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专利申请

2024-07-30

国际专利申请(精选12篇)

国际专利申请 篇1

PCT是专利合作条约(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的英文缩写,它主要涉及专利申请的提交、检索和审查,以及其中包括的技术信息传播的合作性与合理性的一个条约。PCT系统的主要目的在于:简化之前确立的在数个国家申请发明专利保护的方法,使其更为有效和经济,并有益于专利体系的用户,和负有对该体系行使管理职权的专利局。PCT系统加速了在多个国家间进行专利保护的进程。专利申请人可以通过PCT途径递交国际专利申请,向多个国家申请专利,这能节约向多个国家同时申请专利所花费的部分时间和精力。PCT申请需要进行严格的国际检索和审查,通过审查的专利申请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因此能够更加突出地体现这些专利的经济价值或社会效益。

尽管近年来世界经济处于低迷状态,但是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于2012年3月5日公布的数据[1],在2011年,WIPO共受理了181900件PCT国际专利申请,这一数据比2010年增长了10.7%,并且2011年是自2005年以来,PCT申请数量增长最快的一年。

1 世界各国PCT国际专利申请总量分析

从2011年PCT申请的数量来看(表1),美国(48956件)、日本(38888件)、德国(18568件)、中国(16406件)、韩国(10447件)分别位列申请量排名前5位。从增长率看,中国以33.40%的增长率位列榜首,其后依次是日本(21.00%)和加拿大(8.30%),美国和韩国则以8.00%的增长率并列第四位。

美国作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经济和科技实力雄厚,PCT申请的数量已经连续多年位列榜首,但是由于总量基数大,因此,很难有较高的增长率。日本自2006年以来,其PCT申请总量一直维持在第二位,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2011年经历9.0级大地震破坏后,PCT申请的增长率仍然高达21.00%,这充分体现了日本在科技研发方面的实力以及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中国自2006年以来,PCT申请总量已经从当时的第八位跃迁至2011年的第四位,期间,分别超越了荷兰、英国、法国、韩国,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2011年的增长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3.40%,这一数据体现了我国科技事业的高速发展,以及我国政府和研究机构、公司、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和投入。另外,从表1中可以看出,申请总量排名前五的国家,有3个位于东亚,1个位于北美,1个位于欧洲,这体现了东亚正成为迅速崛起的一支科技力量,并在世界科技舞台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纵观排名前15位的国家,绝大部分都是欧美老牌劲旅,这也反映了从近代到现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研究方面所具有的深厚历史积淀,以及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

2 PCT国际专利申请人申请量分析

从2011年PCT申请数量的申请人排名来看(表2),前5名中,有2家中国公司,2家日本公司和1家德国公司。其中,中国的中兴公司和华为公司均隶属于通讯领域,二者为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信运营商提供通讯产品和解决方案,涵盖了有线、无线宽带接入、数据通信和光传输等技术领域。日本的松下公司和夏普公司,均是具有近百年历史的日本老牌电子电器生产企业,产品涵盖家电、数码产品、办公设备、医疗设备和工程专用设备等等。德国博世公司已经拥有超过100年的历史,其自我定位为“精密机械及电气工程的工厂”,产品涵盖汽车技术、工业技术、消费品和建筑智能化技术。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通讯、电子领域的企业仍然保持了强劲的研发能力和专利申请数量,其中,具有百年历史的德国和日本公司占据了3席,而来自中国的中兴和华为公司,成立不过数十年时间,便已经跻身前5名,尤其是中兴公司,超越了2010年申请量排名第一的松下公司,跃居首位,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本土企业的高速发展态势以及强大的科技竞争力。

在排名前15位的申请人中,来自日本和德国的公司在数量上占据了大多数,而美国仅占一席(高通公司),这从一个角度说明,美国的PCT专利申请比较分散,而其全国的PCT申请总量很大,这从侧面说明在美国,其PCT专利已经形成遍地开花的态势,而非像日本和德国,大量的PCT专利掌握在少数的跨国大公司手中。另外,在排名前15位的企业中,仅有排名第14位的巴斯夫公司为化学公司,其余14家均为通讯、电子、机械领域的公司,这说明了该领域仍然是现阶段全球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热点。

3全球高等院校申请PCT专利数量分析

高等学校在全球PCT专利申请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从2011年的排名来看(表3),申请专利最多的高校是美国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以277件的申请量排名全球申请人的第52位。从整体上看,高校申请人的PCT申请数量明显少于企业申请人,被拒之前50名之外。由于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以及基础科学研究的任务,肩负着传播科学知识的责任,因此,不可能要求高校如同公司企业一样去开发大量的应用技术以及申请知识产权保护。

在申请量排名前15位的高校中,美国高校占了11席,日本2席,韩国2席,而中国没有一所高校或者科研院所进入。中国高校中,仅有清华大学以36件PCT申请排名第493位,是我国唯一一所排名进入前500名的高校。这说明了美、日、韩,尤其是美国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强大实力,而作为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能够具有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无疑能为学生树立典范,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这也不难解释为何美国的PCT专利申请总量能够连续数年占据全球第一的位置,加之前文提及的PCT专利申请在美国的分布呈现遍地开花的态势,这些都体现了美国的科技繁荣。这一现象值得我国学习,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2011年PCT专利申请量与国际相关院校的差距说明,我国高校与科研单位的基础研究能力明显不足,其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续上表

4各个技术领域申请PCT专利数量分析

按照技术领域来区分(表4),2011年申请量最多的前4个技术领域依次是数字通讯(11574件)、电子机械、装置、能源(11296件)、医学技术(10753件)和计算机技术(10455件)。这也是仅有的4个申请量突破万件的领域。除了医学技术外,其余3个领域均分属电子工程大类,说明,世界科技的热点仍然集中于此。医学技术排名第二位,说明医药健康领域的研究进展迅猛,很有可能成为未来数十年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从增长率方面来看,增长最快的是电子机械、装置、能源领域(23.2%),而基础通讯过程、精细有机化学这2个领域都出现了5%左右的负增长。微结构和纳米技术领域在2011年的申请量仅为356件,为仅有的申请量低于1000件的领域。该领域为世界科学研究的前沿热点领域,但是专利产出极少,很有可能是由于该方面的研究还面临诸多难点难题,进展缓慢。

续上表

5我国PCT国际专利申请特点分析

5.1 PCT 申请量与美、日间仍存较大差距

我国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长迅速,年度申请量已经从2006年的世界第八上升到了2011年的世界第四。我国对内申请的专利中,绝大部分都是创造性较低、不需要进行实质审查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申请,即使是国内发明专利,很多专利件的创新也略显不足。因此,我国PCT专利申请量的大幅提高,能够体现出我国专利质量的提高。但是,就数量来说,2011年我国PCT 国际专利申请数为16406件,占世界总量的9%,仅为美国年度申请量的33.8% ,是日本的42.2% 。可见,我国PCT专利申请在数量上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存在不小差距。

5.2 部分企业申请量位居世界前列

表2数据表明,我国PCT国际专利申请已经连续多年主要集中在数字通信领域,显现出集群创新优势。2011年世界PCT专利企业排名中,我国的中兴公司、华为公司分列申请量的第一位和第三位,体现了这2家本土企业的强大研发能力。

5.3大学和科研机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作为PCT 国际申请总量世界第四的国家,中国只有一所高校(清华大学)的PCT专利申请量能够跻身世界500强。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在2011年PCT专利申请量方面与国际相关院校的差距说明,我国高校与科研单位的基础研究能力明显不足,其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2]。

我国PCT 专利申请数量的大幅度提高,表明国家专利水平整体提升,同时也说明国家PCT 资助政策已经发挥效用。国家财政在过去的数年里,为专利研发和申请提供了大量的财政资金资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申请专利,是专利权人寻求对创新事物进行保护的市场行为,只有有效的、有价值并且获得授权的专利才能创造商业价值和社会效益。对PCT申请的高额资助,有可能引发一些社会投机行为。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导向,如何引导我国科技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3]。

摘要:对2011年国际PCT专利的申请态势进行数据分析,从世界各国申请总量、公司企业申请量、高等院校申请量、各个技术领域申请量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对我国PCT专利申请特点进行总结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

参考文献

[1]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网站http://www.wipo.int/pressroom/en/arti-cles/2012/article_0001.html

[2]程文婷.2010年PCT申请情况深度分析[J].电子知识产权,2011(3):80-83

[3]规划.2010年PCT专利申请世界发展态势及中国特点分析[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1(5):33-36

国际专利申请 篇2

尊敬的石井镇政府:

“成功国际城”位于南安石井镇后店村,立足打造石井未来的繁华商业区和核心文化教育区域,毗邻延平大道,交通便利,是石井镇首个房地产开发地标项目。该项目占地面积65836.98㎡,总计18栋,共1163户可容纳3500多人。分三期建设,目前一二期已经完工且大部分已经交房,入住率达到了百分之。三期首批房源也已建至地上5层,预计将于2013年5月30号之前交房。石井“成功国际城”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受到了市委市政府、镇委镇政府及各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随着成功国际城一二期圆满交房,已有许多业主入住小区,其中不乏非本地户籍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私营企业主,为石井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是由于这些业主属于非本地户口,在户口迁移和子女入学等方面面临困难。具体问题如下:

一、户口迁移问题。目前在本项目购房、想在石井镇安家落户的外地客户逐渐增多,但在办理户口迁移落户上手续繁琐,客户需要两地长途奔波。因此希望石井镇边防派出所能在户口迁移的问题上给予支持、帮助,简便办理手续、缩短办理时间。

二、子女入学问题。成功国际城位于石井镇后店村,目前项目周边有厚德幼儿园、厚德小学、厚德中学等优质学校,但是由于存在就学片区上划分不明确、非本地户口等,造成本项目的业主孩子在就学和升学上造成极大的不便,比如转学和不能参加高考等困难。因此希望石井镇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连同本公司深入研究探讨、明确项目业主孩子的就学问题等。

为此,特向石井镇政府申请在成功国际城业主的户口迁移方面给予支持,切实解决业主的实际困难,使其没有了后顾之忧,在石井安家落户,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为石井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此致

敬礼

致胜国际市场 专利布局先行 篇3

其中来自意大利R a p i s a r d i Intellectual Property事务所的Catharina Waller女士在与广大与会者分享欧洲最新知识产权动态信息的同时,还生动讲解了中国企业在欧洲申请专利的过程、费用及相关注意事项等,随后,她又重点比较分析了中国企业通过巴黎公约途径与通过PCT途径进入欧洲的异同;而来自美国Kremblas & Foster事务所的陈益梅女士则以美国传统专利体系与PCT体系的区别为切入点,针对实际专利申请流程提出了美国PCT申请可选择的途径及美国PCT申请的重点注意事项,其演讲将为中国企业专利申请实际应用提供很大的便利。会议最后,来自中国国家核电公司的马燕女士和康信公司合伙人吴贵明先生结合国内大量专利申请的案例,围绕国家专利申请中的检索问题及国际专利申请对企业发展的益处等话题组织广大与会者进行讨论,并集中回答了与会者感兴趣的专业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及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飞速提升,专利的海外申请也受到了各企事业单位的高度重视。据来自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从2009年起,已连续3年增速位居世界首位。2011年增长率更是高达33.4%,申请量近1.7万件,位居世界第四,而中兴通讯更是以2826件的PCT申请量超越日本松下电器公司,首次摘取了企业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的冠军。

