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的申请

2024-10-04

专利的申请(通用12篇)

专利的申请 篇1

误区一:自主研发的成果不申请专利就有知识产权

一些技术人员认为只要是自主创新, 就有了自主知识产权。 其实不然,专利是一种垄断权,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如果不申请专利,就得不到法律确认和保护。 当他人盗用其研究成果时,因研发者对成果不具有专利权,得不到法律保护,就无法追究盗用者的法律责任。 同时,在我国,专利申请采用的是先申请原则,具有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的发明创造谁先申请了,专利就授予谁。 因此,研发者如不及时申请,而被他人抢先申请并被授予专利权,研发者就无法追究他人的法律责任。 这样的案例在中国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误区二:产品投入大规模生产后才申请专利

在与发明人就申请专利的技术内容进行交流时, 他们中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 这一技术方案还未投入生产,也没有产品问世,此时申请专利是为时过早,等产品大规模投入生产后再申请专利更合适。 殊不知,这时已经晚了,即使你侥幸获得授权,专利也处在不稳定状态之中。 此时如果你发现有人侵权并提起诉讼,侵权人则会以专利申请之日技术已经被公开为由进行抗辩。 你不但打不嬴官司,而且以前为申请专利所花费的精力、时间、金钱统统付之东流。 专利申请的基础不是已经在市场上存在的产品,也不一定是已经成型的产品。 只要有了切实可行的想法,就可以着手申请文件的撰写了。

误区三:专利产品的改进不需再申请专利

有部分发明人认为申请了一项专利后,就可“高枕无忧”, 从而忽视了后期的继续研发工作, 即使开发出了新产品或有了新改进,也不再申请专利。 这种错误认识的后果不异于未申请专利。 因为当他人对该产品有了改进并申请了专利,反过来就限制了原专利权人产品的更新换代, 这就会导致原专利权人不经意间反而变成了侵权人。 此时,原专利权人就丧失了自己的知识产权。

误区四:一项技术成果只能申请一类专利

对于一些重要的产品发明,若发明人只申请了发明专利,而此时他人“双管齐下”,同时申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那么他将先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拥有了产品的专利权。 发明人若使用该产品,反而构成了侵权。

误区五:专利申请是保护技术成果的惟一方法

这是因为很多人对技术成果保护的方法不太清楚。 对技术成果的保护可以采用两种方式: 申请专利通过法律加以保护和通过技术秘密由技术持有人自己加以保护, 两者各有利弊。 如果技术成果申请了专利,当别人侵权时可以通过法律的强制性制裁侵权人保护专利权人的利益; 不利之处就是必须充分公开技术方案, 公开到使这一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通过公开的技术方案加以实施的程度, 这就给别人提供了在此技术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研发的机会。 如果技术成果采用技术秘密加以保护,不用像申请专利那样公开技术方案,如果保护措施得当,别人难以了解。

误区六:得到了专利证书就获得了有效的专利权

这是多数专利权人的普遍认识误区。在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不进行实质审查,即使在你申请之前已经有人就相同的技术方案申请过相同的专利,你的申请仍可能会被批准。 如果没有人提出异议,你的专利权会维持下去。 一旦有人对你的专利提出无效宣告,那么你的专利会百分之百地被无效掉。 也就是说你并没有取得有效的专利权。

误区七:技术方案交待不清楚

很多单位的发明人提交的专利申请文件非常简单, 有的甚至只有几句话,技术方案完全没有交待清楚,这给专利代理人制作正式专利申请文件带来很大困难。 要求发明人提供更多的技术方案时,他们会以技术保密为由回避,表明这些发明人没有把握好保密与公开的度。 他们只是一味要求保密,害怕多透露一点技术信息,而恰恰忽视了公开不充分的问题。 大量的案例表明, 如果一件专利申请被审查员以技术方案公开不充分为由而发出审查意见通知书, 则这件专利申请有98%的可能被驳回。 这一点希望引起发明人的高度重视。

误区八:专利申请前不做任何检索

有些发明人提交的专利申请文件没有做查新检索, 对技术方案的新颖性如何不确定, 根本不知道其技术方案有没有公开过或公开使用过, 这也是我国技术人员的通病--信息检索和收集信息的能力极低。 检索工作在专利申请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如果他人已经就某一技术方案申请过专利或者在相关文献中公开, 你没有做检索也去就这一技术方案申请专利,那只能是白白浪费时间、金钱和精力了。

误区九:先发表论文或成果鉴定再申请专利

有些发明人取得研究成果后急于发表文章或成果鉴定, 而没有想到先申请专利保护。 因为发表文章或成果鉴定不可避免地要公开技术内容, 使专利申请失去新颖性而得不到保护。 笔者在专利代理过程中就曾遇到过某单位的一件极具市场前景的专利申请因过早发表学术文章而不得不放弃。

误区十:对专利缺乏有效的管理

有些企业申请了很多专利,但无专人管理。 专利文件之间有的互相冲突,有的已无市场价值还在交纳年费。 有的专利权已经遭受侵犯但企业管理者对专利特征不了解, 不能及时提起诉讼,还有的则是专利文书撰写的申请质量差,不能起到应该有的保护作用。

误区十一:缺乏长远的专利战略规划

首先,可以避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一些企业毫无目的的申请大量专利, 结果导致授权率低, 并产生大量 的垃圾专利,浪费时间和精力。 其次,可以突破国外企业的专利包围。 一个企业应该对自己行业内的基本专利状况及外围专利 状况有十 分明确的 认识 , 只有这样 才能找到 技术突破 口 ,排除他人 专利障碍 ,确立自己 的专利优 势 ,从而赢得 市场竞争。

专利的申请 篇2

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2011-03-29 10:40:41

1.咨询。和我们进行沟通,咨询有关专利的知识,以便了解基本流程和理论;

2.写技术交底书。我们会对您的技术交底严格保密;

3.中文专利检索,先交检索费。目的:

1、初步确认申请内容在中文专利中的新颖性;

2、防止在国内侵犯他人的专利权。操作:检索中文专利(即中国的专利及外国人向中国申请的专利并且公开或公告的)。检索外文专利另收检索费、翻译费。发明专利经检索后并不保证授予专利权,主要是找贴近本发明的已有技术文献。

4.代理。普通代理:收基本代理费。加急代理:加收基本代理费40%的费用。根据申请人提供的原始材料,代理撰写符合<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审查指南>规定的申请文件。

5.受理:国家专利局接到邮寄或递交的申请文件后,发回“受理通知书”,申请人在取“受理通知书”时或自申请日算起两个月内向中国专利局缴纳申请费,如减缓则按减缓比例交纳,同时我所收手续费。过期交费该专利申请视为撤回。

6.初审:国家专利局对递交的申请文件进行初步审查,申请人在取“初审合格通知书”时或自申请日算起3年内向专利局缴纳审查费,审查费全费2500元,如享受减缓待遇的,则按减缓比例交纳,同时我所收手续费150元。此审查费早交可以早进入审查程序。过期交审查费该专利申请视为撤回。

7.实质审查:审查员认为该专利申请新颖性、创造性或实用性(即专利的三性)有问题,向我们发出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要求申请人答辩,申请人自己答辩的需与我所办理解除委托手续,申请人委托我所答辩的,我所收取不高于基本代理费的答辩费(写答辩状)。如第一次答辩未通过,再次答辩仍收答辩费,但收费逐次递减,每次答辩都有期限,期满未答复该专利申请视为撤回。

8.办理登记手续:专利申请的三性如没有问题或答辩合格后,国家专利局发来<授权通知书>,此时申请人应缴纳专利登记费、授权当年的年费和欠交的维持费,交费期限是自收到专利局的授权通知书之日起两个月内,过期交费该专利视为放弃取得专利权。

9.权利的恢复:以上权利如丧失,如需恢复权利,除办理权利恢复手续和补交所欠费用外,还要向国家专利局缴纳恢复权利请求费:1000元。

10.复审:如对专利局作出的驳回专利申请决定或不授予专利权的决定不服的,还可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复审委请求复审。

