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应用型人才

2024-10-14

外贸应用型人才(共12篇)

外贸应用型人才 篇1

所谓商务英语就是专门运用在商务领域的英语。商务指的是所有一切与商品买卖有关的活动, 具体活动类型包括营销活动、贸易活动以及金融活动等。近年来,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作用下, 商务贸易活动逐渐成为市场发展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高职院校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了迎合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大量需求这一特点。在当今社会, 就业大学生是否具有基本的英语交流能力, 直接影响到其就业的顺利与否, 好与坏。尤其对于从事对外贸易或者金融工作的人来说, 熟练应用国际通用的商务英语, 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是否能够成为与外商谈判的实用型外贸人才。

1 商务英语专业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教学要求

1.1 目标

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并对我国当前社会人才水平评估进行专业性的剖析后, 将我院商务英语专业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以提高服务水平为根本宗旨, 以顺利就业为根本指导方向, 走产业、学校、科研结构相互结合的全面型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全美发展的现代化综合型学生, 确保所有学生在毕业后均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并在具备这些基本能力基础上还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能够熟练掌握商务常规理论知识和最基本的业务操作技能, 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1.2 教学要求

1) 基本知识。指的是学生应该掌握最基本的英语五项技能, 能够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译, 能够应对最常规的英语口语交流和书写;对国际贸易的具体流程和需要注意内容能够熟练掌握;商务专业知识扎实;了解国际贸易或国家金融活动最基本的业务内容和法律常识等。

2) 资格证书。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必须要取得几本最基本的资格证书:英语四六级证书、商务单证员证书、计算机一二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报关员合格证书以及BEC证书等几本最基本的证书。只有拥有这些证书才能够确保毕业生能够顺利进入商务领域就业并在其中一展宏图。

3) 基本能力。英语交流、书写、翻译能力;商务活动的招待、谈判以及沟通能力;商务业务的开单和跟单能力;处理商务纠纷能力;计算机、互联网操作能力等;合同订立、更改能力等。这些基本能力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够顺利在就业岗位实现自身效益的最基本条件。

2 商务英语专业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现状

2.1 专业商务英语教师匮乏

商务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英语最基本的五项基本技能之外 (听、说、读、写、译) 之外, 还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更多专业的商务知识, 比如基本的金融知识和贸易知识。但是, 对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商务英语师资队伍综合素质进行调查发现, 能够同时掌握五项基本技能和拥有较好商务专业知识水平教师非常少。大多数教师均只是专攻英语教学领域, 没有将商务英语与常规英语学生区分开来。且由于大多数教师均是普通英语学校毕业的学生, 本身对商务英语认识不足。这种缺乏专业的商务知识背景的师资队伍也直接决定了整个商务英语教育水平无法很好达到教育目标要求, 难以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2.2 校外实训机会少, 学生实践经验少

实训活动对于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和商务实际操作能力而言起着直接决定作用。但是,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等原因, 大多只是安排校内实训活动, 比如比较常见的专家讲座、学生到实训室进行模拟演习等, 校外实训活动非常少。尽管校内实训活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相比与在校外真正进入企业训练而言还是有明显的差距。

2.3 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要判断任何教学活动是否取得较好成绩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于合理的评价体系。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没有一个比较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 无法准确了解教学课程的实施效果。且由于缺乏对学生实践概况的反馈机制, 直接造成难以准确了解企业人才技能需求概况, 无法准确调整课程内容, 导致很多毕业生毕业后无法达到企业用人需求, 无法顺利就业。

2.4 教学模式缺乏实践性, 应用型人才缺乏

当前, 大多数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开展的实训项目内容都非常少, 且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均以考试评价方式为主, 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效果只是通过一张考卷证明。这种教学模式非常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实践化, 无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由于商务英语专业是一个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更多符合企业需求人才的专业, 因此也决定了这种缺乏实践性的教学模式无法真正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1]。

3 商务英语中专业应用型外贸人才存在问题处理措施和培养策略

3.1 处理措施

1) 通过多方面了解现代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需求, 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具有适用性和实用性的实践课程。要求在准确了解商务英语专业实践课程发展概况的基础上设置明确的课程开发目标, 然后根据这一目标设定合适的课程内容和有效的实施方法。以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真正提高英语专业应用型外贸人才的综合技能, 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2) 针对存在问题实施针对性的解决课程。比如针对学生实践操作机会少, 实践能力比较差的问题必须要开设更多专业的实践课程, 利用这些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直接就业的能力, 使所有学生在进入用人单位后能够同时具备进出口业务交流和审核商务操作能力、商务英语熟练应用能力以及现代办公设备自如应用能力等多项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优秀就业能力。

3) 增加模拟实践课程的比例。商务英语外贸型人才投入社会后必然要接触实际的商业会议或者贸易谈判, 而当前高职院校在培养这类型人才上最缺乏的就是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 通过增加这种模拟场景在实践课程内容中的比例,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感受实际会议或谈判概况, 并在模拟场景中努力用自己所学到知识去解决谈判出现的各种问题, 除了能够训练学生的英语口语之外, 同时还能够将理论知识投入实际, 提高学生理论实际化能力和掌握更多有效的谈判技巧。

4) 改变专业培养目标。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均是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主。但是当今社会是一个创新型和实用型为主的社会, 社会企业需求的是应用型和创新型的人才。只有具有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同时学会自我创新, 使自己更加符合企业要求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才能够在毕业后更加顺利就业, 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顺利开展工作, 得到更多人的赏识和尊重。所以, 高职院校应该学会对企业的岗位和职能需求进行分析, 并将这些要求融入实际教学中, 重点培养企业需求的能力和素质, 比如操作能力、社交交流能力、谈判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职业素养以及责任心等多个方面内容, 为学生顺利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3.2 培养策略

1) 创建更具时效性的专业课程。商务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实践应用, 所以为了能够真正创造实践应用性的专业人才, 首先要创造更具实践性的专业课程, 通过多种实践课程让学生能够提前感受知识的应用方向和具体要求, 从而更加自觉地去完善和激励自身。比如每周在学校“英语角”上开展英语交流活动, 要求所有人均尽可能使用英语交流和完成各项活动;创设校内模拟实习现场, 让学生与专业英语人员对话, 检验学生的商务英语交际能力;教学课堂上教师不时的进行现场实训, 创设商务活动现场与学生进行英语交流;每节课程均留出一小部分时间要求学生两两或者两三个一起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对话等。另外, 设置的课程内容尽可能紧扣公司的营销活动, 突出商务英语知识的实用性, 提前让学生感受公司商务的实际运作形式, 提高其创新意识[2]。

2) 对商务英语专业实践课程进行模块化。为了能够真正创造出更加符合企业要求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 高职院校在设置教学课程时均含有一定课时的实践课, 但是这些实践课大多均只是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出发, 是以一种比较笼统和综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 对于培养全能型和应用型的专业人才而言效果不是很明显。所以, 针对这种情况采取的处理措施为将商务英语专业实践课程进行模块细化。具体为:将企业的进出口交易的基本流程作为课程教学的主线, 并以具体需要进行进出口贸易的商品作为教学背景, 然后对进出口贸易中需要进行的各项业务 (包括报价与还价、合同的设定、商品的托运、商品的通关检验、相关证件的审核等) 进行细化教学, 使商务英语专业实践课程更加贴切实际, 更有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3]。

3) 建设更具专业性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教师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实践证明, 专业知识水平高、有丰富经验且善于指导的教师教授的学生综合能力都比较强, 能够更好的完成每一个人生挑战。商务英语专业外贸型人才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需求型人才, 实践教学是确保学生毕业后均能够顺利融入社会的根本保障。但是,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大多均以理论教学为主, 且尽管设置有一些实践课程, 但是教学的教师大多实践操作能力都比较低, 难以达到全能型专业教师需求[4]。因此, 建设更具专业性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对于培养更多商务英语应用型外贸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实践教师师资队伍培养有如下几种方法:一, 利用校园资源进行最快捷和最经济的在职培训[5]。比如多加安排教师进行随堂听讲、邀请兄弟院校专家开展交流讲座或者邀请社会有名望的、优秀的专家进行定期限时培训或者演讲等。二, 安排实践课程教师到国外进修商务课程, 加强教师的理论水平。另外还可以邀请工作多年、有丰富实践经历的外贸人员或者报关员到学校对教师进行面对面的培训。三, 利用寒暑两大长假安排实践课程教师到外贸企业进行实践培训。没有实践经验或者实践经验较差而仅拥有丰富理论知识的教师势必难以传授更多实用性的经验给学生, 也将势必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安排教师进行企业进行实地体验, 能够让教师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联系在一起, 帮助其创造出更多实用型教学方案和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

4) 采用校内实训和校企结合实训两种培训结合方式。校内实训主要是在校内实训室内进行培训的方式。该方式是商务英语专业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的主要方法。要做好校内实训首先必须要加强学校的实训室建设, 对实训室设备进行升级和完善, 为实训室设置专门的管理制度和配有专门的管理队伍, 确保实训设备能够真正发挥其为实用性外贸人才服务的作用。校企结合实训指的是学校与社会相关企业进行人才培养合作, 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 为学生提高其操作能力创造良好条件[6]。这种校企合作方式在提高应用型外贸人才专业水平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5) 对毕业生就业概况进行跟踪调查, 建立更加贴切实际企业的评价机制。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高职院校的培训水平。对毕业生的就业概况进行跟踪调查, 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总结时下企业对外贸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和学生与这些需求之间的冲突等, 能够较为准确把握企业人才的需求方向, 使高职院校对其教育存在不足和缺陷进行分析和处理, 调整教学思路, 为新一年的教学培养计划提供有力的现实参考依据, 提高教学水平。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更多符合企业要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在进行商务英语外贸型专业人才教育过程中, 必须要始终坚定实践教学是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这一原则, 并通过对师资队伍、实训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战略调整来实现这一目标。商务英语专业应用型外贸人才是属于实践型人才, 在进行教育培养过程中必须要学会调节好理论培养和实践培养的关系, 并尽可能在充分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概况后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教学方案, 为培养应用型外贸人才做出最大努力。只有如此才能够为现代化社会培养更多更专业的应用型外贸人才, 推动社会的发展。

摘要:商务英语专业主要是向外贸企业或机构培养具备高水平英语交流能力和外贸商务业务操作能力专门型人才的专业。由于商务英语专业是具有极强针对性和专业性的专业, 因此如何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成为各大高职院校一项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本研究从商务英语专业外贸人才培养现状、培养的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及培养策略几个方面探讨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概况, 以期能够更好指导实践。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叶章勇.商务英语专业“两点一线”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5 (4) :225-226.

[2]蒋桂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思考[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9, 18 (5) :85-86.

[3]王春晖.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1, 9 (2) :845-846.

[4]徐福文.商务英语专业“双证融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3 (2) :362-363.

[5]张礼贵.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商场现代化, 2008, 20 (29) :174-175.

[6]乔春娟, 靳峰.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 (中旬刊) , 2010, 25 (10) :251-253.

