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2024-10-10

色彩心理学的实际应用(精选7篇)

色彩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篇1

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 是20世纪末最早在西方兴起的一股重要心理学力量。在2004年出版的《现代心理学史》第8版中, 美国心理学史家舒尔兹称:积极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最新进展。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里基曼 (MartinE.P.Seligman)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谢尔顿 (Kennon M.Sheldon) 和劳拉·金 (Laura King) 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 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1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意义

积极 (Positive) 一词现在一般理解为“建设性的”或“正向的”, 积极从其本义上说既包括了人外显的积极, 包括了人内部潜在的积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贾霍达 (Jahoda) 在当时美国心理健康联合委员会编订的一套心理健康系列丛书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积极心理健康”。积极这一概念逐渐在心理学界得到明确的界定。就目前来说, 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主要包含有以下几重含义。

1.1积极心理学的时代意义及其理论积极意义

1.1.1积极是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病理学式心理学的反动

前期, 心理问题等同于人的身体疾病, 去除人的心理问题就如同去除人的身体疾病。因此, 这一时期心理学的核心任务就在于对问题的修复, 修复个体损坏的习惯、损坏的动机、损坏的童年甚至于损坏的思想, 期望通过修复人类的损坏部分来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我们一般把这种心理学称之为病理性心理学或消极心理学。

1.1.2提供了认识心理学的新视野;为理论心理学中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的整合提供了尝试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人的积极品质, 这既是对人性一种伟大的尊重和赞扬, 同时在更大程度上也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理智理解。我们说, 人身上一定存在着某种优胜于其他生命形式——从野兽的残忍能力到显微镜下可见的引起可怕疾病的细菌的无理性能力——的源泉, 这一源泉就是人外显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

伴随着对人性的不同观点, 让我们在科学上产生了两种视野, 我们渴望精细, 我们也相信感觉, 但这两者之间有一条难以逾越的沟, 积极心理学这实验的方法研究感觉等, 这无疑是一种创新, 为强调整合的心理学也提供了一条可尝试的道路。

1.2研究内容的积极性

1.2.1积极的情绪和体验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对于积极情绪, B.L.F redrick (1998) 提出了拓延——构建理论, 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 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 都有拓延人们瞬间的知—行的能力, 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 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当前, 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 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 都成了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热点。当然, 积极情绪并不是完全分离的, 众多积极情绪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但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和主题的明确, 许多研究仍然针对不同的单个方面, 而其中被研究最多的积极情绪是主观幸福感和快乐。

快乐这种积极情绪也是积极心理学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Lyubomirsky比较了那些快乐的和不快乐的人, 发现他们在认知、判断、动机和策略上都有所不同, 并且这种不同经常是自动化的, 并未被意识到。不快乐的人对与他人比较的信息比较敏感。快乐与金钱的关系, 快乐信仰的关系以及快乐随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等也有不少研究。

1.2.2积极的人格特征

在积极心理学中, 积极的人格特征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兴趣。Hillson和Marie (1999) 在问卷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 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一是正性的利己特征, 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 (, 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 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乐观有时会产生“乐观偏差”,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SandraL.Schneider (2001) 讨论了一种“现实的乐观”, 认为“现实的乐观”与现实并不相互抵触, 这种对于“现实的乐观”的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很好的注解: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

1.2.3积极情绪与健康的关系

Salovey和同事讨论了情绪和身体健康的关系。他们指出在这个研究领域中, 大多数研究都偏向于病理性质, 因此, 对于情绪和身体健康的了解大多局限于负面情绪是如何导致疾病的, 而对于积极情绪如何增进健康却知之甚少。然而, 由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呈负相关, 他们认为用前者代替后者将会有预防上和治疗上的效果。他们所讨论的研究包括了情感对生理和免疫系统的直接影响, 以及情感的间接影响。

2 在积极思想精髓下的应用

2.1 许多分支中的应用

首先, 要拓展和深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第一, 心在积极理学现有的领域中, 研究最多的是积极情绪体验, 而且积极情绪体验中又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最多同时幸福主题本身仍然存在众多值得研究的地方。第二, 积极的人格特征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 但对积极的人格特征的研究可以说刚刚起步, 有许多方面还没有涉及, 在这方面需要多花时间与精力。第三个方向应该注意到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社会背景的联系性, 必须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中考察。

2.2 本土化研究

中国传统心理学是一种生活心理学也是一种哲学心理学, 它关注实际生活、身心健康;指导人们积极入世。寻找积极心理学与我国传统思想的结合, 研究更多地为国人的心理健康服务。创造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 这将是我国心理学发展的一条可尝试道路。

2.3 在治疗中的应用

对待心理问题,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问题本身虽然不能为人类增添力量和优秀品质, 但问题的出现也是为人类提供一个展现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 人积极心理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一个处理和消解心理问题的过程。因此, 积极心理学主张从两个方面来寻求问题的积极意义:一是探寻问题为什么会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是从问题本身去获得积极的体验。

积极心理治疗认为人人都具有两种基本能力:认识能力和爱的能力, 人的心理疾病是由于这两种基本能力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分化为每个人的现实能力时而发生冲突的结果, 因此, 积极心理治疗的立足点就在于激发被治疗者的这两种积极的基本能力。

2.4 在教育中进行积极心理学教育

培养体验积极情感的能力。现在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可以通过减少负性情绪, 从而获得积极体验, 研究表明人的正性与负性的情绪思考过程是两个独立的维度。这意味着可以培养与负性情绪有不同加工机制的积极情绪。

Lykken1996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体验到积极情绪的能力是受遗传影响的, 有人尽管好运也总是不高兴, 而有人则相反。尽管受遗传影响, 他在2000年同样发样个人可以有目的的培养体验积极情感的能力。一个试图培养这种能力的人将会收获很多, 包括身体的、情绪的、社会的。

