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消融

2024-05-25

冷冻消融(精选4篇)

冷冻消融 篇1

随着微创概念的深入和普及, 局部治疗在肝癌外科治疗中的地位日益受到关注, 其主要原因是创伤小, 对肝功能和机体免疫功能影响小, 而对小肝癌的疗效又不逊于手术切除和介入治疗。在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单纯冷冻消融治疗临床应用目前已经较少, 但集低温和高温治疗的氩氦刀靶向手术系统却在临床逐渐广泛地开展。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 无论是原发或是继发, 冷冻治疗都是一种重要选择[1]。本文通过对照研究, 探讨了肝癌冷冻消融治疗的临床应用,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2年2月至2015年10月间我院70例氩氦刀冷冻治疗的肝癌患者为观察组, 另选择同时期采取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70例肝癌患者为对照组。所有140例病人中, 男性89例, 女性51例, 患者年龄 (56.2±7.4) 岁, 入选患者甲胎蛋白 (Atpa-fatoprotein, AFP) 阳性107例、阴性33例, 肝功能Child分级A级46例、B级94例, 肿物直径1.4~12.0 cm。两组患者一般病情资料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B超或CT引导下行氩氦刀冷冻治疗。常规局麻后, 分别将直径1.7 mm、2.0 mm、3.0 mm的氩氦刀穿刺针刺入肿瘤。B超或CT确认氩氦刀进入肿瘤内部之后进行第一循环冷冻, 使氩氦刀尖部温度在1 min内降至-130~-150℃, 持续15 min后使其急剧升温至20℃附近, 过5 min之后再进行1次冷热循环。对于瘤体较大者可同时应用2~4把不同规格的氩氦刀进行操作。术毕, 退出氩氦刀, 体表伤口覆盖无菌纱布, 加压包扎6~12 h。1次不能完全覆盖肿瘤时可间隔1~2周分2次手术。术后常规止血、抗炎、护肝、营养支持等处理。

1.2.2 对照组

经皮穿刺股动脉后采取Selding法将Cobra导管插入肝动脉注入阿霉素80 mg、丝裂霉素12 mg、顺铂100 mg、5-Fu 1 000 mg、1%利多卡因5 m L, 最后注入碘油15 m L。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AFP转阴率、CT影像示肿瘤完全坏死率、12个月和24个月生存率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组间计数数据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AFP转阴率、CT影像示肿瘤完全坏死率、12个月和24个月生存率比较观察组AFP转阴率、肿瘤完全坏死率、12个月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 两组患者24个月生存率无差异 (P>0.05) , 见表2。

2.2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均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好转。

3 讨论

冷冻治疗具有坏死彻底、适应性广、创伤小、可控性强等优点;冷冻消融后的瘤苗作用还能提高患者的抗肿瘤免疫力, 冷冻导致的血管栓塞能阻止肿瘤通过血行转移;冷冻治疗不仅能用于治疗小肝癌, 对大肝癌和邻近大血管的肝癌均适用。冷冻疗法可在手术中应用, 也可经腹腔镜或经皮穿刺完成治疗过程;在超声或CT引导下, 经皮氩氦刀冷冻消融对于小肝癌的治疗效果等同于外科手术。已有很多学者推测冷冻治疗后[2], 由于机体清除被摧毁的肿瘤组织, 吞噬细胞递呈抗原产生针对残余肿瘤的抗体, 包括产生针对肿瘤特异性膜表面蛋白的抗体, 这些抗体与其他活的肿瘤细胞膜表面蛋白结合, 引发补体固定和巨噬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 导致宿主的免疫系统被激活, 使剩余肿瘤组织及远处转移瘤变小。冷冻免疫效应可产生抗肿瘤作用。

