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共9篇)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篇1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是儿科常见的疾病, 特别是近几年来, 高频探头在小儿腹部的应用, 越来越多的淋巴结被探及, 并且大多数淋巴结的长径>1 cm, 导致淋巴结炎诊断急剧上升, 然而随访大多数患者短时间不能消失, 降低了淋巴结炎的可信度, 通过对在我院就诊的517例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患者的分析, 旨在深入探讨超声对本病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自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 就诊于我院的腹部淋巴结探查患者563例, 除去46例查明原因的淋巴结肿大患者, 研究对象共计517例, 其中男性238例, 女性279例。选取无症状志愿者100名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性40名, 女性60名。
确定淋巴结肿大的标准: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 长轴直径>1.0 cm或短轴直径>0.5 cm视为肿大。所有确定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均随访3个月至2年。
1.2 仪器:
GE730Pr OV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麦迪逊SA-88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高频探头7.5 MHz。
1.3 方法:
患儿空腹上午探查 (不配合患儿镇静后检查) , 取仰卧位高频探查, 统计患儿淋巴结的有无、多少、有无融合, 血流分布情况。
1.4 诊断标准:
:结合患儿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的前驱病史;有发热、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有腹部不固定压痛等体征;并排除其他引起腹痛的常见病后方可诊断。
2 结果
对照组淋巴结肿大者占12%, 临床诊断组淋巴结肿大者占67%, 见表1。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表现:肿大的淋巴结中心可见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 阻力指数 (RI) 较低, 治疗1周后血流减少, RI增高, 淋巴结与治疗前比较大多数稍有缩小, 但仍有肿大, 见表2。24例患者右侧髂窝三角处可见少量液性暗区。
3 讨论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比较普遍存在于2~8岁的小儿中, 通过综合分析, 部分肿大淋巴结可能处于非炎症期, 由于它治疗前后大小变化不大, 如果笼统地将淋巴结炎与淋巴结肿大等同起来, 无疑会影响我们的诊断结果, 我们通过对淋巴结表面、血流情况、RI、分布等特征综合分析可以比较准确地诊断淋巴结炎。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是指因上呼吸道感染后而引起回、结肠区域肠系膜淋巴结的炎症。近年来, 多数学者认为, 本病系由柯萨奇B病毒或其他病毒所致, 由于远端回肠的肠系膜淋巴引流十分丰富, 回肠末端及升结肠部分区域淋巴结很多, 上呼吸道感染后病毒毒素可沿血循环到达该区域的淋巴结, 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也有人认为, 由于回盲瓣的关闭作用, 使得肠内毒素或细菌分解代谢产物在回肠末端滞留的时间较长而易于吸收, 是造成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好发于回盲部的又一重要原因。
在诊断本病过程中, 本病需与发生在回、结肠区域如下病变相鉴别。①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核鉴别:急性肠系膜淋巴结核在超声上表现为肠系膜淋巴结呈圆形或椭圆形肿大, 包膜可不完整, 可有融合, 内部回声不均, 晚期可出现散在的液性暗区以及伴声影的强光团或光点出现, 可合并大量腹腔积液, 肠管粘连等改变, 与本病不同。②与恶性淋巴瘤鉴别:肠系膜恶性淋巴瘤在超声上表现为肿大淋巴结趋向圆形, 纵横比<2, 累及节段较长, 可有融合, 中心坏死, 点状钙化, 与本病有明显区别。③与急性阑尾炎相鉴别:急性阑尾炎时在超声上表现为右下腹淋巴结肿大, 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超声表现相似, 但肿大淋巴结数量少, 数量一般≤3枚, 同时有急性阑尾炎的超声表现, 易与本病鉴别。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篇2
肠系膜淋巴结炎为儿童腹痛的常见病因之一,临床上易与急性阑尾炎相混淆,多见于12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也有,多属病毒感染,典型症状为间歇性腹痛。流行病学: 临床报道男孩多于女孩,以冬春季节多见,常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中并发,且有逐渐增多趋势,用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腹腔内肿大的淋巴结,操作简便、迅速、可靠、安全,现对我科超声检查到的肠系膜淋巴结炎作回顾总结。
