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行政许可(精选12篇)
卫生行政许可 篇1
按卫生行政许可规定依法对申请人进行现场审查, 并根据现场审查结论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卫生行政许可决定,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申请人往往在首次或再次现场审查时不符合许可条件, 要求限期整改或作出不予许可决定, 要求申请人限期整改则有可能超过许可规定期限, 作出不予许可决定则需重新申请造成许可效率降低、行政资源浪费, 笔者试引入中止申请程序来解决这个问题。但中止申请是涉及卫生许可程序合法性的重要问题之一, 现行法律、法规也没有作出全面、权威性的规定, 以至于人们对行政许可中止申请存在一些模糊认识。
1 卫生行政许可中止申请适用的情形
1.1 法定中止申请情形
我国行政许可法第45条规定, 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依法需要听证、招标、拍卖、检验、检测、检疫、鉴定和专家评审的, 所需时间不计算在本节规定的期限内。卫生部《卫生行政许可管理办法》也作了相应规定和补充, 卫生行政部门依法需要对申请行政许可事项进行检验、检测、检疫的, 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5日内指派2名以上工作人员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进行检验、检测、检疫, 检疫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卫生行政许可期限内。卫生行政部门依法需要根据鉴定、专家评审结论作出卫生行政许可决定的, 鉴定、专家评审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卫生行政许可期限内。公共场所申请获得卫生许可必须经审查监测确定主要卫生指标符合卫生要求方可取得“卫生许可证”, 对主要卫生指标的监测就可以成为中止申请的充分条件。
1.2 依申请而中止申请情形
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对申请人进行现场审查, 认为申请人不具备法定条件时, 通常的做法是提出意见由申请人自行整改, 但申请人整改的时间是卫生行政部门不能强制的过程, 整改时间一旦到达许可规定期限就必须作出行政许可或不予许可的决定, 同时产生行政救济和重新申请的附加结果, 降低了卫生行政部门和申请人行政许可效率, 给双方都带来了一定制约。这种情况在预防性卫生监督过程中经常遇到, 如一个刚涉足餐饮行业的经营者不可能也不现实完全按照卫生许可条件来功能分区、场所布局、设备添置, 往往需要卫生监督员一次或数次的现场指导、纠正才会达到要求。在申请人不符合条件需要整改时, 卫生行政部门不宜或者不直接作出许可或不予许可决定, 由申请人提出中止申请的申请, 中止许可程序, 将申请人进行自身整改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卫生行政许可期限内。
1.3 其他情形
在卫生行政许可过程中, 如作为申请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 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因不可抗拒的事由, 卫生行政部门或申请人不能参加诉讼的;以另一申请的许可结果为前置条件的, 而另一申请尚未办结的。
2 卫生行政许可中止申请的程序
卫生行政许可中止申请权的行使, 既可以由卫生行政部门依据职权自己启动, 也可以由申请人启动。至于中止申请的程序, 我国行政许可法并未作统一的规定,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一种缺憾。实践中, 应当结合其他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执行。
2.1 依据职权启动
出现法定情形的, 经主办处室书面申请, 经行政领导同意决定中止行政许可程序。
2.2 申请人申请启动
申请人不符合条件需要整改时, 申请人提出中止申请的书面申请, 经主办处室、行政领导同意决定中止行政许可程序。
2.3 卫生行政许可中止申请的告知
决定中止的,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制作《行政许可程序中止通知书》, 送达行政许可申请人。《行政许可程序中止通知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决定中止的原因;中止的起始日期;申请人的权利;申请人为取得行政许可, 应当或者可以依法采取的措施、行动;其他应当告知或者认为可以告知的事项。通知书送达时即中止许可程序, 保留申请受理, 暂时不作出许可或不予许可的决定。
2.4 重新启动行政许可程序
中止情形消除的, 经主办处室或申请人书面申请, 经行政领导同意应当重新启动行政许可程序, 中止的起始日期不计算在卫生行政许可期限内。重新启动之日可以是明确表示准予许可或者不予许可, 或者完成检验、检测、检疫、鉴定和专家评审, 或者确认许可条件已经满足的书面文件之日的次日。
3 卫生行政许可中止申请的概念和效力
卫生行政许可中止申请作为行政许可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程序, 理应遵循行政许可实施的一般原则, 比如合法、便民、效能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等。特别是依申请人申请而中止许可程序的情形, 在现行行政许可法律法规中都未提及, 其合法性值得商榷, 但其体现的便民原则和效能原则在卫生许可实践中得到充分发挥[1]。综上, 笔者将中止申请下个定义, 是指在卫生许可过程中, 因出现法定事由或当事人申请而使行政许可活动难以继续进行, 由行政许可部门决定暂时停止行政许可程序的制度。中止申请的决定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 一切属于本行政许可程序的活动一律停止, 中止许可程序的时间不计算在行政许可期限内, 中止申请的原因消除后, 恢复许可程序, 原来进行的一切行政许可行为继续有效, 并对申请人和行政许可部门均有约束力。
4 卫生行政许可中止申请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为了对卫生行政许可中止申请的本质和特征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有必要与许可中止、终止许可等概念的主要特征加以比较, 以作泾渭之分。 (1) 行政许可的中止, 是指行政许可主体作出准许决定, 向申请人颁发了许可证之后, 因法定情形的出现, 暂时收回许可证, 从而暂停止被许可人从事所许可活动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2]。许可中止不同于中止申请。许可中止是暂停止被许可人从事许可事项的活动, 发生在许可决定之后, 而中止申请是行政许可中的一个过程, 发生在许可决定之前。 (2) 终止许可, 是指在行政许可过程中因法定情形的出现, 许可行为继续进行已没有必要或不可能继续进行。法定情形包括申请人书面要求撤回行政许可申请的;行政许可部门作出许可或不予许可决定的等。终止许可指许可程序不再继续, 中止申请指原因消除后可以恢复许可程序。
总而言之, 中止申请是卫生行政许可程序的一个组成部分, 依申请人申请中止许可程序的制度更能体现行政许可的便民原则、效能原则, 在卫生许可实践中发挥其较大的功效, 避免了很多因不符合许可条件要求整改期限并且不宜或者不直接作出不予许可决定的矛盾, 中止申请保留申请受理可以恢复许可程序, 避免了当事人重新申请造成行政资源浪费。
卫生行政许可 篇2
为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和《卫生行政许可管理办法》,规范卫生行政许可行为,遵循公开、公平、公正、便民的原则,我局卫生行政许可工作进行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以高效、优质、便民为宗旨。简化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坚持依法办事,优质服务,全面提升我局卫生行政许可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卫生行政许可工作规范有序开展。现将我局卫生行政许可工作汇报如下:
一、许可项目
我局卫生行政许可项目为:公共场所卫生许可,餐饮服务许可,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许可,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消毒药械、医疗用品、卫生用品、卫生许可,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放射诊疗卫生许可。
法律依据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细则》、《放射诊疗管理规定》。
二、许可程序
