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主义

2024-08-03

实用主义(共12篇)

实用主义 篇1

一、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实用主义英文原名“Pragmatism”, 该词源出于希腊文, 原意是行动、行为。19世纪后期,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资产阶级不择手段地追求利益, 争取成功, 追求“实效”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座右铭”。实用主义哲学正是美国资本主义功利思想的一种反映。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取得了新发展, 尤其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为实用主义哲学的诞生奠定了科学基础。

我们认为, 实用主义思想是19世纪70年代由美国哲学家皮尔士首先提出的。皮尔士把一切知识都归结为“实用的”信念, 认为“观念”或“概念”的意义是由其实际效果确定的。直到1898年, 詹姆斯将皮尔士抽象的实用主义方法论原则发展成为一个较系统的实用主义理论体系, 并将它用来分析各种具体问题, 实用主义才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杜威正是在此基础上把实用主义运用到教育领域, 发展了系统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它批判传统的教育理论, 强调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联系, 主张在课程、内容、方法以及师生关系上进行改革, 把现实生活中需要的知识、技能作为教授的内容。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美国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再后来通过杜威的同事及其追随者, 包括哲学家S·胡克、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以及教育家W·H·基尔帕特里克、B·H·博德、J·L·奇尔兹、H·O·拉格和G·S·康茨的阐明和传播, 在20世纪20至30年代, 不仅在美国, 而且在其他国家广泛流行。后来, 影响逐渐减弱。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 又有所抬头。

随着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国际化、全球化, 以及各民族文化的差异, 使其逐渐演变成各民族的特色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 著名的理论有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以及欧洲的新教育运动。

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关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基本观点, 概括地说, 可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教育的本质观、教育的目的观、教育的课程观和教学方法论。

(一) 教育的本质观: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根据杜威的观点, 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教育本质观, 可以归结为三个命题: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个命题成为理解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关于教育本质的关键所在, 也是把握整个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的具有统摄性的要核。

首先, 杜威认为, 教育就是生活。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1) 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2) 教育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即学校教育应该与社会生活的节拍相一致, 并作为满足儿童真正需要和兴趣的一种生活方式, 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与此相联系, 学校就是社会, 学校必须反映并呈现儿童现实的社会生活。这意味着教育不是谋生手段, 而是与有意义且富有成效的生活过程相一致, 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联系。

第二, 教育即生长。这是杜威对教育本质的又一规定。这里的生长乃指有机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与结果———即经验。教育是指向儿童的生长, 因而是必须满足儿童需要与兴趣的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一如杜威所言:“生长是生活的特征, 所以教育就是生长。”这意味着, 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过程本身, 没有终极目的;教育促进儿童的生长是通过使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的。面向儿童生长的教育, 就应该是尊重儿童的需要与兴趣的教育, 就应该是发展儿童的身体、知识、能力、道德的教育。

第三,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认为, 没有经验, 就没有学习;一切真正的教育都莫不是在经验中、通过经验、为了经验的过程。因而, 教育的定义可以归结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者改组。”而这种经验并不是抽象的理性经验, 而是具体的生活智慧, 是儿童的亲历亲为, 这也就是从“做中学”的原则。

(二) 教育的目的观:社会改造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是其全部教育理论中最晦涩、也最富争议的部分。这源于其“教育无目的”这一著名论断。一方面, 杜威承认教育过程之外的目的, 即教育是为了民主, 教育应该是民主的, 教育是构建民主主义社会理想的重要手段或工具;另一方面, 教育过程之内, 除了儿童的生长之外并无其他目的, 教育就是生长, 生长就是目的。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它涉及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 杜威对此不可能不知晓这一点。所以, 我们认为, 他强调教育过程本身就是教育目的, 乃是突出其教育即生长的宗旨, 而按照其“学校即社会”的见解, 个人的生长又必须与民主社会的目标一致, 因而可以说, 杜威是承认教育目的的, 这一目的就是———社会改造。

(三) 教育的课程观:以主动作业为旨趣的活动课程与经验课程

杜威实用主义课程观是其“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一信条的逻辑展开。他认为, 课程应该适当符合儿童的心理需要、兴趣、能力, 方能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传统的课程观恰恰忽视了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 以机械灌输的方式让儿童反复记忆琐碎的知识, 这就导致了课程之于社会目的的缺失和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能动性的缺失。他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结, 以使儿童的经验得以充分发展, 如游戏、竞技、短途旅行、园艺、烹饪、缝纫、印刷、书籍装订、纺织、油漆、绘画、唱歌、演剧、讲故事、阅读、书写等, 这些主动作业能够有效地激发儿童的心理需要与学习兴趣, 从而充分发挥课程的生活价值、生长价值和经验价值。换言之, 课程的起点应是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 而不是知识的逻辑顺序。

(四) 教学方法论:从做中学

实用主义的教学方法可以归结为:学校教育的一切教学方法都应该以儿童的能力和兴趣发展为旨趣, 都应立足于儿童的亲自活动。这就是从“做中学”的方法论。也是对传统教学方法之教师、教材、教室中心的反动, 是对儿童的学习兴趣、能力发展的渴望。教育并不是一件告知或被告知的事情, 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把儿童、儿童的活动、经验放至教学活动的突出位置, 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反省思维的能力, 有利于儿童解决经验中存在的问题。

三、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文化元素

文化, 一直是世界范围内探讨的热门话题。自20世纪以来, 许多研究者对文化的定义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据不完全统计, 有关文化的定义至今己有不下三百余种。尽管他们各自所处的时期不同, 所从事的文化实践和分析的文化事实交织在一起, 但他们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对界定文化所进行的探讨, 大多共同揭示出了文化的下列特征:文化为人类所共有;文化是人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文化是复杂的整合体。所以我们可以大致得出文化在广义层面的基本含义, 即人类后天所获得的并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事物。

然而事实上, 基于分析和研究的需要, 研究者往往缩小文化的涵盖范围, 把文化更多地是看成一个受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支配的符号系统。那么, 本文的文化解读主要就是从国家政治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态、民族文化基础、教育实践经验这几个层面去分析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蕴含的文化元素。

(一) 国家政治环境

不可否认,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美国社会民主主义政治的影响, 即美国人传统的自由民主思想。美国自1776年7月4日建国之日起, 就已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和多种族国家, 在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之中, 外来移民的色彩和影响无处不在。正是沐浴在这种民族民主主义的政治背景中, 杜威思想的自由分子不断滋长, 开始呼吁摈弃传统的压抑课堂。提出从“做中学”, 学习走向生活。同时, 杜威也是位民主主义者, 在致力于构建民主社会时, 特别强调民主与教育的关系, 认为民主社会的各种措施, 能增进人类经验的较好的品质, 它同非民主的和民主的社会生活方式比较起来, 更能够广泛地被人们接受和喜爱。而且把民主主义作为教育的一个准则, 试图将美国学校改造成为有助于美国社会彻底实现民主化的工具。

(二) 社会经济发展状态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美国经过南北战争后, 大工业生产迅速发展, 技术日益进步, 欧洲资本大量输入, 大批的移民涌入, 这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就是在这个时期, 美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这种大工业生产方式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 对美国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教育上条条框框的讲义解说已经不能满足大工业机器生产对劳动者质量的需要, 甚至可以说是对工业发展的一种障碍。在这种背景下, 美国的学校教育也发生着变化, 需要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来适应国家经济的发展, 这是新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就是试图解决当时美国社会的教育问题, 杜威强调说:“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在经历着一个彻底和根本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生活必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 那么, 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的变革。”

而物质资料生产状况的变化必然会触及到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更新, 在工业化大潮的冲击下, 许多人的做人处事准则更加趋于务实。这些都是一个蒸蒸日上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对社会生产力的要求, 促进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形成。

(三) 民族文化基础

概而言之, 实用主义哲学、机能主义心理学以及达尔文生活进化论为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

从1878年皮尔士 (C.Pirce) 发表《我们的概念怎样形成》一文, 率先系统地表述实用主义基本原则, “现实就是人们所信仰的东西”, “观念或概念的意义是由实际效果确定的”, 其基本观点即通过经验解决事情的真伪, 也就是把实用效果作为考虑一切事物的出发点。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由于美国社会的发展, 詹姆斯的机能心理学的产生, 提出注重实用主义的实际效果, 并于1898年《哲学概念与实际效果》中正式提出了“实用主义”的概念, 把实用主义看作是一种手段。随着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 美国本土的机能心理学越来越表现出与欧洲机能心理学不同的取向。杜威也在继承了皮尔士与詹姆斯实用主义理论的基础上, 把实用主义运用到教育领域, 促进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 也逐渐完善了实用主义的哲学体系。

(四) 教育实践经验

杜威认为, 既然把教育视为一种培养人类个体对待自然和其他人方面的基本知识倾向和情感倾向的历程, 那么, 也可以把教育界定为一种普遍的教育理论。所以, 在他所创办的实验学校, 其目的在于执行已有的计划, 并将其当作开放性的试验基地。芝加哥实验学校成为他教育思想的试验场, 也是他改造民主社会的工具。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都是针对“传统教育”而提出来的, 并在芝加哥学校中实施他的教育实践。在实践中, 他关注教育对象的特点, 注意实际有用的科学知识和比较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要求教育同实际的社会生活协调一致, 这在当时是比较新颖的。在这里, 杜威要求把学校办成小规模的合作化的社会, 更完全是从使儿童适应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着眼点出发的, 也把他的教育理念在这里传播, 并不断地形成较为成熟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概而言之,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作为美国教育精神的灵魂, 蕴含着美国社会独特的文化元素, 大工业时代的务实精神, 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以及芝加哥实验学校的实践经验。这种背景下,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深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 体现出追求皮尔士的实证精神, 詹姆斯的工具主义思想, 也融合了他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向善的个人目标, 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而时逢美国社会迈向四通八达的信息高速时段, 这位颇具民族使命感的勇士的思绪一触即发, 兴办实验学校, 提出一种综合的职业教育能力, 以达到促进个人知识技能的生长, 进而改造民主社会的实用教育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 从杜威实用理念出发,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于职业教育作了一些思考: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于实用型、实践性人才, 学生既要懂得一定的理论知识, 又要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实践教学也作为职业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 职业学校应当提供充足的实训基地, 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 让学生在这些实在的环境中培养各种技能。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大力提倡和实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把学生的顶岗实习与实践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 未尝不是创新实践教学形式的一种有益的探索。

总而言之,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人本理念, 要求学校营造一个纯净的、理想的社会环境, 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接受优质的教育。让学生有机会去真真正正地体验生活的乐趣, 从活动中获得知识,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白芸.陶行知与杜威职业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09.