由于肝癌的恶性程度很高, 早期播散和远处转移较多见, 我国肝癌患者又往往合并严重的肝硬化, 为肝功能失代偿期, 很多原发性肝癌病灶呈多中心发生等, 采用传统的介入治疗对病情有一定控制作用, 但对于直径>5cm的肝癌, 介入栓塞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 难以实现使肿瘤组织全部缺血坏死的目的, 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受到很大限制[3]。临床对这部分患者采取氩氦刀靶向冷冻治疗尤为合适, 本研究结果表明, 与传统介入疗法相比, 氩氦刀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确切, 并发症较少且较轻, 术后患者近期生存率得到明显提高, 证明氩氮刀冷冻治疗肝癌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是肝癌微创治疗的主要有效手段, 可作为中晚期肝癌的主要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左太阳, 杨卫国, 张忠涛, 等.CT导引下氩氦冷冻消融联合125Ⅰ放射粒子植入治疗膈顶部肝癌的临床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 25 (6) :1022-1025.

[2]叶伟东, 纪建松, 涂建飞, 等.氩氦刀冷冻消融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5, 24 (5) :392-395.

[3]侯晓玮, 宋谦, 李露嘉, 等.TACE联合氩氦冷冻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效果观察[J].实用医药杂志, 2013, 30 (4) :293-295.

冷冻消融 篇2

关键词:冷冻球囊,射频消融,心房颤动,护理

在临床心律失常类型中, 心房颤动是比较常见的。根据大样本统计, 每年新增心房颤动患者大概有100万左右, 而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要比正常人发生率高出4倍, 导管射频消融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治疗手段[1]。2012年, 阜外医院率先开展了冷冻消融技术, 其原理是通过液体蒸发吸热, 带走组织的热量, 使得目标部位温度降低, 异常电生理的细胞组织遭到破坏, 从而消除心房颤动。我院自2014年以来, 开展了此项新技术, 现对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护理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术前护理准备:准备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 心脏超声, 相关实验室检查;使用抗凝血药物来满足手术要求。术前8 h禁食、禁饮水。患者术前访视, 消除焦虑。做好冷冻消融仪检测, 包括N2O气罐压力检测, 管路连接、预冲;调试麻醉机、电生理刺激仪、DSA影像、ACT仪、监护仪、除颤仪和微量泵等, 使其处于备用状态。

1.2术中配合:巡回护士常规准备药品包括局麻药、抗凝药物、对比剂等。准备好动脉穿刺套管、各种规格穿刺针、起搏电极、消融冷冻球囊等耗材;由专人配合操作冷冻消融仪。监测心率、心脏节律、外周动脉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异常时注意提示手术操作者;同时注意观察图像, 特别是右侧肺静脉冷冻, 要仔细听冷冻过程中膈神经起搏声的变化, 一旦发生冷冻过程时膈神经刺激声减弱或消失, 即可能发生膈神经损伤[2], 应立即通知。

1.3完善镇静镇痛:术中遵医嘱使用镇静或镇痛药物, 即可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 又可有效减轻疼痛不适感。在给予镇静时必须保持静脉药物泵入通畅;约束带固定四肢;同时准备好口、鼻咽通气道, 喉罩, 简易呼吸器等, 在患者发生呼吸道梗阻、呼吸抑制等情况下, 要及时的处理, 防止发生低氧血症。

1.4凝血功能监测:房间隔穿刺成功后, 通过静脉给予适量肝素抗凝, 预防血栓形成, 30分钟监测一次ACT, 及时补充肝素, 使ACT维持在200~300 s[3]。

1.5并发症观察:心包填塞、膈神经损伤是CBCA较严重和主要并发症, 所以护理人员术后要进行膈肌运动评估。CBCA术需颈内静脉及股静脉穿刺置管, 术后要做好深静脉穿刺的护理, 防止局部及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1.6术后用药护理:CBCA术后应继续抗凝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术后3 d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抗凝, 然后改服波立维;术后还应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90 d, 护理人员在此期间要做好用药观察和护理, 及时做好跟踪随访和咨询解答。

2结果

通过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技术的治疗, 全部8例心房颤动患者均恢复正常心律, 在优质护理下, 全部患者无并发症出现。其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方面获得医护及患者的普遍认可。我院开展此项目, 处于省内领先地位。