与此同时,国内创新型企业也不断受到来自西方跨国企业专利壁垒和侵权诉讼的困扰,由此,如何在海外专利申请中抢占市场先机,进而通过制定切实有效的策略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占据市场制高点,目前已成为我国大多数企业首要思考的命题。

国际专利申请 篇4

2010年中国国际专利申请数量达1.23万件,比2009年增长56.2%,已跃居全球第四大国际专利申请国。然而从总量上看,我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仍然相对较少,2010年仅为美国的27.5%[1]。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及其国外保护运用水平,距离发达国家依然还有一定的差距。

我国高校作为国家专利创新体系中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在国内专利申请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0年高校专利已达到79 332件,相对于1985年的1 538件,增长了51倍多[2]。截至2011年1月,大专院校有效发明专利53 584件,占到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数的20.5%[3]。但高校的国际专利申请、国外运用和保护还处于初级阶段,距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很大差距,情况很不乐观,在国际专利申请的具体实践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2 国内外高校PCT申请的现状对比

2.1 国内外PCT专利数量比较分析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国际专利申请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申请数量、还是后期运用,都比较稚嫩。

目前,高校国外专利申请主要采取直接到外国申请和PCT国际专利合作条约两种方式。由于国内高校在国内研发完成的技术成果,必须先接受本国专利行政管理部门的审查,所以通过向国家专利局递交PCT国际申请成为我国高校申请者提出国际专利申请的主要途径。因此,通过PCT申请数量的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行业、企事业单位在国际专利申请和国外专利保护方面的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PCT国际专利申请数与国外大学相比还有着很大差距,反映出我国高校在国际专利申请方面的意识严重不足。以国内著名的清华大学为例,截至2010年4月,WPI数据库共检索到清华大学专利申请7 813件,加利福尼亚大学9 897件,两者数量差距不是很大;但从PCT申请占总量比来看,加利福尼亚大学5 267件,占总申请量的53.2%,清华大学为258件,仅占总申请量的3.3%[4]。

2010年PCT申请前50所大学中,美国大学有30所,日本大学10所,韩国大学4所,英国和以色列各2所,瑞士和澳大利亚各1所,最少的一所大学2010年申请PCT专利30件[5];我国高校(包括港澳台地区)无一所进入前50。2010年我国申请PCT专利最多的大学中,清华大学23件,北京化工大学15件,香港高等工业学校14件,北京大学12件,香港大学11件[5]。国内高校专利申请不仅明显落后于欧美高校,而且也同样落后于亚洲的一些高校。

与国内一些优势企业相比,高校国际专利的申请意识也同样显得严重不足。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一些优秀的企业在与国外企业的激烈竞争中已经确立国际专利申请和国外专利保护运用的战略,并在专利国际申请方面挤进了世界一流企业的行列。2010年PCT专利申请排名中,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1 863件名列全球第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1 528件名列全球第四[5]。相比之下,我国高校在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

2.2 国内外PCT专利技术领域分析

为了进一步说明我国和国外在PCT申请方面的差异,下面将PCT申请世界前三位的加州大学、麻省理工和德州大学三校的PCT专利,与我国PCT专利申请最多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五校的PCT专利进行比较分析。

笔者通过国家专利局专利检索系统检索,得到加州大学、麻省理工和德州大学(以下简称美国三校)2006年至2010年国际公布的PCT专利申请共计3 837件;得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以下简称国内五校)2006年至2010年国际公布的PCT专利申请共计415件。以下均以此数据样本为基础进行分析。

国际方面,根据美国三校检索数据统计分析,如表1所示,2006年至2010年公布三校PCT专利主要集中在医学、生化遗传、基本电气原件、测量测试和有机化学等10大IPC技术领域中,所涉专利达到4 018件[6],而国内只收取950元[7];不光如此,加上美国与中国专利律师收费上的差距,在美国申请一件发明专利大约需要3~5万元人民币不等,如果国外申请没有授权,那么课题组投入的申请费用将血本无归,而在中国仅需要5 000元人民币左右,而且国内高校专利享受各种资助,申请授权几乎免费。如此悬殊的收费差距和不可预见的国外授权前景,使得国内高校的科研工作者对国外专利望而生畏,除非有国家或企业明确的资金支持,否则不会轻易申请。

三是公有制的产权管理体制导致高校市场运作能力依然不足。公有制体制下,知识产权制度及其运作能力的不足依然是束缚高校放手转化专利技术的瓶颈之一。市场运作能力的不足,导致高校获取的国外专利不能得到有效转化,没有带来经济效益,纯粹成为高校和教授们的学术摆设。

4 相关对策与建议

4.1 完善现有的科研考核体制

目前国家对于科技创新中知识产权的要求,已经从单纯的申请为导向转变到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并重。“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向企业转移,推动企业知识产权的应用和产业化,缩短产业化周期。[8]”“重大专项牵头组织单位、知识产权权利人应积极推动重大专项产生的知识产权的转移和运用,加快知识产权的商品化、产业化。[9]”因此,高校应当深刻领会国家对于知识产权战略的要求,改善相应的科研考核指标体系,逐渐把以申请为主的考核指标转变为创新与运用并重的考核指标上来,加大专利运用保护水平,尤其是国外专利运用保护水平,加大其在教师职称晋升、获取项目、获得奖励中的比重;不仅要看教师申请了几项专利,更要看教师的重大成果技术是否在国外也受到保护,看这些专利为学校,包括个人带来了多少效益。此外应当为在知识产权转化、国外专利保护和运用中取得较大成绩的老师给予职称晋升和利益分配方面的优惠。转变知识产权是学校的,则专利的推广运用、转化维护就要学校一手包办的传统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创新技术优势和在科技转化中的专业优势,鼓励教师参与到市场中,运用知识产权制度获取利益。

4.2 对国外专利的申请给予评估和资助

高校的大部分科研任务,尤其是国家支持的科研任务,都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其中包含了申请专利(甚至国外专利)的经费,但面对高昂的国外专利申请费,如果要在美国、欧洲、日本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谋求知识产权保护,所需的费用仍然是相当大的。针对这一情况,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推出了一系列专利资助政策,加大了对国外专利申请的支持。如2009年财政部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布了《资助向国外申请专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于有助于发挥我国产业优势、具备国际竞争力,有望开拓国际市场或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专利技术产品预期在国际市场容量大、前景好,有助于我国优势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有望构建专利池、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符合国家知识产权战略需求导向,有助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外专利技术,给予每件专利项目最多支持向5个国家(地区)申请,资助金额为每个国家(地区)不超过10万元的资助。上海市也在2007年对于授权的国外专利提供资助,“申请国外发明专利的,每获得一个国家的授权最高资助人民币3万元,每项发明专利最多资助3个国家。[10]”根据国家的政策,高校可以尝试在校内建立相应的国外专利评估与资助机制,凡要申请国外专利而缺乏申请资金的课题组可以提出申请,由学校的专门评估机构(如校学术委员会、专利管理部门和技术转移部门等)对专利的创新性、可授权性和市场前景等进行评估,并从学校的专利基金中给予相应资助,等专利产业化之后,再回馈部分收益到专利基金。

4.3 借助信托模式管理国外专利产权

知识产权从其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知识的财产权,与论文、奖励不同,它不是高校间用于攀比的指标,不是用于获得国家科研项目的砝码,不是装点学术成就的金漆,知识产权的价值在于它运用后所能取得的经济价值和对技术领域的垄断价值。为了促进国家立项的科研项目成果的应用与转化,我国借鉴国外做法,国务院于2002年批准实施《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明确了“除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外,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形成的知识产权,国家授予项目承担单位,承担单位可依法自主决定实施、许可他人实施、转让、作价入股等,并取得相应的收益。”然而,公有制高校虽然从国家那里获得了知识产权,但其实质上仍然是属于国家的,其一切资产仍然受到国有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在这样的产权制度下,作为高校本身就没什么积极性,而作为实际掌握这项专利技术的研发课题组和发明人,在推动成果转化的时候也会多多少少受制于各种规定政策。鉴于此,高校要完善专利产权制度和运作模式,借鉴国外的信托投资机构,建立独立于高校、自主经营的专利信托机构。在信托关系中,管理与受益相分离,知识产权人不仅无需自己管理、转让知识产权来使知识产权保值、增值,而且还能享有知识产权流转带来的利益[11]。在具体实践中,可以由国家专门成立一个高校国外专利信托机构,凡属高校国外专利产权且尚未得到有效转化实施的,可以委托该机构进行管理;该机构可以通过专利许可、入股等方式进行投资融资,由其运作盈利,高校则按约定分享利益。通过信托,可以将专利技术创新和保护与管理和经营分割开来,高校专心于技术的创新研发和申报国外专利,而信托机构专心于专利的经营,并为学校带来利益。当然目前专利信托在国内依然存在不少政策和操作问题,需要国家进一步规范和明确。只有通过国外专利的有效实施、经营运作,为高校带来巨大的国外市场利益,才能真正激发高校申请国外专利的积极性。

除了上述措施,要进一步推动高校国外专利申请和运用,还需要有个诚信的社会大环境,有较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高水平的中介代理机构和健全的资本市场,这需要国家的引导和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5 结语

我国高校的国外专利工作目前正处于初级阶段,但随着中国科技创新的规模增长及科技发展全球化的加剧,可以预见今后国家会越来越重视国外专利。高校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有必要未雨绸缪,积极完善自身机制建设,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的科研考核制度,借助信托等方式促进产业化,推进高校国外专利的申请、保护、运用和管理,为其它市场主体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为国家和行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在专利国内申请方面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绩,然而国内专利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带来高校国际专利申请的飞跃。通过分析高校专利国际申请的现状和模式,分析相关机制和运作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高校,专利,国际申请,国外知识产权运用

参考文献

[1]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网站.Leading PCT filings countries[EB/OL].(2011-01-30)[2011-04-30].http://www.wipo.int/ipstats/en/statistics/pct/

[2]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2010国内专利申请受理状况表[EB/OL].(2011-01-30)[2011-04-30].http://www.sipo.gov.cn/tjxx/

[3]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业务工作及综合管理统计月报(2011年1月)[EB/OL].(2011-01-30)[2011-04-30].http://www.sipo.gov.cn/tjxx/

[4]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美国PCT专利申请分析(一)[EB/OL].(2010-12-10)[2011-04-30].http://www.sipo.gov.cn/ztzl/ywzt/zlsd/201012/t20101210_553714.html

[5]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网站.Top PCT applicants[EB/OL].(2011-01-30)[2011-04-30].http://www.wipo.int/ipstats/en/statistics/pct/

[6]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国际申请进入国家或地区专利费用表(2011.1更新)[EB/OL].(2011-01-25)[2011-04-30].http://www.sipo.gov.cn/ztzl/ywzt/pct/zlk/200903/t20090316_446025.html

[7]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专利缴费指南[EB/OL].(2008-03-19)[2011-04-30].http://www.sipo.gov.cn/zlsqzn/sqq/zlfy/200804/t20080422_390241.html

