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消费主义

2024-09-23

传媒消费主义(共10篇)

传媒消费主义 篇1

一、大众传媒与消费主义文化:

消费主义,是指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是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的总称。其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西方消费主义渐渐渗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文化层面,消费主义文化因此而出现。消费主义文化,指的是文化意义上的消费主义,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指为了使被现代文化刺激起来的欲望得到满足的文化意识形态。在我国,大众传媒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也会受到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同时由于消费具有典型的符号化特征,大众传媒对消费主义文化的蔓延也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以下将从我国电影贺岁片的发展来谈谈大众传媒与消费主义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我国电影贺岁片走向商业化,这是消费主义文化在电影方面渗透的表现。

(1)电影内容更加符合大众的消费心理,朝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加迈进了一步,但同时也更加具有娱乐性。许多贺岁片早期是比较有思想的,因为它们的拍摄是建立在小说基础之上,是对人性和文化的深层反思,但是现在中国电影跟文学越来越远,大众对于贺岁片的文学期待即审美享受逐渐转向愉悦期待,太过文艺思想的东西多数没有市场,因为受众现在追求的是物质享受和消遣。因此,商业化的电影很符合消费社会的要求,中国社会尤其是年轻一代正在朝着消费主义狂奔,而商业化的电影正是帮助他们狂奔的轮子和车子。这就是为什么批评家、媒体在批判这类电影的时候,它们照样能够成功,因为符合大众消费心理。刚刚上映的《非诚勿扰2》、《让子弹飞》,受众的褒贬不一,在表面的搞笑和冷幽默的对白之背后,却是与青春、情感和尘世莫大的疏离。而往往反映社会发展主旋律的电影却日日减少。(2)电影表现形式的商业化。宏大的场面、激动人心的音乐、美仑美奂的画面以及靓丽的演员等视觉表象。启用大批中青年明星尤其是港澳演艺界大腕参演,是一种创新,这对于扩大其吸引力、影响力,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如今,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变化巨大,从这个角度看,选择对当代青年有影响力的明星大腕参演,就不仅仅是着眼于电影票房号召力,更是长期以来党的宣传文化事业“三贴近”的追求,不失为是一种有效尝试。无论视觉还是听觉表现,贺岁片的编码逐渐走向纯粹供视觉听觉消费的方向,采用现代电影技术,尤其是特技和3D效果,满足受众感官刺激和需要。在市场经济之下,商业大潮的席卷使得电影不折不扣的要为市场的主人受众服务,愉悦价值成为贺岁片不仅是必须而且是首要的考虑对象。(3)电影中的植入式广告。这是消费主义文化在电影中的一个突出表现。将商品信息的广告融合在影片场景、影片道具、电影台词、主演的生活和使用物品中,给大众留下印象,形成潜移默化的宣传效果。消费社会背景下,消费是生产力,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电影的销售,广告起了主要作用,尤其是植入式广告。在《非2》中主演开的车都是奔驰系列的,还有最淡定的淘宝网广告,随处可见的旅游景区的广告。在《女人不坏》中苹果电脑的广告,《手机》中所使用的摩托罗拉手机的广告。电影中所使用的符合自身情境表达的广告,是在能够满足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下,大众消费者消费意义的需要,实际会对大众的物质生活消费进行诱导。但是过多的使用植入式广告也必然会引起大众的不满,因为电影创造者要充分尊重大众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

电影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在制造时尚化、标准化的大众文化时,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消费主义文化的发展。大众传媒与消费主义文化是互动的,但是作为一种体制和

机构,大众传媒总是更加主动,更有进取心。虽然大众的主动性和自主意识增强,但是大众传媒还是积极逢迎、靠拢或争取广大受众,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诱导和操纵消费者,它们左右着消费观念和消费时尚的方向,传播消费主义文化,建构消费意识形态,把越来越多的人都卷入其中,使消费主义文化成为了一种大众化的消费生活观念与消费方式。

传媒消费主义 篇2

关键词:传媒消费主义,消费文化,网络,“哥”“姐”

“哥”“姐”之热

“我九岁开始博览群书, 二十岁达到顶峰。”“主要读人文社科类的书, 比如《知音》、《故事会》。”2009年底, 一个说出以上“语录”、人称“凤姐”的人物罗玉凤不断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一时间引起网民围观式的关注及传统媒体乃至全社会的热烈讨论。同时风行的还有“妖娆哥”、“犀利哥”等人物。而早在2005年, 就有经由网络引起关注的“芙蓉姐姐”。这种网络的“哥”“姐”现象隐藏着网络以及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某种发展取向, 而对这些人物的关注经由网络和大众传媒而呈现向全社会范围传播的趋势, 这种关注度的火热揭示了传媒的消费主义倾向影响下畸形的传播景观。

传媒消费向度与符号景观的共谋

让·鲍德里亚在他的《消费社会》中开篇写道:“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 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 而是受到物的包围。”中国人也早已处在物的包围之中, 且不说改革开放为中国人带来了极其丰富的生活物质, 中国目前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之一。对物的欲望和无休止的崇拜转移了人类对人本身的关注, 人作为物的附属品, 更多的以符号的形式存在于物与物的关系之中, 而指向于人的欲望的物逐渐异化为控制人的物。在大众传媒尤其是低门槛、匿名的网络媒介的影响下, 作为物的附属品的人也通过对符号的消费完成对物的消费的最彻底的感受, 在布满物与符号的虚拟世界里, 人的存在剩下只有眼睛、耳朵和点击鼠标的手指的存在。这种存在如齐格蒙特·鲍曼所说, 也可以称为碎片式的存在———一种不确定性的存在, 每种行为都努力逃避这种不确定性, 然而每一种行为只是成功地加深了它。

在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极为发达的中国社会, 传媒消费主义倾向已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当媒介出于商业化的意图并作用于人时, 人被裸露在商业和非商业的诱导性信息之下, 被抛掷于温柔富裕的陷阱之中, 使受众于不自觉的状态中既消费着媒介同时也“消费”着自我, 销蚀着人的精神与意义。 (1) 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 大众传媒却渐渐将一切信息消费化、符号化和商品化, 将文化和知识排斥在外。它绝不可能让那些真正象征性或说教性的过程发生作用, 因为那将会损害这一仪式意义所在的集体参与———这种参与只有通过一种礼拜仪式、一套被精心抽空了意义内容的符号形式编码才能得以实现。 (2) 这种排斥的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 因此公众无从得知它的运作, 更不用说参与这样的过程。

