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专利许可合同

2024-09-19

国际专利许可合同(精选9篇)

国际专利许可合同 篇1

国际专利许可合同(附英文译本)

甲方:_________乙方:_________鉴于乙方拥有合同所述专利技术;乙方有权,并且也同意将专利技术的使用权、制造权和合同产品的销售权授予甲方;甲方希望利用乙方的专利技术制造并销售合同的产品;双方授权代表经友好协商,同意就以下条款签订本合同。第一条 定义本合同下列词语的含义:1.1 专利技术,系指乙方目前拥有的或未来获得的和/或有权或可能有权控制的,或在本合同有效期间在世界任何国家许可转让的,适用于或可能适用于制造本合同产品的专利和专利申请。1.2 合同产品,系指本合同附件二中规定的产品及其改进发展的产品。1.3 甲方系指_________,或者该公司的法人代表、代理或财产继承者;1.4 乙方系指_________,或者该公司的法人代表、代理或财产继承者;1.5 合同工厂系指生产合同产品的场所,即_________;1.6

备件,系指用以代替合同产品或其任何部分的备用件;1.7 部件,系指乙方随时书面允许甲方生产和销售的合同产品的构件及零配件;1.8 技术资料,系指列于附件一与制造和维修合同产品有关的工程、制造及原始资料,包括与制造设备、工具和装置有关的图纸、蓝本、设计图表、材料规格、照片、影印资料和一般资料,设计及其说明书等。但上述资料仅限于乙方拥有的资料和甲方用于本合同业务活动的资料;1.9 净销售价,是指在扣除合同产品的包装费、安装费、运输费、商业和数量折扣、佣金、保险旨和税费之后的发票金额;1.10 合同生效日,系指本合同双方管理机构和有关权力机关中最后一方批准合同的日期。第二条 合同的内容和范围2.1 甲方同意从乙方获得,乙方同意向甲方转让合同产品的专利技术。这种技术应与乙方最新产品的技术完全一致。2.2 乙方以非独占方式许可甲方在中国设计和制造合同产品,以及销售和出口产品 的权利。2.3 乙方须向甲方提供与合同产品有关的专利技术资料和样机所需的配件,其具体内容和支付时间,详见本合同附件二。2.4 本合同产品不包括乙方外购件的专利技术,但乙方必须问甲方提供外购件的样本和技术说明资料与制造厂商的名称。2.5 乙方有责任接收、安排甲方赴乙方培训的技术人员,乙方应设法使其掌握上述合同产品专利技术。(详见本合同附件五)2.6 乙方负责自费派遣技术人员赴甲方进行技术服务。(详见本合同附件六)2.7 如甲方需要,乙方同意以最优惠的价格向甲方提供合同产品的零件、材料和配件等。具体内容双方另行协商2.8 乙方同意甲方有权使用其商标,在合同产品上亦可以采取双方的联合商标、或者标明根据售证方的许可制造字样。第三条 合同价格3.1 按照第二条规定的内容和范围。本合同采用提成方式计算价格,计价的货币为_________。3.2 本合同提成费的计算时间从合同生效之日后的

第_________个月开始,按日历计算,每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为提成费的结算日。3.3 提成费按当合同产口销售后的净销售价格计算,提成率为_________%,合同产品未销售出去的不应计算提成费。3.4 在提成费结算日后10天之内甲方应以书面通知的形式向乙方提交上一合同产品的销售数量、净销售额和应支付的提成费,净销售额和提成费的具体计算方法详见本合同附件三。

国际专利许可合同 篇2

国际私法理论中对于传统冲突规范的改进有这样一种观点, 就是对同一法律关系的不同方面做出分割, 分别适用不同的法律。基于这一观点的启示, 笔者认为在寻找国际专利技术转让合同的冲突法的过程中, 应该分别着眼于知识产权关系的法律适用和合同关系的法律适用。

一、戴西和莫里斯的观点———寻找专利技术转让之冲突法的灵感

《戴西和莫里斯论冲突法》的规则81中写到:一项债务或其他无形动产能否转让, 如能转让应依据什么条件 (就债务人而言) 的问题, 由债务的自体法或支配设定无形动产的法律支配。

首先, 要弄清楚的是专利技术是否属于无形动产。依戴西和莫里斯的观点, 专利技术等知识产品属于无形动产。有两个证据证明这一点。 (1) 规则75—物之所在地国家的法律规定 (1) 该物本身应视为不动产还是动产;……。依此规则, 判断专利技术是动产还是不动产要依专利技术所在地法来确定。规则76指出了所在地的确定方式:物之所在地按下述方式确定 (1) 权利财产的所在地, 一般情况下位于该项权利财产能被有效追索或执行的国家。也就是说专利技术的所在地位于依支配此种权利产生的法律对它们进行有效转让的地方。[10]而不动产的所在地是在不动产实际位于的地方。比如, 土地的所在的位于其实际所在地。专利技术的所在地的判别与土地的不同证明了专利技术是不同于土地这种不动产的无形动产。 (2) 在论及无形动产的可转让性时, 戴西和莫里斯明确地举出了专利、商标等的转让作为例子。在《戴西和莫里斯论冲突法》的第20章“动产的特定转让”中可以看到“毫无疑问, 本规则的原则解释了为什么英格兰法院不支持在国外进行的英格兰专利、设计、商标或版权的转让, 除非这些转让符合《1977年专利法》、《1949年注册设计法》、《1938年商标法》或《1956年版权法》中所包含的法定条件”。显然戴西和莫里斯是将专利技术视为动产的。

这里必须说明一点, 我们只能说专利技术等知识产品在通常情况下适用动产规则, 并不能排除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它们会适用不动产规则的可能性。因为没有观点能掩盖为了某种特定的法律目的而对财产进行分类的事实。这也正是戴西和莫里斯在“财产的性质及其所在地”一章的导论中所指出的:就某些或全部法定的目的而言, 法律可以确定某一在性质上为动产的物适用不动产的规则, 或者某一在性质上为不动产的物适用动产的规则, 从这个意义上说, 某一特定物是动产还是不动产是由法律确定的。

