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传递(共5篇)
声音传递 篇1
藏语“珠穆”代表女神, “朗玛”是第三的意思, “珠穆朗玛”意为第三女神。50年前, 埃德蒙多希拉里和他的伙伴夏尔巴人丹曾在5月29日这一天创造了历史, 成为人类第一个在圣洁的“女神峰”顶上留下足迹的英雄。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让无数的探险家、登山家、登山爱好者为之魂牵梦绕。珠穆朗玛峰是他们心中的女神, 甚至是不惜生命为之追求的梦想。半个世纪以来, 全世界共有1200人成功登顶珠峰, 同时也另有175人长眠于珠穆朗玛。由此可见登顶珠峰之艰险, 试想在巍峨的珠峰上完成电视直播任务是何等的艰难啊。
为了遵守北京申办奥运时向世界的一个承诺——即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珠峰传递活动。中央电视台投入重力做好电视转播, 首次采用了高清数字转播系统在中国珠峰登山队登山的同时对火炬传递进行了现场直播。2008年5月8日9时17分北京奥运圣火在珠穆朗玛峰点燃, 标志着中国兑现了向世界的承诺, 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电视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一转播系统方案
珠峰火炬传递电视转播是按照登山活动规律的进程, 将珠峰北侧攀登路线上的几个关键点, 5200米珠峰大本营、6500米前进营地、7028米北坳冰壁、7790米大风口、8300米突击营地、8600米第二台阶 (中国梯) 和8848米顶峰依次展现在电视观众面前。北京2008珠峰火炬传递直播在登山计划不断调整, 节目方案不断变化的情况下, 为了保障电视转播圆满完成, 电视转播系统以5200米大本营建立前方电视转播中心;在6500米前进营地建立转播中继基地, 把7790米以下用移动微波将信号经7028米北坳营地传送到6500米前进营地通过DSNG传回5200米大本营;8300米突击营地以上和顶峰信号采用高清数字移动微波直传5200米大本营。所有节目信号经5200米大本营前方转播中心制作合成后传送到北京演播室。转播系统分为5200米大本营电视转播系统、6500米前进营地DSNG传送系统和顶峰高清数字微波传送系统, 见图1。
这次珠峰火炬传递电视转播的音频系统是由大本营声音系统和6500米前进营地音频系统构成, 见图2。
1. 大本营电视转播系统中的音频系统
设在5200米的珠峰火炬传递前方电视转播中心, 转播系统是由1套高清EFP视频系统、6套数字高清微波接收系统、1套数字音频系统、两辆DSNG微型车, 以及通讯系统和供电系统共同构建的。珠峰电视转播音频系统是前方转播中心的重要一环, 音频系统负责大本营演播室的主持人和嘉宾、大本营单边出镜记者、VCR插播节目的放像、大本营环境声音的拾取, 以及6500米前进营地的声音信号和来自顶峰的声音信号;将它们合成后通过卫星传送到北京演播室。同时, 将北京演播室的节目声和大本营的节目声, 通过通讯系统传送到大本营及登山路线上直至顶峰。
音频系统采用一套数字音频EFP系统, 24路数字调音台LAWO MC266作为主调音台制作播出信号, 16路模拟调音台制作备份播出信号。演播室话筒采用SANKEN有线纽扣话筒和SCHOEPS CCM4话筒作为主持人与嘉宾的主备话筒, 分别通过数字调音台光缆和模拟缆进入主调音台, 演播室的摄像机的SENNHEISER MKH 60超指向话筒通过CCU声音通道进入备份调音台;单边采用有线摄像机和无线摄像机两个系统进行采访, 采访话筒采用SHURE SM63L动圈话筒, 有线摄像机出镜记者的声音是通过摄像机CCU的声音通道经音分进入主备调音台, 无线移动摄像机出镜记者的声音是通过无线数字微波的声音通道CH1接入SM63L采访话筒、CH2接入MKH 60超指向话筒通过无线数字微波接收机解嵌数字音频信号输出CH1进入主调音台, 无线数字微波接收机模拟输出CH2通道进入备份调音台。顶峰的声音信号是由4台CANONHDV高清摄像机的HDI输出连接到4台Gigawave MTV-HD2高清数字微波系统的发射机发射到大本营Gigawave MTV-HD2高清数字微波系统的接收机, 经过解嵌后数字音频信号进入主调音台, 每台高清摄像机的A U D I O 1通道输入SENNHEISER MKH 416超指向话筒, 并将话筒固定在摄像机及头上。顶峰的声音信号的备份是从大本营Gigawave MTV-HD2高清数字微波系统接收机模拟音频输出AUDIO CH1进入备份调音台。调音台PGM音频信号输出通过视频嵌入经DSNG传回北京。