[2]孙昌瑞.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4 (3) .

[3]颜广明, 王猛.浅析美国实用主义的基本内涵[J].大众商务, 2009 (12) .

[4]罗九牛.实用主义人生价值观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4) .

[5]任钟印.杜威简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 1986 (6) .

[6]聂薇.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研究[D].对外经贸大学, 2001.

[7]高洁.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 2005.

[8]洪汀.杜威教育哲学的社会视野及其启示[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9]朱丽莉.美国社会转型下的约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10]臧兴妍.论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D].吉林大学, 2008.

实用主义 篇2

11物理一班 1130060011 苏韦东

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Populism)是一种政治哲学或是政治语言。民粹主义认为平民被社会中的精英所压制,而国家这个体制工具需要离开这些自私的精英控制而使用在全民的福祉和进步的目的。民粹主义者会接触平民,跟这些平民讨论他们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问题,而且诉诸他们的常识。1980年以后,大部分的学问都将民粹主义当成一种可以推广许多不同的意识形态的政治语言来讨论。许多民粹主义者曾经承诺过要移除“腐败的”精英阶层,并且倡导“人民优先”。

民粹主义是指一种在政治上刻意迎和普通民众的理念,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思潮,其基本特征包括: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全体人民”当作所有行为的唯一合法性源泉,要求全体普通群众直接参与政治过程,主张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非常强调对大众情绪和意愿的绝对顺从。

民粹主义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力量;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全民公决、人民的创制权等民粹主义价值,对平民大众从整体上实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纵。

民粹主义萌芽于19世纪40-50年代的俄国,当时,沙皇俄国已经腐朽不堪,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西欧资本主义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内在矛盾。民粹派的思想先驱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寻找俄国的出路,提出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他们肯定平民大众的首创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同时又把俄国存在的村社制度和农民理想化,遭到到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深刻批判。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民粹主义的思潮已经成为强弩之末。

民粹主义表面上以人民为核心,但实际上是最缺乏公民个人尊严与基本权利的观念。民粹主义者崇拜的是“人民”,但他们崇拜的是作为一个抽象整体的“人民”,而对组成“人民”的一个个具体的“人”却持一种极为蔑视的态度。民粹主义者反对权威。

民粹主义概念的模糊性,由于民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具有的内容的丰富多样性,民粹主义概念是模糊的。民粹主义既是一种政治思潮,又是一种社会运动,还是一种政治策略。这样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当人们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它时,便会得出极不相同的结论。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即是指将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的思想或运动。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民族主义可自我表明为官方的意识型态或群众(非政府)运动,并以公民、人种、文化、宗教、或意识型态上的言词加以表述。民族的自我定义用于区别民族主义的种类。然而这样的区分并不全然互斥,许多的民族主义运动在不同程度上结合若干或全部的区分元素。民族主义运动亦可以范围与地区作为区分的准则。民族主义的种类:

1.公民民族主义:公民民族主义为国家由公民主动参与,产生“全民意志”而取得法统的民族主义型式。此论一般认为源于卢梭,特别是自其1762年的著作“社会公约”而得名的社会公约论。公民民族主义来自理性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传统,在民族主义上与种族民族主义相矛盾,因其认为公民国家(民族)之成员身份应从自决而来。公民国家(民族)理想化了美法等国之代议政治在发展中所具有的影响力。

2.种族民族主义:种族民族主义以种族来定义民族。种族以先人的血缘世系为要素,也包含群体成员与其祖先之间文化共享、语言共享的观念。民族之成员身份为自遗传而来。国家政府因为是种族群体之祖国、有能力保护国内族群、以及促进文化与社会生活为一体而取得法统。族裔观念极为古老,但现代的种族民族主义受约翰·戈特利布·菲希特及提倡人民)观念的约翰·戈特弗里德·冯·赫德的影响极深。种族民族主义现为主要的民族主义型式,通常就被直接简化为“民族主义”。学者安东尼·史密斯使用“种族民族主义”一词当作非西方观点的民族主义,以对照出西方以地理范围定义民族的的观点。

3.浪漫民族主义:浪漫民族主义(又称有机民族主义、身份认同民族主义)为种族民族主义之一型,政府因自然(“有机”)结果与代言国内民族而取得法统。浪漫民族主义反映浪漫主义的理想,反对理性主义,强调符合浪漫理想的种族文化,民俗发展为浪漫的民族主义概念。格林兄弟受赫德著作之激励,创作出一连串理想化的传说,标明为德国人的故事。史家朱尔·米舍莱以之为法国浪漫民族主义者之前例。

4.文化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以共享的文化定义民族主义。作为民族一员之身份既非自愿(文化无法顷刻而得),亦非遗传(民族成员之子弟若成长于其他的文化中,会被视为外族)。中华民族主义为文化民族主义之一例,部分是因为中国境内有许多的少数民族(中华民族主义者包含身处台湾内部,反对大陆政府的统治而主张反攻大陆的人士)。

5.国家民族主义:国家民族主义为公民民族主义之变形,通常与种族民族主义结合,意味着民族为贡献于国力与国家主张者之共同体。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为最佳范例,体现于墨索里尼的口号中:“一切为国家;无所自外于国家;无可反对于国家。”。其与自由主义中,个人自由的观念以及自由民主之原则相左并不令人意外。雅各宾俱乐部之建立单一且中央集权的法国政府通常被视为国家民族主义之滥觞。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时代的西班牙,以及现代的凯末尔主义;土耳其民族主义)则为新近的例子。

然而,“国家民族主义”一词通常用于民族主义发生冲突时,尤其是分离主义运动发生于已建立的民族国家时。分离主义者的说法是,国家民族主义因较不可信与较不民主而败坏国家的合法性。法兰德斯分离组织称比利时民族主义为国家民族主义。巴斯克分离组织与科西嘉分离组织同样分称西班牙与法国为国家民族主义。反过来说,这些国家则称这些分离组织为恐怖主义。其间没有无可争议的准则来判定孰是孰非,而其结果通常为人民因效忠对象不同而分裂。

6.宗教民族主义:宗教民族主义以共同的宗教来定义民族。政府若因严守教义而取得法统,就比较是神权国家而非民族国家。其实,有些种族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在若干方面具宗教特征。宗教为群体认同的标志,而非主张民族主义之动机。爱尔兰民族主义与天主教教义相关,且近一百年来的爱尔兰民族主义领袖们皆为天主教徒,但其早期的(18世纪)许多民族主义者则为基督教徒。爱尔兰民族主义从未如以神学区分宗教变体、圣母玛利亚的身份、与教宗的超卓地位等。但对北爱尔兰的若干基督教徒而言,这些宗教改革之前的学说实际上是爱尔兰文化的一部分。与之类似的是,尽管有犹太复国主义存在,其主流却较为世俗,以种族及文化为基础。自从英属印度分割后,印度民族主义即与印度教相关。在现代印度,现代印度民族主义已明显地有包含印度人民党与民族卫队在内的追随者。

7.海外民族主义:海外民族主义(或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说的“长程民族主义”)一般指感觉流离失所的民族主义者,如在美国的爱尔兰人与美非两洲的黎巴嫩人。安德森称此型的民族主义为,想要有民族联系,却又不愿离开寄居地者的“幽灵根基”。

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patriotism)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这里的“祖国”可以是一个区域或者城市,但是爱国主义一般用于某个国家或者联邦。爱国即爱祖国,而祖国的直接体现是同胞,国家的直接体现是政权,祖国与国家不是一回事。公民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国家应该效忠自己的公民。这就是孙中山、何子渊等革命先驱反抗大清帝国,建立中华民国,但依然被尊为爱国者的根本原因。

爱国主义包含了这样的态度: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对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并通常被作为同义词使用。严格地说,民族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它经常宣扬爱国主义是一种有需要并且合适的态度。

爱国主义隐含了一层道德规范:就其本身而言,它暗示“祖国”是道德的标准或价值。此外,爱国主义还暗示着个体应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和团体利益之上。在战争时期,这种牺牲会扩大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为祖国战死沙场便是一种爱国主义的体现。

爱国主义是历史地形成的忠诚和热爱自己祖国的思想和感情。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为保卫祖国和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献身的奋斗精神。不仅体现在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各种意识形态和整个上层建筑之中,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成为影响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发展和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爱国主义要求人们把对祖国的热爱变成自己的行动,努力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工作;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反对民族自卑感和盲目的民族优越感;同国际主义相联系,既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又是一个坚定的国际主义者。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美德,也是中国各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基础和道德基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我们民族赖以存在、发展的情感纽带与精神支柱。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在现阶段,爱国主义最基本、最本质、最重要的表现,就在于不遗余力地巩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作出自己的贡献。

主要表现:

个人爱国主义是一种自愿的情绪。爱国者忠于爱国主义的某一价值,比如对国旗的尊重。政府推行的官方爱国主义含有高度象征化和仪式化的内容。这些内容的陈述对爱国主义的推行有着逻辑性的关联,并通过对政治团体利益的表述来得到合法性。国家纪念碑、阵亡将士纪念日等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官方爱国主义通常有着严格的仪式,比如对起降国旗的规定、致敬礼和忠诚的形式。

一些评论认为,正统的爱国主义(非现代的民族主义,而是19世纪国家的产物)必须基于某种形式的共同祖先或者精神图腾。

爱国主义的程度随着时间不同而不同,并且取决于政治社会环境。典型地,爱国主义程度会在国家受到外部威胁的时候升高。反过来,变质的爱国主义又会使国家变得好战。比如一战、二战前的德国与二战前的日本。

爱国主义流派:

个人:个人爱国主义是一种感性、自愿的爱国主义。这种类型的爱国者有着某种确定的爱国观,如对国旗保持尊敬;不仅如此,他们经常坚持认为,所有的公民,都应该具有与其本人相同的爱国观,而不允许有例外。这种爱国主义在结构上与其它的价值观理念——运动相似,其政治上的表现为,力图让其本人的价值观得到更好的法律支持。

官方:官方爱国主义是具有高度象征性的正式内容的爱国主义,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所有政府总会促进之。它是国家自身的逻辑推论,其法理基础是“国家为政治社会的公共福利的表现”。国家纪念碑、退伍军人节、伟人/历史事件纪念节等,都是官方爱国主义的典型例子。政府可能会出于各种原因,发动一些爱国主义运动,来提升公民对国家与国家标志物的认同。

