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传递系统

2024-07-04

文献传递系统(共8篇)

文献传递系统 篇1

一、文献传递服务简介

文献传递服务就是图书馆通过网络技术延伸服务的最主要方式,同时也是网络条件下实现文献资源共享最有效的服务方式之一。文献传递服务是应使用者对特定已确知的出版或未出版文献的需求,由图书馆或商业服务单位等资料供应者将需要的文献或其代用品在适当的时间内,以有效的方式与合理的费用,直接或间接传递给使用者的一种服务。其中包括了返还式的馆际互借和非返还式的原文传递两种服务方式。

据记载,最早的电子文献传递服务起源于1973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推出的一项名为“BAKER”的服务,目的是使用户能够更迅速、更有效地通过广泛的途径获取文献信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图书馆传统的文献传递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无论传递的方法、手段,还是服务的内容,都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国外产生了许多著名的文献传递机构,如:大英图书馆文献供应中心(BLDSC),ISI Document Solution,CARL Un-cover,UMI Infostore等。在国内,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文献情报部门本着实现文献资源共知共享的目标,加强联合与合作,相继建立了一些网络服务系统,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开展网络条件下的文献传递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其中“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以及“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开展的文献传递服务是目前国内影响力最大、运行最为成功的三大典型,并各具特色与优势。

下面主要对三个系统的非返还式文献传递服务进行分析比较。

二、CALIS CASHL NSTL文献传递系统概况

CALIS是教育部1999年启动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Information System)的简称。CALIS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高等教育“211工程”、“九五”、“十五”总体规划中的三个公共服务体系之一。其总体目标是,在教育部的领导下,把国家的投资、现代图书馆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高校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整合起来,建设以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教育文献联合保障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以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服务。CALIS文献传递网为CALIS面向读者或文献服务机构提供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整体形象,它采用基于国际标准的馆际互借协议,通过协议机完成馆际互借的处理、跟踪至结算整个过程,并实现文献传递的自动化管理,其主流服务模式为分布式的文献传递运作模式。读者通过所在成员馆获取CALIS文献传递网成员馆丰富的文献收藏。

CASHL全称为“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hina Academic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Library),是国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于2004年3月正式启动,它是由若干所具有学科优势、文献资源优势和服务条件优势的高校图书馆组成的虚拟信息服务机构,通过有计划地、系统地引进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并利用网络提供文献传递服务,从而为全国高校乃至其他科研单位提供高水平的文献保障,是全国性的惟一的人文社会科学外文期刊保障体系,其最终目标是成为“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资源平台”。

NSTL是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的简称。它是科技部、财政部等六部委根据国务院领导批示于2000年6月共同建设的一个虚拟的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机构,2000年12月正式开通了NSTL网络服务系统。其目标是根据国家科技发展需要,采集、收藏和开发理、工、农、医各学科领域的科技文献资源,面向全国开展科技文献信息服务。NSTL文献传递系统采用集中式的文献传递模式,通过网络向读者提供科技文献资源检索和全文提供服务,为国内的科技创新提供文献信息保障。

通过上述介绍,三大系统的主要特点概括比较详见表1。

三、CALIS CASHL NSTL三大系统文献传递服务的分析比较

(一)成员单位比较。

三个系统成员单位的构成不尽相同,CALIS和CASHL联合了本系统内众多的文献服务单位作为其成员单位。从服务体系来看,前二大系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都采用三级文献保障体系。而NSTL仅以7家部级文献信息机构和2家共建单位做支撑为全国用户提供各类科技文献。

CALIS在北京设有一个全国管理中心(下设有一个专家委员会)和四个全国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在地方建立了七个地区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和一个国防文献信息服务中心,构成了“全国中心—地区中心—高校图书馆”三级文献保障体系结构。CALIS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建立了文理、工程、农学和医学四个全国文献信息服务中心,构成第一级文献信息保障。“九五”期间,CALIS在华东北(南京大学)、华东南(上海交通大学)、华中(武汉大学)、华南(中山大学)、西北(西安交通大学)、西南(四川大学)、东北(吉林大学)建立了七个地区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在东北(哈尔滨工业大学)建设了国防文献信息服务中心,构成CALIS资源保障体系的第二级,各高校图书馆不能满足的大部分文献信息需求将通过地区中心的协调服务得到解决。“十五”期间CALIS的服务从面向“211高校”扩展到面向所有高校,它所发展的500多个高校成员馆以高校为主要服务对象,构成了第三级文献保障体系。

CASHL在北京设有一个全国管理中心,其服务体系由两个全国中心、五个区域中心和十个学科中心以及一般成员图书馆三级组成。全国中心设在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负责整体资源的建设和服务,协调各区域中心和重点学科中心的文献建设提供和服务。区域中心分别设在东北的吉林大学、华东的南京大学、华中的武汉大学、华南的中山大学和西部的四川大学,基本上覆盖了全国的各个大区。它们在统一规划下,负责本区域的资源建设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文献服务。CASHL学科中心设在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0所大学。学科中心按照学科特点规划、收藏电子资源和特色资源,提供本校外文人文社科期刊馆藏数据,配合CASHL管理中心开展数据加工工作,维护本地文献传递服务系统,配合全国中心和区域中心开展培训、宣传和原文提供等服务并进行相关评估。目前,CASHL已拥有400多家成员馆,包括高校图书馆和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等,文献传递个人用户近三万多个。

NSTL是由科技部发起,2000年6月正式成立,以9家科技信息机构为主体共同组成的虚拟科技信息资源服务机构(即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等7家成员单位,和2家网上共建单位中国标准研究中心、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二)传递服务模式比较。

馆际互借服务模式,指两个图书馆之间进行文献传递服务的工作方式。文献传递服务模式通常可分为分布式和集中式两种,其中后者又可分为集团用户模式和个人用户模式两种。各馆可依据自身馆藏特点和服务能力选择不同的文献传递模式。

1. 分布式。

分布式文献传递服务模式指以区域性的图书馆或文献提供中心作为资源收藏和服务单位,彼此间组成文献传递服务网络,网络内任何一家成员单位均可向网络内部的其他成员单位索取所需文献,同时也有义务为其他成员单位提供文献传递服务。

2. 集中式。

集中式文献传递指由一个国家级的图书馆或文献供应中心集中提供文献保障服务,以提供服务的馆为中心,获取服务的用户或图书馆,必须在服务馆的馆际互借系统中开户,可在用户馆系统的读者网关上直接向中心提交文献传递请求,中心通过自身馆藏或从他馆获取后提供给申请方。与文献传递相关的用户及事务都由中心集中管理。

CALIS采用分布式的运行模式,具有直接与借出馆交互、分担事务联络通畅、传输信息标准化等优势,但是需要安装馆际互借系统服务软件并自行维护;同时,用户要申请原文传递必须通过其所属成员馆的文献传递管理员申请或通过管理员注册获取文献传递账号,手续比较复杂。

CASHL的文献传递也是依托CALIS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网来实现,但CASHL目前采用集中式馆际服务模式,即一个中心模式。在CASHL系统中,所有要使用CASHL文献传递服务的高校均需到CASHL管理中心进行注册,作为管理中心下设的账户,并在此账户下为读者建立用户名。所有账户和用户均需经CASHL管理中心确认后才能生效,只有经过确认的用户才能提交请求。在该模式下,用户馆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选择集团用户的模式或个人用户的模式,其优点是用户馆不需要安装CALIS馆际互借系统,与文献传递相关的用户及事务都由中心集中管理。

NSTL采用集中式管理模式,是由一个虚拟的国家级文献中心集中提供整个国家文献的基本保障,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系统内部共用一套馆际互借系统,成员馆不需自行维护,中心内部也比较易于协调和管理,有利于集中经费,减少资源的重复建设,提高文献使用率。同时,用户可以不受限制地直接在网上注册,中心还开通了网上付费方式,非常方便。通过几年的运行和技术升级,系统用户以及文献传递量的快速增长造成的中心系统负载过大问题已经通过相继建成的若干镜像站而得到很大缓解。

由此可见,三大文献传递系统除了CALIS采用分布式传递模式,CASHL与NSTL文献传递服务体系均采取集中文献传递服务模式。另外,三大文献传递系统的管理中心均为虚拟性质,本身不设文献信息收藏与服务部门,只设置一个办公室,负责组织各成员单位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包括协调采购、规范服务、经费使用等问题的统一规划和管理。这种虚拟性质的管理体制既保持了成员单位的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又通过协同运作和管理扩大了整个服务系统的整体效应。