外贸应用型人才 篇2

一、新形势对外贸行业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作用更加明显,两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使得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出现了一些重要变化,也使得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及世界经济中的表现越来越突出,但同时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日益加重,特别是对我国外贸企业造成了严重影响,使得国内经济发展依靠出口拉动越来越困难,以及我国的对外贸易中问题表现越来越突出,外向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新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形势,外向型企业必须对此有清楚的认识和理解。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影响

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特别是对金融危机的起源地美国,世界其他各主要经济体也出现增长下滑甚至负增长,由此导致世界市场需求萎缩,外需急剧下降。2009年,全球贸易下降22%,对我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而言,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占GDP 的比重)高达70%,出口产品、市场结构也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因此,我国总体出口规模减小。总体来看,对东南沿海外向型企业经营和就业影响较大,从而对整个国内需求带来了不利影响,国内宏观调控的基调也主要以刺激内需为主。

2.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摩擦

贸易自由还是贸易保护一直是国际贸易领域争论的问题,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全球性舆论,即是市场出了问题,政府来救,面临金融风险、失业,政府赤字、经济减速等经济问题,由此导致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中国的主要出口目的国均出现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现象,给中国的外贸出口企业造成很大影响,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使得来自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反倾销反补贴成为我国外贸企业在最近及未来一段时期内面临的主要问题。

3.一直以来的人民币升值压力

2005年,中国继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顺差国,2007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达到1633.2亿美元。实际上,自2005年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以来,人们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处在上升的趋势,人民币升值幅度超过20%,而中国的对外贸易不降反升。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有所减少。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贸易顺差下降了30%多。但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很大,尤其是近期,面临严重的国内失业和政治大选,美 1

国甚至通过政治手段施加压力迫使人民币升值,寄希望于人民币汇率大幅度升值以减少对中国产品的进口,拉动美国国内的就业和生产,缓和严重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4.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由投资和出口拉动向内需推动转变)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使得国内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更加显现出来,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更加迫切。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一直以来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而对现代需求导向型的经济而言,内需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消费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生产,没有需求就没有生产,就没有就业;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加深,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但科技水平较低、创新发展缺乏动力与机制一直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崛起面临的关键问题。我国企业通过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结果是整个世界市场人类消费产品链条的中下游几乎被廉价的中国产品垄断,产品附加值低,国际竞争力不强。也因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升级是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面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外贸企业必须清楚认识面临的经营环境,时刻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调整经营理念和发展方式,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因此,从当前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看,要求外贸行业的人才培养也必须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我国外贸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1、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数量呈增长态势

随着世界经济继续复苏,国内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更加巩固,各项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中国对外贸易延续了2009年底的恢复性增长态势,对外贸人才的需求逐年攀升。

2、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层次向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外贸行业经营主体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多种性质、不同规模的外贸企业、外贸公司同时并存,因而对外贸行业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多规格特征。大型国企、外商投资企业由于规模大,内部分工较细,需要的人才层次比较高,专业化程度要求也高,一般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中小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部门简单,需要的人员少,对应用型的人才更为迫切。调查显示:79%的民营企业更愿意接受专科及以下学历的层次的从业人员来从事业务员、跟单员等工作。在所调查的涉外企业中,普遍存在从业人员能力、素质不能满足业务发展需要的状况。有些毕业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却缺乏动手操作能力,综合素质较差;而有些虽具备一定的国际贸易实践经验,却缺乏英语、电子商务的应用能力。

3、企业的岗位需求比例呈上升趋势

尽管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2007 年以来我国外贸企业经历了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调整、贸易壁垒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影响,然而调查发现外贸行业招聘职位数据占整体职位数据的比例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近期外贸行业主要招聘岗位为国际业务跟单员、业务员和外贸经理,其次是报关员和单证员等。外贸业务员是外贸企业中从事进出口贸易磋商、谈判、签约等工作的人员,有时可能还要兼顾运输、保险、报关、报检等业务。这类人员通常需要国际贸易及相关专业毕业,英语流利,有国际贸易经验,熟悉海外市场,熟悉国际贸易整个流程,具备良好的市场开拓能力。外贸经理要对海外市场进行深入研究,为公司及产品选择有潜力的目标市场,制定有效的出口营销整体策略并且贯彻实施。还要负责建立和巩固与客户的关系等,需要有丰富项

2目运作经验和客户资源,能够独立承担外贸业务,统筹各个业务环节,协调多方关系。报关员是经海关注册,代表所属企业向海关办理进出口货物报关、纳税等事务的人员,负责进出口货品的报关、查验,包括异常处理以及各种单证的审核和缮制;一笔国际贸易业务需要买卖双方及运输、保险、海关、检验检疫、银行、港口等参与才能实现。各方的权利与义务都要通过各种国际贸易单证来维系,因此单证制作的正确与否、专业与否,直接影响到各方当事人的权利能否顺利实现。取得“单证员资格证”是单证员从业的必要条件。但毕业生存在适应能力弱、上手慢、动手能力差的情况,难以真正为企业解决外贸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毕业后近一年处于学习或实习状态,大多需要半年才能进入工作状态。原因主要是毕业生知识单一,所学内容与实际业务脱节,动手操作能力弱,不能适应职业岗位需要。

4、企业对外贸人才能力的整体要求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涉外企业在对外贸人才的招聘时着重考察以下几方面:一是是熟国际贸易流程各环节的操作技能,如草拟合同、审核信用证、制作单据等;二是能否流利使用英文口语或信函直接与客户沟通,参与商务活动,进行业务洽谈等;三是能否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市场信息搜集处理;四是是否有较强的营销能力,如客户沟通、开拓市场、商务谈判、把握商机等能力;五是是否具备职业道德素养,如诚信品质、合作共事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等。此外,外贸行业对人员素质的整体要求在提高,不仅要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实务操作经验,同时还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比如: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国际商务跟单员证书、外贸业务员资格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报检员资格证书、外销员从业资格证书等。目前人才缺口较大的跟单员、单证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和报检员等,对学历要求并不高,但都要求持有国家通用的资格证上岗工作。

2010年7月,据媒体7月8日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今日发布关于中国“走出去”战略下外贸人才需求的预测报道,报告预计,2010年外贸人才需求将达到79万多人,而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仅为13万人。即便不拘一格降人才,供需缺口仍然很大。

有专家表示,未来三年,中国的外贸人才中,负责外贸公司重大投资和战略投资的决策人才最为欠缺,需求缺口2/3以上;业务营销人才欠缺30%左右,专业管理人员估计欠缺一半以上;服务外贸人才估计供求欠缺七成到八成;投资人员的供求缺口也在60%左右。

目前,不少企业与中东、非洲的贸易不断增加,精通小语种的外贸人才日渐紧俏。与此同时,由于近几年国际贸易出现了许多新问题,那些能解决国际贸易纠纷的实务人才成为企业争抢的对象。

外贸人才需求调查显示,全国范围内,能熟练运用外语和法律知识与国外客户洽谈业务、签订合同的人才仅有2000个左右;熟知国际法、国际贸易法和WTO规则的律师更是稀缺,即便在最前端的上海,5000多名律师中只有约50名具备这样的素质和能力。同样,全球最大的外贸网上交易平台eBay也是这一需求的重要因素,随着科技的发达,网络的普及,网络交易已经走入千家万户。而网络上的外贸人才也成为了需求之一。

因此要不断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综合型和开放型人才。目前高校的课程设置与现代社会生活脱节,教学方法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继续

外贸电子商务的人才策略 篇3

解决外贸电子商务的人才瓶颈

企业对人才期望过高 外贸企业的老板过分指望招来的人能迅速帮他们把业务开拓起来,不少企业老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希望招聘一两个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人就能把电子商务这块业务给支撑起来,结果一两个月过后,发现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事实上,老板应该自己有适合企业自身的电子商务策略,员工只是策略的执行者,而且电子商务的效果呈现需要时间和耐心。

外贸电子商务人才匮乏 外贸电子商务人才属电子商务领域的高端人才,需要既要懂电子商务相关知识,又要熟悉外贸环节,且要英语好。在人才市场上,外贸电子商务人才总是供不应求,一些外贸小企业由于所处地域所限,比如珠三角、长三角的很多外贸企业主要分布在三线小城市,地处偏僻,吸引高端人才有困难。

企业中专业人员流失严重 一方面,由于招聘来的外贸电子商务人才无法满足老板期望。也许这个期望的落实需要时间,也许这个期望本身就是脱离实际的。这些原因造成了外贸企业老板对人才的不满,最后使得人才流失。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人才市场性流动较大,由于外贸电子商务人才属市场稀缺人才,供给远远小于需求,不断推高的薪资福利待遇和职业空间,使得外贸电子商务人才的流动性很高。

企业用工成本居高不下 近年,由于新劳动法的颁布和物价水平的攀升,使得企业用工成本不断攀升,热门的职业薪水都不低,外贸电子商务人才的薪资更是如此。

麦当劳的经验值得借鉴

麦当劳在全球120多个国家有3万多家分店,无论在世界的哪家分店,你都可以吃到口味相同的汉堡和标准一致的薯条。全世界麦当劳的可口可乐温度,统一规定保持在4℃,任何一个餐厅,柜台都是92厘米高。标准化的管理是麦当劳全球管理的特色。麦当劳制定了品质、服务、环境等几乎所有的标准。麦当劳将他们的标准整理成手册,在手册里,详细说明了麦当劳的政策,餐厅各项工作的程序以及步骤和方法。几十年来,营运训练手册被不断完善,成为麦当劳有效运转的“法典”。

麦当劳的用人与管理理念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流流程,所有工作都有细致的规定及流程;二流管理,无需丰富管理经验,所有管理者的工作是执行标准化的管理流程;三流员工,员工素质要求不高,高(初)中毕业就可胜任。如此全球化的团队复制,靠的就是标准化的流程复制。

纵观我国的外贸企业的人才问题,一方面是企业抱怨找不到合适的电子商务人才,另一方面是电子商务人才抱怨企业老板不懂电子商务,人才无用武之地。因此,在策略上,中国的外贸企业不妨参考一下麦当劳的经营经验,或许会豁然开朗,发现人才的问题并不是制约开展外贸电子商务的门槛。专业人才缺乏不仅是人才本身的问题,更是企业发展的策略问题。

外贸推广流程化的实施步骤

第一步:找出业务中问题及正确处理方法

完成这一步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寻找专业的外贸电子商务咨询公司、技术公司、培训公司或专家,由这些机构针对外贸企业的问题和现状,进行量身定制,打造出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外贸推广方案。第二种方式是对于企业中现有优秀员工进行标准量化和复制,挑选企业中在某一领域中的优秀员工,观察、量化其工作方式和流程,通过对最优秀员工的工作量化来找出最适合企业推广的最正确处理方法。

第二步: 打造标准化业务模板并持续改进

打造标准化业务模板并持续改进的核心思想是将最实用最有效的推广方法做成标准化的业务体系,然后让企业中负责推广的员工整体推进执行,并在执行中不断发现问题去做持续改进。这一过程的要点可以用“三化”来概括:标准化、专业化、简单化。标准化说的是打造标准化流程,对每一流程环节的工作作出统一的业务执行书,并进行标准时间的约束;专业化指的是对细节工作进行再细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简单化是指任务分解尽可能用简单的方式来执行,注重方式、方法和技巧,为达到既定目标,如何简单如何做,切记过多的制度出现。

