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传递

2024-06-02

模型传递(精选8篇)

模型传递 篇1

近年来,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有逐年扩大之势, 这对消费需求产生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制约了消费总量的增加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 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因此, 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 缩小城乡消费差距、扩大消费需求, 以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城乡消费差距研究是消费行为研究的一部分。国内对城乡消费差距的研究, 一般从消费函数入手, 研究全国及不同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和农村居民的消费, 然后对比两者之间的差距, 而很少有人把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直接作为一个变量来考察。因此, 本文把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作为一个变量, 以全国为例建立传递函数模型来研究我国的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一、传递函数模型构建及数据说明

(一) 传递函数模型的基本思想

ARIMA模型讨论的均为单变量时间序列分析, 即仅考虑一个时间序列其目前观测值受过去观测值影响的情况。而在许多实际问题中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个时间序列其目前的表现不仅受过去行为的影响, 而且与另一个时间序列相关联。因此我们就要确定一个动态输入———输出模型, 描述一给定输入序列对与系统输出的影响, 即传递函数模型, 传递函数模型是带输入变量的ARIMA模型。传递函数模型中, 预测可依赖的信息增加, 与单变量时序模型相比, 可提高预测精度。

(二) 传递函数模型的一般形式

设:均为平稳时间序列, 传递函数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其中, Xt———输入序列, Yt———输出 (或响应) 序列, Nt———与相互独立的随机干扰序列, et———白噪声序列, V (B) ———传递函数, 其权数称为脉冲响应权数, B———延迟算子, Θ (B) 、Φ (B) 均为B的多项式。

在实际应用中, 由于传递函数V (B) 有太多的参数, 无法使用有限的资料得到适当的估计, 因此使用有理函数来近似表示:

其中b代表Xt延后b期影响Yt, Ω (B) 、E (B) 均为B的多项式, 次数分别为s和r。故实际应用的传递函数模型为, 如果把把这个式子展开, 即为E (BΦ (B) Yt=Ω (B) Φ (B) BbXt+E (B) Θ (B) e, 当这个模型合适时, 它表明在时刻t的输出可分为三部分:一部分取决于Yt自身的过去值的影响, 一部分取决于输入序列Xt, 另一部分与这两部分都无关, 为随机扰动。因此, 在这里传递的作用表现为两方面:预测和结构分析。

(三) 数据说明

1.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自《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和国家统计局网站, 数据时间跨度为改革开放1978年到2005年。

关于城乡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的表示, 目前不同的学者和机构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本文基于数据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城乡收入差用城乡显性收入差表示, 即城乡显性收入差 (Xt)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城乡消费差 (Yt)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数据处理和建模过程用Excel和EViews5.0完成。

2. 数据处理

从表1可以看出, 我国的城乡消费差距和收入差距都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这是否意味着城乡消费差距随着城乡收入差的扩大而扩大, 因为没有现成的理论支持这一论点, 所以需要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来验证。

由于原数据存在趋势, 进行单位根检验时, 是非平稳的。所以, 首先将数据平稳化, 令, 对xt、yt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 它们分别以0.0052和0.0096的概率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 说明xt, yt是平稳的。下面对xt, yt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可以看出, 在滞后3、4阶的情况下, 分别以0.01318和0.04926的概率拒绝Xt不是yt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 所以是的格兰杰原因。所以我们可以说城乡收入差是引起城乡消费差的原因。

二、传递函数模型的建立

1.对建立ARMA模型, 根据xt的自相关和偏自相关函数, 以及AIC、SC准则, 对xt拟合ARMA (0, 1) 模型, 具体结果如下Xt= (1-θB) αt其中θ=0.383849

2.对yt施以同样的变换, 得到

计算αt和βt的互相关函数γαβ (k) 以及δ (γαβ) =0.390298373

3.判定r, s, b.从表3可以看出, 由于vo=0.953474, 与其标准差相比显著, 因此vo≠0, 故可初步判定b=0;又由于vk不表现出任何的差分方程模式, 故r=0;因为不显著为零的vk又两个, 所以s=2-1=1。

由此初步判定传递函数模型为yt= (ω0-ω1B) xt

4.干扰序列模型的识别

干扰序列nt=yt-yt

根据它的自相关和偏自相关函数进行判别, 发现为白噪声序列。故不再对它拟合ARMA模型, 所以最终的模型为yt= (ω0-ω1B) xt+nt

5.以前面得到的ω0、ω1为初始值, 对最终模型的参数进行非线性最小二乘估计, 得到参数同时有效的整体估计, ω0=0.594512ω1=-0.358457

6.适应性检验

因为上面的n1为白噪声序列, 所以只对nt和αt进行互相关检验即可。

m=n-u-p=26-1=25其中u=max (r, s+b) =1

计算得=8.8864722这里K=12, 查表得=21, 而<21,

因此可以认为和是不相关的, 所以对估计出的模型是合适的。

因为传递函数模型实际是由两个模型混合而成, 难以求出总的拟合优度, 所以我们选取模型预测时的偏差比作为评价拟合度的指标, 偏差比表示预测均值与序列实际值的偏差程度, 偏差比应该越小越好。这里偏差比=0.008137, 表明该模型的拟合度很高, 模型预测值与原始值吻合程度较好, 因此可以应用该模型进行分析。下面是用传递函数模型的部分对 (1980--2005) 进行预测的结果显示图

其中, Y表示城乡居民消费差的原始序列, YF表示城乡居民消费差的预测值。从图中可以看出, 传递函数模型对Y的拟合比较好。但是, 从2000年后的预测误差波幅较大, 说明城乡居民消费差受到的除城乡居民收入差以外的其他随机因素的影响增大。

三、城乡消费差距分析

传递函数模型表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变化受两部分影响, 一部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另一部分是除城乡居民收入差以外的其他干扰因素。

从模型看, 城乡居民收入差的变化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变化的影响有滞后效应, 当期和滞后1期的城乡居民收入差增长率都对城乡居民消费差的变化有影响, 且都是正向的影响。也就是说当期和滞后1期的城乡收入差波动比较大, 且为正值的情况下, 那么城乡居民消费差的波动也会比较大, 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进一步拉大。只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 才能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

除了城乡居民收入差以外, 还有其他因素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也有影响, 这些影响都归入到了随机扰动部分。如城乡居民消费价格因素、城乡居民消费环境因素、城乡居民消费观念等、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但是从模型来看, 随机干扰部分为白噪声过程, 说明这些因素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都是短暂的、随机的, 没有规律可循, 没有记忆性。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比, 这些影响因素是微不足道的, 但是也不能轻视。从图1看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些因素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它们的负面影响会使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增大。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 城乡居民收入差是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的最主要因素, 因此要增加农民的收入, 以缩小收入差距才是关键;其次, 要加快城镇化建设, 改变城乡消费环境的差别, 进而改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别和价格差别;最后, 城乡居民消费观念也要改变, 改变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保守的局面、积累性消费等特点, 提倡超前消费、贷款消费。总之, 就是开辟农村消费市场, 我国农村人口占了较大的比重, 农村消费市场发达了, 对我国总体消费水平的提高, 有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Box, G.E.P.and Jenkins, G.M. (1970) , Time Series Analysis, Forecasting and Control, Holden-Day, San Francisco.

[2]Walter Enders著, 杜江、谢志超译. (2006) .应用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冯文权. (2002) 经济预测与决策技术第四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模型传递 篇2

摘 要:为研究梁侧锚固钢板加固钢筋混凝土梁(BSP梁)中钢混凝土连接界面上的横向滑移对加固梁的极限承载力及变形性能的影响,将BSP梁中横向剪力传递类比于Winkler弹性地基模型,并结合已有试验和数值模拟成果,提出了可用于计算横向滑移和横向剪力传递的分段线性简化模型.从而得出了由混凝土梁和钢板抗弯刚度及螺栓连接剪切刚度计算横向滑移和横向剪力传递的实用计算方法.该简化模型的适用性得到了试验成果的检验,并可用于指导BSP梁的加固设计.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梁侧锚固钢板;横向滑移;剪力传递;Winkler弹性地基模型

中图分类号:TU3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974(2016)03-0113-07

对于既有结构中承担振动、冲击和地震等动力荷载的钢筋混凝土梁,除了极限弯矩以外,延性和耗能能力也是最重要的考察指标.即使对非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楼面梁,其达到极限承载力时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如挠度、塑性铰转角等),也能起到预警作用从而使梁能得到及时的维护加固,防止突然发生坍塌而危及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当既有结构中的钢筋混凝土梁需采取加固措施时,除了极限弯矩以外,变形和耗能能力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传统的增大截面法虽然能同时提高强度和变形能力,但施工难度较大,而且由于楼层尽高限制往往难以实现.粘碳纤维和粘钢等方法虽然在不显著增加构件尺寸的前提下可有效增强梁抗弯及抗剪承载力[1-2],但是很可能使梁的变形和耗能能力极大下降,并在粘结界面上产生脆性的剥离破坏[3-4].采用植筋后锚固技术将钢板固定在梁上的方法,剥离破坏将得以有效避免[5-7].虽然将钢板固定在梁底可显著提高梁的极限弯矩,但是对于既有建筑中大量存在的配筋率较高的梁(受拉配筋率与界限配筋率之比大于2/3),采用该方法进行加固却很可能使梁发生超筋破坏.而采用梁侧锚固钢板法(Bolted-Side-Plating,BSP)在同样能提高梁极限弯矩的同时,还能保持延性以及增加抗剪承载力[8-9].

