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程传递

2024-05-19

高程传递(精选4篇)

高程传递 篇1

1 工程概况

汝郴高速公路工程山店江特大桥位于汝城县两江口, 江面宽为80m, 江两侧为陡峭高山, 海拨落差大, 施工场地狭窄, 桥跨山店江河道, 大桥全长611.08m, 大桥设计左、右两幅完全分离, 由引桥和主桥两部分组成, 桥跨结构形式为 (4*40m) 连续T梁+ (105m+200m+105m) 悬灌梁+ (1*40m) 简支T梁。主墩最高127.6m, 最低113m, 目前是我集团公司施工的同类型桥中高度最高的墩柱, 桥面距江面的高差达210m。主墩墩身采用双肢变截面矩形空心墩, 肢间净间距8.5m, 纵桥向每肢外侧均按200:1放坡, 横桥向从上而下每60m改变一次坡率, 分别采用80:1、50:1两种坡率。山店江特大桥墩身高, 施工难度大, 技术要求高, 如何准确将高程传递到施工桥墩顶部, 减少人为误差累积, 确保特大桥两侧悬灌梁顺利合拢尤其重要。

2 测量方案和测量设备的选择

山店江特大桥跨江主桥墩高度都超过100m, 施工过程中无法采用传统水准测量方法向上传递高程;另一种传递高程的方法是在桥墩上倒挂钢尺, 采用2台水准仪测量高差, 这种测量高差的措施要进行尺长改正、温度改正和重力改正, 比较繁琐, 同时随着桥墩施工高度逐步升高, 测量精度受钢尺长度、风力影响很大, 不能满足施工精度需要。

传统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可以满足一般高程测量精度, 但是在进行三角高程测量前, 要人工用钢尺测量仪器和棱镜的高度, 并且存在人为误差累积, 精度不高, 不能满足山店江特大桥高桥墩以及两侧悬灌梁合拢精度需求。

近几年在全国部分高墩桥梁以及高速铁路施工中, 采用高精度全自动全站仪并采取适当措施减少人为误差, 经大量工程施工经验证明, 高精度全自动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可替代二等及以下水准测量。

根据山店江特大桥施工特点, 为了保证两侧悬灌梁合拢高程精度, 我们选择徕卡TCR1201+全站仪作为山店江特大桥的测量仪器。其主要技术参数:测角精度:1〃;距离测量精度:标准模式为2mm+2ppm;快速模式为5mm+2ppm;跟踪模式为5mm+2ppm, TCR1201+全站仪最大的特点是能自动寻找和照准目标。

棱镜选用成都普罗米新公司生产的球棱镜, 其棱镜特点主要有: (1) 球棱镜无旋转轴, 加工精度高, 长期使用后重复性、互换性不变。 (2) 预埋件与球棱镜直接相连, 没有中间连接装置, 避免了中间连接装置误差的积累。 (3) 预埋件埋设简单, 后期维护也极其方便, 不会因为预埋件内掉入杂物, 冬季结冰给使用带来不便。 (4) 球棱镜的安放极其容易, 球棱镜现场安置简便, 任何人都可以安放到位。棱镜直径45mm, 多个棱镜在使用前要进行互换性检查, 误差不超过±0.02mm, 球棱镜及埋设示意图1。

3 高程控制网

山店江特大桥高程网分首级高程控制网和加密高程控制网。首级高程控制网是设计院交接的四等三角高程点, 是全线统一的高程网。控制点间距较远, 个别点丢失。加密高程控制网是在设计院高程控制点的基础上根据山店江大桥桥址周围的地形、桥墩位置以及为测量方便布设的加密高程控制网, 为了保证测量方便和施工需要, 我们在大桥桥头、桥尾分别布置了3个加密高程控制点, 如图2。

图2中点D48、D49、R101、R102是设计院交接控制点, SDJ01、SDJ02、SDJ03、SDJ04、SDJ05、SDJ06是加密控制点。加密高程控制点埋设在地层稳定, 视野良好, 不易破坏的位置。采用人工挖坑, 深度超过150cm, 底部人工夯实, 坑宽度60cm, 浇筑砼捣实, 将球棱镜预埋套管埋入砼中, 外露3mm, 外露部分清理干净。

因山店江特大桥长度为611m, 加密高程控制网测量采用全站仪四等三角高程往返测量, 观测数据先进行气象和地球曲率改正, 然后进行严密平差。 (见表1)

