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淋巴管瘤(共9篇)
颈部淋巴管瘤 篇1
孕妇28岁, 孕18周, 产检时行胎儿常规超声检查。超声见:单胎, 头位, 双顶径3 8 m m, 头围1 2 7 m m, 腹围144mm, 股骨长23mm, 脊柱排列整齐、连续, 四腔心显示欠清楚;颈后部见一不规则囊性包块, 大小约32mm×1 3 m m×1 0 m m, 内见分隔 (见图1) 。头颅及躯干皮下组织厚约6mm (见图2) , 胎儿全身被包绕在一个低回声光环内 (见图1) 。胎盘附于后壁, 厚约17mm, 羊水深度37mm。超声诊断: (1) 单胎, 中期妊娠; (2) 胎儿颈部囊性包块, 考虑为囊状淋巴管瘤; (3) 胎儿全身皮下组织水肿。患者转上级医院就诊, 后经上级医院引产后证实为囊状淋巴管瘤。
讨论囊状淋巴管瘤为淋巴系统发育缺陷所致的良性淋巴源性多囊性病变, 囊肿实质是局部淋巴管发育不良, 淋巴管扩张或淋巴液渗漏淤积。最常见于颈后部, 也可见于腋窝及腹股沟等部位, 囊性包块大小结构差异较大, 其囊壁可较厚, 内有分隔, 包绕在胎儿头颈部。如果皮下淋巴管广泛发育不良, 就会有胎儿全身皮下淋巴液积聚, 出现全身皮下组织水肿。囊状淋巴管瘤常与染色体异常有关, 故应作遗传学检查, 不管胎儿染色体如何, 重度全身淋巴管扩张的胎儿在围生期死亡率都很高。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并确诊本病。
颈部淋巴管瘤 篇2
淋巴系统是身体的自然防卫组织,可以抵抗感染和毒素的侵入,浅表的淋巴结群存在于颈部、腋窝、腹股沟、膝盖后面以及耳朵前后。 淋巴结肿大,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肿大的部位取决于感染的位置。喉和耳朵感染可能会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头部感染会使耳朵后的淋巴结肿大;手或手臂感染会使腋窝下淋巴结肿大;脚和腿部感染会引起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最常见的是颈部淋巴结肿大,很容易注意到这一部位,到医院检查后才能放心。
2.淋巴结发炎
这可能是由于局部的淋巴结发炎的情况,也可能是由于局部的癌灶转移导致局部的淋巴结肿大的情况。并伴有局部的压痛的情况。在平时避免局部的皮肤过度的刺激,并保持局部的皮肤清洁,同时并合理的休息,并在伴有不适时给予局部的组织活检,以排除局部的癌变的情况。
3.炎症
一般淋巴结肿胀伴有疼痛多为炎症刺激所致,多见于临近器官、组织感染所致。癌症所致淋巴结肿大病程较长,多伴有消瘦,需注意鉴别。建议避免焦虑紧张情绪,如症状明显,可暂时予阿莫西林、布洛芬口服。并到医院进一步予血常规、局部包块彩超等检查寻找病因。
4.恶性淋巴瘤
颈部淋巴管瘤 篇3
患者,女,41岁,因发现左侧颈部包块2个月来院就诊。查体:患者左侧颈部可见1个大小约3.0cm×2.0cm肿块,质较软,平卧位时肿块较大,坐位或立位时变小。超声检查:与左侧颈内静脉前方见一个大小约2.8cm×1.7cm×1.0cm实质不均低回声肿块,呈椭圆形,内部部分组织呈网格样,其大小形态随体位变化明显,局部颈内静脉受压变窄。局部颈内静脉前壁可见一个宽约0.5mm破口,此破口与瘤体相连,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颈内静脉内的血流束与瘤体血流相延续,多普勒探及瘤体内的血流为舒張期和收缩期连续的静脉血流,脉冲多普勒血流频谱显示峰值流速为30cm/秒。与左内静脉内的血流方向、性质、流速相同。超声诊断:左侧静脉假性静脉瘤。
讨 论
假性颈内静脉瘤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一种疾病。多继发于血管壁外伤等。由于假性动脉瘤与静脉管腔之间破口较小,并且瘤体内充满血栓,一般检查很难明确诊断,易误诊为重大淋巴结等。用静脉血管照影检查,检查费用昂贵,并且为创伤性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可清楚地显示瘤体大小、部位、相邻脏器关系及静脉壁受压情况。重复性强,可在动态情况下观察瘤体变化。CDFI:可发现静脉壁破口大小及与瘤体内血流连续情况,从而为临床的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胎儿颈部淋巴水囊瘤1例 篇4
