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主义对社会的影响

2024-06-18

种族主义对社会的影响(精选8篇)

种族主义对社会的影响 篇1

空想社会主义对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212461 吕海龙

空想社会主义由于其唯心主义的理论基础导致其必然的不科学性,从而在社会主义学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被淘汰,但是我们不能片面的否定它,也无法否认它对于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种种积极影响。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由产生到成熟、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其基本趋势是科学因素不断增长,空想因素不断减少。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因此,研究空想社会主义对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的影响显然会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通常所说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指产生于十六世纪初的西欧,以十九世纪初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为杰出代表的社会主义早期学说。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的具体学说虽有所不同,但也有共同点。他们的设想各有所长,却有共同的基本特征:以财产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没有阶级就没有剥削与压迫,人人参加劳动,生产实行计划管理,人人有充分的自由时间,人人自由平等的享受生活,教育普及,妇女解放,三大差别(脑体劳动、工农、城乡三大差别)在消失,国家逐渐消亡,等等。

作为共产主义学说的早期探索,他本身有着许多不成熟的局限性,主要包括:(1)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2)空想社会主义者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3)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便不能不是空话,他们的实践活动也不能不充满幼稚的幻想。(4)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是理性原则,他们的社会主义是从道德情感出发的社会主义,缺乏科学性。(5)空想社会主义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6)空想社会主义有许多消极的成分:如保留奴隶与奴隶劳动、殖民地、宗教神秘主义因素、劳动偏见、政治极端主义和最高领导人职务终身制等。这些局限性都是阻碍其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障碍。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空想社会主义积极科学的一面:空想社会主义者从批判新生的资本家的血腥掠夺到全面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从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广泛存在的种种腐朽、丑恶现象到抨击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得出了必须要改造现实社会的结论。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是其学说中最有价值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启发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觉悟。而正是这积极的一面,引导着后来的社会主义者不断探索,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是对于空想社会主义的继承和超越,它是关于人们认识社会的具体科学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这两个规律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首先,科学社会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具有一定程度的继承性。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人类思想史上的进步成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和有益的借鉴。如关于社会发展规律性的思想;关于废除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的思想;关于劳动光荣和劳动改造的思想;关于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的思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用新型分工代替旧式分工的思想。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多有阐述:“在唯物主义的批判的社会主义时代以前,空想主义本身包含着这种社会主义的萌芽。”“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的。虽然这三个人的学说含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但他们终究是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

这种继承性,可以从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种种联系中得到印证。第一、都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是一部罪恶的历史,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主义的发展从头到脚都是用鲜血和血泪发展起来的,它是建立在对人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英国的圈地运动,使英国的资本主义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广大的英国人民却被迫失去了土地,成为无产者,他们没有生活来源,被迫进入资本家的工厂做工,成了英国资本发展史上廉价的劳动力,它们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却得到了连基本生活都不能维持的工资。他们对拉丁美洲人民的屠杀和剥削使当地土著居民几乎灭绝,他们对拉丁美洲黄金和白银的掠夺,所有的这一切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但是对世界人民来讲却是一场空前的灾难。所以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都对资本主义这个不合理的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表达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现状强烈的不满。第二、都对人类未来社会有优秀的构想。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都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提出了不满,希望能通过某种方式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各自提出了一些富于创造性的设想,在这一点上,两者是相同的。空想社会主义希望能通过和平的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某些方面的偿试建立一种理想的没有剥削也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而科学社会主义则希望通过具体的社会革命,以实际行动,去推翻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第三、在社会历史观上有共同的思想。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具体奋斗目标上,都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为共同的理想,并为此进行着不断的努力的实践着。在此目标的指导下各自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实践,都取得了一定的历史成果,为人类历史的进步都做出过不同程度的贡献,都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优秀的文明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世界的发展趋势。

其次,科学社会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超越性。“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是科学社会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根本性超越。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是因为它对资本主义,只是从道德原则出发作理性的而非现实的批判;对无产阶级,只是从人道原则出发表示同情而非依靠;对现存统治秩序,只是从改良原则出发主张渐变而非革命。因而,他们终究只能是以理性原则构想尽善尽美的自由王国,而这样的自由王国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灭亡的经济根源、埋葬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变革资本主义的现实道路以及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性是无能为力的。与空想社会主义根本不同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强烈主张:“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他们多次强调:“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再被看作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被看作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它的任务不再是构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体系,而是研究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并在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总之,不再把共产主义作为“应当确立的状况”去构想“尽可能完善的社会体系”,并以这一体系去衡量或裁剪现实,而是从现实的矛盾出发,揭示现实发展的趋势及其条件,这正是科学社会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在方法论上的根本性超越,也是科学社会主义一项最基本的原则。