由于BSP法加固梁(Bolted-Side-Plated Beam)通过螺栓连接来实现钢板与混凝土梁之间的剪力传递以达到两者的共同工作,因此螺栓连接的剪切刚度(km)越大,连接界面上的剪切滑移越小,两者共同工作程度也越好[10].在分析中,剪切滑移可以分解为沿梁轴线的纵向滑移(Slc)和垂直于梁轴线的横向滑移(Str),如图1所示.横向滑移(Str)产生的原因是螺栓在传递的横向剪力(简称横向剪力传递vm)的作用下产生横向剪切变形而导致的.

与纵向滑移及纵向剪力传递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11-14]不同,国内外目前对于横向滑移及横向剪力传递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Oehlers等人[8]通过假定所有螺栓全部进入塑性状态,初步建立了横向滑移与锚栓性能之间的联系.在此理论基础上,Nguyen等人[15]建立了纵横滑移之间的关系式.Siu和Su[9, 16]等通过总结试验成果,建立了对称荷载作用下横向滑移的线性简化模型.Su和Li等[17-18]对BSP梁横向滑移进行了试验观测和数值模拟,得到了横向滑移沿梁跨的分布规律以及随外荷载增长的发展规律.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BSP梁中横向滑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由于横向滑移的数值一般小于1 mm,精确的试验测量难度较大.而且由于影响横向滑移的因素众多,要提出完善的理论模型十分困难.因此,本文从BSP梁中横向剪力传递与Winkler地基模型的相似点出发,结合已有试验及数值模拟成果,提出分段线性简化模型,以期得出横向滑移及横向剪力传递的计算公式,用于BSP梁的加固设计.

1 理论模型

1.1 基于Winkler地基的横向剪力传递理论模型

根据Winkler地基模型,对于放置在半无限弹性体地基上的无限长弹性梁,如果在梁跨中作用一个集中荷载,在地基中引起的反力将集中在荷载作用点附近且方向向上,集中力分布的范围与地基梁及地基刚度有关.在距离集中荷载稍远的区域,地基反力将迅速减小而逐渐变为零.类似地,当集中荷载作用于半无限长梁端部时,引起的地基反力也仅分布在梁端附近的较小范围.

通过本文作者前期的试验及数值分析结果[6, 17]可知,在BSP梁中,混凝土梁与钢板之间的横向剪力传递也与Winkler地基模型类似.可以将钢筋混凝土梁类比为弹性地基梁,螺栓和钢板类比为弹性地基,如图2所示.虽然螺栓为间隔布置,但当螺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将螺栓连接简化成连续介质在计算精度上能得到保证.当无限长BSP梁在集中力F作用下,在荷载作用点处的钢板中将产生由螺栓传来的横向剪力(方向向上,可称为正向剪力传递),且该正向剪力传递集中于荷载作用点附近.不同的是,钢板无法像地基土一样将荷载传递到更深的土层,因此只能利用距离F较远的一段区域,将从混凝土梁传来的正向剪力再传递回去,从而达到钢板自身横向力的平衡.该传回混凝土梁的横向剪力传递可称为反向剪力传递,如图2(a)所示.同样地,BSP梁端部集中荷载作用的横向剪力传递与半无限长弹性地基梁的地基反力类似,如图2(b)所示.

由于BSP梁中承担横向剪力传递的螺栓连接的刚度是有限的,因此在钢板与混凝土梁之间将产生横向滑移Str.由于横向滑移的数值一般都较小,因此可假设螺栓的剪切变形为线弹性.以集中力作用点为坐标原点建立坐标系,类似于Winkler地基模型,可得横向滑移方程为:

虽然应用上述公式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求解,但是与弹性地基梁中已知地基刚度不同,BSP梁中等效地基的等效刚度k与钢板几何尺寸(宽度和厚度)及螺栓连接属性(直径和间距)均有关系,目前尚无法得出基于理论的解析公式.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文采用试验与数值计算结果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如下简化分段线性剪力传递模型.

1.2 基于试验及数值成果的横向剪力传递简化模型

本文作者前期进行了4根BSP梁的四点加载试验[18],试件加固措施及加载装置如图3所示,试

验中测得的其中两个加固试件P250B300R和P250B450R的横向滑移分别如图4(a)和图4(b)所示.由图4可知,随着加载水平从F/Fp= 0.25增加到0.75,由集中力外荷载引起的横向滑移的分布范围(即前文所说的半带宽w)都是保持不变的,这也通过试验实测验证了公式(5)的正确性.

此外,本文作者还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TENA对不同荷载形式作用下BSP梁的横向滑移及横向剪力传递进行了深入分析,具体分析过程可参考文献[17].图5显示了三点及四点受弯时BSP梁横向剪力传递的分布曲线.由图5可知,横向剪力传递可近似地用多段折线表示,亦即可用一分段线性函数表示.因此为了较方便地求得BSP梁的横向滑移及横向剪力传递的分布,本文提出了如下简化模型(如图6所示):

1)螺栓连接所传递的剪力与螺栓的剪切变形为线弹性关系,即

vm=kmStr.(6)

2)混凝土梁和钢板的弯曲变形各自服从平截面假定.

3)跨中集中力作用下,横向剪力传递的形状为一等腰三角形.当相邻两个集中力的距离很近时,重叠区域的横向剪力传递叠加效应可忽略.

4)支座反力作用下,横向剪力传递的形状为一方向相反的直角三角形.

2 试验验证

为了验证本文所提出的BSP梁横向滑移及横向剪力传递理论模型的适用性,本文将理论计算结果与作者前期试验研究[18]所得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如图8和图9所示.

由图8可知,对于同一根梁P100B300,在荷载水平从F/Fp = 0.25增加到0.5再到0.75的整个加载过程中,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均相当接近.因此说明上述简化模型对准确计算横向剪力传递随整个加载过程的发展都是可行的.

由图9可知,除了上述P100B300试件以外,对于本次试验的其他试件(P100B450,P250B300R和P250B450R),本文所提出的简化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实测数据也是吻合的.

3 结 论

本文从BSP梁中横向剪力传递与Winkler地基模型的相似点出发,分析了影响BSP梁中横向剪力传递的影响因素,并通过总结已有数值模拟结果将其简化为分段线性模型,成功地得出了横向滑移及横向剪力传递的近似计算公式.通过上述分析可得如下结论:

1)横向剪力传递的分布范围及其曲线形状与外荷载的大小无关,外荷载大小仅决定横向剪力传递曲线的绝对值大小.

2)由于横向滑移的数值较小,螺栓连接的横向剪切变形可认为符合线弹性假定.

3)跨中集中力作用下的横向剪力传递可简化为等腰三角形,支座反力作用下的横向剪力传递可简化为方向相反的直角三角形.

4)当相邻荷载距离较近时,重叠区域的横向剪力传递叠加效应可忽略不计.

5)通过与既有试验研究成果进行比较,本文所提出的简化模型能准确地预估BSP梁在整个加载过程中横向剪力传递沿梁跨的分布以及随外荷载增大的发展规律.

6)本文所得到的计算公式可用于BSP梁加固设计以考虑横向滑移对梁加固性能的影响,因而具有较好的工程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尚守平, 李知兵, 彭晖. 碳纤维板-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的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J].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41(6): 43-51.

SHANG Shou-ping, LI Zhi-bing, PENG Hui. Experimental research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he interfacial bonding behavior of CFRP-concrete interface[J].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2014, 41(6): 43-51. (In Chinese)

[2] 张宇, 李思明. 粘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可靠性分析 [J]. 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 32(6): 11-14.

ZHANG Yu, LI Si-ming.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s strengthened with steel plates[J].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2005, 32(6): 11-14. (In Chinese)

[3] DONG Y T, ANSARI F, KARBHARI V. Fatigue performanc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s with externally bonded CFRP reinforcement[J]. Structure and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 2011, 7(3): 229-241.

[4] 王晓刚, 李森, 周新刚. 有弱界面的CFRP抗弯加固中U型箍防剥离研究[J].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14,36(2):14-20.