在传媒此种倾向下, 公众在以网络为主体的信息世界中, 逐渐分不清现实与虚拟、物与符号、真与假、严肃与戏谑的界限, 逐渐失去自主思考和自主判断的能力, 沦为狂欢文化、戏谑文化的奴隶, 进而对诸如颠覆主力价值乃至于在形象上都十分不堪的“哥”“姐”们趋之若鹜, 在立体的符号环境中, 将“哥”“姐”们当成快餐和娱乐来消费, 然而这种消费却是“无味的快餐”和“虚无的娱乐”。笔者想起法兰克福学派针对二战时期的德国而提出的“悲观的大众社会论”, 该理论把社会的崩溃归咎于传统关系和结构的松散化;而这种松散化使得人们更加“原子化”, 使人们暴露于外部影像之下, 尤其是暴露于强有力的大规模宣传的压力之下, 而这种宣传最有效的代理人, 就是大众媒体。 (3)

人对符号景观的关注对应于传媒的消费向度, 而传媒的消费主义文化也带来了畸形的符号化的“哥”“姐”们。

在浩渺的信息的团团包围之下, 公众的关注向度不再以价值、有用性、深度为指导, 反代之以戏谑、娱乐化、符号化为取向, 而在海量信息的簇拥下“昏睡”了的大众, 对“哥”“姐”们的关注更是一种心理需要。网络“哥”“姐”们实际上是以符号景观的姿态存在着, 他们是谁并不重要, 他们代表的戏谑的意义才是公众关注的焦点。这种从人到物再到景观的过渡, 实际上是随着人们的“眼球的移动”而产生的。而“眼球的移动”正是对填补网络时代内心空虚的意义的探寻。这种探寻过程的形成伴随着传媒的消费主义倾向, 传媒倡导的商品拜物教极端夸大了物而忽略了人, 而对物的崇拜又进一步通过信息的方式表现为对符号景观的崇拜, 从此意义上讲, 对“哥”“姐”们趋之若鹜的现象是传媒消费主义文化倾向与符号景观共谋的结果。

围观景象的危机与传媒社会责任

大众传媒所关注的各种“哥”“姐”明星, 也许有的属于胡泳在《众声喧哗》中所说的“脱星”, 有些属于“平民明星”, 更有些是“被明星”, 但是无论以何种方式获取公众的注意力, 他们在消费文化视角下, 都是作为一种景观被围观着。作为一个表面生活的专家, 明星是那些补偿他们自己真实生活的碎片化和生产专门化的人们所认同的表面化生活的证明物。 (4) 因此, 对无厘头式的“哥”“姐”们的围观, 实际上隐藏的是现代人深深的不安全感和内心的虚无感, 而当面对消费主义文化浸淫的传媒倡导的各种犬儒主义化的信息时, 他们只得 (也仅有这一种可能) 选择一种愤世嫉俗的、戏谑的、飘摇不定的犬儒的方式来消费相对应的符号景象, 进而以此掩盖内心的不安全感、填补内心的虚无。在此情况下, 主流文化得不到推崇, 人文精神得不到坚守, 传统价值观遭遇颠覆, 精英文化被无厘头的平民明星抢占, 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围观效应亦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它在网络上的传播是以无辜的娱乐的形式进行的, 而公众也容易在眼花缭乱的画面转换、图片跳跃、声音连续中无意识地接受这样的传染, 从而群起围观。这种围观逐渐削弱了理性的力量。这正是这种景象围观的危机之所在。

大众传媒难辞其咎。以网络为首的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方式宣传着它的消费主义文化, 并以商业利益追逐者自居, 而忽略了作为构建公共领域重要一环的角色所应担负的传播主流文化、弘扬时代精神、引导理性的公共意见的传播的社会责任。大众传媒反而在将现代社会变成一座以商业利益为驱动的“娱乐之城”, 任何新闻人物、事件都可以娱乐、可以戏谑, 一切都成为大众传媒娱乐化的附庸, 但娱乐到最后, 内容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 人们脸上只有娱乐的表情, 却没有了任何意义。诚如麦克卢汉所说, 媒介即信息, 对信息的消费实际上是对媒介的消费, 从此意义上看, 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作为信息本身被消费了, 而它的“顾客”们也在眼花缭乱的影像消费中模糊了信息与媒介之间的界限, 使得这种消费直接而富有成效。传媒在消费主义文化倾向的影响下的社会责任缺失、传播品位退化以及商业趋向的增强, 是导致不正常的、过热的对“哥”“姐”的围观的主要原因。

结语

新媒介时代的受众在消费习惯、消费水平和消费环境等方面与传统媒介时代有着很大的差异。 (5) 消费环境面临着结构性弱化和秩序弱化的危险, 加之我国目前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 各种价值观横流, 而在西方标榜的自由多元的观点影响下, 中国特有的文化环境难免藏污纳垢, 因此, 对主流价值和主流文化的宣扬和坚守便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对各种“哥”“姐”的过分围观, 显示的是我国大众传媒传播品位的退化和主流文化的式微, 对这种本应属于“非主流”范畴的现象进行有效的引导, 对大众传媒消费主义文化倾向的防治, 对中国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大众传媒应当深刻认识自己社会公器的角色, 利用好自己的社会功能, 从国家和民众的长远利益出发, 理性认识消费文化的精神特征, 倡导健康、理性的消费方式, 营造健康有序的消费文化环境, 弘扬时代精神和主流文化, 让悲观者收获乐观, 让戏谑者关注严肃, 让围观者重拾自我, 让迷失者找回方向。

注释

1[1]秦志希、刘敏:《新闻传媒的消费主义倾向》, 《现代传播》, 2002 (1) 。

2[2]让.鲍德里亚[法]著, 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第106页。

3[3]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版, 第462页。

4[4]居伊.德波[法]著, 王昭凤译:《景观社会》,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第7页, 第22页。