而这种超越性,也造就了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第一、对待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和态度不同。空想社会主义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所以只能在资本主义内部的体系中寻求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不敢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彻底的否定,更不敢去发动广大的无产阶级去推翻资本主义的暴力统治,还对资本主义抱有一定的幻想。而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基础上创立的科学体系,它充分肯定了无产阶级的主力军地位,认为他们是实现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第二、在实现理想社会的历史道路上存在着区别。空想社会主义者比如英国的欧文建立了所谓的共产主义社区,希望通过某种和平的渐进式的资本主义内部变革,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空想社会主义“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而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到资本主义为了维护自己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利益不会轻易的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打破旧的不合理的社会秩序才能实现无产阶级的革命理想,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第三、建立的理论基础不同。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包含着趋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和许多精辟的思想及论证,但其在历史观上总的来讲就是唯心的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而科学社会主义建立在彻底的唯物主义基础之上,有了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所以,总的来说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在对于空想社会主义的继承和超越中,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中的科学成分,才不断发展形成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永远不要忘记,科学社会主义“是依靠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位思想家而确立起来的,虽然这三位思想家的学说含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但他们终究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的智者之列。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的无数真理”。时隔一百多年后,我们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不仅科学地证明了三位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一些思想是真理,而且他们自己的一些思想也沿袭了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思想中的空想内容。但是空想社会主义是同特定的历史条件相联系的。当历史发展到它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条件不复存在的时候,它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恩格斯曾说,圣西门主义很像一颗闪烁的流星,在引起思想界的注意之后,就从社会的地平线上消失了。为了使社会主义走出空想的荒原而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在新的时代,当各种社会历史条件具备后,科学社会主义便应运而生了。总而言之,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先驱,研究空想社会主义的发生和发展,弄清楚它所包涵的科学成分及其时代局限,有助于我们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更深入的理解科学社会主义。我们应当辩证的看待空想社会主义对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深远影响,既不能全盘肯定,更不能片面否定。空想社会主义不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而且作为社会主义思想史上一种思潮,无论是它的积极成分还是消极方面,对于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都有着重大的意义。空想社会主义为我们规划了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美好制度,表达了无产阶级解放的心声。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中包含的许多积极的成分,即使是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很多合理的想象还没有实现。我们应不断发掘空想社会主义所包含的合理成分,从社会主义思想史中汲取营养把社会主义先驱者的优秀思想不断发扬光大,把社会主义先驱者所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种族主义对社会的影响 篇2

现在世界上的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 但仍然是一个宗教的国家,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首要政治人物一般都有宗教信仰, 美国总统就职宣誓也要手按《圣经》, 中国在其中是个例外。而且那些国家, 宗教在日常生活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 宗教是节日的一部分, 宗教是人们追本溯源的依据;西方的近代文明和近代科学就是在基督教的神学背景和襁褓之中诞生。中国文化的发展没有这么强有力的宗教背景, 而且在信仰上也没有西方的那么浓烈的宗教情结。所以中国式的一个以无神论为主导的社会完全可能。

中国历来没有宗教传统, 没有一统的大神观念。从文明起源的角度看, 可能与中国起源于贫瘠且灾害不断的黄河流域有关, 而且历代中国的帝王都是君而兼师的, 其心思当然偏重在人事。中国历来的国情是这样, 无神论把位高权重之人从神坛上显露出来, 由此可剪除封建余孽, 这对于宣传科学、实行民主和自由都有极大的好处。

封建制的中国教权只是皇权实行其统治的工具, 对于中国发展近代文明的贡献并不是很大。无论是土生土长的道教、本土化后的佛教, 还是后来传入中国的西方的宗教都是过分的关注人事和伦理, 而不是对自然和自身的探求。在这个文化承接的问题上, 我们现代化的过程并没有欠古代的宗教神学多大的债务, 可以放下包袱而只思进取。

当然, 这也是个很大的缺陷, 中国的文化发展出现了断层, 我们汲取了西方另外一种模式的文明, 西方文明是在宗教背景和哲学思辨中诞生的, 我们二者都没有。如何将西方现代文明与我国古典文明结合乃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课题。

无神论的社会显然更尊重科学和理性, 以求取得实证的结果, 这对于我国的发展是有利的。况且无神论在我国也非常有市场。人们之所以信仰宗教不外乎是为了自身的现实利益而并非为了某种终极的信仰和拯救。所以, 宗教我国的现况下与社会主义和无神论相适应是有着一定的文化基础, 是可行的。当然, 无神论同样可以破除统治阶级的虚伪言论和迷信, 人们可以不再用宗教这个“人民的鸦片”来麻醉自己。

无神论和社会主义与我国的信仰传统并无太大的冲突, 但人们的信仰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中国传统讲究“三纲五常”, 尊孔奉祖, 如今已淡化, 信仰的缺失乃是现代人的一大通病。大力宣传无神论, 宣扬科学和理性, 建立人们对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心, 同时把宗教也纳入这样的一个轨道, 即宗教的存在只不过是某种形式文化的象征性。这是我们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目标所在。

二、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

中国的宗法性的传统宗教脱胎于原始宗教的多神崇拜, 大自然崇拜以及带有巫术性质的祭祀活动, 而历代的中国宗教祭祀都具有祈求并操控神灵的意味, 从而达到自己所向往的实际需要, 这显然是与西方的一神教及其信仰特征是有所相异的。而在这宗法性的宗教之中其核心是以儒家为主体的宗法体系观念, 儒学也承纳了许多天命, 鬼魂思想, 但也有一定无神论的观念, 它本质上不是作为一种神圣性的信仰体系而是作为规范性的伦理约束而影响于社会。这就导致中国在宗教信仰中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即:“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上是一种重现世, 尚事功的世俗性文化, 它的中心始终落在现实的人伦关系之上, 其结果就导致了中国古代社会盛行的三纲五常, 四维八德等一系列的实践性的伦理规范。”

