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消费主义价值观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2024-06-27

论消费主义价值观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共8篇)

论消费主义价值观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篇1

论消费主义价值观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消费主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美国开始出现并逐渐盛行起来的一种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现象和价值观念体系.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扩大和深入,消费主义不仅向世界上的各个国家蔓延,影响了诸多国家的生活方式;而且向意识形态领域渗透,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都深受其影响.大众传媒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扩散渠道对消费主义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及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自身也受到消费主义理念的戕害.本文通过对消费主义本质和特点的`探讨,梳理和阐述消费主义价值观影响下的大众传媒现状及其受到的负面影响,希望能对当下大众传媒的建设有所帮助.

作 者:黄蓉 滕朋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刊 名:兰州学刊英文刊名:LANZHOU ACADEMIC JOURNAL年,卷(期):“”(5)分类号:G0关键词:消费主义 大众传媒 媒介帝国主义 媒介社会责任

论消费主义价值观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篇2

在个体的发育成长过程中, 价值观随着个体认知水平、生活环境、自我需要等不断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小学儿童已经开始对人类、自然及社会现象产生兴趣和疑问, 但尚未形成价值观, 并且儿童期的价值判断也常常是部分的、片段的和直观的。到初中阶段, 初中生已经将外部的价值期待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或判断标准, 出现了价值观的萌芽。只有到了青少年后期即高中阶段, 个体的价值观才逐步确立。”青少年正处于个体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有其如下特征:其一, 因个人成长环境的不同而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其二, 易受外界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不稳定;其三, 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意义、人生价值问题。在青少年时期, 人的自我意识日益成熟, 能独立思考、处理事务, 在观念与行动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 有时会自以为是或一意孤行。同时他们会向往成功, 积极进取, 创造和挑战新生事物, 以满足心理需要。他们的社会化进程也会进一步增强, 表现出社会交往更加主动, 更广泛地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 重视伙伴关系, 相对忽视家庭成员关系, 希望得到社会认同等。随着生理的发展, 对性问题也就更加关注, 会出现性渴望、性冲动、性敏感等, 容易导致早恋和非道德性行为的发生。

现代传播学研究认为, 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时期, 大众媒介为他们提供了现实世界的图景和各种人生理想的模型。其在青少年社会化中具有导向作用, 有利于青少年开拓眼界、丰富阅历, 正确认识社会现象, 增强其政治判断能力, 推进其社会化的进程, 也极大地满足了青少年多样化的精神需求, 有效地激发了青少年的创造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但同时, 大众传媒也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具有负面影响, 它容易引起对青少年社会认知的误导, 容易形成对社会现象的错觉, 使得青少年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烈, 自我意识凸现, 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价值取向日趋世俗化和现实化, 崇拜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等。他们对怎样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奉献与索取、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感到困惑, 表现出对传统的道德观念与评价标准的普遍怀疑, 对追求崇高理想的主导价值观的逐渐淡化。代而起之的是偏重个人利益, 转向世俗化, “做一个现实的人”。其中许多青少年信仰淡漠, 精神空虚;部分青少年唯我独尊, 丧失理性。当代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令人忧虑!究其原因, 大众传媒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大众传媒所宣扬的负面价值导向因素与青少年价值取向中消极的一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本质联系, 二者都倾向个人主义, 都注重经济利益和享乐的追求。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社会学理论的观点, 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性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通过树立榜样, 为青少年提供示范性行为。好的榜样会重塑灵魂, 坏的榜样则会毁掉人生。榜样的力量可以迁移, 青少年可通过抽取媒体示范者行为的基本精神, 将之迁移到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去。其二, 强化行为。媒体对青少年的强化表现在他们的社会化和人格的形成方面, 它可以使人们凭借观察学习、借助示范作用建立新行为。除了影响的深远性外, 还有广泛性, 即可以同时让成千上万的青少年起到相同效应, 激发起他们学习榜样的热情。

大众传媒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论、引导受众态度, 它的影响力还可以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以及个体思维和行动过程中, 这一点对于正处于社会化重要阶段的青少年来讲尤为重要。

任何一种新传媒的出现, 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和丰富, 增加了新的资源。媒体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不能全归于媒体本身, 而在于媒体被运用的方式。正如, 车祸频发的原因不在汽车本身, 而在于人们的驾驶技术和对交通规则的遵守程度。

大众媒体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消极一面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是不可避免的, 它需要媒体做的就是尽量还原事实真相, 把消极影响降到最低。所以, 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 把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 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 坚持正面教育, 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影视界要加强青少年影视片的创作生产, 积极扶持国产影视及动画片的创作和播出, 逐步形成具有民族特色、适合青少年特点、展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系列影片, 从保持文化的主体性, 弘扬民族文化的角度去影响青少年。

教育部门要借助多种社会力量, 适应青少年发展的特点, 积极整合社会资源, 形成一个健全的传媒教育网络;网监部门要发挥高科技手段配合社会加强网络管理, 优化青少年教育环境。

在家庭教育方面, 家长多与孩子沟通, 充分了解孩子所接触的传媒信息, 帮助他们辨别大众传媒信息的真伪;适当控制孩子接触大众传媒的时间, 引导他们多参加积极的社会活动。在学校教育方面, 学校要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使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 并提高他们的审美格调和鉴别力。同时, 学校应协助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加强对青少年人文精神和思考力的培养训练, 增强他们对大众传媒的自省、选择、判断能力和批判意识。

全社会都要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摘要:大众传媒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力量逐步普及, 其覆盖范围广泛, 内容丰富多彩, 方式灵活多样, 必将对人的思想价值观、行为模式等方面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本文浅谈了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论消费主义价值观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篇3

摘 要 大众传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不仅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大众传媒的内在规定性,同时也是国际传播规律、传播形势的必然要求。但大众传媒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建设中的影响是双重的,如何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则是我们必须认真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大众传媒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影响

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被群众所掌握,才会成为巨大的精神力量。因此,大众传媒一定要强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采用多种形式,对干部群众思想上存在的各种疑惑做出符合实际的解答,在宣传形式和方法上不断创新。报纸、期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等大众传媒都应从自身特点出发,联系社会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推出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讲座,理论联系实际,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大众传媒作为社会传播系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人生存在社会环境之中,同时周围的环境也在无时不刻的影响着人们,其评价价值的不断变化也在改变着环境的优劣。敏华会带来认识的错位,由此会导致不停程度的认同危机和信仰的迷茫。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利益有关。列宁也强调,利益是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社会是有不同的个体组成,每个人都存在私心,都有着各自所期盼的利益。这些差异来自于人们不同的政治背景和经济基础,并表现为不一样的价值主体。在此时,大众传媒的介入能够协调大众利益、能够更好的监测影响价值变化的环境、能够决定议事,甚至能够影响个人认识变化的能力。大众传媒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大众化的建设过程中充分的运用这回舆论行使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及言行的监督与纠正,固化人们的认识和价值意识。

一、大众传媒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其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面对多远的文化思潮的冲击,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繁荣发展的前提下,各种矛盾也暴露出来,从而也使得社会舆论复杂化。大众传媒所拟造的社会环境,成为人们接受信息、形成观念的重要渠道。固大众传媒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大众化的影响作用体现的越加明显。包括网络,电视、广播等公共媒体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大众传媒要善于发挥自身的优势,引导更多的理论研究者加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来,用研究的最新成果来指导人们。在多元化思想并存的当今社会,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就体现在随着实践的发展而科学的发展,要根据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讨论并解决不同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的充实和丰富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过不断的理论创新,增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特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多元化思想中的领导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源于实践及其发展,只有价值体系不断的发扬民族传统的同时积极主动的接纳、聚合多样化思想中具有科学价值的积极因素,才能激发社会活力,领导社会思想才能确保呆呆中国的主流体现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形成中国民族分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和纽带。由于思想多元化的存在,人们的社会意识就必然存在差异性和多样性。包容和兼容是社会进步的基本保障。大众传媒在作为传播媒介的时候势必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方针,鼓励和发掘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扩大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带领不同群体共同进步。