在确定了专利技术是无形动产以后, 我们再来看规则81的运用。规则81中的观点是无形动产的可转让性由债务自体法来支配。债务自体法是指债务具以发生的法律。具体地说, 专利技术的可转让性由专利具以产生的法律来确定。“专利具以产生的法律适用于它的转让, 而且对于版权、商标和设计来说也是一样。”可见, 对于专利技术的可转让性, 戴西和莫里斯的观点是适用授予专利权的法律。

二、《1980年罗马公约》的适用———获得合同关系之冲突法的启示

《1980年罗马公约》是欧盟部分成员共同制定的《合同义务法律适用的公约》的简称。根据公约第1条规定, 公约适用于涉及不同国家法律选择的合同义务的任何情形。也就是说, 只要对法院国来说涉及其他法律的选择, 就可以适用该公约;只要是在公约缔约国法院提起的合同之债的诉讼, 就可以适用该公约, 而无须合同一方当事人在缔约国有居所或住所。鉴于该公约广泛的适用性, 可以说它为合同关系的法律适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示范。对这个公约的有关合同义务的法律选择规则进行研究, 就可以获得合同关系之冲突法的一些启示。

在合同义务的冲突法方面, 《1980年罗马公约》可以说是吸收了长期以来学说和实践探索中的一些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原则, 这一点从公约第三条和第四条的规定可以看出。

第三条法律选择的自由

一、合同依当事人选择的法律。法律选择规则必须通过合同条款或具体情况相当明确地加以表示或表明。双方当事人可自行选择适用于合同的全部或部分的法律。

第四条未作法律选择时适用的法律

一、凡未依第三条选择适用法律的合同, 依与之有最密切关系的国家的法律。但合同的可分割部分如同另一国有较紧密的关系, 则该部分得作为例外。

二、除本条第五款另有规定外, 应推定, 在订立合同时, 承担履行该合同特定义务的当事人一方有其惯常居所, 或如为法人团体或非法人团体, 则有其管理中心机构的国家, 为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但如合同系在当事人进行交易或执行职业性职务的过程中订立, 则与之关系最密切的国家应为主营业所所在地国家, 或如根据合同的条款, 合同的履行地是主营业所所在地以外的其他营业所所在地, 则应为其他营业所所在地国家。

公约采用了最密切联系 (公约中用了关系) 原则作为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补充。在这里, 最密切联系原则是指合同应适用与其有最密切联系地的法律, 最密切联系地为合同在经济意义或其他社会意义上集中定位的国家的法律。

综上所述, 对于合同关系的冲突法, 《1980年罗马公约》的做法是:以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为主, 以最密切联系原则为补充, 并把特征履行方法与最密切联系原则相结合———特征履行是确定最密切联系地的方法。国际专利技术转让合同中的第二层次的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问题, 即合同义务问题也在罗马公约的调整范围之内。但是, 对于法院地国不是罗马公约的成员国时, 对于合同义务的冲突法也完全可以借鉴罗马公约的相关规定。

三、结论

通过对戴西和莫里斯观点的述评以及对《1980年罗马公约》的考察, 笔者认为对于国际专利技术转让合同的冲突法的寻找应该采取这样的做法:首先是将国际专利技术转让合同关系分为两个层次, 即专利技术转让关系和专利技术转让合同关系。专利技术转让关系是一个知识产权的问题, 它适用技术的专利授予国的法律, 而对于专利技术转让的合同关系它适用国际合同的冲突法———以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为主、以最密切联系原则为补充来确定合同关系的准据法。

国际专利许可合同 篇3

关键词:专利许可合同;专利文献;专利侵权;包税条款;限制性商业惯例

目前,我国已与132个国家建立了技术贸易联系,国际技术贸易已从最初的成套设备、生产线为主,向专利技术、专有技术许可、合作研发等转变,民营企业超越国有企业成为国际技术贸易的主力军,技术贸易已成为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助推器和加速器。在我国仍以技术引进为主的国际技术贸易中,专利许可已成为关键技术引进的重要方式,而拟定一个较为完善的国际专利许可合同,是专利技术顺利引进的有效保障。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其中易出现的问题试做评析,旨在减少合同履行中的风险。

一、签订许可合同前学会应用专利文献来防范风险

专利文献主要是指各国专利局的正式出版物,如各国专利局出版的发明说明书、专利公报、专利分类表、分类表索引、专利申请和审批过程中的一切文件和资料。由于对专利的法律状态不了解而引发的风险认识不足,我国企业购买专利技术失败的案例不在少数。比如,上海易初通用机器公司购买国外某公司压缩机专利技术一案,尽管购买方是国内领先的汽车空调压缩机生产企业,但谈判中暴露出我方对目标专利技术情报不甚了解的弱点,外方利用中方信息不对称,刻意夸大其专利的含金量,外方声称其压缩机技术中包含24件专利,其实只有21件并未得到授权,真正享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只有3件。而中方在该技术即将到期、所有专利和商标将被停止使用之际才发现这一问题,致使投巨资购买的专利技术,其价值远远低于预期。这是一起典型的未对目标专利的法律状态(如权属关系、专利的有效期等)做详细调研而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的海外收购案例。

我国企业在签订许可合同过程中,除了听取对方对其专利技术的介绍和说明外,还要善于运用专利文献检索手段。企业通过检索专利文献可以了解相关专利的法律状态,包括专利技术是否已授权或还在申请中、许可方是否是真正的拥有者、专利受法律保护的期限规定。多数国家对发明专利的保护期为20年,且不能续展;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保护期为10年,且给予有限次数的续展。超过这一时间界限,法律对于相应的技术许可权不再给予保护;如果在法律规定的保护期内,专利权人还须向专利机关交纳规定的专利年费以维持专利的有效性。这些是被许可方必须掌握的信息,它将直接影响该专利的价值和购买价格,也是为是否投资提供决策的依据。

通过专利文献还可以及时了解引进技术的国际发展趋势。各国专利法均规定,发明人要想获得专利,必须在发明说明书中详细阐述发明的构架内容与现有技术的比较,发明所具有的优势等。在签订专利技术合同前,企业通过专利文献收集各国的专利技术信息,除进行分析比对来选择先进的适用技术外,还可以寻找到技术实力强、信誉可靠的合作对象。