在现代, 儒家仍是维持中华民族凝聚的重要的心理纽带。中国人宗教信仰的传统并不深厚, 也并不虔诚。但由于中国人敬祖和祭祖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如:“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矣”, 在心理上便对渊源于同一祖先和文化的群体保持高度的认同感, 这也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具有高度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儒家的思想继承了商周时代的宗法性的宗教思想, 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和天命神学观念, 这些腐朽的思想是封建时代统治者钳制人民的工具, 但与此同时, 儒家的思想中也有丰富的无神论思想, 如孔子说“众生必死, 死必归土, 此之为鬼。”我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宣传无神论, 可以深度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无神论因素, 而儒家作为中国人的历史深层的精神根基更具有宣传无神论的教化效应。

中国的文化具有多元的互补性。除了儒家之外, 道教和佛教及其它外来宗教, 都分别构成中国文化大系统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儒家主要的作为一种伦理规范体系, 渗入中国人日常的行为, 观念, 精神和社会生活之中, 它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性的核心要素, 此外在文化的其它领域, 道教和佛教等同样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实体性的器物文化方面, 道教和佛教都对中华文化做出了瞩目的艺术成就, 展现了辉煌的灿烂的中华文明。在思想性的角度, 尤其是表现在文学和对尘世的态度它们还是有所相异的, 而且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佛教是由外传入必定有一个适应中国文化的转化, 尽管佛教具有世界性宗教的素质和融汇于其它民族和文化的能力, 但是它仍有自己的独立性。而道教就不同了。所以从中国自古以来的知识分子的心态历程来审视, 便不外乎出世和入世, 道家的“无为”包涵着遁世索隐的思想, 这在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和文人乖戾的性情可窥一斑。而佛教则主要地是用来“养性”的, 即无论遁世还是入世, 用佛教来修心可达到心灵的宁静与平衡。

从民族精神角度而言, 从文化的继承性上道教亦有很多的思想值得发挥, 它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道”的在现代各类学科下的积极的阐释及它的无我浑然的和谐思想可为中国的现代文化注入一丝活力。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更是深广宽泛, 涉及到了神学生活的各个领域与文化体系的诸多形式, 哲学, 文学, 史学, 艺术, 乃至建筑, 雕刻等都在佛教的影响下变换其思想立场, 我们现在倍加赞颂的鸿丕巨擘无不浸染着道佛的气息, 如《世说新语》、唐宋的诗词、《红楼梦》等, 我国这些享有世界声誉的优秀文化遗产难道不值得我们探赜索隐吗?

因此, 从传统的角度讲, 无论宗教曾经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或整体, 抑或失去这一地位, 其在我国当下对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的影响还是客观存在, 而且宗教在中国文化的统一体中有着积极的作用, 而不纯粹是消极的因素, 它和其它的世俗文化相互吸收, 补充, 利用, 终于汇聚成蔚为壮观的中华文明。只有把宗教和传统的文化放到一个相融相长的整体框架中内在地理解, 才能明晓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而今天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我们有更好的文化氛围和机遇去探索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和背景, 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在中国与传统文化的相遭遇进行深层的本土式诠释, 从而更好的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参考文献

[1]王晓朝.宗教学基础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赵林.西方宗教文化[M].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7.

[3]陈麟书.宗教学原理[M].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9.

种族主义对社会的影响 篇3

关键词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系 启示

学习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整体历史进程中来考察,探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和作用,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这对我们更好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进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思想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一系列的改革必定会有现实意义的。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影响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即斯大林模式。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书会所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亦称斯大林模式,是20世纪2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斯大林执政时期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这种模式确立后,虽经历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一定程度的改革,但在本质上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反而日益凝固、僵化。”同时由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也认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形成的社会主义建设方式、道路,是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具体实现形式”并且认为“斯大林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创立者”。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毛泽东从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大局出发,采取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并在国内经济建设问题上采取了苏联模式。即: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此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并在一定时期内表现出巨大的优越性。但是,苏联模式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首先,从理论上看,毛泽东从1955年冬开始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行反思。次年春天,他明确提出“以苏为鉴”的口号,还提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此后的20年,毛泽东在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进行探索,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理论,并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尊重价值规律等思想。这些可贵的思想尽管未能完全付诸于实践,但几十年后它却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元素。

其次,从实践上看,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打下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工业基础。当然,在20年的探索过程中也有曲折和失误,主要表现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些失误从某种意义上讲,为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启动做了历史性铺垫。所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超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进行了“拨乱反正”,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方针,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使中国走上了正确的发展道路。形成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基本的理论框架。概括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超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体制上,逐步建立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包括以下主要方面: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等。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从我国宪法的修改上,也就是1988年、1993年、1994年、2004年四个宪法修正案的条文中都可以体现出来。当前,我国经济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样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经济模式明显与苏联的过度集中经济模式不同,是巨大的超越。

(二)政治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民主政治,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具体来说,通过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通过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通过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通过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通过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通过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这种特色的民主政治对于苏联模式的集权政治来讲不能不说是飞跃性的超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尊重社會多元化的前提下,大力开展和谐社会建设,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机制,是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社会体制的超越。

种族主义对社会的影响 篇4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生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领导者,因此大学生的价值观及思想理念的好坏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结合当代大学生现存的思想特点,分析其原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正确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当代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道理上朝正确方向前进。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成长成才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对他们的成长成才具有关键作用。对“90后”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要将其内化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诉求,同时还要外化为他们自觉的行为实践,这将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塑造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指示。

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及形成原因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