二、创新宣传方式,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领导社会思想的效果

大众传媒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必遵循大众传媒传播引领规律,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力创新宣传方式,应在如何深入人心上下工夫。在信息全球化共享的今天,由于网络的飞速发展与普及,人们接受信息的途径不在是单一化,而是逐渐的向多元化转变,传统的新闻传播手段受到全面挑战。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不同程度上消除了传统主流媒体的信息垄断,网络舆论成为反映民意、形成民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平台,传统的新闻传播手段必须与时俱进,适时更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尊重新闻传播规律,解放思想,通过优化新闻传播效果来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舆论支持。在传播方法方面,新闻媒体要讲究传播效果优美化,让人们在接受精心选择的信息的过程中,使核心价值观通过简单易懂、真实可信的新闻报道后深入民众心里。政策解读要权威可信,言之有物;典型引导要精心选择,科学有力;文化培育要系统全面。潜移默化;形象塑造要真实丰满,可敬可学。舆论监督要有的放矢,导向正确。在提供舆论支持方面,大众传媒要把准基调、禁止跑调;要加强引导,防止误导;要掌握主动,避免被动;要力求平衡,切忌失衡。大众传媒在树立典型和先进的同时,也要推出反面的典型,给群众以警戒。要讲规律,重效果。

三、强化媒体管理,保障社会思想发展的正确方向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来领导社会思想的前进,必须还要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管理,同时还要加强舆论,把握正确的舆论价值方向。

健全大众传媒职业规范,通过加强传媒工作者本身的社会责任感来更好的创造社会和谐的气氛。在多次的调查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传媒工作者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缺乏职业意识的现象,重要表现在报道和金钱挂钩、新闻寻租的现象。虚假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长此以往会造成传媒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下降,早场公众对传媒的不信任,严重的会产生排斥的心态的出现。当今,大多数的主流媒体都能正确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更够平衡和评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也有少数的媒体在利益的驱动下,对于灰色地带给以相应的包庇,原因就是新闻工作者缺乏新闻工作的基本职业精神,使现在传媒在当今社会被大多数人认为是炒作和策划的工具,更多和商业策划相联系。这样肯定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大众化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必须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新闻观的教育,加强媒体及相关传媒工作者自律,从观念、制度上强化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规范,通过行业监督和法律规范来强化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大众传媒在引导和促进社会价值评价体系中要积极主动,通过丰富的传播手段和途径稳定价值体系,健康有效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制度安排、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和谐社会的建设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媒介积极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传媒素养的提高,并不仅限于用传媒信息服务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的能力。提高全体人民的媒介素养,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必须拥有的,人们对于传媒的选择、利用、对媒体内容的鉴定、判断和参与,关系到公民的政治参与。

强化大众传媒的宏观管理,主要体现在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促进并保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保证正确的舆论,更好的管理部门分工负责,用以确认大众传媒的正确舆论向导。

四、大众传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不相适应的情形

各种不同的传媒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抹灭的作用。但是在大众传媒发展建设过程中,也相应的存在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不想适应的问题。

1.大众传媒的娱乐化倾向会使其传递社会主流社会思想的功能弱化。由于大众传媒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而且如果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大众传媒对于这种娱乐化现象存在不同观点。传媒的过度的娱乐化也会是公众个体在选择上存在一定的迷惑,造成价值观淡化,评价表传呈现明显的功利趋向。

2.传媒信息的多元化也会严重的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地位。大众传媒在现代以网络为主要媒介,此时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各种信息相互渗透,相互冲击,导致不用价值观相冲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是相背离的。不同程度上造成个体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前产生矛盾冲突,严重的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地位。

五、如何趋利避害,发挥大众传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影响

1.对大众媒体进行分类,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只有对大众传媒进行科学的划分才能根据不用的性质采取不同的针对措施。对于主流的传媒的公信力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通过不断的宣传主流思想来消除、缩小一些其他传媒的带来的负面的影响,以强化主流思想的领导作用。

2.加强大众传媒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传媒从业人员的素质。传媒所传播和播送的信息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相关工作人员的个人情感和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不公平性。所以要想加强传媒队伍建设搜先要提高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公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曝光率,深入人心。

3.增加大众传媒与公众互相交流的平台。在网络中,存在的不同的BBS,人们可以通过发帖的形式各抒己见,其他的传媒业应当思考,像网络传媒一样,更方便,更快捷的反馈自己的想法,和其他大众传媒,进行信息互通的同时也加强了彼此的信任度,增强了更直观性的体验。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

[2]付钦太.大众传媒如何有效引领社会思潮.中州学刊.2009(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陈新汉.论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

论消费主义价值观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篇4

大众传媒对中国消费的作用

【摘要】大众传媒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不可小视,通过大众传媒宣传国家政策、社会热点、商品消费等。大众传媒走进大众生活,但也因为部分传媒私有化等造成了消费导向偏差、利益性较强,大众消费受到困扰等。针对大众传媒特点和作用采取政府干预等措施可有效促进消费,维护消费者权益,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促进社会公平。

【关键词】大众传媒消费导向消费者社会公平大众传媒的传播特点和作用

1.1 大众传媒的传播特点

大众传媒即大众传播媒介,是以报纸、电视、网络、广播、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为载体传递时事热点、体育赛事、娱乐、财经、科技等新闻内容的载体。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众传媒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开始,纸介传播就开始在中国大地上风行,《新青年》、《晨报》、《民国日报》等平面媒介开启了中国传媒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和在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帮助下,广播也成为了当时传播新闻的途径。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进入了百姓的生活。一直到今天,电视、手机、电脑等传播工具飞速发展。大众传媒已不再是仅仅的信息传递,而是具有一定的政府职能的文化标志,是文化的传递和国家政治、经济导向的依托,人民生活的反映。

当代的大众传媒在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提升、科技的发展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的要求,大众传媒呈现出发展快、覆盖广、时效强、影响大、注意度高、权威性强、说明性强、表达形式多样等特点。

1.2 大众传媒的作用

大众传媒使得社会信息传递变得准确而快捷,让现代人们的认知得以同步,极大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并以其独有的方式广泛的渗透到社会生活的任何一个角落,丰富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演变。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大众传媒对消费的促进和保护作用

2.1 大众传媒促进消费

当今消费社会有如下的特点。消费人群数量庞大;全球化的消费;消费内容的多元化[2]。通过大众传媒宣传商品正是商品生产企业的销售战略之一,采取大众传媒宣传可以用最短的时间让更多的人了解商品,并产生消费心理。如果该商家为知名企业,更会由于品牌效应吸引消费者眼球。大众传媒宣传的新颖形式和广泛性促进了消费者产生购买某种商品的欲望进而购买商品。

采取活动冠名、赞助等方式,借助媒介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并促进消费。连续两年中央电视台春晚都由“郎酒·红花郎”杯作为赞助,春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收视率较高,在此大型晚会活动上赞助,并重复播出,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的经营利润,同时也掀起了大众消费的热潮。

当代的时尚群体追求潮流、重视外表、重视产品知名度,以拥有某种产品作为一种时尚。

[3]“爱她就请她吃哈根达斯”的广告语,使哈根达斯在中国的众多店面在各大节日人满为患。

成为了大城市消费群体时尚的标志。也带动了青年和高消费人群对奢侈品的消费。

迷信和价值观的影响,在广告等的宣传下也会加大购买。例如,耐克以对号作为企业商

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1

标,很多高考、中考考生在考试前疯狂购买耐克鞋,希望能够带来好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购买力。

2.2 大众传媒保护消费者权益

消费者权益是指消费者享有的权利以及生产、经营者应该承担的义务。大众传媒保护消费者权益主要是采取信息传递的方式引起社会各界重视,并得到政府或相关部门的支持,使消费者的权利不受侵害。3·15晚会已经举行了23年,通过现场直播、网络转播等形式揭穿了无数的骗局、陷阱和黑幕,维护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对保护消费者权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3·15晚会等众多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平台和媒介成为了规范市场秩序、传播国家法规政策的桥梁纽带,成为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有力的方式。