[8]国务院.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EB/OL].(2008-06-05)[2011-04-30].http://www.gov.cn/zwgk/2008-06/10/content_1012269.htm

[9]科技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知识产权管理暂行规定[EB/OL].(2010-07-01)[2011-04-30].http://www.most.gov.cn/mos-tinfo/xinxifenlei/fgzc/gfxwj/gfxwj2010/201008/t20100817_78926.htm

[10]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上海市专利资助办法[EB/OL].(2007-03-01)[2011-04-30].http://www.sipa.gov.cn/gb/zscq/node3/node34/userobject1ai9491.html

[境外]国际展会补贴申请流程 篇5

第一步:在线注册:

首次申请市场开拓资金的中小企业,应通过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网站http://smeimdf.mofcom.gov.cn/如实填报“中小企业或项目单位基本情况登记表”(简称“登记表”)。

注册信息网上提交成功后,各单位应打印登记表(一式两份)加盖公章后,与法人证书、组织机构证书、税务登记证、进出口企业登记证、海关报关登记证及其他相关文件的复印件(一式两份)一并报送资金管理部门。

一旦注册成功,以后年度无须重新注册。

第二步:计划申报:

待当地主管部门收到企业资质材料并对注册信息审核公示后,企业可进入“在线申报”进行计划申报。

第三步:拨付申请

经主管部门对计划申请项目批复并公示后,企业可进入“在线申报”进行资金拨付申请。企业在完成资金拨付申请后,打印“项目计划申请表”、“资金拨付申请表”会同该项目要求提供的相关凭证资料复印件(所有资料一式二份并加盖公章)整理装订后报送当地外经贸主管部门。(资金拨付申请时间一般在年度结束后一个月内,具体时间以网站通知为准)

第四步:资金反馈

中小企业补贴的时间跨度为一年,即本年补贴上年审批合格的项目,因为该项资金被列为财政部的国库支出,审批标准比较严格且周期较长。因此我们对热点展览会以外的组展项目都提前申请了国家中小企业参展补贴,参加这些项目的参展公司都有机会获得国家中小企业出国参展补贴。

对资金拨付申请的批复情况,除由管理部门向申报单位下达批复通知外还将通过网上公示,申报单位可通过网上进行查询。申报单位在收到资金后应及时通过网上填写资金拨付反馈表,将收到的资金情况反馈至相关管理部门。

目前国内北京华盛励拓国际展览有限公司还可以办理人员补贴***(张先生)

小米国际化如何突破专利困局 篇6

小米国际化初期的专利困局,不禁让人联想起2003-2005年期间发生的思科诉华为专利侵权案、索尼诉比亚迪专利侵权案等系列讼案。不过,与十年前华为等国际化初期的专利竞争态势相比,以小米为代表的中国新一代创业型公司身处的专利竞争情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远非仅仅汲取华为等上一代中国本土企业的经验或教训,就能安然走出国际化初期的专利困局。

因此,深入剖析小米国际化面临的专利之困、困局之势及破局之策,对凭借互联网技术和商业模式迅速崛起的中国创业型公司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专利之困

爱立信诉小米专利侵权案

2014年7月22日,小米在印度首次启动网络销售,短短四个月,印度市场的小米智能手机销量就突破了100万部。这一发展势头引起了瑞典电信设备制造商爱立信的注意。12月5日,爱立信向印度德里高等法院提起诉讼,称小米侵犯其拥有的ARM(自适应多速率音频编码解码器)、EDGE(增强型数据速率,GSM演进技术)和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中的8项标准必要专利。12月11日,印度德里高等法院签发临时禁令,禁止小米在印度市场销售、推广、制造及进口涉嫌侵犯爱立信专利的相关产品,同时要求小米在印度的电子商务合作伙伴Flipkart停止销售涉案产品。

经过小米紧急交涉,12月16日德里高等法院作出裁决,在满足每台设备预缴100印度卢比于法院提存条件下,小米可继续在印度销售基于高通芯片的手机。2015年5月21日,该案开庭,但迄今未见判决。

为了应对爱立信提起的讼案及其可能引发的连锁效应,小米主动靠拢移动通信标准领域另一“专利大户”——高通。2015年12月3日,高通宣布与小米达成专利许可协议,承诺授予小米开发、制造和销售3G(WCDMA及CDMA2000)和4G(包括3模LTE-TDD、TD-SCDMA和GSM)完整设备的付费专利许可,小米支付的专利许可费用与高通向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交的整改措施条款一致。

Blue Spike诉小米专利侵权案

Blue Spike位于美国德州泰勒市,在取证水印、信号提取、数据安全和软件水印等领域拥有近100项专利。2013年10月14日,Blue Spike以专利故意侵权为由,将小米诉至美国德州东区联邦地方法院泰勒分院。涉案专利为“Method for Stega-Cipher Protection of Computer Code”(专利号:US 5745569),一种采用数字水印保护计算机代码版权的方法,授权日期为1998年4月28日,发明人为Blue Spike的创始人Scott A. Moskowitz。Blue Spike在起诉书中称,小米未经许可,在红米、米1s、米2、米2a、米2s以及米3等手机产品中使用其专利技术,请求法院判令小米赔偿其因此遭受的实际损失并承担三倍惩罚性赔偿,同时请求法院签发临时性禁令和永久性禁令。

2015年11月19日,Blue Spike再次以专利故意侵权为由,将小米及在美国市场销售小米产品的海淘平台——深圳通拓科技(TOMTOP)列为共同被告,一并诉至美国德州东区联邦地方法院马歇尔分院。涉案专利为“Data Protection Method and Device”(专利号:US 8930719),一种采用整体方法对数字信息进行编码、解码并对数据予以保护的装置和方法,授权日期为2015年1月6日,发明人仍然是Scott A. Moskowitz。Blue Spike在起诉书中称,小米未经许可,在米4、米5、米Note Plus、红米1S、红米2和红米Note2等14个产品中使用其专利技术,请求法院判令小米赔偿其因此遭受的实际损失并承担三倍惩罚性赔偿,同时请求法院签发临时性禁令和永久性禁令。上述案件均未审结。

根据美国专利公司RPX官网提供的案件信息统计,Blue Spike是典型的NPE(非专利实施主体)。仅在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该公司提起的专利诉讼达到121件,涉案专利11件,华为、中兴通讯、小米、OPPO、谷歌、脸书、德州仪器、Adobe Systems、NEC、富士通、松下等公司均是其专利诉讼案的被告。另据美国电子前沿基金(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统计,该公司曾有过在两周内提起45件以上专利诉讼的记录。由此可见,Blue Spike的专利诉讼经验十分丰富,无论是产业领导者还是创业型公司,都是其专利讼案的“座上客”。Blue Spike的上述案件在美国众多NPE中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不可小视。

困局之势

仔细比对上述讼案和思科诉华为、索尼诉比亚迪专利侵权案,可以看出小米等新一代中国创业型公司正在承受的专利竞争压力,无论是对手的组织特性和诉求,还是对手借以提起讼案的专利类型,都与十年前华为、比亚迪等中国本土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时遭遇的专利打压具有显著差异。厘清这种差异的形成背景,把握全球专利竞争的态势,是破解小米等国际化初期专利困局的前提。

竞争空间:从海外到本土

知识产权制度变迁,专利竞争空间范围从海外法域波及到中国本土。

如果说在华为、中兴通讯、联想、长虹、TCL等企业的国际化初期,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环境的主要特征是国内知识产权保护弱化,那么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十五年“市场经济地位过渡期”内,中国为适应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发展要求,而主动进行的特色化立法与执法努力,明显改善了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环境。标志性事件是《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发布和持续推进,《反垄断法》的出台和《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等的大幅度修订。比如,在专利法中确立了“诉前临时措施”、“司法最终审查权”、“防止专利权人滥用权利”、“按照专利许可费倍数增加侵权损害赔偿”、“专利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理职权限定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严格强制许可条件”、“增加国际申请(PCT)的规定”等一系列制度。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专利行政执法办法》等制度的实施,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广州试点设立专门的、具有中级人民法院审判权的知识产权法院等知识产权审判制度改革,强化和提升了中国知识产权司法裁判与行政执法能力。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使得小米等创业型公司国际化的专利竞争将不仅仅出现在海外法域和市场,而且可能在中国本土市场爆发。

nlc202309081425

竞争结构:从标准必要专利到非标准必要专利

由于企业核心业务的转型,使得专利竞争结构从新兴产业技术领域的标准必要专利,延伸到不断涌现的非标准必要专利。

如果说当年华为和中兴通讯的程控交换机、长虹和TCL的大屏幕彩色电视机等,主要是凭借其在主流产业技术轨道上,通过“技术引进”或“技术模仿”建立起来的低成本制造能力,去占领本土市场和拓展国际市场。那么,小米等创业型公司藉以改变本土市场竞争格局,进而试图发展国际市场的利器,则是其在智能手机、互联网电视、路由器、智能机器人、飞行影像系统等全球新兴产业技术轨道上,拥有的独特产品开发设计能力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力。也就是说,小米等创业型公司崛起的“本钱”,是利用智能终端等模块化集成基础,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商业模式持续开发设计和营销新的产品,在以自有品牌大幅拉低智能终端、其它产品和服务价格的同时,增加消费者体验和社会福利。中国本土企业核心业务发展的代际差异,使得小米等创业型公司在国际化初期,不仅会直接触碰到全球新兴产业领域领先企业嵌入在技术标准中大量、尚且有效的标准必要专利,还会面临不断涌现的非标准必要专利。也就是说,小米等新一代创业型公司在国际商业竞争中,面对的专利结构将更加复杂、且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竞争格局:从竞争者到竞争者、非竞争者并存

专利竞争格局更加多元,专利主体及其诉求从海外竞争者单纯的“赢得市场”,演化为海内外竞争者和非竞争者“赢得市场与萃取商业价值”。

如果说华为等企业国际化初期遭遇的专利竞争,主要来源于海外竞争对手的专利打压,目的是阻止中国企业进入其先占的国际市场,那么小米等创业型公司面对的专利主体,及其专利竞争目的就要复杂得多。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企业逐渐将专利视为战略性核心资源,专利不仅是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的产权化形式,而且成为企业谋求技术广泛商业价值的重要途径;专利讼争不仅是竞争者为争夺市场而“打压对手”的有力武器,而且是权利人深度萃取专利“商业价值”的重要手段。专利权的实施逐渐远离发明设计人和原始权利人,专利投资、融资、托管、转让、许可等逐渐成为新型的独立商业形态。在这一背景下,小米等创业型公司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专利竞争对手,就不仅仅是有竞争关系的苹果、三星、爱立信、谷歌、思科、高通等外国实体性跨国公司,以及华为、中兴通讯、联想、TCL等中国本土发展起来的实体性跨国公司,而且包括与小米等创业型公司没有竞争关系的NPE,如Blue Spike、InterDigital Inc.、Packet Intelligence LLC等。

事实上,小米等创业型公司的科技型、成长性、充足现金流和专注市场拓展等特性,已经使之成为NPE眼中的新晋“肥羊”。由此可见,国际化初期专利竞争主体和目的的“纯粹性”,现在看来也许是华为和中兴通讯当年的“幸运”;而专利主体及其诉求多元化可能带来的“腹背受敌”,可以视为小米等创业型公司国际化初期的“不幸”。