在大本营声音系统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负责节目声音的返送, 节目返送声音对整个节目的顺利进行起着关键作用。在这次转播中珠峰大本营使用两套无线通话机站, 一套信号覆盖珠峰大本营发送节目返送声音和导演通话口令;另一套信号覆盖6500米前进营地发送节目送声音和导演通话口令通, 并且通过6500米前进营地的一套无线通讯基站覆盖整个登山路线。节目返送声音包括:北京演播室PGM-1的节目声音, 大本营PGM节目声, 6500米前进营地节目声和导演口令。根据节目制作的要求, 大本营的演播室和单边与北京演播室主持人连线通过VSAT卫星站接收北京PGM-1的节目返送、GPRS手机电话耦合器传送北京PGM-1节目返送声音、村村通的第三通道接收北京PGM-1节目返送声音三种通信方式保障节目直播的主备通讯系统。大本营通话系统设备采用一套MS 440通话基站, 两个RS501和一个TR50作为演播室主持人和嘉宾的通话监听和节目声音返送。大本营演播室的主持人是整个前方转播中心在节目直播过程中的联络核心, 保证演播室主持人、嘉宾、出镜记者和负责珠峰火炬传递的摄像师清晰地听到所有的节目声音以及导演的口令, 是完成电视直播的重要保障, 。
2. 6500米前进营地的音频系统
6500米前进营地是珠峰火炬传递前方电视转播的中继基地, 音频系统主要负责接收7028米传下来的微波信号, 火炬到达6500米前进营地和火炬从6500米前进营地向顶峰出发的仪式以及登山队员、火炬手、CCTV工作人员的生活和工作的各种素材, 通过6500米DSNG传送到大本营系统。音频调音台使用一台SOUNDCRAFT LM1 8路小型调音台作为6500米音频系统核心, 效果话筒使用1只SENNHEISER MKH60超指向话筒, 采访话筒是用一只SHURE SM63L动圈话筒, 完成6500米的声音制作。
二珠峰火炬传递电视直播声音制作
一个完善的声音制作必定包含音频设计系统方案、声音制作方案、音响和拾音设计。这次2008年珠峰火炬传递电视直播, 由于珠峰的气温低、海拔高、缺氧, 环境非常恶劣。所以在海拔6500米以上的地方都是由受过专业登山训练的高山摄像来完成拍摄和高清微波传送的。直播珠峰火炬传递中奥运火炬手登顶的声音是整个节目重要的一部分, 声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视转播的质量和效果。电视直播中要想体现北京2008奥运火炬珠峰传递登顶成功, 首先在电视直播的声音体现出清晰和真实, 这次直播中登顶声音是通过Gigawave MTV-HD2高清数字微波系统和CANON HDV高清摄像机传递火炬手登顶的声音。其次在声音制作上需要实时地反映出珠峰顶峰的自然环境和各种细节的声音。为了达到拾音的要求我们选择了SENNHEISER MKH416超指向话筒夹在CANON HDV高清摄像机上话筒输出接入摄像机的AUDIO 1声道上, 考虑到顶峰的风力每只话筒上都装有防风毛皮。调整好摄像机的输入输出电平以确保声音质量。对于声音的制作, 笔者认为声音的艺术效果往往更多地体现在对细节上的处理上。电视和商业大片不一样, 电视观众在看的是一个正在发生的真实事件, 因此它的所有来源都应该在现场拾音, 以确保其真实性。如果音响效果制作得太夸张电视观众肯定会有不舒服的感觉, 这是由于心理意识与视听感受不统一造成的。看过“珠峰火炬传递“电视直播的观众都会记得火炬手从点燃火炬到传递成功, 整个40多分钟的画面里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从声音上感受到了内心震撼。首先是火炬手的自我介绍——打开火炬盒的声音——取火种——点燃火炬声——走向下一个火炬手时踩雪声——呼吸喘气声——风声——最后一棒点燃火炬声——欢呼声——大本营指挥营地的欢呼声。这些声音让电视机前的观众听到了来自世界屋脊的声音;同时也感受到了珠峰的艰苦环境;火炬手们内心的情感和成功后的喜悦。在电视直播中, 笔者认为只要将画面中涉及到的一切得声音恰如其分地如实反映出来就可以说是艺术的创作。
三声音制作观念对电视直播的影响
在电视制作中有这样一句话:“Audio Follow Video”。很多人解释为声音跟着画面走, 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太准确, 因为声音是各种音响的总称, 如果按上面的解释就成了各种音响跟着画面走, 所以笔者认为把Audio Follow Video理解为音频系统依附于视频系统来完成声画对位更确切一些。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使用Audio Follow Video能够更好地完成声音的制作。还以珠峰火炬传递电视转播为例, 顶峰的声音信号的拾取是由夹在摄像机上的超指向话筒通过摄像机HDI送给微波传回大本营。在直播时顶峰有4个摄像机位拍摄不同的内容和景别, 如果不使用Audio Follow Video, 就要随着导演切换的机位推出相应的声音, 导演有时为了展示画面, 切换的速度很快, 声音操作起来很不方便。所以在这次直播中顶峰的声音信号就采用了Audio Follow Video (简称AFV) 的方式, 通过GPI触发用一条信号线把LAWO MC266数字调音台和EFP视频系统的切换台连接起来, 设定通道号, 打开调音台的AFV开关设定所要的AFV通道后就可以了。当导演切到所设的AFV相应的通道时调音台的通道推子会自动推起, 这时还可以根据需要调整通道的起动电平值、起动时间和恢复时间等。大家听到的顶峰声音就是用AFV功能来完成的。