WANG Xiao-gang, LI Sen, ZHOU Xin-gang. Effectiveness of U-strips to prevent CFRP debonding in strengthened RC beams with weak interfaces[J]. Journal of Civil,Architectural &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4,36(2):14-20. (In Chinese)

[5] BARNES R A, BAGLIN P S, MAYS G C, et al. External steel plate systems for the shear strengthening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s [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01, 23(9): 1162-1176.

[6] SU R K L, ZHU Y.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ies of external steel plate strengthened reinforced concrete coupling beams[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05, 27(10): 1537-1550.

[7] 李英民, 韩大刚, 林文修. 锚栓钢板加固法抗弯性能试验及设计方法[J].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6, 28(5): 68-71.

LI Ying-min, HAN Da-gang, LIN Wen-xiu. Experiment study of flexural strengthening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s by bolting steel plates and design method[J]. Earthquake Resistant Engineering and Retrofitting, 2006, 28(5): 68-71. (In Chinese)

[8] OEHLERS D J, NGUYEN N T, AHMED M, et al. Transverse and longitudinal partial interaction in composite bolted side-plated reinforced-concrete beams[J].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 1997, 5(5): 553-563.

[9] SIU W H, SU R K L. Analysis of side-plated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s with partial interaction [J]. Computers and Concrete, 2011, 8(1): 71-96.

[10]SIU W H. Flexural strengthening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s by bolted side plates[D]. Hong Kong: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9: 187-188.

[11]NEWMARK N M, SIESS C P, VIEST I M. Tests and analysis of composite beams with incomplete interaction[J]. Proceedings of the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Stress Analysis, 1951, 9: 75-92.

[12]KIM S H, CHOI J H. Approximate analysis of simply supported composite beams with partial interaction[J].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11, 14(6): 1197-1204.

[13]SU R K L, LI L Z, LO S H. Longitudinal partial interaction in bolted side-plated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s[J].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14, 17(7): 921-936.

[14]邓燕华. 梁侧锚贴钢板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性能实验与设计计算方法研究[D].南昌: 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2009: 53-58.

DENG Yan-hua.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flexural behavior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 strengthened with bolted side steel plate and its design methods [D]. Nanchang: School of Civil and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2009: 53-58. (In Chinese)

[15]NGUYEN N T, OEHLERS D J, BRADFORD M A. A rational model for the degree of interaction in composite beams with flexible shear connectors[J]. Mechanics of Structures and Machines, 1998, 26(2): 175-194.

[16]SU R K L, SIU W H. Nonlinear response of bolt groups under in-plane loading[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07, 29(4): 626-634.

[17]SU R K L, LI L Z, LO S H. Shear transfer in bolted side-plated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 [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13, 56: 1372-1383.

[18]LI L Z, LO S H, SU R K L. Experimental study of moderately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s strengthened with bolted-side steel plates[J].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13, 16(3): 499-516.

模型传递 篇3

在软件开发项目实践中,常常会遇到某个环节由于种种原因而延期,从而引起与之相关联的后续工序工期的延迟,最终导致整个项目延期、成本增加,严重的还会产生法律纠纷等风险。这说明软件开发项目的工期延误及其产生的风险具有传递效应。

目前,对软件开发项目风险的研究大多还局限于对一些经典风险管理模型的讨论上[1],从风险传递角度对工期延误进行研究的文献尚不多见。刘筱驹,王越等[2]从集成项目的工作任务分解结构(WBS)出发,提出了一种风险传递算法,进行工期风险传递计算,进而得出系统集成项目的总工期风险,并进一步从关键风险单元的识别入手,进行工期风险的调整、优化和控制。王元明等[3]将建筑项目质量风险分为可控性与系统风险两类,从建筑项目的一次性特征角度,分析了建筑项目质量风险的传递机理,并提出了两阶段的可控性质量风险传递模型。赵道致等[4]从风险相关性角度,研究了基于PERT的项目单时段和全时段工期风险的形成以及传递机制,并以事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具体运用。这些文献要么侧重于对项目工期风险的传递机制进行研究,要么对某类项目工期风险的传递算法进行定性描述,还不能很直观地反映出工期风险从起点到终点的变化程度。本文则从风险传递角度,以某软件开发项目为例,借助模糊集理论,研究软件开发工期风险的传递特性,并对整个项目工期的风险容量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估,旨在为软件开发项目中的工期风险评估提供一个新思路。

2 风险传递模型的相关概念

文献[4,5,6,7]对风险传递的相关概念进行了介绍。为了更好地理解工期风险传递模型,先引入以下相关概念和定义。

定义2-1 工期风险

项目实际完成工期与所预计的工期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工期风险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规定工期内不能在计划工期内完成的可能;二是因为不能按照目标工期完成项目而造成的后果[4]。工期风险记为e。本文主要针对工期风险的第一层含义进行研究。

定义2-2 工期延误率

项目某阶段的合同工期和实际工期之间的变化程度,用△T表示。关系式如下:

undefined

式(1)中Fτ表示项目某阶段的实际工期,Cτ表示项目某阶段的合同工期。

定义2-3 风险传递关系

对于目标对象y,如存在某种对应关系f,使项目阶段的工期风险ei满足:

y=f(ei) (2)

则称式(2)为工期风险的传递关系式,f为工期风险的传递函数。

定义2-4 风险传递系数

项目第i阶段的工期对i+1阶段工期的影响程度[4],用ωi表示。

一般情况下,ωi的取值范围如下:

0≤ωi≤1 (3)

ωi=0表示第i阶段的工期对i+1阶段的工期不产生影响;

ωi=1表示第i阶段的工期对i+1阶段工期产生完全传递,造成工期顺延。

定义2-5 工期风险容量

项目所能容忍的工期与实际工期之间的差距,记为Z。

Z=Cx-Fτ (4)

式(4)中,Fτ表示项目的实际工期,Cx表示项目所能容忍的工期。

Z>说明项目工期在可接受范围内;

Z=0说明项目工期已达到临界,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Z<说明项目工期已不能接受,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对工期风险进行调整。

3 工期风险传递评估模型

软件开发项目中的工期风险传递,本质上是由于项目中的各环节,在其生命周期各阶段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某些因素对施工时间的干扰,使得这些干扰所产生的不利或不确定性因素,以某种形式进行传递和扩散,进而导致与之相关联的下阶段工期与预期发生偏离。由此可见,软件项目中的工期风险主要来源两个方面[7]:一是外部环境变化所造成的风险(E);二是某阶段内部环境变化所造成的影响(S)。工期风险的传递如图1所示。

工程实践中,由于在项目各工序内部以及工序与工序之间实施相关的风险控制[2],如图2所示。这使得工期风险在项目各阶段之间的传递过程并非表现出简单的递推关系,即:某阶段的工期延迟并不一定造成下阶段工期的如数顺延。因此,文献[2]所描述的工期风险传递算法则不尽全面。对一个完整的项目工期风险,不仅要考虑项目某阶段的工期延误率,还必须考虑到风险传递系数对下阶段工期的影响。

图2中,假设项目每阶段的工期风险e1,…,en,对整个项目工期所造成的风险遵循并行和串行的关系[2]。考虑到项目某一阶段活动所产生的工期风险对紧邻的下一阶段工期风险的传递系数,根据定义2-2和定义2-4,则,软件项目工期的传递风险关系式如下:

undefined

式(5)中,对项目最后一道工序的工期风险en而言,取ωn=0。

4 算例分析

4.1 算例说明

某高校有一个OA软件开发项目。经过项目前期大量的调研和论证,以及政府招标程序后,于当年的6月20日进入项目的启动阶段。按照合同约定,项目启动后各阶段的工序以及各工序的合同时间如图3所示。根据学校要求,考虑到9月1日有大量学生入学,有课表查询、缴纳费用等需要,学校对新系统建设所能承受的工期最迟不能超过8月31日。

4.2 工期风险评估应用

4.2.1 建立工期延误率△T的模糊评估集。

设延误率△T的模糊评估集V={很高,高,中,低,很低},V中各因子的取值以及所对应的特征描述如表1所示。延误率越高,则新系统延期交付的可能越大,产生的风险越高。

4.2.2 建立风险传递系数的模糊评价集。

设风险传递系数ω的模糊评价集ω={很高,较高,一般,较少,无影响},ω的取值以及所对应的控制措施和特征描述如表2所示。风险传递系数ω越高,工期延误对下阶段的影响越显著。