二、专利侵权条款中责任划分的重要性

在实施专利技术过程中,还要充分意识到运用专利的风险性,做到未雨绸缪。对于被许可方来讲,最大的专利风险主要指被许可方在专利实施过程中被指控侵犯了其他第三者的权利。如我国曾经有一家钻头制造厂与美国史密斯公司签订了一份技术许可合同,准备从这家美国公司引进某类型的地矿钻头生产专利技术,专利许可合同签订后,在双方的密切配合下,很快生产出合格的合同产品。但当该产品销往美国后,美国休斯公司提出诉讼,指控我国这家钻头制造厂生产的产品侵犯了其专利权。由于某种原因史密斯公司并没有配合我方去应诉,我方只能单独应诉,结果支付诉讼费近10万美元,最终与休斯公司达成和解协议,向休斯公司缴纳专利费,合同产品方可在美国市场销售。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在引进专利时,只能审查对方的专利证书等相关法律文件,这远远不够。专利侵权指控已成为跨国企业产业保护的重要手段,由于涉及专利技术许可这类诉讼案异常复杂,又具有时间长、费用高的特点,一些中小企业很难应对。为了避免在专利实施中陷入侵权官司的泥沼,被许可方若在许可合同中订有划分双方责任的侵权条款,就能有效阻止或减少被许可方的风险。

这类侵权条款有两种写法。一个是在合同中单独列明侵权条款且在合同中写明“若专利实施中侵犯了其他第三者的权利,则一切责任(交涉与应诉)由许可方单独承担,必要时被许可方可提供帮助”。特别是以总付方式作为专利费支付形式且一次付清时,这项承诺必不可少。另一种是在“鉴于条款”中,除了说明双方签订合同的目的和愿望外,许可方还要保证其专利使用的合法性,这种保证具有潜在的法律作用,一旦有第三方指控侵权,仲裁机构或法院可据此分清责任。有了这类条款,上述案例中的史密斯公司不仅必须应诉,避免我方支付国外昂贵的诉讼费外,而且,对于违约造成的经济损失,我方钻头制造厂还有权向其提出索赔。

三、税费条款的合法性问题

(一)“包税条款”问题

对国外许可方的在我国应缴纳的所得税,有的专利许可合同中不加以规定,使得许可方有可能逃税。有的规定如同虚设,如规定在履行本合同期间,某外国公司仅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所征收的有关税费,还有写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所征收的与许可合同有关的税费由许可方支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征收的与许可合同有关的税费由被许可方支付。这两种写法均属于“包税条款”,等于我方承担了许可方的纳税义务,代替许可方缴纳所得税。 根据我国《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我国政府对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除有的给予税收减免优惠外,均须征收外国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因此,来源于我国的专利使用费,依法应纳税。显然上述条款的写法违反了我国相关税法规定,正确的写法应该是:中国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对许可方课征的有关执行本合同的一切税费,由许可方支付。在中国境外课征的有关执行本合同所发生的一切税费,由许可方支付。

为了促进我国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我国政府已与多国政府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以减轻专利许可方的税赋。因此,对与我国已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国家的许可方,税费条款要做如下调整:既许可方在履行本合同期间,在中国发生的一切税费要根据中国政府和XX国政府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XX国政府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由许可方负担。 同时强调被许可方应向许可方提供中国税务当局出具的纳税证明正本一份,作为在许可方国家的减免税依据。同时,由于大部分许可方在被许可方境内没有固定经营场所,因此我国法律规定由被许可方承担扣缴义务人。 对于规定的税费,由被许可方从本合同支付中扣除,并代替许可方向中国税务当局缴纳,如扣缴义务人不履行该项扣缴义务,不扣或少扣应扣税款,或未按规定期限缴入国库,则其将受到罚款的处分。

(二)擅自规定“减免税”待遇问题

有的企业在合同条款中擅自规定对许可方的专利费给予减免税待遇或擅自降低预提所得税税率,这属于越权行为。技术所得税减免范围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第19条和该法《实施细则》第66条规定进行。同时,确实属于依法给予减、免税优惠待遇的许可技术,还要履行法定手续,包括被许可方应向为其登记技术进口合同的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外国企业所得税减免,同时提供技术进口合同副本、技术进口合同登记证书等资料。

四、 正确对待条款中的限制性商业惯例

在专利许可合同中,许可方往往利用其拥有专利的有利地位,在合同中附加一些限制性的条款。比如:要求被许可方购买非专利实施所必需的技术、原材料、零部件及设备;在专利权有效期届满后仍要求被许可方继续支付使用费;限制我方改进许可方提供的技术,或限制我方专利产品的出口渠道等,以求在较长时期内维持其对技术的垄断和支配地位。

例如:2005年我国一家公司与荷兰某公司草签了一份引进挖泥船设备和制造挖泥船专有技术的许可合同,其中有一条款这样规定:“对那些挖泥船用户的总机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外注册的,假如与荷兰某公司的利害关系无冲突和将无冲突,那么这些挖泥船的建造和交船可以进行;对上述情况须经双方协商最后判断,对荷兰某公司的利害关系是否存在或是否将存在冲突,最后由荷兰某公司单方面决定。” 这显然是限制出口渠道的条款。

国际组织通过一些相关国际条约,如联合国的《一套管制限制性商业惯例的多边协议的公平原则和规则》及世界贸易组织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来管控限制性商业惯例的实施。我国对限制性商业惯例的立法主要是2002年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其中列有七种限制性商业惯例表现形式,凡是含有这些限制性内容的条款的许可合同都不能获得相关政府部门的通过,如通信行业巨头高通公司在我国的专利授权协议需获得国家发改委的认可。

我方企业要充分了解我国立法规定,利用这些法律武器,迫使技术许可方放弃一些苛刻的不合理的限制性要求。同时被许可方在坚持法律原则的框架下,还要进行具体分析,视利弊大小,灵活掌握,不能一概拒绝,因有些限制性条款的提出具有其合理性。以限制技术产品的出口为例,条款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写法:第一、禁止利用合同专利技术制造的产品出口;第二、须征得许可方的同意才能出口;第三、禁止被许可方向一些国家和地区出口或只能向某些国家和地区出口;第四、出口只能通过技术许可方指定的代理人。虽然限制的内容有所不同,但都属于垄断市场瓜分市场限制竞争的表现,一般来讲均属于各国法律所不允许的。