1 资料与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98例患者,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皆为多发,以右下腹、脐周为最多见:患者中以12岁以下的儿童居多,占77%,其次是13岁-22岁患者.占20%,大于22岁者,占3%。临床症状:突发或间歇性腹痛,部分患者有呕吐,发热,有时伴腹泻或便秘,以脐部及右下腹明显,范圍比较广泛,压痛点不固定。因小儿腹肌不发达,腹肌紧张可不明显,多数青少年发病时腹痛程度较儿童程度较重,
1.2仪器与方法 采用DC-6彩超(迈瑞公司产品),Philips HDI 50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查时先用凸阵探头对全腹进行筛查式扫查,目的是确认疼痛最显著的部位,观察有无肝、胆、胰及泌尿系系统疾病,后采用高频线阵探头重点有序地对全腹进行纵、横、斜等多切面扫查,重点是右下腹、脐周及疼痛最显著处,观察有无肿大阑尾回声,仔细扫查肠间隙的前、中、后方,发现肿大淋巴结则仔细观察其分布部位、大小、数目(单发或多发)、包膜、内部回声等二维图像以及彩色多谱勒和频谱多谱勒表现,观察肠间隙有无积液,排除阑尾炎,肠套叠,肠蛔虫,淋巴结核等。小儿哭闹腹肌紧张时、体胖腹壁较厚或部分患者肠管增宽,肠内容物较多时淋巴结不易显示,探头应加压探查,部分体瘦患者腹壁较薄,不宜加压探查,所以应依据患者情况而用力不同。
2 结果
98例患者中,淋巴结多位于右下腹,淋巴结较多时脐周及左侧腹也可见淋巴结回声。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示,淋巴结最大切面的纵径>1cm, 横径>0.5cm,纵横径之比>2[1]。有的淋巴结较小,但显示两个以上淋巴结,并有不明原因腹痛症状,其中20例伴有阑尾显示或肿大,阑尾肿大明显或形成脓肿时多可见周围腹膜增厚,14例可见肠间隙积液,30例右下腹肠蠕动差或较差,6例可见肠管增宽。
声像图表现:淋巴结单个或呈簇存在,单个淋巴结呈椭圆形,肾形的低回声,边界清晰,形态尚规整,包膜完整,皮髓质分界清楚,中央髓质呈高回声,周围皮质呈低回声,也有的中央高回声不明显完全为低回声,彩色多谱勒部分内部可见少量点状或短带状血流信号或无血流信号。
3 讨论
导致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原微生物可能有葡球菌属(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红球菌、假结核杆菌、青霉菌属、病毒、血吸虫、阿米巴等。肠系膜淋巴结炎产生的病理原因据文献报道是由于在呼吸道与肠系膜上有特殊的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及肠道相关淋巴组织,所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常以急性呼吸道感染并发,也有人认为,与肠道炎症和寄生虫病有关,本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楚。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常见于儿童或青少年,且多见于回盲部淋巴结。该处淋巴结很多,儿童尤为丰富。肠内容物在回肠远端停留时间较长,毒素及细菌产物易在该处吸收而引起淋巴结的急性炎症反应,多见于回盲末端。其病理改变为淋巴结被膜水肿,白细胞浸润,淋巴髓内淋巴窦及生发中心漏出性出血,淋巴窦内见白细胞与纤维素渗出及组织增生[2]。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腹痛多需要于阑尾炎相鉴别,因为两者均为不明原因腹痛,我科检查的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者中,肠系膜淋巴结炎白细胞数量不高,腹痛多为脐周及右下腹,疼痛点不明显,有压痛,无反跳痛,多数曾有间歇性腹痛病史,疼痛的程度较阑尾炎轻。高频超声可探及淋巴结回声,多位于右下腹,淋巴结多时,脐周及左下腹可探及多发增大淋巴结回声,右下腹髂血管周围未探及明显肿大阑尾回声,而急性阑尾炎则白细胞数量增高,右下腹疼痛点明显,有压痛及反跳痛,腹痛程度较重,右下腹髂血管周围可探及肿大阑尾回声,有时肿大的阑尾周围也可探及增大的淋巴结回声。
超声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方便、实用、无创伤等优点,是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先方法。先用穿透力强的凸阵探头作筛查式扫查,可对腹腔的大概情况有个整体的印象,首先排除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由于凸阵探头分辨力低,对淋巴结的检出率较低,而在此基础之上再使用高频线阵探头作有针对性的重点扫查,则肿大淋巴结的检出率显著提高,并可清晰显示肿大淋巴结的内部结构层次,根据其特征性的超声表现,结合病史、相关检查及临床表现可作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在正常儿童中,也可检出增大的淋巴结回声,有文献报道并非肠系膜淋巴结炎,而大多是反应性增生,在本组检出肠系膜淋巴结增大并有腹痛症状患者中,少数与肠管增宽及阑尾肿大同时显示,可见肠系膜淋巴结炎与肠炎或阑尾炎可并存。
参考文献