11.费用减缓:向国家专利局缴纳的申请费、审查费、授权后头三年的年费(包括发明专利申请被授予专利权之前,自第三起应当缴纳的维持费)一个申请人的减缓85%、两个以上(含两人)申请的或由一个单位申请的减缓70%,两个单位申请的不予减缓。

企业专利申请质量问题的探析 篇3

【关键词】专利申请;质量;现状;措施

现阶段,各大企业都提高了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加上不断发生专利侵权事件,致使企业更加重视专利申请质量。为保证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及质量,应严把各项审查工作,防止非正常申请及不符合要求专利,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下面重点研究专利质量定义、现状原因和提高质量措施。

一、专利质量定义

专利申请将技术直接转化为产品,创造更加有吸引力的质量或价格,促进企业竞争力提高。由此,将专利技术对影响企业竞争力水平的程度定义为专利质量,一组或一项专利技术越先进,则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越重要,专利质量也越高,主要体现在法律质量、经济质量和技术质量三方面。

(一)法律质量。专利技术法律质量指是否具有法律意义的可靠性及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授权标准。事实上,经授权的专利即使完全符合实质性条件,在技术水平方面仍有千差万别,且其蕴含经济价值不尽相同。故专利质量判断时,除了要比较专利技术和法定的最低标准,也应对比同技术领域专利技术,以此判断技术差异,确保技术经济价值得到较好的运用及实现。

(二)经济质量。专利是否能带来经济上的效益,为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当前,专利战略不断深化,其使用意图多种多样,如保护新产品及新技术,阻止竞争对方进入市场,谈判筹码,防止专利侵权,许可转让等。然而,专利技术使用最终需转化为产品,是否能提高产品的质量,促进企业更具竞争优势,为检验技术质量重要市场标准。

(三)技术质量。企业申请专利能鼓励创新及加快自身科技进步有两个前提假设,一方面,技术先进性决定着专利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先进技术可提供企业社会福祉。因此,专利制度本质在于技术。

二、专利申请现状及原因

(一)现状。1、专利申请数量较多,质量较差。在专利申请总数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垃圾专利和问题专利。近些年,专利申请正值发展热潮,很多企业都高度重视专利申请,但在专利质量方面把握不严,造成很多垃圾专利及问题专利,许多专利并未达到有关质量要求。2、很多授权专利不符合条件。很多新型专利和涉及外观的专利,不用经实质性考察便能得到授权,而此类专利往往不符合授权条件,部分经过审查又获得授权的专利,在审查条件检索限制上可出现被授权及错误情况。在以上情况下所产生的专利,都为不合规范、有问题专利。3、部分企业一味追求专利数。很多企业将专利授权量及申请量列入绩效考评指标,在此背景下,企业不断申请专利,有关的资助策略相应出台,致使专利数不断增加,呈现疯长势头,忽视了专利质量。

(二)原因。1、缺乏创新及研发。研发出产品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着专利申请质量。在科研投入资金方面,与其他国家比较,我国仍较落后。由于经费受到限制,导致技术创新及研发程度无法取得突破性和长足发展。故专利申请质量缺乏创新,无法形成基础性专利。2、缺乏对专利管理的重视。专利管理对人员管理、技术及法律等有较强专业要求,单纯法律人员或技术人员一般无法胜任。在国外很多国家,企业大多十分重视管理工作,并专门设立知识产权部门,由其直接负责专利管理。而我国很多企业缺乏对专业管理的重视,缺乏这方面专业人才。

三、如何提高专利申请质量

(一)重视专利评审。企业不能不受限制的申请专利,必须在标准下确保专利高质量,维持专利数量。企业应针对专利评审制定标准及筛选规则,组织技术专家、管理人员和市场人员,严格筛选专利申请,加大对较高质量的专利申请资源倾斜。

(二)加大投入及创新。创新性科研成果为申请专利的基础,其必须具有高质量研发投入及创新力,缺少其中一项,则专利授权和专利申请都为空话、申请文件提交时,要求技术员在方案提交后,不断扩展及实现,这就要求其具备丰富经验及专业知识技能。若整个队伍中缺乏专利管理者,应聘请代理,保证专利申请质量;若代理和队伍之间在沟通上出现理解及需求偏差,影响信息精准性,应加强与代理间的沟通,尤其重视申请文件及审核环节。同时,专利研发人员需将提高专利质量列为提高创新能力重要内容,除了要加大研发方面的技术及资金投入,也要开展培训,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人员知识水平及专利意识。

(三)专利标准化。研发技术企业应将专利技术化、标准国际化和专利标准化作为发展目标,一旦得到授权专利,应严格按授权标准进行推广,尽量最大化的实现专利价值。想要使自身持有专利获得授权及标准,应依赖专利进展在短時间内获得有效充足的专利,并在专利标准化加大投入,确保企业在提交较高质量的提案后,尽快将其纳入标准。

(四)加强专利管理。管理人员应充分掌握企业特点及专利具体情况,确定工作重点及流程制度后,在专利保护、创新和运用等方面提高管理能力,满足专利管理及企业需要。在初期,开展专利培训,重点执行申请奖励及专利挖掘,以此不断提高人员专利申请积极性。当人员专利意识得到提高,并有一定专利数目后,需将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专利质量上,将专利评审、专利审核和事务所管理等都纳入日常管理流程,并考虑能否对授权专利展开对外许可及产业化推广,将专利工作由成本投入向可见收入来源转换,使专利申请实际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四、结束语

专利制度是市场竞争重要商业规则,专利质量对市场经济造成的影响日益突出。企业负责专利申请的部门及人员,应将提高专利申请质量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有效提高质量,使知识产权真正发挥作用及财富价值,确保企业长久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中美专利申请制度的对比 篇4

一、中美两国专利申请制度的差异表现

通过对比两国的专利申请法律, 笔者认为中美两国的专利申请制度差异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 申请资格制度差异

根据美国法律, 专利申请人的资格是发明人和设计人。由发明人向美国专利的审批和商标审批机构书面提出申请。所以, 在美国专利的申请制度将专利申请行为定义为一种期待行为而不是既得行为。

在中国, 根据我国《专利法》第十条第三款规定, 当事人转让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 应当订立书面合同。所以在专利申请人的承认上, 我国承认发明人、创造人、设计人以及相关技术的受让人获取申请资格。因此专利权不仅可以申请, 在我国专利申请权也可以转让。在这种制度下, 商家可以通过获取专利权持有人申请权的方式来获取专利所有权, 降低了专利获取的成本, 提高了专利的预期收益, 降低了专利权的获取风险。

(二) 审批原则制度差异

在美国, 《专利法》承认“先发明原则”, 即该项专利在国外注册、在出版物刊登、在本国公开出售或使用的, 在专利提出申请日期超过一年的, 依据专利申请人举证的专利发明时间证据来确定审批专利。并且美国保留专利技术的宽限期。

在中国, 根据《专利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 两个以上的专利申请人同时就同一发明专利提出申请的, 依据申请提出时间决定专利的授予方向。

这两种审批制度各有优缺点。美国的审批制度让专利申请人申请之前需要花费一定时间调查专利技术的唯一属性, 保证了技术发明人的潜在权益。中国的专利审批制度则保证了专利权的唯一属性, 减少日后出现技术纠纷而导致举证困难、浪费时间精力的几率, 保护了社会的稳定性。

二、中美专利申请制度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中美两国同属世界级大国, 但是由于国情、经济体制和历史文化等原因, 在专利申请制度上, 有着显著地差异。对此笔者进行了分析和比较。通过对比专利申请制度出现差异的原因, 寻找我国专利制度在未来的科学发展方向。

