1150名青年中, 买东西时看重品牌的占77.8%。仅有1.8%的人表示不会受品牌的影响, 另有20.4%的人态度模糊。以追求名牌为主的炫耀性消费, 是大学生最直接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 这种心理驱使他们竭力进行炫耀性消费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即以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来表现或突出自己的个性与社会价值。这正是消费主义倾向在大学生群体中不断蔓延的生动写照。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消费主义倾向的因素分析
1、经济的发展是当代大学生消费主义倾向基本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人们手里有更多可以使用的闲钱,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家长对子女上学花费更加慷慨。据资料统计, 目前我国居民家庭支出中, 子女教育支出占了31.6%。除了学费和生活费外, 其他的消费支出也尽量满足, 这就为大学生进行奢侈消费提供了经济条件。另外随着凯恩斯主义的盛行, 有了来自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推动, 消费主义就有了更为适宜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在我国, 为拉动内需, 也曾有刺激消费的政策出台。在具体执行过程中, 有些政策被误解为消费主义的依据。
2、家庭和学校当代大学生消费主义倾向的主要因素
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来说, 在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 孩子是中心, 从饮食搭配、作息时间到娱乐时间, 无一不是按照孩子的需要来制定的。在经济上, 除了家庭生活的一般开支, 其余就是为了让孩子吃好、穿好、用好、学好、玩好, 而从不在乎为子女在经济上的付出。于是无形中孩子在家庭中的独尊地位被逐渐确立下来,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想买就买, 不考虑价格、不考虑父母是否能承担的习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 “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指导不够, 主要是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了解的不够全面和客观, 以及课程设置等原因, 使得与大学生消费观相关的人生观、劳动观和金钱观等专题教育没有充分展开。这是大学生形成消费主义倾向的主要原因。
3、媒体广告的诱导是当代大学生消费主义倾向的直接因素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广告“凭借形形色色乃至魅力化的感官刺激力和宣传鼓动性, 激活了人们的心理欲望和生理欲求, 从而使有限的生理欲求有可能转化为无限的心理欲求, 最终消弥了人们的生理与心理、自然与本能、现实和想象, 直至理智与激情的脆弱的界限, 使作为满足生活需要的消费行为卷入了巨大无限的市场惯性运动”。如今的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 全方位的与社会接触, 广告无处不在, 一幅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广告画面, 使消费者幻化为自身的生活情境, 刺激着人们的拥有欲望, 并很快落实是在人们的消费行为上, 大学生是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 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 他们常常引领消费新潮, 更以容易使自己的消费趋于广告所告知的标准化。
三、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 使他们树立科学的消费意识和观念, 抑制大学生消费主义倾向
1、加强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引导大学生继承发扬勤俭节约的中国传统消费价值观
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了“成由节俭, 败由奢”。胡锦涛总书记在社会主义荣辱观论述中曾明确提出, 以“艰苦奋斗为荣, 以骄奢淫逸为耻”。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是思想品德问题也是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青年大学生尤其不能忘记这种艰苦奋斗精神。消费主义倾向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大敌, 要遏制消费主义倾向, 就要在大学生中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培养他们树立艰苦创业、勤俭节约、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精神。艰苦奋斗的教育内容是丰富的, 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如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组织青年学生到艰苦地区开展访贫问苦的活动, 到落后地区进行社会调查, 进行科技文化下乡服务, 参加抢险救灾, 以及对失学儿童救助和帮扶贫困大学生等献爱心活动。通过这些活动, 可以使大学生了解群众的疾苦和困难, 了解祖国和人民对他们的期望, 从而自觉地继承、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2、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消费能力, 摒弃不文明的消费方式
消费主义思潮诱导下的消费是一种“过渡消费”、“炫耀性消费”, 消费行为更多地受制于外在的诱导和标榜, 而不是出自内心真正的需要。如果沉迷于这种“消极性消费”, 收获的将是刺激和对刺激的无休止的追求, 而不会产生发自内心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专家认为, 要着力倡导消费观的转型, 努力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消费观。所谓“自主性消费”, 是指以自主需要和自我实现为目的的消费。自主性消费使消费成为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 使人们的内在力量得到展示, 思想境界得到提升。通过自主性消费达而到的自我实现更加注重非物质的生活质量的一面。思想政治工作着应该通过对学生的个人理财教育, 引导学生有计划地消费, 提高对消费的自控能力。自主性消费观念是盲目的消费主义思潮的一味抑制剂, 是对超出必要消费界限的挥霍性消费的物质欲望和物质享受做出理性限制的一种伦理观念。
3、引导大学生更新观念, 树立可持发展的科学消费观
可持续消费的概念是1992年在联合国第二届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正式提出的, 标志着消费价值观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种消费观的主要特征是:以简朴、适度的生活代替奢侈和浪费的生活;以崇尚物质追求转向追求生态保护盒和对社会有责任的生活方式, 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绿色消费、环保购物, 循环再生, 保护自然。在绿色消费观指导下, 人们自觉过一种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当大多数人看到汽车, 首先想到的是它导致的空气污染, 而不是它所象征的社会地位时, 环境消费道德教育就显现成效了。大学生是有知识的高素质群体, 接受进步思想快,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在大学生中大力推崇这种利国利民利自己的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消费理念。例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保护生态环境教育, 加强建设绿色校园与和谐校园教育, 使大学生亲身参与并体会绿色消费的益处, 通过文化活动的氛围渲染, 潜移默化带动校园主流消费观念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4。
[2]陈听:《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刘俊彦:《消费主义思潮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 (1) :24-30。
[4]燕明洁:《试论消费主义影响下的青少年消费道德教育》,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
教育消费主义 篇2
法库县工商局
消费教育和消费引导(指导)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消费产品不断更新换代,消费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的特征。既存在不敢消费不会消费的现象,也存在过度消费、奢侈消费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大消费教育和消费引导的工作力度,积极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更好的服务于广大消费者。法库县局消保部门通过一系列全方位、立体化的举措,创新了消费教育和消费引导(指导)的内容和形式。
一、《红盾之声》声扬法库
“有一种力量服务社会,振兴地方经济,我们法库工商局尽忠职守,愿竭诚为您服务;有一种声音携手同行,为民生呐喊,《红盾之声》向上的力量,我们和你在一起”,这是《红盾之声》的开篇语,也是这个节目的宗旨:服务社会、服务广大消费者,为消费者搭建一座消费维权平台,提供一个消费维权的新途径。
《红盾之声》节目,由法库县工商FM98.1法库之声共同举办,分三个板块:“红盾导航”、“红盾风采录”、“红盾在身边”。
红盾导航,提供最直接、最新鲜的第一手法库工商资讯; 红盾风采录,讲述在工商战线上的感人事迹; 红盾在身边,不定期地邀请县局各职能部门干部作客直播间,就消保维权、引导消费、相关案例以及广大群众在消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排忧解难,促进依法行政,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截止目前,节目共播出15期,30多位工商干部走进直播间,为消费者答疑50余次,解决消费纠纷80余次,深受广大消费者好评。
二、演讲比赛,赛入人心