2.3 大众传媒协调政治、经济

大众传媒受国家管理,为国家经济发展起到一定调节作用由于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民经济也会随着涨幅。在此情况下,政府对大众传媒进行控制和监管,使其与国家大的方针政策相符,利用其信息传递和导向作用与国家经济方向保持一致。在通货膨胀时,由于物价上涨导致购买力下降,大众传媒进行媒介监督、加大宣传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费,缓解通货膨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大众传媒产生的消费问题

3.1 媒体与厂商的利益化

霸权理论认为大众传媒是为特殊利益者服务的[4]。在我国,传媒业发展主要包括广告等媒介宣传,很多企业与大众传媒有合作关系,在很多情况下,传媒为企业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产生了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引诱消费者购买等不良现象。

三鹿集团在事发前就一直进行广告宣传等媒介宣传,但并未被发现企业产品问题,企业拥有“国家免检产品”、“中国名牌产品”等殊荣。大众传媒并未发挥其媒体的监督、保护作用,而是凭借利益关系进行宣传,造成了消费者购买欲望增强,最终导致数千名婴幼儿患病,数百人肾衰竭[5]。可见媒体与厂商的利益化在一定程度上误导消费者,在刺激消费的同时出现虚假宣传现象,影响消费者消费,给消费者生命财产造成损害。

大众传媒大部分由国家控制,也有少部分媒体私有化。由于其受个人或某企业占有,所以其舆论监督意识和媒体保护消费等方面执行力较差,主要为其个人或其企业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诱导。

3.2 媒体监督滞后性

3·15晚会有效揭露企业的生产、销售中的问题,但同时也凸显了媒体监督的滞后性。当下媒体监督,大都是在企业问题已经凸显,已经造成后果,而后媒体对其生产流程、进货渠道等一系列过程进行走访、曝光。没有企业的事发,似乎媒体并未发挥其监督的作用。三鹿奶粉、地沟油、苏丹红等食品以及生活用品均是在出现问题、造成严重后果后,媒体才开始发现问题,媒体的作用不是警示消费者在发现问题后不要购买此类产品。

媒体的作用并非警示,而其监督的滞后,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国家对大众传媒的控制和法律的限制以及媒体信息传递等的强化导致的。滞后的信息是以购买商品的消费者做出牺牲为代价的,这样的牺牲是不值得的,滞后的传递是媒体监督的失职和对消费者的不尊重。

3.3 执政驾驭下的保守性

由执政党控制的大众传媒,在宣传主流思想文化的同时,引导国民支持、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以及经济制度。媒体的宣传代表了国家的要求和指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媒体的保守性,对于大众消费及其信息反馈要符合社会主流文化,不能与传统道德及社会主义价值观相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媒体传递信息的片面性和不及时性。

其次,各级政府对媒体管理程度不同也造成了媒体发挥作用的大小及信息反馈的程度不

同,很多地方的大众传媒完全由政府控制。造成了与政府有经济往来的企业正面信息较多,政府也会对其合作伙伴有所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判断,存在误导消费者购买的情况。对策建议

4.1 引导传播正确的消费文化

大众传媒拥有先进的技术媒介,通过技术媒介的处理,文化和各种观念可以被转化为令人乐于接受和便于接受的感官符号,比如影像符号、音乐符号等。比起抽象的文字符号文化,用感官符号来表征文化更能吸引大众。因为它无需凭借一定的文化资本去获得,也无需人们借助逻辑和抽象思考能力去思考,并且这种文化享受能带来感官上的舒适和放松。符号化了的文化可以被附加到商品的价值中,文化的符号价值能提高商品的价值,有利于商品的销售;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又能带动文化符号价值的消费,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当然,利用大众传媒构建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不是简单的将主流文化通俗化、感官化以迎合大众的口味,关键在于利用大众传媒先进的媒介技术创新文化形态。在将主流文化符号化的过程中,突出主流文化的人文特征和对大众日常生活的关怀,为实现主流文化与商品的结合创造可能。并且通过大众传媒的话语优势将这种可能变得自然、合理,实现主流文化与商品的融合。从而扩大主流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实现主流文化对消费领域的影响和控制,顺应消费时代意识形态控制的新形式和新途径,进一步确保社会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秩序的稳定。[6]

4.2 提升消费者思想意识

大众传媒具有宣传教育的功能,通过宣传教育,提升消费者思想意识和理性购物意识。开辟网络平台购物指南、购物技巧、防止受骗等相应栏目,在购物前必须阅读后才能购买。在日常购物中,开展平面媒介宣传消费注意事项等,有效避免消费者盲目消费和感性消费。使消费者养成良好的购物习惯,促进消费合理化和消费者权益最大化。

引导消费者树立可持续消费意识,从而推动了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建立。第一、提升消费水平。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个性化、互动性、亲和力等优势,催生更多消费产品、消费方式、消费需求,拉动整体消费水平。传统媒体也可以不断创新,如延伸与收视率高的节目相关的消费产品、鼓励有创意的植入性广告等。[7]

4.3 完善法律监管体制

引入媒体监督概念,一定程度上赋予大众媒体对消费行为等进行监督,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管,对消费者权益进行保护。大众传媒应该明确其传递信息的目的。法律加强对媒体的监督,促进媒体信息传递的全面性、真实性、时效性,防止传媒在信息传递中掩盖事实,蒙蔽消费者。

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维权途径。规范、统一行政执法主体,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强化行政执法手段,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简化诉讼程序等。[8]

4.4 促进转型发展

调整传媒经营方式,进行企业转型,完善企业经营战略,明确企业发展目标和传媒传播功效。不断与时俱进,走进大众生活,贴近实际,以转型促发展,以转型完善大众传媒体制,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盲目消费,并使消费达到最大效用,符合大众需求。

4.5 促进可持续发展

传媒可以通过新旧传媒形式融合和传播内容不断创新,扩大对满足享受需求和发展需求的消费品的传播,引出消费者合理消费。第三、变革消费方式。媒体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中介环节,它们可以为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信息沟通,同消费者沟通的过程中可以改变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实现可持续消费要求的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对生产者也会产生影响。传媒可以以生态建设标准为基础,从吃、穿、住、用、行等诸多方面推行绿色消费方式。[7]

未来的大众传媒在国家和大众的支持下,一定能更加明确传媒职责,按照法律法规有效监督和保护消费行为,努力营造绿色、健康、理性的消费环境,为社会传递正能量,为大众消费提供正确、积极、向上的指引,促进国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升消费者的购买理性化和可持续性上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论消费主义价值观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篇5

大众传媒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大众传媒也是为社会大众所服务的媒介,大众传媒所占用的是公共资源,所以它有义务去提高民众的安全意识,努力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在过去的生活中,人们的安全意识传播主要靠的是人际传播。现在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以大众传媒为主导的社会生活之中。大众传媒传播与人际传播相比,大众传媒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的影响力更大,从各个方面促进民众的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大众传媒现在已经与民众的生活融为一体了。而民众的安全意识可以说是处于任何阶段的人所必须具备的意识,它时刻作用于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

大众传媒应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提高安全类新闻传播的有效性

大众传媒要想在民众的安全意识领域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就必须提高安全类新闻传播的有效性。媒体应该对新闻制作的各个环节进行不断地创新,根据受次的实际需要制作有深度的新闻报道。提高安全类新闻的影响力,让受众都能关注和重视它,保证安全文化的顺利传播,从而提高民众的安全意识。

对于安全类新闻的报道,大众传媒要注重细节,在细节中渗透安全知识和安全文化,从而提高民众的安全意识。而且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站在客观事实的一边、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去看待所发生的一切社会问题。不但真实、有深度,还要有自己的立场,不能被某些利益所驱使,表现出大众传媒的新闻素质,这样才能提高安全类新闻传播的有效性,才能真正保证大众传媒在提高民众安全意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大众传媒的职责是向民众迅速地传达社会的新闻信息,大众传媒的实质也就是社会新闻信息传播的工具或中介。确保社会新闻信息的客观、真实、准确才是大众传媒的服务宗旨,只有确保传播的新闻和信息准确、客观,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安全类新闻传播的有效性。