我局在XX市人民行政服务中心的卫生窗口将行政许可项目、依据条件、办证程序、期限、办结情况以及办证须知和需提交的全部申请资料目录、申请书示范本等依法向社会公布,为群众提供准确的信息。始终以窗口为服务前沿,做好文明用语、热情服务、礼貌待人,实行一个窗口对外,内部实行“一站式”服务,努力做好各类卫生许可项目的受理工作,多次被市行政服务中心评为“服务明星”和优秀窗口。
卫生许可流程为: 申请人提出申请并提供资料→符合要求(1个工作日受理);不符合要求(限期补全资料)→卫生监督机构对申请资料和现场进行审核(7个工作日)→符合要求→批准(不符合要求(限期整改))
三、许可项目办结情况
自2009年7月1日至2010年5月30日共受理各类卫生许可申请314件,办结173件,其中公共场所受理97件,发证52件,餐饮服务受理183件,发证96件,集中式供水受理1件,办结1件,化妆品生产企业受理11件,办结9件,消毒产品受理4件,办结3件,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企业受理12件,办结6件,放射诊疗许可受理5件,办结5件,医疗许可受理1件,办结1件。全年无逾期、零投诉。
四、许可项目收费情况
根据XX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开展清费减负工作的通知》X政发【2008】61号文件精神。我们于2008年12月已停收食品卫生许可证、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审批费及工本费等收费项目。
五、许可案卷情况
2009年以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与“关键岗位重点监督绩效考评”和“卫生效率年活动”相结合,贯穿卫生监督工作实际,取得明显实效。
许可材料归档按一案一卷,使用统一规范的卷面,一卷一号,卷内材料排列有序,卷内文书采用阿拉伯数字逐页编写页码,装订整齐。2009年7月1日至210年5月30日共整
理归档卫生行政许可材料148件,其中餐饮96件,公共场所52件。
六、工作措施
目前我省正处于机构改革之机,一些卫生许可监管职能进行调整,在职能转换衔接过程,我们对卫生窗口提供各类卫生许可(审批)办事须知的公示材料全部重新作了更改,属本部门办理卫生许可项目在办事须知材料中公示许可依据、条件、程序、期限、联系电话等等内容。对职能调整到其他部门的许可项目,也在办事须知中,详细告知现许可受理审批机关、受理地点、联系电话、表格下载等内容。为群众提供准确许可信息,避免群众在申请相关许可过程中,四处打听,来回奔波,方便群众办证。
围绕“便民、惠民”的原则,在不违背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前提下,卫生许可工作积极创新,努力方便群众,开展了各种探索:提出了“一卡”、“四免”、“二创”、“回头看”等新措施。
“一卡”:是指服务指导卡,政府办事大厅卫生窗口原有工作联系卡,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可审核科的同志发现许多当事人在办证前都先到工商窗口去核准店名字号,店铺装修前一般不懂卫生许可条件与流程布局的要求,于是就重新设计了卫生服务指导卡,卡上有许可审核科的联系电话、地址,以及中小型餐饮业、干湿式点心、小旅馆、美容、美发等基本要求和必备的硬件设施,并把服务指导卡放到了工商窗口,这样当事人在店铺装修前就可以了解卫生的一些必备的要求,不清楚的又可以电话咨询,卫生的许可工作提前介入到
工商窗口了。
“四免”:1.免费给当事人设计绘图:许可审核科的同志上门实地指导,因地制宜依据操作流程免费设计并绘制草图,经营者依图施工保证布局合理。2.免费发放卫生制度牌:有些当事人不知道怎么制定卫生制度牌,许可审核科统一定制了各类卫生制度牌,并在卫生窗口免费发放。3.免费发放台帐本:对取得了卫生许可证的当事人,免费发放台帐本。4.对残疾人员办理卫生许可证给予免去所有办证费用。
“二创”:1.创建许可影像资料的留档工作,运用摄像机、照相机等各类器材对许可单位的流程布局和卫生设施进行影像资料的存档工作。重新设计照片的式样,标注店名,店址,摄影时间,经办人签名,并要求当事人签字确认。2.创建许可电子档案,将相关许可资料输入电脑,并按刻录光盘,存入档案妥善保存。
“回头看”是指对发证单位三个月内许可科进行回访,确保发证质量。
“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既要严格把好许可质量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又要更好贯彻“便民”、“惠民”的原则。几年来,卫生监督人员严格依法行政秉公执法,做到了许可无投诉、无行政复议。“一卡”、“四免”、“二创”、“回头看”等新措施的推出,就受到了广大经营户的好评。
七、问题与建议
1.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对《餐饮服务许可证》审批发放仅规定了类别(实际上是以场所划分),尚未出台具体的行政许可实施细则,难以对照操作。如:原干式点心卫生许
可条件没有规定就餐场所,现是否要发证,按什么类别发。
2.餐饮服务许可证无临时证,而有些摊点无固定用房或租房时间不超过一年,还有夜排档等季节性经营者,如何规范发证工作尚需探索。
3.目前许多公共场所经营范围的咖啡馆、酒吧、茶座,实际经营饮食供应,是发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还是餐饮服务许可证目前暂无明确规定。
4.现有的办事大厅行政审批系统与省卫生监督信息系统无法兼容,在受理、制作、发放过程存在两次操作,分别输入,不但增加工作量,还影响办事效率。
5.建议上级政府进一步明确食品生产经营分管职责及餐饮服务许可的具体项目,出台适合本地的行政许可规范实施细则,在部门职责和许可条件上进一步作出明确规定,切实加以完善,确保正确执行。
XX市卫生局
会展进入行政许可时代 篇3
展会备案制已经成为行业大势所趋,现行体制下如何备案、向谁备案目前尚不清晰。不过,由上述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公安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部门。从目前的情况看,公安部门对会展的监管主要是从安全角度展开的,前述德州的案例充分反映了这一点。据了解,该展览会举办地点周边道路狭窄,不具备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要求,最搞笑的是主办方原本只联系了百家参展商,但不请自来的参展商超过了原本邀请的参展商数量。会展中心周边道路挤满了人和电动车,现场十分混乱嘈杂,最终引起公安部门注意,出手整治。根据《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活动组织者不仅要提前向公安机关报备,获得许可,而且不能擅自更改活动时间、地点和规模,而上述活动的规模明显已经改变。该条例作为目前公安机关管理展会活动的主要依据,也为目前展会备案提供了最清晰的主体和操作细则。
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大型群众性活动的预计参加人数在1000人以上5000人以下的,由活动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实施安全许可;预计参加人数在5000人以上的,由活动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或者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实施安全许可;跨省、自治区、直辖市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的,由国务院公安部门实施安全许可。值得玩味的是,该条例是国务院2007年正式发布实施的,现在才在会展行业大显神通反应了这样一种状况:随着展会审批制的消退,行业相关部门对展会的监管范围缩小的同时公共管理部门的监管功能正在凸显,彼消此长。
会展备案制之所以扑朔迷离,主要在于备案主体不明晰。之前,一些地方曾规定过,举办展销会需要在工商部门备案,但后来出于繁荣市场、简化办展程序的考虑而被取消。而十八大后政府简政放权,不断取消审批事项,展会审批松动了很多,对会展的监管主要落在了备案上,然而不同的地方、不同类别的展会仍然存在主管部门不同的问题,这也注定了展会备案管理的部门仍是多头的。会展部门、商务部门、公安部门、贸促机构、卫生部门等都可能是会展的备案机构,但是唯一拥有现场执法权的无疑是公安部门,所以,可以想象,未来展会现场管理的身影中,我们可能会更频繁地见到警察“蜀黍”的身影。而这也代表着,会展将逐渐从行业主管部门审批走入行政许可的路上。
编辑部
卫生行政许可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篇4
1 主要存在问题
1.1 许可事项的公开公示
《行政许可法》第30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有关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在办公场所公示。但涉及到具体食品、公共场所、医疗机构等许可证的决定、延续、变更、撤销、注销等办事程序, 无法提供相对完善公示材料。省级以上卫生监督机构仅对本部门负责审核审批的事项 (如健康相关产品、化妆品、食品添加剂等) 进行资料公示, 未为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制订明确的办事程序。各基层卫生行政部门自定的公示资料, 必定会存在不完善、不规范、不统一的地方, 自定的资料对外公示, 不利于维护卫生行政许可的严肃性及权威性。