第三步:监督执行奖罚分明

再好的流程,也需要严格的执行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公司要配合流程的执行制定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措施,奖惩分明,这才是对流程的有效推动。监督不力,奖惩不明是破坏标准化流程的最大杀手。

服务外包——弥补人才的短缺

服务外包可以弥补企业的人才与技术短缺。目前网络营销推广技术层出不穷,推陈出新速度快。企业中外贸电子商务人才的知识、技术更新可能跟不上技术发展的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将推广工作外包出去,是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

外贸推广外包范围

推广服务类:社会化网络的推广、网站目录提交、外贸搜索引擎优化、链接交换;内容创造与翻译类:博客博文写作、对于技术文档翻译、产品服务翻译、产品评价;技术类:图形图像设计、网站技术修改、机械行业的CAD制图;在线客服类:在线客服,诸如ebay客服工作,网站800呼入电话客服。这几类主要的服务都可以外包出去。特别是对一些处于三线城市的外贸企业,受地理位置影响,外贸推广类人才稀缺,更应该考虑将一些推广工作外包出去。

可用外贸推广外包的平台

国内的外包平台主要有:Taskcn.com是国内大型威客平台,发布任务和参与人活跃。类似的平台还有Zhubajie.com和K68.cn。csdn.net是一个技术人的社区,里面也有技术外包栏目,发布项目后会有很多专业的技术人才参与投标。Fane.cn是以翻译为特色的外包服务平台,上面有很多专业的语言人才。关于翻译类的人才查找,也可用中国翻译人才网jobeast.com或国内的三大人才网站发布外语人才招聘,虽然有些优秀的人才不一定入职,但让他们做兼职还是很有希望的。

下面介绍一些国外的外包平台。如果需要专业的翻译或者具有国外本土特色的推广可以到国外的外包平台发布外包任务,这类主流的平台有Elance.com、Guru.com、freelancer.com、odesk.com等。

外贸应用型人才 篇4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以教育目的为导向、以教育内容为依托、以教育方法为具体实现形式。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四个构成要素: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本文将基于“四要素”构建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模式 (见图1) 。

一、培养目标

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以社会实际需要为核心, 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重点, 在培养过程中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训练, 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结合起来, 培养能在涉外部门、企业等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具体而言:

知识方面:掌握文化基础知识, 相关法律知识, 经济、管理、营销等领域的基本理论, 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的专业理论。了解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 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 精通WTO的规则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

能力方面:具有从事国际贸易活动必需的专业操作能力, 如国内外市场调查分析能力、国际商务谈判能力、进出口业务交易磋商能力、信用证审核能力、外贸制单与结汇能力、合同签订能力、撰写各种外贸函电能力、跟单履行合同能力等。

素质方面:具有一定的思想、文化、专业和身心素质。思想素质中应突出职业道德;文化素质中应突出博学多才、视野开拓;专业素质中应突出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身心素质应突出灵活的反应力、良好的控制力、较强的适应力。

二、培养过程

培养过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 是指为实现培养目标, 根据人才培养制度的规定, 运用教材、实验实践设施等中介手段, 相互配合, 以一定方式从事教学活动的过程。培养过程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案等。

(一) 课程体系

应用型外贸人才, 一方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 另一方面要具有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实用”为原则, 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整个课程体系由“平台”+“模块”两个部分组成 (见表1) 。

基础平台包括四个模块, 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公共基础模块主要是通识知识的传授, 如英语、体育、思想道德等课程。学科基础模块主要开设经济学门类的基础课程, 如宏观经济学、财政与金融等。跨学科基础模块则开设经济学门类以外的学科基础课程, 如会计学、管理学等。专业基础模块则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基础课程, 如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世界经济概论等。基础平台的课程都属于必修课, 通过该平台的学习, 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雄厚的理论基础。

专业平台包括六个模块, 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并强调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拓展。专业骨干模块侧重于专业知识的深化, 向学生进行系统性的专业知识教育, 如国际经济合作、国际服务与技术贸易、国际经贸谈判等课程。专业选修模块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来设置课程, 可进一步分为国际货代方向、国际商务方向、国际贸易合作方向等子模块,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个性至少选择其中一个子模块, 主要培养学生在国际贸易专业领域内拥有一项核心技能。专业实践模块是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 如外贸模拟综合实验、单证员模拟操作等, 主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资格模块侧重于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培训, 包括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外销员等, 这一模块体现了用人单位对外贸人才的基本要求, 是求职就业的敲门砖, 学生可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情况选修一至两个证书的培训课程。职业辅助模块是针对学生缺乏对产品、目标市场的了解而设置的, 侧重于传授职业中必须的相关知识, 如可以开设机电产品、纺织产品、欧盟市场、北美市场、区域经济组织等课程, 这一模块同样属于选修课程。职业拓展模块是为学生的职业规划, 满足个性化需求设置的, 是更深层次的专业教学, 该模块可以根据市场对高层次外贸人才的需求分成国际商务谈判师、涉外律师、国际贸易研究咨询员等子模块,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职业规划考虑选修一个子模块, 也可以放弃选修。

普通教育平台包括三个模块, 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公共选修模块包括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 人文科学选修模块包括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等课程, 自然科学选修模块包括环境科学、信息学、材料科学等课程。这三个模块的课程和专业没有直接关系, 主要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人文科学素养。

和传统的课程体系相比, 该课程体系增加了职业资格模块、职业辅助模块和职业拓展模块, 丰富了人文科学选修模块和自然科学选修模块, 更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综合素质的提升、实践能力的加强以及职业目标的实现。

(二) 培养途径

培养途径是指人才培养活动所借助的一定的载体, 也就是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和手段, 一般包括教学途径和非教学途径。

1. 教学途径。

高校的人才培养任务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 离不开教学模式的改革与优化。在此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 它能够使学生通过系统学习, 掌握国际贸易理论知识, 建立分析实际问题的基础和框架, 培养全局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实践教学是典型的参与式教学, 通过全面模拟企业进出口业务的实际情景和各个贸易环节, 能够使学生开拓思维,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 掌握操作技能,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问题式、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2. 非教学途径。

非教学途径是相对于正常教学活动而言的, 主要包括一切被称之为“隐性课程”的教育环境及教育活动, 比如校园文化、社会实践、课余活动等。针对一个具体的专业而言, 非教学途径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是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短期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 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度, 增进学生的职业体验和职业适应性,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大力开展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课外活动, 如成立学生专业协会组织、建立专业论坛、开展创业大赛、专业技能竞赛等各种比赛, 请业内人士作专题报告等,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沟通协调能力、组织能力, 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三) 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指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化形式, 主要包括培养目标的定位、教学计划和非教学途径的安排等。其中教学计划是培养方案的实体内容, 一般由课程的设置、学时学分结构和教学过程的组织三部分组成。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课程设置。

第一, 课程设置要体现“厚”——基础理论宽厚;“精”——精选少开;“实”——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就业需要;“新”——紧紧追赶学科的发展四大特点。第二, 各院校可以根据办学特色和所属地域背景, 开设一二门专业特色课程, 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如农业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可以开设“农产品贸易”、攀枝花学院的国际贸易专业可以开设“钢铁贸易”。第三, 为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应选择部分课程开设双语教学, 如《国际商务谈判》, 并使用英文原版教材。

2. 学时学分结构。

第一, 适当加大选修课学分比重, 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 改变知识结构单一的局面, 提升综合能力。第二, 在专业课的学时安排上, 除独立实践教学环节外, 每一门课程的学时都应分成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两个部分, 努力缩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差距,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建议实践教学学时不低于总学时的40%。

3. 教学过程的组织。

合理安排课程的时间顺序, 各门课程要衔接恰当,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注意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延续性、渐进性, 避免安排的混乱和无规律。

三、培养制度

培养制度是有关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定、程序及其实施体系, 是人才培养得以按规定实施的重要保障与基本前提。培养制度包括基本制度、组合制度和日常教学管理制度三大类。

基本制度有学年制和学分制两种模式。目前高校教育提倡学分制, 这样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安排学习进度, 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也有利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早日毕业, 缩短成才时间。

组合制度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课程, 如双学位、主辅修等制度。一个优秀的外贸人才, 除了具备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外, 还应该了解和掌握法律、营销、外语、管理、金融、信息等相关知识。组合制度正好满足了外贸人才的培养要求, 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爱好特长, 选择相关专业修读双学位或者辅修。目前中国重点高校普遍实施了双学位、主辅修制度, 但很多地方院校还只有单一的主修制度。因此, 作为地方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 先实施主辅修制度, 再争取双学位制度。为了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高校之间可以联合进行选课、辅修、双学位的学习, 发挥高校的群体优势。

日常教学管理制度是为维护正常教学秩序, 使教学过程正常运转而制定的各种规章、规则等制度体系, 如教考分离制度、补考制度及各种奖惩制度。

四、培养评价

培养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培养过程及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与效益做出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的一种方式。它是培养模式的调控性因素, 对培养目标、制度和过程进行监控, 并及时对前几种因素进行反馈、调节与优化。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评价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1) 改进课程考核制度。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考核, 注重对过程的控制与评价, 增加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小组作业、调研报告、课程论文等考核方式。 (2) 改进考核内容。课程考核时减少对知识记忆性的考察, 加强对应用性的考核, 加大案例分析题、综合题、论述题等应用性题型的比例。 (3) 加强实践课程考核。将课程实训与学生相应课程的学习相结合, 确定评估依据和标准, 重点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对学生就业情况的评价。建立毕业生追踪调查与信息反馈制度, 地方和区域行业人才需求走访与问卷调查制度。

3.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建立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以专家、同行、学生、企业为评价主体, 评价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教学制度等多个方面, 评价方式包括随堂听课、问卷调查、交流讨论等多种方式。

参考文献

[1]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8.

[2]郑欣.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 2009.