中国是民主集中制国家, 共产党是执政党, 其余党派是参政党。因此在法律体系的选择上选择了偏向集中控制的大陆法律体系。大陆法律体系中对于法律的控制性更为注重。因此, 在法律条文设定的过程中, 除了考虑公平合理的制定原则, 在某些争议性条款的设定上, 法律的出发点是维护社会稳定。这一点在保证我国国家政权稳定上显得特别有效。此外,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也决定了我国当前稳定压倒一切的执政方式。所以在专利申请制度上, 我国采用了最有效解决专利技术争端的方式而不是可能会导致大量争议的“先发明原则”。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 国家法律传承自英系法律体系。因此在法律中, 比较注重民主和公平的设定。比如美国法律中承认陪审团的存在, 这就为法院的判决带来一定外来的影响。而且, 英系法律自身也带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 美国坚持“自然权利说”, 认为专利权是与其他公民权利一样, 属于“天赋人权”的一种。因此, 国家的法律有义务保护人民的基本权利不受侵害。所以, 美国即使知道“先发明原则”在举证、审批、判决等环节上存在一定的效率差异和争议, 但是依旧选择维护专利发明人权益的审批授予原则。此外, 这与美国相对固定的联邦政治体制和强大的经济实力有关。美国人坚信, 即使因为举证和审批降低了专利申请的效率, 也无损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

三、结语

总而言之, 通过对比中美两国的专利申请制度, 我们必须发现我国专利申请制度与美国相比在设置方向和原则上的差异。随着当前我国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 市场对创新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在这种背景下, 专利技术对于推动“大众创业、全民创新”有着极为重要的保障意义。所以, 我国可以在适当的时机, 颁布更加有利于保护专利发明人的条款, 减少专利发明人因渠道和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专利权争议, 促进我国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专利的申请 篇5

怎样写权利要求书

(适用实用新型或发明专利申请)

? 如何撰写专利权利要求书是每一个想自己提交专利申请文件的人最为关切的一个问题。因为专利的权利要求书是整个专利申请文件最核心的部分,是申请人向国家请求保护他的发明创造及划定保护范围的文件,一旦提交后,一般不允许扩大保护范围,实用新型专利通常还没有机会再作更改,而批准后,它即具有法律效力。因此,撰写出一篇优质的权利要求书直接涉及申请人的利益,十分重要。

权利要求书的一般要求书可分为独立权利要求与从属权利要求两种。

独立权利要求应从整体上反映出发明或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内容,它包括全部的必要技术特征,其本身可以独立存在。它的技术特征的集合是该专利的最大保护范围,第三人生产的产品只要不用到其中的任何一个技术特征所不构成专利侵权,因此在独立权利要求中切勿写入任何非必要的技术特征,否则将不构成侵权;同时,也切勿将权利要求(尤其是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书)写得较为宽广,使之其权利不稳定,易于被无效,新法修改后即更会遭遇公知技术抗辩。

从属权利要求是引用独立权利要求或几项权利要求的全部技术特征,又含有若干新的技术特征的权利要求,从属权利要求必须依从于独立权利要求或者在前的从属权利要求。每一个独立权利要求可以有若干个从属权利要求。

有多项权利要求的应当甩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编号时独立权利要求应排在前面,它的从属权利要求紧随排在后面。

(2)权利要求书的写法

1.独立权利要求分两部分撰写:一是前序部分:写明发明或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主题名称和该项发明或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共有的必要技术特征;二是特征部分:写明发明或实用新型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技术特征,这是权利要求的核心内容,这部分应紧接前序部分,用“其特征是……”或者类似用语与上文联接。前序部分和特征部分共同限定发明或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从属权利要求也分两个部分撰写:一是引用部分:写明被引用的权利要求的编号及发明或实用新型主题名称。例如:“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二是限定部分:写明发明或实用新型附加的技术特征,它是独立权利要求的补充,以及对引用部分的技术特征作进一步的限定。也应当以“其特征是……”连接上文。通常,从属权利要求书应尽可能从多方面角度来补充、完善该专利的技术特征。

3.权利要求书撰写中常见的错误

a.纯功能性的权利要求,这是初写者常出现的错误。通常情况下,产品必须用结构型的技术特征来撰写权利要求,方法必须用步骤或条件式权利要求,不能采用功能或混合式,这种写法容易超出说明书范围,扩大了保护范围。

b.对一般的改进发明,没有前序部分和特征部分之分;实质是没有划清与现有技术的界限。

c.使用了不准确、不明确的词汇。如“等等”、“高”、“强”、“弱”、“性能好”、“一定厚度”等等。d.在独立权利要求中,有多个前序部分和多个特征部分,这种情况是没有弄清撰写要求。一个独立权利要求只能有一个前序部分和一个特征部分。

e.从属权利要求中没有引用部分和特征部分,或者是其中引用部分的“引证”有错误。f.权利要求书得不到说明书的支持。即在权利要求书中写的技术特征,在说明书中无相应的文字记载,或是没有清楚、完整的说明。

4.撰写好权利要求书的一般技巧

a.详细分析发明或实用新型。先是把技术解决方案和全部技术特征分析透,分析内容包括是属于产品发明还是方法发明,对实用新型只能是产品发明,确定技术领域,研究技术方案,分析技术特征。

b.做好检索或查新工作,特别是申请发明专利一定要查新,查是否已存在同样发明创造。c.从产品本身的技术中认真研究,运用研发人员的思路尽可能多地找出特有的技术特征,分折比较后,将各个技术特征定位在不同的权利要求项中。

d.反复比较、酝酿不同的技术方案,从中删选出较佳的技术方案,同一发明可能写出不同的权利要求书。多写几个方案有利于在反复比较过程中,确定一种正确合理的方案。最后,相确定的权利要求书与写好的说明书相比较,仔细检查两者的关系,这一点对初写者尤为重要。e.专利代理人最好有丰富的研发经历,才能在撰写专利权利要求书,将防御性权利要求或进攻性权利要求书等方面的申请策略做在撰写的权利要求书中,使该专利的独立权利要求权项难以被攻破,具有坚固的稳定性和较宽广的保护范围。

专利的申请 篇6

虽然《专利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了专利申请文件修改的基本规则,但是,在专利审查实践和专利审判实践中,如何准确适用第三十三条的规定,还存在很多具体问题。深入理解专利申请文件修改的基本原则,将有利于正确解决这些具体问题。本文拟简要对修改专利申请文件时应当遵守的先申请原则和技术贡献匹配原则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正确适用第三十三条提供帮助。

一、先申请原则

(一)为什么要遵守先申请原则

《专利法》第三十三条之所以规定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不得超出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第一个根本目的是维护我国专利制度采用的先申请原则,防止申请人将申请日未公开的技术信息加入申请文件从而架空先申请原则。先申请原则要求,专利申请人不能将申请日之后获知的技术信息增加到原始申请文件中,从而损害申请日之后提出相关专利申请的其他人的利益。只有申请文件公开的技术信息才有可能得到保护,实质是要求专利申请人在申请日就应当在专利申请文件中对相关技术信息进行充分公开,在申请文件没有公开的技术信息,不允许专利申请人在申请日之后通过修改纳入到专利申请文件,进而纳入保护范围,造成对其他申请人来说不公平的后果。修改不能超范围体现了先申请原则对专利申请人的合理限制。《欧洲专利公约》第123条第(2)项规定,欧洲专利申请和欧洲专利的修改不得增加超出原始申请内容的主题。欧洲专利局在G1/93案中认为,该项规定的本意在于:“不允许通过在专利文件或专利申请文件中增加并未公开在专利申请文件中的技术信息而使专利申请人或专利权人获得优势。”(2013年欧洲专利局《专利审查指南》第H部分第IV章第2.2节。)这一规定在维护先申请制的目的上与我国是相同的。

(二)先申请原则与技术贡献视角

为了维护先申请原则,关键是不允许修改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以增加专利申请人的技术贡献。从技术贡献的视角来判断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修改是否违反先申请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权利要求书或说明书修改时,不会增加专利申请人在原专利申请文件中的技术贡献,则这样的增加既不会使专利申请人获得不正当的利益,又不会损害其他人基于对原申请文件的信赖而应当得到保护的法律安全。在专利审查和专利审判实践中,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的修改多种多样,难以适用统一的具体规则去判断其是否符合先申请原则,但在原则上,可以根据修改是否会增加专利申请人或专利权人的技术贡献来衡量该修改是否会违反先申请原则。例如,在修改权利要求书时增加技术特征,逻辑上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对技术方案没有技术贡献,只产生缩小专利权保护范围的效果,另一种是在缩小专利权保护范围的同时,提高了技术方案的技术贡献。如果是前者,权利要求书的修改不会违反先申请原则;如果是后者,权利要求书的修改则会违反先申请原则。

