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射频消融术(共10篇)
经皮射频消融术 篇1
经皮射频消融术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是90年代开始应用于肝癌治疗的新技术。经皮射频消融已应用于治疗肝脏、胰腺、甲状腺、肾脏以及乳腺等实质脏器的肿瘤, 其中在肝癌治疗领域因其疗效显著而被广泛接受并已应用于临床。它的特点及优势在于局部根治性大、侵袭性小、复发时的再次治疗容易。收集我院射频消融治疗病例, 结合射频消融治疗特点, 通过临床实践及观察, 现将经皮射频消融治疗术前、术中、术后的一些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术前护理
护士是患者入院时最初接触的对象, 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做好心理疏导与解释工作, 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信任和安全感, 从而使患者尽快进入角色, 以便更好的配合检查及治疗。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及医院规章制度, 消除患者的陌生感、紧张感, 介绍主管医师和护士, 扶患者到床边, 使患者感到亲切感, 保持良好的心情。大多数病人对病情不甚了解, 对射频治疗更感陌生, 恐惧手术、担心疗效, 因此护理人员以通俗易懂的言语向患者说明射频治疗的原理、手术方法、过程和注意事项, 针对性地消除其恐惧、紧张、忧虑等不良心理, 从而使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以取得积极配合。对不知情的患者进行保密治疗, 使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接受治疗。治疗前数日应给病人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蛋类、奶类以及各种豆制品, 手术前一天嘱患者术前8h禁食, 6h禁饮。手术当天嘱患者更换手术衣, 并建立静脉通路。术前用药遵医嘱执行。
2 术中护理
(1) 保持治疗房间安静, 温度、湿度适宜及患者合适体位, 为患者和操作者创造舒适的环境以便手术。 (2) 连接监护仪导联, 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 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3) 及时与患者交流, 了解患者不适, 如胸闷, 咳嗽, 疼痛的症状, 指导患者呼吸, 稳定患者的情绪。 (4) 对于术中患者出现的各种反应及时告知医生给予有效处理。
3 术后护理
3.1 一般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以及意识、表情等变化, 测心率、脉搏、呼吸和血压, 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
3.2 胃肠道反应的观察
射频治疗后由于肿瘤被栓塞引起缺血缺氧坏死,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呕吐。呕吐时嘱病人暂禁食, 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 防止呕吐物误入气管, 同时记录呕吐量、颜色和性质。加强口腔护理, 减少不良刺激, 同时将患者情况上报主管医生, 给予对症处理。
3.3 肝功能的观察
射频治疗术后病人可能因肝脏缺血缺氧等因素导致肝功能不同程度损害, 术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白蛋白降低, 部分病人可出现胆红素的升高, 严重的可有黄疸加重、腹水, 甚至出现嗜睡、肝昏迷等等。对肝功能有损伤的病人, 嘱多卧床休息, 保证充足睡眠。注意血象变化、保暖、预防感冒, 观察患者的意识改变进行保肝护肝治疗, 转氨酶可慢慢恢复。为防止病情加重, 护士应注意观察病人皮肤颜色、尿量、意识的变化, 及时报告医生。
3.4 腹痛的护理
射频治疗术后可出现右上腹肝区疼痛, 一般在术后1~3d出现, 3~5d可自行缓解, 疼痛的程度与治疗的范围有关, 也可能与肿瘤的供血情况有关。密切观察腹痛部位、性质及疼痛程度, 向病人做好解释, 以增强心理承受力。对轻度疼痛者可不做特殊处理, 对中度或重度疼痛者应及时上报主管医生给予对症处理。
3.5 发热的护理
射频治疗术后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 多数情况下为术后吸收热, 一般可自行消退;若体温持续升高, 则应给予药物和物理降温, 防止因大汗发生虚脱, 同时鼓励病人多饮水。
3.6 饮食护理
如术后无明显恶心呕吐, 鼓励多饮水, 给予补充水分。术后1~3d进食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食物, 少量多餐, 几天后无胃部不适可进食新鲜蔬菜、水果, 食用丰富营养的食品。发热及治疗区域的疼痛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 与文献报道一致。[1~2]
3.7 康复指导
康复阶段帮助病人树立信心, 面对现实保持愉快的心情, 注意劳逸结合, 提高自身免疫力。通过健康教育能提高病人的保健能力, 配合治疗, 预防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住院时间.出院时对其进行有关休息、饮食、服药、随诊等方面的讲解。
4 术后随访
出院时嘱患者定期复查肝功能、血清肿瘤标记物。1个月后复查B超、CT或MRI, 以后每3个月复查B超CT或MRI, 以便随时了解患者治疗情况及恢复情况, 方便临床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新的治疗方案。
5 结语
充分的术前准备、针对性护理及对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密切观察, 是提高RFA治疗成功率和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术前健康教育、术中护理及术后严密观察, 给予针对性的预防处理, 使患者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及配合术中的操作, 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术安全有效, 积极的护理配合有助于手术顺利完成、及早发现并发症和处理。
摘要:本文通过对实际病例的观察、记录, 总结分析了在经皮射频消融治疗中, 心理护理、术前、术中、术后的一些护理的关键体会与具体对策。
关键词:经皮射频消融术,肝癌,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童雅萍, 徐宇芳.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射频治疗肝癌的观察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20)
[2]严昆, 王艳滨, 陈敏华, 等.172例肝癌射频消融治疗预后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 2005 (33)
经皮射频消融术 篇2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 PLC)为肝脏细胞瘤,也是肝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PLC依据‘早期、微创、综合’的治疗原则、超声引导下的射频消融是近年来推广微创治疗PLC的最有效的方法,具有微创安全、操作简单、易于反复实施等优点,对于高发倾向的PLC患者来说,临床依从性较高,自2011年4月至2012年6月,我院使用射频消融治疗PLC患者356例,围手术期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11年4月至2012年6月,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的患者356例,其中男性287例,女性69例,年龄25-79岁,无严重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凝血功能正常的原发性肝癌,单发病灶<5cm,多发病灶(3-4个)每个病灶<3cm。 肝功能Child-pugh) A级189例,B级95例,C级72例。
1.2治疗方法:B超或CT对肿瘤进行初步定位,确认病变位置,确定肿块距体表深度,消毒腹部皮肤并铺消毒巾。2%利多卡因局麻后,15G的星形XL电极针在B超或CT引导下进针达预定的位置,打开星形XL电极针直接进入肿瘤组织打开子伞呈伞状,接通电源2-3分钟后,升温至110℃持续7分钟,针时器上时间用完后,发生器自动进入‘冷却’模式并持续30秒,分步退回电极针,按下针道消融开关,达75℃时即退针1cm,如此重复完成针道消融,穿刺部位无菌纱布按压10分钟,无出血后胶布固定。
2护理及术前准备
2.1术前准备:详细了解病史,完成术前常规检查和腹部影像学检查,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及病灶数目,告知患者呼吸训练的重要性,并训练患者屏气呼吸动作,以正确配合操作。术前可适当进流质、易消化饮食。术前30min肌肉注射盐酸哌替啶75-100mg。建立静脉通道。凝血功能异常者,术前应给与‘维生素K1’等药物,必要时适当输注‘血小板、冷沉淀’等,直至凝血功能指标接近正常时(轻度异常)方可安排手术。
