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行为主义

2024-09-19

教育心理学行为主义(通用8篇)

教育心理学行为主义 篇1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特点及在教育中的应用

一 行为主义的特点及在教育中的应用

●特点 △既坚持行为主义的研究精神又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具体特点:

1、大胆地使用以往被传统行为主义所摒弃和拒绝的心理学概念,探索认知、思维、意象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

2、强调行为和认知的结合。既可以通过人的思维、信念和期待等认知过程预测人类的行为,也可以通过改变人的认知来改变人类的行为,通过行为的改变也可改变人的信念、期待等认知过程;

3、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传统的行为主义强调外在强化对行为的影响,忽视了“自我”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新的新行为主义者认为,如果行为仅仅由外部的奖励或惩罚所决定,人就会像风向标一样,不断地改变方向,以适应作用于他们的各种短暂的影响;

4、强调心理过程的积极与主动性。新的新行为主义者强调要把行为主义同建构论结合起来,重视以往经由学习而获得的认知规则在对环境信息作出反应过程中的作用;

5、坚持客观主义的态度。

●应用

1、第一代教学设计(ID1)的最初尝试就是依据行为主学习理论在程序教学中开始的。起初是对教学机器、个别媒体的设计,后来逐步拓展到对多种媒体乃至整个教学过程和教育项目的设计,70年代后,又被广泛用来指导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教学设计。可以说,60~70年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中占据着统治地位。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ID1的理论指导,主要是通过强调外在客观刺激的原理来实现的。它把教师的“教”当作客观刺激物,置于S→R中“S”的地位,学习者被放在接受刺激和被动反应的“R”的地位。ID1则以此为依据,把教师的“教”置于教学设计的中心地位,学习者则处于被教、被控制的地位。

3、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传统教学方式的需要相适应,并在听、说、读、写、画、算、演、做等动作技能教学中应用效果明显,使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ID1,在今天,在传统教学方式流行的地方和一些动作技能的教学中,仍然富有生命力。但是,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固有的机械性、被动性和低效性,给复杂事物的学习带来较大困难;特别是它对学习者及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忽视,直接与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相背,因此,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指导下的第二代教学设计(ID2)很快得到发展。

4、程序教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影响 斯金纳认为,只有通过机械装置才能提供必要的大量的强化系列。这就是斯金纳设计教学机器、提倡程序教学的主要出发点。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自动教学的方式,由于经常用机器来进行,也称之为“程序教学之父”。◆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的原则是: 1)积极反应原则

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众角色,没有机会普遍地、经常地作出积极反应。传统的教科书也不给学生提供对每一单元的信息作出积极反应的可能性。程序教学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写、说、运算、选择、比较等作出积极反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小步子原则 斯金纳把程序教学的教材分成若干小的、有逻辑顺序的单元,编成程序,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分小步按顺序学习是程序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显示问题(第一小步)──学生解答──对回答给予确认──进展到第二小步„„如此循序前进直至完成一个程序。由于知识是逐步呈现的,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整个学习进程中他能自始至终充满信心。

3)及时强化原则

斯金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作出反馈,对行为的即时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建立。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的反馈越快,强化效果就越大。最常用的强化方式是即时知道结果和从一个框面进入下一个框面的活动。这种强化方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信心。

4)自定步调原则

每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程度上通常都有上、中、下之别。传统教学总是按统一进度进行,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发展。程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按最适宜于自己的速度学习并通过不断强化获得稳步前进的诱因。

5)低调误率原则

教学机器有记录错误的装置。程序编制者可根据记录了解学生实际水平并修改程序,使之更适合学生程度;又由于教材是按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顺序编制的,学生每次都可能作出正确反应,从而把错误率降到最低限度。斯金纳认为不应让学生在发生错误后再去避免错误,无错误的学习能激发学习积极性,增强记忆,提高效率。

二 认知主义的特点及在教育中的应用

●特点 1.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定了学习者的自觉能动性。2.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重视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即一个人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和个体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非认知因素。准备是任何有意义学习赖以产生的前提。

4.重视强化的功能。认知学习理论由于把人的学习看成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因而很重视内在的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的作用。

5.主张人的学习的创造性。布鲁纳提倡的发现学习论就强调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主动性和发现性。它要求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和实验,发扬创造精神,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提倡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强调通过发现学习来使学生开发智慧潜力,调节和强化学习动机,牢固掌握知识并形成创新的本领。

●应用 联结-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所支撑的ID2,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所支撑的ID1相比,在对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确认、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教学策略的设计等方面,有了根本性的区别和发展。

◆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在以下几方面对学习是有启迪的:

1、刺激选择不是一种随机的过程,因此,不能仅仅考虑到刺激的特征,而且还要关注学习者已有的信息或认知图式(Scheme)。

2、人类记忆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如果一味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信息,不给他们留有加工或思考的时间,结果必然会像狗熊拣苞米一样,拣一个丢一个。

3、“组块”理论,为了尽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知识,我们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块状,减少机械学习。

4、信息编码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教师在帮助学生使用各种策略来编码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信息加工理论中的注意系统、编码系统和记忆系统的分析,是建立在实验推测的基础上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目前的发展,还无法使“认知过程就像构成行为的肌肉反应一样实在”。正因为这样,在信息加工理论中涌现了众多模式,有些甚至是相对立的,但与其说是信息加工理论不成熟,还不如说是信息加工理论发展的一个标志。要穷尽对内部心理过程的探究是永远不可能的,我们所期望的,是涌现出更有说服力的模式。

三 认知主义的特点及在教育中的应用

●特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应用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和联结-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相比,是一个性质上的重大变化和发展。它超越了客观主义认识论,把学习者的认知作用提升到了关键地位,树立了结构主义认识论的建构观,把以“教”为中心的ID1、ID2推进到了以“学”为中心的ID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指导下的ID3,由于适应当前社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并得到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支持和保障,所以,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2、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1)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

