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中心主义

2024-08-05

种族中心主义(共12篇)

种族中心主义 篇1

在文学评论界, 《奥赛罗》历来是莎翁四大悲剧中饱受争议的一部。总体上看, 对奥赛罗悲剧的解读可分为两大阵营。一种观点认为奥赛罗天性高贵, 是正义的化身, 只是不幸成为恶人伊雅古手中的玩物;另一种观点认为奥赛罗的悲剧源自自我中心主义和自我戏剧化表演, 从他滔滔不绝谈论苔丝德蒙娜如何爱上他的一番话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前阵营对奥赛罗这个角色充满同情, 后阵营更看重奥赛罗的性格缺陷。本文拟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分析奥赛罗这个“夹缝人”的生存状态, 从而揭示其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同时, 笔者从剧作家安排剧情时对地点的择取和转换以及剧中主要角色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变化着眼, 管窥莎士比亚作品中的时代烙印, 从而揭示其作为一名人文主义斗士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莎翁的《奥赛罗》取材于与莎翁同时代的意大利作家钦提奥的一则短篇小说, 其主人公是黑皮肤摩尔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摩尔”一词指的是任何肤色黝黑的人, 黑人被称为“黑摩尔人”。自此, 可以断定莎翁选择黑摩尔人奥赛罗为主角进行戏剧创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随着十五世纪新航路的开辟, 应运而生的是航海家的探险活动和早期的殖民活动。他们在所到之处争夺市场和原料, 大肆掠夺金银珍宝和奴隶。美国文学家与文化批评家爱德华·赛义德在其后殖民批评经典著作《东方学》中, 对西方传统的“东方学”发起挑战, 揭示隐含在“东方学”中的权力话语及其运作机制。他认为, 一种文化总是趋于对另一种文化加以改头换面的虚饰, 而不是真实地接纳这种文化;东方主义者为西方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而编造了一整套重构东方的战术, 并规定了西方对东方的理解, 通过文学、历史、学术著作描写的东方形象为其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统治服务。赛义德后殖民批评最重要的特征是, 将欧洲文学、文化视为一种意识形态生产与殖民权力的共谋关系。欧洲英法等帝国对非洲的殖民, 从政治和精神上都对黑人进行了霸权式的控制, 黑人被视为劣等民族, 是没有自主和民族自尊的所谓“原始野人”。欧洲人藐视非洲的一切, 在他们看来, 野蛮的世界就是非洲, 文明的世界就是欧洲。黑人通常被认为是奴颜婢膝、好色、不牢靠和野蛮的代名词。剧中, 伊雅古和洛特立戈对奥赛罗的称呼极具诋毁性:“黑将军”、“摩尔人”、“厚嘴唇的家伙”、“老黑羊”、“魔鬼”、“漂泊流浪的异邦人”等等。这些称呼鲜明地体现了白人的种族优越感和排他性。当勃拉班旭得知苔丝德蒙娜瞒着他和奥赛罗一起私奔了的时候, 他哀叹道:“我后悔不让你 (洛特立戈) 娶了她去!”他反复咬定奥赛罗行使巫术, 用邪恶的符咒和药饵丹方迷惑了他的女儿, 因为“只要凭着情理判断, 像她这样一个年轻貌美, 娇生惯养的姑娘, 多少我们国里有财有势的俊秀子弟她都看不上眼, 倘不是中了魔, 怎么会不怕别人笑话, 背着尊亲投奔到你这个丑恶的黑鬼的怀里?”而且, 他的文化优越的根本立场也在“要是这样的行为可以置之不问, 奴隶和异教徒都要来主持我们的国政了”中表露无遗了。

一、“夹缝人”的生存状态

莎士比亚这位高举人文主义旗帜的斗士, 打破了被模式化了的、被扭曲了的黑人形象, 创作了奥赛罗这个新颖的黑人形象。其笔下的奥赛罗高贵善良、举止儒雅, 是一个举世无双的军人领袖。美籍印度裔女学者佳娅特丽·C·斯皮瓦克指出, 处于中心之外的边缘地带的殖民地, 对宗主国在政治, 经济, 文化和语言上的依赖, 使其文化记忆深深打下了“臣属”的烙印。这一点在奥赛罗的双重文化身份中表露无遗。一方面, 在戏开场时,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一个雄心壮志、在意自己肤色的摩尔人, 他尽全力凭借军事才能跻身威尼斯的上层社会:他文质彬彬, 熟谙威尼斯的语言;他皈依基督教, 希望被当做地道的威尼斯人, 而非野蛮人;他是威尼斯的保护神, 深受上层的赏识和士兵的爱戴。他的一切努力为他在文明世界里赢得了一席之地, 他也慢慢地有了归属感。毋庸置疑, 当他成功追求到苔丝德蒙娜时, 他的自信也随之达到了顶点。在他看来, 作为威尼斯望族成员的苔丝德蒙娜对他的接纳代表着威尼斯文化对他的接纳, 苔丝德蒙娜也就成为他跻身威尼斯上层社会的标志, 成为他自信和骄傲的源泉, 成为他新的文化身份的基石。另一方面, 他深谙自己是一个摩尔人, 是威尼斯人眼中的“他者”, 这一点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抹杀的, 这种历史记忆残存在他的潜意识中, 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的思维和判断。当他了解到苔丝德蒙娜对异域风情、海外奇谈痴迷时, 他借助自己异邦人的身份, 帮助他俘获了心上人的芳心;当伊雅古离间他们夫妻感情时, 他心底的种族差异性和自卑感凸显出来, 慢慢地逼迫他相信妻子会因为他的种族和肤色而背叛自己。奥赛罗有意识地凸现其西方人的姿态, 却无法割舍自己的他者身份。当他受到蛊惑怀疑苔丝德蒙娜的纯洁时, 他的世界崩溃了。“啊!从今以后, 永别了, 宁静的心绪!永别了, 平和的幸福!永别的, 威武的大军, 激发壮志的战争!啊, 永别了!……永别了!奥赛罗的事业已经完了。”此时, 苔丝德蒙娜的背叛被当做当做威尼斯文化对他的排斥, 失去她就意味着失去了曾经属于他的一切—荣耀、自信和威严。他的语言也随之变得粗野、反反复复、阴森恐怖;他失去了理智和分辨能力, 被伊雅古玩弄于股掌之间, 最终酿成了无可挽回的悲剧。在他的遗言中, 他说道:“在阿勒坡地方, 曾经有一个裹着头巾的敌意的土耳其人殴打一个威尼斯人, 诽谤我们的国家, 那时候我就一把抓住这受割礼的狗子的咽喉, 就这样把他杀了。”这时, 在奥赛罗的内心已无法判断自己究竟是象征正义的文明的威尼斯人还是与野蛮的未开化的土耳其人为伍的异族人。

二、从《奥赛罗》管窥莎士比亚的种族观

三一律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 它最先有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提出, 后被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奉为金科玉律。三一律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 即一部剧本只允许写单一的故事情节, 戏剧行动必须发生在一天之内和一个地点。莎士比亚的剧作打破了三一律的束缚, 从内容和形式对戏剧创作进行革新。在《奥赛罗》中, 事件发生的地点聚焦在威尼斯和塞浦路斯。戏剧的第一幕发生在威尼斯, 其余各幕发生在塞浦路斯。众所周知, 威尼斯是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文明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而塞浦路斯在1571年-1878年由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 代表着伊斯兰文明, 是基督教文明的“他者”。从剧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威尼斯和土耳其一直争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权, 这两种文明的冲突和碰撞也从未间断。值得注意的是, 奥赛罗在第一幕的形象是高大的。他坦然自若, 含蓄有礼, 娓娓道来地解释自己的行为, 终于化险为夷。此时, 他表现得非常的理性和自信, 俨然一个文明人。而他到达更接近他另一文化身份的塞浦路斯以后, 他的语言变得粗俗, 在捕风捉影中无法自拔, 完全丧失了理性和分辨力。当罗陀维科目睹奥赛罗的变化时, 他惊叹道:“将军, 我要是把这回事情告诉威尼斯人, 即使发誓说我亲眼看见, 他们也一定不会相信我。这太过分了!”值得指出的是:钦提奥原故事结尾, 告诫威尼斯女同胞:万万不可同异族人通婚。而莎翁把该剧命名为《威尼斯的摩尔人—奥赛罗》, 可见他更加突出奥赛罗两种对立文化身份的碰撞与冲突。就连如此伟岸高大的摩尔人都无法摆脱其身上残存的种族遗迹, 何况其他人呢?从此可以看出:莎士比亚或多或少地受到他那个时代的种族主义话语的影响, 其作品也难以摆脱时代的烙印。

《奥赛罗》是奥赛罗努力进入文明威尼斯社会的失败尝试, 是一部“他者”的悲剧, 是“夹缝人”必然的悲剧。正如雨果所评论的:“奥赛罗是夜, 黑夜迷恋白昼正如非洲人崇拜白种女人。对于奥赛罗, 苔丝德蒙娜就是光明!奥赛罗伟岸英武、气宇轩昂、虎啸龙吟、一派王者风度;他身后战旗猎猎, 四围号角声声。他披着二十次胜利的霞光, 缀着满天繁星。这就是奥赛罗, 可他又是黑色的, 受到嫉妒的蛊惑, 刹那间就变成了黑鬼。”

摘要:在《奥赛罗》一剧中, 莎士比亚高举人文主义旗帜, 打破被模式化的黑人形象, 创作了一个新颖的人物奥赛罗。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分析奥赛罗这个“夹缝人”的生存状态, 进而揭示其剪不断理还乱的双重文化身份是其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同时, 笔者从剧作家安排剧情时对地点的择取和转换以及剧中主要角色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变化看, 莎士比亚或多或少地受到他那个时代的种族主义话语的影响。

关键词:被模式化的黑人形象,夹缝人,他者,种族主义话语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著, 朱生豪译, 袁丹青注释.奥赛罗[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0.

[2]王岳川著.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种族中心主义 篇2

1、我发现,通过回忆1948年到1955年,那个被看做一段黑人客人靠近白人主人时期,的“劳动力大迁移”来展望未来是再简单不过的了。一个帝国的观点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改变,但是一些从中产生的社会问题和不足之处在今天依旧纠缠着我们。

2、直到今天,英国是不是一个开放的社会这个问题依旧是个被高度怀疑的问题。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流行的少数族群的观点相悖的,并且闯入专家和媒体视线的观点一定会被设定为一个有严重种族主义的社会的客观证据。自从“劳伦斯事件”之后,政府至少一直在讨论种族主义者的存在问题,但事实上,种族主义者总在繁荣时期减少。每当经济发展变得越来越困难,人们会希望有一个人站出来并宣泄他们心里的各种感觉。

3、社会形势对我而言就如同超现实的十字路口一般。英国培养了一种自己是个由同一种族构成的形象——成为白种人已经不再是核心定义性的特征——但是仍然保留了各种“英国人特性”。所以我可以把未来设想成有两条不同的道路。

4、第一种大体上是英国现在走着的路:马赛克式的社会——孟加拉人、加勒比黑人、中国人或犹太人,他们都保持着自己强大的社会特性,但是组成木筏的木头有好有坏,而它们的利弊大多都在经济方面。可能它五十年后还是这种格局,但可能性不大。

5、相反的,我预料到“社区主人”和“移民”的旧二元结构,它的坏处就在于被涵盖然后销声匿迹。有一些民族社团会特别强调生存,但只是那些会为他们的文明根源而骄傲的社团。

6、可能性较大的是出现一种拼凑式的社会局面。此时少数民族正以不同速度从不同方向移动,少数民族目前正以不同速度朝不同方向发展,个人及社会跨越民族界线的交往一直在增加。一个显而易见的标志就是异族通婚的程度:英国出生的孟加拉裔和巴基斯坦裔男子现在有五分之一娶了白人妻子,英国出生的婴儿有五分之一父母一方是非洲裔加勒比人另一方是白种人。

7、这显示出在英国,人们将会形成能在多种因素上区别的多重身份,包括等级、种族、性别、宗教、职业、文化和经济地位。这种多重身份不是清晰明确的。不是所有的少数名族或少数名族中的所有成员都会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或者是从他们的身份中辨认出一种大家所共有的特点。这不仅仅关系到你决定你自己是谁,而且关系到其他人认为你是谁。

南非:“次级种族主义”引发骚乱 篇3

骚乱从制鞋城蔓延

5月11日,一股異样的情绪在约翰内斯堡城镇亚历山德拉的黑人居民中快速扩散,开始出现本地黑人与来自邻国黑人移民之间的紧张对峙:移民开的商铺前聚集了一大批愤怒的当地人,移民的居住地也频频受到本地人的骚扰。

亚历山德拉以利用废旧轮胎制鞋闻名,刺鼻的焦味和艰苦的工作条件让许多本地人望而却步,但却吸引了外来移民,许多外来移民愿意以低廉的工资拿到这份工作。

约翰内斯堡是南非最大的经济中心,但失业率徘徊在40%的高位上。高失业率一直是当地黑人的痛,为此许多黑人内心感到不平衡,常把怒气发泄到移民身上,说是移民抢了他们的饭碗。与高失业率相伴而生的是高犯罪率。由于这里聚集着大量外来移民,移民中有不少又是非法移民,于是,当地人就把越来越糟糕的社会治安局面也归咎于外来移民。

近两年,南非贫富分化加剧,造成社会阶层的撕裂,民粹主义政治泛起。与此同时,一股歧视非洲黑人移民的政治言论开始流传。南非是非洲大陆最大和最繁荣的经济体,“南非黑人优越论”在非洲大陆有一定的市场,这使南非本地人越来越看不惯蜂拥而到南非谋生的黑人兄弟们,虽然当年非洲国家曾支持南非人民反抗白人阶层种族隔离统治。

到5月12日,对峙演变为暴力攻击。暴徒们举着大刀,挥舞着棍棒,追打外来移民。一位60岁的莫桑比克移民回忆道,“那简直是一场噩梦”。当时他正在棚屋睡觉,一伙手持大刀的人闯进来,向他大叫,说他不属于这里,之后放火烧了他的房子。