二、多信源?集,确保客观性

对于同一件安全类的重大事故,民众会接收多个媒介或多个新闻单位发布的不同角度的新闻信息。同样,新闻媒体工作者也会面对多种信息的筛选问题。单一的信源采集往往会导致失真的报道,大众传媒应走进第一现场,采集多个信源,使它们互相印证,已达到新闻信息的真实、客观,从而增强自身媒体的公信度。而且单一的信源,会使新闻工作者的思维受到局限,知识的广度变得狭窄,报道的内容往往是片面化的,影响了节目的整体质量。

三、尊重事实,规避媒介审判

在网络信息平台高度发展的今天,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实名或匿名的公开发表任何言论,媒体要起到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在法治社会中,要让法制观念深入人心,为法制社会提供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

大众传媒在面对违规、违法现象时,坚定自己的立场,积极地予以揭发。但是不能越过那个度,了解到该事件已经被当地的司法部门介入并立案,大众传媒就应该表现出自身的新闻专业精神,对案件进行实事求是地报道,尊重客观真相,把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受众。

总之,大众传媒是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大众传媒应利用自身在社会中的作用和优势对民众的安全意识进行潜移默化地提高。

对于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一现状,大众传媒的传统模式化报道不能满足受众的需要,而提高民众的安全意识显然是大众传媒应该特别关注的领域。大众传媒也应该利用社会关注,来不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民众的安全意识的任务是艰巨的,虽然现在大众传媒对于安全知识、安全事故的报道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但是大众传媒有能力在提高民众安全意识领域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大众传媒也是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大众传媒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各个方面的优势,在提高民众安全意识中的优势尤其明显。传播时效性强,传播覆盖面广。大众传媒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大众传媒也是为社会大众所服务的媒介,大众传媒所占用的是公共资源,所以它有义务去提高民众的安全意识,努力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

大众传媒对社会及大学生的影响 篇6

大众传媒在当今已深入到社会及家庭的每个角落,它通过大众文化及符号化的冷酷给社会中的个体带来了深刻影响。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大众传媒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控制和影响。关键词: 大众媒体 社会生活 政治观念 知识宣传 青少年绪论当今社会,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是新闻,而很多的是信息。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公众意见一起,被认为是影响个人社会化的五个最重要因素。家庭、同辈群体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是深刻和持久的,但它们带有地域性;而大众传媒面向的是社会公众,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巨大的。大众传媒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论、引导受众态度,它的影响力还可以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以及个体思维和行动过程中。

一、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及其它群体同时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作用,它为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提供了一个文化环境,它所传播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对社会成员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效果可以分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类

(一)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积极作用

1、大众传媒对个人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大众传媒具有明确而强烈的导向作用,它所倡导的生活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及行为准则,影响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另外,其它的宣传模式,专题教育,大型主题晚会,名师讲解,专家授课,甚至一些有着正面引导意义的新闻报道等形式都能进行社会教育,对于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促进受众关注、认识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具有明显的效果。

2、大众传媒对于社会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大众传媒借助角色示范,供人学习模仿,可以培养、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情趣以及行为规范等。它所塑造出来的雷峰、王进喜等一大批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则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积极进取,在各自的领域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促进社会发展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同时大众传媒对社会规范意识有着深入的影响。大众传媒通过各种形式倡导亲情、友谊、关爱、理解、信赖、忠诚、合作等社会规范意识,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塑造作用

(二)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消极作用

1、部分大众传媒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宣传和引导方式不当,导致主流价值观念反而被边缘化。相当部分大众传媒对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宣传过于简单化、教条化,表现艺术不当、形式单

一、语言枯燥,难以进入受众的视野。

2、部分大众传媒自身的价值观念存在紊乱现象,干扰社会价值观念的正常建构。许多节目宣传的中心思想互相矛盾,无法形成统一的哲学观念。所以无法为受众提供合理的价值导向。

3、大量影视传媒堕落到引导和塑造正确社会价值观念的反面。一些武打剧、历史剧、偶像剧已经走入怪圈,不仅不能发挥正面的引导作用,反而助长了一些错误价值观念的蔓延。

4、商业炒作使一些媒介变得庸俗和低级趣味,偏离其应有的价值取向。为吸引受众眼球媒介经常采取低俗的手段。这样做影响了大众传媒的公信力。

二、大众媒体对政治观念的作用 大众传媒担当着党和政府“喉舌”的作用,是架设在大众和政府间的桥梁。大众传媒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地报道党和国家召开的重大会议,进而使大众理解并坚决拥护党、热爱自己的祖国。在各种重大突发事件中,构建了大众与政府畅通的信息平台,传媒尽最大努力满足公众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需要和对政府采取措施的信息需求。持续报道事件的处理进程和新信息,强化已确定信息的真实性,消除可变信息的不确定性,并与公众形成良性互动,保证事件中传媒信息的权威性,维持政府形象,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体现了中国政府的形象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国家政治民主是要保证公众与政府官员之间信息制定的畅通,政府要保证其决策的透明化,公众可以了解政府信息和参与解决社会事务。政府需要了解公众的生存环境,出台什么样的政策才能改善社会现实;公众也要知道政府制定的政策能否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实惠和保障。大众传媒在此过程中,有效地为公众传递政府信息,同时也为政府了解民情提供一个平台。因此,大众传媒关系着政府和公众之间达成有效互动的效率和深度。三.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作用

(一)大众传媒对中学生价值观念的积极作用

1、传媒手段的先进和丰富使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化,知识面和想像力都大大扩展。

2、开放的媒体环境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开放的媒体环境为当代中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向他们展现了一幅多样化的生活图景,这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3、传媒环境的繁荣使中学生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 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中,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味着独立,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思想资源。当代中学生有自己的时尚和娱乐,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大多数中学生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和父母一代在消费观念和处世目标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崇尚自主自立,相信自己的选择,青少年独立自主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当代青少年的创造性,开拓新的道路。

(二)大众传媒对中学生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 大众传媒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传媒的发展,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大众文化为盈利而制作,表现出庸俗性、娱乐性,平庸化的东西被奉为新潮而流为时尚,深刻而且崇高的东西被视为落伍,文化生产与消费中所出现的媚俗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中学生 1 的认识能力有限,缺乏有效的鉴别,造成随意模仿,容易产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当代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名牌消费现象等,造成了中学生攀比心理严重,助长了校园奢靡风气的盛行。这些都反映出中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尚不成熟,受到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显得尤为严重。

1、行促使大众传媒的商业运青少年对时尚的追求,造就了中学生追求时尚的消费观念 当代青少年所表现出来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消费主义与现代广告有着密切的关系。

2、大众传媒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对世俗文化的宣传使中学生的审美情趣走向低俗化。中学生审美的低俗化表现为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在青少年中流行;他们更愿意去追求浅显直接,更倾向于对直观形象的接受,读图已成为当代青少年最主要的阅读方式,文字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毕业论文网

3、恐怖电影、警匪片中的残酷打斗使中学生中暴力行为升级 随着香港台湾的一些电影电视剧的引进,一些武打片、功夫片、警匪片蜂拥而至,血淋淋的场面、触目惊心的格斗、瞠目结舌的作案手段通过演员的表演和电脑特技,使青少年眼花缭乱,他们甚至把小偷当成了英雄,把恶霸当成了偶像,把黑社会当成了他们理想的练兵场。这些年,中学生之间的打斗越来越升级,拳脚相交已成家常便饭,持刀行凶者也不在少数。一些电影电视节目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扮演了教唆犯的角色。结 论:大众媒体应认识并重视自身对人类观念的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努力改进宣传策略加强思想建设。

(一)强化大众传媒的教化功能,遏制宣传上的不良倾向,倡导主流社会价值观念。

(二)规范大众传媒的泛商业化倾向,保证媒介自身价值取向正确。毕业论文网

(三)大众传媒要讲究宣传策略,增强主流价值观念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四)要加强大众传媒队伍建设,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