培养积极情绪的方法:有许多策略可以用来培养积极体验, 且这些方法都与休闲与活动有关。因此我们可以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从事有益的休闲活动, 这将让我们感觉到快乐。

培养积极情绪另一个因素是去习惯化, 据研究, 一个人一旦习惯了某种仪式, 久而久之, 则会形成厌倦与疲倦。因此保持变化, 就会有一颗年轻的心, 人们从这种变化中得到乐趣与幸福。

3 展望积极心理学尚有许多可发展的方面

3.1 理论层次

缺少哲学根基。同时积极心理学和早期的一些相关研究存在着一定的脱节。如早期的原始预防、增进幸福等的研究成果没有很好地被整合到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之中。

3.2 实践层次

积极心理学缺少一个完整有效的理论框架。积极心理学的许多概念总是散落于各种文章之中, 缺少一条把它们串连起来的主线, 这就使得积极心理学理论显得散乱而不成系统, 同时也缺乏可操作性。这一现象典型地表现在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上。

3.3 积极心理学表现出典型的成人化取向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绝大多数都是成年人, 这种成人化研究的价值取向使得积极心理学不能很好地对个体的积极结果的发展历程、发展途径和一些的相关影响因素做出客观而公正的分析。事实上, 一个人的幸福、快乐等是与其价值观、生活背景、社会文化特点和生理特点等因素错综复杂地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不能用一种人的幸福涵盖所有其他人的幸福。

3.4 方法论层次

积极心理学仅仅满足于传统心理学的现有的客观方法可能是不够的, 要完成自己的使命, 就有必要提出不同于传统的方法论, 要在方法上有所突破。处理文化变量的无能是对传统心理学最严厉的批评之一, 而接纳了其研究方法的积极心理学到目前为止, 并没有拿出什么新的有效的解决方法。作为一个新的心理学思潮, 创立新的研究方法和范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摘要:积极心理学研究范式的出现不仅是对前期消极心理学的反动, 也是对消极心理学的一种发展和超越, 体现了当代心理学研究核心价值。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包含的主要内容是:积极是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病理学式心理学的反动;提供了认识心理学的新视野;为理论心理学中“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的整合提供了尝试;倡导心理学要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 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消极心理学,应用

参考文献

[1]任俊, 叶浩生.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7) :106~107.

[2]崔丽娟, 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 2005, 28 (2) :402~405.

色彩心理学在平面设计的应用 篇2

1 设计调研

在确定“星咖秀”这个题目后, 首先开始做了与之相关的调研工作。在调研工作方面我做了如下几个方面: (1) 选择调查对象, 在网络上搜索中国现代年轻人对于咖啡和星座的观念和看法, 最后把统计的数据加以分析并总结。 (2) 收集到足够的文学、史论资料, 查阅咖啡文化与星座文化、色彩心理学资料, 激发出创作灵感。

此次调研的意义在于可以更好地理解主题特点、受众, 可以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是整个设计过程带有更多的意义和目的性。

2 设计来源

2.1 元素的创作。

依据主题, 创作灵感来源于12星座。根据12星座不同的风格、特点, 手绘出符合12星座的系列卡通头像, 同时手绘出12星座所专属的咖啡。

2.2 元素的设计说明。

首先“星咖秀”主题咖啡店是以星座为主题元素的。12星座的系列卡通头像, 同时手绘出12星座所专属的咖啡。绘出的每一个星座都突出了自己的性格、特点, 每一个星座都具有属于自己的色彩。实现了一个星座只属于一杯咖啡的设计理念。

2.3 元素的意义。

在现代化社会中, 视觉信息得到了丰富, 并且影响人们对信息的获取。而平面设计作为传达信息的手段, 是对视觉信息环境制造的强有力的载体。平面广告中的图形本身就具备直观、生动、活泼、鲜明、独特、多变等艺术特征。图形作为一种视觉语言, 可以是我们对于日常生活的感悟, 也可以是时代脉搏的潮流趋势。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图形视觉已经不仅仅是传达信息的画面, 而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感悟, 它可以深深的吸引人、感动人、启示人。在当今这视觉传播的年代里, 我们的目光、视线, 甚至是我们的思想, 随时随地的会被各种各样不断更新的图形包围着。例如说本设计中12星座的卡通人物头像图形就作为一种视觉语言, 直观的表达出主题并且与主题紧密相连、相互呼应。所以在一个设计之中设计元素是整个设计的灵魂, 是一个设计的精华部分, 它对整体的设计起到至关重的作用。

2.4 元素色彩运用的分析。

“星咖秀”系列广告设计中运用到大量色彩, 每一种色彩对应着每一个星座。色彩是在视觉上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而且色彩还能影响人的情绪, 由于性别、年龄、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不同, 人们对于色彩的意识也不同, 所以本设计中, 分析不同色彩的特性, 试图把握好色彩的情感和心理, 运用好每一种色彩。不同色彩与不同图形元素相互结合, 会使得塑造的个性图形得以有效才能更好地诠释出元素。