亚历山德拉城区浓烟滚滚,来自邻国津巴布韦、莫桑比克等国家的黑人移民惊慌逃窜,没来得及逃跑的人被暴徒们抓住,暴徒就残暴地把燃烧着的轮胎套在他们的头上,活活把人烧死。这种暴力形式,还被暴徒们冠以“戴项链”之名。

5月12日的骚乱来得突然,有两名津巴布韦移民被杀害,数千人遭到冲击,数十家移民商店被焚毁。

其实,这次骚乱并非是偶发事件,大规模排外风潮的兆头早已显现。早在一年前,南非各地就有零星的排外暴力的各种报道:两名索马里人被当地暴徒杀害,东开普敦一家商场被人故意纵火,烧死了七名来自津巴布韦、巴基斯坦等国的移民。但这些排外暴力事件后来只是被简单处理成普通刑事犯罪案,政府似乎并没有认识到它的严重性。

骚乱迅速蔓延。整个约翰内斯堡市受到冲击,尔后又波及南非各地,甚至在最南端城市开普敦也出现。到5月28日,骚乱基本平息,而此时,已经有56名移民被杀害,数千人被打伤,数万移民逃离南非,数十万难民被紧急安置在安全地带。

移民成了难民

惊慌失措的移民四处逃散,一小部分经济能力比较好的移民收拾好家当,踏上了回国的归程,另一些移民涌到了赞比亚,但大部分移民却沦为难民。他们先是涌到当地警察局、政府办公楼和教堂避难,之后被安排在条件简陋的临时住所里,受着心理和生理双重煎熬。

此时,南半球的寒冷季节已经来临,连日大雨瓢泼,生存环境相当恶劣。疾病已经开始在难民临时安置所里流行。

一些国际人道主义机构深入难民实施救援,他们分发食品、饮用水和防寒服。但面对众多的难民,人道主义的援助显然杯水车薪,而不断传来的移民被杀害的消息更是让这些难民感到绝望,有些人甚至开始抢夺食物。

在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北部的一个临时难民聚居地,大约有300名难民,多数是索马里人,开始通过绝食向当地政府抗议。南非警方发言人威利•巴罗伊说:“局势很紧张,他们在作出威胁。我们担心他们随时可能会发起攻击。”在5月28日难民与警方的冲突中,有一名警察受了重伤,两名外国救援人员受轻伤。

一个名叫穆里尔•康内里斯的法国救援组织人员惊呼:“这已是一场难民危机了!”来自苏丹的移民马里什悲愤地哀叹:“我们像狗一样活着!”

南非之于非洲,某种程度上如同美国之于世界。它的国土不是非洲最大,人口也不是非洲最多,却是撒哈拉以南当之无愧的非洲第一强国。美国中央情报局世界概况的排名显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南非2007年的GDP高达4676亿美元,经济实力全球排名进入前30位。

本来,这些移民都怀有“南非梦”或为了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他们背井离乡,移民到他们认为是非洲天堂的南非,却没有料到自己竟成为了被当地人歧视的对象,并成为了当地人生活痛苦的替罪羊。

近日,美国《新闻周刊》以“希望破灭”为题讲述了这场骚乱给移民带来的伤害:在约翰内斯堡的警察局院子里,也就是一个尚不及网球场大的临时避难所里,数百名移民拥挤不堪。移民中有一位名叫约瑟妮的布隆迪人,她与家人一起逃离国内战乱,跟避难所的其他人一样,来到南非希望过上更好的生活。如今她再一次逃难,梦想被彻底粉碎。“我们再也不想呆在南非了”。

华人受到轻微影响

近几年,每年都有在南非华人遇害遇袭的消息传来。2004年共有22名华人在南非被谋害,2005年又有近10名华人惨死在犯罪分子的枪口下。2006年新年伊始,就有四名华人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相继被杀害。

不过,这次南非排外仇外骚乱并未直接波及到华人。因为这次骚乱背后的政治经济原因是针对非洲移民抢夺本地人有限的工作机会和恶化了本来就很糟的治安状况。但骚乱所暴露出的暴力逻辑,显然把所有可能给当地人生活带来影响的人都视为可施以暴力的群体,于是,任何外国人都有可能受到冲击。

这次骚乱对华人的影响还是有的。

据中国驻开普敦总领事馆消息,共有四位华商向领馆反映,他们的店铺遭到哄抢,财产损失严重,但没有华人受伤。

南非驻上海总领事馆证实,在这轮排外骚乱中,夸祖鲁-纳塔尔省发生了一起华人受影响的事件。总领事馆官员声明:“南非政府一贯坚决保护境内所有守法人士,其中当然包括在南非工作、生活和到南非旅游的中国人。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为近来发生的排外暴力事件开脱和辩解,但我们也请大家相信,无论犯罪分子如何猖獗,南非政府都有能力对其进行严厉果断的打击。”

旅游业受到重创

南非有“彩虹之国”的美誉,南非还有诱人的黄金钻石,有祖鲁文化等丰富的人文资源。旅游业天然地成为了南非的支柱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提供就业岗位逾100万个。

但南非治安一向恶劣,平均每天发生超过50宗谋杀案,被视为“罪恶之都”,尤其是近几年,南非犯罪率攀升,外国观光客受袭击的消息频频传来,游客开始把南非视为畏途。

这次大规模的仇外排外骚乱更强化了此类印象,许多国家已向国民发出了旅行警示。排外暴力事件还导致一些外国代表团取消了访问南非的计划,部分国际会议的代表也取消了行程。南非旅游协会发言人塔库利说:“从目前看,全世界打算来南非的游客陷入了恐慌,尤其是非洲地区的游客。”南非每年接待的外国游客中近60%来自非洲地区。非洲其他国家对南非发生的主要针对黑人移民的排外暴力感到极度震惊。

南非夺得了举办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的资格,曾雄心勃勃地计划把2010年入境游客增加到1000万人次,超过一般年份700万人次的水平。现在看来,这个目标的实现难度巨大,假如南非民众的排外仇外情绪没有解决,大概不会有太多的游客敢于光临危险重重的国家。

政府紧急应对

南非黑人曾以反抗种族隔离、反对种族歧视赢得国际社会尊重,如今却发生了严重的排外暴力事件。对这种莫大的讽刺,南非总统姆贝基愤怒地称之为“国耻”。

5月20日,总统姆贝基发表讲话,呼吁民众要加强非洲认同感,应该认识到维护每一个非洲人的尊严就是维护南非人自己的尊嚴。南非政府也发表声明:“所有这些伤害事件,都与我们宪法的精神背道而驰,不受任何法律保护。对于那些罪犯,南非政府将毫不留情地运用法律手段给予严惩。对于所有在南非遵纪守法的人我们也会竭尽全力地保护他们的人身安全。”

5月21日,姆贝基正式签署命令,派遣武装部队进驻各骚乱地区城镇街头,与地方警察一道制止骚乱。自1994年南非结束白人种族隔离统治以来,这是政府第一次动用军队镇压骚乱。

姆贝基还宣布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对暴力事件展开调查。截至5月底,警方共逮捕了涉嫌参与暴力事件的1348名犯罪嫌疑人。

5月24日,数千人走上约翰内斯堡街头,抗议排外骚乱,他们标语牌上写着“排外如种族隔离一样害人”、“我们反对排外”等标语。

相比于席卷全国的排外浪潮,数千人的游行虽然得到了外来移民的喝彩,但并没能说明太多问题。本地人大都选择沉默。

2009年是南非的大选年,大多数党派都用词谨慎,把矛头指向政府无能,没有对暴民横加抨击。

5月27日,南非政府举行了有11个政府部门参与的紧急会议。会议决定,政府将大力加强贫民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贫民区青年的教育投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严厉打击各种暴力犯罪。

5月29日,南非政府宣布建立七座难民营,可容纳7万人,并可能成为永久性设施。

根源何在

那么,这场震惊世界的排外骚乱根源何在呢?

首先是经济原因。黑人政党执政14年来,下层黑人的经济地位没有明显改变。近年来,失业率上升和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把社会资源分配不公问题变得尖锐起来,对现状不满导致本地人对外来移民产生仇视心理。在就业方面,教育水平低下的南非黑人敌不过一些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外来移民,移民夺走了本地人饭碗的说法盛行于民众之间。

其次是移民政策原因。南非政府对非洲移民持宽松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非法移民的进入,大量的非法移民的涌入加重了地方治安负担,越来越多的人士把治安不良归咎外来移民。

再次就是文化原因。南非在非洲民众中一直以老大哥自居,南非黑人自我优越心态特别突出,这自然产生了瞧不起来自穷困邻国移民的心理。与历史上白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不同,这种歧视是同一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次级种族主义”思潮。

《中国大使》讲述11位外交官传奇

由浙江卫视黄金档首播,其它电视台陆续播出的系列节目——《中国大使》DVD精装光盘,由北京世界知识音像电子出版社在5月独家出版发行。该套光盘聚焦新中国外交事业,把镜头对准王稼祥、熊向晖、吴建民、沙祖康等11位极具代表性、影响力、传奇色彩的中国外交官,讲述了一个又一个荡气回肠的外交故事。内容穿行于新中国60年波澜壮阔的外交历史中,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间外交等领域,还介绍了外交官们不同于常人的家庭生活,是新中国外交历史的一部珍贵档案,具有史存和观赏价值。

该套装光盘内含11张碟,由浙江卫视耗巨资倾力打造,市场指导价198元,直销优惠,欲购从速!

种族中心主义 篇4

关键词:托比,奴隶制,种族主义,南方

威廉 · 福克纳出生在美国南方, 是美国现代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 也是为数不多的以写南方题材为主的作家。他史诗般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 向读者叙述了他眼中的南方。对于家乡南方, 福克纳又爱又恨, 爱的是它曾经的辉煌, 正如福克纳自己的家族史一样, 那是荣耀的象征;恨的是时下的南方已经腐朽, 需要变革。他所创作的作品都充满着这种爱恨交织的情感,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黑人奴隶的存在。作为现代主义大家, 福克纳深知奴隶制的罪恶, 但是黑人奴隶制是美国南方经济赖以生存的基础, 黑人奴隶的存在彰显着旧南方辉煌的过去和贵族特权。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中, 没落贵族艾米丽早已没有了任何贵族的资本, 却一直保留着黑人托比, 直至去世。黑人奴隶问题是福克纳作品中一直都无法避开的现实。从成名作《喧哗与骚动》中善良忠诚的迪尔西到短篇故事《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中不声不响的托比, 读者看到的是黑人的优秀品质和忙碌的身影, 而正是他们的存在, 揭示了旧南方强烈种族主义的历史。

种族主义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态度, 认为种族差异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 认为自己所属的团体, 例如人种, 民族或国家, 优越于其他的团体。种族主义的基本信仰为人类可以被分类成不同及互不附属的“人种”实体, 因此主张遗传的肉体特质决定人性、智商、道德等文化及行为的特性, 并主张某种族在本质上比其他种族优越。自进化论以来, 白人普遍认为自己是最优越的民族, 黑人是劣等人, 他们不具备人的权利。 (百科) 20 世纪的美国南方, 尽管经历了种种变革, 宗教思想还异常浓厚。根植其土壤的清教思想挥之不去, 因为它主宰着整个南方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 支持奴隶制和种族主义, 控制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清教教义充满着对上帝的顶礼膜拜和对现行奴隶制的推崇:万能的上帝最为神圣, 安排了人类的境况 (predestination) :有人富裕, 有人贫穷, 有人地位卑微, (limited atonement) 上帝是正统观念的维护者和实践者, 而这为黑人奴隶制提供了强有力的说辞。难怪在福克纳作品中, 会一次次看到黑人奴隶的身影。正统宗教的宣扬, 使蓄奴制合法化, 并深入人心。作为白人的统治者们完全忽略了黑人作为人的思维权, 话语权以及种种常人所应具有的权利。

黑人托比第一次出现在大家的视线里是文章开篇, 说到艾米丽小姐去世了, “除了一个花匠兼厨师的老仆人之外, 有十年光景谁也没进去看看这幢房子了。” (福克纳, 1980) 在这里, 福克纳告诉读者的是这位老仆人的职业:花匠兼厨师, (非常详尽的职业介绍) 却没有提及他的姓名。难道镇上的人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吗?还是作者故意忽略?或者在镇上人们的心里, 压根就没有想过他会有名字?名字的忽视让人看到了黑人奴仆的无足轻重, 他是不被当做人看待的人。