3结论

传统的冷盐水灌注射频消融手术时间长, 术中需输注大量生理盐水, 加重了患者心肺负担。而冷冻球囊手术时间及在X射线下暴露时间显著缩短, 术中无需输注大量盐水, 患者疼痛反应轻微, 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因而具有更安全有效、患者耐受性好等优势。美国大样本临床研究显示, 冷冻球囊单次消融, 70%的患者在1年不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情况下无心房颤动复发;明显高于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组的7.3%;心房颤动复发再次接受手术的患者比例为19%, 远低于射频消融的30%~40%[4,5,6]。

球囊导管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是安全有效的, 护理人员在围手术期充分合作, 做好术前准备, 加强对心电图、镇静与镇痛、抗凝监测, 重视术后并发症及用药护理, 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患者的护理效果的治疗。

参考文献

[1]Lisspers J.Long-term effects of lifestyle behavior change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Effects on recurrent coronary events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Health Psychology J, 2013, 3 (1) :41-48.

[2]Sporton S, Earley M, Nathan A.Electroanatomic versus fluoroscopic mapping for catheter ablation procedures:a prospective randomize study[J].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2011, 6 (3) :310-315.

[3]Cappato R, Calkins H, Chen SA.Worldwide survey on the Methods,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atheter ablation for human atrial fibrillation[J].Circulation, 2011, 12 (9) :1100-1105.

[4]Haissaguerre M, Jais P, Shah DC.Electrophysiological end point for catheter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itiated from multiple pulmonary venous foci[J].Circulation, 2010, 5 (12) :1409-1417.

[5]李咏梅.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的术中护理[J].天津护理, 2016, 24 (3) :207-208.

冷冻消融 篇3

1 冷冻治疗介绍及冷冻消融技术机制

1.1 冷冻治疗的介绍:

冷冻治疗法在很早以前就被应用于疾病的治疗, 到了19世纪70年代, 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的疾病, 就开始使用了经开胸冷冻消融手术, 并且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 将冷冻消融术应用在心脏外科的心律失常疾病治疗, 具有有效性及安全性。到了2000年左右, 经皮导管冷冻消融治疗已被应用到了电生理方面的领域, 同时也探讨出了这项新技术的适应证。

1.2 冷冻消融技术机制:

冷冻治疗是在患者体内采用冷却、结冰, 然后对细胞活性造成影响。采取冷冻治疗一般可分成三个部分:局部温度偏低, 可逆的组织损害产生;细胞内外形成冰块, 给组织带来破坏, 导致细胞破裂;冰块融化以后, 细胞发生死亡。冷冻能量给组织带来损伤具有较为复杂的机制。当组织温度降到32℃时, 可看到细胞流动逐渐缓慢, 细胞离子泵转运能力也有所降低, 早期去极化、传导速率减小, 伴动作电位幅度降低, 增加了动作电位间期, 延长了复极化, 温度持续下降让细胞代谢较为缓慢。而采用冷冻导管降低局部组织温度, 以上改变具有其可逆性, 提供了理想的电生理检测工具。在组织温度逐步下降时, 于细胞外间隙形成了冰结晶, 导致细胞内外渗透失去平衡, 造成细胞萎缩或者脱水, 使细胞内溶质浓度更高, 产生了电生理及生化变化, 最后造成细胞发生死亡。若组织温度快速下降, 但水分又滞留在细胞内时, 细胞内就会形成冰块, 对细胞内结构造成破坏, 而冰块又让细胞内容量增加, 导致细胞膜破裂, 形成冰块, 将细胞内的水进行提取, 细胞蛋白质变性, 上面这些机制都会加快细胞死亡。冰块在融化时, 也会给组织带来严重的破坏, 当温度恢复时, 小冰结晶溶化后还会形成较大的冰结晶, 冰结晶不断变大, 致死性的细胞破坏产生了。前者细胞膜破坏较为完整, 会出现炎性反应, 后者细胞膜被保留得比较完整, 没有炎性反应出现。

