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传递模型

2024-10-07

服务传递模型(共7篇)

服务传递模型 篇1

1 引言

远程医疗是信息技术在医疗健康体系中的有效应用,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得到广泛发展。

远程医疗可以有效缓解医疗资源匮乏、提升国民健康水平[1]。当前远程医疗系统的应用领域正在逐步拓展,它以全新的服务模式和手段,积极推动着医疗、科研和教学活动向数字化、可视化方向迈进,已成为医院现代化医疗服务中医疗保健服务与继续医学教育的一种新模式[2]。远程医疗服务不仅能提高医疗机构的知名度、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还能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3]。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运作模式,针对远程医疗服务传递的运作模式也不同于以往的服务传递模式。在运作模式方面,模型在传递过程中不但关注如何实现医疗需求方的价值,也应着眼于如何实现各个管理环节上的价值,取得医疗需求方价值与医疗提供方价值的双赢。本文结合实际工作介绍了远程医疗服务过程涉及各服务主体间的相互作用,远程医疗服务传递模型的构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致力于通过构建高效的服务传递模型,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及时和有效的诊疗服务,满足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进一步推动远程医疗服务的发展。

2 远程医疗服务传递模型的构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1 远程医疗用户构成及其相互作用

远程医疗是网络技术与医疗技术结合的产物,其主要包括三部分的内容: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受邀方),即医疗服务源所在地,具有丰富的医学资源和诊疗经验;远地寻求医疗服务的需求方(邀请方),可以是当地不具备足够医疗能力或条件的医疗机构,也可以是家庭患者;联系两者的通信网络及诊疗装置。该三部分涉及的各主体间相互协作为患者提供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远程医疗服务过程涉及的用户主要可以分为行政监管用户、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用户、服务运营用户、业务实施用户、患者五大主体,各服务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如图1所示。

2.2 远程医疗服务传递模型

远程医疗服务传递中,顾客并非单指有医疗需求的患者,还应该包括医疗服务提供方向医疗服务需求方提供服务过程中,与之相互合作的企业以及相关的员工。服务传递过程指的是将后台的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通过特定的处理加工,输出成前台的无形服务和有形产品交到顾客的手中。首先确定了模型内部的关键服务要素,分别从远程医学会诊管理、远程医学教育管理、以及远程电子图书管理这三个医疗服务反馈入手,结合远程医疗服务的关键服务要素,构建远程医疗服务传递模型,如下图2所示。

远程综合会诊是远程医疗服务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服务类型,远程会诊的实施可以节省病人的时间和路费以及不必要的住院费用,减少因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医疗水平不平等,在会诊过程中,也可以让落后地区的医生获取更多的医疗信息和医学教育。根据远程医疗服务过程的程序,以及服务传递模式与运营管理模式的关系,构建出远程综合会诊服务传递模式模型,如图3所示。

关键服务要素识别远程医疗服务传递过程可以分为四个关键步骤:

(1)远程医疗服务申请。各远程医疗分中心负责人提出远程医疗服务申请,按要求规范填写远程会诊申请表,充分准备需会诊病例的相关检查资料,经主管领导(科室负责人)审核签字提交至医务科审批备案。

(2)远程医疗服务审核安排。负责分诊的人员核实会诊申请信息,确保信息准确无误。根据分中心患者病情、拟申请科室、期望会诊时间、专家特长等信息,与不同科室专家联系沟通,确定会诊时间安排。采用电话通知、短信平台、或系统推送信息的形式,通知会诊时间安排信息,并确认会诊申请端和专家已收到会诊通知。系统录入会诊信息,以便接诊人员和会诊负责人查看。因分中心网络、医师、患者或专家未能按时参与会诊,导致会诊信息变更时,及时通知申请分中心负责人、申请医生或会诊专家,并核实其收到相关信息,保证会诊信息的准确无误。接诊人员登记专家信息,及时查看会诊时间安排,并根据会诊分配负责人安排,接待专家到指定会诊室。会诊分配负责人负责诊室动态分配,会诊时间安排动态更新及网络设备维护。会诊室负责人负责专家及基层医院及时参加会诊工作,会场切换及动态控制,负责登记专家诊断,录入专家诊断意见和专家建议。

(3)专家会诊。远程会诊医师应具备以下条件: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注册。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会诊、咨询内容与本人执业范围、专业技术相一致。专家会诊时,各分中心申请医生应言简意赅阐述病例病情和会诊目的,并回答专家问题,会诊专家根据患者病情及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对申请会诊的患者提出相关意见或建议,结合临床和分中心医生对申请病例进行深入讨论。

(4)服务质量回访。定期对远程医疗分中心负责人、申请会诊医生及患者进行回访,了解远程医疗服务的效果,以及在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2.3 远程医疗服务传递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整个远程医疗服务传递过程可以分为间接传递过程和直接传递过程两个部分,其中间接传递过程发生在受邀方内部,是指服务后台员工传递到前台员工的过程,而直接传递过程发生在受邀方和邀请方之间,是指服务方的前台服务人员直接交付给接受方即顾客的过程。这两个过程中都将受到硬件和软件两个影响因素的影响。

(1)硬件影响因素

(1)远程医疗服务的基础设施。远程医疗系统构建是一个融合多学科知识与技术的系统工程,其主要支撑技术包括远程通信技术、医学信息学技术、视音频传输技术、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这些技术支撑是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前提。因此,远程医疗服务设备购置及其合理布局均会影响远程医疗服务的成本,以及患者获得所需服务的速度和满意度。远程医疗服务过程会涉及到分诊、会诊等多个不同部门的协作完成,如何对这些部门进行合理规划,使得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过程最短,最大限度的提高服务传递速度,是服务提供方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2)信息沟通渠道。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能使远程医疗服务各环节中的工作人员及时了解远程医疗服务的进度,并及时对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偏差进行纠正,保证服务传递过程中传递对象的质量和传递的正确性。在远程医疗服务中各责任人,包括分诊人员、接诊人员、会诊分配负责人、会诊室负责人之间及时有效的沟通才能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换取会诊医院与专家的满意。

(3)医疗机构投入与重视程度。远程医疗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从医院层面能够得到强有力的领导保障体系对其生存及发展至关重要。院级领导充分认识到远程医疗对医院管理及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在制度规划、资金保障、相关科室协调以及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给予充分的帮助与支持。

(4)远程医疗政策标准规范。目前政府部门对远程医疗尚未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标准化体系,远程系统建设缺乏统一的医疗规范和技术标准,各家医院远程系统信息传输的通讯信道不同、应用软硬件不一致,使得医疗信息不能有效共享,要实现全国远程医疗单位的开放性交互式联网较为困难,对远程医疗业务大规模开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2)软件影响因素

(1)医疗机构的文化氛围。医疗机构文化是医院的员工在工作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思想和行为规范,它是指导医疗机构制定组织结构、发展目标和服务政策的宗旨。良好的医院文化会对职工的精神面貌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它会使职工对医疗服务所确定的目标更加明确,能将职工的事业心和成功的欲望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成为职工的精神动力。

(2)远程医疗服务人员素质。远程医疗工作人员个人素质的高低也会影响到服务传递能力的大小,员工素质包括理论知识水平、实践工作技能、个人发展潜力、组织忠诚度、团队合作意识以及社交能力等。在远程医疗服务传递过程中,需要根据每一个工作人员自身优势所在,把各工作人员安排到最适宜的岗位,从而提高远程医疗服务传递的效率。

(3)医患双方对远程医疗的认知度。远程医疗作为一种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其服务方式的特殊性,远程医疗利用信息技术为患者提供服务,能够实现患者看病便利性、诊疗及时性。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人们对其认识程度不同:从医生角度而言,部分基层医生不愿意向大医院专家请教,觉得会诊丢面子。从患者视角而言,患者不了解远程医疗的服务过程、不清楚远程医疗能够带给他们的好处,这导致患者不知如何申请远程医疗服务,也不愿轻易尝试这种新的服务方式。

3 讨论与建议

为推进远程医疗在我国的发展,针对以上影响远程医疗开展的相关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进,以保证远程医疗服务健康发展:(1)增加投入并对其进行效益分析。医院要真正理解远程医疗的作用,从长远利益出发,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大远程医疗服务投入,引入多种运营模式,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确保远程医疗持续发展。为了让远程医疗投资价值显现出来,需要对其进行投资效益论证和经济评价,从数量上分析这种新型服务模式会给医院带来多少效益,能够取得多高的投资回报率。(2)统一标准,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远程医疗管理办法、法律法规及运营机制,如统一诊疗操作标准、技术信息标准和定价收费标准,探索远程医疗服务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完善远程医疗功能规范和业务流程等,为远程医疗业务开展提供政策保障。(3)加大公众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度。在医院内部以就诊患者为主要宣传对象,加强对远程医疗意义及相关操作程序的宣传;同时对医护人员开展培训,宣传远程医疗的理念和诊疗流程。通过挖掘内部潜力、扩大对外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选择远程医疗,扩大业务范围,提高业务量,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

4 结语

提高服务传递能力是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远程医疗在我国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并非昙花一现,应不断发掘其潜在需求。远程医疗的成功开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医患双方,管理部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资金投入等。针对以上影响因素,首先,应该加大远程医疗服务投入,从而保障远程医疗服务的基础设施构建和运行。其次,加强远程医疗服务流程管理,降低风险,提高远程医疗质量;统一标准规范,以标准规范为依据和保障;完善法律法规,在明确医疗责任等方面进行改进,以提供优质的远程医疗服务。最后,加大远程医疗服务流程的宣传,激发患者的潜在需求。通过多方协同合作,促进远程医疗服务健康有序地进行。

摘要:远程医疗作为一种新型医疗服务方式,在全球医疗健康服务范围内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提供了有效途径。文章从讨论远程医疗服务涉及各主体及其职责,以及各主体相互间的作用关系开始,基于服务传递理论构建远程医疗服务传递模型。以远程综合会诊为例,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详细阐述远程医疗服务传递模型的关键影响因素,并针对特定影响因素提出建议和意见,从而促进远程医疗服务健康有序开展。

关键词:远程医疗,服务传递模型,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赵杰,蔡艳岭,孙东旭,等.远程医疗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10):739-740,799.

