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消融术

2024-05-24

超声消融术(共8篇)

超声消融术 篇1

激光消融是治疗肝癌一项安全有效的局部微创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而激光消融过程需经影像学方法引导,超声具有定位准确、实时监控等优点,但在评价激光消融疗效方面作用有限,需依赖CT、MRI检查,近几年,超声造影评价局部治疗疗效的初步应用已有报道[1,2]。本文主要研究超声造影技术在评价肝脏恶性肿瘤激光消融术后疗效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2月—2015年10月在我院进行激光消融术治疗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64例,男42例,女22例;年龄33岁~76岁,平均年龄(64.4±14.2)岁;其中36例为原发性肝癌,28例为肝转移癌;38例为单发结节、38个病灶,26例为2个结节、52个病灶,共有病灶80个;病灶最大径为1.6 cm~5.5 cm,平均(3.8±1.6)cm。

1.2 纳入标准

①经影像、穿刺或病理组织证实均为肝脏恶性肿瘤,且无肝外转移。②病灶在接受本次研究中的治疗前未行其他局部介入治疗。③对本次研究方法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冠状动脉疾病者。②对本次研究中使用的造影剂具有禁忌者。③病理资料不全者。

1.4 方法

所有患者行激光消融术后即刻和1个月时运用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增强CT进行检查。①常规超声检查:观察患者的病灶回声、形状、大小、边界及血流情况。②超声造影检查:运用具有低机械指数实时成像技术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仪,使用超声造影剂(59 mg声诺维干粉剂溶解于5 m L生理盐水配制而成),经肘部浅静脉团注,每次2.4 m L,随后5 m L生理盐水冲管。观察患者病灶动脉相(5 s~30 s)、门静脉相(30s~120 s)、实质相或延迟相(120 s~300 s)的血流灌注,延迟相行全肝扫描,然后对感兴趣区域再次造影确认其性质。③增强CT检查:使用CT造影剂碘海醇,设置扫描层厚度5 mm,造影剂推注速度为3 m L/s,每次推注100 m L。先行平扫,推注造影剂扫描时期:动脉期(25 s)、门静脉期(60 s)。

1.5 疗效评价

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和增强CT有2个或2个以上检查阴性,或术后1个月随访肿瘤标志物较术后即刻水平明显降低,定义为灭活;术后1个月常规超声、超声造影或增强CT提示病灶较术后即刻变大或周围出现结节,随访肿瘤标志物升高或穿刺病理结果阳性,定义为残留。以综合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观察比较超声造影、增强CT检查、常规超声检查三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3]。

1.6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超声造影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显著高于常规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P=0.013、χ2=20.40,P=0.000、χ2=26.18,P=0.000);增强CT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显著高于常规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P=0.041、χ2=24.69,P=0.000、χ2=28.27,P=0.000);超声造影与增强CT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χ2=0.25,P=0.615、χ2=0.32,P=0.572、χ2=0.06,P=0.807)。见表1。

3 讨论

手术切除被认为是肝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是由于患者个体原因,其手术适用率只有10%~37%,且复发率也较高。激光消融等应用于肝癌的非手术治疗在临床上已广泛使用,而作为一种原位灭活技术,如何准确地评价治疗后病灶的坏死部位、血流情况、残留情况和局部复发情况,是临床上客观评价其术后疗效的关键,对于患者进一步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4]。在临床影像学检查中,增强CT检查是评价治疗后肿瘤区有无残留和治疗成功与否的标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制定下一步治疗计划,被认为是判断局部治疗后肿瘤灭活情况的影像学金标准;但是,由于激光消融术等微创治疗方法需要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利用超声技术评价疗效,所以超声造影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超声造影技术是利用造影剂将后散射回声增强,明显提高超声诊断的分辨力、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技术,可以有效增强肝脏的超声影像和血流信号,反映和观察肝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不仅可以诊断肝脏肿瘤,而且有利于激光消融术中的指导定位、实时监测等,以及治疗后评价疗效并决定是否行补充治疗,还可以观察有无残留的肿瘤或有无局部复发[5]。

本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行激光消融术后,分别运用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增强CT进行检查,以综合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观察比较三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显示,超声造影诊断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均优于常规超声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增强CT检查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超声造影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价激光消融术后肝脏恶性肿瘤的灭活程度,其诊断敏感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均优于常规CT,有很高的诊断准确性,临床价值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参考文献

[1]蒋映丰,周启昌,朱才义.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7(1):53-56.

[2]张丽英,李开艳,崔贤,等.超声造影在肝脏恶性肿瘤微波治疗后的后期随访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3,24(1):58-60.

[3]伍晓敏,周平.超声引导下肝肿瘤的激光消融治疗[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1):152-153.

[4]周薪传,智慧,肖晓云,等.超声弹性成像与超声造影对肝脏良恶性病灶的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3,29(2):137-139.

[5]陈重,赖小今,廖明松,等.超声造影评价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术后疗效[J].西南国防医药,2015,25(11):1216-1218.

超声消融术 篇2

【关键词】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子宫肌瘤;供血动脉

【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201-02

子宫肌瘤属于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目前对其主要采取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长期服用药物的毒副作用较大,停止服用药物以后容易复发。另外,在切除子宫的时候即便保留双侧卵巢,病人也会发生卵巢功能早衰以及绝经等相关治疗[1]。本文笔者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月在我院采取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的子宫肌瘤的患者一共有56例,对其相关临床资料给予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月在我院采取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的子宫肌瘤的患者一共有56例,年龄在31-49岁,平均年龄为42.7±3.4岁。其主要表现包括有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以及下腹坠胀等,通过B超检查诊断为子宫肌瘤,56例在治疗之前没有采取其他治疗。另外,全部为肌壁间肌瘤,病灶直径在21-65mm,平均直径为42.7±5.9mm。

1.2临床仪器、设备

治疗仪器采取HY2900型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其探头频率为3.5MHz,治疗超声频率为1.5MHz,最大电功率为1020W,最大输出功率为479.2W,焦距为140mm,焦域为椭球体,其宽度为1.2mm,长度为8mm。治疗参数要根据血液流动丰富程度以及患者耐受程度来给予调整。