2.2心理护理:肝癌患者多心情烦躁,情绪不乐观,没有足够的信心面对治疗,而且对射频治疗的认知度不够,较易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基于此,护理人员应让患方详细了解治疗方法以,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减少恐惧心理,消除其心理障碍,积极配合治疗。
2.3皮肤的准备:按外科上腹部手术进行常规准备。治疗前禁饮食4-6小时。
2.4物品的准备:肝穿刺包、麻醉药品(2%利多卡因)、肾上腺素(1mg/支)无菌手套、15G的星形XL电极针、生理盐水、一次性无菌包、射频治疗仪、超声诊断仪、心电监护仪、穿刺探头、穿刺架、冷循环蠕动泵、2L蒸馏水冻融的冰水混合液。
3术中护理
3.1体位的护理:常规去仰卧位,头部保持侧位,防止口腔分泌物误吸。经腹前臂穿刺取平卧位,上臂外展,手置于枕后。经右肋下穿刺取左侧卧位,右上肢屈肘过头。经后肋间穿刺取俯卧位,双手置于头下,腹部垫一枕头。嘱患者不能自行改变体位或移动身体,避免深呼吸和剧烈咳嗽。
3.2监测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路,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做好记录,常规吸氧,心电监护,持续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心率、SPO2、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及腹部体征,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4术后护理
4.1一般护理: 治疗完毕后穿刺点敷料覆盖,腹带加压包扎穿刺部位24h,并绝对卧床24h,吸氧12-24h,术后禁食6h,如无明显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者可少量飲水,进流质、半流质饮食。避免高脂肪、刺激性饮食,必要时给与营养支持.
4.2生命体征的监测:术后24h密切监测患者血压、脉搏、呼吸、心率的变化,穿刺后最初2h内,每15min测血压、脉搏一次,如无变化改为每小时一次,以后酌情延长测量时间,同时并密切观察有无胸闷、气促、腹部体征等。
4.3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4.3.1出血:肝癌患者多因合并肝硬化,肝脏凝血机制有一定程度的损害,加之射频是一种创伤性治疗,出血是较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本组2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肝脏凝血机制差,肝功能Child-pughC级,射频术中突然感到头晕、心慌、心电监护显示心率100-125次/分,血压下降、超声显示雾状回声,经静脉输注止血敏、止血芳酸、立止血及护肝治疗后出血停止,,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因此,射频术中、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4.3.2发热:本组341例于术后1-2天出现一过性发热,体温37.5-38.9,经物理降温及药物降温处理后4-5天恢复正常,为肿瘤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其坏死组织释放出内源性致热物质,吸收后可使体温上升,但体温过高持续时间过长应及时通知医生并查明原因,有无感染征象,鼓励患者多饮水,做好基础护理,合理治疗。本组病例未发现感染现象。
4.3.3胃肠道反应:肿瘤位于肝左外叶,距胃较近,术中热凝对腹膜的刺激,都可能引起胃肠道反应,本组27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对症处理后效果好转。呕吐时,及时清除口腔内异物,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向患者解释呕吐的原因,消除紧张情绪,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吐药,同时并观察呕吐的量、性质等,做好记录。
4.3.3局部疼痛:术后患者多为肝区疼痛或穿刺部位疼痛,因电磁波的热效应使肿瘤组织升温,凝固坏死,肿瘤周围充血水肿致肝包膜紧张度增高引起。一般3-5h可缓解,但肿瘤>6cm以上的患者,疼痛较严重,应遵医嘱给予盐酸哌替啶注射液或吗啡止痛,并做好解释,消除不安情绪,同时提供安静舒适的病区环境以利于休息,选择舒适的体位,分散注意力,观察药物止痛效果及不良反应。
4.3.4肝功能异常: 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出现, 314例患者转氨酶升高的患者、,7天后均自行恢复正常。3例患者出现少量腹水、低蛋白血症。遵医嘱给予保肝、利尿并适量补冲蛋白质等治疗,患者均两周后症状减轻。指导患者适当卧床休息,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压疮,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清淡易消化饮食。
5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复查CT和肿瘤标志物如AFP、CEA、CA19-9、CA50等。查看病灶有无复发,按医嘱回院定时化疗,保持情绪稳定。
6小结
射频消融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微创小、疗效确切、安全等优点,是近年来使用最广的一项技术,科学、主动的围手术期护理预控措施,严密的术中、术后的观察。做好基础护理和饮食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权月, 赵殿银, 刘胜娟. 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围手术期护理.天津护理,2011.8
[2]陈宝霞, 刘亚琴. 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24)
经皮射频消融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5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2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 其中男14例, 女7例;患者平均年龄41.3岁;平均病程10.7个月。患者均以颈、肩部以及以上的酸胀疼痛为主, 其中合并上肢麻木感的患者7例, 合并头晕症状者5例, 合并头痛者2例。入组患者均行颈椎正侧位以及过伸过屈位的MRI检查以及X线片检查。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半年以上的保守治疗但是效果不佳。
1.2 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颈部轻度后伸, 常规消毒后铺巾。使用X线C臂机进行侧位投照确定手术的间隙, 在患者的颈前侧动脉鞘以及气管食管的间隙以确定穿刺点, 在患者症状侧的对侧颈椎进行穿刺。术中术者将气管以及食管推向中线, 触及横突前结节协助定位。使用利多卡因 (5~10mg/L) 进行分层麻醉, 在检测下向病变的间隙插入穿刺针, 当针尖到达距离椎体后缘5mm的地方, 拔出针芯后插入颈椎专用刀头, 首先将射频调节与2档位, 若患者未表现出神经受刺激的症状则可以将其调至3档位, 进行射频治疗。将到头按照顺时针方向缓慢旋转, 脚踩消融键当旋转至180°时, 再按照逆时针方向缓慢旋转刀头, 对髓核分别气化2min并凝固2min, 然后向后稍稍将穿刺针退出, 再次重复上述操作。之后首先将到头退出, 然后插入针芯, 再将穿刺针拔出, 压迫3min后结束手术。患者于术后禁食4h, 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1d。患者于术后的2~3d可出院, 颈托固定14d。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术前、术后14d以及末次随访时进行观察: (1) 对患者疼痛程度的评估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 、对患者功能障碍程度的评估采用颈部功能障碍指数 (NDI) ; (2) 按照文献标准[1]对患者颈椎稳定性进行评价:通过测量患者颈椎X线的影像变化进行评估, 判断标准为AD≥11°或者HD≥3.5mm, 其中椎体角度位移 (AD) 指的是两椎体上下缘的相交角度, 而椎体水平位移 (HD) 指的是邻两椎体后缘的水平距离。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示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VAS以及NDI评分结果