在3.15期间法库县局举办了纪念“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演讲比赛。这次比赛活动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消费者协会和社会各界的作用,倡导科学消费、健康消费理念,努力营造诚信、安全、健康的消费环境。体现出了社会全参与,工商干部、经营者、消费者和谐互动的宏大场面。来自各企业的代表、消费者代表(有学生、工人、农民)、工商干部代表50多人参加了比赛。各位选手争奇斗艳各显风采,讴歌消费维权的成果,揭示消费维权所走过的艰辛历程,反映新时期消费维权相关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消费者树立科学、健康、文明的消费理念;引导经营者树立诚信意识品牌意识和责任意识,凸显“消费与民生”的年主题。
三、法律宣传,传播四方
为纪念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我们组织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竞赛。由各经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消费者组成的12个代表队参加了竞赛的选拔,比赛达到了普法、知法、懂法、学法的目的,受到了市局和县领导的好评,社会反响强烈,给广大人民群众上了一台生动的普法课,体现出了政府主办、工商机关承办、企业协办的良好氛围,更体现了全民参与全社会参与的良好宣传效果。本次比赛开启了法库县工商局与企业联合倡导宣传纪念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公益活动的先河。
此外,我们还开辟了“工商消费大讲堂”,聘请党校名家、法律顾问和内部专业人士通过视频、幻灯、网络课件等形式开展培训;通过图片展览、真假商品识别、有奖征文、消费常识手册、开展社会调查等方式对青少年、农民、工人等消费群体进行生动直观、形式多样的消费启蒙教育。
四、《承诺书》,一诺千金
在3〃15活动的当天,法库县局组织了千余名经营者代表在《诚信经营承诺书》上签字,向全社会公开承诺: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规范经营,优质服务;遵循良好的商业伦理,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重视质量、服务和信誉,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恪守良好的商业道德。这项活动得到了与会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也教育经营者要关注市场需求,在产业结构产品质量和市场
竞争机制等各个环节为消费者提供合格商品和优质服务,切实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真正履行社会赋予的责任。
五、加强行政指导,助推企业建设
消保科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在2011沈阳工商第四期发表了《破解法库陶瓷企业贴牌现象全力引导和助推企业走品牌建设发展之路》的调研文章,通过行政指导规范企业行为,采取政策法规辅导、建章立制引导、突出问题约谈、轻微违法告诫等方式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今年,我们先后接到消费者对大君、新广地等三家企业产品质量和包装标识不规范的申诉后,及时到现场调解,在化解矛盾的同时帮助企业制定了整改措施,有效地维护了企业的市场信誉。
(一)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规范企业行为
法库陶瓷企业商会积极发挥沟通协商的作用,召开会议制定行业经营行为章程,修订规范和约束会员行为的条文,督促会员单位加强自律,相互监督,防止出现违法贴牌、违法商标使用、侵犯商标注册专用权的现象。
(二)鼓励企业创新,促使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立于不败之地
法库的陶瓷企业不仅生产建筑陶瓷、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工业陶瓷、卫生洁具等,一些陶瓷企业还具备了生产中档的釉面砖、耐磨砖、玻化砖及高档的抛光砖、微晶瓷的规模和能力。我们鼓励企业积极开展陶瓷产品的材质创新、造
型创新、画面创新、艺术创新;鼓励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研发速度,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方面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三)规范经营秩序,整顿市场环境
教育消费主义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主义;生态危机;生态伦理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1—0242—02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生态环境危机将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大威胁,而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类的价值取向和伦理道德问题。所以,要根本扭转这种局面,除了有经济、技术、政治、文化等诸方面的努力外,还必须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培养理性生态人。因此加强高校生态伦理教育,培养大学生科学的生态伦理意识对社会发展以及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面临很多困境,其中包括弥漫在校园中的消费主义的影响。
一、消费主义及其在大学校园的表现
消费主义(consumerism),是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的总称。其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做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
全球化作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浪潮,给中国提供了许多机遇,也带来了一些风险和挑战,作为全球化的核心意识形态的消费主义在中国的影响正日益扩大,中国成了全球新兴消费主义和世界奢侈品开拓的新天地。与此同时,大学校园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头堡”正逐渐受到消费主义的侵蚀,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消费主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消费。“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刚够用,两三千元才算酷,四千五千真大户”,这个目前流行于大学校园的顺口溜表现了大学生的高消费潮流。名牌衣物、化妆品以及不断更新的电子产品成为一些大学生的追求,上网、飚歌、蹦迪成为他们的娱乐活动;庆祝的项目和理由越来越多,动不动就出去撮大餐;寒暑假和黄金周外出旅游也成为新时尚。
2.超前消费、盲目消费。中国理财网在2008年进行的大学生信用卡调查显示:38.15%的在校大学生拥有信用卡,16.29%的大学生拥有多张信用卡。调查结果显示:51.07%的持卡大学生在使用信用卡后,每月支出增加。信用卡这种超前的消费方式在方便大学生生活的同时,也让他们成为新一代“卡奴”。目前随着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关注,考证成为大学生消费的增长点。很多学生认为证书拿得越多越好:英语四六级,计算机国家二三级证书,驾照,以及许多职业资格认证证书。这些考试的报考费以及参加考试辅导班的费用,便成为一笔不小的开支。但事实上很多人是随大流去考的,有很多证书对他们来讲未必有用处。
3.炫耀性消费。大学生的炫耀性消费主要表现在:(1)追求时尚、追求品牌。2010年,一项大学生时尚消费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时尚品牌消费的态度是:“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买44.5%,不管条件如何都要买5.7%,无所谓39.3%,不清楚9.5%。接近半数的同学表示如果有条件都会购买品牌消费品。”。CTR市场研究发布的《2006中国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已经成为电子产品消费的“主力军”。被调查的30个城市的大学生一学期在电子产品上的花费达到了73亿元,占一学期花费(不含学费、学习用品及住宿费用)总额的54.8%。(2)讲究排场,喜好攀比。现在大学生都讲究“借饭谈感情,煮酒论英雄”,于是请客吃饭越来越频繁,生日、评优评先、入党、“晋升”班干、同学间的帮忙、甚至是考试没挂科都能成为请客的理由。尤其是毕业时的散伙饭一茬接一茬:同乡、宿舍、班级、院系等等,请客的档次也在同学的攀比中逐渐上升。另外,大学生的恋爱交往中的支出也很惊人,有调查表明大学生每月的爱情本钱从百元到千元不等。
二、 消费主义的生态伦理观
消费不仅是一个经济学的问题,也是一个生态伦理学的问题。消费主义所信奉的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从人类的利益和价值出发去对待自然,认为自然资源是无限的,为了满足人类无限膨胀的物质欲望,对自然进行敲骨吸髓式的榨取。经济学家维克托·勒博(Victor.Lebow)在1955年时说过:“我们巨大而多产的经济要求我们将消费作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将购买和使用商品变为我们的習惯,我们需要在消费中寻找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我们需要以一种持续增长的速度消费、燃烧、损耗、替换和丢弃各种物质。” 这种畸形的狂热的消费快速消耗着这个世界的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后果,进而导致了人类生存空间的恶化。第一,消费主义加速了资源的消耗,破坏了生态平衡。世界自然基金会《生命行星报告2008》中的数据表明:全球范围内,人类的消费已经超出世界资源可持续消费水平的30%。资源总消费量按几何级数增长,产生出大量的工业和生活垃圾,加速了环境污染。第二,消费主义促使生物多样性锐减。消费者的野蛮需求刺激了对珍稀动植物的猎杀、攫取,生物链断裂将导致更多的动植物灭绝或处于濒危状态。第三,高消费行为导致对自然资源的毁灭性掠夺。从本质上看,工业经济是一种资源型经济,它的生产和增长依赖于大量的自然资源投入,因此在生产领域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在消费领域盲目追求高消费。这种生产、生活方式与环境保护是根本冲突的,正在把人类推向危险的生存困境。倘若我们打算继续生存下去,那就必须得唤醒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层的自我意识,建构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的生活方式。
三、消除消费主义影响,加强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探索