竞争周期:从十年一波到大幅缩短

由于技术集成和市场快变,导致专利积累时间紧缩,影响甚至决定企业国际化成败的专利能力发展周期将大幅缩短。

有关资料显示,以华为、中兴通讯、长虹、TCL等为代表的一代中国本土企业,伴随其国际化成败进程的专利积累和专利能力发展周期大约为十年。但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小米等新一代创业型公司国际化成败的专利能力和技术发展周期将会大幅缩短。

造成上述专利竞争周期缩短的原因有三:一是互联网技术的高度不确定性和集成性,使这一领域迅速崛起的企业容易被其他更富有创意的新进入者“创造性毁灭”,或者被已经拥有强大技术积累和雄厚资金实力的产业在位者“吞噬”;二是依靠互联网社群营销模式支撑的小米型创业公司,不仅很难摆脱本土市场甚至国际市场模仿者的赶超,而且容易因为早期某一时点、某一市场的产品或服务用户体验欠佳,遭遇“粉丝”用脚投票并快速蔓延,不得不黯然出局;三是依靠市场估值汇聚资本的发展模式,也容易使企业因专利诉讼等原因导致其国际化进程暂时受挫,出现市场估值大幅缩水而影响资本聚集,最终止步于企业发展的“冬天”。因此,小米型创业公司的成长周期被迫缩短,需要在更短的时间内积累起专利防御乃至进攻能力。

破局之策

正是由于专利竞争的空间扩展、结构复杂、诉求多元和周期紧缩,使得全球专利竞争态势呈现出更加的动态化和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小米等新一代创业型公司破除国际化初期专利困局的良策,就不是“以不变应万变”,而是“以多变应万变”。

策略1 差异化

分而治之,差异化应对专利主体的多元诉求。

常言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小米大可不必因专利讼案而乱了阵脚。讼案来时,自可交付不同法域的专业服务团队打理。作为一家有很强国际化意愿的创业型公司,面对专利主体及其诉求的多元化竞争格局,小米需要采取的策略是分而治之,差异化应对专利主体的多元诉求。

谈判确定专利许可费。对于高通、爱立信等2G、3G、4G等产业技术标准的主要制定者,在上述专利主体区分标准必要专利和非标准必要专利情况下,小米等创业型公司的现实选择是,按照FRAND(公平、合理和非歧视)原则,与权利人谈判确定标准必要专利许可费,同时,根据自身的技术开发和目标市场拓展需要,有选择地接受专利权人的非标准必要专利许可,甚至标准必要专利和非标准必要专利打包许可。

专利诉讼是为争取更合理和更有利专利许可费率的有效策略。不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不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处理知识产权事务,一味回避专利权人的正当诉求,也许能够暂时不予支付专利许可费,但是由此给公司带来的市场进入壁垒和商誉损失,最终可能得不偿失。印度市场曾一度达到公司手机出货量45%的深圳基伍公司,就是因为2011年诺基亚提起的专利讼案,从此无缘印度市场。

nlc202309081425

积极应对专利诉讼。对于Blue Spike、InterDigital Inc.等为获取不菲和解金或赔偿金的NPE提起的专利讼争,小米等创业型公司只需在相应法域聘请专业律师团队应诉并据理力争,尽量避免因NPE的专利侵扰可能暂时影响国际化步伐而放弃诉讼努力。

诸多研究表明,NPE在推动专利市场发展方面有其存在合理性,但是来自NPE的专利诉讼确实也增加了企业、特别是创新型小企业的成本,有时不得不减少研发投入、风险投资,甚至有些企业还因此倒闭。与NPE的专利讼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暂时阻滞小米等创业型公司的产品进入欧美成熟市场,但给企业商誉带来的负面影响甚微。例如,据RPX官网提供的案件信息统计,仅在2010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期间,华为被诉类似案件达到152件,中兴通讯33件,联想28件。

运用商业智慧打出组合拳。对于像苹果、三星、思科、谷歌、华为、中兴通讯等海内外产业巨擘,他们既是小米等创业型公司在国际市场和本土市场上的直接竞争者,也是既有或新兴产业技术标准的制定者,其专利诉求特别需要小米等创业型公司引起重视。一旦这样的企业发起专利攻击,小米等创业型公司可能既无招架之功,也难有还手之力。毕竟,这样的企业发起的专利讼争将会呈现组合特征,包括地域上的“国际市场和本土市场组合”,诉求上的“赢得市场和萃取商业价值组合”,手段上的“专利诉讼和行政执法组合”。如何在商业竞争中与上述企业保持微妙的平衡,并在组织心理和资源配置上积极做好专利讼争的准备,是小米等创业型公司国际化初期乃至今后很长一个时期的必修课。

策略2 多路径

内外兼修,多路径打造有价值的专利组合。

华为、中兴通讯、联想、长虹、TCL等一代企业国际化进程中承受的专利打击和竞争壁垒表明:知识产权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条件;缺乏核心技术、技术能力和自有知识产权,无法从根本上保障企业国际市场拓展的安全,最终也无法突破成本要素价格上升带来的发展制约。在积累了一定市场容量和现金流以后,小米等中国新一代创业型公司亟需克服组织浮躁,树立“十年磨一剑”的组织文化,聚焦既有主导产品和相关新兴技术领域,内生外引,多渠道积累有价值的专利组合,实现技术能力和商业模式的平衡发展,保障企业整体运营的安全。具体可采用以下四条专利组合路径。

采取“压强”式研发投入,通过内部研发及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研发,持续积累高价值的专利组合。与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平台企业不同,小米选择的是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以社群电商为渠道、以移动智能终端产品和服务为载体的企业发展模式。如果小米不能通过内部研发及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在新兴技术不断涌现的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领域尽快实现关键技术突破,积累高价值的核心专利,最终恐难摆脱“游击”和“山寨”的凋零厄运。

借助互联网平台和社群文化,与“米粉”和合作伙伴开展开放式协同创新,快速积累外围专利和应用技术,同时增强与“米粉”和合作伙伴的粘性。“周掌柜”周宇曾在《小米的战略瓶颈》中,细致分析过小米的核心商业模型,即不同于华为、三星、苹果等企业的“社群电商+互联网平台战略+生态链投资”。“米粉”追逐的,不仅仅是小米高性价比的智能手机,还包含小米“为发烧而生”的情怀和“米粉”的参与存在感。小米需要做的,就是把这种独特的商业模式与新兴的产品和服务创新进行对接,持续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技术、产品和服务。舍此,小米就可能落入“凡尘”,在商业“红海”中沉浮,甚至不知所终。

组合采用目标市场的业务收购和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专利购买,寻求主流产业技术和新兴技术领域的双重专利集聚。业务收购是欧美跨国公司和中国上一代ICT企业获取目标市场既有专利的常用手法。此外,谷歌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专利集聚的做法也可资借鉴。2015年4月27日,谷歌对外宣布启动一项“专利收购推广计划”(Patent Purchase Promotion),从5月8日到5月22日,专利持有人可以在谷歌的试验性网络交易平台上推荐和介绍自己的专利,并且报出转让价格。谷歌对所有申报的专利进行价值评估,并告知持有人是否收购。

接受产业技术标准主导者的专利许可和后续开发的反向许可,寻求国际市场拓展的专利“外衣”。从小米目前选择的主导性产品和服务来看,智能手机、互联网电视和路由器都是技术集成度很高而又不断发展的领域,这就意味着小米的产品和服务无论如何都绕不开产业“大鳄”先前和正在埋下的专利“地雷阵”。对于专利积累数量较少又亟需国际化的小米等创业型公司来说,寻求产业技术标准主导者的专利许可,不失为快速进入海外目标市场的捷径。特别是,随着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反垄断步伐的加快,小米等创业型公司已经可以通过与主流产业领导者进行许可谈判和制度设计,获得后续开发的有偿反向许可机会,从而将积累起来的相关专利嵌入到主流产业技术和商业竞争中。

策略3 全方位

合纵连横,全方位谋划新兴商业生态中的专利位势。

为了能够在未来的国际化进程中突出专利封锁重围,保障公司整体运营的安全,小米等创业型公司在持续积累有价值专利组合和发展技术能力的同时,有必要突破传统的“零和博弈”商业思维,采取合纵连横策略,在产业价值网络中向上攀登,向下渗透,主动融入新兴的全球数字化商业生态构建,全方位谋划非均衡产业发展格局中的专利位势。

借助互联网创新网络积累专利组合。以产业价值网络为纽带,联合一批基于互联网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而不断涌现的创业企业,包括海外目标市场特别是印度、巴西、南非、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所在法域的互联网创业型企业,利用传统信息通信产业领域领先企业不具备或不甚熟悉的互联网基因,建立和扩大开放式互联网创新网络。进而凭借集成创新和破坏性创新积累起的专利组合,在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领域的5G应用、下一代芯片、云计算和云服务等新兴商业领地站稳脚跟。2014年11月6日,大唐电信全资子公司联芯科技与小米投资的北京松果电子有限公司签署《SDR1860平台技术转让合同》,就是小米在这个方面所做的努力。

将专利组合嵌入全球数字化商业生态。充分利用移动通信产业领导者在5G、芯片、云计算、云服务等新兴领域重新“洗牌”的机会,凭借独特的互联网基因、平台和社群,主动融入移动通信产业领导者正在构建的全球数字化商业生态。同时将积累的专利组合嵌入主流产业领导者构建的专利池中,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力争在新兴的全球数字化商业生态系统中谋得“一席之地”。这是小米等创业型公司提升专利位势、拓展国际市场、完成组织再造的绝佳机会。如果游离于这场“洗牌”游戏之外,一旦新的产业格局“尘埃落定”,小米等创业型公司就可能陷入被主流产业“边缘化”的困局。

构建新型价值共享网络和专利分享平台。凭借对互联网技术和商业模式的理解,重点围绕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开展智能家庭、智能社区、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生态链投资,形成以投资为纽带、有别于传统产业价值链的新型价值共享网络和专利分享平台。一方面,在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产业价值网络中,努力向上攀登,持续投资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新兴技术领域,不断积累“为我所有”或“为我所用”的高价值专利组合,为在全球数字化商业生态中提升专利位势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利用独特的互联网基因、互联网技术和商业模式,向传统的制造业进行技术、商业模式和资本渗透,筑牢在大产业格局中的优势地位和财务底线。

小米董事长兼CEO雷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专利上的纠纷就是小米的“成人礼”。如前所述,华为、中兴通讯、联想、长虹、TCL等一代中国本土企业,足足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在国际化和全球本土化征程上抢滩涉水,以奋斗者的姿态践行着他们的商业使命;在新的商业竞争情境下,如果小米等新一代创业型公司能够破解国际化初期的专利困局,最终迈过专利竞争的“成人礼”门槛,得以在全球数字化商业生态中赢得“一席之地”,同样值得彪炳中国商业史册。

肖延高: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电子科技大学中细软知识产权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童文锋:美国普渡大学克兰纳特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国际专利申请 篇7

