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

2024-07-06

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精选7篇)

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 篇1

肺癌在临床中十分常见, 据统计全世界范围内每年新增肺癌患者约140万左右, 且80%左右的患者是非小细胞肺癌[1]。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通常有多种基础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在接受治疗时, 常会由于患者肺功能储备较差、通气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放疗、化疗或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延误[2]。近年来, 氩氦刀冷冻消融技术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肿瘤科在为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治疗时, 采用氩氦刀靶向冷冻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08年7月~2012年11月收治的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2例, 29例患者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53例患者经肺穿刺活检后确诊;其中男58例, 女24例, 年龄64~79岁, 平均年龄 (72.3±2.6) 岁;腺癌54例, 鳞癌28例;分期为Ⅰ~Ⅱ期18例, Ⅲ~Ⅳ期64例;75例患者有合并症, 合并症为肺心病7例, 支气管哮喘15例, 肺气肿14例, 慢性支气管炎39例。吸烟36例, 不吸烟46例。其中有63例患者有程度不同的通气功能障碍, 63例患者中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 ≥80%预计值39例, 50%≤FEV1<80%预计值17例, 30%≤FEV1<50%预计值7例。患者临床表现:咯血18例, 咳痰及咳嗽59例, 胸痛26例, 痰中带血11例, 胸闷54例, 声音嘶哑16例。经影像学检查, 46例为周围型肺癌, 36例为中心型肺癌。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3]

纳入标准: (1) 年龄不低于60岁; (2) 经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 (3) 生活状态评分不低于2分。排除标准: (1) 肝肾功能存在异常; (2) 既往有分子靶向治疗史或放化疗史; (3) 不愿参与本次研究。

1.3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利用美国氩氦刀CRYOCARE系统展开氩氦靶向冷冻治疗:在术前进行胸部增强CT扫描并确定治疗方案, 选取合理穿刺点, 对穿刺针的进针方向及深度加以确定并于体表标记。进行常规消毒并展开经皮逐层浸润麻醉, 利用CT引导, 将氩氦刀顺穿刺点向肿瘤靶点刺入, 为患者输注氩气促使数秒内肿瘤中心温度降低到-160℃, 使之形成冰球, 之后进行输注氦气加热系统, 促使局部温度升高到15~30℃;重复进行2个循环。在拔针后利用氩氦刀专用止血绫对针道进行填塞。手术完成后立刻展开胸部CT扫描, 对气胸情况进行观察。在手术过程中及术后对患者体征密切监测, 术后24 h绝对卧床休息并持续给药, 给予止血、水化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等。

1.4 疗效评价

术后1周展开胸部CT检查, 对患者气胸和积液状况进行观察。对其肺功能加以监测, 每4~6周复查肺功能, 通过动态监测FEV1的变化, 观察氩氦刀冷冻消融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1.5 随访

每月随访1次, 复查上述检查进行评估, 并随访相关症状及对肺功能的影响。随访至2013年1月底结束。

2 结果

2.1 症状缓解及肺功能变化情况

入组82例患者中, 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胸闷、胸痛等情况有不同程度改善, 18例咯血患者中, 15例患者缓解。监测肺功能变化, 其中63例肺通气功能障碍患者中60例FEV1得到改善, 2例未见明显改变, 1例下降。见表1。

2.2 不良反应

82例患者中出现气胸39例, 肺压缩<20%35例, 肺压缩>20%、<50%者3例, 均于术后拔针时抽取积气, 术后绝对卧床48~72 h, 持续吸氧, 1周后复查气胸缓解;肺压缩>50%1例, 给予胸腔闭式引流后缓解;血胸1例, 为少量, 给予止血药物应用后好转;1例出现呼吸衰竭, 考虑为痰栓阻塞所致, 经气管镜多次吸痰、应用抗生素后缓解, 无相关死亡病例。

3 讨论

近年来在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凸显下, 我国老年肺癌患者数量日益增多。老年肺癌患者确诊时通常已是晚期, 此时已无法接受手术治疗或放化疗, 而有报道显示采用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时效果显著。

氩氦刀冷冻消融是肿瘤局部治疗的重要方法, 目前已在各期肺癌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有研究显示其疗效与手术切除治疗效果相当。氩氦刀冷冻消融用于肿瘤治疗时可发挥热疗及超低温治疗两重功效, 该方法是利用氩气致冷及氦气升温的原理, 刀尖内高压氩气可迅速释放, 于数秒内即可将病变组织加以冷冻, 使其达到-160℃的低温, 促使肿瘤组织内生成冰球, 实现迅速冷冻的效果;之后利用刀尖上氦气的快速释放, 促使组织内冰球迅速升温后溶解, 在这样反复冻融中促使肿瘤细胞膜发生破裂及水化, 促使肿瘤细胞死亡, 而微动脉及微静脉中的冰晶在解冻时可导致血管破裂, 促使残留肿瘤细胞发生缺氧缺血最终死亡, 从而对肿瘤病灶予以治疗, 实现治疗目的[4]。本次研究通过对82例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氩氦刀冷冻消融进行治疗, 发现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良好, 未发生因严重不良反应而死亡等事件, 且大部分患者的胸闷、咯血等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 63例肺通气功能障碍患者中60例患者FEV1有明显的改善, 这揭示对于有通气功能障碍的老年肺癌患者而言, 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不会对患者肺功能造成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 老年非小细胞肺癌采用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效果理想且安全性高, 患者耐受性良好,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洪武.现代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77-141.

[2]Saliken JC, Mckinnon G, Gray RR, et al.Liver cryosurgery with curative intent:can we realize the promise.Can Assoc Radiol J, 1999, 50 (5) :295-297.

[3]罗慰慈.现代呼吸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7:797-798.