[2]曹艳林,郑雪倩,王将军,等.远程医疗给医疗服务方式带来变革与挑战[J].中华医院管理,2012,28(4):293-295.

[3]廖生武,刘天峰,赵云,等.欧美发达国家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10):730-732.

[4]秦远建,邵红玲.服务传递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时代,2009(2):26,28.

[5]李雪松,周妍萍,杨振海.浅谈我院的远程会诊[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2,11(1):29-31.

[6]栾瑞,王立成,张海莉.我院远程医疗会诊情况分析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12):49-50.

[7]贡欣扬,苏婷,杨崑,等.我国远程医疗发展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2015,(2):160-164.

[8]邱晨,唐铭坚,吴伟晴,等.大型医院深入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探索[J].中华医院管理,2015,(10):775-778.

[9]朱士俊.我国远程医疗发展现状、难点和对策分析[J].中国信息界,2006,(4):60-63.

服务传递模型 篇2

城乡消费差距研究是消费行为研究的一部分。国内对城乡消费差距的研究, 一般从消费函数入手, 研究全国及不同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和农村居民的消费, 然后对比两者之间的差距, 而很少有人把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直接作为一个变量来考察。因此, 本文把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作为一个变量, 以全国为例建立传递函数模型来研究我国的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一、传递函数模型构建及数据说明

(一) 传递函数模型的基本思想

ARIMA模型讨论的均为单变量时间序列分析, 即仅考虑一个时间序列其目前观测值受过去观测值影响的情况。而在许多实际问题中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个时间序列其目前的表现不仅受过去行为的影响, 而且与另一个时间序列相关联。因此我们就要确定一个动态输入———输出模型, 描述一给定输入序列对与系统输出的影响, 即传递函数模型, 传递函数模型是带输入变量的ARIMA模型。传递函数模型中, 预测可依赖的信息增加, 与单变量时序模型相比, 可提高预测精度。

(二) 传递函数模型的一般形式

设:均为平稳时间序列, 传递函数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其中, Xt———输入序列, Yt———输出 (或响应) 序列, Nt———与相互独立的随机干扰序列, et———白噪声序列, V (B) ———传递函数, 其权数称为脉冲响应权数, B———延迟算子, Θ (B) 、Φ (B) 均为B的多项式。

在实际应用中, 由于传递函数V (B) 有太多的参数, 无法使用有限的资料得到适当的估计, 因此使用有理函数来近似表示:

其中b代表Xt延后b期影响Yt, Ω (B) 、E (B) 均为B的多项式, 次数分别为s和r。故实际应用的传递函数模型为, 如果把把这个式子展开, 即为E (BΦ (B) Yt=Ω (B) Φ (B) BbXt+E (B) Θ (B) e, 当这个模型合适时, 它表明在时刻t的输出可分为三部分:一部分取决于Yt自身的过去值的影响, 一部分取决于输入序列Xt, 另一部分与这两部分都无关, 为随机扰动。因此, 在这里传递的作用表现为两方面:预测和结构分析。

(三) 数据说明

1.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自《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和国家统计局网站, 数据时间跨度为改革开放1978年到2005年。

关于城乡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的表示, 目前不同的学者和机构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本文基于数据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城乡收入差用城乡显性收入差表示, 即城乡显性收入差 (Xt)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城乡消费差 (Yt)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数据处理和建模过程用Excel和EViews5.0完成。

2. 数据处理

从表1可以看出, 我国的城乡消费差距和收入差距都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这是否意味着城乡消费差距随着城乡收入差的扩大而扩大, 因为没有现成的理论支持这一论点, 所以需要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来验证。

由于原数据存在趋势, 进行单位根检验时, 是非平稳的。所以, 首先将数据平稳化, 令, 对xt、yt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 它们分别以0.0052和0.0096的概率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 说明xt, yt是平稳的。下面对xt, yt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可以看出, 在滞后3、4阶的情况下, 分别以0.01318和0.04926的概率拒绝Xt不是yt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 所以是的格兰杰原因。所以我们可以说城乡收入差是引起城乡消费差的原因。

二、传递函数模型的建立

1.对建立ARMA模型, 根据xt的自相关和偏自相关函数, 以及AIC、SC准则, 对xt拟合ARMA (0, 1) 模型, 具体结果如下Xt= (1-θB) αt其中θ=0.383849

2.对yt施以同样的变换, 得到

计算αt和βt的互相关函数γαβ (k) 以及δ (γαβ) =0.390298373

3.判定r, s, b.从表3可以看出, 由于vo=0.953474, 与其标准差相比显著, 因此vo≠0, 故可初步判定b=0;又由于vk不表现出任何的差分方程模式, 故r=0;因为不显著为零的vk又两个, 所以s=2-1=1。

由此初步判定传递函数模型为yt= (ω0-ω1B) xt

4.干扰序列模型的识别

干扰序列nt=yt-yt

根据它的自相关和偏自相关函数进行判别, 发现为白噪声序列。故不再对它拟合ARMA模型, 所以最终的模型为yt= (ω0-ω1B) xt+nt

5.以前面得到的ω0、ω1为初始值, 对最终模型的参数进行非线性最小二乘估计, 得到参数同时有效的整体估计, ω0=0.594512ω1=-0.358457

6.适应性检验

因为上面的n1为白噪声序列, 所以只对nt和αt进行互相关检验即可。

m=n-u-p=26-1=25其中u=max (r, s+b) =1

计算得=8.8864722这里K=12, 查表得=21, 而<21,

因此可以认为和是不相关的, 所以对估计出的模型是合适的。

因为传递函数模型实际是由两个模型混合而成, 难以求出总的拟合优度, 所以我们选取模型预测时的偏差比作为评价拟合度的指标, 偏差比表示预测均值与序列实际值的偏差程度, 偏差比应该越小越好。这里偏差比=0.008137, 表明该模型的拟合度很高, 模型预测值与原始值吻合程度较好, 因此可以应用该模型进行分析。下面是用传递函数模型的部分对 (1980--2005) 进行预测的结果显示图

其中, Y表示城乡居民消费差的原始序列, YF表示城乡居民消费差的预测值。从图中可以看出, 传递函数模型对Y的拟合比较好。但是, 从2000年后的预测误差波幅较大, 说明城乡居民消费差受到的除城乡居民收入差以外的其他随机因素的影响增大。

三、城乡消费差距分析

传递函数模型表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变化受两部分影响, 一部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另一部分是除城乡居民收入差以外的其他干扰因素。

从模型看, 城乡居民收入差的变化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变化的影响有滞后效应, 当期和滞后1期的城乡居民收入差增长率都对城乡居民消费差的变化有影响, 且都是正向的影响。也就是说当期和滞后1期的城乡收入差波动比较大, 且为正值的情况下, 那么城乡居民消费差的波动也会比较大, 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进一步拉大。只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 才能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

除了城乡居民收入差以外, 还有其他因素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也有影响, 这些影响都归入到了随机扰动部分。如城乡居民消费价格因素、城乡居民消费环境因素、城乡居民消费观念等、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但是从模型来看, 随机干扰部分为白噪声过程, 说明这些因素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都是短暂的、随机的, 没有规律可循, 没有记忆性。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比, 这些影响因素是微不足道的, 但是也不能轻视。从图1看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些因素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它们的负面影响会使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增大。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 城乡居民收入差是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的最主要因素, 因此要增加农民的收入, 以缩小收入差距才是关键;其次, 要加快城镇化建设, 改变城乡消费环境的差别, 进而改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别和价格差别;最后, 城乡居民消费观念也要改变, 改变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保守的局面、积累性消费等特点, 提倡超前消费、贷款消费。总之, 就是开辟农村消费市场, 我国农村人口占了较大的比重, 农村消费市场发达了, 对我国总体消费水平的提高, 有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Box, G.E.P.and Jenkins, G.M. (1970) , Time Series Analysis, Forecasting and Control, Holden-Day, San Francisco.