鞋业外贸人才该知晓的英语知识 篇5

(1)托运人(SHIPPER),一般为信用证中的受益人。如果开证人为了贸易上的需要,要求做第三者提单(THIRDPARTY B/L),也可照办。

(2)收货人(CONSIGNEE),如要求记名提单,则可填上具体的收货公司或收货人名称;如属指示提单,则填为“指示”(ORDER)或“凭指示” (TO ORDER);如需在提单上列明指示人,则可根据不同要求,作成“凭托运人指示”(TO ORDER OF SHIPPER),“凭收货人指示”(TO ORDER OF CONSIGNEE)或“凭银行指示”(TO ORDER OF XX BANK)。

(3)被通知人(NOTIFY PARTY),这是船公司在货物到达目的港时发送到货通知的收件人,有时即为进口人。在信用证项下的提单,如信用证上对提单被通知人有权具体规定时,则必须严格按信用证要求填写。如果是 记名提单或收货人指示提单,且收货人又有详细地址的,则此栏可以不填。如果是空白指示提单或托运人指示提单则此栏必须填列被通知人名称及详细地址,否则船方就无法与收货人联系,收货人也不能及时报关提货,甚至会因超过海关规定申报时间被没收。

(4)提单号码(B/L NO),一般列在提单右上角,以便于工作联系和查核。发货人向收货人发送装船通知(SHIPMENT ADVICE)时,也要列明船名和提单号码。

(5)船名(NAME OF VESSEL),应填列货物所装的船名及航次。

(6)装货港(PORT OF LOADING),应填列实际装船港口的具体名称。

外贸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篇6

关键词:外贸 电子商务 人才培养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

电子商务一词源于英文Electronic Commerce(简称:EC),一般认为,所谓电子商务是指人们以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物质基础,借助于电子方式从事现代商务活动。它有两个层面,一是电子商务的物质基础是计算机、电信网络和互联网技术;二是电子商务的内容是应用这些物质技术,自动、快捷、准确、安全地进行各项商务活动。

二、企业对外贸电子商务人才特征分析

(一)行业急速扩张,人才缺口巨大

在所有调查的企业中81.82%的企业存在招聘压力。45.45%的企业招聘压力源自企业快速成长,尽管在2011年很多电商企业进入调整期,但电商行业总体仍处在快速发展阶段。59.09%的企业预计在一年内会有大规模招聘需求。

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企业直接从业人员约265万。随着电子商务在实践应用中的发展,我国3000多万家中小企业如其中有半数企业尝试发展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人才需求会更加趋紧。

2014年2月7日仅在前程无忧网站输入电子商务就显示10万个相关岗位需求。然而从2000年来,教育部已经批准了339所本科高校和650多所高职高专设置电子商务专业,每年大约有8万多毕业生。

(二)电商人才稀缺,流动性大

43.18%的企业面临全线人员缺乏,电商是新型产业,行业现存熟练人才稀缺,招聘难度大。企业间挖角严重,人才流动性大。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与企业实践严重脱节,高校毕业生基本指望不上。

(三)电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高

招聘成本增长压力是困扰企业HR部门的重大问题。招聘成本高企,45%的企业平均招聘成本100—300元/人,36%的企业平均招聘成本高于300元/人。

(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难度增大

80后、90后成为电子商务企业的主流员工,新新人类的行为特征给企业管理带来挑战。电商企业都处于创业期,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不健全。电子商务行业的特点:节奏快、压力大、加班频繁,造成企业员工流失率高于其他行业。

三、外贸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外贸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外贸电子商务发展的时间较短且外贸电子商务涵盖的范围又较广,涉及国际贸易、计算机、经济学、外语、市场营销、国际商法等多学科的专业。这就需要院校能清晰界定培养外贸电子商务人才将来的就业方向,不能以培养目标宽泛,涉及领域众多,以“万能”为培养目标,这不符合市场对外贸电子商务人才的实际需求。

(二)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外贸电子商务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素质需求的是富有创造性的综合能力,富有实践经验的综合能力,更加倾向于招聘有经验的人才。而高校是将目前有关的技术和商务方面的课程简单堆砌在一起,理论性太强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训。

(三)专业师资缺乏

电子商务的知识结构中,理论体系尚未形成,现存知识技能全部来自实践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更新。电子商务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例如团购模式的发展、社会化电商、移动电商的尝试。

传统的教育培训模式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碰到很大的问题,一是没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可以教授,二是教授贴近实践知识结构的师资匮乏。导致传统教育体制教授的电子商务知识,与企业实践和需求脱节严重。

高校外贸电子商务的教师有来自计算机、经济学、英语、工商管理、国际贸易、法学等专业的老师。很少能招到既有外贸电子商务企业多年实践经验又有高校教师资格长期从事专业领域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的实践比较薄弱,这会影响到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

(四)实习实训基地缺乏

外贸电子商务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实践环节是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目前学校普遍采用实践教学方式,一方面是学校自建实验室实训,一般采用模拟的教学软件,但模拟的教学软件和企业的实际应用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另一方面校外实习对于学校来说较难联系到较好的实习场所,外贸电子商务企业正式工作的员工一般都是非常忙碌的,在工作的同时很少有闲暇来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实务指导,外贸电子商务的员工有的工作能力非常强但是要叫他们指导学生具体的实践又不是他们的强项,外贸电子商务员工有实践能力强表达能力并不一定强的现象。另外,对有些外贸电子商务企业来说自身规模并不是很大,可能接待三五个学生来实习是可能的,如果一个班级都到某一个外贸电子商务企业去实习肯定接待不了,甚至会对企业的正常运作产生负面影响。

四、外贸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设计思路

(一)通用能力培养

通用能力是一种跨职业、可转变的、可发展的、有助于形成个人独立的终身不断学习进步所必备的能力,是体现一般素质、作为特定职业岗位技能基础的一般性能力。通用能力是从事任何工作的任何人要取得成功所必须掌握的能力,是高职课程教学非常重要的培养目标,应该把这种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本课程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掌握、提高以下八项能力的培养。

1、自我管理能力。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有目标、有计划、能自觉执行;能自律教学纪律与学习责任。

2、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能够自我调节学习心态、培养学习兴趣、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3、交流表达能力。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注重自己语言和书写能力的锻炼,善于交流,善于沟通。endprint

4、团队合作能力。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积极融入于集体,发挥团队力量,取得更大成绩。

5、评判创新能力。学生能够对教学活动能开展评判性思考,注重学习创意性的发挥。

6、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生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为自己的学习服务,提高学习效果。

7、刻苦耐挫能力。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扬不怕困难、敢于拼搏、百折不绕的精神。

8、应急应变能力。学生能靠自身的力量在教学中对突发事件、未能预期事件独立加以解决。

(二)专业能力培养

专业能力培养迎合市场需求,突出重点,不能以“万能”为培养目标,如以“万能”为培养目标势必导致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不精,在劳动力市场上没有竞争力。目前外贸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大致有语言学范式主干课程综合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写作、商务英语等。师资结构以语言学师资为主。经济学范式主干课程宏观、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等。师资结构以经济和贸易师资为主。管理学范式主干课程管理学、宏观、微观经济学、国际金融、财务管理等。师资结构以管理学师资为主。学校要根据企业需求精准把握市场最需要哪方面的外贸电子商务人才来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

(三)课程设置要合理

外贸电子商务是一个涉及多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在理论课程的设计上,坚持“理论以够用为度”的原则,这个“度”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深度要适当,必须能够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第二是广度要足够,涉及面要覆盖“外贸电子商务化岗位”的理论知识宽度。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办好外贸电子商务专业,必须有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外贸电子商务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这对外贸电子商务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校的教师一般理论水平扎实但缺乏实践操作,很少有双师型的有多年外贸电子商务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在校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到企业的实践中去。如校企合作共建实用的外贸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体系。利用高校优秀的教学资源结合企业优秀的实践经验打造人才培训体系。教师参加有关电子商务的培训项目学习,电子商务与传统渠道运营模式差异巨大,对于提升教师的知识结构很有帮助。如淘宝网淘宝大学主办的电商精英培训项目。听相关的讲座如东莞举办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讲座、郑州举办的跨境电子商务专题培训会。通过此类学习培训会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有所提高。

(五)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能够使学校建立实训基地、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应用型人才一定程度上还能解决就业,对学校和学生肯定是有利的。但有些企业与学校合作也是有后顾之忧的如企业规模小不能容纳一个班的学生实习,企业员工本身业务比较繁忙无暇来指导学生实习,学校要与企业多沟通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找到利益共同点,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者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余绍军. 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11)

[2]何丰如. 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学科知识体系的研究[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

[3]王建东. 新时期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科技信息,2009(23)

[4]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网http://www.100ec.cn/zt/rcpd/.2014.2.7

外贸应用型人才 篇7

一、“工学交替、轮岗晋职、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分析

“工学交替、轮岗晋职、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课堂与工作间、学习与就业相结合,在原有春秋季两学期的基础上,将每年的5~8月作为工作实践学期,学生三年中经历8个学期,安排3次到企业工作实践,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交替进行,实践岗位根据企业岗位设置,从低到高依次经历相关岗位,逐步晋升职务,实现毕业实习期间提前转正或毕业时“零距离”正式入职。此模式下,在校理论学习时间缩短16周,实践训练时间三年累计长达一年半,为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旅游人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二、“工学交替、轮岗晋职、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策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学院通过对湖南海外旅游公司、凤凰古城等多家名牌企业的充分调研,明确旅游专业应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外语语言能力,掌握旅游专业必要基础理论、专业技能,能胜任旅行社国内导游、出境旅游领队、计调、外联、门市接待,景区讲解员、客服,高星级酒店营运部门高级服务员、领班及主管、酒店管家、人事文员、培训部协调员、销售员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办学方针,为“工学交替、轮岗晋职、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奠定了依据。

(二)建立校企共同培养人才长效机制。

此模式的实施必须依托稳定有效的校企合作。学院精心选择了30家名牌旅游企业作为深度合作伙伴,并与之建立了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主要体现在:共同选拔学生并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调整,共同开发并讲授部分核心课程,共同建设实训场地,全程指导学生实训实习,企业提供一定金额的企业奖助学金,共同考评人才培养质量、留用人才,从而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链,实现专业定向培养率100%。

(三)构建“岗证课对接”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改革是推行此模式的重要环节。由于在校理论学习时间大大缩短,因此按照“岗、证、课”对接、“必需有用”的原则,校企共同分析专业核心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并对应相关职业资格证,构建“人文素质课程共享模块+专业基础课程共享模块+专业核心岗位课程模块”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确保学生逐渐实现从初级到高级、从感性到理性、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自然转变,如图1所示。

(四)合理安排工作实践学期的学习内容。

根据能力递进原则和职业发展规律,第一学年的工作实践学期定位为认知操作实践,重点是认知社会、行业企业及完成专业单项技能训练;第二学年的工作实践学期定位为专业岗位技能训练,重点是培养职业素养及强化综合技能训练;第三学年的工作实践学期定位为毕业顶岗实习,重点是明确岗位定位,完成毕业设计,实现“零距离”就业。

(五)加强工作实践学期的组织、管理及评价。

要充分利用校企专业共建机制,校企双方共同组织落实。其中学院明确并落实学院人员分工职责,组织动员与表彰大会,落实对实践学习的跟踪调查,加强过程管理;企业明确并落实企业责任人、购买保险、落实对学生的各种培训、并对学生实践进行考核与评分,参与全过程管理;学生与学校、企业签订三方协议、主动与导师联系、完成实习实训手册;指导老师提供心理、职业及方法方面的指导,并对学生进行考核与评分。期末评价以企业专家考评为主占80%,教师考评为辅占20%,凡通过校企共同考评且成绩合格者,既可获得毕业证书,又可获得企业岗位能力合格证书,并以此作为学生晋职、聘用的有效依据。