4 桥墩高程传递测量

当桥墩高度与地面间高差大于5m时, 水准基点高程直接传递到桥墩上困难时, 可采用不量仪器高和棱镜高的中间设站三角高程测量法传递, 用全站仪分别观测基准点A上和观测点B上安置的球棱镜, 中间设站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应进行两组独立观测, 两组高程较差不大于2mm, 满足限差要求后, 取两组高差平均值作为传递高差。

中间设站三角高程测量方法, 就是在没有仪器高和棱镜高量取误差的情况下, 求出点A和点B的高差Hab, 从而计算B点高程Hb。其测量原理, 见图3所示。

Hb为B点高程, Ha为A点高程, Sa为置镜点到A点的斜距, αa为A点的竖直角, Sb为置镜点到B点斜距, αb为B点的竖直角, 计算时要考虑竖直角是仰角还是俯角, 从上式可以看出, Hb精度只和斜距测量和角度测量误差有关, 与仪器高和棱镜高无关, 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精密全站仪的测距和测角的精度采用多测回的方法来提高观测精度, 也可在同一侧设置观测点, 即在桥墩上以及桥墩地面处同一垂直线上分别设置观测点1和观测点3, 观测点上各放置一个球棱镜, 如图4所示。

中间设站, 应满足表2的要求, 观测时, 前、后视各点都采用球棱镜, 选择互换性良好的两个棱镜进行观察, 这样确保前、后视棱镜高相等, 计算时不考虑棱镜高数据;仪器与棱镜的距离不宜大于100m, 高墩最大不超过150m。前、后视距应尽量相等, 一般距离差不宜超过5m, 观测时准确测量温度、气压值, 以便进行边长改正。

结束语

山店江特大桥高桥墩高程测量因采用全站仪不量仪器高和棱镜高的中间设站 (或同一侧) 三角高程测量法, 避免用钢尺量仪器和棱镜高而引起的人为误差, 很好地将高程传递到高桥墩顶部, 为高桥墩顺利施工提供了精确测量数据, 保证了山店江特大桥两侧悬灌梁高精度合拢, 最后合拢高程误差为16mm, 小于规范允许高程偏差为L/5000=200/5000=40mm。因此受到业主和监理单位的一致好评, 为今后类似高桥墩施工积累了测量经验。

参考文献

[1]许娅娅.测量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

[2]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8.

[3]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JTG F50-201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1.

高程传递 篇2

崇启长江公路大桥全长4.5476 km (起讫桩号K32+000~K36+547.6) , 由南引桥、主桥、北引桥组成。其中, 水域部分全长3.744 km。根据施工需要, 为了给全桥提供一个统一的测量基准, 需在大桥水域部分布设加密施工控制网。在建桥前期, 优先施工主1和主7两个承台, 其平面和高程均采用GPS RTK完成, 定位精度可适当放宽;然后在优先承台上建立强制观测墩, 作为后续施工精确定位的控制基础。其平面坐标采用GPS静态观测并进行平差处理, 高程采用跨江三角高程传递, 与北岸侧高程基准点进行联测, 构成附合水准路线。

2 观测设计

2.1 技术分析

在通常情况下, 大气折光、竖直角观测和垂线偏差是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误差源。对于大气折光和垂线偏差, 一般可采用同步对向观测的方法消除, 那么, 竖直角观测便成为决定精度的主要因素。竖直角观测误差一般由3部分构成:仪器误差、观测误差和外界环境影响。在距离远的情况下, 目标照准成为主要的观测误差源, 而且外界环境的影响也主要体现在目标照准问题上。为此, 崇启大桥三角高程传递采用两台Leica TCA2003 (0.5″, 1mm+1ppm D) 进行同步对向观测。该仪器具有自动目标识别ATR (Automatic Target Recognition) 功能, 它克服了人眼观测的诸多缺陷, 作业快速稳定, 不但可在夜间观测, 且精度较昼间更为稳定。这样, 在较短距离上实施精密三角高程便成为可能。

2.2 网形设计

由于强制观测墩无法同时假设仪器和三棱镜, 采用短后视法进行同时对向观测。如图1所示, 以主1#和主7#墩为例, 在主1#墩的强制观测墩C和主7#墩的强制观测墩E上分别架设仪器, 在仪器附近的强制观测墩D和F上分别安置棱镜。D点仪器照准E棱镜, 同时F点仪器照准C点棱镜, 进行同步对向观测。由于同一桥墩上仪器与棱镜的距离较短 (约32 m) , 两对向观测跨海视线偏移量极小, 操作中严格控制同步观测。可认为两视线受大气折光、气象条件等因素影响基本相同, 从而可以有效地削弱大气折光等不利因素影响, 提高三角高程测量精度。