1.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生态伦理意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有效养分,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概括。就先秦诸子百家来说,儒家有“天有好生之德”思想。孟子云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道家认为,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实行“无为而治”。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荀子提道:“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荀子·致士》)。
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融于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中,增强大学生生态伦理意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加以努力:(1)加大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比重,充分挖掘课程内容中具有的生态伦理思想内涵。(2)改革传统的授课方式,通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讲座、辩论赛等多种方式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3)鼓励大学生课外自主学习,通过课外阅读中国古典书籍,与古人圣贤交流,学习他们的自然观,并和当代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2.直面生态危机,建立生态自然观、构建绿色消费方式。自然界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系统,人只是自然系统的一个有机构成要素而不是自然的征服者;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与共同体中的其他成员一样,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与自然之间应协调发展、共同进化。“任何一种行为,当它不利于甚至是破坏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惩罚。”(《沙乡年鉴》)
绿色消费也称可持续消费,是指一种以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
首先,加强大学生的生态危机教育。生态危机是现代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它实质上是现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危机。教育始终是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的,生态危机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背景。通过生态危机教育,让大学生全直面全球气候日益变暖、江河面目全非、野生动植物面临着史无前例的生存危机等事实,增强大学生的危机感和责任心。其次,发挥家庭教育的正面影响。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做“齐家”的训言;毛泽东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可见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现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家庭,他们在对孩子的培养上也时刻不忘节俭教育。美国首富洛克菲勒认为“过多的财富会给自己的子女带来灾难”。而现在中国有些家长本身过着奢侈的生活,孩子耳濡目染,难免有样学样;还有许多家长当年日子过得苦,现在生活好了,出于补偿心理,往往对孩子是有求必应,孩子就慢慢地学会了浪费。为了改变大学生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家长应负起对子女消费进行指导的责任,把好子女金钱关,多给予子女思想上的关怀,让他们更加注重精神消费。最后,加强大学生的个人理财教育与消费方式的指导,把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意识落实到实践中。开设一些消费、理财的课程和讲座,培养大学生理财技巧和知识的观念,使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更科学、健康、合理;引导消费舆论,将大学生良好的消费风氣作为良好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学校要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把大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健康的精神生活上来,尽量减少学生的不合理消费;积极开展“勤工俭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引导他们因勤致俭。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上强调“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在大学生中加强生态伦理教育,抵制消费主义影响,倡导绿色消费、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成才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杨云.在校大学生炫耀性消费及其危害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8).
[2]程秀波.消费主义及其伦理困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教育消费主义 篇4
近代科学的发展引发了科学主义思潮, 科学主义在教育领域表现为科学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观。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和科学教育产生于西方, 文艺复兴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17世纪第一次科学革命催生了科学主义思潮, 培根的功利主义思想使科学成为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法国的启蒙运动中, 伏尔泰、狄德罗等倡导教育的科学化。这些都为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产生奠定了基础。18世纪60年代, 产业革命取得巨大成就, 人们越来越热衷于科学, 科学主义思潮迅速发展。但是当时的教育发展落后, 不符合社会需要, 因此欧美各国开展了一场科学教育运动。
虽然科学教育推动了科学发展, 社会进步, 但是它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小觑:科学主义教育观片面强调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 以一种外在于教育的价值作为教育评价的标准。这样的教育目的背离了教育本来的意义, 造成了受教育者的工具化, 丧失了批判的精神、人之为人的精神信仰。虽然人们一度想要扭转这样的局面, 提出了“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等口号, 但最终都淹没在应试教育的洪流中。
二、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历史发展轨迹
提到人文主义, 这里不得不提几个著名的人物, 以这些人物的思想中, 依稀可以窥见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影子。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提倡要培养德智体多方面全面发展的人, 其中, 亚里士多德是集大成者, 他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三方面的教育, 并将德育放在首位, 三方面和谐发展。
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是深远的, 尤其在教育领域, 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颠覆了传统观念;教育目的上, 要求以人为中心, 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为目标, 实现个性的全面解放;教学方法上, 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要求改变原来单纯教师为主体传授知识的模式;教学内容上, 重视古典作品和人文科学精神的培养, 因为人文教育家认为, 科学虽然能告诉人们事实, 却不能告诉人们关于这些事实的价值观念。
夸美纽斯和卢梭是文艺复兴运动后的重要代表人物。《大教学论》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夸美纽斯也被誉为教育科学体系的奠基人。在《大教学论》中, 夸美纽斯倡导人人都要接受教育, 提出了普及教育、教育要适应人的自然特性等教育原则, 提出了班级授课制。卢梭是人文主义教育观的浪漫代表, 在《爱弥儿》中体现了他的教育观念——自然主义, 把儿童中心的思想推到极致, 深深地影响了现代教育理论。他主张教育要顺应天性的发展, 人在遵循本性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幸福。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过分夸大人的自然素质的作用, 忽视了个人所处的现实条件的作用;片面强调人的非理性的一面, 忽视理性的一面。
三、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的对立与融合
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的对立并没有随着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加深而终结, 而是贯穿始终。在科学主义教育观的影响下, 统一的教育内容、统一的课程编制、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考评标准产生了, 由此培养出来的人被称之为“工具人”, 主动性、创造性被抹杀, 喜欢按照固定的模式行动。现代人文主义继承了传统的人文主义传统, 推崇人性, 反对神性, 却抛弃了原来倡导的理性,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对立的局面由此产生。两者又必将融合, 因为终身教育就是一种调和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教育形态。没有人文主义的价值导向, 科学的发展就会偏离正确方向;没有科学的发展, 人文主义就会流于片面, 不能真正实现它的价值和理想。当今的世界教育正在朝着科学人文主义的方向发展, 教育要培养的是既有人文精神又懂科学知识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萍.两种教育意义与价值观的冲突与纷争[J].教育探索, 2003, (8) .