(三)先申请原则对说明书修改的限制

《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三款规定,说明书应当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作出清楚、完整的说明,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准。《专利法》对权利要求书与说明书的功能进行了分工,权利要求书用于限定要求专利保护的范围,而说明书用于清楚、完整、充分地公开发明或实用新型。在申请日,用以公开发明或实用新型从而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的任务应当由专利文件中的说明书而不是权利要求书来承担。因此,维护先申请原则,防止向申请文件补充申请日之后的技术信息的任务主要通过严格限制对说明书的修改来实现。在专利审查和专利审判实践中,认识并强调这一点非常重要。在此基本原则下,才能对实践中出现的各种说明书的修改是否超范围作出正确判断。

在实践中,专利申请人要向权利要求书中加入技术信息,往往会同时在说明书的相应部分加入技术信息。对于向说明书中增加的技术信息,必须严格按照先申请原则来判断其修改是否超范围。如果专利申请人在不向说明书增加技术信息的情况下直接在权利要求书中加入技术信息,则既可能得不到说明书支持,又可能修改超范围。

二、技术贡献匹配原则

(一)技术贡献匹配原则与权利要求书修改

之所以规定修改不得超出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第二个根本目的是允许专利申请人有合适的机会通过修改权利要求书将其公开在原申请文件中的技术贡献纳入保护范围,使其获得的保护范围与其技术贡献相匹配。修改不得超范围一方面是限制专利申请人,另一方面也是保护专利申请人,二者要辩证统一地看,不可偏颇。为了确保专利申请人获得与其技术贡献相匹配的专利权保护范围,在修改权利要求书的时候,允许其在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公开的全部技术信息基础上确定专利权保护范围。《美国专利法》第132条规定:“原始申请该当清楚地向本领域技术人员传送出,在申请日申请人就已经拥有了其所要求保护的发明。”从某个角度讲,就是强调要保护申请日已经拥有的发明。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主要由权利要求书来确定,因此,允许专利申请人获得与其技术贡献相匹配的保护范围的任务,主要通过允许专利申请人修改权利要求书来实现。

(二)技术贡献匹配原则与修改机会

为了有效保证专利申请人获得的专利权保护范围与其技术贡献相匹配,必须确保专利申请人对权利要求书有修改的机会。《专利审查指南2010》第一部分第二章第8.1节规定,在专利授权之前,即实用新型的形式审查和发明的实质审查过程中,专利申请人都有主动修改权利要求书的机会。在我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人可以在申请日起两个月内主动修改专利申请文件。《专利审查指南2010》第二部分第八章第5.2.1.2节规定,发明专利申请人可以在提出实质审查请求时,以及在收到专利局发出的发明专利申请进入实质审查阶段通知书之日起三个月内主动修改专利申请文件。《欧洲专利公约》第123条第(1)项规定:“在欧洲专利局的程序中,欧洲专利申请或欧洲专利可以根据实施细则进行修改。在任何程序中,申请人都应当有至少一次按照自己意愿修改的机会。”《欧洲专利公约》保护专利申请人和专利权人修改权利要求的意图在上述规定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三)技术贡献匹配原则与修改基础

为了确保专利申请人获得的专利权保护范围与其技术贡献相匹配,必须确保专利申请人能够将其在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公开的所有技术信息作为修改基础。专利申请文件修改的基础不仅仅限于原说明书,还包括原权利要求书。1984年《专利法》规定,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不得超出原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这一规定意味着,修改权利要求书确定专利权保护范围时,只能依据说明书的技术信息来确定专利权保护范围,这是明显不合理的,因为原权利要求书公开的技术信息有可能不被纳入专利权保护范围。为了克服1984年《专利法》这一规定的缺陷,1992年《专利法》规定,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不得超出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相对于1984年《专利法》,修改的基础不仅仅限于原说明书,还增加了权利要求书。这样一来,就使得专利申请人可以在其原申请文件公开的所有技术信息基础之上确定其专利权保护范围。1992年《专利法》的该处修改,体现了技术贡献匹配原则。国家知识产权局在《专利审查指南2010》第一部分第二章第8节中更加细化了该原则,规定原权利要求书中记载而原说明书中没有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补入说明书。在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的判例(In re Benno, 768 F .2d 1340, 226 USPQ 683 (Fed. Cir. 1985))特别强调,原权利要求书公开的技术信息应当作为申请文件公开的技术信息的一部分。如果原权利要求书公开的技术信息没有记载在说明书中,专利申请人也可以修改说明书以补入该技术信息。上述判例规则还被美国专利商标局收入了美国专利商标局《专利审查指南(MPEPe8r9)》第2163.06III节之中。

(四)技术贡献匹配原则的具体要求

技术贡献匹配原则要求:第一,专利申请人有权在授权公告之前对权利要求书进行修改以使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与其在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公开的技术贡献的范围相匹配。第二,只要修改后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没有超出公开在原始申请文件中的技术贡献的范围,对权利要求书的修改就没有超出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第三,在技术贡献匹配原则之下来评价修改是否超范围,合理的基本规则是,只要相对于原始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而言,修改后的权利要求书能够得到支持,就应当认定修改没有超范围。

三、小结

专利的申请 篇7

在存在发达的专利链接制度的地区, 仿制药申请激发的专利侵权、专利无效、专利执行力诉讼继续主导医药行业专利纠纷。如, 今年2月26日, AKTIEBOLAGET等4原告起诉Caraco制药实验室等5被告侵犯U S5877192、US6143771号专利。该案中, 被告太阳制药提起了A N D A申请, 希望生产胃食道逆流疾病治疗药物Nexium的仿制药, 专利权人遂依据专利链接制度, 对其提起诉讼。

2010年2月25日, W a t s o n实验室起诉Te v a妇女健康公司, 要求法院宣告U S7615545号专利无效并判定不侵犯该专利。该案中, 原告率先提起了A N DA申请, 希望生产被告口服避孕药Seasonique的仿制药。

2010年2月24日, Bio-Reference实验室起诉Assistance Publique等4家被告, 请求法院判定原告不侵犯U S7429456号专利。2010年2月23日, G r a c e w ay制药公司等2原告起诉Per rigo等3被告侵犯US7655672号专利。该案中, 被告提起了A N DA申请, 希望生产Ald a ra的仿制药。2010年2月19日, Millennium制药公司等2原告起诉Te v a非口服药物公司等3家被告侵犯US5747447、US5968902号专利。该案中, 被告提起了A NDA申请, 希望生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治疗药物Integrilin的仿制药。

2010年2月19日, E n d o制药公司等3原告起诉Watson实验室等3被告侵害US5827529号专利。该案中, 被告提交了ANDA申请, 希望生产治疗带状疱疹后期疼痛药物Lidoderm的仿制药。

2010年2月19日, Galder m a实验室等2原告起诉T a r o制药等2被告侵犯U S6106848号专利。该案中, 被告提交了A N DA申请, 希望生产噬斑牛皮癣治疗药物Clobex的仿制药。2010年2月18日, Cephalon公司等2原告起诉Sandoz公司侵犯U S6200604、U S6974590号专利。该案中, 被告提交了ANDA申请, 希望生产成人癌症病人突发性疼痛治疗药物Fentora的仿制药。2010年2月19日, Biovail国际实验室起诉Watson制药公司等3被告侵犯US7569610、US7572935、US7649019、US7563823、US7553992号专利。该案中, 被告提交了ANDA申请, 希望生产抑郁症治疗药物Aplenzin ER的仿制药。此外, 围绕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Fortamet、Actoplus MET的仿制药申请, 也爆发了专利诉讼。

各国发展专利链接制度的进程不同, 但是大部分国家没有建立橘皮书制度、不侵权通告制度, 也不会引发专利性、专利可执行性诉讼。例如, 加拿大要求企业定期发布专利披露信息, 具体的专利链接制度与美国类似。澳大利亚的不侵权声明、专利权利人通告制度与美国类似。墨西哥规定, 药监局应当向专利局咨询药品专利侵权信息, 专利局10天内出具侵权检索报告。新加坡的制度与美国类似, 新药申请人必须作出书面的专利不侵权声明, 以激发诉讼。欧洲没有统一的立法, 个别国家对数据保护设定的期限是10-11年;有的规定数据保护与专利保护可以同时届满。