1)自上而下地展开教学进程

2)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2)情景化教学(3)重视社会性互助

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教育心理学行为主义 篇2

马会梅

筅宁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丁凤琴

行为主义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为教师教学行为设计奠定了科学的心理学理论及应用基础, 行为主义心理学对教师教学行为设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行为目标、任务分析、直接教学、目标参照评价、行为矫正等几个方面。

一、行为目标是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内容

教学目标设计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 它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关键因素。行为目标也称学习目标或操作目标, 指用一种可观察的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目标, 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它主要描述学生通过对学科的学习以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的表述方式一度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占据主导地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马杰认为, 写得好的行为目标具有三个要素:一是说明通过教学后, 学生能做什么 (或说什么) ;二是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三是规定符合要求的行为目标。可见, 行为目标强调学习之后的行为变化和变化的条件, 它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模式, 它要求陈述提供什么条件 (刺激) 和学生能做什么 (行为) 。行为目标的教学设计使教学被区分为几个明显的阶段, 易于教师的控制, 其操作程序通常为:出示目标→围绕目标进行教学→根据目标进行评价;使教学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且将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联系起来, 使教学评价得以简化;使传统“模糊的、混沌的、抽象的”教学过程变为具有清晰性、明确性、可控制性特征的过程, 把教学过程、学习过程看成是一个可预先决定和操纵的机械过程, 极大地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目标完成率, 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革命性提高。但是, 行为目标的教学设计本质上是“技术理性”的, 它体现了“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 以对人的行为的有效控制为核心, 处处追求效率, 强调目标的达成, 强调学生外在的行为变化结果, 往往忽视学生内在的能力和情感的变化,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师教学目标设计要重视行为目标的设计, 就应该想办法弥补行为目标之不足。

二、任务分析是教学内容设计的重要内容

在教学设计中, 设置教学目标与分析教学任务 (或学习任务) 这两件事是难以分开的。要使教学目标真正起到指导教学的作用, 接下来还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任务分析。任务分析也称作业分析, 指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 预先对教学目标中规定的且需要学生形成的能力或品格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并据此确定促使这些能力或品格习得的有效教学条件。任务分析是促使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条件进行教学设计, 将教学活动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发生的最为关键的一步。任务分析的目的就是揭示达到教学目标的先行的内部条件, 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条件的创设提供心理学依据。当这些内部条件被鉴别出来以后, 教师就有可能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和学习类型来确定教学的外部条件, 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实际的教学活动。因此, 教学内容的任务分析是教师设计教学内容的关键。任务分析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环节, 其最初的理论基础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生出的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我单元教学、个别学习法和视听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方式, 它们都充分体现了任务分析的思想。任务分析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 确定单元或单课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的学习结果进行分类;根据对不同类型的学习的条件分析, 揭示实现教学目标所需要的先行条件;确定与教学目标有关的学生的起点状态。任务分析的基本步骤包括:确定学生的起点行为或倾向、分析使能目标及其类型、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

三、直接教学是教学方法设计的重要内容

最能反映行为主义心理学宗旨的教学方法就是直接教学。这种教学法认为, 学习速度缓慢或学习感觉时常困难的学生, 常常不能与其他学生一起以同一速度接受同样的学习任务和内容, 或像其他学生那样能够接受启发式或探究式的教学, 而是需要教师直接地、透彻地、系统地教授或示范, 例如讲解法、演示法、示范法等。这种方法以教师的活动为主, 教师直接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 学生比较具有接受性, 适用于教授陈述性知识以及读、写、算等简单的智慧技能和动作技能等。其基本步骤如下:复习已有的相关知识;呈现新知识, 包括陈述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单元并讲授、示范个别步骤和及时检查;指导学生做练习;提供反馈和休整;要求学生独立作业;定期进行总复习和检查。运用直接教学法, 要求教师要将教学方法设计的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掌握相关的知识及技能上, 注重学生对符号或词语意义的获取。教师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知识结构、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等, 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 以保证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 以保证学生具有与新知识学习有关的原有知识;呈现经过精心组织的新知识, 以保证学生获得所要学习的信息;引导学生在新知识内部和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以此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体;指导学生巩固新知识, 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目前的教学方法种类繁多, 但从总体来看, 各种教学方法都可归于直接式教学法和开发式教学法这两大类型之中。这两种方法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四、目标参照评价是教学评价设计的重要内容

合理设计教学评价, 对于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目的性和有效性, 都有积极作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倡导目标参照评价。目标参照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 运用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预期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目标参照评价的内涵有三点:一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后, 对目标所规定的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 以确定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二是对教师进行目标导向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进行评价, 以确定教师所采取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三是在上述两类评价基础上, 对部分学生未达到目标的原因进行诊断分析, 并提出补救教学的有效策略。目标参照评价是对照目标进行的, 它提高了教学评价设计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这种评价结果不但为教师检验与改进教学提供了依据, 而且也为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情况提供了反馈信息。因此, 目标参照评价是教学评价设计的重要内容。目标参照评价要求教学评价目标必须以教育目标为前提和基础, 充分国家的教育目标和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并通过教学评价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要求科学地确定教学评价的具体内容, 教师必须深刻认识教育规律, 认识学生的本质属性, 在一定方法论的指导下准确描述、表达教学评价目标的具体内容;要求对照预先设置的教学目标, 找出部分学生未达标的原因, 积极进行修正与补救教学。如果学生未达到教学目标, 或发现学生存在学习困难, 教师应重新考虑教学设计, 包括考察目标定位是否适当, 教学任务分析是否准确。倘若设计不适当, 则应予以修正, 并重新撰写目标或实施补救教学措施;倘若目标定位适当, 且任务分析正确, 则需要重新考虑教学策略及其实施情况, 并进行补救教学, 直到达到原定目标为止。