患者, 女, 23岁, G1P0, 因孕13周来院检查。腹部超声检查:子宫内可见一胎儿声像, 双顶径21 mm, 头臀长69.2 mm, 胎心率168次/min。胎儿周围可见无回声环绕, 较厚处位于颈背部, 厚10.3 mm, 其内可见放射状分隔 (见图1、图2) 。胎盘附着于子宫后壁, 最厚处17 mm, 羊水最大深度30 mm, 透声良好。超声诊断:宫内早期妊娠, 单活胎 (超声孕龄13周1 d) , 胎儿颈部淋巴水囊瘤。患者次日要求终止妊娠入院。给予紫韵配伍米索前列醇引产, 3 d后引产一女性死胎。尸检:全身水肿, 于颈背部可见一20 mm×10 mm的不规则囊性包块, 包膜与头皮及全身皮肤相连续, 形成“太空衣水肿征”。囊壁光滑, 触之柔软, 囊内充满液体, 头颅连续完整 (见图3、图4) , 流产后取胎儿右下肢组织送实验室荧光原位杂交 (Fish) 检查, 结果为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 (Turner综合征) , 染色体核型为45XO。
2 讨论
胎儿颈部淋巴水囊瘤是较为罕见的疾病, 目前国外报告发病率为1∶4000~1∶5000[1], 国内报告发病率为1∶6000[2]。胎儿淋巴水囊瘤是由于淋巴淤积, 淋巴管扩张引起。多发生在颈部, 囊内容物为透明液体, 由多处扩张的淋巴管组成, 呈多房性。胎儿淋巴系统从孕10周开始发育, 一般至14周发育完全。14周前淋巴系统发育未健全, 少部分淋巴液积聚在颈淋巴管或淋巴囊内, 形成颈后透明层 (NT) , 一般14周前NT值<3 mm。14周后淋巴系统发育健全, 颈部淋巴液被引流到静脉系统, 颈部透明层消失。颈部淋巴水囊瘤一般是由于解剖、感染或遗传原因延迟了淋巴管与颈静脉窦的相通, 导致胎儿颈部甚至全身出现淋巴性水肿, 严重者导致循环衰竭甚至胎儿死亡。颈部淋巴水囊瘤在妊娠初期常表现为胎儿颈项透明层增厚, NT达6 mm时90%为异常胎儿, 极度增厚时形成颈部水囊瘤。超声将颈部淋巴水囊瘤分为有分隔及无分隔型。有分隔型囊肿大小不一, 有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囊肿壁或厚或薄, 囊内液体回声均匀, 透声好, 可见光带分隔, 呈多房性, 彩色多普勒在囊肿内不能探及血流信号, 暗区在胎儿皮下组织内扩展, 如胎儿被一层较宽低回声“茧状物”包绕, 常伴有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无分隔型一般位于颈部左右侧, 体积多数较小, 多不伴有其他畸形。
胎儿颈部淋巴水囊瘤常合并染色体畸形、心脏畸形及胎儿水肿。最常见的染色体畸形为Tutner综合征 (45XO) , 其次为18-三体综合征及唐氏综合征。有分隔的淋巴水囊瘤伴胎儿水肿者预后较差, 病死率高过80%~90%[3];无分隔型常位于颈部两侧, 体积较小, 多不伴有其他畸形, 如染色体核型无异常, 预后较好。胎儿颈部水囊瘤作为筛查染色体异常的一个软指标, 在遗传性超声中具有重要意义。胎儿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可给临床遗传咨询提供准确依据。因此当发现胎儿颈部淋巴水囊瘤时, 作者认为处理原则应先结合绒穿、羊穿或脐穿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 如核型正常, 囊肿无分隔, 不伴有水肿及胎儿畸形者, 可密切监测随访;如核型异常, 则可终止妊娠。当然应行充分告知义务, 患者知情选择胎儿的去留。这样可以进行相对准确的临床咨询以减少或尽可能避免有缺陷的新生儿出生, 同时又能防止将正常的胎儿引产, 尤其对不孕夫妇或高危孕妇的珍贵儿更应慎重处理。
本例患者具有典型的超声表现:胎儿颈背部囊性包块, 内为无回声, 有放射状分隔, 胎儿周围无回声“茧样包绕”, 与颈部囊肿连成“太空衣水肿征”, 故较易明确产前诊断。明确诊断后进行了充分告知, 建议先核型分析后再决定是否引产。但因该患淋巴水囊瘤为有分隔型伴全身水肿, 估计预后差, 孕妇心情焦躁, 坚决引产, 但引产后仍进行了核型分析, 这对下次孕期保健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Baena N, De Vigan C, Cariati E, et al.Prenatal detection of rare chromosomal autosomal abnormalities in Europe.Am J Med Genet A, 2003, 118A (4) :319-327.