在此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专利制度的司法制度、授予范围、专利管理制度、国际专利申请等各个领域进行改革,推动专利制度的国际统一化和一体化。在国际协调下,相继签订了以《专利合作条约》(PCT)、《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专利法条约》(PLT)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协调各国专利制度的条约。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自1984年颁布以来先后进行了三次修正。我国也先后成为了PCT,PLT,TRIPs协议的合约国。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的专利制度仍存在诸多问题,在专利制度国际化趋势中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向。在构建符合我国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合乎国际化趋势的法律与机构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专利制度国际化进程及发展趋势

专利制度国际协调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专利制度的统一化,即使各国的专利制度在内容特征上趋于一致;二是专利制度的一体化,即构建各国专利制度可以共享的程序。而随着PLT在2004年生效、PCT的改革初见成效,以及2006年日美欧三方探讨“相互承认制度”,未来建立全球性的专利制度是非常有可能的。

专利制度的国际化进程

专利制度的统一化。

专利制度统一化,指在以多边专利国际公约为核心的国际专利协调体制下,多个国家制定或者修改国内专利法,逐渐达到实体和程序上的统一[1]。专利制度统一化进程中,主要成果有TRIPs协议,PLT,以及实质性专利法协调。

1995年生效的TRIPs协议针对各国专利制度,规定授予专利的主题和基本标准,拓宽专利权范围,延长专利保护期限,使各国专利制度的实质专利条件和实质权利较大程度上得到统一。PLT制度则规定了取得申请日的要件和程序、制定专利申请的单一标准化形式要求,使各国专利制度的形式要件得到进一步的统一[1]。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2000年同意开始致力于缔结实质性专利法条约的工作,并且最终的协调不仅仅局限于法制层面,还包括审查实践。

专利制度的一体化。

专利制度一体化是指在统一化基础上,逐渐共享涉及同一发明的申请、审查、授权程序及其程序结果,甚至让渡部分国家主权,制定统一的国际专利法,由统一的国际机构对专利的产生、维持和终止进行管理[1]。专利制度一体化进程的主要成果有PCT及其改革、欧洲专利公约、欧洲共同体条约、日美高速公路实验等。

PCT制度在1978年即生效,并在2001年进行了简化国际申请过程和程序的改革。PCT制度主要是建立了一个跨国专利平台,其程序与各成员国的专利审查程序衔接,使得申请人只需经过一份国际申请,就可以在各成员国达到基本相同的程序效果。2006年,日本专利局和美国专利商标局开始进行一种相互利用审查结果的制度——专利审批高速公路实验,此项实验是进一步一体化的起点。

专利制度国际化发展趋势

当前专利制度的国际化正沿着统一化与一体化两个方向发展。统一化进程的关键在于实质性专利法统一化协调,目前主要问题在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利益协调。发达国家希望尽快统一专利授权条件,而发展中国家希望削弱TRIPs给自身立法带来的高度约束,同时希望在协调中将发展中国家关注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的议题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如果实质性专利法协调得以实现,统一性工作将大体完成,而专利制度的一体化将成为国际协调的重点,其中实质审查、授权程序的一体化协调将是重中之重。目前,日美进行的专利审批高速公路实验是实质审查的一个先导性工作。另一个一体化发展方向是“PCT专利”制度,将PCT制度的程序扩展到国家阶段,将目前PCT制度从“一束国家申请”制度转变为“一束国家专利”制度[1]。在近年来的国际谈判中,发达国家呼吁建立的以“单一专利局、单一立法、授予全球各成员国专利权的国际性专利制度”为目的的全球专利制度则可能是一体化进程的最终目标,这是目前可以预期的最为彻底的一体化协调制度。

美国专利制度的发展及在国际化趋势中的改革与活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针对经济全球化以及专利制度国际化浪潮,在司法、授权范围、专利管理制度等多个层面进行了专利制度的创新。这些改革发展,不仅对美国的科技和创新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专利制度的国际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领导了专利制度国际化的模式和方向。

美国专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的创新活动出现了制度上的制约,同时,其他国家的技术追赶对美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高技术企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此情况下,美国在专利司法制度、专利保护领域、政府资助研究管理、专利国际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和发展,以此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

建立统一的联邦专利司法制度。

1980年,美国高等法院一改以往的反垄断立场,宣称垄断权正是专利授予的目的所在,并认为由此获得的垄断利益对社会无害。同时美国国会也通过了强化专利司法的相关法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联邦法院改进方案》[2]。该法案提出设立全国性的、专门化的联邦巡回上诉法院(CAFC)专门处理专利诉讼。

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的创建,确立了统一的联邦专利司法制度,使得专利法的解释与实施趋于具有一致性和确定性,对专利制度的有效性、稳定性,以及对创新者的保护的功能都大大增强了。

拓展专利保护领域。

20世纪80年代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使得传统的专利保护范围不能应对高科技产业对专利保护的需求。在此情况下,美国不断拓展其专利制度的保护范围,努力使更多的知识成果和科技创新处于专利法的保护下。在一些著名案例(如Diamond诉Chakratarty)的判决中,美国逐步将生物技术、计算机软件、商业方法等都纳入到了专利法的保护之中[2]。这不仅保护了美国在这些领域的先发优势,而且促使企业将技术创新转化为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维持了美国在高技术产业领域的竞争力,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增长。

确立政府资助研究的专利管理制度。

美国政府针对政府实验室和大学的研发活动(R&D)产生的专利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大学和政府实验室能拥有其发明项目的专利权和独占性许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法案是议会通过的《杜拜法案》(即1980年通过的《专利与商标法修正案》)。

《杜拜法案》确认政府资助的大学和实验室的R&D活动的重要目标即是向私人企业进行技术转移。因此,该法案允许政府实验室和小企业等拥有其R&D活动产生的相关知识产权,同时要求它们必须申请专利并加快专利技术的商业化。同时,《杜拜法案》还允许实验室等向企业发放专利的独占性许可。这样的制度安排,不仅提高了研究部门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同时也加快了技术扩散与成果转化。

加强适应国际协调的立法。

199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发明人保护法》(AIPA)。这次对专利法的重大修改是在TRIPs协议生效后,基于国际协调的让步而做出的。在这次的立法中,主要的内容有:设立当事人之间的复审程序;创立第一发明人抗辩制度;保证授权后17年的专利保护期;专利申请于申请后18个月公开,并且于公开日起给予申请人临时保护[2]。其中,第一发明人抗辩制度,是对美国由“先发明制”转向“先申请制”的一种国内适应。而将专利保护期从申请日算起的20年,改为授权日算起的17年,也是针对TRIPs协议的一次修正。

美国专利制度在国际化趋势中的改革及活动

美国在对专利制度进行修改以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的同时,将专利战略作为其国际竞争战略的一部分,希望建立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其专利权的国际保护以维持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优势。

“特别301条款”加强国际保护。

“特别301条款”是指美国在1988年制订的《综合贸易竞争法》的第1 303条对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所做的专门规定[3]。它的核心是以双边谈判和贸易制裁的方式迫使其他国家或地区准许美国的知识产权进入其市场,同时还要保护美国的知识产权。这项条款有效地加强了美国的科技成果在国际市场上的专利权保护。

TRIPs协议与专利保护标准国际化。

1986年开始,在关贸总协定的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美国提出应把所有知识产权而不仅限于商标的贸易列入谈判[3]。TRIPs协议的提出,使得美国有效地将关贸总协定变成了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工具。它使得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必须针对国际专利接受和实施TRIPs协议所允许的最低保护标准并制订相应法律标准。这一协议将专利的国际保护提高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同时,由于TRIPs协议中关于专利权的许多内容都来自于美国的标准和规定,美国实现了其专利保护制度在国际范围内的拓展。

通过国家间合作引导专利制度国际化趋势。

除了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协调加强专利保护外,美国同时还与国家和地区间签订协议或建立一体化的专利申请平台来推动专利制度的国际化进程。1994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订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中就有各成员国相互承认并平等对待其他成员国专利权的规定;美国与欧洲、日本的专利局则希望建立一个基于三方的检索和审查平台,并一直在专利的申请、检索、审查等方面进行合作和探索;美国和日本开展的专利审批高速公路实验,是一种相互利用审查结果的制度,将是未来一体化的一个发展方向。

可以看到,美国一方面积极推动专利法的国际协调,另一方面迅速在国内进行相关法律和制度的更新以适应国际化进程,从而始终保持专利制度国际化趋势中的优势地位和主导地位,并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科技创新能力。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积极主动寻求发展,正是美国专利制度发展的模式。这也是我国制定专利法应该学习借鉴的经验。

美国专利制度发展对我国专利制度国际化的启示

我国专利制度的发展与问题

我国《专利法》发展进程。

1984年,我国《专利法》正式出台。1992年,为满足当年中美政府签署的《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谅解备忘录》等双边条约的要求,《专利法》进行了第一次修正;2000年,为满足WTO相关规定的需要,《专利法》进行了第二次修正。《专利法》的第三次修正是在2008年,此次修正主要是为了提高专利质量,推动技术创新,同时提高专利制度的国际化水平[4]。

我国专利制度的国际参与。

我国在国内构建以《商标法》(1982年)、《专利法》(1984年)为标志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体系的同时,积极参加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体系,加入的主要国际公约有:《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1980年)、《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1985年)、《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1989年)、《世界版权公约》(1992年)等。1994年1月1日,我国正式成为《专利合作条约》成员国。2000年5月11日,我国参与了在日内瓦召开的关于通过《专利法条约》的外交会议,并在通过协议的最后文本上签字。而在2001年,随着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自然成为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缔约方。

纵观我国《专利法》的修改历程以及我国关于专利制度的国际参与,可以发现,我国的法律修改以及合约签订基本都是在发达国家引导和设定的情况下参与的,还有部分是为加入国际组织或合约而被动接受的。因此,我国的专利制度一方面在国际化的形势下被动前进和改革,另一方面,在为我国利益而主动引导国际化协调方面,还非常欠缺。

启示与建议

美国专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专利制度的改革不是一劳永逸的,应该根据国际发展情况及时变化。同时,国家行政权力以法律形式介入专利制度以及国家创新体系的运行是知识产权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在我国的专利制度构建过程中,必须将专利制度的改革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积极进行改革和创新。现行《专利法》尽管在2008年刚进行过修该,但是在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的区别对待方面,在专利审查制度、收费制度、专利权人保护制度方面,都有诸多亟须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改革的主要方向,仍以促进科技创新、简化专利维护、保护专利权人、提高国际协调性为重点[5]。专利制度的改革,要引导创新行为、引导专利的结构优化。在制度上,应该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规定较严格的授权程序,以便抑制低层次专利的泛滥;在政策上,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支持的方向,应该扶持对产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高水平创新工作,提升根本性科技创新水平,以此提高高技术的发明专利的比例。

我国在专利制度国际化进程中的选择。

根据我国科技创新活动水平以及我国专利制度在国际上的发展水平考虑,选择的核心原则应是:一方面选择性接受有利于我国取得国际专利保护的国际协调,一方面应当尽量避免过于压缩甚至剥夺我国专利政策制定空间的协调[6]。