本组患者术前的VAS评分为7.94±1.37分, 术后14d VAS评分为2.39±1.52分, 末次随访的VAS评分为3.13±1.14分, 经比较, 术后14d、末次随访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本组患者术前的NDI评分为62.48±14.94分, 术后14d NDI评分为17.83±12.64分, 末次随访的NDI评分为14.33±10.69分, 经比较, 术后14d、末次随访NDI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颈椎稳定性评价
21例患者随访12~24 (平均17.5) 个月, 并未发现患者手术阶段不稳定以及椎间隙塌陷。
3 讨论
运用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源性疼痛其原理为, 运用40℃低温射频的能量在患者的椎间盘髓核内切开多个孔道, 同时移除部分的髓核组织, 并完成椎间盘内髓核组织的重塑, 之后配合70℃热凝封闭, 使得随核内部的胶原纤维经过气化、收缩以及固化, 从而使得患者椎间盘内部的压力得到降低, 从而达到了治疗的目的[2]。有学者指出, 该手术其治疗原理并不是对患者椎间盘的热变形, 而是将椎间盘的生化状态得以改变[3]。
在手术中操作时需要注意首先由较低的档位开始进行短时间的常识, 再将档位逐渐调高, 若患者未出现不适症状时, 才能进行消融操作, 以此来避免突然的高温引起患者的疼痛反应, 甚至对患者的神经造成损伤。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但中, 如果患者出现触电麻痹感以及剧烈的疼痛感, 则立即停止操作, 然后使用X线对刀头的位置再次进行确认,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再继续进行消融操作。
本研究结果显示, 通过经皮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后, 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 以及颈部功能障碍指数 (NDI) 均显著降低, 且术后未发现患者手术阶段不稳定以及椎间隙塌陷。表明了经皮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能够有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值得临床运用。
参考文献
[1]潘国昌.颈椎牵引加运动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11) :2438-2467.
[2]凌育联.针刺加牵引配合放血拔罐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10) :2216.
经皮射频消融术 篇4
【关键词】导管射频消融术;房颤;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457-01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会使心房丧失收缩功能,使心房内血液瘀滞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随血液流动至全身,会导致患者脑栓塞、肢体的动脉栓塞等,危害极大。导管消融术手术效果较好,而且创伤小,是近年来大多数房颤患者的治疗选择。本研究选取在我院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的患者50例,对其进行护理干预效果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自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房颤患者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为48—77岁,平均年龄为(62.4±11.3)岁;房颤史为1.2—14年,其中阵发性房颤含27例,持续性房颤23例;合并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患者为9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术前患者经食管超声检查均无左心房附壁血栓。
1.2手术方法
①患者取平卧位,对患者进行穿刺点的皮肤消毒,在穿刺点进行局部麻醉。②常规对左锁骨下静脉进行穿刺,建立穿刺点到心腔通路的导管路径,行电生理检查。③记录心脏不同部位的电波活动,给予适当电刺激以诱发心律失常,分析异常电波,找到病灶。④将射频消融电极送到病灶部位,射频电流进行消融,阻断异常电波的传播路径,根治心律失常。⑤检查患者电生理是否正常,正常则手术完成 。
1.3护理干预方法
1.3.1手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导管射频消融术是有创伤手术,手术难度较大,术前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心理素质等情况以适当的形式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治疗的一般机制、手术过程、手术效果、术前术后注意事项和术中配合。缓解患者术前的焦虑心态,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工作。②术前做好血型、血常规、凝血系列、乙肝表面抗体、肝肾功、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等术前检查。③术前对患者进行抗凝治疗,防止左心房血栓生成。同时嘱患者平时注意,防止受伤。术前改用低分子肝素,防止术中血液凝固时间过长,导致穿刺点出血。④术前一日,进行备皮。清洁双侧桡动脉预先选择穿刺点。术前要求患者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术前1—2天,指导患者床上排尿,手术当日早餐禁饱食。准备好手术所需物品,如氧气、除颤仪、心电监护仪和急救药品等 。
1.3.2手术后护理
①患者术后嘱其卧床静养,动静脉穿刺点沙袋压迫6h以上,肢体制动24h。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肿胀、疼痛等情况,及时进行处理。嘱患者注意腹股沟有无液体流动感,及时告知医生。对患者由于肢体制动产生的身体酸痛,进行按摩等身体放松方法。24h后,患者如无不适,鼓励患者下床活动。②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率、血压、心律、血氧饱和度、有无房颤等心律失常情况发生。每15—30min巡房一次,注意患者情况,当患者出现胸闷、血压低、出冷汗、心率快、奇脉等情况,立刻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必要时进行心包穿刺。③对患者进行术后心理辅导。患者手术后,会对手术结果表现焦虑、紧张情绪,导致患者饮食、睡眠情况受到影响,直接影响到患者术后康复。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以术后恢复的正面情况鼓励患者,或者通过一些娱乐方式使患者注意力转移,使患者能更好的配合术后治疗和护理 。④饮食护理。由于手术部位靠近食管,为防止并发症,指导患者少食多餐,食用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食用产生气体的豆汁、鲜奶等食品,均衡营养,适量饮用水,使造影剂尽快排出。
1.3.3术后并发症护理
①防止血栓生成和动脉栓塞。术后观察患者有无意识障碍、言语异常、肢体麻木。呼吸困难等血栓产生症状。术后即给予患者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嘱患者持续用药1—3个月。②心包压塞。观察患者有无出现心包压塞症状,即刻进行胸透,明确诊断,及时进行心包穿刺。③肺静脉狭窄。肺静脉狭窄在术后1周内进展最快,其次为术后1—3个月,因此应对患者进行三个月以上随诊,嘱患者注意有无胸痛、持续性咳嗽、反复低热、抗生素治疗无效的反复胸部感染发生。本研究50例患者均无此并发症产生。④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兴奋。患者常表现为面色苍白、恶心呕吐、淋漓大汗、血压下降。心率減慢等,为术中常见并发症。出现此并发症,护理人员应遵医嘱给予吸氧、阿托品、多巴胺、低分子的右旋糖苷对患者进行升压、扩张血容量治疗,缓解症状。
2结果
50例患者术后并发症:产生血肿有1例,心脏压塞1例,迷走反射兴奋2例。
3讨论
房颤为临床中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疾病,药物治疗的作用为转复窦性心律和控制心室率,但成功率均较低。非药物治疗方法中电复律不能根治房颤,而外科迷宫手术的方法手术创伤较大,因此单独治疗房颤时很少应用。经实践检验,在临床中应用导管射频术治疗房颤,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其适用于大部分房颤。但由于本手术为创伤性手术,且具有一定风险,因此需要优质的护理干预 。本研究显示通过优质的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手术和恢复治疗,提高手术完成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平,张芳,刘春霞,郝延璋.特发性房颤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的观察及护理[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3,36(3):223—224.