[2]黄斗世.中晚期妊娠胎儿淋巴囊瘤的超声诊断.2009, 15 (7) :783-784.
颈部淋巴疼痛的原因和建议 篇5
2、多饮开水:记住,是白开水!这样能使鼻腔和口腔内的黏膜保持湿润;多喝水还能让人感觉清新,充满活力。研究证明,白开水对人体的新陈代谢有着十分理想的生理活性作用。水很容易透过细胞膜而被身体吸收,使人体器官中的乳酸脱氢酶活力增强,从而有效地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特别是晨起的第一杯凉开水,尤为重要。
3、多吃海鲜:海鲜中含有丰富的铁、锌、镁、硒、铜等,经常食用能促进免疫功能。
腹部淋巴管瘤5例分析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5例中男4例, 女1例, 年龄最小21岁, 最大63岁。
1.2 临床表现单纯腹部包块2例, 腹部血块伴腹胀1例, “腹部不适伴食欲减退”1例, 体检发现1例。
1.3 术前检查
本组5例, 术前均行腹部B超或彩超MRI检查, 如单发或多发的囊性肿物, 行腹部CT或腹部MRI检查各1例, 均发现囊性或多房性肿物。消化道钡餐造影1例, 无明显异常发现。
1.4 治疗方法
本组行单纯切除2例, 肿瘤切除及部分肠管切除肠吻合术2例, 肿瘤切除及胆囊切除术1例, 无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病例。
2 讨论
淋巴管瘤又称囊状水瘤或淋巴囊肿, 是指由于淋巴管先天发育畸形或者某些原因引起发病部位淋巴液排出障碍或淋巴液潴留导致淋巴管扩张、增生而形成的淋巴系统良性肿瘤。它可发生在人体任何包含淋巴组织的部位, 其发生率约占住院人数的1/27 000~1/10 000[1]。腹部淋巴管瘤生长缓慢, 无家族遗传倾向, 可以累及骨骼、结缔组织和内脏器官等任何系统, 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据统计, 75%发生在颈部, 20%在腋窝, 其他散布在肺、纵隔、肾上腺和骨骼上, 中枢神经系统由于缺乏淋巴系统, 尚未见报道。腹部淋巴管瘤较少见, 多发生在肠系膜、胃肠道、后腹膜、脾、肝、胰等处。腹部淋巴管瘤病因尚不明确,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为先天性的。一般文献将其分成三种类型, 即单纯性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和囊性淋巴管瘤。临床最常见的腹部淋巴管瘤为囊性淋巴管瘤, 本组5例中, 单纯性腹部淋巴管瘤1例, 囊性腹部淋巴管瘤3例, 海绵状腹部淋巴管瘤1例。囊液清亮2例, 淡黄色2例, 乳糜样1例。多数腹部淋巴管瘤早期常无任何症状, 当肿块较大时临床表现为腹部包块和肿瘤压迫症状, 偶有感染、扭转、破裂。并出现相应症状, 如腹痛、发热、肠梗阻、肾积液等。多数腹部淋巴管瘤的术前诊断不明确。超声多普勒、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能够提高其诊断率, 本组单纯腹部包块2例, 腹部血块伴腹胀1例, “腹部不适伴食欲减退”1例, 体检发现1例, 术前多拟诊为腹部淋巴管瘤。
由于放射治疗或注射硬化剂效果不好, 故手术切除是目前理想的治疗方法[2], 腹部淋巴管瘤虽属良性, 但淋巴管瘤生长具有“入侵”的特征, 易侵犯包绕临近的组织器官。手术方法应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累及范围、切除的复杂性和操作的危险性决定[3]。尽量一次完整切除瘤体, 必要时部分或全部切除受累脏器, 同时结扎周围的淋巴管道, 防止淋巴管瘘发生及术后复发。海绵状腹部淋巴管瘤常包绕肾及输尿管或血管, 界限不清, 术中分离困难, 要妥善保护重要器官或组织结构, 如无把握, 不必强求完整切除, 可行大部分切除, 残留囊壁的内层用3%碘酊涂搽, 以破坏囊壁的内皮细胞。本组中海绵状腹部淋巴管瘤即采用此方法。过去曾提倡腹部淋巴管瘤内引流术, 现已基本废弃[4]。
摘要:目的总结腹部淋巴管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对我院自1999年-2008年间收治的5例腹部淋巴管瘤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例患者首发症状多以腹部肿块及消化功能障碍为主。5例均行手术治疗。结论腹部淋巴管瘤术前确诊困难, 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腹部,淋巴管瘤,治疗
参考文献
[1]Seki H, Ueda T, Kasuya T, et al.Lymp hangioma of the jejn-num and mesentery presenting with acute abdomen in an adult[J].J Gastroenterol, 1998, 33 (1) :107~111
[2]张天洋, 徐光炜.肿瘤学[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6, 2078
[3]Watanabe T, Kato K, Sugitani M, et al.A case of multiple lym-phan-giomas of the colon suggesting colonic lymphangiomatosis[J].Gastroin-test-Endosc, 2000, 52 (6) :781~784