传媒消费主义 篇3

摘要: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文化背景下,一种完全被市场所支配、被商业逻辑所左右的消费主义思潮日益盛行于传媒领域。经济利益至上是消费主义被人广为诟病的痼疾,当传媒一味追逐经济利益而不顾社会责任时,大众传媒领域的伦理危机便开始显现。本文从消费主义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入手,论述了消费主义给传媒带来的一系列伦理问题,并对解决这些伦理问题提出传媒的理性转轨、重塑社会责任、坚持伦理原则等建议。

关键词:消费主义 ; 大众传媒 ; 伦理问题

一、消费主义的内涵及其与新闻传媒的关系

(一)消费主义的概念

消费主义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比较宽泛的概念,因为消费主义反映的是消费者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文化态度,也可以说是一种意识。这种态度把物质消费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追求,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价值观。所以说消费主义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我们实际生存发展所需要的消费,而是被一种消费文化和消费意识所主导的、被动的、无节制的非理性消费。用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解释就是物质消费被符号化了,物质消费已经脱离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这一基本内容。消费主义脱离了消费本身,不再注重商品的价值或使用价值,而是注重商品的符号价值。在这种意识的影响下,消费者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伦理意义都发生了变化。所以消费主义另外一个代名词是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

(二)消费主义与大众传媒的关系

毋庸置疑的是,大众传媒对消费主义思潮的渗入以及消费文化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消费主义也不断的刺激传媒的发展与改革。具体来看,其一,新闻传媒促使消费主义主导下的消费文化发展高效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传媒对消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传媒如同一张巨手推动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跨国公司之所以能短时期迅速地大范围扩张,除了其自身具有的经济实力外,大众传媒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大众传媒在不同时期影响着消费文化,进而影响消费人群,最终帮助跨国公司获得巨大利益。其二,新闻传媒是消费主义最好的助手和工具。新闻传媒会通过对特定生活方式的报道,抓住消费人群的消费心理,使人们以过上大众传媒所展现的音像资料中的生活为目标,寻找一种唯美的、享受性的生活方式。在纯商业性的运作下,商品被赋予众多诱惑元素,人们在消费时心理得到满足,传媒便趁机将消费主义思想植入消费者的脑中。最终使消费者脱离消费本身,走向符号化的消费。

二、消费主义引发的传媒伦理问题

消费主义确实给商业化运作的大众传媒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尤其是消费主义中的效率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对传媒的发展起到了一定地推动作用。但是在消费主义影响下,大众传媒往往容易忽视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再重视社会效益而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在这种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大众传媒的职能发生了扭曲,从而引发了许多传媒伦理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新闻工作者与媒介的道德失范问题

新闻工作者本应该是有较高知识水平和职业素养的专业人才,然而随着消费主义的盛行,一些从业者开始放弃道德底线而追逐金钱利益,进而导致众多“有偿新闻”或“有偿不闻”的出现。随着传媒产业化的加快,原本以报道事实真相为追求的新闻工作者,不得不考虑掌握自己饭碗的广告商的利益,新闻不再是纯粹为大众而服务,却被当做商品进行售卖,新闻人的道德底线也开始松动,自身价值认同已经跌落到自嘲为“新闻民工”的地步。

媒介的一些行为也变得让人难以接受。有些不负责任的媒体用虚假、色情的信息去吸引大众的眼球,以期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善良被邪恶代替,金钱至上成为游戏规则。媒介对事实不再求深、求透,从前那种文火慢炖的调查报道已经越来越少的出现在受众眼前,取而代之的各种快餐类的标题党与简讯。随着各种不良广告和低级娱乐节目不断出现,新闻工作者的收入增加了,传媒盈利了,但伦理道德于公众的信任度却被狠狠地踩到了脚下。

(二)传媒过度产业化经营所导致的伦理问题

传媒的产业化经营需要有一个前提——以市场为依托。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报道各种文化、娱乐现象时,由于受产业化经营的影响,出现了一些伦理问题。一些新闻报道不再追求真善美,而是以种种煽情的手法突出暴力、色情等耸人听闻的新闻,以此来博取受众的眼球。在这个“关注度”可以进行“二次售卖”的时代,大众传媒依靠此类内容赚的盆满锅溢,而传媒这一公共领域不再向普通人开放,却成为商家和广告主追名逐利的秀场。

(三)新闻伦理原则与市场逻辑产生矛盾

由于消费主义的影响,大众传媒本该坚持的伦理原则与市场逻辑产生了尖锐的冲突。在消费主义主导的市场逻辑中,金钱的价值超过了人性、尊重等基本的伦理底线,反映在传媒的报道上就是重视轰动效应,而不惜牺牲人的感受。大众传媒对整个社会负有教化的功能,当传媒放弃伦理原则听任市场逻辑的安排时,将会直接影响受众的价值观,从而引起整个经济社会秩序的动荡。

三、解决新闻传媒伦理问题的建议

(一) 大众传媒的理性转轨

面对诸多伦理问题,大众传媒必须在消费主义的进攻下,筑起理性的城墙。当低级趣味的新闻报道与庸俗的娱乐节目充斥受众的眼球时;当主流媒体也被商业性思想完全掌控,忽视社会责任时;当整个社会的精神生活在不良传媒的影响下日益消沉和堕落时,大众传媒再不进行理性转轨,我们必将“消费至死”。因此,传媒必须及时调整步子,与时代主旋律合拍,传递正能量,为公众创造健康的精神交流空间。

(二)重塑传媒业的社会责任

我国现行的媒介体制是事业化单位企业化管理,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媒体毋须讳言自己的盈利性质。但是,媒体毕竟是一个事业单位,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大到传媒集团,小到媒体从业者,都不能损害社会利益,而应自觉服务公众,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表现在行动上,就是能够尊重受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只有这样,传媒伦理问题才会越来越少,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也会逐渐上升。

(三)坚持传媒的伦理原则

传媒的伦理原则可以概括为适度、正义、善良。首先,适度原则要求媒体在市场逻辑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不能單纯追求经济利益;其次,大众传媒要维护正义,惩恶扬善,遵从社会道德规范,站在公众的立场;最后,媒体要有人文关怀,将善良作为最终伦理原则,只有坚持对受众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善良意志,媒体才能走的更高、更远。(作者单位:兰州大学)

参考文献:

[1]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陈卫星. 国际关系与全球传播[M].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3]蓝鸿文. 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邵培仁. 媒介管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蒋原伦. 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M].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6]陆地. 西方商业电视的经营意识[J]. 国际新闻界, 2002(1).

