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可协议论文(精选6篇)
许可协议论文 篇1
爱立信日前宣布, 与华为续签全球专利交叉许可协议, 该协议覆盖了两家公司包括GSM, UMTS以及LTE蜂窝标准在内的无线通信标准相关基本专利。根据协议, 双方都许可对方在全球范围内使用自身持有的标准专利技术。作为续签协议的一部分, 华为自2016年起将基于实际销售向爱立信支付许可费, 协议的细节因保密原因不予披露。
华为知识产权部部长丁建新表示:“我们非常高兴能够与爱立信续签全球专利交叉许可协议。该项协议的达成体现了双方的共识:创新和知识产权应该得到保护。为使用他人知识产权支付合理的补偿, 对于促进技术创新、对技术进行共享与标准化、驱动和加速产业进步至关重要。”爱立信首席知识产权官Kasim Alfalahi表示:“我们非常高兴能够续签协议, 该协议的达成体现了我们致力于推动创新及产业发展的承诺。未来, 万事万物都将通过网络社会和物联网相连接。我们的角色是驱动变革, 为创新、合作开辟新的道路, 并激发个人、商业以及社会的无限潜能。”
许可协议论文 篇2
担保免责声明和软件许可协议。
本文包括担保信息(第I部分)和限制ADOBE软件使用的许可协议(第II部分)。
第I部分:担保免责声明。
本软件和其它信息按“原样”提供,并且不保证没有错误。ADOBE及其供应商以及认证中心不保证也不能保证使用本软件、认证中心服务或其他第三方产品所可能获得的性能或结果。除非依据您所在区域的适用法律不能或不得排除或限制前述任何保证、条件、陈述或条款,否则,ADOBE及其供应商以及认证中心不做出保证条件、陈述或条款(明示的或暗示的无论是依据条例、普通法、惯例、常例,还是其他任何原因)包括但不限于不侵犯第三方权益、适销性、完整性、满意的质量或适用于任何特殊用途。
第II部分:软件许可协议。
使用、复制或分发ADOBE软件的所有或任何部分,即视为接受本协议中规定的所有条款和条件,特别是对下列内容之规定:使用(第2部分)、可转让性(第4部分)、连通性和隐私(第6部分)、担保(第9部分)以及责任(第10和第16部分)。在接受本协议后,本协议可对您及获得本软件并由他人代表其使用本软件的任何实体强制执行。如不同意,请不要使用本软件。
ADOBE只允许您按照本协议各项条款的规定使用本软件。使用本软件中包括的某些第三方材料可能会受其他条款或条件的约束,这些条款或条件通常可以在一个单独的许可协议、这些材料附带的“自述文件”或http:///go/thirdparty_cn上的“第三方软件通知和∕或附加条款和条件”中找到。
1.定义。
“Adobe”在本协议的子部分12(a)适用时指Adobe Systems Incorporated,地址为345 Park Avenue, San Jose, California 95110的特拉华州公司;否则,“Adobe”指Adobe Systems Software Ireland Limited,其地址为Unit 3100, Lake Drive, City West Campus, Saggart D24, Republic of Ireland,它是依爱尔兰法律建立的公司,且为Adobe Systems Incorporated的关联公司和许可证持有者。“计算机”指以数字或类似形式接受信息并基于指令序列处理信息以获得特定结果的一个虚拟或物理的个人计算机设备。“本软件”指(a)随附了本协议的文件(以电子或物理介质提供)、磁盘或其他介质的所有内容,其中可能包括(i)Adobe或第三方计算机信息或软件,包括AdobeReader?(“Adobe Reader”)、Adobe? AIR?(“Adobe AIR”)、Adobe Flash?播放器、Shockwave?播放器和Authorware?播放器(Adobe AIR和Flash、Shockwave和Authorware播放器合称“Adobe Runtime”);(ii)相关的说明性书面材料或文件(“文档”)和(iii)字体;以及(b)Adobe于任何时间提供给您的升级版、修改版、更新、添加内容及前述内容的副本,这些统称“更新版”。“使用”指访问、安装、下载、复制或以其他方式通过使用本软件的功能而获益。
2.软件许可证。
如果您从Adobe或其授权被许可人之一取得软件,并且以您遵守本协议的条款(包括第3部分中的限制)为前提,Adobe即会授予您非独占性的许可证,允许您依据文档中描述的下述用途使用本软件。
2.1 常规使用。您可以在兼容机上安装并使用本软件的副本。请参见第3部分中有关使用本软件的重要限制。
2.2 服务器使用。本协议不允许您在计算机文件服务器上安装或使用本软件。有关在计算机文件服务器上使用本软件的信息,请参见http:///go/acrobat_distribute_cn(Adobe Reader),或http:///go/licensing_cn(Adobe Runtime)。
2.3 分发。本许可证不授予您发放子许可证或分发本软件的权利。有关通过有形介质或内部网络或随产品或服务取得分发本软件权利的信息,请参见http:///go/acrobat_distribute_cn(Adobe Reader),或http:///go/licensing_cn(Adobe Runtime)。
2.4 备份副本。您可以制作一个软件副本,但不可以安装或使用该副本。除非按第4部分所述将本软件的所有权限转让,否则不得将权限转让给该备份副本。
3.义务和限制。
3.1 Adobe Runtime限制。您不得在任何非PC设备上使用任何Adobe Runtime,亦不得将任何Adobe Runtime与任何操作系统的任何嵌入或设备版本一起使用。为避免存疑,举例而言,您不得在下述任何设备上使用Adobe Runtime:(a)移动设备、机顶盒、手持设备、电话、无线上网机、平板电脑(不包括Windows XP Tablet PC版本及其后续版本)、游戏机、电视机、DVD机、媒体中心(不包括Windows XP Media Center版本及其后续版本)、电子公告牌或其他数字标牌、互联网设备或其他与互联网连接的设备、掌上电脑、医疗设备、自动取款机、信息通讯设备、游艺机、家庭自动化系统、自助服务机、遥控设备或任何其他消费电子设备,(b)由操作员操作的移动、有线、卫星或电视系统,或(c)其他闭路系统设备。有关在这些系统上使用授权Adobe Runtime的信息,请参见http:///go/licensing_cn。
3.2 Adobe Reader限制。Adobe Reader是由Adobe授权并分发的,用于查看、分发和共享PDF文件。
3.2.1 转换限制。您未被授权在将PDF文件转换为其他文件格式时(例如将PDF文件转换为TIFF、JPEG或SVG文件)将Adobe Reader与使用或基于Adobe Reader的任何其他软件、插件或增强程序集成,或配合使用。
3.2.2 插件限制。您并未被授权将Adobe Reader与未按照Adobe集成关键字许可协议开发的插件软件集成或配合使用。
3.2.3 禁用功能。Adobe Reader可能含有被隐藏、禁用或“灰色显示”的功能(“禁用功能”)。只有在打开使用仅由Adobe提供的相关启用技术创建的PDF文档之后,才会激活这些禁用功能。除非通过使用该类启用技术,您不得访问,或尝试访问任何禁用功能,仰赖Adobe Reader创建与任何禁用功能基本相似的特性,或绕开任何控制此类特性激活的技术。有关禁用功能的详细信息,请参见http:///go/readerextensions_cn。
3.3 声明。您制作的任何软件副本,必须包含与本软件上或本软件中使用的相同的版权和其他所有权声明。
3.4 不得进行修改或逆向工程。您不得修改、改编或翻译本软件,或基于本软件创作衍生作品。您不得进行逆向工程、反编译、反汇编或以其他方式尝试发现本软件的源代码;若适用的法规明确允许您进行逆向工程或反编译则不在此限。
4.转让。
除非本协议有明示许可,否则不得租赁、出租、发放子许可证、让渡或转让本软件的权利,或者对本软件的所有或任何部分进行授权而将其复制到其他用户电脑上。但是您可以将使用本软件的所有权限转让给他人或其他法律实体,但必须付合以下条件:(a)您还将(i)本协议,以及(ii)本软件和与本软件捆绑或预安装在一起的所有其他软件或硬件(包括所有副本、更新版和先前版本)转让给他人或其他实体;(b)您不留任何副本,包括电脑上存储的备份和副本;以及(c)接收方接受本协议的条款和条件以及您合法为本软件购买许可证时接受的任何其他条款和条件。尽管有前述内容,您还是不能转让本软件的教学、预发行或非转售副本。
5.知识产权所有权,保留权利。
本软件及您制作的任何授权副本均为Adobe Systems Incorporated及其供应商的知识产权。本软件的结构、组织和代码均为Adobe Systems Incorporated及其供应商的有价商业秘密和保密信息。本软件受法律(包括但不限于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版权法)以及国际协约条款保护。除非明确表述,否则本协议不授予您对本软件的任何知识产权,且Adobe及其供应商保留未明确授予的其他所有权利。
6.连通性和隐私。