(三)服务资源比较。

从三个系统的资源情况来看,他们的资源都是以其成员单位的各类印本馆藏资源与联合订购的一些网络电子资源共同构成,但资源的收藏特点有所不同。

CALIS的印本资源学科分布广泛,其中还包括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文献,其成员单位的用户可以不同程度地使用高校系统联合采购的电子资源。CALIS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网络,用户不仅可以检索国内外的馆藏、数据库,而且还可以相互交换数据,上传和下载书目数据信息。目前可供用户检索的数据库包括:(1)联合书目数据库,即全国“211工程”100所高校图书馆馆藏联合目录数据库,它是CALIS在“九五”期间重点建设的数据库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建立多语种书刊联合目录数据库和联机合作编目、资源共享系统,为全国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书刊文献资源网络公共查询,支持高校图书馆系统的联机合作编目,实现成员馆之间资源共享、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功能;(2)中文现刊目次库收录了CALIS成员馆收藏的全部国内出版的中文学术期刊5,500种,拥有期刊目次(或文摘)200万条,内容涵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全部学科;(3)西文现刊目次库收录了2.4万种西文学术类期刊的二次文献数据,覆盖了世界著名的9种二次文献数据库的大部分以及全国三大图书馆系统订购的纸质西文学术期刊的70%以上;(4)高校学位论文库收录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著名大学在内的83个CALIS成员馆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到目前为止收录加工数据70,000条;(5)会议论文库收录“211工程”中61所重点大学每年主持的国际会议论文,年更新会议论文总数可达1.5万篇以上。

教育部在建立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外文期刊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即CASHL)时,计划购买SSCI和A&HCI中收录的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790种以及其他期刊约9,000种,总计12,000种。目前,CASHL的《高校人文社科外文期刊目次数据库》提供了CASHL 17个中心的人文社会科学外文期刊目次,收录了目次数据450万条,回溯至1984年。它揭示报道CASHL收藏的11,100种国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期刊,其中包含核心期刊3,586种,几乎涵盖人文社科所有学科。可提供目次的分类浏览和检索查询,以及基于目次的文献原文传递服务;《高校人文社科外文图书联合目录》目前收录了CASHL两个全国中心和五个区域中心的近40万种人文社会科学外文图书,陆续还将添加10个学科中心和其他高校收藏的“教育部文科图书引进专款”购置的人文社会科学外文图书。涉及地理、法律、教育、经济/商业/管理、军事、历史、区域学、人物/传记、社会科学、社会学、体育、统计学、图书馆学/信息科学、文化、文学、心理学、艺术、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政治等学科。可提供图书分类浏览和书名、作者、主题、出版者以及ISBN号等检索查询,并提供馆际互借服务。CASHL另外还拥有1,370种电子期刊以及25万种早期电子图书。

NSTL汇集了上述9家单位的资源,组成了一个较完备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占中央级资源的80%。它以统一界面形式提供各馆馆藏的各类文献,其中期刊、会议记录等具体到详细的题名信息,注册用户可以在检索的基础上直接定购全文。NSTL按照理工农医四大专业组建,每年订购外文期刊11,500多种,外文会议录2,500多种,中文期刊、会议录、学位论文基本齐全。其用户覆盖了国内主要科研与高校系统。NSTL自2000年成立至今,积累的数据量相比CASHL要多。以外文期刊为例,西文期刊数据库主要收录了1995年以来世界各国出版的12,634种重要学术期刊,记录数为15,592,084条,部分文献有少量回溯。学科范围涉及工程技术和自然科学各专业领域,并兼顾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每年增加论文约百万余篇,每周更新。

(四)服务承诺与费用比较。

从三大系统的服务费用与承诺看,CALIS与CASHL服务承诺相同:加急为1个工作日,普通为3个工作日;NSTL的服务效率最高:加急为12小时,普通为24小时。在服务费用上前二者基本一致:电子版1元/页,系统一般给予50%的补贴,CASHL的收费稍高些,就是要加收查询服务费2元/篇,今后可能取消该查询服务费。从普通文献(非专利标准文献)的收费标准看,以NSTL的服务费用最低,电子版0.3元/页,尤其对西部用户实行半价优惠。另外,三个系统还会经常不定期的针对不同地区推出各种优惠活动,降低用户的文献传递费用。

四、完善文献传递系统服务的建议

通过前面对三大系统特点所作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在为高校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保障服务时,由于服务侧重点、资源收藏和运作服务模式上的差异,使得这三种文献传递系统具有各自不同的优势和不足。CASHL与NSTL,一方面为人文社会科学提供文献传递,另一方面为理工农医类科学提供文献传递,犹如两大支柱,共同撑起我国社会主义科研事业的蓝天。因此,不能简单的对三者进行性能优劣的评价。三大系统之间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加强彼此的合作,不断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具体可从如下几点考虑予以完善和加强:

(一)CALIS和CASHL应加大开放程度。

CALIS和CASHL两大系统在印本资源与电子资源方面都各具特色和优势,但在开放程度上却不尽如人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直接面向最终用户提供服务将是文献传递服务发展的方向。具体来说,就是要尽可能地方便最终用户,尽可能给用户带来更大的便利和自主性,使用户无须通过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员就可以自主、方便快捷、不受时空限制地申请和获取文献传递服务,从而使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大大提高。在这方面CALIS和CASHL两大系统应借鉴NSTL的一些管理经验适当加大其开放度。

(二)CALIS馆际互借系统有待于升级和完善。

CALIS文献传递服务网启动后,CALIS管理中心根据各成员馆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已对馆际互借系统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仍发现一些不足之处,如协议机稳定性、管理客户端统计结算功能的完善、网关功能的完备性和适用性、文献传递系统的改造以及与管理客户端系统的集成等方面都有一些问题要解决。为了能使系统逐步趋于完善,一方面需要系统研发人员对软件定期进行升级改造,另一方面该系统的使用和维护人员也需要将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解决。

(三)CASHL和NSTL要进一步提高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深度。

目前CASHL系统目次库对信息的揭示仅停留在篇名、刊名、作者、中心馆藏、页码等字段,CASHL服务系统的目次库无摘要,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无法获取较为详细的信息,因而导致文献请求取舍上的不便。而且,缺卷、缺期的现象偶尔也有发生。CASHL服务中心应尽快补齐各文献的文摘和一些期刊所缺卷、期,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另外,由于没有用户馆本地馆藏链接,在通过个人用户模式提交文献传递申请的过程中,多数用户不经过本地信息查重就直接提交申请,导致人力、物力的浪费。虽然CASHL中心及成员单位在信息数字化的研究和开发方面都有一定的技术和人才储备,但尚未充分整合在一起,需要在引进新技术、新资源和利用成员馆力量合作开发信息资源、对各种数据深入加工和关联等方面做大量工作。

因为NSTL成立的时间较短,故可供读者检索的期刊题录库数据不全、而且期刊题录库的回溯年代较短(多数期刊查不到1995年以前的),这就使读者有时查不到所需的文献,从而影响了他们继续使用NSTL系统获取文献的兴趣。虽然NSTL通过建立成员单位馆藏期刊联合目录,部分解决1995年以前的期刊原文的获取问题,但检索结果不能直接与文献传递功能相连接,读者使用起来仍然不是很方便。如果能把检索结果直接与文献传递功能相连接,读者能够登录并自主填写文献申请单,逐一输入篇名、页码等信息,就能一定程度上弥补题录数据不全的问题,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方便。

(四)加强三大系统之间的合作与共享。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三大系统在资源上各具优势与特色,在服务与管理模式方面也各有千秋,若能加强三个系统之间互通与联系,实现资源协调和共享,服务集成,发挥各自的长处,实现优势互补,必定会为高校读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人文和科技文献支撑,使读者得到更多的实惠。

目前,CALIS、CASHL和NSTL这三大文献传递系统在全国高校图书馆中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它们为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知、共建、共享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网络平台,为各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高校图书馆要加快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发展,积极参与CALIS和CASHL建设,充分享受CALIS、CASHL和NSTL三大文献系统的服务,从而实现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更好地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

摘要:CALIS CASHL NSTL是目前为我国高校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保障的最具影响力和运作最为成功的三大文献传递服务体系,本文在介绍文献传递服务概念的基础上,阐明了三大系统的概况,详细分析比较了CALIS CASHL NSTL文献传递系统各自的主要特点,并针对它们存在的问题从方便读者使用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完善文献传递系统服务的建议。

关键词:CALIS,CASHL,NSTL,文献传递,馆际互借

参考文献

[1].李军凯.从CASHL和NSTL看我国文献传递服务的模式和发展趋势[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6:33~37

[2].李朵.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网络服务系统现状与发展[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3:27~29

[3].韩红,朱江,黄缨.CALIS CSDL NSTL系统文献传递服务比较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3:64~67

[4].包雪清.开展文献传递服务的几点建议[J].情报探索,2006,7:62~63

[5].徐军华.从CASHL服务实践看文献传递的完善问题[J].图书与情报,2005,4:79~81.

[6].李朵.CASHL的发展现状、模式及特点分析[J].图书馆杂志,2005,6:47~48,72.

