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损伤(共5篇)
颈部损伤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5年5月至2009年9月收治颈部大血管损伤手术患者7例, 其中男性5例, 女性2例。年龄20~65岁, 平均 (32.70±3.82) 岁。其中包括:交通伤2例、锐器伤3例、医源性2例。合并血气胸2例, 该2例患者均为锐器从右侧颈部刺入右胸, 伤及右胸头臂静脉, 其中1例导致胸骨后气管贯穿而出现张力性血气胸;另1例因伤及右胸膜顶则表现为右侧气胸, 大量血胸。损伤的血管包括:颈外动脉损伤2例、颈内动脉1例、颈总动脉1例、颈内静脉2例、头臂静脉1例。
1.2 手术方法
7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2例本院医源性损伤为颈部手术时意外损伤, 当即做血管修补或结扎, 而院外损伤则经急诊手术处理, 其中行血管结扎3例 (2例颈外动脉, 1例颈内静脉) , 其余均行血管修补或血管吻合。
2 结果
7例患者中, 6例抢救成功, 1例死亡。
3 围术期护理体会
3.1 伤情判断
颈部大血管损伤患者病情十分凶险, 护理人员要争分夺秒地配合医生做好工作, 了解患者的受伤原因, 注意是否并合其他部位损伤。2例合并血气胸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 护理人员配合医生迅速对伤情做出评估, 采取果断措施。
3.2 心理护理
由于颈部血管损伤的患者大量出血, 患者和家属往往极度恐慌。护理人员要沉着冷静, 有条不紊, 及时与家属沟通, 给患者精神上安慰。医护人员表现出的临危不乱往往能给患者和家属极大的信心和安慰, 使患者和家属能很好地配合抢救工作。
3.3 术前准备
①确保所有的术前准备都在伤口妥善地压迫, 出血不增加的情况下迅速地进行, 尽量缩短从急诊室或病房到手术室的时间;②快速测量重要的生命体征;③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颈部血管损伤患者静脉通道应选择下肢静脉或伤口对侧上肢静脉为宜, 以便进行有效的输血补液, 同时不影响对伤口的处理;④对出现休克的患者应按医嘱给予输注平衡盐溶液, 代血浆及血制品等, 并及时通知血库做好配血, 备足血源。在适当补液同时, 及时送患者进手术室。本次研究有3例严重休克患者均在输液同时及时送手术室手术, 从而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 获得成功。
3.4 术中护理
因在急诊室或病房准备较仓促, 有些护理工作在手术室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完成。如深静脉插管, 以选择伤口对侧股静脉为宜, 以满足术中对输血输液的要求, 桡动脉穿刺, 供术中实时监测血压;留置导尿, 监测术中术后尿量。本次研究医源性损伤均是本院颈部手术病例, 此类患者如处置不当会引起严重并发症, 甚至造成手术台上患者意外死亡, 并可导致医疗纠纷[2]。此时护士迅速行动, 沉着冷静, 全力配合医生止血, 保证输血输液, 本组3例医源性颈部血管损伤患者在医护人员的默契配合下均抢救成功。
3.5 术后护理
此类患者如经及时有效的手术后往往恢复较快, 但一旦出现并发症则往往危及生命。所以加强术后观察和护理十分重要, 包括:①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变化, 如有被迫急诊做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结扎的患者, 因其很可能引起脑供血障碍, 所以更加应该注意, 而颈内静脉结扎一般不会引起脑血液回流障碍, 本次研究1例颈内静脉结扎恢复顺利;②保持颈部伤口引流通畅, 注意观察引流量及性状, 注意颈部伤口有无肿胀, 有无气管受压的症状;③颈部适当制动, 以免引起血管修补处出血;④根据医嘱对血管修复的患者进行扩容、祛聚、抗凝等治疗, 以预防修复血管继发性血栓形成, 可给予低分子右旋糖苷、肝素、华法令、肠溶阿斯匹林等治疗;⑤因此类患者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伤口污染, 一旦发生感染则会出现严重的后果, 所以应按医嘱给予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1]。
大血管损伤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确定性的手术治疗。本次研究的抢救经验认为此类患者的围术期护理要点是:迅速判断伤情、快速的术前准备、默契的术中配合和严密的术后观察[2]。
参考文献
[1]白伟业, 马天福, 周坤, 等.医源性腹部血管损伤的处理对策.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3, 06:99-100.