1.3临床疗法

适当充盈整个膀胱,采取仰卧体位。治疗区域的皮肤进行脱脂脱气,同时均与涂抹超声耦合剂。水囊仅仅贴在下腹部,采取无麻醉之下进行治疗。监控系统的二维超声清洗显示其病理变化的范围,治疗声束径路要避开肠管。治疗探头要以直线扫描方式进行移动,根据从点到线和从深到浅的方式,使焦点逐层扫描覆盖整个肿瘤区域。每一个层面由监控系统自动采集超声图像给予治疗之前和以后的灰度对比,详细描记相对应的灰度曲线,当做即时评价疗效的主要依据[2]。

1.4臨床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治疗之前和以后的体积变化情况

临床治疗以后,56个肌瘤体积全部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治疗之前3d,治疗以后一个月、三个月以及六个月肌瘤体积对比,其体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临床治疗之前和以后的体积变化情况( X±s)

时间平均体积(mm3)平均体积缩小率(%)治疗之前3d97.21±58.32治疗以后一个月58.17±39.4339.82±19.81治疗以后三个月36.65±25.3455.57±25.72治疗以后六个月29.23±25.6176.13±28.632.2临床治疗之前和以后内部以及周围血液流动情况

治疗之前的56个肌瘤周围边缘全部能够探及到丰富的血液流动信号,内部能够看见条状血液流动信号。治疗以后通过临床检查,35个肌瘤通过1次治疗以后,其瘤体外部周围环状血液流动信号和瘤体内部血液流动信号随即消失,20个肌瘤由于全部为两侧子宫动脉供血,第二天或者隔日以后经过再一次治疗以后,血液供应完全消失。11个肌瘤由于体积在8cm以上,肌瘤滋养动脉蒂位置相对比较深,经过第三次治疗以后血供完全消失。

2.3临床治疗之前和以后造影剂灌注情况

临床治疗之前,造影剂灌注全部为均匀快速增强,治疗以后肌瘤内部处在一个持续没有灌注的状态。治疗之前3d与治疗以后一个月、三个月以及六个月造影剂灌注峰值强度和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临床治疗之前和以后造影剂灌注情况(X±s )

时间峰值强度达峰时间(s)治疗之前3d43.7616.3729.63±9.06治疗以后一个月4.85±3.3717.05±5.14治疗以后三个月2.64±4.0214.53±8.12治疗以后六个月3.96±2.4815.42±6.272.4临床并发症情况

56例病人治疗以后,其相关症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月经量有一定减少,经期明显缩短以及下腹坠胀感完全消失。

3讨论

目前对子宫肌瘤主要采取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是通过超声波的相关特性,将体外低能量超声波聚焦在身体内部肿瘤,使靶区内部组织温度在短时间以内上升到65-100OC,其组织凝固性坏死。

本文笔者采取DU8腹部探头在治疗之前对滋养动脉给予投影描记,对动脉的蒂距离皮肤表面的距离给予详细记录,一直到肌瘤包膜的距离,在治疗当中根据距离体表的距离以及到肌瘤包膜的距离初步确定蒂的位置,以覆盖蒂以及超出其20mm的区域当做治疗区域。本文结果显示,临床治疗以后,肌瘤体积有一定程度的缩小,瘤体假包膜环状血液流动信号完全消失,肌瘤内部处在持续没有灌注的状态,一些病人的相关症状完全消失或者显著好转,和上述相关报道基本相同[3]。

总之,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滋养动脉治疗子宫肌瘤,可以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并发症较少,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张晓君, 胡兵, 姜立新, 等. 超声造影评价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治疗子宫肌瘤疗效的初步应用[J].上海医学影像, 2010,15(4):263-265.

[2] 姜立新, 胡兵, 吴蓉. 高强度聚焦超声损伤兔肌肉组织的超声影像学变化的初步研究[J].声学技术, 2010,24(4): 227-232.

超声消融术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4年5月~2015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53例患者中,28例患者采用了普通成像引导肝癌消融术,另外25例普通超声成像清晰度欠佳的患者,采用CT/MR超声造影融合成像技术进行了肝癌消融术。共32个肝癌病灶,采用CT/MR超声造影融合成像技术进行了肝癌消融术。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49±11)岁,病灶平均直径20.27mm。这些患者肝脏恶性肿瘤消融术是在CT/MR超声融合成像技术引导之下进行的。见表1。

1.2效果评价消融手术主要随访指标为术后1~2个月进行CT或MR检查,或者术后2~6个月内至少进行2次超声造影检查,对治疗前后的病灶大小进行比较。随访结果至少由两名主治医师判断,判断病灶是否完全消融。

2结果

通过术后随访数据显示,因普通超声清晰度欠佳而不能进行的消融术,在CT/MR超声融合成像的引导下可以进行,并且治疗效果与普通超声相比无明显差异。

3讨论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影像诊断技术和治疗水平都在不断提高,肿瘤病人的生存期得到延长,生存质量得到提高,同时患者对于手术方法、疗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临床数据显示,在我国恶性肿瘤发现时大多数为中晚期,大部分是没有手术治疗的机会。例如胰腺恶性肿瘤,手术切除率低于20%,5年生存率也仅有5%[6],这也就对恶性肿瘤的非手术疗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临床一直不懈努力,致力于研究探索出更好的治疗手段,更可靠的治疗方法,以提高对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

3.1肝癌诊断方法

3.1.1肿瘤标志物检查目前,我国临床诊断肝癌常用的标记物为甲胎蛋白(AFP),但是由于在生殖系统肿瘤和胃肠道肿瘤患者中也存在,AFP诊断对于肝癌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不高,诊断效果并不理想[5]。

3.1.2血清学检查另外,肝癌患者会出现谷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血清碱性磷酸酶等蛋白质的异常升高或降低,所以血液生化检查可以监测到肝功能异常,常常作为辅助肝脏疾病的诊断手段。