[2]Walter Enders著, 杜江、谢志超译. (2006) .应用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服务传递模型 篇3

一、消费者角度的体验研究

创意产品市场化最关键的问题是能否为消费者所接受。消费者对创意的信念源于普通人持有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而不受专家或专业知识的影响[1]。鉴于专业设计人士和和普通消费者对创意产品评价的巨大差异性[2],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普通人对创意产品的看法。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创意不仅存在于创意产品本身,而且存在于产品和评价产品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中[3]。这也是设计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所在。作为工业设计与消费心理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设计心理学以产品设计的实用性和审美特征为出发点,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社会环境、经济发展阶段和价值观等约束下,专门研究在工业设计活动中,如何把握消费者心理、遵循消费行为规律、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4]。

然而相关的国内研究仍然停留在定性研究的层面,国内外消费者在评价创意产品时具有不同的预期[5]。此外,我国创意消费者特征不明显,消费节操尚处于初期和中期形成阶段[6],进一步凸显了对中国消费者进行专项研究的必要性。

二、模型与研究假设

本部分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加以介绍。

( 一) 模型构建

产品创意本身及其展示效果是决定创意体验及体验强度的首要前提和重要因素。无论消费者在此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多么复杂,其感知到的体验价值才是形成行为意向、实施购买行为的最终推动力。经验证,创意体验属于可识别性需求,在中国消费者头脑中具有良好的建构基础[7]。基于以上逻辑建立理论模型( 见图1) 。

( 二) 立论假设

本部分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加以介绍。

1. 创意与体验价值

目前对创意的定义仍然无一定论,营销学和心理学学者广为接受的是: 创意由新颖性和适当性两个要素构成,即产品的创意主要反映在作品的 “新颖性”和 “适宜性”两个方面。新颖性指与惯例的差异程度,新颖性与适宜性指在所属常规领域有意义的程度[8 - 10]。为了验证创意的两个维度与消费者对创意的总体性评价的关系,假设如下:

H1a / b: 创意的新颖性/ 适宜性评价与创意总体性评价显著相关

Addism和Holbrook[11]认为,任何消费体验都是基于客观的功利体验( 客观特点) 和基于主观的享乐体验( 主观反应) 相互作用的混合体,顾客体验间的差别取决于混合体中客观特点与主观反应所占的权重不同。作为一种独特的产品特性,创意不仅能够为消费者带来创意体验,还能够通过体验创造各种体验价值。为了研究创意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体验价值的各维度,提出假设:

H2a / b / c: 产品创意的适宜性与功能价值享乐价值社会价值显著正相关

H3a / b / c: 产品创意的新颖性与功能价值享乐价值社会价值显著正相关

2. 创意与行为意愿

根据双因素理论,情感性价值是顾客满意的激励因素,而功能性价值是一种保障性体验价值,功能性价值的获得可以避免顾客产生不满意的情绪,但不能促使顾客满意,故功能性价值是顾客满意的保障因素[12]。同理,创意的新颖性因素是激发顾客购买意愿的激励因素; 而适宜性则是顾客购买的保障因素,即适宜性高不一定能够促使消费者作出购买决定,但适宜性要求的不满足则会导致消费者作出 “不购买” 的决定。为验证这一推论,提出假设:

假设4a/b/c: 功能价值享乐价值社会价值与主观规范显著相关

假设4d/e/f: 功能价值享乐价值社会价值与态度显著相关

3. 体验价值的中介作用关系假设

消费者从接触创意产品到产生购买意愿,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创意常通过带给顾客惊喜的消费体验激发其购买欲望进而做出购买决定,消费者的购买意向由产品的感知价值决定,并与感知价值正相关[13]。然而,产品创意引发的顾客体验属于个人层面的,而不属于 “关联社会体验” ( 个体与他人、社会的关系) 层面的[14]。体验价值作为情感性创意体验效果的衡量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提出假设:

H5a / d: 功能价值/ 社会价值是创意的适宜性引发购买意愿的中介变量

H5b / c: 享乐价值/ 社会价值是创意的新颖性引发购买意愿的中介变量

三、研究方法

本文选择含有创意元素的椅子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网络收集到七张椅子图片,并让30 个普通消费者从中选出 “最有创意” 的椅子,最终确定提及次数最多的三把椅子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问卷量表的各项度量项目在对国内外文献等二手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获得了对相关变量构成要素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深度访谈获得一手资料,并征询相关专家意见,在此基础上,对访谈归纳出的表述进行分类和合并,得到一个由精简表述组成的列表,包括 “产品创意” “行为意向”和 “体验价值”三部分。

研究所使用的问卷是在回顾大量文献、参考文献中成熟量表,同时结合访谈结果,在大量前期概念模型初测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测量方法采用李克特5 级量表,通过现场和电子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500 份,回收问卷345 份,其中有效问卷255 份,回收率达到69. 0% ,问卷有效率达到73. 9% 。

四、数据分析和结果

本部分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加以介绍。

( 一) 信度分析

研究以Cronbach a系数作为评判标准,根据其内部结构的一致性程度,对量表整体和子量表的内部一致信度进行检验。四个量表的总信度a值为0. 947; 产品创意维度评价量表的a值为0. 914,购买意向评价的a值为0. 935,体验价值量表的a值为0. 711。检验结果表明: 各潜变量的测度变量量表的Cronbach's a系数值都达到了0. 7 以上,信度较高,变量之间具有较高的内部结构一致性。效度将在随后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

( 二) 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研究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探索因子分析,首先依据文献确定的量表将产品创意、体验价值和行为意向进行因子分析。通过简化因子结构,以尽可能少的共同因子对总变量作出最大的解释。本文在因子分析过程中,更为偏重实际含义的表达,而非单纯的统计指标。

产品维度因子、体验价值因子和对消费者行为意向进行因子分析,经检验KMO值分别为0. 909、0. 914 和0. 891,表示进行因子分析的结果是良好的; 球型检定的 χ2值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母群体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子存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产品维度经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后的因子矩阵提取两个主成分,与文献研究结果一致。第一个因子具有最高的解释程度,达到31. 99% ,因所有题项代表了产品的实用性及情感感知,采用原命名 “适宜性”; 第二个因子可解释的方差达26. 28% ,内容涉及独特、新颖、反常规、令人惊喜等,故采用原命名 “新颖性”。体验价值进行因子分析经旋转后的因子矩阵提取两个主成分,累积解释了总变异的74. 92% ,所有因子负荷量都超过0. 400。旋转后第一个因子具有最高的解释程度,为29. 27% ,因此保留命名 “功能性价值”; 第二个因子可解释的方差达24. 03% ,保留命名为 “情感性价值”; 第三个因子解释了21. 62% ,除失去一个题项外其他题项与文献研究一致,因此仍将 “社会性价值” 作为因子名称。对消费者行为意向进行因子分析,旋转后的第一个因子仍具有最高的方差解释程度,达到33. 38% ,包括了代表主观购买意向的3 个题项;第二个因子可解释的方差为27. 21% ,包括代表购买态度的2 个题项; 第三个因子解释了包括购买意向的2 个题项,占25. 42% 。

( 三) 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本研究采用EQS软件来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探讨研究模型中各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以验证研究架构的合理性,并检验模型中所提出的各个假设。

1. 整体模型的构建和效度检验

用EQS软件建立模型,图2 为该模型的路径关系图。由于标准化Mardia's coefficient估计( Normalized Estimate) 值为32. 28 ( > 10) ,应采用Robust进行模型分析[15]。分析结果显示,根据样本量的大小,读取SATORRA - BENTLER SCALED卡方( CHI - SQUARE )值为1103. 6993,自由度为608 ( p < 0. 0001 ) 。其余拟合指标包括卡方自由度比( χ2/ df) 、比较适合指标( CFI) 、平均近似值误差平方根( RMSEA)以及增量适合指标( IFI) 等( 见表1) 。

在检验初始模型时,以上指标不甚理想,根据拉格朗日乘数测试,通过逐步添加新的路径改善模型。这一过程通过三步完成,第一,在“新颖性”和 “适宜性”之间添加双向路径,拟合指标有所改善但仍未达到接受标准; 第二,在“社会性价值”和观测变量 “D5. 让我感觉被接受”之间添加单项路径,拟合指标近一步有所改善; 第三,使E11 与E12 共变。其中,第二步是符合原概念模型的,D5 在模型设计的时候被归入 “社会性价值” 维度,但在探索性因子分析时被归入 “情感性价值” 维度。最终,通过添加路径验证了初始模型的准确性。

结果表明模型拟合效果良好,除NFI略低于0. 90 ( 仍大于0. 80) 以及RMSEA参数值略高于理想范围0. 05 ( 仍处在可接受范围内) 外,其余指标均为理想。模型具有良好的效度。下面通过假设检验来判断模型中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

2. 构造变量假设检验

在问卷设计的时候,两个变量被用来衡量创意,一是对创意的总体性评价,二是对创意两个维度的分别认知,首先需要对创意维度与创意的总体性评价进行检验,看两者是否有显著的解释与被解释关系。这一步骤通过以创意的总体性评价为自变量,以创意的新颖性评价和适宜性评价为因变量来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总体模型的相关系数R为0. 615,判定系数R2 为0. 378,经过调整的R2 为0. 373。同时,总体模型非常显著[F ( 2,234)= 71. 096,P < 0. 001]。各因变量中,创意的新颖性评价( β = 0. 414,p <0. 001) 和适宜性评价( β = 0. 296,p < 0. 001 )显著正相关( 见表2) 。可以建立方程:

其中Y为创意的整体性评价,X1为创意的新颖性,X2为创意的适宜性。

如文献和回归分析所示,新颖性和适宜性在决定创意总体性评价中起到显著作用。因此,假设H1a、H1b通过检验,即创意的新颖性和适宜性对创意的总体性评价显著。

通过整体模型中各潜变量之间路径关系系数的标准化估计值和t值,可以对研究的假设进行判定。结果表明,除H3a和H3b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负,检验结果不成立外,其余假设均通过检验。

3. 中介作用分析

为了验证中介变量对结果变量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Baron和Kenny[16]提出的四步中介作用判定法对H5a - H5d进行中介作用分析:

首先,中介变量 “功能价值”对前因变量“创意的适宜性” 进行回归分析,模型显著F( 1,239) = 129. 761,p < 0. 001,回归系数达到显著水平( β = 0. 593,P < 0. 001) 。其次,将因变量 “消费者行为意向”对前因变量 “创意的适宜性”进行回归分析,模型显著F ( 1,242)= 467. 368,p < 0. 001,回归系数达到显著水平( β = 0. 812,P < 0. 001) 。再次,将因变量 “消费者行为意向”对中介变量 “功能价值”的回归,模型显著F ( 1,247) = 95. 911,p < 0. 001,回归系数达到显著性水平( β = 0. 529,P < 0. 001) 。最后,因变量 “消费者行为意向”同时对前因变量“创意适宜性”和中介变量 “功能价值”进行回归,模型显著F ( 2,237) = 231. 037,p < 0. 001,然而中介变量的回归系数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 β= 0. 088,P = 0. 062) 。H5a没有通过中介作用检验,即功能体验价值不是创意的适宜性引发购买意愿的中介变量。

同样的方法可用在对H5b 、H5c和H5d进行中介作用检验。中介变量 “享乐价值” 对前因变量 “创意的新颖性” 进行回归分析,H5b成立,享乐价值对创意的新颖性引发购买意愿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中介变量 “社会价值” 对前因变量 “创意的新颖性” 进行回归分析,中介变量只起到部分中介作用,H5c成立社会价值是创意的新颖性引发购买意愿的中介变量; 中介变量 “社会价值” 对前因变量 “创意的适宜性”进行回归分析,中介变量只起到部分中介作用,H5d通过检验,社会价值是创意的适宜性引发购买意愿的中介变量。

注: **表示在p <0. 001 的水平上显著。

五、结论和建议

本部分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加以介绍。

( 一) 研究结论

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 产品的适宜性和新颖性对于提高体验价值具有不同作用

创意产品的两个维度并非均等地发挥作用,不同文化环境中,人们对适宜性和新颖性的诉求方向和程度也不同。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产品越是新颖,消费者体验到的功能价值和享乐价值反而会越低。这说明对于中国消费者,新颖的产品能够提升产品拥有者的社会形象、经济地位、生活品位等,从而提高其获得的社会价值; 但随着新颖性的提高,产品的适用性和愉悦性不见得会提高,这与文献综述中得到的结论和现实情况是相一致的。

2. 购买意向的影响因素及体验价值的中介作用

体验价值各维度与决定行为意向的各变量( 主观规范和态度) 显著相关,特别是享乐型价值对消费者态度和购买意向的影响,显著高于其他体验价值变量。这说明现阶段创意产品的消费主要是为了获得愉悦的体验; 在选择创意产品的过程中,现阶段中国消费者在创意产品消费中更注重自己的感觉,说明中国消费趋势正发生变化。

由中介作用检验结果得知,功能价值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创意的适宜性要求,而是更多地将注意力转移到创意能否给个体带来愉悦感和满足感,这些感情不仅取决于对个人的享乐需求的满足程度,还取决于是否与使用者的社会形象、身份、地位等相吻合。

( 二) 研究展望

创意研究是欧美近几十年才得到逐步发展的新兴研究领域,对体验的研究也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然而,大部分研究还未在中国特别是大陆广泛开展,仅有一部分集中在台湾和香港地区。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发展并完善中国文化环境下的创意体验研究需要长期不断探索,还有很多有意义的领域有待探索。

1. 创意体验结构方程模型的完善

现实生活中影响创意体验的其他因素还很多,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修改或囊括更多的变量以改进现有模型。例如,可以通过将参考群体、广告形式等变量加入模型,考察这些调节变量对创意体验价值的影响。

2. 创意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中介变量再挖掘

通过中介作用分析,享乐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创意的适宜性和新颖性影响消费者行为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体验价值并不是在此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全部因素。对其他因素的挖掘是值得进一步挖掘和讨论的问题。

3. 研究范围的拓展和实证

创意产品涵盖范围非常广,不仅包括有性产品,还包括无形产品,且不同类别的产品或服务其体验方式和结果也会有显著的差异。若要将研究结果引申至其他产品类别时,需要谨慎评估。后续研究可以针对更多创意产品,特别是无形产品,如服务产品。

摘要:研究以创意体验价值为核心,通过建立和分析产品创意各维度与功能体验价值、享乐体验价值和社会体验价值以及行为意向变量之间关系的模型,通过500个样本的实证分析得到结论:产品的适宜性和新颖性对于提高体验价值具有不同作用,并通过不同的路径影响消费者意向。

服务传递模型 篇4

即时消息传递(Instant Messaging,IM)是基于互联网协议的应用程序,它能够使应用不同类型设备的用户进行一对一的通信。IM最流行的形式是聊天,在聊天的同时可以在计算机之间交换短文本消息。

直接使用WinSock API函数来完成上述功能,不但要记忆很多的WinSock API函数调用格式,还要了解设计WinSock API网络编程的算法。对于编写Windows应用程序来说,还要涉及复杂的消息驱动机制,设计事件处理函数来处理套接字发送、接收数据等事件。

为了简化WinSock网络编程,使用户专注于应用程序算法的设计,Microsoft的基本类库(Microsoft Foundation Class或MFC)提供给Visual C++两个用于WinSock编程的类-CAsyncSocket和CSocket。这两个类在不同程度上对WinSock API函数进行了封装,在编程时使用经过封装的MFC WinSock类使编程工作大大简化,而且,这两个类都提供了事件处理函数,通过对事件处理函数进行重载,用户可以在应用程序中很方便地对套接字发送、接收数据等事件进行处理。

2. 有关定义

(1)套接字(socket)是对通信端点的一种抽象,一个正在被使用的套接字都有它的类型和与其相关的进程,提供了一种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机制。

(2)Windows Sockets(Winsock)规范是一套网络编程接口,提供一套库函数调用和相关语义,是一个面向网络通信编程的API。应用程序调用Windows Sockets的API实现相互之间的通讯,Windows Sockets又利用下层的网络通讯协议功能和操作系统调用实现实际的通讯工作。

(3)MFC:Microsoft的基本类库(Microsoft Foundation Class或MFC)提供了两个用于WinSock编程的类-CAsyncSocket和CSocket。这两个类在不同程度上对WinSock API函数进行了封装。

3. 即时消息传递系统工作原理

即时消息传递系统的原理与打电话类似,当系统的一端正在等待另一端打开通信连接时,就像您在等待某人给您打电话时,一直在留心电话铃响。与此同时,另一端试图同第一端连接,这种方式就类似于向某人打电话。一旦两端间建立了连接,它们之间就可以互相发送和接收信息了,正像两个人打电话交谈一样。最后,如果一方或双方完成了对话,连接即被关闭,就像打完电话后把电话挂断一样。

4. 时消息传递系统工作流程

服务器要创建一个用于侦听的套接字,为该套接字分配地址之后,调用listen()函数使它处于侦听状态;客户机在创建套接字完毕后,为套接字分配地址,然后调用connect()函数,请求与服务器套接字连接;服务器套接字在收到客户机的连接请示后,调用accept()函数,该函数创建一个用于连接的套接字。应用该套接字和客户机上的连接套接字,用户就可以在服务器和客户机之间进行数据传输了。在结束传输之后,客户机调用closesocket()函数关闭套接字,服务器也调用该函数关闭用于侦听和连接的套接字。

5. 系统逻辑设计

5.1 用MFC AppWizard生成程序框架

在Visual C++的IDE环境下选择菜单File→New→Projects→MFC App Wizard(exe)→Project Name→“OK”→“NEXT”→Windows Sockets→“Finish”按钮,选择“OK”按钮,应用程序的框架就将自动创建。在创建了应用程序框架之后,可以布置程序的主对话框,向应用程序的主对话框添加控件。设计好对话框之后,选取View菜单中的ClassWizard菜单项,或直接按“Ctrl+W”,打开MFC ClassWizard,将对话框中的控件和变量相关联。

5.2 继承CAsync Socket类

选择Insert菜单中的New Class→选取Class type为Generic Class→在Base class的Derived From列中输入CAsyncSocket,→在As列中接受默认值public,点击“OK”按钮,就可以把这个新创建的类添加到应用程序中。

在该套接字类中添加一个成员变量,用作指向父对话框窗口的指针,指针变量的类型为CtalkDlg*(Cdialog的派生类),变量名为m-pDlg,访问权限为私有。最后,添加套接字类事件处理函数,这些函数将用于调用对话框中名称类似的那些函数。

5.3 建立连接

添加对套接字事件的处理函数,在对话框类中添加On Accept()事件处理函数和On Connect()事件处理函数。

现在可以编译和运行应用程序,启动两个副本,把其中一个设置为侦听模式,然后把另一个应用程序与之相连接。为此,先向对话框类()添加三个成员函数,这三个函数是套接字类()的事件处理函数需要调用的。把三个函数的类型都指定为void,访问权限为公共。指定第一个函数声明为On Send(),第二个函数的声明为On Receive,第三函数的声明为On Close。

5.4 发送和接收数据

两个应用程序间建立了连接,用户就能够在对话框窗口中的编辑框中输入文本消息,然后单击“发送”按钮,就应该可以把消息发送到另一个应用程序,一旦消息发送出去了,它将被添加到已发送消息的列表框中。

当“发送”按钮被单击之后,应用程序需要检查是否有消息输入了编辑框,获取该消息的长度,并发送该消息,然后把此消息添加到列表框中。为了在应用程序中添加此项功能,使用Class Wizard向“发送”按钮(ID:IDOK)的单击事件(BN-CLICKED)添加一个事件处理函数,注意不要接受默认的函数名,将函数名改成On Send Msg(),编辑该函数。