数字时代的先进设备为电视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工作舞台。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制作方式, 在许多观念上必须改变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当今是否完全可以利用AFV功能或带有其他触发信号功能的设备实现自动化播出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讨和研究的。实践证明数字系统的灵活性和高品质大大地超过了模拟系统, 数字时代的到来也给电视以更为广阔的艺术创作空间。作为声音工作者今后在工作中还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熟练地掌握数字技术条件下的各种新方式、新思路, 更好地完成声音的艺术创作。
声音传递 篇2
创业“好声音”
日前,中共陕西省委出台了《陕西省党政干部鼓励激励办法(试行)》《陕西省党政干部容错纠错办法(试行)》《陕西省推进省管党政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办法(试行)》。“三项机制”是我省进一步完善从严管理干部制度体系的创新举措,从制度层面为改革创新者敢想敢干、有为有位提供了新动力和新保障。
鼓励激励机制为干部干事创业注入“强心剂”。“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这是当前少数干部存在的问题心理,直接影响了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在新时期新阶段要使干部竞相迸发工作活力,光靠责任和教育是不够的,还需尽力减少影响干部工作热情的消极因素,对优秀人才从精神和物质上做出区分和奖赏,为广大干部树立榜样。鼓励激励机制,从精神鼓励、物质奖励和政治提升三个方面,为真正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创造劳有所得、功有所奖的环境,有利于持续激发干部的热情和潜力。
容错纠错机制为干部改革创新增设“护身符”。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改革攻坚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必然会出现失误和错误,如果在创新探索的过程中不容许干部犯任何错,那么部分干部“怕而不为”就会让改革发展蒙上阴影。容错纠错机制可以说是为锐意改革者新增设了一道“护身符”,让想干事敢干事的干部进一步放下了思想包袱,敢于先试先行做改革创新的“急先锋”。但须知,“容错”绝不是“丹书铁券”,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一定要细致界定是否属于可以“容错”的情形,防止有人扯着“容错”的大旗在深化改革的路上“胡来”。
传递好声音欢聚正能量 篇3
咚咚的队鼓,
激励着跳动的心房。
哒哒的号声,
召唤声形成一个磁场。
星星火炬队旗下集结,
节日的氛围喜气洋洋。
今天的“六一”联欢会,
格外热烈特别欢畅,
传递好声音,
汇聚正能量,
来自各地的少先队员手拉手,
奏响城乡孩子欢乐的交响。
中国娃与小老外的欢聚,
地球村的孩子快乐交往。
二、联欢
少先队文化,
让我们树自信积蓄能量;
少先队活动课程,
让每个队员得到正能量释放。
看,角色体验,
队员们闪亮登场,
自主动能,
激起创新实践扬帆启航,
理想热能,
齐心协力扎实奋斗旋律昂扬,
化成电能、光能。
照亮自己成果分享。
转成磁能、化学能、生物能。
结晶为建设美丽中国的正能量。
正能量,
是一种引人向上的力量。
正能量,
是克邪除恶的铁壁铜墙。
正能量,
是快乐源头幸福心态的河床。
三、礼物
在这欢快的时刻,
喜庆的热浪如潮涌上涨。
瞧,社区送来了精美书籍,
伙伴们仿佛进入童话天堂。
企业家送来了各种玩具,
令伙伴们欣喜若狂。
还有场馆院园的叔叔阿姨,
把入场券发到队员的手上。
啊!儿童是祖国的明天,
儿童是社会的希望,
这么多丰富的精神营养,
我们会汲取茁壮成长。
四、追星
体育明星来了,
朝气蓬勃热情开朗,
影视明星来了,
真诚睿智明眸闪亮,
歌唱明星登场,
一展歌喉华彩乐章,
舞林明星亮相,
一招一式神采飞扬。
我们中有追星一族,
但崇不拜分寸得当,
我们中有星迷一族,
但迷不昏自尊不丧。
因为每个人自己也是一颗星,
一颗与众不同的星儿也有光芒。
红色的进取星勇往直前,
黄色的光明星心胸宽广;
蓝色的晶莹星和谐相融,
青色的纯洁星活泼开放;
紫色的幸运星聪慧敏锐,
橙色的欢乐星快乐向上。
五、薪火
营火燃起来了噼啪声响,
营火燃起来了照亮脸庞。
薪火相传越烧越旺,
相传薪火复兴中华更添力量。
共青团新长征突击手大哥哥,
高举火炬照亮全场,
歌声中金蛇狂舞,
律动中步履悠扬,
“六一”的节日灯火璀璨,
金色的童年今宵难忘,
“六一”佳节传佳音,
唱响未来再创辉煌!