[1]本莲,李民,郑红,等.腹痛患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超声评价[J].中华超声医学杂志, 2009(25)3:294-296.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收集我科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以腹痛及胃肠功能失调来检查并确诊为淋巴结肿大的患儿200例,作为研究组,门诊常规体检的正常小儿198例,作为对照组,年龄2~10岁,其中研究组患儿经常腹痛,均为阵发性,部分患儿伴有恶心、厌食,消化不良。所有小儿均经常规腹部超声检查排除其他器官病变,再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仪器GE730及SIEMENS SEQUOIA51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时先用腹部探头(探头频率3.5~5.0MHz)常规检查肝脏、胆囊、胰腺、脾脏、双肾及输尿管、肠管及阑尾区,排除以上脏器病变,再用高频探头(探头频率为5~10MHz),对脐周围、右下腹及左下腹依次连续扫查,可以适当力度加压探头,进行淋巴结内部结构及血流情况检查,定位测量计算淋巴结的长径、短径、并对淋巴结的形态、分布情况及血流信息进行评价,最后进行比较分析。
2 结果
398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均可显示。研究组患儿肠系膜淋巴结单纯长径大于10mm,短径大于等于5mm者95例,占47%;105例患儿以肠系膜淋巴结数目增多为著,同一区域淋巴结平均数目大于等于5个,分布密集,部分淋巴结重叠致测量长径假性增大,此类表现占53%;研究组患儿肠系膜淋巴结分布区域也较广,除右中下腹外,脐周及左中下腹也可见。CDFI显示147例淋巴结内见点条状血流信号,占73%。正常组小儿肠系膜淋巴结测值结果如下表1正常组淋巴结形态呈扁椭圆形,光滑,均质性低回声,中央可见稍高回声结构,主要分布于右中、下腹,分布稀疏,少有重叠。
3讨论
肠系膜淋巴结属于深层淋巴结,沿肠系膜动脉及其动脉弓分布。由于小儿腹壁较薄,皮下脂肪堆积少,肠系膜淋巴结经高频多普勒超声均可显示[3]。本科室经过上述病例的分析,发现正常组小儿肠系膜淋巴结最大长径约7~10mm,少部分大于10mm;但短径多小于5mm;正常组淋巴结形态光滑,边界清晰,分布稀疏,主要分布于右中下腹,少有重叠,同一区域肠系膜淋巴结数目少于5个;大部分未见血流信号,仅少数有点状血流信号。研究组小儿肠系膜淋巴结长径及短径均有所增大,但以淋巴结数目增多为著,分布密集,同一区域肠系膜淋巴结多大于5个,部分淋巴结重叠致长径测值明显增大,分布范围较广,除右中下腹外,脐周围及左中下腹也可见,多数可见血流信号,且有明显压痛。依此,单纯以肠系膜淋巴结长径大于10mm,短径大于5mm作为淋巴结肿大的诊断标准会有误差,部分正常小儿也可以表现为增大征象,故应该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淋巴结的密集程度、分布范围及彩色血流信号综合分析,做出较为合理的诊断。如图1-4。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可为炎性及其他病变的主要表现之一,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上表现为腹痛,多呈间歇性反复发作,伴有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部分患儿表现为食欲下降。由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因此要与引起腹痛及胃肠功能失调的其他疾病如急性阑尾炎、肠套叠、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及恶性淋巴瘤等相鉴别。急性阑尾炎患儿多能探及肿大的阑尾回声,纵切面呈腊肠样改变,横切面可见双环征;肠套叠可在缘套入部的短轴切面见低回声的“同心圆”征,纵切面可见“套筒”改变;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受累淋巴结数目较多、有融合,淋巴结内部有钙化灶及坏死液化灶,同时可合并腹水及肠粘连等;恶性淋巴瘤淋巴结短径明显增大,纵横比小于等于2,类圆形,数目较多,可融合,常伴全身淋巴结肿大及脾大[4]。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超声显示率极高,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小儿肠系膜淋巴结具有简单、快捷、无创且可连续动态观察等优点,所以成为常规检查手段。作为超声工作者,不能单凭可见淋巴结即诊断淋巴结肿大,应该仔细探查,结合淋巴结长径、短径、密集程度、彩色血流信号及有无合并症,全面分析,正确评估淋巴结肿大,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5]。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评价标准。方法:选取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患儿200例,作为研究时象,另取健康对照组儿童198例。根据超声对肠系膜淋巴结的长径、短径、形态、密集程度及血流信号进行评价。结果:研究组95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短径大于5 mm;105例小儿同一肠系膜区域淋巴结平均数目大于等于5个,分布范围较广,部分淋巴结重叠致测量长径增大;淋巴结内可见点条状血流信号者147例。结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的正确率较高,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顾利琴.抗生素序贯疗法在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2):154-154.
[2]冯娟,王瑶,黄剑毅.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0):277-278.