6.1 PDF文件的使用。使用本软件打开已经通过注册Ads for Adobe PDF服务启用广告显示功能的PDF文件时,您的计算机可能会连接到由Adobe、广告商或其他第三方运营的网站。此时会发送您的互联网协议(IP)地址。网站托管方可能会使用技术向打开的文件或其附近发送(或“服务”)广告或其它电子内容。网站经营者还可能使用JavaScript、网站信标(亦称作动作标签或单点图)和其他技术提高和衡量广告的有效性,以及个性化广告内容。您与Adobe网站的通信受到位于下列网址的《Adobe在线隐私策略》的制约:http:///go/privacy_cn。Adobe不得访问或控制第三方可能使用的功能,并且第三方网站信息处理实践不在《Adobe在线隐私策略》范围之内。
6.2 更新。您承认并同意本软件可能会造成计算机自动连接到互联网,检查可自动下载的更新并告知Adobe软件已成功安装。此时不会发送个人身份信息到Adobe。您与Adobe网站的通信受到位于下列网址的《Adobe在线隐私策略》的制约:http:///go/privacy_cn。有关改变默认更新设置的信息,请查阅文档。
6.3 设置管理器。Flash播放器可能会将某些用户设置作为本地共享对象存储在您的计算机上。这些设置并非与您联系在一起,而是允许您在Flash播放器中进行某些设置。您可以在http:///go/flashplayer_security_cn上找到有关本地共享对象的更多信息,在http:///go/settingsmanager_cn上找到有关设置管理器的更多信息。
7.第三方产品。
本软件可能允许您访问并与第三方网站、软件应用程序、数据服务进行交互协作,包括丰富互联网应用程序(“第三方产品”)。访问和使用任何第三方产品,包括任何此类产品的物品、服务或信息,均受第三方产品的条款和条件的限制。第三方产品不归Adobe所有或运营。
8.数字证书。
8.1 使用。Adobe AIR使用数字证书帮助您识别第三方创建的Adobe AIR应用程序发行商。Adobe Reader使用数字证书签署和验证PDF文件内的签名,以及验证PDF认证文件。您的计算机可能会在验证数字证书时连接到互联网。数字证书由第三方认证中心颁发,包括http:///go/partners_cds_cn列出的Adobe认证文件服务(CDS)供应商(“认证中心”),或自行签署。
8.2 条款和条件。购买、使用和信任数字证书是您和认证中心的责任。在您信赖任何认证文件、数字签名或认证中心服务之前,您应该审阅相关认证中心提供服务时所依据的适用条款和条件,包括诸如任何订户协议、证书信任方协议、证书政策和惯例声明。参见http:///go/partners_cds_cn上有关Adobe CDS供应商信息的链接。
8.3 同意书。您同意(a)数字证书可以在核证时被撤消,使数字签名或证书看上去有效,尽管实际上并非如此;(b)由于本文档的签名人、适用的认证中心或任何其他第三方的行为或疏忽可能危及数字证书的安全性或完整性;以及(c)证书可能是自行签发的而非由认证中心提供。您需要自行决定是否信赖证书。除非认证中心为您单独提供书面担保,否则使用数字证书的风险一概由您自行承担。
8.4 第三方受益人。您同意您信赖的任何认证中心均为本协议的第三方受益人,并且,同Adobe一样,有权以自己的名义强制执行此协议。
8.5 补偿。对于因使用或信任任何认证中心服务,或与此有关而使Adobe及任何适用认证中心服务提供商(除非其条款和条件中明确规定)受到任何及所有责任、损失、诉讼、损害或索赔(包括所有合理的开支、费用和律师费),您同意使Adobe及该认证中心服务提供商免受损害;上述使用或信任包括但不限于(a)信任逾期或撤销之证书;(b)未正确核证证书;(c)在未经适用之条款和条件、本协议或适用法律授权的情况下使用证书;(d)在信任认证中心服务的情况下未能行使合理判断;或(e)未能依服务相关的条款和条件要求履行任何义务。
9.拒绝保证。
本软件按“原样”提供,并且不保证没有错误。ADOBE及其供应商以及认证中心不保证也不能保证使用本软件、认证中心服务或其他第三方产品所可能获得的性能或结果。除非依据您所在区域的适用法律不能或不得排除或限制前述任何保证、条件、陈述或条款,否则,ADOBE及其供应商以及认证中心不做出保证条件、陈述或条款(明示的或暗示的无论是依据条例、普通法、惯例、常例,还是其他任何原因)包括但不限于不侵犯第三方权益、适销性、完整性、满意的质量或适用于任何特殊用途。第9部分和第10部分在本协议终止后应继续有效,无论終止的原因如何,但是这并非暗示或创造在本协议终止后继续使用本软件的权利。
10.责任限制。
ADOBE及其供应商或认证中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对任何损失、索赔或费用或任何相应而生、间接、附带的损失或任何失去的利润或储蓄承担任何责任,即使ADOBE代表已被告知出现这种损失、伤害、或索赔的可能性。前述限制和除外责任在您所在地区的适用法律允许范围内适用。无论任何情况下,依照本协议或与本协议有关的ADOBE及其供应商以及认证中心所承担的集合责任或以其他方式规定的责任均限于购买本软件所支付的款项(如果有的话)。本协议包含的任何内容都不限制Adobe因Adobe疏忽所造成的死亡或个人伤害或对欺骗(诈骗)而对你的责任。Adobe代表供应商及认证中心而否认、拒绝和/或限制本协议中提供的责任、担保和义务,但不在其他方面或为其他目的代表其供应商。要获取进一步的信息,请参见本协议末尾的地区特定信息(如适用于您的话)或者与Adobe的客户支持部门联系。
11.出口规则。
您同意不将本软件装运、转让或出口到《美国出口管理法》或任何其他出口法规、限制或规则(统称“出口法规”)所禁止之国家或任何方式使用本软件。此外,如果依据出口法规本软件被视为出口控制制品,您须声明并保证您不是贸易禁运国(包括但不限于伊朗、叙利亚、苏丹、古巴和朝鲜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或不居住在这些国家以及依据出口法规您不会被禁止接收本软件。授予您使用本软件的所有权限的前提条件是,如果您不能遵守本协议的条款,您将丧失本软件的使用权限。
12.管辖法规。
本协议将受现行的下列国家或地区的主要法规管理并按照这些法规进行解释:(a)加利福尼亚州,如果您在美国、加拿大或墨西哥购买了本软件的许可证;或者(b)日本,如果您在日本、中国、韩国或其他以表意文字(如,汉字、日本汉字或hanja)和/或以在结构上以表意文字为基础的其他文字(如朝鲜字母、日语字母)作为官方书面语言的东南亚国家购买本软件的许可证;或者(c)英格兰,如果您在上述未涉及的任何其他地区购买本软件的许可证。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法院(当加利福尼亚州法律适用时)、日本东京地方法院(当日本法律适用时)以及英格兰伦敦的法院(当英格兰法律适用时)应对与本协议相关的争议有其各自的非独占性管辖地区。本协议不受任何管辖地区法规冲突或《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其适用性已被明示拒绝)的限制。
13.一般规定。
如果发现本协议的任何部分无效且无法履行,将不会影响本协议其他部份的有效性。它们将依然有效且其条款可以履行。本协议不会损害任何消费者方的法定权限。本协议仅在有Adobe指定高级职员的亲笔签名时方可修改。发行更新版时,Adobe发放的许可证可能会有附加的或不同的条款。这是Adobe与您之间有关本软件的整个协议,它将取代先前任何与本软件相关的陈述、讨论、承诺、书信或宣传。
14.美国政府最终用户须知。
对于美国政府最终用户,Adobe同意遵守所有适用的平等机会法规,其中包括(如果适用的话)Executive Order 11246(修订版)、1974年的Vietnam Era Veterans Readjustment Assistance Act第402部分(38 USC 4212)、1973年Rehabilitation Act(修订版)第503部分的规定以及41 CFR中第60-1到60-60、60-250和60-741部分的规则。前一句中提到的确认性行动条款和规则可以引用至本协议中并适用。
15.遵守许可证。
如果您是一家营利事业或组织,您须同意在得到Adobe或Adobe的授权代表的通知后三十天
(30)内充分证明并保证在获得通知之时使用的任何和所有软件均符合Adobe的有效许可证。
16.特殊规定和例外情形。
16.1 仅适用于居住在德国或奥地利的用户的责任限制。
16.1.1 如果您在德国或奥地利获得本软件,而您通常居住在该国,那么第10部分不适用,这时,在符合第16.1.2部分的规定的前提下,Adobe就赔偿金的法定责任应仅限于:(i)Adobe仅对因疏忽而轻微违反实质性契约责任所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赔偿金不超过在达成许可协议时可预见的典型损失数额;以及(ii)Adobe对因疏忽而轻微违反非实质性契约责任所造成的损失不承担责任。
16.1.2 上述责任限制不应适用于任何强制性法定责任,尤其是属于德国产品责任法的责任、规定具体担保的责任或因失责造成人身伤害的责任。