但具体分析,第一种出口限制一般不能接受,因为专利权在未获批准的国家和地区内是无效的,合同不能禁止专利产品出口到专利权在未获批准的国家和地区,这显然不合理,也是对相关立法无知的表现,上述挖泥船案例即属于这一情况。第二、第三、第四种情况应视具体情况有条件地接受。比如:许可方已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签订该专利的独占或排他许可合同,该企业有权禁止此专利产品的进口。在这种情况下,我方再向上述国家或地区出口该专利产品,就会造成侵权,因此这种限制具有其合理性。

另一种情况在许可合同中常见的限制性条款,是限制改进和发展许可技术,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禁止或限制被许可方对新产品、制造工艺等进行研究和开发;二是禁止或限制被许可方从第三方取得改进技术的方法,这也属于我国法律所约束限制性商业惯例。一般条件下,被许可方应拒绝该限制性条款。但若存在下述情况,应视为合理的,可做些让步:其一是专利产品使用许可方的商标,为保持其商标信誉和产品性能而限制受方改进技术;其二是被许可方制作的专利产品将返销许可方指定的国家和地区。因此,在技术许可合同中,我们既要遵守我国的法律规定,限制不合理的限制性贸易条款,又要权衡利弊,对合理的限制性贸易惯例做出适当的让步,以便引进更多我方急需的先进技术。

专利实施许可合同 篇4

违反本合同约定,违约方应当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承担违约责任。

(一)违反本合同第________条约定,________方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承担方式和违约金额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违反本合同第____ 条约定,____ 方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承担方式和违约金额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其他

第十一条 合同的变更和终止:

第十二条 争议的解决办法: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当事人双方应当协商解决,也可以请求专利管理机关进行调解。

双方不愿协商、调解解决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双方商定,采用以下第( )种方式解决。1.申请仲裁委员会仲裁;2.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三条 名词和术语的解释:

第十四条 其他:

国际专利许可合同 篇5

1.1 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的概念

专利强制许可, 又称非自愿许可, 是指在特定的情况下, 专利行政机关依据法律规定的条件, 在许可范围内, 通过对专利强制许可申请的审查, 而不必经过专利权人的同意, 通过向具备实施条件的单位或者个人颁发专利许可证书的方式, 直接准许该申请人使用专利, 获得专利强制许可证的被许可方需要向专利权人支付一定金额的使用费的法律制度[1]。因为专利强制许可是不必经过专利权人的同意, 所以, 对于专利权人来讲, 专利强制许可是对其专利权的一种权利限制。一般认为, 实施强制许可是基于在某些情况下, 社会公众获得有关专利产品的利益比专利权人享有专利权更加重要的利益选择之下而做出的。

1.2 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的本质

在专利权上的垄断往往会使专利权人在特定的市场取得主导和支配地位, 如果专利权人利用这种主导或支配地位实施非法限制竞争的行为, 那么这种对垄断权的不正当行使就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原则, 导致专利权的滥用, 因此, 单纯地强调对专利权独占地位的保护, 便会引起限制竞争的后果, 最终使得专利法律制度追求技术进步的目标无法达成;而随意撤销专利权又会导致专利独占制度的弱化。所以, 片面、孤立地强调任何一个方面的观点都是不合理的。随着专利制度的发展, 对专利权的限制从任意的撤销发展到强制许可, 这既是知识产权利益衡平机制逐步规范化、稳定化发展的要求, 也是各种利益之间长期斗争最后妥协的结果。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的设立, 其出发点就是依靠外在力量的干预, 防止专利权人滥用专利权、阻碍技术进步。

综上可知, 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的本质是保护发明创造者依法享有对发明或实用新型的所有权, 同时又将该发明或实用新型的内容及使用范围扩大到公众层面, 以此达到平衡专利权人和社会公众之间利益的目的。

2 我国专利强制许可制度概述

2.1 我国专利强制许可制度取得进步的内容及意义

1984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专利法》, 接着于1992年、2000年、2008年分别完成了对《专利法》的三次修订。在《专利法》的这四次制定完善过程中, 对专利强制许可制度都有所涉及。我们欣慰地看到, 近几十年来, 我国专利立法不断取得进步。

2.1.1 我国专利强制许可制度取得进步的内容

2008年12月27日,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决定》。这次立法的修改涉及到了专利强制许可制度, 主要体现为强制许可申请人的资格方面、可提出申请的时间方面以及新增的几种可实施强制许可的情形。

2.1.2 我国专利强制许可制度取得进步的意义

我国实行专利强制许可制度取得进步的意义主要在于: (1) 在专利强制许可制度下, 若专利权人对专利权持消极态度, 就可通过强制许可, 使得国家授予专利权的技术尽早在社会上推广应用, 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2) 强制许可制度有利于防止技术垄断, 促进竞争的发展。 (3) 强制许可制度有利于国家在紧急需要时能有效地利用新技术, 从而对维护国家利益起到重要作用。 (4) 强制许可有利于促进新技术的发展, 使人们能够在前人专利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先进的技术。

2.2 我国专利强制许可制度存在的不足

我国也已建成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的综合法律体系, 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 我国的专利强制许可制度还有着较多的局限性。从该制度在我国的实施来看, 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 对强制许可申请人的资格要求过高。我国现行的《专利法》第48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根据具备实施条件的单位或者个人的申请, 可以给予实施发明专利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强制许可:1) 专利权人自专利权被授予之日起满三年, 并且自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满四年的, 无正当理由未实施或者未充分实施其专利的;2) 专利权人行使专利权的行为被依法认定为垄断行为, 为消除或者减少该行为对竞争产生的不利影响的[2]。我国《专利法》上述规定对强制许可申请人的资格限制过严, 要求申请强制许可的申请人必须“具备实施条件”。虽然立法没有具体解释申请人需要具备何种实施条件, 但这一规定无疑要求申请人在资金、设备和技术等方面具备能够实施相关专利的一系列条件。