文献传递系统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传递;信息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2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8—0136—03

1 广州市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现状

广州地区大规模的文献资源共享活动开展得比较早,最早始于广东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的成立。广东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作为广东省公共、高校和科研三大系统图书情报单位的业务协作协调机构在广东全省图书情报单位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开展了很多工作。时至今日,广州地区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工作取得了很多建设成果,CALIS、CASHL和NEIL等一些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图书馆联盟在广州都有不少成员单位。中山大学图书馆作为CALLS华南分中心向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提供使用编目和电子文献传递服务,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利用“珠三角数字图书馆联盟”向全国各地用户开展网上联合参考咨询服务和文献传递服务,其接受咨询量和文献传递量在全国都排在前列。

广州地区高职院校之间的馆际合作起步要更晚一些。在2009年,由广东省高等院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高职高专分委会组织与策划,成立了“广东省高职院校区域文献共享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网”),以期实现省内高职高专图书馆之间的资源整合,达到文献资源共知共享的目的。经过几年的运行和推广,目前联盟网的运作也较为成熟,影响也日益扩大,广东省内大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其成员馆。广州市属高职院校图书馆基本上都已加入了这一联盟,借助“联盟网”这一平台,广州市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了文献传递服务。除此之外,一些高职院校图书馆还加入了其他的文献资源共享系统。

1.1 服务内容

广州市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文献传递服务主要针对联盟内成员馆的馆藏资源进行访问,提供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报纸、专利文献在内的数字资源全文文献。其提供的文献内容以数据库中的全文文献查找为主,全文文献提供是文献传递服务基本要求,如果全文可在数据库中方便检得,响应较快,用户可以很快获取。绝大部分文献需求是属于这种类型。但仍有少量文献需求需要人工复制、扫描和传送等附加服务,响应很慢,回复率也比较低。至于馆际互借业务则鲜有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

1.2 服务方式

开通文献传递服务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基本都实现自动化传递。在文献传递系统中,用户提出检索要求,在检索结果列表中选定所需的特定文献,在线提交文献申请,资源所属馆的参考咨询馆员接收到申请,检索下载全文,将检索结果返还到用户邮箱。这种方式响应快,通常在1个小时内能将结果返还给用户。检索结果直接发送到用户指定邮箱,不需要通过用户所在馆,用户所在馆只需提供检索人口即可。

1.3 服务对象

广州市属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对象以校内读者为主,包括校内教职员工及所有在校学生,使用文献传递服务的主要是教师用户群体。在校园网范围内的任何终端上均可提交文献传递服务需求。文献传递服务不需要对用户身份进行任何认证,通过网络终端即可方便使用。参考咨询馆员也无法从用户名称判定其所属学校,仅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全文文献到指定邮箱。因而,也有部分社会读者可以使用到此项服务。

1.4 收费政策

不同的文献共享体系针对文献传递服务有各自的收费政策,各成员馆也有相应的补贴政策。有的共享体系中,用户甚至可以免费使用此项服务。联盟网内提交的文献传递申请均不收取任何费用,即使是需要额外负担的复印、扫描费用,用户也不需向资源传递馆支付。

2 影响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开展的因素分析

纵然如此,文献传递服务在广州市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运用仍然有限。一是并非所有的高职院校图书馆都开展了此项业务;二是开展此项业务的图书馆,其服务链接不在图书馆网站主页显现,有的需要进入二级或三级栏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文献传递服务的需求程度及知晓程度都比较低。综合来看,影响文献传递服务在广州市高职院校开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用户需求量有限

图书馆自有资源对读者需求的满足率会直接影响到文献传递服务的需求量。如果馆藏资源已能较好地满足本校读者的需要,对文献传递服务的需求就会低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虽然包含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在内容上侧重于实践性的教学,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因而,满足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学习的文献类型仍以图书为主,且种类多属教学参考书、实训指导用书、职业资格考试类用书,数字资源的利用也以电子图书、试题库、图片库这类资源为主,对论文型数据库的使用量偏少。而论文恰恰是文献传递中最多的类型,因此,学生群体对文献传递服务的需求量非常少。文献传递服务的需求主要存在于教师用户群体。目前,各馆的馆藏发展政策都是优先保证本馆读者的主体需求,一些需求比较集中、使用量大的数字资源本馆都会持续购买。近年,广州市高职院校图书馆都加大了数字资源的建设力度,据调查,近三年,市属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年均建设经费总计达500万元,但各校之间差距较大,有3所院校平均每年达40万以上,有2所年均建设经费则不到10万。这种经费预算水平基本上可以保证常用中文文献数据库的购买。因此,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教师用户群体的文献需求基本上都可通过本馆购买的数据库可以得到满足。一些需求量小或价格昂贵的数据库则要视经费预算制订购买计划,当经费减少时,首先砍掉的就是需求量小的数字资源。只有在查找这些数据库里的资源时,才会需要用到文献传递服务。

2.2 经费预算缺乏

文献传递会产生一定的费用,这笔费用的支出主体也直接影响到此项服务的开展。文献传递费用的高低以及用户负担的比率对文献传递服务的使用量有极大的影响。用户对费用支出比率非常敏感,如果文献传递所产生的费用大部分由用户负担,用户对文献传递服务的使用量就会大幅减少,部分用户甚至会放弃使用此项服务。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经费还是较为紧张,经费支出主要用于在馆舍建设、设备投入和文献购置方面。由于基础较差,很多院校把文献购置经费用于购买图书,以实现馆藏数量的明显增长。数字资源建设方面,主要采购常用的几个数据库,而文献资源共享这类服务项目的经费支出由于使用效果并不显而易见而常常被忽视。因此,在文献资源共享系统中,涉及需要费用的文献传递服务,高职院校图书馆极少会去使用。

经费缺乏也会对资源共享体系内成员馆之间的合作带来影响。如果同一资源共享体系中成员馆之间的信息拥有情况差别较大,势必会出现某些成员馆贡献多而索取少,某些成员馆则索取多贡献少的局面,而且这种不平衡还会愈演愈烈,最后可能导致整个资源共享体系的崩溃。如果对资源的使用不是完全无偿地,贡献越多的成员馆,其获得的收益也越多,这会提高其参与文献传递服务的积极性,也就不至于陷入贡献和索取完全失衡的境地。尤其是对采购价格昂贵的资源申请文献传递,向拥有资源的成员馆支付相应费用,这是理应付出的。适宜的收费政策有利于文献传递服务的长远发展。

2.3 用户知晓度低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也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近年也引进了很多高学历专业人才,教师队伍从事科研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教师也很重视科研工作的开展,相应地对学术文献有了更多更高的需求。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虽然能够满足本校教师用户的大部分文献需求,但仍有部分资源无法在本馆获得。一般说来,这部分资源购置成本高,超出高职院校图书馆能够承担的范围。再加上这部分资源主要是少数教师群体需要,需求量在读者群体总需求量中所占比例不高,即使是在经费宽裕的情况下也很难被纳入采购范围。但是,这部分需求又不应因此而被忽视,它应该是教师用户需求中的核心部分,对于其从事科研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些文献需求部分可以通过文献传递服务来获得,但是,如果对此项服务宣传力度不够,导致用户无法得知此项服务,就无从谈起使用此项服务。这也是限制文献传递服务开展的一个因素。

3 保障机制

文献传递服务对于资源基础整体较差的高职院校图书馆来讲,其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在论及影响此服务的三大因素中,用户的需求度和知晓度是首先需要提升的。长远来看,使用此项服务的用户仍然以教师群体为主。高职教育的发展必然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使用文献传递服务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且是逐渐增长的。文献传递不同于图书馆的其他服务,它需要用户独立操作完成,因而,用户学会使用此项服务,掌握使用申请文献传递的基本方法,也会对文献传递服务的推广产生影响。至于经费方面,由于广州市高职院校图书馆通过联盟网开展的文献传递服务目前对用户仍然是免费,经费缺乏反而不是影响用户使用的主要因素。当然,一些更高层次的资源共享体系中文献传递是有偿的,用户使用资源,是要支付费用的。针对影响文献传递服务在高职院校图书馆中开展的因素,建议着重在制度、宣传和经费方面加以保障。

3.1 制度保障

图书馆需要开展什么服务项目?开展的效果如何?相关政策的规定就是指引,制度上的保障是必需要具备的。例如,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对“馆藏总量”、“年净增量”等项目的具体规定,促使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必须重视这些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就是指引图书馆发展方向的纲领性文件。目前,并非所有的高职院校图书馆都开展了此项服务,一些高职院校图书馆对文献传递服务的认识还不清晰,也就没有推广此项服务的动力。随着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内涵的拓展,相应的评估指标也有所更新。在2011年底试行的《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中,对“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给予了明确的规定,虽然被赋予的分值并不高,但仍可视为一个良好的开端,毕竟它打破了文献资源“拥有”和“使用”之间的藩篱,赋予了馆藏资源崭新的含义。虽然其只对文献传递数量进行了评估,在服务质量的测评上提供的标准还可以进一步的完善,但纳入到评估范围内,对文献传递服务的推广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3.2 宣传保障

