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沙尼亚

2024-06-02

爱沙尼亚(共12篇)

爱沙尼亚 篇1

漫步在爱沙尼亚千年古城塔林, 到处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这个不起眼的波罗的海小国还是当今全球数字信息技术发展最成功的国家之一。

爱沙尼亚现在拥有全欧洲速度最快的互联网, 网络普及率高达98%;政府已经基本实现“无纸化”的电子政务运作;99%使用电子身份证的爱沙尼亚人可接入4000多项公共和私人的数字化服务;98%的银行交易在网上完成, 在网上注册一家公司只需18分钟。

技术创新改变国家命运

62岁的爱沙尼亚总统伊尔韦斯向笔者讲述, 这么贫穷落后的小国在短短20多年间是如何一跃成为全球信息技术领域翘楚的。

伊尔韦斯总统说, 当这个只有130万人口的波罗的海小国在1991年独立时, 尚处于“一穷二白”的状态。国家领导人意识到, 如果爱沙尼亚想要在大国环绕的欧洲生存下来, 并且赶上西欧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当时正初见端倪的互联网技术或许是最佳机会。

上世纪90年代初, 爱沙尼亚所有的学校实现了计算机互联网化, 使得年轻一代从小就可以受到信息技术的熏陶。而电信业和银行业在爱沙尼亚最初的数字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前者在政府支持下建立起了信息技术发展所需的基础硬件设施, 后者则在欧洲国家内最早推出网上银行服务, 以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人们接受数字化服务。

然而真正使爱沙尼亚人全面拥抱数字生活的, 还要归功于爱沙尼亚政府打造的两项王牌创新技术——电子身份证和X—ROAD。

“这张电子身份证只是一张带有电子芯片的塑料卡, 但它却是爱沙尼亚数字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里程碑, 通过它, 我们将连接上超过4000项的数字化服务。”伊尔韦斯说, 这张电子身份证中只是记录着每个公民的一些基本信息, 然而配合两组只有持卡者本人知道的身份辨识和授权密码, 便可以在网上轻松完成从生丧嫁娶到纳税投票, 从看病买药到注册企业的几乎所有公共服务。

爱沙尼亚政府打造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X—ROAD, 使数字化服务的优势被真正凸显。根据爱沙尼亚总理府首席信息技术顾问西蒙·斯科特介绍, X—ROAD将所有分散储存和管理在不同数据库中的信息连接起来, 在得到数据所有人同意后, 所有的数据库都实行共享。

成功案例激励大众创新

爱沙尼亚数字化催生了一大批全球知名的信息技术企业, SKYPE的案例是其中最被人津津乐道的。

2003年, 6个年轻人在塔林简陋的办公室里开发出了后来风行全球的语音通话软件SKYPE, 革命性地提供了免费打国际长途电话的功能, 软件推出不到一个月, 下载量就突破了100万, 并于此后迅速风靡全球。

SKYPE塔林总部首席执行官安德鲁斯·杰赫认为, 自己企业的成功与整个国家重视数字化信息技术发展, 将其定位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大氛围有关。同时, 因为意识到爱沙尼亚市场有限, 大多数爱沙尼亚企业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全球市场。“因为这样才能有生存下去的可能。当我们设计一个产品的时候, 我们会想到如何让其他国家的民众也可以方便地使用这些功能, 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受。”

“爱沙尼亚因为国小人少, 所以特别专注发展自己的优势特长。”SKYPE所在的爱沙尼亚最大的科技创业园塔林科技园的经理马丁·格罗斯格介绍。受SKYPE成功的激励, 今天在塔林科技园里聚集了超过200家专注于信息科技的企业, 其中30家是新创企业。

在与科技园一墙之隔的塔林理工大学学生创业孵化园里, 1万多名学生被鼓励大胆实践他们的创新思想, 孵化园经理拉斯姆斯·林德玛表示, 今天每五个爱沙尼亚人中就会有一个选择创业。

“自我革新”维护网络安全

然而, 爱沙尼亚的数字化建设进程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据爱沙尼亚经济事务部信息技术部门负责人艾特·拉赫介绍, 在2007年, 爱沙尼亚经历了全球第一起全国规模的网络攻击, 网络服务一度瘫痪, 而这次事件也敲响了网络安全的警钟, 爱沙尼亚于2008年发布了国家网络安全战略, 大幅加强了网络安全措施, 今天北约网络安全防御中心即建在塔林。

拉赫介绍, 爱沙尼亚政府执行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安全“无遗产”政策, 即无论是否发现漏洞, 每13年整个政府的关键信息系统都要重新设计。“信息安全威胁的最大特点就是每天都会出现新的变化, 旧的思维只会限制发展, 我们必须要自我革新。而实践证明, 不断创新并没有花费更多, 反而节省了大量的成本。”拉赫说道。

2015年4月1日, 爱沙尼亚政府以更开放的姿态向全世界发出参与数字化建设的邀请, 全球非本国居民都可申请其“电子居住证”, 外国人可以通过电子签名和授权获得爱沙尼亚的数字化服务。“在我们爱沙尼亚语里, 是没有将来时的, 当我们谈到未来, 就是在说现在。你永远不会完全准备好, 而我们能做的是现在就采取行动”, 一个爱沙尼亚人这样说。

爱沙尼亚 篇2

2013年9月25日 爱沙尼亚总统伊尔韦斯9月25日在第68届联大一般性辩论发言指出,互联网上和网下的言论自由不仅是民主的基石,也是一项基本人权。伊尔韦斯强调,国际法可在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可及的网络空间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各国首脑和政要云集的第68届联大一般性辩论25日进入第二天。当天,爱沙尼亚总统伊尔韦斯(Hendrik Ilves)是第一个在联大全体会议上发言的与会领导人。

各国首脑和政要云集的第68届联大一般性辩论25日进入第二天。当天,爱沙尼亚总统伊尔韦斯(Hendrik Ilves)是第一个在联大全体会议上发言的与会领导人。

伊尔韦斯在谈及网络安全和互联网自由问题时指出,网络犯罪对于国家的安全和福祉都可产生重要影响。在打击互联网犯罪的过程中,提高全世界所有人——从私人电脑用户到大型关键基础设施云的供应商,从政治领导人到国家政府——对这一问题的意识,并努力加以预防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伊尔韦斯说:“网络安全和互联网自由这两个问题有着内在联系,同时也是相辅相成的。不仅如此,国际社会还需在因特网的治理问题上采取一种多利益攸关者的管理模式。言论自由不管是在网上还是在网下,都是任何民主的基石,同时也是一项基本人权,去年人权理事会重申了这一原则。联合国政府专家组也再次重申,在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可及的网络空间方面,国际法至关重要,我对此感到高兴。”

伊尔韦斯表示,到目前为止,欧洲理事会于2001年通过的预防网络犯罪的《瑞士公约》仍是在这一问题上唯一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书,如有更多国家加入,该公约就可发挥更大作用。

下一个硅谷是爱沙尼亚? 篇3

这个面积只有四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到130万的东欧小国,正在崛起为一个信息科技大国。近日,它被美国商业杂志《快公司》列为最有可能诞生“下一个硅谷”的四个国家之一,另外三个分别是中国、韩国和印度。