就我们本身而言,以“90后”大学生为主的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积极上进的主流。主要表现为当代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努力与社会接轨,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也呈现一些负面的特点。

1、多元价值观兼容

互相对立的价值观持兼容并蓄的立场。价值取向多元化在一定意义上有利于思想碰撞,但也容易使当代大学生的正确价值导向受到负面思想的影响,乃至在意识形态上受到干扰。如拜金主义思想、及时享乐的意识等都被当代大学生视为个人自由选择与追求的价值追求。

2、个人主义

当代大学生更多关注与个人发展相关的现实利益,对他人、集体和社会呈现漠不关心的态势,表现为对社会缺乏高度的责任感。

3、差别对待

现在一些大学生把经济收入水平、社会地位、权利范围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依据,对待自我和他人的标准出现差异,表现为只追求权利,不履行义务,只要求社会给予,不涉及自身付出。

(二)、形成原因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强化大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也强烈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具体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西方资产阶级的负面影响

体现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观念通过系列影视作品和其他文化传播形式社会意识形态对当代“90后”大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当今社会的不正之风与腐朽观念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会产生焦躁、消极等心理问题,导致他们在生活学习中缺乏前进的动力,过分依赖的心理,导致他们在迈向社会时出现急功近利的境况。

3、主流价值观教育弱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大步迈进,大众传媒日新月异,在影视作品庸俗化、过度娱乐化等问题出现的同时,当打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教育功能业随着信息快速流动而受到了弱化。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

(一)、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当代大学生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与传播者,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理想信念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扮演了风向标作用,它在大学生精神世界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作为正确的意识,能够支配和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生活,努力学习大学专业课程,汲取文化知识。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精神动力,使大学生保持不断追求信仰的最佳精神状态。因此,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不仅有助于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而且还有利于为我国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二)、开拓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正确的社会意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动指导,拓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形成思想意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局面,真正达到高校“实践育人”的要求。

1、提高大学生课堂教学效果

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适当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将有助于提升大学生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拓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教学内容包括专业课程教学与公共课程教学。专业课程的内容,则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可缺少的辅助途径之一。思政理论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在公共课程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作为教育环节的重要主体,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是一项最重要因素。因而,提高高校课堂教学效果刻不容缓。

2、引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惟有把价值观与社会实践相融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导向作用。大学生实践活动是对其理论的高度检验与发展。高校应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大学生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不可分割,从而使当代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考文献:

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些感受 篇5

哈耶克它的自由论掩盖实际上的不公平已经暴露无遗,已经破产了。它的自由主义今天在西方那些鼓吹骗人把戏的都不敢提,现在马克思主义正在深入人心。

不是追求真理的先贤们奋斗能有今天吗?人民当家做主,社会财富全体社会所有。没有既得利益,才能真正的保护每个人的权利,局部利益才能被真正的的尊重而不是对立分裂破坏社会发展。阶级社会既得利益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更肆无忌惮的损害局部人们的利益,看看美国新奥尔良灾害发生后的灾难。

资本主义是不是窃取人民的钱财?社会集体的创造成果,必须由社会----全体人民掌握,从全社会的高度真正公正公平的用于社会。

资本主义民主没有垄断权力吗?到目前为止,哪个国家权力没有被既得利益控制社会财富垄断权力?哪个国家没有剥削?哪个第三世界国家------搞资本主义民主骗人把戏的比中国还好?歪曲污蔑光天化日的事实,歪曲污蔑中国的进步,是什么居心。

转帖:

源于美国的世界性金融危机2008年9月爆发后,马克思及其学说便频繁出现在西方主流媒体上。这半年多来,马克思著作在德国、美国和英国等地持续热销,研究、推崇马克思学说的社会活动正在升温。

“马克思150年前就预言到了这轮金融危机”

有人说,马克思早在150年前就预言到了眼下这轮日益蔓延的金融危机。有人讲,马克思的代表作《资本论》持续热销,喜欢阅读马克思的人越来越多。有人甚至认为,如果目前的危机持续恶化,“受害的劳动阶级可能再次联合起来,采用激进的手段改变现存的不合理的经济制度”。

记者日前在参观马克思位于德国特里尔市的故居时发现,来这里拜谒马克思的人明显增多。不少参观者都是千里迢迢从其他国家赶到这里,亲耳“聆听”这位资本主义“最伟大的批评者”是如何分析经济危机的。

英国《独立报》不久前曾发表文章指出,如今,马克思成了人们重新热议的人物。众多英国报纸纷纷刊登马克思关于商业和经济的研究文章,称赞他对经济繁荣与衰退的精妙分析。

更有意思的是,马克思甚至还登上了《泰晤士报》的封面。

“我们可以从马克思那里学到很多东西”

在英国广播二台的早间专题节目中,主持人特里·韦根向听众讲解了马克思针对“贪婪的银行家”所撰写的文章。

韦根称:“现在,我们可以从马克思那里学到很多东西。我们看到那些企业高管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掳走了许多财富,而且居然没有触犯法律。如今是我们要有所行动的时候了。”

现在,马克思不仅在他曾流亡多年的近现代资本主义发源地英国再次“火”了起来,而且,在当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他也成了媒体关注的热点。4月号的《大西洋月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卡尔·马克思的复仇》的文章。5/6月号的《外交政策》杂志更是发表了有马克思画像的封面文章,刊中有一篇文章是加拿大约克大学著名政治学教授利奥·帕尼奇撰写的,题目为《十分时髦的马克思》。