颈部淋巴管瘤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6月~2011年6月期间67例头颈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男37例、女30例, 年龄25~75岁。患病情况为:甲状腺癌42例 (乳头状腺癌37例、髓样癌3例、滤泡状腺癌1例、未分化癌1例) , 喉鳞状细胞癌18例, 口腔鳞状细胞癌6例, 黑色素瘤1例。术前单侧淋巴结肿大49例, 双侧淋巴结肿大18例。本组67例患者中, 传统方法分期颈淋巴结清扫手术患者33例, 设为对照组;同期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患者34例, 设为观察组。两组的性别比例、发病年龄、患病情况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经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后插管, 行静脉复合麻醉。自双乳突尖开始, 曲线顺斜方肌前缘下行, 锁骨上2cm横行切开呈“U”字形切口。根据淋巴结累及个数和直径选择手术方式, 累及多个或直径大于2.5cm或淋巴结固定者行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保留颈总动脉、迷走神经) ;累及不超过2个区或直径小于2.5cm者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保留颈总动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胸锁乳突肌、副神经、迷走神经) ;对淋巴结只累及一个区且直径小于2.5cm者行相应的区域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1.3 评价标准
(1) 根据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价两种手术的差异; (2) 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年以上的术后随访, 观察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并发症
观察组术后发生乳糜漏2例, 呼吸困难2例;对照组发生创口出血1例、呼吸困难1例, 乳糜漏1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8%和9.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所有患者并发症经治疗后全部痊愈, 未发生脑水肿、颅内高压及皮瓣坏死等并发症。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患者复发情况
通过对两组患者术后5年的随访, 观察组有7例复发, 复发率为20.6%;对照组11例复发, 复发率为33.3%,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头颈部肿瘤患者术后复发和淋巴结转移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7~9], 其中淋巴结转移复发占21%~37.5%。1909年Duval首先提出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 同时或先后出现双侧颈淋巴转移的头颈部中线区恶性肿瘤为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的首选对象[10]。既往的手术方法为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分期进行, 60~70年代同期行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死亡率可高达14%, 死亡率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双侧颈内静脉结扎后造成颅内压显著升高, 导致脑水肿[11]。随着近年来医疗水平的飞速进展, 同期行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67例头颈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比观察了传统分期颈淋巴结清扫术与同期双侧淋巴结清扫术之间的并发症和复发率情况。结果显示: (1)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8%和9.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呼吸困难患者经急诊止血并气管切开治愈, 对肥胖和有头颈部放射治疗后的患者, 以预防性气管切开为妥;乳糜漏患者经负压吸引保守治疗痊愈。为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我们主张先行清扫有颈淋巴转移或转移较重的一侧, 尽量保留有一侧颈内静脉, 如术前估计颈内静脉不能保留, 可预先保留颈外静脉。 (2) 1年的术后随访, 观察组和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20.6%和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完善手术方式、术前充分准备、术后正确处理, 同期双侧淋巴结清扫术不仅是安全的, 而且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综上所述, 同期双侧淋巴结清扫术可以免除患者二期手术的痛苦、减轻经济负担、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不仅是安全可靠的, 而且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同期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在头颈部肿瘤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08年6月~2011年6月期间收治的67例头颈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采用传统方法分期颈淋巴结清扫手术;观察组34例采用同期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 然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发生乳糜漏2例, 呼吸困难2例;对照组发生创口出血1例、呼吸困难1例, 乳糜漏1例,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8%和9.