经皮射频消融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2月-2014年2月本院共收治肝癌患者270例, 其中男185例, 女85例, 年龄27~84岁, 平均年龄 (55±1.2) 岁。单发病灶240例, 2个病灶的22例, 3个病灶5例, 4个病灶3例, 肿瘤总数为311个。肿瘤的直径分布在0.9~12.3cm, 其中直径小于3cm 175个, 直径超过3cm136个。所有患者在入院之时均接受医学影像仪器的检查, 并由其病理切片证实。
1.2 治疗方法
在实施治疗之前, 对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以及病情进行仔细的检查, 并严格依据患者的检查结果确定治疗方案。在治疗的过程中, 将治疗频率进行合理的设定, 并在超声的引导之下, 将射频针头于病灶部位进行穿刺。之后将穿刺的时间进行合理的控制, 以确保治疗的效果。对于直径在3cm以下的肿瘤进行消融时, 采用单次消融的方式。对于直径大于3cm的肿瘤进行消融时, 在单次消融结束之后, 在其周围约1cm处进行多次交叉治疗。在对肝癌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过程中, 应遵循先深后浅的顺序进行, 即首先对病灶位置较深的肿瘤进行消融, 之后对位置较浅的肿瘤进行消融。在整个治疗过程结束之后, 对患者的创伤部位进行止血、消毒等处理, 以避免发生感染的情况。
1.3 检测指标以及分析方法
在患者接受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治疗之后, 运用医学影像仪器对患者的病灶部位进行检查, 并对患者肿瘤的消融效果进行分析[2]。
2 结果
在对患者治疗10d之后, 运用超声对患者进行检查, 其检查结果显示其回声逐步增强, 且呈现不均匀的规律, 其病灶边界轮廓的清晰度较低, 病灶内无血流症状。在对患者实施治疗的40d之后, 其超声检查的回声显著提高, AFP的转阴率相对较高。
在对本院的270例肝癌患者实施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治疗之后, 35例患者的检查结果显示其体内依然有肿瘤残余, 其肿瘤的消融率为87.0%。直径在3cm以下的肿瘤剩余7个, 消融率为96.0%, 直径超过3cm的肿瘤剩余29个, 其消融率为78.7%。在对患者进行跟踪回访的过程中, 2年内共计25例患者出现复发的情况, 其复发率为10.6%。
3 讨论
在现今针对肝癌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方式当中, 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的治疗方式相对较为先进[3]。该种治疗方式是以超声作为引导, 依靠射频发射器将频率相对较高的电流引入到患者的病灶部位, 从而能够加速其病灶内细胞的活动剧烈程度。对于肿瘤细胞而言, 其对温度的敏感性相对较强。有研究资料显示, 当肿瘤组织所处环境的温度超过60℃时, 其部分组织将会出现坏死的情况[4]。对于射频治疗而言, 其对肿瘤组织所注入的热量能够使其瞬时温度超过100℃, 从而在大幅抑制肿瘤细胞内DNA表达的同时, 能够加速肿瘤组织的凝固、坏死。在对患者运用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的治疗之后, 其在病灶周围将形成隔离带, 大大降低周围组织对肿瘤组织的供血量, 进而能够有效降低其复发率以及转移率[5]。
在对肝癌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对于直径低于3cm的肿瘤一般仅采用一次射频, 而对于直径超过3cm的肿瘤进行射频时, 则需要多次, 且应在首次射频的周围进行选点。然而值得注意的是, 针对一个肿瘤的射频点应在3个以内。根据本文结果显示, 当患者体内的肿瘤直径超过3cm时, 其消融率相对于直径3cm之内的肿瘤而言相对较低。造成该类情况的主要原因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在对肿瘤进行消融的过程中, 其所能覆盖的位置通常局限于3cm左右;其二, 当对直径较大的肿瘤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过程中, 往往需要分多个点进行多次治疗。然而对于肿瘤组织而言, 其通常无明显的规则, 因此对其进行精确治疗的难度相对较大;其三, 肝癌肿瘤组织常处于距离血管较近的位置, 因此对其进行射频治疗期间, 部分热量将会随着血液的流动被带走, 进而造成肿瘤组织局部温度降低, 影响治疗效果;其四, 在对肿瘤进行消融治疗期间, 常常伴有气泡出现。在进行医学影像检查的过程中, 由于气泡的出现而将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影响治疗效果。
临床中对肝癌患者实施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的治疗方式, 其治疗过程安全可靠, 其消融效果相对较为明显, 尤其针对直径小于3cm的肿瘤而言,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采用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的方式治疗肝癌的效果。方法:本院近年来共收治肝癌患者270例, 临床中采用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 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在对患者实施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的治疗方式之后, 其病灶回声提高, 且其医学影像结果显示并无强化的现象出现。直径在3cm以下的肿瘤其消融率为96.0%, 直径大于3cm的肿瘤其消融率为78.7%。结论:临床中对肝癌患者实施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的治疗方式, 其治疗过程安全可靠, 其消融效果相对较为明显, 值得推广。
关键词:肝癌,超声引导,射频消融
参考文献
[1]许若才, 李建良, 刘寒春, 等.超声或CT导引经皮多弹头射频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初步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 2011, 28 (12) :14-15.
[2]白威, 薛改琴, 杨牡丹.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无水乙醇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的处理〔J〕.临床医药实践, 2013, 15 (8) :18-19.
[3]王文荣, 崔生达, 曾黎明.中药消癌平配合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35 (16) :45-46.