短边A与B, C与D, E与F间的高差, 由于距离较短可采用水准仪双仪高法精密测定。长边在D、F点架设仪器对向观测消除球气差影响后, 即可得到C、E两点的高差。然后, 同一桥墩交换仪器和棱镜, 则同样可得到D、F两点的高差。按照三等规范要求, 每一段高差均采用双测回法, 双测回数不少于8个。

2.3 仪器高的量取

一般情况下, 仪器高都是直接使用小钢卷尺测量全站仪横轴中心与地面点之间的距离得到, 由于无法保证钢卷尺不发生弯折和倾斜, 导致仪器高测量误差较大。为减小该项误差, 结合现场实际, 采用间接测量的方法, 即先在测站点A周围 (距离10 m左右) 选一稳定点B, 用水准仪精密测量出A点和B点之间的相对高差, 然后A点上假设全站仪, B上树立后视尺, 在A, B两点中间架设水准仪。通过不断变换水准仪的仪器高, 使视线高与全站仪的横轴在同一水平线上, 读取后视尺的读数, 可以计算出全站仪的仪器高。经多次试验分析, 采用该方法得到的仪器高, 精度可以达到亚毫米级。

3 误差分析

若三角高程同步对向观测采用上述短后视法, 则单向高差的计算式如下:

式 (2) 中:S为斜距;α为竖角;C为球气差系数;i为仪器高;v为棱镜高。同理:

式 (3) 中:考虑到C1≈C2, SCF≈SED, 高差中值的计算式为:

忽略测距误差对高差的影响 (由于跨江水准的两端高差较小, 测距误差的影响小于0.1 mm) , 同时考虑到cosα≈1, 误差传播式为:

式 (5) 中:SCD和SEF对Mh影响甚微, 且SCF≈SED≈SDF, 所以可进一步简化为:

由式 (6) 计算可知, 在精确测定棱镜高的情况下 (假设仪器高量取Mv的误差小于±0.2 mm) , S>250 m时竖直角误差项是跨江三角高程传递的主要误差源。

4 数据分析与处理

各测段间距离及测段高差如表1所示

各闭合环距离及闭合环闭合差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得出, 观测得出的数据满足三角高程规范要求, 其成果可以在施工过程中直接使用。

5 跨江三角高差与GPS高差比较

用GPS对各跨江水准点进行GPS卫星定位静态观测, 利用三个已知点, 使用8台徕卡GPS仪器同步观测90 min。测得各跨江点间的相对高差, 与三角高程对象观测测得的高差比较如表3所示。

由此可见, 全站仪跨江三角高程测量与GPS相对高差检测基本吻合, 成果可靠。

6 跨江三角高差与常规水准测量高差比较

崇启大桥主跨贯通后, 为了满足南引桥桥面的需要, 高程基准采用常规水准测量方法, 测得各跨江点间的相对高差, 与三角高程对象观测测得的高差较差见表4.

由表4数据可以得出, 采用自动型全站仪Leica TCA2003的自动目标识别技术为硬件基础进行跨江三角高程传递, 其成果完全满足施工需要。在常规水准测量不能满足的施工情况下, 将三角高程作为一种较新型的方法是可行的。