1.2 许可文书及证照
《卫生行政许可管理办法》2004年7月23日施行后, 附了一套卫生行政许可文书样本供各地参照执行, 另外规定:“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补充相应文书”。但笔者了解到, 江苏省目前卫生行政许可文书尚不相同, 大多还停留在“试行”阶段;新版的卫生许可证需要新的发证管理系统, 但至今没有开发出成熟的软件供选择。因此, 张家港市仍使用原来自行开发的发证管理系统, 老的许可证的样式、编号仍在延用, 达不到《卫生行政许可管理办法》规定的要求, 给一些食品生产企业印制外包装时带来了麻烦。目前, 在国内所有的证照中, 似乎也只有卫生许可证各省甚至各市样式不一。
1.3 受理范围
餐具消毒服务机构今年在张家港市刚刚兴起, 半年内就发展到5家, 这些服务机构现主要提供餐具消毒服务, 其人员、设备、消毒剂、消毒质量等, 均涉及到卫生问题, 服务的对象也与我们直接监管的对象有关, 但这部分单位的开办不需要卫生行政许可, 因此在卫生方面没有准入门坎, 卫生部门也不参与对这些单位的管理。这些消毒机构不能视同于普通的家政清洁公司, 他们带来的环境问题已引起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 随着服务范围的扩大、服务项目的增加, 该行业带来的卫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卫生行政部门不能简单地发出一张《行政许可不予受理通知书》了事。
1.4 发证的规范用语
结合苏州市卫生局转发的《江苏省卫生许可证食品卫生许可项目填写规范用语及填写注意事项》规定, 2006年底, 市卫生监督所对食品及公共场所行业卫生许可项目规范用语进一步加以完善 (如将饮食行业的原13个许可项目扩大至15项等) 。今年年初, 《江苏省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 (试行) 》, 其附件中的食品生产经营方式及范围分类, 进一步对食品行业发证的规范用语进行了调整。但目前, 仅以副食项目为例, 就先后出现过主副食品、定型包装食品、散装食品、预包装食品等几种不同的提法, 且不同地区仍在使用;对“简餐制售”核准范围的不同理解, 曾造成过全市环保、工商部门的歧意, 给申办者办理证照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对食品生产企业许可项目一般按食品生产的品种或类别进行核准, 对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食品相关产品, 根本就没有严格的规范用语, 现食品生产企业申报QS, 要求我们的许可项目与质监部门的一致, 使我们的卫生许可证要变更许可项目, 严重影响了正常工作及卫生行政部门的形象。
1.5 审批权限
卫生许可证实行分级审批, 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 省、设区的市级卫生监督机构均有各自的审批范围。保健食品的审核权划给药监局后, 不少企业制订了自己的企业标准, 在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备案后, 将大量的不明食品作为普通食品办理卫生许可证。这些产品大多如同药品一样包装精美, 在食品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这批食品到底是什么样的食品?是不是食品?就不得而知了;其自订的企业标准一般不涉及明确的成份及含量, 有些成份在《既是食品又是药品名单》里能够查到, 也非严格意义上的新资源食品, 所定的理化指标及微生物指标标准其实并无实际意义—普通的面粉或甘薯粉也能满足要求, 再加上部分原料可能是进口的等等, 造成审批上的失控, 其产品堂而皇之地以一张普通卫生许可证而出现在市场上。
1.6 许可的卫生标准要求
《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第21条规定:申请卫生许可证的食品生产经营者, 其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评分应达到总分60%以上, 但涉及到饭店、食堂、小吃店就没有个体的实用标准了。为此, 市卫生监督所成立了专业学组, 先后制订了大中型餐饮单位、小型餐饮单位、外送快餐单位、干湿式面食饮食店、卤菜加工、豆制品生产单位, 甚至猪血生产等单位的卫生标准要求。有步骤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对豆制品、大中型食堂、卤菜加工场所进行了整治, 但随着大量外来人员的涌入, 不断有达不到卫生或环保标准的单位出现, 若不符合要求的单位不发证, 必然会导致大量的无证经营情况发生。另外, 量化分级管理标准由我们自己制订, 评分人员不一, 客观上造成了量化分级管理流于形式, 行业单位卫生许可证准入门坎标准不一致。
2 分析与建议
其实, 行政许可工作属政策性的工作, 一旦真正引起了大家重视, 许多问题就能够得到立即的解决。
作为食品、公共场所等单位的监管部门之一, 卫生部不能只对医疗单位感兴趣, 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也不能仅有关产品、涉水产品等本部门受理的事项公示许可程序等内容, 应当如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一样, 在网上对食品监管有一个全国性的规定, 也就是说, 卫生监督中心, 应当是全国的卫生监督中心, 其公布的许可事项, 应当能对全国有指导作用, 即全国的卫生监督机构及普通公民应当能查到本应查到的信息, 而反过来更加方便地办理相关事务。
设置行政许可是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要求我们首先做到自身的行政许可行为规范, 建议能够结合《卫生行政许可管理办法》规定, 尽快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卫生学评价、审批程序等行政许可规范, 开发卫生许可证信息管理系统, 加强作业指导培训, 统一卫生许可证样式与规范用语, 尽可能做到许可信息资源的更大范围联网共享。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出台后, 我们对食品生产单位的卫生许可证似乎成一种前置审批, 对这些企业进行免费的设计审查、施工检查、竣工验收发证后, 质监部门却要按他们的意图进行修改, 并要求按他们的标准书写许可规范用语;我们投入了大量精力从事的许多工作, 如豆制品、卤菜、糕点等行业的整治, 如同为质监部门铺路打工, 整治基本规范后他们负责接管, 我们一直在做些攻坚的、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这类许可证发得实在是窝囊;对商场超市, 工商部门也已介入监管, 建议在《食品安全法》实施以后, 考虑撤销对上述行业的卫生行政许可, 并对许可受理的范围作动态调整。
卫生行政许可 篇5
判断题部分
第 1 题.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的生产项目分为消毒剂类、消毒器械类和卫生用品类
A.√
B.×
答案: A
第 2 题.《消毒管理办法》规定了《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每四年复核一次
A.√
B.×
答案: B
第 3 题.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编号格式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卫消准字(年份)第XXXX号
A.√
B.×
答案: B
第 4 题.消毒产品生产企业提交的办理《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申报材料,经现场审核,不符合《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规定,不予批准,并发给不予行政许可决定书
A.√
B.×
答案: A
第 5 题.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上的生产企业名称、地址应与其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完全一致
A.√
B.×
答案: A
第 6 题.县级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对新消毒产品、新涉水产品进行生产能力审核和采封样
A.√
B.×
答案: B
第 7 题.抗(抑)菌制剂产品的卫生许可资质包括企业卫生许可证、产品卫生许可批件和卫生安全评价报告
A.√
B.×
答案: B
第 8 题.取得卫生许可的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其生产工艺或车间布局发生改变的,不需向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提交新的生产工艺或车间布局等相关资料并经现场审核,即可生产
A.√
B.×
答案: B
第 9 题.申请办理新消毒剂、消毒器械卫生许可批件的国产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可直接向其所在地的省级卫生监督机构申请对所申报产品的生产能力审核和采封样申请
A.√
B.×
答案: B