[4]段云友, 罗淑荣, 赵柏山, 等.超声多普勒技术评价肝癌射频治疗后肝脏及肿瘤内血液动力学变化〔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2, 8 (1) :32-33.
经皮射频消融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4月至2013年2月本院收治的126例小肝癌患者, 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63例, 其中男40例, 女23例;年龄46~73岁, 平均 (56.83±6.62) 岁。对照组63例, 其中男43例, 女20例;年龄49~76岁, 平均 (57.09±5.84) 岁。两组的一般资料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行PRFA:应用美国TM RFA2000型射频仪, 于超声诊断仪下行穿刺治疗。患者经硬膜外麻醉后在CT或B超引导下将电极针穿入肝肿瘤深面, 打开电极消融。初始功率为10 W, 调速为10 W/min, 当阻抗增加时, 稍微退针, 旋转180°后再次消融, 消融范围包括肿瘤及其附近1 cm肝组织, 对大肿瘤采取多方位、多角度、多点布针方式反复治疗, 应用CT影像学检测效果, 当B超显示病灶内血流信号消失, CT显示动脉期无强化, 病灶呈完全低密度时即为消融。对照组经全麻后行开腹肝切除术, 其中行局部肝切除术45例, 行肝右半叶切除术7例, 行左半叶肝部分切除术11例。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肝细胞性肝癌, 肿瘤未转移。两组均获随访3年, 比较两组1年、2年、3年的生存率、肿瘤复发和术后并发症。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处理数据, 用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组间差异,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存率比较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相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2.2 两组患者治疗1年的肿瘤复发情况比较
治疗组肿瘤直径≤3 cm患者的复发例数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肿瘤直径3~5 cm患者的复发例数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共出现术后并发症7例 (11.11%) , 对照组共出现17例 (26.98%) ,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1471, P<0.05, 表3) 。
3 讨论
小肝癌又称为早期肝癌或亚临床肝癌, 一般指肝细胞癌中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小于3 cm或两个癌结节直径之和小于3 cm的肝癌, 其诱因包括HBV感染、黄曲霉毒素、水污染及过度劳累等[2]。治疗方法包括肝移植、手术切除、局部消融治疗、化疗、放疗等。肝移植的最大困难是难以获得肝源。手术切除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它是将肿瘤组织完整切除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然而其创伤大, 患者出血多, 术后易出现多种并发症[3]。早在20世纪末, 国外已有医学工作者开始应用PRFA治疗肝癌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治疗后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为42个月, 1、2、3、5年的生存率分别达到94%、86%、68%、40%, 此法治疗效果接近于手术治疗, 这说明射频治疗可替代手术用于治疗小肝癌[4]。在1999年的另一项研究中, 医学工作者将123例无法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经PRFA治疗后, 原位复发率达到1.8%, 肝外转移率为27.6%, 充分证明了射频治疗对丧失手术切除机会的肝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5]。
PRFA作为一种物理疗法, 是借助电极转化的热量来融化和消除肿瘤。治疗时, 于肿瘤中插入针状样的电极, 并于电极附近形成一个具有清楚界限、可覆盖肿瘤细胞的球形坏死区, 释放约450 Hz波长的电磁波, 促使脑瘤组织的离子高速震荡, 从而破坏肿瘤组织, 使其高温变性, 直至坏死并脱落[6]。因其属于微创手术, 具有易重复、出血量小、创口小、患者恢复速度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故尽管与手术切除的疗效差异不明显, 但仍是首选治疗方案。本研究对比分析了PRFA与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的临床疗效, 结果显示PRFA治疗后3年的生存率较好, 治疗组治疗1年后肿瘤直径≤3 cm患者的复发例数较少,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可见, PRFA治疗小肝癌的效果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胡善雷.经皮射频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的疗效对比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 2015, 30 (2) :188-190.
[2]贺卓.经皮射频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的效果分析[J].药物与人, 2014, 21 (5) :263-264.
[3]王冠秀, 白春辉, 赵志华, 等.手术切除与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远期效果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7 (25) :142.
[4]孙彪, 郑传胜, 冯敢生, 等.射频消融对比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的Meta分析[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1, 19 (31) :3255-3263.
[5]牛广林.手术切除与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31) :466-467.
经皮射频消融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80例。纳入标准[2]:检查结果证实为肝细胞性肝癌;肿瘤直径≤5cm, 病灶数量<3个。排除标准[3]:CT检查结果为肝外转移、出现静脉癌栓、有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除外。根据治疗措施的不同将采用手术切除法治疗的患者40例作为手术组, 将经皮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40例作为消融组。手术组男28例, 女12例;年龄24~78 (56.13±10.96) 岁;肿瘤直径≤3cm 18例, 3~5cm 22例。消融组男27例, 女13例;年龄22~76 (55.67±10.26) 岁, 肿瘤直径≤3cm19例, 3~5cm 21例。2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手术组患者在局部麻醉 (首剂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等麻醉药物, 静脉泵为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等药物) 调节下, 进行开腹肿瘤切除手术。消融组患者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条件下, 根据肿瘤部位及数目穿刺后, 进行电极热量消融治疗。
1.3观察指标
随访并记录2组患者治疗后1、3、5年内的无瘤生存率和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无瘤生存率和复发率
2组治疗后1、3、5年的无瘤生存率及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肿瘤直径≤3cm患者治疗后无瘤生存率和复发率
2组肿瘤直径≤3cm的患者治疗后1、3、5年的无瘤生存率及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肿瘤直径3~5cm患者治疗后无瘤生存率和复发率
2组肿瘤直径3~5cm患者治疗后1、3、5年的无瘤生存率及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2.4 不良反应
手术组出现不良反应12例 (30%) , 消融组出现不良反应6例 (15%) , 手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消融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经皮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具有创伤小、流血量少、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不少研究证实, 经皮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与开腹手术无明显差异, 但介于流血量并发症状等方面正好弥补了手术切除的弊端, 因此在原发性肝癌临床实际治疗中, 常将经皮射频消融术做为首选方法。笔者通过分析治疗后患者的复发率及存活率, 证实了射频消融与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无显著差异。
本结果显示, 2组患者在治疗后1、3、5年内的无瘤生存率和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射频消融与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无显著差异, 手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消融组 (P<0.05) 。表明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更高。综上所述, 经皮射频消融术与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但经皮消融术具有创伤小, 操作简便, 并发症少, 可作为原发性肝癌治疗的首先方案。
参考文献
[1] 潘杰, 陈绍辉.全麻下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治疗肝内特殊部位的恶性肿瘤[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0, 19 (6) :478-481.