[4]余健彬,周爱云,李美.高频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J].实用临床医学,2013,14(12):67-69.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篇4
【关键词】高频彩色多普勒;肠系膜淋巴结;腹痛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083-1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童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过去由于检查仪器条件限制,肠系膜淋巴结炎所引起的腹痛常常被忽视。高频彩色多普勒是目前所有检查中被认为对淋巴结最为敏感及特异的检查。现将我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儿童门诊腹痛小儿的高频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在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对我院1040例以腹痛为主诉高频彩色多普勒检查肠系膜淋巴结的门诊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60例,女480例,年龄2~14岁,7岁以下(包括7岁)860例,7~13岁180例。平均年龄6.9岁。临床诊断标准[1]:(1)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史;(2)发热、腹痛、呕吐伴有腹泻或便秘;(3)反复腹痛,疼痛间隙活动如常,经解痉、驱虫、保护胃粘膜无效者;(4)腹痛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以右下腹及脐周多见,压痛部位不固定;(5)白血病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6)腹部彩色多普勒检查证实。
1.2仪器与方法采用东芝Powervision-6000-SSA-370A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诊断仪,探头频率根据不同状态为3.5-6mHz或6-9mHz。患儿仰卧位,常规全腹扫查,重点检查脐周及右下腹区域肠系膜有无肿大淋巴结,对肿大淋巴结行纵、横、斜多切面扫查,必要时可稍加压。观察淋巴结大小、形态、数目、内部结结构及血流分布等,测量其纵径、横径,并计算其纵横比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情况。
1.3诊断标准凡在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长轴直径>1.0cm或短轴径>0.5cm、纵横比>2,或淋巴结成集簇状排列、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示淋巴结内血流增加均视为肿大[2]。
2结果
1040例患儿中有940例显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呈椭圆形,以低回声为主,皮髓质分界清晰,髓质回声略增强,L/S>2,淋巴结多为成簇存在,彼此无融合现象,CDFI:淋巴结内部可见丰富血流信号。肠系膜淋巴结分布以脐周部、右下腹为主占84%,上腹部及左下腹占16%。经临床证实肿大淋巴结中930例为肠系膜淋巴结炎,10例为阑尾炎合并阑尾周围淋巴结肿大。
3讨论
肠系膜淋巴结炎又称Brennemann综合征,好发于少年儿童[3]。小肠系膜含丰富的淋巴结,多沿肠系膜血管走行排列,以回肠末端及回盲部的淋巴结最丰富。小儿淋巴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屏障作用差,所以呼吸道、胃肠道的细菌、病毒等感染常累及肠系膜,引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4]。它的发病一般认为因链球菌的血行感染所致,也有人认为与肠道炎症和寄生虫感染有关[5]。病理表现为淋巴结增生、水肿、充血,临床症状为脐周、右下腹不同程度的腹痛、可伴有发热、呕吐、腹泻、便秘等症状。因无特征性的症状及体征,临床诊断相对困难。若未及时治愈,病情迁延,患儿常导致间断性腹痛、食欲不振,甚至影响小儿日常生活及生长发育。高频彩色多普勒检查可以显示肿大淋巴结的部位、数目、分布、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血流情况,方便易行,可重复检查,无创伤、无痛苦,小儿容易接受并配合检查[6]。在诊断本病过程中常需与以下病变相鉴别:(1)急性阑尾炎:可见右下腹低回声管状结构,形如手指,横切呈强弱相间的环形回声;有时阑尾炎可合并淋巴结肿大,但肿大淋巴结数量大多少于3枚,因此在发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时应仔细观察阑尾是否增粗。(2)肠套叠:肠套叠是小儿外科急诊常见病之一,其声像图表现为横断面呈“同心圆”征,纵断面呈“套筒”征或“假肾”征,结合临床患儿有阵发性哭闹、呕吐、血便、腹部扪及包块等,较易与肠系膜淋巴结炎相鉴别。(3)肠系膜淋巴结核:亦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但淋巴结核包膜不完整,或有融合,内部回声不均匀,部分可见液化区及后方伴声影的强回声光点、光团,可合并腹水、肠管粘连等改变。(4)恶性病变的转移性淋巴结:在超声上表现为肿大淋巴结趋向圆形,淋巴结门部强回声消失或偏移,而良性淋巴结门强回声规则存在[7],纵径/横径<2;恶性淋巴结可有融合,中心坏死,点状钙化[8],CDFI示血流信号多呈不规则的紊乱信号,为小动脉和小静脉组成的杆状血流,与肠系膜淋巴结炎有明显区别。
总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较明显的超声改变,高频彩色多普勒对肿大的淋巴结定性、定位准确,并能对急性阑尾炎、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及恶性淋巴瘤、肠套叠提供鉴别诊断依据,是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方法,对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62.
[2] 孙斌,陶静,初洪钢,等.浅表淋巴结病变的超声像图特征及病理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1,10(11):679.
[3] 李灿霞,李丽.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8(5):291-293.
[4] 张素桂,盖志敏.小儿胃肠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8.
[5] 姜伟.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J].中华全科医学,2008,6(9):972-973.
[6] 叶长空,吴嗣泽.高频彩超在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6):648-649.