(六)积极正确引导各方观念。

为转变人们固有的教育教学观和学习观,学院通过会谈、讲座、宣传栏、网站等方式与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等进行充分沟通与交流,让其明白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思想、改革内涵、实施利弊,明白工作实践学期和两个在校学期一样,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正常教学的组成部分,相当于一门课程,只是学习场所和内容有所区别,但能够获得更好的锻炼和成长,促使全院师生理解、支持并主动适应、接受学制调整安排,从而很好地发挥了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三、“工学交替、轮岗晋职、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效果

(一)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成长与就业。

从实践看,工作实践学期为学生工作实践提供了充足时间、为学生职务晋升提供了有效平台,培养出的学生技能素养更高、知识涵养更好、职业认同感更高、就业能力更强、晋升空间更大,而合作企业也从本专业学生中选到了企业需要的人才。

(二)有效促进了教师成长与发展。

此模式下,教师有更为充分、相对整段的时间从事教学研究和科研。近三年,学院连续三年获得学校“科研先进集体奖”,荣获湖南省说课比赛一等奖1次,湖南省信息化教学比赛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校级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湖南省微课大赛一等奖1次;立项省级名师空间课堂项目3个。

四、进一步推进“工学交替、轮岗晋职、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学院在“工学交替、轮岗晋职、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具有较大的示范意义。但目前这一模式的成熟与推广还有待时日,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

(一)加强过程监督,推动制度创新与完善。

此模式的实施,需要学校、企业、学生及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支持,以更好地发挥它的优势,因此需要不断完善组织管理体系,修订现有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慎重处理工作实践学期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化管理,加强监督和检查实施过程。

(二)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改革。

此模式的实行,不仅是学习时间上的加减改变,更重要的是精简、更新、优化,甚至重构专业课程设置,并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等方面的改革,杜绝教师上课“赶场子”或“完成任务”等不正常现象。

摘要:针对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旅游行业发展需求,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旅游学院提出了“工学交替、轮岗晋职、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学院多年实践,证明其效果显著,是一种能更好适用于高职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关键词:高职旅游,工学交替,轮岗晋职,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何建伟,章牧,钱锋.旅游学科“三学期制”创新研究与探索[J].管理学刊,2010,3:74~78

[2]潘一山.探索三学期制运行模式推进校企合作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3,3:57~58,71

[3]商坤,刘彤彤.每年三学期制对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启发及实践[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55~58

外贸应用型人才 篇8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明确了至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规划了我国未来10年的教育发展道路与基本思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已成为教育界,甚至全社会的关注焦点。对此,全国各地高等院校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实践,力求在教学理念、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有所突破,探究有效的教学模式。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为例,其国际化视野精英班的开设就是一种新尝试。

二、相关概念与现状分析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其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类型,能够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一线生产技术或专业的人才。

目前,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各地方工程类高校中,绝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工程经济学课程,但该门课程的教学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应用能力等方面。其中“教学方法”的不适应显得尤为突出,传统教学大多以“填鸭式”或“满堂灌式”为主,而缺少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教育方法,导致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不理想。

工程经济学是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提供现代工程项目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与工具,使学生具备工程项目经济分析与决策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工程管理与工程造价等其他专业课程提供理论方法,同时也为将来从事项目评估工作准备专业技能。在教学中尝试以“研究型”教学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并积累一些经验。

研究型教学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研究型教学通过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和多样性、灵活性及探索性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对于工科学生而言,大量的练习与操作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实践课、讨论课比重。研究型教学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研究型教学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构建课程教学新体系与新策略。

三、工程经济学研究型教学改革实践经验

为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工程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在该课程中运用了研究型教学模式,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分析。

1. 拓展教学方式

研究型教学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第一,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工程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兴趣。第二,以任务驱动法为导向,教师在课程学习中起“引导”作用,使学生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完成相关任务。第三,积极开展以案例分析为背景的课堂讨论教学模式。第四,充分利用已建立的网络学习平台中的网络课程资源,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网站的讨论专区,学生可发表不同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围绕自我学习目标,自主地进行信息获取,加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第五,通过大量习题与作业,加深学生对工程经济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适当增加随堂习题的演练比重,增加课堂讨论时间。对于每章节的复习,则通过作业形式来完成,让学生分组,以小组形式讨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来讲解,以抽签形式分配讲解任务,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更新教学手段

以计算机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核心,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如利用多媒体技术授课,将概念以形象、生动的图象与文字对比形式表述出来,既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通过重复内容刺激学生的感观系统,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有效传递教学内容,节省板书时间,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工程经济学的相关公共推导,则以板书的形式,一步步引导学生,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

3. 丰富教学内容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以知识的应用为核心。因此,教学内容应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以工程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为主,如资金时间价值、项目经济评价指标、不确定性分析、价值工程;兼顾实践内容,如项目财务评价、公益性项目评价、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可行性研究;以课外学生自学内容为辅,如项目资金筹措、国民经济评价、风险决策与风险管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应特别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和适用知识的灵活运用。

4. 完善实践教学

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强调知识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统一,要求重视实践教学,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由于实践是学生连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纽带,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一部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课程教学效果。同时,工程经济学又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紧密联系实际,因此,工程经济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应围绕在EXCEL软件运用、案例教学、课程设计等方面。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对给定案例进行详细分析,以工程项目背景资料为基础,完成项目的市场需求分析和财务经济评价,得出评估结论,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课程设计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分析,加深学生对工程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对EXCEL软件在工程经济学中的运用水平。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还可以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础上,增加学生深入企业实践的机会,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模式,使学生以在企业实习的方式完成工程经济学课程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工程经济学课程的相关职业资格考试。

四、结束语

工程经济学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探讨中,使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主动学、教师起辅助作用,变被动为主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升了学习效果。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提出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拓展了新思路,但研究型教改有自身的局限性,它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比其他教学方式更高。对学生来讲,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素质正相关,学生素质越高,能力越强,求知欲越强,则效果越好。而要开展研究型教学的关键还在于教师,教师的素质、能力、经验、责任感、事业心等都对研究型教学的教学效果产生影响。教师除了要注意备课与授课环节,还应在课堂中开展娱乐、讨论、交流等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这些都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能力并累积丰富的讲授经验,要求教师用无私奉献精神来经营教师这份职业。

摘要: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能力已成为教育界,甚至全社会的关注焦点。现行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注重其应用性,研究型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模式,是改变高校产教分离、学生“高分低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有效途径。以工程经济学课程为例,从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四个方面分析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方式,以适应学生发展,满足社会需求。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工程经济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郑伦楚,刘建清.基于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10):56.

[2]吴喜平.《工程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1,(22):261—262.

[3]张兄武.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8—39.

[4]白福臣,尹萌.研究型教学模式及其推广研究[J].黑龙江教育,2009,(6):66—68.

[5]王永斌.研究性教学的价值与意蕴[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0,(2):49—51.

外贸应用型人才 篇9

关键词:浙江,外贸人才,培养模式

1 浙江省外贸人才的总体需求论证

中国的对外贸易正在经历新一轮快速发展的黄金周期, 特别是施行的“新外贸法”, 允许个人经营进出口贸易, 外贸准入门槛大幅降低, 外贸人才需求趋旺。与大幅增长的贸易业务不协调的是, 我国外贸专业人才的供需严重失衡。新老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叠加”, 无疑将使国际经贸类人才缺额骤增。而作为我国传统外贸大省的浙江, 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已逾10万家对外贸专业人才的需求自然“水涨船高”。

从智联招聘网招聘的职位需求看, 贸易人才“仓储”不足, 且不论原有外贸企业为扩大业务而增招人才, 仅以每家新建企业需5~7名外贸专业人员计, 全国就需180~250万人。而根据国家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 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毕业生在15万人左右, 即使15万人全部从事外贸工作, 也只能培养出不到100万外贸人才尚有100多万人才的缺口。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开放省份较集中的地区, 外贸企业密集, 而高层次的国际贸易人才严重缺乏, 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成为当务之急。浙江省是我国的外贸大省之一, 外向型经济发达, 仅宁波市的外向型企业的产值就占宁波市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五十但这些企业中大多数仍停留在靠转手订单维持生产阶段, 无力自行开拓国际市场, 这与以外贸作为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极不相称, 主要原因是紧缺高层次国际贸易人才。

2 浙江省外贸人才的需求特点分析

浙江省民营经济发达, 外商投资企业多。我们在浙江省选取有代表性的地区的数家外贸外资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特点进行了调研分析。本次调查所涉及的调查范围, 选取了杭州、宁波、温州和义乌四个有代表性的地方。调查结果分析:

2.1 人才需求的总量不断上升, 人才的层次不断升高

在调查的30家企业中, 自2009年起平均每家外贸企业需要新增外贸专业的人才为7.5人, 2010年每家外贸企业预计需要新增外贸专业人才9.5人, 比2009年增加40%, 到了2011年, 每家外贸企业预计需要新增外贸专业人才为14.2人比上年增加40%, 随着企业的增加和国际市场越来越成熟, 专家预测, 今后每年外贸人才的需求都将在30%~50%浮动。由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 我国外贸产业一定会飞速发展, 这带来了外贸专业人才需求数量上的上升, 但是增加的速度会逐年降低, 趋于平稳。对传统外贸岗位从业技能的要求提升不仅要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实务操作经验, 同时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目前在外贸人才需求榜上分别名列一至六位的跟单员、外销员、单证员、报关员、国际货代业务员和报检员等, 都要求持有国家通用的资证上岗工作。

在调查的30家企业中, 仅2009年一共需要外贸专业的人才为175人, 其中研究生学历的人才为15人, 占8.6%, 本科学历的人才为104人, 占需求人才总数的59.4%, 专科学历的人才为56人, 占需求人才总量的22.2%;2010年, 这30家企业人才需求量为215人, 其中需要研究生学历的人才为20人, 占需求的总数量的9.3%, 比上年增加20%, 本科学历的人才为168人, 占需求总数量的78.1%, 比上年增加55%, 专科学历的人才数量为27人, 占需求的总数量的12.5%, 比上年下降20%。这主要是因为近几年我国高校的普遍扩招, 高校培养的学生数量和学生的学历层次在不断地上升, 人才市场上有大量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供给, 这使得企业人才需求的层次不断上升。

2.2 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一专多长

在对企业对于国际贸易人才应该注重掌握的知识进行调查中, 我们发现98%的企业认为国际贸易人才应该强化外语, 95%的企业认为应该重点掌握国际贸易实务, 76%的企业认为国际贸易人才应该掌握国际贸易法律法规。这说明当今企业对于贸易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外语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贸易的能力, 还应该注意的是, 大多数企业认为贸易人才还应该熟悉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 这是因为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我国贸易活动日趋活跃, 贸易纠纷也不断增加, 这需要外贸人才要具备国际贸易相应地法律法规, 要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为自己的利益服务。

在对“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你认为学校应该安排哪些考证培训”这个项目调查时, 62%的企业认为应该具备报关员证书, 48%的企业认为应该具备报检员证书, 32%的企业认为因该具备物流师证书, 这表明当今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要掌握多方面知识的人才, 要对贸易相关的行业充分了解, 只有这样的人才才有很强的适应性, 才能为企业贡献更多的利益。从表面上看, 现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入发展, 国际贸易企业更应该专注于自己的业务, 对于相关的业务完全可以委托给他人办理, 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 很多企业更愿意自己的员工能够掌握相关的知识, 这样可以更加节约成本, 也可以在实际的操作中更加游刃有余。