首先,在统一化和一体化两者之间,应当尽量选择对我国政策独立比较有利的统一化的发展方向。尽管TRIPs协议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并不完全公平,但这种统一化协调还是保证了各国专利制度的独立运作,使得各国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国发展水平的专利制度。而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方向是单一的制度、单一的司法、单一的机构,无论是是实质审查结果的共享,还是更高层次的由一个独立机构授予在我国生效的专利权,都会直接影响我国专利审查、授权的行政与司法主权,影响我国的专利政策独立性。

其次,在一体化协调中,无论是程序性的还是涉及实质授权的一体化制度,应该根据我国实际情况选择性接受。程序性的一体化制度如PCT等制度中的一体化国际申请程序、实质授权的一体化制度如相互利用和承认审查结果的制度等,都可以考虑加入。一方面,可以减少申请、审查等重复性工作,提高申请与审查的稳定性,使同样的发明在各国取得授权获得了制度保证。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我国原有独立审查制度。

积极参与并引导专利制度国际化进程。

目前,专利制度的统一化和一体化进程正发展到了较为关键的时期。我国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为代表的政府部门应该主动了解专利制度的最新国际化发展情况,深刻理解相关合约条款的实质内涵,探究对我国的立法、创新、科技、企业等各方面的影响,同时,引导我国企业、研究中心、高校等主要创新部门参与相关讨论和条约制定,通过这些创新部门发现我国专利制度中的缺陷和实质需求,以此为信息基础,在国际专利制度的条约制定中争取对我国科技创新最为有利的条款。当前统一化与一体化进程的主要问题即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利益协调。我国作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谈判中,应该找准当前国际协调的博弈关系,联合与我国利益相一致的发展中国家,为保护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创新和国家利益据理力争,以此摆脱在国际化进程中的被动地位,进而引导国际化专利制度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唐春.从统一到一体:专利制度国际化进程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知识产权,2008(9):34-36.

[2]包海波,盛世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专利制度创新及其绩效[J].科技与法律,2002(12):47-48.

[3]白光清.从专利法国际协调看美国专利制度的发展[J].知识产权,2003(3):38-40.

[4]郭禾.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专利法》第三次修订评述[J].电子知识产权,2009(3):53-54.

[5]刘华.国际专利制度改革的实证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1):78-79.

申请国际商标,中国三年第一 篇8

据路透社报道,去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收到39945例国际商标申请,比2006年增长10%。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规定,每家公司最多可以申请在80个海外市场获得商标保护。中国连续三年成为提出国际商标申请最多的国家,其次为俄罗斯、美国、瑞士和欧盟。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助理总干事厄内斯托·罗比奥说,中国公司寻求商标保护并不意味着它们担心中国国内的盗版问题。他说:“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市场,这点从国际商标申请的数据中也可以看出。因为人们对在中国做生意感兴趣。”去年,提出海外市场商标保护申请最多的公司是匈牙利一家制药公司,其次为瑞士诺华制药公司。许多中国公司也为其出口产品申请国际商标保护。浙江一家服装有限公司是去年提出商标保护最多的中国公司。国际商标能够保护公司商标在十年内不被其他竞争者盗用。

国际专利申请 篇9

目前, 专利池这一国外常见的专利保护和交叉许可的组织形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所采用, 并且已成为提升其国际专利竞争力的有效方式。

事实上,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 专利的交叉许可授权已经在所难免, 遵循国际通行做法以尊重创新者的付出并保护自己的投入, 是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条件, 对通信领域尤其如此。

开放是电信业的本质

知识产权是一种私权, 形象地说它属于知识产权所有者的一份“私有财产”, 根据这种属性, 所有者对其如何使用和收费具有决定权。专家表示, 这种私权的管理特性存在一些弊端, 在电信领域, 人们更多的是通过专利授权来促进专利的使用。

电信行业具有显著的规模效益特点:用户总体规模越大, 单用户成本越低, 产业链相关者获得的总体利益越大。而要实现规模的扩大, 标准的互通和共享就是必备条件。试想一下, 如果一个系统处于孤岛状态, 与任何系统都不联通, 那么它的发展潜力就非常有限。而只有标准充分共享, 才能实现产业的做大做强。以GSM发展为例, 1987年GSM诞生, 到2006年全球GSM用户就突破了20亿大关, 目前其用户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40亿。GSM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标准的开放性。从这一点来看, 电信业的规模发展离不开标准的开放和共享。

当然, 电信标准的开放和共享不是无条件的, 创新者为了技术研发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因此我们在鼓励标准共享的同时还需要尊重创新者的付出, 确保他们获得一定的回报, 否则先行者会失去创新的动力, 从而导致整个产业创新脚步的停滞。在国际领域, 确保创新者回报的常见做法就是专利授权。

只有坚持自我创新并通过遵循国际通行准则来尊重他人的创新成果, 通信企业才能进一步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FRAND原则成为共识

在确保专利持有者获得利益的同时, 他们的权利也需要进行一定的约束, 否则使用者会付出巨额代价。据了解, 在制定专利授权政策时, 很多国际电信组织都采用了FR AND许可原则。FRAND是Fair (公平) 、Reasonable (合理) 、and NonDiscriminatory (非歧视) 的首字母缩写。目前, 包括3GPP在内的很多电信组织在把专利纳入电信标准时, 都要求专利拥有者签署关于FRAND的声明, 以便规制标准制定中的知识产权许可授权行为。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知识产权中心人士告诉记者, FRAND中的公平, 是要求占有主导地位的公司不能在相关市场上利用知识产权许可限制竞争;合理是指对使用者收取相同的费用;无歧视是指无论被许可人是谁, 基本的许可条件应该相同。遵循FRAND原则并不意味着阻止他人使用专利, 它所鼓励的是向所有市场新进入者开放专利, 同时保障专利持有人获得公平的回报, 从而进一步开展新技术的研发。

不可否认的是, 现阶段FRAND原则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从抽象角度看, FRAND原则是清晰的, 但在实践中, 它的含义却不大清楚。”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公司知识产权部总监李俊表示, “什么是公平, 什么是合理, FRAND原则只定义了大的精神, 具体的做法没有规定。”对于FRAND存在的问题, 相关方也在进行改进和完善。前述研究院人士表示, 在实践过程中, “什么是合理”为最具争议的方面, 对此有关专家已经提出了将合理分为整体合理、公平合理、计算基础合理和计算过程合理四个角度来考虑的建议, 相关组织也在尝试建立“事前许可模式”, 以进一步完善专利授权的事前披露模式。

尽管并不十分完善, FRAND的接受程度仍不容置疑。“FRAND致力于在专利持有者的利益与需要使用这些专利的企业的需求之间维持一个适当的平衡, 已经成了全球公认的知识产权获得和政策制定所遵循的核心原则。”前述研究院人士表示。

正如前文所述, 标准的开放共享是电信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因此专利共享也成为电信业发展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通信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与国外的专利拥有者进行交叉共享更是其顺利开拓国外市场的必要条件。在FRAND成为国际通行准则的情况下, 国内企业需要遵守FRAND原则, 通过专利的交叉许可授权方式来实现既保护自己的投入, 又尊重国际市场惯例, 从而防止纠纷发生的目的。

获益的不仅是授权方

需要强调的是, 通过FRAND进行专利的交叉共享并非只保护所有者的利益, 使用者也能通过FRAND获得显著回报。以华为为例, 该公司在2010年向西方公司支付的专利许可费为2.22亿美元, 换来的销售额高达280亿美元。其投入回报率可见一斑。

国际技术转移中专利技术转移研究 篇10

随着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国际技术转移工作发展迅速, 成为产业转型提升、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先进技术的国际间转移, 企业了解国际最新的技术趋势和创新经验, 寻找国际间的技术合作机会, 提升关键技术掌控能力和产品的技术附加值, 从而助力中国产业的创新发展。

国际技术转移过程中的转移对象种类较多、过程复杂, 其中专利技术的国际转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对专利技术国际技术转移的主要模式进行研究, 并针对有意进行专利技术转移的机构提出建议。

2 国际技术转移的内涵

国际技术转移就是“技术”从一个国家或地区以特定的流转模式, 如技术实施许可、技术权利转让、技术入股、技术秘密许可使用、工艺、流程、管理方法的传授等方式, 流转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过程。

形象的例子更容易理解上述内涵。比如, 生活中我们通常吃的圣女果 (又叫樱桃小番茄) 、日常办公所使用的移动硬盘, 都是以色列的技术引入中国产业化的结果。还有德国和日本的裸眼3D技术、德国的汽车焊接工艺等, 也都是国际技术落地中国的例子。这些技术通过买卖双方间特定的转移协议, 以特定的技术

转移模式, 从世界上的各个不同国家或地区转移至我国落地, 带动中国的创新发展。企业通过引进、吸收消化或再创新, 一定程度缩短了研发周期, 降低研发创新的资金和人力成本, 促进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企业作为产业的创新主体活跃了, 必将推动整个产业的转型和提升。

3 专利技术在国际技术转移中的角色

3.1 专利技术是企业国际市场战略布局的利器

专利技术具有地域性的法律属性, 即一项专利技术只在获得授权的地域内享有法律上的排他性。比如, 一项技术在美国获得专利授权, 那么该技术只在美国受到专利法律的保护, 享有排他性;如果该技术没有在韩国申请专利, 那么该技术在韩国使用是不受韩国专利法律保护的。一些跨国公司基于国际市场的战略考虑, 希望开拓某个国家或区域的市场, 由于自身人员、资金、产能等限制问题, 通过国际技术转移的手段, 将专利技术转移至该地区, 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社会资本、制造场所和销售渠道等, 实现技术产业化。如果该企业在技术的转入地也申请并获得了专利权, 那么在转入国家即享有该技术排他性权利, 提高其市场竞争门槛, 实现技术或产品的国际性布局。

3.2 专利技术转移是目前国际技术转移中的主流

专利技术在国际技术转移中的数量、创新高度和市场认可度上, 都占据主流位置。在创新高度上, 一项技术在某国或地区获得专利授权, 都是对其技术创新性的一种法律认可。因为各国专利法律都设置了一定的创新门槛, 作为判断其是否授予专利权的依据。

其次, 转移的权利直接明了, 市场认可。获得专利权的技术, 专利权利要求书上固定下来的权利要求, 就是转让的全部或部分权利, 交易双方看起来简单、直观, 法律范围容易界定, 市场认可度高。而技术秘密、工艺、流程、管理方法等的转让, 没有明确的法律确权文件, 买方较难确认待转让权利的范围, 尤其在技术秘密的转让中, 这种难确定法律范围的风险更突出。如果待转让技术的法律确权文件不清晰, 买方购买时就需承担较大风险, 买方对这样的技术也更谨慎, 市场交易量较专利技术低。

在数量上, 专利技术也占绝对比重。绝大部分转移的技术都具有某国的专利权利, 这样能提高其在区域市场的排他性, 提高市场门槛, 增加该技术在区域的使用价值。比如, 一项技术具有美国专利权, 该技术转移意向转移至中国, 如果该技术没有中国地区的专利权, 一般会考虑申请中国专利。如果不打算在中国获得专利权, 在技术转移合同中会规定严格的侵权责任承担条款, 即如该技术在中国涉及知识产权侵权, 由转让方承担侵权责任。