对于广州市高职院校图书馆而言,文献传递服务的宣传力度也有待加强。几乎所有的文献传递都是自动化服务模式,用户提交文献咨询表单,由参考咨询馆员查找相关文献,并将文献全文发送到用户邮箱。联盟网已参与到“珠三角数字图书馆共享联盟”,用户可以通过联盟网向全国参考咨询联盟的参考咨询馆员寻求帮助,其可利用的馆藏资源已超出本市、本省的限制,文献需求的满足率得到大幅提升。这种高效、经济、方便的服务模式,一经使用,就广受欢迎。我们也调查过教师用户对文献传递服务的使用意见,用户都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但同时也有不少用户表示之前对联合参考咨询一无所知,只知道馆藏资源的查找,不知道如何利用馆外的资源。所以,宣传不力也是这项服务使用受限的主要因素。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加强此项服务的宣传力度,一是要完善相关网页的建设,在图书馆主页上要有明显的入口,丰富网站栏目内容;二是要开展此项服务的专题培训,详细介绍文献传递服务的内容、办理程序及收费标准,让更多的用户了解。

3.3 经费支持

文献传递系统 篇3

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 甘肃省的公共、高校、科研三大图书馆的资源一直没有实现共享, 但随着甘肃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启动, 作为六大基础条件平台之一的甘肃省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现已建成, 形成了以上述三方为主体的资源共享联盟, 尤其是平台中的跨库检索系统已经解决了信息需求者查询和下载在线资源的功能, 但是由于资源的分布不均、知识产权的归属等困难限制, 许多机构的离线资源并不能实现直接在线阅读和下载, 原文传递系统正是针对这一问题而出现的, 它的建成无疑将解决信息需求者和信息提供者之间交流的障碍、延伸和补充跨库检索系统的功能及不足、加快为信息需求者服务的效率、改变传统的馆际互借服务模式, 更加促进甘肃省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2 系统简介

本系统的总体设计目标是以已建成的甘肃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跨库检索系统为基础, 建立图书情报界文献共享和传递的有效机制, 建立一个分布式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 实现文献资源的集中化管理、分布式整合和个性化服务, 从而形成统一的文献传递服务系统。

具体目标是开发出基于B/S/D (Browers/Server/Database) 模式、简单快速、无连接、无状态、稳定的分布式原文传递工具软件, 从而实现在Internet环境下数字化资源的高效传递, 简称为原文传递系统, 英文缩写OTT (Original Text Transmission) 。通过该系统, 各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可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和集中化查询, 用户可通过登录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立个人服务帐户, 向相关文献资源持有单位发出原文请求, 在系统规定的服务时限内, 信息服务方会将所需文献的原文发送给用户个人, 相应的服务内容及费用结算一并完成。用户在不受时间、空间和服务请求对象限制的情况下, 轻松获得个性化的文献资源服务。

3 系统设计规范与标准

3.1 数据库设计

原文传递应用系统的数据库存取和管理采用UNIX、Windows 2000 Server环境下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RDMS) 。充分考虑到SQL标准的兼容性和数据库系统的可移植性, 采用ANSI SQL (SQL-92) 标准编码进行数据库表、视图、触发器及用户授权的设计, 存储进程采用T-SQL标准进行编码。实体之间进行外键关联约束, 符合三层范式的要求, 实体字段无冗余。实现本系统功能所涉及的数据库主要有:

(1) 原文请求队列库。主要存储用户请求文献的标题、数据库名相关信息。

(2) 原文订单库。主要存储用户订单流水号、订购方式、加急程度、订购状态等信息。

(3) 用户信息库。主要存储注册用户的基本信息及用户类别等。

(4) 计费信息库。主要存储原文请求所发生的各种费用明细信息。具体数据库结构如表1:

3.2 软件设计

该系统软件设计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 通过CASE工具进行设计, 其开发模式采用V模型 (如图1所示) , 有效的缩短了编码与测试的周期。软件的开发管理采用CVS服务器进行控制, 程序文件通过版本的管理, 降低了多人协作开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有效降低了整个工程的风险。

利用PHP开发的应用系统的程序代码采用PHPLIB类库封装。使程序文件与HTML文件进行了分离, 在HTML文件中进行对象的调用执行, 有效地增强了系统的安全性, 提高了程序代码的可读性, 同时在HTML文件中对执行代码进行了备注, 也提高了系统的可重用性。

4 系统开发环境

4.1 客户端环境

系统运行平台:Windows 2000/XP

浏览器:Microsoft Information Explorer (IE) 6.0以上版本

4.2 服务器端环境

系统运行平台: MS Windows 2003 Server/Linux/Unix;

WWW服务器: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 6.0/Apache2.0;

开发技术:PHP-5.0, XML, Ajax;

数据库服务器:MS SQL SERVER 2000;

通信协议:TCP/IP协议, LDAP协议。

5 系统工作流程

5.1 原文请求

① 使用在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GSSTD (http://www.gsstd.cn) 。

② 用户在获取使用权限后, 在跨库统一检索系统查询所需文献目次。

③ 根据自身需要按系统提示完成请求相关文献原文步骤。

④ 用户通过原文传递系统查询模块查询订单状态, 并及时查收原文 。

5.2 后台管理

① 系统管理员登录后台管理系统。

② 系统管理员根据用户请求时选择的文献投递方式、加急程度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原文资源发送给用户。

③ 系统管理员按所请求原文产生的实际费用完成计费操作。

④ 在完成上述操作后, 修改原文订单的订购状态。

6 功能模块

总体来讲, 该系统主要分为四大功能模块:用户管理模块、原文请求模块、订单管理模块、帐务管理模块。具体包括两个子系统, 即前台用户原文请求子系统和后台系统管理员管理子系统, 如图2所示。

(1) 用户管理模块

① 用户注册。

该系统支持免费注册, 用户名即是使用该系统的唯一标识。

② 用户登录。

用户登录后, 取得相应的检索权限和原文请求权限。

③ 用户管理

(系统管理员) 。系统管理员可以查询用户详细信息、删除用户。

(2) 原文请求模块

用户在登录后, 通过跨库统一检索系统查询自己需要的文献目次, 通过原文传递请求链接进入原文传递系统, 并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传递方式和加急程度发送请求, 如有足够的余额即可完成一次请求。

(3) 订单管理模块

① 订单查询 。

用户在完成原文的请求后, 可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订单的状态查询。

② 订单管理 (系统管理员) 。

系统管理员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 按用户选择的订购方式、加急程度向用户发送文献。

(4) 帐务管理模块

① 帐务查询 。

用户可以通过帐务查询模块查询自己的帐务、消费明细情况。

② 帐务管理 (系统管理员) 。

系统管理员处理用户的交费、退费事务。

7 建设该系统的意义

(1) 以共建推进共享。

该系统以数字化资源建设为核心, 以网络化应用为服务手段, 克服了因体制、经费、人员、技术等带来的一系列困难和问题, 使甘肃省三大类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是甘肃省图书情报事业的重大突破。

(2) 实现原文传递自动化、标准化。

改变了传统的手工方式, 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数据库、网络等技术, 在国际标准的支持下, 完成原文传递工作, 这将有利于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3) 互补馆藏, 实现文献资源共享。

通过该系统的建立, 使甘肃省的三大资源持有单位较好地实现文献资源共享。

(4) 推动文献平台整体建设。

以项目建设带动人才培养,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 将培养一批原文传递系统技术保障队伍, 也为以后更进一步优化甘肃省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打下了基础, 从而充实甘肃科技信息资源服务队伍。

8 结束语

该系统相对于传统的文献传递系统有如下优势:

(1) LDAP统一用户认证。因为和跨库检索系统已经成功实现“无缝”连接, 用户在跨库检索系统和原文传递系统内使用统一账户, 避免重复注册, 从而减少对数据库资源的浪费。

(2) 个性化服务。通过Cookie的浏览器登录功能, 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需求倾向对文献资源按类选择, 设置成功后, 系统将完成用户的个性化文献定制服务。

(3) 系统接口开放, 可实现文献共享平台的系统集成。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跨库统一检索系统、用户身份统一认证及计费系统、原文传递系统等, 本系统可良好实现与用户身份统一认证及计费系统、跨库检索系统的集成。

(4) 采用异步请求Ajax技术。采用Ajax技术, 如RSS、TAG等技术, 使委托服务、定题跟踪、订阅推送等深层次文献资源传递功能的实现变得相当方便, 这也符合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发展趋势。

(5) 可扩展、易维护。采用模块化开发设计模式, 系统由多个单一功能模块组成, 结构清晰, 模块的编程、调试也独立进行。系统在操作系统或数据库变更升级时, 无需对整个系统做大规模修改, 因此, 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和兼容性, 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参考文献

[1]张会田.基于WEB的分布式电子文献传递系统设计与实现.图书馆杂志, 2003

[2]宓永迪.通过CERNET进行原文传递服务.图书馆杂志, 1997

[3]杨桦.个性化的原文传递共建平台.情报纵横, 2005

[4]马杰.文献传递服务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四川图书馆学报, 2003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篇4

(1)上述现象中,X分别在 之间进行传递。

(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 和 。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 。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 。

(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是 。

解析 本题通过材料解读来考察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种类和来源。根据题意中“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可知,植物释放的物质X可以在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之间传递。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无机环境和生物;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是通过感知蛛网的震动来实现的,属于物理信息。物质X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所以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能驱赶乙昆虫,使乙昆虫减少,所以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