事实上,在某些方面,爱沙尼亚已经将这些“强国”甩在身后。比如,它是全世界最流行的即时通讯工具Skype的诞生地;它的电子银行安全技术被花旗等国际大型银行采用;塔林理工大学、塔尔图大学等高校亦成为北约的网络安全合作机构;再比如,这个国家让五岁的孩子学编程。

“计算机从娃娃抓起”,爱沙尼亚实践得很彻底。2012年,由政府资助的组织“虎跳基金会”发起了“程序虎”项目,向五岁及以上的儿童教授基本编程知识,从简单的逻辑课程逐渐过渡到令全世界大学生闻之色变的Java、Perl、C++……

而在此之前,这个基金会已经完成了一项初步任务:让爱沙尼亚成为欧洲第一个所有学校都接入互联网的国家—很多时候,“小国寡民”是发展的瓶颈,但有时,它也让事情变得更容易。

转折点发生在世界巨变的时刻。苏联解体后,爱沙尼亚在1991年恢复独立,当时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有电话,唯一独立与外界联系的一部芬兰手机藏在外交部部长的花园里。年轻的政府想带领国家走出经济低谷,他们没有停留在苏联遗留的技术上,而是看到了互联网的潜力。

政府创造了最宽松的商业环境:自由贸易、健全的货币体制和私有化,新公司可以方便地注册,还享有低收入税。为了鼓励科技创业,国家还减免计算机学科的研究生学费,且对外国留学生同样适用。2005年,Skype出售给eBay换来的260亿美元又创造了新一批投资者和创业者。

如今,首都塔林的商业中心Tehnopol驻扎着充足的资本和150多家科技公司,“小国效应”推着它们面向更大的市场,客户遍布全球。在爱沙尼亚,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占到GDP的15%,仅2011年就有1.4万多家新公司注册—数量相当于整个硅谷。

而对爱沙尼亚人民来说,互联网和水一样重要。

早在2000年,政府就將互联网使用权认定为“国民的基本权利”,并开始在全国普及免费无线网络—彼时,中国“80后”们还在网吧里玩红警。130万人用手机支付他们的超市账单、停车费以及其他一切消费。

爱沙尼亚也是最早实现政府办公完全电子化的几个国家之一。公章、纸张和长队消失了,取而替代的是“电子政务”:国民健康档案储存于数字云端,可通过电子密钥随时随地访问;95%的爱沙尼亚人五分钟就能完成网上报税;甚至连大选也依靠在线投票系统。

不过,过分超前也带来了隐患。日前,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只要黑客伪装成政府人员,即可轻松攻破在线投票系统。这为爱沙尼亚对互联网安全的过分自信敲响了警钟,也给它能否成为“下一个硅谷”诞生地画上了问号。

在外界的印象中,上市会让这些公司遍地百万富翁,许多互联网企业在创业阶段就是以这样的美梦来替代钞票的。

爱沙尼亚 篇4

一、全纳教育实施体系

(一) 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的特殊需要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是爱沙尼亚一种传统的学校形态, 以寄宿学校形式存在, 为有身体残疾、言语障碍、感官障碍、学习障碍以及那些由于行为问题而需要特殊教育的学生提供教育, 目标是根据儿童的能力, 帮助其树立完整世界观, 教导其尊重、遵守法律。课程方面, 教学按照两种课程指导方案开展, 一是根据特定残疾的需要及其矫正范围设置的统一课程方案, 一是基础学校核心课程。[1]此外, 根据学生需要制定个人课程, 通过该方式培养学生克服不足和管理生活等技能。随着教育公平理念、全纳教育理念的深入, 爱沙尼亚SEN儿童能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逐步式微。但是, 特殊教育学校迄今依然是一种重要学校形态, 为残疾严重的学生保留。

(二) 普通学校系统内开展的特殊需要教育

1994年, 爱沙尼亚提出改革特殊教育, 为残疾儿童改善融合教育条件, 在普通学校开展特殊需要教育实践从此开始。

学前教育阶段:融合班, 在残疾儿童家附近的学校开设, 目的是让SEN儿童与正常儿童一起接受教育、一同获得发展。矫正教育班, 班级规模比正常班级小得多, 通常由2到3个儿童组成, 根据残疾儿童的数量及残疾程度有所伸缩。特殊学习班, 主要为视听、言语、身体或精神上有障碍的儿童提供支持与帮助。为照顾儿童的定期康复环节, 还建立了家庭咨询服务中心。

基础教育阶段:矫正教育班, 为有特殊学习障碍、运动与混合型发展障碍及视听障碍学生开设, 帮助其培养学习技能与习惯, 一个班最多6个儿童。补习班, 为能力欠佳学生设立, 根据国家基础学校和高中学校课程开展教学, 一个班最多16人。延长学习小组, 协助学生理智使用课余时间, 辅助其做作业, 同时为其参与趣味爱好活动创造机会。此外, 还通过以下方式为SEN学生提供支持, 包括提供心理咨询、安排言语治疗师辅助学生克服阅读和写作困难、开展科任教师课后支持学习课程与辅导以及为学生制定一个或多个科目的个人学习计划等。[2]

职业教育领域:多功能职业教育中心, 除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及专业高等教育机构的课程为学生提供初级培训外, 也为特殊教育需要人群提供培训。特殊教育班, 为SEN儿童进入职业教育机构创造条件, 提供交流或交流协助机会。同时, 为SEN儿童开发个人课程、准备新住所, 并提供辅助工具、家电以及个人帮手等服务。2003/04学年, 爱沙尼亚共有923名SEN儿童分别在23所职业教育机构接受教育。[3]

(三) 访问式教育

访问式教育是指教学人员到指定场所为儿童提供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 主要为不能正常进入教育系统接受正式教育的人群服务。在爱沙尼亚, 访问式教育有在家就学、医院就学和监狱里的普通教育三种形式。在家就学为需要在家完成上学任务的学生服务。学生根据家长的要求或由于健康原因不能去学校上学的, 可以通过其家长与学校沟通, 让学校委派教学人员定期到其家里开展教学。医院就学为不得不在医院呆很长时间的儿童提供教育服务, 由教学人员在医院对学生进行教学, 指导学生学习。监狱里的普通教育培训为监狱里的囚犯提供教育服务。2007年, 爱沙尼亚完成了监狱中的教育重组, 肃清了监狱专业学校, 决定由市级普通教育学校在监狱里提供普通教育培训, 为囚犯创造更加良好的改造环境, 鼓励他们出狱后在普通教育学校中继续学习。[4]