[2] 樊嘉, 史颖弘, 高强.小肝癌的规范化治疗路径[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 (1) :36-38.
经皮射频消融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 例, 男16 例, 女20 例, 年龄18~77 岁, 均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涉及1个、2个、3个、4个椎间盘病变或膨出、突出的分别为5 例、26 例、4 例、1 例。多发部位依次为L4~5、L5S1、L3~4、L2~3。病例纳入标准为经MRI或CT证实、有症状的包容性椎间盘突出症, 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者。
1.2 器械与设备
Disc-FX微创椎间盘切除系统及Ellman触发式可屈曲的双极射频电极。
1.3 手术步骤
a) 置入穿刺针;b) 拔出针芯, 置入导向针;c) 椎间盘造影;d) 移去外套针;e) 置入工作套管和扩张管;f) 选择性使用环切器将纤维环切开;g) 工作套管和扩张管到达髓核;h) 移走导针和扩张管, 从纤维环后方钳取髓核组织;i) 髓核消融、纤维环热成形。
1.4 统计学方法
对患者的术前、术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法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 总分29分)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总分10分) 及疼痛功能指数评分法 (Oswestry评分, 2.0版本, 总分50分) 分别进行了比较[2]。各项指标均以undefined表示, 数据应用SPSS (13.0版本) 统计软件在微机上进行统计分析, 对两组资料分别进行t检验。
2 结 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手术时间15~20 min/节段, 术中出血量0~5 mL/节段。36 例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周、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JOA、VAS及Oswestry评分结果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JOA评分升高, VAS及Oswestry评分降低 (见表1) 。术后12个月按照MacNab标准评定[4], 优8 例, 良7 例, 可3 例, 差1 例, 优良率为78.9% (共19 例随访资料完整) 。
本组术中并发症:a) 导针断裂1 例。在X线透视下应用血管钳取出;b) 神经根挫伤1 例。经对症治疗、神经营养治疗, 3个月后好转。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水肿反应24 例, 终板炎1 例, 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椎间隙感染1 例, 二次椎间孔镜下病灶清除、抗感染、对症治疗后好转;1 例患者术后疼痛持续加重, 二次椎间孔镜手术证实为局部血肿, 经镜下清创、止血后好转。
3 讨 论
近年来, 脊柱微创外科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5,6]。Yeung等采用激光椎间盘减压技术、内镜下激光或射频技术治疗包容性椎间盘突出症时发现, 有65%的患者腰痛得到了缓解。我们所选用的Disc-FX系统, 是美籍华人Anthony Yeung于2006年在Anthony Yeung的15年选择性杨氏 (YESSTM) 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2], 目前国内已有临床应用报道[7]。该技术是一种需要X线透视引导的椎间盘切除、射频消融技术, 用于治疗包容性椎间盘突出症和疼痛性椎间盘破裂。它有更加微创的3 mm直径的工作套管, 使外科医生在X线透视下容易使用。Disc-FX技术是一种简单实用的“三合一”技术, 其中包含了椎间盘切除、射频纤维环热成形、椎间盘灌洗技术, 基于脊柱内镜技术发展而来, 填补了保守治疗和传统开放手术之间的空隙, 也可用于脊柱微创外科手术中病变间盘的鉴别与诊断。其专利的Trigger-Flex装置可单手操作, 提供直型/多角度型双向电极头, 准确地对病理组织定位, 进行手术治疗, 椎间盘钳能快捷实施椎间盘切除和椎间盘减压, 与脊椎内镜配合使用, 可直视和实录手术过程。
Disc-FX系统经皮椎间盘切吸、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手术指证包括:a) 椎间盘源性腰痛 (MRI提示T2加权像椎间盘为低信号, 无明显突出) ;b) 包容性轻、中度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1~3 mm的突出) ;c) 多节段退变性椎间盘病变的综合治疗。突出较重或黄韧带增厚及椎间孔、侧隐窝狭窄明显的节段可行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椎间孔及侧隐窝扩大术, 突出较轻的节段可行本术式。其相对禁忌证包括:a) 腰椎管狭窄;b) 腰椎节段性不稳;c) 巨大、脱出、游离的腰椎间盘突出;d) 严重腰椎间盘退变和塌陷 (联合应用内镜下背侧脊神经根切断术者除外) ;e) 感染、结核或肿瘤。
Disc-FX系统经皮椎间盘切除、射频消融、纤维环射频成形术较其他微创手术的优点在于:a) 一次性的经皮椎间盘切除、髓核成形器械包, 使用便捷;b) 设备费用远较椎间孔镜设备低廉, 便于基层医院推广;c) 由于结合了椎间盘切除、射频纤维环热成形、椎间盘灌洗的技术, 较单纯激光或低温等离子椎间盘减压术效果好。
Disc-FX系统经皮椎间盘切除、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常见术中并发症包括:a) 导针断裂。常见于术中在导丝引导下扩孔时。当导丝位置或扩孔工具与导丝夹角变化时, 术者未注意到而强行扩孔, 导致扩孔工具与导丝切割致使导丝断裂。预防措施主要为术者要有良好的手感, 当阻力较大或明显变化时, 一定要调整角度或在C型臂透视下扩孔。一旦发生断裂, 可在X线透视下应用血管钳取出。b) 神经根挫伤。多见于初学者, 由于对解剖不熟悉、操作不慎导致出口神经根损伤。要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术者必须熟悉“安全三角”解剖、熟悉术中C型臂图像的判别, 而且术中正侧位都要透视。若术中发生挫伤, 可术后应用神经营养药物, 一般术后3个月可恢复。c) 大血管破裂。较少见, 多为初学者在穿刺过程中未透视腰椎正侧位、手感不好、盲目将穿刺针深入, 致使椎体前侧缘腹腔大血管破裂, 有大出血、休克、死亡的危险, 应及时转为开放手术, 抢救患者生命。
常见术后并发症包括:a) 感染。为较严重的并发症, 但少见。多见于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或合并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术前血糖控制欠佳, 术后应激反应较重者有可能发生。经静脉点滴敏感抗生素、有效控制血糖, 可好转。必要时二次椎间孔镜进入行病灶清除术。重视患者术前检查、围手术期处理, 有效控制血糖, 严格无菌操作, 可预防上述情况的发生。b) 终板炎。多见于术者在用可弯曲双极射频系统进行髓核射频消融时对上、下终板刺激过重所致。在进行上述操作时, 应避免射频刀头与终板直接接触、减少刺激, 应主要平行于上、下终板在椎间盘内对髓核消融。c) 术后水肿反应。较常见。部分患者术后第2、3天左右即感到腰、腿部症状加重, 甚至重于术前。一般经对症、理疗即可缓解, 个别患者术后症状持续加重, 二次椎间孔镜手术见局部血肿形成, 清除后缓解, 且恢复较好。预防上述情况发生除了术中要谨慎、轻柔操作外, 对于中老年、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 术前一定要停药2周以上方可手术。阿司匹林是活血药, 长期服用会导致凝血机制障碍、出血时间延长, 术中会出血较多、止血困难。
总之, Disc-FX技术是治疗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更加微创、简便、疗效可靠的技术, 患者也更容易接受, 相对于昂贵的椎间孔镜设备来讲, 也更适合在更多的医院推广应用, 但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严格的围手术期处理和谨慎的术中操作可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任剑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进展[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 12 (1) :73-75.