在作品中读者会发现一道可笑的命令——黑人妇女不系围裙不得上街——而这道命令的下达者就是镇长沙里多斯上校。看看对他的称呼:镇长, 沙里多斯, 上校。读者一看就知道此人身份非同寻常。他的官方事务是镇长, 名字是沙里多斯, 从上校一词来看, 他曾经打过仗, 且战绩显赫, 位居上校。这么一长串名词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 镇上人们不嫌这样的称呼麻烦吗?不, 这是身份尊贵的象征。像他这样拥有显赫战功且位居要职的人就该如此称呼。但看看黑人奴仆呢, 镇上居民就知道他是花匠兼厨师, 别的一无所知。足见名字显示了身份的尊贵和家世的显赫。而这也是南方社会普遍的歧视现象。再看看这道命令, 黑人妇女不系围裙不得上街。这哪里是命令, 这明明就是对黑人女性衣着的要求。试问对于南方家族的小姐们来说, 她们会被这样要求吗?为什么要求黑人妇女系围裙上街?黑人妇女就没有自由着装的权利?既然是上街, 为什么要系围裙?围裙象征着她仆人的身份, 让黑人妇女时刻记住自己是仆人的身份, 哪怕在街上, 已经远离了主人的视线, 远离了身份问题, 镇长的这道命令却让黑人女性时刻记着自己仆人的身份。在南方, 仆人永远只能是仆人, 贵族永远是贵族, 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黑人托比第二次出现在读者的视线是代表团的访问。代表团因纳税问题想办法无数, 最终决定亲自访问艾米丽小姐。“那个上了年纪的黑人男仆把他们接待进阴暗的门厅……黑人领他们到客厅里……黑人打开了一扇百叶窗……” (福克纳, 1980) 代表团代表着官方, 可是官方对黑人托比的存在熟视无睹:没有问候, 没有称呼, 他们所做的就是跟着黑人, 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在这里, 读者可以看到白人当局对黑人话语权的剥夺。话语权, 简言之, 就是说话权, 即控制舆论是权力。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 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话语权是掌握在社会主导者的手里, 掌握在拥有经济权的人手里。他们控制着经济实体, 他们想说的, 一定和自己有关。 (百度) 作品中也提到这大门已经有八年或者十年没人出入过。在白人官员眼中, 黑人不是与他们地位相称的人, 他们不和他说话。代表团访问, 通篇看到的就是“黑人”, 他是被剥夺了名字, 被剥夺了话语权的黑人。在艾米丽小姐对这些代表下逐客令时, 读者终于知道了黑人的名字:“托比!”黑人应声而来。“把这些先生们请出去。”细心的读者会发现, 福克纳在写到“托比”二字时, 用的是感叹号。艾米丽小姐的一声“托比!”是带着绝对命令口吻的, 而托比的反应是“应声而来”。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中, 艾米丽小姐已经失去了她作为贵族的任何资本, 她已经是贫困没落的单身女子, 然而在黑人面前, 她依然高贵, 依然有对他呼之即来的权利。托比已经习惯了几十年的被驱使, 才能做到“应声而来”。福克纳所深爱的南方就是这样一个讲究门第的社会, 在这里, 白人受到尊敬, 白人贵族才是他们眼中的人, 即使这些贵族已经失去了战前的荣耀和资本, 即使这些贵族做着与贵族身份不相称的事情, 他们依然是一路人, 他们是美国南方的中坚力量, 是美国南方的主人。而黑人处在社会最底层, 不被当做人来看待。在失去父亲, 遭恋人抛弃, 家贫如洗的艾米丽小姐那里, 托比依然是她可以呼唤的对象。托比作为黑人代表, 完全没有话语权, 完全没有自由意志的体现, 他的任务就是忠心地伺候一贫如洗的艾米丽小姐, 不计报酬, 不计得失。由青年到老年, 在艾米丽小姐家里伺候她那么多, 读者却没有听到过托比说一句话, 黑人奴隶完全沦为了会说话的哑巴。如果说镇上人们对托比的熟视无睹源于不了解, 那么作为主人, 艾米丽小姐的一切生计全靠这个黑人奴隶搭理, 她为何没能给她话语权?原来艾米丽小姐是该镇上最后的贵族, 而贵族生来高贵, 不要说黑人奴隶, 就连全镇的人都配不上她, 都被她父亲赶走了。

文中第三次出现黑人是在气味事件的时候。“她居处周围唯一的生命迹象就是那个黑人男子拎着一个篮子出出进进, 当年他还是个青年。”“好像只要是一个男子, 随便什么样的男子, 都可以把厨房收拾得井井有条似的。”妇女们都这样说。文中所指气味实则是艾米丽小姐毒死爱人荷默后死尸散发出来的味道。不知情的小镇居民却责怪黑人奴仆的不爱干净与无能。“好像只要是一个男子, 随便什么样的男子”这充分反映了对黑人的歧视。“随便什么样的男子”黑人男子不被当做正常男子, 因此才有“随便什么样的男子”这一说。但是他们也许忘记了, 黑人男子的一生都伺候着艾米丽一家人。艾米丽小姐家族作为镇上最后的贵族, 自然不会沾惹俗世尘埃的事情, 所有的家务劳作都是黑人男子。对黑人托比的歧视充分显示了镇上居民对黑人这一群体的歧视。黑人男子被归类为“随便什么样的男子”, 其语气之傲慢与不屑, 充分流露出来。

第四次提到黑人时, “那黑人的头发变白了, 背也驼了, 还照旧提着购货篮进进出出”。已经暮年的黑人依然忙碌着照顾艾米丽小姐的生活起居, 他没有白人老人休息的权利, 虽然背都驼了, 可还要继续劳动, 这在白人社会里是看不到的。艾米丽小姐已经多年停止授课, 多年不曾出大门一步, 一切都是黑人托比在打理, 可是读者却无从听到他们说话的声音, 是主仆有别, 还是黑人奴仆哑巴?是贵族的高傲气息让身影孤单的艾米丽宁可与死尸长相厮守, 也不愿开口和黑人有一句交流。这种旧式的贵族气息把艾米丽小姐推得更远, 更加的孤僻怪异。这种白人优于黑人的思想把艾米丽小姐置于孤寂的地步, 无法挽回。

黑人最后一次华丽登场是艾米丽小姐与世长辞了。“在一栋尘埃遍地、鬼影憧憧的屋子里, 伺候她的只有一个老态龙钟的黑人。我们甚至连她病了也不知道;也早已不想从黑人那里去打听什么消息。他跟谁也不说话, 恐怕对她也是如此, 他的嗓子似乎由于长久不用变得嘶哑了”。“黑人在门口迎接第一批妇女……黑人随即不见, 他穿过屋子, 走出后门, 从此就不见踪影了”。 (福克纳, 1980) 黑人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尽职尽责地地将主人送走。当镇上所有人已不再关心艾米丽小姐的任何事情时, 黑人托比却尽心地伺候着病床上的她。这种忠心, 在白人中是很难见到的。尽管镇上有话语权的是白人, 尊敬艾米丽小姐, 但实际上, 他们更愿意看她的笑话。只有黑人始终如一, 不离不弃, 直至艾米丽生命的最后。他按照习俗迎来了镇上的妇女, 然后消失了。他的消失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也是自己一生作为奴隶的结束, 此生再也不会伺候别人了, 因为他也已经老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忠心的仆人, 最后镇上的人却说:“他跟谁都不说话, 恐怕对她也是如此, 他的嗓子似乎由于长久不用变得嘶哑了”。是谁不愿意说话了?是没有人愿意和他说话!旧南方清教思想的严重, 阻碍了人与人之间正常的交流, 尤其是白人与黑人之间。黑人被剥夺了说话的权利, 他的嗓子只是一种配件, 没有什么用处。白人的主动隔离却演变成了黑人的不愿说话。黑人话语权再次旁落。黑人永远也没有机会诉说自己的想法。

他就这样不见了, 再也没有了踪影。没有人追问他的去处, 也没有人关心他为何离开。他就这样离开了。一个时代完结了。可是强烈的种族思想没有完结。福克纳小说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呈现给大家无尽的思考空间。他假借镇上人们的叙事视角, 呈现给读者别样的南方。这样的南方你可以爱, 可以恨。爱恨之后, 你依然发现一个没有改变的南方:贵族思想严重, 宗教思想浓厚, 种族歧视普遍。这里有太多需要变革的地方。也难怪, 在福克纳笔下, 南方已经是一个腐朽的, 没落的地方, 太多的悲剧在这里发生。强烈的种族主义是一种顽疾, 在福克纳时代无法去除, 直至现在, 美国南方依然有浓厚的种族主义思想。

参考文献

[1]刘卓, 彭昌柳.艾米丽:矛盾的南方人----解读福克纳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J].东北大学学报, 2004, (3) .

[2]威廉·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M].杨瑞, 何林, 译.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0.

[3]http://baike.sogou.com/v289271.htm?from Title=%E7%A7%8D%E6%97%8F%E4%B8%BB%E4%B9%89.

各种族朋友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了解世界各种族相貌特征、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服装打扮等。操作领域:观察不同种族人的外貌特征,用线条和颜色把他们画出来或进行形象装扮与表演。情感领域: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继承与交流,从中认识美术,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2、教学重点:了解各种族的外貌特征、风俗习惯。

3、教学难点:用适合的方式表现各种族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的不同。

二、、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各种族的图片和相关知识。

2、学生准备:各种族的相关资料、水彩笔、油画棒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奥运五环标志)

师:这是什么标志?你知道它有什么含义吗?

生:这是奥运五环标志。五个环有五种不同的颜色,他们代表五大洲,分别是欧洲、亚洲、澳洲、和美洲。五环相扣,意思是五大洲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师:我们是属于哪个洲的?(亚洲)亚洲人有什么特点?也就是我们的外貌、肤色有什么特点?

生:皮肤是黄的,头发是黑的。

师:因为我们的皮肤比较黄,所以就被习惯性地称为黄种人。世界上一共有60多亿人口,除了黄种人以外,还有什么人种呢? 生:白种人、黑种人和棕色人种。

师:世界上一共有四类人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和棕色人种。这些人种都有哪些不同的特征呢?谁能够来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生:

师:你知道各种族的差异是怎样产生的吗?

(由于地面上各处的自然环境不同,温度、雨量、阳光等也存在差异又随着人类社会和人类本身体形的发展,就分化出了现在世界上不同的人种)

(二)、讲授新课

你还想更多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各种族朋友》(出示课题:各种族朋友)

(图1)师:这两位小朋友是属于哪个种族的人? 生:黑种人

师:黑种人,我们看看它的外貌有什么特点啊? 生:皮肤黝黑,头发卷曲、覆盖头部

(图2)师:再来看这一幅,这一幅是印第安人,看看他们的外貌有什么特点啊? 生:

师:印第安人应该是属于什么人种?

印第安人应该是属于黄种人,分布在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各个国家。(图3)师:这个小朋友应该是什么人种啊? 生:白种人 师:他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生:

(图4)师:这两个阿拉伯人谁来描述一下他们的特征? 生:一个黑,一个白

师:那他们到底是属于黑人还是属于白人呢?

(其实啊,纯种的阿拉伯人为白人,少数的主要是南方和北非的阿拉伯人有黑人特征,因为北非那边天气比较炎热,所以他们皮肤比较黑,但除了皮肤黑以外,其他方面还是具有白人的特征的。)

(图5)师:这幅黑人小朋友,你看,他黑人的特征怎么样啊?非常的明显是吧,皮肤黑黑的,嘴唇很厚。

(图6)师:这幅画的是印度朋友,印度人种比较杂,有黑人、有白人,这幅画的应该是什么人种? 生:黑人

师:看看他们的服装有什么特点? 生:

师:看了这么多人种,我们惟独没有看到棕色人种,其实棕色人种是黑色人种分支出来的,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南太平洋的岛屿上。

(三)、布置作业

师:了解了各种族的一些知识,我想问问小朋友,你们对哪个种族最感兴趣?为什么? 生:

师:今天我们就来画一画你最感兴趣的一个种族,一定要把他们的外貌特征画出来,还有他们的穿着打扮。

(四)、作业展评

猜一猜画的是哪个种族的人

(五)、总结

同学们,世界种族的知识包罗万象,远不止今天这课堂上了解到的,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通过阅读、上网等方式去了解更多的各种族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 各种族朋友

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棕色人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推荐图片:《地球上的小人》

学生以“各种族朋友”为题,画人物肖像

1、教师示范,并强调注意点: 抓住特征 概括特征

夸张特征(注重细节)

2、学生尝试用各种方法大胆表现。老师提示:

用简练的线条和色彩来表现。

表现时抓住人物的外形及服饰特点。

三、反思与评价

1、分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共同欣赏交流,互相提出修改意见“如果„„,那就更好了。”

2、课后学生可以举办一个各种族的服装秀。

3、师总结 板书设计: 演示区

以学生定主题,同学们出谋划策,教师板演,举例说明绘画方法与步骤。各种族朋友 相貌 服饰习俗

3、画感觉 教学目标 :

通过认识、体验各种感觉的游戏活动,画感觉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点、线、面、形、色彩来表现各种感觉,体验美术造型的乐趣,画感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参与精神,丰富感觉能力,大胆的表现能力及综合的评价能力。画感觉 教学重点:

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习如何画感觉。教学难点 :

尝试用不同的点、线、面、形、色彩大胆地表现各种感觉。教学过程 :

一、游戏导入 :(找感觉)小朋友们喜欢玩游戏吗? 下面我们就来做一组游戏:(1)、动觉

听好游戏的要求;分组进行转圈、蹲马步、搓手的游戏。等到你支持不住的时候就可以停下来,回到位置上。

请说一说,做完运动之后有什么感觉?(头晕,腿酸、手热等感觉)

师小结:这是不同的运动带给我们的感觉,这也是我们人体的内部感觉———动感(板书)(2)、视觉出示一碟小番茄、桔子。

请小朋友看,这是什么?(番茄)看到它们有什么感觉吗? 同桌交流,指名说。师小结:我们的眼睛看到的不同的物体会产生不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视觉。(板书)(3)、味觉下面我们就来吃,请你看一看,闻一闻,再尝一尝。品尝自己准备的食品,也可与其他小朋友交换品尝)

你有什么感觉?请你不要说,要不同的颜色来告诉我。(酸、甜、苦、辣、鲜等感觉)

二、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画感觉。

三、小练习:

在老师给你的纸上涂一大块就可以,不用画出具体的形象。(学生习,配乐)交流:你用什么颜色表现怎样的感觉。指名说。

四、继续游戏:

(1)、触觉。(冷、热、麻、痒等感觉)

老师这儿有一些小宝贝,请你来摸一摸,看看有什么感觉?(冷、热、软„„)同桌小朋友互相挠一挠,有什么感觉?(痒)

师小结:我们的皮肤或身体接触到不同的物体,会产生不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触觉。(2)、听觉

请大家闭上眼睛,竖起小耳朵,听一听,有什么感觉?

不同的声音也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感觉。你能用笔画出这些感觉吗?

五、欣赏:(1)、大师绘画作品

不要急,让我们看看绘画大师们是怎么样表现他们的感觉的? 出示图。(不同颜色的点、线、面)(2)、课本中的作品。

六、学生作业 :

今天,我们找到了许多的感觉,小朋友们能不能也把自己的感觉用不同的点、线、面、形、色画出不同的感觉呢?

七、巡回辅导: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表现,体验美术造型的原始乐趣。

八、欣赏、交流、评价: 自我评价。学生互评。

师的辩论和评价。

·你画的是什么感觉?用什么方法表现的? ·能大胆发表自己对他人作品的看法。·你喜欢本节课的哪些内容?