3.3 专利技术是价值判断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专利技术具有地域属性和排他属性, 决定了其区域性的权利独占地位和市场独占价值。如果该专利技术转移的是国家或区域性独家实施许可协议, 则在该地区买方享有技术的独家使用权利, 该技术的市场估值将较高;如果在该地区转移的是一般专利实施许可协议 (非独占) , 则可能在该地区与其他买方共用该项技术, 那么该技术的估值将减弱。因此, 技术是否具有区域专利权, 是区域独占性许可协议, 还是一般性许可协议, 将直接关系买方对该技术的市场占有度, 影响未来的市场预期收入, 决定对该技术的估值和决策。

专利技术代表一定的创新高度, 越接近产业技术的核心专利, 估值越高。各种专利法律对授予专利权的条件有所不同, 中国的专利法规定要满足“新颖性、实用性和创造性”的三性要求, 才可获得专利授权。技术的创新高度越高, 或者说越接近产业的核心专利技术, 那么该技术的市场准入门槛就越高, 带来的市场独占价值越高, 未来利润空间越大, 价值评估就越高。

4 专利技术转移的阶段性划分

专利技术在国际技术转移中扮演重要角色, 但值得注意的是专利技术所处权利阶段不同, 其法律状态不同, 能够进行转移的权利不同。通过充分的专利技术尽职调查, 确认其所处的权利阶段, 能够有效的规避技术转移风险, 选择合理的转移模式。

在充分的尽职调查中, 明确该专利技术在哪个国家获得专利权, 相应的法律状态怎样、价值和风险的初步判断等。比如, 一项技术在专利申请前意向转让, 该技术的法律状态可以界定为“技术秘密”, 技术持有人拥有专利的申请权。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三百四十七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技术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第二十九条, “技术秘密转让合同让与人承担的 '保密义务' , 不限制其申请专利, 但当事人约定让与人不得申请专利的除外”。“人民法院不以当事人就已经申请专利但尚未授的技术订立专利实施许可合同为由, 认定合同无效。”

表1主要是针对在中国申请专利的技术, 其阶段性法律状态及适用的技术转移方式。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专利技术可能与中国专利法上的阶段略有不同, 可比照上表, 确定其专利技术所处的阶段, 及所适用的专利转移模式。

5 专利技术转移的主要模式

总体来说, 专利技术的转移主要通过权利的转让和实施许可两个途径。基于这两个基本途径, 衍生出不同转移模式, 这些转移模式外在表现形式各有不同, 但本质都是转让或许可。具体实践中, 依照买卖双方对转移的需求不同, 可以选择不同的转移模式。合理的专利技术转移模式, 能在实现买卖双方共赢的基础上, 提高技术转移的成功率。主要的技术转移模式有:

5.1 专利技术入股

根据我国新修订的《公司法》规定, 专利技术可以作为非货币财产出资, 作价入股并参与利润分配。《公司法》第二十七条规定, “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 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需要注意的是作价入股的是权力的转让, 还是专利权利的实施许可。如果是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转让, 那么转让方不再是该权利合法的持有人, 而由受让方成为法律上的持有人, 受让方享有使用、许可、转让等权利;如果是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许可使用权作价, 那么卖方依然是专利技术的权利持有人, 买方取得的仅仅是使用该技术的权利, 这样的入股条款就比较薄弱。

在实际交易中, 技术买方资金不充裕, 又希望实现并控制技术产业化的情况下, 此种交易模式可行。主要因为技术转移风险不确定性高, 技术买方往往不接受技术转移的高额报价, 一般通过技术入股的方式来分散风险。比如, 北京番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实验室负责人与美邦力和康德威两家公司共同组建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以技术入股, 美邦力和康德威出资, 成立北京番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200万元。这样既保证了力学所的利益, 又降低了企业采购技术的成本, 便于实现提高进技术转移的成功率。

5.2 企业间并购

国际企业间通过合并、资产收购、股权收购的形式, 其中一家取得另一家企业的法人产权, 获取被并购对象的专利技术或市场销售渠道。企业在国际技术转移过程中选取并购的模式, 一般是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并购获取被并购企业的专利技术, 掌握产业链上核心专利技术、专利组合, 提高市场门槛或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的技术壁垒;二是通过企业并购获取被并购企业的销售渠道、市场份额, 从而占领区域市场主导地位, 或为了从一个国家地区进入被并购企业的国家地区销售。

选择进行并购的专利技术领域, 往往是收购方企业所在国家行业专利技术比较薄弱, 而被收购方企业所在国该行业技术创新能力高, 甚至掌握大多数核心专利。近几年我国的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领域是

采用并购方式的热点领域。比如, 2013年6月深圳迈瑞医疗宣布以1.05亿美元收购美国ZONARE医疗系统公司。美国ZONARE公司是一家有14年运营历史的超声设备产品领军企业, 其独有的ZONE-Sonography核心图像技术, 多年来在世界高端放射领域始终处于技术领先地位, 该公司排在美国高端放射超声领域前五位。通过此次收购, 迈瑞获取了ZONARE公司的高端超声技术和广泛的国际销售网络。由于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核心专利技术基础薄弱, 行业的整体专利数量较电子、通信等行业规模小很多, 而医疗器械行业本身对技术的创新性要求又比较高, 所以在这样的领域一般选择并购的模式进行转移, 减少研发成本, 迅速拓展市场渠道。

5.3 专利技术交叉许可

专利技术的交叉许可模式是指两个专利技术的权利持有人间, 相互许可对方使用自身专利技术的方式。其交换的是技术实施许可权利, 该种交易模式一般不涉及资金, 通过专利交叉许可协议实现。目的是交易双方为了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躲避国际专利诉讼, 共同抵抗竞争对手。

专利技术的交叉许可模式, 一般应用于专利权利总体体量比较大的行业, 比如电子、通讯、互联网等领域。因为在这些行业区域性的专利权利总体数量很巨大, 意味着专利的“雷区”布局比较密。企业很容易就踩到另一家企业的专利“雷区”, 引发侵权纠纷, 甚至诉讼。比如, 2014年1月谷歌公司和三星公司达成专利交叉许可协议, 该协议覆盖两家公司未来10年的专利组合。双方此次合作目的是通过强大的专利组合提高各自产品的技术门槛, 减少专利诉讼的可能, 协作共赢。对于竞争对手, 则提高了各自的市场竞争力, 联合抵抗其他市场竞争对手。

5.4 专利池许可 (专利联营许可)

专利池 (pantent pool) 也可称为专利联营,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专利权人协议向第三方许可一项或多项专利的模式。简单的理解就是专利权利多对一的概念。一般专利池内部先达成交叉许可协议, 再向对方实施许可, 提供标准的许可合同, 许可费用按照事前约定的方式分配给成员。典型专利池有欧盟的DVD标准的“必要专利池”、MPEG-2标准中的“必要专利池”等。

专利池一般与行业技术标准紧密相关。比如AVS专利池与中国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标准解密相关, 其依托于中国音视频产业联盟, 目前成员已经达到了上百家。AVS专利池鼓励企业通过设计制造大量符合标准的产品来谋取利润, 预防专利阻碍标准制定与产品开发的僵局。AVS专利池内部大部分权利人间相互交叉许可, 对使用池内专利技术的产品每台收取一元人民币专利费用。这种专利权联合对外许可的模式, 降低了使用专利池内技术的企业成本, 负责企业需要分别与多个权利人谈判, 减少了企业的负担, 也为池内专利权利方带来许可收益。

5.5 特许经营

专利技术的特许经营是其特许权利的拥有者以合同约定的方式, 允许被特许经营者有偿使用其专利技术、专利产品等从事经营性活动。特许经营协议中许可的专利技术既可以是专利权, 也可以是专利使用权, 发生的专利技术转移可能是专利实施许可, 也可能是再许可。

特许经营模式和产品的流通相关联, 通过加盟的方式实现经营模式的转移。受许人通过有偿买卖, 建立并使用特许人的经营体系, 最大程度地减少经营风险, 运用特许人的品牌、专利、模式经营, 从中稳妥获利。特许经营在餐饮、服务等领域居多, 在技术转移领域体现的是以“特定载体”为销售对象的特许经营, 比如电脑产品、农业用生产机械、医疗器械等。典型的案例比如联想1998年开始实行的联想1+1特许专卖店体系。经过发展, “联想1+1专卖店”逐渐形成覆盖到全国大多数城市的特许经营店。因为当时“电脑”是一种高科技产品, 通过特许经营的模式, 培训经销商的技术和销售经验, 减少市场的无序竞争。在这种特许经营的模式中, 涵盖了专利技术产品的许可使用协议, 也是技术转移的一种模式。

6 进行专利技术国际转移的建议

专利技术的国际转移虽然有不同的模式, 交易双方依据各自的需求选择, 但是不管在哪种模式下, 技术转移意识、风险评估、价值判断是难点。我国技术市场从上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 交易量虽有显著提升, 但距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地区技术市场的活跃度仍相差甚远。为此, 作者对有意进行国际技术转移的企业或个人提出如下建议, 希望有所帮助。

6.1 提高对专利技术国际转移的认知度

认识到专利技术的国际转移并非难事, 可具有很高市场价值。从自身的核心专利技术、产业链位置、目标市场战略、公司整体战略等角度, 考虑是否有进行国际技术转移的需求。依据需求出发, 需找目标公司技术, 选择转移模式。不要有畏难情绪, 因为技术转移在美国、德国、瑞典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 在我国也有相当数量的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和专业人员。可委托专业的机构和人员协助进行工作。

6.2 进行充分的专利技术尽职调查

对专利技术进行全面、充分的尽职调查。具体包括检索专利技术法律状态是否有效;分析目标技术的趋势、上下游配套技术;寻找目标技术的主流发展方向及是否有可替代技术;调查目标技术的来源, 能否自由使用目标技术而不侵犯第三方知识产权, 确保目标技术的知识产权的范围、保护力度、有效性和可执行性, 以及核心知识产权无遗漏的转移;明确知识产权的权属关系, 避免与未知知识产权共有人产生纠纷等。可委托专业的律所或知识产权咨询机构完成专业的尽职调查, 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交易风险。

6.3 确定客观的评估价值区间

通过先进的鉴价机制, 评估专利技术的市场交易价值, 降低无形资产交易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简单直接的方式是通过技术市场研究和知识产权及法律状态研究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通过技术市场研究、了解该技术在目标国家或地区产业链所处位置、先进性程度、市场预期、目标竞争对手情况等, 进行初步市场估值;另一方面通过专利技术信息分析, 进一步锁定该技术的先进性, 是否可替代性等, 进行深刻的市场估值。通过上述两方面基本具体价值区间。必要时, 可再委托无形资产评估机构, 利用已有评估模型进行精确。

6.4 制定决策迅速、稳健

明确自身需求和目标技术价值后, 进行迅速、稳健的决策, 才能够抢占市场先机。国际技术转移中涉及的技术或产品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对目标市场、竞争对手及产品等有充分预见, 并在尽职调查的基础上迅速、稳健的做出决策。如果犹豫不决或拖沓, 可能错失市场时机, 那么就失去了进行国际技术转移的价值。

6.5 选择高效、有利的转移方式

结合交易双方的目的, 选择适合的转移模式, 能够快速、高效的达成协议。比如急需市场销售渠道的, 可以通过企业并购、专利实施许可、特许使用的方式拓展渠道;需要技术产业化的可以选择专利技术实施许可、技术入股的方式, 先行开展产业化;需要专利技术尽快获得资金性收益的, 可以考虑技术入股、技术实施许可的方式, 获取股权收益和技术实施许可使用费用等。

参考文献

[1]陶鑫良.专利技术转移[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7-10.