帕尼奇教授在文章中说,如果马克思今天还活着,“他肯定喜欢说,现在的危机是由资本主义固有的缺陷造成的”。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如证券和金融衍生品等,过去数十年在促进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直接催生了一系列不可避免的金融泡沫,其中最危险的就是美国的房地产泡沫。所以,当美国的房地产泡沫最终迸裂时,对世界的影响是如此深远而惨烈。马克思会以此作为“资本主义像一个魔法师,无力控制自己召唤出来的魔鬼”的完美例证。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马克思热”,我们不难看出,表面现象是人们在看他的书、参观他的博物馆,但深层内涵却是,人们普遍缺乏指导性的理论,来帮助他们看清目前金融危机的本质。

近年来,国际社会普遍强调“细节决定成败”、“技术创新”等微观层面的东西,而忽略了大思想、大战略等宏观性的理论探讨。因此,当目前的世界金融危机突然爆发时,国际社会普遍感到迷茫。

马克思是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生产的社会化”这一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入手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他的站位很高,可以说是高屋建瓴的“宏观经济危机分析”。正如帕尼奇教授所说,如果马克思今天还活着,他或许也不会专注于当前的危机何时和如何结束。

如今,世界各国都在为应对经济危机而努力,但多数都停留在找寻技术性的“微观补救措施”。时代正呼吁“现代马克思”的出现,为解决目前的危机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大思想”。(本报驻欧盟记者张兴慧)

统治阶级既得利益之所以有权力成为统治阶级,就是因为掌握物质财富,这是光天化日的事实,还能有什么原因?

没有掌握物质财富控制权支配权分配权这个根本权力能行吗?

人民掌握财政权当家做主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制度!

资产阶级当家做主,什么民主选举什么议会主持人什么法院主持人什么陪审团全是既得利益控制操纵。只有人民当家做主,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

公民意识不是资产阶级毒害欺骗人民的假民主,全世界人民要当家做主成为统治阶级,而不是选举谁来为民做主,这是最黑白分明的绝不能模糊的。

既得利益阶级社会里,小一统有专制,大一统也有专制,资本主义用政治假民主掩盖资本专制。人民当家做主就没有任何压迫、欺骗、假恶丑。

只有人民当家做主成为统治阶级,民主理想才能落到实处,否则就是空谈。资本主义制度让美国人民对既得利益无能为力,世界人民也对既得利益无能为力,必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资本主义的腐朽说成是资本主义的光明,不是白痴也难啊。

假民主的选票,也就是一张戏票,是没有根本权力的过家家把戏。多党抢夺分赃能干什么好事?再让少数人---权贵和资本主义政客把持做主行不行?

把资本主义的假民主无耻的宣扬,倒打一耙歪曲真正的人民当家做主,让人们误入歧途是办不到的。

关于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失败是权贵社会财富所有制的失败,是没有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产生了官僚阶级既得利益,失败是必然的。

斯大林毛泽东时代,人民没有这么被侮辱。社会没有这么邪恶。

那么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行?看来是不行的,美国都破产了,早晚全世界人民要奋起革命的。

苏联东欧解体后,社会倒退,混乱,矛盾正在逐渐积累,这样下去可想而知。

全地球肯定不会全部相信美国,说什么都是没用的。所谓的西方福利社会,如果是剥削社会的施舍当然是难以为继的,这就是现实。阶级社会的小政府也不可能出现,这是阶级社会的国家机器性质决定的。

人口的问题,是剥削社会私有的观念产物,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有所不同。但是都没有让人民真正的作为人应有的全面发展,现在的社会发展是少数人占有社会资源已经开始走向终结。资本主义的危机的深远影响现在还没有被觉察而已,这只是开始。

资本主义就是无形的锁链,必然还有卑劣自私损人利己的奴才。比如光天化日撒谎鼓吹资本主义的,这是不是奴才?

今天社会化大生产必然终结阶级社会既得利益的政治制度,这是历史必然的规律。今天没出现,不等于永远不会出现,比如2055年今天没出现,以后能不能出现?

人类社会是共同生存的统一体,人们通过社会合作都会发挥价值。公平公正的比较长处优势,而不是邪恶的剥削伦理丛林法则。所以阶级社会丛林法则是必然被人类抛进历史垃圾堆的。

人类一切阶级社会既得利益的邪恶都将终结完蛋,不可能千秋万代。历史上有千秋万代吗?都完蛋了。

恰恰是资本主义既得利益的存在,就不会出现公平公正的市场,不是吗?只有人民当家做主。

社会主义不是平均主义,是机会平等的多劳多得、按劳分配。

精蝇普世价值的意思就是让中国人民追求空想,让资本主义敌对势力追求吞吃中国人民财富。让劳动人民追求空想,让剥削阶级追求社会财富。都是道貌岸然的邪恶歹毒之徒。

它们对什么东西扣上不合道义正义的招牌,是有选择的,选择性失明。凡是维护统治阶级统治为目的的学说,也是与时俱进的,非如此是求不得阶级社会的好价钱的。----看孔家店到普世价值的变迁。

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就要亡国灭种,就要彻底毁灭。是马克思主义让中国人民站了起来。中华民族扬眉吐气。今天的中国成就中国人的改变,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传播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正确的方法论丰功伟绩。这是尼克松都要跑到中国向毛泽东学习的。

中国人民没有苏联东欧的命运,敌对势力是不甘心的。邪恶狂妄的目的人们清清楚楚,还想继续忽悠?不会得逞的,害人必害己。

资本主义社会已经风雨飘摇了,还妄图无视客观事实,硬说什么资本主义民主的把戏是如何的美轮美奂,网友们信不信?中国人民信不信?