16.1.3 您必须采取所有合理措施以避免和减少损失,尤其应根据本协议规定制作本软件和计算机数据的备份副本。
如果您对本协议有任何疑问或者希望从Adobe获得任何信息,请使用本产品中附带的地址和联系信息或通过网站/cn与您所属地区的Adobe办事处联系。
Adobe、AIR、Authorware、Flash、Reader和Shockwave是Adobe Systems Incorporated在美国和/或其他国家的注册商标或商标。
许可协议论文 篇3
2009年3月25日, 科学界与法律界的一次盛会——“科学文献与科学数据通用许可国际研讨会”如期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旨在面向政府部门和科学界介绍知识共享协议 (CC协议) 、传播知识共享理念, 推动CC协议等通用许可协议在科技界、科研管理机构的科学文献与科学数据共享方面的应用。正如国际图联 (IFLA) 版权与法律事务委员会 (CLM) 主席Marianne Scottsuo所评论的, “许可使用日益成为规范电子信息使用的法律补充手段。”
二、许可协议的概念
国际许可协议是指其中规定技术供方亦即许可方 (licensor) 向技术受方亦即被许可方 (licensee) 转让技术的使用权, 而被许可方则须为此向许可方支付技术使用费, 以及双方当事人其他权利义务的、具有法律所规定的国际性的协议。在许可协议中, 被许可人只是获得对协议项下的专用技术、商标及资源的使用权而不是其所有权。电子资源的许可协议方式基本是由许可方 (信息资源提供商) 提出许可使用的协议初稿, 签订电子资源许可使用合同或协议, 围绕集体采购电子资源以及使用电子资源开展活动, 并为电子资源的使用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三、许可协议给文献信息传递服务的问题
2.1面临侵权问题
从理论上说, 许可协议应答应图书馆提供论文的打印复本或电子复本, 以满足馆际互借的要求。但是在电子资源的许可协议中, 许可方 (信息提供商) 经常要求被许可方图书馆把产品的使用权限制在本单位内部的用户范围, 而不容许授权使用的图书馆或用户将该产品传递给其它单位或用户。由于电子出版物易于复制的特性, AAAS美国科学发展协会明确禁止以任何电子或数字形式对Science On line (包括Science及Science Now) 的论文或内容进行馆际互借。这些规定固然保障了出版商的利益, 但与图书馆界多年来倡议的“资源共建共享”理念及积极推动的相关措施背道而驰。
2.2存在潜在的技术问题及培训问题
在我国, 许可联盟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2002年以来发展迅速。其数量和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 相距甚远。许可使用对于图书馆事业来说毕竟是个新生事物,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在理论与实践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了解国外许可使用的发展概况, 学习国外许可使用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电子资源的许可使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电子资源采购的谈判和签订过程中, 负责许可协议谈判的联盟或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亲自参加, 很好地熟悉及遵守许可协议中的条款, 很好地把握图书馆策略目标, 很好地了解图书馆的软硬件环境、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及本地用户服务政策。谈判时, 为了达到双赢, 双方应了解其它团体的意图和限制条件, 也应尝试从其它团体的角度来看待、理解许可协议问题。图书馆员应理解信息提供商必须保护他们的投资, 而信息提供商应理解图书馆要为其用户群服务, 而且信息提供商通常也乐于和图书馆合作解决问题、澄清术语, 并使双方签订许可协议。
三、应对策略
3.1加强图书馆员的法律意识
所有图书馆及联盟必须增强许可使用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理解许可使用对于电子资源采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要了解许可使用与版权法和合同法的关系, 许可使用协议建立在版权法基石上, 版权法对许可使用、许可协议和许可费用进行限制。1976年版权法section107答应为了教育目的 (教学、学术研究) 使用和复制版权著作。Section108条款为图书馆的复印或复制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方针。然而, 随着电子出版时代的来临, 仍有许多厂商以电子出版环境不同于传统出版环境为借口, 在许可协议条款中企图停止合理使用权的继续适用, 以保护信息提供商的利益。对于图书馆而言, 这意味着传统印刷资源的使用由版权法固定框架来规范, 而电子资源的许可使用由合同法不确定的条款来规范, 而不由版权法的法定条款来监管。这样, 图书馆及联盟必须尽快地学会了解相关合同和熟悉本国合同法。
3.2.积极谈判
图书馆联盟必须谨慎审阅与修正每一份电子资源许可协议, 甚至每一个附件, 以了解是否能够遵守许可协议中的所有要求及限制。当许可协议不符合图书馆的需求时, 要积极谈判;当对许可协议中的任何规定或术语存在疑问时, 可与法律律师或采购部门协商后修订措词。许可协议的谈判与签订在采购过程中, 要了解并关注谈判过程, 注重谈判条件的变化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必须提供试用, 这样才能为图书馆提供一个评价电子期刊的有用性及是否易于存取、用户是否足够及任何额外的硬件需求的机会。 (2) 电子资源的合理使用, 在许可协议条款中具体地说明如何利用嗲在电子资源、什么是授权利用的、什么是禁止利用的, 企图停止合理使用权的继续适用, 以保护信息提供商的利益。 (3) 审慎界定授权用户与使用地点。 (4) 要求给予永久保存或永久使用的承诺许可协议必须包括存档及永久使用。 (5) 关注赔偿条款, 图书馆是否需要为其读者不当使用或滥用 (Misuse, Abuse) 数据库的行为负责?抑或一旦发生数据库侵害第三者知识产权时, 厂商是否承诺愿意负责?
3.3利用许可样本
浏览并比较不同许可协议。这将有助于图书馆员了解出版业目前许可协议的标准, 也有助于图书馆了解信息提供商愿意谈判的内容。美国加州大学许可协议模式图书馆除了需要制订馆藏发展政策外, 最重要的就是利用许可协议来跟信息提供商谈判。很多出版社订出了许可协议供客户参考, 明确规定各种限制条件和要求。可是加州大学并不受制于出版商, 他们自己制定了一个许可协议, 所以谈判及签订时可能会以加州大学的许可协议为主。研究国外图书馆参与电子资源许可协议的理论和实践, 一方面可以指导我国图书馆界与国外电子资源出版或代理商谈判, 以争取最优的价格模式, 获得最大的使用权限, 防止知识的潜在流失及用户违反使用协议带来的争议等;另一方面为我国电子资源利用方式提供参考。
四、结束语
著作权许可协议 篇4
法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信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信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传播先进文化、提高全民素质,更好地履行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的职能,乙方希望通过评奖活动,加强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进一步培养全社会的阅读习惯,引导社会的审美取向和文化消费,同时为家庭藏书和图书馆藏书建设提供指导。
本奖项通过社会投票与专家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评选,乙方将设计相关网页用于网络投票。为此,需要在网页上提供参评图书,采用网上投票的方式进行读者初评,得票最多的前_________种图书将进入复审,由专家评审出_________种获奖图书。
为了配合乙方奖项的评选,甲乙双方就甲方所出版图书进行电子化的事宜,经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签订本协议,共同遵守。条文如下:
一、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1.甲方同意向乙方无偿非专属授权使用书名为_________的著作(包括该著作的版式及装帧,以下简称本著作)