[4]Wu Q, Wu XY, Feng JP, et al.The clinical analysis on 3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treated by percutaneous targeted cryoablation therapay.Int Mod Cancer Ther, 2002, 5 (1) :23-25.

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共对50例肺癌患者实施了螺旋CT定位下氩氦刀手术治疗, 男40例, 女10例;年龄51~80岁。其中周围型肺癌28例 (56.0%) , 转移性肺癌10例 (20.0%) , 中心型肺癌3例 (6.0%) , 其他9例 (18.0%) ;病理报告鳞状细胞癌32例 (64.0%) , 腺癌18例 (36.0%) 。平均住院5~10天。

1.2 方法

手术区常规消毒铺巾, 按肿瘤位置及相邻器官的关系选取适当体位及最佳穿刺点, 局部浸润麻醉并切开皮肤, 在螺旋C T定位引导下将氩氦刀穿刺, 并准确置入肿瘤核心区, 开启氩气, 刀尖快速膨胀的氩气迅速产生强大制冷作用, 肿瘤组织在15s内降温至-140~-170℃。维持15~20min后, 关闭氩气, 即刻启动氦气, 氦气在刀尖急速膨胀, 超低温状态的肿瘤组织被迅速升温, 病变肿瘤组织温度很快从-140℃上升至20~40℃, 从而施行快速热疗。持续3~5min后, 以上过程治疗再施行1次。温度恢复至约15℃时撤出氩氦刀, 沿导管鞘逐渐置入止血绫, 压迫及包扎创口。手术中降温及升温的速度、时间和温度, 治疗区域的大小与形状, 在CT指导下可准确设定及控制, 随时监测, 并且氩氦刀制冷或加热效应只局限在刀尖端病变组织, 一般不会对周围正常组织产生冷热损害。

2 护理

2.1 术前教育及术后护理

2.1.1 术前教育

肺癌患者常陷入焦虑、恐惧、悲观绝望中, 感觉死期不远, 孤独无援, 对医护人员的言行较为敏感、多疑, 对治疗效果不抱希望, 部分患者担忧不能支付高昂的医药费。大多数患者对疾病及治疗方法、手术经过及术后情况等均不了解, 术前紧张会导致血压升高, 增加手术风险, 影响治疗效果及术后恢复。恰当的术前教育极为重要, 护理人员积极主动与其沟通交流, 详细了解其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性格等, 耐心倾听鼓励患者, 表达自己的感受, 了解其担忧的主要内容, 详细回答患者提出的所有问题, 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 特别要消除患者的绝望情绪,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可向患者发放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及播放各种教育短片, 介绍既往成功治疗的病例,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采取个别讲解等形式使患者了解手术前各项准备, 解释各项检查的必要性、手术的基本原理及过程、注意事项等。以上这些能减轻患者及家属的焦虑、恐惧心理, 较好的配合治疗, 顺利地完成手术。

2.1.2 术后护理

术后监测BP、P、R、血氧饱和度等, 卧床12h。避免情绪激动、强烈咳嗽、用力排便等, 否则可因腹压增大致创面出血。鼓励患者深呼吸及咳嗽, 必要时行雾化吸入, 有31例 (62.0%) 患者术后剧烈咳嗽, 给予可待因等治疗后缓解。有30例 (60.0%) 患者术后出现便秘等, 给予果导片、乳果糖口服及开塞露等处理后缓解。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渗液, 保持敷料干燥, 如发现渗血, 需查找原因并重新包扎等。术后不要食用油腻及刺激性食物, 给予清淡、半流质饮食。

2.2 并发症护理

2.2.1 冷冻致休克

本组有2例 (4.0%) 患者出现明显休克表现。如反应迟钝、面色苍白、体表温度低、脉搏加快、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等, 经及时抗休克治疗后好转。冷休克原因主要是冷冻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兴奋, 治疗部位靠近心包及大血管或治疗范围较大均易引起冷休克。术中、术后应注意冷休克发生的可能。为保障有效的血管灌注术前就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术中输入的液体, 应在电热恒温干燥箱中保存, 其温度为36~37℃。手术中应用中央空调、电热毯、热湿循环风等保温措施, 调节室温22~25℃, 术中严格监测生命体征[2], 意识、瞳孔、血氧饱和度等的变化。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医生, 并迅速予以处理。手术后护理人员需详细了解术中情况, 并继续全面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血氧饱和度等。定期检测心肌酶, 注意补充液体及营养摄入, 严格记录小便量及出入量, 保持出入量平衡。

2.2.2 术后疼痛

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可根据疼痛程度给予止痛、镇静药物, 同时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及安慰, 分散注意力, 使患者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态。如果患者出现剧烈的疼痛, 并且有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下降、血压不稳等, 需注意排除肺梗死、气胸、心肌梗死等。

2.2.3 肿瘤溶解综合征

肿瘤细胞由于冷冻而发生坏死崩解, 产生大量蛋白代谢产物并释放于血液内, 经转化可产生大量尿酸, 如肾盂内沉淀大量尿酸, 可发生肾内梗阻, 引起肿瘤溶解综合征。表现为肾功能不全、高尿酸血症、高钾血症、高磷酸血症, 严重者并发急性肾衰竭。此种情况易发生于手术前有肾功能减退、冷冻治疗范围大的患者, 术后特别是1~3天发生风险较大, 应每日记录24小时尿量, 每日检测肾功能、血气分析、电解质、尿常规、尿比重, 监测患者肾功能状态, 注意观察尿量及尿色, 对风险高者预防性给予5%碳酸氢钠静脉滴注以碱化尿液。手术前后嘱患者多饮水, 以助有毒代谢物排出。本组1例 (2.0%) 诊断肿瘤溶解综合征, 护理人员及时发现, 采取针对性措施, 恢复良好。