九、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游戏找到了许多不同的感觉,并能用不同的点、线、面、形、色画好不同的感觉,小朋友们这节课开心吗?感觉好不好?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情感——通过对音乐和美术作品的欣赏,培养对听觉美和视觉美的真切感受 认知——了解并认识到艺术之间的通感及共同的表现力 操作——用色彩和线条表现自己听音乐的心灵感受 能力——培养想象力、表现力 ●重点难点:

体会不同音乐作品给我们的不同感受,了解绘画作品中线与色的艺术表现力;学习选用合适的色彩与线条准确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文稿、绘画工具、范画等

学生——绘画工具、胶棒,学生用作业用纸等 ●学习过程:

一.体验与感受:

(一).关于《知音》的故事

*师说:今天老师要讲个关于《知音》的故事(课件展示‘《知音》’,伴着《高山流水》的古筝曲教师叙述)

古时候有位著名的音乐家叫俞伯牙,有一次,他在弹琴时,忽然发现有一个青年樵夫在赞赏他的琴音,便问:“你听懂了吗?”青年樵夫说:“您弹的是‘孔子叹颜回’。”俞伯牙十分惊讶,抬头远望高山,在琴音中表现山的高大之状。樵夫听了,说道:“是高山!”俞伯牙又对着江水,在琴音中表现水的奔流之势。樵夫听了,说道:“是流水!” 俞伯牙大喜,说:“你真是我的知音啊!”问他姓名,知道他叫钟子期。于是两人结拜为兄弟,约定明年到钟家去专访。

谁知第二年俞伯牙如期专访钟子期的时候,钟子期已去世。此后,再没人能听懂俞伯牙的琴音,俞伯牙悲痛万分,在钟子期的墓前弹了最后一曲,便把琴摔在了石碑上,决定以后不再弹琴,因为他已经失去了唯一的知音。

从此便有了“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佳话。

(二).听音乐找感觉 1.找知音

①师说:今天老师也要来找找知音。

② *师说:下面请听一段音乐(播放《茉莉花》音乐)*师问:听懂了吗?

*生答:很美,好象是茉莉花„„。

*师说:很好,都是我的知音。那你们是怎么知道茉莉花的? *生答:从歌词中知道的。2.感受音乐

①*师:对了,是歌词告诉了我们。来,再听(师播放《无标题》音乐)什么感觉?与《茉莉花》相比,一样吗?

*生答:《茉莉花》给我们轻松优美的感觉,这段音乐给我们激烈欢快的感觉。

②*师小结:说得非常好,请坐。大家已经感觉到了,这两首音乐本身没有告诉我们具体的事物,但都让我们产生不同的感觉,下面让我们听音乐找感觉(各种不同的感觉)。3.听音乐找感觉。

*师说:老师这里有四种感觉(课件),我们来读一下:热烈欢快、轻柔缓慢、紧张激烈、凄凉悲伤,请听四段音乐,体会一下,分别是哪种感觉。热烈欢快《小夜曲》 轻柔缓慢《赛马》 紧张激烈《江河水》 凄凉悲伤《十面埋伏》

*(教师播放《小夜曲》、《赛马》、《江河水》、《十面埋伏》)*生答:„„

师说:正确与否呢?请看。非常棒,掌声送给他们。二.尝试与创作:

(一).音乐和绘画是相通的。

1.以《蓝色和银色的夜曲》让学生感受音乐和绘画是相通的 ①感受作品题目

*师问:老师这里还有件作品,题目是《蓝色和银色的夜曲》,想象一下,会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 *生答:„„ ②感受作品

*师说:再看这幅画,你会有什么感觉? *生答„„

*师:其实这幅画的题目就是《蓝色和银色的夜曲》,从大家的感觉中,我们可以看出音乐和绘画是相通的。

2.用绘画表达音乐的先驱——康定斯基

*师叙述:很早以前,艺术家们就在尝试‘音乐能否不用通过音符,而用别的方式来表达’? 第一个真正尝试将音乐展现在画布上的艺术家是康定斯基他早年学习了钢琴和大提琴,因此音乐对于他而言是开启艺术之门的一把金钥匙。让我们欣赏他的作品

* 师接着叙述:多漂亮啊!就这样,康定斯基将绘画与音乐联系在一起,让人们能够“聆听”绘画,“描绘”音乐。今天,我们要尝试:听音乐画感觉。(板书课题:听音乐画感觉)

(二).尝试:用色彩表现音乐 1. 将色彩与音乐相联系。①从音乐中寻找色彩感觉

*师说:首先我们来听段音乐,然后找出与音乐有的画面。(播放《培雨.金特》之晨景,打开画面,莫奈作品:同一天不同时间段的浮翁大教堂)

找到了吗?为什么?

*生答:第一幅,从画面的色彩中找到的感觉。②从视觉中寻找色彩的感觉

*师问:有道理。好的,蓝色给我们宁静、遥远的感觉,这些色彩呢?还有这些呢?(教师出示几块色块的彩纸板)

*生答:热闹、欢快,清新、富有生机,神秘、浪漫„„ ③再听音乐找色彩感觉

*师说:同学们的感觉很好,下面我们听几段音乐,看看它们分别象哪幅画?(师逐一播放音乐:《一夜听雨》、《喜庆》、《月光曲》、《迪斯科》等。)小组讨论,开始„„好的,讨论结束。生:a四人小组讨论 b同座位讨论 c个人体验

2. 用色彩表达音乐 ①找感觉并尝试

*师:老师发现你们的感觉非常好,表现非常棒。现在我们听段音乐,请你用彩纸拼出一幅画,来表现这段音乐。(播放《喜洋洋》)*生:动手合作贴画 ②作业评价 *生作介绍

③师小结:看,同学们的作品多棒啊!从中可以看出音乐给我们每个人的感觉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只要你仔细听,大胆画,就一定能表现出音乐的感觉。

4、动物朋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动物,能比较准确地、传神的绘制出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典型特征及神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表现,体验成功的乐趣。

2、引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关爱,使学生感受人与动物、动物与大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提高对艺术要素的感知和想象力。教学准备:

1、动物录象、图片、图书、玩具、模型等

2、有关动物谜语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画画喜欢的小动物。

一、组织教学,做好课前准备。猜一猜:

长长的鼻子,白胖的身体,大大的身体,黑眼睛,耳朵像扑扇,最爱吃的是竹子。四肢像柱子。

()()

我的脖子最最长,我还穿着花衣裳。()看一看:

播放动物的录象,请学生描述自己喜欢的动物。它长的什么样?

你能学学它的叫声吗? 你能学学它走路的样子吗?

说说发生在它身上的有趣的事情。

二、画一画:

教师出示一些典型的动物外形,帮助学生抓住动物的典型特征并能夸张的表现出来。作画步骤:(1)想:你想画什麽动物,它的形象特征是怎样的。(2)画:根据动物的形象特征,用几何形体来概括,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最后加以修改。(3)添:添画动物生活的地方。)(4)色: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启发学生尝试多种绘画手法,如:毛笔、手指点画、拓印等。适当的添加一些背景,运用一点遮挡关系。

三、鼓励学生画出有情节的画面。

小组之间可以先进行讨论,分工合作完成连环画,表现一个连续的情节。展示交流:

鼓励学生大胆介绍自己的画。画连环画的小组可以分角色讲讲其中的故事。课堂拓展:

将自己的作品与你的家人共同分享。小组合作的作品可以留在学校留念。札记:

电脑课件在本课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通过课件,学生很快的分析了各个动物的特征并进行了概括,作业效果也很精美。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做做喜欢的小动物。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动物,能比较准确地、传神的绘制出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典型特征及神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表现,体验成功的乐趣。

2、引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关爱,使学生感受人与动物、动物与大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提高对艺术要素的感知和想象力。教学准备:

1、动物录象、图片、图书、玩具、模型等

2、有动物谜语 课型:绘画综合课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做好课前准备。看一看

教师出示一些用彩纸粘贴的动物,学生欣赏。学生讨论用彩纸粘贴和画动物有什么不同? 说说你认为还可以怎样表现。

小结:画可以用点、线、面表现,做主要以块面的层层粘贴为主。拼一拼、摆一摆

教师事先准备一些用彩纸剪好的动物的各个部分,请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拼摆成完整的动物。做一做

(1)教师演示剪贴或用手撕一只动物,引导学生观察撕纸的手法。

(2)在黑板上贴出一个大的动物的乐园,里面没有动物,创设一个动物们要到动物乐园做客的情境,热情鼓励学生的参与。(1)强调抓住动物的特征。展示交流

(1)学生将自己做的动物自由的贴到动物乐园里,随意欣赏别人的作品,鼓励他们谈出对他人或自己作品的感受。

(2)引发学生对动物的关爱,进行爱护动物的思想教育,感受人与动物、动物与大自然之间的

5、青花盘 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通过欣赏青花瓷与青花盘作品,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特色。操作领域:用各种绘画工具设计新颖、别致的青花盘。

情感领域: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学会在圆盘内设计画面,能用各种绘画工具,注意毛笔蘸花青或酞菁蓝色表现出浓淡变化的效果。

教学难点:画面的安排要适合圆形,画面简洁、生动、线条流畅。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青花瓷课件,青花盘、毛笔、调色盘、纸盘、花青、酞菁蓝颜料。

学生准备:活动单,水彩笔、记号笔、油画棒、水粉的深浅蓝色,中国画颜料的花青、酞菁蓝颜料等绘画工具,深浅蓝色纸、橡皮泥,剪刀,纸盘1---2只。教学方法:探究法、电教法、欣赏法、实践法、合作法。教学过程:

看(点课件封面)看风景水墨画----青花瓷----青花盘,听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周杰伦的一曲〈〈青花瓷〉〉,把我们带到了美伦美幻的青花瓷 的世界。刚才同学们看到的瓷器都是什么颜色的?“蓝色的”。这个蓝色叫“钴”。(板书)(点课件)青花瓷的介绍。以钴为主要原料,将纹饰描绘在胚胎上,着透明釉再烧制而成釉下彩青花瓷。洁白的瓷和深沉的青蓝色画面,形成了鲜明、单纯、朴素雅致、清新自然的艺术特色,是中国传统水墨画与生活用品结合的典型范例。同学们你们带了什么样的青花瓷?“生:青花盘”“青花瓷盘是青花瓷的一种。让我们走进青花盘的世界吧。(贴板书,“青花盘”课题)(点课件)

1、这幅是花卉图案,它是在盘子的什么部位设计的?(周围)

2、这幅画是什么内容的?(动物----装饰变形的龙),它是盘子的什么部位设计的?(中间、四周)

3、这幅画是?(花卉)是满盘画的

景德镇陶工布满足以传统的刻花、印花青花瓷,用“钴”这个颜料用毛笔画的。

4、这两副鱼虫图,它们是花在盘子的什么部位?(中间)

5、这幅画是-----牡丹花、燕子,这是先勾线,然后再有浓淡变化的。

6、这个画的是“鹭”、周围是芦花。这个也是用毛笔画的。

7、这个画的是竹子,用毛笔画在盘子的一角。

8、这幅画了几层呀?5层。

9、这个画的是云和树-----风景画,也是用毛笔画的。10、11、这幅画的是人物,怎么构图的?-----满盘画。

12、这幅中间画的是人物,用素描的形式画的(长大后就知道了)

13、有的盘子底下还有图案呢!

(分析盘子的题材和形式),景德镇陶工不满足以传统的刻花、印花青花瓷,用毛笔将“钴”蓝色以“水墨画”的形式表现了。可以说是蓝色的”水墨画".(点)(点课件)青花瓷的题材:人物、动物、鱼虫花鸟、风景。让我们欣赏学生和老师做的青花盘作品(师帖出作品形式)。

看看我们的课本,是用什么笔画的?------生,毛笔。你喜欢哪一幅? 教师示范:老师准备在盘子中间,画棵树。老师用国画色中的酞青蓝,老师用笔,蘸一点水,浓色勾线,再用水,调淡色,点树叶,画草坪,用浓色点青苔。(贴)

同学们看看自己的活动单,和大家交流一下,你准备画或做什么?怎样在盘子上构图?(师请每一组学生讲)。好,(点课件,作业要求)教师巡回指导。

作品贴在黑板上或墙上。

好,放下手中的笔,一起看看我们设计的青花盘。(评价:教师,学生、在自己喜欢的盘子旁贴花。)老师喜欢---(奖励纪律、作品好的同学)大家设计的真棒!为我们的作品鼓鼓掌吧!真实的瓷器的制作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选择合适的泥土来做瓷器的坯子,然后在上面进行画画装饰、上釉、最后放到1000度以上的窑里烧,才能做成一件完整的瓷器作品呢。中国的英文单瓷什么读?china,其实它还有个名字叫“瓷器”。瓷器是中国的象征。同学们为我们伟大祖国悠久历史文化鼓鼓掌吧!让我们来看一下青花瓷蓝色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点课件)。周杰伦的〈〈青花瓷〉〉,我们听的意犹未尽,课后,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学唱。好,下课。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圆盘:今天我们主要是练习在圆形盘子上作画。

这上面三只盘子是古代的工艺品,下面是刚刚看的同学作品,主要的是在盘面、盘边上进行简单的点缀,适合了中间的圆形。

三、、示范:看了这么多,同学们是不是又有很多新的想法。老师现在也想画只青花盘,请你们给老师出题。好!就画只熊猫吧!我们用水的多少直接关系到颜色的深浅,多加一点水,少用一点蓝色,颜色就淡点,多用一点色,少用一点水,颜色就轻些。

边画边讲,先画一个圆,这是什么?再画一个椭圆,这又是什么?