(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增强社会成员参与建构社会价值观念的自觉性。

[9“民主政治凭借它的新闻纸已经完全把书本从人民的精神生活中排除掉。书的世界及其使人不能不用心去加以选择和批评的形形色色的观点,现在只有极少数的人才真正占有了。人民读一种报纸,读‘他们’的报纸,这种报纸每天成千上万地从住户的前门塞进去,从早到晚蛊惑理智,凭借更为动人的布置使书籍变得湮没无闻,假如有某种书籍竟然出现,则用‘评论’它的手法把它可能产生的影响加以阻塞和排除。”[10] 报纸通过宣传攻势编造着所谓的真理,愚弄着人们,损害着资产阶级早期争取来的精神自由。“„„只关心事实世界的效果和成就的当前的公众真理,今天是报纸的一种产物。报纸所希望的就是真的。报纸的指挥者唤来真理、改变真理、更迭真理。报纸做三个星期的工作,真理就会被每一个人所承认[23]其次,在谈到大众传媒对政治的影响方面,理斯曼承认他“主要引用了某些研究者、尤其是拉扎斯费尔德的发现:政治宣传和政治竞争并非是简单的、昧着良心地赢得广大孤独而无助的普通群众的支持。”[24] 他指出“政治即是消费品”。“大众传播媒介充当政治表演的鼓吹手”,为此“大众传播媒介发明了一种特效药——魅力”。[25]政客们成功的过程,就是凭借 “时髦的装扮和外表”,“讨人喜欢”,“诚恳”等个人魅力征服选民的过程。大众媒介还培养了人们对政治的宽容态度。因为“大众传媒对于外界的压力十分敏感”,这些压力来自于受众及一些政治团体,所以传媒倡导宽容的态度,以达到某种平衡。“今天的大众传播媒介通常以人人皆知的心理战的方式讨论国际政治,在宣传政治事件时,往往考虑到方方面面的承受力。传播媒介常常要求公众支持某项政策,因为公众的支持可以通过一种自我操纵的平衡活动左右公共舆论。”[42]大众传媒还塑造了一个“乌托邦”,“现代成功的小说和电影的最大吸引力就在于其情感的不真实,它使读者或观众对主人公产生完全的认同感,从而逃避现实的生活。”[47] 在电影上,他主要从艺术角度来分析电影这一媒介。他认为,“电影可以说是一种适合大众需要的、无需花多大力气的娱乐媒介。因此,人们称电影为‘给那些没有阅读能力的人阅读的关于生活的连环图画’。广播和电视是受众最多,最受欢迎大众媒介。“广播电视给老弱病残者、给那些疲乏的人带来了福音,另一方面,使人们成了广播、电视的俘虏。”[50]豪译尔分析道,“广播和电视之所以适合于大众传播,不仅因为它们提供的娱乐节目无需太高的鉴赏能力,而且因为它们价格低廉。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广播和电视没有丝毫一本正经的严肃味。甚至电影都与它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51]所以豪译尔说,“电视对于书籍,甚至对于戏剧、电视和广播的胜利,可以说是思想的懒惰对于勤快的胜利。”[52]“电视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最难解释的——是它的效果的直接性和集中性。电视缺的不仅是演员的实际在场,而且是节目的独特性。电视观众之所以对电视节目如此着迷,那时因为电视接收机对接收者的接近、家庭的接收气氛的亲密和接受范围的狭小。”[53]然而,广播和电视又带来消极影响。“广播和电视不能产生某种听众或观众共同体。不同的节目机械地、一个接一个地出现,而新闻评论又是如此客观和中立,致使受众变得完全无动于衷了。”[54]“对于像电影、广播和电视这样一类大众媒介来说,受众在接受和在创造方面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55]“广播是一种既令人喜欢又叫人讨厌的媒介。它既好又坏的特点最清楚地表现在音乐之中。广播使广大听众熟悉了那些伟大的作曲家的作品,但它带来了对音乐的‘可怕的普及’。”[56]豪译尔还谈到了广播和电视的意识形态功能。“正如雅典的戏剧节不是真正的民主论坛,广播和电视也不是独立舆论机关和可以表达个人意愿的自由工具。如果大众媒介的产品的方向和基调不是直接地受到国家、政府或政党的牵制或监督的话,那么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也会通过大众媒介间接地、隐含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大众媒体应认识并重视自身对人类观念的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努力改进宣传策略加强思想建 设。

(一)强化大众传媒的教化功能,遏制宣传上的不良倾向,倡导主流社会价值观念。

(二)规范大众传媒的泛商业化倾向,保证媒介自身价值取向正确。

(三)大众传媒要讲究宣传策略,增强主流价值观念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四)要加强大众传媒队伍建设,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

(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增强社会成员参与建构社会价值观念的自觉性

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及模式化解读

——传播学与教育学交叉研究的启示

摘要:信息时代,大众媒体已渗透进青少年生活的各个角落,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认知能力与道德情操。本文根据传媒专业大学生对大众媒体的认识态度与使用情况的考察结果,以涵化理论为依据,尝试结合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与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从传播学和教育学交叉的角度进行理论阐释与思考,提出具体的学校教育对策,形成一种制定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策略的模式。

关键词:价值观;涵化理论;道德认知;媒介素养;场

信息时代,社会环境不再闭塞,大众媒体超越学校和家庭的界限,以巨大的感召力和无处不及的触角对成长中的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魔力般的影响,它影响着青少年对社会的认识和自身的人格塑造,并强烈震撼着学校的价值观教育。

“超女”现象风靡一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再也不是青少年的唯一价值目标,无数青少年疯狂热衷于超女选秀,幻想一夜成名;有些青少年,不懂得自我约束,耗费过多时间接触媒体,影响学业,成绩下降,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有些青少年,迷恋大众媒体,导致自我封闭,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沟通能力急剧下降;还有一些青少年,消费观念深受媒体中消极的自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消费行为变得冲动而缺乏理智,世界观、价值观发生潜移默化的蜕变„„

诸多现象说明大众媒体的现代化与多样化,使不少青少年迷失自我,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形成,完全不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基本的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荣与耻的判断上,离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越来越远,有的已经演变为令人极其忧心的社会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数据分析

笔者于2007年6月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考察了上海市部分传媒专业的大学生对大众媒体的认识态度与使用情况,从数据统计的结果来看,有三个现象值得关注:

1.对高校传媒专业的学生影响程度最高的媒介是网络,其次是电视,再次是报纸杂志,接着是书籍,最后是广播和手机,比例统计约为2:1:1:1:1。

2.当被问到学生关注最多的节目时,将娱乐选秀类节目位列前三甲的学生比例高达43.75%。

3.当被问到列举三位通过媒体认识的并且是心目中最崇拜的人时,回答周杰伦、张国荣、周华健等演艺明星的学生和回答杜威、霍金、江南春、张朝阳等商业文化名人的学生比例基本持平。网络、电视只是媒介,问题的焦点最终汇集到选秀、明星两个关键词上。选秀、明星备受大学生青睐,说明它符合大学生对多彩人生的向往,意味着某种潜在的理想,至少迎合他们的心理需求,继而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理智”的选择和方向的确定是导致产生崇尚一夜成名行为的内质,这种对个人行为起着调节和定向作用的指南针就是价值取向,是个人内化了的价值观。同时,这种行为 和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这就是培养理论,即涵化理论。

二、涵化理论与价值观

涵化理论是美国学者G·格伯纳(Gerbner,G.)和他的合作者在1969年开始实施的名为“文化指标”的大型研究项目的核心部分。这一理论产生于美国举国上下对60年代和70年代特有的暴力影响的关注。[1](p.228)其中心内容可表述如下:

(一)对于大量看电视的观众来说,电视实际上主宰和包容了其他信息、观念和意识的来源,所有接触这些相同消息所产生的效果便是格伯纳等所称的教养作用,或者说电视教导了受众共同的世界观,共同的角色观和共同的价值观。

(二)电视媒介在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意识的“主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主流”作用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影响,而且其效果也是因传播的内容而异的。

(三)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

(四)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印象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养”过程。