爱国主义教育 篇5
祖国是我们所有国人的母亲,她的儿女不论是生在何方还是葬在何地,不论是位高权重还是平凡普通,不论是富甲一方还是穷困一世,祖**亲永远陪伴着你,养育着你,呵护着你。她对每个子女都是公平的、慈爱的、无私的。
但是,这些子女们是不是都对祖**亲有着爱国之心和爱国之行呢?显然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永远存在着一些怀揣乱党叛国之心,伺机报复社会危害国家的祸乱分子,他们累积到一定程度很可能对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这些叛逆之人不是平白无故生来就是,而是长期积累演化而成的。
我们祖国现今正是蓬勃发展之际,国家大力发展经济、科技,有些人已经过上了十分安逸的生活,有些人疲于奔命一心想出人头地,只为求得自身的名利,有些人一身本领却迷失在异国的糖衣炮弹里,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似乎已经忘记了儿时那些的父母和老师的谆谆教导和课本上那些热血滚滚的爱国诗篇,这些人为人行事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国家大事漠不关心,对于国家大计更无所知,于是在这些无知和自私的作用下就可能产生一系列诸如腐败贪污、烧杀抢掠的危害社会行为,甚至会发展到危害国家,通敌叛国的境地!这些人没有祖国的概念,没有社会的概念。
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这种隐患时不可不查的,随时可能会产生社会危害,是一颗无形的定时炸弹。所以,爱国主义教育警
钟长鸣,而且要深入人心,其教育的形式要有所改进,有所变革。不能只是停留在只出现于义务教育阶段,要让整个社会都要响应起来,不能让社会被功利思想所笼罩,不要让仕途思想依旧腐朽的摆在国人面前,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是方向性的,是不随时间推移而改变的。
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 篇6
“教育以生活为中心”,这句话已经成为今日学校里的口头禅。但是细考实际,教育自教育,生活自生活,依然渺不相关。这是因为什么缘故·我们先前以“老八股”不适用,所以废科举,兴学堂;但是新学办了三十年,依然换汤不换药,卖尽气力,不过把“老八股”变成“洋八股”罢了。“老八股”与民众生活无关,“洋八股”依然与民众生活无关。但是新学校何以变成“洋八股”,何以与民众生活无关·这其中必有道理。
人的生活,必须是相当工具,才能表现出来。工具充分,才有充分的表现;工具优美,才有优美的表现;工具伟大,才有伟大的表现。“老八股”与“洋八股”虽有新旧之不同,但都是靠着片面的工具来表现的,这片面的工具就是文字与书本。文字与书本只是人生工具之一种,“老八股”与“洋八股”教育拿他当作人生的唯一工具看待,把整个生活都从这个小孔里表现出去,岂不要把生活剥削得皮黄骨瘦吗·文字、书本,倘能用的得当,还不失为人生工具之一;但是“老八股”与“洋八股”的学生们却不用他们来学“生”,偏偏要用他们来学“死”。中国教育所以弄到山穷水尽,没得路走,是因为大家专靠文字、书本做唯一无二的工具,并且把文字、书本这个工具用错了。我们要想纠正中国教育,使他适应于中国国民全部生活之需要,第一就须承认文字、书本只是人生工具的一种,此外还有许多工具要运用来透达人生之欲望;第二就须承认我们从前运用文字、书本的方法是错的,以后要把他们用的更加得当些。
现在有一班人,开口就说:西方的物质文明比东方好,东方的精神文明比西方高。这句话初听似乎有理,我实在是百索不得其解。精神与物质接触必定要靠工具。工具愈巧,则精神愈能向着物质发挥。工具能达到什么地方即精神能达到什么地方。动物以四肢、百体为工具,所以他的精神活动亦以四肢、百体的力量所能达到的地方为限。人的特别本领就是不专靠自己的身体为工具。人能发明非身体的工具,制造非身体的工具,应用非身体的工具。文明人与野蛮人的最大分别就是文明人能把这些非身体的工具发明得格外多,制造得格外精巧,运用得格外普遍。有了望遠镜,人的精神能到火星里去游览;有了显微镜,人的精神就能认识那叫人生痨病的不是痨病鬼乃是痨病虫。今年五月七日,第一次飞渡大西洋的飞行家林白从德国柏林通电话到美国和他的老母亲谈话,是精神交通破天荒的成功,也是物质文明破天荒的成功。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是合而为一的。这合而为一的媒介就是工具。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生活教育教人发明生活工具,制造生活工具,运用生活工具。空谈生活教育是没有用的。真正的生活教育必以生活工具为出发点。没有工具则精神不能发挥,生活无由表现。观察一个国家或一个学校的教育是否合乎实际生活,只须看他有无生活工具;倘使有了,再进一步看他是否充分运用所有的生活工具。教育有无创造力,也只须看他能否发明人生新工具或新人生工具。中国教育已到绝境,千万不要空谈教育,千万不要空谈生活;只有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才是真教育,才是真生活。
教育消费主义 篇7
一、消费主义的基本思想
20 世纪 20 年代后, 随着福特主义的来临, 消费主义逐渐成为一种“大众消费”观念。但至于什么是消费主义?学界还存在并未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 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传统意义上实际生存需要 (needs) 的满足, 而是为了被现代文化刺激起来的欲望 (wants) 的满足;还有学者认为, 消费主义是“一种过度追求和崇拜物质占有或将消费作为美好生活和人生目标的价值观念, 以及在这种观念支配下的行为实践。不管学界对消费主义如何界定, 笔者认为, 消费主义既是一种理论形态, 同时又是一种实践行为, 它是以对物质财富的极大占有以及高消费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以此来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一种生活方式。
从消费主义的内涵分析, 我们得知:消费主义的本质就是追求消费至上和及时享乐的价值观。它具有极为明显的几个特征:一是符号性。鲍德里亚指出, 消费不是一种物质性的实践, 而是把商品当作表达某种意义和信息的符号来使用, 人们消费的目的是为了建构自身的身份。二是炫耀性。消费主义对物质的消费不是注重商品的使用价值, 而是把更多的消费行为看作是追求高质量生活的标志以及追求幸福生活的体现。“我们庞大而多产的经济……要求使消费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要求我们把购买和使用货物变成宗教仪式, 要求我们从中寻找我们的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我们需要消费东西, 用前所未有的速度烧掉、穿坏、更换或扔掉”。三是异化性。消费主义直接刺激、放大了人的消费欲望, 引导人们把过度消费、物质享受和消遣当作人生的最大意义和幸福。这样, 不管是物质资料、文化艺术, 还是人格、尊严、隐私等, 都可以成为供人消费的对象, 一切为了消费, 一切以消费为人生目的。
二、消费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合理的消费是社会所提倡的, 无疑具有正当性、合理性。然而,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消费理念, 作为一种价值观,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对消费的过度渲染, 不仅使人们步入到物质主义的窠臼, 盲目陷入到对物质的极大推崇, 而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一) 对商品的顶礼膜拜。
高校具有开放活跃的学术思想, 也具有自由治学治教的学术氛围。随着消费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高校里很多人成为消费主义的追逐者和拥护者, 在消费中他们对自身的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进行着与社会普通民众不同的解读。在他们看来, 一个人消费数量越大, 消费档次越高, 消费商品的更新速度越快则说明这个人越有价值。在此消费观的影响下, 买大宗商品、买最好商品、买最贵的商品成为高校很多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从牙膏、肥皂、洗衣粉等日常生活用品, 到手机、首饰、服装、皮包等高档品;从老师到学生无一不出现对商品求质求贵求名牌的心理, 甚至出现师生间的对比。大学被誉为神圣的象牙塔, 它本该是一个求知求真理的场所, 然而在相对理性的环境下, 大学生活中的一切依然都可以当作商品进行消费, 一切东西都会成为交换和买卖的对象, 纯洁的爱情可以像商品一样出租买卖, 信仰、知识和良心也可以成为任意买卖的对象讨价还价。
(二) 道德感缺乏。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界限之一, 动物凭借本能行事, 人却能够超越自己的本能按应有的价值理想和道德规范行事。康德有一段名言:这个世界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深深震撼, 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中华民族素以文明礼仪之邦著称, 道德价值的力量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消费主义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浸淫, 使得社会成员对物质财富的占有欲极度膨胀, 享乐主义、物质主义成为生活的中心, 透支消费、过度消费、奢侈消费以及炫耀消费等在社会比比皆是。这种畸形的消费价值, 不仅没有给我们带来想象中的幸福感, 相反, 却使人在这种“虚假消费”和“心理消费”的阴影下感到难以呼吸的沉重与压抑。