[7] 彭季兰,杨通明,唐石初,等.浅淋巴结病变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与病理对照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1(14):17-18.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篇5
关键词:肿大淋巴结,腹腔少量积液,脐周隐痛
1 资料与方法
应用3.5MHZ腹部超声对肝胆胰腺脾脏及双肾进行检查, 如未发现明显异常回声, 则转换浅表器官探头 (7.5MHZ、10.0MHZ、12.0MHZ) 检查腹腔及肠系膜淋巴结, 通常0.3cm以上均可显示。患者一般平卧位, 如腹腔积液较少, 可以站立位或侧卧位结果显示较佳。
2 结果
经腹彩肝胆胰腺脾脏未见明显异常, 交换浅表探头后, 见单个, 多个肿大淋巴结, 长径1.0cm以上, 宽径较宽, 比较饱满。多数伴有少量积液。现将检查中淋巴结形态, 多少, 大小, 有无积液, 与腹痛的关系进行对比, 结果如表1。
3 讨论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 年4 月—2015 年4 月前来我院治疗且进过腹部超声检查确认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者36 例设为A组, 其中男20 例, 女16 例, 年龄1 岁~14 岁之间, 平均年龄 (7.8±3.4) 岁;病程7 d~14 d, 平均 (7.8±2.5) d。主要症状为脐周、右腹及下部游走阵发性疼痛, 没有限制的肿块触感, 少数患者存在恶心呕吐, 体温在37.1~39.8 ℃之间, 白细胞计数测定数值无异常或稍微增加。另选择同期前来医院体检的36 例健康儿童设为B组, 男19 例, 女17 例;年龄在2 岁~13 岁之间, 平均年龄 (7.5±2.4) 岁。2 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判定标准;年龄在6 个月~14 岁之间;患者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有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恶性淋巴结肿大的患者。
1.2 判定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中关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判定标准。淋巴结肿大:患者肠系膜一个部位中有2 个以上的淋巴结显像, 淋巴结切面短横径上限值至少为0.5 cm, 长轴径则要超过1 cm;也可以是淋巴结分布集中、内部的血流量变大, 都可以作为判定淋巴结肿大的依据。
1.3 方法选择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 生产企业为GE公司, 型号为VIVID E9, 线阵式探头频率在6~11 MHz之间。正式开展检查时, 让患者保持安静, 仰卧位, 对腹痛部位实施检查, 并对脐周、右腹及下部的肠道附近实施重点检查, 还要对患者腹腔之内是否残留积液进行判定。
1.4 观察指标对淋巴结肿大情况进行观察, 记录出现的部位和数目, 对淋巴结尺寸实施测定, 检查淋巴结组成、形态、内部的回声、血流状况。使用抗炎、理疗等方式治疗后, 开展3 个月的超声随诊, 比较治疗前后淋巴结变化情况, 具体比较L、S、L/S等数值的变动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病部位和数量对A组患者的脐附近、右下腹实施观察, 发现几个实性低回声结节, 具体的数值都在3 个以上, 形状为椭圆、近似圆形, 长径均达到1.29 cm, 长径和横径的比例 (L/S) 超过1.5, 结节内的回声无不均匀现象, 边界不模糊, 患者呼吸时, 这些结节沿着上下方向发生位移。患者顺着淋巴门存在血流信号, 阻力指数 (RI) 数值大多超过0.65。使用抗炎疗法治疗之后开展复查, 28 例患者治疗2 个月之后淋巴结出现缓解或消失, 8 例3 个月缓解或消失。B组使用超声诊断之后发现有7 例在相应部位出现1 到2 个淋巴结, 占19.44%, 长径都在0.7 cm以下, 边界清晰, 回声均匀, 血流信号少。
2.2 A组患者治疗前后变化治疗后, 淋巴结的长径和短径都呈现出减小的趋势, L/S变大, 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小儿年龄较小, 淋巴系统远远达不到成熟状态, 无法像成人一样具备抵抗能力和屏障作用, 肺部、肠道的细菌和病毒会被回盲部淋巴结吸收, 造成其出现肿大的情况, 远端回肠中的淋巴引流较多, 右下侧的腹部和脐周的存在淋巴的数量也较大, 通常都在3 个以上[1]。该疾病的发病率和性别没有明显的联系, 患者发热之后迅速复原, 不存在腹肌紧张感, 右下腹间歇或连续疼痛等。使用超声诊断方式检查, 能判定患儿的淋巴结出现肿大的情况[2], 判定淋巴结肿大先要观察其具体尺寸, 同时兼顾长、短径。经过治疗后长短径的缩减幅度都很明显[3], 单纯的数值变化直观性不足, 这种缺陷就需要依靠对L/S进行判定作为弥补[4]。其能够对治疗前后淋巴结改变的状况进行具体反映, 一般情况下, 治疗前的L/S都约为2.33, 治疗之后则大致为2.87;如果原本的淋巴呈椭圆, 治疗后会扁平化。此次研究中, A组治疗后长短经都缩小, L/S变大。
总之, 高频超声可以对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实现良好判定, 为疾病治疗提供重要支持, 可在发病早期实现对疾病的有效诊断, 有效防范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的情况发生,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研究高频超声在诊断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36例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病儿童作为A组, 选择另外来同期医院体检的36例健康儿童作为B组, 使用高频超声诊断的方式对2组研究对象的肠系膜淋巴结声像图特点进行比较。结果 超声诊断表明, A组患者中淋巴结肿大的个数在3个以上, 顺着淋巴门存在血流信号分布, 长横径比超过1.5, 与分流血流有关的阻力指数 (RI) 大多超过0.65;对B组儿童实施检查之后发现, 1到2个淋巴结的有7例, 长径都在0.7 cm以下, 边界没有模糊的情况, 内部回声呈现出比均匀的状态, 淋巴结内部的血流信号分布较少。结论 高频超声对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进行诊断准确率高, 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高频超声
参考文献
[1]张正顺, 高翠霞, 林潇, 等.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应用价值[J].西部中医药, 2013, 22 (12) :83-85.
[2]郭宁.高频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诊断价值[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7 (6A) :123.