答案 (1)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 (2)无机环境 生物 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

点拨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常考知识点如下:

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又称信息流,此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消耗。但是信息流不像物质流那样是循环的,也不像能量流那样是单向的,而往往是双向的,有从输入到输出的信息传递,也有从输出到输入的信息反馈。

2.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比较: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动力;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基础;

信息传递——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3. 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归纳:

(1)范围:

[个体 个体][种群 种群][生物群落 环境][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

(2)形式: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3)来源:可来自于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

(4)方向: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5)作用: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6)过程:信源(信息产生)→信息道(信息传输)→信宿(信息接收),阻碍其中的任一环节均不能实现信息的传递。] [反馈作用]

例2 蜜蜂是一种群居的益虫,蜜蜂的筑巢、采粉酿蜜等行为以及“语言”等都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1)蜜蜂中的侦查蜂可在发现蜜源后,回到蜂窝内通过特殊的“语言”传达给其他同伴,如果侦查蜂跳“圆形舞”,则表明蜜源的距离很近,一般在百米之内。这种信息是 。

(2)蜜蜂可以从很多植物的花朵上采集花粉,同时也为这些植物传粉,这种关系在生态学上为 。从生态系统的功能看,信息传递可以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蜜蜂是如何发现蜜源的,我们可以进行模拟探究实验。有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究,所用的实验材料有蜜蜂100只,1枝作为常见蜜源的黄色5瓣花、白纸、剪刀、染料、无色且与蜜源味道相同的制剂。

[组别\&假 设\&操作步骤\&预测结果\&结论\&1\&通过花的味道识别\&\&\&\&2\&通过花的颜色识别\&\&\&\&3\&通过花的外形识别\&\&\&\&]

①第1、2组实验传递的信息分别属于 。

②第2组的“模拟花”在味道、颜色和外形上的要求是怎样的? 。

③如果将三组“模拟花”摆在蜂箱周围同时进行实验时,写出两条应该注意的问 。

④每组实验测量的指标是 。

解析 (1)跳舞是蜜蜂的一种行为,属于行为信息。(2)蜜蜂采集花粉属于捕食,为植物传粉属于种间互助。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①花的味道传递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花的颜色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②第2组是通过花的颜色识别进行实验的,因此白纸要染成黄色,不要味道,形状不能与花的形状相同;③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均要保持一致,以防止无关变量的干扰;④实验测定的指标是单位时间内落到实验材料上的蜜蜂的数目。

答案 (1)行为信息 (2)捕食和种间互助 调节种间关系 (3)①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 ②将白纸染成花儿的颜色(黄色),无特殊的味道,且形状与花儿不同 ③“模拟花”与蜂箱的距离相等、晴天无风(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④单位时间内落到实验材料(模拟花)上的蜜蜂的数目

点拨 1. 信息种类的判断:

2.信息传递的作用分析及应用:

练习

1. 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下列选项中,与物理信息传递相关的是( )

A. 警犬嗅寻毒品 B. 蜜蜂跳舞

C. 蝙蝠捕食 D. 花香引蝶

2.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 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 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 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3. 蟑螂喜欢在夜间出来活动。科学家将蟑螂放在实验室里,人为地将白天和黑夜加以颠倒,大概过了一个星期以后,蟑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时间活动(尽管实际上是白天),这个实验的结果说明( )

A. 蟑螂能感受物理信息的改变

B. 蟑螂可以感受一切信息刺激

C. 信息传递调节生物的生命活动

D. 行为信息可以影响蟑螂的行为

参考答案

1. C 2. D 3. C

文献传递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探析 篇5

文献传递广义上是指以任何形式、从任何信息源中为用户提供信息副本的活动, 简而言之, 就是图书馆或其他文献资料提供单位将文献资料或文献资料的替代品传递至发出请求的图书馆、读者或其他请求方的一种服务。一方面, 文献资源总量也呈现出惊人的增长态势, 任何一个图书馆的资源都是有限的, 开展馆际互借及文献传递正是为了扩大文献共享面、解决单一图书馆资源局限的根本性解决途径;另一方面, 科技发达为文献传递提供了更为强大的工具和手段, 特别是在电子文献传递过程中, 随着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设备及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发展, 使得文献传递更为便捷。然而, 伴随着文献传递的电子化、网络化发展给用户带来的便利性, 电子文献的易传递性、易扩散性同样给被传递文献的知识产权保护带来了众多问题[1], 本文将着重研究文献传递中的知识产权侵权风险, 探讨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中侵权问题的解决办法。

1 文献传递中的知识产权侵权风险

1.1 复制权

著作权法第9条第5项规定:复制权, 即以印刷、复印、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权利。复制形式在著作权法第9条中是以例举的形式规定出来的, 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 会不断出现新的复制形式, 因此条款中的“等”字为新科技下的新复制形式留有了余地[2]。网络时代的来临, 著作权法中的复制权被进一步延伸拓展, 将作品上传到互联网是否构成著作权法上的侵权行为, 这在社会范围内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但由于立法空白至今未形成定论。

图书馆在开展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需要对文献开展复印、扫描, 这时尤其要注意对版权人复制权的保护。以谷歌2004年启动的“数字图书馆”工程为例, 其计划将全球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所属图书馆的藏书转化为电子书, 当年就完成了约700万册书籍的电子扫描工作, 这些图书馆包括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牛津大学所属图书馆及牛语公共图书馆等[3]。但该计划一直遭到美国非盈利组织开放图书联盟 (Open Book Alliance) 抗议, 声称谷歌的图书扫描和解协议违背了《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以及WTO贸易产权协议, 据悉, 德国以及法国已就谷歌所达成的扫描和解协议提出抗议。谷歌就这些反对意见做了相关调整。但是谷歌依旧坚持其电子图书扫描计划是出于公共利益[4], 至今该项目还在搁浅之中, 可见, 复制权是图书馆开展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风险。

1.2 信息网络传播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第10条第12款规定, 著作权包括信息网络传播权, 即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表演或者录音录像制品, 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表演或者录音录像制品的权利。而2006年7月1日起正式开始实施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更是对信息网络传播权作出了详细规定, 其第7条规定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 通过信息网络向本馆馆舍内服务对象提供本馆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数字作品和依法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以数字化形式复制的作品, 不向其支付报酬, 但不得直接或者间接获得经济利益。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5]。从此条款可以看出, 图书馆面向本馆服务对象的信息网络传播行为可不经出版人授权行使, 但馆际互借、馆际网络文献传递是否需经过版权人许可, 合作同盟内图书馆是否可被视为相互间的服务对象而不需履行告知义务, 这一点界定较为模糊。

1.3 发表权

发表权, 依据著作权法规定, 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 具体来说, 是著作权人完成创作后, 决定是否将自己的创作公诸于众, 什么时候, 在什么地方将作品公诸于众的权利, 该项权利是作者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最基础的权利。图书馆在开展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过程中, 可能涉及一些还未发布的资料, 如学术交流会议上的学术报告、PPT, 学生的学位论文, 科研成果阶段性报告、项目报告等, 这些文献一般都还未经发表, 就由作者拿来在校内做第一时间的分享, 因此在处理该类文献的传递时, 要尤为注意对著作人发表权利的保护, 告知借出方或被传递方该类文献还未经发表, 未经作者许可不得随意摘录、转载、引用。

2 文献传递中侵权问题的解决和规避

2.1 加强文献传递的立法工作

至今为止, 我国已制定4部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 还有18部专门的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但在某些具体领域, 如图书馆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领域, 这些知识产权法律规范在操作方面仍不具备明确的指导性。无论是著作权法还是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中对图书馆豁免权利的规定都不够明确, 图书馆在哪些条件下开展的文献传递可不经版权人的许可, 相关法律条例均未给出详细规范。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相关知识产权立法则对图书馆的文献传递进行了明确规定, 如美国要求只有公益性图书馆可以进行文献传递, 并且对文献的复制和传播均不可以具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利性质。进行文献传递的图书馆还要面向公众, 服务对象不仅包括此图书馆所专门服务的研究机构, 还包括相关研究领域的个人[6]。因此国内应当出台更为具体的知识产权规范或操作指南, 甚至针对图书馆的文献传递专门制定法规, 明确图书馆文献传递的内容及范围。

2.2 树立图书馆及用户的知识产权意识

长期以来,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 我国公民的知识产权意识都较为淡薄, 而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比较容易失去其原创力。因此, 图书馆在开展文献传递过程中同样需要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积极培养馆员及用户的知识产权意识, 贯彻落实知识产权相关教育, 让用户理解围绕作者著作权而产生的发表权、署名权、复制权、作品保护权等一系列人身权及财产权, 培养其知识产权意识, 引导其合理使用通过文献传递获取的各项文献资料, 同时正确行使自身学术成果或作品的著作权及知识产权。

2.3 合理规避文献传递中的侵权问题

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共建过程中, 如若仅仅依靠合理使用、直接授权等传统的文献传递模式势必会大大降低文献传递的效率和效果, 因此, 必须通过相关合理性的规避及法定许可情形下的使用, 促进图书馆资源的共享共建。如国际图联颁布的数字环境下的版权立场, 其认为非商业化的公共借阅并不属于版权规制的范围;国际条约规定, 图书情报机构为了用户个人学习和研究的需要, 开展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 只要不损害作品的正常使用, 也不致无故侵害作者的合法利益, 都是法律许可的合理使用的范围。此外, 国内一些相关法律规定中明确写有法定许可情形, 图书馆的文献传递应尽量选择在法定许可形式下开展。

3 结语

图书馆的文献传递符合了资源共享的发展趋势, 但不容忽视的是传递过程中对著作人复制权、发表权、信息网络发表权的侵权, 图书馆应呼吁国家加强文献传递的立法工作, 积极树立图书馆及用户的知识产权意识, 合理规避文献传递中的侵权问题。

参考文献

[1]卢国强.关于我国文献传递中版权规范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 2012 (9) :11-14.