(三) 意义感的丧失。
比道德感缺乏更深层次的精神危机是意义感的丧失。这种意义感就是对生命本体的感悟和对生存意义的体认。支撑一个社会或一个人精神的理想或原则, 不是一般的观念, 而是一些根本性的东西。“人的生存从来不是纯粹的存在, 它总是牵涉到意义。意义的向度是做人所固有的。人甚至在尚未意识到意义之前就同意义牵连。他可能创造意义, 也可能破坏意义, 但他不能脱离意义。对意义的关注, 即全部创造性活动的目的, 它不是自我输入的, 它是人的存在的必然性。”然而,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代社会里, 物包围着人、控制着人, 消解了人的主体性, 原本丰富的人的本质被降低为对物的占有和消费。一切道德、美学、宗教等精神追求都被排除, 任何终极价值和意义都被虚无化。终极价值和意义的虚无化, 使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 生活迷失在无所作为的窘境之中, 人性的丰富与提升无从谈起。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的凸显
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是在人类认识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和态度。作为一种意识反映与情怀流露, 人文精神赋予人以价值标准、行为坐标和精神信仰, 在消费主义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今天, 凸显人文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 人文精神为人们的合理消费提供理念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精神, 指的是以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 即建设人本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在尺度的一种价值取向。从纵向的历史发展过程看,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精神, 不管是在希腊的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中, 还是我国的儒学思想中都有所体现, 都体现了对人的本性的关怀, 寻求的是人的自我释放和自由, 它使人文的精神和自然的秩序共处在人的仰望之中, 展现的是人的本质。面对消费主义的冲击, 人文精神构建的是一个意义的世界和精神的家园。人固然有其物质消费和精神需求的需要, 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凸显不是把人们的消费理念导向过度消费, 提前消费, 盲目消费等, 而是通过对人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的追寻, 努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培养人的理性消费观念, 从而使人认识到:人生活的质量不在于物质需要的最大满足, 而在于心灵和精神的丰富与提升;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消费多少, 消费什么, 而在于在消费的过程中是否获得了内心的享受与安宁。
(二) 人文精神有助于培养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和传播的主阵地, 消费主义不仅侵蚀着受教者, 而且影响着施教者。作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新视野的人文精神, 它不仅影响着未来人才的培养, 而且决定着民族的伟大振兴。在现代生产高歌猛进的今天, 在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 人们一方面享受着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所提供的丰富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 人们又仿佛生存于种种危机之中,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不断地被消解与重构。当今社会, 消费尽管是人的生存所必须的一种手段, 但它不是生活的根本, 更不是生活的目的和归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的凸显, 体现的是消费主义时代面对物质的充裕, 人们的一种态度, 一种自觉地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一种关切人之本身以及人类社会全面和谐持续发展的眼光和情怀。总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的凸显不仅对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 引导个人的生存和追求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而且在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三) 人文精神是人全面和谐发展的灵魂。
消费主义对商品的符号意义和象征价值的肆意渲染, 从而使人迷失在欲望的窠臼之中。为了达到炫耀的目的, 人们往往超越了实际的经济承受能力, 从而使自身的消费行为一度失去了理性与节制。如果一味沉溺于物质消费之中, 那么, 除了感官的享受和娱乐之外, 生活内在的品质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个体生命应有的高度和厚度并没有因此而完满。艾伦·杜宁认为, “消费主义有着浅薄的历史根基。从历史的观点来看, 过度的消费主义是异常的价值体系。消费的生活方式是对人类文化经过几百年发展起来的保守地位的彻底背离。不论是我们选择抗拒它, 还是因为它毁灭了我们的生态依托, 消费主义将是一种短暂的价值体系。” 总之,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的凸显可以帮助人们把对人生的思考导向终极关怀, 使人超越现实的物质追求, 在终极关怀的层面寻求人与人文精神上的沟通与契合, 同时使人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来全面观照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从而使人最终达到全面和谐的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法]波德里亚著;刘成富, 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2].曹天禄, 汪婧.消费主义对特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消极影响与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
[3].闫方洁.当代中国语境中的消费文化批判[J].唯实, 2012
[4].黄科, 杨敏.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青年的影响及教育对策探析[J].青少年研究, 2006
教育呼唤人文主义 篇8
综观西方教育史, 人文主义是有其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的。如, 古希腊时期人们所尊崇的身心和谐的教育理念, 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个性的觉醒与解放, 启蒙时期则提升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些西方教育理论, 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 活生生的人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一切的人和人的一切。
呼唤人文主义教育观的重建, 其现实意义就是近年来颇受追捧的人文素质教育。因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丰裕, 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蔑视人格、泯灭人性乃至丧尽天良的污浊之气, 教育这块圣洁的乐土遭遇空前的挑战。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 社会各界有识之士都在大声疾呼重建教育人文主义传统, 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近年来教育系统做了大量工作, 为的是尽快补上人文教育。
比如, 从2001年正式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明确把学生人文素质作为培养目标, 提出:“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2007年5月14日, 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向师生们作了一个即席演讲, 谆谆告诫广大学子:“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 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 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 学会做人, 学会思考, 学会知识和技能, 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教育消费主义 篇9