7 提高观测精度的测量细则

根据对以上跨江三角高程实测数据和产生系统误差原因的分析, 制定以下实用的测量细则:①视线距水面的高度原则上应≥3.5 m, 跨江的距离原则上应不大于2.0 km, 特殊情况可适当放宽。②为了减少大气垂直折光对观测视线的影响, 观测时段应选择在风力微和、气温变化较小的阴天或夜间进行, 不宜在阳光照射下进行。③根据潮水表编制观测计划, 减少潮水对承台的冲击, 进而提高仪器和棱镜的稳定程度;同时对观测网形优化设计和船舶的调配的合理使用, 减少仪器搬动的次数。④在远距离 (超过1 km) 的情况下, 尽量采用三棱镜或者特制的棱镜, 以明显增强仪器的自动识别能力, 减少目标对准误差。⑤观测开始前30 min, 先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 使仪器内外温度趋于一致, 减少温度引起的仪器系统差。⑥每一台仪器均应进行正、倒镜观测, 且将观测的16~24次高差称为一组观测, 每次观测均应重新照准目标;同一度盘位置的16~24次观测, 其高差互差应≤×S (S为跨江三角高程的跨距) ⑦取剔除粗差后各次高差读数的均值为这一组高差的观测值, 取正、倒镜组观测值的均值为半测回观测值, 每跨两侧仪器半测回观测值的均值为一个单测回高差观测值。⑧每个组观测前, 应量取两次仪器高和觇标高, 应保证每次量取精度不低于1 mm, 取两次观测的均值为其仪器高和觇标高的最终高度;一个单测回观测完成后, 应间歇5~10 min, 再开始下一单测回的观测;一个单测回宜采用两台仪器同时对向观测, 且应尽可能做到同时开始、同时结束, 其开始时间相差应少于5 min;每个单测回观测都应在安置仪器的地方测量温度和气压, 并对距离观测量进行气象改正。

8 结论

通过采用Leica TCA2003自动目标识别ATR功能进行观测和有效的观察方法, 崇启大桥跨江三角高程传递的结果满足了施工的需要, 同时提出了一些消除和减弱系统误差对跨江三角高程影响的测量细则, 对以后同类型的桥梁水上高程传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解决了常规水准测量无法满足施工的困难。

参考文献

[1]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测量平差教研室.测量平差基础[M].北京:测绘出版社, 1996

高程传递 篇3

1.1钢尺法。

钢尺法是将钢尺代替水准测量中的水准尺, 达到传递竖井高程目的。此法在传统的隧道竖井高程中应用广泛, 但随着竖井深度的增加, 外界环境情况复杂且难以控制, 很难保证精度, 只适用于高差在50米范围内的高程传递。若井筒较深, 还需将钢尺精确的铆接起来, 加入各项改正分段实施, 但分段实施误差累积大, 且实施困难, 要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

1.2钢丝法。

井筒较深时, 钢丝法传递高程可以减少钢尺法中钢尺间的铆接, 但此种方法操作复杂、投资大、精度低、计算复杂。同样受外界条件的制约因素比如风、气温、拉力对钢丝的影响等较多。

二、全站仪隧道竖井高程传递

2.1全站仪隧道竖井高程传递的操作方法。

如下图所示, 首先用高精度全站仪测出井上支架处C'至井下反射点C的长度SCC', 然后用几何水准测量的方法, 测出地面已知点A图1全站仪高程传递与支架处C'的高差hAC'和井下反射点C与开挖隧道内未知水准点B之间的高差hCB, 通过这种方式, 地面A点已知高程值即可传递到井下待定水准点上。详细操作如下:

(1) 天顶垂准仪投点。天顶垂准仪可以确定天顶方向的垂线。首先, 在竖井底部合适位置选择某一位置C点, 在C点上架设天顶垂准仪向井口顶架上投点。通过投点可以准确选择C点正上方的井架上C'。

(2) 测距。全站仪在C点处严格对中整平, 将提手把去掉, 当天顶距显示为0°时, 镜头正好对着井架上处的平面棱镜中心。使用仪器的测距功能, 同时记录井上、井下的温度、气压, 以便改正边长计算之用。

(3) 水准测量。a.地上水准测量。地面已知点A与支架处C'的高差hAC'可同时与地下水准测量进行或者先进行。通过几何水准原理将高程引测至C'点。b.地下水准测量。测距结束后全站仪不拆, 因此时所测高程为全站仪横轴所在平面的高程, 而井下C点由于施工难以保存, 必须将此处高程引测到隧道内待定水准点B上。

2.2全站仪隧道竖井高程传递的精度估算。

(1) 设全站仪隧道竖井传递高程中误差为m, 地面水准测量的中误差为m上, 地下水准测量的中误差为m下, 测距中误差为mD, 则有:。

(2) 地上及地下均为水准测量, 按三等水准观测, 则每公里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为:其中△为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R为测段长度;N为测段数。

(3) 计算测距中误差mD。根据测距误差源的大小估算测距精度, 本方法中测距中误差的公式宜采用经验公式:其中A为所有全站仪的固定误差, B为全站仪的比例误差, D为全站仪所测的垂直距离 (以km为单位) 。