二、爱沙尼亚全纳教育发展措施

(一) 教育法律保障

1992年6月, 《爱沙尼亚共和国宪法》通过, 规定人人均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要求对所有适龄儿童实施义务性教育, 为所有公民平等接受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同年, 《爱沙尼亚教育法》通过, 规定所有爱沙尼亚公民, 不论年龄大小、心理或生理健康与否、社会地位或居住点如何, 均有权根据其能力接受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的教育。1993年, 《基础学校与高中学校法》通过, 规定学校有义务保证所有儿童均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若不具备这种条件, 省或地方政府须保证残疾儿童能够进入特殊学校学习。2010年, 新《基础学校与高中学校法》通过, 规定:在特殊需要教育开展与组织原则上, 国家、学校及其所有者都必须遵守一个原则, 即所有人群, 不论其国籍、性别和居住地如何、社会和经济背景如何、有何种特殊教育需要, 均有平等权利接受优质普通教育;在入学录取上, 基于法院裁判或管理, 由于行为问题而需要进行特殊教育的学生可批准入学;在学生发展支持上, 至少要为SEN学生提供一位特殊教育教师、一位心理咨询者、一位社会教育教师, 学校所有者要为社会教育教师提供服务创造条件, 而学校领导要组织其实施事宜。

(二) 教育政策支持

2004年初, 爱沙尼亚教育与研究部出台《21世纪教育计划》, 目标是不论学生居住何处、社会背景如何, 均为其享受优质教育创造机会。《计划》希望改善教育可及性, 要求在法规层面和学习内容上考虑学生个性, 创建支持体系;期待能够及时发现随着儿童年龄增长与发展而产生的特殊需要, 要求学校及其领导根据儿童的能力与发展采取灵活分班方式, 使所有儿童都能获得成功体验, 并对特殊教育需要进行有效干预。此外, 还要求开展校际间康复服务, 为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提供一位特殊教育教师、一位言语治疗师、多位助理教师、一位心理咨询者以及一位社会教育教师, 这些教师不属于某一所学校, 而是在不同学校间流动。同年, 完成《特殊需要教育领域概念基础》编写。根据《概念基础》, 为使全纳教育原则得以实施, 须开展以下行动: (1) 创造条件进行早期检测以了解儿童个体差异和发展需要, 采取必要干预措施。 (2) 革新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平等原则的法律, 革新从基础教育向下个教育阶段过渡的法律。 (3) 改变SEN儿童的融资体系以激励学校并使其负有以下责任:根据儿童发展需要编写并实施个体学校课程;开展小组或小班教学, 为学生提供成功体验和必要支持;落实在校支持系统并招聘支持专家 (特殊教育教师、言语治疗师等) ;强调在解决SEN学生的教育与社会问题时各方之间选择、合作与责任意识的重要性。 (4) 通过增加信息技术在教学、学习及诊断等过程中的应用来强调信息技术在SEN儿童学习中的重要性。2006年, 爱沙尼亚颁布SEN人群职业教育与培训新政策。基于该政策, 学校及其所有者有义务为SEN学习者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与过程, 学校和企业在实践培训及编写“从学校过渡到生活的计划”上有共同责任, 要求为SEN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和开展定期评估。爱沙尼亚还与北欧部长理事会及特殊需要教育发展欧洲局等国际组织开展了全纳教育合作, 根据国际标准开发了多项战略项目, 包括特殊需要学生在普通学校就读、全民学校、全纳学校师资培训、过渡支持、咨询体系发展和发展团队合作的学校环境。

参考文献

[1]Ministry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National Report from Estonia.Tallinn, Estonia.June 1994.UNESCO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Forty-fourth Session, Genva, 1994.

[2]Supporti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EB/OL].[2013-11-11]:http://www.hm.ee/index.php1510027

[3]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National Report of Estonia.August 2004.

尼亚加拉瀑布 篇5

目录游戏简介所获奖项游戏简介

游戏人数:3-5人 游戏时间:约60分

游戏设计:Thomas Liesching

语言版本:英文

这游戏是以建筑城堡为背景.玩家身为城堡地建筑师,必须肩负城堡的建造及周边城镇的发展.玩家采集食物、木材、石材、布料及黄金等不同资源,建造各种建筑以增加资源生产或赢取声望,其中表现杰出者更可能得到国王的赏赐.在城堡完工前,玩家需建造城堡、发展城镇或争取国王的赏赐.城堡完工时,获得最高声望的玩家胜出这游戏.

所获奖项

年 德国 年度游戏冠军评审团奖

2005年MENSA最佳动脑筋奖

爱沙尼亚:东欧的空谷幽兰 篇6

萨尔玛岛

萨尔玛岛是爱沙尼亚最大的一个岛屿,顺着穆胡岛的方向,但距离陆地更远一些,也是奠昂宗德群岛的一部分。岛上居住着40万居民,却并不嘈杂而密集。来萨尔玛岛的大多数都是游客、水上运动爱好者和芬兰人。据说很多芬兰人都在这里有房产,以夏天度假之用。这个岛之所以久负盛名,除了因为它曾经是海盗们的乐园,还因为二战时期,这里是苏德的战场。

一上岛你就会发现,萨尔玛岛似乎是波罗的海上一个隐秘的角落。海边视野一望无际,沿着海岸线走一个多小时才能看到岛上最著名的倾斜灯塔Kiipsaar。海鸥在灯塔的上方盘旋,虽然它早就被废弃,虽然它孤独的兀立于深蓝的海水中,却丝毫不减它的沉稳和内敛。周围是一片半人高的芦苇丛,这景色有种粗犷朴质的美,散发着原始的气息。

据说萨尔玛岛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岛上的小镇中便有许多历史遗迹。看似其貌不扬的一座城堡却是欧洲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城堡之一。步入城堡中,才发现里面别有一番天地——无论是饰物、家具还是火器都是绝对的中世纪风格。唯一遗憾的是所有的讲解都是用的爱沙尼亚文,一般的游客就只能随便看看不求甚解了。

塔林

有些去过塔林的人会这样告诉你:这里是一个比童话之乡丹麦更像童话王国的地方。

塔林是爱沙尼亚的首都,被誉为“欧洲的十字路口”。作为港口城市,塔林三面环水,风景秀丽古朴,是北欧唯一一座保持着中世纪外貌和格调的城市。不规则的小巷串联着一座座几百年历史的建筑,各式各样的教堂也是随处可见,有时候不经意间还能看见青砖色的古堡或地窖。不过千万不要以为,塔林的建筑都是一派萧瑟的颜色,事实上刚好相反,这里的大多数建筑都色彩缤纷,热情洋溢。如果你能爬上圣奥拉夫教堂,站在塔顶你就能真正感受到这一点。

圣奥拉夫教堂是塔林最古老的建筑,它曾经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据说,它的塔尖被闪电击中过8次,整个教堂也被烧毁过3次,但也许真的是有神明庇佑,不断重建后现在依然矗立在塔林的街头。从底部到塔顶,一共有258层阶梯,曲折蜿蜒向上,所以很多人爬到一半就放弃了。

塔林的街头,也跟他们的建筑一样多姿多彩。因为会有很多穿着民族服装的人摆着小摊,售卖各式各种的传统手工品,有时还会有穿着古典服装的商贩热情的招呼你,真有点回到中世纪的感觉。在老城区,不时就能看到一些古董车停在路边,保养得很好,随时都可以开起来一溜烟消失在视野里。看着这些五六十岁的老爷车在这个城市面前就像一个婴儿般稚嫩,不禁哑然失笑。