4.2.3 工期风险的传递影响评估。

图3中,本OA项目启动的标志环节是软件开发。由工程实践可知,软件开发阶段的工期风险主要在于目标及需求的变化或项目立项时的需求不明晰[8]。为此,在项目前期阶段,可通过多次召开座谈会,采取让学校各职能处室、老师、学生代表等参与需求分析、业务模型建设、针对演示DEMO的多次反馈意见等方法,以减少软件开发阶段由于需求的不明晰而返工造成的工期风险[9]。一旦项目进入启动阶段,要尽量减少需求的变化,如果有,也将需求变化控制在1/3范围内,如果有1/2的项目需求发生变化,则采用项目2期的方式对该系统的功能加以拓展。在数据移植阶段,由于OA系统会涉及到数据的迁移和录入,尽管工作量大,但发生工期延误的可能性不高[9]。在用户培训阶段,只要组织得力,建设方与用户配合默契,该阶段发生工期延误的可能性很小。竣工验收作为本项目的最后阶段,按照式(5)的说明,取工期风险传递系数为0。由以上分析,结合表1和表2的内容,将图3中各阶段的工期延误率△Ti以及风险传递系数ωi列表如下。

由式(5)可算出整个OA项目的实际工期Fτ

Fτ=67.8≈68天 (6)

由图3和§4.1的内容可知,该OA项目的合同工期Cτ=61天,项目建设方对项目所能容忍的工期Cx=72天。

由式(4)可算出该项目的工期风险容量

Z=Cx-Fτ=4天 (7)

式(7)说明,在考虑软件开发项目风险控制的前提下,该项目各阶段所导致的工期延长对整个项目的影响不大,其风险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即:该项目从当年的6月20日启动,可在8月28日前将系统交付使用。

5 结束语

软件开发项目中的工期风险传递受诸多因素影响,涉及到众多环节,这些特点客观上给工期风险的评估带来许多不利影响。本文只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结合软件开发工程实践,提出一个简单而实用的项目工期风险传递评估模型,期望为软件开发项目风险的控制决策提供一个思路。

参考文献

[1]牟玲玲,陈立文,张建军.软件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综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43(10):202-205.

[2]刘筱驹,王越.系统集成项目的工期风险传递算法及评价控制[J].运筹与管理,2004,13(1):38-43.

[3]王元明,赵道致.建筑项目质量风险传递模型与控制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200(6):15-20.

[4]赵道致,王元明.基于PERT的项目工期风险传递机制[J].工业工程,2008,11(4):14-18.

[5]简大鹏.网络系统安全性评估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论文,2008.

[6]李存斌,王恪铖.网络计划项目风险元传递解析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7,15(3):108-113.

[7]王元明,赵道致,徐大海.项目供应链的风险单向传递机理及其对策[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4):47-52.

[8]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控制[EL/BO].http://www.javaeye.com/topic/522412,2009-11-22.

模型传递 篇4

即时消息传递(Instant Messaging,IM)是基于互联网协议的应用程序,它能够使应用不同类型设备的用户进行一对一的通信。IM最流行的形式是聊天,在聊天的同时可以在计算机之间交换短文本消息。

直接使用WinSock API函数来完成上述功能,不但要记忆很多的WinSock API函数调用格式,还要了解设计WinSock API网络编程的算法。对于编写Windows应用程序来说,还要涉及复杂的消息驱动机制,设计事件处理函数来处理套接字发送、接收数据等事件。

为了简化WinSock网络编程,使用户专注于应用程序算法的设计,Microsoft的基本类库(Microsoft Foundation Class或MFC)提供给Visual C++两个用于WinSock编程的类-CAsyncSocket和CSocket。这两个类在不同程度上对WinSock API函数进行了封装,在编程时使用经过封装的MFC WinSock类使编程工作大大简化,而且,这两个类都提供了事件处理函数,通过对事件处理函数进行重载,用户可以在应用程序中很方便地对套接字发送、接收数据等事件进行处理。

2. 有关定义

(1)套接字(socket)是对通信端点的一种抽象,一个正在被使用的套接字都有它的类型和与其相关的进程,提供了一种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机制。

(2)Windows Sockets(Winsock)规范是一套网络编程接口,提供一套库函数调用和相关语义,是一个面向网络通信编程的API。应用程序调用Windows Sockets的API实现相互之间的通讯,Windows Sockets又利用下层的网络通讯协议功能和操作系统调用实现实际的通讯工作。

(3)MFC:Microsoft的基本类库(Microsoft Foundation Class或MFC)提供了两个用于WinSock编程的类-CAsyncSocket和CSocket。这两个类在不同程度上对WinSock API函数进行了封装。

3. 即时消息传递系统工作原理

即时消息传递系统的原理与打电话类似,当系统的一端正在等待另一端打开通信连接时,就像您在等待某人给您打电话时,一直在留心电话铃响。与此同时,另一端试图同第一端连接,这种方式就类似于向某人打电话。一旦两端间建立了连接,它们之间就可以互相发送和接收信息了,正像两个人打电话交谈一样。最后,如果一方或双方完成了对话,连接即被关闭,就像打完电话后把电话挂断一样。

4. 时消息传递系统工作流程

服务器要创建一个用于侦听的套接字,为该套接字分配地址之后,调用listen()函数使它处于侦听状态;客户机在创建套接字完毕后,为套接字分配地址,然后调用connect()函数,请求与服务器套接字连接;服务器套接字在收到客户机的连接请示后,调用accept()函数,该函数创建一个用于连接的套接字。应用该套接字和客户机上的连接套接字,用户就可以在服务器和客户机之间进行数据传输了。在结束传输之后,客户机调用closesocket()函数关闭套接字,服务器也调用该函数关闭用于侦听和连接的套接字。

5. 系统逻辑设计

5.1 用MFC AppWizard生成程序框架

在Visual C++的IDE环境下选择菜单File→New→Projects→MFC App Wizard(exe)→Project Name→“OK”→“NEXT”→Windows Sockets→“Finish”按钮,选择“OK”按钮,应用程序的框架就将自动创建。在创建了应用程序框架之后,可以布置程序的主对话框,向应用程序的主对话框添加控件。设计好对话框之后,选取View菜单中的ClassWizard菜单项,或直接按“Ctrl+W”,打开MFC ClassWizard,将对话框中的控件和变量相关联。

5.2 继承CAsync Socket类

选择Insert菜单中的New Class→选取Class type为Generic Class→在Base class的Derived From列中输入CAsyncSocket,→在As列中接受默认值public,点击“OK”按钮,就可以把这个新创建的类添加到应用程序中。

在该套接字类中添加一个成员变量,用作指向父对话框窗口的指针,指针变量的类型为CtalkDlg*(Cdialog的派生类),变量名为m-pDlg,访问权限为私有。最后,添加套接字类事件处理函数,这些函数将用于调用对话框中名称类似的那些函数。

5.3 建立连接

添加对套接字事件的处理函数,在对话框类中添加On Accept()事件处理函数和On Connect()事件处理函数。

现在可以编译和运行应用程序,启动两个副本,把其中一个设置为侦听模式,然后把另一个应用程序与之相连接。为此,先向对话框类()添加三个成员函数,这三个函数是套接字类()的事件处理函数需要调用的。把三个函数的类型都指定为void,访问权限为公共。指定第一个函数声明为On Send(),第二个函数的声明为On Receive,第三函数的声明为On Close。

5.4 发送和接收数据

两个应用程序间建立了连接,用户就能够在对话框窗口中的编辑框中输入文本消息,然后单击“发送”按钮,就应该可以把消息发送到另一个应用程序,一旦消息发送出去了,它将被添加到已发送消息的列表框中。

当“发送”按钮被单击之后,应用程序需要检查是否有消息输入了编辑框,获取该消息的长度,并发送该消息,然后把此消息添加到列表框中。为了在应用程序中添加此项功能,使用Class Wizard向“发送”按钮(ID:IDOK)的单击事件(BN-CLICKED)添加一个事件处理函数,注意不要接受默认的函数名,将函数名改成On Send Msg(),编辑该函数。

对于消息的接收方,当套接字的On Receive事件被触发时,表明一个消息已经到达了,可以用Receive()函数从套接字检索到该消息。如果消息被顺利检索到,需要把接收的字符数组转换成Cstring类型,并把接收的消息添加到已接收的消息的列表框中。通过编辑对话框类(CtalkDlg)的On Receive()函数。

5.5 终止连接

终止连接的操作后,应用程序会接收到一个On Close套接字事件,和建立连接的过程相反,连接的套接字需要断开,发送消息的控件需要置为禁用状态。在客户端,“连接”按钮控件由禁用状态变成可用,因为应用程序允许客户机程序改变某些参数,并打开与另一个服务器程序的连接。同时,服务器应用程序继续侦听是否有其他的连接请求,侦听的端口等信息不变。

6. 结束语

以上设计是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型的,一个服务器只能支持一个客户,因此它实际上是一个基于“点对点”模型。通过这个即时消息传递系统,用户可以在应用程序中很方便地对即时消息进行处理,而不必关心系统内部复杂的、抽象的源代码,极大地简化了程序设计,给一般程序设计人员提供了方便。