□全文
□部分内容(不少于全书内容的1/3):_________页至_________页
(请在相应的方框内画√,下同)
以电子文本的形式,作为乙方奖项相关网页的内容。
2.甲方□已制作并同意向乙方免费提供本著作的电子文本。□授权乙方对本著作进行数字化加工、转换。
3.甲方授权乙方根据本次活动的要求对本著作的电子文本进行数字化加工、编辑等,使之成为符合网上评选要求的电子文本。
4.乙方将本著作转化为电子文本时,甲方□需要;□不需要免费获得本著作的数字化副本一套。
5.甲方同意乙方在评选活动结束后,在乙方网站上继续提供本著作电子文本的网络浏览。
6.甲方保证所提供授权的著作,没有侵害他人著作权和其他权利,如有因此引起之纠纷、诉讼、损失或损害赔偿等,完全由甲方负责。
二、乙方的权利与义务
7.乙方仅向读者提供基于个人非营利性质的阅览。
8.乙方应在甲方授权范围内使用本著作时,载明著作出处及甲方名称。
9.乙方负责选取或研发参评图书网上阅读软件。包括:存储、浏览器、下载控制、使用频率以及统计要求等,以技术措施有效保护甲方著作权及相关权益。
10.乙方可根据甲方要求,向甲方免费提供本著作的书目数据。
11.乙方可以根据甲方要求,通过本馆网站与甲方网站建立链接,引导感兴趣的读者浏览甲方网站。
12.乙方可以根据甲方要求,就参评图书网上阅读事宜积极寻求与知名网站链接,以扩大甲方参评图书的宣传范围。
13.评选结束后,乙方将甲方获奖图书名单在馆内相应地点与本馆网站的醒目位置向读者推荐,引导读者作为购买阅读的优先选择。
三、甲方保证在上述条款中向乙方许可的权利都已获得本著作作者的同意,并提交相关证明文件交乙方备案。
四、其他事项
14.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通过友好协商,并签订补充协议确定。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15.本协议自双方授权代表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_________年。
16.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签章):_________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乙方(签章):_________
许可协议论文 篇5
1、Trans-Wrap案:回授条款的第一判例
Trans-Wrap是有关回授条款的经典案例,美国最高法院对这项排他性回授条款使用了“合理性原则”。该案中,原告Transparent-Wrap Machine Corporation(以下简称TWMC公司)拥有一项专利,这种机器制造透明包装袋,还可以进行封装。TWMC公司把这项专利权排他的许可给了被告方Stokes&Smith Company(以下简称SSC公司),条件是被许可方在这项专利基础上的技术改进或创新应该无偿的回授给许可方使用。该许可协议执行了几年后,TWMC公司发现被许可方SSC公司在原有专利的技术上进行了创新,但是并没有遵守协议把改进的专利向原技术许可方进行回授。于是TWMC公司认为SSC公司违反了当初的协议,要求赔偿无果,就提出终止与SSC公司的授权协议,并向法院提出了诉讼。
在此案例中,被告SSC公司没有把改进的专利回授给TWMC公司是否违法,该问题就涉及到无偿回授是否违法。回授条款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专利许可人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可能会在更大程度上将回授条款作为实现其他限制竞争、排挤对手的工具。于是,对专利许可中回授的反垄断法规制逐渐被各国的反垄断机构所关注。
2、高通案
2015年2月10日,国家发改委宣布对美国高通公司处以60.88亿人民币的罚款,通过我国反垄断机构的调查,高通涉嫌在五个方面(收取过高许可费、无偿回授条款、免费交叉许可、拒绝向竞争对手许可、附加不合理条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除了对高通处以高额的罚款,发改委还责令高通取消无偿回授条款,根据之前签订的单向的无偿回授条款协议,使用高通手机芯片专利的公司,必须将所持有的专利无偿回授给高通公司。这一条款的存在会增强高通公司的专利积累,使其他使用高通芯片专利的厂商产生技术依赖,从而巩固高通公司在专利市场的垄断地位。国内手机厂商的专利技术普遍较少,无偿回授条款更是变相的鼓励厂商“不创新”,不利于我国知识产权产业的升级与发展。因此,取消单向无偿回授条款对中兴、华为这些有专利积累的中国厂商无疑是利好的消息,从短期来看我国手机市场的竞争会加剧,但长远来看有利于这些手机企业的创新发展。同时,单向的无偿回授条款在绝大多数国家都是明令禁止的,应当受到反垄断法的制裁。
二、回授条款的概念界定及分类
专利许可协议中的回授条款(Grant-back Clauses),简称回授,“是被许可人同意专利许可人有权使用被许可人改进的专利技术的协议”。回授条款作为专利许可协议中的一种限制性条款,要求许可协议的一方在原有专利技术上的改进、创新必须有条件或者无条件的授权给另一方使用。回授条款已逐渐成为专利许可人用来保护自身利益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专利许可方把专利技术授权给被许可人使用,被许可人就有权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造,如果被许可人对专利的改进是跨越式的,那么专利的许可方在没有及时跟上创新的情况下就有被挤出市场的风险,特别是双方的创新实力相近或者被许可方的创新实力更强时,专利的许可方就更愿意签订这种协议。在这种情况下,回授条款的签订不仅能使专利的许可方规避一定的风险,更能促进专利的传播、技术的改革。
可以依据不同标准对专利许可协议中的回授条款进行分类。
第一,根据被许可人将后续的研发创新技术进行回授后能否得到相应的补偿,可以将回授条款分为无偿回授和有偿回授。如果被许可方将提高的专利技术授权给原有专利持有人使用,能够得到相应的专利许可补偿,称这类回授为有偿回授。反之,被许可人的后续研发创新如果得不到相应的经济补偿就是无偿回授。
第二,根据许可人享有被许可人的已改进专利是否具有排他性,回授条款可分为排他性回授和非排他性回授。如果许可人对于被许可人的已改进专利具有排他性的控制权,即被许可人的已改进专利不能许可给第三方使用,甚至包括被许可人也不能使用,这种回授就是排他性回授。反之为非排他性回授。由于排他性回授往往具有垄断的性质,所以各国的反垄断机构对排他性回授的监管比较严格。
第三,根据被许可人把改进的技术或创新的成果回授给许可人的同时是否有权获得许可人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可将回授条款分为单向授权和双向授权。如果许可人在获得被许可人专利改进成果的同时,有义务把自己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再回授给被许可人,这种条款被称为双方回授。反之,许可人没必要把再次创新的成果分享给被许可人,称为单向回授。
回授的分类在知识产权的反垄断规制上具有重要意义,各国对不同类型的回授条款的反垄断规制也不同。总体来说,排他性的单向回授受到反垄断机构的重视,而非排他性的双向回授一般有利于竞争,可以得到反垄断法的适当豁免。
三、回授条款对市场竞争的双重效应
1、回授条款促进竞争的效应
(1)有利于降低专利许可费用。许可双方在签订协议时加入回授条款,许可方会考虑到以后有机会分享被许可方在原有专利基础上的研发创新,会以较低的专利许可费授予专利技术。相反,如果没有回授条款的存在,那么许可人会面临被挤出市场的风险,从而收取较高的许可费用。事实上,被许可人是否会在专利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还是个未知数,而许可人只能收取较高的许可费,这种情况下会使一部分企业考虑到成本的因素无法使用先进的专利技术。如果专利许可人愿意以较低的价格授予专利,相应地分担了被许可人的风险,有利于专利许可协议的达成。
(2)有利于专利技术的传播。首先,专利许可人把专利技术授权给他人使用,被许可人就可以在此专利技术上进行研发创新。一旦被许可人研发创新的步伐超越许可人,那么许可人的市场地位就会受到威胁,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许可人倾向于不授予专利技术或者授予不是最先进的专利技术,以保持优势的市场地位。这无形中就阻碍了先进技术的传播、损害了社会福利。然而,当专利许可协议中有回授条款时,就意味着专利许可方可以分享被许可方在原有专利基础上的研发创新。一方面许可人可以利用后续的研发成果更新生产、保持市场优势地位或者把后续的研发技术授予第三方获得专利费,从而获得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可以化解许可人担心被淘汰的顾虑,放心的把先进技术许可给他人,促进了先进技术的传播。