汇聚正能量 传递好声音 篇4
理论学习走在前。公司紧贴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企业实情,坚持一季一主题,认真搞好公司党委中心组学习,累计发放各类学习材料120余册、学习书籍90余册。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公司中心组成员积极撰写理论研讨文章和心得体会,有数十篇文章分别发表在《企业文明》《研讨与交流》及公司内刊《风采》等刊物上。公司党委还先后开展了“十八大精神下基层”、片区党工团共建以及“争当领军企业,我们怎么做?”大讨论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习型企业建设。
舆论宣传造好势。2013年是公司第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后的开局之年,公司党委宣传部(企业文化部)按照“争当中国中铁同行领军企业”的目标要求,以家文化、实文化和桥文化为主线,先后撰写了《培育家文化、互赢促发展》《实绩论英雄、实干促发展》《桥文化助力企业腾飞》《桥文化的接力赛》等文章,先后在《企业文明》杂志和中铁五局《铁道开发报》刊发。通过“新闻评论引路,后续报道造势”的文化传播模式,使广大员工有了较强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营造了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2013年公司在局内刊物发表稿件近600篇(幅),在中央级媒体发稿365篇(幅),其中,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1条,《中国中铁》报发稿37篇(幅),《企业文明》杂志、《人民铁道报》及其他中央级报刊发稿64篇(幅),省级卫视发稿4条,人民网、新华网、人民铁道网及其他中央级报刊网络发稿260篇,在省(市)级媒体发表105篇(幅),为公司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其中,《新闻联播》播出的永古高速公路乌鞘岭隧道群贯通画面,展示了公司不惧困难、无私奉献的铁军风采,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项目文化放异彩。公司各项目部结合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量身打造特色项目文化,形成了多元文化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玉曲公路S308项目部结合海拔4 200多米的高原施工特点,围绕高原党建工作开展了文化建设,形成了《天路在延伸》《文化助力高原施工》等多个文化成果。十天项目部标准化施工走在全线前列,形成了《陇上江南竞风流》《文化筑路、花香满径》文化成果。承赤项目部从进场至今,3年时间斩获业主组织评选的30个第一,推出了以“冠军文化”为背景的《三十个第一是怎样得来的》大篇幅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好的反响。江阴项目部作为中国中铁股份公司组织开展的党群协理员示范点,在努力推进中形成了《搭建项目和谐发展的“连心桥”》和南宁项目部以执行力建设形成的《以文化提劲生产力》等文化建设成果也获得了业界好评。
社情民意勤掌握。为了做好新闻舆情应对工作,提升企业“正面宣传和负面防御”能力,公司组建成立了由党群、社保、人事、信访及项目部党工委书记等近百人组成的网络评论员队伍,本着“正面宣传、舆情监测、引导舆论、注重保密”的原则,积极开展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适时组织人员参加有关的突发性事件舆论应对学习培训和经验交流,提高了应及处理能力。公司还建立了相关的QQ群,每日发动网络评论员关注企业负面新闻,及时引导不实及不利舆论,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健全了新闻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和畅通途径,为企业和谐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责任编辑:李万全)
声音传递 篇5
校长寄语:大学为理想而生存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没有一流哲学家思想家
就成不了强国”
人文教育区别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承担着怎样的功能?目前高校人文教育的状况如何?复旦大学自7年前实施的通识教育力图做怎样的探索?