2.3全站仪隧道竖井高程传递的误差来源及应对措施。

(1) 在高程传递测量中, 仪器虽已进行温度、气压值修正, 但它不能完全代表整个竖井内的温度、气压参数, 从而产生误差。特别在竖井较深时, 其气象条件变化复杂, 该项误差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实施过程中可通过传感器每隔一定的距离测出不同部位的温度和气压, 取平均值输入到仪器, 能最大限度地将此项影响减少到最小。 (2) 在井上和井下的高程联系测量中, 地上和地下水准测量均要产生测量误差, 若在精度要求比较的深竖井中, 可以采用精密水准的办法提高水准测量的精度。 (3) 仪器本身的误差:主要由于仪器各几何关系不正确和检校不完善所引起的。故在使用前, 我们所用的全站仪及其他仪器均应该进行严格的检验校正, 检验合格后才能用于高程传递。 (4) 在地上地下温差较大时, 当有水滴从井口向下滴沥, 可采用井上往井下测距, 此时作业的精度不如从井下往上测距的精度高。

参考文献

[1]王运革.全站仪用于竖井高程联系测量的探讨[J].矿业工程, 2004, 4.

高程传递 篇4

关键词:高精度机器人型全站仪,高差,二等水准,垂直距离,中间设站

1 概述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控制网 (CPⅢ) 是为了满足高速铁路的外部及内部几何位置的精度要求, 保证高平顺性、高稳定性、高安全性、高舒适性的目标, 提高测量精度, 而建立一个要求高精度的测量控制网, 是高速铁路测量最基本的控制网, 在施工中显得极为重要, 为了保证CPⅢ控制网的精度, 需联测上一级线路控制网 (CPⅡ) , 在高程控制测量方面, 由于桥上不易与桥下联测, 本方法解决了从桥下线路水准基点高程引到桥上水准加密点的困难。

2 高程传递测设的特点

本项技术在大西客运专线铁路上得到成功应用, 科学合理, 快速准确, 设备、人员投入少、省工省时。本方法注重各施工环节工艺合理性, 选用高精度机器人型全站仪采用不量仪器高和棱镜高, 直接测设垂直距离, 从而把高程传递到桥面水准加密点, 然后得出整体网平差, 得出桥面水准加密点的高程, 方便快捷准确。

3 高程传递测设的技术要求

3.1 技术要求

在高速铁路无咋轨道控制网 (CPⅢ) 高程控制测量测设过程中, 当桥面与地面高差大于3m时, 线路水准基点高程直接传递到桥面水准控制点困难时, 可以采用本工法。

采用该方法传递高程时, 前后视必须使用同一组棱镜, 且观测过程必须确保棱镜高度不变。仪器到棱镜的距离一般不大于100m, 最大不得超过150m, 仪器到前视棱镜和后视棱镜的距离应尽量相等, 一般差值不宜超过5m。观测时, 应测量温度、气压值, 并进行边长改正。

3.2 操作原理

中间设站直接测量垂直距离测量法就是在没有仪器高和棱镜高量取误差的情况下, 求出两点间的高差, 其测量原理, 见图所示。

4 高程传递测设的操作步骤

4.1 点位埋设

加密水准点埋设在线路附近稳定且不易被破坏的地方, 尽量保证在梁上下联测时不用再进行水准测量。桥面的水准点埋设在梁的固定端的防撞墙上, 由于桥面的水准点和平面点的预埋件型号相同, 故埋设的加密点可以平面、高程共用。由于线下加密水准基点离线路较远, 不易进行直接测量垂直距离, 所以埋点于桥墩下方, 由水准基点按二等水准线路引到此点。

4.2 二等水准线路测量

加密线路水准基点的埋设要求同线路水准基点埋点要求相同。加密线路水准基点测量应采用不低于DS1的水准仪, 须经过检定, 并处于检定有效期内。

高程控制网加密按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执行, 作业前及作业过程中检查仪器i角均应不超过15″;水准尺须采用辅助支撑进行安置, 测量转点应安置尺承, 尺承选择坚实的地方并踩实以防尺承的下沉。水准线路采用往返观测, 并沿同一路线进行。每一测段均采用偶数站结束, 往返观测在一天的不同时间段进行。水准测量的仪器及水准尺类型应按测量等级的要求选择, 宜优先采用相应等级的数字水准仪及其自动记录功能采集数据, 观测数据采用仪器内置储存器记录, 并转换成电子手簿。

4.3 高程传递测量

通过桥下二等水准测量, 把高程从线路水准基点传递到桥墩水准点, 下面的工作就是利用高精度机器人型全站仪采用不量仪器高和棱镜高的中间设站直接测量垂直距离测量法, 测出两点之间的垂直距离, 从而进行高程传递, 具体方法如下:

4.3.1 仪器和棱镜的检查。在进行测量之前, 应对全站仪进行组合校准, 以保证精度。

对这一组棱镜进行互换性的检查, 在不同方向及不同距离的情况下对棱镜进行角度和距离的测量, 距离方面为30m、90m和120m进行测量, 角度方面为30°、60°、90°和120°进行测量, 通过测量出的角度和距离计算出:

经检验, 角度较差中误差满足不大于仪器标称测方向精度的2倍的技术要求, 距离较差中误差满足不大于仪器标称测距精度的倍的技术要求, 可以用于测量。

4.3.2 测量流程。

(1) 选择距离棱镜大于50m且不超过100m的合适位置, 保证仪器与棱镜之间有良好的通视条件; (2) 架站, 使仪器在不被阳光直射的情况下适应外界温度15到20分钟; (3) 改正仪器的温度、气压和相对湿度的参数以及棱镜常数; (4) 仪器盘左, 手动照准桥墩上的辅助点1, 测量并记录, 手动照准桥上加密水准点2, 测量并记录, 仪器变为盘右, 手动照准桥上加密水准点2, 测量并记录, 手动照准桥墩上的辅助点1, 测量并记录, 一个测回完成; (5) 第二个测回测点顺序为盘左照准点2至点1, 盘右照准点1至点2; (6) 第三和第四测回同一二测回的方法相同, 一组观测完成; (7) 变换仪器高, 进行第二组观测, 方法同第一组观测相同, 此点高程传递完成。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根据测设方法和结合智能型全站仪的特点, 分别在不同的角度进行测量, 通过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 仪器架设在两个点的正对面测得的数据最佳。

4.3.3 高差计算

高程传递的高差计算公式为:

式中, △h为直接测量垂直距离测量的高差;s为仪器到棱镜的斜距;ɑ为竖直角;K为大气垂直折光系数, K=0.14;R为地球曲率半径, R=6370km。

按照上述公式计算高差, 如有软件可以直接用软件得出两点之间的高差, 并取两组观测高差的平均值作为最终传递高差。

4.3.4 桥上水准线路贯通。

为了检验桥上水准加密点间的匹配性, 并且为了防止高程传递测量时存在误差, 故在CPⅢ高程测量之前, 需要对桥上水准加密点进行二等水准贯通测量。

高程传递测量后, 相邻的桥上水准加密点, 由高程值反算的高差值与二等水准测量所测得的高差值之间较差应小于, 如果不能满足限差要求, 则需分析原因, 如果因线路水准基点沉降原因造成超限, 则需对线路水准基点进行复测并调整。贯通水准测量中的水准加密点一般不得少于3个, 以便对水准加密点间的兼容性进行分析。

4.3.5 整体网平差。

在桥上水准线路贯通后, 将桥下传递水准路线、高程传递代替几何水准 (水准线路长取仪器与观测点之间的距离) 以及桥上二等水准贯通三部分数据组成的水准网进行严密平差计算, 平差计算得出的桥上水准加密点的高程作为CPⅢ高程网平差计算的起算点。

5 全站仪进行高程传递测设的应用

5.1 应用情况

大西客运专线八标段中铁十二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承担有50公里的CPⅢ测设任务, 其中包括37公里为特大桥。公司施工中运用本工法进行桥上加密点 (CPⅡ) 的测设, 整个过程用时很短, 比常规水准测量方法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为后期施工赢得了宝贵时间。同时在测量过程中也保证了测量精度。高精度满足无砟轨道基准网施工的要求, 重点是此工法方便快捷, 操作简单。

5.2 应用总结

(1) 节约成本。用该方法对无砟轨道桥上加密点的高程测设施工, 可以将桥上加密点 (CPⅡ) 的高程测设精度提高, 减少测量时间。 (2) 节约人工, 提高了工作效率。由于该方法采用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及软件, 现场作业分工细致, 工作效率, 成倍提升。 (3) 本方法适用性强, 操作性可靠, 易于掌握。

参考文献

[1]付建斌, 刘成龙.基于自由测站的高速铁路CPIII高程控制网建网方法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 2010 (11) .

[2]郭宗河.用全站仪测量与测设高程的几个问题[J].测绘通报, 2001 (02) .

上一篇:社会综合利用下一篇:课堂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