五、行为矫正是教学管理设计的重要内容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卓越代表 篇3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萨斯奎汉纳镇(Susquehanna)一个律师家庭。在这个“温暖而安定”的家庭中,他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小时候,他就喜欢冒险,喜欢发明,喜欢鼓捣一些匪夷所思的玩意儿。15岁时,他曾同小伙伴一道,驾驭独木舟漂流了300英里。最能说明他性格的是他利用一台废锅炉制造出了一个“蒸汽炮”,当然,发射的不是真炮弹,而是土豆和萝卜。当这些东西砸到邻居的屋顶上时,效果可想而知。而家长和邻居们的宽容甚至支持,为他奠定了探索性研究的根基。他自己曾经回忆小时候的淘气和天分,不无夸耀地说:“我总是在做东西。我做了旱冰鞋,可驾驶的运货马车、雪橇和在浅池子里用篙撑来撑去的木筏子;我做了跷跷板、旋转木马和滑梯;我做了弹弓、弓箭、气枪,用竹筒做的喷水枪;用废锅炉做成的蒸汽炮,这个蒸汽炮可以把土豆和胡萝卜射到邻居的房顶上;我做了陀螺、竹哨、使用橡皮筋推动的模型飞机、盒式风筝、用轴和弦转动送上天的竹蜻蜓。我一再试着做一架能把我载上天的滑翔机……我曾经采摘熟浆果挨户去卖,所以就做了个分选生熟浆果的浮选系统。我用了好几年时间来设计一台永动机,可惜没有成功。”看到这些,今日我们在强调中小学的“创造性学习”时,不知能否从斯金纳的例子中得到启示?

这种淘气,培养的不仅仅是好奇心,同时也在锻炼着斯金纳的严谨和务实。他有一个漂亮而认真的母亲,在斯金纳吃早饭时,他母亲就会去看小家伙的床铺收拾好了没有。一旦看见斯金纳的睡衣还扔在床上,就会让小斯金纳停止吃饭上楼去挂睡衣。经过多次这种训练,斯金纳受不了母亲的“唠叨”,就特意发明了一个提醒自己挂睡衣的装置,用一个特别的挂钩装在睡衣架上,再用一根长线把挂钩连接在门外的一个牌子上。睡衣如果挂上了,这个牌子就被自动拉到了一边;如果没挂上,闭门时就能看见牌子上的提示——去挂睡衣!正是这种童年经历,使斯金纳后来对各种工具式发明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1922年,斯金纳进入汉密尔顿学院(Hamilton College)。这是一个位于纽约的小型人文学院,斯金纳在那儿主修文学,开始从事写作。就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斯金纳的人生旅途从作家梦起步。应该说,他的作家梦还是很有根据的,他获得过希腊文特别奖,就是其写作才能的证明。尽管他把多数精力都花在了学业之外,但靠着聪明,他于1926年按期毕业,获得了英语学士学位。在毕业后的两年内,他从事写作。如果不是他的探索精神,很可能就会沿着当作家的道路走下去。

然而,凡是天才多少都会有点不安分。作家的笔下,会栩栩如生地描绘出千奇百怪的人物,但是,不一定就能了解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斯金纳毕业后回到家乡,躲在自己的阁楼里看闲书,弹钢琴,为报纸写专栏。很快,他觉得这些专栏文章完全没有意义,除了刚刚发明的收音机还能引起他的兴趣外,他几乎百无聊赖,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他发现,无论是自己还是其他作家,对人的行为的理解都少得可怜,所以,看上去万花筒一般的世界,真正动起笔来深入到人类内心却没有什么好写的。当他看到华生的著作后,这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用科学来解释人类的坚定信念深深地打动了他,他开始对用科学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入迷。于是,斯金纳的兴趣很快转移。他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人的行为,放弃了写作,转向科学,开始攻读生物学,由生物学再扩展到行为心理学。为此,他学习了生物学、胚胎学和动物解剖等。除了华生的《行为主义》外,他还阅读了洛布的《脑生理学和比较心理学》、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罗素的《哲学原理》等书籍。受这些人的影响,他开始对人类和动物的行为机制有了浓厚而持久的兴趣。

为了继续他的心理学研究,尤其是对人类行为的研究,斯金纳在1928年赴哈佛大学专修心理学,师从当时著名的心理学家波林(Edwin Garrigues Boring)。波林当时是美国心理学界的大腕,1928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后来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但是,斯金纳没有对波林亦步亦趋,而是把兴趣投向了刚刚兴起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他继承和发扬了从冯特开始的实验心理学方法,但思考的路径却追随华生,研究的重点是探究人类的行为机制。

在哈佛大学学习期间,斯金纳一反过去那种杂博旁鹜的作风,虽然他中学毕业时是第一名,又轻轻松松就读完了大学,但他深知自己在科学素养方面的不足。根据他自己的回忆,在哈佛求学期间,“洁身自爱,律己甚严”。他曾为自己制定过一个非常严格的日程表,从早晨6点至晚上9点,他的时间表是按分钟安排的,中间只有15分钟的休息。既不看电影也不听音乐会,更不逛大街,谢绝各种约会,一头扎进了实验室和图书馆。通过刻苦学习,他于193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由于斯金纳的动物心理学实验没有结束,因此他在博士毕业后留在哈佛大学继续从事相关研究。正是在哈佛的研究,使他创造出了在心理学领域名闻遐迩的“斯金纳箱”。1936年,斯金纳到明尼苏达大学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和副教授,从事心理学教学。这时,他已经在心理学上显示出了深厚的造诣。1938年出版的《有机体的行为》一书,被后来的学者誉为“改变现代心理学历史的巨著”。然而,当时的美国人,还没有发现斯金纳的价值,他的这本专著,在以后的八年内只卖出去500本。

1944年,斯金纳受聘到军方效力。当时,欧洲战场鏖战正酣,德国用V2火箭攻击英国,而英美尚未研制出类似武器。斯金纳凭借自己的行为研究优势,提出了一个在常人看来是异想天开的计划,具体内容就是训练鸽子为飞弹和鱼雷导航。美国的导弹研发,就是在这种“疯疯癫癫”的思路中起步的。斯金纳利用行为主义的强化原理,把鸽子训练成导航员,用喙控制飞弹和鱼雷。这个实验尽管在演示中效果不错,但是,军方实在对鸽子的可靠性放心不下,所以,斯金纳的项目没有得到资助。不过,斯金纳自己坚持认为,海军后来进行的研究,实际上证明了鸽子计划的可行性。