[7]王希. 民主的非民主化[J]. 读书,1999(10).

传媒消费主义 篇4

亲爱的同学:

您好!

我们是管理系08级公共事业管理(1)班的学生。目前,我们正在进行一 项有关大学生图书消费情况的调查,希望能从您这里获得相关信息,协助我们完成此次调查。本次调查不用填写姓名,所有回答只用于统计分析。您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每个问题所给出的几个答案中选择一个合适的答案打勾,或者在中____填写。非常感谢您的参与和帮助。

河北传媒学院08级公管1班

2011年11月28日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所在的年级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3、您所学的专业是

A.文科类B.理科类C.文理科兼修

4、您觉得自己学校的图书馆能满足您的阅读需求吗?

A.能B.不能

5、您在何种情况下会考虑购买图书?

A.喜欢就买B.需要就买C.打折时购买D.书知名度很高就买

6、您平时一般通过什么渠道购书?

A.书店B.网购C.地摊D.其它

7、您购买图书的类型是什么?(多选)

A.学习类(专业参考书)B.学术著作C.文学类D.励志成才类E.各类杂志F.各类畅销书G.其它

8、您购买图书的目的是什么?(多选)

A.学习或者考试参考B.消费娱乐C.充实自我,陶冶情操D.赠送他人E.其它

9、您通常情况下一次购买几本书?

A.1—3本B.4—6本C.6本以上

10、您平均一学期购买书的次数是?

A.1—2次B.3—4次C.5—6次D.7次以上

11、您每学期在图书消费上的金额是多少?

A.50元以下B.50-100元C.100-200元D.200-300元E.300元以上

12、您通过何种方式获得需要购买的图书信息?(多选)

A.朋友同学推荐B.老师推荐C.网上消息D.媒体广告宣传(报纸、杂志等)E.逛书店关注F.其它

13、您购买图书的影响因素?(多选)

传媒消费主义 篇5

【四川传媒学院排名】四川传媒学院特色专业-四川传媒学院录取分数

线

国著名高校成都理工大学系四川省重点高校,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的授予权。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是由成都理工大学申办,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按新机制、新模式运行的一所以艺术类本科为主的独立学院。学院近年来曾荣获 “中国一流高等独立学院”、“社会满意学校”、“全国教育教学管理示范高校”、“全国十大特色院校”、“全国百强教育先进单位”、“重质量·讲诚信,全国AAA级示范学校”、“全国首批创新·就业型大学”等荣誉称号。学院地处成都市国家高新技术开发西区,交通便利,环境幽雅。校园占地面积近千亩,教学、生活用房、学生公寓等建筑面积近35万余平方米,一座以“憧憬”为主题的大型雕塑和30多尊世界科学巨星、文学巨匠、艺术家、名人头像遍布校园内,形成了浓烈的文化艺术氛围。学院依托广播电视系统的行业背景,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办一流教育,育广电英才”的办学理念,着力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应用性、复合型、德艺双馨、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学院围绕广播、电影、电视、网络传媒及IT行业事业发展的需要,设立了播音与主持系、编导与戏剧影视文学系、艺术设计与动画系、新闻系、表演系、音乐舞蹈系、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系、摄影系、传播与经贸系、影视编导与管理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等十一个系。设有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广播影视编导、艺术设计、表演、音乐表演、舞蹈编导、戏剧影视文学、导演、动画、摄影、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广播电视工程、录音艺术、英语播音、时装表演与设计、影视人物造型设计、平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广告设计、装饰设计、电视编辑、电视节目制作、文艺编导、网络传媒、现代媒体编辑、图片摄影及制作、影视摄影及制作、影视制片、广告经营与管理、传媒策划与管理、公共事业管理、酒店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40余个本、专科专业或方向,形成了完善的学科群。学院生源遍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迄今,在校学生1万4千余人,成为西部地区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全的艺术独立学院。学院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不断开拓创新,拥有雄厚的办学实力,购置了一流的专业教学设备,凝聚了一大批多年从事影视、媒体、艺术设计、动画、摄影、计算机等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并做出过骄人业绩的实力派师资队伍,大批优秀毕业生脱颖而出,意气风发地走向祖国大江南北,桃李满天下。由于办学理念与市场需求接轨,以人才市场为导向,在校学习专业能力与将来岗位工作能力零距离接近。办学十年来,已为中央电视台和省内外广播影视传媒系统、大中型文艺演出团体及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等培养输送了一大批记者、编辑、编导、节目主持人、演员及计算机网络维护和广播电视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学院有广播电视系统的行业优势,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渠道,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他们都找到了较为满意的工作,正在人生舞台上施展着自己的才华。一流的专业教学设施学院具有全国艺术类院校中一流的教学硬件设施。建有教学大楼七幢、艺术大楼五幢、视听中心一幢、艺术体育中心一幢、艺术交流中心一幢、计算机实验中心一幢、川内高校最大的美术馆、大型演播厅、表演实验剧场(黑匣子)、艺术实验中心、摄影棚、西部一流的大录音棚、中型演播厅、金色演播厅、银色演播厅、多个小型演播厅、数十间省级专业电台标准的模拟仿真播音教室、160余间多媒体教室等。15个多功能一体化演播室,首家高校高清演播室,可供数百名学生同时实习用的120余间录音室,MIDI工作室;带舞台的多间表演教学厅、排练厅及可同时为数百人使用的多间形体房;高标准舞蹈专业专用练功房、多间化妆专业专用教室;可供动画专业实习使用的大型动画设计机房,为艺术设计类专业建设了上百间画室、艺术陶瓷研制中心和多间造型、模型、雕塑、材料制作等工作室;仿照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新建大型多功能绘景教室;配置有国际先进水平的VICON动作捕捉系统;可供拍摄电影、电视、MTV等用的专业长摇臂、平板滑车、单座摄像升降装置等设备。另外还建设了多间摄影厅、照场、看片室及供摄影用的暗房、洗印设备等,配备了目前先进的高清摄像机、演播室系统。购置了700余台专业摄像机、300余部数码照相机,30余间钢琴房和数间带钢琴的音乐教室,供民族、美声、通俗唱法分类教学的视唱室;配备有3000余台为剪辑和节目制作专用的非线性编辑机,具有四十余台高档线编机的专业机房,数百台液晶显示屏微机的大型计算