和很多古老的欧洲城市一样,曾经的城市广场是最繁华的地方之一,而市政大楼也必然会坐落在附近的一座古老建筑里,拉科雅广场上一座八面棱体的塔楼就是这么个存在。广场边上有观光小火车,童话般的造型看着就让人很愉快,5欧/人,二十分钟左右在老城兜一圈,虽然走马观花,也很惬意。

如果下起小雨,不要窝在住宿的地方不出去。在这样的城市里,细雨蒙蒙带来的韵味就像我们的烟雨江南古镇一样,独具一格。那些青砖墙,鹅卵石路在细雨中一点点被浸润,不宽敞的小巷中两三个人慢慢走过,有点水墨画的意境,灰色之外是更多让退想驰骋的留白。

塔尔图

塔尔图距离塔林180公里,是爱沙尼亚的第二大城市,这里最为著名的是整个城市洋溢着浓烈的人文气息,因为爱沙尼亚最古老和最著名的大学塔尔图大学就坐落在这里。始建于5世纪的这座小城,是当之无愧的文化古城。

来到塔尔图,第一个要去的地方自然就是塔尔图大学,它跟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一样创建于1632年。除了校园本身犹如历史建筑般的存在值得欣赏,这里最有趣的绝对是学生禁闭室。19世纪时,在这里上学的学生如果违反校规,会被关进禁闭室,少则一天,多则甚至会达到数周。不过即使是被关闭,也管不住他们调皮的心,于是他们在墙上,天花板上用蜡烛灰烬绘满涂鸦和诗歌,那时也许仅仅只是图一时之快,却给今天去探访的人留下了许多值得玩味的乐趣。1965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五间禁闭室中的两间,其他三间也部分损毁。为了保存这珍贵的生活掠影,学校在博物馆的帮助下对剩下的三间禁闭室进行了修葺,还原了大部分原作。

这座小城还有个地方很值得一去,而且你绝对会感到有点意外——塔尔图玩具城。没错,就是玩具城!整个玩具城都是木质的,里面珍藏着很多老式玩具,所谓“老”,是指不仅能勾起孩子们的兴趣,甚至都能勾起大人们的童年回忆。陈列展示柜里则静静的躺着不同时期曾经流行过的玩具们,不被遗忘。2005年开始,这里开设了木偶剧院,由木偶和道具给大家展示爱沙尼亚过去50年中制作的所有动画片和世界各个国家的著名传统木偶剧。

帕尔努

游览帕尔努最好的方式是什么?无论是当地人还是去过的人一定都会回答你——骑自行车。帕尔努是爱沙尼亚的港口城市,也是这个国家的海滨度假胜地。这里的氛围轻松闲散,气候温暖宜人,建筑物明亮又通风,时尚前卫的现代建筑与传统浪漫的木质别墅完美融合。受俄罗斯奢华风影响的玻璃及钢筋建筑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想必你也不会想以步行和骑自行车以外的交通方式来游览全城。

作为名声响当当的“夏日之都”,都说这里有着爱沙尼亚最好的阳光。说到享受阳光,怎么能不去海边尽情享受呢?狭长的白沙滩,湛蓝的波罗的海海水让人心旷神怡。沙滩的腹地相当开阔,赤脚踩上去,能感觉到砂质非常细腻绵密,与其说是“沙”倒不如说更像是泥。海滩的浅水区也很大,非常适合老人或者小孩子,既可以玩水又不至于很危险。想要游泳或体验水上项目的话可以到深水区尽情享受。如果时节太早或太晚,海水的温度不高的话,单是坐在海边享受一下日光的轻抚,或漫步沙滩让海水偶尔拍打你的脚底也是很惬意的。

城内最著名的景点是红塔,兴建于15世纪,是帕尔努最古老的建筑。最初它是一座环绕帕尔努的防御堡垒,在东南角上还设有监狱。坚实的花岗石堡垒,其红色的色彩来自于里外砌成的红砖线条,但不知道为什么,建筑的外观现在被刷成了白色,不复当年的样子。在功能上也具有了更现代化的用途:酒吧兼做艺术工坊。所以沿着狭窄的楼梯进入红塔里面,可以看到许多画作,在一些不经意的小角落,不知道谁将它们布置得精致迷人。外围的庭院也点缀着艺术家们的作品。曾经晦暗的监狱,如今成为帕尔努亮丽的风景。

“骑士”街上几乎都是17~19世纪时期的建筑,经过重新的修正,古朴中透着“焕然一新”。在一个背街静巷里有几幢木造建筑,苏维埃时期是人民公社,现在则是手工艺创作者的天堂。大概有20位包括裁缝、纺织及陶艺在内的艺术工匠,他们都在自己的小房间里仅仅创作,然后将成品展示售卖,不定期也会举办一些教授课程。

坦桑尼亚建材价格涨幅较大 篇7

据媒体报道, 由于石油价格上涨的推动, 坦桑尼亚建筑材料价格一年以来也迅猛上涨, 许多商品价格翻番。

据悉, 价格上涨的建筑材料包括水泥、木材、油漆、圆铁棍、铁钉、水泥砖、电线等。过去一年里, 直径12毫米铁棍从每公斤6.6美元涨至13.3美元, 铁钉从每公斤0.57美元涨至1.4美元, 水泥从每袋9.5美元涨至14.2美元, 水泥砖从每块0.85美元涨至1.4美元。

坦桑尼亚国家统计局认为, 石油涨价加剧了建筑材料等商品价格的上涨。

摘自《中国建材报》

坦桑尼亚欢迎中国增加农业投资 篇8

瓦西拉说, 坦桑尼亚和中国在农业领域的双边合作项目进展顺利, 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今年2月访问坦桑尼亚时, 两国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 其中包括加强农业合作的协议。目前在坦桑尼亚东部、距离首都达累斯萨拉姆300多公里的莫罗戈罗省, 有中国企业投资的一个大规模剑麻种植和加工农场。“我们愿意邀请更多中国企业前来坦桑尼亚投资, 利用坦桑尼亚有限而宝贵的资源, 提高粮食产量, 促进农业产品营销。”瓦西拉还表示, 有关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布的对非务实合作八项措施中的建立农业示范中心项目, 在坦桑尼亚的后续落实行动进展顺利。坦方一直与中方就此保持良好沟通。

在谈到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农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时, 瓦西拉说, 坦桑尼亚政府制定的“农业至上”政策不是一句空话, 而是实实在在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 旨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农业在坦桑尼亚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大, 该国4400万人口中约80%的人依靠农业为生。

他还说, 坦桑尼亚发展农业面临雨水不足的挑战, 中国可以在灌溉技术等方面加强与坦方的合作。“中国有句老话,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意味着有了技术, 人们就不用再伸手要粮。中国的这种援助方式得到了认可。”瓦西拉强调说。

瓦西拉表示, 目前坦桑尼亚农业领域有一些国际合作项目, 但还不多。这些项目中, 除中国的项目外, 还包括南非和毛里求斯在坦投资的糖厂项目以及美国和英国支持的大米生产项目, 也有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支持的坦桑尼亚农村金融服务项目、畜牧业发展项目以及农业营销发展项目等。

据了解, 坦桑尼亚农业对其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50%, 农业出口占出口总收入的66%。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缺乏等是制约坦桑尼亚农业总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该国农业投资开发潜力巨大。