第 10 题.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应当把待检产品、合格产品、不合格产品分开存放,并有易于识别的明显标志
A.√
B.×
答案: A
第1 1 题.《消毒管理办法》规定了《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每四年复核一次
A.√
B.×
答案: B
第1 2 题.取得卫生许可的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其生产工艺或车间布局发生改变的,不需向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提交新的生产工艺或车间布局等相关资料并经现场审核,即可生产
A.√
B.×
答案: B
第1 3 题.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编号格式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卫消准字(年份)第XXXX号
A.√
B.×
答案: B
第1 4 题.未列入消毒产品分类目录的产品不得标注任何与消毒产品管理有关的卫生许可证明编号
A.√
B.×
答案: A
第1 5 题.消毒产品生产类别分为消毒剂、消毒器械、卫生用品、抗(抑)菌剂四类.A.√
B.×
答案: B
第1 6 题.产品卫生安全评价中的检验项目可用不同批次产品完成A.√
B.×
答案: B
第1 7 题.消毒产品生产企业申请办理卫生许可证,申请资料不符合要求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当场或10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单位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A.√
B.×
答案: B
第1 8 题.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的生产项目分为消毒剂类、消毒器械类和卫生用品类
A.√
B.×
答案: A
第1 9 题.国产消毒剂卫生安全评价内容包括产品标签、说明书、检验报告(含结论)、企业标准、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产品配方
A.√
B.×
答案: A
第 20 题.消毒产品生产企业迁移厂址、另设分厂或车间的不需要重新向生产场所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卫生许可证
A.√
B.×
答案: B 单选题部分
第 1 题.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有效期为()
A.2年
B.3年
C.4年
D.5年
答案: C
第 2 题.消毒产品生产用水的水质要求()
A.均可使用自来水
B.隐形眼镜护理液的生产用水应当用去离子水
C.一般消毒剂的生产用水应当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D.井水
答案: B
第 3 题.隐形眼镜护理用品生产(包装除外)、分装应在()万级空气洁净度以上净化车间进行
A.10
B.20
C.30
D.100
答案: A
第 4 题.从事消毒产品生产的单位生产车间使用面积应不小于()平方米
A.60
B.100
C.150
D.200
答案: B
第 5 题.下列哪种情况不要对产品重新进行检验
A.实际生产地址迁移
B.另设分厂或车间
C.转委托生产加工的 D.变更产品名称
答案: D
第 6 题.生产企业申报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时,应提交()内的生产环境和生产
用水检测报告
A.三个月
B.半年
C.一年
D.两年
答案: D
第 7 题.下列情形中,不需要对产品重新进行卫生安全评价检验的是()
A.生产企业迁址、另设分厂或车间、转委托生产加工的,消毒剂应进行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原液稳定性试验,加pH调节剂前、后的pH值测定(限于戊二醛类消毒剂);消毒器械应进行主要杀菌因子强度和电气安全性能的测定
B.消毒剂变更产品有效期的,应进行有效成分含量和稳定性指标的检验
C.企业名称或法人代表变更
D.次氯酸钠类消毒剂和戊二醛类消毒剂增加使用范围的(限于《次氯酸钠类消毒剂卫生质量技术规范》和《戊二醛类消毒剂卫生质量技术规范》中规定的使用范围),应进行理化指标和相应微生物的杀灭检验
答案: C
第 8 题.对消毒产品申报企业进行现场审核时,应按照卫生部《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要求,对()的给卫生许可证
A.达到满分
B.满足及格分
C.具备生产设备
D.满足满分
答案: B
第 9 题.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应当离地、离墙存放不小于()厘米
A.5
B.10
C.15
D.20
答案: B
第 10 题.10万级洁净度车间的空气微生物检测要求浮游菌数,()个/m3 A.≤50
B.≤100
C.≤500
D.≤1000
答案: C
第1 1 题.生产企业申报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时,应提交()内的生产环境和生产用水检测报告
A.三个月
B.半年
C.一年
D.两年
答案: D
第1 2 题.对消毒产品申报企业进行现场审核时,应按照卫生部《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要求,对()的给卫生许可证
A.达到满分
B.满足及格分
C.具备生产设备
D.满足满分
答案: B
第1 3 题.从事消毒产品生产的单位生产车间使用面积应不小于()平方米
A.60
B.100
C.150
D.200
答案: B
第1 4 题.生产用于传染病防治的消毒产品的单位和生产用于传染病防治的消毒产品,应当经哪一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审批
A.部级以上
B.省级以上
C.市级以上
D.县级以上
答案: B
第1 5 题.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另设分厂〈车间〉的,应当按《消毒管理办法》规定向生产场所所在地的()申请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
A.市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B.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C.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D.国家卫生计生委
答案: C
第1 6 题.从事消毒产品生产(含分装)的单位选址与可能污染产品生产的有害场所的距离应不少于()米
A.10
B.20
C.30
D.50
答案: C
第1 7 题.隐形眼镜护理液以及其他有特殊卫生要求的消毒产品生产、分装的车间洁净度要求()
A.1000级以上
B.10000级以上
C.100000级以上
D.300000级以上
答案: C
第1 8 题.消毒产品生产企业迁移厂址的,应按《消毒管理办法》规定向生产场所所在地的()申请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
A.市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B.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C.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D.国家卫生计生委
答案: C
第1 9 题.以下哪项不是新材料须满足的条件()
A.未列入消毒剂原料有效成分清单的 B.未列入消毒产品分类目录的C.未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消毒防腐类的 D.未列入现行国家卫生标准、规范的 答案: B
第20 题.隐形眼镜护理用品生产(包装除外)、分装应在()万级空气洁净度以上净化车间进行
A.10
B.20
C.30
D.100
浅析我国行政许可的撤销 篇6
【关键词】授益行政行为;行政许可;撤销;存续保护
授益行政行为,是指行政行为的效果系对相对人设定或确认权利或法律上的利益的行政行为。[1]违法授益行政行为之所以可以撤销,原因在于一是因受益人的信赖不值得保护;二是因信赖利益值得保护,但撤销所欲维护的公益仍然大于信赖利益,在此就会产生补偿或赔偿损失的问题。目前对违法授益行政行为的具体操作原则是以撤销为原则,以不得撤销为例外[2]。
1、授益行政行为撤销的理论综述
1.违法行政行为撤销标准