[2]刘咸钦.四肢大血管损伤出血的急救处理.现代实用医学, 2006, 05:133-134.
颈部损伤 篇2
关键词:冰片,滑石粉,肿瘤头颈部,放射性皮肤损伤
放射治疗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皮肤损伤是放射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 随着放射剂量的增加, 病人照射野皮肤或多或少地会出现或轻或重的放射性反应[1]。2008年5月—2009年8月我院应用冰片滑石散预防恶性肿瘤放射治疗病人放射性皮炎的发生,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5月—2009年8月我院恶性肿瘤病人100例, 均为初次首程放射治疗、全身皮肤完好、无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放射治疗均采用6-10MV-X线/和8 MeV电子线, 1.8 Gy/d~2.0 Gy/d, 每周5次, 总量50 Gy~75 Gy, 时间5周~8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观察组:男38例, 女12例;年龄43岁±5岁;鼻咽癌33例, 喉癌5例, 恶性淋巴瘤5例, 食管癌7例。对照组:男39例, 女11例;年龄44岁±4岁;鼻咽癌34例, 喉癌4例, 恶性淋巴瘤6例, 食管癌6例。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不采用任何药物外涂放射治疗区皮肤;观察组采用冰片滑石散外涂放射治疗区皮肤。整个放射治疗过程中, 每周对病人皮肤进行评估, 观察并记录两组病人皮肤反应发生的时间、程度、深度及持续时间。
1.2.1 放射治疗常规宣教
恶性肿瘤病人放射治疗开始及放射治疗过程中均进行放射治疗宣教, 指导病人放射野皮肤尽量暴露避免摩擦, 内衣和衣领要柔软干净, 宜穿纯棉制品。不能日光曝晒和风吹, 不洗过热的热水澡, 不用刺激性强的洗涤品。有痒感时不用手抓挠, 可轻拍局部。饮食方面宜进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品, 忌辛辣刺激食物, 多饮水,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1.2.2 冰片滑石散外涂方法
冰片滑石散处方:冰片、滑石粉按1︰2的比例, 如冰片15 g, 滑石粉30 g。按处方量取冰片碾细、碾匀, 过6号筛后加入滑石粉, 充分混匀后, 再过6号筛即得, 其性状为白色粉末状, 无臭、芳香。病人第1次行放射治疗后即用温湿软毛巾清洁放射野皮肤, 干后, 用爽身粉粉扑蘸取冰片滑石散将放射野皮肤涂抹均匀, 范围宜超出放射野皮肤1 cm左右, 并轻轻按摩。在整个放射治疗过程坚持每天使用2次或3次, 直到放射治疗结束。如因活动及其他原因致药粉掉落, 可随时补充, 在下一次放射治疗前用温湿软毛巾清洗干净。交代病人放射治疗前不能涂药, 放射治疗前先用温湿软毛巾将放射治疗区皮肤清洁后才能行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区皮肤涂药一定要坚持每日进行;如果皮肤出现湿反应, 立即停止冰片滑石散的使用, 及时告知医务人员进行处理。
1.2.3 皮肤反应的观察及判定标准
根据放射治疗肿瘤协作组 (RTOG) 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 将放射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急性皮肤损伤 (ICRS) 分为5级[2]。0级:皮肤无变化;1级:点或片状红斑, 或脱毛, 或干性脱皮, 或出汗减少;2级:明显红斑或斑状湿性脱皮或水肿;3级:融合性湿性脱皮, 凹陷性水肿;4级:溃疡或出血、坏死。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皮肤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发生皮肤反应11例, 对照组35例, 其中出现较严重的放射反应8例 (3级6例, 4级2例) 。详见表1。对照组8例3级、4级反应病人, 被迫终止放射治疗, 给予清创换药, 全身应用抗生素等处理。
2.2 皮肤反应出现的时间
观察组4例 (36.4%) 皮肤反应出现在照射40 Gy以前, 对照组31例 (88.6%) 出现于照射40 Gy以前。详见表2。
3 讨论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是放射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副反应之一, 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在接受放射治疗后, 首先是受照射部位皮肤发生毛细血管反应性扩张, 局部充盈、水肿, 出现红斑, 进而皮肤溃烂, 引起感染、化脓, 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 影响放射治疗顺利完成。
中药冰片味辛苦, 性凉, 具有局部降温、清热止痛、散热结、燥湿热、改善微循环的功效, 能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及局部产生凉爽舒适感[3]。滑石粉为天然的水合多聚硅酸盐, 主要含水硅酸镁, 为白色细微、无臭的结晶粉末, 有滑腻感, 具有吸附和收敛作用, 外用能保护皮肤, 防止摩擦, 减少皮肤刺激, 并能吸收一定量的分泌物, 保持局部干燥等作用[4];配以冰片芳香走窜, 通利开窍, 散热镇痛, 抗菌消炎, 消肿止痒[5], 故合用能较好的预防放射性皮肤损伤。冰片、滑石粉是医院常用中药材, 价格低廉, 使用方法简便, 易于被病人接受和坚持。
参考文献
[1]谌永毅, 马双莲.实用专科护士丛书:肿瘤科分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183.