2.3 精通外语和计算机是外贸专业人才必备的知识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外贸专业的人才需求数量不断增加, 其中, 外贸企业对于精通英语和计算机的外贸人才更是青睐。在对30家企业进行的调查中, 86%的企业都认为自己所需要的外贸人才要精通外语, 尤其是口语要好, 其中对于英语的需求人数最多, 85%的企业都认为自己需要的外贸人才掌握的外语是英语, 只有15%的企业需求其他小语种的外贸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外贸企业对于小语种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上升, 上年外贸企业对于小语种的人才需求数量只占总人才数量的6.2%, 今年上升到15%, 比去年增加了1倍多, 在众多的小语种中, 阿拉伯语、日语、德语排在前三位。这是由于近年来, 浙江企业加大同中东, 非洲等地区的贸易往来, 更要求应聘人员能够具备掌握相关国家的语言, 这样能促进与其贸易往来。小语种人才更受欢迎是因为外贸地区多元化的表现。

外贸企业对于人才的考虑因素中, 计算机方面也是重要的原因。76%的被调查企业都认为外贸人才要熟悉常见的计算机软件, 比如WORD、EXCEL和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用人企业在对人才的计算机知识的需求方面更加注重应用软件的学习, 而对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并不热心, 调查的30家企业中只有3家企业表示自己所需的人才要能通过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 仅占总企业数量的10%, 这表明我们高校在培养外贸人才方面要更加注重计算机实用能力的培养

3 基于浙江省外贸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根据浙江省个体和私营企业发达, 外商投资企业多的现状以及现有的办学条件, 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 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扎实, 具有良好的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掌握现代商务操作技术, 熟悉国际经贸法律、规则与惯例, 精通外贸业务的国际经贸应用型专门人才。结合调查数据, 我们认为浙江省外贸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的模式应该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素质拓展课程体系三维一体的培养模式。

在浙江万里学院调查后的结果, 发现浙江万里学院的学生入学分数并不高, 但是浙江省悠久的经商历史和全面开放的现状, 涵养了学生们较强的商业观念和经营能力。为发挥学生这个特点, 根据市场的需求状况, 应设置柔性化专业方向模块, 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扬长避短成为有用之才。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模拟教学手段, 使学生直接在实验室局域网上进行国际贸易模拟操作和会计模拟做帐,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尽量采用互动式教学,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理论分析与案例讨论相结合, 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围绕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素质拓展课程体系三维一体的培养模式, 我们制定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应的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上强化学生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 突出专业核心课程, 综合运用外语和计算机两种工具, 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做贸易和解决贸易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 在教学方法上将充分运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模拟仿真和社会实践等先进教学方法, 利用引进的出口贸易模拟操作软件 (Teach Me Trade) 软件和教育部推荐会计模拟操作软件CAIAS提高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开发素质拓展项目, 将课程教学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理论联系实际, 缩短课程学习与实际工作的距离, 也缩短学生读书与就业的距离。

参考文献

[1]吴松.WTO与中国教育发展[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2]滕玉梅.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与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 2003, (6) .

[3] (美) 亨利.埃兹科维茨, 夏道源译. (荷) 劳埃特.雷德斯多夫编.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

外贸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究 篇10

(一) 教材过于陈旧, 模拟训练不足

进出口贸易随着市场变化、国家政策变动, 在不停地发生变化, 外贸形式也在不停地发生变化, 同时随着通讯手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洽谈手段、结算方式等也都有了很大的不同, 而不少高校所使用的教材却基本上没有变化。即便有些高校使用新教材, 但目前市场上的国际贸易教材品种单一, 内容大同小异, 滞后于外贸发展, 脱离外贸实际。

国际贸易是一个实操性相当强的专业, 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名合格的外贸从业人员, 需要通过理论指导实践, 并通过实践去内化理论。目前, 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和一些其他原因, 多数高校对学生的专业实践都不够重视。在笔者看来, 实训包括模拟实操、实战训练两大类别。模拟实操利用教学软件或其他教学平台来进行任务设定、任务模拟和操作监控, 以仿真性实践来补充理论教学的不足。目前, 模拟实操训练虽然有所增加, 但与理论教学相比, 仍占较小比重。有些学生在校学习三年之后甚至一张真实的单据都没见过, 没填过, 这直接导致学生对专业本身的理解不深。理论知识没有实践训练来巩固, 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始终停留在肤浅的水平上, 这就造成其专业素养无法得到提高, 不能适应现在外贸公司的用人要求。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的外贸教学教出来的学生对外贸实际情况知之甚少, 到了企业不能将学到的东西运用到业务中, 反而还要从头学起, 无法突出自己的专业特性, 竞争力大打折扣。

(二) 模拟实操训练过于完美, 落后于市场变化

近年来,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 高职院校对自身的定位越来越明晰, 培养实干、好用的技术人才成为各院校的教育目标。在国际贸易专业, 加强外贸实操教学被提上日程, 不少院校都购买了实训软件, 例如:外贸综合实训平台、单证实训系统、货代实训软件以及SIM-TRADE等, 通过实训软件系统来开展模拟生产实训。这类实训软件突破了以前的单纯理论教学过于呆板、脱离实践的问题, 通过模块来分解实训, 一方面, 可以更有针对性, 另一方面, 也可以配合教材, 受到不少院校的欢迎。但由于是模拟实训, 也有几点缺陷难以解决。第一, 实训软件更新升级缓慢, 落后于市场变化, 企业对软件的开发重在形式, 对内容的更新通常要依靠来自企业或高校的专业人士和教师, 企业人员参与教学还比较鲜见, 高校教师自身对外贸市场的了解和把握又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这就决定了实训软件内容更新的滞后性。第二, 实训模块的设计通常都趋于完美, 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只能了解顺利的外贸流程下的简单内容。据了解, 外贸流程充满变数, 由于外贸市场条件千变万化, 企业在外贸交易中也会遇到各种突发状况, 但学生对市场的认识不够全面甚至过于完美, 反而会增加日后工作中的风险性。

(三) 实操训练深度、广度不够, 对细节的处理欠缺

当前外贸企业以中小型居多, 内部制度大多并不完善, 企业要求员工一专多能的情况还比较普遍。在交易过程中, 外贸业务人员不可避免地要与各企业、政府机构、国家职能部门、行业协会等打交道。而贸易规则之外还有很多行业规则、企业规则, 这些都需要外贸从业人员去了解, 甚至还需要了解和把握一些对规则的变通, 这些都是实训难以涉及的, 同时在企业与其他部门的交流过程中, 有很多内容要经历过才会对细节有所理解和掌握, 这些都进一步成为学生进入企业、适应企业的障碍。这表明单纯的外贸模拟实训不能满足学生日后的工作需求, 只有让学生真正地进入外贸市场, 才能解决上述问题

(四) 重视出口实操训练, 忽视进口实操训练

我国外贸行业由于劳动力成本优势, 维持了近二十年的外贸顺差, 企业外贸出口数量远远超过进口, 但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 欧美市场需求萎缩, 订单锐减, 与此同时, 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 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进一步加剧了外贸行业危机, 外贸出口形式越加严峻, 但与之对应的进口贸易却如火如荼, 进口额大幅度上涨, 外贸进口行业人才需求增加。但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仍然以出口教学为主, 忽视市场变化发展, 与市场脱节。在外贸进口方面, 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操训练, 都没有得到重视, 进口实操训练的比重远远不足, 不少学校甚至完全忽略。而这种没有跟上市场形势的人才培养方式只能事倍功半, 不能培养市场最稀缺的人才, 反而会造成人才培养的浪费。

二、外贸实战训练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 企业发展的需要, 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笔者走访的几家外贸企业中, 几乎所有企业都表示:应届毕业生在外语口头表达能力、职业素养、谈判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均需有所提高。而要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实战训练则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总结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益处。

(一) 有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习能力不仅指只获得课本理论知识的能力, 还有解决问题、利用现有知识去拓展和加深专业知识的能力。在传统教育中, 学生早已习惯“教师讲、学生记”的方式。在这种教育下, 学生的学习能力只局限在课本和考试, 从而与职业脱离, 造成学生死记硬背、难以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尴尬。所以, 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有着更广的范畴, 包括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 随着外贸形势的变化, 新产品、新技术甚至是新外贸模式的发展, 毕业生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经常赶不上时代的发展, 二次学习不可避免, 终身学习才能保证职业发展。只有具备快速学习能力, 才能在工作中更快上手, 从而尽早具备工作能力。因此, 自主学习能力在适应企业需要方面尤其重要, 这也是解决经验缺失弱势的重要手段。

(二) 有助于外贸经验的积累

在调研中发现, 目前外贸企业获取业务人才的来源偏向于社会聘用, 直接从院校招聘毕业生处于次要地位。换句话说, 外贸企业更倾向于聘用具备外贸经验的外贸人才。这与我国外贸企业的现状有着直接的关系, 我国很多外贸企业规模不大, 外贸业务分工笼统, 此时特别需要从业人员能独当一面, 解决外贸业务中的诸多环节, 而且通常不愿花费过多精力与时间去培养没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在调研中, 企业普遍反映没有时间和资源对新入职员工进行培训。但应届毕业生注定欠缺工作经验, 这就与外贸企业的招聘需求存在矛盾。要想弱化这个矛盾, 应尽早地让高职学生进入外贸企业实习或工作, 在教学中增加实训实习内容不可或缺。在学习中实战, 在实战中积累经验, 让刚出校门的学生初步见识到外贸交易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拥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分重要。

(三) 有助于职业素养的训练

作为专业性很强的行业, 职业素养在工作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 比如沟通和谈判能力、把握商机、开拓市场的能力等。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企业对外贸人才职业素养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换句话说, 现在的毕业生, 绝不是只要具备专业技能就可以获得企业青睐的。在对企业了解的过程中, 大多数外贸企业都认为, 外贸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是他们最为看重的, 专业技能的培养相对简单, 员工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企业忠诚等职业素养关系到企业的长期发展, 所以在选择员工时, 企业更倾向于招收这类人才, 所以职业素养高的毕业生就业要显得容易得多。当然, 这些能力通常不是理论授课就可以很好解决的, 专业思维和专业素养需要在实践中得到训练, 这也是实战训练的重要目的。

(四) 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养成

外贸业务主要是操作层面的工作, 以前的外贸企业对业务人员的创新能力并没有特别要求, 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 特别是近年来金融危机使国际市场萎缩,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各国间的贸易摩擦增多。2011年以来, 我国已多次卷入反倾销纠纷。如何规避风险, 开发市场, 推广产品, 成为外贸企业的当务之急, 创新能力在上述任务中尤为重要。市场环境恶化, 企业的生存竞争加剧, 只有有创新能力的企业, 才能更容易存活下去。在业务为重的外贸企业, 外贸销售人员的业务创新能力则显得更为重要。