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20.6%和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患者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同期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是安全的而有效的方法, 值得推广。
关键词:双侧,同期,淋巴结清扫,头颈部肿瘤
参考文献
[1]于海容, 朱强, 乔华.超声对头颈部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J].山东医药, 2009;49 (48) :77~79
[2]孙树军, 赵立民, 周建明.淋巴管生成因子在头颈肿瘤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J].国际肿瘤学杂志, 2011;38 (7) :391~394
[3]区晓敏.MRI弥散加权成像在头颈部肿瘤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癌症杂志, 2011;21 (10) :812~815
[4]志远.头颈部肿瘤患者在放化疗之后还需接受颈淋巴结清扫术吗?[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08;23 (22) :12
[5]陶冶, 刘业海, 余崇仙, 等.择区性颈清扫术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颈淋巴转移患者中应用的初步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8;43 (9) :681~685
[6]甄泽年, 赵敏, 陈辉, 等.同期双侧颈淋巴廓清术37例分析[J].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4;11 (4) :243~244
[7]姜玉良, 马月, 王俊杰, 等.125I粒子治疗头颈部肿瘤颈淋巴结放疗后复发的结果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1;20 (2) :91~94
[8]梁文钊, 姚吕祥.多排螺旋a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1;20 (11) :1175~1178
[9]余晓旭, 何刚, 冯勇.颈淋巴结清扫术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0;8 (13) :26~28
[10]程若川, 张建明, 苏艳军, 等.同期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治疗高分化及髓样甲状腺癌[J].国际外科学杂志, 2007;34 (3) :153~156
颈部淋巴结包膜外侵犯的研究现状 篇8
1 ECS的诊断
目前,对ECS的诊断方法有临床触诊,TNM分期;影像学检查:B超、CT、MRI等;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Calabrese等[2]报道:约有95%的颈淋巴结转移在术前可以通过各种临床和影像学方法得以诊断,这些方法包括CT、MRI、PET等。CT是目前诊断ECS的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之一。 Yousem等[3]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得出CT等放射影像学方法可用于ECS的诊断的结论,并认为在颈部CT增强扫描中如出现淋巴结边缘不规则强化或周围脂肪间隙部分或全部消失,几乎可以确定为淋巴结转移伴ECS。Madison等[4]报道CT在淋巴结临床分期阳性(cN+)的病例中检测出转移淋巴结的敏感度是84%。Mao 等[5]通过对924 例鼻咽癌患者的研究,认为MRI是诊断颈部淋巴结是否发生ECS的可靠的影像学方法。但由于影像学的设备、操作技师及阅片医生的水平等因素的不统一性,颈部转移淋巴结及其ECS情况的各种影像学诊断结果的可靠程度暂未达到共识。
淋巴结的病理学检查是目前诊断淋巴结转移及ECS最准确的方法。Greenberg等[6]通过对266 例舌癌病例的回顾性研究,认为淋巴结的病理分期比临床分期更为可靠。但常规的淋巴结病检用于诊断ECS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及前哨淋巴结技术的应用提高了ECS及淋巴结微转移的诊断率。Becker等[7]报道有高达10%的淋巴结病检阴性(pN0)的病例将会出现颈部局部复发,这可能是由于普通光镜病检的局限性所致。Devaney等[8]报道利用细胞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方法可使微转移的检出率提高15%。另外,以PCR为代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也开始应用于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在普通光镜和免疫组化检测淋巴结转移的阴性报告病例中,有20%~30%在PCR的检测中成阳性结果[7,8,9]。