射频消融与冷冻消融热量机制不一样, 它的消融效果也就各不相同。冷冻治疗过程中, 借助导管, 尖部及组织被冷却, 组织里的热量被移除, 但射频消融时, 由于通路电阻产生了热量, “烧焦”了组织。在消融时, 射频能量导致局部损伤, 区域的水肿及出血更加严重, 容易形成瘢痕和不完整的纤维化过程。但冷冻损伤的局部存在一个较为完整的分界线, 让结缔组织基质保留更加完整, 因为所形成的瘢痕不是很大, 组织快速复原, 因此这种损伤不会造成心律失常。通过对动物的实践研究证实[2], 冷冻消融术给患者带来的损伤较轻, 对消融周围的组织结构起到保护作用。基于这样的优点, 让血栓形成及狭窄的发生率降低。而且冷冻治疗不会对内皮造成太大的破坏、不易导致血栓形成, 也不会发生胶原收缩情况, 因此, 对毗邻动脉系统部位进行冷冻治疗较为安全, 特别是在冠状窦远段及心中静脉采取冷冻消融效果更佳。冷冻消融不易对冠状窦肌肉组织透壁性造成坏死, 且在毗邻的冠状动脉损害方面也较小, 所以在心中静脉与冠状窦采取冷冻治疗心外膜旁道有其独特的优势。

2 在治疗心律失常中, 冷冻消融的应用分析

2.1 在治疗间隔部旁道中的应用:

旁道居于间隔区域的大概占到30%, 这些通道都和房室结相邻, 射频能量产生出来的组织损伤比较大, 并具有不可逆性, 所以在导管射频消融时, 给右束支阻滞及完全性房室阻滞带来较大的风险;冷冻消融过程中, 可采用冷冻标测技术, 产生组织损伤, 并具有可逆性, 接着冷冻黏附、消融, 有利于慢旁道消融及间隔部旁道消融, 具有降低完全性房室阻滞发生的风险。

2.2 在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中的应用:

Kimman等[3]将63例实施导管消融的患者分成两组, 一组使用冷冻消融, 另一组使用射频消融, 从结果证实, 在手术成功率及病情复发率方面两组不存在明显差异性 (P>0.05) , 然而射频消融组有93.9%发生了加速性结性心律, 冷冻消融组则没有患者发生这样的情况, 也没有出现永久性房室阻滞。从中可说明, 对于靠近房室结区域的快速性心律失常, 冷冻消融具有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Riccardi等[4]对一组患者使用7F导管进行冷冻消融, 在零下30℃冷冻标测80 s, 消融靶点明确后, 在零下75℃冷冻消融4 min, 结果有96.9%的患者消融获得成功, 而且均没有出现并发症, 从而可以说明, 冷冻消融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具有可靠的疗效。

2.3 在心房颤动中的应用:

虽然在治疗心房颤动时, 使用射频消融进行治疗效果理想, 但容易发生肺静脉狭窄, 但冷冻消融术降低了肺静脉狭窄的发生率, 还可有效避免了血栓的形成。Mauricio等用8条狗进行实验, 采用7F Arctic Circler导管对其行右上肺静脉电隔离术, 将8条狗分成两组, 一组3条, 对这条狗进行3次左右的冷冻消融, 每次4 min, 另外一组有5条狗, 只对其进行消融1次, 时间为8 min, 结果证明, 第一组有2条狗电隔离马上获得成功, 第二组5条狗都获得成功, 但在消融3个月后, 第一组恢复了肺静脉电位传导, 第二组则没有发生复发情况, 说明冷冻消融的时间较长, 就容易产生永久肺静脉电位隔离, 隔离也更容易获得成功。此项实践研究证实, 通过超声及静脉造影, 没有发生肺静脉狭窄情况, 消融位置内皮完整, 没有被血栓覆盖, 也没有出现侧支血管损伤的情况;Hoyt等对一组心房颤动患者运用冷冻消融对肺静脉进行隔离, 成功率达到94%。在半年后进行随访, 其中, 只使用冷冻消融术的22例患者有18例没有发生心房颤动, 12例不需要口服相关药物, 通过扫描, 也没有肺静脉狭窄情况发生, 不良反应少。因此, 被认为在阵发性房颤控制中, 冷冻消融隔离静脉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不过消融后房颤极有可能早期复发。