[2]Yeung AT, Tsou PM.Posterolateral endoscopicexcision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surgicaltechnique, outcome and complications in 307consecutive cases[J].Spine, 2002, 27 (7) :722-731.
[3]Hoogland T, Schubert M, Miklitz B, et al.Transforaminal posterolateral endoscopic discectomywith or without the combination of a low-dosechymopapain: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in 280consecutive cases[J].Spine, 2006, 31 (24) :890-897.
[4]Macnab I.Negative disc exploration.An analysis ofthe causes of nerve-root involvement in sixty-eightpatients[J].J Bone Joint Surg (Am) , 1971, 53 (5) :891-903.
[5]Sengupta DK, Mulholland RC.Fulcrum assisted softstabilization system:a new concept in the surgical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low back pain[J].Spine, 2005, 30 (9) :1019-1029.
[6]Postac F, Postac R.Operative management of lumbardsc herniation[J].Acta NeurochirugicaSupplementum, 2011 (108) :17-21.
经皮射频消融术 篇9
【关键词】射频消融术;心律失常;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96-01
心导管介入疗法已发展成为诊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射频消融术是治疗顽固性快速心律失常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射频消融术安全有效、创伤小、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本文是作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进修期间对28例顽固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90例.男45制,女25例,年龄平均(39.4±12.57)岁,病程1周~43年,平均(10.1±7.2)年。经体表心电图及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qRT)199例.以阵发性房颤为临床表现,经检查证实为隐匿性旁道2副,共201例,占本组病例的67%;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慢快型)78例,占26%;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13例,占4.3%;阵发性心房扑动7例,占2.3%;快心室率(≥100欢,分)心房颤动房室结改良术1例,占0.3。
1.2 方法 在局麻下穿刺左锁骨下静脉,置入电极导管于冠状窦内进行双极标测,然后进行心电生理检查,确定心动过速类型,标测靶点位置,放电消融。消融成功后观察20 min,重复电生理检查,若不再诱发心动过速,即可拔除电极导管,压迫包扎穿刺点。
1.3结果 本组90例中89例消融成功,1例房性心动过速者消融失败。术中术后心悸7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胸痛2例,局部出血1例,低血压1例,尿潴留2例,手术不成功1例,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好转后出院。
2护理
2.1术前心理护理 虽然该技术目前己基本成熟,但相对于其他治疗来说具有历史短,患者了解少等不足。因此,在射频消融前需向患者反复介绍所患疾病发病机制,该治疗目的、重要性、简单经过、有关注意事项,以及该治疗的成功病例,增加患者对手术的知情度,消除患者焦虑和恐惧情绪,从而树立治疗信心,这对顺利完成治疗及减少并发症均具有重要意义。
2.2做好術前相关准备
2.2.1 手术区皮肤准备 术前一日备皮,清洁双侧腹股沟及颈肩部、腋窝皮肤,注意勿损伤皮肤。
2.2.2术前药物准备 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对依赖性心律失常药物控制症状的可在监护下停药。
2.2.3术前适应性训练 术前1 d~2 d指导患者床上平卧排便,防止术后尿潴留及便秘。
2.2.4术前一天完善必要的辅助检查 包括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受血五项、心电图、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
2.2.5 准备相关的抢救药物和仪器 包括抗心律失常药、升压药、呼吸兴奋药、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硝酸甘油、除颤监护仪、血压监测仪、吸痰机。
2.2.6 胃肠道准备 术前4 h禁食,但对于老年患者、体质虚弱及糖尿病患者禁食时间不宜过长,避免长时间禁食状态下进行有创手术而出现虚脱、低血压。
2.3术后护理 ( 1 ) 术后返回病房, 应平卧 24 h,术肢制动 12 ~24 h, 沙袋压迫 6 ~8 h。( 2 ) 床边心电图, 持续心电, 血压监测及各项生命体征监护, 防止各种原因引起并发症。( 3) 遵医嘱应用抗生素及
抗凝药: 要密切观察出血倾向, 如牙龈出血、皮下淤斑、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出血等。( 4 ) 加强巡视, 经常检查局部伤口出血情况及下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注意检查沙袋压迫部位是否准确, 敷料是否干燥, 嘱患者打喷嚏和咳嗽时应按住伤口, 预防局部伤口撕裂出血的发生, 如发现患者局部有胀痛或发热感, 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处理。严密观察足背动脉搏动、皮肤颜色、肢体温度和感觉, 以防加压不当或穿刺侧肢体活动过早, 致局部出血或血肿形成。第二天下床活动时应观察下肢有无麻木或疼痛症状, 发现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采取相应措施。( 5 )尿潴留: 术后患者不习惯床上排便及手术时间长而导致尿潴留。处理办法: 术前训练床上排便, 进入介入室前排空尿液, 术后积极帮助患者顺利排尿。术后有 3 例患者出现尿潴留, 使用诱尿术无效, 予以停留尿管。
2.4并发症的护理
2.4.1出血、严重心律失常、血气胸的观察:导管电极需经穿刺静脉进入心腔内,因此可出现穿刺部位出血、血肿,严重的心律失常;行锁骨下静脉穿刺可并发气胸、血气胸、皮下气肿等。因此,术中及术后需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及形成血肿,有无胸痛、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术中严密心电监护,观察心率、节律变化,以便及早发现,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本组2例术后出现穿刺点渗血,经更换敷料,重新加压包扎处理,未形成皮下血肿。
2.4.2心包填塞:肌袖性心律失常多起源于肺静脉或腔静脉壁,手术需行房间隔穿刺,同时肺静脉具有主干短、分支多的特点,操作中易导致左房或左心耳穿孔造成心包填塞。术中密切观察心电、血压、面色变化,发现病人烦躁、胸闷、憋气、面色苍白、血压下降时及时提醒手术医生,及早处理心包填塞。术后4 h内也是发生心包填塞的危险期,病人回CCU后继续监测生命体征和心电活动。本组30例未发生此并发症。
2.4.3心跳骤停:长期房速、房颤对窦房结功能存在超速抑制,一旦房速、房颤终止,可能出现心跳骤停或严重心动过缓,术中应密切注意体表心电图变化。本组未发生此并发症。
3小结
射频消融手术成功与否除了与医生的操作有关之外,还与护理工作密不可分。系统的术前教育和详细的术前指导及术前\术中\术后的观察和护理是重要且有效的护理手段,能够减轻焦虑,保证手术成功,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认真细致做好射频消融术护理对手术成功\较少并发症和患者的康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HJ0〗
参考文献
[1]邱原刚,赵莉莉,陈君柱,等.射频消融术前后的患者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7):550.