摘要:本文选择Visual C++开发工具,使用基于WinSock网络编程的类,对WinSock的API事件处理函数进行重载,用户可以在应用程序中很方便地对套接字发送、接收数据等事件进行处理,从而建立“点对点”即时消息传递模型。

关键词:IM模型,Winsock,MFC

参考文献

[1]Dreamtech软件研发组.即时消息传递系统编程源代码解析[M].姬孟洛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模型传递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978—2011年麻疹发病率来源于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监测资料;人口数、GDP资料均来源于哈尔滨市统计年鉴。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利用SAS 9.1和Excel 2007软件,采用传递函数——噪声模型对1978—2011年麻疹年发病数据拟合传递函数模型,经过多次拟合,确定能够很好地拟合了既往时间段上发病率序列的较优模型,并用所得到的模型对2012—2016年麻疹年发病率进行预测。

1.3 统计分析

传递函数——噪声模型是由“Transfer function-noise model”翻译而来,是属于多变量时间序列模型,形式上是可以当作纯ARIMA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的结合[3]。麻疹发病不仅单单受到自身数据的影响,还受到当地的人口总数、GDP等各因素的影响。传递函数模型如下:

本研究以哈尔滨市麻疹发病率为输出变量,以人口数和GDP作为输入变量。利用传递函数模型预测需要进行四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模型的识别,通过SAS程序得出的自相关系数来判断是否符合平稳序列,由于本资料原始数据有较明显的趋势性,采用了对数变换和一阶差分使其平稳化。

第二步:在传递函数模型的识别中,本文采用了预白噪声化法加以识别,并采用条件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

第三步:模型的检验,通过模型的残差是否为白噪声序列来判断是否为较优模型。

第四步:利用1978—2011年的数据,拟合传递函数模型,对2012—2016年的麻疹年发病率进行预测。

2 结果

2.1 建立的传递函数模型

对既往的1978—2011年哈尔滨市麻疹发病率数据的拟合情况进行分析。从表1中可以看出,1978—2011年模型预测值的动态趋势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预测残差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0.40,预测相对误差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5.26%,预测效果良好。

2.2 2012—2016年哈尔滨市麻疹发病率预测

1982年我国实施麻疹疫苗计划免疫接种,从图1和表2中可以看出,1983年后麻疹发病率显著下降,2005年后呈上升趋势,分别在2006年和2010年达到两个高峰点,2011年下降至0.28/10万。预计未来5年麻疹发病率呈较低水平,呈小幅度逐年下降趋势,由2012年的0.24/10万下降至2016年的0.15/10万。

2.3 2012—2016年哈尔滨市麻疹发病率性别预测

从表3中可以看出,麻疹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呈逐年下降趋势,男性从2012年的0.26/10万下降至2016年的0.17/10万,女性从2012年0.21/10万下降至2016年的0.09/10万。

3 讨论

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呼吸道传染病,近年来,全国麻疹疫情形势严峻。哈尔滨市自2006年麻疹疫情大幅回升之后,波动幅度较大,最高的发病率达到了19.52/10万,最低也在0.28/10万以上,距离消除目标尚有一定差距。建立一种新的、及时准确的麻疹预测预警模型,对控制麻疹非常必要。传递函数模型属多变量时间序列模型,形式上可以看作为ARIMA模型与回归模型的结合,它不仅考虑了时间序列目前观测值受过去观测值影响的情况,还在预测模型中引入了影响因素,很好地解决了普通回归模型与单变量纯ARIMA模型的不足。本文对1978—2011年哈尔滨市麻疹发病率进行建模并预测,同时引入了人口数和GDP两个输入变量,通过其实测值和预测值的比较,结果显示传递函数模型预测值的动态趋势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预测效果良好,为麻疹预测预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预测方式和技术方法。

传递函数模型对麻疹发病趋势的预测,一方面可以为我市制定消除麻疹防控规划以及评价预防措施效果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另一方面在疫情监测工作中,根据预测数据的可信限,可以判断实际发病率是否在正常范围波动。如果实际发病率在预测值95%可信限范围内波动,表明疫情基本正常;如果超出预测值95%可信限范围,表明疫情已不同于以往的流行规律,应警惕传染病暴发或流行的可能。预测结果表明,哈尔滨市2012—2016年麻疹预测发病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12年的024/10万下降到2016年的0.15/10万,且男性高于女性,提示出现高发的可能性不大,尽管发病率较低,但距离消除麻疹的目标尚有一定差距,仍需加大监测和防控工作力度。麻疹是疫苗可预防性疾病,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最佳手段,为此我们不但要对儿童开展麻疹疫苗接种工作,还要对成人开展接种工作,并在确保基础免疫及时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同时开展疫苗的强化免疫和后续强化免疫工作。并结合工作实际,如采取加大疫情监测力度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宣传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等综合性措施,才可能最终达到消除麻疹的目标。

对疾病发病率的预测是一种前瞻性研究,各种方法对疾病未来发病率的预测只是科学的估计,建立的传递函数模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麻疹发病变化的影响因素众多,政策干预、人口迁移和卫生资源等重要因素难以量化或预计,因此,对已建立的模型,必须加入新的观察值,以修正或重新拟合更能反映真实情况的模型[1,2]。同时还需要寻找对序列进行平稳性处理的方法,以提高其精度。

参考文献

[1]刘元元,李晓松,宛小燕,等.传递函数模型在我国城市卫生技术人员预测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12):715-741.

模型传递 篇6

远程医疗是信息技术在医疗健康体系中的有效应用,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得到广泛发展。

远程医疗可以有效缓解医疗资源匮乏、提升国民健康水平[1]。当前远程医疗系统的应用领域正在逐步拓展,它以全新的服务模式和手段,积极推动着医疗、科研和教学活动向数字化、可视化方向迈进,已成为医院现代化医疗服务中医疗保健服务与继续医学教育的一种新模式[2]。远程医疗服务不仅能提高医疗机构的知名度、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还能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3]。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运作模式,针对远程医疗服务传递的运作模式也不同于以往的服务传递模式。在运作模式方面,模型在传递过程中不但关注如何实现医疗需求方的价值,也应着眼于如何实现各个管理环节上的价值,取得医疗需求方价值与医疗提供方价值的双赢。本文结合实际工作介绍了远程医疗服务过程涉及各服务主体间的相互作用,远程医疗服务传递模型的构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致力于通过构建高效的服务传递模型,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及时和有效的诊疗服务,满足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进一步推动远程医疗服务的发展。

2 远程医疗服务传递模型的构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1 远程医疗用户构成及其相互作用

远程医疗是网络技术与医疗技术结合的产物,其主要包括三部分的内容: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受邀方),即医疗服务源所在地,具有丰富的医学资源和诊疗经验;远地寻求医疗服务的需求方(邀请方),可以是当地不具备足够医疗能力或条件的医疗机构,也可以是家庭患者;联系两者的通信网络及诊疗装置。该三部分涉及的各主体间相互协作为患者提供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远程医疗服务过程涉及的用户主要可以分为行政监管用户、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用户、服务运营用户、业务实施用户、患者五大主体,各服务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如图1所示。

2.2 远程医疗服务传递模型

远程医疗服务传递中,顾客并非单指有医疗需求的患者,还应该包括医疗服务提供方向医疗服务需求方提供服务过程中,与之相互合作的企业以及相关的员工。服务传递过程指的是将后台的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通过特定的处理加工,输出成前台的无形服务和有形产品交到顾客的手中。首先确定了模型内部的关键服务要素,分别从远程医学会诊管理、远程医学教育管理、以及远程电子图书管理这三个医疗服务反馈入手,结合远程医疗服务的关键服务要素,构建远程医疗服务传递模型,如下图2所示。

远程综合会诊是远程医疗服务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服务类型,远程会诊的实施可以节省病人的时间和路费以及不必要的住院费用,减少因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医疗水平不平等,在会诊过程中,也可以让落后地区的医生获取更多的医疗信息和医学教育。根据远程医疗服务过程的程序,以及服务传递模式与运营管理模式的关系,构建出远程综合会诊服务传递模式模型,如图3所示。

关键服务要素识别远程医疗服务传递过程可以分为四个关键步骤:

(1)远程医疗服务申请。各远程医疗分中心负责人提出远程医疗服务申请,按要求规范填写远程会诊申请表,充分准备需会诊病例的相关检查资料,经主管领导(科室负责人)审核签字提交至医务科审批备案。