一、充分利用当地有教育意义的场所和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作为班主任, 我们应该针对班级学生实际, 结合本地特点, 充分利用本地区革命烈士、爱国志士以及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足迹、事例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使学生有一种切近感, 易于入心入脑。
二、以活动为载体,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班主任要从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 根据不同时期的教育内容和要求, 设计和组织丰富多彩、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让学生积极参与, 身临其境。通过具体的活动,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1. 认真开展国旗教育活动
班主任可以通过班会、队会, 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国旗法》, 使他们充分认识制订和执行《国旗法》的重要意义, 教育学生严格按《国旗法》中有关条款和程序规定升降国旗;发动学生自己编写《国旗下讲话》;聘请老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斗争史和国旗知识等活动。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国旗是无数革命前辈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历史的缩影, 是社会主义祖国的象征, 从而更加热爱、尊敬国旗。
2. 组织参观旅游和实地考察家乡的壮丽景观及革命遗迹, 激发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
教育家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 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人们对家乡的美好景物、文化氛围、生活条件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热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点。班级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爱家乡、爱集体教育入手。家乡的名胜古迹、物产资源、革命遗址、文物史料和粮食生产基地等, 都可以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和内容。我平时注意利用寒暑假和重大节日、纪念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 实地考察, 祭扫烈士陵园,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撰写调查报告, 让学生身临境地, 亲身感受家乡的巨变, 透视祖国的发展, 明确肩负的历史责任, 进而把激发起来的对祖国的真挚情感及时转变成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具体行动。
3. 举办红色经典读书演讲和知识竞赛, 树立爱国主义信念
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 富有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维护国家和平的优良传统。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 选择《野火春风斗古城》、《敌后武工队》、《苦菜花》、《平原枪声》、《烈火金刚》、《平原烈火》、《青春之歌》、《红日》、《红岩》等书籍, 组织开展“热爱可爱的祖国”读书演讲活动或知识竞赛活动。引导学生步入中国历史的长河, 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社会主义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教育学生树立热爱祖国, 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我平时加强对学生开展读书活动的指导, 充分利用黑板报、墙报、手抄报和多媒体等手段向学生介绍有关书籍, 和学生一起拟定读书提纲, 做好读书笔记, 启发学生通过阅读进行思考, 举办读书讨论会, 举行“读一本红色书, 讲一个革命故事”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信念, 深化爱国意识。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班级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班主任要做好协调教学工作, 以发挥各课任教师的群体效应。通过任课教师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渗透到各科教学的每个环节, 使其善于挖掘教材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 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班主任可以主动配合其他学科教师, 组织采编中国历史上名族英雄事迹、名胜古迹简介, 以及爱国的诗句、祖国建设成就等, 结合参观、考察, 开展观后感、考察报告的写作练习。遇到重大节日, 举办专题征文、诗文朗诵等活动,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树立榜样,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班主任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中, 应着力启动学生的内在动力, 促成知转化为行, 做到知行统一, 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爱国主义榜样教育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它像种子一样击穿学生爱国情感的原子核, 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推动学生成长进步。
1. 开展向英模学习活动, 使学生奋起报国之志
中国近代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英雄, 为国捐躯的仁人志士, 社会主义建设中更是英模辈出, 班主任可结合学生实际, 组织学生开展向英雄、革命烈士、先进人物、劳动模范和优秀的同学学习的活动。也可以聘请英模来校做报告, 现身说法, 提高学生对英模的认识, 举行“我与英模比差距”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确立报效祖国的伟大志向。
2. 寻找榜样教育的结合点, 把爱国主义意识和情感落实到行动上
爱国主义是一种具体实在的崇高情感, 学习和发扬爱国情感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所以, 班主任要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榜样教育的结合点。我们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和贯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 要求学生从身边学起, 从小事做起, 强化行为规范的自我训练, 将爱国主义教育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相结合, 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学赖宁”、“让班级充满爱”、“我为学校添光彩”、“为孤老送温暖”等活动, 培养学生爱班级、爱同学、爱集体的情感, 并使之上升为爱国主义精神;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爱我中华”、“抗洪救灾”等重大活动相结合, 开展“爱我阜宁, 爱我江苏”、“情系灾区, 共献爱心”、“送给灾区一片情”等活动, 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内化爱国主义的自觉行动。
教育消费主义 篇10
当前, 我们有些人的价值观还不端正, 以物为本, 而不是以人为本。除了生产经营领域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 不惜危害消费者身心健康外, 有些消费者本身在消费生活中也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有的大搞高消费, 奢侈消费。有的大搞炫耀性消费。在用品消费方面, 大搞奢侈品消费, 大肆宣扬所谓“新奢侈品”。这些社会现象都会对女大学生的消费观造成重大的影响。为了真实地了解女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及其观念价值取向, 本文选取了湖南女子学院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 总的样本数1, 000份, 有效样本950份。通过调查, 获得了一些女大学生的消费收据, 同时结合其他方面的统计收据进行分析。