这些阳性结果病例中的一小部分在随后的连续切片病检中检测出微转移或孤立肿瘤细胞。但是,这种方法目前可能存在较大的假阳性率。Alex等[10]于1996 年将前哨淋巴结病检成功地用于一例头颈部鳞癌病理,并提出前哨淋巴结活检在头颈部鳞癌中的潜在应用价值。目前,由“头颈部黏膜癌症的前哨淋巴结活检第二次国际会议”推荐的前哨淋巴结活检的适应证为:①肿瘤位于单侧且临床分期为T1/2、N0的同侧淋巴结;②肿瘤位于中线或越过中线且临床分期为T1/2、N0的双侧淋巴结;③肿瘤位于中线越过中线且临床分期为T1/2、N+的对侧淋巴结[11]。据报道,此方法的敏感度平均值高达97%(96%~100%),同时,它也存在约4%(0%~12%)的假阴性率[11,12,13]。Taylor等[14]应用放射性核素(99mTC) 法检测前哨淋巴结结果发现检测前哨淋巴结对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的阴性预测值(NPV) 可达到100%。但是,形态学诊断依然是目前病理学诊断淋巴结转移情况的金标准。美国病理协会建议,即使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的细胞在定为微转移前,仍须经常规HE染色从形态学上予以确认[15]。连续切片技术在病理学诊断淋巴结转移情况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虽然Garrel等[16]认为前哨淋巴结非连续切片常规病理多数情况下能提供准确的肿瘤分期诊断,但非连续切片病理检查时容易将隐匿性转移遗漏,只有行连续病理切片或连续病理切片+免疫组化检测,才能更加准确的检测口腔鳞癌淋巴结中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9]。
2 ECS的发生率
由于临床病例数量、肿瘤病种、诊断方法等的差异,ECS的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早期报道为34%~85%。Forest等[17]对215 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ECS的发生率为58%。Mao等[5]的研究结果是cN0、cN1的淋巴结无ECS,只有cN2、cN3期的淋巴结发生ECS。不过,Shingaki等[18]对61 例患者的研究发现ECS的发生与N分期明显相关,从cN0期到cN2期ECS的发生率分别为29%、40%、68%。Yu等[19]对104 例声门上癌的研究同样发现cN0期淋巴结存在ECS。这些研究在表明ECS随N分期的增加而增加的同时,也说明了ECS发生的隐匿性和早期性。
ECS发生率与淋巴结直径相关。Puri等[20]发现ECS的发生与淋巴结直径大小相关:淋巴结直径大于3 cm,ECS发生率为60%~100%;淋巴结直径小于3 cm,ECS发生率为39%~59%;淋巴结直径小于1 cm,ECS发生率仅为23%。可见,ECS的发生与所涉及淋巴结的大小成正相关。但有学者[5,21]的相关研究发现头颈部恶性肿瘤中发生ECS的淋巴结直径较小,其中≤5 mm者约为12%,≤15 mm者占60%之多。因此,我们在认识到ECS的发生与淋巴结大小有相关性的同时,还要不断探索淋巴结的其他特性与ECS之间的关系。
ECS与恶性肿瘤的病理分级有相关性。Umeda等[22]的研究结论是ECS随恶性肿瘤的病理分级恶性程度增加而增加,当CT扫描下的淋巴结最大轴面面积小于或等于100 mm2时、病理分级小于或等于Ⅱ级的恶性肿瘤ECS发生率为16.7%、病理分级大于Ⅱ级者为42.7%。可见,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发生ECS的可能性越大。
ECS可能还与其他因素相关。Marcus等[23]的研究发现头颈部鳞癌的颈淋巴结转移及ECS的发生与原发肿瘤中巨噬细胞的含量成正相关。冯正虎等[24]的相关研究提出ECS的发生与癌灶的浸润方式相关。以上相关研究提示头颈部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的ECS的发生可能还与其他多种因素相关,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证实。
3 ECS患者的治疗与预后
Myers等[25]的研究发现舌癌病例的5 年生存率在病检淋巴结阴性、淋巴结阳性但无ECS、发生ECS病例中分别是73%、40%、29%,发生ECS(pN+/ECS+)的舌癌患者比有淋巴结转移但无ECS(pN+/ECS-)或没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有更低的整体生存率、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和更高的局部及远处转移率。Greenberg等[26]通过对266 例舌癌病例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患者的整体生存率、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及无病间隔期与ECS的浸润深度无关,而与ECS的发生率及发生转移淋巴结数目相关。Veness等[27]的相关研究也表明ECS的确是影响生存率的重要预测因子。