符号:爱国主义极度依赖于标志性的行为,如:升国旗、唱国歌、参加大型集会、在车驾上贴上爱国的标签等各种在公众场合宣告对国家的忠诚的行为。在战时,符号爱国主义常用于提升士气、增加战时的努力。而在和平时期,爱国主义并不能像战时那样方便的衡量对国家的贡献,但并不为爱国者所抛弃。例如,在平日的政府场所向国旗敬礼的行为,被视为是与在战场上向国旗敬礼同等爱国程度的行为。

普通:历史上的确有一些人为了他国而战斗,有时是为了他们的独立。比如马贵斯拉法叶,杜什科希丘什科和普拉斯基等参加了美国革命战争,西欧人菲荷里尼为了希腊独立而战斗,他就是著名的拜伦爵士。那么拉法叶是美国的爱国者,还是菲荷里尼是希腊的爱国者呢?阿拉斯戴尔会说他们两个都不是。这些人都是理想主义者而非爱国主义者。从这个角度看,拉法叶不过是投身于美国革命所蕴含的政治自由理念,而非对美国怀有特殊的爱国之情。阿拉斯戴尔认为爱国主义只能是本国人们的选择,而不是那些热爱这个国家的信念的他国人的选择。

时代价值: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3、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以“反思历史”为名,歪曲“解放思想”的真意,从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走到“纠正”社会主义,认为我国不该过早地搞社会主义,而应该让资本主义充分地发展;从纠正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走到全盘否定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从诋毁新中国的伟大成就,发展到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从丑化、妖魔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发展到贬损和否定近代中国一切进步的、革命的运动;从刻意渲染少数中国人的不文明行为,发展到否定五千年中华文明,等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仅表现在史学研究中,而且发展到某些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中,影响面大,危害至深,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

历史虚无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1.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实事求是的历史研究的根本原则。

2.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全面、客观的历史研究方法。3.历史虚无主义否认和反对阶级分析的历史研究方法。历史虚无主义的特点:

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诋毁和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取向及其伟大成就。

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学术研究”的面目出现,在“重新评价”、“重写历史”的名义下,做翻案文章,设置“理论陷阱”。

他们有的是通过赤裸裸的谩骂来丑化和否定革命历史和革命领袖,相对地说,这比较容易被人们识破,因而他们更多地是在学术的幌子下,贩卖他们的私货。

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着明确的政治诉求。

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出现了危害社会的各式各样的错误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普世价值观等等,虽然他们主张各异,表现形式不同,但却有着共同的政治诉求,这主要表现在:反对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立国之本,力图扭转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把中国纳入到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中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它自身的特点来表达这一共同的政治诉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竭力否定近代中国特别是五四以来爱国的、革命的传统,把自由主义说成是最好的、当今中国应当继承发扬的五四传统,并要求把它作为一种政治学说、经济思想和社会政治制度加以实现,这样才“会把一个自由的中国带入一个全球化的世界”。诚然,作为政治思潮的自由主义,在五四时期确曾存在过。如五四时期形成了一个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它包括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三部分人。五四运动后,随着斗争的深入,这个统一战线发生了分裂,一部分人继承了五四传统,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加以发展;另一部分人则向右发展,走上了所谓自由主义的发展道路,他们虽然在反封建斗争中起过一定作用,但最终走向了历史的反面。这两种思潮的不同发展趋势及它们之间的交锋,可以说贯穿在五四以来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而人民革命的胜利则为他们做出了公正的结论和历史性的选择。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

1.历史虚无主义起到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搞乱人们思想的恶劣作用。2.历史虚无主义适应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战略企图。

从设计主义到实用主义的过渡 篇3

亮相于本届米蘭家具展上的品牌众多,品牌与品牌之间在风格与创意上也展开了较量,这种“较量”同样是多元化的。它们不仅体现在别具一格的创意作品上,还包括外型设计、配色、材料的运用以及制作工艺。此次展出的作品在设计上,注重时代感与实用性,注重家具外型的流线型,以及家具与室内空间的内在联系。在色彩的搭配方面,用色多变、大胆,除了运用常见的“撞色”、“拼贴”等色彩搭配法则外,还着重强调纯色的搭配以及使用。在材料方面,更注重材料的混合使用,通过不同的制作工艺实现家具外型的改变,以此影响室内动线的走向。与此同时,外型简洁的“极简主义”作品备受关注,设计师们抛弃了过度重复的设计,只利用简单的线条勾勒空间,并强调家具的实用性,实现了从设计主义到实用主义的过渡。

米蘭国际家具展的“多元化”内涵是一种容纳百川的姿态,无论是在托尔托纳安萨尔多中心举办的以“坐下来”为主题的中国当代座具设计,还是为年轻设计师提供展示平台的“卫星展”,都给不同国籍、文化背景的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这样的平台不仅是文化创意的体现,同时能够起到促使各国文化交流,使经济产生相互碰撞与交流。本次,我们也采访了参加“坐下来”展的思维家具设计师,以他们的眼光剖析中国原创家具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出路。

别具一格VS实用主义

家具设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家具不仅起到装饰室内环境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承载着方便人们生活的重要性能。然而,对于现代家居生活而言,家具仅仅提供“功能性”是不够的,还需要从更多层面去体现空间的个性化特质,通过家居的整体风格展现个人品味。个性化的家具在造型上能展示出非同寻常的表现力,但“功能性”往往因为满足外型的需求而有所减弱;实用主义的家具则与之相反,在设计上更追求外型设计服务于“功能性”,近年流行的极简设计就是在追求设计最简化的基础上,促使家具功能的进一步提升。在今年米蘭家具展上别具一格外型的家具作品,主要以各色单椅与沙发为主,配色大胆,外型的创意性十足,更强调空间的自由度与随意性。而带有实用主义的家具作品,则更多以木、藤蔓的材料为主,以几何线条装饰空间,注重空间动线的流畅性。

经典再现VS原木

尽管今年米蘭展上的家具在设计创意方面显得比较保守,但各大厂商依旧保持品牌的品质与设计质感。这些品牌以现代风格为主线,抛开了过去单纯的模仿与再现,强调家具的时代感;同时,注重大空间的展示,通过家具与整体空间的搭配来展示家具在空间里的次序关系,使居住空间的使用更趋向合理化,满足现代人对家居生活的追求。此外,原木家具的设计,不再是单一的,是一种包括对原木家具的材料搭配、外型、使用年限以及持久性的追求,以满足现代家庭对家具的多元化需求。

透视VS多彩世界

近年来,古旧的Vintage文化为设计界带来了新的配色准则,复古风潮的兴起使设计师们重新审视颜色的运用法则,相继而来的“撞色理论”、“混搭风格”或“跨界”等概念被广泛运用。多种颜色被重新定义,成为潮流的新宠,引领一波又一波的设计热潮,家具设计也随着这股风潮,迎来了更多元化的发展。多彩的家具,丰富了家居空间,使室内环境更具个性化。家具设计师们的色彩搭配风格也越趋明显,各大品牌也大胆推陈出新,如Merilalia的沙发系列,利用颜色的强烈碰撞、对比等设计手法使人耳目一新。

除了对色彩的演绎之外,各大品牌也推出了以玻璃材料为主的家具作品,如Fiam展出的作品中,利用玻璃的透光感与亮泽度,延伸空间的纵深度,使室内的环境变得简洁、明亮。同时,玻璃家具的线条更为直接,室内的气氛也随之硬朗起来。与色彩丰富的家具相比较,玻璃材质的家具更偏重一种冷酷感,给人们洁净的视觉美感,演绎了睿智的室内风格。

实用主义对法学研究之影响 篇4

实用主义认为, 当代哲学划分为两种主要分歧, 一种是理性主义, 是唯心的, 柔性的, 重感情的, 理智的, 乐观的, 有宗教信仰和相信意志自由的, 另一种是经验主义者是唯物的, 刚性的, 不带感情的, 悲观的, 无宗教信仰和相信因果关系的, 其价值代表其伦理意义。实用主义则是要在上述两者之间找出一条中间道路来, 是经验主义思想方法与人类的比较具有宗教性需要的适当的调和者

皮尔斯 (Peirce) 在一八七七年用法文发表的一篇名为《怎样是我们的观念清晰》被视为现代是实用主义哲学的处女作, 这篇论文的基本内容是论述实用主义方法论基本原则, 并第一次提出了实用主义关于用行动效果检验观念的意义的原则。一九零四年九月皮尔斯发表了《什么事实用主义》 (What Pragmatism Is) 一文, 除了概述了实用主义的基本原则, 也简单的回顾了实用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詹姆斯 (James) 以真理为中心, 研究什么是“真的”, 并提出了彻底经验论 (Radical Empiricism) , 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完结的, 它没有本体, 只是一直在变动中, 它是有多样的个体所组成, 而非一种实有”“一概念如果能够知觉到其对象, 就是真的, 一命题如果被接受后将它付诸实践而可以产生满意之结果, 就是真的”。

杜威 (Dewey) 通过自然科学的方法, 以科学唯物理论与詹姆斯链接, 服膺于Watson的行为主义, 认为心灵是身体的一个机能从而提出了的科学工具主义 (Instrumentalism) , 他认为:“除了以自然科学方法所得到的知识以外, 没有别的真正的知识”“一切概念理论和其他工具一样, 他们的价值不在于他们本身, 而在于它们所能造就的结果中显现出来”。

实用主义思想发展的最大特征是对传统的绝对主义观念提出怀疑, 提出真理是相对的主张。全部实用主义理论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 即:什么是真理?他们认为真理具有四重性:一, 真理不是终极的目标, 而是人们追求实效的过程, 实用主义强调事物无穷的变化, 否认终极目标的存在;二, 真理是主观的感觉, 实用主义的发展观与自然主义;三, 真理是经验的总结, 实用主义轻视那种固定的教科书式的理论, 强调实际经验;四, 真理是工具因为否认了终极真理的存在, 所以实用主义认为真理总是处在行为之中, 人们所设计的达到某一前进目标的手段即为真理。

冯友兰在《三松堂自序》中说:“实用主义的特点在于它的真理论。因为无论怎么说人们总是不能走出经验范围之外而有什么认识, 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靠经验, 所谓真理无非就是对于经验的一种解释, 如果解释的通它就是真理, 是对于我们有用。”

实用主义方法论的根本原则是一切以效果功用为标准, 其目的在于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科学和宗教的对立。他们试图改变亚里士多德“主语———谓语”的逻辑形式, 不就概念本身而论概念, 而去探究它会产生什么效果, 反对先验, 只关注最后的事物。总的来说, 实用主义哲学在目的上注重“应用”, 而在手段上趋于“多元”。