为此,记者专访了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听他讲述他眼中的高校人文教育。
记者:您觉得人文教育承担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杨玉良: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共同居住的星球变得越来越“小”,人们称其为“地球村”;然而人们的“眼界”却远未提升到相应的高度。由于人的本能和不恰当的教育结果,人们习惯于将任何不同于自己同族的思想与行为视为“异类”,从而使得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频频发生。“国家利益至上主义”和极端的“民族主义”思潮甚嚣尘上,并成为打压其他文化,干涉别国内政,掠夺国际资源的思想基础。
我个人认为,当世界只有一种文明和文化存在时,这种非多元文化的世界将是人类的末日。因此,我们中国人提出,各种文明应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种不同文明和文化和谐共存的世界格局。
人文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受教育者去严肃地思考未来的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怎样的未来世界才是我们所期待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应是本着这样的期待去研究通向这个更为美好的世界的可能途径。因此,让大学里的受教育者去了解、理解、宽容各种文明和文化的存在,并使他们具有跨文化的沟通能力,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举措。
记者:结合新世纪的发展情况,您觉得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是日益凸显了还是日渐衰落了?
杨玉良:这个世纪确实是一个知识的时代,这似乎已经是大家的共识。然而我要强调,仅仅“知识”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思想”。社会科学的知识和自然科学的知识一样都是“双刃剑”。在“工具理性”思维的驱使下,人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创造毁灭人类的武器,也可以制造危害人类的“金融风暴”。
要让“知识”真正服务于全人类的未来命运,我们更需要“思想”,更需要加强人文学科的研究和教育。
近两个世纪以来,由于在技术上的巨大成功,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的巨大成功,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对人类自由的限制,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思想贫乏的时代。人类近一两个世纪的巨大发展基本上是基于20世纪以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们的思想。因此,我更希望在新世纪里,将“知识的时代”转化为“思想的时代”,即成为一个一流思想家和哲学家辈出的时代。
我曾经对我们的学生说过:“一个国家,有再强的经济、军事,但如果没有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那么它就成不了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同样,如果人类出不了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我们就很难解决当今和未来人类所面临的各类重大而复杂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要加强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研究与教育的重要起因之一。
记者:我们了解到,复旦大学在7年前开始实施通识教育,这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杨玉良:关心中国发展的人都会注意到,政府最近接连出台了一系列规划和措施来推动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发展。我们认为,人文与社会科学可以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理性的思维,为制度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为人的发展提供精神与价值的选择。这是我们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巨大张力的教训中所得出的体悟。
我对中国近30年来的发展做过如下的粗略概括:在第一个10年,大家认为我们要发展技术,因为我们要有能力自己制造彩色电视机和电冰箱等,以改善我们的物质生活;在第二个10年中,人们意识到技术的源头在基础科学,所以我们设立了NSFC(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第三个10年中,人们才发现人文与社会科学也是重要的,但客观上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管理、法律……)得到了很大的重视,而最近对人文学科和文化建设的重视是因中国现时的社会和世界格局的状况中所逼出来的。