(3)有利于避免重复创新。专利许可协议中回授条款有利于许可双方及时交换研究技术,共同进行技术创新研究,避免许可双方因重复研究导致的资源浪费。假如协议中没有回授条款,同时许可协议双方都有资源和能力进行该方面的后续研发创新,为了取得市场地位双方会对自己的研发成果进行严格的保密,那么许可协议双方可能就会对相似的技术进行重复的创造,这样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回授条款的设置使技术研发信息更加透明,更容易实现技术的商业化,从而激励双方的交流与创新。
(4)有利于促进企业间的强强联合。在有回授条款设置的情况下,许可方为了获得累积专利创新、避免持有的技术被市场淘汰,更愿意将技术许可给研发创新能力比较高的企业,共同分享研发成果。这样专利技术会流向研发能力强、生产效率高的企业,有利于促进企业间的强强联合,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2、回授条款抑制竞争的效应
(1)抑制被许可方的研发积极性。首先,如果专利许可协议中存在回授条款特别是排他性单向条款,就意味着被许可人必须把自己的研发成果无条件的分享给原许可人,而且不能授予给第三方。由于实现专利技术的商业化利益受阻,被许可方进行后续研发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其次,双向回授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为许可协议的双方都有权无条件使用对方的研发创新成果,那么双方就会产生依赖心理,都希望在没有投入研发成本的情况下使用对方的后续研发成果,这样双方的创新积极性都会减弱。
(2)形成“金字塔型回授”强化许可方的市场支配地位。通过回授条款的安排,许可人有权利使用被许可人后续的研发创新,达到维持市场地位的作用,如果这种市场地位达到一定程度对自由的市场竞争会产生威胁。“金字塔型回授”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例子。“金字塔型回授”不是指具体的某项回授条款或回授行为,而是一种存在多层次授权关系的情况。在金字塔尖的人是最初的专利持有人,往下一层是直接的被许可人,被许可人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原始专利的许可人与被许可人签订回授条款,然后允许被许可人把专利许可给其他人,这样处在金字塔下层的被许可方进行的研发创新都要被强制要求回授给最初的专利持有人。我们可以看出,“金字塔型回授”存在多重授权关系,处于金字塔尖的原始专利授权者几乎不能再进行新的创新,就能够最大限度的享有技术创新带来的好处。“金字塔型回授”扩大了回授条款带来的负面效应,阻碍了专利被许可方创新的积极性,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
(3)可能形成横向垄断同盟。在专利许可协议的约束下,协议双方不只是单纯的纵向许可关系,还可能是生产经营上的潜在竞争者。试想如果一个市场中只有两个企业,这两个企业之间签订了双向回授条款,那么为了避免恶劣的竞争,两者可能就价格和产量进行协商,回授条款的设置更利于横向垄断协议的达成。在位厂商形成卡特尔之后,不但会阻止其他竞争者的进入,而且在形成垄断同盟之后进行研发创新的激励也会变小。显然这不利于市场的自由竞争及技术的创新。
四、结论
专利许可协议中的回授条款有利于促进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但回授条款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损害双方的创新积极性,企业之间“搭便车”的现象会出现,降低企业的研发投入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从全社会的角度考虑,被损害的研发投入并不一定是必要的,损害的有可能是过度投入或者重复投入,回授条款造成的创新损害在一定条件下不影响社会总体福利。所以,各国反垄断机构对回授条款的裁定渐渐地从原来的“本身违法”逐渐向“合理原则”倾斜。由于回授条款的双重作用,反垄断机构在判断具体案例是否违法时,要在“促进先进技术传播”与“削弱总体创新积极性”之间综合权衡。反垄断机构经过十几年的时间经验,在认定回授条款是否违法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点因素。
1、分析专利许可方的市场地位
如果许可人对市场具有较大支配地位,那么回授条款的设置就会强化垄断地位,不利于市场的竞争。反之,回授条款的设置对其强化市场地位的影响有限。
2、分析是否为排他性回授条款
排他性回授条款的设置要求被许可方将后续的研发创新完全授予给许可方,不能许可给第三方,甚至被许可方本身也不能使用该创新技术,这会严重损害被许可方的创新激励。这项条款在很多国家都被认为是违法的,受到了反垄断机构的高度重视。
3、分析被许可方的创新是否为阻隔创新
如果被许可方不是在原有专利技术基础上进行的创新,那么回授条款的签订就不利于公平竞争。
4、分析是否是单向回授条款
单向回授条款要求被许可人把后续的研发创新分享给许可人,而许可方却不承担相同的义务,这会导致许可方专利技术的累积,形成“金字塔型回授”强化许可方的市场支配地位,损害被许可方的福利,严重有悖公正、合理的竞争原则。
5、分析许可人是否为有偿回授
如果回授条款的设置是有偿的,许可方在使用被许可方的专利技术时要支付相应的专利许可费,研发专利所花费的成本就可以得到相应的补偿,因而对被许可方研发创新的损害就会减弱。
6、分析回授条款的协议双方是否有竞争关系
如果协议双方在统一市场上有竞争关系,回授条款的设置就更容易使双方签订横向垄断协议,形成卡特尔同盟,排除进入者、限制竞争,这种隐形的合谋对自由竞争的危害巨大。
参考文献
[1]耿俊德:知识产权许可中回授的反垄断法规制[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2]Choi,Jay Pil.A Dynamic Analysis of Licensing:The'Boomerang'Effect and'Grant-Back'Clauses[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August 2002.
[3]郁妙秋:知识产权回授条款对市场竞争之利弊分析[J].知识经济,2011(20).
[4]杜仲霞:论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回授的规制[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0(6).
[5]宁立志、陈珊:回馈授权的竞争法分析[J].法学评论,2007(6).
许可协议论文 篇6
某高校 (以下称校方) 与深圳一公司 (以下称公司) 就高校一项投入近8万元的发明专利签订了一份专利独占许可协议, 协议的校方联系人是该发明专利的发明人即高校教师, 代表校方签署协议的是该校的科研处。该协议的主要内容有: (1) 校方授予公司发明专利及其相关的全部权益的许可, 公司可在全球范围内独家和排他地使用发明专利进行生产和销售并由此获得收益。 (2) 公司可独家地和排他地对发明专利进行改进, 并且在公司要求下, 公司可自行就发明专利改进技术申请相关的专利权利。 (3) 在世界任何国家就上述许可授予权利授予任何第三方之从属许可的权利, 公司无需为该项从属许可向校方支付任何从属许可使用费。 (4) 公司行使与许可的发明专利有关的所有权利的一切行为, 均视为校方的行为。 (5) 校方授予公司的发明专利许可期限为自申请之日起满20年。 (6) 公司向校方一次性支付许可费12万元。 (7) 校方尽全力维持、确保该专利20 年的有效期。 (8) 发明专利的年费在公司改进技术出现前由校方承担。 (9) 若校方违约, 应向公司支付100万元的违约金。