二、现实主义法学运动

现实主义法学 (Legal Realism) 是美国土生土长的法学, 严格来讲其并不算是专门的学派, 而是发生在现代美国的一场实用主义运动的法学分支。19世纪中期美国随着南北战争的结束, 联邦主义战胜了落后保守的分邦主义, 实现国家真正统一的同时也带来了西部大开发和南部的工业化热潮, 有力的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从法律上讲, 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与英国式的传统保守法律制度形成鲜明对比, 霍姆斯感叹:“令人吃惊的是, 我们现在司法判决沿用的竟然还是亨利四世时代制定该法的理由。”从法律思想上讲, 美国独立以来一直沿袭的是传统的自然法学, 欧洲历史法学和实证分析法学思想, 英国式保守的严谨法学态度一直牢牢地控制着美国法官。而19世纪末的现实主义法学运动目的在于对保守思想的反叛, 这种反叛发端于对自然法的法律神话及分析式机械论的怀疑, 大胆的怀疑和新理论新原则的提出是这一时期现实主义法学的共同特色。

霍姆斯 (Oliver Wendell Holmes) 作为美国现实主义法学的创始人, 在the Path of the Law一文中确立了他的现实主义法律观。他对法律的定义是:对法院实际上将做什么的预言。霍姆斯从法官的立场出发, 要求法律适应社会的变化并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在讨论法律本质问题上, 他认为“任何时代的法律的本质, 大体上都相当于当时认为方便的东西, 就是他能够产生所预期的效果的程度”。真正的法律不是一般性抽象规则, 也不是固定逻辑推理, 它是社会的实际, 是一系列的事实, “真正的法律是由替代传统的解决社会需求的方法和原则构成的”, 法律的标准是人们对各种社会价值选择的结果, 那些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需求经过多数人认可的就可以成为法律。

现实主义法学作为近百年来狂卷美国的一场实用主义法学运动, 该运动适应了由自由资本主义走向垄断资本主义的全部社会现实, 由此造就了一场空前的法律改革大潮。现实主义法学总结并促进了这一革命的过程, 它至今在美国仍有巨大影响。

三、人本主义法学之理想法

二十世纪初, 自然法学复兴, 研究方法论呈现出了理性与经验之融会贯通, 无不可称为实用主义之时代。人为思考之主体, 人将生活事实所累积的经验加以分析考察检讨, 为的是改善人类的生活, 丰富人类的生命, 除了去深刻认识人以外的客观环境, 也回归本心, 深刻认识人自身的生存及其意义, 此一认识外界大自然与认识内在人本身, 以及领悟人与自然, 人与人相互间关系的能力就是人的理性。

人本自然法认为法是以人为本源, 以人间为场景, 以融贯理性与经验为进程的理想, 不断的开展不断的实现, 不断的满足人的生存需求。“从事物存在之本质出发, 人本的理想法, 其形塑的素材是双重的, 一为客观的事实, 一为主观的思维, 前者可以经验的方法研究之, 后者可以形而上的方法探讨之。人本主义以人为本, 人之存在, 本质上就是双重的, 一方面是肉体存在的事实, 另一方面是智慧判断的思维, 后者经由前者获得彰显, 前者藉由后者展现活力。理想既然是人的理想, 法律既然是人的法律, 而人有其双重性的存在本质, 所以人本的理想法之探讨研究, 方法论上是离不开理性与经验的, 更确切的说, 是将理性与经验融会贯通, 才得以整全完善”。

在实用主义指导下, 人本法学主张法律目的在于以人为本源, 法律之诞生, 变异, 演化甚至消亡, 都是为了人的生存, 没有人, 就没有法律。法律因其人造物之特征, 成为人追求美好生存之工具:人如何思想, 法律就依人的思想而存在, 而为人所用, 而谋人生活之福祉。

四、结论

总体而言, 实用主义对法学研究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目的和方法论上, 法之存在目的是为了人的生存, 而人本主义法学之追求是使得法更“有用”, 更“实用”, 从而成为人追求美好生存之工具。而一切以效果功用为标准的方法论原则, 也使得法律脱离了形而上的先验论和极端实证主义的桎楛, 走向了经验与理性结合, 以人为本的社会化, 世俗化道路。

摘要:实用主义 (Pragmatism) 是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现代哲学派别, 在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一种主流思潮。在实用主义大旗下派生出的分支有“人本主义”“工具主义”“逻辑经验主义”, 20世纪初在美国发展成一种哲学运动, 到现在仍然是一种非常有影响的思想体系, 它把哲学从一种人生观的思想体系降为研究问题和澄清信息的批判方法, 把知识解释为一种评价过程, 为科学探索的逻辑作为人们处事待物的行为准则。本文着重从其所掀起的现实主义法学浪潮探讨实用主义对法学研究之影响。

关键词:实用主义,法学方法论

参考文献

[1]高宣扬.实用主义概论[M].台北:仰哲, 1987.

[2]刘全德.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3]冯友兰.三松堂自序[M].台北:谷风, 1987.

实用主义 篇5

【拼音】jī huì zhǔ yì

【简拼】jhzy

【近义词】投机取巧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解释】利用机会或情况的技巧、策略或实践,特别是很少顾及原则或最后结果

【成语出处】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这种空洞的唯心的政治估量和工作指导,是不是要产生机会主义错误,或者盲动主义错误呢?”

【成语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利用机会

【例子】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47章:“双水村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终于采取了机会主义态度,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英文翻译】opportunism

【产生年代】现代

实用主义的奢华 篇6

幸运的是,我比其他人多了一个选择赖在英菲尼迪M35的车厢里不出来。作为工作的一部分,我也可以趁机好好观察一下M35对豪华性的诠释。钻进车内,座椅的空调系统就给了我一大惊喜。虽然我早已经在日产Fuga上体验到了类似的装置,但时隔两年之后再次感受清凉的背部降温服务,依旧让人欣喜不已。如此细致的人性关怀,让你再也不用一边吹空调一边让汗水浸湿座椅靠背也不用担心下车后会看到裤子后面皱巴巴、湿乎乎一片。

作为几乎唯一可以量化的豪华指标,空间是所有豪华车尽力保证的目标。M35轴距为2900mm,这给设计师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舞台,可以在车厢内勾画出优雅的中控台布局。位于琴键式操控台之上的英菲尼迪中央控制器(Infiniti ControlIer),无论从视觉刺激还是便利性上,都让M35具备了全面超越同级别竞争车型的美观和舒适度。清晰醒目的仪表盘采用双曲线设计元素,紫罗兰色的背光则让驾驶环境更加典雅、生动。

坐在舒适的驾驶席上,风挡玻璃外面的景象呼啸而过,让人有一种无根无影的愉悦感。非常自然地,我就伸手打开了CD的音乐开关,(很自然地一抬手就找到了音响系统的开关),《OhMary Don't YouWeep》的歌声就充满整个车厢。M35奢侈地使用了BOSE Studio Surround 5.1环绕声系统(14个扬声器),运用前后各自独立的声道,将车内的每个人都包裹在环绕声当中。即使你在开车的时候摇下窗户,BOSE的AudioPilot噪音补偿技术也可以自动测量车内噪声的变化并主动调节音量,你甚至可以在碎石路上打开天窗聆听车内的音乐。前排座椅的头枕两侧各有一个独立的个人环绕扬声器,让乘坐者的耳朵时刻处于饱满、层次分明的声场当中。当我用120km/h的速度打开天窗时候,耳边布鲁斯·斯普林斯汀大师那略带沙哑的颤音唱响时,耳朵中还能清楚地分辨出鼓手站在大师身后的哪个方位。

有句老话是这么说的:“连耳朵都挑剔的人,绝对是一个品味优雅、懂得生活的人”。从那套不输于任何顶级奢侈豪华汽车的音响系统来看,M35确实已经将四门轿车的豪华品位发挥到了实用主义的极致。至于ICC智能巡航系统和激光智能雷达系统,已毋庸再多叙述。

其实,“舒适性”是一个过于宽泛和主观的词汇。一辆配备电动调节真皮座椅的A0级轿车也可以标榜自己很舒适,一辆售价超百万的跑车为车主提供一套电动后视镜也可以叫舒适。虽然人们对于舒适有着不同的争论,但是有一些共识是被大家普遍接受的:舒适是要花钱的,但不是花钱越多就越舒适。

在汽车市场,这一真理同样奏效。一辆让人高速行驶时能充分放松的汽车,不一定非要使用某某国家的小山羊皮,也不一定非要装一台V8发动机。事实上,V6的动力就足以让你轻松消失在别人羡慕的眼光中。

这就是英菲尼迪M35所传达出来的诉求。作为诞生于2005年的豪华运动轿车,M35不但传承了英菲尼迪的动感造型,也充分保留了英菲尼迪的运动血统,在北美赢得众多消费者的追捧。作为英菲尼迪全球战略中的重要一环,2007款的M35也刚刚在国内同步推出。

提到M35,就不得不称赞一下它的VQ35发动机,这是一款不需要过多介绍的发动机。在2006年国内“年度十佳发动机”评选中,它就以出色的性能表现赢得了所有评委的选票。275hp和363Nm的数据,足够震撼同级别的竞争对手。如果说VQ35是单单凭借出色的性能数据在国内外屡获殊荣的话,显然就埋没了它的其他优点。通常来说,过于追求发动机的功率和扭矩输出,会随之带来震动加剧、噪声增加和平顺度变差的一系列问题。可是上述问题似乎根本不适用于VQ35。即使在6200rpm的最高转速下,发动机的噪声和振动都远低于同级别的其他品牌发动机,非常契合豪华车对于静谧度的追求。如果用户喜欢更加运动化的驾驶风格,6800rpm最高转速的VQ35(最大功率306hp)应当是最合适的选择,这也是英菲尼迪为北美客户提供的格外呵护。

实际驾驶中,从刚超过怠速的1000rpm到6200rpm的最高转速,VQ35用汹涌、流畅的动力推动着车子不断加速,换挡顿挫感几乎难以察觉。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就是那种胸怀万千波涛而又举止从容镇定的优越感。

实用主义 篇7

哲学在涉及到人类的实践问题时,其出发点可以总结为“我应该相信什么”和“我应该做什么”。面对具体的人类实践问题,哲学的主要责任不在于提供实质、具体的答案,告诉我们去信任这种或那种知识,或者根据这种原则或者那种原则行动,而是追问:一种有关知识性质或者行动原则的主张,因为什么理由才是“对”的或者“好”的,是应该相信或者遵从的。