杰尼亚:精良到“牙齿”的品质 篇9

杰尼亚于1991年在北京王府饭店开设了其在中国的第一家专卖店, 同时它也是进驻王府的第一家自己经营专卖店的外国品牌。今天, 杰尼亚集团在中国已拥有了五十多家专卖店。

杰尼亚服饰一向精致无瑕, 优雅古朴。长期以来, 杰尼亚从不追求新奇的款式和华丽的色彩, 而是凭借精美的面料, 无与伦比的剪裁以及极高的制作品质享誉世界。

产业不断扩张

作为家族企业, 杰尼亚集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期。钟表匠Angelo Zegna决定开办一家羊毛厂, 在他的10个孩子中生于1892年的Ermenegildo Zegn接管了这间工厂, 日后发展成意大利最具知名度、最生机勃勃的家族企业之一。

杰尼亚羊毛厂1910年诞生于Triver小镇。Ermenegildo Zegna定下目标, 要通过选用最上等的原材料、引入产品和工艺创新以及积极推广品牌的方式创造出顶级品质的男装纺织面料。

在今天看来, 那些促使集团走向成功的因素显而易见, 但在当时那却只是些惊人的直觉判断。事实上, 追求品质就代表了具有国际视野, 就需要从澳大利亚或南非等原产国直接购买最上乘的原材料 (链接原材料) 。此外, 还需要真正乐于接受并推进技术革新, 从竞争对手英国那里购买机器设备。最后, 他们还必须制定出能够帮助杰尼亚品牌在全世界范围内广受瞩目的宣传策略。

Ermenegildo的洞察力被证实敏锐而准确:到上世纪30年代末, 公司已聘有1000多名员工, 并已为一个依旧很贫穷闭塞的小乡村带来了财富。

Ermenegildo杰出的商业头脑并不局限于他自己的专业领域。他还懂得, 要坚持他所追求的高品质, 必须与当地社团和地区建立积极融洽的关系。他知道, 美好的自然环境和福利制度 (并不仅仅是他自己员工的福利) 对一个渴望获得长期成功的公司来说不可或缺。

1932年, Trivero小镇已建有一个会议厅、一个图书馆、一个健身房、一间电影院/剧场和一个公共游泳池。几年时间内, 他还建造了一个医疗中心和一所托儿所。

与此同时, 他还致力于当地环境建设和风景美化, 公司种植了几千颗树, 并建设了一条长14公里、连接Trivero和Bielmonte的“杰尼亚全景”公路, 位于海拔1500米的一个旅游胜地。

Ermenegildo Zegna的小儿子Angelo Zegna这样描述他父亲的成就:“父亲的一生中受到四个力量的影响。首先, 他出生的环境正适于发挥他的商业才华, 在一个小地方有各种小公司相互竞争。第二, 他始终坚持, 要提供具有顶级品质的富有创造力的意大利面料, 从而超过那些来自英国的竞争对手。第三, 他具有格外开放的思想, 这一点在有关本地区社会福利问题和将公司创造的价值再分配给工人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最后一点是他与自然之间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 他意识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所以我们必须加以保护。在“生态学”这个名词出现之前, 他早已是一个生态学者了。”

在20世纪30年代末, Ermenegildo Zegna领导的综合实业公司已经雇有1000名员工。1938年, 公司已开始出口商品到美国, 那里的意大利裔裁缝已认可了杰尼亚品牌, 并对它表示信任。

创始人Ermenegildo的儿子Angelo和Aldo很快从他们父亲那里学到公司的秘密。两人还在意大利和海外求学的青少年时期就开始投身集团的工作。到上世纪60年代, 他们逐渐从父亲那里继承了Ermenegildo Zegna&Figli的管理权。事实上, 正是这对兄弟对公司进行了垂直化的整合, 带领公司从单一纺织面料向高品质男士成衣的领域进军, 并使生产向国际化发展。

1968年, 他们在诺瓦拉开办一间工厂, 生产有袖上衣和裤装系列, 新系列一问世便凭借其面料的可靠性而大获成功。很快, 兄弟俩开始开拓国外市场, 首先触及西班牙和瑞士, 随后几乎遍及全球。

此外, 他们还拓展了多元化产品, 包括配饰和运动装等, 并于1972年推出客户定做业务。

Angelo和Aldo也着手将他们的儿女带入公司, 从而形成了当前这一代管理者。Angelo是现任集团主席。Aldo于2000年去世。

像做艺术品一样做西服

Ermenegildo Zegna为了展现对西装的重视程度, 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在瑞士TICINO开设量身订制的工厂。由于秉持优良设计及拥有精致剪裁的缝制技术, 量身订制服饰充分展现西装的珍贵与优雅, 至今仍是全球名流士绅的最爱, 也演变成Ermenegildo Zegna重要的技艺传统。目前在Zegna专卖店, 每天皆提供量身订制的服务, 且于春夏及秋冬季各有一次推广活动, 希望藉此让更多的顾客享有量身订制的专属服务。

一般人对订制的印象是认为体型特殊的人才需要量身订制, Zegna则是彻底颠覆这种概念, 其推广量身订制的目的, 在于让顾客拥有专属个人的服饰与品味, 因此每季提供400—500款布料及上百种款式设计图, 让顾客从中挑选, 搭配个人最喜欢的款式。Zegna量身订制另有一个与传统裁缝师最大不同处, 在于会先提供mastergarment让顾客套身, 让顾客先感觉服饰穿在身上的感觉, 并确切地感觉师傅所建议的长度与个人接受度, 协助双方沟通, 完美地塑造个人专属服饰。

“奢侈品服装品牌杰尼亚, 它对品质与信誉的要求几近苛刻。”品牌专家惠泽正表示, “杰尼亚对品牌的建设, 就像一位艺术家对待自己的作品一样, 充满感情, 倾尽一切。”是给自己的艺术加分, 而不是加水分。这是一名真正的艺术家的做法。当然, 奢侈品品牌的建设也是这样——不是给品牌添水分, 而是减少水分。杰尼亚从选材到制作等过程中,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一个著名品牌成长的过程。

手工杰尼亚全球限量版西服是用12—13微米的羊毛精纺而成, 用肉眼看甚至比丝绸还要薄, 由意大利设计, 并根据面料对气候的要求在瑞士制作, 纽扣采用兽类最坚硬的角质做成, 而想要这样的西服, 还需要你耐心等50天左右的时间。杰尼亚服装用料一向考究, 甚至让人觉得过于奢侈:澳大利亚的美丽奴羊毛、南非的马海毛、中国内蒙古的羊绒、江浙的丝绸等等, 全是当地最好的原料。

对服装完美的追求

杰尼亚对完美的追求是:将精致的风格织入面料以及从不会让顾客感到失望。纯棉, 加入弹性纤维的棉, 棉、麻混纺等面料被自然完美地结合 (羊毛、真丝混纺, High Performance面料杰尼亚的注册面料之一) , Trofeo面料, 羊绒、棉混纺以及新推出的羊毛和竹纤维所制成的面料让人耳目一新。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面料十分轻便。让所有人感到意外的是, 牛仔布也如同羽毛般的轻盈