全球第一大仿制药生产国、出口国印度没有相关立法, 判例也不支持专利链接制度。从近期印度发生的BristolMyers Squibb上诉案、德国Bayer公司诉讼案看, 印度排斥专利链接制度的决心依然非常坚决。印度2005版《专利法》中限制医药物质发明专利性的“常绿条款”, 也被瑞士诺华公司告到法院, 原告声称印度《专利法》违反印度宪法, 也违反TRIPS。该案未能改变印度专利法。

专利的申请 篇8

1 案情

涉案专利为一实用新型专利, 名称为“草坪割草机用驱动减速箱”, 其申请日为2006年9月29日, 授权公告日为2007年9月19日, 专利权人为甲公司。

1.1 技术领域

该实用新型专利涉及一种减速箱, 尤其涉及一种草坪割草机用驱动减速箱。

1.2 技术问题

在现有技术的蜗轮减速箱中, 输入轴和输出轴间没有一个直接控制两者离合的装置, 控制不方便, 本实用新型针对目前现有的草坪割草机用驱动减速箱提供了一种能够方便控制, 具有大传动比的草坪割草机用驱动减速箱, 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传动齿轮箱采用齿轮传动, 而导致的相同体积下传动比受到限制、输入轴和输出轴离合不便的技术问题。

1.3 技术方案

1.壳体2.输入轴3.输出轴4.蜗轮5.摩擦锥6.拨轴7.操纵杆8.弹簧9.定位销10.油池11.成型油封12.平面轴承

本草坪割草机用驱动减速箱 (图1) , 包括壳体1, 壳体1内装有相互垂直的输入轴2和输出轴3, 所述的输入轴2的内段装于壳体1内且呈蜗杆状, 在壳体1内装有与上述输入轴2内段相配合的蜗轮4, 上述的输出轴3穿过此蜗轮4, 在所述的蜗轮4与输出轴3间装有联动装置。该联动装置为一个固定于输出轴上的摩擦锥和使摩擦锥沿轴向移动的拨轴, 拨轴穿出壳体与一根操纵杆相连接。

2 专利无效过程

2008年1月21日, 乙公司向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无效宣告请求, 理由有5个方面, 包括权利要求不具有新颖性或创造性、部分权利要求不清楚、部分权利要求得不到说明书支持, 说明书公开不充分等。请求人认为, 说明书中没有清楚说明离合装置如何实现离合的。因此, 说明书存在公开不充分的缺陷。

在专利权人对请求人的意见做出书面陈述后, 专利复审委员于2008年5月20日进行口头审理, 对说明书公开不充分问题做出认定。合议组认为, 虽然说明书中记载有“所述联动装置为一个周向固定于输出轴3上的摩擦锥5和使此摩擦锥5沿轴向移动的拨轴6”, 但是说明书和附图中均没有对操纵杆7是如何带动拨轴6推动摩擦锥5沿轴向运动的方案进行清楚的叙述, 并且在说明书第4页最后一段和附图中所描述的实施例1中, 对于拨轴6与操纵杆7之间的连接关系存在相互矛盾的叙述。由于本专利的说明书中没有清楚、完整地公开联动装置的结构和设置方式,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说明书和附图也不能够清楚地得知本专利说明书中所述的有关联动装置的具体结构及操作过程。因此, 本专利的说明书存在公开不充分的缺陷,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说明书的描述无法实现权利要求所保护的技术方案。鉴于该无效理由成立, 合议组对于请求人提出的其他证据及理由不再予以评述。最终, 专利复审委员会合议组宣告该实用新型专利权全部无效。

3 引发的思考

(1) 申请人在撰写申请文件时, 不仅要保证用词准确, 语义清楚, 更要保证相同的技术内容前后表述要一致。这种一致性要求, 存在于申请文件不同的文字部分之间, 也存在于文字部分和附图之间。在本案中, 对于操纵杆和拨轴的连接关系, 尽管文字部分和附图均对此进行了表述, 但由于表述的信息相互矛盾, 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间接导致了说明书公开不充分。

(2) 说明书充分公开是专利申请授权的要件之一, 即说明书应当将发明或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清楚、完整地公开出来, 使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并实施该发明或实用新型。只有这样, 申请人向社会公众公开其做出的发明创造, 才有可能换取国家授予的一定时间期限内的专利独占权, 从而既保护了申请人做出发明创造的积极性, 又能促进发明创造的实施, 这是实现《专利法》立法宗旨的基本保障。这也决定了说明书公开充分的审查通常优先于对权利要求的审查。由此, 申请人在撰写申请文件时, 首先应保证与权利要求相关的说明书中的技术方案或实施例充分公开。在本案中, 请求人提出的无效理由涉及5个专利法条款, 专利复审委员会合议组仅选择了说明书公开不充分进行了认定, 也证明了此要件的重要性和优先级。

(3) 在实践中, 有些说明书公开不充分的情况是由于申请人主观、故意造成的。不少申请人在撰写申请文件时, 为了控制市场或防止被仿制, 故意将发明或实用新型的一些关键要点作为技术秘密保留起来而不写入申请文件中, 想以最少的公开换取最大的独占权利。这种想法是合理的, 且我国专利法不要求申请人公开实施发明创造的最佳方案, 实际上也允许申请人保留部分技术秘密。但如何选择说明书充分公开和技术秘密之间的平衡点, 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一份专利申请, 可作为技术秘密保留下来的技术内容, 不应该是实现发明或实用新型目的的必要技术内容, 而应该是一些附加的技术要点, 没有这些技术要点, 本领域技术人员也能实现该发明创造, 但效果不如包括了这些技术要点的产品或方法, 是缺乏市场竞争力的。由于该技术要点往往是发明创造的创新点, 在撰写申请文件时, 申请人还应进行充分检索, 确保上述技术要点的保留不会造成权利要求丧失新颖性或创造性。此外, 还要考虑即使撰写阶段保留了技术要点, 但在新产品上市时, 若他人通过逆向工程很容易地得到该技术内容, 那还不如将其公开以寻求专利法的保护。农机制造业作为传统行业, 技术门槛低, 方案的可预见性较强, 申请人在采用专利与技术秘密结合方式进行保护时, 应谨慎地把握好尺度。

企业专利申请中的策略分析 篇9

专利在企业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企业的专利可以保证企业自主研发的、科技的、智慧的财产不被其他人盗用占用。在企业发现其他公司的侵权行为时可以通过法律来追究相关的责任。企业要积极主动的申请专利保护自身的权益。在申请专利时有许多需要注意的项目, 企业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策略保证专利安全快速的申请。

1 专利申请的必要性

(1) 技术专利申请时的选择

企业发展中需要大量行业先进技术的支持, 并不是每一项技术都需要进行专利申请。有些技术会作为企业的核心机密实行严格的保密措施。这类技术远远超越了行业的发展阶段, 这类机密短时间内不会被行业内破解。此类技术如果贸然申请反而会引起行业内的注意[1]。有写技术被研发使用了一段时间, 在行业内初见端倪。企业要通过公开的方法阻挡其他企业申请专利。

(2) 两种专利保护的常见方式

商业机密方式和文献公开方式是企业常用的两种专利的保护办法。企业确信自身有能力保护该项技术时可以采用商业机密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实现行业内技术的垄断, 但这种方式存在着较高的风险一旦机密泄露企业将面临危机。企业对于一些不重要不想申请专利又不想对手取得的专利会采用文献公开方式, 让这项专利不再是秘密。

企业在专利申请中应用最多的是综合的方式。针对一项自主研发的技术将外延部分申请为技术专利, 核心技术作为商业机密保护。这种综合的专利保护方式是企业保护自主研发成果的最有利选择。