具体到政治哲学,一个极为根本的问题,就是要求对各种现实的(或理想中的)体制、政策、原则与价值进行排比评价,作出好、坏、对、错的分辨。这些原则与价值为什么是对的?是大家应该接受的?是政治制度与政策之所以成为“正当”的好理由?这些考量,构成了政治哲学的核心议题[1]。西方古典政治哲学不仅界定了上述核心议题,处理这个议题的方式也有独特之处。简言之,西方古典政治哲学预设了人的生命有一个应然性的状态,或者来自本性(自然),或者来自某种超越的旨意(天、神),代表一种终极的理想目标。因此,毫无疑问的,古典政治哲学是一种先验政治哲学。作为当代政治哲学中主流的自由民主政治哲学就是一种先验的政治哲学,上述哲学预设了人的自由、平等等终极理想,以此为基础考察政治体制与政治价值的正当性。但先验政治哲学并不是政治哲学发展的唯一进路。

在近代哲学发展史上,一种有别于古典哲学传统的思想是美国哲学家皮尔士、詹姆士、杜威创立的实用主义哲学。皮尔士在1878 年发表的《如何使我们的观念清楚》标志着实用主义的诞生[2]。实用主义者忠于事实,但并不反对人类的终极理想,如果某些理想证明对具体的生活有价值,就承认它是真实的。但人类的终极理想(包括信仰和观念)是否有价值在于它们是否能带来实际效果,这构成了实用主义的实践哲学与先验的人类实践哲学的重大区别,这一区别当然体现在作为人类重要实践活动的政治领域。

皮尔士[2]将确定信仰的方法归为四种:第一种是固执的方法,任意选择个人愿意采取的信仰,不顾事实的变化,也拒绝任何别的信仰;第二种是权威的方法,由外界的力量将一种信仰强加于个人,并用权力禁止任何其他信仰,以达到社会思想的一致;第三种是先验的方法,由人们在不同的信仰中进行比较选择,最后理性地来确定自己信仰。以此来看,当代主流的自由政治哲学应属于一种先验的政治哲学,至少从其论证方式来看是先验的。

二、作为实用主义政治哲学的三民主义

皮尔士[2]认为,观念的意义完全在于它在人生行为上所产生的效果,这就是有名的皮尔士原理,也是实用主义的基本原理。信念无所谓真假,只存在有用无用,观念的意义在于使人的行为更好地适应环境,以达到人生的目的。真理与谬误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能将人带到目的地。

1905 年11 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的政治主张,并对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作了如下概括: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的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此后,孙中山依据革命的实际需要,不断完善发展三民主义,在当时成为一个中华民族共同认同的实用政治纲领。就民族主义而言,早期民族主义的核心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随着清王朝被推翻,孙中山认识到,民族主义不仅在于“驱除鞑虏”,更长远的意义是追求民族独立,并首次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3]。革命的目的不是排满,“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于一国,如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4]

从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时代背景与其理论内核可以看到,三民主义的提出绝非来自于抽象的人类终极理想,而处处体现实用主义哲学的精神。例如,孙中山在阐释民权思想时指出:“从前人类的智识未开,赖有圣君贤相去引导,君权是很有用的。君权没有发生以前,圣人以神道设教,去维持社会,在那个时候,神权也是很有用的。现在神权君权都是过去的陈迹,到了民权时代,这是因为近来文明进步,人类的智识发达,必要自己去自由独立。”[4]

孙中山说,“外国革命,是由争自由而起,奋斗了两三百年,生出了大风潮,才得到自由,才发生民权。从前法国革命的口号,是用自由平等博爱。我们的口号是用民族民权民生”[4]。以上这段话指出了三民主义不同于先验政治哲学的核心,即不以先验的自由平等博爱为其理论基础,而是以“民族独立、人民富足、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实用主义目的为其理论出发点。

三、三民主义的诠释史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被诠释,体现了三民主义作为一种实用主义政治哲学的强大生命力。中国共产党发展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史称新三民主义。什么是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指出:“革命的民族主义叫我们反抗帝国主义,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革命的民权主义叫我们反抗军阀,使中国人民自立于统治地位;革命的民生主义叫我们反抗大商买办阶级,使中国大多数劳苦人民得享有经济幸福。”[5]1927 年国共两党合作破裂后,毛泽东仍然指出,“在共产党方面,十年来所实行的一切政策,根本上仍然是符合于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共产党没有一天不在反对帝国主义,这就是彻底的民族主义;工农民主专政制度也不是别的,就是彻底的民权主义;土地革命则是彻底的民生主义。”[6]

在20 世纪30 年代末,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宣言,承认“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改革开放之后,江泽民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和继承者”[7]。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8],诠释了从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四、三民主义作为一种实用主义政治哲学的当代意义

三民主义确立的“民族、民权、民生”在当代具有重要的实用主义价值。以民生问题而言,十八大报告就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9]。而孙中山先生对民生问题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这一解释是适用于当代中国的。

孙中山特别提出了民权与民主的关系,民权是一种实用主义政治哲学,而民主与自由是一种先验政治哲学。近年来,学界有关民主、自由的利弊争论异常激烈,但鲜有人回顾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中的有关论述。以实用主义哲学的视角来考察,民权是我们现实追求并可以逐步实现的目标,且“民权是自由平等的基础,民权是自由平等的保障”[4],而自由平等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抽象性,实践上也缺乏方向性。

近年来,中国思想界非常活跃,出现了各种政治思潮,例如民主社会主义、宪政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新权威主义等,但上述思潮无一不是西方原封不动的舶来品,或者是西方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生硬嫁接。按照皮尔士的实用主义哲学,这些思潮“不能可靠地将我们带到目的地”[2]。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先生的理想始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被诠释,体现了三民主义作为一种实用主义政治哲学的强大生命力。近年来,中国思想界的各类思潮非常活跃,但它们很多都是西方原封不动的舶来品,或者是西方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生硬嫁接。按照皮尔士的实用主义哲学,这些思潮“不能可靠地将我们带到目的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先生的理想始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用主义 篇8

代表着启蒙、理性、正义、主体性、人本学的现代主义文化从启蒙运动诞生以后就开始遭受到不停地攻击, 尤其是到了20世纪, 外部世界的迅速变化直接导致了人们在空间感和时间感方面的错乱, 而宗教信仰的神学光辉也因遭科技的打击和理性的贬斥而彻底地黯淡了。现代主义者他们看到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旧的价值体系已不能适应, 社会开始出现无序的因素时, 就希望重新建构起一套价值标准, 重新恢复世界的秩序。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努力, 人们不仅没有找到出路, 相反倒愈益陷入危机。后现代主义者看到社会的发展变化是任何一种统一的价值标准都无法把握的, 于是就放弃了这种努力。他们接受了这个世界的荒诞, 以一种纯粹个性的体验, 以一种游戏的态度来对待这个世界。他们要消解一切有意义的东西, 把这一切都看做是一种语言的游戏;他们打破一切的等级制度, 击碎拯救人性、寻找自我等现代主义理想, 把主体变成破碎的幻象;他们主张世界的多元化, 张扬无度的个性自由。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出质疑并进行颠覆和解构。它是一种“反文化、反美学、反文学的极端倾向” (王岳川, 1993) , 是“对于迄今为止的西方人文传统的一次重新构想和重新审视, 是一次重新整合和改写。 (盛宁, 1997) ”王治河在《后现代哲学研究》一书中指出,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西方产生的一股在思维方式上有别于传统思维的、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思潮。“在思维方式上坚持一种流浪者的思维, 一种专事摧毁的否定性思维, 坚持对划一思维和二元对立思维为特征的现代思维方式的否定, 是所有后现代哲学思潮所共同具有的特征。” (王治河, 2006)

然而, 无论后现代主义以多么革命的姿态摧毁和颠覆, 它仍然无法摆脱与其现代主义母体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仍然保留了现代主义的一些特征, 而且最后也面临与现代主义一样的困境。现代主义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复杂、不断处于分裂流变与不稳定之中的东西, 后现代不过在有些方面比现代主义走得更远、与传统决裂得更彻底。它同现代主义一样反对机械文明与工具理性, 排斥依赖科学、技术和理性的力量来追求人类普遍解放的理想, 关注世界的荒诞和人的异化;现代主义发展的“延续性”和“中断性”与后现代主义的“历时性”和“共时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从某种意义上说, 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继续, 是现代主义的一个新阶段, 同时也是对现代主义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修正。它是现代主义内部的一种特定危机、一种突出了分裂、短暂和混乱一面的危机, 同时又表达了对于一切治理危机的方案的怀疑态度。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哈桑在1975年发表的《类批评:对时代的七种思考》一书中指出:“现代主义的变化可以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并非突然终止后才能让后现代主义诞生, 它们目前是共存的。”新马克思主义者戴维.哈维认为, “在现代主义广泛的历史与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运动之间更多的是连续性, 而不是差别”。 (哈维, 2003)

如同现代主义的反传统性滋生了后现代主义的反叛, 后现代主义在解构颠覆的同时也丧失了建构的能力。它对于人们解放思想、摆脱束缚、激发创造性思维以及确立主观能动性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它作为专事摧毁的工具不再有意义。它自我矛盾、自我质疑、自我否定的倾向已经无法用任何认识框架去矫正了。当一切都被消解之后, 任何的价值标准和依据都变得不可能, 人们不再对传统的理性和合法性概念深信不疑, 不再相信有终极和普遍的存在, 拒绝一切中心化和总体化的元叙述———当今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危机。在经过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之后, 人类还有可能重建启蒙理性吗?后现代主义终结之后讨论最多的是文化多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反对消解一切意义, 正如它反对任何绝对的、中心的意义一样, 承认文化的相对意义和价值。它允许不同的声音互相交流、相互共存, 使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对话成为可能。但是, 由于文化相对主义只承认相对的意义和价值, 它最终也只能被相对地对待, 仍然无法达成一个终极的目标。不过, 终极目标本来就是不可能达到的, 因为如果达到了人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所以, 人们总是不断地寻找和超越, 不停地解构和建构, 这便构成了人类无限的认识过程。

摘要:后现代主义究竟是什么, 是一种新的世界观, 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风格, 还是一种新文化现象或思想运动?它是现代主义演变到后期的形态, 是现代主义的通俗化, 还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更重要的是, 在解构一切、消解一切过后它又建构了什么呢?它将终结何处?本文讨论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演变、内涵及特征, 以及它的困境和出路。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和价值危机

参考文献

[1]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2]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三联书店, 1997.