深紫色:美丽而又神秘, 给人深刻的印象, 它既富有威胁性, 又富有鼓舞性。

淡蓝色:永恒的象征, 它是最冷的色彩。纯净的蓝色表现出一种美丽、文静、理智、安详与洁净。

橘红色:欢快活泼的光辉色彩, 是暖色系中最温暖的色, 是一种富足、快乐而幸福的颜色。

黑色:黑色一般是阴暗的象征, 代表令人讨厌和忌讳的东西。黑色具有高贵, 稳重, 科技的意象。

淡蓝绿色:蓝色和绿色的混合色, 代表一种甜美的女性特质。

橘黄色:具有明亮、华丽、健康、兴奋、温暖、欢乐、辉煌、以及容易动人的色感。

黄色:灿烂、辉煌, 有着太阳般的光辉, 象征着照亮黑暗的智慧之光。黄色有着金色的光芒, 有象征着财富和权利, 它是骄傲的色彩。

淡紫色:高贵, 常成为贵族所爱用的颜色。淡紫色在基督教中, 代表的意义是哀伤, 也代表胆识与勇气。

褐色:神秘、稳重、大方、高档、有信心、自然、舒适、稳定。

青色:青是一种底色, 清脆而不张扬, 伶俐而不圆滑。

黄绿色:主要用于表现温暖亲切的感觉, 或高科技神秘虚幻的感觉。此外, 黄绿色也带有一些浑浊感, 经常被表现为疾病和毒素的颜色。

玫红色:浪漫、温柔、健康。最能表现女性的温柔及高雅, 营造出浪漫的气氛, 亦代表青春与活力。但另一方面它会令人柔弱的感觉。

摘要:当今社会发展是多元化的, 这使得平面设计们也要找寻了更多的元素。现在的平面设计师们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设计出产品, 而是要他们学习和了解心理学。心理学包含有色彩心理学, 色彩心理学是十分重要的学科, 它在自然欣赏、社会活动方面, 色彩在客观上是对人们的一种刺激和象征;它在主观上又是一种反应与行为。色彩心理透过视觉开始, 从知觉、感情而到记忆、思想、意志、象征等, 其反应与变化是极为复杂的。色彩的应用很重视这种因果关系, 即由对色彩的经验积累而变成对色彩的心理规范, 当受到什么刺激后能产生什么反应, 都是色彩心理所要探讨的内容。学好色彩心理学可以使得设计师更好的了解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的心理活动, 从而更好的得出数据, 做出更人性化、更有创造性、更让消费者满意的设计。现在色彩心理学的正在兴起, 所以平面设计师们应该更好的展开研究和探索。本文在上完相关课程后再结合自己的知识和感悟, 以色彩心理学为依据, 做出了一套设计。

关键词:色彩,咖啡,星座,广告设计

参考文献

[1]伊达千代, 内藤孝彦.色彩设计的原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1.

[2]何洁.广告与视觉传达[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3]艾得胜, 郑璐璐.图形创意[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9.

红色色彩心理居住空间的设计应用 篇3

人类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地球里,每天我们都可以看到不同的颜色,积累不同的色彩视觉经验。当我们的感官刺激接受到色彩的反应是,我们的大脑会产生一些情绪波动,这就是色彩的感性倾向。颜色的不同对人类的情绪和联想也会不同,大脑也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同时也受每个人的年龄、性别、文化、国籍以及个性、宗教、生活环境、时代背景等方面因素影响。每一个不同的环境,对色彩有着不同的认识,在中国有些色彩象征的吉祥,而在不同于我们文化的西方国家,同样的颜色却是不同的效果和认知。

二、色彩在居住空间起到的作用

居住空间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人类创造舒适、安全和富有艺术美感的居住室内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不断增高,设计心理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色彩通过认知感官刺激,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以及人们的心情。不同的色彩有着不同的情感体现。在居住的环境中,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认真设计。

我们居住空间的色彩设计,不仅仅要考虑使用者的性别、年龄、以及地域环境、宗教信仰民族风俗,还要考虑到使用者的喜好,人生经历和职业等各方面的因素,才能设计出好的设计,符合人们审美观的设计。合理的运用色彩,在室内环境中才可以真正的体现设计的价值,设计的意义。

三、红色在居住环境设计中的体现

居住空间中运用红色,不仅仅可以作为主体色装扮空间,也可以改变环境风水,点亮整个空间的温馨,让居住者每天可以产生愉悦感,对身心健康和工作都有某些帮助。

1)喜庆的大红。大红色是所有色彩中最具有视觉冲击力的颜色,可以给人们产生很多视觉联想。大红在中

国五千年以来代表着喜庆,代表着一种传统的文化。目前在中式传统室内设计中,古色古香的家具,也能让室内氛围质感热烈。在新中式设计风格中叶常常看到点缀。但是大面积的这种色在居住环境中要慎用,否则长时间容易对视力产生不适,严重会造成精神压抑和崩溃。

2)富贵的酒红。在生活中,是酒红的颜色有多数,举个大家熟悉的例子:陈年的葡萄酒的颜色,就是典型的酒红色。酒红色代表着尊贵个气度。给人一种高档豪华又不俗气的视觉感。在古代,达官贵人喜好用酒红色来装饰自己的房间以及服饰等。在现代,多数设计师会选择在客厅里放一块酒红色的地毯,使得整个居住环境看起来雍容华贵,富丽堂皇。但又不会让人感觉太多夸张,太过俗气。

3)浪漫的玫瑰红。玫瑰花给我们一种浪漫的感觉,颜色高雅,在视觉上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情怀,一种浪漫情怀。大多数女性喜爱这种颜色,不管是各个年龄层次。在我们的室内陈设中,我们会常常看到玫瑰色的装饰物出现在居住环境中,例如壁画,窗帘,瓷器,玫瑰色是多数室内环境软装的不二选择。

4)温暖的粉红。给人们感觉温馨、可爱、放松的、罗曼蒂克的感觉的颜色应该就是粉红色的,粉红色是少女的颜色,受年轻女性喜爱。适合放在卧室以及婴儿房儿童房使用,给孩子们带来愉悦的心情。在目前多数设计方案里,粉红色的装饰多半是女性使用,当然,与灰色搭配,会呈现出一种高雅的视觉冲击。