2 专利申请的时机

在专利申请的过程中时间的把握非常重要, 或早或晚都不合适, 最好的是恰到好处的申请时间。

(1) 过早申请

中国对技术专利的申请要求企业能独立的完整的掌握想要申请专利的技术。在技术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 企业申请专利会泄露企业的专利白白为他人作嫁衣裳。

(2) 过晚申请

竞争对手可以从专利中获得灵感反超该企业。如果企业申请的专利的时间过晚企业的专利很可能被其他的企业优先申请[2]。

每个行业间的整体发展水平是一定的, 企业专利申请的时间很重要。企业会通过时间差来完成专利申请的竞争。

3 专利申请时类别的选择

在中国专利的主要类别有外观设计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等三大方面。每种专利的保护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1) 外观设计专利

外观设计的专利申请周期短, 同时受保护时间短。该类专利的申请主要针对的是产品的外观设计, 此类专利注重外观的美学设计。产品的外表观设计具有美化产品的作用。

(2) 实用新型专利

该项专利的申请规定的比较简单, 费用低、申请周期短。相对的对产品的保护周期也较短。申请专利的产品一定要有固定的具体的形态。不可移动的和平面创造的产品都不可以申请该项专利。

(3) 发明专利

此类专利是针对物质、应用、改良、研发、方法发明等方向的。该项专利要求申请企业有极高的创造性, 该项专利的申请需要的资金量大、审批时间长。其优点在于保护时间长。该项发明的申请资格比较灵活, 没有具体形态的发明产品也可以进行该项专利的申请。支持具有重点创造性的发明申请专利。支持生物、化学、制造、开发产品新用途的专利申请。

专利申请时要明确该项专利的类别。如果该项专利的类别有多种选择, 那么在类别的选择中一定要慎重。不同类别的专利申请在企业以后的发展中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4 专利申请方式与国别

专利的申请时一道复杂的程序, 企业为了快速高效的完成专利申请一定要仔细研究这项程序。专利是企业在国际上发展的根本保证, 单一的申请一个国家的专利已经不能适应一些大企业的竞争与发展[3]。企业申请主要的国别需要仔细的思考。

(1) 专利申请的程序

在申请专利时首先应该申请本国的产品专利, 本国专利的申请可以有效的为国外专利的申请提供便利。本国专利申请日、申请号可以为国外的专利申请取得优先权。同时国家可以防止国家严格控制的专利泄露出去。在外国申请专利耗时耗力耗金钱。根据《专利合作条约》申请专利可以获得便利。

(2) 专利申请的国别

企业专利申请的国别主要是根据企业产品主要输出地和竞争区域决定的。产品在一个国家得到广泛认可, 市场前景好就可以申请专利。专利申请是为了增加市场的竞争力, 减少该技术被对手公司应用的可能, 最大限度的占据有利市场。

5 结语

企业专利的申请对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企业在创造出新的产品的同时一定要积极的对专利进行申请取得法律的保护, 获得更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在专利申请时一定要把握好时间、制定好策略, 争取快捷高效的完成对专利的申请。

摘要:中国的企业发展迅速, 大中小型企业层出不穷。企业自身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需要自主研发, 用自己发明的产品推动企业进步与发展。在发展中的企业自主研发的项目就涉及到专利申请, 专利申请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专利申请涉及的项目众多, 企业在进行申请时一定要用可行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企业专利申请,申请策略,申请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潘春英.企业专利申请中的风险管理与防范[J].柴油机设计与制造, 2014, 01 (19) :49-52.

[2]袁健红, 刘晶晶.企业特征对专利申请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 2014, 11 (37) :1652-1660.

制革机械的专利申请及其研究进展 篇10

我国制革机械工业起步较晚, 但发展迅速, 尤其是随着国内制革行业的发展, 我国制革机械顶住了国外同行的猛烈冲击, 不仅稳住了阵脚, 而且开始整体走向成熟, 初具国际竞争力[4,5]。目前, 我国制革机械行业生产的产品主要有去肉机、转鼓、剖层机、削匀机、挤水机、伸展机、干燥机、熨平压花机、拉软机、抛光机、量革机等, 规格完善, 质量稳定, 机器性能能够满足猪皮、羊皮及牛皮制革工艺的要求。从近几年的国际市场来看, 我国制革机械制造业已经引起了世界制革行业的关注与认同[6,7]。

本文以外文数据库 (以下简称V EN) 中有关制革机械的专利申请为基础, 分析了世界范围内制革机械发展的趋势;同时以中国专利文摘数据库 (以下简称C N A B S) 中的相关专利申请为基础, 对我国主要制革机械的研发情况进行了综述, 以期为促进我国制革机械的发展提供指导。

1世界制革机械专利申请的进展

技术的发展创新往往与专利申请密不可分, 为了认识制革机械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 本文对V EN数据库和C N A B S数据库中有关制革机械的专利申请, 包括申请国家分布、不同时期的申请量等进行了统计分析 (以下数据统计更新于2015年12月31日) 。

1.1专利申请国家分布

在V EN数据库中用IPC分类号C 14B (注:制革机械分类号主要为C 14B, 内容涉及皮革、毛皮的制造、所用的机器或装置等领域) 进行检索, 并以C C字段限定国家, 统计各个国家制革机械的专利申请量。制革机械领域专利申请量排在前20位的国家和地区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 专利申请量位于第一的是美国, 德国、法国分别位列第二、第三, 中国位列第四, 意大利、英国、日本分列第五、六、七位, 前苏联第八, 捷克和西班牙分别位列第九和第十。这说明在美国制革机械的研发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在德、法、英、意大利、捷克、西班牙等传统欧洲国家制革机械的研发也发展较好。此外, 日本、中国这两个亚洲国家的研发人员针对制革机械设备也开展了大量的研发工作。

1.2专利申请量随时间的变化

在V EN数据库中用分类号C 14B+进行检索, 并以A PD字段限定申请日, 统计1901年至2015年制革机械的专利申请量, 结果如图2所示。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 制革机械的专利申请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长;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 有关制革机械的申请量有所降低;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 专利申请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迅速增长, 并在80年代达到高峰期, 这是因为在该时期内,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涌现了大量的优秀制革企业, 为了满足这些制革企业对制革机械的需求, 这些国家的相关机械公司加大了在制革机械方面的研究投入, 从而很好的促进了制革机械的发展;进入90年代后, 制革机械方面的专利申请量逐渐降低, 这可能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制革企业迫于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和环保要求的提高, 迁往了中国、越南、印尼等发展中国家, 这样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制革机械市场发生了相应的萎缩, 导致总体申请量逐渐降低。

1.3不同年代主要申请国家分布

为进一步探讨不同年代世界各国在制革机械领域的研发情况, 作者对各个年代每个国家的专利申请量进行了统计, 结果如图3-A至3-L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 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了制革机械领域的研发工作, 且各个国家在不同年代的制革机械发展状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如图3-A所示, 在1901~1910年间, 制革机械首先在法国、英国、德国和奥地利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且法国的发展较优;如图3-B所示, 在1911~1920年间, 除了法国外, 英国、美国、德国涌现出大量有关制革机械方面的专利申请, 制革机械在这三个国家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这也是1911~1920年比1901~1910年专利申请量显著上升的重要原因;如图3-C所示, 在1921~1930年间, 美国有关制革机械的申请量最大, 占总申请量的38%, 而法国、德国、英国紧随其后, 前苏联的制革机械企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专利申请量占总申请量的5%;如图3-D所示, 在1931~1940年间, 美国有关制革机械领域的申请量最大, 占申请总量的47%, 法、德两国的申请量比重有所降低, 而前苏联的专利申请量的所占比例却有所提高;如图3-E所示, 在1941~1950年间, 美国的制革机械企业在制革机械方面的研发仍旧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他们有关制革机械领域的申请量已经达到世界申请总量的48%, 法、德两国的申请量比重继续小幅降低, 英国的申请量比重变化不大;如图3-F所示, 在1951~1960年间, 更多的国家开始申请制革机械方面的专利, 美国的专利申请量依然位列第一, 但所占总申请量的比重开始降低 (只占24%) , 与1941~1950年的申请量比重相比减少了50%, 而法国、德国、前苏联的申请量占总申请量的比重却有所升高;如图3-G所示, 在1961~1970年间, 更多的国家申请了制革机械的相关专利, 这是导致此阶段专利申请量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说明更多的国家开始注重制革机械领域的发展, 相比与1951~1960年, 此时各个国家的专利申请量分布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美国的专利申请量占总申请量的比重继续降低, 仅占14%, 法国和德国两国的专利申请量则显著增加, 分别占总申请量的19%和20%。