2.2.4 发热

氩氦刀治疗后局部肿瘤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坏死, 继之细胞崩解, 产生致热源导致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全身反应, 另患者基础疾病多、体质弱及坏死组织区域大等均可容易导致肺炎。相当多患者手术后出现低热, 持续1~4天, 可自行缓解。但手术后6~9天发热仍不缓解或体温再次升高, 应复查血常规、肺部CT等排除继发性感染。本组10例 (20.0%) 患者手术后出现发热, 其中2例患者发热超过6天, 经肺部C T等检查确诊为肺部感染, 经抗感染等治疗后好转。

2.2.5 气胸和胸腔积液

本组有4例 (8.0%) 患者术后出现气胸, 其中2例经胸腔引流后好转, 另外2例因气胸量少, 自行吸收。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患者易出现气胸和胸腔积液, 该并发症发生与肿瘤大小及位置有关, 冷冻治疗区域大且治疗区域靠近胸膜者易发生, 手术后常出现胸腔积液, 积液量不多一般不需处理, 复查时可观察到积液吸收状况。患者手术后出现明显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者可能积液量较大, 需采取积极措施处理, 如抽取胸水或胸腔闭式引流术等。故手术后应询问患者有无胸闷、呼吸困难等。

2.2.6 咯血

本组有4例 (8.0%) 患者出现少量咯血。氩氦刀冷冻治疗术后可能出现咯血症状, 主要是穿刺及冷冻治疗损伤组织血管所致, 手术后1周一般可自行停止, 患者易出现紧张、焦虑等, 应及时安慰患者, 迅速应用止血药物, 一般3~4天后可缓解。

2.2.7 周围组织冻伤

相关区域皮肤暗红、水肿、渗出液较多应考虑为冻伤所致, 一般经消毒换药、保持创面干燥等处理即可痊愈。本组2例 (4.0%) 出现上述改变, 经处理后好转。操作中要用干纱布隔离周围皮肤, 温盐水湿纱布保护可减少周围皮肤冻伤。

3 讨论

螺旋CT引导下氩氦刀治疗肺癌手术过程简单, 安全, 并发症少, 创伤小, 对肿瘤细胞杀伤力大, 术后恢复快, 易被患者及家属接受[3]。氩氦刀的临床应用开创了肺癌治疗新局面, 具有超低温冷冻治疗、介入治疗等多重治疗效果。高纯氩气的快速制冷系统、高纯氦气的快速加热与电脑的温控系统完美结合, 将微创、靶向有机结合能彻底摧毁肿瘤组织并有效保存正常组织。本手术针对多为中晚期肺癌患者, 由于此类人群病史长, 年老体弱者多, 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 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在氩氦刀治疗围术期, 良好和完善的护理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4]。

参考文献

[1]厉婷, 胡小波, 史东宏, 等.经皮氩氦刀靶向治疗肺癌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 26 (2A) :54-55.

[2]刘成国, 侯锐, 张毅霞, 等.氩氦超低温治疗肿瘤的超声监控探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1, 12 (6) :444-446.

[3]刘印凤, 孔繁宏.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刀治疗肺部恶性肿瘤68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2) :69-70.

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0年6月~2012年10月收治的53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给予经皮氩氦刀冷冻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男72例, 女21例, 年龄29~79岁。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患者33例, 转移性肝脏恶性肿瘤患者20例。

1.2 方法

使用冷冻外科系统, 根据肝脏恶性肿瘤的大小和形状, 选择单独或组合应用。术前进行常规消毒, 给予患者皮下或肌肉注射麻醉, 使用B超探头先确定肿瘤的部位, B超的引导在肋间进行穿刺, 穿刺到肿瘤底部之后将内芯拔除, 将金属导丝引入后再拔除穿刺针, 顺着穿刺鞘将氩氦刀插入到肿瘤中进行固定, 开启氩氦刀冷冻系统的电脑主机, 刀尖区域持续冷冻, 然后开启氦气对系统进行加热到30℃以上, 重复进行一次冷、热循环。术后使用明胶海绵和止血生物胶对穿刺道进行填塞止血。

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 使用影像学对肿瘤复发和大小变化进行观察, 观察血清肿瘤的标志物和远期、近期的副作用和并发症情况。肿瘤根治的标准主要是血清肿瘤标记物呈阳性的患者经过治疗转阴, CT或MRI等影响资料显示肿瘤坏死, 没有明确的存货病灶。

2 结果

经皮氩氦刀冷冻治疗, 血清肿瘤标记物转阴率为81%, CT或MRI等影响资料显示肿瘤坏死, 没有明确的存货病灶。术中未出现死亡患者, 术后未出现肝破裂、出血、胆瘘等并发症, 经过术后随访, 一年生存率为98.4%。

3 讨论

肝脏恶性肿瘤的手术切除是一种较安全的治疗方法, 但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在发现时均属于晚期, 失去手术治疗最佳时期, 对于年龄大和耐受性较差的患者, 手术的病死率仍较高[3]。经皮氩氦刀冷冻治疗肝脏恶性肿瘤主要是通过血管损伤和细胞损伤而导致肿瘤组织出现坏死效应, 细胞损伤主要产生于动、融的过程中, 对微循环的衰竭造成了一定影响, 最终导致血液停滞而造成延迟性坏死[4]。冷冻治疗不仅能把肿瘤细胞冻死, 而且坏死的肿瘤细胞能够通过释放肿瘤抗原对机体免疫系统进行刺激, 产生抗肿瘤的免疫反应杀死部分残留肿瘤组织的亚临床病灶。