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并没有得到重视。在目前高职教育中, 重视技能教育已提上日程, 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远远不够, 在课程设计上多是理论讲解, 缺乏实战训练, 创新只会更加困难。

三、外贸实战训练的方式

(一) 校企合作之企业代理

校企合作一直是高职院校探索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传统的校企合作, 通常是送学生进入企业实习, 但外贸企业往往只能接受少量学生实训, 甚至因为商业原因, 拒绝学生参与真正的业务, 充其量只会开展一些参观性的考察实习, 学生在企业短短为期几周的实习对企业的运作也不能很好地掌握, 学生在完成学业后面对变化快而复杂的实际工作仍然有些措手不及。因此, 单纯依靠企业来解决学生的岗位实践问题, 现实中并不可行。为此, 可以进行校企合作, 最主要的是运用企业的经营手段。

比如, 通过在学校建立企业的代理机构, 把学生的实习地点搬回学校, 利用学校的场所和设施来解决实习难题, 同时也等于间接为企业增加新的办公地点、新的销售渠道, 在双赢的基础上, 建立校企深度合作, 应是可行的方法之一。企业代理的形式, 即是在学校开办企业代理点, 学生利用公司的法人名称、进出口资质、外贸网站、公司邮箱、公司的产品和国内供货渠道等进出口资源, 从事外贸业务操作活动。以企业代理的身份向市场发出销售信息, 与客户谈判, 产品供给及交单结汇。完整的外贸业务都由学生完成, 在此期间, 由学生与企业的业务人员建立联系, 企业派驻实战训练指导教师, 与学校一起对学生进行指导, 通过任务分配、任务培训、任务跟踪[1]。这可以缓解学校扩招之后学生的实习压力。与企业合作, 也有利于企业在当今严峻的市场环境下寻求新的市场机会, 争取市场推广机会。

(二) 校企合作之企业部门管理

企业和学校作为不同方向目标的主体, 却有着天然的联系。企业的所有员工都是由学校所培养, 企业的员工由学校创造, 那么, 提前在学校里向企业输送员工, 让学校的实战训练与企业的作业部门相结合, 也具备可行性, 并在实践操作上具有更强的控制性。

比如, 由学校根据企业需求, 与企业合作, 在学校内成立企业的市场推广部、单据处理部、物流部等各职能部门。将国际贸易业务与国际贸易专业实践通过职能分解结合起来。以单据处理部门为例, 企业在实际业务中, 往往将单据交由专门的单据处理部来缮制和审核, 而与学校合作, 在学校成立单据处理部, 则可以将全部或部分单据缮制业务交由学校的实践基地来完成, 只需派驻一到两名专业指导教师, 即可完成业务, 从而减轻自己的部门压力, 而学院学生则通过接触真实的业务单据, 积累更多实践经验, 更快地上手操作, 提高专业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这种模式在实现校企共赢的同时, 还可以较好地将实训中的生产性和教育性结合在一起。一方面, 企业专注核心业务领域, 提高核心竞争力, 从而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院校则可以借此打造校企深度合作的外贸生产性实训基地, 真正在实战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 尽管外销业务是地道的生产活动, 但又是教育活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产品外销服务外包可以通过真实的工作情境设立工作任务, 开展项目教学, 完成教学计划, 达成教育目标[2]。

(三) 外贸SOHO校内做

外贸行业的一些从业者会选择自己去市场接单, 然后交给外贸公司办理出口手续的方式。他们挂靠外贸公司, 以外贸公司的名义对外签合同、交货、结算货款, 自己则按照约定的比例计提利润, 从而借助大型外贸公司的知名度和商业信用, 以期在购销过程中得到优惠便利, 并节省办公费用。在这种情况下, 挂靠者甚至不需要到公司上班, 在自己家中用一台电脑即可完成外贸交易———有时甚至是大宗交易。

外贸个体经营则是很多有实际经验的外贸人才选择的道路, 在实践中, 不少人需要很长时间寻找客户, 积累客户。对外贸专业学生来说, 利用学习时间做这件事则等于将创业的积累阶段提前, 与求学时间段重合, 更高效地利用了自己的学习生涯, 一举两得。同时, 将课堂所学与市场紧密地结合起来, 更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从而做到相辅相成, 互为促进。从学校的角度来讲, 如果学校将外贸SOHO纳入自己的实践教学系统之中, 以学院的网络平台和资源平台, 为学生提供信息和知识服务, 通过教学指导, 可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好地地结合, 并保持教学工作在实践中的指导地位。

(四) 以院校为基础建设外贸零售平台

近年来, 美元贬值加大了外贸出口的风险, 在汇率风险的大环境下, 外贸批发越来越难做, 零售型外贸则凸显灵活和高利润的特性,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外贸零售商通过加盟B2C/C2C平台 (例如ebay) 或建立自己外贸网站的方式, 发布产品信息, 寻求国外买家, 达成交易后, 通过paypal或visa等国际支付工具获得货款, 通过国际快递寄送产品。当然, 小额批发的发货量较大时, 货物流转也会通过传统外贸物流方式, 比如集装箱整柜或拼箱的方式来完成。

外贸零售作为近几年新兴的一种销售方式, 受到很多外贸专业学生的青睐, 而且, 一些高职类院校也开设了专门的专业教学班, 如义乌的EBAY班、敦煌班、国际电子商务班等, 这些学校通过各类平台的专业讲师对学生多次集中培训, 再由分院指导教师周期授课培训以及通过老生带新生等方式相结合, 将教学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参照其他职业院校的经验, 外贸教学的实战训练, 也可以参考这种方式。由学生在实训指导教师的带领下, 寻找产品, 建立销售平台, 以任务为导向, 通过任务分解培训, 以及突发状况专门指导来形成一种新的实战训练方式, 与此同时, 还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创业发展奠定基础[3]。

参考文献

[1]严圣阳, 陈继元.产品外销服务外包——高职外贸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新模式[J].商场现代化, 2011, (23) .

[2]张莉萍.外贸项目驱动式校企合作模式实践探讨[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 .

外贸应用型人才 篇11

1.问题的由来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逐渐成了高校炙手可热的王牌专业。然而,近年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就业率开始呈现明显的下滑趋势。据笔者对本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的结果显示,近五年来初次就业从事与外贸相关职业的学生占比仅为30%左右。另据有关报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已经成了“十大就业困难”专业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时,往往只注重参考其他高校相同或类似专业的做法,而对于企业岗位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忽视,使得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企业用人实际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特别是随着国际贸易人才市场需求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下外贸企业招工难与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两难”问题愈演愈烈。为此,了解外贸企业的岗位设置情况,以及各岗位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能力要求,以期达到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适度匹配,是破解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

2.调查对象的选择

为了能够得到外贸企业的配合,因此,本次调查选择的外贸企业都是曾经到笔者所在学校招聘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企业。这些企业代表性强,涵盖面广,既有大型外贸企业,如富士康集团,又有小型外贸公司,如浙江十足商贸易公司。既有自营进出口企业,如福建机电产品龙头企业“福建亚南集团”,又有专营进出口企业,如上海昌军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既有大型国有企业,如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公司,又有小型民营企业,如浙江义乌的诸多小商品外贸企业。

3.调查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形式,通过电子邮件将调查问卷发送至外贸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邮箱,要求相关人员填写好再发回至指定邮箱。共发送调查问卷41份,回收32份,有效问卷32份,回收率为78.05%。部分企业可能是因为邮箱有误,或者管理人员调换等而未作答回复。

4.调查结果分析

(1)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情况

考虑到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就业情况与对外贸易发展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通常对外贸易发展形势较好时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就会比较旺盛,该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外贸行业的比例就会相对较高。反之,则相对较低。从全球经济发展形势来看,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开始出现下滑趋势,国际贸易也迎来了寒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量。但从我国来看,虽然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但相较于其他国家而言,经济仍然处于稳定增长情形,对外贸易的发展也稳中有升。调查数据显示,在对“贵公司近3年内是否有录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计划”的回答中,有28家企业均表示有计划,占调查总数的87.5%。有2家表示要看今后业务发展的情况决定,有2家则明确表示不再增加录用计划。由此可见,市场上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

(2)外贸企业岗位设置情况

对于外贸企业岗位的设置,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具体的岗位设置上略有差异,但其岗位的基本职能大致相同。一般规模较大的企业在岗位设置上相对较为细化,这便于岗位的专业化、规范化。规模较小的企业为节约成本、压缩开支,往往岗位的设置不会太细,常常一个岗位要承担多个岗位的职能。通过调查,外贸企业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岗位设置主要有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国际商务秘书等。部分大型工程类企业还设有国际采购员、国际招标员等岗位,但这些岗位不仅仅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

(3)各岗位对国际贸易人才能力的要求

不论是哪个岗位,都要求国际贸易人才要掌握基本的国际贸易知识,熟悉国际贸易各流程与环节,具备从事国际贸易基本的英语水平,这些是进入外贸企业最起码的要求。然而,由于外贸企业各岗位所从事的基本职能不一样,因此不同的岗位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也有所不同。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受调查企业均认为,在招聘外贸业务员时,会侧重于考查应聘人员是否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口语交流能力,以确保能够与国外客户进行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还要求应聘者具备很强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在招聘外贸单证员时,会侧重于考查应聘者对外贸单证的阅读与缮制能力,还要求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耐心细致的工作能力、电脑操作能力等,确保单证制作准确无误。而对于外贸跟单员,则要求其具有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分析预测能力和谈判能力,并要掌握有关合同法、票据法等法律知识。对报关员、报检员岗位,则侧重考查应聘者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等,并要求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在招聘货代员时,主要看应聘者是否掌握基本的国际货运专业知识,是否具备良好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整合资源和渠道的能力等。而对于国际商务秘书岗位,则要求应聘者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有较强的学习应变能力、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协作能力,还要求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

(4)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建议

调查数据显示,在对“您认为外贸业务员是否应该选修第二外语”的回答中,84.38%的企业给予了肯定回答。并且在后续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希望学校要求该专业学生要选修第二外语,并可以此作为毕业的一个条件。在“您认为是否有必要有该专业学生进行外贸商品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训练”的回答中,有90.63%的企业认为“非常有必要”。这些企业建议学校应该对我国出口量较大的机电产品、纺织服装产品、化工产品、电子产品等进行训练,使学生了解这些产品的生产工艺、产品特性、产品功能等。对“您认为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取得哪方面的职业资格证书作用较大”这一问题,选择“报关员、报检员、商务英语证书”的达到了93.75%;选择“国际商务单证员、跟单员、国际货代员”的有78.13%;选择“国际商务师、外销员”的有56.25%。只有个别企业认为证书作用不大。因此,这些企业建议学校要进一步加强该专业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教育,并为学生考证提供必要的支持。此外,受调查企业还建议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

5.对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思考

从上述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外贸企业由于岗位不同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高校在制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时,非常有必要参考企业的这些具体要求,创建“课、证、岗”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一是探索构建“外贸业务员、国际商务单证员与跟单员、报关与报检员、商际货代员、国际商务秘书”等培养方向与目标,着力建设“厚基础、精业务、重实践、能创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发上注重与岗位对接,在课程教学方法上采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对外贸各岗位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培养具备相关岗位能力要求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