1945年,斯金纳来到印第安纳大学,担任心理学系主任。1948年,他又返回母校哈佛大学,担任心理学系的终身教授,从事行为及其控制的实验研究,直到1974年退休。

从印第安纳大学到哈佛大学,斯金纳在心理学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他设计的用来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装置“斯金纳箱”,被世界各国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广泛采用。他根据自己的实验,发展了巴甫洛夫和桑代克的学说,揭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并根据该原理提出了强化理论。这一理论,对管理学中的激励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斯金纳在心理学领域的杰出成就使他获得了多种奖励和荣誉。1958年,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他“杰出科学贡献奖”;1968年,他荣获美国国家科学奖,这是美国最高级别的科学奖励;1971年,美国心理学基金会授予他金质奖章;1990年8月10日,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他“心理学毕生贡献奖”荣誉证书。斯金纳的一生是以勤奋著称的一生,一直到1989年患白血病后,他依然笔耕不辍,在逝世前十天,他还在美国心理学协会作报告。甚至在逝世前夜,他仍在撰写《心理学能成为一门精神科学吗?》(Can psychology be a science of mind?)。他一生发表过120多篇论文和19部著作。

教育心理学行为主义 篇4

一、行为主义教学方式的反思与探讨

通过近年来无数教育工作者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可以发现行为主义教学理念程式化、数据化的执行标准,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受学对象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育教学活动陷入了还原论和机械论的深渊。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过程被程序化、公式化,解释世界的方式方法被单一化,教学方式被反复总结和提炼,形成固有模式;另一方面教育对象不可避免地被置于封闭式教育体系中,被动地、盲目地接受知识、认知世界,教科书式的答案成为评判对错的唯一标准,其发展与成长被量化、数据化。整个教育教学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停滞不前,无法获得创新与优化。

但是彻底否定、摒弃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体系,笔者认为又有些矫枉过正了。在这里,笔者经过自身教育实践,针对学前儿童,尤其是3~6岁的幼儿,浅谈一些行为主意教学方式的优势。

3~6岁的幼儿,其行为阶段处于前逻辑阶段,缺乏完整的逻辑思维能力,认知世界往往以表象为主,无法将外在表征和内在认知统一在一起。至关重要的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其行为开始向具体逻辑阶段转变,如何正确地加以引导,促使两个认知阶段的顺利衔接,帮助幼儿逐渐形成逻辑思维,促进其心智发运,这是值得我们每个幼教工作者思考的。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适当地行为主义教学体系中的一些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强化是非观念、促进身心发育。下文将主要通过五种教学技巧讨论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运用。

(一)强化的运用

强化的理论基础在于“刺激-反应”过程后,良好的结果对幼儿的再次刺激,譬如说幼儿在午休后在老师的提醒下自己穿好衣物,整理好被子,获得了老师口头的表扬、或是赞赏的眼神,从而在精神上得到愉悦感,这种愉悦感刺激幼儿在第二天午休后,在不需要老师提醒下主动穿好衣物、叠好被子,以期能再次获得老师的赞扬,甚至在此基础上,这种对被老师表扬的渴望促使幼儿良好表现的行为衍生到打扫卫生、完成手工等其它方面,都可以认为是一种强化。在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之前,强化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尽管批评同样能带来强化的效果,但是实践证明消极的强化容易造成幼儿对学习过程的抵制,这就要求我们幼教老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长处和进步,积极加强“刺激-反应-良好结果的再刺激”过程,直到幼儿形成条件反射,获得良好的习惯养成。

(二)系统脱敏疗法的运用

系统脱敏疗法主要针对冲突对立的两种情绪和行为,其理论基础是经由条件学习而获得的结果,可以通过反条件的方式让学习解除。譬如幼儿面对新事物紧张情绪的克服,可以按其紧张程度进行排序,如一个人在老师面前唱歌、在几个小朋友面前唱歌、直到在全班同学面前唱歌,先从紧张感最低的情况开始实施,直到幼儿感到紧张无法完成即停止,重复这一过程,循序渐进地诱导幼儿克服紧张情绪,锻炼其表达能力。

(三)塑造的运用

塑造,在某种意义上和强化是一致的,其区别在于强化针对的是一个行为,而塑造是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强化达到最后的目标,例如在上课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幼儿“坐不住”在教室里玩闹的情况,此时有经验的老师不会在第一时间进行批评制止,而是在幼儿玩累了以后,回到座位上时加以表扬,然后逐渐提高难度,在幼儿在座位上坐的时间变长后再给与奖励,直到幼儿能够专心听课。

(四)模仿与预演的运用

观察和模仿是最简单的学习方式,也是该年龄段下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我们往往发现幼儿存在滞后模仿的行为,在模仿客体消失后幼儿按照主观想象对其进行模仿,比如模仿大人打电话的手势和内容,将洋娃娃当做小孩加以照顾等。我们老师可以根据这一现象,利用观看录像、扮演各种职业等方式,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模仿对象与环境,帮助其完成学习过程。

(五)代币制的运用

严格意义上讲代币制并不能算是一种教育方式而是教育辅助工具,比如发给表现良好的幼儿颜色鲜艳的卡通贴纸等,在幼儿获得精神奖励时辅以物质奖励,可以简单有效地加强对幼儿的刺激作用。

二、小结与展望

行为主义理论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了解行为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及他们对行为主义发展的贡献,能够掌握行为主义里的一些相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行为疗法并将其运用于以后的教学或心理咨询中,将方法运用于实际。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教学重点】条件反射中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和操作条件反射原理及里面涉及的一些名词的相关概念,行为疗法中的放松训练和系统脱敏法。【教学难点】经典条件反射原理和操作条件反射原理,放松训练和系统脱敏法的实际操作。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本课要求学生掌握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和行为疗法,了解行为主义理论的相关实验,教学对象是未来老师,因此要让学生了解行为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掌握行为疗法,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做好准备。

2、教学重点:经典条件反射原理与操作条件反射原理教学的启示,行为疗法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3、教学难点:要通过45分钟的时间要学生能够掌握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和掌握行为疗法的常用方法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要有一定的案例或实例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讲授法、列举法,案例分析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导课: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精神分析理论和精神分析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将进入行为主义理论的学习,每个理论流派都有他的代表人物,我们中的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人物,那么请同学们说说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那些?