[3]畅晶, 李季, 张洋.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27) :32-33.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2010年门诊及住院超声诊断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92例, 男63例, 女29例, 年龄9月~12岁, 中位年龄5.5岁, 临床主要以腹痛为主, 部分伴有发热、呕吐、腹泻, 大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道感染1~2周后, 腹痛以脐周多见, 部分患儿亦有右下腹或左侧腹疼痛。
1.2 方法
应用GE-LOGIQ5 EXPERT, 探头频率10MHz, 患儿平卧, 无需空腹, 首先由3.5 MHz的低频探头扫查腹部, 经排除肝、胆、胰、脾、肾及阑尾疾患后, 用彩色多普勒高频探头轻轻加压进行纵横扫查, 重点观察脐周及右侧中下腹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上下群, 了解淋巴结数量、形态、大小、内部及边缘回声、血量显像。
2结果
92例患儿经抗炎、理疗等非手术治疗后超声随访复查, 52例患儿肿大淋巴结于1~2周内消失, 35例肿大淋巴结仍然存在, 但是淋巴结明显缩小、数量减少, 也在1个月内消失, 有5例患儿在3个月后复查时仍可探及2~5枚淋巴结, 但纵径均<1cm, 横径<0.5cm, 可见肿大淋巴结的声像图改变明显迟于临床表现的变化。
3讨论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理变化为淋巴结的增生、水肿和充血。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为非特异性炎症, 好发于少年儿童, 男性发病率略高。由于小儿淋巴系统尚未发育成熟, 屏障作用差, 所以在呼吸道、肠道感染了各种细菌、病毒常会累及肠系膜, 引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3], 肿大淋巴结分为两部分, 腹腔内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 腹腔内淋巴结体积较大, 但数量较少, 肠系膜淋巴结体积较小, 但数量较多。超声检查可显示肿大淋巴结的部位、数目、分布、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血流情况, 方便易行, 可重复检查, 无创伤、无痛苦, 儿童易于接受并配合检查。由于儿童腹壁薄, 透声好, 使用高频探头可较容易地观察到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 本组高频彩色多谱勒超声可观察到急性淋巴结炎患者具有典型的声像图特征, 即回结肠区域肠系膜淋巴结数目增多、径线增大, 呈椭圆形, 皮髓质分界清, 彩色多普勒超声 (CDFI) 显示血流较丰富。经抗炎治疗后超声显示肠系膜淋巴结数量明显减少, 径线也明显缩小甚至消失, 其内血流信号也明显减少。
肠系膜淋巴结炎典型声像图表现: (1) 患儿脐周及右侧中下腹 (少数左下腹) 可见数枚大小不等的椭圆形低回声结节, 边缘光滑、完整, 形态规则, 增大以长径明显, 最大切面的纵径>1cm, 横径>0.5cm, 部分有相互融合趋势;部分呈肾形, 皮、髓质分界清楚, 中心髓质呈高回声, 周围皮质呈低回声, 肿大淋巴结的分布与疼痛的部位表现出一致性, 最小可分辨的淋巴结0.5cm×0.3cm;部分患儿可见下腹部肠间隙、盆腔少量积液。 (2) 肿大淋巴结多成群分布, 以3~7个多见, CDFI:肿大淋巴结的内部血流信号明显比正常淋巴结丰富, 多呈星点状、短棒状血流信号。
肠系膜淋巴结分上、下两群, 位于小肠系膜中、两层腹膜之间, 沿空肠、回肠、结肠血管及其分支分布, 肠系膜上淋巴群分布广泛, 根据分布位置大致可分为三列:第一列位于肠系膜缘, 第二列位于小肠血管弓之间, 第三列沿肠系膜血管发出的血管干的行程分布, 相对较大, 当检查受到肠气、呼吸干扰时, 可适当加压, 缓慢多切面扫查, 对于等回声型的肠系膜淋巴结, 因其内部回声似肠管, 要求检查者应仔细、认真, 多切面扫查, 并运用CDFI或多观察有无肠管蠕动来加以鉴别。由于本病好发于右下腹, 因此主要应与阑尾炎鉴别, 急性阑尾炎时, 患儿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反跳痛, 超声可显示肿大阑尾回声, 纵切面呈指状低回声, 横切面呈强弱相间的环状回声或靶环样, 周围可见少量积液暗区, 急性阑尾炎有时虽然可伴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但数目少, 一般少于3个。除此之外, 本病还要与肠套叠、肠痉挛、淋巴瘤、肠蛔虫病、肠结核、肠寄生虫等疾病鉴别。通过高频超声对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的诊断及疗效观察, 有助于与以上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总之,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方便快捷, 无痛苦、无创伤, 诊断准确率高, 可重复使用, 容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 是目前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及疗效观察的最佳方法, 值得提倡和推广。
关键词:淋巴结炎, 肠系膜, 小儿,诊断,超声
参考文献
[1]金松, 李丽, 王凤云.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60例的诊疗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36 (5) :437-438.