(一) 月平均消费调查。
(见表1)
(二) 女大学生平均主要消费构成。
(见表2)
由此可见, 总体上来看, 当代女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呈现出多样性, 在多样性的消费结构中, 非生活必需品消费水平过高, 在外在形象塑造、娱乐消费及人际交往的消费与学习消费投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当代女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具有冲动消费、盲目消费、不环保消费、不可持续消费、赤字消费、从众消费、攀比消费等误区。当代女大学生的消费动机呈多元化状态, 消费行为的发起动机主要是受到外部刺激的影响, 而非对商品真正的需求, 体现出明显的盲目性、冲动性、攀比性、从众性消费的误区。
二、当代女大学生出现消费观误区的成因探析
(一) 社会因素。
社会转型期间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影响了女大学生的价值判断, 给女大学生的消费带来了不良影响。奢侈消费的示范效应, 奢侈消费历来是人们道义上所不齿的行为。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认为:消费者消费支出不仅受自身收入的影响, 而且也受周围人消费行为的影响, 其中主要高收入者消费模式对低收入者的行为起着示范效应。这些参照群体往往是女大学生所崇拜和喜爱的群体, 如歌星、青春偶像等。长此以往, 女大学生在内心深处羡慕并渴望过上这种生活, 于是有意无意模仿他们的消费行为, 追赶时尚和潮流, 而自身又无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 因而消费心理扭曲, 消费人格异化。
(二) 文化因素。
1. 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
享乐源自希腊语, 是指“获得物质上或者精神上的满足”。享乐主义将人生快乐简单地等同于物质欲望的满足, 所以他们对幸福的诉求和价值导向自然而然地演变为对物质的追求。部分女大学生在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和虚荣心的作祟下, 用父母辛苦挣来的血汗钱讲排场、比阔气, 一味重视物质享受, 其消费往往超过自己或者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2. 大众传媒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 传播媒介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有研究表明, 目前青少年对社会的基本认识甚至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90%以上来自于传播媒介。大众传媒主要包括网络、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等, 它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 将社会的消费价值观念、消费的意义通过符号表达出来, 引导人们接受社会的消费观, 借以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大众传媒一方面传递给女大学生真实、可靠的有关商品、服务和劳务信息, 创造了流行和时尚影响和改变她们的消费观, 给女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予以正确的导向, 另一方面为了追求利润, 媒体制作者通过层出不穷、形形色色的创意和点子来夸大商品的作用和功效, 夸大了商品的符号价值, 煽动和侵蚀所有爱美女性的心, 刺激女性的消费欲望。
(三) 教育因素。
1. 学校消费观教育缺位。
消费观教育内容空洞贫乏。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目的旨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消费观品质和消费行为习惯, 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这就必须强调重视潜移默化和生活践履的同时注重教育、引导和监督, 因而应该有其特定的内容。西方国家要专门开设理财教育课程引导教育学生如何有计划地进行消费, 但是, 我国的高校教育一直将消费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附属物, 强调重视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 忽视对她们进行消费观品质的教育培养。消费观教育方法和手段单一, 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2. 家庭教育存在弊端。
家庭教育对女大学生的个性培养、品格塑造和心理健康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形成个体的基本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上, 其主要特点是:第一, 个体所接受并加以内化的消费规范、消费价值准则是以父母形成的消费规范、消费价值为主要参照对象之一;第二, 父母的思想、品德、习惯通过日常生活的言谈、举止, 不知不觉地传给子女, 对她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当代女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应坚持的原则与内容
(一) 消费观与消费观教育。
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 而且是一种以伦理为核心的文化现象。“它是一种主动的集体行动, 是一种约束、一种观念、一种制度, 它完全是一种价值体系。”消费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作为消费主体的人怎样获得消费资料, 如何实现消费这一系列的消费过程, 体现着消费者的价值观念。消费观是指消费主体在消费活动中形成的用以指导人们消费行为, 调节人们消费行为的价值观念、观念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消费观的基本范畴是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消费的自由与责任, 消费观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实现消费的观念正当性和如何实现消费利益的合理性。
(二) 当代女大学生消费观的原则。
1. 适度消费原则。
所谓适度消费是一种既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承载力相适应, 又与个体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相和谐的一种消费状态。马克思曾经对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作了因果目的性的解释, 他说:“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 也就没有生产, 因为如果没有消费, 生产就没有目的。”[4]当且仅当人们的消费行为不单是基于其正常的物质生活需求, 而且也基于人们自足的物质供应能力———也就是说, 他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来满足自己的这些基本的正常的物质生活需求时, 其消费行为才能够同时获得经济和观念两方面的正当合理性。
2. 物质消费与精神文化消费和谐统一原则。
消费是满足人需要的过程,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两大最基本的需要。科学合理的消费应该是物质需要和物质消费、精神需要和精神消费的和谐统一。它并不是禁欲主义的, 要求女大学生一定要过苦行僧似的生活, 也不是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一味追求物欲的满足, 而是既要重视物质需求和物质消费又要重视精神需求和精神消费。对精神需求的追求, 可以调节人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平衡, 防止一个人一味沉溺于物质享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女大学生追求时尚新颖、爱美求美, 渴望一定的物质消费无可厚非。但是, 作为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修养的女大学生是中国知识女性的时代性代表, 是中国未来女性精英人才的奠基, 提高女大学生自身的精神文化消费水平显得更为重要。