3.1.3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检查不仅操作便捷,没有创伤,并且费用低廉,已经成为肝脏疾病检查最常用的方法。由于多层螺旋CT分辨率高,扫描层厚而小,扫描速度较快,是临床上检查及诊断的小肝癌的主要方法。小肝癌患者,肝脏从硬化再生结节,到肝癌生成的过程之中,供血血管往往会发生以门脉为主改为动脉为主。同时,不同阶段的小肝癌,其血供特点也不尽相同。小肝癌的血供特点有三种:(1)肝动脉供血为主;(2)肝动脉与门静脉双重供血;(3)主要门静脉供血为主,肝动脉供血较少。大部分的小肝癌由动脉供血为主,因此动脉期病变会明显强化,与肝组织对比呈现高密度,门脉期和延迟期由于肝实质强化,病变对比肝实质密度逐渐降低,但也有部分小肝癌动脉血供占的比例少,增强扫描没有典型的“快进快出”表现。在门脉期和延迟期,与肝实质相比呈现相对等密度,很难与小血管瘤鉴别,但如果出现延迟期包膜强化则可以帮助诊断小肝癌。综上,超声检查不仅可以确诊肝脏内有无占位性病变,还可以鉴别出实质性占位和液性病变。不仅可以明确病变的位置,还可以观察病变与周围血管、器官的位置关系,而实时超声造影还可以观察到病灶的动态变化,比如血流情况,更加利于病情的诊断。更加值得一提的是,CT/MR检查是目前肝癌诊断最重要的检查方法。由于其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甚至可以避免掉呼吸伪影的干扰。其多期动态增强扫面可以将扫描层厚缩小到0.5mm,让小肝癌病灶的检出率大大提高,为肝癌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准确的依据,尤其是小肝癌的诊断。以本院1例患者举例说明,如下图所示。

男,57岁,HCC外科切除术后肝内转移,行消融术治疗后2月余CT及MR随诊。手术切缘可见楔形异常强化,MR动脉期高信号(如图A),平衡期等信号(如图B),CT图像图(图C、D)显示不如MR明显,随诊证实为非肿瘤病灶。切缘附近可见介入后肿瘤复发病灶(黑箭),动脉期强化,延迟期信号减低;CT扫描漏诊。肝脏Ⅶ段可见致密的疑似病灶,CT诊断阴性(无存活肿瘤组织),MR诊断为肿瘤残存,血管造影及3个月后MR随诊,该病灶未见明显存活肿瘤征象,判定为假阳性。

3.2肝癌治疗方法比较肝癌首选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疗法,包括手术切除和肝移植手术,另外局部消融术也是部分肝癌首选方法。就手术切除与消融术比较而言,肝癌手术切除术的3~5年,总体生存率以及无瘤生存率要高于消融术,但是消融术的并发症以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手术切除法[7]。

肝移植术主要适用于治疗小肝癌同时兼具严重肝硬化的患者,但如果出现血管侵犯或者肝外淋巴结、器官等转移者不可行肝移植术。有报道显示,米兰(Milan)标准已经过大宗病例临床验证,并获得国际公认。旧金山的加州大学(UCSF)对于无微血管侵犯所提出的标准为“最大值为7”(即u P-to-7)的原则,目前虽然已经得到广泛接受,但仍然需要临床实践的验证[5]。局部消融术为目前非手术治疗的重要治疗手段。在肝癌局部消融治疗术的各个环节,其中包括术前的评估,术中的引导和监控以及术后的疗效评估等,影像技术都是不可或缺的。据临床数据显示,常用的影像技术包括超声、CT/MR等。

众所周知,超声造影具有实时性、简单易行、无放射性所以可在局部消融术中不间断地监测消融术的全过程,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同时又具有分辨率低,并且它的视野有限;CT/MR技术具有空间分辨率高,视野范围广等优点,在肝癌消融术中病灶显像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引导穿刺的适用性较差、有辐射性,并且造影剂具有肝肾毒性等缺点。CT/MR-超声融合成像与计算机计划系统结合指导较大肝癌消融。Chen等构建数学模型,得以计算出三维空间最少布针次数,从而进行大肿瘤的局部消融术,对合理的适形消融术具有指导性意义。Nam等基于改进的Viterbi算法,提出了一种肝脏三维超声-CT的自动仿射配准方法,这种方法能够从三维的超声图像中分离出血管腔和肝脏表面图,接着使用边缘匹配算法,自动对初始配准变换进行计算。最后,通过结合血管和肝表面的信息算出全局的仿射变换数据,从而配准过程得到优化。经过临床实验证实,该方法使得三维超声-CT图像能够自动配准成为可能。

肝癌行局部消融术治疗时,不但要求消除整个肿瘤,而且要尽可能地消除病灶周围至少5mm的正常肝组织,达到消融边界(AM)或安全边界,消融术是否达到了安全边界是术后评价和发生肿瘤局部进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就目前的影像学方法而言,包括CT/MR、CEUS等都无法准确判断原肿瘤的位置,难以精确评估安全边界,所以难以准确地对安全边界进行测量或者评估。所以,随着消融术的不断探索改进,融合成像可以实现消融术后与术前的图像进行精确对照,从而有望准确评估消融安全边界。

本研究53例患者中,28例患者采用了普通成像引导肝癌消融术,另外25例普通超声成像清晰度欠佳的患者,采用CT/MR超声造影融合成像技术进行了肝癌消融术。通过术后数据显示,因普通超声清晰度欠佳而不能进行的消融术,在CT/MR超声融合成像的引导下可以进行,并且治疗效果与普通超声相比无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在肝癌治疗中CT/MR超声造影融合成像消融术较普通超声成像技术而言具有清晰度高的优点,并且微创、安全、副作用小、应用范围广泛,而且疗效可靠的一系列优点,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虽然CT/MR超声造影融合成像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来改善。CT/MR超声融合成像技术的有效运用的关键就是图像配准准确,但是在临床实际应用中易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肝脏位置和形态的变化、患者呼吸运动以及体位的变化,另外还受到操作者的经验干扰等。

参考文献

[1]吕桂帅,陈磊,王红阳.我国肝癌研究的现状与前景[J].生命科学,2015,8(3):237-248.

[2]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1,11(10):929-946.

[3]张丽英.超声在原发性肝癌微波消融中的应用[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10-15.

[4]宋洋,王志远,魏仲航.超声与CT/MR融合成像技术在38例消融术中的价值探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2):2013-2014.

[5]刘丹.肝局灶性病变120例超声造影检查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0:18-39.

[6]吕鉴尧,刘明,田文硕,等.超声造影在困难部位恶性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5,36(1):126-130.