一、新课讲授

行为主义理论(板书:行为主义理论)

代表人物:华生、桑代克、班杜拉、斯金纳(板书:代表人物:华生、桑代克、班杜拉、斯金纳)

行为主义理论里我们要接触到两个关于条件反射的原理:

(一)经典条件反射原理(板书:经典条件反射原理)

对于经典条件反射原理巴普洛夫有一个相当有名的实验——狗分泌唾液的实验 实验过程:

实验前:食物——分泌唾液

铃声„„分泌唾液

实验中:食物——分泌唾液

铃声——分泌唾液

实验后:铃声——分泌唾液

通过这个实验巴甫洛夫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的几个原则:

1、条件反射的获得

2、消退

3、泛化和分化 我们还应注意到华生的关于“小阿尔伯特”的实验是有悖人伦的。经典条件反射对教学的启示:(1)避免消极情绪的经典条件作用的形成(2)将学习与积极的情绪建立起来

(3)教会学生恰当的使用泛化和分化

(4)帮助学生克服经典条件作用的焦虑

(二)操作条件反射原理(板书:操作条件反射原理)

操作性条件反射最初是由桑代克提出的,但斯金纳对此有一系列的相关实验如:小白鼠的实验。他提出了强化的概念:即当个体做出他人所希望的行为后,就提供满足其需要的刺激,以使该个体的这一行为在以后出现得频率增高的现象叫强化。

(三)行为主义治疗技术

在我们紧张的时候常用的一种缓解紧张的方法是什么?(学生回答:深呼吸)同学们深呼吸放松法是我们接下来讲的

1、放松训练(板书:放松训练)中的一种,深呼吸放松法我们经常使用到,对于它的操作我们很熟悉了,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做深呼吸,除此我们还要讲到:(1)一般的放松训练

在课本里已经告诉了我们怎样去操作,现在我们以两个一组来尝试着做一般放松训练

(2)想象放松法

常见的情境是在大海边,可以给出这样的指导语:见书72页

2、系统脱敏法

(1)创立者:这一方法于二十世纪50年代由精神病学家沃二帕所创(2)适用对象:恐惧症、洁癖症等以焦虑、紧张为主导症状的个体。例如:恐惧症:某S——情绪紧张,以后只要接触或想到该S,就紧张。

消极办法:回避该S——加剧对S的恐惧

积极办法:接触该S,并逐渐消除对S的恐惧

即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让来访者接触让其感到恐惧的S并最终消除对该S恐惧的过程。

(3)操作程序 A、告知操作原理

B、治疗师与来访者共同制定恐惧S分级表 C、按照分级量表进行操作(4)注意事项

A、树立来访者的治疗信心

B、当来访者在治疗中有回避时,尽力劝阻。C、强化治疗过程中来访者的适应

3、厌恶疗法

(1)含义:用具有惩罚性的厌恶刺激来矫正和消除某些不良行为的方法(2)使用对象:个体的不良行为

(3)基本原理:将厌恶性S与不良R结合,从而使不良行为少发生或不发生(4)常见的几种厌恶疗法:A、电击厌恶疗法

B、橡皮圈疗法

C、药物厌恶疗法

D、想象厌恶疗法

4、强化的方法

(1)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法采用逐步晋级的作业,在完成作业时按情况给予奖励(称为积极强化),以促使出现期望行为的次数增加。通过这种方法来塑造新的行为,以取代异常的适应不良行为。

行为塑造是把期望行为分成若干部分,以便更具体地分别对各个部分进行积极强化,以期达到确立完整期望行为和改善不良行为的目的。(2)代币管制法:是根据操作条件反射的强化法而设计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它以一种对病人有价值或有兴趣的货币来强化病人正常的行为,而使不良行为逐渐消退。(给病人的货币实际上是一种奖品,它能起到奖励的作用)。这种方法还广泛地应用在教育方面。

代币法的四个原则:

 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行为,使治疗者和病人双方都明确在治疗方案内要改进的行为是什么?

 必须有一种交换媒介,这些只有在病人达到了期望目的时才能获得。(彩色纸、代价卷、印花、五角星等都可以用作代币)。 必须有支持代币的强化物,即用代币可换取到货物或服务。如食物、娱乐权利等。

 必须建立兑换的规则,如完成何种和多少目标行为可得到多少代币,某种货物或服务需要付出多少代币等等。

代币奖励法治疗案例

为12名多动症儿童设计了一个代币奖励方法来改变他们的行为。每3个孩子组成一个小组,每当小组中的一个孩子不过度活动时,教师就用一个代币奖励他。代币可以换糖果或玩具,但必须三人小组一起换,奖品平均分配。用这个方法,每个孩子没有过度活动行为,就同时被代币和其它两个孩子的鼓励所强化。就是说,物质奖励和社会赞许结合在一起。四个月后,几乎所有儿童的过度活动都大量减少了。(3)消退疗法

消退疗法是根据经典条件反射当中如果条件反射不加强便会自然消退的原理发展出来的一种行为疗法。行为治疗学家认为:人类的不良行为和病态都是不良条件持续强化作用的后果,如果消除这些不良的强化作用因素,不良行为就会自然消退。治疗时治疗者给予条件刺激或让病人想象焦虑情境,此时不给任何强化即可使原来的条件反射消退。

治疗案例:利用消退疗法治疗幼儿怕猫

幼儿本来不是不怕猫的,可是偶然一次因抓猫尾巴被猫咬伤了手,流血不止,便使幼儿极度恐惧猫。从此,不仅害怕猫,而且由于泛化的作用,也害怕兔子、狗和带毛的动物玩具,甚至皮毛制品。对其治疗,可先让孩子看一些有毛小动物的照片,让他用手去摸,证明是无害的。慢慢地可以让他在心情愉快的情况下接触一些零碎的小块皮毛,使他感受到也是无害的。以后可以让他玩带毛的动物玩具,等到适应后再让他去看兔子或小狗。等习惯后,再鼓励他去摸索兔子和小狗,最后去接触猫。这样幼儿怕猫的行为就消退了。

4、模仿学习

(1)适用对象:恐惧症、强迫症等(2)基本原理:通过治疗师的示范,让来访者感到自己恐惧的对象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令人害怕,并向咨询师模仿,最终消除不良情绪或行为的方法。

二、讨论|

1、怎样运用经典性条件作用让二年级的同学对阅读感兴趣?