(五)人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场景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场景有重合时,会大大提高教养的程度,即所谓的“共鸣”。[2]

由此推断,人们看电视的时间越多,他们对社会现实的观念就越能反映他们所看的电视内容。尽管该观点过于绝对,在传播学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很多的质疑,但它的重要性是无法否定的,它对于我们反思电视节目制作,尤

[3]其是近年来电视屏幕上广泛出现的选秀类节目的创作和批判具有重要意义。调查显示,回答将娱乐选秀类节目列为关注最多的节目之一的学生受影响程度最高的媒介也是电视和网络。作为大众传播学效果研究中重要理论之一的涵化分析,比较系统地检验了观念现实、媒介现实和客观现实三者之间的关系,让人们认识到了可视传媒环境(电视、网络等)的重要性,大众媒体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改变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人生态度,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及文化系统的建构。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指出,人活在传媒环境中,并不留意它的存在;正如鱼活在水中,并没意识到水的存在一样,传媒环境对人的重要就等于水对鱼的重要一样。如果污染的水会令鱼死亡,那么,污染了的传媒环境对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又会构成什么样的影响呢?涵化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认为传播媒介的影响并非只是在改变受众,而且还要维持与强化这种效果。[5]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认为:“所有的电视都是教育电视,唯一的差别是它在教什么”。麦克卢汉和施拉姆的观点可以说是涵化理论的进一步佐证,它再次充分表明了大众媒体尤其是可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涵化理论成为当前选秀类电视节目的播放与青少年不理智的偶像崇拜现象间的链接和理论纽带。

价值观是个体在对事物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青少年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他们的价值观不稳定,易受外界人、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并且因性别、学习成绩等的不同而使价值观的形成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青少年对事物缺乏辨别性,审美层次不高,容易轻信、困惑和怀疑,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敏锐但易偏激,热情却易冲动,有极大的波动性。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赋予当代青少年的成长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多地受到了广播电视节目、报纸刊物和新兴电子媒介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大量的研究表明,青少年使用大众媒体的时间多于人际交往。按照价值观辨析学派的观点,[6][4] 4 价值观的形成经过如下过程:(1)选择。a.自由地选择;b.从可选择的范围内选择;c.对每一可选择的后果加以充分考虑之后选择;(2)赞赏。d.喜欢这个选择并感到满意;e.愿意公开这个选择;(3)行动。f.按这一选择行事;g.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在个体的发育成长过程中,价值观不是一下子形成和固定不变的。随着个体认知水平、交往环境、自我需要的不断变化,价值观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十分突出,是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促成一个人由“自然人”到“社会人”这一转变的终身过程,主要表现为文化,尤其是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的继承和传播,这在“超女”类选秀节目收视率的攀升和明星偶像崇拜现象中得到强有力的印证。

三、青少年价值观的教育对策及传播模式解读

青少年价值观的可塑性给教育者提出了思考,也指明了方向。正如涵化理论佐证了可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和青少年之间也是传播者和受众的关系,价值观则是受众的内质。笔者在这里借助美国学者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即“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众)——有什么效果(效果)”,诠释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对策。[1](p.60)为了研究的系统性与严密性,此时的传播者被精确指定为学校的教育者,受众自然就是学校的青少年学生。教育者将正确的价值观传播给青少年学生,必须翻过“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两座大山,这正是制定教育对策的关键着眼点。“讯息”意味着携带正确的价值观内容,在学校教育主要体现在德育课程教育上,同时大学文化也是一种隐性教育,作用不可小视。曾在2004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举办的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论坛上专家指出,青少年的价值观,90%以上的内容是由媒体给予的,所以媒介素养教育也必须列入“讯息”其中。[7]具备三大“讯息”前提,传播的实现则依赖媒介。学校的青少年学生接触网络频繁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在本次研究的问卷调查中也有印证,所以校园网络作为“媒介”的不二之选。

(一)重视、创新学校德育课程教育,努力提高道德教育效果

提高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效果是切实解决青少年道德、价值观诸多问题的当务之急,是思考和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有效的切入点。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的道德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强调道德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重视培养学生理性和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这些都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与创新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1.道德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引导模式,避免简单的单向灌输。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针对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关心的、感兴趣的问题,编排一些道德两难故事,以激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和争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最主要的职责是仔细聆听并分析学生做出的道德判断,从而明确学生实际所处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然后向学生建议一种更进一步的、更为完善的思考和判断方法,引导学生向道德认知更高一阶段发展。[9]

[8]2.提高德育师资力量,确保教师了解学生心理,了解学生实际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

科尔伯格的理论告诉我们,道德教育应当遵循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发展规律,首要的一点是要了解学生心理,了解学生实际道德认知发展水平,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采取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教育内容。在学校中,一个教师往往会同时教数个班的课,有些时候教师连一些学生的名字也记不住,更不用提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道德认知状况了。作为德育教师也少有进修和培训的机会,这就使德育教师的素质得不到提高。因此,要真正地帮助学生提高 5 道德认知水平,就必须重视德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扩大教师队伍,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从而使教育能够达到有的放矢;二是要加强教师的进修培训工作,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际的教学技巧,能够做到科学地有计划地进行道德教育,切实成为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促进者。

(二)崇尚校园文化教育,积极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培养

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与精神氛围,是一种亚文化,具有教育性,对生活于其中的青少年起着指导、陶冶与规范作用。和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作为思想教育的手段与补充,在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过程中,校园文化往往也能起到较好的效果。由于校园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和青少年校园生活的长期性,决定了校园文化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三)实施媒介素养教育,重视大众媒体教育课程

在电视、电影、电台、报刊、电脑、电话、手机、网站、BBS、QQ等媒介技术迅速普及的今天,媒介素养已经成为青少年所必须学习和具备的一种能力,其内涵包括认识大众传媒、使用大众传媒、对大众传媒的批判三个部分。在信息社会里,认识媒介将会成为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青少年作为将来社会文化精英的受众群体之一,能否较正确地认识大众媒介,能否完整和较客观地评价媒介的性质、功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青少年更多地掌握媒介传播的技术,从而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服务,同时帮助青少年形成对媒介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能够比较完整和客观地评价媒介的性质、功能和局限,正确区分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发展关于媒介的思想。学校教育具有对象广泛、教学规范、效果良好的特点,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经验,在高校开设选修课,在中小学开设必修课,或将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结合其它课程进行教学。同时通过媒介实施教育,一方面通过媒介产品的传播普及媒介素养教育知识、讨论分析媒介信息、提醒注意媒介传播的负面影响等,使受众在接触媒介的过程中直接受到教育;另一方面也可组织受众特别是青少年受众直接参与媒介节目的制作并播放,消除他们对媒介的神秘感,认识真实的媒介。

(四)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开展网上思政工作

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和管理,不但能为学生提供安全便捷和低成本的上网渠道,还能够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过滤不健康的内容,并指导和约束青少年的网上行为。校园网络应该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出发,增强其对学生的吸引力,提供并不断更新有自己特色的信息,成为师生信息沟通、人际交往的桥梁。校园网络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网上交流的场所,同时也为学校提供了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的场所。要使校园网络在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组建高质量的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非常重要。这支队伍不仅要提供思想政治方面的文献资料,在网上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还应该以普通网民的身份参与虚拟世界的交往之中,了解学生真实的心理,采取适当的方法开展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由于匿名性,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易暴露的真实想法可以在网络中得到体现,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针对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正确的引导。

上述研究对策是仅从学校层面进行的价值观教育,青少年价值观实际上是受社会、家庭、学校、媒体行业等多方因素教育熏陶的复合结果,这些因素形成一股磁力线般的“场”,包围着价值观教育的传播者与受众(图1)。最终价值观教育的传播“效果”则可通过对学生(受众)采取多次网络讨论、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反馈给学校的教育者(传 6 播者),来验证对策的合理性,以便做出调整和修正。可以看出,从“传播者”到“效果”,全过程形成了一个闭环系统,该系统具备实证的反馈功能,能实现良性的循环和改进,类似于一种制定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策略的模式(图2)。如果要从社会或家庭或媒体行业的层面探讨价值观教育,则只需将此时的“传播者”由“学校的教育者”替换成“社会”、“家庭”和“媒体行业”,从新的出发点思考,指定新的讯息和媒介。由于篇幅所限,加之能力不足,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四、结语