(2)远程医疗服务审核安排。负责分诊的人员核实会诊申请信息,确保信息准确无误。根据分中心患者病情、拟申请科室、期望会诊时间、专家特长等信息,与不同科室专家联系沟通,确定会诊时间安排。采用电话通知、短信平台、或系统推送信息的形式,通知会诊时间安排信息,并确认会诊申请端和专家已收到会诊通知。系统录入会诊信息,以便接诊人员和会诊负责人查看。因分中心网络、医师、患者或专家未能按时参与会诊,导致会诊信息变更时,及时通知申请分中心负责人、申请医生或会诊专家,并核实其收到相关信息,保证会诊信息的准确无误。接诊人员登记专家信息,及时查看会诊时间安排,并根据会诊分配负责人安排,接待专家到指定会诊室。会诊分配负责人负责诊室动态分配,会诊时间安排动态更新及网络设备维护。会诊室负责人负责专家及基层医院及时参加会诊工作,会场切换及动态控制,负责登记专家诊断,录入专家诊断意见和专家建议。

(3)专家会诊。远程会诊医师应具备以下条件: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注册。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会诊、咨询内容与本人执业范围、专业技术相一致。专家会诊时,各分中心申请医生应言简意赅阐述病例病情和会诊目的,并回答专家问题,会诊专家根据患者病情及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对申请会诊的患者提出相关意见或建议,结合临床和分中心医生对申请病例进行深入讨论。

(4)服务质量回访。定期对远程医疗分中心负责人、申请会诊医生及患者进行回访,了解远程医疗服务的效果,以及在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2.3 远程医疗服务传递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整个远程医疗服务传递过程可以分为间接传递过程和直接传递过程两个部分,其中间接传递过程发生在受邀方内部,是指服务后台员工传递到前台员工的过程,而直接传递过程发生在受邀方和邀请方之间,是指服务方的前台服务人员直接交付给接受方即顾客的过程。这两个过程中都将受到硬件和软件两个影响因素的影响。

(1)硬件影响因素

(1)远程医疗服务的基础设施。远程医疗系统构建是一个融合多学科知识与技术的系统工程,其主要支撑技术包括远程通信技术、医学信息学技术、视音频传输技术、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这些技术支撑是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前提。因此,远程医疗服务设备购置及其合理布局均会影响远程医疗服务的成本,以及患者获得所需服务的速度和满意度。远程医疗服务过程会涉及到分诊、会诊等多个不同部门的协作完成,如何对这些部门进行合理规划,使得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过程最短,最大限度的提高服务传递速度,是服务提供方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2)信息沟通渠道。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能使远程医疗服务各环节中的工作人员及时了解远程医疗服务的进度,并及时对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偏差进行纠正,保证服务传递过程中传递对象的质量和传递的正确性。在远程医疗服务中各责任人,包括分诊人员、接诊人员、会诊分配负责人、会诊室负责人之间及时有效的沟通才能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换取会诊医院与专家的满意。

(3)医疗机构投入与重视程度。远程医疗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从医院层面能够得到强有力的领导保障体系对其生存及发展至关重要。院级领导充分认识到远程医疗对医院管理及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在制度规划、资金保障、相关科室协调以及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给予充分的帮助与支持。

(4)远程医疗政策标准规范。目前政府部门对远程医疗尚未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标准化体系,远程系统建设缺乏统一的医疗规范和技术标准,各家医院远程系统信息传输的通讯信道不同、应用软硬件不一致,使得医疗信息不能有效共享,要实现全国远程医疗单位的开放性交互式联网较为困难,对远程医疗业务大规模开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2)软件影响因素

(1)医疗机构的文化氛围。医疗机构文化是医院的员工在工作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思想和行为规范,它是指导医疗机构制定组织结构、发展目标和服务政策的宗旨。良好的医院文化会对职工的精神面貌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它会使职工对医疗服务所确定的目标更加明确,能将职工的事业心和成功的欲望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成为职工的精神动力。

(2)远程医疗服务人员素质。远程医疗工作人员个人素质的高低也会影响到服务传递能力的大小,员工素质包括理论知识水平、实践工作技能、个人发展潜力、组织忠诚度、团队合作意识以及社交能力等。在远程医疗服务传递过程中,需要根据每一个工作人员自身优势所在,把各工作人员安排到最适宜的岗位,从而提高远程医疗服务传递的效率。

(3)医患双方对远程医疗的认知度。远程医疗作为一种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其服务方式的特殊性,远程医疗利用信息技术为患者提供服务,能够实现患者看病便利性、诊疗及时性。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人们对其认识程度不同:从医生角度而言,部分基层医生不愿意向大医院专家请教,觉得会诊丢面子。从患者视角而言,患者不了解远程医疗的服务过程、不清楚远程医疗能够带给他们的好处,这导致患者不知如何申请远程医疗服务,也不愿轻易尝试这种新的服务方式。

3 讨论与建议

为推进远程医疗在我国的发展,针对以上影响远程医疗开展的相关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进,以保证远程医疗服务健康发展:(1)增加投入并对其进行效益分析。医院要真正理解远程医疗的作用,从长远利益出发,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大远程医疗服务投入,引入多种运营模式,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确保远程医疗持续发展。为了让远程医疗投资价值显现出来,需要对其进行投资效益论证和经济评价,从数量上分析这种新型服务模式会给医院带来多少效益,能够取得多高的投资回报率。(2)统一标准,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远程医疗管理办法、法律法规及运营机制,如统一诊疗操作标准、技术信息标准和定价收费标准,探索远程医疗服务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完善远程医疗功能规范和业务流程等,为远程医疗业务开展提供政策保障。(3)加大公众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度。在医院内部以就诊患者为主要宣传对象,加强对远程医疗意义及相关操作程序的宣传;同时对医护人员开展培训,宣传远程医疗的理念和诊疗流程。通过挖掘内部潜力、扩大对外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选择远程医疗,扩大业务范围,提高业务量,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

4 结语

提高服务传递能力是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远程医疗在我国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并非昙花一现,应不断发掘其潜在需求。远程医疗的成功开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医患双方,管理部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资金投入等。针对以上影响因素,首先,应该加大远程医疗服务投入,从而保障远程医疗服务的基础设施构建和运行。其次,加强远程医疗服务流程管理,降低风险,提高远程医疗质量;统一标准规范,以标准规范为依据和保障;完善法律法规,在明确医疗责任等方面进行改进,以提供优质的远程医疗服务。最后,加大远程医疗服务流程的宣传,激发患者的潜在需求。通过多方协同合作,促进远程医疗服务健康有序地进行。

摘要:远程医疗作为一种新型医疗服务方式,在全球医疗健康服务范围内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提供了有效途径。文章从讨论远程医疗服务涉及各主体及其职责,以及各主体相互间的作用关系开始,基于服务传递理论构建远程医疗服务传递模型。以远程综合会诊为例,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详细阐述远程医疗服务传递模型的关键影响因素,并针对特定影响因素提出建议和意见,从而促进远程医疗服务健康有序开展。

关键词:远程医疗,服务传递模型,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赵杰,蔡艳岭,孙东旭,等.远程医疗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10):739-740,799.

[2]曹艳林,郑雪倩,王将军,等.远程医疗给医疗服务方式带来变革与挑战[J].中华医院管理,2012,28(4):293-295.

[3]廖生武,刘天峰,赵云,等.欧美发达国家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10):730-732.

[4]秦远建,邵红玲.服务传递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时代,2009(2):26,28.

[5]李雪松,周妍萍,杨振海.浅谈我院的远程会诊[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2,11(1):29-31.

[6]栾瑞,王立成,张海莉.我院远程医疗会诊情况分析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12):49-50.

[7]贡欣扬,苏婷,杨崑,等.我国远程医疗发展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2015,(2):160-164.

[8]邱晨,唐铭坚,吴伟晴,等.大型医院深入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探索[J].中华医院管理,2015,(10):775-778.