2、怎样运用操作性条件作用对四年级同学在团体活动中表现出的合作行为进行奖励。

三、板书设计

行为主义理论

一、经典条件反射原理:

(一)条件反射的获得

(二)消退

(三)泛化和分化

二、操作条件反射原理

三、行为主义治疗技术

(一)放松训练

(二)系统脱敏法

(三)厌恶疗法

(四)强化的方法

教育心理学行为主义 篇6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衰及其启示研究

本文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演变及衰落进行深刘反省,探析其为心理学的未来及其精神所涉及各个领城的发展所提供的重要启示.

作 者:隋美荣 高峰强 潘光花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系,山东,济南,250014 刊 名: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EDUC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 19(1) 分类号:B84-063 关键词:行为主义   哲学本体论   后现代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行为主义 篇7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演化

(一) 旧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 兴起原因

从心理学内部发展过程来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美国早期心理学两大支柱内在逻辑矛盾的产物”[2]。美国心理学的原始形态承袭德国意识心理学的实验形式, 华生又继承了机能主义的心理适应观, 但他又不满于机能主义对意识研究与内省法的宽容态度及体系的不严格性, 从而提出一种“唯一始终一贯的, 合乎逻辑的、彻底的机能主义———行为主义”[3]。从外部影响来看, 行为主义顺应了一直与之紧密相关的哲学的客观主义趋势。其中, 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实证主义、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一同构成其理论的思想根源。[4]与此同时, 20世纪初美国的社会文化对行为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 理论要旨

旧行为主义以华生为主要代表。华生继承了桑代克“联结说”的理论观点, 企图用刺激一反应公式解释动物和人的一切行为反应, 并据此提出了他的“刺激—反应”理论。华生将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称为反应, 引发有机体活动的各种内、外部变化认为是刺激。于是, 他得出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 即人和动物的全部行为都可以分析成“刺激和反应”, 根据刺激推断反应, 或者根据反应推断刺激, 从而达到预测及控制行为的目的。这就促使他成为一个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和教育万能论者。

(二) 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 演化原因

由于旧行为主义理论对有机体内部过程研究的忽视, 并企图将复杂的心理过程简单化和将心理学范围缩小化的倾向, 受到众多心理学家的反对。到20世纪20年代末, 行为主义赖以生存的哲学基础———实证主义也已从早期激进实证主义发展到逻辑实证主义, 发展了可间接观察证实的原则。[5]另外,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随着欧洲许多著名心理学家及思想家纷纷移居美国, 这在客观上为各学派观点的融合和相互渗透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而促进了行为主义立场的演化。

2. 基本精神

基于上述原因, 以赫尔、托尔曼和斯金纳为主要代表的行为主义者, 采取了一种既发展客观实验又发展客观心理学理论的路子, 这种改良后的行为主义称为新行为主义。[6]

新行为主义者在坚持旧行为主义理论研究人行为的方向上, 逐渐更趋向于探索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并且新行为主义者对其他学派的理论不再采取对峙和排斥的态度。例如, 部分新行为主义者受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 开始重视对有机体内部条件和行为动机的研究, 重视行为的整体性。

3. 斯金纳的理论特色

斯金纳仍旧以行为作为其研究对象并设计了斯金纳箱, 着重对行为进行实验分析。他主要用三种基本的实验操作来控制环境:呈现刺激、安排结果、信号刺激。这是他在不同意旧行为主义者用S—R模式解释学习的基础上提出的操作学习理论, 操作学习理论强调强化的作用。斯金纳认为, 强化物与实施强化的环境一起构成一种刺激, 并可以此刺激来控制反应。当期待的反应出现之后立即给予强化, 这就会增强再次出现这种反应的可能性;若出现任何非期待反应, 则立即停止强化, 让这种非期待反应逐渐消退。斯金纳研究人行为的最终目的是想将心理学与社会问题结合起来, 用以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许多难以用其他学科知识解决的社会问题。他的“行为技术学”应用到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就是教育领域。他认为:“教育就是建立未来对个体和他人有利的行为, 这种行为最终将受到许多不同方式的强化。”[7]他在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和强化理论基础上提出的程序教学及教学机器对整个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 新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 兴起原因

新行为主义者竭力地执行逻辑实证主义和操作主义的程序, 以期将心理学发展成为一门自然科学, 但到了50年代前后却已走投无路。行为主义者坚持的环境决定论和人与动物不分的观点遭到越来越多的反对。与此同时, 认知心理学迅速崛起, 过去被行为主义抛弃的概念如意识、思维、注意等再次成为心理学的合法对象。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 以班杜拉、罗特尔、米契尔等在行为主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心理学家为主要代表, 试图在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之间走出一条折中的道路, 既在坚持行为主义基本精神的前提下, 大胆吸收认知心理学的一些观点和成果, 成为带有行为主义躯壳, 又具有认知心理学血肉的混血儿———新的新行为主义者。[8]

2. 理论要旨

新的新行为主义者在研究学习问题时, 主要以人作为研究对象;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认知作用;重视社会因素对人行为的影响;辩证地分析了先天遗传与后天习得的关系等。班杜拉、米契尔、罗特尔通过对传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批判, 以及对新兴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吸收, 成功完成了“扬弃”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历史任务, 并建构了各自的理论体系。[9]其中, 笔者将以班杜拉为主要代表进行研究。