2.4 在心房扑动方面的应用:

对于心房扑动采用冷冻消融术进行治疗, 患者不会产生疼痛感, Timmermans等实践证明, 采用冷冻治疗心房扑动, 在短时间内获得的治疗成功率及可靠性和射频消融效果一样, 不过在实施射频消融时, 若在峡部下腔静脉区域划线, 患者会产生疼痛感, 但若是行冷冻消融术, 即使在这个位置, 患者也不会感觉疼痛, 方便临床治疗的使用。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和射频消融对比, 冷冻消融具有它独特的优势, 主要表现在:组织损伤形成具有可逆性, 对内皮也不会造成太大的破坏, 不易形成血栓, 导管较为稳定, 尽量减少患者的不适感;在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及前间隔旁道时, 通过冷冻标测就可明确靶点, 而且对于靠近房室结部位的旁道效果还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在消融治疗心房扑动时, 患者不会产生疼痛感等, 因此, 可以认为在治疗心律失常疾病时, 冷冻消融术有进一步研究、应用的价值。

摘要:近年来, 经皮导管冷冻消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疾病, 它对患者内皮不会造成严重的破坏, 对组织伤害小, 不易形成血栓, 靶点定位误差小, 正因为它所具有的这些优点, 被临床越来越广泛应用。本研究在此对经皮导管冷冻消融技术进行简要的介绍, 并探讨其在心律失常疾病中的应用。

关键词:经皮导管冷冻消融技术,心律失常,作用研究

参考文献

[1]徐亚伟, 张劲林, 裴晓阳, 等.冷冻消融治疗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的初步尝试[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1, 19 (1) :29.

[2]Dubuc M, Roy D, T hibault B, et al.Transvenous catheter ice mapping and cryoablation of the atrioventricular node in dogs[J].PACE, 2009, 22 (10) :1488.

[3]Kimman GP, Theuns D, Szili-Torok, et al.CRAVT: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 udy comparing t ransvenous cr yother mal an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in 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J].Eur Heart J, 2004, 25 (24) :2232.

冷冻消融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08年7月~2012年11月收治的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2例, 29例患者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53例患者经肺穿刺活检后确诊;其中男58例, 女24例, 年龄64~79岁, 平均年龄 (72.3±2.6) 岁;腺癌54例, 鳞癌28例;分期为Ⅰ~Ⅱ期18例, Ⅲ~Ⅳ期64例;75例患者有合并症, 合并症为肺心病7例, 支气管哮喘15例, 肺气肿14例, 慢性支气管炎39例。吸烟36例, 不吸烟46例。其中有63例患者有程度不同的通气功能障碍, 63例患者中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 ≥80%预计值39例, 50%≤FEV1<80%预计值17例, 30%≤FEV1<50%预计值7例。患者临床表现:咯血18例, 咳痰及咳嗽59例, 胸痛26例, 痰中带血11例, 胸闷54例, 声音嘶哑16例。经影像学检查, 46例为周围型肺癌, 36例为中心型肺癌。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3]

纳入标准: (1) 年龄不低于60岁; (2) 经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 (3) 生活状态评分不低于2分。排除标准: (1) 肝肾功能存在异常; (2) 既往有分子靶向治疗史或放化疗史; (3) 不愿参与本次研究。