模型传递 篇7

鉴于不同国家间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 我国并购企业往往处于信息不利的地位, 导致“柠檬问题”出现。由此, 笔者结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及信息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就跨国并购中的信息风险问题展开分析, 建立一个能显示目标企业真实质量的综合信号模型, 以改善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信息不对称状况。

一、概念阐释

并购 (Merger & Acquisition) 是指企业以现金、债券或其他资产购买其他企业的全部资产或者股权, 以获得对该企业的控制权, 从而使其丧失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的行为。

跨国并购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指一国企业 (并购企业) 为了某种目的, 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 购入另一国的企业 (目标企业) 的所有资产或足以行使经营控制权的股份。跨国并购是企业国内并购的延伸, 是跨国收购和跨国兼并的总称。

并购中的信息风险一般包括:股权信息风险、资产信息风险、负债信息风险、经营和治理信息风险等。

1.股权信息风险:

股权是公司终极所有者权利的法律体现。但并购各方提供的或文件记载股权信息, 与股权的实际状况可能不相一致。如实际出资少的股东却占有绝对多数股权, 或虽未实际出资但却在相关法律文件中被记载为股东, 或股权已被质押, 或被司法机关冻结而暂时受限等。这些存在瑕疵的股权都构成对并购的威胁。

2.资产信息风险:

资产是并购的基础, 资产信息的详实至关重要。而财务会计报告受汇率和通货膨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账面价值往往难以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资产的来源、效能、权属、限制等法律状态通过简单的报表难以确认。如不进行认真考证核实, 并购后可能会发现目标公司的资产低于其实际价值, 或这些资产未能发挥其目标作用, 或目标公司存在着大量低效资产或者无效资产, 甚至非法资产。这不仅增加并购成本, 而且可能面临司法强制的风险。

3.负债信息风险:

负债信息风险表现为因并购而使并购方直接或间接地背负目标公司巨大的债务。许多目标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并未反映或者无法反映已经发生的债务或者潜在的债务。可能的原因包括目标公司恶意隐瞒债务;目标公司的财务制度不规范, 存在未入账债务;或有债务的大量存在。其中, 或有债务是并购中的最大陷阱。如担保、票据责任、产品侵权或者环保责任产生的赔偿、未决诉讼或者潜在的诉讼、行政罚款等。

4.经营信息风险:

主要是目标公司的母公司 (一般是控股股东) 与其他关联公司的同业竞争, 或关联交易信息披露不够详尽, 从而造成并购方的决策错误。

5.治理信息风险:

主要是指来自股权结构、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制度等方面的信息风险, 特别是来自目标公司中的反并购风险。

二、模型分析

(一) 基本假设

1.假设有两个时期T1和T2;2个参与人, 即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

2、假设并购能否达成仅取决于并购双方, 政治环境等外部因素暂不考虑。

3.假设并购双方是理性的, 会在给定的情况下做出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决策。

4.假设并购双方不存在串谋, 并购博弈是零和博弈。

5.假设股权信息、资产信息、负债信息、经营信息、治理信息等构成目标企业的私人信息。信息披露完全的企业为高质量的企业, 反之, 为低质量的企业。

6.假设目标企业在T2时期的价值v服从[0, θ]上的均匀分布, 目标企业知道θ的确切值;高质量的目标企业价值大, 低质量的目标企业价值小;并购企业不知道θ, 但知道目标企业属于θ的先验概率p (θ) 。

7.假设目标企业根据自己的类型向并购企业传递信号x。信号包括目标企业的股权信息、资产信息、负债信息、经营信息、治理信息等。若并购企业为知情者, 即目标企业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向并购企业传递信息, 则推断目标企业的预期价值水平为βθ (x) ;若并购企业为不知情者, 即推断目标企业的预期价值水平为undefined。其中θ (x) 是并购企业推断出的目标企业的最大预期价值水平;高质量的目标企业β>0.5;中等质量的目标企业β=0.5;低质量的目标企业, 0<β<0.5。

8.假设由于信息不对称, 并购企业未知目标企业的类型θ, 已知目标企业属于θ的概率分布p (θ) , 此时并购企业依据目标企业发出的信号x, 可以推断出目标企业的预期价值水平为:undefined。

9.假设对于并购企业而言, 其目标是最大化T1时期的目标企业价值水平和T2时期目标企业的预期价值水平的加权平均:

u (x, v (x) , θ) = (1-ω) ·v0 (x) +ω·θ·ps (θ) -ω (L1·p1 (θ) -L2·p2 (θ) )

其中, v0 (x) 是目标企业发出信号x时, 目标企业在T1时期的价值;ω是T2时期目标企业预期价值的权重, 0≤ω≤1;p2为目标企业在寿命周期内经营成功的概率;p1是目标企业在寿命周期内经营失败的概率, undefined;L1是目标企业在寿命周期内完全失败时遭受的破产惩罚, L1>=0;L2是目标企业经营一般时企业的价值, L2>=0。

(二) 信号博弈过程

1.目标企业依据自己的θ, 选择向并购企业发送信号x, 信号包括目标企业的股权信息、资产信息、负债信息、经营信息、治理信息等。信号x′是不完备的信号, 所含信息量较少于θ。θ2是目标企业的其他的可能类型。x2和x′2是θ2条件下的信号。θ2条件下的情况不再赘述。

2.并购企业在观察到目标企业发出的信号x号, 使用贝叶斯法则对其先验概率p (θ) 进行修正, 得出后验概率p (θi/xi) , 并据此判断目标企业的预期价值水平v (x) 。vj (x) =1, 2, …, 7是其他条件下的预期价值水平。如图1。

3.目标企业了解到并购企业对其发出信号的反应, 因而发出最优信号值x*。此时, 目标企业的效用函数最大。由maxu (x, v (x) , θ) , 得出x的最优值x*。其中, x**是非最优信号值。

(三) 分离均衡分析

根据信号传递博弈的顺序, 当目标企业选择信号x时, 将预测并购企业估计目标企业价值水平为undefined。并购企业认为目标企业属于类型θ的期望是θ (x) 。

分离均衡分析:

u (x, v (x) , θ)

undefined

其中, undefined

跨国并购中, 信息的获取难度远远大于国内并购, 信息的真实性较于国内并购而言, 也较弱, 因此, 考虑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均衡。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 undefined, 代入上式, 得:

undefined

对x求一阶导数, 得:

undefined

令undefined, 整理可得:

undefined

由于, 均衡时并购企业能依据目标企业发出的信号x正确推断出目标企业的类型θ。即, 如果目标企业做出最好的选择, 发出完备的信息x (θ) , 则undefined,

代入上式可得:undefined

积分得:

undefined为常数 (1.6)

由undefined可知, θ (x) =2v (x) , 代入上式1.6得:

目标企业的价值水平:

undefined

可见, 信息披露越充分的目标企业质量越高, 价值水平就越高。所以, 目标企业向并购企业转递更充分的信息, 将会获得更大的预期价值水平, 这与目标企业的预期目标是一致的。

三、例证

假设目标企业最接近实际水平的θ=11, 而目标企业向并购企业传递的信号中, θa=10, θb=9。即在传递信号xa时, θa=10, 目标企业的预期价值va在空间[0, 10]上均匀分布;在传递信号xb时, θb=9, 目标企业的预期价值vb在空间[0, 9]上均匀分布。并购企业所知道的只有θa和θb所对应的先验概率分布p (θa) 和p (θb) 。两个信号水平, xa=0.90, xb=0.80;两个信号水平下的目标企业在寿命周期内完全失败时所遭受的破产惩罚相同:L1a=L1b=2;两个信号水平下目标企业经营一般时间的价值分别为L2a=8, L2b=6;取ω经验值, ω=0.55。常数C≤0.8。

分析数据:

undefined

可见, va (x) >vb (x) 。

由以上结果可知, 目标企业发出的信号越接近于真实值, 目标企业披露的信息越充分, 则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的预期价值水平会越高。这与目标企业所追求的最大化价值水平的目标是一致的。对于并购企业来说, 可以依据更为完备的信息来评价目标企业, 有利于提高并购决策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中国并购报告2006[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2-3.

[2]谭庆美, 吴金克.信息不对称下企业并购信号传递博弈模型研究[J].甘肃科学学报, 2006, 18 (1) :100-102.

[3]周焯华, 李松.中海油并购优尼科的信号传递博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06 (6) :192-194.

[4]Ines Macho-Stadler, J.David Perez-Castrillo.信息经济学引论:激励与合约[M].管毅平译,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139-172.

模型传递 篇8

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用于共享和重用的三维模型越来越多,因而,如何高效地进行三维模型的语义检索成为热点问题,而准确的模型语义标注是提高模型语义检索效率的重要前提。