3. 班杜拉的学习理论

无论是华生信奉的经典条件反射原则, 还是斯金纳推崇的操作条件反射原则都认为学习必须由个体亲身经历才能进行, 学习是个体接受刺激和强化从而习得某一行为的过程。班杜拉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对此提出了质疑, 认为除了“亲历学习”外, 还存在另外一种在人类生活中产生重要作用的学习方式, 即观察学习。

受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影响,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是以信息加工的模式对观察学习进行分析, 认为观察学习由四个子过程即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和动机过程组成。[10]从班杜拉对观察学习过程的分析可知, 他在强调榜样示范、外部激励作用的之时, 更重视的是认知过程对行为产生的影响。与托尔曼的认知行为主义理论所阐述的“符号一格式塔”学习模式相比, 班杜拉的理论使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向认知方向又靠近了一大步。

班杜拉认为, 在各种自我现象中个体的自我效能对个体潜能的发挥起决定作用。这是因为人主体因素的核心, 渗透、弥散于人类机能活动的各个方面。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班杜拉又将对人类主体性的研究由自我效能拓展到集体效能, 其理论的适用性进一步增强, 同时也与心理学、社会学及教育学方兴未艾的团体研究遥相呼应。[11]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演变的内在轨迹

(一) 人主体性———从“缺失”到“归复”

自古以来, 对“人”的研究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涉及其中有关人主体性的问题更是教育者研究的重点。心理学作为研究人心理的一门科学则更不例外。但是, 以华生为代表的旧行为主义者却只是将人的心理现象看做是一种副现象, 认为由刺激可以直接推论反应或由环境直接推论行为, 通过动物实验直接推论人的问题。甚至, 他还直言不讳地表示人与动物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新行为主义者虽然对华生的理论进行了补充与发展, 但他们最终还是将人与机器或者动物进行比拟, 并据此来类推人类的行为规律。人之所以为人的特征在旧行为主义与新行为主义理论中完全被忽略。20世纪50年代之后, 旧行为主义者一直所秉持的以动物研究推论人行为的方式受到来自人本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挑战。此背景下, 班杜拉在否定传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以动物为被试, 主张以人为被试的前提下, 对人性问题进行重新理解。他将人的主体因素引入到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因果决定关系系统之中, 使其理论更具适用性和合理性。班杜拉对人主体性的关注, 主要体现在其自我效能理论中。他认为, 自我效能是影响人行为的主体性重要因素,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主要通过加强对学生个体效能的培养影响学生个人的发展。

(二) 学习目标———从“单一”到“全面”

学习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 不仅包括科学知识的学习, 熟练技能的学习, 而且包括以思维活动方式为主的能力学习和行为准则、道德品质的学习等。[12]皮亚杰认为, 教育的最高要求应该是使学生具有逻辑推理能力和掌握复杂抽象概念的能力。[13]因此, 笔者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智力及培养其创新能力;而教育的目的则是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人。

然而这一切却被新、旧行为主义理论者统统抛弃。他们用动物的学习来比照人的学习, 使之简单化, 以致行为目标成为衡量教学的唯一标志。而在班杜拉看来, 人是具有主体性的个体, 具有符号化能力、替代学习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反省等多种基本能力。因此, 他一改传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教学目标的单一性, 转而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三) 学习实质———从“外部控制”到“内部激励”

贯穿于全部学习理论研究中最根本的问题, 即“学习本身的性质问题”。以华生为代表的旧行为主义者认为, 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当环境中的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时, 就会发生学习。关于这一点, 斯金纳认为, 学习的本质在于反应的结果对反应的强化, 其中就体现了“控制”的作用, 并且指出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控制。所谓自由只是一种幻想, 控制人的力量不是来自人类机体的内部, 而是来自外部。在教育领域, 不管人们承认与否, 控制作用始终存在于教育之中, 教育者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控制学生向着既定的好的方向发展。斯金纳在这一理论基础上设计了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 用以控制学生的学习。而班杜拉在清楚认识传统行为主义理论局限的基础上, 积极地吸收了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思潮的精髓。在对传统行为主义理论“扬弃”的过程中, 他深刻认识到:“人的认知因素作为人参与, 介入世界事件从而使人成为其自身生活的动力因素的手段, 它构成为人的一种能力。”[14]这使其理论在强调外部控制作用之时更重视自我认知过程对行为产生的影响。

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演化对中国当前基础教育理念创新的启示

曾经我国教育将学生视为“物”, 并试图将学生训练成为“考试机器”。但庆幸的是, 目前国内学者已经开始反思并提出改进建议:真正地将学生视为一个具备主体性、价值性的“人”来对待。在国务院最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15]有学者认为, “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基础教育改革中就是要“以生为本”。“以生为本”作为当代基础教育的价值选择, 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旨在让每一个学生在现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深入思考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演变的内在轨迹, 发现其自身不断完善的部分理论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国基础教育理念的创新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 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国传统的基础教育长久以来奉行“师本”、“书本”的教育理念, 追求培养模式标准化、统一化, 注重教师权威、知识权威, 要求学生对教师、书本的绝对遵从, 这就极大地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变成教育的“旁观者”与“客体”。然而, 人是有价值的存在, 这就要求把人性化、个性化和创造性放在教育的首位, 这是全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向。人性化意味着教育对人的尊重, 要求教育者在头脑中真正树立受教育者之主体地位的意识, 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16]在班杜拉的主体性理论研究中, 他强调学校教育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主体性教育。何为主体性教育?在笔者看来, 主体性教育应包括以下两层含义:第一, 将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生活的主体, 弘扬他们的主体性, 这是主体教育之根本;第二, 学生是不断成长的主体, 在教学活动中虽有一定的主体性, 但仍需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这是主体教育人性论之体现。那么在学校中如何进行主体性教育呢?简言之, 就是让学生充分参与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独立性, 以及自我学习、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控等多种能力, 使学生尽力摆脱对老师的依赖, 这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需要。