对于消息的接收方,当套接字的On Receive事件被触发时,表明一个消息已经到达了,可以用Receive()函数从套接字检索到该消息。如果消息被顺利检索到,需要把接收的字符数组转换成Cstring类型,并把接收的消息添加到已接收的消息的列表框中。通过编辑对话框类(CtalkDlg)的On Receive()函数。

5.5 终止连接

终止连接的操作后,应用程序会接收到一个On Close套接字事件,和建立连接的过程相反,连接的套接字需要断开,发送消息的控件需要置为禁用状态。在客户端,“连接”按钮控件由禁用状态变成可用,因为应用程序允许客户机程序改变某些参数,并打开与另一个服务器程序的连接。同时,服务器应用程序继续侦听是否有其他的连接请求,侦听的端口等信息不变。

6. 结束语

以上设计是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型的,一个服务器只能支持一个客户,因此它实际上是一个基于“点对点”模型。通过这个即时消息传递系统,用户可以在应用程序中很方便地对即时消息进行处理,而不必关心系统内部复杂的、抽象的源代码,极大地简化了程序设计,给一般程序设计人员提供了方便。

摘要:本文选择Visual C++开发工具,使用基于WinSock网络编程的类,对WinSock的API事件处理函数进行重载,用户可以在应用程序中很方便地对套接字发送、接收数据等事件进行处理,从而建立“点对点”即时消息传递模型。

关键词:IM模型,Winsock,MFC

参考文献

[1]Dreamtech软件研发组.即时消息传递系统编程源代码解析[M].姬孟洛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服务传递模型 篇5

上世纪, 学术界对品牌价值的专门研究十分缺乏, 学者们往往在研究品牌资产时, 将品牌价值视作品牌资产的价值, 常常将品牌价值与品牌资产相混淆。品牌价值在近几年来逐渐成为一个独立和专门的研究领域。21世纪对品牌价值理论的研究主要涉及了品牌价值的含义、来源、影响因素和测量这几个方面。同时, 关于品牌价值的操作性定义、利益相关者对品牌价值的影响以及品牌价值的测量体系方面, 目前的研究仍十分欠缺。尽管如此, 目前已经有学者开始从供应链的视角研究品牌价值问题。如张世新、李彦 (2009) 两位学者研究了价值链视角下的品牌价值提升问题, 提出了品牌价值链的概念, 探讨了品牌价值链的构建。

然而, 国内外学者对品牌价值链的系统研究仍十分缺乏, 学者们主要是针对品牌价值链中的“生产商——顾客”单个环节进行了研究, 集中研究了顾客视角下的企业市场营销组合对品牌价值的影响。如, 广告投入支出对品牌价值的影响 (Cobb-walgren, Ruble & Donthu, 1995) ;公共关系与品牌价值之间的联系 (Hines, 1997) ;品牌价值和公共关系、广告语、品牌标识、包装等的关系 (Aaker, 1991) ;销售价格、卖场形象、广告和促销等活动对品牌价值的影响 (Yoo, 2000) ;产品营销组合、企业的整体综合能力及形象、产品市场份额等因素对品牌价值的影响 (Ailawadi, 2003) 等等。同时, 现有的研究主要是静态研究, 动态的研究十分缺乏。

随着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生态系统理论、企业价值网络理论、品牌关系理论的深入探讨, 有些学者开始运用这些理论研究品牌管理问题。名牌生态管理 (王兴元, 2000、2004、2008;张焱、张锐, 2003) 网络化营销 (汪涛、周玲、杨立华, 2010) 等问题已经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但研究成果仍然十分有限。

现实中品牌经营管理的统计数据表明, 单一品牌为顾客创造的价值是有限的, 且风险很大。依据企业价值网络理论, 关联企业以价值网络的方式相互协作, 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才是最佳的模式选择。因此, 从价值网络的新视角, 深入探讨品牌价值的网络化创造与传递问题, 为深入探讨企业品牌经济和区域品牌经济提供了新的视角,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如何进一步界定品牌价值的内涵?如何构建品牌价值网络结构模型及其内涵与策略体系?如何动态揭示品牌价值的网络化传递问题?是本文要研究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1 品牌价值网络模型

通过文献回顾发现, 目前对品牌价值构成因素的研究具有两个特点: (1) 国外学者基本上都从顾客的视角探讨品牌价值, 而国内学者则多从多维视角进行探讨, 包括企业、顾客、市场等等; (2) 不少学者把品牌价值的性质与品牌价值形成的过程相混淆, 如有学者把劳动投入要素看成品牌价值的构成要素, 从顾客的视角看, 劳动投入要素应该是品牌价值的形成要素, 而不是品牌价值本身。品牌价值构成因素, 见表1。有关品牌价值的构成因素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 其中集中度较高的因素是品牌的功能价值, 诸如产品属性、产品特点、产品质量、产品价格、安全与耐用性等。

唐玉生 (2012) 认为在顾客视角下, 品牌价值可以被看成是品牌为顾客带来的利益集合, 品牌价值的大小最终通过顾客愿意为品牌支付的溢价来衡量。同时, 提出了品牌价值的六要素模型, 即品牌价值由功能价值、服务价值、情感价值、社会价值、成本价值、创新价值六要素构成, 经过实证分析, 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

自21世纪初以来, 有关企业价值网络的研究已成为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的新领域,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 学术界已达成如下几个方面的共识。

(1) 价值网络构成的成员 (节点) 是价值创造与管理的所有利益相关者, 是由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价值生成、分配、转移和使用的关系及其结构 (Adrian Slywotzky, 1996) 。 (2) 建立价值网络的根本目标是创造价值 (董广茂、李垣, 2004) , 价值网络中的总价值是由所有的网络成员共同创造, 领导企业是价值中枢, 网络上的每一个成员所创造的价值都是最终价值不可分割的部分 (大卫·波维特, 2000) 。 (3) 顾客价值是核心, 客户需求驱动价值网络的生成与发展。企业价值网络是以客户需求为驱动, 以客户让渡价值为战略出发点, 为网络所有成员增加价值 (欧阳双喜、王世豪, 2008) 。 (4) 价值网络的运行受到效用体系、资源选择、制度与规则 (如协同、合作、互动) 、信息联系 (数字化支持体系) 、市场格局和价值活动等基本要素的影响 (李垣、刘益, 2001) 。

品牌价值网络成员由所有相关企业的品牌构成, 是相关企业品牌之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价值创造与管理的关系及其结构, 本质上是一种品牌关系网络, 品牌价值网络系统不是企业品牌之间简单的结合, 而是以互利的方式共同进化, 其核心是相互关系, 即共同进化 (陆杉, 高阳;2007) 。品牌价值网络关注的重点是如何通过建立品牌之间优良的、稳定的网络关系, 为顾客创造和传递优质的品牌价值, 包括品牌功能价值、品牌服务价值、品牌情感价值、品牌社会价值、成本价值以及品牌创新价值。

注:图中的深黑色圆点表示领导品牌或核心品牌, 圆点大小表示领导地位高低, 大圆点表示领导地位高, 反之则低;白色圆点表示关联品牌, 它们之间通过连线形成品牌价值网络系统;连线表示关联的强度, 粗线表示关联强, 细线表示关联较弱。

图1描绘的是一个典型的品牌价值网络结构模型。品牌价值网络以供应商品牌、生产商品牌、经销商品牌、顾客为节点, 其中供应商品牌、生产商品牌、经销商品牌3个节点分别代表各自品牌网络系统中的领导品牌, 其它关联品牌与领导品牌通过联盟形成品牌关系, 构成横向品牌价值体系。品牌之间的“强——强联盟”、“强——弱联盟”、“弱——弱联盟”3种联盟方式都可以产生比联合前更强的加强效果 (JH Washburn, BD Till, R Priluck, 2004) , 即溢出效应。同时, 通过品牌所有权梯次转移和 (或) 一体化战略 (后向、前向一体化) 形成纵向品牌价值链。每一个横向品牌价值体系中的相关成员以领导品牌为核心, 以顾客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通过“聚焦效应”和“增值效应”共同创造品牌价值;同时品牌价值通过纵向品牌价值链中核心成员 (领导品牌) 的相互关系与协同合作, 同样通过品牌价值的“聚焦效应”和“增值效应”, 最终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

2 网络化品牌价值构成及策略体系

品牌价值网络的核心目标是确保将不同的价值网络系统创造的品牌价值以最佳的方式传递到终端客户的手上。在品牌价值的创造及传递的过程中, 不同的品牌价值网络节点及其相互关系与结构, 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表现在品牌价值创造的内涵及策略存在的差异性 (罗珉, 2006) , 见表2。

在供应商价值网络系统中, 供应商可以通过技术革新研发环保、高品质的新材料和零部件, 降低原材料成本, 为顾客创造功能价值或提升成本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有研究发现, 消费者对不同原产地 (国家或地区) 生产的产品有不同的认知, 这些总体性认知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和对产品的态度, 进而会影响其购买倾向 (Schooler, 1965;Anderson & Jolibert, 1995) 。消费者会因为对历史文化、自然条件、产地形象以及情感等心理认同而产生“原产地效应”, 当品牌能满足顾客这些心理需求时, 即为顾客创造了情感价值和社会价值。原产地 (制造地、设计地和组装地) 是能给其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 增值的源泉来自于这个原产地在消费者的心智中留下了正面的积极的印象 (赵升, 2011) 。