超声消融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 都为右叶大肝癌, 其中男性44例, 女性12例。年龄38~72岁, 平均年龄为 (49.5±3.2) 岁, 病程3个月~12年。全部经临床症状、CT增强、MRI检查、甲胎蛋白定量及病理学检查确诊, 腹部CT或B超没有发现其他脏器转移, 术前行三大常规检查, 肝肾功能生化检查, 电解质、心电图和胸片、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查, 均无严重心、肝、肺、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排除其他慢性疾病。患者肝功能均为Child A级, 肿瘤直径为5~30 mm, 按国际TNM分期标准分为Ⅲ期36例, Ⅳ期20例。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 80%以上为乙肝携带者。

1.2 超声介入射频消融适应症

(1) 原发性肝癌。 (2) 肝内结节≤3个。 (3) 无大血管浸润或邻近脏器侵犯或肝外转移;肝硬变严重或复发性肝癌残肝较小。 (4) 因各种原因不能手术[2]。

1.3 方法

采用GEVIVID7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可进行二维、静态和实时三维超声检查;腹部探头频率3.5 MHz, 为经腹三维容积探头。美国valleylab射频消融系统, 功率200 W。术前15 min肌注度冷丁50 mg。术前1 d制定手术具体方案。常规消毒、铺巾, 以超声引导将射频电极按确定的手术体位、肿瘤及电极穿刺点穿入肿瘤, 并施加向前的压力打开伞形电极针, 治疗功率及电极张开大小由计算机实时监控, 以高频震荡电流让组织离子因为电流变化而产生振动, 形成>50℃的高温区于消融电极周围, 使得肿瘤细胞形成凝固性坏死, 观察电极针放置位置, 或有无被推回的现象。先把电极针打开到2 cm, >3 cm者采用单针多点单次或多次消融, 对直径<3 cm的结节采用单针穿刺单点消融[3], 肿瘤消融完全后, 阻抗达到最大, 功率降低为零, 治疗自动停止。目的为毁损肿瘤及周围0.5~1.0 cm的肝组织, 手术完成后缓慢拔出电极。治疗后有效部针的癌肿部位呈现回声增强, 可及时了解治疗效果。术后停止入食6 h;清淡饮食, 观察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 有疼痛、发热者予对症处理。

1.4 评价指标

术后1 d, 7 d进行血清学检查, 术后1周行超声检查, 术后1个月行增强CT, 观察消融范围, 判定治疗效果。无病灶无增强视为完全消融, 反之则为不完全消融。以后3个月/次复查, 随访1个月~3年, 原治疗区域重新出现病变视为复发, 肝外或肝内出现新病灶或血管浸润视为远处复发。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包处理, 以 (x±s) 表示计量资料, 两组数据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Kaplan-Meier计算患者的生存率。

2 结果

2.1 疗效

患者均自述上腹部疼痛伴体温升高, 全部在治疗后1周内缓解。56例患者术后瘤体完全消融率为92.9%, 56例患者中有28例甲胎蛋白 (AFP) 术前, 术后均不升高, 53例患者术后1个月时的AFP显著低于术前, 术后为 (136.47±25.36) μg/L, 术前为 (641.58±58.26) μg/L, P<0.05, 其中35例患者AFP降至正常。

2.2 并发症

全部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42例患者出现转氨酶升高、发热 (37.4~39℃) 等并发症, 34例转氨酶升高患者术后1个月内恢复正常。

2.3 生存率

经彩超、MRI、增强CT术后复查, 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3.9%、55.4%、50.0%。

3 讨论

随着超声技术的逐渐完善, 其以诊断率高, 操作简便, 无创等优点, 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近年来, 超声介入射频消融治疗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逐渐引起临床重视, 超声介入射频消融治疗术的原理是工作电极非绝缘部位输出交变电传入人体组织, 组织阻抗使得射频产生热能, 使离子振荡产生高达80~100℃的高温, 造成细胞热凝固坏死[4]。正常肝细胞在54℃持续1 min或60℃即刻出现不可逆坏死温度。研究显示, 超声介入射频消融对原发或转移性肝癌创伤小, 且安全可靠[5]。超声介入射频消融手术方案的设计, 热场的估计和布点进针的精确性、术中部针的准确性以及术中RFA效果评价是提高治疗效果重要因素。通过超声术前可以准确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手术体位及电极穿刺点, 便于筛选手术适应症制定手术方案, 正是因为术中探头导引架的使用, 保证了穿刺时超声扫查面时刻与电极针在同一切面, 推进时可同时探及穿刺针和癌肿, 提高穿刺的准确性, 患者的损伤得到了避免[6]。对于<3 cm的肝癌, 超声介入射频消融治疗与手术切除有接近的疗效。RFA对合并严重肝硬化的患者, 肝功能影响小, 疗效确切。本研究结果显示, 术后瘤体完全消融率为92.5%, 有28例甲胎蛋白 (AFP) 术前、术后均不升高, 53例患者术后1个月时的AFP显著低于术前, P<0.05, 其中35例患者AFP降至正常。全部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综上所述, 超声介入射频消融是治疗肝脏肿瘤的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方法, 具有创伤小, 并发症少的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在临床操作中严格掌握其禁忌症, 避免热凝范围过大而造成肝功能衰竭, 对于突出肝外或紧靠肝表面的肿瘤, 穿刺应谨慎, 以免伤及肝周重要脏器。

参考文献

[1]祝海城, 马鹰, 何大馨, 等.彩超引导介入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0, 23 (1) :57-58.

[2]冯莉莉, 曾俊, 赖全图, 等.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疗效观察[J].江西医药, 2012, 47 (1) :6-7.

[3]陈敏华.肝癌射频消融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3.

[4]陈敏华.微创时代如何看待肝癌的射频治疗[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09, 8 (1) :4.

[5]经翔, 丁建民, 王彦冬, 等.超声造影在肝癌射频消融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0, 26 (8) :734-737.