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大多数有基础疾病, 因此身体耐受性较差, 通常不适合进行手术治疗。对于不能进行手术切除的原发病灶和原发性肝癌经过切除手术后出现转移灶以及术后复发多个病灶的患者给予氩氦刀冷冻治疗是较合理的治疗方式。冷冻治疗能够对残存的肝脏恶性肿瘤细胞膜造成损伤, 增加细胞的通透性, 使化疗药物能够更容易进入到癌细胞内, 增加了残留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的敏感性。通过上述结果显示:经皮氩氦刀冷冻治疗, 血清肿瘤标记物转阴率为81%, CT或MRI等影响资料显示肿瘤坏死, 没有明确的存货病灶。术中未出现死亡患者, 术后未出现肝破裂、出血、胆瘘等并发症, 经过术后随访, 一年生存率为98.4%。说明了经皮氩氦刀冷冻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 术后无明显的不良副作用和并发症, 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提高了短期生存率,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和推广。

摘要:对我院2010年6月~2012年10月收治的53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给予经皮氩氦刀冷冻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肝脏恶性肿瘤行经皮氩氦刀冷冻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经皮氩氦刀冷冻治疗血清肿瘤标记物转阴率为81%, CT或MRI等显示肿瘤坏死, 没有明确的存货病灶。经过术后随访, 一年生存率为98.4%。经皮氩氦刀冷冻治疗肝脏恶性肿瘤临床疗效显著,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和推广。

关键词:肝脏恶性肿瘤,经皮氩氦刀冷冻治疗,微创

参考文献

[1]钱国军, 吴胜沛, 王能, 等.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治疗转移性肝癌22例[J].中国肿瘤临床, 2005, 26 (24) :253-254.

[2]钱国军, 陈汉, 吴胜佩, 等.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治疗肝癌56例临床分析[J].腹部外科, 2003, 3 (1) :81-82.

[3]宋谦, 李露嘉, 夏放, 等.CT引导下经皮氩氦刀靶向治疗肝癌[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4, 13 (10) :142-143.

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 篇4

为了研究恶性肿瘤患者氩氦刀治疗前后的免疫状态,我们观察了我院于2003年07月~2009年12月4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氩氦刀治疗前后免疫状态变化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7月-2009年12月共4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男性36例,女性12例。年龄38岁~76岁,平均年龄59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CT或MRI检查所证实。选择单一的氩氦刀冷冻治疗,实验期间未接受氩氦刀以外的其他治疗。其中鳞癌27例,腺癌21例,瘤体最大直径7.8 cm×7.7 cm,最小直径1.6 cm×1.2 cm。病例选择标准为预期生存期大于3个月。

1.2 仪器设备

氩氦靶向冷冻治疗系统一氩氦刀(美国恩多凯尔公司);KL型肿瘤免疫图像分析系统。

1.3 治疗方法

1.3.1 氩氦刀手术患者入院后,完成常规术前检查。术前

均采取CT定位,以确定肿瘤的大小、形状、部位,与周围脏器、大血管、神经的关系,选择氩氦刀的数量和型号。结合CT确定穿刺针推进方向、角度及到达肿块的深度,注意避开大血管、神经、周围重要器官。局麻经皮氩氦刀冷冻治疗。将穿刺针进入预定部位,进引导丝、扩张管,顺序扩张穿刺通道,留置导管鞘,插人氩氦刀,退导管鞘。启动超低温冷冻系统,刀尖温度迅速降至-130℃及-150℃,根据肿瘤大小、对温度的敏感度冷冻持续15 min~30 min。CT监测,通过控制输出流量控制冰球大小,使冰球范围超过肿瘤边缘1cm以上,启动氦气,升温至0℃,对冰球进行冻融。第二循环重复冷冻、升温1次。当温度升至15℃退刀,穿刺部位消毒、止血、包扎。手术同时实时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心电图等,术后患者卧床1周,并予止血剂及抗菌素治疗。1.3.2检测方法氩氦刀治疗前1周及治疗后1周收集标本,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0.5 m L,加入T淋巴细胞培养瓶,置于37℃培养箱培养72 h后进行细胞分离、涂片、银染、固定,采用KL型肿瘤免疫图像分析系统计算30个T淋巴细胞核仁银染面积与核周银染面积的比值,用I/S%表示。

1.4 统计学分析结果用SPSS 12.0软件进行分析,I/S%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氩氦刀治疗前后外周血I/S%的比值变化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氩氦刀治疗前外周血I/S%的比值为5.48±0.68,治疗后外周血I/S%的比值为6.47±0.79,经氩氦刀治疗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I/S%比值比治疗前有明显升高(P<0.05)。说明经冷冻治疗后坏死的肿瘤细胞具有肿瘤特异性抗原,它能刺激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此种治疗方法可以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1]。

2.2 氩氦刀治疗后疗效评价

2.2.1 术后3~6个月复查CT示肿瘤明显缩小,部分患者肿瘤消失。

2.2.2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氩氦刀治疗后1-3个月肿瘤体积开始缩小,主观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局部压迫、腹胀、疼痛症状显著改善。

2.2.3 对本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经氩氦刀治疗后进行随访,结果证实氩氦刀治疗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及1年生存率有所提高。

3 讨论

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密切相关,T细胞亚群是一项评价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方法,而细胞免疫功能与肿瘤的预后有密切的相关性,T淋巴细胞核仁区嗜银蛋白(Ag-NORs)为RNA聚合酶的亚单位,是核糖体RNA基因(r DNA)转录的调节蛋白,AgNORs含量可以反应r DNA转录活性的高低[2],此含量可通过银染核仁面积与细胞核面积的比值(I/S%)高低来反应,I/S%比值升高,表明Ag-NORs的含量及其反应的r DNA转录活性升高,反之表明其转录活性降低。国内外学者将其引入肿瘤领域,发现其对于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分级有重要的意义[3]。已有研究表明,肿瘤患者免疫活性细胞中,调控r DNA合成的T淋巴细胞Ag-NORs转录活性受到特异性抑制,这种抑制在途径和程度上有别于其他非癌因素对免疫系统的抑制,因此,T淋巴细胞Ag-NORs可准确地反应患者的免疫状态[4]。