[2]胡雁, 陆箴琦.实用肿瘤护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79.
[3]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词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0.
[4]胡润心, 柯金玉.自制滑石粉合剂预防压疮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15) :80.
颈部损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颈髓损伤患者40例,均符合2000年美国脊柱损伤学会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神经平面为C6~C8,残损分级均为C级。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其中治疗组男10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42.75±11.71岁,平均病程为14.46±4.67个月;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45.68±11.22岁,平均病程为14.78±6.07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预防并发症、关节活动度和残存肌力训练,部分患者进行翻身坐起、坐位平衡、支撑及转移训练,以及ADL训练,即在运动功能逐步恢复的同时,进行进食、整理修饰、穿衣、二便管理等训练,每天3小时,每周5次,共治疗8周。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上肢PNF技术训练,均由熟练掌握该技术的同一治疗师一对一进行,具体方法如下[4]:①上肢屈曲-内收-外旋模式(简称上肢D1屈)。患者仰卧位,起始位为肩胛骨下压、内收、旋转,肩关节伸展、外展、内旋,前臂旋前,腕关节伸展并尺偏,手指伸展、外展;终止位为肩胛骨抬高、外展、旋转,肩关节屈曲、内收、外旋,肘关节屈或伸,前臂旋后,腕关节屈曲并桡偏,手指屈曲内收。②上肢伸展-外展-内旋模式(简称上肢D1伸)。患者仰卧位,起始位为肩胛骨抬高、外展、旋转,肩关节屈曲、内收、外旋,肘关节屈或伸,前臂旋后,腕关节屈曲并桡偏,手指屈曲内收;终止位为肩胛骨下压、内收、旋转,肩关节伸展、外展、内旋,前臂旋前,腕关节伸展并尺偏,手指伸展、外展。③上肢屈曲-外展-外旋模式(简称上肢D2屈)。患者仰卧位,起始位为肩胛骨下压、内收、旋转,肩关节伸展、外展、内旋,前臂旋前,腕关节伸展并尺偏,手指屈曲、内收;终止位为肩胛骨抬高、内收、旋转,肩关节屈曲、外展、外旋,肘关节屈或伸,前臂旋后,腕关节屈曲并桡偏,手指伸展、外展。④上肢伸展-内收-内旋模式(简称上肢D2伸)。患者仰卧位,起始位为肩胛骨抬高、内收、旋转,肩关节屈曲、外展、外旋,肘关节屈或伸,前臂旋后,腕关节屈曲并桡偏,手指伸展、外展;终止位为肩胛骨下压、内收、旋转,肩关节伸展、外展、内旋,前臂旋前,腕关节伸展并尺偏,手指屈曲、内收。
1.3 观察指标
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法(FIM)[5]评价患者的独立功能,脊髓独立性评定量表(SCIM)[6]评价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均为得分越高表示功能越好。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IM评分、SCIM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IM评分、SCIM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FIM评分、SCIM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3讨论
PNF技术是以人体发育学和神经生理学原理为基础,根据人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作模式所创立,其强调多关节、多肌群参与的整体运动而非单一肌肉活动,通过刺激人体本体感受器来激活和募集最大数量的运动肌纤维参与活动。本体感受器存在于皮肤、肌肉、肌腱、韧带、关节、游离神经末梢等处,可将接受到的感觉冲动经周围神经传入脊髓后索,再经内侧丘系到大脑皮质的感觉中枢,经过整合分析后产生相应的运动输出,调整运动反应[7]。
颈部脊髓损伤患者一般伴有较严重的功能障碍,在康复治疗过程中主动配合的积极性较差。本研究采用PNF技术,通过手的接触刺激颈髓损伤患者的皮肤感觉,让患者理解运动的方向,同时给予视觉与听觉刺激,以引导正确的运动方向,刺激主动运动的产生。经过8周治疗后,治疗患者的FIM和SCIM得分均显著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及ADL较对照组得到显著改善(P<0.05)。
综上所述,上肢PNF技术可以有效改善颈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ASIA评价C级)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邹叶芳,王洁,张妍.护理干预对颈椎骨折致截瘫患者术后生活能力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9(6):36-37.