(2) 对进行强制许可的理由限制过严。虽然我国《专利法》新增了几种可申请强制许可的情形, 但是我国立法对强制许可的理由依然采用了列举式的规定, 没有兜底条款来灵活地概括可以颁发强制许可的情况。这样的规定无法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 使得在处理一些新出现的知识产权纠纷时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

(3) 规定模糊, 可操作性差。TRIPS协议主要代表了发达国家的利益, 但其毕竟是国际条约, 既要兼顾各方的利益又要为成员国的国内立法留出空间, 所以它的规定是笼统的。而我国专利法并未充分利用公约赋予的灵活性, 相反却跟随公约进行了粗线条的规定。如《专利法》第48条的“具备实施条件”, 第49条的“紧急情况”、“非常情况”、“公共利益”, 第50条的“具有显著经济意义的重大进步”, 第57条“合理的使用费”, 等等, 这些规定均涉及强制许可制度的实质内容, 如不进行明确而又具体的规定, 则很难保证法律的有效实施。

(4) 强制许可程序过于繁琐。现行《专利法》导致强制许可程序过于复杂。根据《专利法》第57条的规定, 强制许可决定与强制许可使用费裁决是分开进行的。这样, 申请人首先要获得强制许可才能与专利权人协商“合理的使用费”;若协商不成, 要交由主管机关裁决。而根据《专利法》第58条的规定, 在专利强制许可的司法审查程序方面, 明确了专利权人或者申请人不服决定或裁决, 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 如此复杂的程序进行下来, 申请人即使拿到了专利的强制许可, 也不一定能够获得自己期望的利益。

3 国际公约及部分国家对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的规定

从《保护知识产权巴黎公约》第5条A款第2项的条文可以看出, 强制许可制度是为防止专利权人滥用其权利而设置的。世界贸易组织的TRIPS协议虽然强调提高发展中成员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但其中也有不少条款规定了防止滥用知识产权、平衡社会利益的内容。《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第31条, 规定专利强制许可制度包括普通强制许可、交叉强制许可、公共利益强制许可等多种类型。依照国际公约对专利强制许可的规定, 世界各国也根据国情制定出了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有关专利强制许可制度,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加拿大、英国、巴西、印度等。鉴于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的国际性,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与其有着密切联系, 所以, 我们选取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以巴西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来进行考察。

3.1 国际公约对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的规定

当前, 有较大影响的国际公约主要有两部, 一部是《保护知识产权巴黎公约》, 一部是《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这两部国际公约对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的具体规定主要有如下方面。

3.1.1《保护知识产权巴黎公约》

专利强制许可最早出现于《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该公约形成于1883年3月6日在巴黎召开的缔结《巴黎公约》外交会议, 也是在TRIPS协定产生之前、在工业产权国际保护方面最重要的国际公约, 该公约历经多次修订, 最后形成了1967年斯德哥尔摩修订文本。可以说, 专利强制许可这个条款制定的历史几乎就是《巴黎公约》的历史[3]。其中, 有关强制许可的规定主要有以下内容: (1) 公约任何一个成员国均有权通过立法来规定强制许可制度, 以防止滥用专利权的行为, 并明确规定不实施会构成滥用专利权。 (2) 只有通过强制许可不足以阻止专利权滥用才可以撤销专利权。 (3) 在专利申请日起4年内或者授予之日起3年内, 以后到期者为准, 不得以不实施为由授予强制许可。 (4) 成员国可以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适用专利强制许可, 且不受《巴黎公约》第5条对强制许可期限限制的约束。 (5) 强制许可应是非独占的, 且不可转让, 除非与使用强制许可的企业一并转让。

3.1.2《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1993年12月, 关贸总协定 (GATT) 经过第八轮谈判 (乌拉圭回合) , 通过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简称TRIPS协议) 。这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在知识产权领域最为重要的一个国际公约, 它在《保护知识产权巴黎公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专利强制许可制度。其第31条是对专利强制许可的规定, 只是由于成员国博弈而没有使用“强制许可”的字眼, 而是用“未经权利人授予的其它使用”作为标题。该条规定, 成员国可以自行确定哪些情况构成强制许可的理由, 而没有限制适用的具体情形, 但应遵守一系列原则, 包括: (1) 个案审查; (2) 申请强制许可前, 以合理的商业条件争取许可, 但在合理期限内未获成功, 才允许强制许可; (3) 使用范围和期限要限于授权的目的; (4) 非排他性; (5) 这种使用不得单独转让; (6) 主要用于国内市场的产品供应; (7) 若导致强制许可的事由不复存在或不可能再次出现时, 强制许可应当终止; (8) 对专利权人充分补偿; (9) 对强制许可决定的合法有效性, 应接受司法审查; (10) 从属专利交叉许可应满足附加条件。

3.2 国外对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的若干规定

3.2.1 美国对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的规定

美国在世界上具有突出的科技优势, 因此, 美国在专利权人与普通民众的利益冲突中、在美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冲突中, 主要代表了专利权人的利益、代表了科技发达国家的利益。美国在专利强制许可问题上采取内外有别的政策:对内, 美国要求其他国家严格限制强制许可的使用目的和适用范围, 以维护其在高科技产业领域的领先和垄断地位;对外, 美国则广泛利用各种措施间接地限制专利权以调节市场各方利益的平衡, 维护本国公众的利益。美国的专利法中并没有针对专利滥用或者公共利益而专门规定强制许可制度。1952年美国修订专利法时, 国会有议案要将专利强制许可的规定纳入专利法, 但最终仍被删去。虽然美国专利法中没有专门规定对专利的强制许可, 但美国有专利强制许可制度, 它散见在诸多法令中, 而且实践中也有大量的案例作为法律依据。总的来说, 这些立法和实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 专利被政府及其协议人的使用。美国允许联邦政府及其协议人在“合理和完全补偿”的情况下, 不经专利权人的同意而使用专利技术。这体现在《司法和司法程序法》中有关联邦索赔法院的相关规则里, 该程序允许被实施强制许可的专利权人向法院申请得到合理和全部的补偿。

(2) 专利在其他特殊领域的使用。《空气清洁法》规定了对控制空气污染的发明的强制许可;《原子能法》规定了对原子能发明的强制许可;《植物品种保护法》规定了对有性繁殖的新植物品种的强制许可。这类许可主要由第三者向政府设立的相应机构提出申请, 在申请被批准之后才能实施。