一个叫海因里希.伯尔的德国人在一篇名叫《假如没有马克思》的著名文章中写道:“一部进步史乃是一部忘恩负义史。后生者只是一味地捞取和享用好处,至于曾为好处所付出的代价连想也没去想„„

没有工人运动,没有社会主义者,没有他们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卡尔马克思,当今六分之五的人口依然还生活在半奴隶制的阴郁的状态之中。”

现在资本主义的金融就是对社会资源的垄断。不是吗?在全世界操纵一切经济领域经济命脉。全世界到处捣乱。掠夺世界人民又掠夺本国人民,不干好事,倒行逆施,灭亡是必然的。

现在的国有企业无论是任何国家包括美国的国有企业,实际上是权贵既得利益所有。

以苏联为代表的过去的社会主义国家,因为受到农业时代对社会互相空想的影响,以为企业没有资本家,没有个人私有的经济活动,政府官员全是读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清官{廉洁的官员在中国叫做清宫},就是社会主义,这是拿农业社会的理想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拿封建社会的清官情结去理解社会主义人民当家做主的所有制。这是社会整体的历史局限性所致,是具体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在上层建筑的反映。坦率的说斯大林毛泽东的局限性是有的,当然我们不能苛求任何先贤,而是辩证的看待。

今天的马克思主义者一定要吸取经验教训继往开来,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弘扬光大。

少数人控制资本的权力就是妨碍社会权利的公平。权利的公平正义,就在于不能让少数人掌握控制把持一切利益和权力。

资本主义的市场造就的是比偷懒还要邪恶无比的巧取豪夺、唯利是图、丧尽天良。

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是敲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还是资本主义万古长青?不能妄言是什么永恒的,不变的。

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人民历史上最幸福的时期。相比历史上一切时期是第一次获得人格尊严的事期,我们将彻底反击一切邪恶之徒造谣污蔑。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国人民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翻身解放的。

正如用汽车最初的不完善否定不了汽车,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生事物的局限性失误不完善来妄图否定马克思主义更是痴心妄想。

一切伪学就是装模作样,比如普世价值的新伪学,比如对文革肆意歪曲诋毁指责的假仁假义,都是邪恶分子所为。

马克思之前的古典经济学家们严格的说是比较肤浅的,这是阶级立场和历史环境-------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认识水平造成的。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他们的基础上,主要依靠自己对现代工业生产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做了科学的研究,马克思的经济学才是今天世界经济学的基础。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欲盖弥彰的资本主义经济学家则是宵小之流,真正运用于实践的把资本主义危机缓解的恰恰是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所谓的新自由主义是美国西方用自己先富的优势剥削吸引世界财富资金这个实际原因,让西方得以兴风作浪而已。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让骗人的也头破血流。今天的经济危机就是如此,这个危机带来 的历史影响今天还没有充分被人们所认识。--------请注意这一点。

事实上,东南亚经济危机南美的左派掌权就是新自由主义是穷国的噩梦惊醒的结果。

现在凯恩斯都救不了资本主义了。还拿自由市场的胡言乱语YY是必然失败的。

资本主义为什么包庇封建主义

今天人们看到,从历史到今天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从来都是妥协的,而不是坚决革命的,英国甚至联合封建国家打击法国革命,资产阶级往往与封建残余互相勾结,美国西方对第三世界的黑暗一方面假惺惺的做一些表面文章,但是却绝对的让第三世界国家内部四分五裂让黑暗势力保持存在。

怕人民群众的觉悟觉醒,比如美国当初制定宪法就是镇压人民觉悟觉醒的,它一方面对人民的斗争进行镇压,一方面还要欺骗人民压制人民的权力。看资本主义与封建的关系,因为封建的特权观念存在会更加赚取利润压迫劳动者,正如封建主不会彻底反对奴隶制,因为农奴更符合地主的利益,这是牺牲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邪恶行径。

我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篇6

——我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一、公仆与人民的三次对话

“我一直认为群众有权力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并且对政府的政策提出批评意见,政府也需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推进政务公开和决策的民主化。和网友们进行在线交流,对于我来说是第一次。第一次的事情难免有点紧张,但是我总记得母亲常跟我说的一句话,无论是对什么人,要诚实,要用心讲话。虽然她在前几天患了脑栓塞,两眼几近失明,但是她这一番话我一直记在心里,我想今天的在线交流应该是一次谈心,或者说用心谈话,应该诚实,就是把真实情况告诉大家,倾听群众真实的声音。”

“看到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常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我还想当一个人为多数人所信任的时候,他已经不再属于自己,他已经是‘公共财产’,属于人民了。我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正做到无愧于人民,我要带着真心、真意、真情来同网友们交流的。我愿随意地同大家谈心。”