四、红色色彩搭配使用烘托的居住空间氛围

红色是最原始的色彩人类的最初色彩。早在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就用红色来做装饰颜色。红色象征着火热与生命。红色因为色感太强,是很多人不敢多用的颜色,但是当我们把饱和率降低一些,或者把它变浅变灰,强烈的颜色也会变得深沉或柔和。因此在生活中运用的较多。

1、作为同色系

在色轮上我们可以看到每一轮颜色会由深变浅,有深变浅,被我们称之为同色系。不仅仅有大红、玫瑰红、深红、浅红、罂粟红、粉红等等多种红色。运用色彩的饱和度的不同,以及色度的不同,可以营造出不同戏剧般的惊奇效果和视觉感受。

2、作为强调色

在色彩中,被强调的颜色就是称之为强调色,它的作用很明显,就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主要作用。虽然量少,但是效果惊人。举个例子,在白色空间里,一张亮眼的红色沙发立刻吸引大众的眼球。

3、作为对比色

红色的对比色是绿色,代表着一冷一暖。从色轮上看,一方冷一方暖,对比效果非常吸引大众眼球。体现一种“红花还需绿叶衬的感觉”。在视觉上有较强的冲击力。

4、作为调和色

只要是相近的同义色系的颜色可以构成调和色。只是精细程度的不同,给人的感觉也不同。把红色与其他相近的颜色搭配在一起,看似有些浮夸,但其实效果很特别。在室内环境中,经常运用调和色来调整整个房间的基调以及设计感。

五、红色调整空间的运用

红色的不同纯度,能够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官刺激,造成人的心理上有一种居室似打似小的感觉,另外也可改变整个设计空间整体氛围。

居住空间色彩搭配的差异性直接可以影响人类的心理环境,物体产生热胀冷缩的感觉。色彩改变本身的特定空间,打破本身所固有的空间格局;使得居住环境变得丰富有趣起来,所以说色彩可以界定所有空间。

六、结语

因为室内居住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还有各种差异性,运用色彩的功能,色彩的构成。使得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层次的色彩环境,使室内环境空间的色彩既有对比变化又有协调统一。在设计中,不仅仅要体现室内空间的功能,而且要反映整个设计的主题。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变化,人们在居住空间的设计要求越来越高,以及生活品位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通过这一学期设计心理学科的学习,在赵伟军老师的引导学习中,我对色彩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新的感悟。以及色彩在生活中的功能,色彩在生活中的象征意都有了新的了解,色彩在居住空间中的重要性,色彩的搭配与应用渐渐成为设计中的焦点,色彩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感受,以及艺术上的感官刺激和商业效益。色彩,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它不仅仅是人类的感知系统,还直接对我们的心理产生影响,影响着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因此,色彩在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生活中大多数人对颜色的理解是很片面的.比如,红色等同于温暖,蓝色等同于寒冷,这些思想千百年,在我们脑中根深蒂固的存在着,没有改变。

关键词:红色,色彩的感性倾向,居住空间设计,理性应用,创新红色设计

参考文献

[1]张连生、单德林.色彩设计[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4.

[2]朱介英、色彩学.色彩设计与配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色彩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篇4

1.1 色彩

“色是由于光刺激视觉神经传到大脑的视觉中枢而引起的一种感觉”[1]。所以,色彩不是世界中本来就存在的物质,而是通过光刺激而被人的眼睛所接收到的某种感觉。自然界中的色彩可以分为两大类:有彩色和无彩色,红、黄、蓝、绿等颜色属于有彩色;黑、白、灰是无彩色。实际上,自然界中的大部分色彩是有彩色,介于纯色和无彩色之间,只不过灰度不同而已。

1.2 色彩三要素

色彩三要素指的是色相、明度、纯度,这是组成色彩这个综合体的最基本的性质单元,人们通过色彩三要素可以认识、辨别和分析自然界中不同的色彩。

色相,即色彩的相貌,这是色彩的首要特征,是区别色彩不同种类的最准确的标准,是表示颜色色别的最确切的方式。明度,即色彩的明暗程度,对于无彩色来说,白色是明度最高的颜色,黑色则是明度最低的颜色,白色到黑色之间存在着明度不同的灰色;而对于有彩色来说,同一色相有着不同的明度,各种颜色也有着不同的明度。纯度,也称为饱和度,是指色彩鲜艳或者鲜明的程度,是一个只针对有彩色的色彩指标。

1.3 色彩心理学

色彩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范畴的一个分支。由于不同的色彩会对人的视觉造成不同的冲击,从而人会在脑中根据色彩产生不同的联想,进而形成不同的心理效应和情感表达[2]。

2 色彩心理学理论在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中的应用

2.1 色彩的情绪效应

法国色彩协会有实验表明,不同的色彩可以引起人的不同的情绪变化,即色彩可以产生情绪效应。如人遇到暖色时,会不自觉得瞳孔变大,呼吸和脉搏加速;而遇到冷色时,则会心跳放缓,趋于平静。

在道路绿化设计中,要考虑到色彩的情绪效应。如红色光容易导致人兴奋、紧张,因此不要大面积的使用红色造景,以免引起视觉疲劳;绿色是生命之色,给人以心灵安慰,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界的凉爽、清新之感,因此多采用不同色调的绿色造景。

2.2 色彩的心理感知

色彩本身是没有感情的存在,但是人们在接收到色彩的刺激时,会由于个人主观心理因素而产生某种带有感情的心理变化和心理活动,这便是色彩的心理感知。色彩的心理感知包括色彩的冷暖感、空间感、动态感等。