[3]王治河.后现代哲学研究.增补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实用主义 篇9

1 实用主义的来源及其内涵

实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的流派之一。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学说, 产生于十九世纪后半期, 本世纪的前三十年达到鼎盛时期。

“实用主义”一词来自希腊文, 是行为的意思, 然后引申为“实践”的含义。实用主义的奠基人皮尔士最先用此词来表证实用主义。其基本精神上反对理论思辩, 崇尚行为, 注重效果。这种精神可以归结为八个字:探索, 实践, 求实, 进取。

实用主义代表人物很多, 其主要学说可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 从个人、个人的活动和境遇出发, 研究和解决与人有关的哲学问题。第二, 多元论和相对主义, 强调偶然性。第三, 强调人的生活的意义, 强调信仰的重要性。第四, 注重行为, 认为人的本质是活动, 人以自己的事业和达到自己的目的行动为中心, 效果有用性是检验人的思想和行动有无意义的标准。

概括起来说, 实用主义是以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和非理性主义为特征的资产阶级哲学思想, 它由美国逻辑学家皮尔士在19世纪70年代创立, 后经詹姆斯、杜威等人加以补充和发展, 至20世纪20、30年代, 成为风靡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时髦”思想之一。实用主义把个人的行为效果归结为对自己“是否有利”, “有用”当作真理的唯一标准, 而回避哲学的基本问题。

2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杜威以其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全面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的教育观。概括起来,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关于教育本质。杜威在自己的教育理论中从各种不同角度, 多方面且反复地论述了教育本质问题。他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 基本可以用他提出的三个重要论点来加以概括, 这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他明确指出:“教育即是生长, 除它自身之外, 并没有别的目的, 我们如要度量学校教育的价值, 要看它能否创造继续不断的生长欲望, 能否供给方法, 使这种欲望得以生长”。从这种教育即生长观点出发, 杜威又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角度提出教育的本质即是生活。他指出, 儿童的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 或者说生活就是生长的社会性表现。因此, 教育即是生活, 在他看来, 人不能脱离环境, 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教育的开展及过程就是眼前生活的本身, 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 而不能把未来的东西、成人的经验外在地强加给儿童, 否则就会忽视儿童的需要与兴趣, 就会陷儿童于教育中的被动地位。从获取知识的角度, 杜威又把教育的本质看作“经验的改造或重新组织”。这一论点完全是以他的主观经验论的哲学理论和不可知的认识论为基础的。

(2) 关于教育目的。杜威从多方面论述过教育目的问题, 而最重要的是他关于“教育无目的”的论述。杜威认为教育只是一种过程, 除这一过程外, 教育是没有目的的, 或者说只有“教育过程内的”目的, 而无“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所谓“教育过程内的”目的, 即指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的目的, 而把由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总目的看作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 并指斥这是一种外在的、虚构的目的。据此, 杜威提出应追求建立一种“良好的教育目的”, 并指出它所应具备的特征:教育目的要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人的活动、需要和现有能力;教育目的必须同时也是组织活动教学的方法, 能提出解放、组织学生能力所需的环境;制定教育目的要避免制定一般的、终极的目的, 而制定当前的和各种具体的目的等等。

(3) 关于教学的基本原则。杜威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是他的教学理论, 而“从做中学”又是他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从根本上说是以杜威的经验论哲学观和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基础的, 是对传统教育的教学进行全面否定的一个中心论据。杜威全面地批评了传统式的教学。指出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最有效的方法是“从做中学”。在教材与课程的问题上, 杜威强烈反对传统教育所使用的以既有知识为中心的教材和由这种教材所组成的学科课程。他认为把这种“早已准备好了的教材”强加给儿童, 是违反儿童天性的, 多种多样的学科课程只会把儿童自己的统一的生活经验给以割裂和肢解, 必将阻碍儿童的生长。他提出在课程中占中心位置的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 如:木工、铁工、烹调、缝纫以及各种服务性的活动。在教学方法上杜威最根本的要求是在活动中进行教学。他认为传统的班级授课是学生没有活动的情境, 只能“单纯地学习书本上的课文”却无从发展学生的制造与思维的能力。因此杜威提出, 在以学生主动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 “教员与课本不复成为学生唯一的导师, 手、眼睛、耳朵、以及身体全部, 都是知识的渊薮。而教员变成发起人, 课本变成试验品。”这样, 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再起主导作用, 而只是一种从旁协助学生活动的参谋作用了。

3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3.1 积极影响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对我国20世纪20年代课程、教材革新带来极大的影响。1921年10月, 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议诀案中就提出了大致以儿童身心发达时期为依据, 采取纵横活动主义, 教育以儿童为中心, 顾及学生个性及智能等等, 中学教育之编课采用选修制, 初等教育之升级采用弹性制。同时, 20世纪20年代, 我国教材形式上, 从传统的文言文改为白话文, 我国进入了白话文教科书的新时代。

杜威的“做中学”思想对我国20世纪20年代的教学方法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教育界纷纷提出教学中的“自动主义”。凡符合“做中学”原则的各种新的教学方法都被学校用以实战。其中, 实验最为广泛影响、最为突出的是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杜威的实用主义对中国教育科学化产生了影响, 主要体现在:教育学体系结构日臻成熟;教育学研究方法有了新的突破;教学改革汇成潮流;教育学理论基础进一步拓宽等方面。

3.2 消极影响

实用主义强调的是经验, 是实际的价值。把这种价值观引入到教育领域, 对广大青年来说, 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其一, 部分青年出现了实惠主义的人生态度。这突出表现在, 一些青年胸无大志, 目光短浅, 只追求眼前的、实惠的、个人的利益。盲目信奉“有用即真理”的信条, 把有利、有用、方便、实惠作为“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弃学经商, 狂热出国, 求职看实惠, 都是这种实用主义的现实反映。

其二, 部分青年出现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的人生态度。由于实用主义重实践, 把有用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因此, 一些青年认为, 只有彻底否认, 通过时间, 才能有所更新和创造。对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采取一概拒斥的态度。对现行的一些合理的价值观念也抱冷漠抵触的情绪。当这些情绪与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发生冲突时, 加上社会政策方面的偏差等外在因素, 一些青年就由对现状强烈不满转而心灰意冷, 悲观失望, 不知所措, 进而听天由命, 满足现状, 得过且过, 不思进取。

总之, 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 他不仅对西方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也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要历史地、全面地、辨证地看待杜威的教育思想, 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为我国更好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提高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伓磐.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2]赵祥麟, 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实用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综述 篇10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实用主义大师杜威应中国教育团体之邀, 于1919 年5 月1 日携同夫人爱丽斯·齐泊门来华讲学。他的讲演传播西方文化与哲学观, 宣传经验理论, 宣传实验主义的探究理论、教育哲学、政治哲学, 在我国知识界产生很大影响。他的讲演, 后汇编成册, 由数家出版社出版。

杜威来华演讲中比较详细地论述了现代三大哲学家詹姆士、柏格森和罗素。杜威认为:詹姆士虽然注重人类的共通的普遍性, 但是更加重视个性, 反对绝对派主张的“真理是一个”的哲学。杜威认为:柏格森与詹姆士有相同的地方, 他们都是以心理学为起点, 把心理学的观念应用到哲学上去。但他们有两点不同的地方:第一, 詹姆士注重经验, 柏格森注重内省;第二, 詹姆士反对哲学的系统性, 始终没有建立哲学系统的野心, 柏格森却把各方面的问题融成一体, 建立有系统的哲学。柏格森哲学下手的地方也是经验, 但他说的经验是人心中的经验, 认为人心中的经验就像流水一般, 永不停息, 永不会重复, 而且永远革新, 永远前进。柏格森讲经验时, 发回了他哲学中的一个特别的观念, 这就是所谓“真的时间”, 又称Duration (绵延) 。“真的时间”其意义有三点:首先, 存在是永远处在变动之中, 没有不变动的存在;其次可比作向前滚动的“雪球”, 一切都在变动中, 越滚越大;再次, 变化逐渐成长、成熟, 即永远不断创造自己。詹姆士和柏格森的哲学都是以心理学为起点, 从有意识的生活的人类下手, 而罗素则是从科学方面最抽象最近法式的数学下手。对于心理学不信仰, 以为与哲学不仅无关无益, 反而有害, 因为它扰乱整体的哲学。罗素认为知识应该是普遍的, 不是关于个人的, 如果把人类心理的一部分介绍到哲学上来, 一定会损害知识的普遍性。杜威指出:詹姆士、柏格森和罗素三个现代哲学家, 他们的思想“代表我们时代的精神”。他们三人的差异只是表面的, 其实质是相同的, 他们都“主张创造、长进、变动和更新”。总括起来, 三位哲学家都各有贡献。“詹姆士主张靠得住的将来, 是活动, 可以伸缩的, 由我们自由创造的。故他的主义是根本的自由主义, 各个人都可以自由创造一个将来的世界, 这是詹姆士的贡献。柏格森说的直觉, 是对于自己创造的将来有一种新的感觉, 这个感觉, 绝不是靠推理计算可以得到的, 而是在于我们有一种信仰, 往前奋进。这是柏格森的贡献。罗素主张扩大的普遍的不偏于个人的知识, 补救直觉的不足, 使人类往前奋进时一种指示。这是罗素的贡献。”

二、三四十年代实用主义在中国的深入发展

三四十年代是中国革命与反革命两大势力大决战的时期。1927 年北伐战争失败后, 中国革命处于低潮, 进入土地革命时期。应该看到, 三四十年代, 实用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繁荣”景象看似消失的背后, 却暗含着像纵深发展的态势。一位学者在1947 年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实用主义 (Pragmatism) 在我国已成为学术界熟知的一个名词, 远在民国初期, 此学说为国人加以介绍与提倡。后实用论巨子杜威来华讲学, 此一学说, 曾风靡一时, 为多数学者所信受。惟近数年来, 此一学说表面上似少人提及, 实际上已侵入我国社会之各阶层, 成为一般社会思潮与行动上自觉或不自觉之信条。以目前状况而论, 实用论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意义上可谓已植根于我国。近功利, 忽远效, 崇便利, 轻道义, 惟计满足, 不择手段, 此为今日我国社会之写照。”前一时期对实用主义的传播主要集中在杜威的思想上, 这一时期却表现为从总体上对实用主义的介绍和评述。