行政行为的撤销必须以行为违法为前提。只要行政行为与法律规定或法律原则的要求不符就是违法。由于违法瑕疵重大明显的行政行为是无效的,自始不产生效力,行政相对人也不用受其约束。我国行政法理论受严格“依法行政”原则的传统行政法学理的影响,行政机关在撤销、废止或变更行政行为的权力必须要受到限制和拘束的观念,并没能具体细化到实体法规定中。我国也大多将“行政行为撤销、变更与废止”的描述仅限于将其作为行政行为效力变化或终止的形式。学界对于撤销、变更与废止的问题的具体讨论也多局限在概念的界定区分、负有权限的机关以及法律效果等问题上,很少涉及行政机关行使相关权力的约束问题。具体到行政机关撤销授益行政行为,尤其是行政许可问题,理论上对行政机关撤销行政行为的具体标准探讨并不成熟。2003年颁布的《行政许可法》第69条规定了五种撤销情形与两种保护相对人信赖利益的条件。对比德国法,可以发现,我国行政机关撤销行政许可的标准太过笼统,对具体的撤销程序、补偿赔偿范畴以及争议事项等未做规定。行政机关掌握过宽的自由裁量权,只要不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其完全有权撤销违法的行政许可,无需像德国法规定那样受到层层程序限制。
2.信赖保护原则的适用
信赖保护原则源自于法安定性原则与基本权利规范。其法理基础在于,对个人就公权力行使结果所产生的合理信赖以及由此衍生的信赖利益,法律制度应为之提供保障,而不应使个人遭受不可预期的损失。[3]信赖保护原则之所以能适用到授益行政行为,原因在于对授益行政行为撤销(或废止)的决定,会对相对人的利益造成不利影响,即相对人此时存在需要保护的信赖利益。我国《行政许可法》第69条在颁布后曾受到多方赞誉,甚至有学者认为,第二项限制条件的规定是“行政法学上信赖保护原则的具体化”。从毫无限制的撤销自由到撤销违法的行政许可时应对无过错的受益人进行损失补偿,行政法革新的进步意义应当值得充分肯定。但仍不能忽视的是现行法规定的信赖保护与信赖保护原则仍有相当大的差距。第69条所坚持的仍然是公共利益至上原则,并未真正为个人私益的信赖利益提供保护。而第1款中对“可以撤销”而非“应当撤销”作出规定,实际上也是在依法行政原则范畴内裁量,目的在于防止“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而与信赖保护原则的适用并无关涉。[4]
2、对完善我国制度之思考
1.我国信赖保护原则的行政法意义
信赖保护原则要求公权力的行使注重考量公民的信赖利益。尤其是在公益与私益之间的利益平衡之中,不应完全以公共利益需求为主导,应该将私益置于与公益相平等或者相对更为重要的地位。[5]从这一方面来说,信赖保护原则强调的是特定情况下超出特别法具体规范之外的实质公正。承担信赖利益保护之重任的主要是依法行政原则,信赖保护原则仅能在特定阶段、在一个极为有限的范围内起到补充作用。因此,该原则存在的意义在于,信赖保护原则在个案中适用会取决于行政机关在特别法规与行政程序法中规定的一般信赖保护条款之间作出的选择适用,以及在公益与私益之间做出的利益权衡。
2.考虑从信赖保护过渡到存续保护
与我国许多学者致力于提升信赖保护原则的重要性与地位不同,德国学者并不视该原则为行政法基本原则。刘飞教授梳理过德国相关文献资料,提出德国对信赖保护原则的最高定位是将其认定为与行政活动的确定性、可预期性、可测量性、合比例性、滥用禁止、诚实信用等原则相并列的“行政活动的重要原则”之一。[6]正如前文提到的,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是信赖保护原则适用的范围十分有限。德国的一种尝试是由有限的信赖保护过渡到相对宽泛的存续保护[7]。与前者不同,存续保护的对象是行政行为的存续状态,即经由行政行为所确定的相对人事实和法律状态的存续;其覆盖范围至所有类型的行政行为,而不区分行政行为的效果问题;同时存续力保护综合体现了法的安定性、行政行为存续力理论之价值。
3.发挥依法行政原则应有之义
国家对合法的公权力行为给公民造成的损害,以及因行政决定的变更对公民造成的损害基于补偿是依法行政原则的而应有之义。从依法行政原则出发,撤销违法的授益行政行为是对原本合法却因法律或事实状态的改变而不再具有合法性的授益行为予以废止。[8]依法行政原则理论依广义解释,其重要意义在于限制行政权并让行政权服从法而非个人,尤其避免在行政自由裁量权情形下缺乏法治约束的“一言堂”。因此就实现对公民信赖利益的保护,进而建设现代法治与维系公民信赖之目标而言,根本上仍主要依靠于依法行政原则。鉴于信赖保护原则发挥作用的有限性,并且依法行政原则能够一定程度上达成既定目标,故在信赖保护原则尚未法定化的条件下,发挥依法行政原则的应有之义更切实际。
3、结语
通过对理论的分析,我们发现以行政许可为例的授益行政行为在撤销之时,撤销具体标准由行政机关裁量,并实质性受到依法行政原则的制约,而非字面误解的信赖保护原则。我国的《行政许可法》并未像德国规定了对违法行政许可决定适用存续保护,“可以撤销”之条款的法理基础仍然是基于依法行政原则。因此,就尚未细化的具体标准与有限的信赖保护原则适用,更现实的做法是充分发挥依法行政原则之作用,把控好撤销标准的“阀门”。
注释
[1]胡建淼主编:《行政行为基本范畴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212页。
[2]不得撤销又有两种情形:一是撤销将对公益造成重大危害的情形;二是信赖保护原则优于依法行政原则的情形。
[3]刘飞:“信赖保护原则的行政法意义——以授益行为的撤销与废止为基点的考察”,载《法学研究》2010年第6期,第3页。
[4]同前注[3],第18页。
[5]同前注[3],第18页。
[6]同前注[3],第19页下脚注[84]。
[7]源于德国联邦行政法院在1982年一份判决,参见赵宏:《法治国下的目的性创设——德国行政行为理论与制度实践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年11月版,第236页。
[8]同前注[9],第11页。
参考文献
[1]胡建淼主编.行政行为基本范畴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7.
[2]刘飞.信赖保护原则的行政法意义——以授益行为的撤销与废止为基点的考察[J].法学研究,2010,6.
[3]赵宏.法治国下的目的性创设——德国行政行为理论与制度实践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卫生行政许可 篇7
1 许可把关与底线标准
在创优化卫生行政审批工作中, 不能忽视卫生行政许可的把关原则。卫生许可是按法律法规规范标准要求把关许可条件的认可。卫生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的关键项目是卫生监督工作的把关重要关节点, 是卫生许可最基本的底线标准。各地在创优良投资发展环境的大好形势下, 卫生许可把关尺度, 必须有时间保障。审查资料和现场时间是保证质量的前提, 除了现场审核资料的项目 (变更负责人等) 外, 需要阅图和现场审核和卫生标准要求核实的内容, 必须留足基本时间保障审查工作的质量。只有这样, 才能在提速办理的同时, 不丧失必要监督、指导卫生措施的落实, 承担起卫生许可的必要法定社会责任。
在提高审批效率、缩短审批时间过程中, 加强内部分工协作、工作时间的调整。如当有选址设计卫生审查时, 安排人员错时上班或分段细阅图纸。有的城市建设项目选址设计卫生学评价报告由具有资质认证单位专业技术部门完成, 这样行政审查认可就简单多了[2]。
如果一味强调提速而忽视了监督检测的结果, 往往会失去卫生许可把关的作用, 尤其在各地监察部门网上排名的压力下, 往往忽视了卫生许可的质量保证。卫生监督工作人员必须保持清醒头脑, 不要忘记以人为本的许可行责任是卫生监督部门。卫生审批提速应在简政放权或授权上下功夫做文章。卫生部门加强稽查监督反馈, 保障卫生许可的卫生标准要求落实。
2 许可透明与卫生措施
卫生许可行为必须增加透明度。许可行为的公开是行政许可法的原则要求[2]。只有增加许可行为的公开透明, 才能减少群众的不满, 减少许可窗口的矛盾。透明度增加, 需要网络的支持, 网上公示审批条件、办理程序、办理时限、办理结果, 网上查询、资料受理预审等等都是可以努力办到的事。卫生许可透明度的增加, 会促进卫生措施的落实。卫生许可条件网上公示, 可提高卫生审批条件标准化普及程度。卫生审批条件的标准化、公开化, 必然会促进行政相对人学习标准、提高卫生意识, 加强卫生观念, 提高行政相对人守法、自律意识。
3 委托办事与责任分担
授权委托不推责。武汉市在公共卫生工程选址和图纸设计卫生审计审查认可后, 将验收部分委托区级卫生行政部门, 主要是考虑为企业节省时间。将验收发证委托区级办理, 本身就是为了方便企业。市级卫生认可行政行为, 必须负责贯彻落实, 不放弃工作职责, 始终不放弃对建设项目工程的卫生措施落实的责任和指导的义务, 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 经常督促企业落实各项卫生措施, 为提高卫生工程审查验收的通过率做好准备工作。在建设项目工程完工后, 采取工程卫生验收与许可项目的现场审核同时进行, 市区联合验收, 即体现市级卫生部门对建设项目工程认可工作的督促落实的责任, 又可以发挥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对下级卫生行政部门的业务指导作用, 同时也为企业节省办事时间, 体现了政府服务企业的宗旨。
4 学习先进与改进审批
要使卫生行政审批工作实现创新, 跨越式发展, 始终达到全国最优状态, 必须不断学习先进。在专业上有创新, 就要与时俱进, 必须经常安排审查人员外出进修、到大专院校学习进修、到发达地区学习经验, 参加学术交流, 才能避免夜郎自大、固步自封、自我感觉良好、思想僵化, 促使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工作才会有宽广的视野, 不断改进卫生审批工作[3]。
关键词:卫生许可,行政审批,最优化
参考文献
[1]谭铁强, 程胜强, 刘瑶, 等, 武汉市卫生局行政许可网上受理2年办结情况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1, 27 (4) A:269~270.