“如果说第一次和网友们在线交流我感到有点紧张,第二次我感到十分珍惜,那么这次我感到责任重大。我的任期还有两年,我以为这两年的工作不比前八年任何一年要容易,反而要艰巨得多。我必须恪尽职守,和人民一道克服困难,使我们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这三段话是从2009年以来,温家宝总理三次通过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走进访谈直播间,与广大网民在线交流时的开场白。从这三段话中,我们能感受到总理质朴亲切的气息,能看到到政府服务方式的改变,也能体会到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以一种崭新的方式走向我们身边。正如总理所说的那样,政府与民众之间应该是一种紧密的、交互式的关系。带着“真心、真意、真情”为人民服务,了解百姓疾苦、民心所向。政府想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就应该更多地了解人民群众的切身需求,同时,民众有权利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民主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主义的追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是无产阶级民主,是无产阶级的政治制度,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享有的民主。它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有本质的区别。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有权管理国家事务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享有人身、言论、通信、出版、集会、结社、旅行、示威、宗教信仰等自由,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些民主权利不仅在宪法上明确规定,而且国家还提供实现这些权利的政治上的保障和物质上的帮助,是人类历史上新的最广泛和最高类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并不是理论上构想,而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实现、逐步接近的目标。

三、从民主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由胡锦涛主席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班上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一直以来,我们党都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社会摆在重要的位置,也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产生出了“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的途径创新。尤其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专列一个部分论述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问题,这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性文献中当属第一次。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在这一部分中,报告使用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提法,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又跃上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提法更加生动、更加深刻而直接地强调了人民民主对于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意味着社会主义旺盛的生命力,必须通过人民民主的健康和蓬勃发展体现出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成为民主政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进展的科学指针。“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既是对人民民主价值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也是对社会主义价值和发展规律的充分认知。民主价值的凸显,显示的是人民主体地位的突出和强化;民主愈发展,社会主义就愈具生命力,而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的水平也就愈能得到提升。

我们的党和政府一直努力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在原有的政策基础上,一些新的政府行为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就像前述的网上交流就是开创了一个先例。在民主的建设过程中,更多的民主自由不能只靠公民自己去争取,政府和国家应该主动地提供给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这些方式是我们实现民主的传统方式,但是考虑到我国的人口众多,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的需求不尽相同的情况,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新的方式,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参政议政,监督政府行为。信访、新闻媒体、网络这些新生的方式,更具有普遍性,可以作为民主权利的载体。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不再是传统的一对一的方式,而是更广泛和多元的交流方式,有了什么问题,当事人和非当事人都可以参与讨论,集思广益。

种族主义对社会的影响 篇7

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对女性改变自身观念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女性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得以觉醒和增强。

一、女权主义理论及女权运动的发展

女权主义总的来说是指“妇女要求身为人类的完整权利”。二十世纪, 英国女权主义的发展使妇女的地位和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 尽管女权主义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历了一段低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 英国女权主义的复兴推动了英国社会的进步。时至今日, 女权主义的斗争仍然在继续。[1]

六七十年代是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迭涌的时期, 这次运动以美国人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很快便在女性群体中得到很大的反响, 并进而扩展成为一次席卷美国以及欧洲数国的大规模女性运动,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2]

弗里丹所说的“女性的奥秘”是一股使女性安于作母亲和妻子的力量, 这种力量是社会强加给妇女的。这种“奥秘”损害了女性, 使妇女失去了个性的同时也失去了人性, 妇女的出路在于接受更好的教育并承担有报酬的工作, 换句话说, 就是女性必须取得经济上的独立。[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女权思潮的兴起, 众多的女性开始像男性一样走出家庭, 独立谋生, 从而改变了被男性供养的局面, 取得了经济权, 这直接影响到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一般而言, 女性在经济上越独立, 平等意识就越强。也就越不愿意接受传统的角色期望。

“60年代以后妇女大量参加工作。第一是因为当时兴起全球性的女权运动, 妇女的独立意识再起高潮;第二与当时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有关, 传统经济部门相对衰落, 第三产业勃然兴起, 妇女就业恰巧适应了这种变化, 衰落的经济部门正是男子占优势的部门, 而第三产业中有许多适合妇女从事的工作。”

随着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了工作, 妇女的角色不仅是妻子和母亲, 更是一个社会的劳动者。

女权运动对传统的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形成重大的冲击, 影响所至, 远远超出了妇女运动本身。女性有了更多的工作机会, 并出现了专门的妇女学科, 诸如妇女史、妇女人类学、女性心理学、妇女社会学、妇女文学史等等。七十年代, 激进女性主义者为自己的理念与主张往往不惜流血抗争, 示威游行。她们的理念、主张对传统的女性观念构成了挑战。而个人总是生活在时代当中, 单身女性受到了六七十年代的女权运动的影响。女权运动为单身女性提供了榜样。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 单身的生活显得很有意义。“我无法表达我对女权运动的感激之情。不管你觉得自己多么糟糕, 总是有希望, 有设想, 有榜样。对榜样的记忆被重新唤起, 榜样不断更新。我确实从《妇女》杂志的女性形象中吸取了许多营养, 她们说:“你并不一定要过传统的生活。它并不是一种愉快的生活。这个世界上有精彩得多的生活。”她们认识到不结婚的女性同样可以很幸福。婚姻并不是自己的目标。

二、对英国社会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观念认为核心家庭是最稳固的家庭组织形式。但是这种传统观念的家庭从二十世纪60年代开始, 伴随着种种反传统的激进社会思潮和女权运动的兴起, 在发达国家里表现出不稳定迹象。传统意义上的父亲、母亲、以及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单元, 在实际生活中变得越来越少。