三、新中国成立后对实用主义的批判

新中国成立后对实用主义的批判始于50 年代初, 一直持续到70 年代后期。这场围剿实用主义的运动给学术界留下了许多值得注意的东西, 也为80 年代以来对实用主义实事求是的、全面和客观的评价留下了可贵的资料。对这场批判运动的反思, 为后来全面理解实用主义乃至现代西方哲学的其他思潮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和教训。实用主义批判的开展和延续受到了当时政治斗争局势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之初, 百废待新。凡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保卫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几十载而赢得的胜利成果, 已经成了各行各业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在这种大气候下, 思想文化界理所应当要肃清建国以来遗留下来的形形色色的旧思想旧文化, 特别是意识形态范围内的东西。由于实用主义在旧中国思想文化界的独特的影响, 由于实用主义在中国最大的代表——胡适的政治立场成了批判的目标, 因此, 实用主义成了各种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中首当其冲的“靶子”。

四、80 年代起实用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研究开始走向科学与繁荣——重新评价古典实用主义哲学

在对待实用主义的态度上, 学术界逐渐摒弃了全盘否定的简单化研究方向, 提出重新评价实用主义。重新评价实用主义意义重大:一方面, 它可以纠正过去的片面性;另一方面, 它可以对我国学术界的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研究产生正面影响, “如果对实用主义全盘否定, 又怎么能谈得上对其他哲学流派做出包含着某种肯定的评价呢?”、“如果在对实用主义的研究中能够打破过去‘左’的模式, 那它将促使对整个现代西方哲学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研究。”

在实用主义真理观问题上, 一种观点认为, 虽然实用主义的真理理论的确包含着一些主观唯心主义的东西和含糊不清的地方, 但是, 实用主义的真理观有值得肯定之处。原因在于:第一, 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在真理问题上的观点有唯物主义的成分。第二, 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包含着许多辩证法思想。第三, 以价值为核心的实用主义真理观, 提倡理论宽容、自由选择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提高人的价值, 给与人们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信心, 并强化了人本位、个体本位的倾向, 这是实用主义东山再起的重要根源。重新评价实用主义真理观, 对于冲破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和将理论模式化、单一化、偶像化的经验式的真理观, 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是利大于弊的。

在实用主义真理观问题上, 另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的实践标准与实用主义的实践与真理观有着原则的差别。这个差别在于:马克思主义讲的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是社会的实践, 但实用主义所讲的“实践”, 则是孤立的个人本能地“应付环境”的盲目行动。

五、对于实用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反思

近百年实用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经历了由高潮到低潮又重新走向高潮的过程。这种曲折的道路,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政治环境与状况, 同时也说明了我国学者对实用主义哲学认识的艰辛历程。今天当人类历史跨进21 世纪的时候, 科学的发展一日千里, 全球经济一体化日趋明显, 我们正处在信息时代, 计算机时代。我们不能还抱着旧眼光和旧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审视西方哲学及其在我国的传播, 否则我们势必原地踏步不前, 重蹈陈腐的老调, 阻碍中西哲学及文化的交流和哲学的发展。所以, 我们应以新的眼光, 新的思维, 把握时代脉络, 适应改革开放的潮流。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哲学与政治的关系, 坚持以科学分析态度看待实用主义, 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实用主义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杜威五大讲演[N].北京:北京晨报社, 1922:397.

[2]谢幼伟.实用论述评[J].思想与时代, 1947 (45) .

实用主义的典范 篇11

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工业设计领域,Designkoop都是属于绝对的大腕儿级别。这个始于2001的设计组合目前由Claus-Christian Eckhardt和Johannes Kiessler两名设计师组成。Claus-Christian Eckhardt最初是一名室内设计师,后来逐渐把工作重心转为以消费电子类产品和通讯产品为主,在小有成绩之后成为了德国著名的工业巨头Bosch集团的首席设计师,并获得过Red Dot Award、IF-Hannover、Good Design Award等权威奖项。Johannes Kiessler则是来自于时尚之都米兰的一名产品设计师,1998年他在米兰开设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室,曾经为包括Samsung、BMW在内的众多客户进行过产品设计,获得过ID Annual Design Review、International DesignYearbook等设计大奖。以实用主义为核心理念的Designkoop非常强调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使用体验,他们近年来凭借一系列成功的产品设计赢得了世界范围的声誉。目前Designkoop和Omega、Sagem、LG、Nokia等都有不少合作项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Designkoop还同我国的谭木匠有过合作,一起开发过融合中西特色的木制家具。总而言之,Designkoop出品,必属精品。

实用主义 篇12

实用主义的特点是功利化, 实用主义只关心行动是否能给个人或集团带来某种实际利益和报酬, 不管这行动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符合原则。在实用主义者眼中, 有用即是真理, 无用就是谬误。数学———这门学校里课时最多、学习时间最长的学科, 其核心的“实用”价值在其思想方法, 但肤浅的“实用主义”态度, 却从功利化的角度, 把数学的价值与分数进行了畸形嫁接, 使数学教学的目的、意义、方式背离了数学教学的宗旨, 偏离了健康的教学轨道, 使这门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目的的基础学科成为很多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

一、肤浅的“实用主义”使数学学习兴趣只是一个“响亮的口号”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几乎是每个数学教师都在积极探讨的课题, 但文革后30年的教改, 挖掘数学学习兴趣的“破冰之旅”走得并不顺畅。不可否认, 有数学学习天赋的学生是极少数, 对数学学习有兴趣的学生也占很小的比例, 考不出理想分数的学生几乎对数学无兴趣, 而能考出高分的学生, 其数学学习能力强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但他们究竟对数学有多少兴趣?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可能有些尴尬, 但不能否认的是真正能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快乐、对数学产生兴趣的人为数极少。为何出现这种人们不愿看到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肤浅的“实用主义”态度对数学教学产生了“离心影响”。

1.“实用主义”让“兴趣之盾”败给了“实用之矛”

若把“实用”比做“矛”, 把“兴趣”比做“盾”, “矛”与“盾”的较量, 获胜的肯定是“矛”。肤浅的“实用主义”让很多学生追求的是眼前利益, 只要能考出高分, 对升学考试

吴维煊

有帮助, 学习目的就达到了。至于说通过数学学习产生的能力与品质, 并不为大家所理解与重视。数学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只是考试时“捞到一分是一分”的无奈科目。

肤浅的“实用主义”让许多教师的数学教学变成了单纯的“解题教学”, 上课讲题目, 课后做题目, 考试考题目。即使讲题目也只讲解题步骤, 不展示思维的过程, 这无疑把数学教学活动导向为对“显性知识”的重复识记、再现的简单应用。正是由于这种单一的对“显性知识”的评价范式, 忽视了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指导, 背离了数学教学的宗旨, 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智能的均衡发展。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谈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无疑是往“虚”处使“实”劲, 做无用功。

肤浅的“实用主义”让数学教学效果的评价总是围绕着对“显性知识”的掌握而展开的。如, 看学生是否记住了数学公式、概念、定理, 是否会用某种方法解题, 并把这些作为考试、考查的基本指标, 数学学习的作用就是考试时捞分数。考出高分, 大家高呼万岁, 数学的作用真大!考不出高分, 数学不但没有用, 而且变成了“拖后腿”的科目, 旨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的数学成为许多学生的负担, 他们由畏惧数学逐渐变成憎恨数学。

2. 实用与分数的畸形嫁接让数学兴趣只是一个“响亮的口号”

我国中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已为世界所公认, 著名数学家张奠宙教授却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多次提醒人们注意“高分下隐伏着危机”。在IAEP测试中, 我国中学生的数学成绩虽然位居21个国家和地区之首, 但是科学测验

*该文为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 (编号:2009—R—13261) 的成果之一的成绩却位于第15名, 并不理想。其次, 我国大陆学生的数学测验成绩表明, 常规计算能力虽强, 但是应用能力薄弱。应用问题的得分率低于韩国、美国、瑞士、英国、加拿大等国。在学习数学是为了考试捞分数的“实用主义”思想影响下, 数学教学与美好的初衷越来越“南辕北辙”的问题越发明显。

(1) 重结果, 轻过程。重解题训练, 轻智力、情感开发, 不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虽然学生考试分数高, 但学习能力低下。

(2) 重模仿, 轻探索。学习缺少主动性, 缺乏判断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有这样一道著名的测试题, 其内容是:在一条船上, 有75头牛, 32头羊, 问船长几岁?

据资料报告, 美国小学生有40%的说船长是43岁, 因为75和32这两个数, 加起来是107, 不会是船长的岁数, 相除、相乘也都不合适, 因此只能相减。

笔者用此问题在某小学四年级的两个班试验, 108名学生只有9个学生说此题不能做, 仅占8%, 大多数的答案是43岁, 另一答案是53.3岁, 因为刚刚教过平均数。

山东济宁教育学院在初中学生中做实验, 所得结果与上述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再做试验, 若在做题时给学生口头提示一次, 说不能做的学生提高到近半数;若加大提示强度, 在黑板上写下:若不能做, 就写上“不能做”, 结果大多数学生都答“不能做”了。试验者课后问学生:“你怎么会做出来的?”学生笑着说:“老师出的题目哪有不能做的呀?”再问:“你想过这题不能做吗?”学生答道:“想过, 但老师不是说考卷上尽量写, 不写得零分, 写了可能有分, 而且写错了也不扣分吗?”