传媒消费主义 篇6

缺乏工作实战经验,一直都是新闻专业学生顺利步上工作岗位的拦路虎。而学习期间就到媒体实习,则是解决这个问题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人民网传媒频道创建至今,始终关注新闻院校的发展,关注着莘莘学子们的成长与教育。并相继推出“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学子自荐平台”、“传媒院校系列访谈”等活动。

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的实现频道与新闻院校的良好互动,密切频道与在校学生的交流互动,也为了给学生们创设并提供一个氛围良好、设备完善的`实习环境,人民网传媒频道从即日为传媒学子提供一个实习岗位,现向社会公开招募实习学生。

加入我们,让您的新闻生涯从大学开始。

具体要求:

1、大学本科三年级以上的在校新闻专业学生

2、熟悉网络编辑语言

3、实习期不能低于2个月

4、不收取实习费,食宿自理

有意愿者,请寄个人简历至:chuanmei@peopledaily.com.cn,在邮件标题处注明:应征频道实习生。

人民网传媒频道

★ 沈阳向毕业生提供4700个见习岗位

★ 岗位实习报告

★ 石家庄举办高校毕业生洽谈会提供4000岗位

★ 单位实习信

★ 实习单位承诺书

★ 单位实习工作总结

★ 单位实习报告

★ 机械岗位实习心得体会

★ 物流实习岗位工作总结

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大众传媒 篇7

作为文化产业的大众传媒, 不可避免地要打上后现代主义的烙印。“20世纪西方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 恰恰是与现代化负面影响的逐渐暴露和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以及全球化趋势的日渐盛行相辅相成的。几乎所有的传媒没有不和后现代‘联姻’的, 呈现出一派后现代主义的倾向。” (1) 也正基于这样的认识, 将我国大众传媒在后现代语境的投射和影响下出现的种种特征加以审视和分析, 对其批判地汲取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因素, 促进自身的健康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回归民间的写作姿态

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去中心化”, 即通过对中心话语体系的消解, 激活那些被隐瞒、被掩盖、原本处于边缘地位的话语环节, 使“社会从所有那些作者、创造支配性话语的知识权威们的观念束缚中挣脱出来” (2) 。它的这种观点, 不仅在文学艺术领域催生着人们对深度意义、终极价值、永恒真理的重新思索, 也引发了大众传媒深层次的自我反省, 开始对自身“大众性”表达和“公共性”代言的深刻反思。

长期以来, 我国大众传媒的最突出之处在于它强烈的政治教化意识和道德审判功能, 特别是党报党刊等主流传播媒体由于其喉舌的性质, 唯政治化、强调教化成为信息传播中的不二法则, 政治性新闻成为主流传播话语,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社会精英是新闻中的传播主角。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政府对大众媒体管理的逐渐松动, 当代大众传媒的话语生成机制正在发生悄然变化:在传播的语态上, 开始由自上而下的灌输逐步走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和对话;在传播的内容上, 长期被遮蔽的普通大众及其生活开始摆脱边缘命运, 逐步走向舆论关注的焦点;在传播的影响力上, “众声喧哗”打破了“主旋律协奏”, 以往仅依靠某一媒介的强势覆盖而“号令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消解中心模式”淡化了大众传媒的政治情结和精英意识, 使其走下高高在上的神坛, 回归民间, 将笔触伸向平民生活, 社会草根阶层、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得以关怀。

在后现代主义消解中心话语的同时, 后工业时代的技术变革进一步摘下了蒙在“作者”身上的神秘面纱。由于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信息科技化的加速, 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界限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泾渭分明, 一种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新型传播关系也在孕育和生成之中。世界瞬息万变, 每时每刻发生的新闻事件数以万计, 一个媒体的记者纵有三头六臂, 所有媒体的记者加起来数量再多, 也不可能将天下的新闻素材尽收眼底。相反, 一个普通大众只要拥有摄像或是数码装备, 甚至只要仅仅具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 就可以成为现代信息社会中的新闻发布者。任何个体都可以在没有把关人制衡、没有“主流”压力、没有“中心”掣肘的网络视窗上, 实时地记录下来自角角落落的民生百态, 并实现最真实的自我袒露、最率性的心灵表达和最诚恳的交互沟通。在这里, 大众传播由“自律”转向“他律”, 真正达到了“我手写我口, 我手写我思, 我手写我感”的极为自由境地,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传媒创作回到民间, 走向生活, 拉近了新闻和生活之间的距离感。

当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虽然“回归民间”的创作姿态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大众传媒的表现领域, 作者与读者之间界限的模糊也使得新闻自由在当下社会达到无以复加的境地, 但是这些都并不必然地带来大众传媒前行发展的福音。一些所谓民生新闻节目的肤浅以及文字和镜头组接以后假新闻的频频爆出无不在反复警示:无论是作为传播中介的大众传媒还是作为新媒体环境中的作者或读者, 都需要不断加强警觉意识, 在积极吸纳后现代思潮合理元素的同时, 审慎地把握这把双刃剑。唯有如此, 当下的民生话语才能得以健康的构建和长足的发展, 大众传媒才能在民生话语的言说中不断获得受众的理解与支持, 不断深化节目的内涵与质量, 充分发挥好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环境监测功能。