从以上内容能够看出这份协议是专利许可, 并且是独占的许可。对于专利权人而言, 这种许可与专利转让相比获利要少得多, 现在社会上这种独占许可很少出现。对校方而言, 该协议至少有三处不利: (1) 校方将自己的专利许可给公司, 并且期限是20年, 这与法律规定的专利保护期自申请日起计算20年一样, 实际上就是说, 公司独占使用的专利在公司使用的合同期满时就进入公有领域, 校方不再对该专利技术享有专利权。这无疑像是将专利权转让给公司。 (2) 如果是校方转让专利, 专利的年费由受让方即公司承担, 并且转让专利所获得的收益应远远大于独占许可所获得的收益。但是, 该协议中校方不但承担年费, 而且公司使用许可发明专利的行为视为校方行为, 若有责任, 校方还得全部承担。 (3) 该协议关于违约责任只规定校方的, 并且违约金比许可费高出近10倍。可见, 通过该协议, 校方利益无形中减少, 责任加大, 受益方是公司, 高校仅仅是专利提供者, 这是典型的专利流失案例, 这份协议是一份很不公平的协议。通过该协议可以看出, 校方在专利转化中存在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方面的问题, 这种现象在目前的高校中较为普遍。高校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任务。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是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专利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会挫伤高校及高校科研人员发明创造的积极性, 这不利于科技创新的发展, 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分析高校专利转化中的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 研究如何进行高校专利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以促进高校专利转化, 在当前是很有必要的。
2 高校专利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已逐渐融入到高校的科技发展议程之中, 一些高校相继出台了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规定, 如清华大学出台了《清华大学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 1999年又制定了《清华大学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 对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科技人员进行奖励, 允许个人实施转化, 对兼职、离职办企业等作了明确规定。[1]有些高校出台了各种保护知识产权的激励措施, 如设立知识产权基金资助专利申请, 将知识产权创造活动纳入业绩考核与待遇挂钩等, 大大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造热情和创新活力。
但从总体来看, 高校在专利转化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 需引起高度重视。国家教育部对中国科技大学等11所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进行调研的结果显示, 相当一部分普通高校专利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还处在一种起步阶段。[2]由于专利保护意识较为淡薄, 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 加之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因此, 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率低, 专利及其它无形资产在转化中流失的问题严重, 高校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2.1 专利保护意识淡薄
高校虽然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 但由于对专利法律知识的宣传工作和对加强专利的保护力度做得远远不够, 使其因专利保护意识淡薄造成的专利转化中专利流失的问题严重。高校领导和专利管理人员未曾深刻体会到高校专利转化的重要性, 未曾意识到专利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正是由于管理者对包括专利在内的无形资产的经济价值及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 导致知识产权流失,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高校专利转化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科研人员的专利转化意识偏差是影响高校专利转化的直接原因。当前, 大多数高校的管理体制仍将职称与业绩、待遇等教师的切身利益相连, 这使高校的科研人员形成了一种意识偏差, 他们在关注自己学术地位的同时, 更关心职称的评定。当一项科技成果获得专利保护后, 科研人员不是着手进行专利转化, 而是急于发表论文、做成果鉴定、申报科技奖励等, 用来稳固自己的学术地位及评定职称。这样, 专利成果被束之高阁, 从而失去了其内在经济价值。
2.2 专利合同中对成果的归属和分享约定不合理
这一问题从文章开始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出。在高校与企业签订专利合同时, 很多企业只顾自己的私利, 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专利为自己赚取最大的利益, 很少考虑高校的利益。同时, 由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问题, 许多专利虽属于职务发明, 属于学校, 但实际上由发明创造者个人持有着, 专利转化的另一方——企业由发明人自己寻找, 专利方面的合同也是由发明人来签订, 高校仅仅收取一些管理费。高校科研人员为了能获得一定的报酬和出于自己在学校考核与评定职称方面的需要, 不惜以牺牲学校利益为代价, 明知条款对学校不利也签下合同, 这样实际导致高校知识产权的流失。
2.3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第6条的规定, 各高校应“加强对知识产权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完善本校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加强本校知识产权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组织开展本校知识产权鉴定、申请、登记、注册、评估和管理工作”;“组织鉴定、审核本校知识产权的开发、使用和转让合同”。但在目前, 我国大多数高校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缺乏统一领导, 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尚不够完善, 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机构尚未健全, 大部分没有固定人员, 没有完整的计划和规则, 不能有效地开展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工作, 更不用说对专利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了。虽然有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但是这样的高校比例偏小, 它们基本上是科研水平较高、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知识产权拥有量较大的重点院校。在大量的普通高校中,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仅处于起步阶段, 致使在科研合作与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中高校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造成高校知识产权大量流失, 科技成果转化率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据统计,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只占到高校科技成果的10%左右。[3]而资料显示, 俄罗斯高校知识产权范围内的科技成果转化或转让率已达到60%以上。[4]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科技创新成果多、转化数量少, 转化后的经济效益不高的状况。如在许多合作研究开发的技术项目、课题过程中, 高校对合作中产生的知识产权的归属条款不够重视, 对成果的归属与利用缺乏长远考虑, 导致某些科技成果被合作企业占有并使用, 而且这些企业还借用高校名义对其侵权品作广泛宣传, 这对高校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害。此外, 由于缺乏统筹管理,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科研工作结合不紧密, 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工作比较薄弱。高校科研成果绝大部分属于专有技术或技术秘密之列, 如何转化、实施, 使其成为现实生产力并产生效益, 高校对此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