(3) 在反垄断案件中的强制许可救济。强制许可也可以作为一种制裁或者补救措施出现在反垄断案件中。强势企业的合并尤其容易导致反垄断调查, 如果合并确实会导致行业的垄断, 强制许可往往成为允许合并的一个条件。

3.2.2 巴西对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的规定

巴西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在专利强制许可方面的制度安排体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立场, 在世界知识产权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有许多值得广大发展中国家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巴西在1776年制定了《工业产权法》, 其第68条对普通强制许可作了具体规定, 将“实施”界定为在巴西实施, 无论是通过专利权持有人自己的企业实施或是许可巴西境内的其他企业实施;将“专利不实施”定义为“未能制造或完全制造受专利保护的产品, 或未能完全利用受专利保护的方法。”规定如果企业在专利注册后3年内有上述不实施的情形, 政府就可以强制许可其他企业对该专利予以实施, 或者允许从最廉价的国际来源进口该专利产品, 而无需专利持有人的同意。巴西的《工业产权法》第33条也规定:“为了公共利益, 专利没有实施或者实施而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的, 对于提出请求的第三人可以授予特别的非专属的强制许可证。”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 特别是在公共健康领域, 巴西正是通过这些立法规定, 鼓励在巴西持有专利的药品制造商在其国内大量生产专利药品, 以满足广大患者需求。在专利权人的利益与公共健康利益发生冲突时, 巴西政府就将其作为谈判的一个砝码, 迫使药品专利权人降低那些防治传染病的药品价格, 或者直接通过强制许可来解决巴西所面临的公共健康危机。

通过上述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以巴西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专利法中对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的规定可以看出, 发达国家由于在国际专利体系中的优势地位, 因而主张严格限制这一制度的实施, 以保障跨国企业的垄断利益;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公共健康与国家利益的需要而主张广泛实施强制许可。专利强制许可制度作为专利制度中一项防止专利权人滥用专利权的重要手段, 不论是在平衡专利权人与社会公众之间利益、还是在平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利益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4 完善我国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的若干举措

结合我国国情和立法现状, 针对上述专利立法在规定强制许可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 特提出以下四点举措, 希望能对我国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的发展完善起到推动作用。

4.1 放宽对申请人的资格限制

建议取消《专利法》第48条对申请主体“具备实施条件”的限制, 规定任何人均可以申请专利强制许可。诚然, 没有实施条件的单位或个人被准予强制许可是资源的浪费, 但此条件可以作为专利主管部门审核时决定是否给予批准的考察因素, 而不宜作为申请主体的资格限制条件。此做法的意义在于最大程度上调动公民对抗滥用专利权行为的积极性。

4.2 以兜底条款扩大申请强制许可的范围

TRIPS协议对发布强制许可的几种情况作了列举, 却没有穷尽所有可以发布强制许可的情况。从更好地处理我国新出现的知识产权纠纷以及平衡专利权人与强制许可受益人之间利益的角度出发, 建议在立法中制定一个兜底条款来规定“以及所有根据国际公约或者其他法律法规可以发布强制许可的情形”。

4.3 使相关立法明确化、具体化

为了提高法律的透明性、具体性和准确性, 使相关公众知悉法律的确切含义, 应当对《专利法》中涉及实质问题的内容进行明确的解释。具体建议如下:

(1) 对专利法中规定的“紧急状态”、“公共利益”、“合理的条件”、“合理的时间”等内容给予明确的规定。此做法的意义在于为强制许可的具体实施扫除障碍。2008年《专利法》第49条规定:“在国家出现紧急状态或者非常情况时, 或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 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可以给予实施专利的强制许可。”此规定中的“紧急状态”和“公共利益”在《涉及公共健康问题的专利实施强制许可办法》中被解读为“传染病在我国的出现、流行导致公共健康危机”, 以及“在我国预防或者控制传染病的流行与治疗传染病”。由此不难看出, 此法条规定的强制许可适用情形主要针对的是传染病。而《专利法》第50条中“为了公共健康目的”则概念模糊, 没有相关的解释和实施细则。这种规定的范围过于狭窄, 相当于用法律的规定禁锢了自身, 不利于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因此建议在相关的办法或实施细则中对相关概念做扩大解释并具体化、细化。

(2) 对使用费的计算标准和方法进行细化。我国《专利法》第57条规定“实施强制许可的单位或个人应当付给专利权人合理的使用费, 或依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国际条约的规定处理使用费问题。付给使用费的, 其数额由双方协商;双方不能达成协议的, 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裁决”。该条增加了申请人可以依照中华人们共和国参加的有关国际条约的规定处理使用费问题, 使得在给付使用费时更有据可依、更加便于操作。但是, 对于实施强制许可的使用费数额各国争议从未间断, 意见分歧很大。虽然国际法中没有明确的标准, 但我国应当根据自身情况设定一套适合自己的计算标准。

4.4 简化专利强制许可的程序

现行《专利法》导致强制许可程序过于繁琐、耗时。根据《专利法》第57条的规定, 强制许可决定与强制许可使用费裁决是分开进行的, 这样, 申请人首先要获得强制许可才能够与专利权人协商“合理的使用费”, 协商不成的要交由主管机关裁决;而第58条规定的司法审查程序明确了专利权人或申请人不服决定或裁决, 可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如此繁琐的程序走下来, 申请人即使拿到了专利的强制许可, 能不能营利还需另当别论。鉴于此, 建议如下:

(1) 将颁发强制许可的决定与强制许可使用费的决定合二为一。《专利法》第57条规定:“取得实施强制许可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付给专利权人合理的使用费, 或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有关国际条约的规定处理使用费问题。付给使用费的, 其数额由双方协商;双方不能达成协议的, 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裁决。”此法条当中关于专利强制许可费用的支付程序比较繁琐, 建议立法机关将颁发强制许可的决定与强制许可使用费的决定以立法的形式合二为一, 最大限度简化法定程序, 从而便利专利推广与应用, 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2) 明确规定强制许可决定生效的时间。鉴于我国《专利法》在规定强制许可制度生效时间方面存在模糊、繁琐的弊端, 为了提高专利法实施效率, 简化《专利法》中关于强制许可生效时间的程序规定, 特提出如下建议:国家知识产权局在作出强制许可决定的同时, 应当就强制许可使用费作出决定, 除非当事人已经就使用费达成一致意见。比如, 可以规定将颁发强制许可的决定与强制许可使用费的决定合二为一。