这个例子表明, 问题出在学生身上, 根子却在教材、教师身上。我们的数学教师辛辛苦苦教会学生解方程、做运算、解答各种数学题目, 却很少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致使学生盲从教师、盲从考试。

(3) 学生课业负担重。课业负担重的根本原因是课堂教学效益不高, 教学围绕升学考试转, 不断重复训练各种题型和模拟考试, 不少教师有“以量求质”的想法, 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1992年, 中央教科所做了一份“数学教材教学内容分析研究报告”, 在这之后十几年中, 从相关课题研究及部分地区进行的数学教学方面的调查分析报告显示, 我国初中生数学及格率在40%左右, 高中生的及格率比初中生还要低几个百分点, 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大量存在, 这已成为困扰广大数学教师的一个严重问题。

中小学数学课时多、权重大, 不仅与数学在升学考试中占据重要甚至是关键的地位有关, 也与数学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多有一定关系。加大课时量, 以量求质;加大习题量, 力求熟中生巧;不能独自探索, 干脆就去模仿。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感受数学美的能力日益肤浅, 对数学快乐的体验也日益消失。当“有实用价值”的“分数”成为左右数学教学的唯一标杆时,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就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和一个“响亮的口号”。

3. 缺乏兴趣使数学教学与美好初衷越来越南辕北辙

学生对数学学习认识不到位、兴趣不高、能力不强、及格率较低, 这些让学生、家长及教师都深感忧虑的三尺冰冻、不是一日之寒铸成的, 若教育不是单纯以选拔人才为目的, 不是以应试教育为导向, 就孕育不出眼下的数学教学忧患。

为什么大多数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数学问题就退缩?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放弃?这是功利化的“实用主义”对学生学习动机的负面影响。在以“选拔人才”为目的的教育体系下, 考什么就学什么的“实用主义”观念已深深驻扎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灵深处。当发现自身数学学习存在困难时, 内心没有足够“光明”的力量让他们战胜困难, 而是马上调转航向, 向容易捞到分数的科目冲刺, 力求“堤内损失堤外补”。若将“选拔人才”为目的的教育体系转向以“培养人才”为目的, 对许多学生而言, 即使眼下存在学习困难, 有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但因没有“实用主义”思想的左右, 他们内心深处仍会有足够的力量, 让自己在困难中拼搏, 在问题中升华。

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 若没有教育的正确导向、学生自身积极的探索、团队的合作, 兴趣也只是一个概念和符号, 没有兴趣的数学教学自然要远离数学教学的正常轨道, 与数学教学美好的初衷越来越南辕北辙。

二、数学的核心价值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统计, 学生毕业后, 研究数学和从事数学教育的人占1%, 使用数学的人占29%, 基本不用数学的占70%。我国中学毕业生升入数学系从事数学研究与数学教育的占1.48%。从这些数字来看, 学习形式化的数学知识, 对于将来读数学系的学生或许有益,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似乎是一种浪费。分析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那些数学知识, 究竟有多少能用到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中去?毕业后从事数学研究、数学教学以及用到较多数学专业知识工作的学生毕竟只有极少数, 绝大部分学生从事的是很少使用数学或者根本不用数学的工作。对于这些绝大部分学生来说, 那些大量靠强记获得的法则、公式和事实, 出了校门很快就会忘记, 而且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又很少用上。数学———这门学校里课时最多、学习时间最长的学科, 其核心价值在哪?

1. 国内外重视数学的案例

古希腊的柏拉图曾在他的哲学学校门口张榜声明:不懂几何学的人不得入内。柏拉图之所以要求他的弟子通晓几何学, 这是立足于数学教育的文化素质功能, 也就是说, 未经过数学训练的人, 尤其是没有掌握严格演绎推理方法的人, 难以深入讨论他所开设的课程。柏拉图认为:作为一个统治者, 为了很好地认识自己在所生活的那个多变的现实世界中的处境, 就应该学习数学, 这是他对数学的深刻认识。在英国的大学里, 律师专业的学生至今仍要学习许多数学知识。尽管英国律师学习的专业课程与数学之间并没有直接关联。但是, 经过严格的数学训练, 能使人养成一种坚定不移而又客观公正的品格, 形成一种严格而又精确的思维习惯。建校长达两个世纪的美国西点军校, 被誉为西方名将的摇篮。以培养将帅为目标的西点军校, 高深的数学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该校开设数学课程, 其目的并不在于未来的实战指挥中要用到数学知识, 而是基于如下考虑:只有经过严格的数学训练, 才能使学生在未来的军事行动中, 把特殊的活力与灵活的快速反映相结合, 使学生具有把握军事行动的能力和适应性, 从而为他们驰骋疆场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如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臧在从事了多年数学教育之后, 总结出一段寓意深刻的话:学生们在初中或高中所学到的数学知识, 在进入社会后, 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 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 通常在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 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 那种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 却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 无论老师、学生还是家长, 对数学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 在建国初期就有“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口号, 数学被排在第一位。人们在这句口号的影响下, 数学成为学校里课时最多的一门课, 成为各类考试中权重最大的一门课, 成了学生耗费精力最多的一门课。但在应试教育背景下, 我们重视的是形式化的数学知识, 即重视“显性”的数学知识, 却忽视了“隐性”的数学知识, 即数学的思想方法。

2. 数学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 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

数学被使用在世界上不同的领域, 包括科学、工程、医学和经济学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较为普遍, 而其中数学的渗透特别明显。这种渗透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把数学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工具与技术。数学是新的研究领域和交叉学科建立的动力。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与“形”在现实世界中无处不在, 客观世界的任何一种物质的几何形态都具有空间形式, 其运动路线都是曲线, 而曲线是由一些数量的某种关系来刻画。数学正突破传统的应用范围向几乎所有人类知识领域渗透, 并越来越直接地为人类物质生产与日常生活做出贡献。同时, 数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 已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数学教育不单纯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数学这一工具, 数学教育也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

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育人, 提高人的素质。它用自己学科的优良品质陶冶人、启迪人、充实人, 促使人的素质全面发展;它是一种文化 (数学文化) , 使人得到数学方面的修养, 更好地理解、领略和创造现代社会文明;它是一种方法, 使人善于处世和做事, 提高工作效率;它是一种精神和态度, 使人实事求是, 锲而不舍, 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它是“思维的体操”, 使人思维敏锐, 表达清楚。

3. 数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两条主线, 数学知识是一条“明线”, 它被明明白白地写在教材里。而数学思想方法则是一条“暗线”, 需要教师挖掘、提炼, 并贯彻到教学过程中。与数学知识相比, 数学思想方法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包容性, 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更重要的影响。数学教材的每一章乃至每一道例题, 都体现着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机结合。这是因为, 没有脱离数学知识的数学思想方法, 也没有不包含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知识。数学的核心价值不在于为升学考试获得较高分数, 而在于蕴含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思想方法。

三、只有摒弃“实用主义”才能领悟数学的核心价值

摒弃“实用主义”态度对数学教学的“离心影响”, 领悟数学的核心价值, 其关键在于教育者要更新教育思想。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 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数学学习的作用绝不是为升学考试捞分数, 而是为培养思维能力所进行的知识储备。

1. 确定正确的教学目的, 营造良好的教学生态

数学学习要循序渐进、实实在在, 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 更无捷径可走。当数学教学生态被应试教育破坏了, 数学在为少数有学习天赋的学生增加升学考试成功筹码的同时, 必然成为对极大多数学生“无实用价值”的负担。

教育应以培养人才为目的, 而不是以选拔人才为目的, 这个观念不转变, 教育只能在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下, 以考试为目的、以分数为核心, 造就大批失败者。只有营造良好的教学生态, 以让每个学生全面发展为教学目的, 才能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 尝试到数学学习的艰辛与快乐。

2. 改变教学评价方式, 提高教学效益

数学教学一直在“老师讲———学生听———做练习———考试”这个模式中运行, 周而复始、年复一年。“实用主义”态度使数学教学功利化, 学生考出高分, 说明教师教得好, 学生学得好, 数学学习目的已达到。虽然数学教学评价方式也在力求由单一考试向多元评价转变, 但就目前人才选拔方式而言, 这仍是一个“理想”的模式, 是一个难以操作的模糊的评价理想。试着从单一的统一考试中走出来, 尝试论文式、答辩式、合作研究式等多种教学评价方式, 以此导向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效益, 是指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后, 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能获得的发展与进步。数学教学效益既包括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效益, 也包括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及提高数学学习能力的效益。谈及数学教学效益的高低, 不能只看教师教了多少, 也不能简单看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 而是看学生怎么学和学到什么, 应全面地以学生学习态度、情感、掌握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发展进步, 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为主要衡量标志。

3. 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让学生对数学有兴趣

紧张+愉悦=高效。紧张即课堂内要让学生紧张学习, 注意力高度集中, 手脑并用, 学生在教师监督和指导下练习与反馈;愉悦即让学生在课堂内感受到学习知识的快乐, 师生之间合作的快乐, 课堂要有笑声。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从讲概念、讲例题、做题目这个模式中走出来, 打造人文、高效课堂。教师要关注课堂的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 努力减少无效的课堂活动。吸引学生的视线、激起学生的思考, 注意学生的练习反馈。

注重启发式:根据教材的内容要求, 设计有价值、有感召力、有吸引力的挑战性问题, 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自己思考, 自主判断, 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培养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教学过程要循序渐进:对教材要钻得深、看得透, 能深刻挖掘教材的精髓内涵, 能悟出教材的深刻道理, 能根据学生的实际, 深入浅出、拾级而上、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在课堂教学中打造人文课堂, 把学生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 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让知识充满生命活力。教学中有独创性思维,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对教材有真知灼见, 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 发人之所未发, 见人之所未见。

4. 深挖数学思想方法,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真正价值

数学的思想方法往往隐含在知识的背后, 知识教学虽然蕴含着思想方法, 但是, 如果不是有意识地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教学对象, 在数学学习时, 学生常常只注意到处于表层的数学知识, 而注意不到处于深层的思想方法, 因而, 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时必须以数学知识为载体, 把隐含在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显示出来, 使之明朗化。

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难于知识的理解和一般技能的掌握, 它需要学生深入理解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学生对每种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都是在反复理解和运用中形成的。例如:学生理解数形结合方法是从小学画示意图找数量关系着手孕育, 在学习数轴时, 要求学生借助数轴来表示相反数、绝对值、比较有理数大小;学习百分数时, 教师用条形图来解释百分数的含义。通过多次孕育, 学生逐渐形成借助于图形性质解决代数问题的观念。到了高中, 结合函数图像的性质、平面解析几何、复数等有关知识的学习, 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可达到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的水平。

只有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深挖蕴含在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 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核心价值。否则, 数学教学只能是在对显性知识的探索中, 以考试为目的、以分数为导向、以“实用”为核心, 在背离健康的数学教学轨道上, 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 成为学校教学的累赘与负担。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几乎概括了这个世界的一切, 它推动技术进步, 它甚至是知识的源泉。如果没有人类自古以来“上天入地”的想象, 怎么会有今天的“星际航行”和“海底漫游”。数学是培养想象力与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 数学能让学习者思维严谨、思路开阔、感受到智慧与美。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在有关中国数学教学和学生数学学业成就的国际比较研究中, 无论是国际数学教育成就调查 (IEA) 还是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IMO) , 我国中小学的数学成绩均明显优于西方学生。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 而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青少年时期, 创造力更多地体现为想象力。创造力的匮乏, 无异于想象力的匮乏。数学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学科, 需要广大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摒弃“实用主义”对数学教学的离心影响, 领悟数学的核心价值, 让数学回归其生态价值与生命意义。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39074.htm.

[2]顾冷沅.数学思想方法.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8.

[3]顾米.打造“三高”课堂.教育文摘周报, 2009-09-16.

[4]朱永根.中学数学教学导论.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1998.

上一篇:健美操动作下一篇:血液灌流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