2.4 科技成果产权不清
产权激励是持续进行创新的动力, 科技成果的产权问题是目前影响高校专利转化的关键性问题。虽然2008年7月1日实施的修改后的《科技进步法》确定“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基金项目或者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所形成的发明专利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和植物新品种权, 除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外, 授权项目承担者依法取得”, 但由于高校科研项目来源、性质的复杂性, 研究成果的产权归属仍呈现多样性, 特别是在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中, 常出现不同利益主体之间权属不清、利益分配不均的障碍。在实践中, 高校通常在利益分配和权益保障中处于谈判地位低、权益保障难的境地。此外, 大部分学校都认为所有科研项目均以学校名义申请, 科研成果理所当然是学校所有的, 项目负责人只能在成果取得效益后获得一点奖金奖励。实际上, 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之间存在一个模糊地带。近年来, 专利法和成果转化法中, 规定了成果持有人或转化获益人对成果发明人的奖励额度, 并对技术入股作了明确规定。但实际操作有许多困难, 技术如何评估定价, 所占比例是否合理等都难以体现个人和学校的利益均衡, 这造成了制约合作创新的瓶颈。
2.5 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高校的科研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应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但目前高校科研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脱节现象依然存在。知识产权管理是依法对产权的取得、利用等行为进行审查、监督、协调、服务等活动的总称。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专利工作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代管, 大多数高校还没有专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缺乏完善的专利转化制度。专利的管理工作仍处于低水平的管理状态, 管理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造成大量专利闲置或在专利转化中流失。由于当今技术发展的速度很快, 一些领域的技术甚至两年左右的时间就会更新, 所以, 即使项目进入实施阶段, 我们仍要经常关注在该技术领域新的知识产权产生的情况, 适时对项目的研究方向、技术路线作出恰当的调整, 以保证自有知识产权的最终形成。在阶段性研究成果和最终研究成果形成后, 也不能简单地开个鉴定会了事, 而是要及时分析知识产权保护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及时采取最佳的保护措施和策略;对进入转化阶段的专利技术成果, 则要充分运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保驾护航。
有些高校确实存在着狭隘的科研意识, 往往只注重在权威性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数量, 对科研成果能否带来实际的效益却不大关心。学校可能想方设法帮助科研人员申请专利指标, 甚少考虑成果如何转化。最根本的原因是现有的科研管理体制存在着严重脱节的现象, 在立项前缺乏对知识产权的研究分析, 重申请, 轻转化, 对授权后如何管理又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目前甚至还有申请费、维护费都由课题组支付的现象, 这是极不合理的。学校应该是这些作为职务发明的专利的权利所有人, 这些费用应该由学校支付。
3 构建高校专利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有效措施
经济发达国家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制度, 其中关于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尤其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其主要规定有 (1) 界定知识成果产权归属规定。20 世纪 80年代以前, 美国法律规定联邦实验室的科技成果所有权归联邦政府。由于企业没有所有权, 从而影响了企业推广应用联邦实验室科技成果的积极性。为改变这种现状, 美国《1980 年政府专利政策法》、《1980年专利与商标法修正案》规定, 联邦政府资助取得的研究成果所有权归承担单位所有, 凡已同联邦政府订立合同的学术部门和小企业均可保留及获得其技术发明所有权。这就激发了美国企业参与科技开发、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日本政府也颁布法律确立了国立大学研究成果知识产权一般归发明者个人的基本原则。该原则一方面激发了日本高等院校师生从事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有效促进了大学科技成果的转化。 (2) 知识成果的股权化规定。美国1961年颁布的《统一有限合伙法》规定合伙人的出资方式仅限于现金和实物, 这阻碍了知识成果的转化。1994年颁布的 《统一有限责任公司法》允许以知识成果入股, 这成为激励科技人员参与科技开发、成果转化的重要动力。 (3) 减免专利申请费和年费规定。日本 《专利法》第107条规定, 大学向民间机构转让的科技成果, 可减免或免除 1—3 年的专利年费;对于经认定符合条件的创业者, 在实施特定科技成果转让时, 专利厅长官有权减免其专利申请手续费。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大学及研究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4) 加快专利申请审查速度的规定。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法律规定, 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可以要求专利审查机关加快审查他们提交的专利申请。[5]
针对我国高校专利转化中存在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方面的问题, 借鉴国外的有益做法, 我国应从以下7个方面加强高校专利转化工作。
(1) 确定专利成果的归属。明确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是调整技术创新中各方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虽然修改后的《科技进步法》确定“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项目所产生的发明专利权归属于项目承担者”, 但由于项目承担者大多具体到了个人, 高校教师承担项目的活动不能一概定为职务活动, 所以, 应科学地界定职务成果与非职务成果, 依法规范科技人员在从事知识、技术创新活动中应当享有的权利, 合理划分研究单位与发明人在成果转化中所涉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2) 通过知识产权制度规范科技管理, 建立促进专利转化的利益机制和激励机制。对于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的保护, 不能仅仅停留在低层次的专利申请上, 还要强调专利要有实施的价值。在日常工作中, 还要严格技术合同的审查制度, 防止知识产权流失。对高校专利转化工作管理的关键在于如何对转化中各方的利益进行合理的安排, 使这种利益安排有助于各方利益的实现。既能使企业愿意投入某项专利, 又能使高校、教师获得一定回报的最好制度是合理的知识产权制度。只有建立起利益激励机制和规范的科技管理制度, 才能为高校专利转化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 确保其得到持续发展。