[2]公共场所卫生许可.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告[R], 2010, 16 (695) :29~32.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S], 2003.
论我国林业行政许可制度 篇8
1 林业行政许可的概念
林业行政许可通常称之为林业行政审批, 是指林业行政管理机关 (或者其委托部门和法律授权的其他单位) 根据当事人的申请, 依法对申请人进行审查并赋予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从事某种活动的法律资格或实施某种行为的法律权利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作为国家行政许可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业行政许可是国家对林业管理使用最频繁、最普遍的手段之一, 与个人或者组织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贯穿于林业建设和管理的各个方面, 而《行政许可法》的颁布使林业行政许可的法治化、制度化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2 林业行政许可所遵循的原则
2.1 生态基本规律的原则
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根据生态学的观点, 森林在物种数量与物种消亡之间存在着临界阀限现象, 它遵循着“物物相关律”等生态学的基本规律。例如: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因引进了原来没有的有害生物———美国白蛾, 且没有捕食者, 造成美国白蛾种群大暴发而威胁该森林生态系统;又如长江、黄河上游的森林生态系统其功能主要是水土保持, 是绝对禁止采伐的, 而苏南的森林生态系统则可以适当提供木材。因此, 在森林资源和林业管理中, 必须按照自然生态规律的要求, 科学确定林业行政许可的审批事项, 对许可行为进行全过程监管, 以防止生态悲剧的发生。
2.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在几千年的探索实践中找到的一条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繁荣稳定的发展道路, 也是对现代生态学、环境经济学以及环境伦理学思想理念的归纳。对林业而言, 就是要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 不要超过森林资源的承载能力, 以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人类以后从森林资源利用中获得收益的权利和机会。并通过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保证人类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在林业行政许可的设定和执行过程中, 要将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所要实现的理想目标, 用新的发展观取代旧的发展观。
2.3 强度“行政干预”原则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步伐的进一步加快, 自由竞争、自由经营等各种从事创造财富活动的程度也进一步加剧, 然而这些活动大多数是以疯狂掠夺自然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为代价来获取高额利润。在这个制度下, 人人只图急功近利, 不顾长远后果, 对利润的贪婪导致了对大自然的严重破坏, 造成了“共有物的悲剧”。
为防止利润趋使下对森林资源唯利是图的掠夺, 保护有限的森林资源, 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 当行政权对市场调控为适度干预时, 对林业行政许可应实行更为严格的“强度干预”原则, 以克服自由经济所无法触及的个人权利的滥用和资源破坏之流弊, 防止“共有物的悲剧”的发生。
除了以上的原则外, 林业行政许可还应该遵循许可法定原则、许可公开原则、许可公正原则、权利保障原则和及时便民原则等行政许可的一般原则。
3 林业行政许可的种类
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行为许可, 是指当事人被许可从事某种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行为或从事某种可能威胁森林资源安全的其他行为。一般来说, 林业行政许可中被许可行为具有短暂性和期限性, 有时还是一次性的。目前我国的林业行政许可大多属于这种类型, 这种许可又大致可分为以下3种:
3.1 森林资源利用许可
森林资源利用的许可往往是对森林资源的直接开发利用, 是以消耗森林资源为代价的, 主要包括林地征用、占用许可, 森林公园、苗圃、自然保护区等的设立和规划许可, 野生动物捕猎许可, 林木采伐许可, 野生植物 (含野生药材、天然种质资源) 采摘许可等。这些对森林资源的利用技术含量少、水平较低, 是对森林资源利用最多的许可, 也是在今后的林业行政许可中应最严格控制的许可。
3.2 经营、开发森林资源的资格许可
经营、开发森林资源的资格许可, 是指当事人的申请经审查同意后, 就可以在法律法规的允许下, 较长时期地从事某种经营或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行为。这种对森林资源的利用, 不再停留在对森林资源原始、直接的开发利用上, 走出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主要包括:木材经营 (加工) 许可, 收购野生动物及其产品许可, 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 林木种子生产和经营许可, 自然保护区、林场等开展旅游等活动的许可等。
但这些方面的许可在制度上往往不够建全, 应该按照遵循生态规律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不断完善上述审批事项, 规范利用许可, 维护森林生态平衡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森林资源保护许可
森林资源保护许可是指为了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林业法律法规规定对一些有可能危害森林资源安全的行为实施许可管理, 主要有动植物检疫许可, 林区用火 (含可能引起森林火灾的其他活动如实弹演习等) 许可, 购买猎枪、弹具许可, 外国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许可等。
4 林业行政许可存在的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我国加强了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 并修订了《森林法》及其配套法规, 但是, 现行的林业行政许可制度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在:一是许可证的实施范围还不能满足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二是多数许可证的发放程序还很不规范, 对许可证颁发程序监管不力;三是对依据许可证采取的行为还未建立起相应的管理与监督机制等。
正是由于我国林业行政许可制度还存在着以上缺陷, 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 目前我国森林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的现象十分严重。不但毁林现象时有发生, 违法批地、占地屡禁不止;而且滥伐盗伐林木、非法捕杀、贩卖国家珍贵野生动物案件接连发生, 重特大案件还呈现上升趋势, 一些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旅游开发活动规划管理不当,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等。以森林资源为主体的自然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造成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 必须完善林业行政许可制度, 加强对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 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5 对林业行政许可的思考
为了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 林业法律、法规规定对一些可能危害森林资源安全的行业实施许可管理, 这无疑是必要的。1973年, 联合国颁布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指出:“认识到许多美丽的、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和植物, 是地球自然系统中无可替代的一部分, 为了我们这一代和今后世世代代, 必须加以保护。”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人类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升, 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开发利用水平提升, 技术含量较高, 不再停留在对森林资源原始的、直接的开发利用层面上, 尤其是随着贸易性和非贸易性 (如交换、赠送、随身携带种苗进境) 引进种子、苗木的批次、数量增多, 国外危险性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传入我国的机会也相应增多, 潜在威胁越来越大。这样的例子在国内外已不鲜见, 如白千层 (Melaleuca quinquenervia) (为了重新造林, 1906年从澳大利亚引进, 现在已经占领了包括佛罗里达在内的广大地区) 、女贞 (Ligustrum robustum) (为了烧柴而引进, 现在已经取代了毛里求斯的Masc-arene群岛和Reunion的本土森林) 。而现行的林业行政许可制度在这方面往往不够健全, 应该按照遵循生态规律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 根据需要将活动依法纳入林业行政许可的审批事项, 同时不断加强引进林木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的审批和监管管理, 不断健全林业行政许可制度。
同时, 也应该欣喜地看到, 作为一个对森林资源利用要求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生物入侵的重要受害国之一, 国家对林业行政许可进一步加大了完善措施, 规范了森林资源开发利用行政许可, 如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办公室于2003年3月1日作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国家森林公园申报及审批程序的通知》;《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已于2002年12月15日起施行;国家林业局于2003年4月14日首次发布了“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 公布了233种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 2003年5月30日下发了《引进林木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检疫审批和监管规定》, 加强了对国外 (含境外) 引进林木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村料的检疫管理。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是对林业行政许可制度的完善, 且在更大程度上保护了森林资源, 维护了生态利益, 促进了林业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 应当认识到林业行政许可制度在保护森林资源、保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更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 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自然资源基础, 就必须加强林业行政许可制度建设, 不断完善林业行政许可制度。
参考文献
[1]罗文燕.行政许可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2]陈泉生.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3]金瑞林, 汪劲.中国环境与自然资源立法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4]金瑞林.环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5]贺庆棠.森林环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6]李雄华.论林业行政许可[J].林业经济问题, 2002 (5) :274-277.
[7]张鹃.关于行政许可制度若干问题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7) :118-124.