氩氦刀治疗是利用超低温快速冷冻、解冻过程,破坏细胞膜,引起局部肿瘤细胞破坏,反复冻融可以使肿瘤抗原持续缓慢释放入血,理论上可以有效诱发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本文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经单一氩氦刀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变化。我们通过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经氩氦刀治疗前后监测患者T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的银染强度和面积,发现氩氦刀治疗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普遍存在T淋巴细胞Ag-NORs表达降低,治疗后T淋巴细胞Ag-NORs表达上升(P<0.05)。进一步证实了氩氦刀治疗对免疫系统方面的影响。超低温靶向治疗在摧毁肿瘤细胞的同时,还可以调控人体抗肿瘤的免疫反应,调控细胞因素和抗体的分泌,调控肿瘤抗原逆转肿瘤的免疫逃避,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氩氦刀治疗创伤小,术后全身应激反应轻,免疫功能恢复快,治疗后使肿瘤负荷减少,一方面解除了患者的免疫抑制,另一方面治疗后坏死的肿瘤组织留在体内,改变肿瘤抗原的不显著性或释放可溶性肿瘤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的冷免疫抗体,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及消灭残留的癌细胞,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提高其抗肿瘤能力,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提高。因此冷冻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为已丧失手术切除机会的晚期癌症患者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参考文献

[1]杨宝亮,安云凤,徐富刚,等.氩氦刀治疗恶性肿瘤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临床分析[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9,23(2):143-145.

[2]Chiusa L,Galliano D,Formiconi A,et al.High and low risk prostate carcinoma determined by histologic grade and proliferative[J].Cancer,1997,79:1956.

[3]张侠,刘端祺,李慧莉,等.感染对肿瘤患者T淋巴细胞核仁区嗜银蛋白含量的影响[J].免疫学杂志,2005,21(4):349.

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3年5月~2012年6月本院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12例, 其中男性241例 (58.50%) , 女性171例 (41.50%) , 年龄19~90岁, 平均 (64.2±24.4) 岁。鳞癌169例 (41.02%) , 腺癌226例 (54.85%) , 其他17例 (4.13%) 。所有患者预计生存期≥3个月, 无严重出血倾向, 无急性感染, 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 全部患者治疗前1月及治疗后2周未行其他治疗, 所有患者均采用国际抗癌联合会 (UICC) 第6版TNM分期, 其中Ⅰ期4例 (0.97%) , Ⅱ期83例 (20.15%) , Ⅲa期176例 (42.72%) , Ⅲb期143例 (34.71%) , Ⅳ期6例 (1.46%)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并实施。

1.2 治疗方法

1.2.1 氩氦刀冷冻治疗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定位扫描, 依据肺CT所显示的肿瘤与周围组织的三维立体解剖关系, 制定手术计划。根据肿瘤大小设计选择2、3及5mm冷刀, 单用或多刀组合。穿刺路径要避开肺内大血管、肋间神经、心包及主支气管。术中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后, 用0.5%~1.0%利多卡因20~40 m L行局部浸润麻醉。麻醉成功后在CT引导下, 将氩氦刀缓慢插入预先设计的肿瘤靶位, 重新检查校对氩氦刀在瘤体内的位置、深度无误后, 固定氩氦刀, 如需多刀联合则将已插入的氩氦刀暂时冷冻固定, 将剩余超导刀按之前方法逐一插入瘤体靶部位, 再次检查核对无误后, 同时启动超低温手术系统快速冷冻, 冷冻30 s温度下降达-130℃左右, 随着冷冻时间的延长, 温度恒定在-135℃至-145℃之间, 冷冻持续时间为15~20 min。冷冻结束后, 开始启动氦气系统, 当温度上升至10~15℃时, 重新启动氩气超低温手术系统, 实行第二次循环冷冻, 冷冻时间同首次循环。冷冻结束后启动加热系统, 温度上升至15~20℃时, 氩氦刀超导探头可拔动时即可退刀。退刀后针道内填塞止血绫。手术后再次行CT扫描判断实际冷冻冰球范围是否与设计一致, 同时观察有无出血及气胸。

1.2.2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所有患者氩氦刀治疗前1 d及治疗后2周分别抽取外周血标本, 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数值及CD4+/CD8+比值变化。术后6周行胸部增强CT检查评价临床疗效。

1.3 疗效评价

术后6周行胸部增强CT检查, 据WHO实体瘤评价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

1.4 术后并发症及生活质量

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体温变化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生活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 评定按卡氏评分 (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KPS) 标准为指标:治疗后卡氏评分增加≥10为QOL改善, 增加<10分为QOL稳定, 减少≥10分为QOL降低。

2 结果

2.1 氩氦刀手术治疗前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患者术后2周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数值及CD4+/CD8+比值明显高于术前, CD8+明显低于术前, 差异均具有显著性 (均P<0.05) , 详见附表。

注:覮与治疗前比较, P<0.05

2.2 术后并发症及生存质量改善情况

氩氦刀治疗后出现发热58例, 占14.1%, 体温在37.5~38℃之间, 经对症处理后好转;92例 (22.33%) 患者出现术后血痰或血痰较术前增多, 大多数于1周后停止。33例 (8.0%) 患者出现少量胸腔积液, 保守治疗1个月后自行吸收。无1例患者出现术后咯血。气胸为治疗后主要的并发症。本组患者氩氦刀治疗过程中共发生气胸41例 (9.95%) , 其中22例行闭式引流3~7d后痊愈, 4例行闭式引流3周后痊愈, 余15例未经处理后自行痊愈。共有3例 (0.73%) 因肿瘤侵犯心包, 术后出现心包积液, 经处理后好转。本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363例 (88.1%) 、稳定30例 (7.28%) 。