(3) 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体系及奖惩机制。各高校应建立知识产权管理的独立机构, 使之有效地保证知识产权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 不断理顺知识产权管理体制, 优化管理机制, 改善管理方法, 提高管理效能, 促进专利转化。学校的知识产权领导机构要制定学校的知识产权制度, 负责组织开展知识产权申请、审查鉴定、评估、登记、注册和监督管理, 承担学校的技术转移、专利实施、横向合同的审批等工作, 并处理学校内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争议与纠纷。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 制定切实可行的专利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办法, 其宗旨是要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 从而使学校的专利能有效地得到保护, 预防高校专利的流失。同时要充分促进约束机制与奖励机制的有机结合, 对专利转化方面的奖励要高于对论文或成果方面的奖励, 并使之作为晋升职称等方面的重要参考, 使专利转化工作与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相结合, 从而调动科研人员从事专利转化的积极性, 提高专利转化率, 推动科技创新, 促进经济的发展。
(4) 设立专利转化经费。2007年11月1日太原市实施了《太原市促进专利转化办法》。为了促进专利转化, 该办法明确了专利转化经费的设立和使用。一是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专利专项资金。二是要求市政府应当在太原科技奖中设立专利转化奖。三是要求科技行政部门的科学技术经费, 每年应当有一定比例用于专利转化。借鉴太原市的做法, 可以在高校中设立专利转化经费, 包括设立专利转化专项基金、专利转化奖金。这些由学校单独列支的经费和设立的奖金, 用于专利的实施。这些做法, 使得一些具有较好前景的专利不会因为经费的原因而不能转化、实施。这种资金支持不是无条件的, 而是要与专利的实施许可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学校与发明人事先商定, 在专利实施许可后, 合理确定发明人与学校之间的收益分配比例, 使得其中一部分作为学校的专利工作管理费用, 另一部分分给发明人及其所在院系用于新的研发, 从而保证专利的申请与实施处于良性循环。
(5) 完善科研管理机制,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 促进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是对知识产权的最好利用, 也是知识产权管理的终极目标。学校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应更加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成果转化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个人学术能力的局限性以及现代科学跨领域、跨学科的趋势, 使得仅靠一两个人完成成果和产业化的研究是比较困难的, 这就需要高校教师进行有效的集体合作。
高校人才的多层次性, 便于科研梯队合力的形成。青年教师思想活跃、思维敏捷, 富有创造性, 中老年教师基础知识雄厚、科研能力强, 完善人员配备是转化工作有序进行的保证。应根据团队中每个人的工作量确定其贡献, 承认其对科研的贡献。队伍组建中要注意教师在年龄、专业、研究层次等方面的搭配, 做到理论研究型人才与应用研究型人才相结合, 这有助于科研在有雄厚理论的基础上向应用性发展, 推动成果向应用性方向转化, 并促进成果产业化的逐步实现。因此, 高校应当转变观念, 强化市场意识, 加强政策引导, 完善成果转化的管理机制。
(6) 培育和发展高等学校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产业。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成熟, 法律制度、特别是诚信体系还不健全, 高校的科技成果、技术产权转让出去后, 有时还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虽然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不足够强大、完善, 高校专利的转化还有很多配套的制度及意识问题, 但是高校有许多专利, 有较大的科技队伍, 因此, 高校必须自己去进行专利转化和产业化。当然, 配套的评估、服务等也要完善, 比如, 有些教授研究的成果理论上可行, 工艺技术上就实现不了, 这种情况是很多的。因此, 高校要结合本校的学科特色优势, 努力争取社会资本参与,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和产业优势;同时要利用资源优势办好校办科技企业, 加强与社会企业的科研合作, 从源头上解决科研与实际脱离的问题。解决实际生产中提出的问题, 是我们培育和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产业的一项重要策略。
纵上所述, 我们必须重视当前高校专利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确定专利成果的归属, 通过知识产权制度规范科技管理, 建立促进专利转化的利益机制和
激励机制, 设立专利转化经费, 改革现有知识产权管理体制, 避免再出现类似协议中损害高校利益的现象, 促进高校专利转化。
摘要:高校专利转化率低是影响科技创新的重大障碍。从一份协议可以看出, 原因主要是我国高校在专利转化中存在着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方面的问题:专利保护意识淡薄, 专利合同中对成果的归属和分享约定不合理,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科技成果产权不清以及管理体制不健全等。我国高校应明确专利成果的归属, 通过知识产权制度规范科技管理, 建立促进专利转化的利益机制和激励机制, 设立专利转化经费, 改革现有知识产权管理体制, 培育科技产业, 以促进高校专利转化。
关键词:高校,专利转化,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
参考文献
[1]赵莼善, 周立.清华大学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A].高新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新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
[2]曲维明, 杨秋莲, 胡启明.浅谈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中的几个问题[J].http://202.118.224.31/xj.files/yewu/3.htm, 2008-01-02.
[3]杨健安, 陈卫.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的探讨[J].高教文摘, 2002 (3) .
[4]国际教育信息http://www.jyb.com.cn/cedudaily/r18/guoji110.htm, 2008-01-20.
【许可协议论文】推荐阅读:
商标许可协议最新08-16
著作权许可协议07-06
商标许可使用协议书08-28
著作权许可使用协议书06-15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使用许可协议10-19
行政许可法与单行法关系论文10-28
生产许可07-01
安全许可08-07
规划许可08-26
许可使用合同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