四、、范图:再看看课前老师画的两只盘子,(龟和兔)你想到了一个什么故事?、五、作业:那么现在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课件出示要求)

六、学生评画。每组加上一颗星,数数哪组星最多? 小组代表讲创意,学生互评

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什么叫青花盘,学会了青花盘的画法,你们的青花盘画的很漂亮,很有创意,我想你们可以考虑挂在教室里,布置教室。

七、小结,课后延伸(课件)

种族中心主义 篇6

时代变了,颜色也变了

事件的起因其实并没有什么争议。几周前,法国足协宣布将不征召本泽马参加在本土举行的欧洲杯。法国足协主席勒格拉埃表示本泽马正面临一项刑事诉讼:去年秋天,法国媒体爆料,本泽马涉嫌参与敲诈自己的队友兼昔日老友瓦尔布埃纳。在这起敲诈案中,几个来路不明的人用瓦尔布埃纳和其女友的性爱录像向其勒索10万欧元;瓦尔布埃纳一开始是拒绝的,“恰好”敲诈犯中有人跟本泽马是好友,于是让本泽马传话:这事瓦尔布埃纳没有拒绝的余地。

根据本泽马和瓦尔布埃纳的谈话录音,再加上本泽马自己承认,这位法国球星的确传了话。于是法国检方以涉嫌参与勒索敲诈起诉本泽马。随后,法国国家队开除本泽马,瓦尔布埃纳也与其断交,瓦尔布埃纳说:“这家伙就是个脑残!”

岂止是瓦尔布埃纳,现在连法国人都觉得本泽马不是个好东西。在最近接受西班牙《马卡报》采访时,本泽马曾暗示法国国家队主帅德尚是个种族主义者。本泽马的措辞直言不讳,犀利程度不亚于他罚点球时的精准度:“德尚不征召我就是在向法国国内的种族主义者低头。”本泽马这番话在不经意间揭开了法国社会、政坛以及体育界都不愿意触及的话题——种族主义。

法国国家队从来就不缺少这种恩怨情仇。在过去20年里,法国国家队简直就是这个自诩为多元文化国家的晴雨表。1998年法国世界杯时,由来自法兰西本土、非洲大陆和阿拉伯世界的球员组成的法国国家队痛击大热门巴西队,捧得金杯,令举国欢腾。这座奖杯让法国人相信,“求同存异,多元融合”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多民族的法国变得更加团结和强大。

几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法国的国家颜色不再是国旗上的蓝白红三色,而变成了白人的白色、非洲裔人的黑色以及阿拉伯色。法国社会开始热情拥抱他们引以为傲的多元文化。这种热情在两年后,也就是2000年欧洲杯,法国队再夺冠军后达到了顶点。

然而球场上的胜利却无法弥合球场外的紧张局势。彼时法国经济停滞不前,希拉克总统1995年当选时承诺的消除社会等级差别反而愈发严重。就在法国队夺得2000年欧洲杯的同时,有三分之一的受访民众认为法国国家队的外来移民球员有些过多。紧接着,2001年,法国队和曾经的殖民地阿尔及利亚国家队举行比赛,结果球场上的移民二代年轻人肆意嘲笑法国国歌《马赛曲》,甚至在比赛还剩下15分钟时(法国队4比1领先),上千人翻过围栏,冲进球场,那一幕看上去不像是在抗议示威,而像是在开露天派对。

这一幕令很多法国人感到深深的不安。到2002年,极右翼的国民阵线党领导人让-玛丽·勒庞则在当年的总统大选中一度杀到了最后一轮,而勒庞当初就嘲笑“白人+非洲裔人+阿拉伯人”的法国队根本就不是自己心目中的法国国家队。

种族主义的幽灵

在那一年的总统大选中,希拉克最终以82%的得票率痛击了勒庞,然而这场选战的胜利却远不如法国队击败阿尔及利亚队的胜利来得更有意义。要知道,就在一年前,这个国家还坚信多元文化可以在法兰西获得共存和统一,一年后这个国家就被狠狠地打了耳光。2005年,法国学者阿兰·芬基尔克劳德直言,法国国家队就是全欧洲的一大笑柄,倒不是说这个队伍踢得多烂,而是当年鼓吹的“白人+非洲裔人+阿拉伯人”的多元模式已经变成彻头彻尾的“非洲裔人包干”的国家队了,彼时的法国国家队11人主力中有9个人都是非洲裔人。

与此同时,法国政坛无论左派还是右派,都开始批评法国国家队球员在比赛前不唱《马赛曲》。这些不唱国歌的球员中就有像齐达内这样的阿尔及利亚后裔,就连法国球星、前欧足联主席普拉蒂尼都说,在上世纪80年代,大家都不怎么爱唱国歌。于是老勒庞之女玛丽娜·勒庞曾说过:“每次看到法国国家队,我都不好意思正眼看他们。”

2010年,像勒庞一样讨厌法国国家队的人越来越多了。在当年的南非世界杯期间,法国国家队全体罢训,以声援队友阿内尔卡,当时阿内尔卡因为与主教练多梅内克发生矛盾并辱骂主教练而被开除。这次罢训持续长达10天之久,引起了法国国内极大的公愤。就这样,法国国家队坠入低谷,这个多种族融合的国家队也成为法国民族认同的一个笑柄。

本泽马也卷入到要不要唱《马赛曲》的风波中。2015年1月,在皇家马德里和巴塞罗那的比赛赛前,全场奏响《马赛曲》以纪念《查理周刊》恐怖袭击事件中的遇袭者。当国歌终了,法国媒体捕捉到本泽马转了下头,朝旁边吐了口水。事后,本泽马并没有做出任何解释。而早在此之前,本泽马曾说过自己的祖国是阿尔及利亚。

显然,本泽马在瓦尔布埃纳事件里受到的惩罚是罪有应得,他也不是什么种族主义的受害者,如此自私的一个人怎么会突然关注起这么一个特定的政治话题,要知道之前这位球星从没有拿过这个话题做过文章。

nlc202309081028

进一步来讲,本泽马这个人没什么好说的了,但是本泽马捅的“蚂蜂窝”——种族主义却是个很难说清楚的话题。这个话题绝不仅仅是勒庞所说的“本泽马对法国人民的指控包藏祸心”。要知道“法国人民”可是包含500万法国穆斯林的,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从北非和中东移民过来的后裔。

就在两个月前,《费加罗报》发起的一项民调显示,法国社会对伊斯兰主义的不安已经从右翼和极右翼蔓延到左翼。2010年,有39%的左翼社会党选民认为伊斯兰主义在法国日益坐大,而到2015年,这一比例上升到了52%。30年前,有三分之一的法国人赞同修建更多的清真寺;如今,这一比例仅仅只有十分之一。

这种种族主义和本土主义的排外情绪也感染到了足球领域。法国球迷多次用种族主义的手势和嘘声肆意攻击非洲裔球员。在这个方面,没有人会比维埃拉更有发言权了。这位1998年法国冠军球队的核心中场球员出生在塞内加尔,从小在法国长大。球员时代的维埃拉多次受到种族主义歧视;出任曼城俱乐部青年队主教练后,一次在克罗地亚比赛,有人对他手下的小球员做出同样的事,他愤而取消了比赛。

究竟是谁的法国队?

然而这种丑陋的种族主义受到的关注度还不如本泽马的一句话。在本泽马事件里,没人出来给他帮腔,反倒是批评他的大有人在,而且这其中很多人都是有些身处两难境地而言不由衷。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法国著名喜剧演员贾梅·德布兹,作为一个摩洛哥裔法国人,德布兹对于本泽马的言论第一反应是法国社会底层的北非移民后裔需要本泽马留在国家队,毕竟对于他们来说,生活已无望,如果连跟他们一样出身的本泽马都不在法国队了,那就更没希望可言了;同时,德布兹又强调,本泽马不过是法国社会深层次分裂的牺牲品。然而,德布兹随后又为自己的这番言论道歉,还号召自己的粉丝支持法国国家队。而另一个例子是本泽马所在的皇家马德里俱乐部的主教练、法国人齐达内,他在评论本泽马事件时可谓是字斟句酌,他只是说:“本泽马不在法国队,球迷们会很失望。”

法国前教育部长、社会党人哈蒙直言不讳地指出,本泽马是把全法国人都不想直面的事情摊到了桌面上,那就是法国社会日益严重的排外性,“在如今的法国,我们不会喜欢本泽马这样的人,因为他长了一张阿拉伯人的脸。”就连法国前总统萨科齐都曾把阿拉伯裔年轻人比作“渣滓”,而他的内政部长霍德弗甚至开玩笑说:“国家队只要一个阿拉伯裔就够了,再多可就麻烦了。”

霍德弗这话指的就是当时法国国家队唯一的阿拉伯裔球员拉米,此人出生于科西嘉岛,是摩洛哥裔,现效力于塞维利亚俱乐部。假如法国队今年拿了冠军,那本泽马就更显得无足轻重了。要知道,本泽马进国家队就会招来各种麻烦,而法国队本来就还有格列兹曼和吉鲁这样的世界级前锋。不过即便法国队拿到了本届欧洲杯冠军,法国人还是得问自己一个问题:“法国国家队,究竟是谁的国家队?”

美国的法制发展与种族歧视评析 篇7

一、美国法的特征

在历史的进程中, 美国的法律出现时间不是最早, 但发展却无疑是最快的一个。从美国法律诞生时起, 它就以英国法律作为自身的蓝本基础, 择优而进行改化, 同时, 也尽量依据美国的国情而定, 从本国的社会发展和各项需求入手, 从而制定出最适合本国国情发展的法律规章。[2]故而, 从美国法诞生时起至今, 它就以飞速发展的速度行进, 直到现在美国成为了世界上高度法治的国家之一。

美国法的渊源比较深远, 虽然它从普通法、制定法和衡平法中都汲取了极大地营养。[3]但对于美国法而言, 最深远的影响依然是判例法。在美国法中, 法律的开展和解释等多项事宜也是自判例法开始, 故而, 它在美国法的发展过程中从始到终都占据着极高的主体位置。

英国与美国法律间的最大不同就是关于判例法的处理。在美国社会, 当案件开始进行审理时, 法官会首先判定案件的诉讼流程是否存在错误, 这就集中体现了美国社会对诉讼程序的特殊重视。对于美国社会发展而言, 这种对诉讼程序特殊的重视并不是由于传统的习惯而形成, 而是因为法律的长期发展所形成的一种形式。对于法律结构而言, 很多如信托法、契约法等相关部门, 本质上都是一种独立的法律系统, 而不是系统的大的综合分类。而且在美国法律中, 法律的实体法和程序法划分也并不是很完善。对于美国社会而言, 它往往是一些单独的法规和案例相融合的结果, 而不是一个大方向上的法律范畴。美国作为一个联邦制的国家, 各州间的司法独立性都可谓极高, 由于各州间都可以单独设定本州的法律, 这也就使种族歧视的谬误因子得到了一个生存的空隙。

毫无疑问的, 美国法律中不乏种族歧视的因子, 在美国独立之前, 其所颁布的各项法律中就有着极为明显的种族歧视, 而在美国最为著名的1787年宪法中, 种族歧视其实也是隐隐存在的。[4]1787年宪法中有一条法律规定国会在一年的时限内不可以对奴隶贸易做出任何相关干涉, 在这部法律中, 即便并没有完整的标注“奴隶”这一字样, 但却也用“其他人口”这个词汇作为了奴隶的代替词, 由此也可看出美国法律的歧视色彩。

二、种族歧视色彩得以出现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

对于美国社会的发展而言, 种族歧视的色彩得以如此浓烈并非是没有一点原因的。现阶段, 美国的法制建设和社会的法治观念可以说是占据了世界的前列, 但同时, 这并不意味着种族歧视的色彩已经开始完全消弭, 而这一歧视形成的原因, 实际上也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

在历史上, 美国种族歧视最早根由其实是起源于种植园时代, 或者说是种植园经济的出现为日后的奴隶买卖等一系列不平等现象的出现提供了滋生的温床。1492年, 来自意大利的航海家首先发现了美洲这块还未经历文化变革的大陆。在当时, 美洲大陆在原始印第安人的生活与统治下, 尚未经历欧洲近代思想的开化, 而欧洲殖民者的争相入侵也将欧洲近代文化带入到了美洲大陆。新进入美洲土地的殖民者对美洲大陆进行了瓜分和掠夺。同时, 由于美洲大陆优沃的土地和地广人稀的境况, 殖民者们开始掠夺印第安人作为奴役, 让印第安人作为土地单纯的耕作者, 而种植园经济也由此处而产生。彼时, 种植园经济的拥有者多为以入侵殖民者为主的白人, 他们注重自己的经济利益, 大肆对印第安人进行奴役, 在他们眼中, 奴隶只是他们获得最终经济效益的一种工具。

在经济上种族歧视具有深远渊源的同时, 美国的普通法对于种族歧视来讲, 就是拥有着深厚的法律渊源。美国的法律并不是朝夕之间一蹴而就的, 相反, 它有着极为漫长的演变过程, 也正是在过程的演变中, 美国的法律才开始脱离英国法的影响, 开始慢慢演化为具有独立特征的一类法律体系。[5]在这一阶段, 美国法开始与英国法并称, 慢慢形成了现在意义上的英美法系。

英美法系的主要渊源就是判例法。而对于判例法而言, 它最突出的特点就表现为对先例的追从。正是因为判例法的主要引导作用, 所以, 从美国法律开始形成的早期开始, 美国人已经对因实践而证明的理论开始了狂热的追从。而遗憾的是, 对于美国的历史进程而言, 它的发展过程, 其本质也就意味着以欧洲殖民者为首的奴隶主对黑人、印第安人和其他民族土著进行压榨, 并一直获得胜利的果实。故而, 对于欧洲的殖民者而言, 如果他们依然打算从压榨和奴役中获得财富和利益, 并且坚实地保证自己的统治者地位, 就必须从法律上制定规章, 以保证这种压迫所得来的利益得到最大的合法化。而法官为了维护这些殖民者和统治阶级的利益, 在案件的导向中也必然有所偏向, 这种偏向也就使得这种种族歧视有了充分的先例基础。

可以说, 从某种角度而言, 美国种族歧视问题的出现其实是由于种族主义的问题, 也就是说, 它其实是种族主义发展的一种必然性的产生品。但随着历史的发展, 实际上美国社会也开始意识到了种族主义的横行所造成的危害。在杜鲁门执政之后, 美国政府就开始为保证黑人权利而进行立法, 到了约翰逊执政之后, 更是直接从法律上废除了种族主义的合法性。然而, 法律上的取消并不意味着种族主义的消亡。今天的美国, 即便法律上已经对种族主义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但种族主义因为以往的制度化而产生的结果却并不会很快地消亡。即便在现代社会, 很多白人依旧根深蒂固地认为:黑人本来就不应该与他们享有相同的地位, 他们理所当然应该处于美国社会的底层。