现代传播学研究认为,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大众媒体为他们提供了现实世界的图景和各种人生理想的模型,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青少年一代能否建构起积极向上、健康开放的价值观,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未来。面对大众媒体的强势冲击,科学地认识、预防和控制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种种负面影响,积极探求有效的教育对策并付诸实践,已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从传播学和教育学交叉的角度进行理论阐释与思考,提出具体的教育对策,以期为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大众媒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学校思政工作对症下药,提高绩效,建设和谐校园提供某些借鉴。

.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

传播信息:连续不断向受众传递大量信息是第一功能,引导舆论:做客观公正报道,将舆论引导到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轨道上 教育大众:传播知识、科技等,传承了文化遗产,促进了社会化

提供娱乐:

此外还有为受众提供服务、促进社会化、加强社会联系等功能。不独立存在,是一个有机整体

大众传播的负功能

造成受众依赖媒介来选择世界,逐渐远离现实,被传播者左右,或是满足于这种间接了解的方式,把积极地参与事件变成了消极旁观;

信息过量淹没了有用信息,使受众对信息感到麻木、冷淡;

受众过多依赖媒介带来的间接交流,人际交往、互动减少,与社会、群体逐渐疏远;

大众传播中的低级趣味内容降低了受者的平均审美水平和鉴赏力甚至诱发了许多偏离或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

随着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带来了文化、思想、政治冲击,对社会制度构成威胁。(总结于教科书《媒介概论》和《传播学导论》)未来大众传媒任务的预测

论消费主义价值观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篇7

关键词:大众传媒,女性,构建

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 在大众传播中构建女性和谐发展的主题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要克服大众传播中的不利因素, 使其更利于促进中国当代女性的发展与进步显得尤为重要。而要实现女性在大众传媒中和谐发展, 个人总结后认为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从国家层面建构先进的性别文化

先进性别文化并不是所谓的“男女都一样”, 因为这种形式上的平等暗示着以男性为预设中心、女性要完全以男性价值要求自己, 强化男性价值标准会抹煞女性本身的存在价值, 其本质仍是一种变相的男权中心性别价值。先进的性别文化的核心思想应是“以人为本”, 尊重个体的多样性和特殊性, 能够赋予包括非主流性别群体在内的每一个体以平等的发展机会、权力、责任及合理的社会资源配置, 使个体能够在公平、和谐的性别环境中根据个人特点而非性别框架自由、充分地发展各自潜能, 并接受多元化的价值观念, 公正、平等地尊重、对待他人, 引导人们相互尊重、彼此协作、全面、健康地发展, 形成和谐、平等的性别环境。

建构先进的性别文化, 需要引导培养双性化人格 (androgyny) 。双性化人格是指个体跨越性别限制而自由地选择发展个人综合性人格特征。这是一种超越传统的以生理性征规范两性群体的集体特质的, 健康、和谐、完美的人格范型, 能够使个体冲破传统性别特质的限制, 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发展各种优秀的人格特质。双性化人格解放社会成员的性别束缚、培养个人智力、个性、特长的全面发展及保持身心健康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引导双性化人格的发展, 不仅使社会成员在保留自己特性的基础上与异性取长补短, 进而更充分、和谐地自我发展, 并可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二、从社会层面建构有利于女性发展的配套体系

“大众传播是在特定的社会制度条件下运行的, 媒介活动也是在特定的社会制度条件下开展的。人类传播历史表明, 社会制度决定传播制度。因此, 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构成要素对媒介传播的性质、作用、功能和内容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并起着制约和制衡的作用。”任何一个事件的背后, 都有引发、影响、制约它的因素, 作为传播上层意识形态的大众传播更是如此。

1、拓展女性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在全世界范围内, 妇女参与政治程度不高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在我国对于政治领域女性的稀缺可见一斑。我们可以看到的事实只有一个, 妇女并没有充分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

政治参与是女性真正进入社会主流的具体体现和重要表现, 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增强女性的民主参政意识, 让她们认识到女性参与政治生活是社会必需的行为, 并不断培养女性的从政能力, 让她们能够真正依靠自己的能力为人民服务, 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参与者和享有者。只有这样, 人们才会更加注意到女性在政治生活中的才能, 才会逐渐让人们意识到女性在公共领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提高女性在经济领域的作用

近年来, 广大女性在就业、升职、工作培训等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 经济领域中的不平等现象仍然不容忽视。比如, 在下岗浪潮中, 被辞退的大多是中年女性职工;而当大学生面临毕业择业的时候, 男生自然而然地成了用人单位争抢的香悖悖。即便是同一个公司中的男女同事, 男性获得升职的几率往往大过女性。因此, 我们更应该保护妇女的经济权利, 对待她们要与对待男性一样一视同仁, 争取增加妇女的就业机会, 加强女性的职业技能, 发挥女性在经济领域的聪明才智, 从而丰富她们的物质财富。女性只有在经济领域里真正屹立不倒, 才会逐渐从家庭的小圈子里走出来, 才有可能在媒介传播中更多地展示出她们干练、果敢、自信的一面。

三、从大众传媒视角重塑女性主义的健康形象

1、加强社会性别意识

由于传统的社会文化的影响, 人们更习惯从男性中心的角度来审视女性形象。对于男女不平等的报道, 人们已司空见惯。因此, 在审视大众媒介时, 需要用社会性别的批评眼光, 对所有被视为自然的东西进行反省。媒介批评不是要抹煞性别差异, 而是要在社会性别分析的基础上, 解构性别等级制。根本目的是减少大众媒介对传统性别成见的建构与影响, 提高公众的性别敏感, 以促进社会的性别平等。即使是反映妇女问题的报道, 也应该提高到使公众举一反三, 对个案延伸到社会问题去进行反思的层面上进行。

2、加强新闻专业精神培养

新闻从业人员是社会大众的一员, 媒体是在强烈的商业竞争当中的一员, 前者受社会主流父权意识形态影响, 后者则必须获取商业利益倾向广告商。当新闻完全像车间般流程化操作并赚取费用的时候, 它就彻底成为了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 成了一个“饭碗”。但大众传播媒介的意见和形象毕竟影响社会大众, 如果单纯为了追求获利更缺乏专业精神缺乏媒体自我意识, 那么媒体就不再有新闻客观性和社会责任感。

美国学者Stephen Schwartz提到:“新闻专业主义的概念是什么?它意味着自我尊重。这意味着传播者和受众拒绝新闻传播中的谎言、宣传说教、煽情和暴力和接受贿赂。它还意味着理解专业的风险, 当遇到战争区域或者面临暴乱、犯罪、炮火、天灾的时候无所畏惧。它意味着不怕批评。而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 它往往意味着努力达到精确和透明, 防止过多的个人偏见。”

从这个概念来看, 新闻专业主义的最高理想是传播真实、真相或真理。在实现媒介功能时, 新闻专业主义有两个最重要的特征:中立性和客观性。

事实上, 如果不重视加强新闻专业主义的培养, 即使是女性记者采访女性政治家人物的稿件, 依然甚至更加聚焦于采访对象的相貌外表家庭婚姻等私人领域, 而非对方的社会角色。一些难以察觉的新闻运作机制, 如男性决策者与部门领导的指示“这样的内容更好看”, 也会使女性记者本身绝不会对此提出疑义, 更通常的做法是根据媒体运作惯例并同样秉持“这样的内容更好看”新闻价值观。

因此, 从性别政治视角来看, 加强新闻专业主义的培养, 意味着要新闻从业人员报道时应该注意客观公正, 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抛弃个人的任何偏见、情感和观点, 注意男女社会角色与权力关系的平衡。

综上所述, 目前官方政策与法律上大都明确规定男女平等, 公开歧视、压制、排斥女性发展的政治文化已成为历史。但隐性的性别制度仍通过一套系统的机制潜在地发生作用, “玻璃天花板”渗透在社会的各个层面、生活的各个领域, 内化在人们的意识深处, 阻碍着女性的发展。性别制度更多的是通过隐性的、不容察觉的, 甚至是科学的、友好的形式表现出来, 更难以识别。如果说, 女性已完成了向公开的父权制抗争的任务, 那么当代女性却要向阻碍女性发展的深层结构挑战, 任务更为艰巨。

参考文献

[1]严利华, 石义彬.女性主义视域中的大众传媒批判[J].当代传播, 2009, (03) .[1]严利华, 石义彬.女性主义视域中的大众传媒批判[J].当代传播, 2009, (03) .