3 讨论

氩氦刀超低温冷冻靶向治疗系统应用于临床, 特别是在超声、C形臂X光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及胸腔镜引导下氩氦刀靶向治疗肺癌的成功, 以及手术联合直视下氩氦刀冷冻切除肺癌, 为肺癌外科治疗特别是肺癌微创冷冻外科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

氩氦刀超低温冷冻治疗除了可以快速杀死肿瘤细胞之外, 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氩氦刀治疗后使肿瘤负荷减少, 坏死的肿瘤组织留在体内, 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的冷免疫抗体, 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及消灭残留的癌细胞, 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提高其抗肿瘤能力, 患者的生存质量也明显提高。抗肿瘤免疫主要以细胞免疫为主, 其中T淋巴细胞亚群CD4+辅助亚群和CD8+抑制亚群起主导作用, 在恶性肿瘤患者中往往存在CD4+/CD8+比值失衡, 免疫功能紊乱的情况。DENBROK等[3]认为冷冻消融后体内肿瘤特异性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而SHARMA等[4]认为冷冻治疗能够增强树突状细胞的抗原递呈作用, 从而使肿瘤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的抗肿瘤能力增强。YANTORNO等[5]证明, 冷冻能引导机体产生抗肿瘤抗体并具有组织或器官特异性和种属特异性。国内彭秋平等[6]利用氩氦刀冷冻治疗动物肿瘤实验结果也表明, 氩氦刀具有减少肿瘤转移, 提高自然杀伤细胞水平、CD4+/CD8+比值、脾细胞增殖指数的作用。张彩霞等[7]发现100例患者经氩氦刀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表达水平及血清中IL-2, TNF-α, IL-12水平均有显著提高 (P<0.05) 。

本研究中的412例患者氩氦刀治疗前1d及治疗后2周分别抽取外周血标本, 做T细胞亚群分析,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 结果显示氩氦刀组术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明显高于术前, CD8+明显低于术前 (P<0.05) 。进一步验证了氩氦刀治疗有免疫提升作用。术后患者出现发热58例 (14.1%) , 血痰或血痰较增多92例 (22.33%) 、气胸41例 (9.95%) , 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本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 (QOL) 改善363例 (88.1%) , 稳定30例 (7.28%) , 说明氩氦刀冷冻治疗对机体正常组织损伤较小, 安全性较高, 治疗后全身应激反应轻, 同时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氩氦刀冷冻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 为已丧失手术切除机会的晚期癌症患者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摘要:目的 观察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对T淋巴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在CT引导下, 对412例无法手术并经病理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经皮穿刺氩氦刀靶向冷冻治疗, 治疗前1d及治疗后2周分别抽取外周血标本, 行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检测, 观察患者术后临床疗效、生活质量改善、不良反应及T细胞亚群变化。结果 氩氦刀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显示患者术后CD3+、CD4+、CD4+/CD8+比值明显提高 (均P<0.05) , 总有效率 (CR+PR) 67.7%, 疾病稳定率 (CR+PR+SD) 89.6%, 治疗后生活质量 (QOL) 改善363例 (88.1%) 、稳定30例 (7.28%) 。结论 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率高, 不良反应低, 可以提高患者辅助T细胞活性, 从而提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

关键词:氩氦刀,冷冻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免疫功能

参考文献

[1]YANG L, PARKIN DM, FERLAY J, et al.Estimates of cancer incidence in China for 2000 and projections for 2005[J].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05, 14 (1) :243-250.

[2]郑广, 韩婷婷, 徐忠玲, 等.诱导化疗后非小细胞肺癌肿块体积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3, 23 (18) :74-77.[2]ZHENG G, HAN TT, XU ZL, et al.Quantification of tumor size changes patter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fter chemotherapy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2013, 23 (18) :74-77.Chinese

[3]DEN BROK MH1, SUTMULLER RP, NIERKENS S, et al.Efficient loading of dendritic cells following cryo an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immune modulation induces anti-tumour immunity[J].Br J Cancer, 2006, 95 (7) :896-905.

[4]SHARMA SV, BELL DW, SETTLEMAN J, et al.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mutations in lung cancer[J].Nat Rev Cancer, 2007, 7 (3) :169-181.

[5]YANTORNO C, SOANES WA, GONDER MJ, et al.Studies in cryo-immunology:the production of antibodies touro genita tissue in consequence of freezing treatment[J].Immunology, 1967, 12 (4) :395-410

[6]彭秋平, 汪森明, 张积仁, 等.肝癌氩氦刀冷冻免疫的实验与临床研究[J].医学研究生报, 2003, 16 (2) :145-146.[6]PENG QP, WANG SM, ZHANG ZR, et al.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studies of liver cancer cryoablation immunity[J].Journal of Medical Postgraduates, 2003, 16 (2) :145-146.Chinese

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 篇6

关键词: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氩氦刀冷冻术,证型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 患者具有年老体弱、器官生理功能衰退、合并症多等特点[1]。氩氦刀冷冻治疗是一种新型微创治疗手段,具有靶向性强、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为丧失外科手术切除机会的老年晚期NSCLC患者带来新的希望[2]。前期研究显示, 中医辨证论治能明显改善氩氦刀冷冻术后不适症状。探讨辨证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氩氦刀冷冻术前后证型变化规律,为制定氩氦刀冷冻治疗的中医证候学研究提供可靠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对象和方法

1. 1病例来源

以年龄≥65岁的ⅢB期和Ⅳ期NSCLC并接受氩氦刀冷冻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收集自2011年9月至2014年9月期间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呼吸科住院患者共130例。中西医结合组65例,其中平均年龄( 71. 87 ± 4. 51) 岁,男性36例,女性29例, 临床分型为周围型55例,中央型10例,吸烟指数≥ 400 36例,< 400 29例,ⅢB期32例,Ⅳ期33例,失访人数5例。西医治疗组65例,其中平均年龄( 72. 14 ± 4. 77) 岁,男性41例,女性24例,临床分型为周围型50例,中央型15例,吸烟指数≥ 400 33例,< 400 32例,ⅢB期36例,Ⅳ期29例,失访人数7例。两组比较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吸烟指数= 每天吸烟支数 × 吸烟年数。