未婚同居现象越来越普遍, 出现了大量的未婚母亲, 自60年代起, 非婚生子女率大幅度提高。

家庭内部更注重的是夫妻关系, 在以夫妇本位为原则的家庭中, 双方更注重夫妻感情, 以及个人的感情体验。家庭的结合、分化, 皆取决于夫妇双方的情感、利益。现在人们开始接受这样一种观念, 如果双方合不来, 那就离婚, 由此造成单亲家庭越来越多。

女权运动的发展影响到两性关系和家庭价值观念的变化, 挑战了传统的家庭模式, 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向, 这体现了女性意识的增强和社会的进步。女性意识的突然变化使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的女性有了更多的权利, 社会也变得越来越宽容。以前人们认为无论是未婚女性或离婚的寡妇都非社会的常态, 单身女性是不完整的女性, 她们过着常人无法理解的生活, 极度孤独、病态。但越来越多的人把它看作是个人的选择。

女人可以相对比较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许多女人得以不受舆论谴责地过着逍遥的独身生活, 职业妇女们可以选择不涉及财产关系的同居。离婚是许多城市妇女都感到轻松的经历。许多女人开始拒绝所有的名份, 既不做妻子, 也不做母亲。

总之, 由于大批的妇女活动家对男女平权、妇女解放运动的不懈奋争, 和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经济独立性的增强, 才使得女性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赢得了自身的解放, 获得了话语权, 并对传统的社会观念构成了冲击。

摘要: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推动了英国社会的进步, 对英国传统的社会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女权主义,社会观念

参考文献

[1]苏珊·爱莉丝·瓦特金斯:《女性主义》, 广州出版社, 1998年, 第1页

[2]王萍钱乘旦主编:《现代英国社会中的妇女形象》,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年, 第1页

种族主义对社会的影响 篇8

【关键词】网络文化;社會主义民主政治;影响

1994年4月20日我国正式接人互联网,互联网技术在我国开始广泛被应用,产生了丰富多样的网络文化,并正在“以非常的力量支配人类的行为和观念”,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社会生活。2007年,网络文化正式进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体现了网络文化的重要性以及网络文化对国家社会各方面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网络文化的含义

“网络文化”是个舶来品,该词是从英文“Cyberculture"翻译过来的。在国内,较早的是大陆学者吴伯凡在1996年版《孤独的狂欢》中正式引入Cyberculture。不同的学者对其含义的界定也是多种多样的。匡文波、李贤民等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臧学英、刘同舫等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建立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上的理性的文化。孔昭君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文化。

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于网络文化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唯一公认的是网络文化是一种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载体的文化。因此,网络文化是一种时代的产物,是基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并通过网络信息的传递活动而产生出的相关行为活动、思维观念、价值观念等的新型文化。

二、网络文化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在现代信息化的社会里,网络文化“凭借海量的数字化资源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构筑起一个没有中心的分散式民主运行结构,让人们在民主政治生活中渴盼已久的那种最本真的自我、最直接的表达成为现实。”

1.网络文化强化了人们的民主观念。民主的本质是平等、自由,而网络文化主体的隐匿性和交流的平等性等特征恰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流、平等互动的空间,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急速增长,网络文化在当今时代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长期被网络文化熏陶,不仅个人自由的空间扩大,而且平等、民主的观念得到强化,政治参与的诉求日益增强,进而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2.网络文化拓展了人们的政治参与途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一鲜明的特征,其中公民健康有序的政治参与是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体现。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与普及,网络逐步成为人们政治参与的新途径,低廉的成本,自由的表达,激发了人民政治参与的热情,拓展了人们政治参与的途径。正如哈耶克所说:“如果一个社会不仅准许普遍参与而且鼓励持续、有力、有效了解情况的参与,而事实上实现了这种参与并把决定权留给参与者,这种社会的民主就是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民主。”

3.网络文化创新了社会监督方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社会的监督。网络文化主体的虚拟性、隐匿性和传播的快速性、广泛性等特征创新了社会监督的方式。首先,由于网络文化主体的虚拟性和隐匿性,使网民能最大限度的展现真实的自己,表达真实的自我意愿,而以往传统的社会监督形式,则可能受到非正常因素的干扰,从而不能实现良好的监督效果。其次,由于网络文化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性,公民可以省略传统监督方式中层层的中间环节,将监督意愿直接表达出来,甚至可以与被监督对象进行直接交流。随着网络的快速广泛传播,监督意愿可能被更多的网民所接纳,形成一股强大的监督力量,从而更好实现社会监督,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

4.网络文化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我国各级政府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政府网站,从传统的政府工作方式逐步转向“电子政务”的工作方式,提高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一方面,传统的群众办事的层层流程,复杂冗长,耗时耗力,随着电子政务的推行,提高了群众办事的效率,降低了群众办事的成本。另一方面,政务信息得到及时的公开,聚民智,会民意,极大地提高了人民政治参与的热情。

我们认识到网络文化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积极影响,也要清楚的认识到网络文化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消极影响,以便积极引导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从而实现网络文化影响的最优化。首先,网络文化中的“非理性情绪民主”可能影响政治参与的健康有序发展;其次,由于人们网络信息技术掌握的不同,可能产生新的信息鸿沟,从而导致新的不平等;最后,由于网络信息技术被西方国家所主导,从而形成西方信息霸权主义,进而危害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7

[2]田贵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网络文化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管理学院,2006,24

上一篇:计算机网站论文下一篇:公司发展愿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