[2]对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复制权的浅薄理解[EB/OL].[2014-01-20].http://blog.sina.com.cn/s/blog_97d448d30100zitp.html.

[3]谷歌申请图书馆扫描专利, 实现批量化扫描[EB/OL].[2014-01-20].http://tech.qq.com/a/20090504/000153.htm.

[4]美开放图书联盟称谷歌电子书扫描违反知识产权法[EB/OL].[2014-01-20].http://www.techweb.com.cn/news/2010-05-11/598376.shtml.

[5]信息网络传播权[EB/OL].[2014-01-20].http://baike.baidu.com/view/107396.htm?fr=aladdin.

文献传递系统 篇6

一、电子文献传递服务快速发展的成因和特点

电子文献传递的发展有三个因素:技术进步, 用户需要, 资金投入。参考资料索引和书目信息检索是最初的电子文献传递的主要模式, 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子文献的类型和数量有了极大的提高, 为电子文献传递服务提供了资源保障, 正是基于此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文献传递服务才得以开展并逐渐壮大。个人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使用户阅读电子文献的条件和意愿得到满足, 快速获得全文文献以及图文并茂文献的需求不断增长而电子文献传递可以保证这种需要的实现。更大的原因还是经费以及环保的需求, 传统类型的文献传递服务已经无法负担日益增长的经费需求和对资源浪费的责难因此更环保和快捷节省的电子文献传递服务成为发展的必然。

快速发展的电子文献传递相较于传统的文献传递而言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除了经济和环保之外更重要的一点表现在:传递模式的多样性。根据对CALIS、CASHL、NSTL、CSDL等全国性文献传递服务运行模式的分析, 目前电子文献传递采用的服务模式主要有集中模式、分布模式和混合模式。国内各大文献传递服务系统的发展目标和服务对象各有特色, 通过综合对比分析, CALIS等四大文献服务系统的组织构成、资源覆盖范围、语种类型、发展目标、服务对象等各有其重点和特点;文献传递服务条款、收费标准复杂多样。中国目前的文献传递服务流程、收费标准均未形成行业标准, 各大系统的服务流程、用户注册、用户确认、付费方式、收费标准、费用结算等各不相同。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电子文献传递服务的主要问题

1. 不断增加的电子文献宣传需要与高校图书馆电子文献传递服务的人力资源成本的矛盾。

为了电子文献使用及传递得到用户的接受与认可, 针对本馆电子文献类型、类别、使用方法的宣传十分重要。馆员的困难在于重复的对每一个馆内读者的咨询进行回答的事务性工作, 用户的困难在于电子文献传递中涉及的资源特点、检索方法、申请注册方式、服务流程、收费方式、文件系统、传输模式都需要用户花精力去认真学习和熟悉。这就需要通过大范围宣传与培训来减少工作量, 而宣传、培训必然额外增加图书馆的成本, 开放环境下, 师生是高校图书馆电子文献传递服务的主要用户, 他们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强, 对每一个有关信息资源获取与使用的问题都希望能够尽可能的通过网络得到解决, 而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传递服务还不能够完全实现全自动、全网络化。

2. 资产因素影响了电子文献的传递。

尽管电子文献传递服务工作在资源共享中占有重要作用, 但不同的图书馆对电子文献传递服务的地位与作用还存在不同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 书刊价格猛涨, 图书馆文献购置费的增长又远跟不上书刊价格上涨的幅度, 相当多的图书馆认为图书馆只有用来购买纸制资料的经费才是必须的, 而用于电子文献传递方面的经费支出是可有可无的, 认为只有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实体馆藏才是他们的“资产”, 用这种观念来指导馆藏建设, 就会造成图书馆对文献传递方面所要求的必要设备舍不得投入, 更不能设立相应的文献传递部门和专门的工作人员, 制约了电子文献传递服务的发展。

3. 知识产权问题在电子文献的传递和使用不容忽视。知

识产权是指人的智力活动创造的精神财富即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权力, 没有形体, 不占空间, 通过为人们了解、掌握和利用, 转化为经济、社会的效益, 会涉及到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的权利;与其他形式的作品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特殊性还体现在:一方面, 要确保版权信息的安全, 不能随意删除和篡改;另一方面, 允许合法的服务机构和用户方便地查找、维护和使用这些作品。电子文献的传递对读者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信息资源全球化和获取信息资源的快捷。图书馆作为社会知识、信息的集散地, 在实际工作中同知识产权保护存在冲突。读者对大量的作品和其他资料使用时就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 如何做到既促进信息共享与交流, 又要保证文献创作者知识产权和用户个人隐私是很重要的, 只有在使用者和知识产权都得到保护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对任何方 (包括产权所有者和信息用户) 都公平、合理的机制, 电子文献传递服务和全社会信息资源共享才能最终得到充分发展。

4. 读者的文献检索水平对电子文献传递的影响。

电子文献作为一种新型的文献类型, 其数量正在呈几何级数增长, 在方便广大读者的同时也是对读者传统阅读习惯的巨大挑战, 由于它具有使用灵活、不受时空限制、检索速度快、传递迅速、同时支持多用户使用等优点, 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读者想全面、快速、准确、方便地阅读电子文献, 必需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 熟悉各种网络服务工具、浏览器与搜索引擎等的使用方法, 熟悉各种数据库的特点与检索方法。但是, 对于长期习惯于阅读传统印刷型文献资源的广大读者而言, 这种知识与技能的缺乏限制了其对电子资源的充分利用。

5. 完善标准整合资源是重点工作。

文献传递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 服务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类型多种多样把这些资源整合在一起才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使用平台减少用于熟悉资源的时间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标准化是解决问题的保障, 只有在共同准则下的文献传递最优化才能实现。在建立电子文献传递服务体系之初在系统、资源、方法的选择上就应当把完善标准整合资源放在首位, 而仓促开展服务对资源整合问题重视不够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电子文献传递提升服务效率的障碍之一。

三、解决高校图书馆电子文献传递服务问题的对策

毋庸置疑加大经费和人力资源投入是解决高校图书馆所面临问题的一个最有效和最直接的途径, 但是经费和人员的增加是有限的并且还有经费和人员的使用效率问题, 因此现有情形下在适当增加经费和人员的同时解决电子文献传递服务所面临困难的可操作对策是从内部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1. 高校图书馆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重视图书馆员的知

识更新, 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提供实现个人目标与价值的空间, 图书馆员不但必须要握好图书馆学专业知识, 还必须全面涉猎各门学科的相关知识, 具有独立获取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 培养一支既熟悉基本业务又具有计算机应用技能, 既了解各种形态信息资源又具有较强的用户服务意识的专业人才队伍进而促进电子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推动图书馆数字化发展进程。

2. 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优质数字信息资源服务。

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中心应积极开展参考咨询、文献信息定题检索、课题成果查新、最新文献报道等多种形式和层次的信息服务。通过对信息进行深加工和整序, 按照特定用户的需求, 迅速、准确、有效、适量地传递给读者。

3. 开展多形式的信息素质培训。

不少读者信息技能不高, 相关的操作技术不够熟练, 可以对读者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数字资源讲座或信息检索培训, 介绍馆藏电子文献资源及网络数据库的检索方法与技巧, 培训讲座可以着重对已购买文献资源、因特网基础、网上免费信息资源的查询等内容进行培训, 也可以专门传授各种数据库的检索方法和技巧;教学和科研人员对电子文献有着更高的需求, 可以上门服务, 深入各系院教研室, 对学科带头人进行个别辅导, 培训的内容涵盖图书情报、信息检索法方面的知识, 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提高高校学生和教师文献检索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4. 加强图书馆自建数据库建设。

高校图书馆的自建数据库已成为各高校图书馆展示本校特色学科的一个平台, 也是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 其中除了购买、引进商业化数据库之外, 自建数据库也成为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的另一种重要形式, 自建数据库必须要能体现高校本身的专业特色或馆藏特色, 使之具有一定的个性化、局部化、优势化等特点, 自建数据库有两种形式:一是馆藏书目建设, 二是建设专题或特色数据裤, 其中专题或特色数据库包括本校学位论文数据库、重点学科专题数据等, 能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学科特色、专题特色, 自建数据库建成后要及时通过各种途径来宣传数据库, 提高自建数据库的利用率, 从而使图书馆的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实现完美的统一。

5. 加强数字资源整合与资源共享。

近年来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图书馆界, 对信息资源共享的呼声日益高涨, 文献资源共享在这种情况下非常迫切和必要。况且读者对电子文献日益增多的需求, 书刊价格不断上涨, 电子文献的采购更是昂贵, 为了保证读者科研生产的需要, 确保图书馆有限经费的合理使用, 也有必要在图书馆之间进行广泛协调, 通过数字资源整合可以把网络上的免费数字资源与本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充分结合, 扩大数字资源的范围, 是一种数字资源优化组合状态。

参考文献

[1]姜曼莉.中国新一代信息资源共享协作网的建设构想[J].情报科学, 2000, (12) .