多数研究[18,25,26,28,29,30,31,32,33,34]证实ECS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且发生ECS者无论是远处转移率还是局部复发率都明显高于无ECS者。基于上述结论,多数学者[34,35]认为,对未发生ECS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可行选择性颈清扫术或改良颈清扫术等相对保守的手术方式,而对于发生ECS者,则必须行根治性颈清扫术。此外,综合性放化疗结合手术可以提高 ECS患者的颈部控制率和5 年生存率[36]。Liao等[28]通过对889 例口腔鳞癌病例的研究结论:对于发生ECS或病检淋巴结阳性数≥5 个的没有局部复发的患者,要在术后6、 12、 18、 24 个月常规行CT/MRI或PET检查,必要时行病检;对于发生ECS,肿瘤分化程度低、病理分期Ⅲ、Ⅳ期等情况之一时,术后3、 6、 9、 12 个月常规行CT/MRI或PET检查,必要时行病检。Patel等[29]对70 例发生头颈部转移的头颈部鳞癌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指出ECS导致疾病特异性存活率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认为ECS是术后辅助性放疗的适应证之一。Johnson[30]对371 例同颈部鳞癌患者的研究结论是:仅外科治疗、外科治疗加放疗、外科治疗加放化疗等3 组的30 个月生存率分别是17%、40%、58%。Bachaud等[31]的研究也同样发现,对于发生ECS的患者,接受同步化疗的患者比仅做术后化疗的患者有更低的局部复发率及更高的生存率。Labadie等[32]的研究指出术前同步放化疗可以有效控制ECS。不论是化疗还是放疗都可以提高头颈部鳞癌患者的整体生存率,二者同时使用可能具有协同作用,化疗也可以减小原发灶大小为后续的放疗或手术治疗创造条件以达到根治疾病的目的[33]。
颈部淋巴管瘤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自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 对因颈部淋巴结肿大来我院就诊, 并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为颈部结核性淋巴结或转移性淋巴结的患者进行研究。其中, 颈部结核性淋巴结患者32例, 男22例, 女10例, 年龄19~68岁, 平均 (46.8±12.3) 岁;颈部转移性淋巴结患者61例 (均为肺癌患者, 其中小细胞未分化癌13例, 腺癌35例, 鳞癌13例) , 男43例, 女18例, 年龄25~67岁, 平均 (51.4±10.3) 岁。
1.2 仪器与方法
所用仪器为美国GE LOGIQ S6彩色超声诊断仪, 线阵探头频率7.5~12 MHz。患者取仰卧位, 根据Hajek等[2]1986年的颈部淋巴结超声分组法进行扫查, 避免遗漏。根据灰阶超声特征识别出异常淋巴结, 选择最大长轴切面测量淋巴结纵径 (L) 和横径 (S) , 计算L/S值。观察淋巴结内部回声, 有无液化无回声区及强回声钙化灶。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 观察淋巴结血流分布情况, 参照既往研究提出的淋巴结的血管模式[3]标准, 判定血流分型: (1) 淋巴门型, 显示血流信号从淋巴门主干血管发出, 呈树枝状分布; (2) 中央型, 血流信号位于淋巴结中央, 多切面扫查未显示血流信号与淋巴门部血流相连; (3) 边缘型, 血流信号位于淋巴结周边, 多切面扫查该血流信号不与淋巴门部血流相连; (4) 混合型, 同时显示两种或以上血流类型。应用脉冲多普勒 (PWD) 测量淋巴结血流阻力指数 (RI) 。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 所有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声像图表现
结核性淋巴结皮质向心性增宽, 髓质偏心、变薄, 甚至消失;其中19个淋巴结出现液化 (59.38%, 图1) , 17个出现钙化灶 (53.12%) 。转移性淋巴结回声减低, 皮髓质分界不清;其中21个淋巴结出现无回声液化区 (34.43%) , 2个出现强回声钙化灶 (3.28%) 。结核性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的L/S值及其内部主要回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转移性淋巴结无回声液化区和强回声钙化灶的发生率低于结核性淋巴结 (P<0.05或P<0.01) 。见表1。
2.2 血流超声表现
在血流分布上, 转移性淋巴结与结核性淋巴结比较, 无血流的发生率较低, 血流分型中的中央型合并边缘型的发生率及RI值 (图2) 明显高于结核性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见表2。
3 讨论
3.1 颈部结核性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内部回声的比较
颈部淋巴结结核是最常见的淋巴结疾病,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但近年来患者年龄范围在逐渐扩大。患者早期可扪及单个或多个肿大淋巴结, 散在、可推动, 随着病程发展, 淋巴结逐渐增大, 从正常的散在分布变化成粘连融合形成簇状或团块状, 并向相邻淋巴结扩散[4]。其病理改变基础为炎性渗出、结节增生与干酪样坏死, 长期病变可见纤维化、钙化。因此淋巴结内部回声多变, 可有纤维化、钙化、坏死及液化等多种病理改变。有研究[5]认为, 液化、坏死、钙化主要见于结核性淋巴结。在本研究中, 结核性淋巴结中19个出现液化, 17个出现钙化, 此可能与结核性淋巴结内出现干酪性坏死有关。
与结核性淋巴结比较, a P<0.05, b P<0.01
转移性淋巴结内皮质回声较低且较窄, 髓质回声较宽, 后期大量肿瘤浸润, 导致淋巴结形态异常, 皮、髓质结构消失, 肿瘤组织可因肿瘤血管形成相对不足、营养供应不足而并发出血、坏死等继发改变, 在超声中表现为无回声区。在本组中, 转移性淋巴结中21个出现液化, 2个出现钙化。也有文献报道转移性淋巴结内可见液化、坏死, 其内的钙化以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多见[6]。在本研究中, 转移性淋巴结与结核性淋巴结在内部回声上有显著性差异, 可能与该样本病例数较少、患者就诊较早等因素有关。