[2]曹中华,王金光.脊髓损伤治疗进展[J].海南医学,2012,23(6):123-127.
[3]燕铁斌.物理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34.
[4]纪树荣.运动疗法技术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372-374.
[5]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第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235-243.
[6]叶超群,孙天胜,李建军,等.脊髓独立性评定及其第3版介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10):921-923.
颈部损伤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神经外科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气管切开患者209例, 其中男性153例, 女性56例, 年龄17~87岁, 平均56.5岁。气管切开置管日9126d, 平均42.5d。其中脑血管意外98例, 颅脑外伤104例, 其他7例。随机分成3组, 实验1组用传统棉质布系带91例, 实验2组用止血带布带固定76例, 实验3组止血带布带加颈部预防性应用水胶体敷料应用42例。为更好地对此次临床比照试验的效果的观察, 减少其它因素的干扰, 三组均采用统一管理, 如采用相同的气管方法、同种套管、固定带的松紧度及更换频率、术后护理的时间及措施, 其中, 固定带以可容纳一指的松紧为适, 术后护理时间常在术后2~3d后, 更换频率以每周一次为宜。
1.2 方法
1.2.1 实验1组 (棉质布系带) :
采用棉质布系带时, 通常在其外套管的两侧看到有固定小孔, 可于此处打死结, 棉质布系带的另一端则可绕于颈后一侧再打死结予以固定。此种方法患者家属通常较难予以接受, 是因为其更换较为复杂, 易对患者产生刺激并引起患者反复咳嗽等诸多不适。此外, 打结处因离切口较近, 会在受血渍、痰渍污染后易结痂而丧失弹性, 造成拆解困难;又需移动头颈部, 常会牵拉到气管套管, 引起患者咳嗽, 甚而对患者呼吸造成不便。
1.2.2 实验2组 (止血带布带) :
采用止血带布带单结法固定外套管, 方法是用一绕颈两倍长的棉质布带对折后, 外套适合患者颈围的止血带从一侧固定小孔蝶形打结后, 由颈后绕至另一侧固定小孔打一死结, 松紧适宜。止血带通常较为光滑且有弹性, 不仅可大幅度减少对切口周围皮肤的摩擦, 同时, 对于固定带上血渍或分泌物等污渍的清除, 也较为简便, 用酒精棉球即可, 同时也可起到消毒的效果。
1.2.3 实验3组:
在实验2组的基础上, 用一张10cm×10cm康惠尔透明贴平均剪成3份 (2份) , 宽度约3.3cm (5.0cm) 粘贴于颈部, 围绕颈部气管切开固定带外一圈。粘贴时先绷紧皮肤保持粘贴平整, 防止敷料卷边松脱, 使用过程中应及时擦拭流至水胶体敷料表面的渗液。
2 结果
进行器官切开的209例中, 有19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皮肤损害, 有皮肤轻微发红、红斑、湿性皮炎、凹陷性水肿、溃疡、出血。发生部位主要在颈后、颈部两侧 (两侧胸锁乳突肌) 其中实验1组有11例皮肤损害, 发生率12.1%, 实验2组有6例皮肤破损, 发生率7.9%;实验3组有2例皮肤破损, 发生率4.8%
3 原因分析
3.1 在棉质布系带固定后, 由于咳嗽、更换气管切开口纱布等过程中颈围相对增大, 从而增加了固定带对颈部皮肤的压力。
而且棉质布系带易受血渍、痰渍汗渍等污染而结痂变硬, 拆解困难, 增加了固定带与颈部皮肤的摩擦力。
3.2 而使用止血带布带固定的患者, 在翻身拍背、剧烈咳嗽等过程中虽
然也增加了固定带对颈部皮肤的摩擦等, 但因止血带光滑、有弹性且易于清除污渍等诸多优点, 而较传统的棉质布系带给患者造成的损害会大有幅度的减少。潘进钱等报道的由潘进钱等的报道可知, 经临床试验证明, 改良后的固定带, 即止血带布带所引起的切口周围皮肤并发症的发生率, 远低于传统的棉质布第带所引起并并发症的发生率[1,2,3]。经过细致分析讨论后可知, 传统棉质布系带, 与颈部皮肤摩擦较大, 且在受到血渍或渗出物的污染后易形成”V”字形, 但加有止血带的则为”U”字形, 二者相较, 后者所带来的尖端压力要小于前者[1]。
3.3 对于一些肥胖, 颈项粗短的患者而言, 即使用了止血带布带, 在