而另一方面, 很多黑人本身一些并不是很合理的做法也使得种族歧视的问题进一步加剧。

同时, 一些政客为了自己党派的利益也是无所不用其极。为了争取部分民众的支持, 他们把矛头对准了以黑人为主的有色人种, 针对黑人颁布了一系列的歧视政策:如减免“精英群体”的纳税额度, 取消黑人获得救济权等, 而这一系列的政策, 也使得美国国内的种族歧视现象成为了一种理所当然。

三、消除歧视政策的基本观点

面对现代化进程的加剧, 继续坚持种族歧视政策无疑已经是落后于时代的思想, 而想要解除固有的种族歧视, 其视角还应该从政府处下手。

首先, 应该加大黑人教育普及, 使其掌握生存的一门技术, 对其进行培训训练, 让其自力更生, 增加民族总体的竞争力, 以自身努力改变白人世界的看法。

其次, 政府应通过传媒、学校等各类传播手段, 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 使白人社会对黑人加强了解, 不再视他们为洪水猛兽, 同时, 将他们看成是社会的平等的一份子, 给予其公正的法律地位和社会地位。

四、结语

法律的存在代表着公平与正义, 也就是说, 任何因素都不应该对法律的严谨性和公正性做出干涉。在法律面前, 做到基本的平等原则更是法律得以维护的基石, 而无论如何, 美国社会中存在着的种族歧视的问题对其社会法制的发展而言, 无疑都是一种倒退。或许, 只有当美国真正做到在法制上消除种族歧视的时候, 这个国家才能真正地迈入平等的社会。

摘要:作为世界上经济、政治都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 美国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它的法制也在历史发展中愈加完善。但令人遗憾的是, 即便它的法制发展已达到了一个极高的高度, 但在有些方面, 美国社会的发展却与法制的快速发展并不相匹配——这一不匹配现象在它的种族歧视方面表现得尤为严重, 故而, 本文旨在从美国法制的特点出发, 从诸多角度对美国法制建设和它的种族歧视方面进行论述, 着重表明美国社会对种族歧视方面处理的滞后。

关键词:美国,法制发展,种族歧视的消除

参考文献

[1]毛国权.外国法制史参考资料汇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李世安.美国人权政策的历史考察[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2.

[3]朱景文.对西方法律传统的挑战[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4]戴增义.黑人状况与种族歧视面面观[J].美国研究参考资料, 1990 (08) :26.

人类种族与体育运动的关系刍议 篇8

到目前为止, 只有两项研究已经查明与东非运动员和西非后裔运动员竞技能力有关的候选基因的出现频率。所研究的东非精英赛跑运动员的基因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 , 研究中最常涉及到的与人类能力有关的假设候选基因, 插入物多形性 (I) 与等位基因 (D) 更低水平的循环和组织ACE有关。ACE基因与人类能力有关, 可从别处查阅。总的来说, I等位基因与耐力有关, D等位基因与爆发力有关。有趣的是, ACE (I) 等位基因业余高海拔忍耐力有关, 使其成为调查东非运动员的理想候选基因, 假设认定这些运动员生活、训练所在的海拔与其成功有关。就此而论, 在精英肯尼亚运动员中测试的ACE I/D基因型频率与一般人群有关。基于先前的发现, 或许可以预言精英赛跑运动员的I等位基因较多。然而, 在运动员和一般人群之间并没有发现明显的I/D基因型频率差异。非洲人和白种人不同的连合失衡水平意味着验证了一项额外的、潜在的随机变异。

然而, 在运动员和一般人群之间并没有发现明显的A22982G基因型频率差异。事实上, 有29%的肯尼亚管制人群和仅仅17%的肯尼亚国际级运动员具有公认的有利于耐力的AA基因型 (总是在白人中发现, 与II一致) 。当关于ACE基因型对耐力的影响的争议还在继续时, 这项研究没有支持ACE变异在解释东非中长跑现象中的作用。精英尼日利亚短跑运动员研究过的唯一基因, 且得到的数据与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的精英中长跑运动员的资料相比得到阿尔法-辅肌动蛋白-3 (ACTN3) , 该物质与一流体能有关, 在不同族群中其出现频率不尽相同。

尤其在澳大利亚白种人中的R577X多形性和精英运动员现状之间存在很强的联系, 在短跑/爆发型运动员细胞内, 阿尔法-辅肌动蛋白-3-XX缺陷基因型的出现频率较低, 而与管制人群相比, 在女性耐力运动员中的出现频率则略高短跑能力与XX基因型之间的消极联系, 随后已经在芬兰精英田径运动员那里得到了重复性验证。这些资料帮助建立R577X和肌肉力量及短跑能力之间的联系。因而, 有趣的是, 在尼日利亚的管制人群和短跑运动员中, 几乎没有阿尔法-辅肌动蛋白-3-XX缺陷基因型 (近期在美国和牙买加短跑运动员中进行检测) , 当没有证据可以证明东非运动员的R577X多形性和耐力之间的关系时, 暗示了阿尔法-辅肌动蛋白-3-XX缺陷不是东非赛跑运动员的取得成功的主要决定因素。

东非运动员在长跑中取得成功的非遗传学解释包括东非儿童每天赛跑上学对他们的竞技成就具有潜在的影响。斯科特及其同事所做的一项研究发现, 精英中长跑运动员在童年的时候需要走更远的路去学校, 且大部分都是跑步上学。许多孩子上学的路程远的令人难以置信, 有的孩子每天要在家里与学校之间跑步往返达到20公里。萨尔汀及其同事前期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 以跑步作为主要交通手段的东非儿童比不跑步的儿童的最大摄氧量要高出大约30%, 因此, 暗示远距离就学是影响东非运动员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

其他研究已经证明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中长跑运动员产生的地域差别了。一项关于精英埃塞俄比亚运动员人口统计特征的研究表明, 38%的精英马拉松运动员来自阿尔西地区, 该地区所占人口比例少于埃塞俄比亚人口总数的5%。这些发现也反映在肯尼亚, 其81%具有国际竞技水准的运动员均来自肯尼亚裂谷省, 该省所占人口比例不到肯尼亚人口总数的25%。虽然, 一些人相信该地域差异受潜在的遗传现象的间接影响。有必要考虑这两个地区均属于高海拔地区, 运动员早已采用高海拔训练方式来进一步适应。有人认为, 当地人能够很好的适应耐力训练和高海拔的结合, 因此东非运动员的成功部分受益于当地的中高海拔环境。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 对人类种族与体育运动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认为:特定族群在短跑或中长跑项目中取得的骄人成就必须依靠许多生理、生化和生物力学体系, 精英运动员在不同程度上依靠有利的基因型相结合的结果。

关键词:体育运动,人类种族,关系

参考文献

种族中心主义 篇9

Gentlemen’s Agreement, written by Elijah Shelton, is abou Philip Green, a journalist who is recruited by a national magazine to write a series of articles on anti-Semitism in America.In orde to write an article about Semitism in America through his own experience, he decided to live as a Jew, though in fact he is not.In our real life, a gentlemen’s agreement means an informal agreemen reached between two or more parties, either written or oral.In the novel, the so-called“gentleman’s agreement”refers to the socia agreement that no one should sell or rent house to the Jews.Therefore the Jews are isolated from the society.Racial discrimination agains the Jews are all too clear in the novel.This essay aims to probe into the racial notions elaborated in the novel.At the same time, the socia factors underpinning these notions are to be analyzed and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issue to be made.

2. Racial Relationship

2.1 Inequality

In the novel, many races especially the Jews, have subjected to the racial prejudice, the Jew could not live together with othe people nor could they get a good job.We have learned that people ar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culture o custom, thought, way of lif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population numbers and so on.One can judge a person’race from his outward appearance, or from unseen factors.Rather than color or racia distinction, religious and ethnocentric criteria were used initially to separate groups into superior and inferior categories.But actually these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the superior or inferior of one race.

2.2 Racial Discrimination

Just as what we can see from the novel, Philip could not live together with other people, because no one would like to rent house to a Jew, his son was oppressed by the classmates, he failed to get a good job though he may easily get it before he claimed he was a Jew.Dating to the inception of slavery, governmental policies prohibited blacks from beginning businesses.“Because home ownership plays such a large role in wealth portfolios of American families, it is a prime source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Black and White net worth.Home ownership rates for Blacks are 20 percent lower than rates for Whites;hence, Blacks possess less of this important source of equality.”

Racial discrimination is the practice of letting a person’s race or skin color unfairly become a factor when deciding who receives a job, promotion, or other employment benefit.It often affects minority individuals who feel they have been unfairly discriminated.Other minority groups have also been discriminated against in the United States.

2.3 Racial Segregation

In the gentlemen’s agreement, Philip Green couldn’t find a place to live in, many times he was rejected, “no one will rent house to Jews.That is the gentlemen’s agreement between the native people.”In the party, when Philip told the people that he was a Jew, “all the people suddenly became quiet, looking at Casey, waiting for her to give the explanation, as if Philip is an animal.”In their eyes, Philip is a Jewish, he should not get involved in their entertainment, no one would like to be together with a Jew.That is typically what we called racial segregation.

Racial segregation is the separation of different racial groups in daily life, such as eating in a restaurant, drinking from a water fountain, using a rest room, attending school, going to the movies, or in the rental or purchase of a home.Segregation may be enhanced by law or exist through social norms.Segregation may be maintained by discrimination in hiring and in the rental and sale of housing to certain races.

摘要:种族歧视问题由来已久, 在西方许多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尽管西方社会许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反种族歧视措施, 但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种族歧视现象。本文通过对主人公个体经历的探讨, 试图分析《君子协定》中突现出来的种族观念, 并对其进行深刻反思。

种族中心主义 篇10

贯穿整个美国历史,全世界的移民像潮水般不断地涌进美国这块土地,因此美国被公认为是一个“移民国”。当今,美国的人口每年净增长300万。根据1994年美国人口统计局提供的数字,其中8.7%的美国人出生在其他国家。在1995年,非西班牙裔白人占美国总人口近73.6%,而此数字到2050年大概会下降为52.8%。1983到1991年八年间,有780万移民从亚洲、墨西哥、加勒比地区、欧洲、中美洲、南美洲和前苏联来到美国。

伴随大量移民的涌入,人们很容易发现其带来的美国种族关系演变呈现起起落落、循环往复的发展轨迹。换句话说,种族关系并非一成不变。大体而言,少数群体与主流群体之间变幻莫测的关系可以用一个连续统一体来描绘:遭遇→紧张和冲突出现→借助于各种可能的手段来缓解紧张→回复相对稳定的关系。这似乎是任何两种不同文化在最终和平相处之前必须经历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本文追溯了美国种族关系多变性背后隐藏的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和历史等客观因素,并详细分析了这些因素在种族关系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2. 影响种族关系的两大因素分析

2.1 文化差异与种族关系

在美国,一次次的移民浪潮使处于主导地位的白人频繁接触异族文化。最初的接触通常包括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通常两种文化的相似性越多,它们之间的冲突就越少。如果少数群体与本土文化存在某些相似性,它们之间关系出现相对和谐并最终被同化的可能性就越大(Warner&Strole, 1981:285)。反之,文化的差异性越大越明显时,出现冲突的可能性也越大。笔者认为,文化差异带来的民族优越感是歧视与种族主义的重要思想根源。

Sumner将“民族优越感”定义为这样一个术语:“它是一种认为本身群体处于一切的中心从而认为别的所有群体都应该参照此群体来划分等级”的观点(Sumner, 1940:13)。民族优越感如果运用得当,有助于增强一个人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从而加强群体成员的团结;一旦运用不当,通常会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恶化。

民族优越感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存在于人们潜意识中的。在与陌生人交往时,双方都会产生一种消极态度。事实上,人们对待其他人的反应有“内群体”(Ingroup)和“外群体”(Outgroup)之分。Parrillo认为,“Ingroup”指的是自己所属的那个群体并忠诚于这个群体;而“Outgroup”是和“Ingroup”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不属于自己群体的那些成员(Parrillo, 1985:43)。有了这样一个区分,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主流群体会以一种消极的态度来对待另外一个种族和文化的人,同时为什么少数群体要在一种主流文化中努力保持自身的种族身份和内部的团结。

2.2 政府政策与种族关系

2.2.1 法律的实施改变了黑人的命运

在美国,非洲裔美国人现在已超过3000万,占总人口的12%。然而,在1964年《民权法案》(the Civil Rights Act)实施前非裔美国人和白人却鲜有交往。这与美国政府的种族主义政策是密不可分的。在此列举几个影响力深远的政策作为参考。

19世纪后半叶,种族主义在美国盛行一时。美国国会许可美国南部的白人将黑人沦为尝债的劳役,并通过武力、胁迫甚至是法令等手段完全剥夺了黑人的公民权。最高法院在《宪法》中也规定黑人为劣等人,并采取各种可能的手段拘役曾经为奴的黑人。南部各州通过一系列的法令将一切与黑人有关的活动定为非法。新的种族隔离法规定黑人必须出生在与白人隔离的医院中,在隔离的学校受教育,去隔离的地方工作和娱乐,去世之后也不得被埋进白人的墓地周围(Sitkoff, 1954:12)。

1964年,《民权法案》的通过真正改变了黑人的命运。这是黑人为了自由而不懈斗争的结果。有了这一法案的保证,白人和黑人才开始真正地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往。

2.2.2 政府的移民政策对种族关系也有深刻影响

影响种族关系的政府作用还体现在其移民政策上。移民人数与配额问题一直是移民政策中最基本和最具争议的问题,同时这一问题使公众产生了相互抵触的情绪。

1882年前后,几个移民法对移民进行了定性限制,比如移民必须有文化、身体健康、和共产党员没有联系,而且必须属于某些民族和种族。很多年后,对一些种族和民族的限制才逐渐取消。1965年通过的《移民与国籍法》(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开始强调家庭的团圆。这一年间,74%的签证留给了美国居民的亲属。这也带来了亚洲、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移民浪潮。而在此之前,大多数移民则来自欧洲,在1931到1960年间的移民中,只有5%来自亚洲(Morris, 1970:54)。