我这里指的“人们”不仅仅是学者们,也包括普通百姓和政治家们。作为有着深厚人文传统的复旦大学较早地认识到了人文和社会科学对当今中国的重要性。我们从3年前开始就启动了“复旦大学人文振兴计划”,并将其作为国内外汉学经典的研究和交流平台;成立了“国家建设研究中心”和“复旦发展研究院”来开展社会转型、制度建设和治理形态的研究,目的是服务国家决策并期望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智库,也为研究中国当代政治、经济、社会等问题提供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平台。为此,复旦大学的“985”三期投入在人文与社会科学上的经费达到了“985”二期费用的6.5倍以上。
为什么要建立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平台?我们的考虑是基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就我的认识而言,植根于古希腊文明和欧洲“文艺复兴”的西方文化以“人本主义”、“分析”与“逻辑”见强;而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受近代中国“救亡”的形势所逼迫,中国文化以“集体主义”、“综合”和“悟性”的思维方式为特征,其具有各自的优点和适用性。当今世界所面对的诸多重大问题都极其复杂,或许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据糅合了东西方文化之所长的思维方式。最近,复旦大学与英国的丁铎尔全球气候与环境研究中心合作成立了“复旦—丁铎尔全球气候与环境研究中心”,我们期望这个“中心”能够成为集东西方思维方式来研究与解决全球乃至全人类的复杂问题的典范。
(记者 赵婀娜)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大学生要勇于迈出第一步”
大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不久前有消息称,12名硕士研究生当上了城管队员,引起了很大的争论。记者在两会上采访了三位来自高校的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让他们把脉剖析这一现象,同时为大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指明方向。
nlc202309010519
王树国:缩小行业待遇差别。“硕士研究生去当城管是因为公务员的待遇好,尤其是社会保障方面。”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说,“如果各行各业都有这样待遇,大学生将会有更多的选择。”王树国指出,高校本身很关心大学生的就业和发展,但由于制度上的原因,有些高校关心的还不够。“没听说哪所学校因为就业不好影响了招生,招生、就业本来应该是息息相关的,现在却越来越淡化,管理链条断了。”王树国说,“如果是企业,产品卖不出去就要倒闭。因此,要让学校的服务对象决定其生死,大学生就业难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我国的科技也才能更好的发展。”这位校长同时指出,中长期的科学研究需要更稳定、踏实的氛围,不能急功近利。“而我们目前的每一项科研,要想得到经费支持都要有明确的近期目标。”王树国说,“这样的话,很难培养出钱学森、邓稼先这样的大师。”
龚克:大学生要勇于迈出第一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从根本上说还是要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大学生也要有正确的就业观念。”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说,如果第一份工作起薪就要1万元,那找工作确实是难,因为这不是社会上错了,是大学生自己错了。“同学们要敢于迈出就业的第一步,就业之初做什么工作,我认为不是那么重要。”龚克说,“现在做什么工作,未必一辈子做这个工作,不要把起点看得那么重。很多大学生没就业,就是总在犹豫看有没有更好的。”具体到大学生的择业方向,龚克推荐第一步迈向国家发展的重要行业、重点地区和重要部门。“如果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话,那就是比较好的起步平台。”龚克说,“至于在具体的岗位、起薪的收入,都是次要的选择。”
杨卫:不能要求大学生毕业就“上手”。“很多跨过公司的研发基地在本国,而销售、生产、制造基地在中国,所以要求员工来了就能上手。”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大学校长杨卫说,“我们当然需要技师,但也要着手培养层次更高的人才。”杨卫指出,高校也应该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不能所有的都来培养技师,也不能有所的都去培养博士。“在计划经济时代,学生按岗位要求学习,自然上手快。”杨卫说,“在市场经济中,未来的岗位不能确定,怎么可能要求学生学的都是‘有用的’?”“经过通识教育阶段的人才具有更平衡的知识结构和更强的再学习能力,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杨卫说。
(记者 徐博 常志鹏 王希)
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大学是为理想而生存的”
公办教育体制不愿再碰,民办教育改革实验夭折,过了人生七十这道坎后,刘道玉的教育改革事业似乎已暗淡渺茫,历史注定不会给他机会了。
热爱教育、钟情教育的刘道玉不因年龄而止步,他很快实现了新的转型,由当年教育改革的实践者转变成为教育改革的评论者和批评者,开始用思想和声音来影响中国的教育改革。