一套穿过的西装, 放回衣柜用衣架挂上6天, 西装上的褶皱就会自然拉平, 看上去就和刚刚熨烫过的一样。这种精良的面料和制作工艺, 可能只有杰尼亚品牌羊毛西装才能够做到。

面料的整理十分精致, 创造出闪光的丝绸质感, 经过丝光处理的棉制品和轧光后的亚麻布所制成的既优雅又舒适的服装。

杰尼亚品牌为消费者提供了很多的选择余地, 包括最为高级华丽的NapoliCouture系列——由手工制作, 适合正式商务场合的服饰;Sartorial系列, 则提供了更多的经典款式的选择。新一季的杰尼亚服饰创造出了更为现代的观念, 都市感觉和Zegna Sport系列, 则为上班族们在周末时提供更为休闲的服饰。在每年更新的时装系列中, 杰尼亚已经与顾客形成了相互信赖的稳固关系。杰尼亚对品位与质量的保证, 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对每一个细节进行控制。正因为品质超群, 它所吸引的消费者包括了各国政界名流和世界各地的明星。

当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法国前总统密特朗、英国王子查尔斯、好莱坞影星克拉克纷纷以杰尼亚表明身份时, 世界上追求“上进”的成功男士们对它的疯狂往往超过fans。因此, 在纽约、东京、巴黎、悉尼的大公司会议室里, 经常会出没身着“杰尼亚”男士的现象就很好理解了。

多元化发展之路

一提到杰尼亚的名字, 就会让人想到两个密不可分的事实。一方面, 这是意大利最古老的家族企业之一, 现在正由家族第四代掌管;另一方面, 这是一家在高档男装产业居于领导地位的跨国公司, 产品销往世界60多个国家, 它的海外业务为集团创造了85%以上的销售额, 不论在成熟市场还是新兴市场上, 杰尼亚都具有强大的运营实力。

杰尼亚集团的成功来自6000多名员工的耕耘, 其中一半在意大利以外的国家工作;他们不仅从事着生产活动, 还分布在460家杰尼亚品牌专卖店, 其中187家由集团直接管理。

杰尼亚集团2005年取得的业绩远远超过所有预期, 综合收入达到7.13亿欧元。2006年杰尼亚业绩预计将呈两位数增长, 支持这一预测的原因之一是集团在新兴市场尤其是亚洲市场做了大量投资, 过去5年中每年的投资额就超过5000万欧元。

集团能够实现这一业绩增长得益于使杰尼亚品牌在全球获得广泛成功的战略以及施行产品多元化的精明决定, 现在产品涵盖服装到配饰等各方面。不过促使杰尼亚走向成功的因素远不止这些, 还有强大而统一的企业文化, 它使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在公司追求品质的活动中脱颖而出;矢志不渝地关注客户和其他人;以创造力和可信性为基础上的品牌推广。

杰尼亚集团将三个原则作为其价值观的基础:着眼长期目标、保证家族对企业的所有权 (以确保其延续性) 、在公司严厉的管理制度中牢记正确的道德承诺。无论是集团组织机构, 还是起支持作用的公司管理制度, 在所有相关领域都采用国际最佳实践。集团执行委员会有1/3人士非意大利人, 公司管理制度由董事会三位独立董事 (Domenico DeSole、Günther Greiner和Marco Vitale) 负责监督。

爱沙尼亚 篇10

1997年7月1日, 是中国彪炳史册, 雪洗百年耻辱的日子。香港回归, 是中华民族的盛事, 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大事。在这样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报道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 每个新闻从业人员以其敏感的触觉都能感觉到关于这件事情的报道对于他们的职业生涯, 对于他们的人生将有怎样的意义。最终由周春树、杨国强、徐新堂、胥晓婷合作打造的这篇《别了, “不列颠尼亚”》摘得中国新闻消息一等奖桂冠, 并被编入中学教材, 载入历史。集四位优秀新闻人智慧的作品其精雕细琢的程度可以想见。所以我让学生试着探究作品中作者匠心独运之所在, 亦即获奖理由。

第一, 角度独特。

当举国同庆欢呼回归时, 作为胜利者一方的他们, 没有描写中方欢呼激动的人群或场面, 没有剖析事件的历史意义及影响, 而是选择安静撤离的英方作为描写对象, 冷静叙述, 理性思考。

第二, 精选权力象征物, 以小见大。

作者精选了五样象征权力的物体:米字国旗、皇家游轮、港督府、皇家标志的黑色劳斯莱斯和紫荆花图案, 并围绕前三样象征物进行细致描写, 构成文章主体。

国旗是一个国家权力的象征, 国旗的降落也就是一个政权统治的结束, 所以全文以时间为线、以降国旗为点, 贯穿全文, 最后是中国五星红旗在紫荆花图案的背景上冉冉升起, 完成政权的交接。

英国女皇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权力和威严的象征, 它载着查尔斯王子来举行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 又作为“日落仪式”的背景, 最后载着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在“南海的夜幕中”“消失”, 它的消失也就是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的结束。

港督府是英国殖民政府在香港的政权地。英国统治香港的156年间, 港督府“进行过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和装修”。在末任港督离去的那一瞬间, 它失去了权力的光环, “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第三, 重点描写三次降旗, 体现政权结束的主题。

第一次是港督府降旗。4点30分, “港督府的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中降下旗杆”。这是港督府的最后一次降旗, 日不落帝国即将落入暗夜, 香港是它在东方的最后一个殖民地, 香港的回归意味着它在东方殖民统治的结束, 帝国的光芒从此在东方的土地上消失, 港督府也将成为历史博物馆。

第二次, “威尔士亲王”军营旁降旗。7点45分, “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 英国爱德华舰长占领海港, 在这里升起英国国旗, 开始了对香港的殖民统治。今天, 156年后的今天, 一名海军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 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第三次,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旗。这是世人瞩目的交接仪式, “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英国对中国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 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

第四, 精选出场人物。

文中只有三个人物出场, 查尔斯王子、彭定康和英国海军士兵, 他们作为英方政权代表人物而来, 完成英方政权结束的仪式。文中紧紧围绕他们降国旗来描写。彭定康是英国殖民统治的香港末任港督, 他面色凝重地注视着港督府降旗, 他知道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十分钟后, “他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离开了”。查尔斯王子来举行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 他在雨中宣读了英国女皇的赠言。然后, 一名海军士兵在当年“威尔士亲王”军营旁降下米字旗。最后他们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在“南海的夜幕中”“消失”, 他们从海上来, 又从海上去。

第五, 精选典型背景环境。

如果是文学作品, 作者可以营造典型环境, 但新闻要求真实性。作者以新闻人的敏锐直觉抓住了这一真实世界的典型环境凸显这一历史事件, 又强化画面的视听感。作者把英方政权结束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故而在第一次降旗的“日落余音”中作者就抓住典型的背景环境:“蒙蒙细雨”。现实的细雨似乎在嘲讽着当年历史上的“日不落帝国”, 随着仪式的临近, 当查尔斯王子出场宣读英国女王赠言时, 文中描写“雨越下越大”, 第二次降旗时, 广场灯光暗淡, 日不落帝国的光芒黯淡了。与此同时, 邻近大厦的巨幅紫荆花图案缓缓绽放, 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最后“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第六, 标题蕴含丰富。