国务院终结“非行政许可审批” 篇9
所谓“非行政许可审批”, 是指由行政机关及具有行政执法权的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实施的, 除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决定等确定的行政许可事项外的审批事项。在法律规定中, 它被列为“不适用于《行政许可法》的其他审批”, 一度被代指为“制度后门”和“灰色地带”。
而在5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 “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一概念彻底成为历史。会议决定, 按照依法行政要求, 在去年大幅减少国务院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基础上, 彻底取消这一审批类别。
李克强说, 长期以来, 一些地方把审批当成了“利益分配”的手段。“这就把政府和市场的界限搞混了, 也把社会经济的制度、体系搞乱了。”他明确提出, 现代政府的职能, 应该是“把该管的管好, 把该服务的服务好”, 其他都交给市场。
而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个“灰色地带”, 显然与这样的职能理念背道而驰。有关部门负责人在会上介绍, 本届政府成立以来, 已先后开展7轮清理工作, 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209项。至于那些分类清理剩余的非行政审批事项, 当天的常务会议决定, 对其中49项予以取消, 20项转为行政许可, 对其他不涉及公众、或具有行政确认、奖励等性质的事项, 调整为政府内部审批, 或通过“权力清单”逐一规范。
李克强要求, 文件通过后要尽早在网上公开, 给社会、给市场主体、给老百姓一个明确的信号:“今后再也不搞变相审批了!”
对社会许可的行政法控制 篇10
“社会许可经营”一词最早出现在采掘行业, 从法律角度来界定社会许可的基本内涵, 我们可将关于社会许可的讨论集中于如何在一个全球化的经济下取得社会眼中的合法性。总而言之, 社会许可就是社会大众根据符合自己群体的一般利益而进行的社会评价。
二、社会许可与行政许可的比较分析
(一) 实施主体不同
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 是指依法享有行政许可职权, 对行政相对人申请的行政许可事项, 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进行审查, 做出许可或不许可的决定, 并进行事后监督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据此, 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只能是享有行政许可权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予行政许可权的组织。[1]
社会许可的实施主体, 行政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规定, 根据社会许可的内涵界定, 我们可推定社会许可的实施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均有权对涉及一般利益的行为做出认可或不认可的评价。
(二) 法律效力不同
行政许可是指行政主体根据相对人的申请, 经依法审查, 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认可其资格资质或者使其获得特定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行为。[2]因此, 行政许可对行政许可申请人和行政机关均具有法律约束力。
社会许可具有指导性与引导性, 而无法律强制力。原因在于社会许可并未在行政法律规范中明确规定, 尚处于立法空白阶段。企业的商业行为或政治领导人的政治活动可以社会许可的获得与否来判定行为的可行性与实施效果。
(三) 救济机制不同
行政许可的救济途径分为行政内救济, 立法救济和司法救济。行政内救济主要形式是行政复议。立法救济是以国家权力机关为救济主体的一种行政救济途径。而司法救济是以国家司法机关为救济主体的一种行政救济途径, 包括行政许可诉讼救济和行政许可赔偿救济。[3]
社会许可救济从性质上看, 应该属于社会大众的自我救济, 无强制性也无法律约束力。企业的商业行为或者政治领导人的政治活动不遵循社会许可设定的条件, 只能是社会大众以舆论谴责或者其他自力救济的方式来维护社会群体的一般利益, 并不会因违背社会许可而引发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
三、设定社会许可效果之利弊
(一) 设定社会许可的积极影响
实行社会许可需要取得多方利益的参与与共识。多方利益者的参与和共识, 可以降低公司风险, 并保护社区。在商业领域, 实行社会许可可保证项目的确定性, 通过多方利益者的参与和共识, 可以降低公司风险, 并保护社区。
(二) 设定社会许可的消极影响
社会许可是社会大众自我管理、自我保护的方式, 然而, 社会大众被赋予许可设定权, 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的冲击。一方面, 需获得社会许可才能办理的事项, 若社会大众的意见不能取得有效一致, 便可能久拖不决, 阻碍办事效率。另一方面, 社会许可仅作为社会大众自我管理, 自我保护的方式存在, 而不以立法加以规制, 可能会造成许可设定权的滥用。
四、社会许可的行政法控制
(一) 立法层面明确规制
借鉴行政许可法立法, 社会许可的立法可包括社会许可的原则, 社会许可的设定, 包括设定事项、设定权限、设定规则, 社会许可的程序, 社会许可的监督检查与法律救济。从立法层面明确规制社会许可是我们以行政立法控制社会许可设定权首当其冲的一步。
(二) 许可主体严格限定
社会许可的实施主体应严格限定于与申请社会许可的事项有密切联系的特定群体。此处的密切联系可包括生存的自然环境安全, 自然资源挖掘与开采, 当地政治领导人的直选等, 而特定群体包括申请社会许可事项所在地区的居民或者与该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民众。
(三) 实施程序具体规定
社会许可的实施程序可借鉴行政许可的程序予以具体规定, 由社会许可事项的申请人提出申请, 社会大众以其一般利益为标准衡量是否受理, 而后经审查做出社会许可决定或者不予社会许可决定, 对其他具体程序, 如社会许可的期限延续以及社会许可的认可与登记程序也应予以具体规定。
(四) 救济机制完善设计
社会许可的救济机制可加入社会许可复议、诉讼与赔偿环节, 社会许可申请人若不服社会许可决定, 可向相关行政机关或做出社会许可决定的社会大众组织申请社会许可复议, 也可以社会许可决定违背行政法有关规定为由提起行政诉讼, 对自身利益造成损害的, 还可请求社会许可决定作出者予以赔偿。
五、结语
社会许可就是社会大众根据符合自己群体的一般利益而进行的社会评价。社会许可不同于行政许可, 于社会许可消极方面而言, 需以法治的方式予以矫正, 也就是通过行政法加以控制。本文以我国行政许可规定为借鉴, 对社会许可立法工作做了理论研究与探讨, 以期对将来社会许可的行政立法有所助益。
摘要:社会许可是伴随经济全球化而产生的概念, 是社会大众根据符合自己群体的一般利益而进行的社会评价。这种认可或评价与行政许可在实施主体、法律效力和救济机制层面均存在明显不同。设定社会许可效果有积极与消极之分。于消极方面而言, 需要行政法加以控制, 具体可从立法层面明确规制, 许可主体严格限定, 实施程序具体规定, 救济机制完善设计四个层面予以矫正。
关键词:社会许可,行政许可,行政法控制
参考文献
[1]周佑勇.行政许可法理论与实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2]叶必丰.行政法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卫生行政许可 篇11
一、劳务派遣行政许可
(一)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向所在地有许可管辖权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以下称许可机关)依法申请行政许可。
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劳务派遣业务。
(二)申请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200万元;
2.有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固定的经营场所和设施;
3.有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劳务派遣管理制度;
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三)《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应当载明单位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注册资本、许可经营事项、有效期限、编号、发证机关以及发证日期等事项。《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分为正本、副本。正本、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有效期为3年。
(四)劳务派遣单位取得《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后,应当妥善保管,不得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
(五)劳务派遣单位设立子公司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应当由子公司向所在地许可机关申请行政许可;劳务派遣单位设立分公司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应当书面报告许可机关,并由分公司向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备案。
二、监督检查
(一)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向许可机关提交上一年度劳务派遣经营情况报告,如实报告下列事项:
1.经营情况以及上年度财务审计报告;
2.被派遣劳动者人数以及订立劳动合同、参加工会的情况;
3.向被派遣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的情况;
4.被派遣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
5.被派遣劳动者派往的用工单位、派遣数量、派遣期限、用工岗位的情况;
6.与用工单位订立的劳务派遣协议情况以及用工单位履行法定义务的情况;
7.设立子公司、分公司等情况。
劳务派遣单位设立的子公司或者分公司,应当向办理许可或者备案手续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交上一年度劳务派遣经营情况报告。
(二)许可机关应当对劳务派遣单位提交的年度经营情况报告进行核验,依法对劳务派遣单位进行监督,并将核验结果和监督情况载入企业信用记录。
(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许可机关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可以撤销劳务派遣行政许可:
1.许可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给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发放《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的;
2.超越法定职权发放《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的;
3.违反法定程序发放《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的;