3. 利于个人自由、全面、健康发展原则。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评价社会生活中一切现象的终极价值尺度, 一切消费活动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马克思说:“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 而其只有成为他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并且只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成为他人的手段———这种相互关联是一个必然的事实”。因此, 马克思所指的自由全面发展, 是指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能通过科学合理适度消费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 自由充分地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 又把其他人的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条件, 用自己的发展去促进全社会的发展, 消费是满足人的存在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三) 当代女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内容。
1. 增强理性意识, 克制不合理的消费欲望。
现代生活应该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协调统一的生活。女大学生一是要理性构建合理的消费结构, 提高自身精神文化的消费比重, 特别是智力性、发展性消费的比重, 加大消费的文化含量和科技含量, 自觉抵制劣质的精神文化产品, 提升消费层次和质量, 形成以生存消费为基础, 发展消费为主体, 享受消费为补充的合理消费结构。二是要养成理财习惯。要提高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 提高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
2. 增强审美意识, 培养健康的消费心态。
有些女大学生以怪异为美, 她们过分追求新奇, 过于喜欢标新立异, 一味追逐所谓新潮、另类;还有些女大学生以享乐为美, 在生活上相互攀比, 追求高消费, 追求超前消费。柏拉图认为:“最美的境界是心灵的优美和身体的优美和谐一致, 融成一个整体”。要培养和提高女大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让她们明白外在美即形式美和内在美即内容美是对立统一的, 外在美需要内在美作为底蕴, 内在美需要借助外在美来展示, 只有当内在美和外在美和谐一致, 才是真正的“美”。
3. 增强生态责任意识, 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
女大学生要增强消费生态意识, 明确个人与社会的消费对生态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 认识到生态环境对我们每一个人乃至整个人类的重要性, 提高自己的消费责任感, 养成绿色的消费方式, 适度消费、理性消费、节约消费, 改变“一次性消费”等浪费性消费和不环保消费的观念和行为。形成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观念风尚, 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第3卷
[2] .尹世杰.论生态需要[N].光明日报, 1998-1-26
[3]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第1卷
[4] .赵志毅, 王淳.高校消费观教育论[J].江苏高教, 2004, 1
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篇11
我对少先队大队部组织的各项活动都很有兴趣,都会积极参与。在活动的开始,我思考了很久。什么是爱国主义?这个名词好像离我们很远。在老师和电脑的帮助下,我终于弄明白了,原来,热爱祖国、支持祖国发展就是爱国主义的体现。
爱国主义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爱国主义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爱国主义是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伟大的抗战精神,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凝结着中国人民的团结向上;凝结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是我们民族的财富,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更是我们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同学们,我们要把爱国主义铭记在心。今天的和平与繁荣都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像烈士那样,具有坚强不屈的精神;我们要继续保持这种爱国情怀,要让中华民族兴盛起来。
我们要牢记历史,也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团结一心、自强不息地向着复兴中国的伟大梦想勇往直前!
这些,就是我参加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一些感想。
论旅游消费者教育 篇12
伴随着旅游大众化的蓬勃发展,旅游已经成为一种群众化的社会活动,作为整个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越来越备受关注。旅游者的消费及行为习惯一方面影响到消费者本身的利益,另一方面,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其所在国家、所属民族的评价,影响到整个旅游业的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日益成熟的旅游教育中,针对消费者的教育却非常匮乏。要实现整个旅游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针对旅游者的教育已势在必行。
一、旅游者教育的必要性
(一)旅游者不良行为习惯及不成熟消费的现状及危害
1、旅游者不良行为习惯现状及危害
旅游者的不良行为,一种是自身素质低,平时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另一种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自我放纵的行为。
不雅言行、行为粗俗。有的旅游者粗话连篇,动辄当众吵架谩骂甚至相互殴打。旅游者的不良行为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某些不良行为容易引起从众思想,进而影响整个社会风气。
污染环境,破坏旅游基础设施。在旅游过程中随地扔垃圾、吐痰,肆意攀爬文物古迹,或者在景点随便涂鸦,制造旅游垃圾文化。如此污染、破坏环境,加速旅游资源破坏,缩短旅游地生命周期。
不重视社交礼仪,如不修边幅,公共场合衣衫不整;受人帮助不知道言谢;用餐浪费及大声喧哗;不遵守公共秩序,如闯红灯,不排队,抢座位等。不注重社交礼仪导致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者之间的矛盾,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如交通拥堵、个人生活空间变小;
不尊重旅游目的地风俗习惯,如有些景点不允许拍照却擅自拍照。
2、旅游者不成熟消费的现状及危害
旅游者消费消费行为是旅游者通过对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历史文化的地域交换,产生消费行为或消费过程。
旅游者不成熟消费,如跟风消费、出游时间过于集中、旅游目的地选择过于集中,造成旅游目的地超负荷接待,不仅造成了旅游者满意度降低,同时造成旅游资源的严重破坏,给当地居民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炫耀式消费、铺张浪费、盲目消费,不考虑自身经济条件,有的旅游者为了自己的虚荣心,消费完全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条件,盲目消费高档产品;
(二)旅游者教育的必要性
1、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2、维护国家形象的需要;
3、维护旅游者自身利益的需要。
二、旅游者教育的内容
(一)旅游者教育的主客体
旅游者教育的客体是旅游者;旅游者教育的主体是学校、社会、各种旅游组织及旅游团队中同行的旅游者。
(二)教育内容
旅游者观念的引导,旅游者要树立正确地旅游动机,旅游是一种体验美感的过程,不应该是蜻蜓点水和走马观花,更不是炫耀式消费。旅游者即使审美者,又是文化的传播者;
旅游者礼仪教育,包括个人礼仪,与人交往的礼仪,用餐的礼仪,参观的礼仪等;
旅游消费引导,引导旅游者敢于消费、适当消费、勤俭节约;
生态旅游教育,教育旅游消费者珍爱自然,保护环境;
三、旅游者教育的形式
(一)通过社会教育及大众媒体的引导,加强宣传,注重舆论引导。
(二)学校教育,从学生入手,从长远出发增加对在校学生的旅游行为教育内容。
(四)发挥旅游企业的作用进行旅游者教育。旅游企业是直接与旅游者接触的,他们在旅游者的教育中会产生最直接的作用。旅游企业能对旅游者的不良行为提出及时的提醒、纠正,包括及时提醒、劝导旅游者的不理性消费。同时,旅游企业可以开展各种知识教育,如环保、生态知识的介绍,引导消费者提升消费层次,注重环境保护。另外旅游业对外宣传的旅游产品信息要真实,不误导和欺骗旅游者,引导旅游者理性消费。
(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行为规范及监督机制。
【教育消费主义】推荐阅读:
消费教育05-20
高等教育消费07-27
家长教育消费行为06-20
消费者教育工作举措10-04
加强保险消费者教育工作方案07-03
发挥经济学学科优势加强大学生消费理财教育08-27
消费主义消费观05-12
消费差距与消费潜力06-30
消费者绿色消费11-27
价值主义教育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