“别了, ‘不列颠尼亚’”标题运用虚实结合手法, 意蕴丰富, 实指“不列颠尼亚”号游轮, 虚指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别了”是离开也是统治的结束。主谓倒装, 更能表达情感。语气委婉又略含嘲讽, 送走殖民者, 香港脱离英方统治回归祖国是值得高兴的, 可内心又轻松不起来, 似乎有沉重复杂的意味, 因为告别的是中国的一段耻辱历史, 这是中华民族要铭记于心的历史。

同时“别了”一词既是结束, 也是开始, 似乎可以看见香港挥手告别殖民者时内心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和憧憬。

“别了”既是文章标题又是全文的中心和线索。

文中不断出现体现“别了”的词语, 如“最后”“末任”“离去”“降下”“告别”“告终”“退役”“消失”等等。

在结构上作者也是别具匠心, 每个段落结尾的句子都是体现英国政权结束的的主题。如下:

1段, 这是英国撤离的最后时刻。

2段, 末任港督告别了……港督庭院。

3段, 彭定康……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4段, ……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5段, ……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6段, 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制即将告终。

7段, ……降下了米字旗。

8段, ……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9段, 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10段, “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11段,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 又从海上去。

第七, 凸显历史厚重感。

历史背景材料与现实场景的完美融合和交错呈现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如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 文中描写绿树掩映的港督府, 并穿插了它的修建历史;在告别仪式海军士兵降旗前, 穿插当年英军舰长在这里升起第一面统治旗帜的历史等。

另外作品在语言的形象性和描写上也很突出。

语言的色彩鲜明。如黑色劳斯莱斯轿车、白色建筑、绿树丛中、红色五星红旗、巨幅紫荆花图案等。

多角度细致的描写。如“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府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这里有视觉、听觉、触觉多方面细致的描写, 冲击着我们的感官。

全文没有欢呼的场面, 没有壮观的仪式, 一场牵动民族心灵的历史事件在简洁的叙述中展现, 作者匠心独运、精雕细琢, 用朴素的文字, 让今天与昨天交错呈现, 一个历史场景因此有了历史的纵深感而益加厚重。一降一升, 一撤一进, 是一百五十多年的沧桑屈辱和抗争。

爱沙尼亚总统娶了邻国女官员 篇11

新“第一夫人”是谁 据了解,爱沙尼亚新“第一夫人”今年38岁,是拉脱维亚国防部网络安全国家政策协调处的负责人。

据爱沙尼亚媒体消息,伊尔韦斯和库普采于2003年相识于布鲁塞尔,当时伊尔韦斯是欧洲议会的议员,而库普采是立法机构工作人员。库普采虽未有过婚姻,但育有一子。不过,报道并未提及库普采婚后是否会继续任职拉脱维亚国防部。

半年前与出轨妻子离婚 伊尔韦斯的上一段婚姻在半年前分崩离析。因为妻子兰波特(音译)的出轨,伊尔韦斯2015年4月正式宣布离婚。两人的婚姻危机早在2014年8月就被当地媒体曝光。爱沙尼亚小报Kroonika刊登多张兰波特与一名神秘年轻人在首都塔林一家餐厅跳舞和拥吻的照片,甚至还在网站上上传了现场视频。

该报还对此评论:在这个八月的夜晚,伊尔韦斯的“第一夫人”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婚姻:在首都餐厅Komeet的露台上她亲吻并拥抱神秘陌生男子。事实上,在此前不久,兰波特就被发现在同一家餐厅待了一整夜后与一名男子形如情侣般离开。

伊尔韦斯与兰波特结婚11年,育有一女;与第一任妻子梅里·巴罗克(音译)育有一子一女。

拒绝“第一夫人”补贴 伊尔韦斯本届总统任期将于2016年8月结束,他早先时候表示,新婚妻子计划不再领取依法可享受的“第一夫人”补贴。据俄媒报道,根据爱沙尼亚法律,“第一夫人”可领取相当于国家元首30%的工资,配有私人秘书、公务车等。此外,她在教育和自修课程方面的开销国家也会给予补贴。

坦桑尼亚农业发展状况分析 篇12

农业一直是坦桑尼亚经济中的主要贡献者,在整个国民产出中也占有很大的份额。在1990年--2007年间农业对GDP总量的平均贡献率在48.5%左右(NBS 2007)。农业也是一个解决农村人口就业的主要途径。据估算,坦桑尼亚85%的人口居住在农村(NBS2007),农业也是经济中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出口约占出口总量的57%。世界银行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战胜贫困,必须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农业上。

本文的主要论点是:坦桑尼亚在消除贫困和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成败与否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农业的业绩表现,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农村的贫困水平是城镇的2倍;第二,坦桑尼亚有超过8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

虽然农业在坦桑尼亚的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农业的增长速度却不令人满意。事实上,农业并没有将大部分农村人口从他们现在的困境中解放出来。据2000年1月的家庭收支调查显示,那些全部依靠农业的家庭往往比那些至少有一个家庭成员在非农业部门或者在其他现代产业部门的家庭更贫困。这似乎并不令人意外,鉴于坦桑尼亚农村经济的性质及其对农产品出口的依赖,2006年,坦桑尼亚的人均购买力为5美元,在177个国家中排名第159位,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中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在发展中国家,农业及其生产力的增长被认为是实现持续增长、消除贫困的关键。发展经济学家和农业经济学家都认为农业生产力的增长是关键,如果农业产量的增长得足够快,就可以解决贫困问题(Rao,Coelli and Aladdin,2004)。

二、坦桑尼亚农业的现状

从表1中可以看到,在2000年--2007年中,坦桑尼亚农业约以4.5%的平均水平增长,相比较,人口以3.0%的速度增长(2003年人口普查),这一数字意味着在这段时间内,农业劳动生产力有小幅增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表1表现了农业增长率的波动。例如,在1996年--2007年间,农业增长率在2005年达到了最高-6.7%,在1998年最低,仅为1.9%。在同一时期内,主要的六种粮食作物每年以4.5%的速度增长,而出口农作物则以5.2%的速度增长。其他产业如畜牧业、林业等则相对表现较差。为迎合国家消除贫困的目标,农业被视为主要产业,若要达成该目标,农产品必须大幅增长(lazaro and temu 2003)。

三、影响农业增长的因素

1. 农业生产的规模

在坦桑尼亚农业经济是由小农场主来主导的。最新的地区综合农业调查显示:大约有462万小农场主在经营农业,平均每个小农场主耕种1.78公顷土地。(URT 2001b)

在对农业现状的分析中,ASDS指出:小农场主使用了坦桑尼亚85%的可耕种土地,平均每户使用0.2公顷--2公顷。2000年/2001年的家庭收支调查显示:对生产资料所有权的评估显示52%的小农场主拥有不到2公顷的土地。

这些数据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坦桑尼亚有大量的未利用土地。据估计,在坦桑尼亚大约有4400万公顷的土地适宜发展农业,但为什么仅仅只有23%的土地被开发呢(URT2001a)?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在土地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为什么农民只耕种这么一点点?