[2]马莉.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现状及实现措施[J].津图学刊, 2000, (1) :88-89.

[3]刘瑞.论贵州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建设[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5, (1) :149-152.

[4]李军凯.CALIS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网的现状与发展[J].图书馆杂志, 2005, (10) :30-33.

文献传递系统 篇7

微信自2011年推出以来,用户数以每年亿计增长,截止到2015年底,用户突破6亿,它已成为当前很受欢迎的移动通信软件。由于微信用户量大、关注度高、支持群发、实时通信等特点,很多图书馆开始了微信在图书馆的应用实践。如2012年底,昆明理工大学率先推出了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工作人员每日推送一则消息,读者便可足不出户了解图书馆最新动态、活动、讲座等相关内容,平台一经推出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从2013年开始,很多高校结合自身业务,纷纷推出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如座位预约系统、自习室管理系统、读者荐书系统、书目查询系统。这些系统的出现不但丰富了图书馆业务系统类型,提高了图书馆的影响力和阅读推广能力,而且推动了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

2 电子文献传递应用现状

电子文献传递是在Web平台上,利用计算机,通过互联网为读者传递电子文献的服务方法,它是馆际互借业务在网络上的拓展和延伸[1]。近年来,电子文献传递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目前,我国共有CALIS、NSTL、CASHL、LACAS、中国国家图书馆等5大文献传递中心和数个区域型文献服务中心,这些文献传递服务中心为电子文献的共享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全国各大图书馆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加入到文献资源服务网络,为读者提供文献传递服务。据悉,CALIS的服务已从面向“211”高校发展到面向全国共500家高校,NSTL自开放以来共处理160多万请求。

然而,采用传统Web平台开展电子文献传递服务存在若干问题,国内有多名学者对此报道过。张会田文章指出图书馆电子文献传递宣传、培训效果不佳,文献传递响应时间不明确等因素导致文献请求量较少、服务质量不高。王莲论文对比CASHL和NTSL两大文献传递平台使用现状,揭示了用户网络行为与电子文献传递当前问题之间的关系。

基于以上背景,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以下简称“宜职馆”)从学校当前情况出发,参考多名学者研究成果和建议,对电子文献传递平台进行创新。

3 电子文献传递微信平台的建立

自学校评为江西示范性职业院校以来,宜职馆加大了电子文献资源建设的投入,先后投入60多万购置电子文献并加入江西数字图书馆联盟,可供使用的文献包含音频、视频、动画、文本等类型,完全覆盖了全校各专业范围。然而,在巨大投入下,电子文献使用量不见好转,反而有下降的趋势,归咎原因在于图书馆管理理念落后,被动的“坐、等”式服务观念根生蒂固,同时宣传不到位,粘合读者的能力欠缺。为此,宜职馆搭建了基于微信公众号的电子商务式电子文献传递平台。

3.1 构建文献传递微信平台目标

宜职馆搭建电子文献传递平台目标:(1)融合文本、声音、视频、Html等媒介,打造一个富媒体宣传平台,加强宣传、树立品牌、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提高图书馆关注度;(2)借鉴微信提出的O2O营销策略,建立线上线下、需求驱动的服务模式:线上实时沟通,获取读者需求;线下挖掘需求,及时推送优质资源给读者;(3)建立电子商务一站式式文献传递服务网络。从文献请求、后台处理到文献传送等过程均以电子商务的方式进行,从而优化服务资源,管控读者行为,提升服务水平。

3.2 微信公众服务平台业务框架

宜职馆传递平台采用直接+中介综合服务模式。读者在校园内可通过平台直接获取文献,如在校园外需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发出订单,填写委托表单。文献咨询员后台查看,如果文献是是本馆购买的,咨询员发送临时账号给读者,否则代其向第三方查询后,将电子文献发送至读者邮箱。整个业务模式如图1所示。整个业务过程可以分为读者认证、文献代查、QC管理3个子过程。其中读者认证流程主要完成读者真实身份的认证,规避文献版权风险,保证文献服务的合法性和有序性;文献代查流程是业务的核心流程,主要通过微信平台发起订单、处理订单、反馈结果等活动完成的;QC管理流程是服务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的重要手段,包括服务响应时间、服务满意度、服务成本、订单转换率等。

3.3 功能设计

文献传递平台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以微信平台为交互界面,后台以Web站点为主。整个业务从前台发起,首次关注的读者需要先注册。通过认证的读者可在前台登录,浏览文献,发出请求。文献咨询员登录后台查看请求,推送消息,统计数据,设置系统参数,如自动消息设置、TOKEN接口设置等。以下简要介绍如图2所示的模块功能。

会员中心:包含会员注册、会员登录、文献传递3个子模块。其中文献传递模块是读者在校外访问资源、发起文献请求的入口;会员注册模块登记了会员的一些重要信息,如姓名、电话号码、身份、注册时间等内容。

资源天地:包括论文图书和医学素材两子模块。其中论文图书模块链接了江西高校数字图书馆检索页,是读者在校内检索资源,发起文献请求的入口;医学素材链接了本馆的特有资源,读者可以在校园网内检索需要的图片、音频、动画等素材。

服务咨询:包括常见问题、在线客服、娱乐游戏、我要留言4个子模块。其中常见问题模块采用富媒体形式说明平台是如何使用的;在线客服模块提供在线QQ客服功能,读者可与客服联系获取帮助;娱乐活动模块展示了图书馆近期举办的活动信息或一些娱乐游戏;我要留言模块提供了留言板,读者可使用留言板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请求管理:提供了文献请求检索、文献请求响应的入口,管理员可在模块上完成对请求的管理。

用户管理:提供平台管理者的增、删、查功能。

读者管理:提供会员的增、删、查、身份认证等功能。

数据统计:提供数据的统计功能,包括活跃度统计、关注度人数统计、请求量统计。这些数据显示了每天的公众平台运营状态,有助于日后的管理。

参数设置:提供平台的一些参数设置功能,如:消息设置、微信API设置。其中消息设置主要是针对微信端设置,包括关键字消息设置、关注消息设置等;邮箱设置是设置接收订单信息的邮箱地址,使得订单信息能及时的被文献咨询员获知;微信API设置模块负责微信服务器和应用数据服务器的对接工作,文献咨询员通过设置TOKEN、SECRET等参数完成系统第二层和第三层的对接,使其微信客户端产生的信息能被微信服务器端推送到数据库和应用服务器中。

对于整个平台而言,文献传送是业务的核心功能。为增强用户体验感和平台利用率,作者分别为校内、校外两种情景设置了不同的功能入口,如图3所示。在校内,读者可以访问资源天地菜单中的内容,如知网论文、超星图书、医学素材等;在校外,读者进入会员中心,选择文献请求菜单就可以发送请求,委托咨询员检索所需要的文献。

4 应用效果评价

目前,宜职馆微信公众平台处于内测中,主要测试业务框架稳定性和平台性能。我们从实际业务出发,选取校内文献请求、校外文献请求、第三方文献代查等场景,通过人工并发访问平台。测试结果表明:业务框架稳定,平台性能优越。据保守估计,平台能支持300人同时访问,日业务处理量可达200次。

系统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在于:文献检索和文献传送不在一个页面上,检索者需要切换两回界面才能完成一次请求,如果大批量请求文献,操作比较繁琐。平台智能化欠缺,寒暑假是教师群体科研高峰期,在这期间用户请求很可能不能及时处理。能够实现各种类型文献集成、文献传送功能与文献检索功能集成、智能化处理机制会大幅度减少操作步骤,提高都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秋,杨玲,王曼.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J].图书馆建设,2014,(2):61-65.

[2]王保成,邓玉.微信公众平台在国内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实践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11):82-85,91

[3]谢瑶.我国“211”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现状与特色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3,(8):54-57.

[4]黄浩波,何卫华,叶青.微信及其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J].图书馆学刊,2013,(1):62-64.

[5]王莲,汪传雷.文献传递服务及用户的网络行为优化[J].图书馆论坛,2012,(32):134-136.