2.2.1 色彩的冷暖感

人们对于不同的色彩会产生不同的温度感觉,即色彩的冷暖感。色彩的冷暖感主要是由色相决定的。

暖色指的是红、黄、橙三种色彩以及与这三色相近的色彩。暖色系的特点是活泼、跳跃、浓烈,往往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使人感觉温暖。因此暖色系的植物可以渲染热闹的气氛,烘托整体环境。但是在快速路的分车带中,切勿大面积使用暖色系植物,以免分散司机的注意力,造成意外事故。

冷色主要是指青、蓝色以及与其相近的色彩。冷色系在心理上有降低温度的感觉,在道路绿化中,植物色彩的应用多以冷色表现清凉、安静的视觉效果。

绿色是中性色,温度感适中,是道路绿化中最常见的颜色。冷调和暖调的不同绿色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如冷调的绿色给人沉稳、深远之感,暖调的绿色则给人迫近、明快之感。

2.2.2 色彩的空间感

色彩会给人某种视错觉,例如相比较实际距离或前进或后退,相比较实际大小或膨胀或缩小,这种现象即色彩的空间感,与色相、明度、纯度均有关系。一般来说,暖色、纯色、高明度色、强烈对比色、大面积色、集中色等有前进、膨胀的感觉。相反,冷色、浊色、低明度色、弱对比色、小面积色、分散色等有后退、缩小的感觉。

在道路绿化设计中,可充分利用色彩的空间感这一特性加强景观的层次感。进行植物群落配置时,可以选用冷灰的绿色和蓝色树种来作为背景树,形成厚实、深沉的背景屏障,前景树则选用暖色系的树种,颜色艳丽而跳跃,与背景树形成强烈反差进而拉开景观层次[3]。

2.2.3 色彩的动态感

暖色容易给人带来兴奋,动态感强;冷色容易给人带来宁静感,动态感弱。道路绿化设计中,在重点地段和节点处,可以选用动态感强的色彩植物,即用暖色系树种;在平缓、宁静的路段,宜选用动态感弱的色彩植物,即冷色系树种。

3 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中的色彩控制

3.1 交通型城市道路

交通型城市道路首先需要保障道路安全与顺畅,因此此类道路的色彩选择也与这两点密不可分,除此以外还要考虑道路和绿化的功能,功能不同,色彩控制的要求也不同。

中央分隔带、两侧分隔带绿化以绿为主,禁用明度较高的色调,以隔断对向车流的炫光。人行道、两侧分车带绿化以视觉导向功能为主,植物应选用高纯度、高明度色彩,与周围环境色彩名都形成对比,这样可以较好的引导视线。路侧绿带、道路节点、交叉口等栽植宜注重识别性,以环境色为底色,与环境色形成较大色度对比。除此以外,在光线明暗急剧变化段,如涵洞、桥体等道路段,可进行过渡栽植,以主色调明度较低及色调较冷的色彩为主色。

3.2 生活型城市道路

生活型城市道路周边的用地性质不尽相同,不同用地性质决定了相邻生活型城市道路的色彩定位和控制不同。生活型城市道路周边常见的用地有商业用地、居住用地、行政办公用地等,根据用地性质及周边的环境因素来进行园林植物的色彩选择。

3.2.1 商业街

商业街的特点是布局灵活、建筑风格各异、色彩多样。商业街绿化中,植物的绿色是统一整体色彩的基调,另外选择色叶树和各色花卉增加点缀色彩于建筑底部或近路面一侧,创造热闹的、多样的、有趣的、舒适的、标志性的氛围。

3.2.2 居住区道路

居住区不同于商业街,它的建筑往往在布局、风格、色彩等方面高度统一,给人以安定、温馨、回归的环境感觉。居住区道路的色彩定位,一方面要注意与整体环境的色彩不要产生冲突,而是尽量统一、协调、整体;另一方面要注意在运用大面积植物种植时,注意色彩要柔和、含蓄,不要对周围环境产生冲突性的影响[4]。

3.2.3 行政办公区道路

行政办公区的建筑风格具有庄重、简洁、严肃的特点,绿化设计色彩应成简洁、明快的风格,植物色彩的选择以绿色作为统一的基调,色彩使用避免过分花哨。

4 结语

城市道路作为公共活动空间,为使用者提供交流、活动的场所,同时它的色彩选择影响使用者的情绪效应和心理感知,色彩运用是否得当也要接受使用者的检验与评价。通过对色彩心理学的研究,根据不同道路的不同功能,分析使用者的心理需求,进行合理的色彩控制,完善城市道路风貌。

参考文献

[1]王大珩,荆其诚,孙秀如,等.中国颜色体系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7(3):225-233.

[2]憧木孝雄.色彩心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3]刘灿,张启翔.色彩调和理论与植物景观设计[J].风景园林,2005(2):46-48.

色彩心理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篇5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学,色彩心理,欣赏色彩,学习色彩,传播色彩

人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色彩这位“自然的化妆师”把一切景物打扮得五光十色、绚丽多彩。色彩有它自身的表情和内容, 我们从视觉上和情感上去研究色彩, 从美学角度揭示色彩对人的眼睛和大脑产生的色彩心理。每个人都有自己观察、感受色彩的方法, 在不同的情绪和状态下有着不同的色彩心理。色彩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 事实也正是这样, 学习美术色彩心理对学生的色彩观念及审美理念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色彩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色彩本身是无感情的, 色彩的心理反应, 是客观事物及其相关色彩长期对我们的意识发生作用的结果。色彩心理的直接感应是人的视觉对于色彩有着特殊的敏感性, 因此色彩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往往更为直接。很多实验结果表明, 由于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不同, 能引起人们各种直接的心理感应。如色彩心理的冷暖变化;明快感与忧郁感;兴奋感与沉静感;轻重感与软硬感;华丽感与朴素感;膨胀感与收缩感等。