不带歧视的积极的移民政策使更多的种族人口来到美国,成千上万的种族家庭得以团员,这对整个种族社区的稳定和团结提供了重要保证。

2.3 历史经历与种族关系

除了以上提到的种族关系外,少数群体中各个群体与主流群体的冲突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这种差异是由于这些少数群体各自历史经历不同造成的。

2.3.1 Lieberson的最初接触理论

Lieberson曾提出两种不同的最初接触情形:一种是本土人口被移民制服;另一种则是移民被本土的民族或种族制服(Lieberson, 1977:123—124)。而这两种情形下,第一种情形产生冲突的可能性比第二种要大得多。

在美国历史上,白人殖民者与当地印第安居民最初的暴力冲突就属于第一种模式,美国的民族群体即是由此产生的。后来的欧洲白人移民者被不断同化则是属于第二种模式,并由此形成无数的种族群体。

2.3.2 John Ogbu的自发移民与强迫移民理论

Ogbu在1978年曾提出了关于自发移民和强迫移民的文化差异。这种分类法与Lieberson的理论是相辅相成的。

Ogbu从探讨为什么世界各地许多国家中由强迫移民人口的学习成绩不如那些自发移民人口那么优秀开始,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一个群体融入社会的历史模式,少数群体受到主流群体怎样对待的经历,以及这些少数群体如何应对主流群体态度的经历等因素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这些经历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与不同的身份。

在这个理论中,Ogbu特别强调了“自发少数民族”与“强迫少数民族”的差别。前者指的是那些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状况而选择来到一个社会的群体;而后者指的是最初以奴隶、征服或者殖民的方式进入一个社会的群体。因此,这两种人群对于少数民族涵义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一方面是由于他们被融入社会的历史经历不同,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对主流群体对待他们态度的适应程度不同。

3. 结语

综上所述,美国的种族关系是合作与冲突并存的,我们应该以一种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这种主流群体和少数群体之间复杂多变的关系背后所隐藏的原因也是多重的,它们分别为:(1)文化差异带来种族冲突;(2)政府的政策对种族关系产生深刻影响;(3)不同程度的冲突,它也是与自发移民和强迫移民不同的历史经历紧密关联的,因此我们在处理种族关系时应该区分对待自发移民与强迫移民。本文综合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研究了美国种族关系的多变性,不仅为后来的学者研究种族关系提供了可靠的参考,而且为研究美国社会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参考文献

[1]Lieberson, S.A Social Theory Of Race and Ethnic Rela-tion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77, 10:123-124.

[2]Morris, M.Immigration, TheBeleagueredBureaucracy.Wash-ington, 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70.

[3]Ogbu, J.Minority educatio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ournal of Negro Education, 1990, 1:152-157.

[4]Parrillo, V.Strangers to these Shores.New Jersey:The William Paterson College, John Weley&Sons, 1985.

[5]Sumner, W.Folkways.Boston:Boston Ginand, 1940.

[6]Warner, D and Strole, J.The Social System of American Ethnic Groups.New Jersy:Ablex, 1981.

从种族到文化 篇11

左派和自由派知识分子的反法西斯主义是其一贯的立场。这件事多少有些奇怪的地方,倒是自称“新右派”的那些人的反应:他们非但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藏头缩脑,反而明火执仗公然叫阵。这一点,从下列文章的标题即可窥见一斑:《讨论还是审讯?》、《左翼卫道士》、《法国新右派:旧偏见还是新范式?》。这些文章声称,把新右派当作新法西斯,如果不是诬陷,至少也是严重误解。“左翼卫道士”未经而且不敢公开讨论,就把新右派理论斥为“危险的”思想,是一种既粗暴又怯懦的左翼麦卡锡主义,这种垄断公共领域的企图宣告了他们在思想上和道义上的破产。促使我认真了解一点新右派理论的动因,最初就是他们这种咄咄逼人的态势。

所谓新右派,即呼吁书里所说的新法西斯主义,主要不是指我们有时候在电视上看到的大打出手的“光头党”,而是指这些“勇敢分子”的精神领袖,如新右派的首席理论家博努瓦(AlaindeBenoist),还有他们的思想库,如欧洲文明研究会。这个成立于一九六八年的右翼学术政治团体(以下简称研究会),最初确曾拾起老牌法西斯主义的衣钵,鼓吹所谓“科学的种族主义”,但很快就从生物决定论转向文化决定论,并以此为契机宣告与法西斯/种族主义彻底决裂;另一方面它又大量吸收当代左派文化理论,拼凑出一套颇能蛊惑人心的文化种族主义学说。从七十年代初,这股起源于法国的新思潮迅速蔓延开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欧洲新右派。

研究会的一个负责人提请人们注意,理解新右派,侧重点不在其“右”,而在其“新”。研究会的机关刊物《要素》于一九八O年推出两个新口号:差异的权利(righttodifference)和反对一切极权主义,集中体现了新右派所谓的“新”。世界各地的民主派不都在反对极权主义吗?文化左派们不都在大讲差异政治和文化多元主义吗?新右派说,我们也是。博努瓦告诉我们,“我把右派定义为一种要求考虑到世界的多样性的态度。”多样性而不是清一色,这不是很好吗?单从口号来看,的确是可以乱真的,但接下来的论证又不免使人糊涂。例如,新右派认为,一切极权主义的总根源据说是一神教。

曾任研究会秘书长的维亚尔(PierreVial)说过,极权主义诞生于四千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和约旦河谷之间的某个地方。这一望而知是指犹太教了。新右派和纳粹不同,它不会说犹太人因为是犹太人所以该死。博努瓦甚至曾经表彰居住在欧美各国的犹太人群体,是他理想中的有机共同体(organiccommunity)的典范。在一定意义上,就连犹太教也不能说是犹太人的罪过,因为它毕竟是犹太人赖以同其他民族相区别的差异性。但是按照新右派的文化主义历史观,犹太教必须为所有极权主义承担责任,因为它是古代世界最早的一神教,它在转化为基督教的过程中把一神教观念扩张到整个欧洲,最后又以各种宗教的和世俗的形式扩张到全世界。

一神教和极权主义之间的联系是怎么建立起来的?至少对中国人来说,这一点恐怕不是不证自明的。然而,细绎新右派的论证,可以发现问题并不在于神的多少,而在于犹太—基督教的平等观念。这种平等主义、博努瓦称之为“古代的布尔什维主义”,才是新右派真正的死敌。在此基础上,新右派建构了一个奇特而又阴暗的历史叙事:从基督教时代起,欧洲的历史就是平等主义意识形态殖民化的历史。首先是漫长的神话阶段(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启蒙主义之后进入世俗化阶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据认为,平等主义是现代世界各种互相冲突的意识形态——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的共同根源。

这种论证和通常的理解是大不一样的。纳粹法西斯的种族主义,众所周知,正是极端的赤裸裸的不平等主义。新右派的论证在此是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完成的。自从放弃“科学的种族主义”之后,它的理论基础就从各种族之间“自然的”不平等转移到各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把优等民族和劣等民族的对立置换为差异性和普遍性的对立。该死的平等主义必然是普遍主义从而必然是极权主义,因为它不能容忍差异性和多样性,企图将所有民族和文化都还原为一个单一的模式。这样一来,所谓种族主义就是把自己的特殊文化作为普遍模式强加于异族人民。用海尔特(RobertdeHerte)的话来说,“任何普遍性诉求都掩盖着帝国主义的权力意志,种族主义之所以在本质上是普遍主义的,是因为它将某种特殊价值规范普遍化了。”这个论证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甚至在措词上都和左派文化理论毫无二致,但这只是新右派挪用左派理论篡改历史的一个例子而已。

如果说平等主义使世界上许多(如果不是全部)民族大受其害的话,欧洲就是它的第一个牺牲品和殖民地。据说西塞罗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国家都有它的宗教,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博努瓦认为,当欧洲人不再有资格说这句话时,他们就陷入了长达两千年的文化异化和认同危机。犹太—基督教的入侵,不仅造成欧洲精神的退化并最终导致西方的没落,而且还必须为现代西方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实践承担责任。这是因为西方人企图把自己的麻烦转移到世界的其他地方,其结果非但没有摆脱自己的认同危机,反而由于摧毁了其他民族的文化,把认同危机扩张到全球规模。新右派理论家们设计的解脱之道是一个本质主义的起源的神话:“彻底清洗犹太—基督教强加于我们的平等主义革命人类学”,唤醒处于沉睡、囚禁和放逐状态的本真自我,回归本源的纯洁的欧洲认同,即前基督教的异教文明。

新右派一再声明,他们的批判犹太—基督教不应被误解为一种改头换面的反犹主义。我相信,在一定程度上,这倒不完全是诡辩。欧洲新右派确实感到受到威胁,需要加强自我保护,但这威胁主要不是来自犹太人。换言之,理解新右派的起源的神话,需要弄清楚它在今天而不是两千年前的社会所指和现实相关性。

从一个比较容易的问题入手吧。反对普遍主义,可知是赞成特殊主义,新右派并不讳言这一点。但是,反对平等主义,莫非主张不平等主义?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的说法就有点模棱两可了。曾任研究会秘书长的瓦拉(Jean-ClaudeValla)说过这样一段话:“世界就是多样性,而多样性产生不平等。生命的法则趋向于异质性,无机物趋向于同质性。前者是有机过程,后者是机械过程。坚持一切生命体的平等主义,其结果就是绝对的同质性。”这种浪漫主义语言的价值立场非常鲜明:善即分化亦即不平等,恶即同化亦即平等。所以博努瓦也认为,“相对不平等是一件好事情”。然而,不论多么留恋这种有机的不平等理论,在涉及当代现实问题时,新右派理论家都不得不有所收敛。

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的首领勒庞(Jean-MarieLePen)说:“我不是种族主义者,但是一个民族主义者。”这句话委婉地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我不认为自己比(比如说)北非人更优越,我只是和他不同,而且我有权利和他不同:“我们不仅有权利而且有责任捍卫我们的民族特性和差异的权利。”国民阵线的政治纲领包含有“和平地有组织地遣返移民”的条款,勒庞对此的解释是:“我热爱北非人,但他们的地方在北非。”

在移民问题上,新右派内部并不统一,有些人如法耶(GuillaumeFaye)认为,多种族社会是欧洲认同面临的最大威胁,因而赞成勒庞的排外政策。另一些人则比较灵活,批评勒庞的民族主义把差异的权利庸俗化了。博努瓦承认,外籍移民既然已经来了,就有权在欧洲定居。不过,他们不应当放弃自己的文化特性和族群认同,他们应当作为相对纯粹的同质性有机共同体加入欧洲帝国。这方面的典范,一个是历史悠久的犹太人群体,一个是近年来形成的越南人和越籍华人群体。他们在背井离乡的状态下,在欧洲文化的包围中,成功地保持了自己的民族/文化特性,依然有着自己的“根”,而没有被同化为抽象的“个人”。第三世界移民的左翼代言人所说的不也就是这些吗?这的确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再一次提醒我们注意“左”和“右”的界限,并不像通常想象的那么泾渭分明一成不变,从左派的差异政治到极右的文化种族主义似乎只有一步之遥。一个新的问题是,既然新右派如此开明,硬把他们指派为新法西斯,会不会是一桩冤假错案呢?

有一次,博努瓦在访问德国时,被一个德国青年揍了一拳,理由是他是一个法西斯主义者。博努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位青年以及许多持类似看法的人,都误解他和整个新右派了。他从自己的著作列举了大量的证据,表明他如何公开地严厉地批评勒庞的排外政策,如何奉行亲第三世界的立场,支持他们反抗西方的文化霸权,如何鼓吹差异主义和多元主义,等等。然而,那位德国青年并没有冤枉博努瓦,策略上的这些改变并不能证明新右派真正告别了法西斯种族主义。尽管他们和公开排外的民族主义有所不同,但在下述问题上,他们双方的立场仍然是一致多于分歧:即,差异的权利,虽然也包括个人差异的权利,但它首先而且主要是指集体差异的权利。分歧点在于,对民族主义者来说,所谓集体是指民族(nation)和民族国家(nation-state);而对新右派来说,一方面是比民族要小的有机共同体,另一方面则是超越民族国家的共同体联盟。他们的一致点在于,为了维护多样性和差异性,一个群体保持一定程度的种族/文化同质性,是完全必要的。也就是说,多元主义和差异主义只适用于族群、种族和民族等共同体之间的关系,而不适用于共同体的内部关系。多元主义的先决条件是不同群体和不同文化必须划清界限,以免互相混淆。如果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那就既没有你,也没有我,何来多元主义?