文献传递系统 篇8

文献传递是图书馆之间或图书馆与其他文献情报机构之间建立协作关系, 相互利用对方文献信息资源来满足读者需求的一种资源共享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面对全球信息量的激增和书刊价格的不断上涨, 以及世界范围内图书馆到馆读者数量的锐减, 读者群体正逐渐转变为虚拟读者、远程读者和网上读者, 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也正随之发生变化, 文献传递业务得以蓬勃发展, 它在满足用户需求、缓解图书馆经费紧张、补充缺藏文献、实现文献资源共享、促进图书馆协调发展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正如上述定义所言, 文献传递服务不可能是单方面的作业, 而必须是两者或多个个体之间的协作。这势必涉及到资源共享体系、联盟、联合体等概念。事实上, 我国目前运行有不少全国性或区域性的资源共享组织, 如:CALIS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CASHL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NSTL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BALIS (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上海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南京城东高校图书馆联合体等。

但可以从中发现, 抛开政府主导的CALIS等几大全国性文献保障机构, 其他区域性的联合体多存在于国内屈指可数的几个高校密集、经济发达的文化大市, 如北京、上海和南京。而中国为数众多的中小城市, 它们聚集的文献信息需求又如何来满足?是否所有的需求个体都有必要或者有途径使用几大系统?在这其中, 地方高校图书馆又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如何在国内一般城市中开展文献传递服务, 这将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地方综合性大学图书馆承担中小城市信息资源保障重任的必然性

1、中小城市的现状

中国高校的分布极不均衡, 由此带来资源的厚度和人才的密度也都严重失衡。对中国大部分地级城市而言, 常见的是高等师范专科教育 (如南通师范学院) 、高等职业专科教育 (如南通职业大学、南通航运学院) 和业余教育 (如南通电大) , 由于国家投入较少以及学校自身规模和定位的局限, 导致此类院校在资源方面先天不足, 无法独立担负起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保障重任。而高校图书馆体系之外, 科研性图书馆在中小城市更为罕见;公共图书馆体系在地级市多承担社会阅读的职能, 因而只能, 也必须由起点更高、平台更广的地方综合性高校图书馆站出来挑起服务一方社会的重担。

2、高校的社会属性

服务社会作为高等教育的一大功能, 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与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高等教育必须面向现代社会经济, 并服务于现代社会经济, 这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 也是高等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地方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转型的现实需求下, 中小城市对属地综合性高校支持支撑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期望越来越高。作为教学科研信息保障和智力支撑的高校图书馆, 势必要直面服务地方的现实需要, 响应大学深入开展服务地方行动的号召, 践履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职能并在其中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作用。

二、地方综合性大学图书馆承担中小城市信息资源保障重任的可能性

1、内在实力

综合性大学尤其是地方代表性高校, 在资源和人才储备上优于该地区其他类型的学校, 这是不争的事实。以南通地区为例, 2008年相关调查表明[1], 南通大学图书馆的藏书量占到整个南通市教育城域网节点学校总量的36%, 是最少单位的17倍;期刊的总量占总数的近40%, 是最少单位的10倍, 拥有的电子资源馆藏量更是遥遥领先, 具备服务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标准、专利和技术报告等各类型文献需求的实力。 (详见表1) 同时, 相较本地其他高校图书馆满足于基础业务、在信息咨询工作方面投入较少的做法 (有的甚至未开通文献传递服务) , 南通大学图书馆不但专设文献传递业务岗, 而且配以硕士以上学历的专职传递员, 他们拥有良好的外语和信息技术能力, 并兼具图情和某一学科双重学识背景, 人员的高素质有力保障了该校文献传递服务的实效。

2、外部环境

一方面, 地方综合性大学密切关联着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接收来自区域内企事业单位的委托, 以横向课题的形式促进产学研的联合。这些用户具自我发展的诉求, 也恰是社会上专业文献信息需求最为强烈的个体和机构。对高校图书馆而言, 这部分群体的刚性需求正是开展文献传递社会服务的驱动力;另一方面, 地方综合性大学图书馆坐拥丰富专业馆藏的同时, 往往还外建有多条信息传送通道保证区域文献需求的满足。以南通大学图书馆为例, 该馆就是南通地区唯一与CALIS、CASHL、NSTL、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江苏省工程技术信息文献中心等权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的文献信息服务单位。对社会用户而言, 与CALIS、CASHL这样的教育系统根本无法直接建立服务关系;即便是NSTL、中国国家图书馆这样的非中介式文献传递服务机构, 因为用户的需求往往非密集但又具持续性, 因此在传递手续与费用结算方面存在诸多不便。通过当地高校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接口, 在保证服务时效性的同时, 付款手续大为简便, 可以大大方便地方用户。

三、地方综合性大学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模式——南通大学的实例

1、南通大学馆藏资源概述

南通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交通运输部共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 是南通市高等教育的旗帜。南通大学图书馆馆藏丰富, 结构合理, 文献种类齐全, 覆盖面广, 其中又以工业技术、文学、医药、经济等类目馆藏尤为突出。自主建设的“张謇研究特色数据库”可提供1900年以来国内外有关张謇的各类型文献资料;持续更新的“通大文库”收集了历年来该校校友以及在校师生的学术著作、文学艺术作品等。通大馆藏是研究南通历史文化名人以及江海文化特色的首选信息源。

2、南通大学文献传递服务模式

南通大学图书馆从自身的多重角色定位出发, 联合各类资源主体, 接洽各方需求用户, 打通文献信息传送的上下通道, 不断拓展文献传递业务的发展空间。在近十年的发展过程中, 建立起具有地方综合性大学特色的文献传递服务模式。 (详见图1)

(1) 作为国内高教系统节点

作为JALIS (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的成员, 南通大学图书馆也是CALIS、CASHL服务网络上的重要节点, 通过CALIS共享系统, 联合国内众多高校图书馆馆藏, 享受包括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等图书馆的优势资源, 同时为系统内各高校提供本馆资源传送服务。

(2) 作为科技信息需求用户

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以外, 我们承接用户需求的文献, 可以通过国内权威信息机构来予以充分满足。作为机构用户, 南通大学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NSTL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避免地方用户通过个人申请遭遇的繁复手续和获取障碍。

(3) 作为地方代表性高等学府

引入区域协作的概念, 搭建起“南通高校教学联合体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实现了南通境内所有大中专院校 (南通大学、南通职业大学、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及紫琅职业技术学院) 的文献资源整合, 使苏中地区建立的首个教学联合体达成了第一个“共享”目标——文献信息资源的互通和共用。[3]作为联合体的中心馆, 南通大学图书馆为本地他校师生提供了获得全面、丰富信息的便捷入口, 承担起更多的文献信息供给职能, 有利于进一步释放自有馆藏的价值。同时, 联盟馆极具专业特色的馆藏 (如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的航海和船舶制造,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纺织、染化方面的文献储备) , 也充实了南通地方科技文献的实力。通过联合体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的揭示, 借助通大的文献传递服务可以为本地乃至国内更多的需求用户所知晓和利用, 最大限度地提升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4) 作为区域专业信息资源主体

受南通市科技局委托, 承建了该市重点科技项目“南通市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开发和推广工作, 依靠通大丰富的专业化馆藏和多路径文献获取通道, 面向南通市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提供文献资源服务。经过3年的运作, 发展了一批重点服务对象, 包括南通中等教育系统 (南通中学、南通中等师范学院等) 、南通医疗卫生系统 (南通市肿瘤医院、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等) 、南通纺织行业 (东丽公司等) 、南通化工行业 (南通江山农化公司等) , 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并在文献传递服务良好的用户基础上推动该馆信息咨询服务体系的全面升级, 将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落到实处。

3、南通大学文献传递服务实效

在实现本校23个院系室所服务全覆盖的同时, 通过深入用户单位开设培训讲座、开展资源展览、进行现场推介、发送服务宣传册等多维度的行销手段, 凭借既有的良好服务口碑, 南通大学文献传递两大服务平台积聚了众多稳定用户单位, 并发展出越来越多的高频用户。南通大学图书馆以年平均90%以上的需求满足率, 实现服务量和服务人次的逐年双翻番, 。保障本校教学科研的同时, 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实现了文献传递服务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实践印证了这是一套有效并高效的运作模式。

结语

作为一所典型的地方综合性大学, 在资金有限、人手有限的情况下, 如何联系更多的专业力量, 协同提高文献传递服务的工作实效;如何深挖社会潜在需求, 实现服务口碑和服务效益的双赢, 本文提出的模式可为众多同类型的城市和高校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钱亮华、钱智勇:《教育城域网信息资源共享实证研究——以南通教育城域网为例》,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0 (3) 63-66

[2]南通大学图书馆概况[EB/OL].www.lib.ntu.edu.cn (2012-9-9)

[3]南通高校教学联合体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http://222.192.60.2:8088/uniSearch/ (2012-9-9)

[4]南通科技文献资源免费开放[EB/OL].http://www.zgnt.net/node/bdxw_ntyw/2010-4-5/104575925784470434.html (2012-9-9)

上一篇:许可协议论文下一篇:重新认识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