不同年龄阶段的色彩心理变化。色彩心理与年龄有关, 实验研究表明, 人类随着年龄上的变化, 生理心理结构也发生着变化, 看到色彩后所产生的心理影响也不同。婴幼儿时期大多喜爱极鲜艳的颜色, 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 色彩感觉相应成熟和柔和, 人们的色彩喜好逐渐向复色过渡。年龄越接近成熟, 所喜爱的色彩愈倾向成熟化、理性化。

不同职业的色彩心理变化。色彩心理与职业有关, 从事体力的劳动者喜爱鲜艳色彩, 而脑力劳动者则喜爱柔和的调和色彩;乡村农民喜爱极鲜艳的色彩, 成补色关系红绿搭配成了典型的乡村色彩;高级白领则更喜爱复色、淡雅色、黑色等较成熟的色彩。身穿白大褂成了医院的医务工作者的象征;消防队员的红色服装则让人们感到十万火急;军人的迷彩服的军绿色成了希望与力量的象征。

不同性别的色彩心理变化。经调查发现男性的色彩偏好是绿、红、蓝、白、黑, 男性色彩心理表现逻辑思维强, 更趋于理性。而女性的爱好是橘色、粉红、白、亮黄、黑, 女性色彩心理表现思维细腻, 给人感觉甜美, 温暖。

不同社会时期的色彩心理变化。由于不同时期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 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感受也不同。“文革”时期, 中国是蓝绿色海洋。改革开放后, 中国呈现五颜六色的鲜艳色, 高纯度色彩。长期流行鲜明色调以后, 人们会追求沉着色调;长期流行暖色调以后, 人们会向往冷色调。这就是人们的生理需求下所形成的色彩心理需求的生理生态平衡。

不同地域的色彩心理变化。以黄色为例, 不同地域的人看到黄色有不同的反应。在亚洲印度、泰国、马来西亚以及古代中国, 黄色是皇室的代表色, 相当高贵。但在亚洲西部的叙利亚, 黄色象征死亡, 受到人们的憎恶。

二、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学习应用色彩心理

1. 利用美术鉴赏课让学生先学会欣赏色彩带来的心理感应。

在美术教育的色彩心理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美术鉴赏课让学生欣赏大量的美术作品, 并自我分析色彩带来的心理感应。教师在课堂上应将理论讲授与作品演示相结合, 强调教学的直观性。如鉴赏服饰色彩一课,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多媒体幻灯片等现代科技手段, 观摩分析优秀作品。从中国纯朴的民间服饰到豪华的宫廷服饰;从少数民族服饰到汉族服饰;从“文化大革命”蓝绿色海洋到80年代的流行色等, 向学生展示大量的图片, 在色彩心理上让学生认识体会色彩带来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不同人的各种心理变化。结合自身, 让学生尝试评价自己的穿衣色彩搭配, 从而培养自己的服饰色彩欣赏理念。

2. 利用美术色彩写生课让学生观察色彩带来的心理感应。

美术色彩心理教学的核心, 就是培养学生观察色彩和驾驭色彩的能力。在色彩心理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美术写生课来培养学生的色彩观察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色彩心理感应。例如在色彩静物写生课上, 要求学生首先短时速记第一眼看到的色彩心里感觉, 找出各大色块, 明暗关系, 组成明确的色调倾向。其次分别从静物本身找色彩, 通过色彩塑造形体, 不断深入, 在反复的练习中把握色彩技巧, 练习用眼观察, 用手表现。最后是逐步形成自己深层次的色彩心理倾向, 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 使自己的作品更具艺术魅力。这就要在色彩教学中使学生走好准确“表达”色彩心理的第一步, 再努力追求“表现”色彩心理的第二步。美术色彩写生课的训练, 就是要学生在实际观察色彩的过程中锻炼用色彩表现形体的能力, 加强色彩心理思维的敏感度, 学会合理利用这种色彩心理联想特征。

3. 利用美术色彩心理课, 学习色彩心理, 调节学生的心理情绪。

了解色彩心理的知识, 通过对色彩心理的观察, 可以发现不同学生的情绪性格的变化, 通过简单有效的色彩训练达到调整情绪的目的, 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如在美术色彩心理课上, 有些学生对色彩感觉特别灵敏, 情感丰富, 能正确地运用色彩绘画。而有些学生往往性格不稳定, 在美术作品中喜欢用一些不平衡颜色, 甚至用一些刺激性颜色乱涂画。在了解了这些学生的心理后, 利用色彩心理学也可以逐渐改变这些学生不稳定的心理情绪。针对性格情绪不稳定的学生, 教师可采取先控制色彩使用的数量, 然后逐渐增加用色的办法, 使学生逐渐能调和出稳重的色彩, 提高兴趣, 安静下来, 从而改变某些学生浮躁不稳定的性格。利用这种非言语工具, 将潜意识内心压抑的情绪发泄出来, 从而达到疏导心理的良好效果。运用美术色彩心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恰当地使用色彩心理在学习上能减轻疲劳, 提高学习效率, 在生活上能够创造舒适的环境, 增加生活的乐趣, 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况, 让他们的身心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审美熏陶。

4. 利用美术课外活动让学生感受色彩带来的心理感应。

教师要积极创设一些美术课外活动让学生感受色彩, 让学生亲自去做、去组织、去感悟、去体验色彩心理的魅力。高校的美术教育不能仅局限于大学的围墙之内, 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户外写生观察, 接触更复杂、更多变、更微妙的色彩。学习了色彩心理后, 当重新回到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所和街道上时, 用另一种眼光来观察高楼大厦及商场的橱窗的色彩设计后, 学生对课堂上学到的色彩带来的色彩心理效应就有了新的认知。如道路上的交通信号、安全标志之所以醒目, 正是红与绿、黄与蓝、黑与白等强烈的配色引起的注目效果, 这种色彩心理的运用可以起到警醒的作用, 避免一些事故的发生。幼儿园亮丽的色彩是儿童所喜欢的, 这正是结合了儿童心理学的色彩心理运用, 强烈、跳跃、闪烁、明快的配色更能表现儿童的活泼感, 让儿童更加喜爱。娱乐场所色彩的运用结合年轻人时尚的色彩心理, 采用华丽、兴奋的色彩能增强欢乐、愉快、热烈的气氛。