如图3-H所示, 在1971~1980年间, 注重制革机械领域发展的国家继续增加, 而且各个国家的专利申请量的所占比重又呈现了新的变化, 日本有关制革机械的专利申请量增加显著, 跃居世界第一, 而传统制革机械强国法、德两国分别位列第二、第三, 至于近年来在制革机械领域实力最强、所占市场份额最大的意大利在这期间也开始崭露头角, 有关制革机械的专利申请量占总申请量的11%, 位列世界第四, 至于传统制革机械强国美国、英国的专利申请量则显著降低, 尤其是美国申请量所占比重只有6%, 这是因为美英等国的制革机械产业发生了转移。如图3-I所示, 在1981~1990年期间, 意大利的专利申请量继续增长, 所占比重增至15%, 说明在此期间意大利的制革机械产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这与80年代意大利的制革机械深受世界各国制革企业欢迎是相吻合的;日本紧随其后, 位列世界第二;捷克、德国、苏联的专利申请量所占比重相差不大, 在7%~8%;法国、西班牙所占比重在5%~6%;美国制革机械领域的专利申请量所占比重进一步降低, 只占4%;此时中国开始申请制革机械相关的专利。如图3-J所示, 在1991~2000年间, 意大利的制革机械申请量仍居世界首位, 所占比重达到了26%。事实上, 在这期间, 意大利的制革机械所占的市场份额达到了50%以上[8,9], 可见意大利的专利申请量与其所占有的制革机械市场份额息息相关。这也说明市场利益会驱动创新, 同时不断的创新与研发也是保证良好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值得一提的是, 在这10年间, 中国在制革机械领域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相关领域的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第四, 占总申请量的7%。如图3-K和图3-L所示, 进入21世纪后, 中国制革机械领域继续蓬勃发展, 其专利申请量超过德国、意大利、美国等制革机械强国。这是因为一些传统的制革机械强国随着制革产业的转移而逐渐减少了对制革机械的研发, 且有关制革机械方面的生产和研发已经相对比较成熟;而中国由于在制革机械领域的研发起步不久, 许多国内制革机械企业还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求发展, 希望通过创新来促进发展, 所以近10多年来中国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第一。

总的来说, 美、英、法、德四国在1901~1970年期间的专利申请量一直位于世界前列;当代制革机械强国意大利专利申请量在1971~1980年间位列世界第四, 在1981~2000年期间的专利申请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从2001年至今, 中国的专利申请总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由此看来, 制革机械的研发创新与制革产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如美、英、法、德、意大利这些传统的欧美制革强国, 同时也具备强大的制革机械技术研发能力;而近年来随着制革产业聚集地从欧美发达国家逐渐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进行迁移, 与制革产业密切相关的制革机械研发中心也逐步从欧美发达国家向中国大陆转移, 从而为中国制革机械企业的创新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我国制革机械的专利申请及研究进展

2.1我国制革机械专利申请的统计分析

为了探讨我国制革机械领域的专利申请的结构组成, 本节以C N A B S数据库、IPC分类号C 14B为检索基础, 对1985~2014年期间相关的专利申请总量 (未包括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 、实用新型申请量、发明专利申请量以及发明专利授权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如图4所示, 从1985~2014年, 我国的专利申请总量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 特别在2005~2014年, 我国的专利申请总量急剧增长。但从专利申请类型来看, 发明专利申请量虽在逐渐增加, 但与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量相比, 其增加相对缓慢, 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在发明专利总申请量中所占的比重也不高, 这说明我国制革机械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 尽管很多企业加强了对制革机械的改进与创新, 但是技术上存在着一定的重复性, 特别在国外制革机械发展更成熟的背景下, 我国制革机械的创新依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如何快捷申请“电子专利” 篇11

尽管用中国知识产权局开发的“电子申请客户端”替代以往的书面申请有众多先进性,但在进行“电子申请”操作时仍存在一些繁杂的地方,本人经过实践发现有使“电子申请客户端”运行更为方便快捷的方法。

首先,我们有必要简述“电子申请专利”的操作程序。

点击“电子申请客户端”,出现一个界面,在左上角出现“新申请文件制作(N)”,点击后,出现一个下拉菜单,有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等;也可以在下面的“申请专利”点击右侧一个“小三角”,同样出现“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然后点出其中一个,如发明专利,这时就会出现一个新的界面“电子申请编辑器”,在左上方的“文档”上选择“增加”,即可增加发明专利请求书、说明书等,在左下方的“附加文档”上选择“增加”,也可增加请求提前公布声明、费用减缓请求书等。将这些文档逐个填写后并按“保存”,就会在“电子申请客房端”左方的菜单栏“草稿箱—新申请”内出现该专利,这时,你就可以进行“签名”并“发送”了——这样,一个专利“电子申请”的步骤就完成了。

但是,这里仍存在着以下繁杂的程序:

1.申请一个新的专利,点击 “电子申请编辑器”界面时,都要重复选择同样的文档,如发明专利,在“文档”上要点击“增加”按键,增加发明专利请求书、说明书等;在“附加文档”上增加请求提前公布声明、费用减缓请求书等。

2.这些文件中有几个文件都要重复填写同样的数据,如发明专利请求书要填写发明人、申请人、联系人的姓名、地址、电话、信箱等并签名,请求提前公布声明要填写申请人并签名,费用减缓请求书要填写姓名、年收入并签名。这样一来,也就不可避免出现漏填或误填的情况。

能否像word操作一样建立一个模版呢?将一些必要的格式和必需的数据事先输入好并保存起来,即制成模版了,以后,不断地“复制”与“粘贴”,制成N份,再在每份上填写不同的数据即可。例如对于人员登记表,绘制好表格,输入“姓名、年龄、性别”等,制成模版,以后这一模版就可以复制N份了,每份再根据“姓名、年龄、性别”等填入数据。

在“电子申请专利”上同样可以建立一个模版,这样就可以避免以上所述的两个繁杂程序了。“导入”模版后,即在“电子申请编辑器”自动生成了“文档”上的“发明专利请求书、说明书”等和“附加文档”上的“请求提前公布声明、费用减缓请求书”。同时也自动生成了几个文档的同样数据,如“发明专利请求书”上的“发明人、申请人、联系人的姓名、地址、电话、信箱等及签名”,“请求提前公布声明”上“申请人及签名”,“费用减缓请求书”上“姓名、年收入及签名”。这样就可以减少在这些文档上的输入时间,并避免了疏漏或误写可能。

但对其余文档(说明书、说明书附图等)的数据,因每个专利申请的数据不同,就必须重新填写了。

建立“模版”可以运用两种方法,一是利用以前你曾编辑并发送成功的专利来制作。二是重新建立,可分别建立“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等几个模版。

以后再要申請什么专利,就导入什么模版,例如要申请发明专利,就导入发明模版,再进行专利文件编辑就可以了。

专利文件编辑方法如下:

1.对模版内的文件,可以根据不同专利申请的需要进行增加或减少,可在“电子申请编辑器”使用“增加”或“删除”按键,如:在“文档”增加“说明书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表”,如:在“附加文档”删除“费用减缓请求书”。

2.对模版内的基本数据,也根据不同专利申请的需要进行增减或修改。

3.对于“说明书、说明书附图”等文件,是空白的,将根据不同专利申请的需要进行填写数据或插入图片。

这里有几点注意事项:

1.专利名称,在“专利请求书、费用减缓请求书、提前公布声明”上都要修改一致。

2.在全部内容编辑后,包括未填写的、增减某个文档的、已填写好的内容增减或修改的,然后按“保存全部”,再在“专利请求书”上“导入文件清单”重新操作,这里清单的内容将改变原先模版的内容,如文档、文件的页数、权利要求N项等。