二是依据外贸岗位能力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外贸业务员、国际商务单证员与跟单员、报关与报检员、商际货代员、国际商务秘书”等五大岗位能力模块,并配以相关理论与实践课程,在让学生熟练掌握国际贸易流程的基础上,更突出强化学生的岗位能力培养与锻炼。

三是结合本科生素质拓展的要求,把学生获取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其素质拓展学分结构中必须获取的学分,鼓励学生考取面向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结算师、外贸业务员等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积极性,确保学生到毕业时能够达到人手一证。

四是扎实开展岗位实践训练与实习教育。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贸易仿真模拟实验室,根据能力模块设定学生角色,让学生模拟该岗位从业人员,完成相关业务。另一方面可利用寒暑假期间,组织该学生到有关外贸企业的相应岗位开展专业实习,让学生对外贸各岗位的职责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各岗位对能力的要求。

外贸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 篇12

1 外贸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

入世以来, 中国在对外贸易领域逐渐跃升到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中国市场上涌现出一大批对外贸易企业, 越来越多的进出口企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活动越来越频繁, 各种涉外企业相互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促进了专业外贸人才的流动。有关资料表明未来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将以每年36万人的速度增加, 但目前国内真正专业的外贸人才却不多, 远远不能满足这样的需要。外贸人才奇缺造成了业内经常出现互相挖墙脚的现象。数据显示, 外贸企业人才流失率高达60%, 如此严重的人才流失给外贸企业的发展将造成巨大的困扰, 甚至阻碍其发展。

2 外贸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为何外贸企业人才流失这么严重?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概括来说可以分为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探究。

2.1 外部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不均衡流动

人才可以培养也可以掠夺。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才在全世界不均衡流动:据统计, 2009年度, 中国移民美国约6.5万人;移民加拿大共2.5万人;2008年度移民澳大利亚约1.6万人。自改革开放以来, 有106万中国学生留学海外, 其中只有四分之一回国。流失相当严重。这是典型的“奶牛现象”——培养阶段在本国或本企业, 产出阶段却去了外国或外企做贡献, 吃的是本国或本企业的草, 挤奶的却是外国或外企。截至2008年, 中国留在海外的留学生已经超过百万。不仅人才外流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人才在国内也很不均衡的流动, 有这样的因素, 国家出台了如西部大开发这样的政策。现行的户籍制度在养老、教育、就业、医疗等多方面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区域歧视的缺陷, 加大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形成恶性循环。

现在我们的经济处于重要的转型期, 国家也提出了产业升级, 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外贸企业人员流动也必然跟随社会发展的方向进行, 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 从夕阳产业到新兴产业, 人才大致就是按这个方向在产业间流动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在产业内部, 各企业间, 人才必定从亏损或者业绩不佳的企业流向盈利能力强的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为加快经济建设, 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引进外资、发展中小企业、国有企业改制、西部大开发等等。国家的政策表明了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被扶持的发展方向或者企业, 人才也会趋利避害流向未来国家重点关注的企业。

2.2 内部因素:制度是关键

企业内部的运行、监管等制度确定了企业发展过程中要遵从的基本原则。机制从属于制度, 制度下确立的各种机制指导着企业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

薪酬福利制度可以说是员工最关心的一件事, 薪酬福利制度健全与否直接影响到外贸企业员工流失程度。当外贸企业为员工提供的薪酬水平和福利条件满足不了员工的要求时, 大多数的员工就想要跳槽。目前的形式是外贸经营主体更加多元化和经营权不断扩大, 高素质的外贸人才必将成为外贸企业互相争夺的对象。而外贸企业的员工, 特别在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员工, 很容易在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对比薪酬福利, 当他们发现有机会获得更高报酬和更好的福利时, 就可能选择跳槽, 就像商品在国际的流通是由于各地商品价格差引起的一样。一些人曾说过:辛辛苦苦二十年, 不如自己干半年。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 目前国内的外贸企业普遍没有一个完善的, 更提不上科学的薪酬福利制度, 长此以往必定造成人才流失。

薪酬福利制度就其本身而言影响到员工的收入、生活质量, 深层次来讲, 一个企业的薪酬福利制度也反映了这个企业的文化。一个散乱的薪酬制度让员工觉得这个企业整个就是一团散沙, 不科学的薪酬制度反映了企业对待人才的态度, 一个健全的、奖罚分明的薪酬制度给人以工作的热情和动力, 是公平的象征, 自然更能留住人才。当员工感受到企业文化的这种氛围后, 或者不断改变自己以求适应, 或者感到自己的职业规划与这种企业文化没法匹配就会跳槽离开。

3 应对外贸企业人才流失的对策

3.1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应与国际接轨

“公司重用一个庸人就会伤害一群能人。”可见用人理念对当今外贸企业的发展多么重要。“第三次工业革命”以信息技术为代表, 中国赶上了这次浪潮, 并很快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马克思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小平将其演绎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科学技术最终需要人来将其应用于生产中才能成为生产力。如何管理人, 这就是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人力资源管理。现代贸易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前提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树立知识经济时代下适合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规律的与国际接轨的新理念。那么外贸企业绝不应该再将员工视为生产机器零件, 而应进一步加强对人力资源的认识, 将人力资源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资源, 确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人力资源开发新理念。

我们知道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仅限于招募新员工、调配员工、工资管理等日常事务活动。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资源进行总体规划与实施的各种管理活动的系统集合, 包括科学的招聘与选拨系统、与外贸企业经济活动相匹配的配置与使用系统、与外贸企业员工相符合的培训开发系统和合理的考核与薪酬系统, 外贸企业需要建立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采用战略的眼光和方法进行组织企业构架、实施和控制公司营运, 才能使企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随着外贸经营体制的改革, 业务的多元化趋势, 外贸企业面临人才流失、同行业人力资源竞争的局面。因此, 外贸企业树立与国际接轨的人力资源理念就是要根据外贸企业自身的特点, 经营的产品, 主要从事的外经贸活动, 中长期发展规划, 面临的宏观、中观、微观等外部环境科学地选用人才。

3.2 建立健全员工激励机制

3.2.1 健全薪酬福利制度

目前国有企业基本完成了股权改制, 其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比起以前已经算是游刃有余, 用人和怎么用人都不再受条条框框的制约。经理层也更加有了把企业运营好的动力。过去的情况是国有企业经理们今天是这家企业的经理, 明天可能就是其他企业的经理, 企业不是他们的, 有些经理就会丧失责任感。对于民营企业来说, 经理们算是为自己干事, 干得好自己得的多, 干不好自己日子也不好过, 那么看来加强经理人的主人翁意识对于留住人才是相当重要的。

有专家认为, 激励机制中, 最重要的是经济利益激励, 而它的实现则要依靠建立健全的薪酬福利制度。要健全薪酬福利制度首先要搞好岗位管理, 那么基础的就是岗位设计, 将每个岗位的职责范围、要求、利益等写清楚, 然后公布, 大家可以竞争上岗, 岗位设计就要以岗位为中心, 没有任何人员考虑的成分。年终奖即年末给员工发放的奖励, 有现金方式也有物质方式。年终奖的发放应以每位员工完成业务的情况进行, 保质保量以及超额完成任务的员工可以获得年终奖, 而没有完成的员工不能或者得到一部分年终奖。设置年终奖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外贸企业内部责、权、利的不对称问题。员工福利包括如社保、养老、医疗、住房、寿险、意外险、财产险、带薪休假、免费午餐、班车等。

现在很多企业采用绩效工资的方式, 外贸企业也可以借鉴。绩效工资由四部分组成:基本工资, 年龄工资, 岗位工资, 奖励工资。通过激励个人提高业务效果促进整个企业的绩效是设计绩效工资的基本原则, 这个过程中其实向外贸企业员工传达了很多信息和信号, 那就是企业对未来一段时间盈利等的预期目标, 绩效工资可以达到使得外贸企业全体成员一起来完成这样的目标, 保证薪酬因员工绩效而不同。

3.2.2 员工持股计划

员工持股计划是指一种通过让员工持有本公司股票或期权而使其获得激励的激励计划。在实际操作中, 员工持股计划一般由企业员工出资购买企业股票, 并委托员工持股会管理运作, 员工持股会可以代表持股员工进入董事会参与表决和分红。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首先要设立员工持股会, 统一管理员工股东的出资, 第二是界定员工持股会的权力和义务, 规范员工持股会的组织结构和行为, 第三是员工持股计划的设计要合理, 通常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信托基金组织, 另一种方法是一次性购买原股东手中的股票。员工持股计划涉及了外贸企业所有权的变化, 因此合理的尽量少偏颇的评估对于该计划的双方员工和外贸企业来说都相当必要。如果外贸企业价值被高估, 员工必然不愿购买;而外贸企业价值低估, 则损害外贸企业所有者的利益。

3.2.3 员工培训——外贸企业常青长效强心剂

在近十几年来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中, 出现了一个新兴学科:职业生涯发展管理。之所以不把这点合进人力资源来探讨是因为员工培训计划包括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管理, 这对于一个要留住人才的外贸企业来说相当重要。不言而喻, 和对员工实施职业规划相比让员工通过自学成才是没有效率的。目前在国内, 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倾注较多精力来关注这个问题, 并努力尝试, 而且有许多企业的员工培训和职业生涯发展管理都颇见成效。总体而言, 目前国内企业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还不够成熟, 特别是外贸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和职业生涯发展管理还没有更多的应用。外贸业务员应当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谈判能力、较好的专业技能甚至是忍耐力和细心的态度。

对员工的培训计划可以分为普及性和针对性两类。外贸企业普及性的员工培训应着重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培养员工的沟通能力和专业技能。而针对性的培训外贸企业则可以对部分员工进行语言和谈判能力等的专业培训。外贸企业应该定期或不定期以不同方式给员工更新知识、增长技能的机会和平台。

现在很多外贸企业员工出于对自身发展所需的考虑而向企业提出了攻读更高学历的要求, 外贸企业应在保证其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给予支持。倘若对员工的学习要求置之不理或无故拒绝, 则会引起员工对公司的不信任甚至反感情绪, 使员工对外贸企业忠诚度下降或难以建立。同时, 外贸企业各个管理层人员应当密切关注员工的职业生涯计划, 有助于挖掘和培养有潜力的员工, 通过为这些员工提供更宽阔的发展平台留住人才, 根据其业务能力和素养提升其职务, 当这类员工在企业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时也就对企业更有感情。对一些成长较慢或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明确的员工, 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帮助其改进, 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通过对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和员工培训达到使外贸企业常青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贲广帅, 董俊秀.浅谈外贸企业人才储备策略[J].商业经济, 2008, (03) .

[2]秦绪杰.浅析民营外贸企业发展中的人才“瓶颈”问题[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 (18) .

[3]汪上, 杨文兵.对民营外贸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的探讨[J].技术经济, 2005, (07) .

上一篇:人才保证支持经济发展下一篇:Mn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