5. 利用电脑软件网络手段让学生体会传播色彩带来的心理感应。

现在的学生运用电脑, 比运用画笔更加熟悉, 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一些电脑软件进行色彩创作。例如Adobephotoshop, Corel Painter, 光影魔术手等电脑美术绘画软件, 简单的操作能让色彩画面立马呈现出菲林、靛蓝、油画、素描等各种风格, 创作符合自己审美趣味的作品。色彩的色相、纯度、明度的变化都在鼠标轻点下瞬间完成, 这种速度与视觉效果的立显, 是现实绘画不可能达到的效果。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 人人有QQ, 人人发微博, 人人写博客, 上空间。充分利用这些网络传播的手段, 将探究性、互动性的教学方式在网上拓展, 也是培养大学生色彩心理学习的方法之一。学生可以在QQ空间、微博、博客上发表自己的作品及对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在网上组织艺术展览, 让学生参与作品的鉴赏、创作的互动过程, 欣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 对作品进行修改。通过别人对自己作品的评论, 加以修改借鉴, 从而创作出理想的有个性的美术作品。当学生发现自己的作品可以被成百上千的人在网络上共同欣赏时, 欣喜之情难以言表。这种人机交互的机会, 为当代大学生的美术欣赏与创造开辟了灿烂美好的前景。

色彩心理教学有其独特的教学规律, 有待我们不断探索、创新和发现。色彩心理教学中的各种具体问题的解决, 都是在塑造学生的审美素养, 训练学生的观察和思维方式, 这本身就是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是培养个性、创造性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基础。我们要通过色彩心理的训练, 强化学生正确观察色彩的能力, 增强美术的感悟性, 增长美术技能, 使学生爱上色彩, 爱上生活, 能正确地运用色彩塑造自己, 使作品更富于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黄国松.色彩学.中国纺织出版社.

论广告设计色彩应用心理 篇6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接触到不同的广告,而人们对广告的第一印象往往源于它的色彩。将广告的色彩与人的心理充分地结合可以有效的提升广告的效用和功能还会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从色彩情感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对广告设计的色彩应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的转变,这种现象导致了广告行业的兴起。如今,社会各行业为了推销商品、宣传品牌,都与广告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广告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必须将产品与消费者的心理紧密结合起来,从视觉上打动消费者,从而达到销售产品的目的。

色彩对于广告设计的重要性

一个能够打动消费者的广告设计,必然付出了设计师许多的心血。广告的设计思想包含着创意、灵感等多种思维方式,是一段时期内特殊的心理活动。设计师的创作灵感必须来源于生活,并包含着自己内心的真正感受,这样才能够打动人们的心灵,唤起人们心中的共鸣,达到广泛传播的目的。一件优秀的广告作品必须具备良好的视觉观感,因为人们对广告接触首先来自于色彩的冲击,良好的色彩配置可以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所以,广告设计中的色彩配比是决定作品好坏的最重要因素。

色彩与心理之间的联系

色彩配置是最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它能给予人们不同的联想与感悟。广告设计的过程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外在表现,设计师要明确对色彩的合理配置,明确主色调的突出地位,处理好主色和底色之间的协调关系。不同的色彩安排,会使人们产生各种心理联想,进入深层的感情世界,从而达到最好的效果。

1.运用色彩对比的视觉处理

运用色彩对比的设计方式,可以增强人们观看的兴趣。比如,红、橙、黄等暖色系色彩和对比反差强烈的色彩,可以瞬间给人一种冲击感,令人把视线不由自主的转移到广告的画面中来。蓝、灰等冷色系色彩及对比差距不大的色彩,虽然不能给予人们视觉上的冲击,但能给人以沉稳、踏实的心理暗示,表达出产品的高质量和可靠性。

2.运用鲜明色彩

广告设计中应用鲜明的色彩,可以表达出一种明快、阳光的设计理念,体现出所涉及产品的年轻、现代。通常暖色系、纯色以及对比度强烈的色彩,可以令人感到心理非常舒畅、清爽。利用这一理念,可以使人们心情愉快的接受广告中表达出的信息。

3.运用华贵色调以及冷暖色调

色调的华贵可以体现出产品档次的高低,高档的产品使用与华贵、高端的色调,而比较实用的产品往往采用古朴大方的设计格调。而商品的特点可以运用色彩的冷暖来具体表现,设计师在食品类的广告设计中,通常采用暖色系色彩来体现,因为食物的主要色彩是以暖色调为主。而一些电器、器具、冷饮的广告设计一般采用冷色系,可以使人有稳定、清爽的观感。

企业在产品的广告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产品的性质、特点,合理的使用色彩的基调,设计出符合产品特色的、令人心理感受愉快的广告作品。

色彩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据分析,人们对于色彩潜意识中会产生深刻的印象。由于色彩对于广告设计的重要性,色彩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要对不同人群进行充分的研究、观察,在符合不同人群的审美的情况下,制定切实可行的色彩配置方案。广告设计中色彩的冷暖、明暗、强弱等性质,对观者心理情感有着强烈的引导作用。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应用这些色彩性质,做好对人群心理的良好把握。