(3) 用行政复审方式替代司法审查模式。自1984年《专利法》实施以来, 我国专利法对颁发强制许可的决定都是实施司法审查的程序, 而不是像许多发展中国家那样由行政机关复审。用行政复审方式代替司法审查模式, 可以有效缩短《专利法》具体实施过程当中所花费的时间, 简化相关程序, 提高效率, 从而有利于专利的推广, 扩大专利的实施范围, 促进科学技术发展, 推进经济和贸易的进步, 维护国家利益, 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参考文献

[1]吕淑萍.知识产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 (最新修订) [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

专利“交叉许可”互利值得推广 篇6

专利如何“流动”?提高专利的利用率,实行专利技术交叉许可,不失为妙招。其好处有三。其一,用“专利池”中的专利换取自己需要的技术,可以避免企业“重起炉灶,另开锅”,减少开发的风险,加快产品投入市场的进程。市场的需求变化巨大,如果不把握时机,有可能失去及时抓住市场的机会。

其二,可以形成良性竞争。市场经济虽然是竞争经济,但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并没有必要在竞争中两败俱伤。实行专利“交叉许可”,互惠互利,皆大欢喜。企业之间恶性竞争,互不买账,其实是一种低层次的竞争,是一种失败的竞争。专利通过合理付费的“交叉许可”,创造和谐的商业环境,实现双赢,不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其三,别人已经开发,并成功投入市场的技术,大都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同,有了一定的消费群体,具有一定的优势。企业如果执意要放弃不用,完全自主创新,这就很可能“败走麦城”。有一个典型例子,华为公司开发的交换机和传输设备遭到了运营商的大量退货和维修要求,就是因为这些产品过度地强调了“自主创新”,而忽视了通讯产业“对已成熟技术的继承是提高产品稳定和降低成本的关键”这一基本事实。结果,虽然产品的技术全是自主创新,却没法在竞争的市场中获利。吃了苦头的华为,从此对自主专利有了清醒的认识,总结了“自主”与“拿来”的关系——-“在我们未进入的一个全新领域进行产品开发,对公司已拥有的成熟技术以及可以向社会采购的技术利用率低于70%,新开发量高于30%,这不仅不叫创新,反而是浪费,它只会提高开发成本,增加产品的不稳定性。”

当前,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技术标准的开放与透明,出现了关键专利分散化的趋势,其表现就是,很难有一家公司或者一个国家持有绝对优势的基础专利,没有哪一家厂商能独自占据所有的核心技术专利。这种关键专利的分散化,为企业与企业之间,实行专利“交叉许可”奠定了基础,相互授权使用对方的专利,提高专利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将成为科学发展的一种趋势,成为市场竞争的新潮流。

中外专利技术许可合同 篇7

中外专利技术许可合同

中外专利技术许可合同正文: );签约时间: 签约地点: 合同号: 中国,北京,××××公司(以下简称“受让方”)为一方,×××国×××市××××公司(以下简称“出让方”)为另一方; 鉴于出让方是××××技术的专利权持有者; 鉴于出让方有权,并且也同意将××××专利技术的使用权、制造权和产品的销售权授予受让方; 鉴于受让方希望利用出让方的专利技术制造和销售产品; 双方授权代表通过友好协商,同意就以下条款签订本合同。 第一条 定义 1.1 “专利技术”--是指本合同附件一中所列的技术,该技术已于××年×月×日经中国专利局批准,获得了专利权,其专利编号为××××。 1.2 “出让方”--是指×××国×××市××××公司,或者该公司的法人代表、代理和财产继承者。 1.3 “受让方”--是指中国××××公司,或者该公司的法人代表、代理和财产继承者。 1.4 “合同产品”--是指合同附件二中所列的产品。 1.5 “合同工厂”--是指生产合同产品的工厂,该工厂在××省××市,名叫××××工厂。 1.6 “净销售价”--是指合同产品的销售发票价格扣除包装费、运输费、保险费、佣金、商业折扣、税费、外购件等费用后的余额。 1.7 “专利资料”--是指本合同附件一中所列的有关资料。 1.8 “合同生效日”--是指本合同双方有关当局的最后一方的批准日期。 第二条 合同范围 2.1 受让方同意从出让方取得,出让方同意向受让方授予合同产品的设计、制造和销售的权利。合同产品的.名称、型号、规格和技术参数详见本合同附件二。 2.2 出让方授予受让方在中国设计制造合同产品、使用、销售和出口合同产品的许可权,这种权利是非独占性的,是不可转让的权利。 2.3 出让方负责向受让方提供合同产品的专利资料,包括专利的名称、内容、申请情况和专利编号等,具体的资料详见本合同附件一。[1][2][3][4]下一页

专利技术许可合同范本 篇8

××××公司(以下简称“受让方”)为一方,×××国×××市××××公司(以下简称“出让方”)为另一方;

鉴于出让方是××××技术的专利权持有者;

鉴于出让方有权,并且也同意将××××专利技术的使用权、制造权和产品的销售权授予受让方;

鉴于受让方希望利用出让方的专利技术制造和销售产品;