超声消融术 篇5

针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治疗, 近年来出现有效的物理消融技术, 可以有效地局部治疗肝癌, 代替开腹手术达到根治的目的。本院从2012年4月~2014年1月收治的肝癌采用射频消融治疗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 分析超声造影在治疗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纳入本院2012年4月~2014年1月肝癌患者60例, 其中患者男29例, 女31例, 年龄28~76岁, 平均年龄为46岁。原发性肝癌患者49例、肝癌切除术后复发4例。纳入标准:①病灶为肝癌复发或残余的小结节;②原发性病灶已经根治但数目小于4个的转移性小肝癌;③由于各种原因而不能进行手术的小肝癌;④对大肝癌经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后的补充治疗;⑤患者及家属同意。排除标准:①有黄疸和顽固性腹水的患者;②射频消融靠近心脏、胃、胆囊胆管、肠的患者;③有出血倾向及血小板计数<50000/mm3的患者。

1.2 方法

采用二维超声或彩色多普勒观察病灶的位置、数目、大小以及血供情况, 对肿瘤情况进行初步的评价。之后用超声造影检查, 将造影剂3m L经肘部浅经脉快速推注, 在推注5m L的生理盐水, 超声造影分3个时项, 注射造影剂后10~40s为动脉项, 注射造影剂后40~120s为门脉项, 注射造影剂后120s至造影剂在血管内消失。根据延迟项的增强类型及动脉项门静项病变组织与正常肝脏组织血流关注及动态变化的差异来对肝脏疾病做出诊断。如需重复超声造影需间隔10min以上。根据超声造影结果制定射频消融的治疗方案, 治疗后再次进行超声造影及MRI检查观察治疗后病灶的灭活情况。

1.3 判定标准

注:超声造影检查结果与常规彩超结果比较*P>0.05, 与MRI检查结果比较#P<0.05.

超声造影诊断标准:①完全无活性:显示病灶无增强;②部分活性:病灶区较治疗前增强范围渐小, 但仍然有部分增强;③无变化:病灶不均匀或均匀增强, 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在60例肝癌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治疗前, 经过超声造影发现70个病灶图像, 在动脉早期呈弥漫球状包绕或轻度增强。接受射频消融治疗后造有53个病灶无明显变化, 17个病灶较治疗前有缩小, 分别观察常规彩超超声造影及MRI检查后显示病灶灭活情况。超声造影与MRI的检查结果一致与常规彩超检查结果不同, 见表1。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是已经成为恶性肿瘤的第二位, 发病隐匿, 其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或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至今仍是治疗肝癌的首选方案, 但其复发率较高且仅有20%左右的患者有手术的机会[3]。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放化疗、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及微波消融和射频消融。射频消融以逐渐成为继肝切除和肝转移术后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术前对肿瘤病灶的准确评估有助于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术后判断病灶坏死情况是评价治疗效果的关键。

与常规超声检查相比, 超声造影具有动态、实时、连续显示肝脏实质和病灶血管构架及组织灌注状况等优势。超声造影检查需要使用超声造影剂, 超声造影剂是一种可通过肺循环的微气泡混悬液, 当人体血液中注入了微气泡后, 血流信号得以明显增强, 从而显著改善小血管和低流速的显示, 为诊断提供丰富的血流信息[4]。使医生能够实时、动态地观察正常脏器和肿块的血流灌注, 提高超声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射频消融中超声造影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①明确治疗范围:通过超声造影检查确认肿瘤病灶的大小、位置、浸润情况, 制定治疗方案。选择确认肿瘤位置与CT有出入或超声显像不明显的患者采用造影, 当肿瘤边界不清晰时经过造影后界限清楚且范围增大[5];②超声造影能够显示不同时项的肿瘤, 更准确更清晰的显示肿瘤位置, 以供射频治疗布针做参考;③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比较可以明确凝固坏死范围积及残存肿瘤, 同时获得病灶区域的微循环信息[6]。通过超声造影可以及时的对未灭活的病灶进行针对性的补充治疗, 可以更迅速安全, 短期内就可以重复使用, 无辐射, 无毒副作用, 具有实现性, 提高了射频消融的治疗效果。超声造影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螺旋CT检查速度快, 可以扫描肝脏的各个部位, 对肝内多发性病变可同时观察, 而超声造影检查与之比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只能检查邻近病灶的视像资料[7]。

综上所述, 超声造影在肝癌射频消融治疗前后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可以明确患者病灶的数目、大小及肿瘤血管等情况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可有效地评估射频消融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陈红健, 张一心, 陈钟.超声造影配合射频消融与手术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疗效比较[J].江苏医药, 2012, 38 (1) :36-39.

[2]姚南, 杨丽春, 陈海涛.超声造影在肝癌射频消融前后应用价值的评价[J].临床医学杂志, 2012, 14 (11) :759-761.

[3]林家东, 彭齐荣.超声造影在肝癌射频消融治疗后的应用价值[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0, 28 (2) :131-133.

[4]曹怀宇, 张兰英, 司琴, 等.超声造影在肝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前后的应用价值[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2, 28 (1) :104-105.

[5]陈敏华, 杨微.超声造影对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超声杂志, 2010, 7 (12) :1-2.

[6]周文蓉, 张晓敏.超声造影技术在肝癌射频消融治疗前后的临床应用[J].青海医药杂志, 2010, 40 (12) :70-71.

超声消融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2月-2014年2月本院共收治肝癌患者270例, 其中男185例, 女85例, 年龄27~84岁, 平均年龄 (55±1.2) 岁。单发病灶240例, 2个病灶的22例, 3个病灶5例, 4个病灶3例, 肿瘤总数为311个。肿瘤的直径分布在0.9~12.3cm, 其中直径小于3cm 175个, 直径超过3cm136个。所有患者在入院之时均接受医学影像仪器的检查, 并由其病理切片证实。

1.2 治疗方法

在实施治疗之前, 对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以及病情进行仔细的检查, 并严格依据患者的检查结果确定治疗方案。在治疗的过程中, 将治疗频率进行合理的设定, 并在超声的引导之下, 将射频针头于病灶部位进行穿刺。之后将穿刺的时间进行合理的控制, 以确保治疗的效果。对于直径在3cm以下的肿瘤进行消融时, 采用单次消融的方式。对于直径大于3cm的肿瘤进行消融时, 在单次消融结束之后, 在其周围约1cm处进行多次交叉治疗。在对肝癌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过程中, 应遵循先深后浅的顺序进行, 即首先对病灶位置较深的肿瘤进行消融, 之后对位置较浅的肿瘤进行消融。在整个治疗过程结束之后, 对患者的创伤部位进行止血、消毒等处理, 以避免发生感染的情况。