[2]张文, 刘英东, 孙红光, 等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与肠套叠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8, 12 (3) :104-105.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篇8
关键词:高频超声,肠系膜淋巴结炎,淋巴结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腹痛中最为常见的病症, 较多见于<7岁的儿童, 男孩发病率57%, 较女孩高。肠系膜淋巴结炎常并发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伴有呕吐、发热、腹泻症状。临床上常与急性阑尾炎、腹膜炎等相混淆。2010年8月-2013年8月收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60例, 采用高频超声多切面扫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图像, 进行肿大淋巴结部位、直径、纵横比、数目及淋巴结内血流信号测定, 认为采用高频超声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准确性较高, 对临床治疗具显著指导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
资料与方法
2010年8月-2013年8月收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60例, 男36例, 女24例;年龄3~10岁, 平均 (6.5±3.5) 岁;病程0.5~3个月, 平均病程 (1.75±1.25) 个月;近期或长期反复腹痛, 以右下腹较多, 无反跳痛。腹部均未扪及包块, 间歇性腹痛18例, 长期性隐痛11例, 伴有发热、呕吐、恶心9例, 发热患儿体温<38.5℃, 伴有腹部压痛8例, 伴有腹泻5例, 肌紧张3例。
方法:采用Sono Scape-S8、PHILIPS-iu22、Mindray DC-6Expert彩色超声诊断仪, 凸阵探头频率3.0~3.5 MHz, 线阵探头7.5~10.0 MHz。患儿呈仰卧位姿势, 采用常规凸阵探头对全身进行扫查, 注意观察由腹腔肿瘤、急性阑尾炎、肠管扩充、腹膜炎所引起的腹腔积液、泌尿系及肠套叠等异常症状。再采用频线阵探头对疼痛显著部位进行重点有序的扫查, 一旦探及到肿大淋巴结时将部位、大小、数目、包膜、内部回声、形态、纵横比及淋巴结内流血信号做详细记录。
判定标准:凡在同一肠系膜区域上出现≥2个淋巴结显像、长轴直径>1.0cm或短轴颈>0.5 cm、纵横比>2或淋巴结呈集簇状排列、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淋巴结内血流增加均视为肿大。
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 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并以 (±s) 表示,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33例患儿脐周探及肿大淋巴结, 右下腹探及肿大淋巴结16例, 左下腹探及肿大淋巴结11例。淋巴结肿大数目:脐周 (8.01±2.68) 个、右下腹 (4.68±1.89) 个、左下腹 (4.11±1.67) 个, 各部位淋巴结肿大数目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肿大淋巴结极少部分呈串珠分布, 绝大部分集中分布未见融合。肿大淋巴结边界清晰呈椭圆形, 形态规则, 内部回声均匀, 皮髓质界限清晰, 回声为中等到弱强, 皮质回声低。肿大淋巴结大小 (0.6 cm×0.3 cm) ~ (2.6 cm×1.3 cm) , 纵/横径比<2。脐周、右下腹、左下腹淋巴结纵横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高频超声观察到淋巴结内血流信号明显增多, 将仪器分辨率调至最佳, 可部分探及淋巴结内部呈条状及星点状血流信号。见表1。
讨论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肠系膜淋巴结非特异性炎症, 又称Brnnemann综合征, 于1921年首先由Brnnemann报道。<7岁儿童此病发病率最高, 男孩发病率57%, 较女孩发病率高[1]。肠系膜淋巴结炎常并发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小儿呼吸道和肠系膜上淋巴组织系统均未发育成熟, 屏障作用差, 极易受病毒细菌感染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故肠系膜淋巴结炎常并发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肠系膜淋巴结炎在临床上并无特殊症状, 诊断难度较大。以往诊断主要依赖患者病史、血常规检查及临床表现[3]。目前应用高频超声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开辟了新的检查途径, 其简捷方便, 能将肿大淋巴结大小、形态及内部血流情况清晰显示, 凸阵及线阵结合扫查将诊断准确率大大提高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图像、肿大淋巴结部位、直径、纵横比、数目情况[4]。同时还能检测腹部淋巴结周围病变情况以排除其他引起淋巴结肿大的因素。应用高频超声重复性好, 无痛苦, 无创伤, 患儿无需准备, 易合作。
注:*P<0.05。
本研究对2010年8月-2013年8月收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60例, 其中脐周探及肿大淋巴结33例, 右下腹探及肿大淋巴结16例, 左下腹探及肿大淋巴结11例。研究表明淋巴结的纵横比是鉴别淋巴结性质的主要指标, 纵横比>2为恶性淋巴结, 纵横比≤2则为良性淋巴结, 纵横比≤2且肿大淋巴结内有血流信号增强则可诊断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本研究也支持此结论[5]。
综上所述, 小儿腹壁薄, 脂肪组织少, 采用高频超声扫描内结构层次显示清晰, 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准确性较高, 重复性好, 无痛苦, 无创伤, 患儿无需准备, 易合作, 便于治疗前后对比, 家长易接受。对临床治疗具显著指导意义, 值得广泛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岑本莲, 李民, 郑红, 等.腹痛患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超声评价[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9, 25 (3) :294-296.
[2]彭晶, 赵亚平, 张庆, 等.超声评价儿童复发性肠套叠与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的关系[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电子版) , 2010, 7 (12) :2151-2155.