1. 2诊断标准

现代医学诊断标准采用《2010年中国肺癌临床指南》非小细胞肺癌诊断标准[3]。主要包括临床诊断,细胞学诊断,病理学诊断及国际肺癌研究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ung cancer, IASLC) 2009年第七版分期标准( IASLC 2009 )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中医症状分级量化及疗效判定参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新药( 中药) 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及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证候部分) 》( GB /T16751. 2-1997) 拟定。 复证标准: 采用先辨单证,然后将该例患者单证相加组成复证的办法进行复证证候判定。

1. 3纳入标准

( 1) 年龄≥65岁且临床分期为ⅢB期或Ⅳ期患者; ( 2) 经临床和细胞学/病理学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 包括经氩氦刀冷冻治疗术中取病理确诊者) ; ( 3) 符合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适应症; ( 4) 预计生存期大于3个月; ( 5) PS评分≤3分者; ( 6) 病历资料完整并自愿接受本研究治疗。

1. 4排除标准

( 1) 入组前( 1月内) 曾接受手术、放疗、化疗或其他抗肿瘤治疗者( 不包括中药) ; ( 2) 肿瘤病灶局部已使用其他局部消融治疗; ( 3) 有严重心、肺、肝、 肾、血液系统、严重感染或精神病患者; ( 4) 具有氩氦刀手术禁忌症; ( 5) 不能按本研究要求完成治疗者。

1. 5终止研究标准

( 1) 冷冻治疗期间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者; ( 2) 氩氦刀术后接受本研究不允许的治疗方法,肿瘤病灶使用了其他局部消融治疗,如射频、 微波等减轻肿瘤负荷治疗; ( 3) 要求退出本临床研究者。

1. 6研究方法

1. 6. 1分组方案入组病例按照是否接受中药治疗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治疗组。

中西医结合组: 氩氦刀术后予中药治疗( 包括中药注射液、中药汤剂和口服中成药) + 最佳对症治疗( best supportive care,BSC) ,不包括西医抗肿瘤治疗。

西医治疗组: 氩氦刀术后予最佳支持治疗( BSC) ,不包括中医药治疗。

1. 6. 2治疗方法( 1 ) 使用氩氦刀靶向手术系统( endocare cryocare TM surgical system) 。在CT引导下推进带芯穿刺针,通过导丝经皮引入鞘管套后抽出内芯,将氩氦刀顺着穿刺鞘插入肿瘤固定。根据瘤体大小、形状、部位等因素设计冷冻治疗方案。 开启氩氦刀冷冻系统,开始输入氩气,冷冻温度显示- 130℃ 至- 140℃,持续冷冻30分钟后,然后停输氩气,改输氦气复温5分钟,使温度显示为10℃ 至20℃,拔出氩氦刀。瘤灶2 ~ 4 cm者氩氦刀行一次冷冻治疗,瘤灶5 ~ 6 cm者氩氦刀多刀( 1 ~ 4把刀) 或2次冷冻治疗( 隔1 ~ 2周行第2次冷冻治疗) 。手术结束时复查CT,观察冰球范围。

( 2) 中药治疗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相应治则术后给予中药汤剂、中药注射液和/或中成药口服。具体方案如下: 气虚可选择: 参芪扶正注射液、贞芪扶正颗粒/胶囊、玉屏风颗粒、康莱特注射液/胶囊、平消胶囊、健脾益肾颗粒等; 阳虚可选择: 参附注射液、附子理中丸等; 气阴两虚选择: 生脉注射液、生脉饮口服液; 痰证选择: 消癌平注射液/口服片剂、苦参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等; 血瘀证选择: 榄香烯注射液、华蟾素注射液/口服片剂、金龙胶囊、艾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小金丸、平消胶囊等;

热毒偏盛选择: 西黄丸、消癌平注射液或口服片剂、鸦胆子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等。

1. 7随访与记录

本研究采用住院期间观察,出院后随访的方式,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进行随访辨证。如患者随访不到,视为脱失病例, 不再进行记录。

1. 8统计方法与数据处理

数据库的建立采用Epidata 3. 1,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 20. 0软件,所有的假设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 < 0. 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 1单证证型分布情况

根据《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 证候部分) 》和《中医诊断学》,对两组病例进行辨证分型, 按照单证例数排前四位的有气虚、痰湿、血瘀、阴虚。具体分布见表1。

比较两组辨证后单证证型分布情况,经卡方检验,χ2= 0. 951,P = 0. 966 > 0. 05,两组术前证候要素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2单证证型的变化趋势

( 1) 气虚证: 从表2可见,分别于不同时点比较两组气虚证例数,经 χ2检验,中西医结合组术后1月( 19例) 和术后3月( 28例) 气虚例数比西医治疗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术后各时点两组气虚证例数分别与术前比较, 中西医结合组术后1月气虚证例数( 19例) 比术前( 31例) 减少,经 χ2检验,P = 0. 036 <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西医治疗组术后1周( 39例) 和术后3月( 40例) 气虚证例数比术前( 28例) 增多,经卡方检验,P = 0. 004 < 0. 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图1。

( 2) 阴虚证: 两组阴虚证例数于各时点比较,经 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两组术后阴虚证例数分别与术前比较,经 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 3) 痰湿证: 从上表3可见,分别于不同时点比较两组气虚痰湿证例数,经 χ2检验,术后1月中西医结合组( 12例) 比西医治疗组( 26例) 少, P = 0. 029 <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月中西医结合组( 18例) 比西医治疗组( 31例) 少, P = 0. 010 <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术后两组痰湿证例数分别与术前比较,经 χ2检验,中西医结合组术后1月痰湿证例数( 12例) 比术前( 21例) 减少,P = 0. 042 <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西医治疗组术后术后3月痰湿证例数( 31例) 比术前( 17例) 增多,P = 0. 004 < 0. 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变化趋势见图2。