双方授权代表通过友好协商,同意就以下条款签订本合同。

第一条定义

“专利技术”-是指本合同附件一中所列的技术,该技术已于××年×月×日经中国专利局批准,获得了专利权,其专利编号为××××。

“出让方”-是指×××国×××市××××公司,或者该公司的法人代表、代理和财产继承者。

“受让方”-是指中国××××公司,或者该公司的法人代表、代理和财产继承者。

“合同产品”-是指合同附件二中所列的产品。

“合同工厂”-是指生产合同产品的工厂,该工厂在××省××市,名叫××××工厂。

“净销售价”-是指合同产品的销售发票价格扣除包装费、运输费、保险费、佣金、商业折扣、税费、外购件等费用后的余额。

“专利资料”-是指本合同附件一中所列的有关资料。

“合同生效日”-是指本合同双方有关当局的最后一方的批准日期。

第二条合同范围

受让方同意从出让方取得,出让方同意向受让方授予合同产品的设计、制造和销售的权利。合同产品的名称、型号、规格和技术参数详见本合同附件二。

出让方授予受让方在中国设计制造合同产品、使用、销售和出口合同产品的许可权,这种权利是非独占性的,是不可转让的权利。

出让方负责向受让方提供合同产品的专利资料,包括专利的名称、内容、申请情况和专利编号等,具体的资料详见本合同附件一。

在合同的执行中,如果受让方需要出让方提供技术服务或一部分生产所需的零部件或原材料时,出让方有义务以最优惠的价格向受让方提供,届时双方另行协商签订合同。

出让方同意受让方使用其商标的权利。在合同产品上可以采取双方的联合商标,或者标明“根据出让方的许可制造”的字样。

第三条合同价格

按照第二条规定的内容和范围,本合同采用提成方式计算价格,计价的货币为美元。

本合同提成费的计算时间从合同生效之日后的第××个月开始,按日历年度计算,每年的12月31日为提成费的结算日。

提成费按当年度合同产品销售后的净销售价格计算,提成率为××%,合同产品未销售出去的不应计算提成费。

在提成费结算日后10天之内受让方应以书面通知的形式向出让方提交上一年度合同产品的销售数量、净销售额和应支付的提成费,净销售额和提成费的具体计算方法详见本合同附件三。

出让方如需查核受让方的帐目时,应在接到受让方根据第条规定开出的书面通知后10天之内通知受让方,具体的查帐内容和程序详见本合同附件四。

第四条支付条件

本合同第三条中规定的提成费,受让方将通过××××银行(此处为受让方的业务银行)和××××银行(此处为出让方的业务银行)支付给出让方,支付中使用的货币为美元。

出让方在收到受让方按第条的规定发出的书面通知后应立即开具有关的单据,受让方在收到出让方出具的下列单据后30天内,经审核无误,即支付提成费给出让方:

a.提成费计算单一式4份;

b.商业发票一式4份;

c.即期汇票一式2份。

按本合同规定,如出让方需要向受让方支付罚款或赔偿时,受让方有权从上述支付中直接扣除。

第五条资料的交付和改进

出让方应按本合同附件二的规定向受让方提供专利资料的名称、内容,以及出让方向中国专利局申请专利的有关情况。

出让方应在签订合同的同时,将第条中规定的专利资料交付给受让方。(注:由于专利资料都是现成的,因此要求出让方在签约时提交。)

在合同有效期内,双方对合同产品涉及的技术如有改进和发展,应相互免费将改进和发展的技术资料提供给对方使用。

改进和发展的技术,其所有权属于改进和发展一方,另一方不得利用这些技术资料去申请专利或转让给第三方。

第六条侵权和保证

出让方保证是本合同一切专利技术和专利资料的合法持有者,并且有权向受让方转让,如果在合同执行过程中一旦发生第三方指控侵权时,则由出让方负责与第三方交涉,并承担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和经济上的责任。

出让方保证本合同中涉及的专利在合同执行期间是有效的和合法的。如果由于出让方的原因导致专利提前失效时,出让方应将专利失效后受让方支付的费用偿还给受让方,并按××%的年息加计利息,与本金一起偿付给受让方。

在合同有效期间,出让方应按照中国专利局的有关规定按时缴纳专利维持费,以保持专利的有效性。

在合同执行期间,如果本合同涉及的专利的法律性质发生了变化,出让方应立即将此情况以书面形式告之受让方,然后双方再协商本合同的执行问题。

第七条税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根据其现行税法征收受让方有关执行本合同的一切税费由受让方负担。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根据其现行税法征收出让方与执行本合同有关的一切税费由出让方负担。

第八条争议的解决

因执行本合同所发生的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一切争议,双方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

协商不成的,提交苏州市仲裁委员会仲裁。

仲裁裁决是终局决定,以双方均有约束力。

仲裁费或诉讼费由败诉方负担。

在争议的处理过程中,除正在进行仲裁的部分外,合同的其他部分将继续执行。

第九条合同生效和其他

各方应分别向其有关当局申请批准,以最后一方的批准日期为本合同的生效日期。双方应尽最大努力争取在90天内获得合同的批准,然后用电传通知对方,并用信件确认。

本合同自签字之日起六个月如仍不能生效,双方均有权取消合同,一理本合同被取消,受让方应将第条中规定的专利资料退还给出让方。

本合同的有效期从合同生效日算起共×年,有效期满后本合同自动失效。

本合同失效后,如果合同中涉及的专利仍然有效时,受让方不得继续使用此专利,如需继续使用,则应与出让方续签合同,本合同失效后,如果合同中涉及的专利也随之失效时,受让方可以继续使用此专利而不需要向出让方支付任何费用。

本合同期满时,双方发生的未了债权和债务不受合同期满的影响,应继续履行各自的责任。

在合同执行中,对其条款的任何变更、修改和增减,都须经双方协商同意并签署书面文件,作为合同的组成部分,与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本合同由第一条至第九条和附件一至附件四组成,合同的正文和附件是不可分割的部分,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本合同用英文书就,一式4份,双方各持2份。在合同有效期内,双方通讯以英文进行,正式通知应以书面形式,航空挂号邮寄,一式2份。合同双方的法定地址如下:

a.受让方:××××公司

地址:××国××市××街道

电传:××××

传真:××××

b.出让方:××××公司

地址:××国××市××街道

电传:××××

传真:××××

受让方代表:出让方代表:

国际专利许可合同 篇9

进入新世纪以来,主要靠委托加工出口(OEM)等模式的发展开始受制于资源约束、环境压力、劳动力紧张、原材料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等问题组合而成的风险与考验,迫使企业由OEM转型到ODM的发展模式。

在企业OEM和ODM模式生产过程中,很多情况下都会牵扯到知识产权的问题,也有不少企业为此所困扰和苦恼。

上一篇:去外企求职面试的成功法宝下一篇:【热门】银行辞职报告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