1.3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利用美国氩氦刀CRYOCARE系统展开氩氦靶向冷冻治疗:在术前进行胸部增强CT扫描并确定治疗方案, 选取合理穿刺点, 对穿刺针的进针方向及深度加以确定并于体表标记。进行常规消毒并展开经皮逐层浸润麻醉, 利用CT引导, 将氩氦刀顺穿刺点向肿瘤靶点刺入, 为患者输注氩气促使数秒内肿瘤中心温度降低到-160℃, 使之形成冰球, 之后进行输注氦气加热系统, 促使局部温度升高到15~30℃;重复进行2个循环。在拔针后利用氩氦刀专用止血绫对针道进行填塞。手术完成后立刻展开胸部CT扫描, 对气胸情况进行观察。在手术过程中及术后对患者体征密切监测, 术后24 h绝对卧床休息并持续给药, 给予止血、水化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等。

1.4 疗效评价

术后1周展开胸部CT检查, 对患者气胸和积液状况进行观察。对其肺功能加以监测, 每4~6周复查肺功能, 通过动态监测FEV1的变化, 观察氩氦刀冷冻消融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1.5 随访

每月随访1次, 复查上述检查进行评估, 并随访相关症状及对肺功能的影响。随访至2013年1月底结束。

2 结果

2.1 症状缓解及肺功能变化情况

入组82例患者中, 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胸闷、胸痛等情况有不同程度改善, 18例咯血患者中, 15例患者缓解。监测肺功能变化, 其中63例肺通气功能障碍患者中60例FEV1得到改善, 2例未见明显改变, 1例下降。见表1。

2.2 不良反应

82例患者中出现气胸39例, 肺压缩<20%35例, 肺压缩>20%、<50%者3例, 均于术后拔针时抽取积气, 术后绝对卧床48~72 h, 持续吸氧, 1周后复查气胸缓解;肺压缩>50%1例, 给予胸腔闭式引流后缓解;血胸1例, 为少量, 给予止血药物应用后好转;1例出现呼吸衰竭, 考虑为痰栓阻塞所致, 经气管镜多次吸痰、应用抗生素后缓解, 无相关死亡病例。

3 讨论

近年来在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凸显下, 我国老年肺癌患者数量日益增多。老年肺癌患者确诊时通常已是晚期, 此时已无法接受手术治疗或放化疗, 而有报道显示采用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时效果显著。

氩氦刀冷冻消融是肿瘤局部治疗的重要方法, 目前已在各期肺癌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有研究显示其疗效与手术切除治疗效果相当。氩氦刀冷冻消融用于肿瘤治疗时可发挥热疗及超低温治疗两重功效, 该方法是利用氩气致冷及氦气升温的原理, 刀尖内高压氩气可迅速释放, 于数秒内即可将病变组织加以冷冻, 使其达到-160℃的低温, 促使肿瘤组织内生成冰球, 实现迅速冷冻的效果;之后利用刀尖上氦气的快速释放, 促使组织内冰球迅速升温后溶解, 在这样反复冻融中促使肿瘤细胞膜发生破裂及水化, 促使肿瘤细胞死亡, 而微动脉及微静脉中的冰晶在解冻时可导致血管破裂, 促使残留肿瘤细胞发生缺氧缺血最终死亡, 从而对肿瘤病灶予以治疗, 实现治疗目的[4]。本次研究通过对82例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氩氦刀冷冻消融进行治疗, 发现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良好, 未发生因严重不良反应而死亡等事件, 且大部分患者的胸闷、咯血等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 63例肺通气功能障碍患者中60例患者FEV1有明显的改善, 这揭示对于有通气功能障碍的老年肺癌患者而言, 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不会对患者肺功能造成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 老年非小细胞肺癌采用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效果理想且安全性高, 患者耐受性良好,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洪武.现代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77-141.

[2]Saliken JC, Mckinnon G, Gray RR, et al.Liver cryosurgery with curative intent:can we realize the promise.Can Assoc Radiol J, 1999, 50 (5) :295-297.

[3]罗慰慈.现代呼吸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7:797-798.

上一篇:低功耗蓝牙系统分析下一篇:日语实际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