(二)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早在两千多年前,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出身体, 德行、智慧要和谐统一发展的思想。然而, 在传统“知识中心主义”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中国基础教育, 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成了多余之举, 其他方面的发展更是无从谈起。我们在大力号召加强学校主体性教育之时, 不仅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自由而又充分地发展。“全面发展”在笔者看来, 首先是“完整发展”, 即不仅包括德、智、体、美等素质全面发展, 还包括个性、心理、性格、兴趣、意志、气质等非理性因素的发展。其次, 应该是“和谐发展”即各方面素质的发展不能失衡。那么“全面发展”目标下的基础教育该如何实施?即知识教育与人格、品德教育并驾齐驱;知识教育与能力、素质教育协调发展。只有学问之修养与人格、品德之修养兼备的人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只有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人才是这个时代所真正需要的人才。

(三) 重视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班杜拉认为, 好的学校教育应促进学生心理的社会成长, 有助于非职业领域生活质量的提高, 正规教育的重要目的应为学生提供影响其一生的智力工具、效能信念和自我教育的内在兴趣。[17]学校作为学校教育的载体, 对学生自我效能的形成与发展至关重要。例如课堂氛围、班级结构、老师对学生学习的分析解释、学生之间的示范及对比、学生个人在学习上的成败经验等都深刻影响学生自我效能的形成与发展。学校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为学生提供效能信息, 既不让学生轻易获得成功, 又要让他们获得成功, 增强其掌握经验的合理性、正确性;经常鼓励学生、表扬学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让他们有一个自由、愉块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让他们在榜样的带动作用下, 积极建立自我的价值判断标准。所有这些有利于学生效能信念的建立。

摘要: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心理学界占支配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其三个阶段潮起潮落的发展演化与内在轨迹显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人主体性由“缺失”到“归复”的深入认识、教育目标由“单一”到“全面”的必然发展、学习本质由“外部控制”到“内部激励”的转化等方面呈现出动态发展与不断完善的趋势。作者深掘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于中国当代基础教育的价值蕴含, 阐明其重要启示, 以达“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之效。

浅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篇8

【关键词】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 教学应用

引言:

学习理论长此以往是在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者两种对立观点的互博中发展起来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外界行为,认为学习的动机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通过掌握这种刺激反应来预测和控制学习效果。本文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这四个方面来进一步阐述,旨在让读者对其有初步了解。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标志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行为主义产生以后很快在欧美国家乃至全球流行起来,在心理学史上引发了一场“行为主义革命”从上世纪初到中叶,长达近小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行为主义几乎占领导地位,故而有“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的称号。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是一种行为,外界环境是语言习得的关键所在。任何知识的获取都直接来源于直接经验。反对研究人的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常常采用科学直接的实验来进行客观研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由于它强调的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属于联结派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桑代克根据对动物做的一系列实验,总结了学习问题、提出了学习理论。他关于心理学的主张属于联想心理学说,其学习理论被称为“联结主义”。他认为学习的基础是感觉印象与 反应之间的联合,并指出学习的本质是情景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其公式是S-R。这种联结是直接作用的,不需要其他媒介作用。正如桑代克著名的笼猫实验(饿猫实验):将一只饥饿的猫关入笼中,笼外放一条鱼,猫急于跑出笼子去吃鱼,要想打开笼子,必须完成三个连续动作。猫经过多次尝试后,逃离了笼子,吃到了鱼。他把这个过程称为尝试错误学习,并提出学习的过程具有渐进性、盲目性、尝试性。

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俄国心理学家巴普洛夫在研究狗的时候发现:狗在进食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热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后天学习。这种反应叫做无条件反射,引起该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叫无条件刺激。每次在狗进食时摇动铃铛,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时候铃声就是条件刺激,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这种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应就是条件反应。这就是有名的“经典条件作用”。巴普洛夫提出经典性条件理论的主要规律是泛化与分化,消退,恢复。揭示了学习现象最基本的生理机制,对学习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厚影响,是其发展史上一座里程碑。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理论:斯金纳是心理学领域和行为主义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用白鼠和鸽子做实验,通过实验发现动物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强化作用刺激而发生的。他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大部分行为都属于前者。操纵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有:强化、消退、惩罚,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在他的白鼠实验中发现,如果每隔20秒就对白鼠强化一次,白鼠会有停顿反应,在下次强化之前反应率达到最高值,表明它学会了根据时间来进行反应。这就是有名的“扇贝效应”,提示我们固定时间的奖励不能维持新的行为。他把操作性条件理论运用到教学上,提出了程序教学论。采用连续接近法,进而达到学习目标。在使用中,程序教学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小跨度重视教学内容原则,积极反应原则,实时反馈原则,自定步调原则,低错误率原则。他还提出“教育就是塑造”,一次一次,一点点地直到完全达到所要求的高度,塑造新的行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影响着教育,大众传媒等社会生活领域。他的三元交互作用理论指出了影响学习的三类因素是环境、个体和行为。这三因素互为因果,每两者之间都具有双向互动和决定关系。班杜拉从儿童行为总结出学习的实质就是观察学习(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观察,从而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或修正已有行为的过程)它有三个显著特征:不依赖直接强化,不一定具有明显的行为反应,有一定的认知性。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1具体行为化教学目标,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外语教学课堂上,老师会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活动。使用较为直观的手段,反复给学生示范,以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直观信息,使新旧行为形成联系。2把教学重心放在“学”上。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单单只看重教材讲解上,还应扩展到学生行为上。3媒体作用的联结。在教学过程中,现代多媒体设备不仅要呈现教材,还要同学生们的行为相结合起来。及时接收学生做出的反应,把握学生的学习顺序,让学生自行调整学习步调。4积极肯定的正向强化和负向强化。作为老师,理应时常表扬具有良好行为的学生,为班级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促使更多良好行为的产生。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行为,更好的学习效果。老师的这种正面强化手段更有益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一定的负向强化也是必要的。老师采取惩罚时要注意把握程度,要在学生心理可承受范围内。总之老师要了解学生心理,根据学生不同的行为采取不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卲瑞珍 《教育心理学》 1988年

[2]朱曼殊 《心理语言学》 1989年

上一篇:小草触动了我的心作文下一篇:石景山区促进商务服务业发展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