[2]朱晶.女性受众对传媒的接受与影响[J].编辑之友, 2010, (03) .[2]朱晶.女性受众对传媒的接受与影响[J].编辑之友, 2010, (03) .

论消费主义价值观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篇8

关键词:大众传媒 审美创造 受众审美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2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带有非同一般的影响力的大众传媒迅猛发展,令人难以置信的影响,并深深介入到最为广泛的大众日常生活当中去,并成为对社会各个领域和层面的变化与变革的巨大推动力。可以说渔樵耕读的衣食住行在当下都与大众传播有密切关系。麦克卢汉的“地球村”已经不是假说,早已经成为了现实,甚至另麦克卢汉也始料不及的是地球村已经形容不了当下的传媒环境,而“地球屋”也不再是夸张的设想。传媒对人类社会的触及,最不极发觉却影响最大的是文化层面,这种触及正在影响和重构整个世界的文化氛围。

传播学者们提出“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涵化理论”等假说,试图解读传播对人类文化的影响,从审美文化层面,简言之,传媒首先是迎合大众的审美激求,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审美创造,而其创造出的拥有一种强势的、有代表性的,甚至是权威的产物(包括纸媒和电子媒介的节目、报道内容等),从各个角度对大众头脑进行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着舆论,把握和操纵着受众的审美倾向。

1 大众传媒审美创造对受众审美价值观的满足

传播学者施拉姆曾经指出:“要了解人类传播,我们必须了解人是怎样相互建立联系的。”在生活中传者和受众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社会生活中的个体,而从群体属性中,传者因为拥有话语权这样的特殊权利而显得与众不同,但传者又不能因为拥有这样的权利而孤立于大众之外,因为,他们需要与受众互相作用,实现一种默契、和谐的状态。传者不断地挖掘受众的审美需求,不断地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

传播学中的刻板成见认为每个人都有“固有观念”,并有相当强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是人类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延续下来的,有习俗、有习惯,比如在古代中国结婚的服饰是“梁冠礼服—钗钿礼衣”,在古代这种习俗兼具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及思想方式的功能,那时候的人是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穿婚纱结婚的。而在现代大众传播的影响下,国人在婚礼服饰上已经很大程度上的被“西方化”了,这种影响不是一天两天产生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先是在人们固有的价值观范围内进行,进而根据受众的反应,如果人们能接受便会逐步改变,如果人们不接受,就会产生不同意见甚至反抗。

就媒介信息接收者而言,我们可以借“使用与满足”这一传播效果理论来考量一下大众传播对受众审美价值的满足。“使用与满足”这项研究,是20世纪40年代初,以《声音广播和印刷物》的出版为标志。在书中向人们告之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显示出在美国八成以上的家庭的广播收听情况,同时将其与印刷媒介相对比。研究者们对此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们了解到受众会从节目中得到哪些满足和效用。而另人始料未及的是现实有人们选择媒体的目的各有不同,如消除不满情绪、补偿自卑感,增长见识、作为谈资、猜中节目结果、嘲笑节目参与者的愚蠢等等。这表明,不同的人从大众传播里会得到不同的满足。而即使是同一个节目,也可以满足不同人们的心理需求。

可见,人们有心理需求,是大众传媒的影响得以实现的起点。马克思说过,“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大众传播审美创造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传播,也即是让大众对其产物有所接触进而接受,这就要满足而且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诉求。此时一个问题油然而生,这样一个多元的社会当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复杂多变,每个人的想法不同,而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尽管现实背景不容乐观,但传媒在进行审美满足的时候依然能把握到受众共同的诉求,也就是说人们可以隶属于不同的群体,可以有不同的爱好等但是期望得到外面世界不断变化的信息,以此而获利于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目的是具有普遍性的。此外,纷烦的物质世界使现实生活变得浮燥不安,渴望在传媒产品中得到审美愉悦也是普遍存在的心理诉求。由此媒体的各类产品便应需而生了。在当今传媒介“娱乐至死”已经不是新鲜词汇,而类似于新闻的娱乐化等事物,就是传媒审美创造顺应受众需求的产物。而娱乐节目本身也不断增加元素去刺激受众的审美神经,如《中国好声音》依靠转动的椅子制造不确定因素,另外有好听的歌声和绮丽的舞台效果,使其在今年的夏天格外醒目。

2 大众传媒审美创造对受众审美价值观的重构

曾有人说:在当今受众的欲望被追逐着满足。的确,媒体的竞争导致收视率、收听率等因素被格外的看重,大众传播不得不动用所有的力量去寻找挖掘受众那些稍纵即逝的欲望,同时他们还会组织智囊团对受众的心理、审美诉求进行揣摩,以探索和尝试如何更好地将媒体产品,主要是信息背后的各种观念性内容自然的、毫无人工雕琢痕迹地传达给受众,进而影响信息接收方的审美观念,改变、强化,或弱化其原有审美范式,从而将受众的审美价值观向传播者所期望的方向上引导。可以这样说,受众日常生活中的审美价值观与社会道德密不可分,大部分是传承而来,有漫长的产生时间且不易改变,而媒体的审美价值观更多的与“时尚”相关,有时即刻就会产生,随时都会发生改变。因为它需要不断追逐受众的审美倾向,而且还要有个性化的审美创造以吸引更多的受众。受众的审美文化价值观并不是外化的,而是内在的,他们任何看法和行动,都受到价值观的制约。传媒的价值观则与之相反,它并不是长期形成的,可能是较短或以一种突变的力量形成,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产生影响。极有可能突然之间,人们就发现世界变了,比如在2006年的流行曲是《香水有毒》当人们沉浸在香水中来不及调整呼吸的时候,《白狐》就已经出来了,而到了2010年《甩葱歌》遍及大街小巷,2011年的《忐忑》还没过劲,鸟叔就骑着马带来了《江南style》,几乎每一个变化都是一股龙卷风,势不可挡且不容喘息。但重要的不是这些变化,而是大众传媒的强势的宣言:远离媒介就是远离主流,就是落伍。因而大众来没来得及看清这改变是什么的时候,就已经沉浸在这种改变中了。

媒体的审美价值观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也会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需要不断地除旧纳新,但他会动用自身的话语权反过来对其它群体施加压力。德国的社会科学家伊丽莎白·内尔·纽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指出,人们在发表自己看法的时候,总会对“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和判断,以了解自己的观点处境,若同多数意见,就会积极地表达。个人意见处于劣势,则害怕孤立屈从于“意见环境”。如此循环,多者更多而寡者更寡,形成螺旋。由“优势”意见所组成的社会舆论便产生了。

美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大众传播通过挖掘人们共有的价值观以革新,进而产生自己的审美文化。大众头脑中某些诉求得到传媒呼应,产生共鸣,而头脑中属于“寡势”的诉求,由于缺乏群体引导,通常会被遮蔽与遗忘,而能坚持自己意见的那些人,偶尔能够成为精英,创造出精英文化,甚至也可以成为优势意见得以螺旋发展。“沉默的螺旋”一旦产生,舆论引导实现,传媒完成社会文化价值观的重构。

参考文献

[1]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4.

[2]〔德〕伊丽莎白·内尔·纽曼.大众观念理论:沉默的螺旋的概念[M]//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35.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5]〔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6]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新华出版社,1984.

[7]姚鹤鸣.传播美学导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上一篇:年度员工内部培训计划下一篇:红白喜事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