在制造商价值网络系统中, 通过技术革新、产品研发创新、强化产品与服务以及促销等相关特性、成本领先等手段, 可以更直接、更全面地创造品牌价值。Wolfgang Ulaga, and Samir Chacour (2001) 实证研究表明, 在驱动顾客价值的各项因素中, 顾客通常认为“利失因素” (价格) 与各“利得因素”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而在构成利得的各因素中, 产品相关特性的重要性最大 (51%) , 其次是服务相关特性 (34%) , 最后是促销相关特性 (15%) 。这说明对于顾客来说, 产品本身的属性要比服务和促销来得重要。而在驱动顾客价值的各项具体要素中, 产品特性 (20%) 、产品种类 (14%) 、技术支持 (13%) 、快速服务与响应 (10%) 和交货速度与可靠性 (8%) 被认为是影响顾客感知价值的主要因素。由于制造商是品牌最终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 通常情况下也是品牌最主要的拥有者;因此, 制造商价值网络系统是所有品牌价值创造的核心来源, 在品牌价值链的价值创造和传递中起着关键作用。

在经销商价值网络系统中, 通过建立专业服务技能、提供优质服务、提供顾客体验、优化购买环境、建立价格优势、强化促销与自身品牌效应等手段创造或提升服务价值、成本价值和情感价值。实证研究表明基于零售商对品牌价值传递的影响维度中, 渠道便利性对品牌认知及联想、感知 (服务) 质量、品牌忠诚都产生了直接正面的影响, 其中, 对感知 (服务) 质量的影响最大。服务人员及服务过程对品牌认知及联想、感知 (服务) 质量、品牌忠诚都产生了直接正向影响, 影响的的大小顺序为:感知 (服务) 质量、品牌认知及联想、品牌忠诚。购买环境、零售商价格都会对品牌忠诚产生正向影响。零售商广告同时对品牌认知及联想、感知服务质量、品牌忠诚产生直接正面的影响, 其中对品牌认识及联想的影响最大, 其次是感知 (服务) 质量和品牌忠诚。 (唐玉生, 2012) 。

联盟品牌可以通过有效手段为顾客提供更好的功能价值、社会价值、服务价值以及创新价值。

(1) 联合品牌中各独立品牌所代表的产品属性可以对单一产品进行属性的互补诠释。当产品质量为客户不可真正感知的经验产品 (Experience Product) , 则联合品牌提供了质量的保证。而当产品质量为客户可感知的搜索产品 (Search Product) , 联合品牌可传递关于产品属性增强部分的信息 (Akshay, Robert;1994) , 因此持续保持和不断提升品牌产品的质量, 会因为“产品属性互补效应”提升顾客的功能价值。

(2) 地点协同 (指两家品牌在相同的地点提供不同的产品或服务) 提供给客户可选择性、便利性等服务特性, 能提升服务质量, 甚至重塑了企业形象。星巴克 (Starbuck) 在联邦银行设立咖啡吧, 人们在办理银行业务时可以品尝到美味的咖啡, 客户由于享受到咖啡的美味, 而从潜意识感到联邦银行 (Common wealth Bank) 服务质量有正面的提升。

(3) 通过跨行业的品牌合作, 推出新产品或服务, 从而接触到对方的客户群以创新品牌价值, 获取新市场。如美国运通 (American Express) 和德尔塔航空公司 (Delta Airlines) 联合推出品牌信用卡Optima。通过与知名品牌的联合, 可以提高弱势企业品牌的知名度, 改善企业品牌形象, 提升品牌的创新价值。纽特威 (NutraSweet) 通过与可口可乐联合推出健怡可乐, 利用人们对可口可乐的强势品牌的可信度, 打消了人们的顾虑 (是否对身体有害?) , 成功确立了自己的品牌价值 (关忠诚、程刚, 2006) 。

(4) 品牌联盟有利于降低促销费用 (范秀成、张彤宇, 2003) , 进而能够提升品牌的成本价值。

3 品牌价值的网络化传递

假如把品牌价值构成的六要素看成是6个单位, 品牌价值从供应商品牌价值到顾客品牌价值传递依次经过3个或4个环节, 则可以描绘出品牌价值网络化 (横向) 传递的路径图, 供应商品牌价值 (A) 通过供应商品牌与生产商品牌的关系互动传递到生产商品牌价值 (B) , 见图2。同理, 生产商品牌价值经由零售商品牌 (C) 传递给顾客 (间接传递) , 或直接将品牌价值传递给顾客 (直接传递) 。

从前文分析可知, 在顾客价值视角下的品牌价值链中, 作为独立的品牌价值各个节点, 其自身所承担的品牌价值功能并不是完全等同的, 且有些品牌价值具有叠加性 (如成本价值、社会价值、情感价值) 。零售商品牌所包含的价值主要是服务价值、成本价值、情感价值, 显然, 如果零售商品牌缺乏意愿或无法承担最大化传递品牌价值, 将会导致上游品牌价值传递受损或断裂——当生产商与零售商发生利益冲突和关系恶化时, 零售商实现品牌增值的动机弱化, 导致生产商品牌价值弱化, 品牌价值减损;最坏的情况是当双方的矛盾无法调和时, 在一定的市场范围内, 因生产商品牌无法进入致使品牌价值完全丧失, 如图2中的D′点, 同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在从A到B的价值传递。因此, 如何实现品牌价值的最大化传递, 使CD′向CD上移或者经由B到D的品牌价值直接传递, 以及使AB′向AB上移构成了品牌价值传递的核心问题, 而品牌价值传递的效率——即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实现最大化品牌价值传递, 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从传递的速度看, A-B-D路径距离最短, 速度最快, 当品牌A和品牌B所包含的价值实现最大化传递时, A-B-D将会成为品牌价值纵向传递的理想路径。当生产商品牌价值经由B-C-D路径传递时, 实现理想状态的传递条件是C点上移无限趋近C′, 即三角形BCD面积最小化, 即limccf (c) =0

因此, 只有当生产商与零售商品牌在实现其自身品牌价值增值的同时, 能确保其上游的品牌价值等值或增值的情况下, 才能够真正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传递目标。品牌价值的创造及其能否最大化传递受到以下几个因素影响。

3.1 以顾客价值为核心

价值网络是一种以顾客价值为核心的价值创造体系, 最大化顾客价值是价值网络模型中价值创造的目标 (Kathandaraman, Wilson;2000) 。构建价值网络的目的在于使品牌价值网络利益相关者一起共同创造价值, 而顾客价值是价值网络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因素 (罗珉, 2006) 。价值网络成员应把顾客价值作为价值创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与顾客保持一致 (Customer-aligned) 是价值网络模型的突出特点之一。

3.2 牢靠、持续的品牌关系质量

与顾客的良好关系是企业 (品牌) 的一项不容易复制的无形资产 (Levitt, 1983) 。因此, 建立牢靠、持续的品牌关系是品牌价值网络机体高效运行的“经脉”, 是实现品牌价值增值的核心要素。信任、满意与承诺构成了衡量品牌关系质量的3个决定性因素 (关键维度) , 因此建立品牌与顾客、领导品牌与关联品牌之间可靠的相互依赖和一致的行为、角色预期 (Moorman, Zaltman and Deshpande, 1992;Morgan and Hunt, 1994) , 保持期望价值与实际价值的一致性, 是提升品牌关系质量的重要手段。

3.3 品牌匹配性

每个品牌在顾客的记忆中都会有相应的定位, 当这种定位信息关联起来时, 如果顾客感知到这种定位是互相补充的, 则依靠原有记忆中对品牌的感知产生加强效果 (关忠诚, 程刚;2006) 。顾客对待联合品牌的态度取决于先前对各自独立品牌的态度以及产品的和谐性、品牌的和谐性 (Simonin and Ruth, 1998) 。因此, 持续保持品牌之间的匹配度是创造品牌价值的重要条件。顾客通过记忆和联想建立品牌之间在定位、形象、质量、文化等方面的认知和谐, 使品牌价值产生放大效应。

3.4 协同合作机制

品牌价值网络是一个合作系统, 品牌价值网络管理的关键在于品牌网络各节点之间的协同合作, 建立良好的协同合作关系是维系整个品牌价值网络管理的纽带, 是品牌价值网络成功运营的重要保障, 直接影响整个价值网络绩效的发挥。为了提高运作效率、增强竞争力, 企业的精力应该从注重品牌单独个体的运作转移到注重价值网络的整体协调运作方面 (陆杉, 2007) , 当各节点品牌企业协同合作, 整个网络系统创造的价值将高于各节点创造价值的简单加总。

3.5 互利共赢

品牌价值网络是建立在双方及多方品牌基础上的长期战略, 各方的目的不尽相同, 作为品牌价值网络的参与者理所当然会寻求双赢的结果, 否则很难维持品牌网络的稳定结构与高效运行。品牌价值网络成员从品牌网络化战略中得到的价值回报应该是相等或近似相等的, 否则很可能会导致关系破裂。不管是强势品牌和强势品牌的联合, 还是弱势品牌和强势品牌的联合, 双方得到的利益应该是近似相等的, 否则很可能会由于利益冲突而瓦解。

摘要:现实中品牌经营管理的统计数据表明, 单一品牌为顾客创造的价值是有限的, 且风险很大。关联企业以价值网络的方式相互协作, 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才是更优的模式选择。本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 以企业价值网络理论与品牌关系理论为背景, 构建并阐释了品牌价值网络结构模型及其内涵与策略体系;动态揭示了品牌价值的网络化传递的路径与影响因素。