娱乐至上的文化倚重

后现代主义者詹姆逊认为,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与晚期的、消费的或跨国的资本主义这个新动向息息相关, 欲望生产与消费主义是后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 (3) 而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染缸里浸透着市场的逻辑, 当下的大众传媒在被迫放弃长期以来“化大众”的精英意识之后, 进一步与大众文化合流、走向大众化, 并自觉地把受众的消费胃口作为自身的揣摩对象, 以娱乐至上的消费主义倾向来迎合大众的兴趣、片面化的思维观念以及后现代的生活方式, 最大限度地谋求激烈竞争中的市场份额。

大众传媒娱乐至上的表征之一是, 当代大众传媒在内容上报道重点从生产方式向生活方式、从“生产英雄”向“消费偶像”迁移。娱乐直接介入新闻生产, “作为娱乐的新闻”不断增长, 娱乐现场、海外娱乐现场、娱乐周刊等应运而生, 大众传媒的娱乐节目、娱乐版面激增, 类型呈现多样化趋势, 并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从娱乐性最高的新闻门类开始, 逐步向娱乐性最低的政经新闻过渡, 不少报纸、期刊和广播电视等将名人逸事、生活谈资以及“非消息性”报道作为重头戏, 花大力气制造文娱、体育、危机、暴力等煽情性、趣味性新闻, 并竭力从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和提炼出新闻的娱乐价值, 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大众传媒娱乐至上的表征之二是, 在形式上强调直观视觉冲击, 致力于感性欲望叙事。以醒目的标题吸引受众的眼球, 以各种技术手段下的虚拟、完美的平面形象和足以乱真的声音不断魅惑着人们的视听与冲动, 大力倡导不加解释、感性、娱乐式的文化体验, 用快乐、享受的娱乐信息接收模式取代思维式的信息接收模式, 从而使受众在不假思索的笑与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大众传媒娱乐至上的表征之三是, 在观念上无限扩张商品的符号价值, 缔造消费主义的神话。当消费主义成为一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时尚时, 大众传媒便开始以各种方式竭力捕捉、营造新闻“卖点”, 通过新闻炒作、新闻策划等手段, 强化媒介内容的“可售性”。走出精英文化包围圈的大众文化为大众传媒提供了廉价的传播资源, 经过大众传媒的散播和推销, 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成为消费品。

应该说, 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从幕后走向台前, 从边缘走向中心, 自有它的存在合理性。娱乐功能是大众传媒与生俱来的重要属性之一, 人们在紧张的工作生活之余也渴望得到心灵的慰藉和栖息。大众传媒娱乐至上的消费主义倾向, 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人的本能欲望和心理压抑, 缓解了社会转型期带来的阵痛, 体现了大众传媒对世俗人生和当下生存状态的关注, 是对此前物质匮乏、精神扭曲时代的一种纠偏。但是, 以娱乐至上的信条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生存与竞争法则, 进而以沉重的肉体反抗沉重的精神, 很容易坠入庸俗化、媚俗化的泥潭。 (4) 毕竟, 娱乐至上的消费主义倾向是以商业逻辑为根本驱动力, 而一旦商业逻辑主宰了大众传媒, 就很有可能把人的情感、精神、意志包括本能当做可利用的商业资源来无限挥霍。如此下去, 就必然地引发大众传媒的自律性危机, 使其丧失本该有的公共性和公益性, 形成过度的文化商业化浪潮, 造成现代社会人的物质丰富与精神贫乏的极度反差, 最终或将导致相互之间在争夺受众的残酷竞争中异化媒介行为、损害自身声誉、破坏大众传媒固有的生态平衡。

立体互动的传播路径

后现代社会不仅仅活跃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资本的身影与力量, 还焕发着信息全球化进程中技术的荣光与魅力。数字技术孕育了互联网和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诞生, 数字技术带来的图像与文字融合、虚拟与现实共存、表象与生活无间大大改变了大众传媒的生态环境和内部结构, 传统意义上的传媒被优化整合后的媒介集团所取代, 平面单向的线性传播结构被立体互动的网状传播结构所置换, 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传播时代已经到来。

在信息化背景下, 大众传媒以超文本的形式存在, 文体特征日益立体模糊:“构成超文本的基本单位是节点。节点可包括文本、图表、音频、视频、动画和图像等因素, 它们通过广泛的链接建立相互联系。” (5) 超文本的存在方式导致大众传媒的文本有了向综合艺术发展的趋势, 多媒体、三维动画、数字化制作、环绕立体声以及各种先进的摄影、录音编辑、播映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 将抽象变为具象, 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把幻想、幻觉, 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分析, 统统都搬至荧屏上, 熔高清晰度画面、强刺激的视觉冲击和完美的音响于一炉, 不断提升并满足人们的审美期待和视觉要求。多种媒体介质的融合互动, 有效突破了传播介质的扁平化, 规避了平面媒体时效性相对落后的弱点, 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的嫁接, 产生出生动、丰富、立体化的信息传播效果。单纯、独立的传媒运作模式成为历史, 在相互融合中实现更为便捷、更加人性化的信息传播, 是大众传媒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主动和必然选择。

除了在信息发布上从图文报道到声像具备的立体式跨越之外, 传媒企业在技术和政策的合力下转而寻求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和更为多元的合作伙伴, 不少报刊、广播、电视等传媒机构利用自身的信息生产优势, 纷纷开发门户网站、手机彩信报、电子报和公共新闻视频等, 并不断加强信息内容的专题归类和层次化梳理。有些传统媒体进一步开拓新的传播领域, 通过与强势新兴媒体建立合作关系, 不断提升自身品牌节目的影响力, 不断增强与受众的沟通、交流与互动。如新浪网为东方卫视提供网络展示、信息支持和网络互动等强大的网络平台和信息资源, 成为东方卫视下属栏目及所有时尚娱乐类活动的独家门户网站。山东卫视在建立门户网站的基础上, 与齐鲁网进行合作, 借助齐鲁网的广泛地域性影响扩大有关娱乐互动节目的受众面, 并经常联合举办公益性社会活动。