1.3 检测指标以及分析方法

在患者接受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治疗之后, 运用医学影像仪器对患者的病灶部位进行检查, 并对患者肿瘤的消融效果进行分析[2]。

2 结果

在对患者治疗10d之后, 运用超声对患者进行检查, 其检查结果显示其回声逐步增强, 且呈现不均匀的规律, 其病灶边界轮廓的清晰度较低, 病灶内无血流症状。在对患者实施治疗的40d之后, 其超声检查的回声显著提高, AFP的转阴率相对较高。

在对本院的270例肝癌患者实施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治疗之后, 35例患者的检查结果显示其体内依然有肿瘤残余, 其肿瘤的消融率为87.0%。直径在3cm以下的肿瘤剩余7个, 消融率为96.0%, 直径超过3cm的肿瘤剩余29个, 其消融率为78.7%。在对患者进行跟踪回访的过程中, 2年内共计25例患者出现复发的情况, 其复发率为10.6%。

3 讨论

在现今针对肝癌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方式当中, 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的治疗方式相对较为先进[3]。该种治疗方式是以超声作为引导, 依靠射频发射器将频率相对较高的电流引入到患者的病灶部位, 从而能够加速其病灶内细胞的活动剧烈程度。对于肿瘤细胞而言, 其对温度的敏感性相对较强。有研究资料显示, 当肿瘤组织所处环境的温度超过60℃时, 其部分组织将会出现坏死的情况[4]。对于射频治疗而言, 其对肿瘤组织所注入的热量能够使其瞬时温度超过100℃, 从而在大幅抑制肿瘤细胞内DNA表达的同时, 能够加速肿瘤组织的凝固、坏死。在对患者运用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的治疗之后, 其在病灶周围将形成隔离带, 大大降低周围组织对肿瘤组织的供血量, 进而能够有效降低其复发率以及转移率[5]。

在对肝癌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对于直径低于3cm的肿瘤一般仅采用一次射频, 而对于直径超过3cm的肿瘤进行射频时, 则需要多次, 且应在首次射频的周围进行选点。然而值得注意的是, 针对一个肿瘤的射频点应在3个以内。根据本文结果显示, 当患者体内的肿瘤直径超过3cm时, 其消融率相对于直径3cm之内的肿瘤而言相对较低。造成该类情况的主要原因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在对肿瘤进行消融的过程中, 其所能覆盖的位置通常局限于3cm左右;其二, 当对直径较大的肿瘤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过程中, 往往需要分多个点进行多次治疗。然而对于肿瘤组织而言, 其通常无明显的规则, 因此对其进行精确治疗的难度相对较大;其三, 肝癌肿瘤组织常处于距离血管较近的位置, 因此对其进行射频治疗期间, 部分热量将会随着血液的流动被带走, 进而造成肿瘤组织局部温度降低, 影响治疗效果;其四, 在对肿瘤进行消融治疗期间, 常常伴有气泡出现。在进行医学影像检查的过程中, 由于气泡的出现而将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影响治疗效果。

临床中对肝癌患者实施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的治疗方式, 其治疗过程安全可靠, 其消融效果相对较为明显, 尤其针对直径小于3cm的肿瘤而言,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采用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的方式治疗肝癌的效果。方法:本院近年来共收治肝癌患者270例, 临床中采用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 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在对患者实施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的治疗方式之后, 其病灶回声提高, 且其医学影像结果显示并无强化的现象出现。直径在3cm以下的肿瘤其消融率为96.0%, 直径大于3cm的肿瘤其消融率为78.7%。结论:临床中对肝癌患者实施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的治疗方式, 其治疗过程安全可靠, 其消融效果相对较为明显, 值得推广。

关键词:肝癌,超声引导,射频消融

参考文献

[1]许若才, 李建良, 刘寒春, 等.超声或CT导引经皮多弹头射频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初步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 2011, 28 (12) :14-15.

[2]白威, 薛改琴, 杨牡丹.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无水乙醇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的处理〔J〕.临床医药实践, 2013, 15 (8) :18-19.

[3]王文荣, 崔生达, 曾黎明.中药消癌平配合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35 (16) :45-46.

[4]段云友, 罗淑荣, 赵柏山, 等.超声多普勒技术评价肝癌射频治疗后肝脏及肿瘤内血液动力学变化〔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2, 8 (1) :32-33.

超声消融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8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4例, 实验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法进行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法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子宫肌瘤疾病的诊断标准。实验组:年龄43~51岁, 平均年龄 (47.38±2.13) 岁;肌瘤直径2~4cm, 平均直径 (3.05±1.05) cm;其中壁间肌瘤20例, 黏膜下肌瘤24例;肌瘤数目为1个的患者为14例, 肌瘤数目在1个以上的患者为30例。对照组:年龄42~52岁, 平均年龄 (48.11±2.09) 岁;肌瘤直径2~5cm, 平均直径 (3.17±1.12) cm;其中壁间肌瘤22例, 黏膜下肌瘤22例;肌瘤数目为1个的患者为15例, 肌瘤数目在1个以上的患者为29例。