差异性及差异的权利都是从左派文化理论中拿来的,但和那些以杂交性(hybridity)而自鸣得意的后殖民知识分子比起来,欧洲新右派对差异性的态度更为偏执,更为绝对化,巧妙而又成功地将其用于种族主义目的。对于老牌种族主义来说,血缘和种族的混合是最大的罪恶。新右派则让种族藏在文化的背后,他们将文化差异绝对化,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极端异质性和不可通约性,旨在维护文化的纯粹性或纯洁性,并由此而间接地隐蔽地维护种族(或者用他们更偏爱的术语,有机共同体)的纯粹性或纯洁性。如果非洲人和亚洲人以移民、通婚等方式加入到欧洲社会中来,这当然会使欧洲文化变得不那么纯粹了,但同时也使欧洲种族变得不纯粹了。为什么差异的权利首先而且主要是指集体差异的权利呢?因为凭借它就可以合法地拒绝血缘与文化的混合杂交,从而维护集体认同神圣不可侵犯的纯洁性。新右派理论之所以是文化种族主义,是因为它在禁止混合这个关键问题上,与老牌法西斯/种族主义完全一致。博努瓦对犹太人和越南人的表彰实际上是颁布禁令与禁忌,“你们应当”要解读为“你们必须”。

第三世界移民是欧洲内部一个需要清除或控制的污染源,但如果问题仅仅是移民的话,那篇批判平等主义和普遍主义的文章就显得有点大而无当。今天,对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最大威胁来自哪里呢?来自跨国公司,全球媒体,来自好莱坞,迪斯尼。一句话,来自新右派所说(左派也说)的美国主义。集平等主义、自由主义、普遍主义、个人主义、帝国主义于一身的美国,把自身作为唯一的普遍模式,正在肆无忌惮地推行全球化,用美国方式对全世界进行标准化处理。如果这种绝对同质性的全球化无异于死亡的话,怎样才能免遭这种看来势不可挡的灭顶之灾呢?新右派和民族主义最深刻的分歧即在于此。

民族主义(如勒庞的国民阵线)的策略是动员民族精神,凝聚国家的力量抵制全球化。新右派则认为,民族及民族国家非但不能力挽狂澜,而且它本身才是灾难的真正根源。民族主义将民族国家的衰落归罪于全球化,新右派却认为全球化正是民族国家的必然结果。他们正告世人,反对美国主义不等于反对美国,问题在于文化,在于美国是一神教原则在当今世界最强大的代理人。灾难的根源,在古代是犹太—基督教,而在现代,博努瓦很谦虚地承认,正是法国启蒙主义和雅各宾模式的民族观念及民族国家。作为现代性的产物,民族国家摧毁了无数有机共同体和一个“自然的”欧洲,像拔草一样把个人抛入人为虚构的同质性民族空间。其始作俑者,正是自诩为“普遍民族”的法国,美国只是后来居上而已。既然石头已经被推下山,你怎么能指望它会在半山腰停住呢?

博努瓦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首先是一个诺曼底人,其次是一个欧洲人,最后才是法国人。这个排列顺序体现了新右派的基本规划。诺曼底在这里不光是指他的家乡,而且表示新右派心目中的有机共同体。在现代思想史上,有机物是一个涵义丰富的隐喻,大概至少可以追溯到埃德蒙·柏克。没落贵族靠它怀念往昔的美好与辉煌,政治/文化保守主义者指望它平衡市场经济带来的离心力,浪漫主义诗人和哲学用它抵制社会的沙漠化。在当代新右派话语中,有机共同体表示一个“自然”形成的、规模不大但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同质性社会群体。意大利新右派领袖塔基(MarcoTarchi)认为,和启蒙主义契约论相反,个人并非出于理性的决定才加入集体生活,而是有机地生存于共同体之中。在这种有机共同体中,共同的语言、文化、习俗和一套核心价值观构成共同体的天然纽带,在这里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和其他人完全等同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位置、权利、义务和荣誉。

丹尼尔·贝尔认为,在今天,民族国家对于解决小问题来说显得太大,但对于大问题来说又显得太小。欧洲新右派对此深信不疑。按照他们的规划,有机共同体是一个完整自主的生命体,但相对于更大的生命体来说,它又是一个细胞。他们致力于恢复的“自然的”欧洲,不是一个巨大的民族国家,也不是民族国家联合体,而是以罗马帝国为原型的欧洲帝国。在这方面,博努瓦的《帝国的观念》(TheIdeaofEmpire)是欧洲新右派共同信奉的经典文献。据说,这种理想的帝国能够将许多异质的有机共同体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可以达到较高层次的统一,同时又不会压制或扯平其内部的族群与文化多样性。帝国的边界是流动的,而民族国家是由统一的领土和法律界定的;帝国保留着各种中间层次,而民族国家则消灭了这些层次,让个人直接从属并效忠于民族。民族,民族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消灭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过程,与此相反,帝国的基本观念是自主性和尊重多样性,它在本质上是包含多种文化的多元主义。

欧洲新右派认为,美国文化左派的文化多元主义虽有不少值得汲取的长处,但最终必然徒劳无功,因为后者是在民族国家的构架之内展开的,而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文化多元主义的成功必须超越民族国家,必须承认文化价值逻辑地优先于并且决定着政治体制,也就是说,只有帝国的原则才能满足多元文化的要求。民族国家所无法解决的各种问题,如少数民族,地方自主性,外来移民等等,在帝国模式中均可一一化解。博努瓦不无得意地说:“帝国原则在上,直接民主在下,这就是古老传统的新生!”

文化主义修辞术,若是过于动听,就难免启人疑窦。博努瓦想让人们相信,帝国和帝国主义不是一回事。希特勒的第三帝国,英法的殖民帝国,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据说根本就不是帝国,而是扩张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民族国家。但是,被他奉为楷模的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有哪一个是“自然”形成的呢?对于上述帝国中的任何一个,帝国内部所谓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都是无法消除的心腹之患。但是问题的症结并不在这里,应当弄清楚的是,在全球资本主义时代,怀念霍布斯鲍姆所谓“帝国的时代”,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还是让我们看看,二战刚刚结束不久,一个新法西斯主义者巴德歇(MauriceBardéche)是怎么说的吧:“在法西斯国家被摧毁以后,欧洲主义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法西斯主义曾经把民族看作是至高无上的。但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欧洲各民族再也不能有效地保卫我们的领土了,我们甚至也不再拥有自己独立的经济了。新法西斯主义的梦想是建设一个欧洲帝国,这是我们时代严肃而又紧迫的任务。没有这个欧洲帝国,我们就再也不能恢复我们在一九四五年丧失殆尽的权力。”这大概才是问题的症结之所在,新右派之为新法西斯亦端在于此。

任何人只要对当今世界的基本形势有最起码的了解,就一定会怀疑这个方案的可行性。新右派对此也不是一无所知,所以他们(至少是那些主要理论家)不急于介入政治,而是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耐心地从事争取民心的工作。光是博努瓦一个人就已经发表了数百篇论文和几十本专著,而且只要有机会就利用各种媒体传播自己的观点。在这些努力背后起支撑作用的是一种右翼葛兰西主义,即通过市民社会的阵地战而掌握文化领导权,并且把它视为征服基础结构的先决条件。从上述联名发表呼吁书的左派和自由派知识分子的反应来看,新右派的活动不是完全没有成效的。这件事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尽管现代世界远不像启蒙主义大叙事描绘得那么美好,但武断地宣告“现代性的终结”仍然是很不负责任的。在可预见的未来,除了批判性地检讨现代性并从中汲取资源,不存在更好的选择。

种族中心主义 篇12

一、反犹主义是人类种族与民族关系极端恶化的表现

首先, 反犹主义是对人类种族、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否定与破坏。奥兹重点选择村民中的被嘲弄、被排斥者进行叙述, 这些人因相信动物存在而显得与众不同, 成为少数:伊曼努埃拉给学生描述动物, 被学生嘲笑并在村子里找不到想要娶她的人;尼米讲述自己梦见了动物;莉莉亚用碎面包喂不存在的鱼和小鸟;玛雅与马提秘密寻找动物并为此探索黑暗森林;渔夫阿尔蒙坚信动物会回来并给孩子们雕刻小动物;吉诺姆曾鼓起勇气寻找羊群;尼希怜悯动物。村民们对动物及动物的消失情愿选择沉默、否认或装作遗忘, 对这些与众不同的少数人进行种种精神上的排斥与迫害。这种排斥与迫害隐喻西方世界对犹太民族的排斥与迫害。在两千年的大流散过程中, 犹太民族身处异质文化中, 因民族的、宗教的、文化传统方面的差异性而被西方世界视为异己, 屡遭迫害。反犹主义与其他种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一样, 是部分人在民族、种族、文化方面利用排他性实现单一性, 与良好种族关系、民族关系、文化生态的构建背道而驰。

其次, 反犹主义导致畸形的种族、民族关系的产生。奥兹详细描写了以尼希为代表的被迫害者对村民们的态度, 以此隐喻在千百年的被排斥、被迫害的历史中犹太人的畸形心理反应, 犹太民族与西方、阿拉伯民族的畸形关系。

尼希依恋村民、极力取悦村民, 总是“不顾伤害与嘲笑, 不顾一切地要被接受, 要归属, 因此他准备什么都做, 准备做他们的奴仆, 听从他们的召唤, 准备装傻逗他们笑, 自愿做王宫里的弄臣小丑。他们想怎么取笑他就怎么取笑他, 甚至有点伤害他, 他也不在乎。他无偿地把整个遭到拒绝的心灵向他们拱手相送”[1]P76。奥兹以此隐喻20世纪巴勒斯坦犹太人对欧洲执著的单恋。

作品中成为“山鬼”的尼希已经变得强大, 对村民具备绝对的威慑力, 这个曾经的被迫害者几乎每个夜晚都要去村里制造恐怖气氛来报复村民。尼希的报复行为隐喻建国后以色列人的极端主义心理与行为。长期的被迫害历史使犹太人安全感极度匮乏, 生存危机感普遍存在。“对我们犹太人来说, 我们的未来总是与‘失去家园’这一危险相伴的”[2]。“对犹太人来说, 几千年来他们一直陷在失去祖国和家园的恐惧、焦虑之中, 现在他们担心再次失去家园”[3]。复国主义把所有以色列人都框入了大屠杀幸存者及其后代的范围, 给他们的灵魂植入了危机感和内聚力, 这是以色列民族凝聚力产生的重要源头, 也是极端民族主义产生的温床。从以色列建国第二天起, 阿以冲突就不断发生。身处阿拉伯世界的包围中, 很多以色列人将长期积淀下来的民族忧患意识全部嫁接在对阿拉伯世界的警惕上, 将阿拉伯人视作自己家园的最大威胁。这种安全感的极度匮乏使建国后的以色列极端民族主义蔓延。极端民族主义一度使以巴和平进程举步维艰, 对此奥兹保持清醒的头脑。

反犹主义间接导致犹太民族的被同化、犹太性丧失、文化自足性丧失;反犹主义也使很多犹太人走向极端, 走向极端民族主义。反犹主义导致犹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畸形关系 (排斥、迫害———依恋、仇视关系) 的产生。

二、良好种族与民族关系的建构

作品中村民们与受迫害者的二元对立关系中有一块灰色地带, 那就是内心对彼此的隐秘思念, 对彼此和谐关系的隐秘向往:“一些父母, 在没有任何前兆的情况下, 突然被一阵强烈的渴望或悲伤攫住, 开始为孩子们模仿动物的叫声”[1]P934;“村民们记忆的扭曲与错乱很是奇怪……他们决定最好忘记的东西会从忘却中升起, 似乎故意让他们心烦意乱”[1]P934;孩子们对“不存在”的动物们产生模糊的渴望。尼希夜晚在村里游荡时忧伤不已, 尽管热爱动物, 尽管山中奇妙无比。“隔着窗帘听爸爸在就寝时给女儿念故事, 或者听妈妈坐在幼子的床边哼唱令尼希年老的心突然感到一阵痛楚的摇篮曲, 是件幸事。有时, 他喜欢透过半开半掩的窗子听一对疲倦的夫妻在温暖的房间里边喝茶, 边进行就寝前的交谈。喜欢某座房子里的人偶尔在交谈时打动尼希心灵令之流泪的几句话。这只是些简单的话……”[1]P93奥兹对这一灰色地带的描写隐喻包括犹太民族与阿拉伯民族在内的各民族对和谐的种族关系与民族关系的向往。

作家在小说中开辟了一块“试验田”即尼希所在的山林中的小世界。这个小世界里动物之间、动物与人之间和平互助, 充满了爱与真诚。作家以此隐喻和谐的种族关系与民族关系的成功建构是可以实现的, 但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首先, 尊重现实存在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奥兹在作品中写道:“任何取笑或伤害另一位乘客的人, 马提说, 确实很蠢, 他伤害了整艘船。毕竟, 这里没有另一艘船。”[1]P32该观点是奥兹立场的隐喻:全世界有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民族, 种族与民族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使人类文化五彩缤纷、绚烂无比, 不同民族与种族的文化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奥兹用隐喻的方式批判对异质文化进行攻击的行为, 认为这种攻击行为破坏了人类文明的整体。作品描写在人类世界被歧视的尼希在动物世界里找到安身之所, 在这个世界里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可以和谐相处, 原因在于动物尊重彼此的差异性:小说中动物的语言有人类语言的很多含义, 但是“没有任何生物的语言具有羞辱人、嘲笑人的含义”[1]P81。通过这样一种描写, 奥兹以全人类的立场告诫读者:尊重彼此的差异性是人类和谐相处的前提。

其次, 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奥兹在《忽入森林深处》中描绘了一个没有杀戮、没有争端的乌托邦, 即尼希管理的动物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动物间的食物链被彻底斩断, 因为尼希发现并培育出了牛肉味的浆果, 解决了动物间的弱肉强食问题。牛肉浆果隐喻一种矛盾与争端的终极解决方式———不流血的和平方式。牛肉浆果也是奥兹政治主张的象征物, 象征和平解决争端的方式。奥兹在很多作品中都表现出了和平立场与对极端民族主义的反感。在《我的米海尔》中, 米海尔发出比较极端的爱国宣言后, 奥兹写他的妻子汉娜目不转睛地看看丈夫, 好像她突然开始讲起了梵文。奥兹获颁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的原因之一是其“揭示出了我们时代最紧迫和最普遍现实中的某些真相, 亦对捍卫不同群体间的和平, 谴责一切形式的极端主义多有关注”[4]。奥兹笔下的牛肉味道浆果是其作品中乌托邦存在的坚实基础。牛肉味浆果存在于大自然当中, 经过培育才得以推广, 奥兹以此隐喻, 和平的种子存在于各民族、种族人民中间, 必须悉心栽培、大力推广, 这样各民族、种族的和谐相处才能真正实现。

摘要:以色列著名作家阿摩司·奥兹用童话《忽至森林深处》隐喻:反犹主义是人类种族与民族关系极端恶化的表现。奥兹在小说中暗示, 和谐的种族关系与民族关系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成功建构;尊重多样性与差异性;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关键词:阿摩司·奥兹,反犹主义,种族关系,民族关系

参考文献

[1][以]阿摩司·奥兹, 著.钟志清, 译.忽至森林深处[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2.

[2]云也退.阿摩司·奥兹的梦想[J].书城, 2008 (3) .

[3]李宗陶.诺贝尔提名作家奥兹讲述好人之间的战争[J].南方人物周刊, 2007 (23) .

上一篇:植入材料下一篇:天气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