大众传媒的这种互动性还体现在读者与作者的共谋文本上。当代大众传媒为了顺应娱乐化趋势的要求, 在文本的构建上逐渐向故事化、文学化道路挺进, 不断增强故事性和情节性, 文本留下的意义空白为充分发挥读者的接受主体地位, 形成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可能。特别是当传媒作品发布上网以后, 无数读者以极近又极远的距离、或真或假的身份自由阅读, 把自己阅读以后的看法以及与此相关的见闻接续发送到网上, 成为传媒作品的延伸部分。在无数在线读者的接续中, 传媒作品的原发点可能会被淡化, 而边读边评边讨论的过程成为重头戏, 从而形成了一个自由开放、立体互动式的文本存在。在这个开放的文本空间里, 各种信息多向流动, 多元价值观相互碰撞, 宽容代替狭隘, 民主超越独断, 不再有先验性的思想框架, 对话的过程是产生文本意义的主渠道。当然, 这种开放、平等的群体对话机制, 也有可能形成波德里亚所说的“狂欢节式”的众语喧哗, 使大众传媒充斥着语无伦次、互相矛盾的话语碎片。不过,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 人类都会渴望从对话中实现沟通, 达成共识, 引起共鸣, 获得愉悦,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取得共识可能比陈列差异更有意义, 关键在于大众传媒如何通过互动机制来有效传递民主意识, 引导社会舆论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①赵晶晶:《当代大众传媒的后现代倾向》, 《新闻前哨》, 2007 (2~3) 。

②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年版, 第174页。

③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第146页。

④张放:《传媒文化的感性欲望叙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9 (3) 。

传媒消费主义 篇8

关键词:大众传媒时代;文化创意;文化消费;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1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现在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其文化需求变得越来越突出,因此直接导致了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有效地提升我国文化消费水平,使其能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对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化创意与文化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介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大众传媒时代与文化创意的概述

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处于大众以及职业传播者之间的一种媒介体就是所谓的大众传媒,包括对信息进行复制和传递的广播节目、影视节目、出版物、团体和组织等。一般来说,传播媒介主要包括电视、广播、杂志以及报纸等,而且这些传播媒体具有较大的影响、较广的范围及较快的速度等特点。

创意人通过对自身天赋、技能以及智慧的利用,并且对高科技进行积极地借助,创造兵提升文化资源,从而最终生产出的产品就是所谓的文化创意。必须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才能够进行文化创意活动,然而创意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传统的文化,其必须要通过对人的想象力和灵感的借助,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利用,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提升。立足于产业领域方面来讲,所谓的文化创意产业就是立足于文化创意产品,积极地开发和利用知识产权,从而最终将高附加值的产品生产出来的这样一种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当中被认为必须要囊括智能产权、文化服务以及文化产品这三项主要的内容[1]。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广播、杂志、报纸、电视等各个媒体在对文化创意产品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众传媒积极的开展与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合作,从而能够保证实现共赢的目的,总之,现在文化创意产业和大众传媒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融合互动的关系。文化产品的灵魂就是创意,如果一种文化产品没有创意,其就不具备生命力。与新经济产品相同的是,很多文化创意产品都具有较低的传播成本以及较高的生产成本等特点。所以大众传媒必须要自身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利用,积极地利用丰富的传播手段从而能够将更多的受众吸引过来。然而在传播文化创意产品的过程中,大众传媒必须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才能够真正的使广大受众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因此作为对文化创意产品进行传播的媒介,大众媒介必须要立足于宣传细节以及创意多元化等各方面进行认真的思考

大众传媒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创意的影响。从大众传媒的层面来说,不能够只是停留在理论上进行创意,必须要真正的在实践中对创意进行利用。现在创意在大众传媒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首先是创新传播技术,也就是通过对现代传媒技术的充分利用从而能够将更多受众的眼球吸引过来;其次是创新传播内容。大众传媒通过对具有较强创新性文化产品进行积极的传递,就可以将很多受众吸引过来,同时也能够具备一定的品牌优势,这样就能够实现采用吸附力经济的方式来取代注意力经济;再次是积极地整合大众传媒的内部资源。大众传媒通过对所拥有的信息资源的积极整合,将信息资源的协同效应充分的发挥出来,最终保证整体价值最大化的实现;最后,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制度,从而使自身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作用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来[2]。

三、大众传媒时代文化创意对文化消费的影响

对符号性信息和商品的消费就是所谓的文化消费,其包括图像、声音、文字、名胜古迹、自然山水、体育赛事、文艺传播、电视、电影、音乐唱片等。上述的这些都属于理性认知以及情感的符号性载体。人们利用这种消费就能够使自身的知识水准、认知能力以及情感体验 等得到充分的满足[3]。

各种新的媒介在媒介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开始迅速的对接各种文化艺术,因此也使得大众文化也具有了越来越广泛的受众范围,精英文化的话语权已经出现了逐渐被消解的趋势,这样就将一定的群众基础提供给了大众文化的精神消费。由于大众文化教育的商业特征,因此其与其他商品一样也具备价值和使用价值。现在文化消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文化的消费逐渐取代的愉悦式的消费, 现在人类除了对工业产品附加愉悦功能的追求之外,同时还通过消费对个人价值的实现进行积极的追求. 比如人们对瑞士表的佩戴,其除了属于一种商品的消费之外,同时也能够将自身的价值和品位有很好地体现出来。人们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已经开始对在维系社会中媒介发挥出的作用具有越来越多的认识,人们往往通过消费文化符号的方式对归属感进行寻求,而且文化创意在大众传媒时代下的特点适应了现代文化消费的趋势,一些非常具有创意的产品将更多的眼球吸引了过来,因此其在文化消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现在受众追求的一个新目标就是创意和差异化的消费,比如最近几年上海的创意产业就出现了非常快的发展速度,其通过大力开展国际设计展、艺术节、音乐节、世界级电影节,因此其现在的创意产业已经颇具规模,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创意设计集聚效应。

四、结语

大众传播媒介在大众传媒时代下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媒介利润的最大化在社会效益目标的约束下是其经营的主要目标,作为一种无形的资源,创意已经被大众媒介经营的范畴全面的囊括,而且已经成为大众媒介获取利润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而文化创意也会对文化消费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能够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傅琳雅,傅琳晶.大数据时代的营销革命——一场席卷全球的商业变革[J]. 中国商贸. 2013(35)