他密切关注着中国教育的风雨变幻。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问题、关于大学校长职业化问题、关于大学校长的遴选机制问题、关于怎样根治大学学术腐败的问题、关于高校去行政化问题、需要怎样的教学评估等众多重大问题,刘道玉以开阔的国际视野、教育家的专业眼光做出了有理有据的分析与论述。其中最重要的有《彻底整顿高等教育十意见书》,经《南方周末》发表后,上百家网站转载,网友评论5 000多条。媒体的调查问卷表明,90%的人支持意见书,这广泛唤起了人们的教育改革意识。
2011年4月,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刘道玉写了一篇致清华大学的公开信——《大学需要有反思精神》,提出有必要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对学校办学的得失、大学精神进行“严肃的反思”。此文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刘道玉再一次以教育改革家的形象赢得社会的尊重。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致与会者的邀请信中,刘道玉这样表明心迹:余年近八旬,且右耳失聪,右手已不能书写,基本上是一个残疾的老年人。但我不甘寂寞,心中教育改革的炽热之焰未灭,追求理想大学的情结仍没有消失。于是,准备积个人30多年的经验、教训、学习心得和未来大学教育的期盼,着手撰写《理想大学》一书。
大学是为理想而生存的。在研讨会开始之前两天,刘道玉关于《理想大学》的写作提纲已经修改了第三稿,雏形已见。这份写作提纲,让人们看到一个至死不渝的教育改革者的最高理想。任何一所理想大学都是个性化的。刘道玉心目中的理想大学的基石是:以人为本、大学独立、思想自由、学术至上、民主学风和创造不止。
马云在谈创业时的一句话很适合解释刘道玉在武大的经历:“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刘道玉就是在后天的太阳升起之前,重重地跌倒了。他的一些学生说,看到刘道玉,让人想起夸父、愚公。愚公命好一点,感动了两个神仙帮他把大山搬走;而夸父则牺牲在追逐太阳的路上。
有人说,刘道玉是个悲剧性人物,钟情改革却英雄无用武之地;有人说,刘道玉是过时的人物,不甘寂寞不过是为了顽强地表现自己的存在。而对于年事已高、几乎丧失听力的刘道玉来说,闲言碎语已经无足轻重,重要的,是眼前即将动笔的凝结自己教育改革教训与心得的《理想大学》!刘道玉心里很清楚,时间对于他已经不多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大学在有生之年很难看到,所以,他想到写出自己和身边教育资深人士的理想大学。正如司马迁形容《史记》,可藏诸名山五百年,等待后人的发现。《理想大学》是他给自己暮年生活的一份礼物,是留给当代人的遥远曙光,更是留给未来,曾经的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不屈追寻的历史背影。(记者 贺延光)
华中科大校长“根叔”:教授被称为‘叫兽’
这是教育的悲哀
教授被人随意称为“叫兽”,人人都把抨击教育当成了时髦,全国名牌高校的一把手享受副部级待遇……
说到上述怪相,银发“根叔”又皱起了眉头。“根叔”是谁?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两年前,他用这句话给该校7 700余名应届毕业生作毕业致辞,随后这句话传遍全国大专院校和中小学;从此,根叔成了他的代名词。
nlc202309010519
日前,根叔作客重庆南开中学,与该校学生进行了一场关于“我看中国高等教育”的讲座交流。讲座一开始,根叔就语出惊人:“现在教育家很多,但都不在大学,倒是民间有很多真知灼见。”他说,这也是他愿意到中学与师生交流的原因。随后,他表示,现在社会上对教育多是批评,很多批评也不乏真知灼见,但似乎缺少理性的批判。
教育应该培养出怎样的学生、怎样的人?“教育的最高层次:是让学生自由发展、做自己。”根叔道出了自己的标准。根叔把教育和对学生的期望,做出了“金字塔”式的注解———最底层:爱国家、拥护社会主义,这是起码的要求;第二层,有文化;进一步:德智体美;再进一步:创造力。最高要求:自由发展。
中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是什么?“缺乏教育的内在理想、缺乏求是的动力、全靠指标驱动,缺少批判质疑的文化和文化的批判。“从幼儿园开始,我们被要求听话;到了小学中学,还是要求听话,甚至到了大学,依然如此。”根叔直言不讳表示:“高校最大的问题是被行政化,上面的管理部门太多了。”
但根叔也表明了自己的另一个态度,目前的网络舆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使得政府、社会乃至师生,都对教育缺乏应有的敬畏。“这也是教育的悲哀。”根叔表示,学术诚信、腐败校长等问题时有发生,但不少人将个别问题普遍化,不经调查便随意炮轰。“把抨击教育当成了时髦,俨然成了社会问题。”“按理说,教育和医疗,本来应该是崇高而令人敬畏的职业,但前不久哈尔滨有个医生被杀了,绝大部分人说杀得好;大学里的教授,也被网友们纷纷冠以‘叫兽’的字眼,这是不是缺乏对人起码的尊重?也凸显出对教育起码的敬畏?”
“不仅如此,你们知道吗?中国排名前列的30多所高校,书记校长都是副部级———我们华中科技大学也是!”根叔此语一出,引来全场一阵哄笑;但他没有笑,而是一脸真诚严肃地讲开了:“大学校长其实是不需要给级别的;以前我们是厅级,但到部里、省里办事,很多部门都不把你放在眼里,导致很多事情难办;后来,是国家考虑到某种现实,才把这30多所名校领导集体提升了级别。”根叔坦言,自从“级别”提升后,的确被人另眼相看,办事享受到了更多方便。但没有级别,工作就真的难以开展吗?”