服务传递模型 篇6

鉴于不同国家间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 我国并购企业往往处于信息不利的地位, 导致“柠檬问题”出现。由此, 笔者结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及信息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就跨国并购中的信息风险问题展开分析, 建立一个能显示目标企业真实质量的综合信号模型, 以改善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信息不对称状况。

一、概念阐释

并购 (Merger & Acquisition) 是指企业以现金、债券或其他资产购买其他企业的全部资产或者股权, 以获得对该企业的控制权, 从而使其丧失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的行为。

跨国并购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指一国企业 (并购企业) 为了某种目的, 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 购入另一国的企业 (目标企业) 的所有资产或足以行使经营控制权的股份。跨国并购是企业国内并购的延伸, 是跨国收购和跨国兼并的总称。

并购中的信息风险一般包括:股权信息风险、资产信息风险、负债信息风险、经营和治理信息风险等。

1.股权信息风险:

股权是公司终极所有者权利的法律体现。但并购各方提供的或文件记载股权信息, 与股权的实际状况可能不相一致。如实际出资少的股东却占有绝对多数股权, 或虽未实际出资但却在相关法律文件中被记载为股东, 或股权已被质押, 或被司法机关冻结而暂时受限等。这些存在瑕疵的股权都构成对并购的威胁。

2.资产信息风险:

资产是并购的基础, 资产信息的详实至关重要。而财务会计报告受汇率和通货膨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账面价值往往难以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资产的来源、效能、权属、限制等法律状态通过简单的报表难以确认。如不进行认真考证核实, 并购后可能会发现目标公司的资产低于其实际价值, 或这些资产未能发挥其目标作用, 或目标公司存在着大量低效资产或者无效资产, 甚至非法资产。这不仅增加并购成本, 而且可能面临司法强制的风险。

3.负债信息风险:

负债信息风险表现为因并购而使并购方直接或间接地背负目标公司巨大的债务。许多目标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并未反映或者无法反映已经发生的债务或者潜在的债务。可能的原因包括目标公司恶意隐瞒债务;目标公司的财务制度不规范, 存在未入账债务;或有债务的大量存在。其中, 或有债务是并购中的最大陷阱。如担保、票据责任、产品侵权或者环保责任产生的赔偿、未决诉讼或者潜在的诉讼、行政罚款等。

4.经营信息风险:

主要是目标公司的母公司 (一般是控股股东) 与其他关联公司的同业竞争, 或关联交易信息披露不够详尽, 从而造成并购方的决策错误。

5.治理信息风险:

主要是指来自股权结构、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制度等方面的信息风险, 特别是来自目标公司中的反并购风险。

二、模型分析

(一) 基本假设

1.假设有两个时期T1和T2;2个参与人, 即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

2、假设并购能否达成仅取决于并购双方, 政治环境等外部因素暂不考虑。

3.假设并购双方是理性的, 会在给定的情况下做出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决策。

4.假设并购双方不存在串谋, 并购博弈是零和博弈。

5.假设股权信息、资产信息、负债信息、经营信息、治理信息等构成目标企业的私人信息。信息披露完全的企业为高质量的企业, 反之, 为低质量的企业。

6.假设目标企业在T2时期的价值v服从[0, θ]上的均匀分布, 目标企业知道θ的确切值;高质量的目标企业价值大, 低质量的目标企业价值小;并购企业不知道θ, 但知道目标企业属于θ的先验概率p (θ) 。

7.假设目标企业根据自己的类型向并购企业传递信号x。信号包括目标企业的股权信息、资产信息、负债信息、经营信息、治理信息等。若并购企业为知情者, 即目标企业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向并购企业传递信息, 则推断目标企业的预期价值水平为βθ (x) ;若并购企业为不知情者, 即推断目标企业的预期价值水平为undefined。其中θ (x) 是并购企业推断出的目标企业的最大预期价值水平;高质量的目标企业β>0.5;中等质量的目标企业β=0.5;低质量的目标企业, 0<β<0.5。

8.假设由于信息不对称, 并购企业未知目标企业的类型θ, 已知目标企业属于θ的概率分布p (θ) , 此时并购企业依据目标企业发出的信号x, 可以推断出目标企业的预期价值水平为:undefined。

9.假设对于并购企业而言, 其目标是最大化T1时期的目标企业价值水平和T2时期目标企业的预期价值水平的加权平均:

u (x, v (x) , θ) = (1-ω) ·v0 (x) +ω·θ·ps (θ) -ω (L1·p1 (θ) -L2·p2 (θ) )

其中, v0 (x) 是目标企业发出信号x时, 目标企业在T1时期的价值;ω是T2时期目标企业预期价值的权重, 0≤ω≤1;p2为目标企业在寿命周期内经营成功的概率;p1是目标企业在寿命周期内经营失败的概率, undefined;L1是目标企业在寿命周期内完全失败时遭受的破产惩罚, L1>=0;L2是目标企业经营一般时企业的价值, L2>=0。

(二) 信号博弈过程

1.目标企业依据自己的θ, 选择向并购企业发送信号x, 信号包括目标企业的股权信息、资产信息、负债信息、经营信息、治理信息等。信号x′是不完备的信号, 所含信息量较少于θ。θ2是目标企业的其他的可能类型。x2和x′2是θ2条件下的信号。θ2条件下的情况不再赘述。

2.并购企业在观察到目标企业发出的信号x号, 使用贝叶斯法则对其先验概率p (θ) 进行修正, 得出后验概率p (θi/xi) , 并据此判断目标企业的预期价值水平v (x) 。vj (x) =1, 2, …, 7是其他条件下的预期价值水平。如图1。

3.目标企业了解到并购企业对其发出信号的反应, 因而发出最优信号值x*。此时, 目标企业的效用函数最大。由maxu (x, v (x) , θ) , 得出x的最优值x*。其中, x**是非最优信号值。

(三) 分离均衡分析

根据信号传递博弈的顺序, 当目标企业选择信号x时, 将预测并购企业估计目标企业价值水平为undefined。并购企业认为目标企业属于类型θ的期望是θ (x) 。

分离均衡分析:

u (x, v (x) , θ)

undefined

其中, undefined

跨国并购中, 信息的获取难度远远大于国内并购, 信息的真实性较于国内并购而言, 也较弱, 因此, 考虑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均衡。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 undefined, 代入上式, 得:

undefined

对x求一阶导数, 得:

undefined

令undefined, 整理可得:

undefined

由于, 均衡时并购企业能依据目标企业发出的信号x正确推断出目标企业的类型θ。即, 如果目标企业做出最好的选择, 发出完备的信息x (θ) , 则undefined,

代入上式可得:undefined

积分得:

undefined为常数 (1.6)

由undefined可知, θ (x) =2v (x) , 代入上式1.6得:

目标企业的价值水平:

undefined

可见, 信息披露越充分的目标企业质量越高, 价值水平就越高。所以, 目标企业向并购企业转递更充分的信息, 将会获得更大的预期价值水平, 这与目标企业的预期目标是一致的。

三、例证

假设目标企业最接近实际水平的θ=11, 而目标企业向并购企业传递的信号中, θa=10, θb=9。即在传递信号xa时, θa=10, 目标企业的预期价值va在空间[0, 10]上均匀分布;在传递信号xb时, θb=9, 目标企业的预期价值vb在空间[0, 9]上均匀分布。并购企业所知道的只有θa和θb所对应的先验概率分布p (θa) 和p (θb) 。两个信号水平, xa=0.90, xb=0.80;两个信号水平下的目标企业在寿命周期内完全失败时所遭受的破产惩罚相同:L1a=L1b=2;两个信号水平下目标企业经营一般时间的价值分别为L2a=8, L2b=6;取ω经验值, ω=0.55。常数C≤0.8。

分析数据:

undefined

可见, va (x) >vb (x) 。

由以上结果可知, 目标企业发出的信号越接近于真实值, 目标企业披露的信息越充分, 则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的预期价值水平会越高。这与目标企业所追求的最大化价值水平的目标是一致的。对于并购企业来说, 可以依据更为完备的信息来评价目标企业, 有利于提高并购决策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中国并购报告2006[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2-3.

[2]谭庆美, 吴金克.信息不对称下企业并购信号传递博弈模型研究[J].甘肃科学学报, 2006, 18 (1) :100-102.

[3]周焯华, 李松.中海油并购优尼科的信号传递博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06 (6) :192-194.

[4]Ines Macho-Stadler, J.David Perez-Castrillo.信息经济学引论:激励与合约[M].管毅平译,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139-172.