[2]杨建芳,梅顺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经导管射频消融术的临床护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11):1877.
[3]Liuba I,Jansson A Sostrom K,et a1.Gender-relateddifferences in patients with 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ytachycardia[J].Am J Cardiol,2006,97(3):384—388.
[4]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编辑部.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指南[J].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1996,10(10):14.
[5]游桂英,姜永东,费翔.三维射频消融治疗一,房颤动并发症护理[J]..护理研究,2007,21(7B):1827—1828.
经皮射频消融术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在2010年6月-2012年11月收治的42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肝癌患者, 其中, 治疗组21例, 男16例, 女5例;平均年龄 (49.35±10.02) 岁;15例为原发性肝癌, 6例为转移性肝癌;肝功能Child分级:16例为A级, 4例为B级, 1为C级;对照组21例, 男15例, 女6例;平均年龄 (50.02±8.67) 岁;14例为原发性肝癌, 7例为转移性肝癌;肝功能Child分级:15例为A级, 4例为B级, 2为C级。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传统气管插管静脉麻醉, 给以患者1.5 mg/kg的丙泊酚、0.1 mg/kg的维库溴胺和3μg/kg的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 气管插管后同麻醉机相连接, 有效控制患者呼吸。同时, 每小时给以患者4~6 mg/kg的丙泊酚维持麻醉, 手术结束前3 min停止注入丙泊酚。
1.2.2 治疗组
全凭七氟醚麻醉, 在患者入睡3 min后将浓度为8%、氧流量为8 L/min的七氟醚置入喉罩, 同麻醉机连接, 对患者呼吸进行有效控制。术中根据BIS值对七氟醚浓度进行调节, 使其维持在4%~6%, 在手术结束前3 min停止吸入七氟醚。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血流动力学变化状况、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和镇静警觉评分进行密切观察。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血流动力学变化状况的对比
麻醉前、术中射频消融时两组患者SBP、DBP和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插管时、拔除气管导管时治疗组患者SBP、DBP和HR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和镇静警觉评分对比
治疗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为 (7.51±3.26) min、拔管时间为 (10.52±3.38) min和镇静警觉评分为 (4.29±0.33) 分;对照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为 (11.52±3.12) min、拔管时间为 (15.14±5.26) min和镇静警觉评分为 (3.81±0.31) 分。两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和镇静警觉评分展开对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临床上, 射频消融为一种新型的治疗肝癌的微创技术, 具有安全微创的特点, 能快速去除肿瘤, 改善患者预后, 效果确切[3]。虽然是微创治疗, 但是局麻下不能完全完全阻滞患者疼痛, 由于手术及射频消融电极的刺激, 患者会出现明显的憋胀、疼痛感, 肿瘤位于肝被膜, 治疗时间长的患者不适会更为明显[4]。基于手术特点和内生热刺激, 患者在治疗中出现明显的憋胀和疼痛感, 不能积极配合手术操作, 因此, 麻醉作用较为重要。传统气管插管静脉麻醉需使用大剂量芬太尼、全麻药和肌松剂等使患者达到深度麻醉, 抑制气管插管产生的刺激[5]。大剂量的麻醉用药会导致患者苏醒延迟, 迟发性呼吸抑制, 甚至会造成呼吸功能衰竭。
而笔者麻醉采用的七氟醚具有对呼吸道刺激小, 血/气分配系数低、诱导快、苏醒快、无刺激性、血流动力学稳定及肝毒性低等特点[6]。七氟醚停药后可用纯氧将其从肺泡快速排出, 更好地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避免患者血氧饱和度的较大波动, 同时对心肌有一定保护作用。笔者麻醉运用喉罩, 不使用喉镜, 避免了传统气管插管对喉头和气管的机械性刺激造成的损伤, 插入和拔出喉罩时对心血管影响小, 减轻对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影响[7]。喉罩下全凭七氟醚麻醉具有操作简单, 不刺激声门和气管, 促使患者尽快苏醒、减少对患者呼吸血压脉的影响等优点[8]。两者一起使用对于手术时间短、手术刺激小的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肝癌微创手术, 完全可以满足手术需要, 整个麻醉过程安全, 术后患者苏醒迅速。
因此, 喉罩下全凭七氟醚麻醉对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肝癌患者具有理想效果, 本次研究选取患者中, 全凭七氟醚麻醉患者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和镇静警觉评分均同通过传统气管插管静脉麻醉患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胡国华等[9]学者研究中, 全凭七氟醚麻醉患者呼吸恢复时间为 (7.5±3.4) min、拔管时间为 (10.6±3.2) min和镇静警觉评分为 (4.26±0.34) 分, 同本次研究结果较为相似, 证明喉罩下全凭七氟醚麻醉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 且苏醒快。综上所述, 喉罩下全凭七氟醚麻醉为一种良好的麻醉措施, 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 促使患者在短时间内苏醒, 是一种首选麻醉方式。
参考文献
[1]李修蕃, 梁安民.肝癌的微创治疗进展[J].微创医学, 2007, 2 (5) :449-451.
[2]刘慧锦.妇科腹腔镜手术七氟醚与丙泊酚麻醉恢复期的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9) :72-74.
[3]陈敏华, 严昆, 杨微, 等.343例肝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及并发症[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 37 (6) :291-293.
[4]吴启胜, 马志佳, 成国荣.经喉罩全凭七氟醚吸入全麻在脑血管介入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长治医学院学报, 2014, 28 (5) :352-355.
[5]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11-523.
[6]张春艳, 刘保江.七氟醚的临床应用现状[J].医学综述, 2008, 14 (7) :138-140.
[7]张燕, 林成新.喉罩临床应用的几个问题[J].广西医学, 2010, 3 (23) :359-361.
[8]黄小云.喉罩下全凭七氟醚麻醉在肝癌经皮射频消融治疗术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4 (4) :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