痰液、汗液等分泌物多的情况下, 也未能够及时将掩埋在颈部褶皱皮肤里的污物清洗干净, 增加了潮湿度, 增加了颈部皮肤压疮的发生率。适时应用水胶体敷料, 可有效减少压疮的发生。水胶体敷料是一种新型敷料。由亲水胶肽微粒的明胶、果胶、羧甲基纤维素混合组成, 可吸收少到中量渗液, 具有部分清创作用[4]。透明贴采用的为密闭的半透膜, 可保证局部皮肤的低氧张力, 促进毛细血管生长, 并改善微循环, 使其较为接近正常生理状态, 故而具有消肿的作用。此外, 因水胶体敷料具有弹性及黏性, 可顺应切口周围的皮肤的改变, 可使得患者感受比较舒适, 可较为放心地进行一些小范围的颈部活动;贴敷后无需频繁更换;外观透明, 方便观察局部皮肤情况[5]。因其表面较为光滑, 可很大程度上减少对患者颈部皮肤的摩擦及勒压, 同时, 也因为其易于清洗, 可减少气管切口渗出物及血液对颈部皮肤的刺激。本研究发现皮肤损害多发生2周内, 较重皮损发生为零。可能与患者急性期渗出较多有关, 预防性应用水胶体敷料可有效预防颈部皮肤并发症, 对渗出较多患者尤为适合, 3~4d更换一张敷贴, 经济方面消费也能为家属接受, 值得选用。
参考文献
[1]燕纯叔, 乐涛.廖光华, 等.气管切开外套管固定带方法改良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 (5) :841.
[2]潘进钱, 叶盛, 朱芳芳.气管切开固定外套管方法的改进[J].中华创伤杂志, 2004, 20 (11) :698.
[3]楼岚.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改良固定法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杂志, 2006, 5 (5) :399.
[4]王云震.医用伤口敷料的研制与临床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1) :87.
颈部损伤 篇5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0月-2015年2月收治头颈部肿瘤患者128例, 放射治疗中出现Ⅱ~Ⅳ级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均经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 疾病分期Ⅱ~Ⅲ期, 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各64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分期、病种、及皮肤损伤程度、损伤面积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分级标准:根据RTOG分级标准将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分为5级[3]: (1) 0级, 皮肤无变化; (2) 1级, 照射区皮肤呈滤泡样暗色红斑, 出现干性皮肤脱落, 腺体出汗减少; (3) 2级, 照射区皮肤触痛, 出现鲜色红斑, 呈片状湿性脱皮, 呈中度水肿; (4) 3级, 照射区皮肤湿性脱皮, 局部融合, 疼痛加剧, 呈凹陷性水肿; (5) 4级, 照射区皮肤形成溃疡, 伴出血、坏死。
治疗方法:研究组从开始出现放射性皮炎开始即用獾油外涂于照射区皮肤, 再用龙血竭粉末外涂皮损区, 涂1~2次/d, 1周1个疗程, 直到创面愈合, 用药后暴露创面, 不覆盖敷料, 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对照组从出现放射性皮炎用生理盐水、地塞米松、庆大霉素将纱布湿敷创面30 min, 1~2次/d, 1周1个疗程, 不覆盖敷料, 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
疗效评价标准: (1) 治愈:照射区皮肤干燥, 创面脱痂, 疼痛、烧灼、瘙痒感消失; (2) 有效:刨面愈合>60%, 边缘能长出新生肉芽组织, 且分泌物减少>60%, 疼痛减轻>60%; (3) 无效:症状无减轻, 局部渗出, 脓性分泌物增多, 疼痛加剧, 不能自行缓解, 需借助其他方法治疗。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2.0进行统计分析, 各项指标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有效率:研究组治愈率96.9%, 1周左右创面愈合, 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率50.0%, 有效率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比较两组患者放疗中断时间及皮损愈合时间:研究组中断时间 (3.8±1.4) d, 对照组中断时间 (8.8±1.6) d。