经血液以及影像学检查, 患者血液、新陈代谢以及神经系统均正常健康, 无不良疾病, 并且其他脏器也无问题。两组患者以及家属对于本次对比观察具有知情权。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差异较小,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组间具有良好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手术治疗法。实验组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法,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准备好自凝刀妇科多功能射频治疗仪器, 该仪器产自半边天公司。术前先进行常规消毒以及麻醉, 再取膀胱截石位, 将仪器的电极板放置在患者的腰骶部[3]。患者的宫颈充分暴露后, 将仪器的功率设置为30W, 并且B超监视患者宫颈, 此时再缓慢地把自凝刀送入患者的宫腔, 需要经过B超确认自凝刀插入了患者子宫肌瘤的正中心[4]。待自凝刀的开关被打开后, 它会自发地产生高频电磁波, 随后移动气样强回声会逐渐散开, 并且弥漫在自凝刀的周围[5]。自凝刀刀尖开始在患者的肌瘤内旋转, 逐渐地凝固肌瘤, 等到肌瘤完全被凝固后让自凝刀顺利退出。一般自凝刀需要在肌瘤内旋转数十周, 最后肌瘤的残端处仍需再刮凝3~4次, 最后将肌瘤取出。在患者手术结束后给予止血以及常规的抗感染治疗, 连续治疗1周[6]。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治疗情况, 治疗情况可以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个阶段。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文所得数据结果均准确地录入到SPSS19.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 检测结果中95%作为可信区间, P<0.05表示两组患者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小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比较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患者44例, 总有效率高达100.00%,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患者38例, 总有效率达86.36%, 组间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 医疗技术也在不断提高, 对于子宫肌瘤患者的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发展和改革。传统的子宫肌瘤切除术正逐步不被广大患者所接收, 例如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切除术等等[7]。虽然子宫切除术能够将子宫肌瘤消除, 但是患者生殖器官的功能以及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并且常规手术治疗患者的子宫肌瘤容易复发, 一般复发率在7.5%左右, 形式相当严峻, 所以保守治疗已经开始被提出。患者希望治疗子宫肌瘤疾病的同时还能降低痛苦, 并且保全子宫。所以全新的治疗方法正在逐步成熟[8]。

射频消融治疗法属于一种非手术的微创法, 机理是利用射频电透热让患者的子宫肌瘤变性凝固、溶解, 最后脱落。该治疗技术属于热毁损技术, 国外的相关资料报道, 利用该技术已经治愈了多名前列腺癌、乳腺癌以及肝癌患者。当射频电流通过时, 会产生高温, 然后局部组织凝固并且坏死后自动脱落[9]。自凝刀需要经过宫腔再进入患者的肌瘤内, 但是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技术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患者的黏膜下肌瘤2~5cm时适合该治疗方法。子宫肌瘤有假包膜, 并且病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超声影像很清晰, 自凝刀通过自然通道容易与肌瘤接触, 并且子宫肌瘤的耐热性较差, 所以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法可以有效地应用在临床上。一般的手术方法治疗后, 患者的复发率较高, 并且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 而使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技术对子宫肌瘤进行治疗解决了这些后顾之忧, 操作的难度系数也大大降低, 并且保护了子宫的结构以及患者的生殖功能和卵巢功能。

从本文结果中可得, 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小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对子宫肌瘤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法治疗, 效果显著, 并且安全可靠, 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较少, 降低了患者的心理负担, 提高了患者的康复概率,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在子宫肌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并分析其应用价值与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8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4例, 实验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法进行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法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较大,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子宫肌瘤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法治疗时, 效果显著, 并且安全可靠,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超声引导,射频消融,子宫肌瘤

参考文献

[1]伦锦.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子宫肌瘤168例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20) :2232-2233.

[2]李银华.超声引导射频消融子宫肌瘤148例临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12 (34) :165.

[3]谢艳芳, 芦海虹, 王晓颖, 等.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子宫肌瘤射频消融术的应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4, 14 (2) :145, 148.

[4]李晓婷, 魏娟娟, 施正洪, 等.射频消融治疗子宫肌瘤227例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10) :1309-1310.

[5]齐璇.射频消融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其安全性〔J〕.武警医学, 2013, 24 (8) :652-654, 659.

[6]Anita Thapa.超声引导下经阴道射频消融治疗子宫肌瘤〔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 2013.

[7]方素珍.腹腔镜和射频消融术治疗子宫肌瘤疗效对比〔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8) :43-44, 47.

[8]毛连梅, 何小红, 田春丽, 等.射频消融技术配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530例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8) :52-53.

超声消融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5月-2012年1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和住院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 (39.5±5.7) 岁, 大多数患者出现身体不适的状况, 多为经量增多和经期延长, 并且按时到医院就诊。60例患者共有70个子宫肌瘤病灶, 包括肌壁间肌瘤20个和子宫黏膜下肌瘤50个, 病灶1.3 cm×1.0 cm×0.9 cm~4.7 cm×3.9 cm×4.6 cm。在进行自凝刀射频消融术前, 必须先征求患者的同意, 并且要得到患者家属的理解, 明确指出自凝刀射频消融术可能会带来的隐藏风险[5]。

1.2 方法

患者必须先进行常规的超声检查, 观察病灶边界及数目, 记录大小、位置、回声特征和血流分布的情况, 这些检查一定要在自凝刀射频消融术前完成;随后要为自凝刀射频消融术提供检查的依据, 所以必须进行灰阶超声造影的检查, 观察病灶的造影增强模式, 先明确蒂部位置及血供的分布情况, 并时刻关注带蒂的黏膜下肌瘤;同时在手术前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对患者的心电图、凝血时间和心脏病等一般资料进行优先调查, 防止患者有凝血机制障碍、心脏病、生殖道急性炎症等禁忌证依然进行手术, 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6]。行肌注地西泮工作, 将膀胱内结石进行清理工作, 必须在半个小时内完成该操作。使用自凝刀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 并且有效根据超声的引导, 对病灶进行全程监控。在肌瘤治疗成功后的同时, 强回声团以超声的图像显现出来, 取出带蒂的黏膜下肌瘤消融蒂部, 并根据实情作出判断, 决定是否送出病检, 再次处理好残端的凝固消融;70个病灶中有50个病灶有反应, 效果在手术后15 min显现, 为了对消融的效果进行评判, 可以使用灰阶超声造影的手段, 造影无增强区就是指肿瘤消除完全, 计算无增强区的体积[7]。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自凝刀射频消融术前使用灰阶超声造影对患者进行检查

病灶均符合子宫肌瘤的“周边网状增强型”的造影增强模式, 并且造影剂在灌注初期, 周边呈现了环状增强的特点, 内部也基本呈放射状或者网状增强细高回声带, 表现出界限清晰的高回声团。