[2]邹龙妹.科技与文化融合进程中的知识产权制度变革[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传媒消费主义 篇9

2013年的高考已经落下帷幕,广东考生人数达73万。按照往年本科三分之一的录取率,意味着有48万多考生注定与本科无缘。然而,在此之前,有部分考生未雨绸缪,抽身离开惨烈的文理科高考战场,参加术科类考试,同时他们绕过硝烟弥漫的小三科,去选择三年前才在广东兴起的传媒艺术专业。由于该专业考试人数少,发展还未成熟,目前还处于蓝海状态,自然成了一些聪明考生与家长追捧的新贵。

今天记者来到了位于广东电视台大院内的广东分视传媒艺术中心,恰逢他们的300多名应届学员回校答谢老师。借此聚会,记者采访了来自育才中学的学生陶博文,他说他今年的术科专业考试分别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广州大学以及广州体育学院等高校。他平常在学校就很活跃,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正因为这些原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课学习。如果按照文化分参加普通高考,考不上一个好大学。但是按照他已有的中国传媒大学等5所学校艺考合格证,只要400-500文化分便可考上这些大学。同时他很兴奋地告诉记者,想不到只参加培训半年就可达到那么高的成就,非常感谢分视传媒艺术中心的老师。

传媒艺考见诸于广东新闻的还不多,什么时候悄无声息地就热闹起来了呢?我们在现场采访了广东分视传媒艺术中心的黄一翀主任。黄主任告诉记者,其实在北京,山东,湖南等地,传媒艺考已有十多年历史,热闹了10多年,只是很多广东的中学老师与家长认为像传媒艺考里边的播音主持,编导,表演以及摄影等专业需要非常高的天赋,广东的小孩比不上北方的小孩,认为没优势,平常想都懒得想。以致2010年前,传媒艺考培训行业在广东近乎于空白。“当时恰巧原广东广播电视学校停办,留下了一批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利用这个契机,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有效的动员。第二年即2011年1月份广东省的传媒艺术考试有了近300名学生,其中大部分是在分视传媒培训的。到了2012年,考生暴涨到近2千人,大大小小,有证无证的培训机构也冒了出来。今年是第三年,传媒艺考生已达近5千人,我们分视传媒艺术中心的学生也达到了400多人,其中重本率超过了50%。这无疑是一条便捷的升本途径。”

记者还问了黄主任现在的考生一年比一年多,2013年比2012年多了近3倍,升学压力会不会感觉大了很多。黄主任告诉记者,“我们2012年的重本率只有36%左右,今年的重本率达到52%,另外2012年的本科率是96%,2013年的上升到98%。从这两个数据分析,竞争是激烈的,但我们的教学能力还有我们的教学系统上升的速度比考生增加的速度更快,所以不会有太大压力。”

传媒消费主义 篇10

按照西方传播学者所定的标准,作为大众传媒的概念是:使用人数必须达到全国人口的20%以上。因特网在我国要达到这个数字显然还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传统大众传媒的主流媒体地位在短时间内还不会发生大的动摇,这正好是传统传媒进行研究和加强自身的改革、以迎接因特网挑战的大好时机。

1.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正确认识网络作用。网络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最大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其对受众的最大影响,是受众可以通过网络或事件的目击者在互联网上发布的现场录像、录音、摄影等原始材料,对整个事件的过程进行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获取新闻已不再是记者的专利。因此,我们必须改变思维方式,将传统传媒对新闻事件的宣传主导型向报道主导型转变。

2.改变传统的办报方式,让网络为我所用。报纸的网络化是转变传统办报方式的一种手段。自1995年《中国贸易报》正式在因特网上建立网站以来,通过短短几年的努力,尽管数量不尽如人意,但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是,现在大部分上网的报纸主要还停留在将“母报”的内容照搬上 网络版之阶段。借鉴国外传统传媒与互联网的竞争情况来看,下一步必须走出“翻版”的做法,按照网络传播的规律加以发展,利用网络为我所用。

如何加强对网络传媒的引导和管理?

3月,国务院新闻办对利用因特网进行对外新闻宣传作出若干规定。文件规定:对外发行的新闻报刊和其他对外出版物,原则上可以上网;新闻单位上网需提出申请,报批;经批准入网的新闻报刊,应到新闻出版署办理备案手续;各新闻宣传单位利用因特网对外新闻宣传的内容,需在中央对外宣传信息平台统一入网等。这是目前为止唯一的关于对因特网实施管理的文件。但这一文件只是规定了对由国家批准的新闻单位上电子版的管理,并没有涉及到对商业网站发布新闻方面的管理。

那么,当前媒体管理部门应如何加强对网络传媒的引导和管理呢?

1.制定网络传媒“游戏规则”。商业网站开始发布网上新闻,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存在着同传统传媒在网上进行不公平的新闻竞争。由于商业网站没有自己的新闻采写队伍,其新闻源是对其他网络媒体进行采集、剪辑、编写和转发,在一定的范围内侵犯了传统传媒的知识产权。另外,政府管理部门对传统传媒在采集、编写新闻方面有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机构和完善的管理办法,但对商业网站在网上传播新闻却没有有效的管理手段。今年4月16日,国内23家上网新闻媒体首次聚集北京,通过了《中国新闻界网络媒体公约》,对商业网站肆意盗用新闻媒体网站新闻的做法表示不满,呼吁全社会重视和保护网上信息产权,坚决反对和抵制任何相关侵权行为。尽管《公约》作出了许多规定,但如果没有政府管理部门介入并予以支持的话,操作起来是很困难的。因此,应尽快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和法规,确保所有网络媒体在网上发布新闻的权利。

2.加快培养和建立一批权威的网络主流媒体。当前,传统主流媒体在迎接因特网的挑战方面是作了一些努力,但由于经费、技术等方面的原因,除了人民日报网站外(规模大、实力雄厚,周一到周五各类新闻从凌晨4点到晚上9点,每小时更新一次),其他的大多停留在对“母报”的翻版上,且每天一次。因此要充分研究和利用网络传媒的传播规律,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建立一批网上主流媒体,以发挥其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

上一篇:五四青年节感受下一篇:寒假期社会社会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