( 4) 血瘀: 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治疗组血瘀证例数在各时点比较,经 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注: 与西医治疗组比较,aP < 0. 05,与西医治疗组比较,bP < 0. 01。

注: 与西医治疗组比较,aP < 0. 05,与西医治疗组比较,bP < 0. 01。

术后两组血瘀证例数分别与术前比较,经 χ2检验,西医治疗组血瘀证例数术后1月( 27例) 、术后3月( 29例) 比术前( 15例) 增多,P分别为0. 010、 0.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 具体变化趋势见图3。

3讨论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是一个综合干预的过程,以辨证论治为基础,往往不拘泥于一病一方、一方一药,依据患者疾病阶段、证候特点、患者状况等,选择中药汤剂、中药注射液及中成药等治疗方式,以制定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模式,充分体现中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学术思想。本研究团队坚持以中西医结合、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思想指导恶性肿瘤治疗,提出了局部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恶性肿瘤这一独具特色的“绿色治疗”模式,将氩氦刀局部冷冻与中药全身治疗的各自优势结合。本研究为观察性对照研究,与经典的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不要求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允许研究对象因价值取向不同和对中医药治疗的偏爱程度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能最大程度减少对治疗措施的限定,一方面增加了研究对象的依从性与临床研究的可操作性; 另一方面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及中医药治疗肺癌的临床特点,更接近于中医临床实际。

氩氦刀治疗肺癌围手术期的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患者, 其中男性13例, 女性5例;年龄28~73岁;肿块直径3~12cm, 平均6cm;原发性周围型肺癌16例, 转移性肺癌2例;所有患者经过CT导向经皮穿刺活检证实;3例患者术前2周进行了经过支气管动脉热化疗和超选择性明胶海绵粒栓塞术。

1.2 治疗方法

术前根据患者CT检查资料, 决定穿刺路径和确定患者治疗体位, 常规选择体位稳定的仰卧位或俯卧位。患者穿刺点体表定位后, 常规消毒铺巾, 局部麻醉后, 运用注射针头再次确认穿刺点并CT证实。用刀片对穿刺点皮肤进行3mm左右的小切口, 按照预定路线和进针长度, 在患者的配合下快速将穿刺针送达预订部位, 开启氩气冷冻至-150℃左右并持续20min左右, 关闭氩气开启氦气温度升至15℃, 退针到肿块边缘, 根据肿块大小等情况调整进针角度继续治疗至CT复查冰球完整覆盖原肿瘤区。

2 结果

18例患者运用CT导向通过氩氦刀完整消融, 18例患者术中配合良好, 5例患者术中述穿刺区明显疼痛;3例患者术中出现气胸肺组织压缩30%左右, 未进行闭式引流;4例患者术后出现穿刺区皮下积液;3例患者出现穿刺点周围皮肤冻伤;无因为经皮穿刺引起患者大量血胸和死亡。

3 护理和体会

3.1 术前护理

术前完善相关检查和器械以及手术准备, 特别是凝血功能的测定等;术前常规导尿、静脉通道建立, 必要时术前进行中央静脉置管;配合医师术前常规止血药物、镇静剂和止咳剂等药物运用;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消除患者恐慌心理。由于氩氦刀治疗费用较高, 让患者家家属了解治疗的意义和价值, 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配合。术前要求护士辅导患者进行控制呼吸的训练和术中固定体位下如何配*通讯作者:Tel:0773-2081442 E-mail:luckstaryhb@163.com

合医师进行穿刺和治疗。

3.2 术中护理

术中定位后吩咐患者在穿刺前一定保持固定体位, 同时训练患者平稳呼吸;给予患者术中吸氧;与患者多沟通和交流, 简要介绍手术过程, 由于患者有经皮穿刺活检术的经历, 通过介绍可以避免患者因为粗大的穿刺针引起紧张;穿刺成功后, 需要CT验证针尖位置, 进出检查床时护士要严密观察各种管道的无菌保护和避免滑脱、移位以及异位等;出现明显的气胸时要配合手术医师进行紧急处理。护士要严格记录患者术中治疗情况, 完善相关文书资料。

部分患者由于肿块贴近胸膜, 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明显的疼痛和皮肤冷冻伤等情况, 术中护理时应该严密观察, 要反复询问患者有无不适等症状出现。手术完别运用腹带加压包扎穿刺点。

3.3 术后护理

患者术后绝对卧床休息24h, 通常情况下吩咐患者穿刺点保持在体位的下方休息2h左右;术后要求患者避免剧烈咳嗽, 保持低流量吸氧, 抗感染药物运用;术后密切观察患者呼吸、血压情况, 注意穿刺点皮肤变化和有无出血等情况出现。给予患者半流质饮食, 避免油腻、辛辣等食物刺激。

3.4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时吩咐患者定期随访, 注意休息, 避免剧烈运动, 有冻伤患者注意穿刺点皮肤变化, 观察痰液有无出血等情况出现。

4 讨论

氩氦刀是通过物理方法冷冻消融的一项新技术, 它是通过肿瘤组织快速超低温和快速升温过程肿瘤细胞发生爆裂死亡而达到治疗目的[2]。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3]。在氩氦刀围手术期, 优良和完善的护理能使患者及家属配合治疗、减少术中并发症发生, 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洪武.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刀靶向治疗肺癌[J].中国肿瘤, 2002, 11 (8) :462-464.

[2]尚长浩.氩氦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医疗装备, 2004, 17 (3) :8-9.

上一篇:出血性心力衰竭下一篇:训练学生自能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