研究组皮损愈合时间 (5.6±0.6) d, 无一例中止放疗;对照组皮损愈合时间 (10.6±0.8) d, 13例中止放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放射性皮肤损伤是放射损伤中最为常见的皮肤改变, 多出现于治疗后2~3周, 有的持续至治疗结束后1~2个月, 严重影响放射治疗效果, 增加患者的心身痛苦, 也加重了患者的精神压力。放射性皮肤反应程度的轻重, 主要与放射治疗的总剂量、射线类型、照射方式、皮肤受照射时间及照射面积有关。早期可表现为皮肤局部充血、红肿, 晚期则渗出、糜烂、溃疡等。在放射治疗过程中有20%~25%的患者可出现严重的放射性皮肤反应, 严重影响患者皮肤的正常防御功能, 有的患者被迫暂停放疗, 不得不给予抗感染等治疗, 有的甚至终止放疗, 既影响了治疗效果, 同时亦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放射性皮肤损伤不同于一般皮肤外伤, 有的较难治愈, 甚至经久不愈,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关研究表明, 微循环障碍是放射性皮肤损伤难以治愈的根本原因, 如何降低微循环的受损程度, 改善微循环稳态, 促使已受损的微循环重建和修复, 是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关键。目前, 临床上用于预防和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药物较多, 但效价比较差。
龙血竭胶囊是纯天然中成药物, 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攻坚散结等功效。现代医学充分证明, 龙血竭含有龙血竭皂苷和植物防卫素等多种活性成分, 龙血竭皂苷不仅具有强大的抗炎镇痛作用, 也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植物防卫素中含有黄体酮成分, 属于天然的抗菌防腐物质, 不仅具有消炎镇痛、去腐生肌功效, 同时具有促进黏膜表皮修复和抗肿瘤作用。
獾油为狗獾的皮下脂肪加工熬制而成, 宰杀后取其皮下脂肪组织, 置于锅内熬炼, 经过滤、去渣、放冷后即得獾油。獾油不仅具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 而且能润肠通便、补中益气、润肤生肌等作用, 主治中气不足、痔疮、烧烫伤、冻伤、皮肤皲裂、胃溃疡、肢体酸痛等症, 与麝香、冰片、地榆、凡士林等中药组方, 具有止痛快、抗感染性强等特点。
本研究将头颈部肿瘤患者在放射治疗中出现的Ⅱ~Ⅳ级急性皮肤损伤患者128例,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研究组从出现放射性皮炎开始用獾油外涂于照射区皮肤, 再用龙血竭粉末外涂皮损区;对照组从出现放射性皮炎用生理盐水、地塞米松、庆大霉素将纱布湿敷创面30 min, 1~2次/d, 7 d 1个疗程。结果显示, 研究组12~24 h结痂, 疼痛渐消失, 治愈率96.9%, 1周左右创面愈合, 表皮光滑, 有效率100%。对照组治疗率50.0%, 有效率80%, 无效率2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的放疗中断时间及皮损愈合时间, 研究组中断时间 (3.8±1.4) d, 对照组中断时间 (8.8±1.6) d。研究组皮损愈合时间 (5.6±0.6) d, 无一例终止放疗;对照组皮损愈合时间 (10.6±0.8) d, 13例终止放疗。
综上所述, 龙血竭联合獾油具有去腐生肌、消炎镇痛,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改善微循环稳态、促进表皮增生修复, 促进创面愈合, 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等作用, 治疗头颈部肿瘤放射性皮肤损伤疗效显著, 且使用方便、经济、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徐敏, 李建彬, 田世禹.放射性皮炎的防治研究现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7, 14 (17) :1354-1357.
[2]谭榜宪, 周业琴, 胡劲, 等.放疗患者的皮肤保护及放射性皮炎的防治[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6, 3 (21)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