1.符合产品的属性

在对产品进行广告设计之前,设计师要充分了解产品的属性。不同的产品设计要表现出的重点是有区别的。例如食品要体现出健康、美味的特点,衣服则是要体现出品味和气质。产品属性为设计师的色彩设计提供了设计方向。

2.符合不同地域的配色习惯

针对各产品销售地区,进行不同的配色规划是设计师设计广告时的重要原则。一般来说,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由于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的差异,对色彩的审美和理解是不同的。广告设计师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风俗,应用适合的、可以被大多数人喜欢的色彩配比,可以加强产品视觉效果的理想程度。

3.符合色彩配置的和谐统一

通过色彩的对比和协调,可以形成广告色彩设计的基本色调,独特的色调可以体现出产品不同的设计理念,使产品特色更加突出,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色调的变化是局部的,而色彩配置的概念是统一的,设计师在色彩设计时要追求在变化中统一的设计理念,做出既突出对比又和谐统一的配色方案。

结论

色彩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篇7

关键词:中国梦教育,伦理学课堂,研讨式教学

中国梦点燃了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梦想。实现中国梦,主要在青年一代;大学生又是青年中的佼佼者,因此,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在于大学生。

伦理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课程,也是提高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基本途径。伦理学课程中,与中国梦教育相关的内容很多,如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为人民服务的教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的教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五爱”规范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等。

当前在中国梦教育内容还不能大规模进教材的情况下,积极探讨如何在伦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中国梦教育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让中国梦教育先“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高校广大伦理学一线教师可以说责无旁贷。

一、结合中国梦教育,合理地处理教材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课程中,与中国梦教育相关的内容很多。以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五爱”规范内容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处理“五爱”规范的教材内容时,在备课、设置教案和课堂教学等环节要体现中国梦教育的内容和精神实质。

中国梦是国家梦。“爱祖国”就要爱自己的国家,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努力学习,贡献力量,早日实现国家富强。

中国梦是民族梦。“爱人民”就要爱每一个骨肉同胞,坚定人民立场,服务人民,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全体国人共同努力。

中国梦是强国梦、复兴梦。“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规范很好地体现了这个内容。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全体中国人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离不开全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科技水平的提高,中国梦的实现更离不开坚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教师处理教材时,如备课、设置教案、课堂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结合中国梦的教育灵活处理这部分教学内容,使中国梦教育和“五爱”规范内容教学两不相误、相得益彰。

二、结合中国梦教育,进行研讨式课堂教学

中国梦教育能否落到实处,不仅在于教材的处理,课堂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和途径。我在参考各种教学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和伦理学课程特点,以及具体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进行研讨式课堂教学的实践探讨。

研讨式教学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师生共同查找资料,研究、讨论、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我在伦理学课堂结合中国梦教育进行的研讨式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1. 教师根据伦理学课程具体的教学内容,布置3~5个与中国梦相关的选题给学生;

2. 学生根据选题,独立查找与中国梦教育和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

3. 分组充分讨论,小组达成共识;

4. 课堂研讨,这是关键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各小组可以交锋,甚至激烈辩论;

5. 最后教师总结点评,凸显教师主导性的环节。

教师就课堂的研讨-交锋-辩论,肯定各方合理观点,并指出不足之处,予以提高。

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研讨式教学法可以避免教师满堂灌和学生缺乏问题而学习的弊端,激起学生的“缄默知识”,使学生在研讨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想法,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更新知识结构,也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要求。

三、结合中国梦教育,进行课堂主题演讲

选择与中国梦教育结合紧密的教学内容,比如“五爱”道德规范教育等,在研讨式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安排1-2节课的时间,让学生登台演讲。选5-7个学生代表当评委,最后综合得分评出一、二、三等奖。根据学生演讲具体实际,教师进行综合点评,指导提高。

课堂主题演讲具体操作如下:

演讲内容:请选择课本第三章第二节“五爱”道德规范内容,结合中国梦教育,联系社会热点进行演讲,题目自拟。

演讲形式:提前报名,根据报名情况最后确定5-10人参加演讲。

演讲时间:每人5-8分钟。

奖励形式:奖励平时成绩分,有条件的可考虑适当物质奖励。

注意事项:普通话演讲;可带手抄笔记或资料,但不能完全低头念稿;评分标准在教师指导和监督下由评委自由把握,但须统一。

四、结合中国梦教育,布置课外作业,撰写小论文

通过研讨式教学,通过课堂演讲,在学生理解基础上适当布置课外作业,撰写中国梦小论文,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进一步巩固提高,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和加深对中国梦教育的理解。可以在全班范围进行,学生写完后交给教师检查并打分,作为平时作业依据,优秀的甚至可以指导其在刊物上推荐发表。

五、结合实际,进行中国梦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

中国梦教育最终要见诸学生的行为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去领悟、去提高。

中国梦是爱国梦。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爱护花草树木,爱护祖国的山山水水,自觉维护祖国的尊严和名誉,树立祖国利益至上、国家利益至上观念,维护祖国安全,保卫祖国,自觉践行“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行为规范。

中国梦是民族梦。教师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爱父母、爱亲人、爱朋友、爱同学、爱陌生人、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让学生明白,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全体国人的共同努力,要把我们的爱,凝聚成全体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进的持久力量。

中国梦是强国梦、复兴梦。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身体力行的公益劳动、社区劳动;观看爱国影片、纪录片等,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科技本领,不断坚定其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梦教育在伦理学课堂中的实际应用远不止以上几种,每个教师都可以结合自身教学实际选择合适的实现路径进行操作。

参考文献

[1]李春秋,主编.新编伦理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

[2]宋希仁,主编.西方伦理思想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

[3]倪愫襄.伦理学导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0.

[4]秦记洪.论“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广西社会科学,2013(06).

上一篇:无线校园网组网下一篇:高中口语训练三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