4.依法可以撤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
(四)申请人隐瞒真实情况或者提交虚假材料申请行政许可的,许可机关不予受理、不予行政许可。
劳务派遣单位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和隐瞒真实情况或者提交虚假材料取得行政许可的,许可机关应当予以撤销。被撤销行政许可的劳务派遣单位在1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劳务派遣行政许可。
(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许可机关应当依法办理劳务派遣行政许可注销手续:
1.《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劳务派遣单位未申请延续的,或者延续申请未被批准的;
2.劳务派遣单位依法终止的;
3.劳务派遣行政许可依法被撤销,或者《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依法被吊销的;
4.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
(六)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对实施劳务派遣行政许可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举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三、法律责任
(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向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发放《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或者超越法定职权发放《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的;
2.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不予行政许可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3.在办理行政许可、实施监督检查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
4.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
许可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给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给予赔偿。
(二)任何单位和个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未经许可,擅自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劳务派遣单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有关劳务派遣规定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以每人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并吊销其《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
(四)劳务派遣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1.涂改、倒卖、出租、出借《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的;
2.隐瞒真实情况或者提交虚假材料取得劳务派遣行政许可的;
试论行政许可设定范围的合理界定 篇12
(一) 我国行政许可的设定范围概况
《行政许可法》在总结行政许可制度改革的经验基础上, 在正确处理政府管理与市场竞争的关系、政府管理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主决定等关系的基础上分别从肯定和否定两方面列举和概括了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和可以不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行政许可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明确行政许可的设定范围。行政许可的设定范围, 是指依据设定行政许可所应遵循的价值取向, 确定在立法上哪一些事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 哪一些项不能设定行政许可。
(二) 行政许可设定范围当前出现的问题
1.《行政许可法》第十二条规定过于原则, 比较宽松, 操作性相对差一些, 而且从具体的领域来看, 有些领域虽符合第十二条的规定, 但也未必要设定行政许可。依第十二条规定的行政许可设定范围, 既有正面的积极作用, 也可能产生一些消极的负面影响, 目前条件下行政许可设定的范围, 是一种可以接受的权宜规范。但“我国政府行政从根本层面观察, 仍属于传统的以管制为本质特征的全能统制型的政府行政模式。”对行政许可设定范围的规范化, 不利于活化僵硬的操作实施, 对设定范围的规范化也显得没有充分的灵活性。
2.可以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主要是考虑了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作出的规定, 但随着经济发展, 尤其是我国经济体制处在转轨的特殊时期。为此而在《行政许可法》第十三条补充规定了可以不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 但行政管理的很多领域会不断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政府职能的转变、行政许可对象的广泛而复杂, 其设定范围本身的不确定性, 为行政许可的全面完善带来挑战。
二、对行政许可设定范围的思考
行政许可内容和形式的繁复多样, 其设定又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实践中行政许可的设定混乱和不规范表现在行政许可的设定主体和设定权限不明, 有些行政机关为自己设定行政许可, 然后再自己实施行政许可, 重复许可, 以及行政许可设定权成了达到行政性垄断的手段和途径。行政许可设定范围不清是行政许可法的弊端, 因此, 必须做到行政许可设定范围的规范化。
三、行政许可范围的合理界定的意义
行政许可设定范围在行政许可制度中具有重要地位。行政许可实践中存在的大量弊端正是由于设定范围不明确, 因此, 行政许可制度要实现规范化必须要明确行政许可设定范围。
(一) 确定行政许可设定范围有助于防止行政许可权的随意膨胀
行政许可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行政控制手段, 关系着政府管理职能的实现和行政管理方的权利义务。因此, 行政许可设定范围不仅关系到行政机关如何协调分配社会资源, 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 而且关系到公民、法人的权利自由, 如何得到有效保障。现实情况中, 存在行政机关在一些完全应由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自主的领域或是可由社会中介机构介入的领域设定行政许可的事例。这在很大程度上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因此, 必须对行政许可设定的范围进行明确, 防止许可权随意膨胀。
(二) 确定行政许可设定范围有助于完备许可程序
就目前而言, 行政管理工作的许多领域都在采用许可证制度。这样做, 虽然有一定成效, 但由于缺乏一套统一规范的行政许可程序, 使得许多行政机关在实施许可行为时随意性很大。例如, 在许可事项的公告上, 许可证的终止、变更、换发上, 就没有统一的程序性规定。而确定了行政许可的的设定范围之后, 行政机关必然要制定一套统一规范的行政许可程序, 在设定行政许可事项上, 用明确的程序性规定来引导许可的实施。
四、完善行政许可设定范围的合理界定的路径设想
(一) 行政许可设定的原则不可忽视
如何科学、合理的界定行政许可事项的范围是行政许可立法过程中最难, 也是较关键的问题之一。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说具体法律规范在执行时可以根据情况加以改变的话, 那么, 法的精神、法律的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能改变的, 都必须加以遵守和执行。”行政许可的原则对于设定行政许可的具体事项范围来说, 就相当于法律的原则和精神。
(二) 行政许可设定范围的合理界定要注重政府职能
设定行政许可事项范围的大小, 与政府职能密切相关。政府对社会经济事务干预强度过大会阻碍经济发展。无论是公权不宜干预私权, 还是市场优先, 自治优先, 事后监督优先, 其间反映的一个共同政策导向是, 政府干预从缓的原则。
(三) 行政许可评价机制的落实与完善
行政许可评价机制在大多数的地方性许可立法中尚无统一规定, 或在法规、规章中寥寥无几, 具有公众参与色彩的公民评价机制被虚置。许可评价机制未能在许可设定中的必要性上把好关, 作用显得微乎其微。因此, 盘活许可评价机制势在必得, 应尽早出台统一的许可评价制度立法。《重庆市行政许可评价暂行办法》于2004年出台, 取得较好成绩, 为各地区提供了可行的经验。在许可评价中, 应严格规定评价机制的启动时限, 扩大公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行政许可直接牵涉公民的自由权, 应当允许献计献策。公民的参与深度广度越高, 许可的正当性越值得肯定, 执行的阻力就越小。
五、结语
关于行政许可设定范围的合理界定的问题, 牵涉到各方面、多层次的利益因素, 是比较棘手的难题。行政许可目前还处于初创时期, 各方面的实践还有待趋向成熟。就目前出现的许多问题而言, 也是情理之中, 是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体现。行政许可的设定范围对行政立法的意义无可厚非, 如何保障行政许可设定范围的合理界定, 有待于国家法律体系的进一步成熟与完善, 因此, 我们应在遵循《行政许可法》的立法精神的同时, 还期望于对行政许可的研究和探索。虽无法对行政许可的设定范围给予一个确定性的结论, 但相信对许可法界定问题的不确定是催促对其思考的动因。
参考文献
[1]张武扬.行政许可法释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3.
[2]徐邦友.中国政府传统行政的逻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01.01.
[3][美]理查德.B斯图尔特.美国行政法的重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4]张福森.中华人名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讲话[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5]马怀德.行政许可[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162.
【卫生行政许可】推荐阅读:
卫生部消毒剂卫生行政许可规定10-13
卫生行政许可相关事项答复范文07-17
卫生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卫生行政许可申报受理规定_百度08-23
卫生行政档案11-16
卫生行政部门09-25
卫生行政助理简历08-14
动物卫生行政复议07-21
动物卫生行政执法09-27
卫生行政事业单位11-04
卫生行政执法文书目录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