三维模型的语义标注是为了建立起模型语义特征和低层内容特征之间的关系。按照标注方式划分,模型语义标注方法分为两种: 一是基于模型分割的语义标注方法。文献[1]结合本体领域知识和分割结果进行语义标注,此方法需要设计不同分类领域的本体结构,工作量太大。文献[2]利用已标注的训练模型以及模型的几何特征实现模型的语义标注,但是所使用的分割方法并不能满足语义标注的需要。二是基于模型整体的语义标注方法。文献[3]以用户反馈的语义关系为三维模型语义属性,通过以语义属性为根据确定的语义距离来判断语义群,并结合少量样本关键字确定语义标注词汇。文献[4]通过权衡模型内容特征相似性、样本模型标注结果、WORDNET语义相似度计算规则、以及相关反馈四个方面确定最终的标注结果,精确了标注效果。文献[5]结合了基于正交投影图像边缘夹角的模型检索算法和Jiang&Conrath提出的计算语义相似性算法,对模型进行自动标注,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自动语义标注算法,该算法在提高模型查找和语义词汇匹配准确率的基础上有效地改善了自动标注效果。文献[6]通过利用深度信息的特征提取方法计算三维模型形状特征描述符和利用信息量理论定义的词汇相似度计算方法来进行语义排歧,结合深度特征和词汇信息量共同完成语义标注,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文献[7]描述三维模型内容特征和语义特征之间的映射关系,较好地实现了模型库中三维模型的自动语义标注。文献[8]首先采用半监督学习方法进行标签传播,得到标注词汇置信度。然后采用一种基于最大后验概率准则的方法进行多标签学习,得到最终标注词。文献[9]使用人工标注词汇创建的概率模型对相似性度量方法进行调整,并通过相关反馈过程动态更新概率模型,提高语义标注的效果。文献[10]提出了一种基于半监督测度学习方法的三维模型语义自动标注方法。该方法在PSB数据集上测试表明,在利用大量未标注样本参与标注过程条件下同样能取得较好的标注效果。文献[11] 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K近邻的三维模型半自动标注方法,解决了三维模型缺乏语义信息。文献[12]在获得模型“视觉词汇”的基础上,采用模糊k近邻分类算法,得到以概率表示的模糊分类结果,并据此用类别标签半自动地标注三维模型的语义,完善了模型文本标注信息。

三维模型领域广泛并且组织结构也比较复杂,很难开发出一种完善的三维模型分割算法,所以第一种方法没有被大范围接受和应用。在综合分析目前已有的模型整体语义标注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融合相似词汇概率、模型语义直接相关性和模型整体相似性的三维模型与语义词汇之间的相似度计算算法,并结合模型骨架节点的拓扑属性与局部突起的几何形状属性在模型检索中的应用,设计出了一种新的三维模型自动语义标注方法。

1 融合拓扑属性与几何形状属性的模型匹配

根据三维模型自动语义标注的步骤[13]可知,在建立一个三维模型样本库之后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模型匹配,筛选出形状相似的模型。为了提高模型匹配的有效性,将反映模型拓扑特征的Reeb图骨架映射成树形结构,结合模型骨架树的拓扑特征和几何形状特征来计算三维模型的整体相似度,进而匹配出相似的模型[14]。

模型骨架节点的拓扑特征Tf定义如下:

其中,K为骨架树的最大层数,wi为骨架节点所属的骨架层的权值,deg( pi) 为骨架节点的出度。

模型几何形状特征Gf定义如下:

其中,Area( pi) 为骨架节点对应的连通区域的面积与模型总面积的比值,Cuve( pi) 为骨架节点对应的连通区域的网格点标准化后的曲率平均值,N为骨架节点对应的区域曲率极大值或极小值点的数目,Var( pi) 为骨架节点对应的区域曲率方差值,w1、w2分别决定模型突起性和形状性对形状特征的影响程度,由于影响程度相同,所以w1和w2都赋值为0. 5。

则模型S和R的拓扑相似性与几何形状相似性定义为:

其中,D为两模型对应骨架层的相差度,p和q为S和R在第i层骨架层上的骨架节点,因此,三维模型的整体相似度定义如下:

其中,wT和wG分别表示拓扑相似度与几何形状相似度对模型整体相似度的影响程度。

根据式( 4) 计算出待标注模型Ma和样本库中的模型Mi的整体相似度值Sim整体( Ma,Mi) 。按照模型整体相似度值的大小对样本库中的模型进行排序,挑选相似度值大于等于阈值τ1的前n个模型,即:

提取满足条件的样本模型的语义词汇,构建语义集合如下:

为了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引入了一个待标注模型,图1为待标注模型与样本模型的匹配结果。此外,经过多次实验,在权衡标注效果后将全文所涉及到的所有参数设定如下,此后不再赘述。wT= 0. 6,wG= 0. 4,τ1= 0. 60,τ2= 0. 60,τ3= 0. 60,τ'3= 0. 70,α = 0. 5,β = 0. 2,γ = 0. 3。

2 三维模型与语义的相关性计算

2. 1 语义相似度计算

计算与待标注模型相匹配的样本模型所对应的语义词汇的相似度[15,16],首先计算词汇w的ic( Information Content) 信息量值,定义信息量公式如下:

其中,maxwn为分类中概念的最大数目,hypo( w) 为词汇w的下位词汇数目。

通过词汇的信息量值计算语义相似度,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simres( wi,wj) = max( icres( w) ) ,wi∈W,wj∈S,W,S是两个不同的同义词集[17]。然后进行第二次筛选,确定阈值为τ2,令Sim语义( wi,wj) ≥τ2,wi和wj属于语义集合W1,将结果词汇集定义如下:

其中,k1为结果词汇集W2中语义词汇的数量。

通过式( 7) - 式( 9) 对图1中满足条件的样本模型的语义进行相似性计算并筛选,符合条件的词汇集合W2= { dog,horse,animal,pig,rabbit } 。

2. 2 模型与语义的相似度计算

通过2. 1节匹配出相似的语义词汇后,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计算待标注模型与这些相似的语义词汇的相似性,筛选出与待标注模型相似程度较高的语义词汇作为待标注模型的语义。

2. 2. 1 传统模型与语义相似度计算

对待标注的三维模型Ma和W2语义集进行相似性度量,公式如下:

其中,wi∈W2,Mi是词汇wi所对应的样本模型,max( Sim整体( Ma ,Mt) ) 为待标注模型和样本库中模型整体相似度最大值,ss( wi) 表示在语义集中相似词汇出现的概率值,其定义如下:

进行第三次筛选,确定阈值τ3,满足条件的词汇集合为:

其中,k2为满足条件的词汇数量。

我们通过式( 10) - 式( 12) 计算实例中词汇集W2的相似词汇出现的频率值及其与待标注模型间的相似度值并进行筛选,结果如表1所示,满足条件的词汇集合W3= { dog,horse,animal} 。因此,待标注模型的最终语义为{ dog,horse,animal} ,但是,从视觉上判断,词汇horse显然不是待标注模型的语义,而词汇horse和词汇animal与待标注模型的相似度值均为0. 69,不符合客观事实。

2. 2. 2 基于相关传递原理的模型与语义相关性度量算法

设模型Mk出现在第i次检索结果中,即Vki= 1,则Mk和目标模型即本文提到的待标注模型Ma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直接语义相关性[18]。根据相关具有传递性的原理,L次检索结果中结果词汇和待标注模型Ma之间同样具有直接语义相关性,直接语义相关次数记为SemⅠ( wi,Ma) 。则将模型语义相似度计算公式重新定义如下:

其中,AVG( Sim整体( Ma,Mi) ) 表示经过模型整体匹配后的样本词汇所对应的样本模型与待标注模型的相似度平均值,例如,图1中样本词汇horse所对应的样本模型与待标注模型相似度平均值为0. 825。MAX( Sim整体( Ma,Mt) ) 表示模型整体匹配后样本模型与待 标注模型 相似度最 大值,例如,图1中MAX( Sim整体( Ma,Mt) ) = 0. 97。N总为匹配后的样本词汇的总数目。α、β、γ分别表示模型整体相似度,模型语义直接相关次数和相似词汇概率值对整个模型与语义词汇相关性的影响程度。

进行筛选,确定阈值τ'3,满足条件的词汇集合为:

其中,k'2为满足条件的词汇数量。

通过式( 13) 和式( 14) 计算实例中待标注模型与2. 1节中的词汇集W2的相似度并进行筛选,结果如表2所示。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本次实验平台为奔腾3. 0 GHz,内存为1 GB的PC机并在VC + + 6. 0与Open GL的环境下进行的,共使用了斯坦福大学数字图形库中的150个三维模型。根据人工标注的百分比设定模型样本库的规模。

为了验证在模型整体匹配过程中通过模型骨架结构的拓扑属性与几何形状属性来计算模型间整体相似度算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使用了查全率和查准率两个概念来衡量。其中查全率定义为正确检索的相关模型与用到的所有相关模型的比值,查准率定义为正确检索的相关模型与检索返回模型之间的比值,具体见如下公式:

图2表示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基于骨架结构的模型整体匹配算法的查全率和查准率,从图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查全率和查准率两方面都比较高,这充分表明了该方法具有非常高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同时也为下一步的模型语义标注打下良好的基础。

图3是文中提出的通过基于相关传递性的模型语义相似度计算算法进行语义标注与使用传统模型语义相似度计算算法进行语义标注的准确率对比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当人工标注百分比一定时,基于相关传递性的模型语义标注方法的准确率高于传统标注方法的准确率,表明基于相关传递性的模型语义标注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当人工标注百分比发生改变时,相同标注百分比的情况下,基于相关传递性的模型语义标注方法的准确率始终高于传统方法的准确率,表明基于相关传递性的模型语义标注方法具有较高鲁棒性。

4 结 语

上一篇:经皮射频消融术下一篇:中学物理实验设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