注:括号内为相应百分数与结核性淋巴结比较, a P<0.01, b P<0.05
3.2 结核性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的形态比较
有学者[7,8]认为淋巴结L/S值<2多为恶性淋巴结, 而良性淋巴结 (包括反应性与结核性淋巴结) L/S值多≥2。但本研究中, 结核性淋巴结L/S值为2.12±0.73, 转移性淋巴结L/S值为2.06±1.14, 两者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因此认为不能单一根据淋巴结的形态来区分结核性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 这与以往的一些研究[9,10]相符合。
3.3 结核性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血流分布方式的区别
当肿瘤细胞早期侵入淋巴结组织时, 淋巴结内部结构破坏较少, 可表现为淋巴门血流;随着病程的发展, 肿瘤细胞产生血管生成因子, 诱导在肿瘤间隙的边缘、间隙内形成肿瘤血管, 在超声上即表现为边缘型血流;当肿瘤巢取代淋巴结组织在淋巴结中央形成中央血管, 即出现中央型血流。所以, 病变淋巴结可出现淋巴门型、边缘型、中央型和混合型等多种血流分布方式。而结核对淋巴结的破坏方式与肿瘤浸润相似, 但当结核性淋巴结出现干酪样坏死或完全液化时, 则无血流信号出现。本研究中, 转移性淋巴结的中央型合并边缘型血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结核性, 而无血流的发生率则低于结核性淋巴结。因此根据淋巴结的血流分布方式有助于结核性淋巴结和转移性淋巴结的鉴别诊断。
3.4 结核性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RI值的差异
结核性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病变的病理基础不同, 病程长短不一, 造成内部结构多样化, 且病变时血管走行紊乱。本研究两组间的RI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可能由于转移性淋巴结癌细胞的侵入, 结构破坏, 使其血管紊乱, 屈曲狭窄或血管内癌细胞阻塞引起RI值升高 (图2) ;而结核性淋巴结可能由于虽病理上属于破坏性改变, 但不引起狭窄、阻塞, 故RI值尚在正常范围。
4 结论
超声形态学特征具有多变性和重叠性, 而且超声声像图的视觉判断标准有很强的主观性, 对肿大淋巴结的病因诊断较为困难, 这与医生的经验积累、患者的个体差异等有关;但通过多项指标综合分析, 包括病史、体征以及超声所显示的淋巴结内部回声、血流分布及RI值等, 可有助于鉴别诊断颈部结核性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
参考文献
[1]张武.现代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8:89.
[2]HAJEK P C.Lymph nodes of the neck:Evaluation with US[J].Radiology, 1986, 158 (3) :739-742.
[3]周建桥, 詹维伟.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颈部淋巴结疾病血管模式的探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6, 22 (7) :1031-1034.
[4]张建芬, 陈晓丽.颈淋巴结结核的超声表现[J].临床肺科杂志, 2011, 16 (3) :482.
[5]GUPTA A, RAHMAN K, SHAHID M, et al.Sonographic assessment of cervical lymphadenopathy:role of high-resolution and color Doppler imaging[J].Head Neck, 2011, 33 (3) :297-302.
[6]ROSRIO P W, de FARIA S, BICALHO L, et a1.Ultrasonographic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metastatic and benign lymph nodes in patients with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J].J Ultrasound Med, 2005, 24 (10) :1385-1389.
[7]YING M, AHUJA A.Sonography of neck lymph nodes.Part I:normal lymph nodes[J].Clin Radiol, 2003, 58 (5) :351-358.
[8]AHUJA A, YING M.Sonography of neck lymph nodes.PartⅡ:abnormal lymph nodes[J].Clin Radiol, 2003, 58 (5) :359-366.
[9]CHOI E C, MOON W J, LIM Y C.Case report.Tuberculous cervical lymphadenitis mimicking metastatic lymph nodes from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J].Br J Radio1, 2009, 82 (982) :e208-e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