[3]蒋伟红, 孙燕, 程正才, 等.小儿正常肠系膜淋巴结的超声表现[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9, 18 (5) :258-259.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篇9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例患儿中, 男11例, 女8例, 年龄2~12岁, 平均 (6.9±1.8) 岁, 其中, 2~4岁6例, 5~7岁7例, ~12岁6例;病程2d~11个月, 平均 (3.5±2.3) 个月。急性起病, 腹痛明显, 以脐周、右下腹为主, 疼痛为阵发性, 有缓解期。有恶心、呕吐者10例, 腹泻5例;伴有发热者12例。伴有呼吸道感染7例, 肠道感染5例;咽部充血, 扁桃体肿大者8例;有颈部淋巴结肿大者6例。患儿均在脐周及 (或) 右下腹有压痛。8例有腹肌轻度紧张、反跳痛;5例于右下腹可扪及肿大的淋巴结, 上腹部压痛2例, 部位不固定者3例。痉挛性疼痛11例, 绞痛3例, 隐痛2例, 不规则疼痛1例。
1.2 实验室及超声检查
白细胞增高者[ (11.5~28.5) ×109/L]12例, 中性粒细胞升高者4例, 淋巴细胞升高者3例。超声检查: (1) 腹腔肠系膜可见多个圆形或类圆形增大的淋巴结, 以右下、左上腹腔多见, 可重叠而不融合。11例患者在回盲部及腹主动脉旁可见多个串珠样、大小不等的低回声结节影;8例在肠系膜见多处散在性多个低回声结节影。 (2) 淋巴结边界清晰, 包膜光整, 中央部髓质呈高回声, 均呈多发性, 数目≥5个, 周围皮质呈低回声, 皮髓质分界清, 分布均匀。 (3) 淋巴结短径>5mm, 长短径比>2∶1。其纵径3.9~29mm, 横径1.7~13mm, 纵横径比值1.2~5.1。 (4) CDFI显示淋巴结中央部有少许短条状血彩信号或无血彩信号。
1.3 治疗
患儿给予抗感染、抗病毒治疗。病情重者给予头孢他啶、病毒唑、山莨菪碱注射液、维生素B6静脉滴注, 病情轻者口服头孢曲松及利巴韦林。无伴随症状者给予口服金双歧。所有患儿酌情加用银花、连翘、赤芍、元参、大黄、板蓝根、黄药子。配合经络导平治疗 (主穴取中脘, 配穴取双侧足三里和阿是穴) 。有2例患儿加用SKI-001型经皮给药治疗仪脐部贴片治疗。
2 结果
19例患儿在治疗3~4d后腹痛症状减轻, 5~11d后腹痛症状消失;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 治疗3~6个月后复查, 超声显示:结节影明显缩小、纵横经比值<2者17例, 结节影消失14例。
3 讨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多见于回盲部淋巴结。该处淋巴结很多, 儿童尤为丰富。肠内容物在回肠远端停留时间较长, 毒素及细菌产物易在该处吸收而引起淋巴结的炎性反应。
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症状不典型, 诊断要综合考虑。 (1) 患儿病前近期内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咽炎等病史。一般先出现发热, 体温可达38~39℃, 本组患儿发热者12例, 均在38~39.5℃, 患儿精神不佳, 常伴恶心、呕吐、腹泻等, 继之出现脐周腹痛, 间歇性发作, 有时为持续性疼痛, 阵发性加重。检查腹部压痛, 范围广泛, 右下腹较明显, 但无腹肌紧张。腹壁薄弱者有时可扪及肿大淋巴结。辅助检查:化验白细胞计数及粒细胞比例增加。 (2) 肠系膜淋巴结炎多为细菌、病毒感染, 但有文献报道部分病例是肺炎支原体感染[1]。其机制是当MP感染后可产生相应的自身抗体, 形成免疫复合物, 引起呼吸道外的其他靶器官病变[2]。 (3) 该病易被误诊为阑尾炎, 需要谨慎, 以避免手术。右下腹疼痛伴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右下腹压痛点不如阑尾炎者固定, 对不典型病例, 需进行观察, 如果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好转, 腹痛的症状和体征也随之减退则可诊断。 (4) 由于超声可清晰显示淋巴结, 可为临床提供安全可靠的诊断依据, 所以可作为肠系膜淋巴结炎检查的首选方法[3]。腹部B超显示有数目>5个的肿大肠系膜淋巴结, 主要分布于右下腹或脐周, 其纵径和横径比值>2。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可用抗炎、抗病毒治疗, 有报道二者联合治疗效果较好[4]。我们对血白细胞较高者采用抗生素治疗;对白细胞在正常范围者采用抗生素、抗病毒联合治疗。本组19例患儿在治疗5~11d后腹痛症状消失;随访, 超声显示, 结节影明显缩小、纵横经比值<2者17例, 结节影消失14例。说明治疗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黄月梅, 陈瑞兰.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55例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 2006, 13 (10) :1710.
[2]高春燕, 庞随军, 贾鲲鹏.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并发症118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5, 20 (4) :320-321.
[3]岳莉, 苏畅, 吴迪.高频超声在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应用[J].辽宁医学院学报, 2008, 29 (2) :139-140.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推荐阅读: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05-11
肠系膜动脉08-30
肠系膜血管梗塞06-06
肠系膜静脉血栓06-05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06-04
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06-11
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05-18
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论文05-13
直肠全系膜切除论文06-24
颈部淋巴结肿大05-23