[2]柳卸林, 何郁冰, 胡坤.中外技术转移模式的比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32-133.

[3]张平.专利联营之反垄断规制分析[J].现代法学, 2011 (6) :17-18.

[4]罗涛.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经营[J].高科技与产业化, 2014 (1) :12-13.

用好国际标准化中的专利策略 篇11

国际标准制定中的专利政策

在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市场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身于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成员,参与标准的制定、修改等工作,这在通讯、消费电子、半导体等行业尤为明显。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的目标,一方面是希望能够充分了解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和趋势方向,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进而能够取得国际技术发展趋势中的话语权,甚至能够将自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纳入到国际技术标准之中,在标准化过程中掌握主动权。

技术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如果不可避免需要使用到某些专利技术,这些专利被称为“标准必要专利(SEP)”。只要实施标准,就需要取得标准必要专利的许可,因此,标准必要专利的专利权人被认为有可能借助技术标准来提升专利权的价值,获得所谓的“额外利益”。因此,国际上的标准化组织都制定了相应的专利政策,试图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就限制或者消除专利权人获取这种“额外利益”的可能性。

世界上主要的标准化组织,例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信联盟(ITU)等,都在其专利政策中主要规定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专利信息披露和专利许可条件约束。标准化组织要求专利权人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尽早、尽全地披露自己持有的相关专利或专利申请,这是为了防止标准制定完成之后,出现意想不到的“专利伏击”情况。如果专利权人不本着诚信原则披露自己的相关专利技术,而在标准制定之后针对标准实施者主张自己的专利权,有可能被法院或者反垄断机构认定为构成滥用专利权的反竞争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对于专利权人自行披露的标准必要专利,标准化组织的专利政策会要求他们进而对于将来的许可条件进行承诺,通常使用的是“公平合理无歧视(FRAND)”原则,即承诺将来的许可条件会遵循公平、合理、无歧视的条款。尽管这一原则具有比较高的抽象性和原则性,有人质疑其缺乏确定性和可操作性,但是也有人认为,这一原则具有包容性,可以弹性地适用于各种复杂的许可实践,恰恰体现了其优越性。

FRAND原则的具体内涵长期以来一直是业内讨论和关注的焦点。美国、欧盟、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法院和反垄断机构都在具体案件中根据具体许可状况给出了自己的解读。比如,针对标准必要专利的专利权人是否可以寻求禁令救济(即要求标准实施者停止使用),有法院认为,在特定的情形下,特别是在能够证明使用者愿意进行善意的许可磋商的情况下,不支持专利权人直接寻求禁令救济。而关于何为“公平合理”的许可条件,也有一系列执法实践与不同的观点。通常的共识是,专利权人应该取得的许可费用应当与专利本身价值相对应,而不应当包含其借助标准化过程而取得的“额外利益”。

由于具体许可条件的设定直接关系到专利权人利益的实现,以及其与被许可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因此是非常敏感的问题。如果想要在事先设定统一的限定,很可能会构成对于专利权人权利的不当限制。例如,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2015年初新修改的专利政策,要求专利权人承诺,在许可中仅以标准产品的“最小可实施单元”(例如,只能针对芯片而不是整机)作为许可费收取基准,并且限制了专利权人自行选择许可对象的权利,就导致了业界的质疑和反对,通信领域的主要专利权人纷纷表示,不会按照IEEE的新专利政策参与其标准化活动,为IEEE的标准化前景带来很大不确定性。

对于参与标准化活动的企业而言,需要充分了解标准组织专利政策中对自己构成约束的内容,在专利信息披露和专利许可承诺两方面提前做好部署和准备,防范事后可能的法律风险。与此同时,也要善于分析其他成员的专利信息披露,评估技术标准的不同方案对于自身利益的影响,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去影响标准化的进程。

标准实施中的专利许可

标准制定完成之后,标准的实施关系到产业链中的不同环节和层次。在标准必要专利许可实践中,主要涉及到许可人和被许可人两大类型的主体。

以通信产业为例,从芯片等零部件的生产厂商到整机制造商,凡是使用了相关通信标准的,都面临着向专利权人支付专利许可费用的问题。尽管目前的实践是主要由整机制造商来支付许可费,但是随着许可实践模式的变化和整个行业生态的发展,专利许可费用的收取向产业链上游移动,也并非不可能。从被许可人的角度,由于使用专利是实施标准的结果,因此可以充分考虑到标准必要专利的专利权人所做过的“公平合理无歧视”承诺,要求对方在具体许可协议的签订中履行其承诺。根据现有的司法和反垄断执法实践,被许可人可以要求专利权人与自己展开善意的磋商,而不是直接拒绝谈判并去法院寻求禁令;被许可人还可以要求专利权人履行“无歧视”的承诺,在相同或者类似情形下,不得针对不同对象要求不同的许可费率。被许可人也可以主张专利权人的“漫天要价”违反了“合理”的标准。这些现有的实践,都为被许可人寻求谈判筹码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对于拥有自有知识产权和标准必要专利的企业来说,他们可能以许可人的身份出现在国际专利许可谈判中。由于专利权人一般都做出过“公平合理无歧视”的承诺,因此在许可谈判中,应当慎重注意程序和细节的处理,避免被法院认定违反了上述承诺。在被许可人表达了谈判诚意的情况下,不宜直接采用司法程序作为解决途径。同时,在许可费率的要价上,需要充分考虑可比情况下的其他许可费标准,注意在制定差异化定价政策时对于合理性的充分说明,并且避免定价过高,而遭受反垄断执法机关的关注和质疑。

专利许可和转让中的反垄断审查

标准必要专利涉及到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被认为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产品”的特性,专利权人被认为通过技术标准而可能取得“市场支配地位”。在许可和转让专利技术中的行为,如果专利权人的行为被认定为构成对于其市场支配地位的滥用,则很可能招致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关注,产生反垄断法上的法律风险。

专利权人在标准必要专利许可过程中如果行为不当,可能被认为构成“拒绝交易”、“索要不公平高价”或“无正当理由实行差别待遇”的反竞争行为。这些行为的定性和判断需要根据反垄断法相关条文的构成要件,从界定相关市场、确定市场支配地位、判断是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各个层次的法律分析来完成。而专利权人的许可条件是否符合了“公平合理无歧视”这一原则,会成为判断其行为合法性的考虑要素。

专利权人对于标准必要专利的转让,也会成为针对“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的组成部分,反垄断审查机构会充分考虑标准必要专利转让对于相关主体的市场控制力的影响,以及对于市场进入、技术进步的可能效果。

国际标准化活动是对于各个领域技术创新的总结与承认,同时又为进一步创新提供了起点和平台,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及时了解、跟进最新技术发展动态和趋势,并获得影响技术和行业发展的话语权。但是,标准制定和实施的各个环节中,专利披露、许可谈判等具体实践也对企业的应对能力提出了挑战。在国际标准化的舞台上,需要企业未雨绸缪,充分了解实践现状,事先制定应对方案,方能化风险为机遇,在复杂的国际标准化过程中知己知彼,立于不败之地。

国际专利申请 篇12

答: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 (下称“中小资金”) 是国家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由中央财政设立的专项资金。其使用遵循公开透明、突出重点、专款专用、注重实效的原则, 无论是国企、私企还是外企, 只要符合条件, 均可申请。

2 哪些项目可以申请中小资金扶持?

答: (1) 境外展览会; (2) 企业管理体系认证; (3) 各类产品认证; (4) 境外专利申请; (5) 国际市场宣传推介; (6) 电子商务; (7) 境外广告和商标注册; (8) 国际市场考察; (9) 境外投 (议) 标; (10) 企业培训; (11) 境外收购技术和品牌等。

3 资金扶持哪些具体内容?

答:展位费、大型展品回运费;认证费、产品认证检验检测费;宣传材料翻译制作费;创建网站线路租用费;广告费;商标注册费;开拓新兴市场费用;标书购制费;项目初步设计费;考察费 (机票、食宿补贴) 等。最高扶持额度达50%~70%。

4 参加广交会、华交会能否获得扶持?

答:不行。必须是参加境外的展会, 包括港、澳、台展会。

5没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 因拓展国际业务可以申请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吗?答:不可以。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管理办法有明确规定, 企业必须具备进出口经营资格或依法办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才能申请。

6 对市场开拓项目支持金额有没有限额?

万答元的:项市目场予开以拓支资持金, 对支符持合金支额持原内则容上且不支超出过不项低目于支1持内容所需金额的50%。对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中小企业, 面向拉美、非洲、中东、东欧、东南亚、中亚等新兴国际市场的拓展支持比例可提高到70%。

7 什么是企业项目申请?具备什么条件可以申请企业项目?

答:中小企业独立开拓国际市场活动的申请为企业项目申请。

申请企业项目应符合下列3条:

(1)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关境内注册, 依法取得进出口经营资格或依法办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的企业法人, 上年度海关统计进出口额在4 500万美元以下;

(2) 近3年在外经贸业务管理、财务管理、税收管理、外汇管理、海关管理等方面无违法、违规行为;

(3) 具有从事国际市场开拓的专业人员, 对开拓国际市场有明确的工作安排和市场开拓计划。

8 什么是团体项目申请?什么条件可以申请团体项目?

答:企业、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组织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活动的申请为团体项目申请。

申请团体项目应符合下列3条:

(1) 具有组织全国、行业或地方企业赴境外参加或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资格;

(2) 通过管理部门审核具有组织中小企业培训资格;

(3) 申请的团体项目应以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和提高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为目的。

9 市场开拓资金优先支持哪些活动?

答: (1) 面向拉美、非洲、中东、东欧、东南亚、中亚等新兴国际市场的拓展;

(2) 取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等国际认证。

1 0 往年发生的项目是否可以获得资金扶持?

答:不行。当年度项目当年度申报、清算 (资金清算时间一般会延至次年第一季度) 。

1 1 境外招投标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境外招投标的目的应是出口、对外投资或工程, 而非竞标进口。

1 2 建设企业网站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首先, 要保证是独立的网站, 有独立的域名, 而不是挂在别的网站上的网页。否则, 视作网络广告。其次, 要请有资质的公司建设网站, 网站须配有外文版, 申请资金时, 应提供网址。

1 3 印刷宣传材料须注意哪些事项?

答:要请有资质的公司印刷, 印刷材料、光盘等须配有外文。内容须是宣传公司产品。

1 4 投放广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答:目前只支持影视、杂志报刊和路牌广告。特别强调应是产品广告, 广告一般应配有外文。广告投放应直接同境外媒体签定合同、付款。

1 5 做认证应注意什么?

上一篇:人员素质及配合下一篇:加工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