专利的申请 篇12

关键词:取向硅钢,发明专利,铁损,磁感,高效化

0 引言

取向硅钢是电力和电子工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功能材料, 主要用于制造各种变压器的铁芯, 又称为变压器硅钢。取向硅钢由于其生产工艺复杂, 制造技术严格、制造工序长和影响性能因素多等而被称为“特钢艺术品”, 其制造技术和产品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钢铁工业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国外厂家的生产技术都以专利形式加以保护, 视为企业的生命。自2000年以来, 我国取向硅钢发展迅速, 申请的专利数量呈现跳跃式增长。本文重点介绍了1985年4月至2012年年底在我国申请的取向硅钢发明专利的状况。

1 取向硅钢发明专利概况

自我国专利法1985年4月1日实施以来, 至今在我国申请的取向硅钢发明专利统计见表1 (在2010年1月1日前申请但至今仍没有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未统计在内) 。

由表1可见, 国外厂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申请的专利较多, 而国内厂家本世纪申请的专利较多, 说明国内厂家在不断创新的同时, 专利保护意识也在增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2008年武钢的科技成果“武钢取向硅钢制造技术自主创新与产业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9年武钢的发明专利“提高含铜取向硅钢电磁性能和底层质量的生产方法”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颁发的中国专利金奖, 这也是我国钢铁行业中唯一获金奖的专利项目。

国内外厂家在我国申请的取向硅钢发明专利情况见表2。

由表2可见, 国外取向硅钢专利申请较多的厂家是新日铁和川崎制铁, 国内厂家是宝钢、武钢、鞍钢和首钢。

2 取向硅钢发明专利技术领域分布

2.1 取向硅钢发明专利技术领域分析

国内外厂家在我国申请的取向硅钢发明专利技术领域分布见表3和表4。

由表3和表4可见, 取向硅钢的专利技术主要集中在高效化、细化磁畴和绝缘涂层三方面。

2.2 典型专利技术分析

1) 高效化。

高效化指降低取向硅钢制造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它是当今社会能源紧缺的现实对生产的必然要求。高效化技术主要包括板坯低温加热工艺、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和对传统工艺的改进。

(1) 板坯低温加热工艺。传统的热轧板坯高温加热工艺虽然可获得稳定的高磁性, 但存在能耗高、氧化渣多、烧损量大、成材率低、产品表面缺陷多等缺点。而采用板坯低温加热工艺能显著降低能耗, 无边裂, 但难以获得优良和稳定的磁性。许多厂家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宝钢的专利“一种取向电工钢及其制造方法”[1]通过控制钢的化学成分 (C 0.01~0.04, Si1.0~1.8, Mn 0.15~0.20, S≤0.005, P≤0.02, Al≤0.006, N≤0.006, Cu 0.8~1.2, Ti≤0.005, 其余为不可避免的杂质和Fe) , 第二次冷轧后采用直接连续式二次再结晶退火技术, 实现了固溶温度低于1200℃的板坯低温加热工艺, 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生产效率。

注:“其他”包括个人、部分生产厂家和大学申请的专利。

(2) 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具有铸坯凝固速度快、铸坯加热温度低等特点, 既能缩短生产流程, 又能获得较高性能的产品。该工艺的根本技术问题在于能否稳定地实现铸坯的低温加热工艺, 即降低铸坯均热温度至1200℃以下, 并保证抑制剂在低温条件下能够固溶, 在高温退火时, 达到抑制初次晶粒正常长大的目的, 并最终获得性能优良的取向硅钢[2]。德国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的专利“生产晶粒取向的电工带钢的方法”[3]公开了一种由合金钢利用薄板坯连铸法以经济有效方式生产HGO-材料的方法, 采用该发明的工序, 使得通过常规单元的方式生产具有最佳电磁性质的电工钢板成为可能。

(3) 其他。武钢获得中国专利金奖的发明专利“提高含铜取向硅钢电磁性能和底层质量的生产方法”[4]公开了一种提高含铜取向硅钢板电磁性能和底层质量的生产方法, 解决了目前在主要以氮化铝及铜作为抑制剂的取向硅钢的工艺中存在的磁性较差及底层质量较差并不稳定的问题。该发明的优点在于适当控制中间脱碳退火后的钢板表面氧化程度的基础上, 对第二次冷轧后的钢板进行低温回复退火时, 通过控制低温退火气氛的分压比, 可以获得优良的底层质量, 提高磁性, 并且操作简单。采用该技术, 不仅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又提高了产品质量。

2) 细化磁畴。

细化磁畴技术是降低铁损的有效措施之一。在新日铁申请的专利中, 主要利用激光刻痕来细化磁畴[5~7]。而宝钢的专利“一种控制取向硅钢二次再结晶晶粒尺寸的工艺方法”[8]通过有效控制二次再结晶晶粒的尺寸和形状, 不需要激光刻痕即可达到细化磁畴的目的, 而且工序简单, 容易操作。

3) 绝缘涂层。

在有关绝缘涂层的20个发明专利中, 涉及含铬涂层、无铬涂层、自粘接涂层、具有其他优良性能 (如冲片性[9]、能消除应力退火、耐溶剂性优良[10]等) 的涂层等, 其中涉及无铬涂层的专利有12个, 占60%, 说明无铬环保涂层是取向硅钢绝缘涂层的主要发展趋势, 这与无取向硅钢涂层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11]。

3 取向硅钢发展趋势探讨

作为电力传输过程中最重要的功能材料, 只有更低铁损、更高磁感的取向硅钢才能满足高性能变压器的使用要求。因此, 取向硅钢的发展以降低铁损、提高磁感应强度为主要目标, 通过改进工艺流程, 优化生产工艺, 提高效率来降低生产成本。展望未来取向硅钢的主要技术发展, 将集中体现在板坯低温加热工艺、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细化磁畴和无铬涂层的开发等。

4 结束语

从1985年4月至2012年年底, 在我国申请的取向硅钢发明专利共172件。取向硅钢发明专利申请较多的国外厂家是新日铁、川崎制铁, 国内厂家是宝钢、武钢、鞍钢和首钢。专利技术主要集中在高效化、细化磁畴和绝缘涂层等方面。取向硅钢的发展以降低铁损、提高磁感应强度为主要目标, 通过改进工艺流程, 优化生产工艺, 提高效率来降低生产成本。

参考文献

[1]孙焕德, 胡卓超, 刘献东, 李国保, 路林林.一种取向电工钢及其制造方法[P].中国:200710038527.3, 2008.

[2]仇圣桃, 项利, 岳尔斌, 赵沛.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生产取向硅钢技术分析[J].钢铁, 2008, 43 (9) :1-7.

[3]K京特, L拉恩, A普洛赫, E佐夫卡.生产晶粒取向的电工带钢的方法[P].中国:200680028800.8, 2008.

[4]应宏, 邓崎琳, 毛炯辉, 徐慧英, 等.提高含铜取向硅钢电磁性能和底层质量的生产方法[P].中国:200510020003.2, 2006.

[5]坂井辰彦, 浜田直也, 南田胜宏, 等.具有优良磁性能的晶粒取向性电工钢薄板及其生产工艺和设备[P].中国:98800062.8, 1999.

[6]新井聪, 滨村秀行, 坂井辰彦, 等.低铁损晶粒取向电工钢片及其生产方法[P].中国:200680015787.2, 2008.

[7]坂井辰彦, 南田胜宏, 杉山公彦, 等.磁性能优良的取向性硅钢片及其生产方法[P].中国:99122413.2, 2000.

[8]杨勇杰, 黑红旭, 李国保, 等.一种控制取向硅钢二次再结晶晶粒尺寸的工艺方法[P].中国:200710042539.3, 2008.

[9]沈侃毅, 黄昌国, 路林林.可提高冲片性能的取向硅钢绝缘涂层[P].中国:200510110902.1, 2007.

[10]小森优佳, 山口胜郎, 佐藤圭司.能消除应力退火、耐溶剂性优良的电工钢板[P].中国:97120823.9, 1999.

上一篇:空压机故障诊断下一篇:工作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