如果通过减少对雨水过度依赖的农业,利用复种等方式,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是可以增加的。复种可以通过灌溉来实现。据估计,坦桑尼亚大约有100万公顷的土地适宜灌溉,而现在仅有15%的土地被灌溉(URT 1997)。若要通过复种完成如此密集的耕种必须要改进农业技术,加大对于农药和化肥的投入。

2. 农业技术水平

现在坦桑尼亚农业所使用的技术都是较为落后的。农民们使用简单的工具,在依赖雨水的农业系统中,大部分都依靠手、用锄头耕种。据估计,仅有0.2%的农场主有一台拖拉机。在坦桑尼亚,约70%的土地都是依靠手、用锄头来耕种的,20%依靠畜力耕种,10%依靠拖拉机耕种(URT 1997)。如此低的机械化水平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在那些依靠畜力耕种的地区,也不能完全覆盖所有的农业经营。然而畜力割草机的最大缺点就是价格昂贵,这也是对农业机械发展的最大的限制,也就导致了农民们对家庭劳动力的依赖。

3. 农业信贷

在过去的8年中,虽然商业银行的数量不断增加,但商业银行对农业生产的贷款量却减少了一半,从1996年占国内总贷款的近11%减少到2001年的6%(世界银行2001)。研究表明,由于受到资本的限制,小农场主无法购买或者租用先进的技术投入农业生产。据测算,坦桑尼亚每年仅有5%的农民可以获得非家庭来源的贷款。农业贷款最大的制约条件就是穷人无法偿还的风险。

4. 可投入的要素及其要素价格

研究表明制约农业集约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民们无法获得足够的农业投入(URT2002)。1998年--1999年的地区综合农业调查显示大约64%的农民不使用肥料(详见表2)。

括号中的数字表明使用该种肥料的农民占所有使用肥料的农民总数的百分比数据来源:URT 2001

同样,仅有约57%的农民会进行农作物害虫治理。值得一提的是:在进行农作物害虫治理的农民中大约有34%都会使用诸如牛粪和树叶的非化学方法。然而,农民们避免大量使用化学要素投入的主要原因还是化学肥料价格高,他们现在能够从农产品交易中获得的低回报是很难去支持高额投入的。肥料的使用量下降一半不仅仅是因为取消了农业补贴,更重要的是因为农产品价格低。

在1991年--1997年间,投入补贴的减少实际上使得肥料的实际价格上升了2.5-3.9倍(世界银行2001)。这种增加,再加上较低的农产品价格,使得肥料的用量大量减少,尤其是像玉米这种粮食作物。农产品的低回报率是同该种产品的市场结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将在下一节中讨论这些市场问题。

投入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及时的推广服务。在坦桑尼亚研发的主要问题在于研究者和农民之间的知识传承性差,推广机构的不稳定,以及由于当地政府对于推广服务的分权化管理而引发的制度性问题。

5. 农业生产的市场状况

农业生产的市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市场正常运转,交易及贸易繁荣,会增加在农村地区流通中的现金流,从而使得农民获得更多脱离贫困的机会。阻碍农业部门增长的市场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1)农产品营销的信贷

(2)较低的产品价格

(3)缺乏竞争力的市场

(4)落后的交通网络(尤其在郊区)导致较高的运输成本

(5)市场信息不易获得

政府基于市场自由化的政策将市场问题寄希望于私有经济。但是由于私有经营者较少,且他们只从事自己有优势的领域,这就导致一些领域形成了垄断或少有竞争,同时也导致了农民收入不足。据估计,坦桑尼亚农村人均收入为14,134,而坦桑尼亚总体人均收入为17,928;在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人均收入为40,767,而其他城镇地区人均收入为30,426(NBS2002)。

增加收入的惟一方法就是提高生产者的议价能力,并改善农村道路网络。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改善可以保证市场服务的广泛覆盖和市场信息的充足。

6. 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

农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同样依赖于出口收入。传统的出口农产品主要有咖啡、茶叶和烟草。这些产品大部分都是以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或者半成品出口,这就导致了产品价格较低,同时也限制了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较低的世界市场价格导致了农村人口的低收入。我建议政府应该鼓励对农村工业的投资。这些是可以通过实施相应的政策,并改善基础设施来实现的。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农业虽然重要,但是在过去的20年里,农业部门的表现并不令人满意。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农业生产的规模小,科学技术落后,农业信贷不足,可投入的要素不足及较高价格,农业生产的市场状况不佳,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较强。很多发展项目都聚焦在小农场主身上,而忽略了大中农场主(Temu and Phillip)。由于产业生产的规模较小,农业技术一直停留在使用手、用锄头上,这就使得农业一直是一个非常辛劳的苦力活,而无法成为经济的支柱。

根据以上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鼓励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学习先进技术,优化发展。这将促进农业的集约化,并促进农产品市场更加有竞争力的发展。同时也能加强农业同制造业间的联系。

第二,如果农业发展战略(ASDS)能够获得成功,今后的农业发展战略应注重大中型农场主。大中型农场主才是转变经济、促进农业集约化和商业化的关键。

第三,鼓励建立农民联盟。在自由的市场环境下,农民必须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权利,为自己的产品争取更高的价格。

第四,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与投入。放宽政策,提高农民积极性。从而促进坦桑尼亚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

摘要:坦桑尼亚是主要的粮食出口国,然而由于对雨水的依赖性大,以及落后的交通和基础设施状况,再加上技术水平低,产生了持续的粮食安全问题。虽然坦桑尼亚政府已经将重心落在了农业发展项目(ASDP)上,农业的现代化也在很早前就被政府提上了日程,然而迄今为止,坦桑尼亚的农业仍然是一个传统的小农体系。目前,坦桑尼亚农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保障粮食安全,出口有利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农产品。本文旨在考察造成坦桑尼亚农业不良表现的主要原因,分析影响农业增长的因素,最后提出建议,希望能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农业,消除贫困,坦桑尼亚

参考文献

[1]Mangisoni Julius,(2006).Markets,Institutions and Agricultural Performance in Africa.African Technology Policy Studies Network(ATPS);Special Paper Series No.27.Nairobi,Kenya.

[2]URT,(2001),Tanzania Economic Survey2001.www.bot-tz.org.

[3]URT,(2007a).Tanzania Economic Survey2007,www.tanzania.go.tz

[4]URT(2007b).Agricultural Sector Achievements of the Third Phase Government1995.2005.Ministry of Agriculture Food Security and Cooperatives.Retrieved from http://www.kilimo.go.tz

[5]Rao D.S.Prasada,Timothy J.Coelli and Mohammad Aladdin,(2004).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growth,employment and pover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1970-2000..ILO,Employment Strategy Papers.Retrieved from.

[6]World Bank(2000):.Agriculture in Tanzania since1986:Follower or Leader of Growth.IFPRI,Washington

[7]http://www.ilo.org/public/english/employment/strat/download/esp9.pdf

【爱沙尼亚】推荐阅读:

上一篇:高职动漫教育下一篇:经皮射频消融术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