2.2 自凝刀射频消融术后即刻对灰阶超声造影进行检查

带蒂黏膜的病灶在蒂部进行了消融之后, 立即取出肌瘤进行分析, 分析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分析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检查结果显示这些瘤体均为黏膜下肌瘤, 其余的病灶在自凝刀射频消融术后15 min, 立即使用灰阶超声造影来评判消融的效果。除去2例黏膜下肌瘤在取出后, 发现在肌壁间的残端部分有少许增强, 治疗效果不尽人意, 病症依旧严重, 所以必须进行第二次补充消融治疗, 在第二次治疗后, 有所好转, 其余的病灶在消融后, 灰阶超声造影表均显现为“缺损型”无增强的造影增强模式, 即病灶始终无造影剂灌注, 但现状可见、片状高回声, 这些现象都是在造影过程中发生, 也多为未消散的气泡影响所致。

2.3 患者瘤体在自凝刀射频消融术前后的体积变化

带蒂黏膜下肌瘤通过自凝刀射频消融术的治疗后, 情况明显好转, 病灶使用自凝刀射频消融术, 瘤体的体积大小为4~24 cm3, 平均 (10.67±5.20) cm3, 灰阶超声造影病灶无增强区体积V为 (10.92±11.42) cm3, 在患者进行自凝刀射频消融术后4个月, 常规超声测出瘤体的体积V2平均 (5.07±7.06) cm3, 而随访过程中, 在手术后的7个月瘤体体积V3平均 (4.14±3.27) cm3, 在手术后10个月瘤体体积V4平均达到 (3.31±2.16) cm3, 说明在手术后体积均有明显的缩小, 且缩小率在 (0.56±0.24) , 秩和检验V和V2,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秩和检验V、V2、V3、V4,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并且V4<V3<V2<V。

2.4 自凝刀射频消融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对患者进行治疗后, 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 月经量明显减少, 经期明显缩短, 其中40例患者月经恢复正常, 所占比例达66.67%, 28例患者痛经消失, 所占比例达46.67%, 总有效率达到100%。可见自凝刀射频消融术成效明显, 有效的抑制了患者病情的加重。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子宫病态的一种表现, 这会对女性产生不良的影响, 经常会导致患者出现月经过多, 经期延长等症状, 时刻困扰着患者日常起居[8,9]。现如今对待这些问题手段过于单一, 多采用药物治疗或者手术手术, 传统治疗方法疗效不显著, 并且对患者产生了大量的副作用, 在进行手术的时候, 影响患者的生殖器官结构和功能的可能性很大, 不单单如此, 不少数据显示, 手术后女性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生活适应带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改变治疗手段刻不容缓[10]。

射频消融治疗子宫肿瘤的问题, 经过全方面、多角度、深层次的探究, 射频消融医疗主要对肿瘤的局部进行有效治疗, 是一种安全、副作用小、创伤小、治疗效果好和在可控制范围内的较好方法。

射频消融治疗后, 大部分子宫肌瘤的组织开始坏死, 并且呈现出凝固状, 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表达开始消失。而灰阶超声造影就是在常规超声检查的基础上, 增强人体的血液流通信号, 并使用静脉注射造影剂, 即时并且动态的观察组织微血管灌注的信息, 并提高病变的检出率, 也是对病变的良恶性进行辨别的一项检查手段。不少医学专家也对子宫肌瘤与超声治疗等问题进行研究, 这些都为自凝刀射频消融术前的肌瘤诊断提供了依据。本组自凝刀射频消融术前病灶全部符合子宫肌瘤“周边网状增强型”的造影模式, 也对自凝刀射频消融术进行了严格的筛选, 还能使带蒂黏膜下肌瘤在造影过程中清楚显示蒂部的血供情况, 为了更好的引导穿刺消融。自凝刀射频消融治疗后, 手术后治疗区域会在常规超声上表现为一高回声区, 加热过程中组织气化产生的微气泡及组织空化产生的细胞产物导致了这个高回声区的产生, 不过也使得子宫肌瘤后缘显示不够清晰。

在手术后即刻进行灰阶超声消融, 在整个病灶消融过程中, 不要用造影剂进行灌注操作。体现出了不同的增强方式, 周围组织与无回声区差别较为明显。对于2例肌瘤残端部分少许增强, 必须将其取出, 确保能够一次性完成对病灶的治疗。在自凝刀射频消融术后进行后续访问, 时间通常在手术后4、7、10个月, 肌瘤瘤体与治疗前进行对比, 有着明显的变化, 平均体积明显缩小。有瘤体被完全治愈, 病灶没有被常规超声所探及到, 所有使用自凝刀射频消融的患者身体并无明显反应, 由此可以判断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无明显好转。

本次实验通过使用超声造影检查技术而发现的70个病灶基本与子宫肌瘤“周边网状增强模式”相同;病灶灰阶超声造影表现主要呈“缺根型”造影增强模式, 这些表现主要在自凝刀射频消融术后。并且在自凝刀射频消融术后4、7、10个月的肌瘤平均体积明显缩小, 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自凝刀射频消融术前和术后即刻应用灰阶超声造影, 严格掌握手术中产生的其他病症, 可以很好的治疗子宫肌瘤病症。

参考文献

[1]余秀华, 施红, 岁蓉蓉, 等.二维超声造影评价射频消融治疗子宫肌瘤效果的临床意义[J].临床军医杂志, 2011, 39 (4) :766-768.

[2]余秀华, 施红, 罗蓉蓉, 等.二维及三维超声造影评估子宫肌瘤射频消融早期疗效的临床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0, 19 (7) :600-603.

[3]甘玲, 叶真, 郑秀, 等.超声造影在子宫肌瘤射频消融治疗中的应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13, 55 (3) :184-186.

[4]邬向军, 曹兵生, 刘桂萍, 等.经阴道射频刀消融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3, 29 (2) :143-146.

[5]孟欣.高强度聚焦超声与射频联合治疗富血供的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D].西安:第四军医大学, 2010.

[6]孟欣, 李剑平, 郑敏娟, 等.高强度聚焦超声和射频消融治疗不同等级血供子宫肌瘤的疗效比较[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电子版) , 2013, 29 (8) :612-616.

[7]林秀清.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在子宫局灶性病变诊治中的应用[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 2007.

[8]刘丹.超声引导经皮内置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子宫平滑肌瘤的临床研究[D].西安:第四军医大学, 2009.

[9]赵威武, 张春贤, 李秦, 等.超声引导在射频自凝刀治疗子宫肌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 (8) :852-854.

上一篇:农业推广体系下一篇:独特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