(记者 朱昕勤 贺怀湘)
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卓越校长必须要有历史眼光”
2012年10月25日,在上海市第三期普教系统双名工程刘彭芝卓越校长培养基地暨中国基础教育卓越校长卓越教师培养基地(简称双卓基地)第二期校长班启动仪式上,国务院参事、人大附中校长、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会长刘彭芝在讲话中指出,一个校长要想成为卓越校长,成为有远见的教育家,必须要有历史的眼光、世界的眼光和未来的眼光。自2009年创办中国卓越校长、卓越教师培养基地以来,一直本着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引领,以中外一流学校常态的办学实践为依托,以人大附中的创新发展为典型案例,研究卓越校长、卓越教师的成长规律,创造出“异地培养、适时集中,多向交流,突出实训,个人自主学习、导师定期指导”的培训模式,为助推优秀校长成长为教育家开辟了一条新路,积累了一些经验。刘校长对第二期校长班学员提出了三点要求,强调一个“实”字,旨在为各位校长搭建了一个中外学校、国内不同省市、不同类型学校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
(陈达)
2012年度热门人物和他们的教育观
莫言:“作家影响作家根本在灵魂深处的相似”
当地时间12月6日中午,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亮相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在瑞典学院出席诺奖得主新闻发布会。这是莫言得奖后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首次公开亮相。莫言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定义为“讲故事”的过程。
莫言回忆道,他起初的创作之路并不平坦,因为他没有意识到自己“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
莫言直言,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两位大师给了他重要启发,但他最终发现风格不符还是选择了“逃离”。“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需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只读过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么样干的,随即我也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
莫言表示,不管小说起源于梦境或是发端于现实生活,但最终都必须和个人经验相结合。“有的小说起源于梦境,譬如《透明的红萝卜》,有的小说则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譬如《天堂蒜薹之歌》。但无论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有必要特别提及的是,在《天堂蒜薹之歌》中,我让一个真正的说书人登场,并在书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莫言表示,文学发端于事件但要超越事件的关键在于,“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我在写作《天堂蒜薹之歌》这类逼近社会现实的小说时,面对着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我敢不敢对社会上的黑暗现象进行批评,而是这燃烧的激情和愤怒会让政治压倒文字,使这部小说变成一个社会事件的纪实报告。小说家是社会中人,他自然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做人来写。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发端事件但超越事件,关心政治但大于政治。”
nlc202309010519
李嘉诚:“人最大的悲哀是无聊未来跟明天是两回事”
“我14岁那年,一位会看相的同乡对我母亲说:你儿子眼眸无神,骨架瘦弱,未来恐难成大器。他安分守己,终日乾乾,勉强谋生是可以的,但飞黄腾达,怕没有他的福分!”当李嘉诚缓缓走上讲台,台下掌声雷动。面对后辈新学,这位华人最知名的企业家讲起了自己的身世。
这是长江商学院10周年庆典的现场。虽然凭借着高超的运作手段,长江商学院迅速崛起,跻身世界顶级商学院前列,但是“俱乐部门”、“明星集中营门”亦令其深陷舆论漩涡。此刻,作为“金主”,李嘉诚似乎认为有必要重申企业家的使命感,以为长江商学院提振精神。该院正是由李嘉诚基金会支持而得以兴办。
李嘉诚接着说:“我妈妈刚刚失去丈夫不久,这番话令她多心酸。妈妈把失望放在一旁,安慰和鼓励我,说:‘阿诚!天命难算,上天一定会厚待善良、努力的人。再艰难,只要一家人相依一起就不错啦。’我当然相信母亲,但我更相信我自己!我请妈妈放心,我内心相信,只有自己双手创造的未来,才是唯一能信任的命运。”
豪言易出,英雄难觅。彼时的李嘉诚身在战乱、父亲病故、贫穷三重合奏的悲歌中,抬头望天,亦不免忧愁。只是心中的信念如火光照前:建立更好的自己,才能建立更好的未来。
李嘉诚认为,未来跟明天是两回事,天命和命运是不同的。明天只是新的一天,而未来是自己在一生各种偶然性中,不断选择的结果。“追求自我,努力改善自己是一股正面的驱动力,当你把思维、想象和行动谱成乐章,在科技、人文、商业无限机会中实践自我;知识、责任感和目标融汇成智慧,天命不一定是命运的蓝图。”他说。
来上长江商学院的人很少有宿命论者。他们多是昂扬进取之士。李嘉诚的话自是说到他们心坎儿上了。前车后辙。他的成功和荣耀亦令众人痴狂。
不过,李嘉诚话锋一转,问道:“你成功追求自我,前途光明远大,你下一阶段的追求是什么?你的价值取向,你的理想是什么?我们活着又是为了什么?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今天依然活在悲惨、孤寂、贫病的绝望之谷,承担社会的责任,是不是我们的义务?”
台下默然。在当今中国,追求成功,拼命挣钱,已经不需要鼓励。然而,成功之后的生活却常常令人困扰。不少富豪感到,当钱不成为问题时,生活本身却没有了意义。
李嘉诚说,“人最大的悲哀是无聊,患上漠不关心的冷淡症,套上自命不凡的枷锁,在专业、行业和权力的高岗上,掌控庞大社会资源和机会,却失去自重心,那些沉醉在过往,滞留在今日,那些对社会问题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的借口大王,一定被社会唾弃和淘汰。”
他认为,有能力的人,要为人类谋幸福,这是任务。历史中有很多具有创意、有抱负的人和群体,同心合力,在追求无我中,推动社会改革进步。天地之间有一不可衡量、永恒价值的元素,只有具使命感的人才能享有。
(来源:新华教育 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