服务传递模型 篇7

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用于共享和重用的三维模型越来越多,因而,如何高效地进行三维模型的语义检索成为热点问题,而准确的模型语义标注是提高模型语义检索效率的重要前提。

三维模型的语义标注是为了建立起模型语义特征和低层内容特征之间的关系。按照标注方式划分,模型语义标注方法分为两种: 一是基于模型分割的语义标注方法。文献[1]结合本体领域知识和分割结果进行语义标注,此方法需要设计不同分类领域的本体结构,工作量太大。文献[2]利用已标注的训练模型以及模型的几何特征实现模型的语义标注,但是所使用的分割方法并不能满足语义标注的需要。二是基于模型整体的语义标注方法。文献[3]以用户反馈的语义关系为三维模型语义属性,通过以语义属性为根据确定的语义距离来判断语义群,并结合少量样本关键字确定语义标注词汇。文献[4]通过权衡模型内容特征相似性、样本模型标注结果、WORDNET语义相似度计算规则、以及相关反馈四个方面确定最终的标注结果,精确了标注效果。文献[5]结合了基于正交投影图像边缘夹角的模型检索算法和Jiang&Conrath提出的计算语义相似性算法,对模型进行自动标注,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自动语义标注算法,该算法在提高模型查找和语义词汇匹配准确率的基础上有效地改善了自动标注效果。文献[6]通过利用深度信息的特征提取方法计算三维模型形状特征描述符和利用信息量理论定义的词汇相似度计算方法来进行语义排歧,结合深度特征和词汇信息量共同完成语义标注,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文献[7]描述三维模型内容特征和语义特征之间的映射关系,较好地实现了模型库中三维模型的自动语义标注。文献[8]首先采用半监督学习方法进行标签传播,得到标注词汇置信度。然后采用一种基于最大后验概率准则的方法进行多标签学习,得到最终标注词。文献[9]使用人工标注词汇创建的概率模型对相似性度量方法进行调整,并通过相关反馈过程动态更新概率模型,提高语义标注的效果。文献[10]提出了一种基于半监督测度学习方法的三维模型语义自动标注方法。该方法在PSB数据集上测试表明,在利用大量未标注样本参与标注过程条件下同样能取得较好的标注效果。文献[11] 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K近邻的三维模型半自动标注方法,解决了三维模型缺乏语义信息。文献[12]在获得模型“视觉词汇”的基础上,采用模糊k近邻分类算法,得到以概率表示的模糊分类结果,并据此用类别标签半自动地标注三维模型的语义,完善了模型文本标注信息。

三维模型领域广泛并且组织结构也比较复杂,很难开发出一种完善的三维模型分割算法,所以第一种方法没有被大范围接受和应用。在综合分析目前已有的模型整体语义标注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融合相似词汇概率、模型语义直接相关性和模型整体相似性的三维模型与语义词汇之间的相似度计算算法,并结合模型骨架节点的拓扑属性与局部突起的几何形状属性在模型检索中的应用,设计出了一种新的三维模型自动语义标注方法。

1 融合拓扑属性与几何形状属性的模型匹配

根据三维模型自动语义标注的步骤[13]可知,在建立一个三维模型样本库之后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模型匹配,筛选出形状相似的模型。为了提高模型匹配的有效性,将反映模型拓扑特征的Reeb图骨架映射成树形结构,结合模型骨架树的拓扑特征和几何形状特征来计算三维模型的整体相似度,进而匹配出相似的模型[14]。

模型骨架节点的拓扑特征Tf定义如下:

其中,K为骨架树的最大层数,wi为骨架节点所属的骨架层的权值,deg( pi) 为骨架节点的出度。

模型几何形状特征Gf定义如下:

其中,Area( pi) 为骨架节点对应的连通区域的面积与模型总面积的比值,Cuve( pi) 为骨架节点对应的连通区域的网格点标准化后的曲率平均值,N为骨架节点对应的区域曲率极大值或极小值点的数目,Var( pi) 为骨架节点对应的区域曲率方差值,w1、w2分别决定模型突起性和形状性对形状特征的影响程度,由于影响程度相同,所以w1和w2都赋值为0. 5。

则模型S和R的拓扑相似性与几何形状相似性定义为:

其中,D为两模型对应骨架层的相差度,p和q为S和R在第i层骨架层上的骨架节点,因此,三维模型的整体相似度定义如下:

其中,wT和wG分别表示拓扑相似度与几何形状相似度对模型整体相似度的影响程度。

根据式( 4) 计算出待标注模型Ma和样本库中的模型Mi的整体相似度值Sim整体( Ma,Mi) 。按照模型整体相似度值的大小对样本库中的模型进行排序,挑选相似度值大于等于阈值τ1的前n个模型,即:

提取满足条件的样本模型的语义词汇,构建语义集合如下:

为了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引入了一个待标注模型,图1为待标注模型与样本模型的匹配结果。此外,经过多次实验,在权衡标注效果后将全文所涉及到的所有参数设定如下,此后不再赘述。wT= 0. 6,wG= 0. 4,τ1= 0. 60,τ2= 0. 60,τ3= 0. 60,τ'3= 0. 70,α = 0. 5,β = 0. 2,γ = 0. 3。

2 三维模型与语义的相关性计算

2. 1 语义相似度计算

计算与待标注模型相匹配的样本模型所对应的语义词汇的相似度[15,16],首先计算词汇w的ic( Information Content) 信息量值,定义信息量公式如下:

其中,maxwn为分类中概念的最大数目,hypo( w) 为词汇w的下位词汇数目。

通过词汇的信息量值计算语义相似度,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simres( wi,wj) = max( icres( w) ) ,wi∈W,wj∈S,W,S是两个不同的同义词集[17]。然后进行第二次筛选,确定阈值为τ2,令Sim语义( wi,wj) ≥τ2,wi和wj属于语义集合W1,将结果词汇集定义如下:

其中,k1为结果词汇集W2中语义词汇的数量。

通过式( 7) - 式( 9) 对图1中满足条件的样本模型的语义进行相似性计算并筛选,符合条件的词汇集合W2= { dog,horse,animal,pig,rabbit } 。

2. 2 模型与语义的相似度计算

通过2. 1节匹配出相似的语义词汇后,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计算待标注模型与这些相似的语义词汇的相似性,筛选出与待标注模型相似程度较高的语义词汇作为待标注模型的语义。

2. 2. 1 传统模型与语义相似度计算

对待标注的三维模型Ma和W2语义集进行相似性度量,公式如下:

其中,wi∈W2,Mi是词汇wi所对应的样本模型,max( Sim整体( Ma ,Mt) ) 为待标注模型和样本库中模型整体相似度最大值,ss( wi) 表示在语义集中相似词汇出现的概率值,其定义如下:

进行第三次筛选,确定阈值τ3,满足条件的词汇集合为:

其中,k2为满足条件的词汇数量。

我们通过式( 10) - 式( 12) 计算实例中词汇集W2的相似词汇出现的频率值及其与待标注模型间的相似度值并进行筛选,结果如表1所示,满足条件的词汇集合W3= { dog,horse,animal} 。因此,待标注模型的最终语义为{ dog,horse,animal} ,但是,从视觉上判断,词汇horse显然不是待标注模型的语义,而词汇horse和词汇animal与待标注模型的相似度值均为0. 69,不符合客观事实。

2. 2. 2 基于相关传递原理的模型与语义相关性度量算法

设模型Mk出现在第i次检索结果中,即Vki= 1,则Mk和目标模型即本文提到的待标注模型Ma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直接语义相关性[18]。根据相关具有传递性的原理,L次检索结果中结果词汇和待标注模型Ma之间同样具有直接语义相关性,直接语义相关次数记为SemⅠ( wi,Ma) 。则将模型语义相似度计算公式重新定义如下:

其中,AVG( Sim整体( Ma,Mi) ) 表示经过模型整体匹配后的样本词汇所对应的样本模型与待标注模型的相似度平均值,例如,图1中样本词汇horse所对应的样本模型与待标注模型相似度平均值为0. 825。MAX( Sim整体( Ma,Mt) ) 表示模型整体匹配后样本模型与待 标注模型 相似度最 大值,例如,图1中MAX( Sim整体( Ma,Mt) ) = 0. 97。N总为匹配后的样本词汇的总数目。α、β、γ分别表示模型整体相似度,模型语义直接相关次数和相似词汇概率值对整个模型与语义词汇相关性的影响程度。

进行筛选,确定阈值τ'3,满足条件的词汇集合为:

其中,k'2为满足条件的词汇数量。

通过式( 13) 和式( 14) 计算实例中待标注模型与2. 1节中的词汇集W2的相似度并进行筛选,结果如表2所示。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本次实验平台为奔腾3. 0 GHz,内存为1 GB的PC机并在VC + + 6. 0与Open GL的环境下进行的,共使用了斯坦福大学数字图形库中的150个三维模型。根据人工标注的百分比设定模型样本库的规模。

为了验证在模型整体匹配过程中通过模型骨架结构的拓扑属性与几何形状属性来计算模型间整体相似度算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使用了查全率和查准率两个概念来衡量。其中查全率定义为正确检索的相关模型与用到的所有相关模型的比值,查准率定义为正确检索的相关模型与检索返回模型之间的比值,具体见如下公式:

图2表示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基于骨架结构的模型整体匹配算法的查全率和查准率,从图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查全率和查准率两方面都比较高,这充分表明了该方法具有非常高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同时也为下一步的模型语义标注打下良好的基础。

图3是文中提出的通过基于相关传递性的模型语义相似度计算算法进行语义标注与使用传统模型语义相似度计算算法进行语义标注的准确率对比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当人工标注百分比一定时,基于相关传递性的模型语义标注方法的准确率高于传统标注方法的准确率,表明基于相关传递性的模型语义标注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当人工标注百分比发生改变时,相同标注百分比的情况下,基于相关传递性的模型语义标注方法的准确率始终高于传统方法的准确率,表明基于相关传递性的模型语义标注方法具有较高鲁棒性。

4 结 语

【服务传递模型】推荐阅读:

服务传递系统10-06

模型传递06-02

图书传递07-20

高程传递05-19

传递标准06-28

传递行为07-29

知识传递07-31

信号传递08-18

传递情感09-28

安全传递09-29

上一篇:传统产科护理模式下一篇:注浆堵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